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第十一章-拓展资源

《心理学》第十一章-拓展资源

《心理学》第十一章-拓展资源
《心理学》第十一章-拓展资源

福师《心理学》第十一章班级中的同伴关系拓展资源

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发展与指导

一、小学生同伴关系与心理健康

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它在小学生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小学生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学业的顺利完成以及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而同伴关系不良则有可能导致学校适应困难、社会能力缺乏、心理和行为出现偏差和障碍。关于同伴关系在小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同伴关系是发展小学生社会能力的重要背景

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世纪30年代就论述了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能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正是产生于同伴关系中的合作与感情共鸣使得儿童获得了关于社会的更广阔的认知视野,在儿童与同伴交往中表现出的冲突将导致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并促进社会交流所需技能的获得。发展心理学的许多研究也表明:年幼的儿童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不能认识到他人的观点、意图和情感,而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由于儿童处于平等的地位,他们逐渐学会与同伴合作、协商,逐渐地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观点采择能力、角色扮演能力、移情能力等社会能力逐渐发展。沙利文在1953年阐述友谊的功能时,认为友谊促进了人际敏感性的发展并为以后恋爱、婚姻和亲子关系的建立提供了原型。

(二)同伴关系是满足小学生社会交往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归属和爱及尊重的需要是人类基本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同伴的交往,可以满足小学生的这些基本需要。小学生在同伴集体中被同伴接纳并建立友谊,同时在集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受到同伴的赞许和尊重而产生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他们与同伴的关系是平等的,这对小学生的发展是很有利

的。并且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与父母交往的时间明显减少,而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明显增多,他们更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同伴,更愿意接受同伴的影响,与同伴保持一致,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获得支持、安全感和归属感。

(三)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小学生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心理学家沙利文认为,同伴为个体逐渐理解合作与竞争的社会规则和服从与支配的社会角色构建了基本框架,小学生时期的充分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所必需的。他区别了两种经验:同伴接纳和友谊。他认为在小学生时期被群体孤立的体验将导致自卑感。他认为同伴关系不同于其他社会经验,这是个体第一次“通过他人的眼睛看自己”,并体验到与另一个人真正的亲密。

二、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

进入小学以后,儿童相互交往的频率大大增加,共同参加的社会性活动也进一步增多,其社会性交往也逐渐更富有组织性。由于小学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得到发展,他们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动机和目的,能更好地对他人进行反馈,其同伴间的交流更加有效。小学儿童的同伴交往有几个基本特点:1)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2)儿童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3)儿童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4)儿童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5)儿童开始形成同伴团体。小学儿童同伴交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开始建立友谊关系,并对友谊这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友谊关系的建立,不但为儿童提供了互相学习社会技能、交往、合作和自我控制的机会,而且还是儿童体验情绪和进行认识活动的源泉,并为以后的人际关系提供了基础。在小学阶段,儿童与同伴的交往随年龄增长而稳步增加,其中更多的是与同性伙伴进行交往。

三、小学生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方法

教师可以运用认知改变、行为指导与体验学习等策略与方法,鼓励学生与同伴交往,从中掌握道德行为规范,克服交往不足和“自我中心”倾向,以此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不断提高人际交流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一)教育小学生克服同伴交往中的认知偏见

无论是小学生还是成年人,在人际交往中都要受到主观心理因素的影响。如果我们对这些因素视而不见,那将对我们的人际交往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要使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教师首先就要从认知层面上帮助他们克服人际知觉中的主观偏见。这些主观偏见主要有以下三者。

1.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又叫第一印象,是指人们初次相见时产生的印象。小学生和陌生人(包括同伴)首次相遇形成的第一印象对他们的人际交往有重要影响。有时会根据对方的外貌、衣着、姿态、言谈举止等表面特征作出初步的判断和评价,形成一定的印象,即容易出现“以貌取人”的现象。有时对对方一无所知时,推知一些未知的信息,并以此导致“先入为主”的现象。教师要教育学生在看待同伴时尽量摆脱第一印象的影响,让他们不要表面看问题,也不要片面看问题,这样才不会对同学产生错误的看法,才能增进同伴沟通,不断地改善同伴关系。另外,教师也要教育学生学会利用首因效应,在同伴交往中尽量全面地表现自己,不做任何掩饰,既让同伴了解自己的优点,又让同伴了解自己的缺点,力争给人留下好的印象,使同伴愿意和自己接触,为形成和保持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2.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又叫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一种“扩大化”了的社会印象。小学生在与同伴交往中,往往是根据他们对同伴的最初的“好”“坏”印象来判断和推论他的所有品质特性。如果同伴被判断是好的,他就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所笼罩,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同伴被判断是坏的,他就会被消极否定的光环笼罩,被认为具有所有的坏的品质。光环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主观臆测,因而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以偏概全”的错误,以某一优点来全面肯定一个人或以一个缺点去全面否定一个人都会产生不良后果。教师让小学生了解光环效应,有助于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正确处理对同伴的偏见,从而进一步发展同伴间的人际交往。

3.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又叫定型倾向,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把他人笼统地划归为固定的、概括的类型来加以认知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把人按年龄、性别、学历、种族、国籍、职业、文化和宗教信仰划分为不同的人格类型,每一类型总有一些固定的特征。当见到一个不认识的人时,我们就试图按他的一些容易辨别的特征,把他归属到这些模式中去,以此来知觉和判断他的品质特性。刻板印象对小学生的积极作用在于它能使认识同伴的过程简单化,节省时间和精力。但我们更要注意刻板印象给小学生人际交往带来的消极作用,因为同伴的行为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虽然具有不同人格类型的同伴,其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但不是绝对不变的,它也会随着不同的情境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教师要教育小学生不要根据刻板印象来认识同伴,让他们学会在交往过程中,对同伴做具体分析,既要看到同伴的优点又要看到同伴的缺点,更要看到同伴都是发展变化的,应该辩证地发展地看待同伴。

除上述几种心理偏见外,教师还要教育学生克服近因效应、投射作用等对小学生人际交往的不利影响。

(二)帮助小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

1.掌握谈话的技巧

首先,教师要教育小学生在和同伴谈话时学会精心选择话题。选择话题的方法很多:可以用投石问路法,即与不熟悉的同伴谈话,可提些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有目的的交谈;也可以用循趣入题法,如先了解同伴的中心兴趣,然后循趣就能顺利交谈下去;又可用即兴引入法,借用他人的一些信息,逐渐引入话题,接着再深入交谈;等等。其次,教师要教育学生在与同伴谈话时注重相互配合。交谈是交往双方构成的听与讲相配合并不断相互转换的过程。真正的对话,应该是相互应答的过程,每一方的话都是对方所谈内容的继续,双方都不应该不管对方想说什么,正在说什么,而各顾各地抢着说话。再次,教师要教育学生善于转换话题。和同伴谈话时,需要在两种情况下转换话题:一是自己对谈话论题失去兴趣,而对方却谈兴正浓。这时,不必硬着头皮去听,而应该通过提出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抓住对方的某一句话,自然地转到另一个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上去。二是感受到了对方已对谈话的话题不感兴趣时,要自觉地约束自己,而不要继续没完没了地说下去。

2.学会聆听的技巧

学会聆听他人讲话是小学生应掌握的与同伴交往的技巧之一。越是善于聆听的人,同伴关系就越融洽,因为聆听本身是一种赞许同学讲话的方式,这在无形中就提高了同伴的自尊心,加深了彼此间的感情。因此,认真聆听同伴讲话是顺利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教育小学生学会聆听的技巧。首先要耐心。在和同伴交谈时,有时一些普通的话题,对你来说知道得已够多了,可对方谈兴正浓。这时,出于对对方的尊重,应该保持耐心,不能表示出不耐烦的神色。当然,如果你确实觉得对方讲得淡而无味,浪费时间,则可以巧妙地提一些你感兴趣的问题,不露痕迹地转移对方的谈兴。其次要虚心。交谈的主要目的是沟通思想,联络感情,而不是智力测验或说话竞赛,所以教师要教育小学生在听同伴谈话时,应持有虚心聆听的态度。再次要会心。和

同伴谈话时,不只是在被动地接受,还应主动地反馈,不时地发出表示听懂或赞同的声音,或有意识地重复某句你认为很重要、有意思的话,这就是聆听者的会心呼应。

3.恰当地运用非语言沟通

小学生在与同伴交往中最主要的是语言沟通,但非语言沟通也在同伴交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非语言沟通是指交往双方运用非语言媒介进行沟通,它包括动作、表情、目光等沟通方式。在人际沟通中,以语言作为媒介的应用最为广泛,但是动作、表情、目光等也是不可忽视的沟通方式。人的面部表情与姿势变化,有时比语言更能表达情意。所以,教师也要向学生强调在同伴交往中运用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

(三)利用多种渠道促进同伴交往技巧的形成

在同伴交往训练中,教给学生一定的交往经验、礼仪规范,是必要的。但这些知识、经验、规范,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应用,反复练习,大胆实践,那么,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转化为一定的交往能力。因此,教师着重以活动训练为主来促进交往技能的形成。

1.心理辅导课

课堂教学是学校小学生同伴交往的主要渠道,以学生互动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促进学生积极的同伴交往的途径之一。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努力使学生之间建立起积极互赖的关系,使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同伴的学习负责。学生必须在承担并掌握所分配的一定的学习任务的基础上,通过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作用,来促进彼此的学业成绩。他们必须彼此认可和相互信任,进行准确的交流,建设性地解决问题。学生们还必须定期地评价共同活动的情况,保持互动的有效性。

以学生互动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强调运用这样一些手段,来促进学生间积极互赖的合作关系:一是学习小组组合的异质性原则,要以学生间的差异维系互助合作,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二是要形成学习任务、条件或成绩关联;三是能使学生在互动合作中获得认知,特别是感情上的满足感。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有配对交往、小组交往和不固定的配对交往三种。

2.班队活动课

班队活动课可以按照下列主题进行设计。

(1)一学期分期初、期中、期末进行三次“电视讲座”,巩固交往意识。

(2)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同伴交往行为演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分析处理问题,了解他人的需求,体验他人的感受,从而学会待人接物,可以达到改善交往的目的。角色扮演活动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把握好这样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使小组活跃起来;第二阶段:说明角色要求,分配角色,挑选扮演者;第三阶段:根据情境需要,布置舞台;第四阶段:培训观察者;第五阶段:表演;第六阶段:讨论和评价;第七阶段:再表演;第八阶段:讨论和评价(同第六阶段);第九阶段:共享经验和总结。

3.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室应该是学生畅所欲言的地方,学生可以有充分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和时间,在“知心姐姐”(咨询老师)的开导下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自尊心的提高、移情方式的改进、认同作用的产生,使学生同伴交往中出现的障碍可以消除。

4.交朋友小组

教师还可以将缺乏同伴交往技能的学生与交往技能比较强的学生组成游戏或学习小组,通过共同游戏、共同学习,在交往中培养交往的技能,并引导学生平时要多看些书报,增长见识,这样才能在交往过程中提高对他人反应的灵敏度。

(四)利用课外活动巩固同伴交往技巧的形成

课外同伴交往实践的组织与课内相比,交往的天地更宽。社会大课堂,为学生的自由交往提供了广阔天地。小学生的课外交往实践,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处处束缚其手脚,而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小学生课外同伴交往活动的组织形式是多样的。

1.社会调查

教师可以选择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当前社会的某些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实践,这不仅能增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提高他们分析、理解社会问题的能力,而且能锻炼、提高他们的同伴交往能力。

2.远足

直接面向大自然,也是一种较好的方式。如游览名山大川、名胜古迹,考察地质变迁和物产资源,搜集家乡史料和动植物标本,等等。在远足中,有徒步、乘车、坐船、骑车等多种方式。在活动时不仅可以让学生增进友谊,而且在集体内部教会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对人尽情尽意,遇到困难伸出诚挚的援助之手等。

3.聚会

这种方式也可用于同伴之间,大家利用假日聚集在一起,或交流学习情况,或随意谈天说地,或共同看电视、到外边去野餐等。这期间,一起打球、唱歌、跳舞、猜谜,更会增添一份乐趣。通过聚会,可以联络感情,增进友谊,活跃生活。

4.书信联谊

用书信往来有许多好处:一是可以将不便面谈的事自由表达;二是可以更深入地培养小学生友好交往的能力。

心理学控制情绪的几种方法

四、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并不是要把它们压抑在自己心中,而是要根据情绪,情感的不同性质和程度采取适当方法加以经疏导,例如,我们在欢乐的时候,把自己不要遏制的欢乐情绪暴发开来,不仅会使自己心情舒畅,而且这种快乐的心情也会感染和影响自己的朋友和亲人,增进人际关系的融洽,但不是所有情绪都可以这样爆发的,消极情绪的爆发往往会造成不良影响。那么有哪些方式可以用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呢?1.渲泄渲泄的方法很多,可以直接表示自己的不满情绪,也可以向朋友倾诉,渲泄维持着人的心理平衡,减轻了自己内心的压力,情绪越紧张,越强烈,渲泄的必要性越大,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时时缓解自己激荡的情绪,获得感情上的平衡。2.转移排除消极有害的情绪,常常使用转移的方法,情绪激动时,转移可以使自己能够有时间冷静地考虑和分析自己,把情绪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如唱歌,运动,下棋等等有意义的活动,可以使消极的情绪尽快散去,抵消和冲淡原来的情绪。3.升华人的情感冲动往往蕴含着强大的活力,许多创造性的活动都是伴随着热情和执着,人的痛苦情绪也可以转化为学习和生活的力量,如果我们能正确地,积极地把自己的情感活动向学习转化,完全有可能创造学习的奇迹。4.克制有时人们需要控制自己暂的情绪,要用意志力来遏制感情的冲动,避免不良的后果,如我们可以采用自我暗示的方法提醒自己“深呼吸”、“不要紧张”、“千万要冷静”等,使理智战胜冲动。 (一)、合理发泄情绪: 1、哭——适当地哭一场 2、喊——放声歌唱或大声喊叫 3、诉——向亲朋好友倾诉衷肠 4、动——进行剧烈的运动 (二)、主动控制情绪: 1、自我暗示法:

当你发怒时,暗示自己“不要发怒,发怒有害无益”;当你陷入忧愁时,暗示自己“忧愁没有用,还是振作起来吧。” 2、自我激励法: 是用生活中的哲理或思想来鼓励自己。一个人在消极情绪中,通过名言、警句进行自我激励,能够有效地调控情绪。如林则徐写“制怒”条幅悬挂屋中,以此告诫自己。 3、回避法: 在苦闷、烦恼时,集中精力做一件有意义或感兴趣的事,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忘掉或者冲淡烦恼。 4、转视法: 有时候,同一事物,从一个角度看,可能引起消极情绪;从另一个角度看,可以发现其积极意义,从而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 5、自嘲法: 当生活、学习受到挫折时,当人际交往出现难堪时,自嘲的语言,自嘲的行为,常常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从而使尴尬化为自然,使紧张转为轻松,最终摆脱消极情绪和心里困境。 6、心里换位法; 就是与他人换一个位置,站到对方的角度想问题。通过互换角色,体会别人的情绪与感受,有利于防止不良情绪的产生,或消除已产生的不良情绪。 7升华法: 困难和挫折,不是人们能够回避的,它会给人们带来心里上的压抑和焦虑。善于调节情绪的人,能把这种情绪引向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有利的方向,达到积极的心里平衡。 1、美国总统托马斯.杰弗逊告诉他的孙子:“当你气恼时,先数到十;假如怒火燃烧,那就

20191125升级心理年龄第十一课辅导课(文字版)

20191125辅导课 各位亲爱的同学,大家晚上好,今天是升级心理年龄的第11次的辅导课程时间,那么今天晚上呢,我们首先跟大家一起来谈谈这节课程的学习要点,这节课程的辅导课对应的是第十课的内容,心理年龄和自我成长。 这一节课程的要点是什么呢,我们重点关注一下一个模型,就是悲惨人生的自我实现模型,大家好好的在视频中间学习这个模型,看看怎么去破。然后接下来有自我成长的三个重点的提示,是哪三个提示呢,第一是成年期和青春期的相互关系,第二个是如何认识别人的心理年龄,第三个是什么允许自己有反复。 悲惨人生的自我实现模型在视频课程中间讲的非常清楚,建议大家呢,如果还没掌握好的话,可以重新再看一次。实际上当我们的语言中间出现的那些你每次都怎么样,你都怎么样,你总是什么什么样的时候呢,我们其实已经开始陷入到这个模型中间去了,所以呢,要开始有一个认知,看看如何从中间走出来,因为一但陷入到这个模型中间,悲惨人生便开始了。

这节课中间好除了一个模型之外呢,然后我们有三个自我成长的特别提示,第一个是什么呢,青春期跟成年期的关系,请大家切记,青春期到成年期的进步是质变是飞跃,但是成年期不是对青春期的否定,恰恰相反,青春期是通向成年期的重要的踏板。 第二个重点提示呢,就是我们如何去认识别人的心理年龄,在视频课中间,我向视频课程中间的几个嘉宾的同学提出这个问题,实际上他们都掉进那个我设计的陷阱里面对吧,学习升级心理年龄这门课程的目标,不是去识别别人的心理年龄,而是对自我有觉察,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呢,对自我有新的觉察,新的认知,同时寻找到新的方法,用成年期的心理年龄的钥匙,开始有自我认知,同时呢,寻找到新的方法,这才是我们学习的要点,注意升级心理年龄的学习不是用来评判别人的,而是用来提升自己的,这是关键中的一个关键。 然后第三个特别的提示是什么呢,我们一定要记得,不是你学习了一次,然后呢,就可以做得更好,就可以每次都一定做得很好,实际上你允不允许自己有反复呢,我们有很多同学是不允许自己有反复的,觉得我学了之后就应该成长了,以后每次都要做的很好,当一但发现自己做的不那么如意的时候呢,它会充满着自责,其实每一次成长都是有反复的是吗,所以我一定记得允许自己有反复,这个很关键。 这一节课程中间呢,我先不跟大家谈践行的案例,我想抽点时间回答我们同学的一些问题,前面两次课程都没有回答问题,我们把回答问题的时间都放在今天,好吧,我们一起来结合刚刚提出的要点,看看那些问题怎么来处理它。 【问题一】学了快一学期的家学课,有时还是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今天早上又对女儿发飙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第11章练习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平时练习题 笫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一、选样题: 1、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以下列何种对象为主? 【 B 】P179 A.弱智学生 B.正常学生 C.心理疾病学生 D.聋哑学生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途径是【 C 】 A.心理危机干预 B.个别心理咨询 C.心理辅导课程D.挫折教育 3、一个学生不敢同老师讲话,学习上遇到困难也不敢向老师请教,当他一旦敢主动向老师请教时,老师立即给予表扬,属于行为改变中的【 D 】P184 A.示范法 B.代币奖励法 C.行为塑造法 D.强化法 4、当学生做出我们所期待的良好行为时,我们发给他小红星、小红花等作为强化物,这种影响儿童行为改变的方法叫【 B 】P184 A.强化法 B.代币奖励法 C.自我控制法 D.行为塑造法 5、小学生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变行为,此方法称作【 B 】P185 A.强化法 B.自我控制法 C.行为塑造法 11.代币奖励法 6、有些儿童活动过多、杂乱、注意力不集中、有冲动行为,属于【 A 】 A.儿童多动综合症 B.儿童厌学症 C.儿童过度焦虑反应 D.儿童强迫行为 7、有些儿童对学习成绩、陌生环境反映敏感,担心害怕甚至惶恐笑闹,显得很不安宁,属于心理障碍中的【 A 】 A.儿童过度焦虑反应 B.儿童多动综合症 C.学习困难综合症 D.儿童厌学症 8、在使用心理测验时,必须由经过专门训练的下列哪种人严格按测验要求实施、计分解释【 D 】P180 A.教师 B.政工干部 C.医生 D.专业人员 9、正确的健康概念应指。【 C 】P172 A.没有疾病 B.身体状实 C.不但躯体健康而且心理健康 D.心理素质高10、下列选项中,对心理健康理解不正确的是。【 D 】 A.心理健康是比较而言的,从健康到不健康只是程度的不同,而无本质的区别 B.心理健康反映的是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而不应认为是固定的和永远如此的C.心理健康标准是一个发展的文化的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D.心理健康等于没有疾病或疾病仅限于躯体疾病 11、学校心理辅导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下列对学校心理辅导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 A.学校心理辅导以少数有心理问题的个别学生为服务对象 B.心理辅导把工作的重点放在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和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上 C.学校心理辅导侧重于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障碍矫治的心理治疗 D.心理辅导等同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第一章企业核心能力与人力资源管理及复习资料

企业核心能力与人力资源管理 一、名词解释 1、核心能力 2、人力资源 3、人力资源管理 4、智力资本 5、激励 6、人力资源市场 二、单项选择题 1.人力资源的“战略-核心能力-核心人力资源”模型是由()提出的? (A)美国康奈尔大学的A. (B)美国华盛顿大学的W. L. (C)美国科罗多拉(丹佛)大学的F. (D)美国哈佛大学的霍桑2.平衡计分卡是由以下管理学家中的()提出的? (A)迈克?波特和彼得?胜吉(B)明茨伯格 (C)卡普兰和诺顿(D)彼得?德鲁克 3.“人力资源”一词是由()提出的? (A)哈罗德?孔茨(B)斯斯蒂芬. 罗宾斯 (C)彼得?德鲁克(D)马斯洛 4. 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思想是() (A)以人为本(B)网络化管理 (C)知识管理(D)控制成本

5、下面哪一项不是人力资源的特点? () A.能动性资源 B.特殊的资本性资源 C,高增值性资源D.一次性资源 6、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的()资源 A. 第四 B. 第三 C. 第二 D. 第一 三、多项选择题 1. 平衡计分卡的维度包括() (A)内部过程(B)质量(C)顾客 (D)学习与成长(E)财务 2. 根据康奈尔大学A. 的观点识别某项因素是否构成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特征是() (A)价值性(B)独特性(C)难模仿性 (D)可扩展性(E)组织化 3. 根据著名战略管理专家迈克?波特在其著名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所提出的理论,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以分为() (A)流程领先优势(B)成本领先优势(C)技术领先优势(D)产品集中化(E)产品差异化 4.人力资源管理的四种角色是() (A)领导决策者(B)战略伙伴(C)专家顾问 (D)员工服务者(E)变革的推动者 5. 传统人事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体现在()

体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效应 一、改善情绪状态 改善情绪状态是研究者们用来检查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指标。体育活动的情绪效应,有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两种。研究发现,体育活动对人的情绪状态具有显著的短期效应。例如,麦克英曼(McInman)等人于1993年对活动后的被试立即进行测量,结果发现他们的状态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水平显著降低,而精力和愉快程度则显著提高。当然,体育活动之后情绪的即刻变化可能与个体的健康状况、活动的形式、活动的强度,以及活动与情绪测量之间的间隔时间有关。 体育活动对人的情绪的长期效应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有限的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但有几个研究显示,体育活动对人的情绪的长期效应是存在的。例如,海顿(Hayden)等从1984年的研究发现,有规律的活动者比不活动者在较长的时期内很少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 二、完善个性特征 在健康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领域中,有大量的关于A型行为特征与冠心病发生之间关系的研究。A型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急躁、争强好胜、易激动、整天忙忙碌碌、做事效率高。大多数研究显示,A型行为特征是产生冠心病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的一些研究比较注重体育活动对改变A型行为特征的作用,以及重视体育活动对个性整体结构变化的影响。 目前为止,哪一类体育活动对A型行为特征的影响更大,所得结果不尽相同,也没有发现体育活动与个性结构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 三、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包括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等。由于坚持体育活动可使体格强健,精力充沛,因而体育活动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是毋庸置疑的。身体表象是指头脑中形成的有关身体的图像;身体自尊主要包括一个人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外貌(吸引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的抵抗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 在正常人群中普遍存在着身体表象障碍,如有人报告,54%的大学生对他们的体重不甚满意;与男性相比,女性倾向高估她们的身高和低估她们的体重,而且身体肥胖的个体更可能有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方面的障碍。 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与整个自我概念有关(图11-1),其主要表现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对身体表象的不满意会使个体的自尊心降低(自尊是指自我概念的积极程度),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状。特科(Turker)1993年的研究表明,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呈正相关,也与情绪稳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呈正相关,并且,通过力量训练可使个体的自我概念的

教育心理学第11课笔记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课笔记 第1页:【说在课前】上午讲了学习理论的三大流派:1.行为主义。2.认知主义。3.建构主义。今晚要讲人本主义。 第2页:【解析】人本主义整体上更注重人的价值,以人为本,关注人的价值,强调自我实现。代表人物:1.马斯洛。2.罗杰斯。口诀“罗马人”。 第3页:【解析】之前讲过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本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自我实现。马斯洛尤其强调人格实现。1.自我实现的人格观:人要发挥所有潜能达到自我实现,两个基本条件:无条件的尊重和自尊。2.内在学习论:别人逼迫的学习是机械的、外在的学习,马斯洛反对外在学习,提出内在学习论。要想学习,必须调动内在驱动,开发潜能。马斯洛智商在190以上,他的理论提出时被很多人反对,被反对的时候他认为,自己的智商高,所以要坚持自己的理论。内在学习就是靠潜能达到自我实现。内在学习是比较难达到的。人本主义的理论稍微有一点不切实际。 第4页:【解析】罗杰斯,是人本主义的代表,关注人,他的理论也有一点不切实际,有一点空。1.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老师培养人,要培养“完人”,“完人”就是知识高,情商高,“双高”的人。2.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奥苏贝尔之前也提出过有意义学习,但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人本主义关注人的价值,因此罗杰斯认为有意义的自由学习。(1)“有意义”:①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②建立知识与人的联系。(2)自由学习就是一种自主自觉的学习,不需要别人告诉你学到哪,而是自主、自觉。(2)自由学习就是一种自主自觉的学习,不需要别人告诉你学到哪,而是自主、自觉的学习。3.学生中心教学观:人本主义关注人,教学过程关注学生,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因此提出学生中心教学观,也叫“非指导教学”。罗杰斯反对原来的老师指导学生、命令学生,他认为老师更多的应该是倾听式的,要暗示学生。非指导模式强调老师的角色是“催化剂”。非指导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也就是良好师生关系,作为老师要做出努力,现实生活中的师生关系取决于老师。老师要做出三方面努力: (1)真诚:以诚相待,不能让学生觉得在敷衍。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罗杰斯认为现实生活中的老师的、家长的爱是有条件的,例如家长的爱是通过各方面作为回报的。罗杰斯认为老师和家长不求任何条件地积极关注他,不要求考好成绩、品行一定好。 同理心:老师解决问题时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也就是“换位思考”。 【总结】1.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2.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3.非指导模式。4.良好师生关系(老师):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同理心。 第5页:总结:【解析】人本主义以人为本,关注自我实现,关注人的价值。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简称“罗马人”。 第6页:【解析】1.最难的一道 题,考试时正确率非常低。A项培养 知情合一的人,这是人本主义罗杰斯 的观点。B项有意义接受学习是奥苏 贝尔的观点。C项内在学习是人本主 义马斯洛的观点。D项学习应该是有 情境的,这是建构主义的观点。【选 D】2.【选B】 第7页:【解析】1.行为主义:S-R 联结公式,代表人物有桑代克、巴普 洛夫、斯金纳、班杜拉。2.认知主义: SOR联结。代表人物有苛勒、托尔曼、 布鲁纳、奥苏贝尔、加涅。其中布鲁纳和奥苏贝尔考的最多。3.建构主义:综合了其他主义的优点,强调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生长。知识是动态的。4,人本主义:以人为本,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

教育心理学_第11章_学校群体心理

第十一章学校群体心理 第一节群体与群体规 一、群体的概述 (一)群体的概念 单独活动的个人是个体。两个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就是群体。就群体规模来看,群体可以小到同居一室的两个人,也可以大到民族、国家。 群体一旦形成,大家就有了共同的目标并要遵守相同的群体规,这时在彼此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状态、心理特点和心理倾向就构成了群体心理。学校里的班风、校风往往就是学校群体心理的表现。 (二)群体的特征 群体具有以下的特征。 1.目标与规 目标是群体进行活动的方向和目的,是使群体成员产生共趣和愿望,从而联系在一起的基础。规是群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成员在活动和认识上必须遵守这些规,保证目标得以实现。在学校群体中,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是基本的教育目标,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所制定的校纪校规就是属于群体规性质的东西。 2.组织与沟通 群体存在一定的组织结构。群体有首领,有成员,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并构成一定的关系和信息沟通网络。沟通是群体产生后的一个自然结果,也是群体形成的一个必要条件。 3.群体心理与群体凝聚力 任何群体都有一种反映群体目标和群体多数人价值观的心理和舆论倾向,正是这种目标和共同利益的作用,使群体各成员形成归属感和使他们结合在一起并使他们的成员区别于其他成员的凝聚力。 (三)群体的心理功能 群体的心理功能是指群体情境对个体心理和行为上的影响。群体的目标、规、舆论、风气等对个体心理活动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学校中群体的心理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归属功能 个体一旦明确自己是属于某个群体的,就能免除孤独与怯懦,获得安全感。儿童和青少年到了一定的年龄,就有渴望进入学校、参加同龄人的组织并和他们一起活动的需要。在他们进入学校和自己的班级后,就感到踏实、感到温暖,甚至会为自己是其中的一员感到自豪和骄傲。 2.认同功能 认同是指人们对其所喜欢和崇拜的对象的某些思想和行为的赞同和模仿。当学生喜欢自己的学校和所属的群体时,会因认同而与学校群体保持共同的看法和评价。相应的,学校群体对学生所具有的认同作用就明显,个体就愿意接受学校的影响并与学校群体融为一体。认同功能不仅使得学校能够更好地保持其在的整体性,而且也使学校更容易实现其教育人、塑

心理学情绪理论

ABC情绪理论 有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故事。有两个秀才一起去赶考,路上他们遇到了一支出殡的队伍。看到那一口黑乎乎的棺材,其中一个秀才心里立即“咯登”一下,凉了半截,心想:完了,真触霉头,赶考的日子居然碰到这个倒霉的棺材。于是,心情一落千丈,走进考场,那个“黑乎乎的棺材”一直挥之不去,文思枯竭,果然名落孙山。 另一个秀才也同时看到了,一开始心里也“咯登”了一下,但转念一想:棺材,噢,那不就是有“官”又有“财”吗?好,好兆头,看来今天我要鸿运当头了,一定高中。于是心里十分兴奋,情绪高涨,走进考场,文思如泉涌,果然一举高中。 回到家里,两人都对家人说:那“棺材”真的好灵。 第一个秀才之所以落得个名落孙山的结果,是因为他考场上文思枯竭,而文思枯竭是因为情绪不好,情绪不好是因为他看到令他感到“触霉头”的棺材。 另一个秀才之所以金榜题名,是因为他考场上文思泉涌,而文思泉涌是因为情绪高涨,情绪高涨又是因为看到令他感到“好兆头”的棺材。 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有一个著名的“ABC情绪理论”。他认为,人的情绪主要根源于自己的信念以及他对生活情境的评价与解释的不同。即事情的前因(Antecedent),透过当事者对该事情的评价与解释,以及对该事情的信念(Belief)这个桥梁,最终才决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Consequence)。 ABC理论的基本观点就是: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C。ABC理论则指出,诱发事件A 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也就是说由于所持的信念不同,同样的一件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两个人身上会导致截然不同两种情绪反应。

心理学第十一章修改

第十一章能力 一、填空题 1、(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2、(离差智商)反映一个人在同龄人中智力所处的位置。 3、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叫(常模)。 4、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5、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把智力分为三个维度:(内容)、(操作)、(产品)。 6、能力按照它的倾向性可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7、能力按照它的功能可划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8、能力按照它参与其中的活动的的性质可划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选择题 1、受神经系统成熟影响较大,受后天文化和知识影响较小的能力是(液态能力) 2、人的智力达到顶峰是在(18——25岁之间) 3、为了减少测验的误差,就要控制无关因素对测验目的的影响,这个控制过程叫(标准化) 4、能力结构群因素说的提出者是(塞斯顿) 5、能力的二因素说的提出者是(斯皮尔曼) 6、能力在性质上的差异表现在能力结构上的不同。 7、一名儿童的智力年龄是10岁,实足年龄是8岁,他的比率智商是(125) 8、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且较多的依赖个人的先天秉赋的能力是(流体能力) 9、提出能力结构独立因素说的是(桑代克) 10、能力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11、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心理特征是(能力) 12、一般能力的综合体是(智力) 13、智力的核心成分是(抽象概括能力) 14、提出三元智力理论的心理学家是(斯腾柏格) 15、智力的高级表现是(创造能力) 三、名词解释 1.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2.才能:是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通常在解决实际问题和应对现实事件的过程中体现。3.天才:日常生活中,有些人的多种能力在活动中达到了最完备的发展与结合,能够高水平、创造性地完成多种活动任务,或完成某一领域中人们通常难于完成的特殊活动任务,这种高度发展的才能通常被称为天才。 4.一般能力:是指在不同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能力、它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5.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项专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 6.模仿能力: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然后以相同的方式作出反应的能力。7.创造能力:是指按照预先设定的目标,利用一切已有的信息,创造出新颖、独特、具有个人或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8.液态能力:是指受神经系统成熟影响较大,受后天文化和知识影响较小的能力。9.晶体能力:是指受后天经验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吸收新的知识或解决问题上的能力。晶态能力决定于后天的学习,并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10.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它是人们完成活动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条件。 11、操作能力:是指人们操纵自己的肢体以完成各种活动的能力。

心理学11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除嗅觉外,感觉信息传入大脑皮层最后一个中转站是( a ) A 丘脑 B 下丘脑 C 海马 D 桥脑 题目来源:答案见勤思暑期强化班讲义,第3页中部,丘脑高云鹏教授予以详细讲授。 2、初级视觉区、初级听觉区、躯体感觉区、言语运动区,在大脑皮层的部位依次是( d ) A 顶叶,额叶,颞叶,枕叶, B 顶叶,枕叶,颞叶,额叶 C 枕叶,额叶,顶叶,颞叶 D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题目来源:答案见勤思考研暑期强化班讲义,第3页最后一段,4页第一段,高云鹏教授,在课程中分别做了详细的解释,这也是大家都比较模糊的地方,见普心课本60—64页。此题简答明了,很多勤思学员直接看到题目写答案。 3、根据听觉位置理论,耳蜗对高频声波反应的敏感区域位于( d ) A 顶部 B 中部 C 背部 D 底部 题目来源:答案见勤思考研暑期强化班讲义第9页,最后一个自然段,普通心理学课本:113页。此题目属于记忆型。 4、甜蜜的嗓音、温暖的色彩这种感觉现象是( d) A 适应 B 对比 C 后像 D 联觉 题目来源:答案见勤思暑期强化班讲义第8页,感觉现象中的,(4)联觉高老师在讲课中,并且举例,和此题目直接吻合。 5、故地重游往往令人触景生情,回忆起许多在其他情况下不太容易想起的,能解释此现象的是(C) A 层次网络模型 B 逆行性遗忘 C 编码特异性原理 D 激活扩散模型 题目来源:此题采取排除法即可,高老师在冲刺班的时候,给大家分析过此种情况。见勤思必胜习题库 6、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为了取得最好的记忆效果,个体对初次识记的无意义材料进行复习的时间应在识记后( c ) A 1小时内 B 2-12小时 C 13-24小时 D 24小时后 题目来源:勤思必胜习题库P59页第78题,几乎原题重现 7、小明在游戏中把凳子当马骑,这种活动反应的想象功能是( c ) A 再造 B 补充 C 替代 D 预见 题目来源:答案在勤思考研冲刺班讲义P178页,对想象的功能高老师做过强调。并且在VIP班型中,代课老师对该知识点详细讲解。 8、天空出现朝霞,就会下雨;天空出现晚霞,就会放晴。人们由此得出“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结论。这主要体现的思维特征是( c) A 间接性 B 抽象性 C 概括性 D 理解性 题目来源:勤思考研必胜习题库P62页第7题,原题重现。 9、可以独立表达比较完整语义的语言结构单位是( d ) A 音位 B 语素 C 词 D 句子 题目来源:勤思考研必胜习题库P73页,32-34题相同知识点重现 10、按照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在描述唤醒水平与绩效水平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说明( a ) A 任务难度 B 任务参与 C 被试年龄 D 被试性别 题目来源:勤思考研必胜习题库P87页第21-25题,相同知识点重现。

心理学第十一章

第二部分心理学 第十一章青少年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包含两层涵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能积极调解 自己的心态。 2、心理咨询:指咨询者运用心理学知识、理论、技术,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指导的过程。 3、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是以一定的生理发展为基础,在人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它具有连续性、阶段性、差异性、不平衡性的特点。 二、填空题 1、人的心理发展的规律表现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阶段性、差异性、不平衡性等个特点。 2、强迫症的学生一般具有强迫性愿望。 3、现代对于健康的定义科学的来说大致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 三、选择题 1、一个人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指(少年期)。 2、人的第二生长发育高峰发生在(少年期)。 3、人的生理的成熟大致在(15)岁左右。 4、一般讲心理断乳期是指(少年期)。 5、人的少年期大致在(12—15)岁左右。 四、判断题 1、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是“明于知人,暗于知己”。(对) 2、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阶段性、差异性和平衡性的特点。(错)

3、病就是指的歇斯底里症。(对) 4、文化水平越高的人,“成人感”产生的越晚。(对) 五、简答题 1、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答:(1)正视现实,接受现实。(2)正确评价和悦纳自己,有正确的自我意识。(3)接受他人,善于人处,有和谐的人际关系。(4)乐观进取,反应适度。(5)智力正常,人格完整。(6)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2、应如何做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答:(1)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2)改善学校心理环境(3)指导青少年正确对待心理健康问题(4)做好心理预防和咨询工作。 3、如何认识少年的“成人感”? 答:(1)少年由于成人感的产生,一方面要竭力摆脱父母家人及教师的管教。(2) 另一方面也想和孩童时期的自我告别,实现心理的断乳。(3)少年不仅在经济上未独立,而且在认识、行为上均未摆脱孩子气。(4)少年经常会出现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教师家长在处理这一矛盾时,既要向少年提出合理的要求和建议,又要在最大程 度上培养少年的独立性、首创性和责任感。 4、心理咨询的原则、步骤和技术是怎样的? 答:1)原则:(1)理解支持原则。(2)保密原则。(3)耐心倾听与细致咨询原则。(4)疏导抚慰与启发教育原则(5)促进成长、助人自助原则。(6)咨询治疗与预防结合原则。2)步骤:(1)建立咨询关系(2)了解问题(3)分析诊断(4)帮助指导(5)结束咨询3)技术:(1)精神分析法(2)行为矫正法(3)人本主义疗法(4)情绪疗法 5、中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主要有那些? 答:(1)自主意识增强、自我意识增长与对师长依赖性的矛盾 (2)性意识的萌发与成熟与性道德法制观念薄弱的矛盾 (3)活动能量的增大与认识发展水平不适应的矛盾 (4)对物质需求的增长与经济未独立之间的矛盾 (5)对未来的向往与现实状况之间的矛盾

第一章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第一章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1.人力资源的含义:人所具有的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并且能够被组织所利用的体力和 脑力的总和。 2.人力资源的作用:(1)是财富形成的关键要素:人力资源构成社会经济运动的基本前提,能够推动和促进各种资源实现配置的特殊资源;人力资源将自然资源转变为各种形式的社会财富。人力资源使用量越大,创造的财富越多。反之,创造的财富越少。 (2)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技能的不断提高,人力资源对 价值创造的贡献度越来越大,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重。 (3)是企业的首要资源:人力资源是保证企业最终目标得以实现的最重要也是最有价值的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第一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备资源。 3.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组织通过各种政策、制度和管理实践,以吸引、保留、激励和开发员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员工潜能,进而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管理活动。 4.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应当从最终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来理解。 (1)具体目标:保证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为价值创造营建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开发和管理人力资源);保证员工价值评价的准确、有效(留住优秀员工);实现员工价值分配的公平、合理(激励员工,挖掘员工潜力)。 (2)最终目标:有助于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 通过实现具体目标来实现最终目标。 5.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职位分析与职位评价;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职业生涯规划与 管理;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关系管理。 6.职能之间的关系:(1)职位分析与职位评价是一个平台,其他职能的实施要以此为基础。人力资源规划中,预测组织所需的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以及内部人力资源供给时,就要以职位分析与胜任素质模型为依据。招聘录用中,发布的招聘信息是一个简单的职位说明书,录用甄选的标准主要来自职位说明书中的任职资格要求与胜任素质模型。绩效管理中,员工的绩效考核根据职位工作的职责来确定。薪酬管理中,员工工资的确定依据职位说明书的内容。培训与开发过程中,培训需求的确定要以职位说明书中的任职资格与胜任素质模型为依据。 (2)绩效管理居于整个系统的核心位置。预测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供给时,需要对现有员工的工作业绩和能力做出评价。人员招聘中,对来自不同渠道的员工绩效进行比较,从而实现招聘渠道优化。录用甄选中,依据绩效考核结果改进甄选过程的有效性;有效的甄选结果有助于员工实现良好的绩效。培训开发中对员工提高绩效也有帮助。薪酬管理中,浮动的工资与员工绩效水平相联系。员工关系管理中,建立融洽的氛围,有助于员工更努力工作,实现绩效提升。 (3)招聘计划的制定要依据人力资源规划。培训开发也受到甄选结果的影响,效果好,培训 任务就轻。培训开发和薪酬管理是员工关系管理的手段。 7.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以组织战略为导向,根据组织战略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管 理政策、制度与管理措施,以推动组织战略实现的过程。 第二章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1.人力资源管理环境的分类: 2.人力资源管理的外部环境:(1)政治因素: a.政治环境的影响:政局的稳定性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一、填空题 1、我们常说的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其标准是根据心理健康三层面中的() A 非病状态 B 良好适应状态 C 理想状态 D 正常状态 2、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个:一是(),二是()寻求发展。 A行为矫正B学会适应C客服障碍D学会调适3、有人常常没有理由地一遍又一遍地做出某一种行为或者某一系列行为,这属于() A抑郁症B恐怖症C焦虑症D强迫症 4、下列学生的表现中,不属于心理健康问题的是() A 过分依赖 B 吸烟 C 认为生活没有乐趣 D 一到考试就有不适应反应 5、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的人都处在极健康和极不健康两段边线中间的某一点,这句话于反映了心理健康的() A 动态性 B 静止性 C 相对性 D 绝对性 6、日记、周记、作文等是下列哪种心理评估方法的具体形式() A 观察法 B 自陈法 C 作业法 D 心理测验 7、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不能遵循的原则有()。 A.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B.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C.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D.教师中心原则 8、厌学是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儿童()上的失调状态。 A.知觉 B.思维 C.情绪 D.行为 9、教师对学生观察后,及时将所观察到的重要事实,以叙述性文字记录下来,这种方法叫做()。 A.轶事记录 B.评定量表 C.档案袋法 D.项目检核表 10、首创全身松弛训练法的心理学家是()。 A.斯金纳 B.巴普洛夫 C.艾里斯 D.雅各布松 11、()的儿童常常对学习成绩、陌生环境反应敏感,担心害怕,显得很不安分。 A.诵读困难 B.过度焦虑 C.强迫观念 D.交往困难 12、人格障碍是()产物。 A.个体先天素质 B.后天教养 C.不良习惯 D.个体先天素质和后天教养

《心理学》第十一章-拓展资源

福师《心理学》第十一章班级中的同伴关系拓展资源 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发展与指导 一、小学生同伴关系与心理健康 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它在小学生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小学生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学业的顺利完成以及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而同伴关系不良则有可能导致学校适应困难、社会能力缺乏、心理和行为出现偏差和障碍。关于同伴关系在小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同伴关系是发展小学生社会能力的重要背景 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世纪30年代就论述了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能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正是产生于同伴关系中的合作与感情共鸣使得儿童获得了关于社会的更广阔的认知视野,在儿童与同伴交往中表现出的冲突将导致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并促进社会交流所需技能的获得。发展心理学的许多研究也表明:年幼的儿童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不能认识到他人的观点、意图和情感,而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由于儿童处于平等的地位,他们逐渐学会与同伴合作、协商,逐渐地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观点采择能力、角色扮演能力、移情能力等社会能力逐渐发展。沙利文在1953年阐述友谊的功能时,认为友谊促进了人际敏感性的发展并为以后恋爱、婚姻和亲子关系的建立提供了原型。 (二)同伴关系是满足小学生社会交往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归属和爱及尊重的需要是人类基本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同伴的交往,可以满足小学生的这些基本需要。小学生在同伴集体中被同伴接纳并建立友谊,同时在集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受到同伴的赞许和尊重而产生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他们与同伴的关系是平等的,这对小学生的发展是很有利

心理学讲稿之第十一章气质和性格

第十一章气质和性格 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学习气质和性格的概念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了解气质和性格的学说,掌握高级神经类型与气质类型的关系,理解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初步了解对不同气质和性格学生教育的方法。 教学重点:气质和性格的概念及其关系,高级神经类型与气质类型的关系教学难点:高级神经类型与气质类型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测验、练习 课时:3 具体内容: 在古今中外名著中或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人们各具特色的人格差异。有的人热情奔放,有的人冷淡孤僻;有的人聪慧敏捷,有的人反应迟缓;有的人顽强果断,有的人优柔寡断;有的人善良助人,有的人恃强凌弱等等。本章将介绍人格差异表现特征及其类型。人格主要涉及了人们的心理差异现象,这种心理差异体现在认知风格、气质、性格、自我调控等方面。 对于人格的结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如有的视为个性心理的同义词,有的将心理过程中的一些内容也纳入其中,还有的视之为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最狭窄的则认为是气质和心理,我们这里也取这种认识。本章主要介绍以下内容: 一是气质 二是性格 第一节气质 一、什么是气质 气质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禀性。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首先气质所表现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和行为在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特征。它不是推动着进行活动的心理原因,而是使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稳定的动力特征。 其次,气质不是指偶然地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的特征,而是一个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不仅表现在情绪活动中,而且也表现在智力活动等各种心理活动中。它仿佛使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染上了个人独特的色彩。具有某种气质类型的人常常在内容很不相同的活动中都显示同样性质的动力特点。个人的气质特点不依活动的目的、任务和内容为转移。正所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第一章 人力资源与人事管理(1)

中国外轮代理总公司人事部经理隋纯东访谈 国企人事经理的“人事经” 去国有企业的人事部采访之前,难免让人想起那一张张面沉似水的“人事脸”,尤其那不温不火、滴水不漏的谈话“功夫”,多少令人担心这种采访会取得什么好的素材,但初见隋纯东,瘦高的身材透着干练,祥和的目光显现着成熟、幽默,率直的言谈表露着真诚,似乎和想象中的国企人事科长有着些明显的差异,也许不仅我们国有企业大环境在变,连国企的人事经理的工作风格也在变,但他们是否在人事管理的观念上有所变化呢?所以,我们的话题首先就从“人事部到底是干什么的?”谈起。 1.人事部是干什么的 我以前在中远运集团公司做业务,在外轮代理公司做人事部经理的时间其实只有三年,但通过这三年的工作,我觉得企业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主要有四块,一是对整个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进行规划;二是为企业招募优秀人才;三是想方设法留住人才;四是挖掘现有人员的潜能。如果从人力资源部为企业创造效益最直接的效果上讲,核心其实就两条,一是看你能否招得进来(企业所需人才),二是看你能否留得住。如果连这两条都没做到,就很难说你人事部有什么开发能力,更谈不上为企业创造了什么价值。 2.国企该如何留住核心员工 外轮代理业目前在我国是一个比较开放的行业,也是一个主要靠人力资本赚钱的行业,几个人就可成立一家公司,承揽代理业务,所以,竞争相当激烈,因此,那些能给公司带来80%收入的核心员工,(查找二八率的资料,理解其含义)往往就成为别的公司“猎取”的重点目标。

由于,我们人事部“管着”包括下属80余家企业约5000人的职工队伍,而且,现在其中许多骨干已经流向一些外企或民企,所以,我们也感到了一种强烈的危机意识,于是,我们在公司全系统实施“人才工程”,通过采取岗位竞聘的办法,让优秀人才显露出来,发挥出他们的作用,使他们从以前“你要我干这个岗位”到“我很想干”的转变。(从HR角度,该如何实现这一转变?有哪些做法?)具体办法首先是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公司高层领导按年薪制,其他职工降低固定收入部分,加大岗位幅度部分和效益提成部分,给予特殊贡献的人才以特殊的待遇等等。 另外,以前我们采取的是薪点工资制,但这种工资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论资排辈的制度,所以,我们把它改为岗位工资,让一些后勤服务部门或其他辅助人员按市场一般价调整,而让为企业效益做出直接贡献的人员的收入,随每年企业效益的提高而提高,甚至关键的岗位都可以由对方报价。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核心员工感到企业非常看重他们,希望能留住他们的心。当然,我们留人和激励职工还采取了许多其他方法,比如将好的培训机会作为奖励员工的重要手段(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培训满足了员工哪一类需求?),让能力越强、贡献越大、工作越离不开的人去参加培训,而不是说让那些有较多空闲、工作中可有可无的人去培训。这是我们留住核心员工的一个很重要手段。当然, 企业为此也做了较大的投入,比如现在一个人在MBA研修班进修的费用至少3、4万元,但我相信这种投入是会有可观的回报的。 以上这些做法尽管在外资或民营企业看来,还依然略显传统,但你知道做为一个国有企业,要真能把这些做好,并非易事。上级领导指示我们国有企业,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待遇留人”,前两条我们既有思路也可以找到具体办法,

心理学动机和情绪情感

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 动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现象,无法直接观察,只能从观察表面行为的变化来推测背后的动机。 动机作为行为过程中的一个中介变量,在行为产生前就已存在,并以隐蔽内在方式支配着行为的方向性和强度。 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动机会推动人们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转化为活动状态。动机的驱使下,个体会产生某种行为,并维持一定的行为强度。 2.指向功能:动机使个体进入活动状态之后,还能引个体的行为指向一定的方向。动机不同,有机体行为的目标也不同,这就是动机的方向性在起作用。 3.调节与维持功能:动机会决定行为的强度,动机愈强烈,行为随之强烈。动机也决定个体行为的久暂性,在没达到目标之前,行为会一直存在。有时行为看似不在了,但只要动机仍存在,行为就不会完全避免,只是以别的形式存在。 动机的产生:受内外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1.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 需要: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需要一旦产生,就成为一种刺激,人的行为动机就是在这种刺激下产生的。内在的生理需求是行为的直接推动力量。 2.外在环境则作为诱因,引导个体趋向于特定的目标。 环境刺激是动机产生的诱因。诱因: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有时,即使有机体没有特别强烈的内在需要,外在诱因也可能成为动机产生的一个条件。 动机中,需要与诱因紧密相连。需要比较内在、隐蔽,是支配人们行动的内部原因。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朝向性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使活动朝向外界的诱因,从而使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当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诱因吸引力降低,动机的强度随之减弱或消失。

心理学第十一章知识点整理

1.毕生发展观: (1)一般来说,心理的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从这个观点来看,个体从出生到青年初期这个阶段,是心理发展变化最为明显的时期,因此,这一阶段常常作为研究个体心理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实际是心理发展并不是随着生理的成熟而告终结,心理的发展是从个体出生到成年再到老年的持续过程。尽管在18世纪就有人提出了这个观点,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心理发展的观点才被普遍接受并重视。 (2)毕生发展的观点主要是: 1) 人生的发展,除了身体在生物意义上的发育、成熟以外,是一个伴随人的一生的过程,其行为的变化过程贯穿于从胎儿期到死亡的全部一生中,行为变化过程反映了个人的不同行为表现增强和减退的情况。 2) 发展具有多维性和多向性,发展的方向也因发展内容的种类不同而有所不同。 3) 发展由获得和丧失组成,是一个有序变化的过程,并非仅仅意味着增长。 4) 心理发展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和可塑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形式。 5) 心理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个体的发展是年龄阶段、历史阶段和非规范事件等多种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2.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年龄阶段中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3.关键期:又称关键年龄。指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 4.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一般说来,在一定的社会影响下,在一定的教育条件下,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显示出阶段的顺序,每一个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是稳定的、共同的。但另一方面,相同的教育条件和社会环境在不同的儿童身上所起的作用也可能是不同的,因而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上,也就形成一定的差距,表现出可变性。对此的研究在教育上具有重要意义,教育中是共性规律和个别差异的综合运用。 5.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及其教育意义 6.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先天遗传+后天环境和教育 (1)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既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既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我们既要承认遗传素质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它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前提条件下,同时,也不能盲目夸大它的作用,而忽视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的作用。 (2)个体先天的遗传的素质仅仅为个体提供了心理发展的可能性,个体只有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才能够使先天的素质得以正常发展。先天的因素与后天的因素、遗传的因素与环境的因素是在相辅相成中发生作用的。 7.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横断研究法:就是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组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优点:同时研究较大样本省时、省力;缺点:缺乏系统连续性,不同群体的被试同质性差。 (2)纵向研究法:也叫跟踪研究,主要指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所选取的被试进行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观察、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质的变化规律。优点:系统、联系、同质;缺点:时间长、反复测查影响被试、过程中引入的无关变量多、耗资和投入较大。 (3)群体序列研究法:既克服纵向研究的缺点,又保持横断研究的长处,因而其科学性和实用性很强。又称“聚合交叉研究法”。 8.运用发展心理学实验设计模式进行实验研究设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