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历史导言(2014版) (精选)

高一历史导言(2014版) (精选)

高一历史导言(2014版) (精选)
高一历史导言(2014版) (精选)

福州屏东中学教学笔记

年月日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

导言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我校2013年晋级为省一级达标高中。2014级高一招收10个班,包括两个重点班和一个艺术班。高一年级的历史学习,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历史的起点,也是关键。能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一定的历史思维,决定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好坏。

由于我市初中历史采取开卷考的形式,导致学生对历史往往存在这样

一些印象:历史是“副科”;是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是无用之学……由于初中的基础不扎实,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以专题为线索展现历史发展脉络,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这本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但初中历史教育的现状,决定了众多学生既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无法形成学习高中历史课程必要的知识基础;又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教材,这一体例对教学有以下几点不利:⑴知识系统不完整,同一阶段不同历史现象的联系不紧密;⑵专题之间的跳跃性大,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⑶专题性的历史内容理论性强,难度加大;⑷各模块教材之间历史知识的重复。所以教学时,一定要注意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问题,同时还要考虑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这对历史教师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

针对这些挑战,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⑴反复推敲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拖泥带水。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⑵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要使绝大多数都能真懂。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应有所区别,体现出“因材施教”。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⑶要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铭刻在心。⑷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交流—互动”。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活动。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评要交替进行。⑸每次上课后,要及时记下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要作“教学日记”,随时总结经验,自觉进行反思。要及时将教学经验上升到模式建构,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教学流程】

一、认识历史先生

同学们,我是大家的历史老师。以后我们碰面时,可能有的同学会叫我“历史老师”。不过,我既不姓“历”,也不叫“史”。想知道我姓什么吗?我们不走寻常路,来做一个猜谜游戏吧:请你们猜一猜我的姓。提示:我的姓是福州本地最大的姓之一哦。

答:……

刚才有同学准确地猜出我姓“陈”,真是厉害啊!也有同学说姓“林”,比较接近了。因为福州有句谚语:林陈半天下,黄郑满街摆,说的是林、陈两姓在福州人口中占的比例较多。不信的话,我们就请班上林、陈两姓的同学举手,看看有多少。

大家知道为什么本地人口中林、陈两姓比较多吗?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答:……

要说起来,这就跟我们要学习的一门古老而崭新的学科——历史有关。

八姓入闽:“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始入闽者八族”(《三山志》)。其中有林姓、黄姓、陈姓、郑姓、詹姓、邱姓、何姓、胡姓八姓,本系中原大族,入闽后先在闽北(今南平地区)及晋安(今福州)定居,而后渐向闽中和闽南沿海扩散。史称“衣冠南渡,八姓入闽”。这是中原地区人民第一次大规模南迁,也是北方汉人与闽人的第一次大融合。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我的姓“陈”,也有历史故事哦。

投影:

陈姓为古帝舜的后裔的姓。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先贤遗民,封舜的后

裔于陈(地名,今河南淮阳),国号陈,其后子孙均以陈为姓。

陈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南北朝时,鲜卑族一支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复姓为汉字单姓,称陈氏。

有意思的是,陈姓的两个来源正好对应中国历史上的两大历史事件,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答:西周分封制,北魏孝文帝改革。

我们每个人的姓,都是一个家族的历史。除了刚才所讲的,你们还能举出例子说明什么是历史吗?答:……

其实,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投影:福州屏东中学周边卫星图

我们学校周边有一条冶山路,顾名思义跟冶山有关。你们知道为什么叫“冶山”吗?

〖早在春秋时,著名的冶炼家欧冶子,就选中了冶山的池畔铸造名剑,留下了闻名古今的“欧冶池”胜地,把福州的历史写入了吴越春秋的史册。福州的第一座王都“冶城”也在这里拔地而起。冶山成为福州建城二千二百多年的文明标志。〗

冶山路旁,还有一座福州中山纪念堂。一听这名字,你们就会想到什么?

答:孙中山。

〖福州中山纪念堂,其前身为明清时福建全省及台湾省秀才考取举人的贡院遗址。清时,福州贡院曾经得到乾隆皇帝赐予“旁求俊义”的匾额和御书楹联,联曰:立政待英才,慎乃攸司,知人则哲;与贤共天位,勖哉多士,观国立光。福建有很多历史名人在贡院中过举,如:李光地、陈若霖、林则徐等,台湾省也有不少的秀才在福州贡院乡试中了举人,其中有三十一名台湾省藉举人,后来成为进士。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封建政权。1912年4月20日,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行人,从上海来到福州。下午,孙中山先生来到贡院的“至公堂”,在这里向闽省军政界发表重要的演讲,有力地推动我国东南地区的民主革命。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这一重要活动,福建人民于1923年将“至公堂”改名为“中山堂”。并将孙中山先生路过的贡院前大街命名为中山路。〗

就在我们教室的右后方,同学们还可以看到附近的屏山顶上有一座古香古色的建筑物,这就是镇海楼。〖镇海楼古名样楼,坐落于福州市鼓楼区屏山顶上,原是福州城内正北的标志。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驸马都尉王恭负责砌筑福州府城。建城时,先在屏山顶修建一座重檐歇山顶的双层城楼,高约20米,作为各城门楼建造的样本,称为样楼。样楼是当时福州最高的建筑物。当年登样楼可以远瞰闽江口乃至东海,所以又名镇海楼。楼前广场有七口石缸,排列如北斗七星,称七星缸。斗勺盛水,意在伏火灾,喻示福州城平安吉祥。镇海楼历史上屡经毁建,最近一次重修后于2009年1月23日正式向公众开放。〗

收藏——透视历史的缩影,旅游——探寻历史的踪迹,鉴赏——解读历史的意趣,我们自己的历史——夏季、中考……你们是否感受到了:历史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心的震撼,情的共鸣——历史如此深刻,又如此感性

了解了历史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学历史呢?

答:为了学会做人(历史是民族和人类的集体记忆,像个人记忆一样重要,它不是可有可无的);历史教育给国民以自信力;历史要探索和解决人类发展的一系列

问题;……

近几年的中日新闻中,频繁提到“钓鱼岛”。关于钓鱼岛的归属问题,中日两国存在较大的争议。作为中学生,你们对钓鱼岛归属问题有何看法?

答:钓鱼岛是中国的!

能用证据来说明钓鱼岛是中国的吗?

答:……

我们要得出一个结论,得有充足的理由来说服自己和别人。有哪个同学能提供一两个证据来证明钓鱼岛是中国的吗?

答:很多历史资料都有说明,可以去查历史资料。

其实,除了钓鱼岛问题可以依靠历史资料来论证以外,还有很多类似的领土争端问题、历史遗留问题,我们也需要用史料、史实加以佐证。虽然我们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的学生,但我们对待历史学科的态度却不尽如人意,对学习历史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并不清晰,那让我们阅读这样两段材料,结合自己的理解思考相关问题。

投影:

材料一有一次上口语课(注:在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一位来自日本的学生yoki做演讲,他的题目是《钓鱼岛问题》。他援引很多日本媒体的报道来证明钓鱼岛是日本的领土,说的时候振振有词。作为中国人,我听到他的论述时,很想提出反对意见。

然而,我搜肠刮肚,想不到具体的依据来驳斥他的观

点,最后只能泛泛地发言说:“钓鱼岛的归属问题是存在争议的,中国人认为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那时,我真切地感到自己的辩解是多么无力,见识又是多么狭窄。一个来自五千年文明古国的留学生,却在想维护自己国家的尊严时,连个论据都拿不出,何其汗颜。

——摘自范录薇《误解外国大学青年》,参见《青年博览》2012年第19期

⑴根据材料一,思考中日两国留学生在论证钓鱼岛归属问题时表现反差如此之大的原因。你认为在这样的场合下怎样才能更好地维护祖国的尊严?

材料二多年以来,中国教育界给中学生出的历史考卷,上面总有这么一道试题:甲午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战后签订了什么条约?割地赔款的情况如何?

同样是中学生的历史考题,同样涉及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的态度和做法就跟我们大不一样……“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一场日清战争(中国叫做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中国叫做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请分析之。”

——摘自高低《东邻的试题》,参见《青年博览》2011年第10期

⑵比较材料二中中日两国关于战争的试题,思考两国历史学习的不同取向,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答:日本留学生能在课堂演讲中用很多证据证明钓鱼岛属于日本,而中国留学生搜肠刮肚却哑口无言。这种反差让人觉得失望和悲哀。日本学生比较注重知识的积累,中国学生大多像我们一样,看到这样的新闻报道,除了会喊“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的口号外,很少能自觉地调动历史知识搜集和整理相关证据。要想在这样的场合下更好地维护祖国的尊严,就必须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做个有心人,重视知识的积累和运用,重视文化素养的提升。

我们学习历史就只知道背诵那些死的知识,且局限于教科书的结论,却不知道关键时刻如何灵活运用。如果材料一中的中国留学生能记得一些关于这方面的证据的历史知识,并能用来反驳日本留学生,该是多么精彩!

两国关于战争的历史试题的对比让我们很震动。中国历史试题强调的是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日本的试题却能考察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学生透过历史去思考现实、展望未来,比较有现实意义。如果让我们来做日本中学生的这道历史题,大部分人会交白卷吧?

从材料反映的情况中我们认识到:学习历史需要记忆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还要分析其背景、影响及不同事件间的联系等。虽然这些东西记忆起来很困难,但却是我们不应该轻视的。历史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历史是我们维护国家尊严的有力武器,能开拓我们的眼界,能为我们思考现实问题和说明自己的观点提供素材。

……

如果现在我们不学习历史的,会有怎样的后果?

答:不学习历史,像钓鱼岛属于中国之类的问题,我们拿什么去证明?……

投影:《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

开国领袖毛泽东之所以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对中外历史的深入研究和领悟。他不仅驰骋史海,熟读了古今史籍,还点评了二十四史。其运用历史知识之娴熟,分析现实问题之精辟,足见历史思维对一代伟人的影响之大。

在座有些同学,将来可能会选择理科,也许有人会说:理科生只要学好数理化就行了,何必知道什么历史呢?老师再举一个例子。

投影: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扬振宁先生所研究的“对称与物理学”课题,在很大程度上基于他对中国古代冶金、建筑、文学、思想观念的了解。他浓厚的中国古代文化底蕴对于他发现物理学科要解决的理论问题起了重要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中阶段所开设的任何一门课程,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投影:

histories make men wise;poets,witty;the mathematics,subtile;natural

philosophy,deep;moral,grave;logic and rhetoric,able to contend.

——francis bacon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弗朗西斯〃培根

所以,我们要学历史。

1、存在即合理——考试需要:会考、高考;

2、学史使人明智——个人需要:思想、眼界、胸怀、情感、人格魅力;

历史系名人榜;美国前总统布什——耶鲁大学历史系;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杨锦麟——厦门大学历史系;凤凰卫视《时事开讲》曹景行——复旦大学历史系……

历史系人才辈出的原因何在?学好历史,就是为你创造一个“巨人的

肩膀”,为你的成功添砖加瓦;历史学科的全面性。

3、历史是桥梁——社会需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历史是国家与国家、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和理解的桥梁。

所以,我们要学历史。

既然历史学习这样重要,那么,怎样学好历史呢?

三、学以致用,由近到远——让历史“死去活来”

畅所欲言:

1、在初中你是如何学习历史的?效果如何?

2、你心目中理想的历史课堂是什么样的?

答:……

从同学们的回答当中可以看得出来,由于初中历史是开卷考,许多同学恐怕是“读书而不求甚解”,考试时“临时抱佛脚”。那么,上了高中能否继续沿用初中的学习方式呢?请同学们翻开高中历史课本,看一看:高中课本与初中课本相比,有什么变化?

答:……

有人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就是呈螺旋状上升的,我们的历史课本、历史课程本身又何尝不是如此。那么,面对更高的挑战,作为高中生,应该如何学好历史?

投影:

方法歌诀:

学习历史有诀窍,掌握方法最重要。

认真读书不可少,联系实际多思考。

历史脉络要理清,人时地事记分明。

前后因果多分析,情景实践加创新。

投影:

如何学好历史,老师给大家提几点建议:

1、课前认真预习:

阅读、查资料、提问题。

2、课堂上认真学习:

掌握史实、概念、联系。

学习“五到”:上课一要“耳到”;二要“眼到”;三要“手到”,历史课主要是记笔记,记提纲、要点、问题、提示。四要“口到”;五要“心到”。

3、课后及时复习:

温故知新,独立认真完成作业;把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小故事·大道理?

故事一:

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这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观音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走了。第二天,这人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这人问:“你是观音吗?”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需要记住的第一句话:相信自己,勇敢面对。不要养成依赖别人的心理,最终能解决问题的还要靠你自己,成功者自救。

故事二:

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所以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的问道:“你为何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老人问:“你要钓竿做什么?小孩说:“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需要记住的第二句话:培养能力,掌握方法。学习如钓鱼一样,不能只记住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故事三:

开学第一天,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每个人把胳膊尽量都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情,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次,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再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同学只剩下8成。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这时候,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需要记住的第三句话:养成习惯,

重在坚持。

故事四:

一次战争过后,有三个士兵从前线回来。他们来到一个村庄,想留下来,却发现村民们都在哀叹战争使他们缺衣少食,难以度日。三个士兵商量了一会,其中一个士兵说:“我们有一个生存的诀窍,想让大家共同分享,那就是用石头做汤。”

村民们感到非常好奇。不久他们就点起了一堆火,架起了一只大锅。士兵们往锅里放了三块光溜溜的石头,一个士兵说:“一会儿就能煮成美味的汤。”另一个士兵说:“不过,要是放上点盐,再来点芹菜,它的味道就会更加鲜美。”一听这话,一位村妇说:“太巧了!我正好想起来什么地方还剩下一点盐呢。”于是,村民们一个个都想起了什么东西。不一会儿,萝卜、牛肉、奶酪纷纷添到了大锅里。实在是什么都拿不出来的村民就主动去拾柴禾,或者负责挑水,或者负责熬汤。在大家的努力下,汤终于熬好了,在准备坐下来喝汤的时候,有人还推来一桶酒。村民们欢聚在一起,喝着美味的汤,忘记了战争带来的苦难。☆需要记住的第四句话:互帮互助,双赢策略。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愿意与他人分享,只是我们可能像故事中的村民一样担心没有什么像样的东西能够拿出来,奉献给他人。“石头做汤”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积极参与合作,就可以取长补短。即使是再微不足道的东西,在众人的奉献与分享下,也会发挥出让我们为之惊奇的作用。人类社会也正是通过人与人的合作,才完成了一项项奇迹。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些学习方法,还需要同学们在实践中贯彻、领悟。祝同学们都能学有所乐、学有所成。

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为了应付那几场重大考试,而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中国、认识世界。有一句话说得好:我们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左右生命的厚度。我们不能选择我们出生的时代和地点,这就局限了我们认知的时空范围。但是,通过学习历史,我们的视野得到了延伸,我们的眼界得到了拓展,我们的精神得到了涵养,我们生命的厚度得到了增加,我们的经验变得更加丰富,我们的思维变得更加敏锐,我们的人生也变得更加饱满。

第二部分:反思与点评

【课后反思】

本学期的教学计划:

1、专题一、专题六

2、以专题六为背景学习专题七和专题八

3、以专题一和专题七、专题八为背景,学习专题二、专题三、专题四

4、专题九、专题五

第一次上课,各班总体感觉不错,学生思维活跃。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是个艰巨的挑战。

- 6 -

高一历史导言课教案设计

高一导言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明确“历史”和“历史学”的概念。明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构架及高考的考试模式。 2.过程与方法:结合学生的生活及学习中所体现出与历史学科有关的现象,提升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师生交流合作的过程,能够体会到新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特色,以更有利于高中阶段的自我调节;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加强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重点难点】 重点:怎样学习历史 难点:学习历史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 二、历史是什么? “历”字的上古形体很有意思。甲骨文的上部是两棵“禾”,表示一行一行的庄稼,下部是一只脚(止),脚趾朝上,脚后根朝下,表示脚步从一行一行的庄稼中走过。金文的左上边增加了个“厂”字,表明在山崖之前种有一行行整整齐齐的庄稼。小篆把甲骨文和金文合并,虽然字形复杂了。但是表意更为全面,表示人的脚步从山崖前的庄稼田中一步一步地走过。楷书的形体是直接从小篆变来的。简化字,这就变成了一个外形(厂)内声(力)的新形声字了。“历”字的本义是“经过”,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足历王庭。”也就是说:从匈奴君主的住处走过。由这个本义又可以引申为“逐个地”、“一件一件地”,如《汉书·艺文志》:“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大意是:一件一件地记载古今成败存亡祸福的道理。从这个意义出发,后世就产生了新叠音词“历历”了,如杜甫还曾以“历历”为题写了一首《历

历》诗,诗中说:“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这就是说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事情,一件件清晰分明地出现在眼前。成语“历历在目”,也正是由此而来。时间的推移是一月月一年年地前进的,所以表示历法、历书的“历”字,古人想得很周到,把“历”改为“曆”,以“日”代“止”,很有道理,如《日唐书·曆志一》:“玄宗召见,令造新曆。”这个“曆”字就是“曆法”的“曆”。由此可见,“曆”和“歷”的关系,是古今字的关系,“歷”是古字,“曆”是今字。现在都简化为“历”了。 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凡史之属皆从史。即保持中正的态度用右手写字。但国学大师王国维考证:“中”在甲骨文中原始意义是盛放简策之器,后引申为伯书之意,史的字形,即手持薄书之人,则史之职,专以藏书、读书、作书为事。 材料一: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对于历史的专门性研究,就是历史学,简称史学。它不仅包括历史本身,还应该包括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论。 ——葛剑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材料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的内容包罗万象,简单地说,它可以分成自然史与人类史两大块。自然史的内容小到一草一木、微观世界,大到太空、宇宙,而宇宙是无边无际、无时不在的。可以说,宇宙有多少年,历史也就有多长!与自然史相比较,人类史仅仅是历史长河里的沧海一粟,地球生存了46亿年,从无机物发展到有机物,从微生物进而演变到人。人类也才是区区几百万年的历史。而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文明史只有区区几千年历史,这在人类史中又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多可怜的文明史!而我们中学阶段学习的历史,说到底,实际上仅仅是一部社会发展史,属于文明史里的一部分。 请同学们举例:家乡的风土人情、文物古迹、古籍宗谱和民间故事;采访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的历史见证者;“文革”有关的红本本、像章、教材、照片、邮票、口号、回忆录等,语文中的诗、句、联、谜,口头流传的故事、民间的风俗、服饰,家里的家具、装潢、摆设。 熊廷弼(1569~1625),明末兵部尚书,抗后金统帅,字飞白,号芝冈,谥襄愍,史称“明末三雄”、“江夏四贤”之一,江夏人,十九岁进秀才,二十九岁夺解元,三十岁中进士,三十一岁出任保定推官,以断案清明著称。万历三十六年(1608)首次巡按辽东,弹劾巡抚、总兵弃地驱民之一罪,对后金崛起,颇有警觉,兴办屯田,修堰建堡,主张以守为战,使辽东转乱为治。万历三十九年(1611),督学南京,为严明学风,不徇私情,而结怨权贵,被罢

高中高一历史导言课教案

【教学课题】:导言课:走近历史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历史的概念,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构架,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过程与方法:师生交流合作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自主思考,使学生实现初中到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了解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被新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吸引,产生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欢迎大家来到X中学习,X中是一所人才辈出的百年老校,从这里走出了十六位两院院士、四十余位教授、二十余位科技精英、五位驻外大使、一大批闻名海内外的作家、书画家和艺术家……在做的各位将来也是各行各业的精英。所以,能在这样一所环境幽雅,充满希望的学校给在坐的各位上历史课,我感到无比荣幸。 说到“历史”,似乎是一个谁都会用的概念。比如我们会说"自己的历史要靠自己书写",或者说"写下了历史的新篇章"、"这已经成为历史"等等。"'历史'究竟是什么意思?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同走近历史。 一、历史是什么? "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历史,能不能告诉我历史是什么呢? 我们通常使用的历史,实际上不止一种意思。历史”一词大致有三种意思,第一种是指历史”一词大致有三种意思,第一种是指过去的事,第二种指对过去的事的记载,第三种是人们意识中的过去。 (1)历史是过去的事(史实)。这个“历史”是本来的历史,客观存在的真实的历史。任何事物都有他的历史。大到宇宙、生物的起源。人类社会的发展,或一个国家的历史。小至我们我们一中也有建立,发展的历史。即使你们个人也有16、17年成长的历史。 (2)对过去的事的记载(史料)。过去的历史已经不存在了,过去的东西是无法还原的,。我们该如何了解那个真实的、客观存在的、本来的历史的?只有通过对过去的事情的记载。第一,我们说的历史记载,不仅包括文字,也应包括图象和语言,如口头叙述、录音、图画、照片、电影、电视、光盘、数码等等。第二,历史记述之外,还有实物,即留存下来的过去的遗物。如遗址、墓葬、建筑、器物等等。 过去历史的“载体”。史料不等于真实的、本来的历史,他有真有假,但它总是一种客观存在,是我们认识历史的凭借。例如,过去有关于鬼神的记载,并不能证明鬼神的存在,但这种记载却可以让我们认识过去人们的信仰、心态、生活。 (3)人的历史认识 我们正是通过这种史料,了解那一去不返的客观存在的历史,形成了我们的历史认识。 历史是一种“过去”。历史是一种“记忆”。历史是一种“解释”。“过去”其实很难再现。“记忆”总有个人色彩。“解释”同样很难客观。回望历史,最为需要的是辨认和思索 二、历史有什么用? ①可以增加我们的民族认同感,增强我们的爱国心。 我们学习历史,可以了解古代人民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如诸多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等,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我们学习历史,可以体会近现代志士仁人酷爱自由,争取民族独立富强的壮志情怀,如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拒绝为侵略者和汉奸演出蓄须明志的梅兰芳等。学习这些,可以增

高中历史导言课教案

高一历史导言课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所以本课我采用这一设计理念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学生在交流与协作中自主获得知识。 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是学期导言课,是高一学生的第一节历史课,本课的学习内容很多,也不复杂,学习内容有四:知道什么是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历史的作用)怎样学习历史?高中历史学什么?掌握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和历史学习的价值。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进入高中,刚刚入学的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渴望对高中历史课程和高中历史教师有新的认识,并在新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虽然初中已学了三年历史,但大部分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价值还不清楚,初中常见的历史学习是死记硬背,学生缺乏好的学习历史的方法,学习方法单一,同时学生对历史综合运用能力也非常薄弱,这无疑给高中的教学工作带来巨大困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什么是历史,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框架结构,掌握学习高中历史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看多媒体资料,结合自身的体验,讨论学习历史的价值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知道学习历史的价值,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探究历史的动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历史的方法 在初中时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单一,因此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十分必要 难点:学习历史的价值 学生只有感到学习历史是对自己的人生是有用的,才会保持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首先老师在这里祝贺大家升入了高中,正式开始高中课程的学习。老师姓谢,名正燕。诶,同学们注意了,一听老师的名字是不是有矛盾的地方呀,花谢了又艳?其实不是这样子滴,老师的名字是燕子的燕,而不是花开正浓的艳,想来老师的爸妈在取名字的时候也是考虑到矛盾这一点而没有选择这个“艳”。那么在接下来的高中历史课程就将由我来带领大家共同来学习完成。同学们在初中的时候就学习过历史,对历史有了一些了解,现在进入高中了要学习高中的历史课程了,那么相信同学们都想知道高中的历史是怎么样的,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解决的问题了,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历史?在同学们眼中历史什么呢? 一、什么是历史?你所理解的历史是什么? 生:…… 展示名人眼中的历史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孟浩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