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实践与思考

鼎湖中学陈立祥

摘要:“动态生成”是新课标中的新理念,要将这一重要理念转化成正确的教学行为,首先要对其内涵有充分的认识,然后通过精心做好教学设计、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过程中善于引导、加强自我反思培育教学智慧等多种途径,发掘、捕捉、合理利用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多对课堂动态生成教学做全面的思考,以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激发课堂生命活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动态生成;实践与思考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局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数学课堂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数学新课程的教育目标不仅仅局限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而更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在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中更好地把握时机,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可选择和发展的空间,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未来人生规划的思考。

一、生成的内涵

“生成”相对于“预成”,构成一种新的教学心态:数学生成教学过程中既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不可以改的僵死的计划,也不是学生无目的的、随意的、自发的活动。它是师生在互动的过程中,通过教育者从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需要与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判断,

不断调整活动,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学习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对数学、对世界、对社会的认识和态度的动态过程。数学生成教学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得更生动、更有效,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它对教师全面素质的要求也很高,这种素质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而且包括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策略。

二、数学教学中的生成

(一)促进学生的数学新思想生成

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应培养学生新的数学观、学习观和方法观。如在不等式证明的教学中,笔者重点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比较、分析和综合三种基本证法,研究证明不等式。

例题:已知a≥0,b≥0,且a+b=1,求证:(a+2)2+(b+2)2≥25/2。

分析:证明这个不等式的方法较多,除基本证法外,还可以利用二次函数的求最值、三角代换、构造直角三角形等途径证明。若将a+b=1(a≥0,b≥0)作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线段,也能用解析几何知识求证。证明: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取线段x+y=1(0≤x≤1),(a+2)2(b+2)2看作点(-2,-2)与线段x+y=1上的点(a,b)之间的距离的平方。由于点到一直线的距离是这点与该直线上任意一点之间的距离的最小值,而d2=(┃-2-2-1┃)2/2=25/2,所以(a+2)2+(b+2)2≥25/2。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方法的掌握,新思想的形成,

才能使学生受益终生,从而提高生存能力。

(二)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生成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里跳出来,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都要大胆突破,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和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和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教师完全可以通过挖掘教材,高效的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事实上,教学中学生的灵机一动、节外生枝、别出心裁等,都可能催生出一个个活生生的教学资源,都会为课堂教学生成带来新的可能。这是因为学生的思考中包含着他们各自的见解,包含着他们独特的创造,由学生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可以超越教师的思维,就更显得珍贵。关键是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并能采取正确的态度,恰当、有效地加以利用。比如对于学生误入歧途的解题思路,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点破迷津,更重要的是要充分挖掘、利用歧途背后隐藏着的有教育价值的成分,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进行调节、反馈,从而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促进新质的生成。

(三)促进学生的应用意识生成

一切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同时,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也都需要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去思考解决。在数学教学中打通学生的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之间的界限,常常会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促使学生将日常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问题解决的基础,使课堂焕发勃

勃生机,出现一系列动态生成场景。如高一的一个研究性课题《你会选择哪一种》,讲述某一种商品的单价随时间而变化,假设A同学每次买a元的商品,B同学每次买b件商品,试比较A、B两同学同时购买该商品两次,谁较合算?可以让学生带着上述问题进商场,同一商品在不同的商场价格可能是不一样的,组织两组学生各自收集一下所需的数据,找到此商品在这两家商场内的单价分别为m元和n元(把随时间变化转化为随商场而变化),分别计算出A、B同学两次购买这种商品的平均价格:A平均=2a/(a/n+a/m),B平均=(bm+bn)/2b,然后作差,得A平均-B平均=-(m-n)2/2(m+n)≤0,就能说明谁更合算。

(四)促进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生成

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多设计一些通过学生互相配合能解决的问题,增进学生的协作意识,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如在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内容之后,带领学生到操场测量旗杆的高度、测量南山塔的高度,引导学生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并对每组学生进行适当的分工。同时要求组员积极相互支持和配合;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进行有效的沟通,解决组内冲突;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共同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只有齐心协力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数学教学不仅使学生学知、学做,更应使学生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共同发展。

三、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思考

(一)师生角色定位,确定主体地位是动态生成教育的基础

新课程提倡用学生的眼睛来观察,用学生的心灵去体验,用学生的方式去研究。教师如果心中、眼中没有学生,没有“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没有“全人”等理念,怎会有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设计,怎会主动追求有效教学的生成,怎会为学生的一生发展着想?只有更新观念,提升理念,才能促使我们深入研究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的策略,确定好自身的角色。只有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才能激发、培养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使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重塑师生关系,唤醒自主意识是动态生成式教学的前提

学生是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主动、健康发展是他们的权利,更是他们的内在需求。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和灵感参与课堂教学。只有真正做到了解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学习每一位学生,感谢每一位学生,友爱每一位学生,教好每一位学生,并努力将它贯彻到自己每一天的教学实践中,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形成才不是一个美丽的童话,具有生命色彩的动态生成才能得以表征,并活跃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果上。(三)备课预设生成,了解学生特点是课堂动态生成教育的保证

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只有充分预设,才能临场不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教师想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但这个教学预设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动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应该是“预设”和“生成”的有机整合,忽视了教学的生成性就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性。因

此,在备课时,教师不仅仅要钻研教材,了解课程标准,还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在教学前了解学生,能够使教师在进行本节课宏观设计的时候更具有可行性。了解学生就是指要了解学生的方方面面,包括本班学生的整体发展特点、学生的个体差异等。

(四)培养自主学习,捕捉学生闪光点是课堂动态生成教育的关键再好的预设如果没有具体的实施,也是一张白纸。如何使这种预设化为载体的书面构想“鲜活”起来,与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使其成为师生生命力动态生成的媒介,是我们的最高追求与终极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光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切入点,并有效地加以利用。

21世纪的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决定于它是否能有一大批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善于生存的人才,而这批人才的培养要从基础教育做起,要从我们的课堂做起,任务的重要和紧迫容不得我们再犹豫、等待、争论和观望。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积极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生内在生命活动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生命活动、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需要,是教育永恒的、真正的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李祎.生成性教学资源调查研究——以数学学科教学为例[J].中国

教育学刊,2007,(3).

[2]方华林.“动态生成”教学的实践与理论研究[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0).

[3]徐贤烤.新课堂呼唤动态生成[J].教学与管理,2005,(35).

[4]方健华,李建军.教师应怎样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J].教育科学研究,2005,(12).

[5]刘天华.关注教学动态生成激发课堂生命活力[J].中国教育学刊,2005,(7).

2012-9-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