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蒋学模《政治经济学教材》(第13版)习题详解

蒋学模《政治经济学教材》(第13版)习题详解

蒋学模《政治经济学教材》(第13版)习题详解
蒋学模《政治经济学教材》(第13版)习题详解

蒋学模《政治经济学教材》(第1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什么?

答: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这个规定表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不同于以流通为对象的重商主义,也不同于仅仅以农业部门为对象的重农主义,也不同于当时以分配为出发点的经济思想。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以生产为出发点,反映这样的事实: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不是生产的自然属性,而是生产的社会属性。但对生产的社会属性的分析不能脱离生产的自然属性,原因是反映自然属性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生产的社会属性。

(2)既要联系生产力,又要联系上层建筑,来揭示生产关系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

生产力是指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生产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它们既矛盾又统一,构成了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不断运动。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在这个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艺等意识形态,统称为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

(3)要从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各个环节,全面考察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的总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互相制约、互相依赖,构成生产总过程的矛盾运动。因此,我们还必须从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总过程的各个环节,来说明生产关系内在的一般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并不只是指生产过程中的关系,而且还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

2.为什么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答:(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组成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它们二者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定的生产关系总是适应于一定的生产力状况而建立起来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

客观规律。

(2)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归根到底可以从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得到解释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革又引起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的变革。当适应生产力要求的某种生产关系建立起来后,它的进一步发展和变化,以及被另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从而退出历史舞台,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不仅如此,生产力的发展还提出了生产关系发展、变革的要求并规定了发展、变革的方向和程度。

(3)人类社会发展史证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推动下,已相继出现了五种基本类型的经济制度,即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可见,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它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存在和发挥作用,它决定着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决定着一定社会形态中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发展变化,促进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3.怎样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

答:(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成分的基础上,克服了它的阶级与历史局限而创立的、新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马克思首次系统全面地表达了现代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历史唯物主义与现代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这两大发现,确立了马克思在思想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代表着无产阶级的利益,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同时,它又是科学的,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

(2)西方经济学具有二重性

西方经济学是指流行于西欧北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主要内容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及各种流派。现代西方经济学是具有两重性的:它既把私有制的市场经济永恒化,也揭示了市场体系的运行机制,包括种种市场失灵的现象。微观经济学就实质内容而言,它只不过用更为现代的数学工具表达了斯密早已用文字表达的思想:自由市场在“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自会使各产品实现供求平衡。与此相对比,宏观经济学领域则学派纷呈,争论不断,既涉及理论分析,也涉及政府的政策选择。正是在这些不同学派的争议中,宏观经济学取得了不少实质性进展,大大深化了人们对市场经济宏观运行规律的认识。

(3)应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①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科学的继承和发展: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是必须把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这就要求我们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根本的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能用本本去框实践,而要用实践去发展本本;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②正确看待现代西方经济学

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现代西方经济学。对于西方经济学,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既不全盘否定,一概排斥;也不盲目崇拜,全盘照收;而是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对于西方经济学中反映资产阶级偏见,掩饰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本质及其深层次矛盾的基础理论,必须深刻批判,坚决摒弃。对于西方经济学中描述和分析私有制市场经济微观运行和宏观管理的具体理论观点,如关于价格、竞争、成本、利

润和总需求管理、货币供给、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方面的理论,则应结合我国国情,有分析有选择地加以吸收,即吸收这些理论中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共性、可以为我所用的部分,作为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借鉴。总之,对于西方经济学,适当借鉴是必要的,盲目照搬是要坏事的,以为可以用西方经济学取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独立研究更是万万不行的。

第2章商品经济

2.1 复习笔记

商品经济是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都要借助于货币交换为媒介的一种经济形态。

一、商品

1.商品的概念

商品是指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1)商品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2)商品的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是指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商品的价值

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价值是决定交换价值的因素。价值不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是它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4)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①其统一性表现在: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a.价值必须以使用价值为物质承担者,无用之物不能成为商品,即使人们在其上面花费了大量的劳动,也是白费的;

b.使用价值必须具有价值,无价值之物也不会成为商品,因为既然人们在其上面并未花费劳动,也就不存在作为商品进行交换的必要了。

②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矛盾的。

a.生产使用价值的直接动机是为了实现价值。对商品生产者来说,只是为了价值,才不得不关心使用价值,因而只要有可能,他就会不惜损害使用价值(如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以牟利;

b.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实现,是两者的分离,在商品买卖中,双方都不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买卖结束,价值在卖方得到实现,使用价值在买方得到实现;

c.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实现以商品交换为条件。但由于使用价值(在质上或在量上)往往难以符合市场的需要,交换发生困难,以致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使用价值也不能实现。只有把商品卖出去,才能使生产者实现其价值,使消费者得到其使用价值,从而使商品内部两个因素的矛盾获得解决。

3.创造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1)具体劳动的概念

具体劳动是指有各种特殊具体形态的劳动。各种不同的特殊劳动,创造出各种不同的特殊使用价值。

(2)抽象劳动的概念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其具体特点的劳动。

(3)商品的两个因素是由创造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4)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联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同时支出的两种劳动,而是同一劳动的两方面。抽象劳动是实质,是生产商品的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具体劳动是形式,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

耗费的具体形式。

4.商品的价值量

(1)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

①个别劳动时间是指各个商品生产者耗费在一种商品上的各自的劳动时间。

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3)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概念

①简单劳动是指不必经过特别训练的劳动,是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都能进行的劳动。

②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的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要小些,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要大些,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

(4)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是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的。劳动生产率愈高,单位商品生产中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愈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也就愈少。

二、货币

1.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1)货币的概念

货币是指在商品交换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从商品世界中游离出来稳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种特殊商品。

(2)货币的形成过程

①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原始公社之间偶然的交换关系,称作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②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种产品不是偶然地同另一种产品相交换,而是可以同多种产品相交换。在这一价值形式中,处在等式左边的商品,其价值现在已经不是反映在某一种偶然与它交换的商品体上,而是扩大了范围的一系列商品体上。

③一般价值形式

从商品世界里游离出一种商品来,其他一切商品都首先同它交换,然后再拿它换回自己需要的东西。

④货币价值形式

在商品交换的发展过程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逐渐地稳定在一种商品的身上,这种稳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这种充当稳定的一般等价物即充当货币的商品,叫做货币商品。

(3)贵金属(金或银)独占货币的位置,是因为它有着很多优点:

①它容易被分割和合并,而且不论小块大块,从质的方面考察都是一样的,牲畜这一类商品就没有这种优点;

②贵金属的发现、开采和冶炼要耗费大量劳动,少量的金包含着大量的价值,便于携带;

③贵金属不易变质,容易保存。

所以货币最后由贵金属金银来承担,决非偶然。“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这句话说明金银的自然属性最适宜充当货币。

(4)货币拜物教的概念

货币拜物教是指货币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成为商品世界中至高无上的权威,出现了许多人拜倒在货币的脚下,以为货币有什么神秘的力量的现象。

(5)货币的本质: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成为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大小的尺度。价格是指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2)流通手段

①流通手段的含义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商品流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它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在这里,货币在两种商品的交换关系中执行着流通手段的职能。

②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

决定商品流通所必要的货币量的因素有三个:a.待销售的商品量;b.价格水平;c.货币流通速度。前两个因素构成商品的价格总额。商品价格总额除以货币流通速度,就是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它的公式是:

流通所必须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例,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

③货币的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货币的其他职能,都是在这两个职能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3)贮藏手段

贮藏手段是指把货币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贮藏起来,只要商品所有者在出卖商品后不立即购买他所需要的商品,货币就退出流通领域而成为贮藏货币。

(4)支付手段

①支付手段的含义

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的延期支付或在预付商品定金的过程中产生的提前支付,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税金、工资等的职能。

②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产生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公式为:

(5)充当世界货币

充当世界货币是指越出一国的疆界,在国与国的经济关系中发挥货币的作用。世界货币的职能不能由各国的纸币来执行,只能由贵金属金银来执行。世界货币发挥了购买手段特别是支付手段的职能。世界货币还作为财富的一般体现而由一国转移到他国。

3.货币形态的变化与纸币

(1)铸币

铸币是指按一定的成色和一定的重量铸造成某种形状的金属块。

(2)纸币

纸币是指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它不是按其本身的价值,而是按照它所代

替的金(或银)的价值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的。

(3)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量减少,纸币贬值,物价就会上涨的现象。

三、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1)价值规律的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格背离价值,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自发地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2.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市场调节

(1)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其根源是在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的其他矛盾是这一基本矛盾的表现。

(2)市场机制和市场调节的概念

市场机制是指市场上价格价值关系和商品供求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市场调节是指市场机制对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调节作用,它是价值规律自发调节商品经济的表现。

(3)价值规律的作用

①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着社会劳动在各生产部门间的分配,调节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②价值规律刺激了商品生产技术的改进。

③价值规律导致商品生产者的优胜劣汰。

四、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和商品外延的扩大

1.三次产业和服务产品

(1)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按照产业部门发展的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是以农业为主的阶段。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最初的产业部门,所以称为第一产业。

②第二阶段是以工业为主的阶段。产业革命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机器大工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成为就业人数最多、产值比重最大的产业部门。由于工业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产业部门是在农业之后,所以工业被称为第二产业。

③第三阶段是服务性行业迅速发展的阶段。在农业和工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工农业生产中的某些环节逐步独立化为一个个服务部门,这些服务性产业统称第三产业。

(2)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条件

①必须有第一、第二产业的高度发展和在工农业生产发展基础上人民收入的普遍提高,才会产生对各类服务业的需要。

②只有工农业部门机械化、自动化日益发展,工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才有可能节约出大量社会劳动投入第三产业部门。

(3)商品外延的扩大

高度社会化的商品经济中,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品都是商品。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提供的农产品和工业品是物质产品。第三产业所提供的各种各样的服务产品,都是非物质的无

形产品。

2.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

(1)服务产品使用价值的含义

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同物质产品的使用价值一样,都是指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效用。

(2)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

①物质产品的使用价值以实物形式存在,纯粹的服务是以活动形式存在。

②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不能作为物离开服务者独立存在,具有生产、交换、消费同时进行的特点。

③服务产品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属于精神产品,特别是艺术产品和科学产品,其使用价值之可贵,就在于创新。

3.服务产品的价值和价值量

(1)服务产品的价值

服务产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无形劳动产品服务上的一般人类劳动。

(2)服务产品的价值量

①一般地说,商业、运输、医疗以及理发等各类生活服务,是可以大量地重复地提供的,这类服务产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②艺术和科学等贵在创新的精神产品,就只有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个别价值,而没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价值。这种创新的精神产品,实际上处于垄断地位,其交换价值即价格,是一种垄断价格,这种垄断价格不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而是由购买者的需要和支付能力决定。

4.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意义

(1)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改善,都同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2)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社会生产的进步,而且也促使人们的生产关系发生变革。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便是在商品经济过程中产生的。

2.2 课后习题详解

1.怎样理解商品的两因素?商品的两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的关系怎样?

答:(1)商品的两因素是指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种属性

使用价值是指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任何商品,首先必须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即具有某种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区别于其他劳动产品的决定性因素,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是商品经济最基本的范畴。

(2)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既是具体劳动,又是抽象劳动

从劳动的具体形态看,生产商品的劳动在劳动目的、劳动对象、劳动工具、操作方法、劳动成果上都各不相同。这种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称为具体劳动。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即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称为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非劳动的自然物质的原子。抽象劳动体现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3)商品两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①商品的两因素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具体劳动又是抽象劳动才生产出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商品。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生存的条

件。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②商品的两因素也反映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了有差别的人类的具体劳动,而商品的价值则反映了人类无差别的抽象劳动。

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价值量有什么影响?

答:(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的抽象劳动,因此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由于各种原因,生产同一种商品的各个生产者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是不同的,因此,只能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的关系

①劳动生产率与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呈反比关系,劳动生产率提高,则生产该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就会减小。

②个别厂商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则这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会减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但该厂商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价值总量会增加。

③劳动生产率与生产商品的价值总量不呈反比关系,劳动生产率提高后,整个部门生产的价值总量不变,即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会影响价值总量的变化。

3.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答:(1)货币的产生过程

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

①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简单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的价值形式。其中,被表现的商品处在相对价值形式的位置,主动地要表现价值;表现的商品处于等价形式的位置,起被动的作用。

②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上,一种商品的价值已不是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而是经常地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这样,商品的价值本身才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与简单价值形式相比较,扩大的价值形式价值表现的范围扩大,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就商品全体来说,其价值仍然没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表现。

③一般价值形式

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逐渐从许多商品中分离出公认的一般等价物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交换中所有商品的价值都由这一商品来表现,从而使扩大的价值形式发展为一般价值形式。从扩大价值形式过渡到一般价值形式是一次质变。在一般价值形式上,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一种分离出来的商品来表现,因此,它们的价值作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的这种性质便充分地表现出来。

④货币形式

货币形式是指用某种商品(主要是金)固定地担当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的价值形式。货币形式和一般价值形式所不同的只是黄金处于固定地充当其他一切商品的等价物的地位,

它排除了一切其他商品而取得了单独表现价值和抽象劳动以及直接代表社会劳动的独占权。

(2)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的本质是在商品交换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从商品世界中游离出来稳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种特殊商品。货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它是一个历史范畴。货币之所以能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是因为它本身也是商品,并具有价值;但它又和其他商品不同,它是唯一专门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产生以后,整个商品世界分成了两极:一极是商品,一极是货币。商品的内在矛盾发展为商品和货币的外部对立。

(3)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是货币本质的表现。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

①价值尺度

货币价值尺度的职能是指货币充当衡量商品所包含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货币之所以能起这个作用,是因为它本身也是商品,也具有价值,所以能够用来衡量和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这同尺子本身有长度才能衡量其他物品的长度、砝码本身有重量才能衡量其他物品的重量是一个道理。

②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作为流通手段,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当货币出现以后,商品交换就通过货币这个中介来进行,商品交换过程分为卖和买两个阶段,即商品所有者先把商品换成货币,再用货币去购买商品。

③贮藏手段

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充当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金属货币。货币之所以能成为贮藏手段,是因为它是一般等价物,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因而可以贮藏起来,并可以随时变成其他商品。

④支付手段

货币用于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或在商品买卖过程中延期支付,就是货币支付手段的职能。支付手段职能是随着商业信用的发展而产生的,货币这一职能的出现:一方面促进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另一方面增加了商品经济中危机产生的可能性。

⑤世界货币

当货币用作国际购买手段、国际支付手段时或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际间转移时,就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这实际上是货币其他职能在世界范围内的延伸。

4.什么是价值规律?它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哪些作用?

答:(1)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作为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必然要作用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各个方面,决定着商品生产的方向,调节着整个商品经济的运动。具体来说,价值规律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①自发地调节经济资源在社会生产的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完全按照价格信号来决定自己是否生产这种产品。正是部门之间的竞争,供求关系的变动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成为商品生产者决策的依据,从而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向价格高的因而也是供给小于需求的部门投入。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

律就是这样通过价格围绕价值的上下波动调节经济资源在不同的社会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的,不断恢复社会生产各部门被破坏的客观比例关系,促使社会生产各部门经常保持基本平衡的关系。

②自发地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和管理,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门内部的竞争,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商品生产者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这一激励作用,使商品生产者不断地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降低个别劳动时间,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③导致商品生产者发生分化

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的优胜劣汰和经济分化。部门内部的竞争,使那些生产条件好、能够采用先进技术、经营管理有方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从而不断发展壮大;而那些生产条件差又不思改进或不能改进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从而逐步被淘汰。

5.为什么说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答:商品经济作为几个社会共同存在过的人们互相交换其活动的经济形式,既可以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也可以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尤其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取得革命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可以逾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决不可能逾越商品经济充分发展阶段。这是因为:

(1)商品经济的存在最终与社会生产力有关

商品经济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尚未达到更高阶段的产物。在社会主义现阶段,逾越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就是超越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

(2)商品经济作为社会生产的经济形式,反映社会生产力的连续、继承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商品经济充分发展,使生产社会化发展达到更高程度,才有可能使商品经济进化到产品经济。这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连续性、继承性和规律性的结果。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经过革命变革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社会使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和创造出来的巨大生产力,我们必须利用和继承,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生产的社会化、商品化、现代化。

(3)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有可能摆脱贫困,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商品的外延从工农业产品扩大到服务产品,只有在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日益丰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改善,都同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第3章资本与剩余价值

3.1 复习笔记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1)商品流通公式

W(商品)—G(货币)—W(商品)

公式两端是使用价值不同而价值量相等的两种商品,货币起着交换媒介的作用。

(2)资本流通总公式

G—W—G′(G′=G+ΔG)

公式中的G是资本家的预付价值;G′是资本运动过程中告一段落时增大后的货币额;ΔG是增加的货币,是扣除预付价值以后剩余的那一部分价值,马克思把它称为剩余价值。

(3)资本的概念

资本就是指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4)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剩余价值的产生,即货币到资本的转化,既不能单纯从流通来说明,又不能离开流通来说明,它必须从资本总公式包含的生产与流通的全过程来阐明。

2.劳动力的买和卖

(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变为资本的关键

(2)影响劳动力价值的因素

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②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④劳动力价值的决定,还包含着历史的道德的因素。

(3)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特点

其他商品一旦进入消费过程,商品的价值就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而消失。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在它的消费过程,也就是劳动者的劳动过程中,能创造出新的价值,创造出较劳动力价值本身更大的价值来,这超过的那一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二、资本的增殖运动

1.资本增殖运动的基本阶段

(1)产业资本增殖运动的公式

在上式中,G代表货币,W代表商品,A代表劳动力,P m代表生产资料,…P…代表流通过程中断和生产过程的进行,W′代表包含着剩余价值的新商品,G′代表价值增殖了的货币量。

(2)产业资本增殖运动的三个阶段

①购买阶段,即

在这一阶段上,资本首先以货币的形式出现。资本家利用货币从商品市场上购进各种生

产资料,从劳动力市场上购买了工人的劳动力。正是由于购买了劳动力这种特殊的商品,才表明资本家手中的货币是资本,取得了货币资本的形式。货币资本变成生产资本,是产业资本增殖运动的第一阶段的内容。

②生产阶段,即

在这一阶段上,资本家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生产,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制造出某种新的商品,同时也就生产出了剩余价值。经过生产过程P制造出来的新商品W′中,便已包含剩余价值在内。经过生产过程,生产资本变为商品资本,是产业资本增殖运动的第二阶段的内容。

③售卖阶段,即

W′—G′

在这一阶段上,资本家把商品售出,收回货币。W′从实物形式看是新制造出来的商品。从价值形式看,W′的量大于生产过程开始前的W,因为它已包含着增殖的剩余价值。把商品资本变为货币资本,是产业资本增殖运动的第三阶段的内容。

(3)产业资本实现连续循环的条件

①并存性

产业资本家的全部资本不能同时存在于循环的某一个阶段上和处于某一种资本形态上,必须把全部资本按一定比例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处在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形态上,使三种职能资本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即并存性),只有这样,才不会发生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中断。

②继起性

产业资本家的三部分资本,其中每一种职能资本形式,都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循环,顺次通过三个阶段,依次改变它们的形式,经过循环回到原来的形式上,使三种职能资本形式在时间上相继进行转化(即继起性)。如果任何一部分资本,在循环的任何一个阶段发生中断,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同时并存的状况就不能保持。

2.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

(1)价值增殖过程的含义

价值增殖过程是指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2)必要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

雇佣工人的工作日,一部分劳动时间是用于再生产劳动力价值,叫做必要劳动时间,在这一时间内支出的劳动,叫做必要劳动。因为对于劳动者来说,这一部分劳动是维持他自己和家庭的生活所必要的。

(3)剩余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

工作日中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以外的那一部分劳动时间,叫做剩余劳动时间。在这时间内支出的劳动,叫做剩余劳动。

(4)货币和资本的区别

①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它的作用是使两种价值相等的商品能够互相交换,它既不会在流通中增加价值,也不会减少价值。

②货币当作资本来运用,结果不但能收回原数货币所代表的价值,而且还能获得新增加的剩余价值。从它的本质来说,资本就是一种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5)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概念

①可变资本

可变资本是指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这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能创造出比劳动力价值更大的新价值,能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会使原有的价值量发生变动。

②不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指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这部分只是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它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劳动产品中去,不会变动它的价值量。表现为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虽然在生产过程中不能增加它本身的价值,可是,它是工人的活劳动的吸收器,是给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

(6)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后商品价值的构成

如果以c代表不变资本,以v代表可变资本,以m代表剩余价值,那么,生产过程的结果即产品价值W,就可以写成:

W=c+v+m

其中,c+v是资本家的总预付资本,c为生产资料消耗。v+m是生产过程创造的新价值,m为剩余价值。

3.流通过程与价值构成

考虑到商品流通过程后的商品价值构成:

W=(c+v+m)1+(c+v+m)2

其中,(c+v+m)1为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及劳动力的耗费所形成的价值;(c+v+m)2为流通过程中生产资料及劳动力的耗费所形成的价值。

4.管理过程与价值构成

考虑到管理过程后的商品价值构成:

W=(c+v+m)1+(c+v+m)2+(c+v+m)3

其中,(c+v+m)3代表管理过程中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耗费所形成的价值。

5.研发过程与价值构成

考虑到研发过程后的商品价值构成:

W=(c+v+m)1+(c+v+m)2+(c+v+m)3+(c+v+m)4

其中,(c+v+m)4为研发过程中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耗费所形成的价值。

6.剩余价值率

(1)利润率

利润率是指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其公式是

m

c v

(2)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是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其公式是m

v

。剩余价值率表明劳动力受

资本剥削的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由于可变资本的价值是在必要劳动时间内由必要劳动再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是在剩余劳动时间内由剩余劳动创造出来的,所以剩余价值率也可以用下列两个公式表现:

三、剩余价值最大化

1.资本主义生产目的

(1)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生产剩余价值,就是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

①剩余价值的存在是预付资本得到回收与增长的前提;如果资本家投资创办企业后,不能实现剩余价值,则意味着资本的失败;时间长了,资本所有者就退化了。

②市场竞争的存在,迫使每一个企业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不能有效地实现剩余价值增长的企业,就要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2)资本家

资本家是资本这一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

(3)资本主义企业的本质特征

契约平等与权威控制的并存,构成了资本主义企业的本质特征。劳动与资本的自由合约并不改变企业内部由资本支配工人的权威强制关系。

2.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绝对量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四、工资和生产组织形式

1.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1)工资的本质

从本质上看,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即劳动力的价格。

(2)资本主义制度下工资的形式

①计时工资。计时工资是指劳动力的价格当以一定时间来做计算单位时的工资,表现为月工资、周工资、日工资或小时工资。

②计件工资。计件工资不按时间单位支付工资,而按工人所生产的产品数量计算工资。计件工资无非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③除了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这两种基本工资形式以外,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还逐步发展出许多派生形式,如奖金、分红利、以“优惠价格”购买本企业股票等等。

2.名义工资、实际工资与工资水平

(1)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的概念

名义工资是指以货币来表现的工资。实际工资是指以货币所能实际买到的生活资料的数量来计算的工资。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并不是两种不同的工资,而是同一工资的两个侧面。

(2)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的关系

如果名义工资不变,但是生活资料的价格上涨了,实际工资必然下跌。如果名义工资增加了,但生活资料价格上涨的幅度更大,实际工资还是减少。只有当名义工资增长的幅度大于生活资料价格上涨的幅度时,实际工资才会有所增长,但它增长的幅度仍小于名义工资增长的幅度。

(3)影响工资水平的因素

工资水平的差异主要是受各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各国工人阶级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等因素决定的。

3.资本主义企业形式的变化

(1)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组织经历了三种主要形式: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工厂制度

①简单协作。简单协作这种企业形式,其实只是人数较多、规模较大的手工作坊。

②工场手工业。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劳动分工,使每道工序的操作简单化,工具专门化。

③工厂制度。工厂制度以机器生产为主要生产方式。

(2)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看,19世纪以纺织工厂为代表的企业定位

①私人资本不仅是企业财产所有者,而且也是创业与经营管理的主要承担者,形成了出资、创业与经营管理的“三位一体”,即三种职能集于资本家一身的企业制度。

②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价值构成中,生产过程的耗费占有绝对主要的地位。

③资本家是企业的剩余价值的唯一所有者,独占全部剩余价值。

④资本家与产业工人的利益对立处于最为简单明了的制度架构中。

(3)业主制资本主义企业

业主制资本主义企业是指以“三位一体”与“两极对立”为特征的企业,它是资本主义初级阶段的企业形式。

3.2 课后习题详解

1.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答: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这是因为:

(1)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经营,需要掌握一定量的货币,以便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但是,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作为资本的货币与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是有区别的。资本流通公式是:G—W—G′。

(2)在资本的总公式中,剩余价值表现为流通的结果。但是,剩余价值是不可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的,在商品流通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如果离开流通过程,即货币所有者把货币贮藏起来,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发生联系,价值和剩余价值既无从产生,也无法实现。由此可见,剩余价值不能产生于流通过程,但又离不开流通过程,它必须以流通过程为媒介,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3)根据这个条件来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就要分析价值增殖究竟是从哪里发生的。首先,价值增殖不会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因为此时货币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商品的价格,其价值量没有增殖。其次,价值增殖也不可能发生在W—G′阶段上,此时商品的价值是既定的,不会因商品的出卖而发生增殖。最后,价值增殖必然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比这种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并为资本家所雇佣,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答:剩余价值是指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1)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劳动过程是劳动者使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生产满足人们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①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所有;②劳动成果或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2)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价值形成过程来考察

在生产过程中,工人一方面消耗了生产资料,一方面支出了活劳动,价值形成过程是生

产资料价值的转移和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在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各种生产资料,如原材料、燃料,同时会发生机器设备的磨损,被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并未消失,而是转移到新生产出的产品中去了,构成新产品价值的一部分。根据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原理,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消耗了一定的体力和脑力,即支出了一定量的抽象劳动,这一定量的抽象劳动凝结到产品中形成新价值,这就是工人的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

(3)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价值形成过程继续延长,超过一定点就会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上,从而劳动力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价值增殖过程就实现了,这就是资本价值增殖的秘密。把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加以比较,可以看出,“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必要劳动时间,如果价值形成过程只达到这一点,即工人新生产的价值只等于劳动力的价值,那就只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了这一点,从而生产出剩余价值,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生产过程当作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是商品的生产过程;生产过程当作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则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4)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依靠绝对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两种方法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初期,由于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没有重大变化,生产力发展比较缓慢,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加重剥削的主要方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广泛应用,生产力逐步提高,从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日益成为资本家加强对工人剥削的主要方法。

3.资本的本质是什么?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是什么?

答:(1)资本的本质

资本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资本在本质上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下掩盖的一种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成果。

(2)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①绝对剩余价值

在雇佣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目的绝对延长而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这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工作日的长度有一定的伸缩性,资本家想尽量延长,但会遭到工人的反抗,所以工作日长度的确定,最终取决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对比。

②相对剩余价值

在雇佣工人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这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是用来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而劳动力的价值,又决定于工人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假定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同量生活资料价值就会降低,这样,劳动力的价值也就降低,必要劳动时间也就可以缩短了。

4.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什么?工资怎样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答:(1)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工人在市场上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劳动和劳动力不能混为一谈。劳动不是商品,也不可能成为商品,但劳动力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它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所以,资本主义工资在本质上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2)现实生活中,工资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引起的

①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工人出卖劳动力,同其他商品交换一样,买者支付一定量货币,卖者交出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劳动的能力,由于劳动能力潜藏于人体,只能在劳动过程中体现,所以,人们直观见到的是工人的劳动,这样,工人出卖的好像是劳动,工资就表现为劳动的价格了;

②工人往往是在劳动之后才得到工资,也给人一种假象,认为工资就是工人出卖劳动所取得的报酬;

③工人劳动时间越长或劳动熟练程度越高,工资也越多,这些都进一步加强了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假象。

因此,好像工人的全部劳动都是有偿的,这就掩盖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有偿劳动和无偿劳动的界限,也就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只有透过工资的现象看本质,才能揭露剥削的实质,进一步认清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

第4章资本流通与交易费用

4.1 复习笔记

一、资本循环与周转

1.资本循环

(1)资本循环的概念

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2)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循环的过程

产业资本的循环,作为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实际上包含着三种不同的循环形式:

上面的这个公式中,①G……G′表现为货币资本的循环;②W……P表现为生产资本的循环;③W′……W′表现为商品资本的循环。连续不断的产业资本的循环,必然同时包含着三个循环。

2.资本周转

(1)资本周转的概念

资本周转是指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资本循环。

(2)资本周转与资本循环的区别

考察资本循环,重点在于分析产业资本在其运动过程中所经历的阶段,以及在各个阶段上资本形态的变化。考察资本周转,重点在于分析资本运动所经历的时间。

(3)资本周转时间

资本周转时间是指产业资本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了价值的增殖,然后重新回到原来的资本形式为止所经历的时间。资本处于生产领域的时间,叫做资本的生产时间。资本处于流通领域的时间,叫做资本的流通时间。两者的总和构成资本的周转时间。

(4)资本周转时间的构成

①资本的生产时间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劳动时间,即劳动者为完成某种产品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时间;二是自然力独立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

②资本的流通时间也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购买阶段的时间;二是售卖阶段的时间。

(5)资本周转次数

资本周转次数是指在一定时间(通常为一年)内,资本循环的次数。如用U代表“年”,u代表某部门资本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n代表周转次数,资本周转次数的公式为:

3.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1)流动资本的概念

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和转化为工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经过一个生产过程,其价值则全部一次地转移到新商品中去,并随着商品的出售以货币形式回到资本家手中。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不发生价值转移的问题,但是也是全部一次地加入到新商品中去,并随着商品的出售全部回到资本家手中。

(2)固定资本的概念

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工具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它的价值随着这些厂房、机器、设备和工具的逐步磨损,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上去。随着产品的出卖,以折旧金的形式回到资本家手中。

(3)固定资本磨损

固定资本的磨损分为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两种。

①有形磨损也称实物磨损,起因于机器设备的使用或自然力的作用。

②无形磨损也称精神磨损,起因于技术进步。例如,由于生产技术的改进,使得生产同样机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从而使原有固定资本的价值降低了,或是,由于出现了效能更高的新机器,造成效率低的老机器贬值。

(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和联系:

4.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和年剩余价值率

(1)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次数公式:

(2)年剩余价值率的概念

年剩余价值率是指一年生产的全部剩余价值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3)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①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预付资本的数量。在生产规模为一定的条件下,资本周转速度越快,预付资本的数量就越少;反之就越多。

②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年剩余价值量的数量。资本周转速度越快,一般说来,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也就随之越快,因而一定数量的可变资本就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剥削更多的劳动力,从而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

③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反之,年剩余价值率则越低。

二、流通与交易费用

1.马克思的流通费用理论

(1)生产性流通费用的概念

生产性流通费用是指源于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延续的那部分费用。生产性流通费用主要与现代物流的业务活动有关。

(2)纯粹流通费用的概念

纯粹流通费用是指单纯为资本在流通中变换形态即实现买卖交易所消耗的费用。

(3)纯粹流通费用的分类

①买卖过程引起的费用,资本家之间(即企业之间)在进行交易,执行买进与卖出的职能时,必然要发生的一些费用。

②簿记费用,如纸笔文具和财务人员工资等消耗。

2.交易与交易费用

13简明材料力学习题答案第十三章

13.1. 两根圆截面杆材料相同,尺寸如图所示,一根为等截面杆,一根为变截面杆,试比较两杆 的变形能。 解:方法1: 两杆的变形 外力的功 功能原理 方法2: 两杆的内力 变形能 13.2. 图示杵架各杆的材料相同截面面积相等,在P 力作用下,试求桁架的变形能。 解:(1) 求约束力 (2) 分析铰B (3) 分析铰D (4) 分析铰C (5) 桁架的变形能 13.3. 计算图示各杆的变形能。 解:(b) 方法1: (1) 查表得C 截面的转角 (2) 由功能原理 方法2 (1) 列出梁的弯矩方程 (2) 求弯曲变形能 (c) (1) 列出梁的弯矩方程 (2) 求弯曲变形能 13.4. 传动轴受力情况如图所示,轴直径为40 mm ,E=210 GPa ,G=80 GPa 。试计算轴的变 形能。 A M (b) B EI C 2l /3 l /3 θ ds dθ R P B A O θ R P B Q (θ) M (θ) N (θ) x 1 A M B EI C M /l M /l x 2 l 3/8 d 3/8 d 2d 2d l /4 P P (a) (b) A B D l l C l P X A Y A R B B B N BD N BC R BD N BC 45o D N DB N DA N DC C P CB N P N CB N CA

解:(1) 传动轴受力 (2) 弯矩方程和扭矩方程 (3) 变形能 (4) 使用功能原理求解本题 13.6. 试用互等定理求跨度中点C 的挠度,设EI =常量。 解:(a) (1) P 力移到C 截面处,如下图 (2) 由位移互等定理 方向向上 (b) (1) 将P 力移到C 截面处,如下图 (2) 由位移互等定理 方向向下 13.8. 车床主轴可简化成EI =常量的当量轴,如图所示,试求在载荷P 作用下,截面C 的挠 度和前轴承B 处的截面转角。 解:(1) 约束反力 (2) 弯矩方程 (3) 在C 处作用单位集中力 截面C 的挠度 (4) 在B 处作用单位集中力偶 截面B 的转角 顺时针转向 13.9. 试求图示各梁截面B 的挠度和转角。EI =常量 解:(1) 在B 处作用虚加力P f 和M f ,并列出弯矩方程 (2) 上式分别对P f 和M f 求偏导数 (3) 用卡氏定理求挠度和转角 (4)令上两式中的f 和M f 为零 挠度和转角的方向与虚加力的方向一致 13.9. 图示刚架各杆的的EI 相等。试求A 的位移和截面C 的转角。 解:(a) 应用莫尔定理 (1) 刚架各段的弯矩方程(2) 在A 处垂直方向作用单位集中力 A 的垂直位移 (3) 在A 处水平方向作用单位集中力 A B (a ) D C a l /2 l /2 P l /2 l /2 C A (b ) a l q C A (a ) 2 A B D C P 1 P B C A 2 1 x 1 M f q B C A x 2 P f A B 200 C 200 0.08kN.m 0.36kN 1kN A B Y A C 0.08kN.m 0.36kN 1kN 0.08kN.m Z A Z B Y B A C x 1 x 2 x 3 1 A a b h x 1 x 2 x 3 (a) A C x 3 1 A B C a P 4a x 1 x 2 R A R B A B C x 1 x 2 1/4 5/4 A B C x 1 x 2 1/4a 1 1/4a

数据库安全技术测验题6

第6章测试题 一、单选题 1、大数据的核心就是()。 A、告知与许可 B、预测 C、匿名化 D、规模化 参考答案:B 2、大数据不是要教机器像人一样思考。相反,它是()。 A、把数学算法运用到海量的数据上来预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B、被视为人工智能的一部分 C、被视为一种机器学习 D、预测与惩罚 参考答案:A 3、大数据是指不用随机分析法这样的捷径,而采用(A)的方法。 A、所有数据 B、绝大部分数据 C、适量数据 D、少量数据 参考答案:A 4、大数据的简单算法与小数据的复杂算法相比()。 A、更有效 B、相当 C、不具备可比性 D、无效 参考答案:A 5、相比依赖于小数据和精确性的时代,大数据因为更强调数据的(),帮助我们进一步接近事实的真相。 A、安全性

B、完整性 C、混杂性 D、完整性和混杂性 参考答案:D 6、大数据的发展,使信息技术变革的重点从关注技术转向关注()。 A、信息 B、数字 C、文字 D、方位 参考答案:A 7、大数据时代,我们是要让数据自己“发声”,没必要知道为什么,只需要知道()。 A、原因 B、是什么 C、关联物 D、预测的关键 参考答案:B 8、建立在相关关系分析法基础上的预测是大数据的() A、基础 B、前提 C、核心 D、条件 参考答案:C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价值的数据是附属于企业经营核心业务的一部分数据; B、数据挖掘它的主要价值后就没有必要再进行分析了; C、所有数据都是有价值的; D、在大数据时代,收集、存储和分析数据非常简单; 参考答案:C

10、在大数据时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收集数据很简单 B、数据是最核心的部分 C、对数据的分析技术和技能是最重要的 D、数据非常重要,一定要很好的保护起来,防止泄露 参考答案:B 11、在大数据时代,我们需要设立一个不一样的隐私保护模式,这个模式应该更着重于()为其行为承担责任。 A、数据使用者 B、数据提供者 C、个人许可 D、数据分析者 参考答案:A 12、对大数据使用进行正规评测及正确引导,可以为数据使用者带来什么切实的好处()。 A、他们无须再取得个人的明确同意,就可以对个人数据进行二次利用。 B、数据使用者不需要为敷衍了事的评测和不达标准的保护措施承担法律责任。 C、数据使用者的责任不需要强制力规范就能确保履行到位。 D、所有项目,管理者必须设立规章,规定数据使用者应如何评估风险、如何规避或减轻潜在伤害。 参考答案:A 13、促进隐私保护的一种创新途径是():故意将数据模糊处理,促使对大数据库的查询不能显示精确的结果。 A、匿名化 B、信息模糊化 C、个人隐私保护 D、差别隐私 参考答案:D

大学物理课本答案习题 第十三章习题解答

习题十三 13-1 如题图13-1所示,两条平行长直导线和一个矩形导线框共面,且导线框的一个边与长直导线平行,到两长直导线的距离分别为1r , 2r 。已知两导线中电流都为0sin I I t ω=,其中I 0和ω为常数,t 为 时间。导线框长为a ,宽为b ,求导线框中的感应电动势。 解:无限长直电流激发的磁感应强度为02I B r μ= π。取坐标Ox 垂直于 直导线,坐标原点取在矩形导线框的左边框上,坐标正方向为水平向右。取回路的绕行正方向为顺时针。由场强的叠加原理可得x 处的磁感应强度大小 00122() 2() I I B r x r x μμ= + π+π+ 方向垂直纸面向里。 通过微分面积d d S a x =的磁通量为 00m 12d d d d 2()2()I I B S B S a x r x r x μμΦππ?? =?==+??++?? 通过矩形线圈的磁通量为 00m 01 2d 2()2()b I I a x r x r x μμΦ??=+??π+π+???012012ln ln sin 2a r b r b I t r r μω?? ++=+ ?π?? 感生电动势 0m 12012d ln ln cos d 2i a r b r b I t t r r μωΦεω?? ++=- =-+ ?π?? 012012()()ln cos 2a r b r b I t r r μωω?? ++=- ??π?? 0i ε>时,回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实际方向为顺时针;0i ε<时,回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实际方向 为逆时针。 13-2 如题图13-2所示,有一半径为r =10cm 的多匝圆形线圈,匝数N =100,置于均匀磁场B 中(B =0.5T )。圆形线圈可绕通过圆心的轴O 1O 2转动,转速1 600r min n -=? 。求圆线圈自图示的初始位置转过 题图13-1 题图 13-2 解图13-1

第13章《轴对称》专项练习

第13章轴对称 一、选择题(共9小题)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1,2)关于x轴对称的点B的坐标为() A.(﹣1,2)B.(1,2) C.(1,﹣2)D.(﹣1,﹣2) 2.如图,△ABC与△DEF关于y轴对称,已知A(﹣4,6),B(﹣6,2),E(2,1),则点D的坐标为() A.(﹣4,6)B.(4,6) C.(﹣2,1)D.(6,2)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与点(1,2)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 A.(﹣1,2)B.(1,﹣2)C.(﹣1,﹣2) D.(﹣2,﹣1) 4.点(3,2)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 A.(3,﹣2)B.(﹣3,2)C.(﹣3,﹣2) D.(2,﹣3) 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3,2)关于直线y=x对称点的坐标是() A.(﹣3,﹣2) B.(3,2) C.(2,﹣3)D.(3,﹣2) 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2,3),则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 A.(3,2) B.(2,﹣3)C.(﹣2,3)D.(﹣2,﹣3) 7.点P(2,﹣5)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A.(﹣2,5)B.(2,5) C.(﹣2,﹣5) D.(2,﹣5) 8.点A(1,﹣2)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 A.(1,﹣2)B.(﹣1,2)C.(﹣1,﹣2) D.(1,2) 9.已知点A(a,2013)与点B(2014,b)关于x轴对称,则a+b的值为() A.﹣1 B.1 C.2 D.3 二、填空题(共16小题) 10.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2,0)关于y轴对称的点A′的坐标为______. 1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是(2,﹣3),作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得到点A′,再作点A′关于y轴的对称点,得到点A″,则点A″的坐标是(______, ______). 1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3,2)关于y轴的对称点的坐标是______. 13.已知点P(3,a)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Q(b,2),则ab=______. 14.若点M(3,a)关于y轴的对称点是点N(b,2),则(a+b)2014=______. 15.已知点P(3,﹣1)关于y轴的对称点Q的坐标是(a+b,1﹣b),则a b的值为 ______. 16.点A(﹣3,0)关于y轴的对称点的坐标是______. 17.点P(2,﹣1)关于x轴对称的点P′的坐标是______. 1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2,﹣3)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______. 19.点P(﹣2,3)关于x轴的对称点P′的坐标为______. 20.点P(3,2)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______.

昆明理工大学物理习题集(下)第十三章元答案

第十三章 波动 一、选择题 1、一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为))(3cos(1.0SI x t y πππ+-=,0=t 时的波形曲线如左下图所示,则:[ C C ] (A )O 点的振幅为-0.1m ; (B )波长为3m ; (C )a 、b 两点间的相位差为2/π; (D )波速为9m/s 。 2、一简谐波沿Ox 轴传播。若Ox 轴上1P 和2P 两点相距8/λ(其中λ为该波的波长),则在波的传播过程中,这两点振动速度的[ C C ] (A )方向总是相同 (B )方向总是相反 (C )方向有时相同,有时相反 (D )大小总是不相等。 3、如图所示,一平面简谐波沿x 轴正向传播,已知P 点的振动方程为)cos(0φω+=t A y ,则其波函数为:[ A A ] (A )}]/)([cos{0φω+--=u l x t A y (B )})]/([cos{0φω+-=u x t A y (C ))/(cos u x t A y -=ω (D )}]/)([cos{0φω+-+=u l x t A y 4、一平面简谐波,沿x 轴负方向传播,圆频率为ω,波速为u ,设4/T 时刻波形如左下图所示,则该波的表达式为:[ D D ] (A ))](cos[u x t A y - =ω (B) ]2)(cos[πω+-=u x t A y (C ))](cos[u x t A y +=ω (D )])(cos[πω++=u x t A y 5、一平面简谐波以波速u 沿x 轴正方向传播,O 为坐标原点。已知P 点的振动方程为 t A y ωcos =,则:[ C C ] (A )O 点的振动方程为)/cos(u l t A y -=ω (B )波的表达式为)]/()/([cos u x u l t A y --=ω (C )波的表达式为)]/()/([cos u x u l t A y -+=ω (D )C 点的振动方程为)/3(cos u l t A y -=ω 6、如右图所示为一平面简谐波在0=t 时刻的波形图,该波的波速u =200m/s ,则P 处质点的振动曲线为: [ C C ]

数据库安全性习题解答和解析

第九章数据库安全性习题解答和解析 1. 1.什么是数据库的安全性? 答:数据库的安全性是指保护数据库以防止不合法的使用所造成的数据泄露、更改或破坏。 2. 2.数据库安全性和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有什么关系? 答:安全性问题不是数据库系统所独有的,所有计算机系统都有这个问题。只是在数据库系统中大量数据集中存放,而且为许多最终用户直接共享,从而使安全性问题更为突出。 系统安全保护措施是否有效是数据库系统的主要指标之一。数据库的安全性和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包括操作系统、网络系统的安全性是紧密联系、相互支持的。 3.试述可信计算机系统评测标准的情况,试述TDI/TCSEC标准的基本内容。 答:各个国家在计算机安全技术方面都建立了一套可信标准。目前各国引用或制定的一系列安全标准中,最重要的是美国国防部(DoD)正式颁布的《DoD可信计算机系统评估标准》(Trusted Computer System Evaluation Criteria,简称 TCSEC,又称桔皮书)。(详细介绍参见《概论》9.1.2)。 TDI/TCSEC标准是将TCSEC扩展到数据库管理系统,即《可信计算机系统评估标准关于可信数据库系统的解释》(Trusted Database Interpretation 简称TDI, 又称紫皮书)。在TDI中定义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中需满足和用以进行安全性级别评估的标准。 TDI与TCSEC一样,从安全策略、责任、保证和文档四个方面来描述安全性级别划分的指标。每个方面又细分为若干项。这些指标的具体内容,参见《概论》9.1.2。 4.试述TCSEC(TDI)将系统安全级别划分为4组7个等级的基本内容。 答:根据计算机系统对安全性各项指标的支持情况,TCSEC(TDI)将系统划分为四组(division)7个等级,依次是D、C(C1,C2)、B(B1,B2,B3)、A(A1),按系统可靠或可信程度逐渐增高。 这些安全级别之间具有一种偏序向下兼容的关系,即较高安全性级别提供的安全保护包含较低级别的所有保护要求,同时提供更多或更完善的保护能力。各个等级的基本内容为:D级 D级是最低级别。一切不符合更高标准的系统,统统归于D组。 C1级只提供了非常初级的自主安全保护。能够实现对用户和数据的分离,进行自主

基础化学第十三章后习题解答

第十三章后习题解答 习题 1. 与化学分析法相比,分光光度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与化学分析法相比,分光光度法的主要特点有灵敏度高,被测物质的最低可测浓度可达10-5molL-1~10-6 molL-1,准确度较好,测量的相对误差一般为2%-5%,仪器设备要求简单,操作简便,测定速度快等特点,特别适用于微量及痕量组分的测定。 2. 什么是质量吸光系数?什么是摩尔吸光系数?两者关系如何?为什么要选用波长为max的单色光进行分光光度法测定? 答质量吸光系数a在数值上等于质量浓度1g·L-1、液层厚度为1cm 时被测溶液的吸光度,单位为L·g-1·cm-1。摩尔吸光系数ε在数值上等于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1、液层厚度为1cm时被测溶液的吸光度,单位为L·mol-1·cm-1。质量吸光吸数α与摩尔吸光系数ε的定量关系为═aM,M为吸光物质的摩尔质量。选择波长为λmax 的单色光进行分光光度测定,是为了提高测定的灵敏度,因为在该波长处溶液的摩尔吸光系数最大,测定的灵敏度最高。 3. 什么是吸收光谱?什么是标准曲线?各有什么实际应用? 答浓度一定的有色溶液,测定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A ,以波长λ为横坐标,吸光度A为纵坐标作图,可得一曲线,此曲线称为吸收光谱。吸收光谱可作为物质定性分析的依据,也可以作为分光光度法中选择入射光波长的依据。 在一定条件和浓度范围内,测定不同浓度的吸光度A,以溶液的浓度c为横坐标,吸光度A为纵坐标作图,可得到一条通过坐标原点的直线,此直线称为标准曲线。标准曲线的实际应用,是在相同条件下测定被测溶液的吸光度A,根据吸光度数值,从标准曲线上查到吸光物质的对应的浓度。 4. 分光光度计主要由哪些部件组成?各部件的功能如何?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三章《轴对称》知识点归纳并练习

第十三章(精编)轴对称 《轴对称、线段垂直平分线、、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轴对称图形 如果一个图形沿某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如圆就有无数条对称轴. 轴对称 有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两个图形关于直线对称也叫做轴对称. 图形轴对称的性质 如果两个图形成轴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画一图形关于某条直线的轴对称图形的步骤:找到关键点,画出关键点的对应点,按照原图顺序依次连接各点。 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区别 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之间的形状与位置关系,?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轴对称图形是一个具有特殊形状的图形,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这两个图形是全等形,并且成轴对称. 考点一、关于“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认识 1.下列几何图形中,○1线段○2角○3直角三角形○4半圆,其中一定是轴对称图形的有【】A.1个B.2个C.3个D.4个 2.图中,轴对称图形的个数是【】 A.4个 B.3个 C.2个 D.1个

3.正n边形有___________条对称轴,圆有_____________条对称轴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经过线段的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或线段的中垂线). (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反过来,?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因此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以看成与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考点二、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4.如图,△ABC中,∠A=90°,BD为∠ABC平分线,DE⊥BC,E是BC的中点,求∠C的度数。 BC 5.如图,△ABC中,AB=AC,PB=PC,连AP并延长交BC于D,求证:AD垂直平分 6.如图,DE是?ABC中AC边的垂直平分线,若BC=8厘米,AB=10厘米,则?EBC 的周长为【】 A.16厘米 B.18厘米 C.26厘米 D.28厘米

第13章 轴对称(知识归纳)

第13章轴对称(知识归纳) 【学习目标】 1. 认识轴对称、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的基本性质及它们的简单应用; 2. 了解垂直平分线的概念,并掌握其性质; 3. 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并掌握它们的性质以及判定方法. 【知识网络】 【知识讲解】 知识点一:轴对称 1.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 (1)轴对称图形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轴对称 定义: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的性质: ①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是全等形; ②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则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③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点在对称轴上. (3)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轴对称图形是指具有特殊形状的一个图形;轴对称涉及两个图形,而轴对称图形是对一个图形来说的. 联系: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轴对称;如果把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反过来,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知识点二:作轴对称图形 1.作轴对称图形 (1)几何图形都可以看作由点组成,我们只要分别作出这些点关于对称轴的对应点,再连接这些点,就可以得到原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对于一些由直线、线段或射线组成的图形,只要作出图形中的一些特殊点(如线段端点)的对称点,连接这些对称点,就可以得到原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中医内科学】习题集第十三卷便秘.doc

第六节便秘一、选择题 【Al型题】 1.将便秘分为阴结与阳结的是下列哪一?部医著 A.《圣济总录》 B.《伤寒论》 C.《内经》 D.《诸病源候论》 E.《难经》 2.便秘的基本病机是 A.腑气郁滞通降失调 B.气血亏虚传导无力 C.肠胃积热肠道失润 D.肠传导功能失常 E.阴寒内生胃肠凝滞 3.下列哪项不是便秘的主要病因 A.体虚年高 B.饮食不洁 C.情志失调 D.饮食所伤 E.感受外邪 4.便秘的病位主要在以下哪个脏腑 A.大肠 B.脾 C.胃 D.肺 &肝

5.治疗阳虚便秘的主方是 A.黄茂汤

A.大便干结, 腹中冷痛 B.大便干结, 形体消瘦 C.虽有便意, 努挣乏力 D.大便干结, 血色无华 E.大便干结, 腹胀腹痛 7.大便干结, 口干口臭,腹胀,心烦,舌 B. 增液汤 C. 济川煎 D. 润肠丸 E. 六磨汤 6. 气虚便秘的特征是 红,苔黄,脉滑数,此属 A. 气秘 B. 虚秘 C. 热秘 D. 实秘 E. 冷秘 8. 积聚与便秘均可出现腹部包块,下列哪项 不是便秘之征 A. 包块在左下腹 B .为条索状 C ?排便后包块不消失 D.与肠形一致 E. 排便后即消失或减少 9. 下列哪项有关便秘病机转化的说法是错误 B. 气郁日久可化 热, 导致气滞与热结并存 A .热邪久延可伤阴, 由实秘转为虚秘

C.寒积日久可伤阳, 形成阳气虚衰因实致虚证 D.气虚阳虚之人,常致阴寒内生而成冷秘转为实证

E.阴血不足常易化热而形成热结便秘 10.粪质不甚干结,排便不爽,伴腹胀肠鸣矢气,辨证多为 A.气虚 B.阴寒凝滞 C.气滞 D.燥热内结 E.血虚 11.热秘可选用 A.更衣丸 B.麻子仁丸 C.当归龙荟丸 D.黄芷汤 E.青麟丸 12.血虚便秘的审证要点是 A.便秘干结和阴虚火旺之象共见 B.排便困难,伴脾肾阳虚见症 C.大便干结和肠热腑实见症' D.便秘和血虚证并见 E.粪质并不干硬,便难排出和气虚证并见 13.热秘若热势较甚,病满燥实坚者,可选用 A.大承气汤 B.青麟丸 C.更衣丸 D.当归龙荟丸 E.三物备急丸 14.阴虚便秘的特点是 A.便干兼腹胀口臭 B.便千面唇无华 C.便而不爽兼矢气

数据库安全性练习试题和答案

数据库安全性习题 一、选择题 1. 以下()不属于实现数据库系统安全性的主要技术和方法。 A. 存取控制技术 B. 视图技术 C. 审计技术 D. 出入机房登记和加锁 2.SQL中的视图提高了数据库系统的()。 A. 完整性 B. 并发控制 C. 隔离性 D. 安全性 3.SQL语言的GRANT和REVOKE语句主要是用来维护数据库的()。 A. 完整性 B. 可靠性 C. 安全性 D. 一致性 4. 在数据库的安全性控制中,授权的数据对象的(),授权子系统就越灵活。 A. 范围越小 B. 约束越细致 C. 范围越大 D. 约束范围大 三、简答题 1. 什么是数据库的安全性 答:数据库的安全性是指保护数据库以防止不合法的使用所造成的数据泄露、更改或破坏。 2. 数据库安全性和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有什么关系

答:安全性问题不是数据库系统所独有的,所有计算机系统都有这个问题。只是在数据库系统中大量数据集中存放,而且为许多最终用户直接共享,从而使安全性问题更为突出。 系统安全保护措施是否有效是数据库系统的主要指标之一。 数据库的安全性和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包括操作系统、网络系统的安全性是紧密联系、相互支持的, 3.试述实现数据库安全性控制的常用方法和技术。 答:实现数据库安全性控制的常用方法和技术有: 1)用(户标识和鉴别:该方法由系统提供一定的方式让用户标识自己的名字或身份。每次用户要求进入系统时,由系统进行核对,通过鉴定后才提供系统的使用权。 2)存取控制:通过用户权限定义和合法权检查确保只有合法权限的用户访问数据库,所有未被授权的人员无法存取数据。例如C2级中的自主存取控制(DAC),B1级中的强制存取控制(MAC); 3)视图机制:为不同的用户定义视图,通过视图机制把要保密的数据对无权存取的用户隐藏起来,从而自动地对数据提供一定程度的安全保护。 4)审计:建立审计日志,把用户对数据库的所有操作自动记录下来放入审计日志中,DBA可以利用审计跟踪的信息,重现导致数据库现有状况的一系列事件,找出非法存取数据的人、时间和内容等。

第十三章轴对称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数学试卷 第十三章 《轴对称》单元测试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各时刻是轴对称图形的为( ). A 、 B 、 C 、 D 、 2.小明从镜子里看到镜子对面电子钟的像如图所示,实际时间是( ). A 、21:10 B 、10:21 C 、10:51 D 、12:01 3.如图是屋架设计图的一部分,其中∠A=30°,点D 是斜梁AB 的中点,BC 、DE 垂直于横梁AC ,AB=16m ,则DE 的长为( ). A 、8 m B 、4 m C 、2 m D 、6 m 4.如图:∠EAF=15°,AB=BC=CD=DE=EF ,则∠DEF 等于( ). A 、90° B 、 75° C 、70° D 、 60° 5.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沿对角线折叠,则重合部分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长方形 C 、等边三角形 D 、等腰三角形 6.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2和5,则它的周长为( ). A . 9 B . 12 C . 9或12 D . 5 7.如图,点P 为∠AOB 内一点,分别作出点P 关于OA 、OB 的对称点1P 、2P ,连接1P 2P 交OA 于M ,交OB 于N ,若1P 2P =6,则△PMN 的周长为( ). A 、4 B 、5 C 、6 D 、7 8.如图,∠BAC=110°若MP 和NQ 分别垂直平分AB 和AC,则∠PAQ 的度数是( ) . A 、20° B 、 40° C 、50° D 、 60° 9.如图,先将正方形纸片对折,折痕为MN ,再把B 点折叠在折痕MN 上,折痕为AE ,点B 在MN 上的对应点为H ,沿AH 和DH 剪下,这样剪得的三角形中( ). A 、AD DH AH ≠= B 、AD DH AH == C 、DH A D AH ≠= D 、AD DH AH ≠≠ 10.下列三角形:①有两个角等于60°;②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③三个外角(每个顶点处各取一个外角)都相等的三角形;④一腰上的中线也是这条腰上的高的等腰三角形.其中是等边三角形的有(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 D .①②③④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有8小题,每空2分,共16分). 1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已知点A (x , -4)与点B (3,y )关于x 轴对称,那么x +y 的值为____________. 13.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上的夹角为30°,则顶角的度数为 __ . 14.如图,在△ABC 中,AB =AC ,AD 是BC 边上的高,点E 、F 是AD 的三等分点,若△ABC 的面积为12cm 2 ,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___ cm 2 . 15 .如图,在△ABC 中, AB=AC, D 为BC 上一点,且,AB=BD,AD=DC,则∠C= ____ 度.. 16.如图,在等边ABC △中,D E ,分别是AB AC ,上的点,且AD CE =,则B C D C B E ∠+∠= 度. 17.如图:在△ABC 中,AB=AC=9,∠BAC=120°,AD 是△ABC 的中线,AE 是∠BAD 的角平分线,DF ∥AB 交AE 的延长线于点F ,则DF 的长为 ; 18.在直角坐标系内,已知A 、B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A (-1,1)、B (3,3),若M 为x 轴上一点,且MA +MB 最小,则M 的坐标是___________. 校名 班级 姓名 学号 密 封 线 装 订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第2题图 第3题图 第4题图 F E D C B A B M N P 1A P 2 O P 第7题图 第8题图 第9题图 M A N C Q P B N M D C H E B A D C 第14题图 第15题图 第16题图 第17题图 B C E D A B F E D C A

证券投资基金第十三章章节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旨在通过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构造投资组合,并通过买卖时机的选择和投资组合结构的调整,获得超过市场组合收益的回报。 A.消极型投资策略 B.积极型投资策略 C.个人投资策略 D.集体投资策略 2、在无效的市场条件下,基金管理人可通过( )获取超出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率,或者在获得同等收益的情况下承担较低的风险水平。 A.买入“价值低估”的股票,卖出“价值高估”的股票 B.买入“价值低估”的股票和“价值高估”的股票 C.卖出“价值低估”的股票和“价值高估”的股票 D.卖出“价值低估”的股票,买入“价值高估”的股票 3、小型资本股票回报率和大型资本股票回报率相比( )。 A.更低 B.一样 C.更高 D.二者回报率没有关系 4、对于集中投资于某一种风格股票的基金经理人而言( )。 A.消极的股票风格管理有意义 B.消极的和积极的股票管理均有意义 C.积极的股票风格管理有意义 D.消极的和积极的股票管理均无意义 5、积极的股票风格管理,若股票前景不妙则应该( ),若前景良好则( )。

A.增加权重,增加权重 B.降低权重,降低权重 C.增加权重,降低权重 D.降低权重,增加权重 6、积极型股票投资战略的目标是( )。 A.实现平均收益 B.实现经济利润 C.挑选价值低估股票超越大盘 D.以上都不正确 7、以技术分析为基础的投资策略是建立在否定( )的基础之上。 A.有效市场 B.半强式市场 C.强式有效市场 D.弱式有效市场 8、道氏理论认为市场波动具有( )。 A.2种趋势 B.4种趋势 C.3种趋势 D.5种趋势 9、道氏理沦认为( )。 A.开盘价是最重要的价格 B.收盘价是最重要的价格 C.买入价是最重要的价格 D.卖出价是最重要的价格

数据库安全性习题解答和解析学习资料

数据库安全性习题解 答和解析

第九章数据库安全性习题解答和解析 1.1.什么是数据库的安全性? 答:数据库的安全性是指保护数据库以防止不合法的使用所造成的数据泄露、更改或破坏。 2.2.数据库安全性和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有什么关系? 答:安全性问题不是数据库系统所独有的,所有计算机系统都有这个问题。只是在数据库系统中大量数据集中存放,而且为许多最终用户直接共享,从而使安全性问题更为突出。 系统安全保护措施是否有效是数据库系统的主要指标之一。数据库的安全性和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包括操作系统、网络系统的安全性是紧密联系、相互支持的。 3.试述可信计算机系统评测标准的情况,试述TDI/TCSEC标准的基本内容。 答:各个国家在计算机安全技术方面都建立了一套可信标准。目前各国引用或制定的一系列安全标准中,最重要的是美国国防部(DoD)正式颁布的《DoD 可信计算机系统评估标准》(Trusted Computer System Evaluation Criteria,简称 TCSEC,又称桔皮书)。(详细介绍参见《概论》9.1.2)。 TDI/TCSEC标准是将TCSEC扩展到数据库管理系统,即《可信计算机系统评估标准关于可信数据库系统的解释》(Trusted Database Interpretation 简称TDI, 又称紫皮书)。在TDI中定义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中需满足和用以进行安全性级别评估的标准。 TDI与TCSEC一样,从安全策略、责任、保证和文档四个方面来描述安全性级别划分的指标。每个方面又细分为若干项。这些指标的具体内容,参见《概论》9.1.2。 4.试述TCSEC(TDI)将系统安全级别划分为4组7个等级的基本内容。 答:根据计算机系统对安全性各项指标的支持情况,TCSEC(TDI)将系统划分为四组(division)7个等级,依次是D、C(C1,C2)、B(B1,B2,B3)、A(A1),按系统可靠或可信程度逐渐增高。

《物理光学》郁道银版第十三章习题解答(全)汇编

2 mm 301 1 mm 30工程光学 第十三章习题解答 1. 波长nm 500=λ的单色光垂直入射到边长为3cm 的方孔,在光轴(它通过孔中心并垂直方孔平面)附近离 孔z 处观察衍射,试求出夫琅和费衍射区的大致范围。 解: 夫琅和费衍射应满足条件 π <<+1 max 21212)(Z y x k )(900)(500 21092)(2)(7 2max 2121max 21211m cm a y x y x k Z =??==+=+>λλπ 2. 波长为500nm 的平行光垂直照射在宽度为0.025mm 的单逢上,以焦距为50cm 的会聚透镜将衍射光聚焦于 焦面上进行观察,求(1)衍射图样中央亮纹的半宽度;(2)第一亮纹和第二亮纹到中央亮纹的距离;(3)第一亮纹和第二亮纹相对于中央亮纹的强度。 解: 2 0sin ? ? ? ??=ααI I θλπαsin 22a f y ka kal ?=?== (1))(02.010 025.0500 6 rad a =?= = ?λ θ )(10rad d = (2)亮纹方程为αα=tg 。 满足此方程的第一次极大α43.11= 第二次极大α.22= x a kla θλπαsin 2??== a x πλα θ= sin 一级次极大)(0286.010025.043.1500sin 6 rad x x =???=≈ππ θθ ()mm x 3.141= 二级次极大)(04918.010025.0459.2500sin 6 rad x x =???=≈ππ θθ ()mm x 59.241= (3)0472.043.143.1sin sin 2 201=??? ??=??? ??=ππααI I 01648.0459.2459.2sin sin 2 202=?? ? ??=??? ??=ππααI I 10.若望远镜能分辨角距离为rad 7 103-?的两颗星,它的物镜的最小直径是多少?同时为了充分利用望远镜的分辨率,望远镜应有多大的放大率? 解:D λ θ22.10= )(24.21031055022.179m D =???= -- ? -=?????= ' '= Γ9693 10180606060067 π? 11. 若要使照相机感光胶片能分辨m μ2线距,(1)感光胶片的分辨率至少是没毫米多少线;(2)照相机

第十三章轴对称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第十三章《轴对称》单元测试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各时刻是轴对称图形的为(). A、B、C、D、 2.小明从镜子里看到镜子对面电子钟的像如图所示,实际时间是(). A、21:10 B、10:21 C、10:51 D、12:01 3.如图是屋架设计图的一部分,其中∠A=30°,点D是斜梁AB的中点,BC、DE垂直于横梁AC,AB=16m,则DE的长为(). A、8 m B、4 m C、2 m D、6 m 4.如图:∠EAF=15°,AB=BC=CD=DE=EF,则∠DEF等于(). A、90° B、 75° C、70° D、 60° 5.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沿对角线折叠,则重合部分是(). A、直角三角形 B、长方形 C、等边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6.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2和5,则它的周长为(). A.9 B.12 C.9或12 D.5 7.如图,点P为∠AOB内一点,分别作出点P关于OA、OB 的对称点、 ,连接交OA于 M,交OB于N ,若=6,则△PMN的周长为(). A、4 B、5 C、6 D、7 8.如图,∠BAC=110°若MP和NQ分别垂直平分AB和AC,则∠PAQ的度数是( ). A、20° B、 40° C、50° D、 60° 9.如图,先将正方形纸片对折,折痕为MN,再把B点折叠在折痕MN上,折痕为AE,点B在MN上的对应点为H,沿AH和DH剪下,这样剪得的三角形中(). A 、 B 、 C 、 D 、 10.下列三角形:①有两个角等于60°;②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③三个外角(每个顶点处各取一个外角)都相等的三角形;④一腰上的中线也是这条腰上的高的等腰三角形.其中是等边三角形的有().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④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有8小题,每空2分,共16分). 1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已知点A(x,-4)与点B(3,y)关于x轴对称,那么x+y的值为____________. 13.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上的夹角为30°,则顶角的度数为 __ . 14.如图,在△ABC中,AB=AC,AD是BC边上的高,点E、F是AD的三等分点,若△ABC的面积为12cm2, 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___ cm2. 15 .如图,在△ABC中, AB=AC, D为BC上一点,且,AB=BD,AD=DC,则∠C= ____ 度.. 16.如图,在等边中,分别是上的点,且,则 度. 17.如图:在△ABC中,AB=AC=9,∠BAC=120°,AD是△ABC的中线,AE是∠BAD的角平分线,DF∥ AB交AE的延长线于点F,则DF的长为; 18.在直角坐标系内,已知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A(-1,1)、B(3,3),若M为x轴上一点, 且MA+MB最小,则M的坐标是___________. 校 名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密 封 线 装 订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第2题图第3题图第4题图 F E D C B A B M N P1 A P2 O P 第7题图第8题图第9题图 M A N C Q P B N M D C H E B A D C 第14题图第15题图第16题图第17题图 B C E D A B F E D C A

13第十三章习题-中级基础

o1、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一切资金的总和称为() A税收收入 B 国债收入 C 财政收入 D 财政支出 A B C D 标准答案:C 答案解析: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 服务需要而筹集一切资金的总和。 2、财政收入的口径有大小之分,其中最小口径的财政收入是指() A. 国债收入 B.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C. 收费收入 D. 税收收入 A B C D 标准答案:D 答案解析:通过本题掌握衡量财政收入的不同口径。最小口径的财政收入仅仅指 税收收入。 3、衡量财政收入具有不同的口径,我国统计年鉴中对外公布的财政收入是指()。 A 大口径 B 中口径 C 小口径 D 最小口径 A B C D 标准答案:C 答案解析:小口径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及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即一般预算)的非税收入,即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的收入,不包括政府债务收入、社会缴款。小口径税收收入是最为常用的一个财政收入口径,我国统计年鉴中对外公布的财政收入即 指小口径财政收入。 4、将税收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是以()为标准进行的分类。 A.税收课税对象 B.计税依据 C.税收管理权限 D.税负能否转嫁

A B C D 标准答案:D 答案解析:通过本题掌握税收按什么标准如何进行分类的。税收按税负能否转嫁划分,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 5、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统一的整体,其中()是税收本质的体现,是区分税收收入和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重要特征。 A. 无偿性 B. 强制性 C. 灵活性 D. 固定性 A B C D 标准答案:A 答案解析:通过本题掌握税收的三大特征,即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其中税收的无偿性是税收本质的体现。 6、税收的强制性特征表明国家的税收依据的是()。 A.财产权力 B.政治权力 C.民事权力 D.分配权力 A B C D 标准答案:B 答案解析:税收的强制性是指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直接凭借政治权力,通过法律形式对社会产品实行强制征收。 7、不随着课税对象数量的变动而变动的税率制度是() A 比例税率 B 定额税率 C 超额累进税率 D 全额累进税率 A B C D 标准答案:A 答案解析:比例税率是指对于同一征税对象,不论其数量大小都按同一比例征税的一种税率制度,其特点是税率不随着课税对象数量的变动而变动 8、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这是()的基本含义。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三章轴对称专题复习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三章轴对称专题复习 一.分类讨论思想在等腰三角形中的应用 1. 当顶角或底角不确定时,分类讨论 例:若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角等于40°,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度数为( ) A .40° B .100° C .40°或70° D .40°或100° 解:选D (解答略) 对应训练:(1).已知等腰三角形ABC 中,AD ⊥BC 于D ,且AD =1 2 BC ,则等腰三角形ABC 的底角的度数为( ) A .45° B .75° C .45°或75° D .65° (2).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为64°,则底角的度数为____ 2.当底和腰不确定时,分类讨论 例: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和4,则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 ) A .8或10 B .8 C .10 D .6或12 解:选C (解答略) 对应训练:(1).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7和9,则其周长为_____. (2)若实数x ,y 满足|x -5|+y -10=0,则以x ,y 的值为边长的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_. 3.当高的位置关系不确定时,分类讨论 例: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边的夹角为25°,求这个三角形的各个内角的度数. 解:设AB =AC ,BD ⊥AC 于点D. (1)当高与底边的夹角为25°时,高一定在△ABC 的内部,如图①,∵∠DBC =25°,∴∠C =90°-∠DBC =90°-25°=65°,∴∠ABC =∠C =65°,∴∠A =180°-2×65°=50°.

(2)当高与另一腰的夹角的为25°时, 如图②,当高在△ABC的内部时, ∠ABD=25°,∠A=90°-∠ABD=65°, ∴∠C=∠ABC=(180°-∠A)÷2=57.5°; 如图③,当高在△ABC的外部时,∠ABD=25°, ∴∠BAD=90°-∠ABD=90°-25°=65°,∴∠BAC=180°-65°=115°, ∴∠ABC=∠C=(180°-115°)÷2=32.5°, 故三角形各内角的度数分别为:65°,65°,50°或65°,57.5°,57.5°或115°,32.5°,32.5°. 对应训练:(1).等腰三角形ABC的底边BC长为5 cm,一腰上的中线BD把其分为周长差为3 cm的两部分.求腰长。 ∠ACB900在直线BC或AC上取一点P,使得△PAB为等腰三角形,则 (2)如图,在Rt△ABC中,AB=2BC,= 符合条件的点P共有()A.7个.B.6个 .C.5个.D.4个 (3)如图,已知△ABC中,BC>AB>AC,∠ACB=40°,如果D,E是直线AB上的两点,且AD=AC,BE=BC,求∠DCE的度数 二.等腰三角形中常用作辅助线的方法 1.作“三线”中的“一线” 例:如图,在△ABC中,AB=AC,D是BC的中点,过点A作EF∥BC,且AE=AF,求证:DE=DF. 证明:如图,连接AD.∵AB=AC,BD=CD,∴AD⊥BC.∵EF∥BC,∴AD⊥EF. 又∵AE=AF,∴AD垂直平分EF. ∴DE=DF.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