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CT各部位正常值

CT各部位正常值

CT各部位正常值
CT各部位正常值

一、颅脑

重要的测量数据

正常CT值白质皮层

平扫(平均值) 39Hu 32Hu

增强(平均值) 41Hu 33-35Hu

每个数值的偏差±2Hu,皮质与白质之间的CT值相差:大约7Hu

脑室的大小

1、侧脑室体部指数:B/A>4=正常

2、侧脑室前角:(Monro孔水平) 40岁以下:<12mm 40岁以上:<15mm

3、第三脑室的宽度:儿童<5mm 60岁以下成人:<7mm 60岁以上成人:<9mm

4、眼静脉的宽度:3-4mm

5、视神经(轴位) a眼球后节段:5.5mm±0.8mm b最狭窄的位置(约在眼眶中央部位):4.2mm

±0.6mm

6、眼球的位置:眼球的后缘在颧骨间线后9.9mm±1.7mm

垂体:矢状重组图象垂体的高度:2-7mm

注意:以下情况标准大小有所变化

妊娠期:为12mm 青春期:女性为10mm,男性为8mm

宽度(在冠状位上的横向长度,分娩年龄的女性):12.9mm±1.6mm

在冠状位上的垂体的面积(高度x宽度,分娩年龄的女性):93mm2±1.6mm2

垂体柄:<4mm

视交叉:冠状位:宽度9-18mm,高度3-6mm 轴位:宽度12-27mm,深度4-9mm

内耳道:5-10mm(平均为7.6mm);两侧相差应该在1mm之内,但要注意窗口技术的选择

眼部

1、眼球直径:轴位:右:28.6mm±1.2mm 左:29.4mm±1.4mm

矢状位:右:27.8mm±1.2mm 左:28.2mm±1.2mm

2、眼球的位置:后缘位于颧骨间线后:9.9mm±1.7mm

3、视神经(轴位):球后段:5.5mm±0.8mm 最狭窄的部位(大约在眼眶中间部分):4.2mm±0.6mm

4、眼静脉:1.8mm±0.5mm(轴位,4mm的层厚) 2.7mm±1mm(冠状位)

5、眼部肌肉:a 上直肌:3.8mm±0.7mm b 斜肌:2.4mm±0.4mm c 外直肌:2.9mm±0.6mm

6、内直肌:4.1mm±0.5mm e 下直肌:4.9mm±0.8mm

泪腺:

少于1/2的腺体位于颧骨额突前方

副鼻窦:

1、额窦:高度约1.5-2cm

2、碟窦:宽度约0.9-1.4cm

3、上颌窦:宽度约2cm 高度约2cm

椎前软组织:

1、咽后部:1.7mm±0.7mm

2、舌后部:9.9mm±1.7mm:6.0mm±1.1mm

3、气管后部:8.4mm±2.5mm

上呼吸道管腔(正常呼吸):

1、喉部入口:(舌骨水平面):19mm±4mm

2、声门:21mm±4mm

3、气管:17mm±3mm

4、甲状腺的大小:长度:3.6-6mm(重组)宽度:1.5-2mm 深度:1-2mm

血管的管径(甲状腺水平):8、颈总动脉:6-10mm 9、食管:管壁3mm

二、胸部

1、肺实质的CT值:-403Hu±25Hu

2、主动脉直径:<4cm

a 升主动脉:肺动脉干分支水平:3.2cm±0.5cm 主动脉根部水平:3.7cm±0.3cm

b 降主动脉:2.5cm±0.4cm 主动脉弓:1.5cm±1.2cm 升主动脉与降主动脉直径的比率=1.5:1

3、上腔静脉的直径:主动脉弓水平:1.4cm±0.4cm 肺动脉干分支水平:2cm±0.4cm

4、肺动脉的直径:肺动脉干:2.4cm±0.2cm 右侧肺动脉近端:1.9cm±0.3cm

右侧肺动脉末端:1.5cm±0.3cm左侧肺动脉:2.1cm±0.4cm

5、主支气管的宽度:右侧约15mm 左侧约13mm

6、纵隔:胸腺的横径:1-2cm

心脏:

7、右心房:最大横径:4.4cm 主动脉根水平:1.9cm±0.8cm 二尖瓣水平:3.2cm±1.2cm 心室中心:2.8cm±0.4cm

8、左心房:最大前后径:4-5cm 主动脉根部水平:2.4cm-4.5cm 二尖瓣水平:2.9cm-4.9cm

最大横径: 9cm 主动脉根部水平:5.5cm-8.4cm 二尖瓣水平:4.9cm-9.1cm

9、正中矢状面和室间隔的角度:38度

10、室间隔的厚度:约5-10mm

11、心包的厚度:1-2mm

12、心肌的厚度:10-12mm

三、腹部

1、肝:

a 肝左缘的角度:约45°

b 左叶(在脊柱旁线上标准前后径)为5cm

c尾状叶/右叶(CL/RL)=0.37±0.16(肝硬化时为0.88±0.2)

参考线(从内侧面):Ⅰ线是尾状叶的内侧缘的切线;Ⅱ线与Ⅰ线平行是门静脉的外侧面的切线;Ⅲ线与肝外缘相切,垂直于门静脉和上腔静脉连线的中点线,和Ⅰ、Ⅱ线垂直

门静脉:为1.5cm 肝静脉:为0.5cm

2、脾:

a 厚度(D):4-6cm

b 宽度(W):7-10cm

c 长度(L):11-15cm

脾指数:DxWxL=160-440

3、胰腺:

a 头部为3.5cm

b 体部:2.5cm

c 尾部:2.5cm

主胰管:宽度1-3mm

4、肾上腺:(变异较大):侧肢的厚度<10mm

5、胆囊:

a 断面直径为5cm(大于5cm可疑为有水肿、积液)

B 胆囊壁的宽度:1-3mm

c 胆总管的宽度:≤8mm(在胆囊切除后:≤10mm)

6、下腔静脉:横径为2.5cm

7、腹主动脉:横径约18-30mm

8、肾脏:

a 前后径约4cm

b横径5-6cm:头尾向的直径(=最高层到最低层)8-13cm 左右的差异<1.5cm

c 横位的肾轴:肾夹角120°肾门水平的肾横径:(5-6)cm(a横向的)x(3-4)cm(b前后的)

d 肾脏皮层的宽度:4-5mm

e 输尿管的宽度:4-7mm

肾脏的上极的位置:右:L1的上缘左:T12的下缘(可变的,注意相差不超过1.5个椎体高度)肾极之间的距离:a 上极:相隔约10cm(4-16cm) b 下极:相隔约13cm(9-18.5cm)

对比剂达到皮髓质平衡时间:1min

对比剂排泄进入肾盂盏系统时间:3min

吉氏筋膜(厚度):1-2mm

大于1cm的淋巴结在病理学上是可疑的,大多数情况下是有意义的

CT值

肝:65Hu±10Hu 脾:45Hu±5Hu 胰腺:40Hu±10Hu 脂肪:-65Hu--100Hu

肾脏:平扫35-45Hu缺乏对比;强化后皮层:约140Hu

肾上腺:平扫为25-40Hu

肌肉:45Hu±5Hu

静脉:平扫时大约为40-55Hu

胆囊:0-25Hu

血管平扫:40-55Hu

女性盆腔:

1、骶髂关节间隙:软骨厚度2-5mm(前部和下部:2-3mm)

2、子宫:大小(可变的):青春前期:长≤3cm,横径约1cm

未产妇:长≤8cm,横径约4cm

经产妇:长≤9.5cm,横径约5.5cm

绝经后:长≤6cm,横径约2cm

直立位子宫横径(充盈良好的膀胱)≤5cm

子宫颈:横径约≤3cm

3、卵巢:青春前期:长≤2.5cm,横径约2.5cm

性成熟期:长≤4cm,横径约2.5cm

绝经后:长≤3cm,横径约1.5cm

4、膀胱:壁厚(充盈良好的膀胱):约3mm

5、直肠:壁厚≤5mm

6、耻骨联合:宽度<6mm

7、骨盆的尺寸:骨盆出口:前后径(尾骨到耻骨联合后缘)约9cm

男性骨盆:

1、骶髂关节间隙:软骨厚度2-5mm(前部和下部:2-3mm)

2、膀胱:壁厚(充盈良好的膀胱):约3mm

3、精囊:大小:(变化较大)长度5cm

宽度:2cm,高度:2.5cm

膀胱精囊角:两侧均清晰

4、前列腺:大小:(因年龄而异,20-70岁)

前后径2.5-3cm

左右径(及上下径)3-5cm 密度均匀,CT值:40-65Hu

5、直肠:壁厚≤5mm

四、脊柱

颈椎

1、齿状突前间隙的前后径:<2mm

2、矢状径:C1≥21mm C2≥20mm C3≥17mm C4-C7=14mm

3、椎管的宽度:椎弓根水平椎管横径>20-21mm

4、脊髓宽度:矢状面>6-7mm

胸椎

1、椎管的宽度:椎弓根水平椎管横径>20-21mm

2、椎管的矢状径:T1-T11=13-14mm,T12=15mm

3、 Jones-Thomson比率:(=AxBxCxD):在0.5-0.22之间为正常(<0.22为椎管狭窄)

4、椎间隙的宽度:在T1处最小 T6-T11:约4-5mm 在T11-T12处最大

腰椎

1、腰骶角(S1横剖面):26-57度

2、椎间隙宽度或腰椎间盘高度:8-12mm,从L1到L4/5递增,从L5/S1递减

3、椎管宽度:椎弓根水平之椎管横径:L1-L4>20-21mm,L5>24mm

4、矢状径:16-18mm(简易公式:至少15mm;11-15mm=相对狭窄,小于10mm=绝对狭窄

5、 Jones-Thomson比率:(=AxBxCxD):在0.5-0.22之间为正常(<0.22为椎管狭窄)

6、侧隐窝(矢状径):>4-5mm

7、黄韧带:宽度<6mm

8、椎间盘CT值:70Hu±5Hu

腰椎椎管:矢状径:16-18mm(简易公式:至少15mm;11-15mm=相对狭窄,小于10mm=绝对狭窄,有争议呀,各个的说法不一,也有提出小于12MM者就是狭窄。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很多腰椎间盘患者的椎管要是按照11-15MM为相对狭窄计算的话,基本上98%的就诊者都是相对狭窄,自己也感觉不太合情理呀!

时间2014.03.09

一、头颈部眼环厚度2-4mm。视神经粗3-6mm。第三脑室宽3-8mm。顶部脑沟宽度不应超过5mm。内听道开口前后径正常为3-5mm,大于5mm为增大。垂体高度正常男性

1.4-5.9mm(平均3.5mm),女性

2.7-6.7mm(平均4.8mm),青年女性特别是妊娠期高径可达9-10mm(也有人报道达12mm者),其横径较宽约8mm左右,一般认为高径小于10mm的垂体瘤为微腺瘤,大于10mm 者为大腺瘤。脑出血血量的算法:长×宽×高×π/6(单位:ml)。在脑梗塞2-3w时进入吞噬期,往往可以见到模糊效应。腔隙性脑梗塞的大小一般小于15mm,小于5mm者CT不易发现,大于15mm者为巨腔隙,最大径达35mm。颅缝分离:一般认为颅缝双侧相差1mm以上,单侧缝间距大于1-2mm,成人颅缝单侧大于1.5mm即可诊断,儿童有的颅缝较宽,但亦不应超过2mm。颅内血肿的CT值多高于60Hu,在60-90Hu之间,最大不应超过94Hu(红细胞压积为100%时的CT值)。脂肪组织的CT值为-80~-130Hu。硬膜下血肿分期:急性<3d,亚急性4d-3w,慢性>3w。

透明隔囊肿:其横径大于3mm,双侧壁向外膨凸,椭圆形或近球形,脑脊液密度。眼球突出:在摆位良好的横轴位图像上,于两侧颧突之间作一连线,正常人大约有眼球的1/3位于该线之后,如位于此线后方的眼球面积少于1/3时,指示有意义的眼球突出。骨性外耳道大约1.5cm长,占据外耳道之内2/3,外侧1/3为软骨部。颈部食管后上方平第6颈椎下缘,前上方平环状软骨,与咽相接,下平颈静脉切迹至第1胸椎上缘的斜面。颈部气管上端位于第6颈椎下缘水平,与环状软骨相接,下界前缘平颈静脉切迹,后缘位于第7颈椎下缘水平,向下移行至胸部气管,成人颈部气管长约6.5cm,横径约1.94cm,矢状径约1.87cm,有6-8个气管软骨,仰头或低头时气管上下移动约1.5cm,其上段位置表浅,下段位置较深,距皮肤约4cm。颈椎椎管近似一尖端向后的三角形,

C1-C3逐渐变小,C4-C7大小一致,前后径在C1为16-27mm,下颈部颈椎椎管为12-21mm。甲状腺位于颈正中气管两侧,由左右两叶和连接两叶的峡部组成,呈蝴蝶形,左右两叶位于喉下部和气管上部,起自甲状软骨,下至第6气管环,相当于第2-4气管软骨的水平,正常甲状腺重10-60g,一般为25-30g。甲状旁腺有两对,上面一对位于甲状腺左右两叶后面上1/3处,常埋于甲状腺内,下面的一对位于左右甲状腺下极,每个甲状旁腺大小约5×3×1.5mm3重约30-50mg,正常CT上不可见。甲状切迹是位于两侧甲状软骨结合前上部的切迹,约平颈5平面。CT上,颈部淋巴结肿大的通行标准是1.5cm以上。

二、胸部升主动脉总是大于降主动脉,两者比例为2.2-1.1:1。奇静脉淋巴结正常直径可达10mm。

右肺动脉心包内部分正常测量值12-15mm,正常主肺动脉直径不应超过29mm。胸内气管长约

6-9cm,位于中线或稍偏右侧,正常人气管直径约10-27mm平均男性19.5mm女性17.5mm。食管壁厚度取决于膨胀程度,一般不超过3mm,纵隔内淋巴结任何径线大于1cm者均视为异常。胸骨切迹是位于两侧胸锁关节与胸骨之间围成的切迹,约平胸2平面。肺结节是指直径小于4cm的肺内类圆形病灶,4cm及其以上者则称为肿块,粟粒结节指4mm以下的点状结节。空泡征是指病灶内1-2mm(或<5mm)的点状透亮影。肺内结节或肿块的分叶:弧弦距/弦长≥0.4为深分叶;=0.3为中分叶;≤0.2为浅分叶。肺内病变小于2cm者80%为良性;大于4cm者绝大多数为恶性。厚壁空洞其壁厚大于3mm。肺内小结节或粟粒结节大小约1-2mm。左斜裂后端位于第3-4胸椎水平,向前下走行抵于前肋膈角;右斜裂后端位于第5胸椎水平,斜向前下方,止于距前胸壁约3-5cm 处;

横裂平第4肋骨水平内端指向肺门角,后端相当于斜裂中点,外端止于侧胸壁。正常心包厚度上界为4mm,如大于4mm为异常。 CT扫描很容易发现心包积液,少至50ml液体即可检出,仰卧位少量积液一般位于左室后壁下方,宽度较小,心外侧及心前区仅有少量或无液性暗区,其积液量一般在100ml以下;中等量积液均匀分布于左室后方,心尖、心脏外侧、右室前壁之前,以房室沟处最多,其积液量在100-500ml之间;大量积液,积液暗区较宽,遍布心脏周围,心后最多,左房后壁之后也可见到,有时心脏悬浮于积液中,其积液量在500ml以上。气胸:如果气带宽度相当于患侧胸廓宽度的1/4时被压缩的肺大约为25%左右;1/3时被压缩的肺约为50%左右;1/2时被压缩的肺约为65%左右。

肺泡壁破裂融合而成含气空腔,大于10mm时称为肺大泡,无壁。大叶性肺炎的分期:充血水肿期(12-24h);红色肝样变期(2-3d);灰色肝样变期(4-6d);消散期(7-10d)。三、腹部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器官,成人肝重约1300g,约为体重的2%,肝脏有腹膜包绕,但有3个区域无腹膜:下腔静脉窝、胆囊窝、膈面裸区。 CT上肝脏左右两叶的分界是胆囊窝和下腔静脉窝的连线,即坎特利氏线(Cantlie)。肝内血管系统有三套:肝静脉、肝动脉、门静脉。肝脏血供是双重性的,肝动脉20-25%;门静脉75-80%。由于肝内糖原含量较高,所以平扫时肝实质密度稍高于胰腺、肾和脾,肝平均比脾高7-8Hu。门静脉正常值:主干长为4.8-8.8cm平均7.3cm,横径0.7-1.6cm平均为1.09cm。总肝管直径3-5mm,一般不能显示,总肝管和胆囊管和并形成胆总管,胆总管直径<6mm为正常,6-10mm者为可疑扩张,大于10mm者为扩张。胆囊壁厚薄均匀一致,正常厚度1-2mm(CT上不可见),超过3.5mm考虑为异常,大于5mm为肯定增厚。胆囊长径4-5cm,胆囊增大CT表现为长径大于5cm,由于胆囊壁的炎性水肿,充血或肝组织继发性水肿,其壁与胆囊窝及周围肝脏界限模糊或出现低密度环。通常肝内胆管直径为1-3mm。肝内胆管扩张依范围可分为3级:仅肝门附近胆管扩张者为轻度扩张;既有肝门有有外周胆管扩张者为中度扩张;肝门及外周均明显扩张者为重度扩张,依肝内胆管Ⅰ-Ⅲ级分支扩张

程度分为直径0.5cm为轻度;0.6-0.8cm为中度;0.9cm以上为重度。胰腺长约15cm,位于腹膜后腔前肾旁间隙,为凸面向前的弓形软组织影,横跨第1-2腰椎之间,正常胰管内径约2-4mm,在高分辨率的CT图像上,偶可见胰管的1-2个区段,只有扩张的胰管才能在整个胰腺全程显示。一般来说,胰头大小不超过第2腰椎横径;体尾部不超过第2腰椎横径的2/3,胰头部最大径(前后径)29.3mm;体部最大径25.6mm;尾部最大径21.2mm,对突然超过邻近胰腺3mm以上的隆起变化应予高度重视。急性胰腺炎血清淀粉酶增高在发病后24小时内可被测得,血清淀粉酶明显升

高>500U/dl,(正常值40-80U/dl,Somogyi法),其后7天内逐渐降至正常。尿淀粉酶测定也为诊断急性胰腺炎的一项敏感指标,尿淀粉酶升高稍迟但持续时间比血清淀粉酶长,尿淀粉酶明显升高

具有诊断价值(正常值80-300U/dl,Somogui法)淀粉酶的值越高,诊断正确率越大,但与病情轻重不成正比。成人脾重100-250g,长12cm,宽7cm,厚3-4cm,正常脾长度不超过15cm,脾下缘不超过肝右叶最下缘,脾前缘不超过腋中线。 CT横断面以5个肋单元作为脾的正常标准。正常胃壁在适当膨胀情况下,通常厚度较均匀,约在2-6mm之间,平均为4mm,有两个区域胃壁厚度可超过1cm,一是胃食管连接处,其厚度在0.6-1.8cm之间,形成所谓的“假肿瘤”;二是胃窦部小弯侧。一般把胃壁的厚度>10mm视为异常,但如发现局限性增厚,即便<10mm亦视为异常。小肠、空肠占踞左上腹,可显示羽毛状或环形的粘膜类型;回肠踞右下腹和盆腔,无特征性的粘膜类型。通常小肠肠腔不小于3cm,正常小肠壁厚度小于3-4mm,小肠皱壁厚度约2-3mm,肠系膜淋巴结正常时不可见,或显示为直径小于5mm的线状或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正常结肠在膨胀情况下壁厚不超过3mm,当空虚时不超过5mm,其壁厚度超过5mm,为可疑增厚,超过10mm肯定为异常。直肠长约12-15cm。正常肾上腺的厚度不会超过同一扫描层面上同侧膈脚的最厚部分。成人肾上腺长约1-4cm,宽约1-3.3cm,厚约0.2-0.8cm。肾脏约3-4个腰椎椎体长,即12-14cm,宽5-7cm。右肾较左肾低1-2cm,两肾大小差别不应超过1cm。前列腺30岁以下的男性,上下径为3cm,前后径为2-3cm,左右径为3.1cm;60-70岁上下径达5cm,前后径为3.4cm,左右径为4.8cm。成人睾丸长3-4cm,厚1-2cm,宽2-3cm。成人卵巢平均长2-3.5cm,宽1-1.9cm,厚0.5-1cm,35-40岁逐渐缩小,绝经期后可缩小一半以上。生育期未经产妇子宫长5.5-8.0cm,宽3.5cm,厚2.5cm;经产妇长7.0-9.0cm,宽4.5-6.0cm,厚2.5-3.5cm。子宫腔为一狭窄的缝样裂隙平均长6cm,子宫肌壁厚1.5-2.5cm。

剑突约平胸10平面。脐孔约平腰3-4平面。耻骨联合约平骶尾椎平面。四、脊柱 CT 横断位可清楚的显示每个椎弓的7个附属突起,即1个棘突,2个横突及4个关节突,关节间隙正常为2-4mm。正常椎管前后径15-25mm,横径为20-30mm,侧隐窝前后径(椎体后缘到上关节突前缘的距离)正常大于5mm,黄韧带厚度3-5mm。 CT能提供多种有关椎管形态的测量资料,就临床而言,其中最重要的是测量椎管中央前后径,颈段<10mm为椎管狭窄,腰段12mm应视为比较狭窄,若减到10mm时为绝对狭窄,文献报道腰椎椎体前后径平均为16-17mm,下限为11.5mm,椎弓根间径平均值20-21mm(腰5为24mm),下限为16mm,侧隐窝前后径≤3mm提示侧隐窝狭窄,≤2mm肯定为狭窄。脊柱主要体表标志:第7颈椎棘突最长;第3胸椎棘突平肩胛冈内侧端;第7胸椎棘突平肩胛骨下角;第4腰椎棘突平两侧髂脊的最高点和脐;硬膜囊终于第2骶椎水平,下端变细附于尾骨

CT常见部位扫描

常见部位CT扫描技术 一.头部扫描技术: 体位:一般选横断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头置于头架,下颌内收,使听眦线垂直于台面,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 扫描基线:一般有三种 1、瑞氏基线,即眶下缘于外耳孔上缘连线。 2、听眉线是眉弓的中点与外耳道的连线与眶线夹角约为30度角,目前多数学者用此线向上1cm左右作扫描基线。 3、听眦线简称OM线是外眦至外耳道的连线。 扫描范围:下方应显示颅底各结构,包括额叶及颞叶底部、蝶鞍、脑干、四脑室及小脑下部;上方应达侧脑室体部上方约3cm处,开始以10mm 厚度一次向上扫描8---10层。 附注:头颅扫描还需要了解扫描前准备,和特殊病人体位摆法。 二.眼部CT扫描技术: 体位:固定头部不动,眼球向前凝视,保持眼球固定,不能转动眼球以免造成眼球和眼外肌显示误差。 扫描基线:采用听眶线,由于听眶线更接近与视神经的走向,显示视神经及眼外肌较好.扫描范围从眶底到眶顶. 轴位扫描: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躯干中线与床面中线一致头的正中矢状面与床的中线一致,下颌稍扬起,使听鼻线与台面垂直。层厚为2---5cm。 冠状位扫描:参考副鼻窦冠状位扫描。 三.耳、颞骨的CT扫描技术:去掉饰品头部保持不动。 体位: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正中矢状面与台面中线一致,下颌稍收,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 轴位扫描:固定头部使两侧岩锥的内部结构能对称的显示在一个平面上。常规采用听眶线垂直台面,一般自外耳道下方向上扫描完整个颞骨岩锥。层厚约1---2mm,重建软组织窗及骨窗。

冠状面扫描:患者仰卧或俯卧头尽力后仰或顶颏位,并使听眶线与台面平行,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正中矢状面与台面中线重合,固定头部。扫描基线与听眶线呈70°或105°角,层厚2mm,自外耳道后缘向前扫描至颈内动脉管水平段。 四.鼻和副鼻窦CT扫描技术: 扫描基线:以听眶线为扫描基线。 轴位扫描: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身体置于床面中央,头置于扫描架上,头的正中矢状面与台面中线保持一致,下颌稍内收,使听眶线与台面垂直。范围由口咽神经向上扫描完所有鼻窦. 冠状扫描:病人仰卧或俯卧在检查床上,头的正中矢状面与台面中线一致,头呈顶颏位或顶颏位,听眶线与台面平行,并且用棉垫或沙袋固定。扫描层面与听眶线垂直,层厚3---5mm,范围额窦至蝶窦。 五.咽喉扫描技术: 扫描前准备:检查过程中不能做吞咽动作,不咳嗽平静呼吸使声带处于外展状态。 扫描基线:重点观察鼻咽时,扫描平面从颅底至软腭水平;观察口咽时扫描平面从软腭至舌骨、会厌软骨平面;观察喉部时扫描平面从舌骨水平至气管平面。 轴位扫描:病人仰卧检查床上身体正中矢状面与台面中线一致,两肩下垂,颈部轻度后仰,固定头和下颌部,听鼻线和台面垂直颈部正中矢状面与台面中心一致,层厚5mm。 六.颈部扫描: 体位:病人仰卧两肩尽量下垂,头部稍仰、颈部正中矢状面与台面正中线一致,扫描中强调不能做吞咽动作。 轴位扫描:甲状腺扫描从主动脉弓上缘平行向上,扫至舌骨下缘;颈部软组织肿块根据病变的具体部位而定扫描范围,层厚多采用5mm。 七.胸部扫描技术: 扫描前准备:去掉金属物,训练呼吸,吸气后屏气,不能屏气或者

CT增强扫描部分参数

CT增强扫描部分参数 头颅 颅脑增强扫描分为平扫后增强(平扫基础上加做的增强扫描)和直接增强扫描(注入对比剂后逐层连续扫描)两种方法。增强后的扫描时间依据病变的性质而定。与血管有关的病变,如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等,可在注射对比剂50ml时开始扫描;颅内感染、囊肿等,可在注射对比剂60秒后开始扫描;颅内转移瘤、脑膜瘤等,可在注射对比剂6-8分钟后开始扫描。头部增强扫描可用平扫参数,也可只对病变部位进行薄层扫描。 鞍区CT增强扫描参数 静脉注射对比剂50-70ml,流速2.5-3ml/s,延迟扫描时间20-25秒,病人体位同颅脑轴位,扫描基线可用听眶线;扫描层厚与层间距可用3-5mm,扫描范围从听眶线至鞍区上缘。疑颅内肿瘤侵入鞍区时,需加作常规头部扫描。 眼眶 怀疑眶内肿瘤、炎症、血管性病变及眶内肿瘤向眶外侵犯时,需作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可使血管、肌肉和有血供的病变清楚显示,利于对病变的定性。对比剂使用同颅脑增强。延迟扫描时间为50秒。临床怀疑血管性病变者,还可用动静脉双期扫描。对比剂用量60-80ml,流速2.5-3ml/s,延迟扫描时间为动脉期20秒,静脉期50秒,扫描参数同平扫。 颌面部 颌面部血管病变、肿瘤,以及了解有无转移时,需作增强扫描,增强扫描时,静脉注射对比剂50-60ml,流速2.5-3ml/s,延迟扫描时间20-25秒。扫描范围、层厚及层间距同颌面部平扫。扫描方式可用连续扫描或螺距为1的螺旋扫描。 咽喉部 咽喉部肿瘤或血管性病变需作增强扫描,对比剂用量50-60ml,静脉注射的流速2.5-3ml/s,延迟扫描时间20-25秒 颈部 颈部检查一般需作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可区别颈部淋巴结与丰富的颈部血管,了解病变的侵犯范围,协助对占位性病变的定位和定性。选择层厚3-5mm层间距3-5mm的薄层扫描。对比剂用量60-80ml,静脉注射的流速2.5-3ml/s,延迟扫描时间20-25秒。 颈部血管造影 1、扫描体位:仰卧,头后仰,使下颌支与扫描床面垂直。 2、扫描范围:在颈部侧位定位像上,设定从胸腔入口至颅底的扫描区域。 3、扫描方式:单层或多层螺旋。 4、扫描参数:单层螺旋的扫描层厚2-3mm,间隔1-1.5mm;多层螺旋的扫描层厚0.75-1mm,重

CT各部位常规扫描方法

CT各部位常规扫描方法 一.常规头部 1患者平躺于扫描床正中,头侧先进,内定位线与水平线交叉点在患者外耳孔上1cm。关定位灯,并用内定位回零键回零。 2同时打开New patient 和Patient Schedute (在左侧显示器的左下角),在Patient Schedute中找到将要检查的患者,单击Select Patient 。 3选择1.1 Rotine Head 当扫描计划出现后选择Next series→Confirm 当键盘上Move to scan 和Start scan闪亮时分别按下,扫描开始。同时在右侧屏幕选择Exam Rx观察即时的图像。等扫描图像全部出完,如果合适按Exam键退出,如果颅顶不够选择One More,自动向上加扫两层,如果颅底不够选择Next series可向颅底补四层。 4照相:选择图像处理(Image Work)找到刚完成扫描的患者并单击V iewer,再选择格式(Format)中的12分格,分别调整好图像的窗宽、窗位、大小、位置,单击打开照相机(Film composer),单击F2键,等图像依次照到相机上后(Print)选打印,最后选Brower退出。 注意:1)如果选Next series→Confirm后,扫描键不闪动,可能是龙门架角度不正确,在扫描条件中使入正确的角度,或把龙门架角度回零。 2)遇到躁动、意识模糊不能配合的患者,可用螺旋头部扫描,扫描全程只用9S,方法是:在录入患者信息后,点击左侧屏幕人体模型的头部,从中选择Helical Head 其他同常规扫描。 二.鼻窦冠状位 1换鼻窦冠状位头托,患者平躺于扫描床正中,头放于冠状托内并尽量后仰,内定位线与水平线交叉点在患者下颌角。关定位灯,并用内定位回零键回零。 2同时打开New patient 和Patient Schedute (在左侧显示器的左下角),在Patient Schedute中找到将要检查的患者,单击Select Patient 。 3点击左侧屏幕人体模型的鼻窦部,选择2.2 Sinus Prone Tilted Axial 。扫描计划出现后选择Confirm 当键盘上Move to scan和Start scan闪亮时分别按下,扫描开始,此时扫描为定位像。同时在右侧屏幕选择Exam Rx 观察即时的图像。 4 选择左侧屏幕的Next series并在右侧屏幕用计划线定位,扫描范围:垂体窝后缘――额窦。定好位置后进入扫描间,同时按下龙门架上的两个角度键,将角度走到30度。选择Confirm 当键盘上Move to scan和Start scan闪亮时分别按下,扫描开始,等扫描图像全部出完,按Exam键退出。 三.鼻窦轴位 1患者平躺于扫描床正中,头侧先进,内定位线与水平线交叉点在患者下颌角。关定位灯,并用内定位回零键回零。 2同时打开New patient 和Patient Schedute (在左侧显示器的左下角),在Patient Schedute中找到将要检查的患者,单击Select Patient 。 3点击左侧屏幕人体模型的鼻窦部,选择2.1Sinus Supine Helical (螺旋扫描) 4扫描计划出现后选择Confirm 当键盘上Move to scan和Start scan闪亮时分别按下,扫描开始,此时扫描为定位像。同时在右侧屏幕选择Exam Rx 观察即时的图像。 4 选择左侧屏幕的Next series并在右侧屏幕用计划线定位,扫描范围:额窦上缘――上颚。

GE16排螺旋CT腹部增强及常用CTA扫描方法

所有增强患者使用18G或者20G的留置针头,留置针部位首选右侧肘正中静脉。一、腹部增强扫描(智能追踪法)扫描之前先设定好高压注射器的注射流程,注射速率大约3.0-4.0ml/s,造影剂总量按照体重计算(大约0.8ml-1.2ml/kg)。点击新患者(输入患者信息)→选择增强扫描协议→确认扫描→点击smart prep按钮(设定阈值为120Hu,监测延迟时间为8秒,在右屏将监测层面置于膈肌水平)→设定完毕,点击左屏smart对话框的确认键,然后在右屏设定正式扫描范围→确认扫描→扫描出一层监测层面图像→点击右屏左侧圆形ROI按钮→放置ROI (最多放置三个,最少一个,ROI放置于主动脉中心区域,不能重叠)→点击左屏的监测状态(左屏会出现一个对话框,告知会有一个或者多个在同一层面进行的曝光扫描,点击继续)→等待键盘曝光按钮闪烁的时候,两手同时按下曝光按钮和高压注射器按钮→眼睛观察右屏的实时监测图像及时间密度曲线(分别在屏幕的右上角和左下角)→等待监测图像血管稍亮的时候,或者时间密度曲线上升达阈值时,使用鼠标左键手动点击左屏的扫描状态进行正式扫描→扫描完毕,点击左屏的结束检查。二、CTA 扫描(1)头颈部CTA:操作步骤基本同腹部增强,

不同之处:监测层面一般选择在主动脉弓水平,从下往上扫。(2)主动脉CTA及下肢CTA基本步骤同头颈部CTA,不同之处:①监测层面在降主动脉,阈值为150-180Hu;②扫描方向为自上向下。(3)肺动脉CTA:注意:肺动脉CTA的操作步骤同上述CTA,不同之处,①监测延迟时间为4秒;②监测层面为气管分叉水平,ROI放置于肺动脉干,阈值为40-50Hu;③扫描方向为自上向下(也有从下向上扫的方法,主要是下肺动脉显示较好,可以参考文献报道尝试)。

最全的CT扫描技术学习资料

最全的C T扫描技术

最全的CT扫描技术 颅脑CT扫描技术 颅脑CT检查多采用横断面扫描,亦称轴位扫描。适用于脑瘤、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颅内炎症、先天性颅脑畸形、术后和放疗后复查,以及对一些脑实质 毗的连线,即听毗线(简称OML)为基线;也有用听眶线,即眶下缘与外耳道的连线;或听眉线,即眉上缘的中点与外耳道的连线为基线的。扫描时从基线开始向上扫描至头顶。一般扫描12层即可。多采用扫描层面与基线平行的扫描,25cm的扫描视野,层厚10mm,间隔 10mm,256 x 256或 320X 320矩阵。脑部扫描应注意一定要包到头顶,此区域是颠痫病灶的好发部位。对后颅窝及桥小脑角区的病变。描层面应向头侧倾斜与OML成15”夹角。扫描发现病变较小时可在病变区域作重叠扫描或加薄层扫描。 2.图像显示:观察脑组织窗宽选择80-100,窗位35左右。对脑外伤及与颅壁相连的肿瘤,均需同时观察骨组织,即窗宽为1000,窗位为300左右,以确定有无颅骨骨折及颅骨破坏。 对耳鸣患者及疑桥小脑角区病变者,应调内听道骨窗,以观察内听道口有无扩大。 (二)增强扫描 在平扫的基础上,对怀疑血管性、感染性及肿瘤性的病变,均需加增强扫描。1.扫描前准备:患者增强前4-6h空腹,且做碘过敏试验呈阴性者,方能实行增强扫描。 2.扫描技术:扫描条件和参数同轴位平扫。以2.5-3mL/s的流速静脉注射造影剂50mL,再对平扫范围进行扫描。 3.图像显示:观察图像的窗宽、窗位同平扫图像。可利用光标测量病灶大小和CT值帮助诊断。 (三)冠状面扫描 主要用于鞍区病变的检查。也适用于大脑深部、大脑凸面、接近颅底的脑内和幕下病变的显示。 1.扫描技术:患者仰卧或俯卧位,头部过伸,即采用检查颅底的顶颏位。先摄取头颅侧位定位片,根据扫描层面尽可能与OML垂直的原则,倾斜扫描架,选择扫描范围及层厚层距。扫描鞍区应根据扫描层面尽可能与蝶鞍后床突平行或与鞍底垂直的原则,视蝶鞍大小选取1-3mm层厚和层距,512 x 512矩阵,扫描视野 25cm。常采用直接冠状位增强扫描方式,从蝶鞍后床突扫描至前床突。增强方法同轴位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后,即对鞍区行冠状面增强扫描。2.图像显示:观察冠状面图像窗宽选取300,窗位40左右。常采用局部放大或再次重建技术(改变视野为15cm)观察鞍区。由于再次重建放大技术提高了密度分辨力,可显示出体积仅数毫米的微小腺瘤及它的许多间接证象,对大的垂体瘤可分辨其与血管的关系。因此成为诊断垂体瘤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脑 CT血流灌注扫描 CT灌注成像可以在脑缺血性卒中发作的超早期显示病灶,半定量分析及动态观察脑内缺血性病变的位置、范围及程度等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其不足之处是现

CT常见部位扫描

C T常见部位扫描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常见部位CT扫描技术 一.头部扫描技术: 体位:一般选横断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头置于头架,下颌内收,使听眦线垂直于台面,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 扫描基线:一般有三种 1、瑞氏基线,即眶下缘于外耳孔上缘连线。 2、听眉线是眉弓的中点与外耳道的连线与眶线夹角约为30度角,目前多数学者用此线向上1cm左右作扫描基线。 3、听眦线简称OM线是外眦至外耳道的连线。 扫描范围:下方应显示颅底各结构,包括额叶及颞叶底部、蝶鞍、脑干、四脑室及小脑下部;上方应达侧脑室体部上方约3cm处,开始以10mm厚度一次向上扫描8---10层。 附注:头颅扫描还需要了解扫描前准备,和特殊病人体位摆法。 二.眼部CT扫描技术: 体位:固定头部不动,眼球向前凝视,保持眼球固定,不能转动眼球以免造成眼球和眼外肌显示误差。 扫描基线:采用听眶线,由于听眶线更接近与视神经的走向,显示视神经及眼外肌较好.扫描范围从眶底到眶顶.

轴位扫描: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躯干中线与床面中线一致头的正中矢状面与床的中线一致,下颌稍扬起,使听鼻线与台面垂直。层厚为2---5cm。 冠状位扫描:参考副鼻窦冠状位扫描。 三.耳、颞骨的CT扫描技术:去掉饰品头部保持不动。 体位: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正中矢状面与台面中线一致,下颌稍收,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 轴位扫描:固定头部使两侧岩锥的内部结构能对称的显示在一个平面上。常规采用听眶线垂直台面,一般自外耳道下方向上扫描完整个颞骨岩锥。层厚约1---2mm,重建软组织窗及骨窗。 冠状面扫描:患者仰卧或俯卧头尽力后仰或顶颏位,并使听眶线与台面平行,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正中矢状面与台面中线重合,固定头部。扫描基线与听眶线呈70°或105°角,层厚2mm,自外耳道后缘向前扫描至颈内动脉管水平段。 四.鼻和副鼻窦CT扫描技术: 扫描基线:以听眶线为扫描基线。 轴位扫描: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身体置于床面中央,头置于扫描架上,头的正中矢状面与台面中线保持一致,下颌稍内收,使听眶线与台面垂直。范围由口咽神经向上扫描完所有鼻窦.

CT 各部位常规扫描方法

CT 各部位常规扫描方法 一.常规头部 1患者平躺于扫描床正中,头侧先进,内定位线与水平线交叉点在患者外耳孔上1cm。关定位灯,并用内定位回零键回零。 2同时打开New patient 和Patient Schedute (在左侧显示器的左下角),在Patient Schedute中找到将要检查的患者,单击Select Patient 。 3选择1.1 Rotine Head 当扫描计划出现后选择Next seriesàConfirm 当键盘上Move to scan和Startscan闪亮时分别按下,扫描开始。同时在右侧屏幕选择Exam Rx观察即时的图像。等扫描图像全部出完,如果合适按Exam键退出,如果颅顶不够选择One More,自动向上加扫两层,如果颅底不够选择Next series可向颅底补四层。 4照相:选择图像处理(Image Work)找到刚完成扫描的患者并单击Viewer,再选择格式(Format)中的12分格,分别调整好图像的窗宽、窗位、大小、位置,单击打开照相机(Film composer),单击F2键,等图像依次照到相机上后(Print)选打印,最后选Brower退出。 注意:1)如果选Next seriesàConfirm后,扫描键不闪动,可能是龙门架角度不正确,在扫描条件中使入正确的角度,

或把龙门架角度回零。2)遇到躁动、意识模糊不能配合的患者,可用螺旋头部扫描,扫描全程只用9S,方法是:在录入患者信息后,点击左侧屏幕人体模型的头部,从中选择Helical Head 其他同常规扫描。 二.鼻窦冠状位 1换鼻窦冠状位头托,患者平躺于扫描床正中,头放于冠状托内并尽量后仰,内定位线与水平线交叉点在患者下颌角。关定位灯,并用内定位回零键回零。 2同时打开New patient 和Patient Schedute (在左侧显示器的左下角),在Patient Schedute中找到将要检查的患者,单击Select Patient 。 3点击左侧屏幕人体模型的鼻窦部,选择2.2 Sinus Prone Tilted Axial 。扫描计划出现后选择Confirm 当键盘上Move to scan和Start scan闪亮时分别按下,扫描开始,此时扫描为定位像。同时在右侧屏幕选择Exam Rx 观察即时的图像。 4 选择左侧屏幕的Next series并在右侧屏幕用计划线定位,扫描范围:垂体窝后缘――额窦。定好位置后进入扫描间,同时按下龙门架上的两个角度键,将角度走到30度。选择Confirm 当键盘上Move to scan和Start scan闪亮时分别按下,扫描开始,等扫描图像全部出完,按Exam键退出。三.鼻窦轴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