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自然辩证法复习范围总结

2018自然辩证法复习范围总结

2018自然辩证法复习范围总结
2018自然辩证法复习范围总结

绪论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主要是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4、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5、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6、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a整体性和直观性,b思辨性和臆测性,c自发性和不彻底性

7、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a机械性,b不彻底性,c形而上学性

8、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

(1)自然界是先在的和历史的自然界。

(2)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自然界。

(3)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活动。

(4)用辩证思维方式认识自然界。

9、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1)实践性。(2)历史性。(3)辩证性。(4)批判性。

10、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

A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1)康德的“星云假说”取消了牛顿的“第一推动动假说”;赖尔的地质“渐变论’“取代了由于造物主一时兴动而引起的突然变革”,“把知性带进地质学”。

(2)维勒完成的人工合成尿素填平了无机界和有机界之间的鸿沟;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

(3)麦克斯韦等人的电磁场理论揭示了电和磁的统一性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迈尔等人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揭示了各种形式能量之间的必然联系。

(4)施旺和施莱登的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有机体之间的统一,达尔文等人的生物进化论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供了的基础”。

B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技术基础.

(1)18世纪的蒸汽机技术革命及其产业革命和19世纪的电力技术革命圾其产业革命,实现了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再到电气化、自动化工业的转变,实现了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它促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并由此产生了社会革命,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2)技术革命进一步促进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促进自然科学“从经验科学变成了理论科学”,又转化成唯物主义的自然知识体系”,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

11、系统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系统性。复杂性。演化性。广义性。

12、生态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全球性。批判性。和谐性。(生态自然系统的特征:整体性、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自适应性和自组织性)

13、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1)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关系的主题,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与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依据,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2)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的协调和发展。

(3)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4、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

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

15、科学的本质特征。

科学是在人类探索自然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

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

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关系,具有客观性和实证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用性和共享性,现代科学通过技术体现其特征,科学是一般生产力,必须和直接的生产过程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16、技术的本质特征。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17、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马克思主义认识沦认为,认识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感性认识,然后上升为理性认识,科学技术认识属于理性认识。钱学森把科学技术认识过程,按照从实践到理论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工程技术一技术科学一基础科学。基础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科学是转化的中间环节,工程技术是改造世界。

(1)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

学科结构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构成。

知识结构由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构成。

(2)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门类结构由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构成。

形态结构由经验形态的技术、实体形态的技术和知识形态的技术构成。18、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1)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

科学发展的渐进形式就是科学进化的形式,主要指在原有科学规范、框架之内科学理论推广、局部新规律的发现,原有理论的局部修正和深化等。科学发展的飞跃形式就是科学革命形式,主要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现,科学新的大综合,原有理论框架的突破,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等

(2)在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

分化是指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变化,或统一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综合则是指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就是在高速分化的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当代产生的新兴学科大部分是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它们都兼有分化和综合的双重功能。

(3)在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继承是科学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继续前进。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才能使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19、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

(1)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任何技术,最早都源于人类的需要。正是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起初模仿自然,进而进行创造,发明了各种技术:同时,文化对技术发展具有明显的张力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会推动技术的发展,而落后的思想文化则会制约和阻碍技术的发展,包括影响技术决策、技术研发以及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各方面。

(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技术实践的全过程。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因素,包括实现技术目的的工具和使用工具的形式。技术目的的提出和实现,必须依赖于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手段。技术手段是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和保证。它包括为达到技术功能要求所使用的工具以及应用工具的方式。

(3)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9世纪中期以后,科学走到了技术的前面,成为技术发展的理论向导。科学革命导致技术革命,技术发展对科学进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技术已成为科学的应用。尤其县当今社会的发展,日益形成了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双互动过程。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20、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分为科学技术研究的方法和科学技术活动的方法。

21、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核心是辩证思维。

22、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理论要素。

分析与综合相互照应,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从抽象到具体的辨证过程,历史与逻辑相互统一。

23、归纳和演绎。

(一)归纳

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寻求事物普遍特征的认识方法:归纳推理不是必然性推理,其结论具有或然性。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归纳是从与其情境密切相关的特定研究中得到在此情境适用的一般性结论。把归纳的结论推广到其他情境时需要注意其适用性。

(二)演绎

演绎是从对事物概括的一般性前提推论出个别性结论的认识方法。演绎推理的结论是必然性的,只要其前提正确,推理过程正确,其结论就必然正确。在科学研究中,演绎常常用在科学理论的建立和完善上。

(三)归纳与演绎

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归纳由于不是必然推理,单纯运用归纳就会遇到“归纳问题”。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的必然推理方法,但是单纯运用演绎,无法推进科学实践的新发现、新发明。把归纳与演绎结合起来,形成了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的辩证思维。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则为归纳确定合理性和方向。归纳与演绎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24、从抽象到具体过程的两次飞跃。

就是把抽象的、内容贫乏的概念、理论赋予丰富的经验和实践内容的过程。

在辩证思维中,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要实现认识的两次飞跃:第一次,是从感性的现实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的过程,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经验总结提升的过程:第二次,是从科学的思维抽像逐步使抽象的理论上升到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性的思维具体的过程,是把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再返回科学实践,赋予理论具体内容的过程。

25、怎样做到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在思维中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要求:

(1)思维的逻辑进程与客观的历史进程相统一。事物的历史从哪里开始,思维的逻辑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以历史起点为逻辑起点,以历史的进程为逻辑的进程,按照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来具体地、历史地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

(2)思维的逻辑进程与思维的历史进程相统一。思维的逻辑进程是对思维的历史进程的概括,而思维的历史进程是思维的逻辑进程的基础。思维的逻辑进程是以概括的形式再现思维的历史发展。

在科学技术研究中,注意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可以使科学家与工程师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既可以从横向也可以从纵向把握科学技术研究的脉络和前景;既具有理性的、缜密的思维与科学修养,也具有宏观开阔的全局视野和战略思维。

26、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

飞跃性、思维效果的整体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等。创造性思维特别注重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辨证统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辨证统一。

27、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关系。

非逻辑思维开拓思路,逻辑思维整理思路,完成创新的理性构建。在非逻辑思维之前也有逻辑思维(如比较、分类、归纳等),为非逻辑思维作了铺垫准备。

28、思维的直觉和顿悟特征。

(一)直觉

直觉具有直接性、迅捷性、或然性等特性。

(二)顿悟

顿悟有突发性、诱发性、偶然性、极度快乐或豁然开朗等特性。

29、复杂性方法的特点。

(1).自组织性:(2).多样性:(3).融贯性:(4).整体性:30、观察和实验

(一)科学观察

(1)科学观察:它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获取感性材料的基本手段。

(2)科学观察的基本特点:它是一种有理性目标的感性活动;

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它是对于自然状态下客体的感知过程,它不干预自然状态下的研究对象。科学观察有很多种类。

(二)科学实验

(1).科学实验:它是科学研究者依据一定的科研目的,用一定的物质手段(科学仪器和设备),在人为控制或变革客观事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

科学实验中既有观察的内容与任务,也有介入自然对象的可控实践任务。它不仅提供观察资料,也为理论的发展提供基础和导引。实验是科学介入世界的重要手段和工具。(2).科学实验的特性:科学实验可以纯化和简化观察对象,强化对象及其条件,具有可重复性,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可以较为经济可靠地认识和变革被带人实验室的“自然对象”。

31、观察、实验和理论的关系。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借助现代科学研究,吸取现代科学哲学发展中积极的成分,提出了观察、特别是实验和理论有双向相互作用的观点;在科学发展中,实验相比理论,实验的实践性更强,因而具有更为基础的地位;实践比理论总是更为积极和活跃,实验的新发现不断推动理论的进步,修正理论,指引理论的发展;同样,理论一旦建立,就规范着实验,为实验的设计提供理论框架和指导,使得实验更具有理性的色彩。

32、科学思维与技术思维的特点比较

(1)科学思维更关注普遍性,技术思维更关注可行性。

(2)科学思维更关注创造性,技术思维更关注价值性。

(3)科学思维没有限制,可以任凭思维跳跃发展,技术思维是限制性思雏,是在已经有了原理的基础上思考如何通过现有条件或改造条件从而实现它。(4)技术思维是联系性思维,它一方面要连通科学的理论,另一方面要联系技术的实际,是两极思维,技术思维要求顶天立地。

33、技术活动的方法。

(1)技术构思方法

(2)技术发明方法

(3)技术试验的方法

(4)技术预测的方法

(5)技术评估的方法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34、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

(一)引发技术创新模式的改变

(二)推动生产力要素的改革

(三)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1)、产业结构呈现升级

(2)、经济形式发生变化

35、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技术异化现象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36、生态马克思主义。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背景下,资本的逐利本性驱使技术沦为资本家牟利的工具,这是技术应用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必须把技术从资本主义生产的非理性动力中解放出来。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区分了科学技术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科学技术的本性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实际运用,将生态维度的科学技术批判与资本主义批判结合起来,拓展了科学技术观的生态视域,对我们深刻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发现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资本因素,树立正确的科学技术观,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37、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内涵。

所谓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是指科学技术事业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类,是一种社会现象,主要包括组织机构、社会体制、活动机制、行为规范等要素。它们承载着科学技术活动的展开,并成为其必不可少的条件。在科学技术社会建制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机构有:科学技术的决策、管理与咨询机构,科学技术的活动组织机构,科学技术的传播机构,科学技术的人才培养机构,等等。

38、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和研究伦理。

(1)科学共同体内部行为规范: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2)科学共同体的研究理论:科学促知识、知识促进步;科学促和平;科学促发展;科学扎根于社会;科学服务于社会。

39、技术共同体的伦理规范和责任。

工程活动要遵循四个基本伦理原则:一切为了公众安全、健康和福祉;尊重环境,友善地对待环境和其他生命;诚实公平;维护和增强职业的荣誉、正直和尊严等会。

40、科学技术运行的社会支撑。

(一)社会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社会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制度、政策体制、军事对抗以及政治理念和行为等方面。(1).社会制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一般而言,先进的社会制度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科学技术的进步程度与其所处的社会制度的先进性成正比。越是先进的、积极的、开明的社会制度,越是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繁荣。

(2).政策体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3).军事对抗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军事对抗作为最激烈的政治行为,必然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4).政治理念及行为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好的政治理念及行为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起推动作用的。相反,在一个极端政治化的社会中,统治阶层往往会依据某些政治理念,评判并干涉科学技术活动,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41、以人文文化引导科学技术文化。

(1)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与协调,需要我们在承认科学与人文、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内在差异和各自功能的基础上,加强科学工作者与人文工作者之间的沟通和对话,防止科学在生活世界、自然世界对人文的僭越所造成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深刻理解科学的限度,用正确的人文理念指导我们的生活。

(2)技术文化的核心是技术理性。

42、反科学主义但不反科学。

(1).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科学主义试图用科学的标准来衡量裁决人类的认识和生活,把一切与科学不相符合的人类认识与价值信仰看作是没有多少价值的或是错误的,把科学技术看成是解决人类一切问题的工具。这是科技乐观论和科技万能论的集中体现,应该反思批判。

(2).不要由反科学主义走向反科学。20世纪下半叶出现在西方学术界的“反科学思潮”,就是“反科学主义”的极端体现,表现在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强纲领”科学知识社会学、极端的环境主义者等的相关论述中。这些观点的中心含义是:科学知识是社会建构的,与自然无关,是科学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相互谈判和妥协的结果;科学与真理无关,所有知识体系在认识论上与现代科学同样有效,应当给予非正统的“认知形式”与科学同样的地位;科学是一个与其他文化形态一样的、没有特殊优先地位的东西;西方科学的出现与西方男性统治、种族主义和帝国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西方科学发展了西方霸权的工具,并导致了非西方的衰落等。对于这些观点,应该深刻辩证分析,加以扬弃,如果不加批判地接受,会走向科学技术悲观论甚至反科学,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43、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容。

(一)科学技术功能观:

(二)科学技术战略观:

(三)科学技术人才观:

(四)科学技术和谐观:

(五)科学技术创新观:

44、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主要特征。

一、时代性二、实践性、三)科学性、四)创新性、五)自主性、六人本性

45、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内涵。

将科学技术创新作为国家发展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主要依靠技术创新来驱动经济发展,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通过制度、组织和文化创新,积极发挥国家创新体系的作用,形成强大国际竞争优势的国家称为创新型国家。

46、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特征。

(1)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较高

(2)R&D(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较高

(3)对外技术依存度较低

(4)自主创新能力较强

47、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

(一)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二)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三)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学技术创新体系

(四)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

(五)社会化、网络化的科学技术中介服务体系

48、自主创新的内涵及类型。

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及协同创新。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

原始创新是指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集成创新是指通过对各种现有技术的有效集成,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膏新兴产:业。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指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分析、借鉴,进行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

协同创新是指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聚集创新要素,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形成协同创新的新优势,提升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

49、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目标。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目标是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必须瞄准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必须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50、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方针。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方针是以原始创新为基础、以集成创新为主体、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途径,注重协同创新。

51、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对策。

建设科学、合理的制度和政策体系是保障;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是关键;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是根本;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是基础。

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辩证法概论(2017年度)考点情况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纲要(2017) 第一章 第一节二、三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二者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主要观点、特征第二节一、三 系统论自然观:系统的几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系统整体与部分关系 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生态自然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 生态自然观观点与特征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原则 第二章 第二节一 科学的内涵与本质特征 第三节一、二 科学发展的模式:归纳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证伪主义科学发展的模式及动力第三章 第一节二 何谓归纳法和演绎法?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归纳和演绎的关系如何? 如何理解归纳法的合理性?如何对待归纳法? 第四节一 (了解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观察与实验。) 科学仪器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观察与理论的关系——观察渗透理论; 实验与理论的关系 观察的客观性问题 第四章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第二节 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工程师)共同体的伦理规范

(2)机械的广泛使用;(3)新哲学体系的提炼 (1)物质观:认为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最小的粒子——原子,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下,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也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这种原子论的物质观是经典力学世界图景的理论基础。 (2)时空观:“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它又可以名之为‘延续性”’。“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3)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并以惯性运动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 (4)因果观:认为可以把经典力学的因果关系推而广之,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 (5)相互作用观:认为物质粒子之间或由它们构成的物体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相互作用在空间中以直接的瞬时超距的形式传递,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 (6)人类统治自然:自然被当作奴隶来统治和压迫;人类企图代替上帝的地位,充当宇宙的统治者和创造者。 [课本] 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 (1)机械性。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2)形而上学性。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 (3)不彻底性。虽然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但仍主张“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神的“第一推动力”和“合目的”的上帝创造论,使自然科学又回到神学的怀抱中。 静止、片面、孤立、绝对。 无法解释演化问题,最终不得不回归神学的上帝,因此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 割裂了不同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无法认识到运动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 18世纪末和19 (1)天文学: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1755 年,康德的《自然通史与天体论》提出天体的星云演化假说,指出了太阳系不可避免的毁灭,在僵死的机械论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道缺口。41 年后,拉普拉斯提出了一个类似的更详细的星云假说,为辩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天文学方面的基础。 (2)地质学:地质渐变论。1830 年,赖尔出版《地质学原理》,提出地质渐变论,以地球的缓慢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来说明整个地球、地球表层以及植物、动物的变化都是自然力作用和演变的结果。这个学说与有机物种不变假说不相容,同时对“灾变说”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3)生物学:细胞学说。动植物由细胞组成,打破了物种之间的界线。生物进化论。达尔文《物种起源》说明生物演化的连续性,以自然科学的众多事实彻底驳斥了神创论。 (4)物理学: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19 世纪40 年代,迈尔、焦耳等人通过各自途径发现了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指出了自然界的一切运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不断转化的过程,打破了形而上学

自然辩证法复习范围总结

绪论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主要是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4、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5、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6、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a整体性和直观性,b思辨性和臆测性,c自发性和不彻底性 7、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a机械性,b不彻底性,c形而上学性 8、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 (1)自然界是先在的和历史的自然界。 (2)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自然界。 (3)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活动。 (4)用辩证思维方式认识自然界。 9、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1)实践性。(2)历史性。(3)辩证性。(4)批判性。 10、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 A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1)康德的“星云假说”取消了牛顿的“第一推动动假说”;赖尔的地质“渐变论’“取代了由于造物主一时兴动而引起的突然变革”,“把知性带进地质学”。 (2)维勒完成的人工合成尿素填平了无机界和有机界之间的鸿沟;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 (3)麦克斯韦等人的电磁场理论揭示了电和磁的统一性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迈尔等人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揭示了各种形式能量之间的必然联系。 (4)施旺和施莱登的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有机体之间的统一,达尔文等人的生物进化论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供了的基础”。 B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技术基础. (1)18世纪的蒸汽机技术革命及其产业革命和19世纪的电力技术革命圾其产业革命,实现了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再到电气化、自动化工业的转变,实现了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它促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并由此产生了社会革命,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2)技术革命进一步促进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促进自然科学“从经验科学变成了理论科学”,又转化成唯物主义的自然知识体系”,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 11、系统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系统性。复杂性。演化性。广义性。 12、生态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全球性。批判性。和谐性。(生态自然系统的特征:整体性、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自适应性和自组织性) 13、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1)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关系的主题,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与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依据,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2)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的协调和发展。 (3)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4、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 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 15、科学的本质特征。 科学是在人类探索自然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 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 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关系,具有客观性和实证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用性和共享性,现代科学通过技术体现其特征,科学是一般生产力,必须和直接的生产过程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16、技术的本质特征。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17、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马克思主义认识沦认为,认识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感性认识,然后上升为理性认识,科学技术认识属于理性认识。钱学森把科学技术认识过程,按照从实践到理论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工程技术一技术科学一基础科学。基础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科学是转化的中间环节,工程技术是改造世界。 (1)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 学科结构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构成。 知识结构由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构成。 (2)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门类结构由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构成。 形态结构由经验形态的技术、实体形态的技术和知识形态的技术构成。18、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1)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 科学发展的渐进形式就是科学进化的形式,主要指在原有科学规范、框架之内科学理论推广、局部新规律的发现,原有理论的局部修正和深化等。科学发展的飞跃形式就是科学革命形式,主要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现,科学新的大综合,原有理论框架的突破,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等 (2)在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 分化是指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变化,或统一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综合则是指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就是在高速分化的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当代产生的新兴学科大部分是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它们都兼有分化和综合的双重功能。 (3)在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继承是科学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继续前进。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才能使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19、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 (1)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任何技术,最早都源于人类的需要。正是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起初模仿自然,进而进行创造,发明了各种技术:同时,文化对技术发展具有明显的张力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会推动技术的发展,而落后的思想文化则会制约和阻碍技术的发展,包括影响技术决策、技术研发以及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各方面。 (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技术实践的全过程。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因素,包括实现技术目的的工具和使用工具的形式。技术目的的提出和实现,必须依赖于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手段。技术手段是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和保证。它包括为达到技术功能要求所使用的工具以及应用工具的方式。 (3)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9世纪中期以后,科学走到了技术的前面,成为技术发展的理论向导。科学革命导致技术革命,技术发展对科学进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技术已成为科学的应用。尤其县当今社会的发展,日益形成了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双互动过程。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20、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分为科学技术研究的方法和科学技术活动的方法。 21、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核心是辩证思维。 22、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理论要素。 分析与综合相互照应,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从抽象到具体的辨证过程,历史与逻辑相互统一。 23、归纳和演绎。 (一)归纳 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寻求事物普遍特征的认识方法:归纳推理不是必然性推理,其结论具有或然性。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归纳是从与其情境密切相关的特定研究中得到在此情境适用的一般性结论。把归纳的结论推广到其他情境时需要注意其适用性。 (二)演绎 演绎是从对事物概括的一般性前提推论出个别性结论的认识方法。演绎推理的结论是必然性的,只要其前提正确,推理过程正确,其结论就必然正确。在科学研究中,演绎常常用在科学理论的建立和完善上。 (三)归纳与演绎 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归纳由于不是必然推理,单纯运用归纳就会遇到“归纳问题”。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的必然推理方法,但是单纯运用演绎,无法推进科学实践的新发现、新发明。把归纳与演绎结合起来,形成了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的辩证思维。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则为归纳确定合理性和方向。归纳与演绎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24、从抽象到具体过程的两次飞跃。 就是把抽象的、内容贫乏的概念、理论赋予丰富的经验和实践内容的过程。 在辩证思维中,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要实现认识的两次飞跃:第一次,是从感性的现实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的过程,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经验总结提升的过程:第二次,是从科学的思维抽像逐步使抽象的理论上升到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性的思维具体的过程,是把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再返回科学实践,赋予理论具体内容的过程。 25、怎样做到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在思维中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要求: (1)思维的逻辑进程与客观的历史进程相统一。事物的历史从哪里开始,思维的逻辑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以历史起点为逻辑起点,以历史的进程为逻辑的进程,按照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来具体地、历史地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 (2)思维的逻辑进程与思维的历史进程相统一。思维的逻辑进程是对思维的历史进程的概括,而思维的历史进程是思维的逻辑进程的基础。思维的逻辑进程是以概括的形式再现思维的历史发展。 在科学技术研究中,注意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可以使科学家与工程师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既可以从横向也可以从纵向把握科学技术研究的脉络和前景;既具有理性的、缜密的思维与科学修养,也具有宏观开阔的全局视野和战略思维。 26、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

《自然辩证法》读书心得 一直以来都对文学家有一种特殊的情愫,我不是一个能静下心来研究文学的人,如果让我读一本政治书,我更乐意去计算一个方程。或许是人们总是对没有接触过的事情抱有浓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的欲望吧,在上完《自然辩证法》之后,我发现这门课并不只是想我看到的那么简单,它涵盖万千,是很多文人墨客以及各领域大家集成的产物,它的很多内容可以适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能解决一些我认为和它毫不相干的问题,这也让我对理论的知识更加重视。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去阅读了《自然辩证法》的相关教材。 课程中老师讲述的《自然辩证法》,其广义的定义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科学技术发展史为基础,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特别是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它有197个组成部分,后来,前苏联在整理出版这些手稿的过程中,删去了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之后留下了181个组成部分,包括10篇论文,169个札记和片断和2个计划草案。自然辩证法主要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技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内容,其中,人与自然、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之间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 在阅读了自然辩证法的书籍后,我认为其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分为两个方面:运用唯物辩证法概括自然科学的最新发展成果,批判形而上学自然观,提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系统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揭示自然界的辩证法,从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为自然科学提供崭新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因此自然辩证法是和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紧密相连的。其创立于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哲学和科学技术,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同样,自然辩证法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对所有理论的研究我们都不能脱离现实,在基本问题上都必须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不能在不切实际的基础上研究问题。 从自然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的关系来说,自然辩证法包括并涉及很广泛的领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含答案

1、不属于近代机械的自然观科学背景的科学事件是: A. 哥白尼论证日心说 B. 阿里斯塔克斯日心说 C. 塞尔维特发现血液小循环 D. 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 2、关于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是: A.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B.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C.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 D.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3、关于科学实验的功能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以简化和纯化自然过程,排除各种偶然的、次要的因素,使现象以简化的纯粹的形式 出现,从而容易看到事物的真正的面目。 B.可以强化研究对象,使研究对象处于某种极端的状态,从而呈现通常条件下没有出现的 某种性质或规律。 C.可以重现或模拟自然现象,加速或延缓自然过程。 D.可以作为控制自然的一种直接手段 4、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B.主要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 C.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5、关于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不系统性 B.非批判性 C.反思性 D.历史性 6、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是: A.要体现发展,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不断提高本国 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B.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到未来一代人 的生存与发展。 C.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代内平等 D.在具体操作上,可持续性发展就是要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7、影响观察的因素中属于主观性的是: A.客观事物的属性没有直接显露出来,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假象, B.人的感官的局限性,使观察者在观察事物时容易产生错觉。 C.观察者的知识、经验和心理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往往在观察时产生先入之见。 D.仪器设备所造成的误差。 8、在穆勒五法中“分析结果,因果对应。果有剩余,必有隐因。”是指: A.求同法 B.差异法 C.求同差异共用法 D.共变法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 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结合你自己所学的专业谈谈学习自然辩证法可能在哪些方面对你有帮助。 自然辩证法既是辩证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又是自然科学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改造自然的实践的方法论。辩证法就是哲学在生活中最生动、最突出的体现,展示了辩证法无坚不摧的强大威力。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和普遍规律的学说。这就是说,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引发的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的概括、总结和展望。 自然辩证法作为自然观、科学技术工程产业观和科学技术工程产

业方法论,是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来把握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自然辩证法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科技工作者培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创新能力;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提高科技工作者对科学技术领域中出现的各种哲学社会思潮的分析鉴别能力;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科技工作者认识科学技术的本质和规律,加深对我国科技方针政策的理解,从而更加自觉地为“四化建设”服务。 我认识到:无论是学习和进行科学科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客观事实,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和认识世界。科学技术既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与成果,又是改变人们的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科学技术是人与自然的中介,又是人与人的关系的中介。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研究和揭示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研究和揭示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自然辨证法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迪,以帮助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

北师大2018级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带答案)

北师大2018级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 1.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的概念?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方面: 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包括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其规律性、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 自然科学观——关于自然科学自身发展及其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包括自然科学的性质结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等; 自然科学方法论——关于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一般方法论。 2.希腊思想对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有什么影响? (1)古希腊自然观的内容: 用自然的原因解释自然。如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阿那克西M尼认为气 是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德谟克利特则认为是原子; b.追求逻辑的完满。如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本原是数,柏拉图提出的“理念世 界”; c.对自然的认识是从最简单的外部现象开始的,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 最先是天文学和力学; d.亚里士多德的综合。他既注重逻辑的严谨,又注重经验事实,从亚里士多德之 后,科学开始从哲学中分离出来。 (2)古希腊自然观的特点:猜测性、朴素性、直观性、唯物性、辩证性。 古希腊自然观的意义:古希腊人企图用自然界的某种特殊事物或性质说明自然现象,并且力图从自然现象的总的联系中去把握它们,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自然观。他们从总体上勾划出一幅自然界的总画面,在自然观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遗产。但是因为古希腊的自然科学基本上是以简单的经验观察为基础的,一般说来,还没有系统的实验方法,因而他们提出的一些理论缺乏充分的事实根据,他们着重于逻辑的推理和概括,这就是他们的自然观具有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特点。 古代朴素辨证法自然观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经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出现,意味着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哲学要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作为自己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不可能回避对自然界的总观点的问题。 这种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使得它一方面在哲学上成为马克思和恩格斯船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在以后得到发展和证实的天才预见。 3.近代形而上学<或机械论)自然观产生的科学背景 (1)产生的原因: 因为科学发展水平所限,经验材料不足以说明各种自然现象的内在联系。要进 行分析,就必须把自然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暂时割断它同其它事物的过程的 联系,把它看成是孤立和静止的。这种研究方法久而久之,最终发展成为一种 固定的、普遍的思维形式,即只注意局部,不注重整体;只注重研究个别,不 注重研究一般; b.因为力学的有效性,用“力”解释一切,把一切都解释为必然、孤立的、片面

自然辨证法复习总结1.0分析

自然辩证法复习总结 一.名词解释: 1.系统: 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P52 2.拉普拉斯决定论:是与机器的自然图景相联系的、关于宇宙的过程可以在一个简单的 数学方程式中表现出来的理论。(P32) 3.系统思维方式: 是把对象当作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 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P50) 4.自组织: 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P65) 5.生态危机: 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 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P76) 6.技术: 可定义为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 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P184) 7.知识密集型技术:指生产这种产品所投入的活劳动不只是简单劳动,而更多的则是复杂 劳动,因而该产品凝聚着更多的知识量,资源、能源耗费少,研究与开发的投资额大,其产品有少品种、大批量转向多品种、小批量、更新换代快等。(P194) 8.技术体系: 从宏观的角度,从各项技术构成的整体来看,技术体系是各种技术之间根据 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社会条件,以一定的方式相互联结而组成的系统(,也就是说,技术体系是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各项技术组成的)。(P195) 9.技术结构: 指技术内部各种构成要素的组织形态和彼此之间的联结方式。(P197) 10.技术价值: 是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来考察和评价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 和意义,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技术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P219) 11.高技术: 界定为建立在科学技术研究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和技术发展前沿,具有重大 战略意义,能够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技术或技术群。(P245) 12.社会建制: 指为了满足某些基本的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相关社会活动的组织系统。(一般 而言,社会建制主要指社会组织制度,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物质支撑四大要素)。(P255) 13.科学技术体制: 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 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P256) 14.范式: 就是科学共同体全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包括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价值标准、共 同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公认的科学成就和范例等等。(P267)

自然辩证法考点重点

★★★★★1.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 定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3.创新型国家建设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为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促进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定义: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其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它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5.论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观点:自然界的本质是一种物质或某几种抽象的东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生物是进化的,并在其中分化出了人。 特征:整体和直观、思辨性臆测性、自发和不彻底性。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1)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2)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3)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自然观;科技观;科技方法论;科技社会论;中国科技观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和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科技发展而改变形式;它的发展历程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思想渊源: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主要特征: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等。作用: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2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缺陷:1受原始宗教和神话影响,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2受当时自然哲学限制,不能在细节上科学具体地说明自然界,缺乏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 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都是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主要特征:1.机械性2.形而上学性3.不彻底性。作用:1.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2.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缺陷:1.它把自然界看成一架机器,各种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及其性质的多样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固有联系;2.以孤立、片面、静止的思维方式考察自然界,否定了辩证的思维方法;3.认为自然界是绝对不变的,物质运动和自然界的合目的性创造都来自上帝。 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2自然界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3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4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成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5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主要特征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问题详解)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恩格 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 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意味着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思辨地构造体系的自然哲学的 终结。它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完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对于自然科学 哲学问题的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展基础上,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 逐渐发展;正确,科学,先进的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 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 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形成,同这个时期自然科 学的发展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还处于分门别类的收集、整理、分析经验材料的阶段,只有力学发展到了比较完整的形态。这种状况反映到哲学中来,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机械的观点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它造成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特有的、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形而上学唯物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一、简答题 1、自然辩证法含义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的一般发展规律,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基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和总结。自然辩证法是就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它的研究内容有:(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它旨在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科学的说明。 (2)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反映了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总结出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等辩证思维形式,并且汲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创新思维方法和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等根本方法,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论。(4)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论。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出发,探讨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等的普遍规律。 自然辩证法的四部分内容,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本质。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主要观点、特征 (1)基本思想: ①唯物论与辨证法的统一 ②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 ③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④人与自然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2)主要观点: ①自然界是先在的和历史的自然界 ②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自然界 ③用辩证的思维认识世界 (3)特征:实践性、历史性、辩证性、批判性 4、系统自然观的特征 系统性、复杂性、演化性、广义性 5、人工自然观的特征 主体性、能动性、价值性

自然辩证法复习总结

一.名词解释: 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普遍规律 的科学,是指导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 理论武器。它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科学方法论。 2.自然界:是指有内在联系的“过程集合体”。 3.自然观:研究自然界、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界总体的、根本的看法。 4.观察方法:指人们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感觉器官和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 有目的、有计划的仔细查看、记载、叙述自然界发生的现象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5.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利用一定的科学仪器设备,在人为控制的环境中,或特 定的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检验的科学研究方法。实验:人们利用一定的仪器、工具,对研究对象加以人为改变以使精确认识研究对象。 6.科学方法:科学认识的主体为了正确反映、复制客体,使用主观手段的总和。 7.科学问题:科学研究过程中,科研主体在一定时代条件和背景下,提出的科学理论和科学 实践中未解决的矛盾,它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8.科研选题:在科学问题的引导下选择和形成今后所要研究课题的过程。 9.观察:有意识、有目的地感知研究对象的过程。 10.实验:人们利用一定仪器、工具,对研究对象加以人为改变以便精确认识研究对象。 13.分析:在思维中把研究对象分解为不同方面、部分、特点和属性。 14.综合:在思维中,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事物的各个方面、部分和领域联系起来,形成对 事物总体的认识。 15.归纳法:从个别到一般,发现每个个别事物都具有某种属性和特点,形成一般结论。 16.完全归纳法:对一个事物的全体对象进行概括后,得出的一般性结论的方法。 17.简单枚举法:根据某一属性在部分对象中重复出现,从而对该事物做出一般结论的方法。 18.演绎法: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即从已知的科学原理、结论出发,推知某一事物的 本质或规律的方法。 19.形象思维:具体反映事物形态形式的基础,通过形象联想和形象想像对事物本质认识的 方法。可分为:形象联想和形象想像。 20.形象联想:不改变头脑中已有形象,由已有形象推知研究对象的形象。 21.形象想像:对头脑中已有形象进行加工、重组形成新的形象。 22.直觉思维:不经过一定逻辑规定和思维程序,而直接把握事物本质。具有如下特征:a、认识产生突发性,无过多生理、心理准备。b、认识过程的突变性。C、认识成果的突破性。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心得

1、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研究和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我们的时代,正处于一个伟大的转变时期。“非常值得注意的是科学自身也在转变之中”,并且正是科学的转变深刻地影响着时代的转变进程,所以人们都把科学看作一种希望。科学家们也更加自觉地“追随我们时代的主要潮流,并把时代的发展、变比和向前的趋势反映到科学之中。”整整一个世纪以来,经典力学经历了一场深刻的革命,已经突破厂它几百年来所遵循的古典决定论的、精确的和解析的传统。如果说在19世纪以进化论的创立为标志,生物学首先发展为一门演化的科学的话,那么20世纪尤其是近几十年的科学进展——关于基本粒子的复杂性的发现,关于早期宇宙演化的宇宙学的建立,关于非平衡的、相干的、一致的结构的研究——使物理学和化学也已发展成为演化的科学。科学本身的发展正在改变着我们对自然界的看法,也改变着科学关于平衡与非平衡、有序与无序、可逆与不可逆、对称与非对称、进化与退化、渐变与突变、简单性与复杂性、精确性与模糊性、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一系列最基本的观念。在这一过程小,自然科学的发展不但没有远离哲学,而且在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部提出厂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在哲学认识层次上加以认真的研究。处于科学前沿的理论自然科学家们,也不能不对这些问题进行严肃的哲学思考。这样,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就个是游离与科学发展之外,更不是强加于科学研究之上的什么多余的东西。而是自然科学本身发展的一种需要。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完全证实厂这一论断。在当今世界上,新的科学革命正在引起新的技术革命,新的技术革命正在引起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剧烈变革。以致生活环境、职业性质、文化教养迥然不同的人们都同样深切地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力量和价值;不管西方学者还是东方学者都同样把科学技术视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同样在它们所面临的战略选择中把科学技术的发展置于首要地位,与此同时,科学技术本身也已发展成为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建制,它又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种社会要素发生和发展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它的发展也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受到社会为它提供的条件和环境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通过它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要做到这一点,就不仅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且必须更加深入地研究它在社会小发展的规律、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何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因而,自然辩证法关于科学技术观的研究,也就具有了特别突出的意义。 20世纪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一方面导致了许多积极结果,实现着人们利用科学造福于社会的理想;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不少未曾预料的消极后果,引起了诸如在环境、生态、资源、人口、粮食等方面所产生的一系列全球性问题。被科学技术不断扩大着的人对自然界的影响,已经超过作为一个自然系统的地球的自我调节和所能承载的界限。人类把越来越强大的科学技术手段用于社会,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更难以为人们所预料。于是,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人们所尊崇的理性与自然的和谐似乎已经破裂,代之而起的是两种对立的思潮:一种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一个用计划和控制的世界来扫除习俗和无知的世界的有益过程;一种认为科学技术使人间自然,并同自己的本质相分离,它以对人本身的侵犯代价去征服自然,以内部的精神的丧失为代价去换取外部的物质的满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不认真地进行反思:人类在自然界和社会面前,以及在科学技术发展画前,到底获得了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