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上半年四川省事业单位考试职测题及答案(1.9)

2019上半年四川省事业单位考试职测题及答案(1.9)

2019上半年四川省事业单位考试职测题及答案(1.9)四川事业单位考试职测内容包括数量关系、言语理解与表达、判断推理、常识判断、资料分析等部分。

[职测题]

1.亚文化又称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指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一种亚文化不仅包含着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与观念。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亚文化的是:()

A.土家族过春节要跳“摆手舞”

B.藏族人用献敬“哈达”的方式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

C.90后热衷于使用“火星文”

D.重阳节有些人喜欢去登高远眺

2.生态入侵是指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使得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不断稳定地扩展,从而危害当地的生产和生活,改变当地生态环境的过程。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生态入侵的是:()

A.某地发生大面积放射性核素泄漏,使某种植物发生变异,其繁殖力超强,逐渐取代了该地域内的其他植物

B.某实验室由于管理不当将试验用的致病性结核菌株散播了出去,造成结核病在周围居民中流行

C.产于南美洲的凤眼莲花朵艳丽,曾经作为观赏植物被我国引进,致使云南滇池因为凤眼莲的疯狂蔓延而鱼虾绝迹

D.美国科学家将从我国引进的野生大豆与当地品种杂交,培育出抗大豆萎黄病的优良品种,该品种现已彻底取代了美国传统大豆

3.反应性相倚是指在沟通过程中,沟通双方都以对方的行为作为自己行为的依据,做出相应的反应,而并不按照原来的计划进行沟通。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反应性相倚的是:()

A.妈妈得知小明考试失利准备劝慰一番,但她发现小明的情绪并未受到影

响,于是放弃了劝慰小明的打算

B.李老师上课一直按照备课计划照本宣科,学生则利用时间完成其他课程作业

C.王经理认为他让业务员去开展业务并不难,但是仍有一些人一直打不开市场,当业务员要求他给予指导时,王经理严厉地批评了他们

D.顾客看到售货员的冷漠态度而发脾气,售货员则以更生硬的态度对待顾客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并回答4-8题:

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灯具是在战国中晚期墓中出土的。在战国中晚期墓中出土的灯具,结构已经很完善了,制作也很精美。如出土的中山国古墓中银首人俑灯和十五连枝铜灯,已不是原始阶段的灯具了,可以说是中国灯具中的精品。在它们以前,灯具的发明和演变已经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因此,灯的出现应早于战国中晚期,有人认为它大约出现在春秋晚期或战国初期。

任何一件发明都不是从天而降、突然产生的,总是由某一件东西逐渐发展演变而成的,灯的出现也不例外。灯的最早称呼不是“灯”,而是“镫”。《楚辞·招魂》中有:“兰膏明烛,华镫错些。”意思是泽兰炼的油制作的明烛,装饰华丽的烛台。在周朝,“镫”字与“登”字是通用的。《尔雅·释器》中有“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可见“登”是一种叫“瓦豆”的东西。那么,瓦豆与灯具有什么关系呢?瓦豆是新石器时代的一种陶制食器,其形状是上面有一个敞口钵,底下有一个喇叭形底座,到了商朝,瓦豆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上部的敞口钵变成直而深的腹壁,下部的喇叭形底座也成了带有弦纹的高圈足。

瓦豆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盛行于商周。后来不知是谁最早在瓦豆中置一灯芯用来点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瓦豆也就被演变成照明的工具——灯了。在战国的墓葬中,有一种陶制细瓦豆,它最早的形状是浅盘,平坦底,尔后逐渐演变成一种盘底中央呈乳状突起,可以插灯芯的瓦豆。瓦豆的这种变化可能就反映出它从食器到点火照明灯具的演化方向。因此,最初,人们把灯称之为“镫”也是不无道理的。这正反映了灯的演变发展的过程——从瓦豆演变成灯。现在看来,无论从文字学的角度推测,还是从瓦豆的演变发展的过程来看,在我国灯的发展史上,灯恐怕就是由这种叫瓦豆(又称陶豆)的东西演变过来的。

4.本文第二段引用《楚辞·招魂》中“兰膏明烛,华镫错些”这句话的作用

是:()

A.说明在春秋时期,已经有相当华丽精美讲究的灯具了

B.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灯具是从战国中晚期墓中出土的,从它的制作工艺来看结构已经很完善了,制作也很精美

C.“泽兰炼的油制作的明烛,装饰华丽的烛台”,说明战国时期灯具已经非常讲究、华美了

D.用《楚辞》中的材料说明“灯”原来与“镫”通用

5.灯的最早称呼不是“灯”,而是“镫”,这个称呼说明:()

A.任何一件发明都需要一个逐渐发展演变的过程

B.灯具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由新石器时代的一种陶制食器发展演变而来的

C.“镫”是早于“灯”发明出来的一种用具

D.“镫”与“登”相通,是一种叫“瓦豆”的东西

6.对文中关于“瓦豆”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瓦豆是一种叫“登”的东西。它原是石器时代的一种陶制食器。后来有人在瓦豆中置一灯芯用来点灯,也就被演变成照明的工具了

B.瓦豆原始的形状是上面有一个敞口钵,底下有一个喇叭形底座。到商朝时形状变成了上部是直而深的腹壁,下部是带有弦纹的高圈足

C.从浅盘、平坦底,演变成盘底中央乳状突起,可以插灯芯这种形状的变化反映出瓦豆从食器到点火照明的灯具的演化方向

D.瓦豆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盛行于商周,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演变成灯具

7.根据文章内容,对其信息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最早的灯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是“灯”演变的关键,作者从考古发现、文字学、瓦豆的演变等角度进行了科学分析

B.从作者的分析可看出,最早的“灯”可能是瓦豆,它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盛行于商周

C.从中山国古墓出土的灯具非常精美,说明在当时灯具的发展和演变已经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时期

D.有人认为灯大约出现在春秋晚期或战国初期,在此之前出现的瓦豆的变化

过程反映出从食器到点火照明的灯具的演化方向

8.根据文章内容,最适合作为文章标题的一项是:()

A.灯的发明

B.古灯小史

C.灯具发展史

D.瓦豆的功能

【参考解析】

1.【答案】D

解析:亚文化的定义要点: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D项登高远眺属于传统习俗,不符合亚文化的定义要点。故本题选D。

2.【答案】C

解析:生态入侵的定义要点:①把某种生物带入;②生物种群不断扩大;③危害当地的生产与生活;④改变生态环境。A项中的某种植物并不是外来的,不符合①;B项不符合④;D项不符合③。只有C项符合定义。故本题选C。

3.【答案】D

解析:反应性相倚的定义要点:沟通双方都不按照原计划沟通。A项只有小明母亲改变了计划,B项仍然按照原计划,C项看不出原计划,均不符合定义。故本题选D。

4.【答案】D

解析:分析第二段的第二句可知,引用《楚辞·招魂》是为了论证前文“灯的最早称呼不是‘灯’,而是‘镫’”,即用《楚辞》中的材料说明“灯”原来与“镫”通用。故答案为D。

5.【答案】B

解析:由第二段首句可知,灯的最早称呼不是“灯”,而是“镫”,这说明了灯是由一种陶制食器发展演变而来的,B项当选。A项为迷惑项,本文论述的主体是灯,应保持主体一致。故答案为B。

6.【答案】A

解析:A项颠倒黑白,“登是一种叫瓦豆的东西”,并非瓦豆是一种叫“登”的东西,且是新石器时代的陶制食器。

7.【答案】D

解析:D项“有人认为灯大约出现在春秋晚期或战国初期,在此之前出现的

瓦豆的变化……的演化方向”,句中“在此之前”指的是灯出现以前。而根据原文第三段前三句话可知,瓦豆的变化是在灯产生以后发生的。故D项理解错误。

8.【答案】B

解析:“发展史”多指从古至今某一事物的发展过程,文段只提到了灯在古代的演化,显然不合文段内容,排除C。“瓦豆”不是文段主体,可以排除D。文章主要描述了我国古代灯具由瓦豆演变而来的历史。A项“灯的发明”范围太大,相比之下,B项“古灯小史”更贴合文意。答案为B。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