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城市地理学研究方法

现代城市地理学研究方法

现代城市地理学研究方法
现代城市地理学研究方法

武汉大学

专业课课程作业城市地理学研究

题目:现代城市地理学研究方法

现代城市地理学研究方法

摘要: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城市地理学研究方法受哲学思潮、相邻学科、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多重因素共同影响,本文介绍了行为主义、结构主义等方法论,积极吸收西方已有的理论与方法,并分层次与中国木上密切结合的内容,从学科体系上弥补了传统中国城市地理学偏重于经验与实证研究的缺陷,从知识共享与人才培养上,营造出积极的理论争辩氛围。同时,提出了目前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一些新法方。

关键字:城市地理方法论人本主义结构主义

二十世纪五个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地理学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一方而反映了整个地理学和其他科学潮流的变革趋势,另一方而也反映出作为客体的城市本身地位和作用的变化,现代城市地理学的各种变化正是在这种复杂背景下展开的:电子计算机、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等的进步为城市地理提供了研究技术手段上的更新,但是,越来越强的“工学化”倾向也使得城市地理学更加趋向于关注社会的现实需要,而相对弱化了其哲学思考和理论构建等方面。在此背景下,仅靠一味的“学习模仿”己难以跟随日益庞大、复杂和多变的西方城市地理学理论潮流,也难以应对国内不断增长的学科理论需求。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与源泉,中国的城市地理学者需要基于自身的现实条件对研究方法和学科定位做出明确定位。

一、人本主义方法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

人文主义哲学的本质是以人为中心进行研究,即强调人类活动的意义、价值和目标的重要性,反对实证主义地理学刻意追求主观与客观分离、事实与价值分离的抽象化和客观性,强调非经验手段(如直觉)获取知识的重要性,并以阐明地理环境、场所或区域中人类经验的结构或形态为共同目标。人文主义地理学者认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是有差异的,不能单纯的套用自然科学的

方法去进行人类社会和行为的研究。

人文主义地理学者对地理空间给予了特别的重视。认为人文主义的地理空间概念并不是抽象的几何空间,而是很据人的意图和目标和意图确定的非几何空间,表示一种联结客体和意识的意图网络或某个集团分享意义和价值的地域范围。在人本主义的空间概念中,距离是指情感通连性的一种测度,而不是指用里程、时间或成本度量的几何距离。在人文主义的研究中,“场所”是地理空间概念的核心内吝,定义为意义的中心或人类情感依恋的焦点。

七十年代以米,城市研究人文本主义观点日益增加,人文主义在城市地理领域的重要论题是城市行为研究。人文主义者抛弃了旨在建构抽象的行为规则的统计模式的实证主义方法,把人的经验得到的信息看作有效的知识来源,注重从感应环境去解释人的行为,从而揭示不同环境对行为者的主观意义。例如,人类对环境的知觉研究,城市地域的中某一部分实验人员认为是危险的,据此,人们就会以特定的,避开危险的方式产生行为。

但是,人文主义被认为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方法论,因而其实践十分困难。因为要进行这种理解和解释,必须进行现场观察研究,进而阐明不同社会背景中的个人和集团的能力,这种研究方法往往也很难摆脱研究者个人的主观性。因此,一些学者认为,人文主义研究还不足以成为一种方法论,有待近一步研究。二、结构主义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

城市范畴可对结构主义思想作这样的理解,即:只有把空间格局与社会结构以及产生这种社会结构的过程或深层机制联系起来,才能正确地解释城市的空间格局。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后,城市已越来越成为当代西方社会经济的缩影,因而新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也最先在城市地理领域得到应用。其出发点是拒绝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认为新古典理论的假设是站不住脚的,主张重视国家形态、政府干预等因素,通过对阶级、财产关系和资本积累等深层机制的分析,揭示资本主义城市的空间格局。近十多年来,新马克思主义流派研究了从大都市之间的产业区位到城市社会运动的广泛论题,其中的代表性成果当推哈维和卡斯特尔对资本主义城市化一般模式的研究。卡斯特尔早期致力于从“结构与社会再生产”研究城市地理。他认为,“分析反映社会结构的空间,就是研究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等社会制度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社

会实践的形成”。同时,这些制度因素与城市地域系统是相互联系的。人造环境象征着特定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与意识形态因素相对应的是城市的“象征空间”,政治因素对应着地方政府和城市管理的“制度空间”;与经济制度相对应的空间形态被称为“经济空间”。据此,卡斯特尔提出了进行城市结构分析的理论框架。之后他又转向城市社会运动的研究,试图通过对不同时期城市社会运动的研究,揭示其与社会结构和社会冲突的关系,阐明城市社会运动对城市内涵和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新马克思主义流派的另一代表人物哈维,则主要根据“资本循环”分析,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和过程,提出了用于剖析资本主义城市体系的理论框架。资本或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如果在最初的生产循环中存在资本剩余,资本将可能进入到第二汲循环,即资本作为固定资本或消费基金出现,这对城市空间形态具有明显的影响。最后,资本流进入第三级循环,用于科学、技术和社会开支,这时国家干预起重要作用。哈维据此探讨了城市危机的动力和发展、再发展循环及其对城市空间格局的影响。

三、分层次构建城市地理学方法论体系

城市地理学的方法论体系可以采用层次思维来进行理论梳理,从哲学论思想流派,到方法论,到具体手段,最终落实到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议题,逐渐推演。

图1 城市地理学方法论体系

第一层面析学流派。城市地理学在总体上与人文学科一保持一致,包括经验主义、实证主义、人木主义、结构主义等飞每种流派都几有自己的认识优势和劣势,中国城市地理学界还只是在消化和吸收析学流派,井没有清楚地意识到哪些问题适合采用何种认识论,因此从析学源头的梳理尤其重要。

第二层面是方法层面,主要可划分为定量方法、定性方法和空间分析方法,每种方法大类还可分为解决几体问题的手段,如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计算机辅助以及空间查询、分析、计算等具体操作方法。

第三层面是运用各类思想与方法而进行的城市地理学研究案例,表现为运用西方案例和本土案例加深理解。

四、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新方法

近十年来,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思路越来越广,深度愈来愈深,主要由于学科的思维方法愈来愈复杂,人们的认识水平也随之提高。从城市地理学的系统性、空间性看,城市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客观存在着复杂多变的因子,空间发展形态上具有多层次、多目标性、多种形式结构。从城镇集聚动态分析,城市区域的人口和物质从分散向集中高密度集聚,能量从低质向高质高强度运转,信息从无序向有序连续积累,城市发展的各种布局形式及区域行政的整合等等。处于这样的复杂背景中,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思维不能搬用或者依靠传统的研究方法,或者仅凭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目前思维层面更为深入和广泛,概括起来有三个层面。

1、从单要素到综合思维观的层面

20世纪上半叶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体在区位研究和城市形态学方面。从区位研究来说,主要集中于对区位的自然特征并将其作为布局和聚落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进入21世纪,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世界将步人城市化时代。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在许多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城市连绵区、大城市地带、城市群以及城镇密集地区等空间结构形式。同时,我国市场经济下的区域经济突破了行政区划界限,可以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进行联合与协作。城市作为一定区域范围中心,区域经济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发展产生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要转变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考虑区域综合协调与地区规划相结合,树立一定区域范围来研究城市发

展的区域观念。与之相适应,城市地理学的研究从过去单要素的理念,发展到综合思维观的理念,才能回答城市空间发展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许多复杂的自然、人文与社会环境等种种问题。由于城市连绵区、城市地带和城市群都包含着大大小小的单个城市或城镇,研究它的本质问题,不仅仅注意形体空间和布局形式,更重要的是从综合的观点出发,注重城市整体功能和区域发展的复杂社会经济问题,目的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一体化发展。

2、从微观分析到宏观思维方法的研究

现代城市是一个多系统、多层次的高度复杂的综合体,城市作为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信息交流的中心,对周围地区产生着吸引与辐射作用。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具有空间思维方法的综合性科学,不仅研究城市形成发展的条件及有利因素,而且从区域空间角度探索与比较城市的发展定位与功能作用问题,即从微观分析到宏观思维方法的层面进行研究。这比之其他学科都是比较系统综合研究的。从微观分析到宏观思维方法研究城市,表示着城市的社会经济的系统性、区域性和综合性,为了深刻认识城市经济社会空间布局的框架和脉络,陆大道在区位论研究(微观上)的基础上提出了“空间结构”和“点一轴开发”理念。曾菊新从宏观角度探索我国许多地区的差异性与城市发展的不同类型与水平,提出了城市社会空间组织的网络化的有效形式,进一步拓展了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新领域。

3、从线性思维到网络思维观的深入

城市发展的基本要素是空间集聚与规模的扩大,包括人口集聚、产业集聚、资本集聚、人才集聚以及信息集聚等等。过去一些学科局限于线性思维方法,只看到城市发展的某一侧面。例如,城市规模的扩大,有些领导仅仅从“圈地”、“租地”来扩大城市区域;没有认真分析城市发展特定的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在今天信息化时代,应当有一个网络思维观的态度。城市体系可以超越国家和地区的界限,城市网络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策略,城市要想在全球化背景下运作必须建立与其它城市的联系,允许城市在更宽的框架中工作。

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为中国城市地理学乃至世界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营养。回顾过去几十年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中国城市地理学在城市

化和城市体系研究方面已形成自己的独特理论,并具有高度的实践性,中国城市地理学更好地实现了从知识生产到知识应用、反馈、知识再生产的良陛循环。展望城市地理学的学科发展趋势,中国城市地理学在城市化加速的今天,认识城市、改造城市的道路仍任重而道远。为此我们需要面向城市化背景,进行中国城市地理学理论和实践的战略思考,缩短中国城市地理学与主流的城市地理学的距离,通过大人文与大科学交融进行城市地理学方法论的建立和完善、国际视野和地方行动。

参考文献

[1]许学强,周素红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经济地理,2003(04)

[2]陈玉英 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动向[J]河南大学学报,2005(09)

[3]柴彦威,赵莹,刘云刚城市地理学研究方法的进展与展望[J]学科发展,2011(04)

[4]姚士谋,王成新,朱振国城市地理学研究新的领域思考[J]经济地理,2003(09)

[5]周一星,陈彦光城市地理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J]经济地理,2004(05)

[6]周一星城市研究的第一科学问题是基本概念的正确性[J]城市规划学刊,2006(01)

[7]白光润地理学的哲学贫困[J]地理学报,1995(05)

[8]曹廷潘关千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科学性质问题[J]中山师范大学学报,1964(04)

[9]宁越敏建设中国特色的城市地理学——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进展评述[J]

人文地理,2008(02)

[10]阎小培,欧阳南江,许学强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城市发展与城市地理学[J]经济地理,1994(12)

[11]陆大道人文–经济地理学的方法论及其特点[J]地理研究,2011(03)

[12]杨国安,甘国辉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述要[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02)

[13]刘云刚, 许学强实用主义VS科学主义: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取向[J]地理研究,2011(11)

[14]程玉申现代城市地理学的方法论基础[J]经济地理

[15]吕拉昌,黄茹,韩丽,藤丽新经济背景下的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新趋势[J]经济地理,2010(03)

[16]沈道齐,崔功豪中国城市地理学近期进展[J]人文地理,1996(12)[16]于涛方,吕拉昌,刘云刚,孙斌栋,汪明峰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12)

[16]方创琳,陈田,刘盛和走进新时代的中国城市地理学——建所70周年城市地理与城市发展研究成果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04)

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

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一、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1994年,中国地理学会设立了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我国城市地理研究集中在城市一区域、城市规划、城市化、城镇体系、城市发展方针、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7个方面。 1.城市—区域研究 城市与区域是相互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动态统一关系,具有多层次、开放型的特点。按照这一理论,城市总体规划必须以区域发展为基础来确定城市发展性质、发展规模以及城市空间布局,多层次的“城市—区域”体系是中国城市经济区的本质特征。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城市规划是区域规划的深化和具体化,必须改变传统的“就城市论城市、就区域论区域”的做法,使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据此,区域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的分析工作作为城市发展研究、城市规划的基础得到广泛开展。目前,通讯技术发展迅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来临,城市的区域围扩大,垂直联系加强,“城市—区域”观也赋予了新的容。 2.城市规划 90年代,大城市地域结构优化、中心城市的扩散机制及空间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加强了对大城市地域结构演变规律、扩散趋势、功能用地结构变迁等新趋势的探讨。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3.城市化研究 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对中国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吴友仁就“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道路”发表探讨性论文,由此揭开了中国城市化研究的序幕。包括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乡村地区城市化研究和城市化特征研究 4.城镇体系研究 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1)城镇体系理论研究:研究容广泛涉及到城镇体系的界定、理论框架的构建,各种不同层次(省域、市域、县域等)城镇体系的现状特征、划分标准、发展趋势等。 (2)区域城镇体系实证研究过去近20年中,中国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对不同等级行政区域、流域、经济区域的城镇体系研究。 (3)城镇体系规划实践,大学地理系宋家泰、顾朝林等汲取国外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城镇体系规划“三个结构一个网络”的理论,为城市规划部门广泛接受并应用。地理学者又开始尝试探讨新的城镇体系规划理论和方法,不再仅仅停留在对“三结构一网络”的一般分析,进一步加强对城镇体系动态演变、合理模式、结构调整和科学预测的研究。 5.城市发展方针的研究:中国政府长期以来贯彻“以规模论发展”的城市发展方针。地理学家结合中国城市建设的总方针“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对个别城市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尤其将重点放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小城镇的研究上。 6.城市空间结构研究:90年代,大城市地域结构优化、中心城市的扩散机制及空间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加强了对大城市地域结构演变规律、扩散趋势、功能用地结构变迁等新趋势的探讨。近20年来,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演示教学

《城市地理学》课程 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城市地理学 英文名称:Urban Geograph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32(全部为理论课) 学分:2.0 适用对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经济学等 二、课程简介 城市地理学是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本课程是研究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应用基础型学科,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不但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国土整治和区域规划等领域,而且也具备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本门课程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规划实践的重要基础课程。 City geography is an important course of the major of City Planning. This curriculum is the science to study the principles of city development, city grouping and displaying, and the change rules of city space structure. City geography is a practical and fundamental science. It has the feature of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basic theory of city geography can be used not only in city planning, territory management and district planning; it also has the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directly. So this curriculum is an important course for student to study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to carry out planning practic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理论构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之间的脉络关系,以及方法论变革的时代背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城市地域运动规律。在系统掌握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全面了解中国城市地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进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最新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城市: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P1)。 2、中心地:城市化地区中没有建制的地方,人口不少于1.5万。 3、规模经济:某一生产企业,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4、积聚经济: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5、逆城市化: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6、城市职能: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或承担的分工。 7、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8、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例。 9、位序-规模法: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的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10、生长极理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地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以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点就是具有成长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11、城镇体系: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12、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是以钢筋混土为主的人造下垫面,有反辐射和热辐射,可使气温增高,因此城市平均气温一般比郊区高0.5-1℃,冬季平均气温高1-2℃,这种现象称城市热岛效应。 13、尘盖:与热岛有关的另一种现象就是有大量微小粒子悬浮于城市上空,呈盖子形状,称为尘盖。 14、均质性:是指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15、均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 16、CBD:中心商务区是城市中金融、贸易、信息、展览、会议、经营管理、旅游机构及设施,公寓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交通服务设施等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区域,同时她也是低价最高的地区。 17、邻里: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 18、社区:一定地域,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19、社会区: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生活标准,相同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 20、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21、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 22、巨城市:指人口达800万以上的城市。 23、超级城市:指4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 24、城市网络化:指由各种现代交通手段、通讯手段、管道和绿地等为载体(网),各类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城镇为基础(络)组成的,具有高度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能量交换的城乡系统。 25、配第—克拉克定律: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道路大致沿着从第一产业为主转向以第二

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

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的形成、发展、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科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城市进行地理学的研究始于19世纪,而城市地理学正式成为一门学科是在20世纪,其研究开始较早,发展很快,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城市地理研究发展迅速,内容和影响都超过了聚落地理学,于是从聚落地理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而中国的城市地理学虽然发端较早,但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在新中国重新起步已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城市地理学界增强了与外国的学术交流和对话,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特色,但在理论和方法的创新水平及程度上与西方地理学界还有一定的差距。 城市地理学的核心是从区域的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两种地域系统,考察城市的空间组织。随着世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并出现了郊区化的现象,城市的数目和人口比重不断增大,人口进一步向大城市集中,城市机体也越来越复杂,这使得对城市再开发和人口再分布的决策变的更加困难。而城市地理学从空间方面探索城市发展的规律,对城市建设的决策具有实际意义,所以对城市地理学的研究非常必要。因为城市地理研究成果是城市规划的必要基础,城市规划中有关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用地规模组织以及卫星城镇的建设等问题的论证需要采用城市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再加上中国城市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城市问题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对城市地理学的思想、理论与方法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不但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也是应对急剧变化的现实问题的必然要求。 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地理学思想、理论、方法也在不断演进和翻新,再加上城市问题涉及诸多学科,城市地理学虽然有传统的、相对不变的主题,但研究视角和焦点不断变化和调整,使思想的多元化和方法的多样化成为当代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突出特征。思想与方法的继承和创新,不但是构建城市地理学学科体系的基础,而且始终是推动学科快速发展的动力。思想与方法代表了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两个向度:理论和应用。没有方法的思想是纯粹的哲学思辨,没有思想的方法则只是旅行指南。城市地理学研究必须两者兼顾和并重。《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中的思想主要是指影响城市地理学发展的一些重大哲学思潮和理论流派;方法既包括一般的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也包括信息技术和空间分析方法。虽然对死刑与方法的概念进行了区分,但思想与方法、西方思想与中国问题是紧密结合的。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人文和经济地理学经过了很大的变化。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是整个学术界开始关心社会及政治问题,在地理学界出现了人文化和社会化两大趋势,地理学开始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结合,研究内容上也从传统的区域研究和空间分析转向解决现实性社会问题。计量革命后兴起了人本主义、行为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学派,异议地理、社会正义及道德地理学也成为一种地理现象,从而形成了新区域主义、新文化转向、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形成了多元主义的时代。伴随着城市地理学思潮的不断演进,城市地理学中的研究方法也得到不断革新而呈现出日益多样化的趋势。地理学朝着定量化方向发展,在研究中以定量的精确判断补充定性文字描述的不足,以抽象的、反映本质的数学模型去刻画具体的、庞杂的各种地理现象,以对过程的模拟和预测来代替对现状的分析和说明,以合理的趋势推导和反馈机制分析代替简单的因果分析;从崇尚定量走向质性方法的多元化探索;将定量研究方法与定性研究方法结合,对事物的量和质进行研究;信息革命使空间分析方法不断发展,区域综合研究得到强化。 中国城市地理学作为世界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与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近现代西方城市地理学思潮与方法的影响,并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地位的提升,城市社会的巨大变革,世界众多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中国城市地理,为中国城市地理学发展

百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回顾及展望

文章编号:1000-8462(2009)09-1412-09 百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回顾及展望 许学强1,姚华松2 (1.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中国广东广州510275;2.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中国广东广州510405) 摘要:在收集和整理1900—2009年国内主要地理及相关期刊和外文相关期刊基础上,对近100多年中国城 市地理学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首先,对我国城市地理研究历程进行回顾。其次,对城市地理研究的核心主 题和内容进行归纳,大致包括城市化、城市(区域)体系、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技术地理和全球化、信息化背 景下的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等方面。最后,对我国城市地理研究进行简要评价,并提出未来我国城市地理学有待 加强的若干建议:①加强“过程机理和互动关系”的城市地理研究;②加强“全球视野和地方行动”的宏、微观并 举的研究;③加强“地理社会与文化转向”的城市社会与文化地理研究;④加强“区域差异性”的城市地理研究。 关键词:城市地理学;社会与文化转向;综述 中图分类号:K90-09文献标识码:A 1986年,笔者写过一篇《努力发展我国的城市地理学》的文章,梳理了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的时序变化、联系实际、多元化研究趋向、新技术和新方法的运用等几大特点,从哲学层面对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和问题进行了回顾和评价,进而辨证分析了西方城市地理理论和我国现实进行整合研究的可能性[1]。时隔23年,中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中国城市发展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经济发展体制和经济发展方式在转型,全球化和信息化席卷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方兴未艾。同时,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语境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体现为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等多思潮并存,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与文化转向等。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发展举世瞩目,中国的城市化成为影响21世纪人类进程的两件大事之一(斯蒂格里茨,2000),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硕果累累,优秀的城市地理学者层出不穷。随着中国城市发展背景与轨迹的变化,相应研究主题和重点内容也在不断演进。适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中国地理学会成立100年,对百年来中国城市地理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与总结、对未来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热点进行展望,无疑是极有意义的事情。 本研究的资料来源主要是1909—2009年100年正式出版与发行的著作、地理类和规划类期刊,为全面反映中国城市地理的研究历程,本研究除选取公认的对中国城市地理学有一定贡献的知名学者外,还选取了基于不同时期和不同研究主题的在某一领域有较大影响的研究人士。此外,还涉及长期关注中国城市地理的海外华人地理学者。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对过去的回顾难免挂一漏万,对未来展望恐有偏颇,敬请指正。 11900年以来中国城市地理研究历程 解放前,我国城市地理学发展缓慢,少数地理学者发表过关于城市分布和研究城市的论文,分为两类:①对城市的研究,如王益厓对无锡,陈尔寿对重庆,杨纫章对重庆西郊,王云亭对昆明等城市地理的研究,沈汝生对中国城市空间布局的总结[2-6]。 ②对乡村的研究,如陈述彭对遵义、任美锷对甘南川北、鲍觉民对云南呈贡、杨利普等对岷江峡谷、朱炳海和严钦尚对西康地区、李旭旦对白龙江中游地区等村落地理的考察等[7-13]。总体上看,上述研究对近代中国城乡分布状况、基本特征的描述和解析居多,从属于聚落地理的范畴,真正的城市地理研究尚未展开。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地理研究才慢慢起步。1949—1965年间,《地理学报》刊登有关城市地理的文献仅6篇。1966—1972年城市地理研究几乎中断。有限的城市地理研究集中于一些学者翻译、介绍了美苏等国外城市地理研究动向,对中国城市历史、类型、职能、布局、形态和城镇分布等做了初步 第29卷第9期经济地理Vol.29,No.9 2009年9月ECONOM IC GEOGRAPHY Sep.,2009收稿时间:2009-06-18;修回时间:2009-08-20

城市地理学期末试卷

《城市地理学》期末考试卷 姓名_________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①中心地理论的提出者是() A卡斯特尔斯B廖什C克里斯泰勒D戈特曼②城市近域推进演化模型中第四时期首位城市体系的表现是() A绝对集中B相对集中C相对分散D绝对分散③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之一有() A区域差异变大B大都市化趋势明显C经济发展不平衡D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④霍伊特提出的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是()A普查法B残差法C区位商法D 正常城市法⑤城市基本活动引起的一种放大机制称作()A加数效应B除数效应C乘数效应D减数效应⑥以下不是中国城市职能分类特色的是() A理论基础B资料矩阵C方法论D多变量分析法⑦中心地理论的理论模型中K=4体系依据()原则A行政原则B市场原则C交通原则D最优原则 ⑧以下不属于城市空间分布类型阶段的是()A离散阶段B极化阶段C扩散阶段D聚合阶段⑨下列不属于城市土地特征的是() A自然特征B经济特征C法律特征D社会特征⑩城市内部的商业布局不包括() A多层次商业中心B带状商业网点C市场化商业区D专门化商业区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

?廖什的需求圆锥理论提出()越远,()越高,货物的实际价格(),结果对该货物的需求也就();?城市空间分布发展与演变的阶段性是()、()、()、(); ?学术界一般把城市规模分布分为()、()、();?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空间扩散的三种基本类型()、()、();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 ⒈大都市带⒉城市群⒊城市职能⒋首位城市⒌城镇体系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 ?、当代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空间相互作用的分类; 五、论述题(14分) 阐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理论模型。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篇一: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柴彦威著)笔记几点 前言:这本书,是一本很好地了解城市地理学思想史的书。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就是科学研究的武器。这本书,让我了解到研究城市地理问题的方法论。在我国,城市地 理学的研究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所以我们了解到的很多关于城市 地理学的思想史是舶来品。我所熟悉的时间地理学,后现代主义以 及芝加哥学派,人本主义的城市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我总感觉这样 的思想下提出来的城市模型在我们国家存在吗?理论和我的认识有 一定的出入(也可能是我知道的太少,观察的太少)。 本书,我主要从几个经典的学派整理出笔记,并对一些我感兴趣的 城市地理学方面很出色的大家做了简单的了解。读完此书,还是颇 有感触,“是人创造了城市,还是城市创造了人”,是本可以提高自 身地理素养的书。 关于学派的笔记 (一):经验主义及其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 就经验主义的方法论而言,经验主义方法论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传 统模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观察,通过调查及实地研究,进行经验判断与评论,进而得出结论。二是强调归纳与综合。 经验主义来源于17世纪英国人洛克的系统性阐述。洛克主张,人的心志本是空白的表格,后来其经验足迹在上面。经验主义否定了人 拥有与生俱来的观点或不用借由经验就可以获得知识。经验主义者 观点,由感受得到的经验,必须经过适当的归纳或是演绎,才能铸 成知识。经验主义的两个学派,温和的经验主义与激进的经验主义,前者部分认为,意识的技能诸如记忆想象和语言的冠能是内在的能力,后者认为,意念的内容和整过过程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内部能力,而只能习得而来。 经验主义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案例,一是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 模式归纳,例如,19世纪20年代开始,美国芝加哥学派以美国大城市为例,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做出大量描述性分析,将现实的城市 社会空间结构归纳为抽象的空间结构。二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验 主义研究,其中约翰斯顿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验主义研究在城市 地理学中应用为典型案例。三是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经验主义,雅

《城市地理学》复习思考题2013-02

《城市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两个) 1、简要说明城市的概念和城市的基本特征。 2、简述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任务和主要内容。 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4、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 5、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6、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研究有何特点? 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三个) 1、名词解释: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 、大都市带(Megalopolis )、城市化地区、城市建成区、都市连绵区、城市群 2、举例说明定义城镇的标准有哪些? 3、城市与乡村的区别有哪些? 4、为何要构建大都市区?构建大都市区的意义何在? 5、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特征有哪些? 6、简述世界上最早形成的6个大都市带。 7、简述大都市带的特征。 8、简述都市连绵区的形成条件。 9、以第四次人口普查为例,谈谈城乡人口划分的标准。 10、评价以市带县的利弊。 11、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城镇人口统计发生过些什么变化?了解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1、名词解释:中心位置、重心位置、城市邻接位置、城市门户位置。 2、简述城市产生的根本动力、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3、如何理解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4、我国城市根据其所在的区域地形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5、城市形成的区域经济基础包括哪些?

6、试举例说明自然地理要素对城市形成的影响。 7、简述城市地理位置对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的影响。 8、美国拉格教授认为,转运功能可分为哪三种类型? 9、从城市产生和发展出发,城市可分为哪三种类型,并简述不同类型城市的功能、特点和形成动因。 10、绘示意图简要说明伯德(Bird)关于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三角模式。 11、如何评价信息革命对世界城市体系的影响?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一、简答题 1、简述城市化的定义及其含义。 2、城市化的两个过程: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分别指什么? 3、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是什么? 4、城市化空间地域过程类型可分为哪几种? 5、城乡人口迁移的模式有哪些?并简要说明。 6、简述城市化的主要类型。 7、简述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8、简述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概念。 9、简述霍尔的城市化近域推进演化模型。 二、名词解释 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4、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三、分析题 根据教材P52图4—1分析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一般关系。 四、论述题 1、城市地域从一般地域向更繁华地域的转化,算不算城市化。 2、试评价我国现行的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 3、试用乡-城人口的“推——拉”假说分析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4、举例分析城市化近域推进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城市地理学 英文名称:Urban Geograph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32(全部为理论课) 学分:2.0 适用对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经济学等 二、课程简介 城市地理学是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本课程是研究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应用基础型学科,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不但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国土整治和区域规划等领域,而且也具备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本门课程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规划实践的重要基础课程。 City geography is an important course of the major of City Planning. This curriculum is the science to study the principles of city development, city grouping and displaying, and the change rules of city space structure. City geography is a practical and fundamental science. It has the feature of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basic theory of city geography can be used not only in city planning, territory management and district planning; it also has the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directly. So this curriculum is an important course for student to study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to carry out planning practic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理论构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之间的脉络关系,以及方法论变革的时代背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城市地域运动规律。在系统掌握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全面了解中国城市地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进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日本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与近期趋势

文章编号:1004)9479(1999)02_0042_07 日本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与近期趋势 郭文炯,白明英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地理系,太原 030012) * 摘 要:本文在广泛查阅日文文献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不同时期日本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并从理论、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揭示了其发展特征。最后,概括了80年代以来日本城市地理研究的几个主要方面的新动态。 关 键 词:城市地理学;日本;发展特征中图分类号:K93/975 文献标识码:A 60年代以来,日本城市地理学发展迅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基于中日两国文化上的相似性和各方面交流的日益增加,日本城市地理学发展中的经验,可能对我国城市地理研究更有启发性。然而,国内较全面系统地介绍日本城市地理学发展状况的论文尚不多见。本文在收集、查阅大量日文城市地理研究文献,特别是综述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对日本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征及近期动态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对了解日本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有所裨益。 1 发展历程 地理学作为近代科学体系中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日本形成于本世纪20年代前期,其主 要标志是1919年东京大学设立地理学科及1925年日本地理学会创立。[1]在1930年前后, 围绕景观论的争论,日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开始分裂。从1924)1992年日本主要地理学杂志登载的人文地理方面论文的主题分类(表1)看,人文地理学分科发展差异显著。第一,在20年代及30年代前期占主流的地志学论文迅速减少,60年代以来已极少出现;第二,农业地理、乡村地理、城市地理、工业地理是日本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其中,农业地理、工业地理、乡村地理60年代以来论文数呈下降趋势,而城市地理论文数则不断上升。城市地理论文数在60年代初超过乡村地理学,成为聚落地理的主体;70年代初超过工业地理学,70年代中期取代农业地理学,成为人文地理学中最主要的分支。 城市地理学发展历程,山鹿诚次分年代归纳为胎动期(1945年前)、萌芽期(1946)1955)、推进期(1956)1965)、展开期(1966)1975)、转换期(1976年以来)5个时期[2]。 第8卷第2期 1999年12月 世 界 地 理 研 究 W ORLD REGIONAL STUDIES Vol.8,No.2 Dec.,1999 * 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北京大学城环系柴彦威先生的指导与帮助,特表谢意。 收稿日期:1999_04_23;修订日期:1999_10_20 作者简介:郭文炯(1965_),男,副教授,主要从事城市地理、城市规划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发表学 术论文20余篇,参加科研课题10余项.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汇总

一、填空题 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它是国外最重要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P23-24) 大都市带(Megalopolis ):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城市化地区:城市化地区就是美国为了确定城市的实体界线以便较好地区分较大城市附近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目的而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地域概念,大体相当于我们常用的城市建成区的概念。(P22) 城市建成区: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p22) 都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城市群: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这个集合体就称为城市群。(P27) 中心位置:城市位于某一区域的中央,城市与其以外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近。中心位置既便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向中心会聚,也有利于从中心向外开辟新的交通线,因而促使城市的发展。 重心位置: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省会城市均不在各省的中心位置,却都接近于省域的重心位置。 城市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要或不可能在本区域的中央。规模经济: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聚集经济:聚集经济是指企业向某一特定地区集中而产生的利益,亦称聚集经济效益,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和动力。 郊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是现代的一种普遍现象,即城市附近的郊区开始变成城市。伴随着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城市中心城区以外的郊区乡村区域的城市化过程。《 逆城市化: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 再城市化:也称“再城镇化”,是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一个应对过程,使得城市因发生逆城市化而衰败的城市中心区再度城市化的过程,是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四个连续过程的第四个过程。 城市化: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辨析: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城市基本活动与非基本活动: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它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基本/非基本比率(B/N):收入或就业人口的比率来表示基本活动和非基本活动,这种比率称为基本-非基本比率(B/N率)。用收入来表示,即城市总收入中城市基本活动的收入与非基

城市地理学课件

城市地理学课件 课程的基本要求 1、对能力培养的要求 ◎了解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般掌握城乡界限划分和城市地域类型、城市形成发展的地理条件、城 市职能分类。 ◎牢固掌握城市化原理、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中心 地理论。◎学会运用城市地理学相关理论与方法,解决在城市规划中遇到的问题。 2、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城乡界限划分和城市地域类型。 ◎城市化概念、城市化类型、城市化过程曲线、中国城市化特征及对策。 ◎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理论。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中国城市规模政策。◎中心地理论、城市吸引范围的划定。 3、考核方式 ◎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70%。◎ 平时考核方式:考勤、课堂提问及课外作业。(缺课三次,取消考试资格) ◎期末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课外阅读 城市化研究——中外城市化比较、中国城市化特征、水平和动力机制、城 市 化过程研究、郊区化研究、城市发展方针(城镇体系)、衡量指标等内容各类空间研究——城市空间、商业空间、工业空间、居住空间、城市边缘区 等的发展特征、变化机制、影响因素、结构重组等内容城镇体系——城市群体研究、都市圈(带) 相关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地理科学进展、世界地理研究、城市问题、经济地理、地域研究与开发、 地理资源与环境、城市规划汇刊、城市规划学刊、经济研究、城市改革与发展、城市发展研究等。 第一章绪论

重点: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难点:掌握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特点和研究趋势。 第一节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任务 1.地理学 地理学从来不是一门单一的科学,这一特点是由于地理学位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连接点上。 早期——描述性 近代——空间科学,空间分布论为核心 20世纪下半叶——多学科综合近代地理学 洪堡《宇宙》、李特尔《地学通论》——近代地理学形成的标志; 赫特纳——首创地理学的区域和景观学派; 哈向特、詹姆斯、迪金森等继承赫特纳的学说,形成统一地理学。 学科综合发展成为人类科学的发展主流,“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促进地理学科的发展,从人地关系的大视角去探寻问题根源。现代地理学发展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公认的科学体系。西欧学者将地理学分为通论地理学(部门地理学)和专论地理学(区域地理学)两部分,通论地理学中分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分支;苏联学者长期将地理学区分为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两大分支;一些欧美学者则将地理学区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大部分。这些传统的分类方法显然未能包容地理学的技术性分支——地图、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背景性分支如历史地理学、古地理学等在学科体系中的位置也难以确定,不利于构建清楚地理学整体发展的层次。 按照钱学森的理解,地理科学包括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具有三个层次,即基础理论层次、直接应用的技术性层次和介于两者之间的技术理论层次。 2.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城市是一种相当特殊的地理环境。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Settlement的一种特殊形态。 城市是一种不完全的、脆弱的环境系统,是人类受自然环境的反馈作用最敏感的地方。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方。 城市又是一个极其复杂而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巨系统。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城市地理学 英文名称:Urban Geograph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32(全部为理论课) 学分: 适用对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经济学等 二、课程简介 城市地理学是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本课程是研究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应用基础型学科,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不但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国土整治和区域规划等领域,而且也具备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本门课程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规划实践的重要基础课程。 City geography is an important course of the major of City Planning. This curriculum is the science to study the principles of city development, city grouping and displaying, and the change rules of city space structure. City geography is a practical and fundamental science. It has the feature of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basic theory of city geography can be used not only in city planning, territory management and district planning; it also has the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directly. So this curriculum is an important course for student to study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to carry out planning practic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理论构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之间的脉络关系,以及方法论变革的时代背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城市地域运动规律。在系统掌握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全面了解中国城市地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进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中外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712560052.html, 中外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作者:王善超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第02期 摘要:城市地理学是研究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 的科学,不仅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城市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地理学已经走过了开门立户的最艰难岁月,展望未来,城市地理学在知道城市建设方面仍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城市地理学;城市化;学科进展 一.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开展较晚,地理学科基础薄弱,直到最近几年才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表现出明显的特点和趋势。中国的奴隶社会时代的早期作品,如《诗经》、《管子》、《尚书》、《周礼》等,就是记录地理知识的典籍。 封建时代的历史记录除了《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和许多编年史中包含了大量的关于城市的描述,诸如《洛阳伽蓝记》、《汴京遗迹志》、《东京梦华录》等,也都主要记载都城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建筑、风水,内容浩繁如烟海,也很难被称为城市地理书。解放前,在我国地理研究中,城市地理领域是空白的。解放后,我们在苏联的地理工作者帮助下进行了少量的研究,主要对农业产业进行服务。城市地理仍是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 80年代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城市规划动作受到重视和城市的普遍快 速开展的背景下,城市地理学进入历史上发展最旺盛的时期,在80年代,出版了大量论著。1994年,中国地理学会设立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地理学的发展表现出 以下特点: (一)领域的研究日益拓宽,研究工具和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宏观和中观领域,如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和城市系统。380年代末90年代初,深化宏观和中观的同时,微观的研究开始增加,城市交通、环境领域的研究也开始走入城市地理学的视野。数学方法逐渐被引进城市地理研究,引进新技术和新手段的研究水平也大幅提升。 (二)关注重点研究课题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地理学研究的现实意义是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实践密切相关的。一方面,由于经济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科的性质非常接近;另一方面,规划领导部门认识到,地理工作者参加编制城市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2、城市内部空 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 3、城市问题:城市环境、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区的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 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2.什么是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 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 3.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又存在着 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4.城市与乡村的本质特异:1、在产业构成上,城镇是以从事非农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 民点。2、在规模上,城镇聚居有较多的人口总数。3、在景观上,城镇有较大的人口密度和景观密度。4、在物质构成上,城镇有给水系统、绿地系统、广场、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5、在职能上,城镇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经济政治的中心。6、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 5.城市发展的区域基础包括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 区域经济地理条件两大类型。 6.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41页最后一段(至142页) 城市发展的内部动力主要来自输出活动即基本部分的发展,由于城市基本活动部分的发展,从输出产品和劳务中获得的收入增加。收入的一部分导致基本部分的职工对本地消费和服务需求的扩大,也就导致了本地非基本部分就业岗位的增加和收入的增加。基本活动收入的另一部分则用于本身的扩大再生产,继续为城市从外部获得的收入。基本和非基本活动每一次的增加都要引起当地人口的进一步增加,这样反过来又增加本地的需求和本地区的人口。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活动在一个地方循环往复、不断积聚的过程。城市基本部分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城市基本活动所引起的这样一种放大的机制被称作“剩数效应”。 7.城市地理位置的概念:是城市与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 结合的特点,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 8.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有三种类型:1、中心地城镇。2交通贸易城镇。3、 专门化职能城镇。中心地城镇是为了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需要而产生的。随着商品农业的出现和发展,物资集散和交换功能的扩大而不断产生和发展。 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建立,稳定和加强了小城镇在整个城镇体系中的地位。交通贸易城镇是为满足区域贸易和交通运转的需要而形成的,如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公路中心。其形成与发展取决于天赋的和人为的交通地理位置。古代的驿站是这类小城市的雏形。近代随着经济发展,以转运功能和区际贸易为基础,促进了这类城市的大量产生和不断发展。专门化职能城镇是为满足某种专门的需要,在积聚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下形成的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其发展主要取决于经济腹地、后方输运系统及城市本身的建设条件。 9.简述郊区城市化的特点:,1,土地集约化:A农产品商品化(大田作业向城郊农业转 变)B劳动力商品化(农业人口转变为兼业人口)C土地商品化(农业用地转变为城镇用地)2,产业结构高度化:遵循“配第- 克拉克”定律进行,郊区是受城市化影响最深的地域,城市经济的转换和向外扩散最先影响到郊区。从产业结构看,大城市郊区经济以工业为主,劳动力结构以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市工业采用“飞地”形式在郊区新建工业卫星城市或工业点,他们对郊区产业结构的转变也起了重要作用3,城市网络化:城市网络化是指由各种现代交通手段,通讯手段,管道和绿地等为载体,各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