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城镇化发展

专题-城镇化发展

专题-城镇化发展
专题-城镇化发展

吕寨镇城镇人口与用地规模

专题研究报告

姓名:宋奕萱

学号:09202020102

班级:09城市规划一班

指导老师:李保民肖铁桥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城镇概况

一、基本情况概述

二、发展条件分析

第二章预测原则与依据

一.吕寨镇发展规模预测的原则

二、分析与预测依据

第二章城镇化水平预测

一、镇域总人口及城镇化现状特征

1、镇域总人口

2、城镇化水平

二、镇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1、镇域总人口预测

(1)人口综合增长率法

(2)基于逾渗理论的生态容量法

(3)镇域总人口确定

2、城镇化水平预测

(1)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型预测

(2)联合国法

(3)相关研究

三、城镇化发展途径

第三章镇域人口规模预测

一、城镇人口现状

1、城镇人口统计口径

2、城镇人口统计的地域范围

3、城镇现状人口确定

二、城市人口规模发展趋势分析

三、城镇人口发展的机遇

四、城市人口规模预测

1、相关规划要求

2、城区历史数据推算法

(1)非农业人口预测

(2)农业人口的确定

(3)暂住人口的确定

(4)总结

3、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适度人口规模预测

4、市域城镇化水平分配法

5、城镇人口规模的确定

五、促进城镇人口增长的对策

第四章镇域用地规模预测

一、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现状

二、城市用地规模预测

1、历史数据推算法

2、人口增长拉动预测法

3、经济增长拉动预测法

4、城市用地分类预测法

四、城市用地规模确定

五、新增建设用地的来源

吕寨镇城镇人口与用地规模专题研究报告

前言

城市规模包括两部分的内容,即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在城市规划纲要的编制阶段或总体规划编制前,必须对城市规模进行专题论证报告。

本专题论证报告是在充分分析论证城市发展的外部区位条件和自身的优劣条件的基础上,立足现实,从全省和全县经济发展战略出发,依据阜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结合临泉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根据全镇的现状发展基础,把握节约用地和科学合理用地的原则,采取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合理预测城市人口发展目标及规模,合理确定城市建设用地规模,预测城市新世纪加快发展的可能,为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留有余地。

第一章城镇概况

一、基本情况概述

吕寨地处临泉东南边陲,距县城 55 公里,与阜南县会龙乡、王堰镇及本县土陂乡、滑集镇相接壤。省道 S328 线和县道吕土路穿境而过,距京九铁路编组站2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全镇南北长 9 公里,东西宽6公里,面积 57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193 个自然村,拥有 57554 人,5.1万亩耕地,现有青壮年。劳动力27462人。

二、发展条件分析

现状条件

吕寨镇南北长9公里,东西宽6公里,所辖地域面积5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2万亩。吕寨镇下辖11个行政村(吕寨村、任庄村、陈小寨村、陈楼村、李老村、周大村、五岳村、杨庄村、高堰村、谷河村、夏庄村),189个自然庄,总人口5.89万人。

经济条件

1、农业发展概况

2008 年吕寨镇农业总产值达 1.2 亿元,实现两位数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2.6 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畜牧业规模化养殖步伐较快,规模养殖比重 35%。劳务经济持续发展,全镇外出民工 1.3万人,劳务总收入达 0.65亿元。林业产值年增长15.4%。

2、工业发展情况

吕寨镇共有三家工业企业,2008 年工业总产值达 1186 万元。拟在 S328 线北侧建一面积达800 亩的工业园区。

3、招商引资情况

2006 年引进外资 200 万元用于兴建吕寨镇社会客车站;2007 年引外资 560万元,其中460万元用于高堰集北头商品房开发,100万元用于李老小周庄及周本学养殖厂;2008 年引进外资1060万元,其中 400万元用于兴建吕寨中心街,临泉县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660 万元用于建设吕寨镇甜叶菊种植基地。2009 年已引进外资 28 万元,用于修建油坊庄环村路,一个项目正在洽谈中,准备引进 500万元,兴建一玻璃工艺厂。

第二章预测原则与依据

一.吕寨镇发展规模预测的原则

1. 坚持经济基础的原则

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它所在区域的经济基础条件,离不开经济的发展速度;另一个方面,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又是相辅相成的,城市的合理快速发展又会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故吕寨镇的发展规模预测要以其经济状况为基础。

2. 坚持城市化战略的原则

城市作为现代化社会迅速发展的综合体,在推进社会进步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吕寨镇近几年城市的快速发展,已证明了其城市化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要的。只有加快吕寨镇城市化的进程,才能更快地促进吕寨镇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只有合理地加快城市的发展,才能更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集约。

3.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的步骤和阶段,城市也不例外,也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势必与周围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城乡空间的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土等各种资源的共享等,这些都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

吕寨镇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一定要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之上。

4. 坚持科学求实的原则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城市的发展也不例外。和其它城市一样,它既有共性,也有其特殊性。研究吕寨镇的发展规模,既要遵循城市发展的共性。同时也要研究其特殊性。城市规模预测分析一定要坚持科学求实的原则,防止片面地一刀切和盲目求大的倾向。另外,预测的城市规模也是相对的、引导性的,而不是绝对的,指令性的。因此,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指导需要具有弹性,城市发展规模的预测和确定也同样需要有弹性。

二、分析与预测依据

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2、《安徽省人口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

3、《阜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

4、《阜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5、《临泉县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第二章城镇化水平预测

一、镇域总人口及城镇化现状特征

1、镇域总人口

①人口概况

②人口变动

进入新世纪以来,吕寨镇人口呈持续增长的状态,人口从1999年底的4.9万人增长到2008年5.7万人,自然增长率维持平衡。

表1-2:吕寨镇人口历年自然增长率

年份自然增长率(‰)

1999 1.09

2000 0.50

2001 0.71

2002 0.97

2003 1.12

2004 0.92

2005 1.09

2006 1.30

2007 0.44

2008 1.18

③人口构成

性别构成

2008年底,吕寨镇总人口中男性为 2.9 万人,女性为 2.7 万人,性别比107:100(女性为100)。可以看出吕寨镇近年来人口性别比例处在正常值范围内(103——107:100),但男女增长比例却一直不在正常范围内,这也是吕寨镇人口结构中一个重要问题。

表1-3:吕寨镇人口性别比例构成

年份

总人口数(人)占总人口百分比

(%)

合计男女男女

1999 49855 25642 24213 51.43 48.57

2000 51891 27113 24778 52.24 47.76

2001 52765 27456 25309 52.03 47.97

2002 53489 27883 25606 52.12 47.88

2003 54268 28209 26059 51.98 48.02

2004 54936 28559 26367 51.98 48.02

2005 55717 28980 26737 52.01 47.99

2006 56682 29805 26877 52.58 47.42

2007 57062 30608 26454 51.60 48.40

2008 57554 29798 27786 51.77 48.23

③劳动构成

随着改革开放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人口的劳动构成不断趋于合理。但是,产业结构仍然不合理,一产比重偏大,第二产业相对落后,第三产业已有基础,发展速度慢,工业化、现代化水平较低,经济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城镇建设资金不足。

④文化构成

改革开放以来,吕寨镇人口文化素质逐步提升。至2012年,全县人口中不同受教育程度人口占6岁以上人口的比重大专以上为0.5%,高中4.74%,初中

43.02%,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小学人口2005年占40.45%。

⑤稳定的人口流动

虽然镇域人口呈持续增长,但1999至2008年间非农业人口增长速度缓慢,总体上讲这十年间非农业人口徘徊与1400-1440之间,甚至2001年、2002年、2005年出现人口数量下降状态。相对于2008年之前非农业人口徘徊不增的情况,2011年非农业人口为1551,2012年为1577,有明显提高。

2、城镇化水平

(1)现状概述

全镇南北长9公里,东西宽6公里,面积56.5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193个自然村,拥有5.4万人,5.1万亩耕地,现有青壮年劳动力27462人。其中吕寨村有11自然村, 19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160亩,农业人口4400人,其中劳动力2640人,流动人口985人,总户数1160户。是我镇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2)镇域城镇化特点

①镇域城镇化水平较低

2012年吕寨镇城镇化水平为24.76%,低于全国的52.57%,比全省平均水平

46.5%低,也低于市域的31%。

②城镇化进程稳步进行

镇域和中心镇建设稳步推进。

二、镇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1、镇域总人口预测

(1)人口综合增长率法

综合增长率法上预测基准年上溯多年的历史平均增长率为基础,预测规划目标年城市人口的方法。其中人口综合年均增长率应根据多年城市人口规模数据确定,缺乏多年城市人口规模数据的城市可以将综合年均增长率分解成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分别根据历史数据加以确定。综合年平均增长率法预测城市人口应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吗,考虑城市经济发展的趋势、给予和资源环境等方方面面的条件,参考可比城市同样发展阶段的人口增长情况,确定多个综合年平均增长率。综合增长率法主要适用与人口增长率相对稳定的城市,对于新建的或发展受外部影响较大的城镇则不适用。

吕寨镇并非新建县镇,且人口发展受外部影响不大,从现有资料来看,用人口综合增长率法最为合适。运用人口综合增长率法来计算吕寨镇总人口数量,应采用如下公式:

Y=Ya(1+X)n 其中:

Y----预测期总人口

Ya______基期总人口

X---从基期到预测期年均人口增长率

n---从基期到预测期年数

根据1999年至2008年临泉县乡镇人口及其变动情况统计表可以计算出,近十年自然增长率为0.932,而机械增长率为-0.007。故取增长率0.925。自20.12年为基础算起,Ya取61576,X取0.925%,故

Y2015=61576*(1+0.925%)3=63300

Y2020=61576*(1+0.925%)8=66282

Y2030=61576*(1+0.925%)18=72676

故按照人口综合增长率法来计算的话至2015年吕寨镇镇域人口将达到63300,至2020年镇域人口将达到66282,至2030年镇域人口将达到72676。

2、城镇化水平预测

(1)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型预测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机械化程度和劳动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出现了大量的

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大量的进城、进镇,使我国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在预测城镇人口规模时,必须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变化和转移去向,分析剩余劳动力进城、进镇的可能性及数量。

模型:Pn=P0(1+K)n+P′?g?K′

式中:Pn 为规划期末城镇人口数,P0 为基期年(2012年)城镇人口数、K为综合增长率、n为规划年限。P′为规划期末农业剩余劳动力、g为剩余劳动力转移至城镇比率(近期30%、中期35%、远期35%)、K′为转移的乡村剩余劳动力带眷系数(均取1.5)

参数确定:

P0为2012年城镇人口数,为0.5万人。

K值近期13‰、中期10‰、远期7‰。

P′的确定。P′根据P′=f*P1*(1+k)n—s/b来计算。其中:f 为农业劳动力占周围农村总人口的比例,吕寨镇现状为54%(近期50%,中期、远期均取55%);P1为城镇周围农村现状人口总数,取6.1万人;k为—城镇周围农村的自然增长率(近期取9%,中远期为6%);s为—城镇周围农村的耕地面积(3672公顷);b 为每个劳动力额定负担的耕地亩数,一般为1.4~1. 7;n为规划年限。

计算结果:

至2015年城镇人口0.9万人,城市化水平2.6%;

至2020年城镇人口1.3万人,城市化水平3.2%;

至2030年城镇人口1.6万人,城市化水平4.7%。

(2)联合国法

联合国法是联合国用来预测世界各国城镇化水平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它的关键是根据已知的两个代表年份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求取城乡人口增长率差。假设城乡人口增长率差在预测期保存不变,则向外推可求得预测期末的城镇人口比重,向内推则可以估测代表年份之间各年的城镇人口比重。具体计算方法:

Yi/(1—Yi)=[Y2012/(1—Y2012)]*e URGD *t

式中:

Yi——i时的城镇化水平

Y2012——2012年的城镇化水平(23.44%)

e为常数

t——距离2012年的年限

URGD——城乡人口年均增长率差。

URGD的计算方法为:

URGD=ln[(Y2012/1—Y2012)/( Y2004/1—Y2004)]*1/8

式中:

URGD——城乡人口年均增长率差

Y2004——2004年的城镇化水平(13.18%)

Y2012——2012年的城镇化水平(22.45%)

经计算,URGD=0.0654代入公式计算Yi,得:

Y2015=26.87%

Y2020=32.43%

Y2030=50.39%

(注:本报告选取2004年和2012年城镇化水平作为所需的两个年份的数据,因为2004—2012年期间是吕寨镇城镇化发展相对正常或较快阶段,符合吕寨镇

今后发展的实际,并且这也是相对较新的数据。)

(3)劳动力转移法

从乡村对劳动力的推力的角度,也可以预测区域城镇化水平。笔者和几位同志在山东济宁工作时,曾设计了这样的式子:

式中:

Pn——规划期末城镇人口;

Po——基期城镇人口;

g——农业人口中的劳动力比例;

Bo——基期农业人口;

S——规划期末总耕地数;

Q——期末每个劳动力平均负担耕地;

t——预测时间;

r——规划期内人口自然增长率;

α——种植业的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从事非农业活动的系数;

β——进城劳动力的带眷系数;

m——可能从区外迁入的城镇人数。

(7)式右边第一项代表现有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第二项是本区因乡村劳动力富余向城镇的迁移,其中α,β,Q需要参照全国和本地区的情况进行估计,S可根据本区历史上耕地变化趋势求得,第三项取值是考虑到今后区内新建、扩建工矿业可能从区外迁入的人口。

(4)系统动态学

研究社会大系统的计算机仿真方法。它可以方便地对各种决策进行实验,分析,选择合理的符合实际的结果,应用面很广。用它来预测区域城镇化水平时,可以把人口过程、城镇化过程和经济发展过程连结在一起,构成一个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复杂的动态系统。系统内一个因素的变动往往会引起其它众多因素的连锁反应,运用一般的传统方法就很难对此做出全面正确的分析和估计。

北京大学在泰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试用过这种方法。整个系统包括人口模块、城镇化模块、乡村人口转移模块。各模块主要系统变量各不相同,因而具有不同的功能。人口模块主要研究和反映人口的发展和控制、人口构成、劳动力供给、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自然增长以及人口密度和人均耕地的变化。城镇化模块的重点在于研究工业生产与城镇化的关系、非农业人口比重、城镇人口及城镇驻地人口的变动趋势。乡村人口转移模块着眼于分析伴随着城镇化,乡村人口向城镇的集聚过程,涉及耕地变动、农业劳动力需求和供给、乡村剩余劳力向城镇的转移等问题。各模块之间相互联系,互为条件,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系统内一个因素的变动往往会引起其它众多因素的连锁反应。工作步骤分为:①明确系统目标、边界,选择相关变量;②分析系统内机制,确定各种因素之间的因果反馈关系;③画出流图,运用Dynamo语言,构造方程式,建造SD模型;

④计算机仿真和结果分析。

(5)相关研究

临泉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预测至2010年全县城镇化水平为30%,2020年

为40%。

‘第三章镇域人口规模预测

一、城镇人口现状

1、城镇人口统计口径

城镇人口是指占用城市生活空间,并享受各种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人口群体。目前,在城市规划中有4中不同的统计口径:第一种只考虑城市非农业人口;第二种按城镇人口统计,包括非农业人口和城区农业人口;第三种包括城市非农业人口和暂住人口;第四种包括城镇人口和暂住人口。

根据《城乡规划法》和建设部建办规函(1996)140号文件的要求,城市人口规模必须反映城市中实际的人口状况;在确定城市用地规模、设施能力和环境容量时,应以实际居住在城市的人口数量为依据。因此,城市人口应包括以下3部分:(1)城市建成区和近郊区的非农业人口

(2)城市建成区和近郊区的农业人口

(3)城市建成区和近郊区的暂住人口(1年以上)

2、城镇人口统计的地域范围

截至2011年为止,临泉县吕寨镇全镇人口为61331,其中非农业人口为1551,农业人口为59780。

建成区面积0.8平方公里。根据现状图,现状人口统计的地域范围为镇区行政范围内的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

3、城镇现状人口确定

常住人口的核定

以吕寨村行政管辖范围为人口统计范围,2011年末现状常驻人口为9456人。暂住人口核定

由于数据缺失,暂住人口将主要靠其他城市主要案例予以确定。

二、城市人口规模发展趋势分析

1、经济因素

吕寨镇将马上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届时随着经济的腾飞,必然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镇区对人口的吸纳能力,促进镇区人口快速增长。

2、结构因素

吕寨镇目前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城市化的进展,必将有许多农村人口转移至镇区。

3、政策因素

吕寨镇下一阶段的发展策略是集聚发展,即集中力量发展中心镇区,在这样的政策下,镇区人口会出现较快的增长。

4、资源因素

吕寨镇是水资源丰富的城镇,因此水资源将对吕寨镇城人口的增长形成一定的影响。

三、城镇人口发展的机遇

1、有利的宏观环境: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统筹城乡发

展,以城带乡、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我国一项重要政策。这对于城镇化马上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吕寨是十分难得的机遇。

2、产业梯度转移:不论是全球还是中国都在进行着新一轮的产业梯度转移,届时包括长三角、珠三角、阜阳乃至中原部分城市都有大量产业积极寻找承接地,吕寨如果充分发挥本地交通、劳动力、政策等优势,吸引到外资和企业,将为本地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扩大城市规模。

3、中央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也为吕寨城镇人口规模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中央不仅为提高中部地区农业、工业生产能力提供支持,还将为中部地区城市的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上加大投入。

4、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的出台,为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城市人口规模预测

1、相关规划要求

《临泉县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规划期末镇域总人口5.0万人;城镇人口3.0万人。

2、城区历史数据推算法

(1)农业人口的确定

采用公式:

P农=P0(1+i)n

式中: P农——规划期末非农业人口;

P0——基年农业人口,取5615人;

i——人口增长率;

n——规划期年限。

2008年吕寨镇镇区农业人口呈小幅度下降趋势,随着吕寨镇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镇内的农业人口将会逐渐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参考临泉县和周边阜南等城市的经验,确定

镇区农业人口增长率:

近期:—1.5%,中期:—1%,远期:—0.5%。

则规划期内吕寨镇农业人口为:

近期:60724人中期:62456人远期:65239人

(3)暂住人口的确定

总体上看,暂住人口的主体是外来务工人员,它是由城市产业发展、带来的,与城市的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在区域中的地位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由于缺乏相关资料,临泉县县城暂住人口的确定主要参考周围相关城市经验。

——1995年阜阳市暂住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12.5%,2007年暂住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13.5%,规划2010年为14%,2020年为15%。现状平均每年增长0.08%,规划每年增长0.12%。

——小城镇对人口的吸引力有限。

根据上述因素预测:

近期暂住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 1%,暂住人口数量为:75人

中期暂住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1.2%,暂住人口数量为:101人

远期暂住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1.5%,暂住人口数量为:187人

(4)总结

综合上面分析:近期(2015年)镇区人口为:8753人;

中期(2020年)镇区人口为:9875人;

远期(2030年)镇区人口为:12567人。

3、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适度人口规模预测

城市人口容量为特定的时期内城市这一特定的空间区域所能相对持续容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其中主要的限制因素为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和水资源。针对吕寨镇水资源充裕的情况,吕寨镇区城市人口容量要考虑水资源影响

4、市域城镇化水平分配法

根据预测,吕寨镇镇域在规划期内城镇化水平为:

2012年吕寨中心镇区城市人口占镇域城镇人口的比例为92%。考虑到现状吕寨镇正处于集聚发展阶段,在近期中心镇区人口占城镇人口将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而远期随着乡镇的发展和城镇向心发展趋势的改变,中心镇区人口的比重会有所下降。

因此预测:

近期(2015年)、中期(2020年)、远期(2030年)中心城区人口占镇域城

镇人口的比例分别为90%、87%和91%,预测中心城区人口分别为8753人、9875人、12567人。

5、城镇人口规模的确定

表1-7:吕寨镇城市人口预测结果汇总表(单位:万人)

预测方案现状人口2015年人口2020年人口2030年人口

历史数据推算法5636 8753 9875 12567

5636 8753 9875 12567

市域城镇化水平

分配法

5636 ------- 1-1.2万人, 1.2-2.2万人临泉县城市总体

规划要求

在不考虑区域调水的情况下,镇区城市人口容量为8万人

基于水资源的城

市人口容量

综合上面分析,最终确定:

近期(2015年)镇区人口为0.8万人;

中期(2020年)镇区人口为1万人;

远期(2030年)镇区人口为1.2万人。

五、促进城镇人口增长的对策

1、坚持极化发展战略,提高中心镇区的发展速度

在资金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坚持以镇区为中心,重点投资建设镇区,以形成有竞争力的增长极,同时能在镇区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镇区对人口的容纳能力。

2、改善户籍管理制度,降低人口进城门槛

应逐步实行按固定住所为主要依据的申请户籍制度,鼓励投资、移民,鼓励引进人才。在镇区有合法住所和稳定生活来源的农民准予落户、就业,子女入学、生活保障与城镇居民一视同仁。凡是符合条件落户城镇的人口,均不得收取城镇增容费或其他类的费用。

3、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的承载力

在发展经济和产业的同时,加大对城镇环境改造投入的力度,尤其是注重对水环境的治理与改造。一方面可以通过优美的城市环境吸引城镇以外的优秀人口入

住镇区,同时可以打破城市生态承载力对人口容量的制约。

4、繁荣三产服务业,增加镇区就业岗位

城镇的人口扩张与集聚必须有相应的就业岗位增加作为保障。因此把繁荣三产服务业作为城市下个阶段发展的重点,为进镇的人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是保证吕寨城镇人口有序增长的重要举措。

第四章镇区用地规模预测

一、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现状

根据城区用地现状图,20011年末城区建成区面积0.8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87.05平方米,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III级指标(90.1~105.0㎡/人),对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的吕寨来说建设用地数量还不足。

主要原因:

1、吕寨是人口大镇,人口数量众多,城镇居民对住房、交通和公共设施等建设用地的需求加强;

2、市政公用设施、道路、工业、绿地等用地建设长期滞后于城镇发展,限制着城市的健康成长;今后应加大市政公用设施和道路建设力度,加快工业区和绿地公园的发展速度,特别是提高人均工业用地指标。

目前,吕寨镇中心镇区城市建设用地中,居住用地总面积0.5平方公里,占总建设用地的比例最大,为68%;绿地总面积0.05平方公里,占总建设用地的7.5%;公共设施用地总面积0.04平方公里,占总建设用地的5%;道路广场用地总面积0.03平方公里,占总建设用地的4%;对外交通用地总面积0.03平方公里,占总建设用地的3.5%;其余用地类型比例较小,合计占总建设用地的7%。

吕寨用地结构的特征是:

1、居住用地比重偏大,人均居住面积偏高,不适宜土地的集约利用;

2、工业用地比重偏小,人均工业用地面积偏低,制约着城镇经济的发展;

3、道路广场用地比重偏小,人均道路广场面积偏低,居民出行环境紧张;

4、人均绿地面积基本合适,但由于吕寨人口众多,加上宜居的需求,还应

逐步加大。

由于吕寨目前处于经济发展初期,工业用地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是建设用地结构变化的主要推动力。

二、城市用地规模预测

1、历史数据推算法

P建=P0(1+i)n

式中: P建——规划期末城市建设用地;

P0——基年城市建设用地,取0.8平方公里;

i——建设用地年递增率;

n——规划期年限

(1)长期年递增情况

由于数据缺失,仅可判断年递增有限

(2)2000年以后的震荡上升阶段

①用地增长滞后于人口增长(2001—2003)

城镇人口增长迅速,用地规模增长滞后于人口增长,导致人均用地指标偏低。

②城镇起步发展(2004—2006)

土地的开发力度加大,城镇建设加快,用地规模迅速增加,06年较04年攀升

更快,人均用地指标较高。

(3)历年固定资产投资支出情况

从历年吕寨镇固定资产投资支出情况可以看出,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支出处于上升发展的趋势:

2001—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额较少

2004—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稳步上升

2007—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迅速猛涨

(4)预测结果

由于有关重要数据的确实,仅可知气发展大方向;因此,职能依据临泉县的情况予以确定,可以发现临泉县2000年以后城市用地规模基本处于快速增长的趋势,而且递增速度逐年增加,展望今后城市发展,按照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标准,确定近期、中期、远期城市建设用地年递增率取值分别为7%、5%、5%,则:

近期(2015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 0.8平方公里×(1+7%)3 =1.65平方公里

中期(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 1.65平方公里×(1+5%)5 =2.04平方公里

远期(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 2.04平方公里×(1+5%)10 =4.07平方公里

2、人口增长拉动预测法

人口是构成城镇规模的主体,是城镇规模最集中、最直接的反应,决定了城镇用地规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一般来说,城镇人口越多,规模越大,城镇的作用越大,城镇人口规模对城镇用地规模大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城镇人口的增加是城镇用地扩展的直接动因和最初动力,表现为城镇居民对住房、交通和公共设施等方面的需求加强。

根据前述城镇人口规模预测结果,规划近期城镇人口规模为1.5万人,中期城市人口规模为1.7万人,远期城市人口规模为2.6万人。根据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结合吕寨镇目前的人均建设用地水平89.2 ㎡/人,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同时符合标准中指标级别和允许调整幅度双因子的限制要求,人均城镇用地采取低、中、高3种方案。

(1)低方案

采用II级(75.1~90.0 ㎡/人)指标时,允许调整幅度-15.0~0,则:

近期(2015年)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90.0 ㎡/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1.34平方公里;

中期(2020年)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90.0 ㎡/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1.6平方公里;

远期(2030年)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85.0 ㎡/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2.5平方公里;

(2)中方案采用III级(90.1~105.0 ㎡/人)指标时,允许调整幅度不限,则:近期(2015年)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105.0 ㎡/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1.7平方公里;

中期(2020年)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105.0 ㎡/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1.9平方公里;

远期(2030年)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100.0 ㎡/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

2.6平方公里;

(3)高方案

采用IV级(105.1~120.0 ㎡/人)指标时,允许调整幅度+0.1~+15.0,则:

近期(2015年)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110.0 ㎡/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1.62平方公里;

中期(2020年)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110.0 ㎡/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1.87平方公里;

远期(2030年)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105.0 ㎡/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2.82平方公里;

表1-8:根据人均用地指标预测的吕寨镇中心镇区城市用地

方案2015年2020年2030年

人均用地指标(㎡/人)中心

城区

人口

(万

人)

城市

用地

(平

方公

里)

人均

用地

指标

(㎡/

人)

中心

城区

人口

(万

人)

城市

用地

(平

方公

里)

人均

用地

指标

(㎡/

人)

中心

城区

人口

(万

人)

城市

用地

(平

方公

里)

低方案

(II级指标)

90 1.8 1.34 90 2 1.6 85 2.9 2.3

中方案

(III级指标)

105 1.8 1.79 105 2 1.9 100 2.9 2.6

高方案

(IV 级指标)

110 1.8 1.62 110 2 1.87 105 2.9 2.82 3、经济增长拉动预测法

(1)经济预测模型

P建=T0*N*(n2/1-n1)/Ai

式中: P建——规划期末城市建设用地;

T0——规划期末GDP;

N——规划期末二、三产比重

n1——规划期末非农人口

n2——规划期末中心城区非农人口

Ai——规划期末中心城区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增加值产出率;

城镇经济发展受城市用地规模,尤其是产业用地规模的制约。城镇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载体,当其他条件都一致时,是否能吸引投资取决于土地资源的丰裕程度和价格的高低。因此,城镇用地规模往往成为经济发达地区城镇经济增长中的约束条件,城镇经济增长对城镇用地规模提出要求,在劳动力大量供给的背景下,城城镇用地规模决定了城镇可以容纳的人口规模。

(2)GDP预测

由于吕寨镇相关数据缺失,现以临泉县为例:

临泉县2000—2008年GDP年均增长率为10.2%,其中2006年、2007年、2008

年年均增长率较快,分别为12.4%、14.7%、15.2%。那时安徽省正处于“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要有一个较高的发展速度。同时,“十一五”时期,安徽省正处在重化工业和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投资、资本存量有望保持高增长。而临泉县也积极加快工业化建设、招商引资步伐加快,经济发展步入快速上升阶段。所以确定规划近期(2015年)年均递增率17.2%,中期(2020年)年均递增率15.1%,远期(2030年)年均递增率7.3%。

(3)二、三产增加值产出率预测

仍然以临泉县为例:

2008年,临泉县中心城区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增加值产出率为145万元/公顷。根据2009年由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考核办法》,经济增长过程中不断降低用地消耗,即降低单位GDP耗地率、降低单位GDP增长消耗新增建设用地率、降低单位固定资产消耗新增建设用地率,这将有效节约、高效的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可持续发展。所以,未来临泉县工业发展走集约经济效益,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增强经济产出效益,预测近期(2015年)、中期(2020年)、远期(2030年)中心城区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增加值产出率分别为:300、600、1300万元/公顷。

(5)预测结果

根据经济预测模型,预测近期(2015年)、中期(2020年)、远期(2030年)中心城区城市用地规模分别为:1.71平方公里、2.3平方公里、2.8平方公里。

4、城市用地分类预测法

P建=Ai*Q人/T

式中: P建——规划期末城市建设用地;

Ai——i类用地人均用地指标;

临泉县城市总体规划

Q人——规划期末人口;

T——i类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城镇居住、商业、文娱、绿化的要求也逐步提高,这尤其体现在对居住用地、工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绿化用地的需求上,这四类用地占城镇建设用地较大比重,并承担着居民生活、生产的功能扩散和集聚,是城镇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所以对各类建设用地的人均指标以及占建设用地的比重分析可以得出较为准确的建设用地需求量。

表1-9:吕寨镇四大类用地比较表

指标用地类别临泉县城国家标准比较

人均用

地(㎡

/人)

占建设用

地的比例

(%)

人均用地

(㎡

/人)

占建设用

地的比例

(%)

人均用地

(㎡

/人)

占建设用

地的比例

(%)

居住用地72.92 72.99 18-28 20-32 严重偏高严重偏高工业用地 1.72 1.72 10-25 15-25 偏低偏低

道路广场用地 4 4.02 7-15 8-15 偏低偏低

绿化用地7.5 7.47 ≥9 8-15 偏低偏低(1)居住用地

吕寨镇中心镇区现状人均居住用地67.89 ㎡,严重高于国家标准。规划期内

应逐步提高居住用地的开发强度,降低人均居住用地,但规划期内居住用地指标马上降至国标规定的18~28 ㎡/人范围内会存在一定问题。

指标确定主要考虑:

①吕寨镇区将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大量人口将进入城镇,对住宅需求量将不

断增长,过快的压缩人均居住用地指标不利于吕寨镇城市化进程;

②由于老城区改造难度较大,因而老城区的改造也是长期而缓慢的;

③国标《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是1991年颁发的,其中规定人均居住用地18~28 ㎡的设计标准较低。据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居住目标研究”报告,全国2020年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要达到30㎡,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提高容积率外,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也应有一定提高,因此也不宜过度压缩居住用地面积。

综合上述因素,规划期内居住用地指标控制为:

2015年:45㎡/人,2020年:30㎡/人,2030年:30㎡/人

(2)工业用地

吕寨镇现状工业用地人均1.24㎡,严重低于国标规定范围人均10~25 ㎡的低值。

指标确定主要考虑:

①吕寨属于安徽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经济总量较低,近年来虽然在工业的

带动下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属较低水平。

②来一段时间吕寨镇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新规划工业区的性质、地位以及

发展思路和方向,提高二、三产比重,通过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城镇水平的进步和提高,可以预见吕寨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需依托城镇工业的快速发展。综合上述因素,规划期内工业用地指标控制为:

2015年:13㎡/人,2020年:16 ㎡/人,2030年:21㎡/人

(3)道路广场用地

吕寨镇中心镇区现状道路广场用地人均3㎡,低于国家标准。而且道路广场面积分布不均,尤其缺乏社会停车场用地;规划期内应大力加强老城区的道路建设,疏解老城区人口,使城镇人口分布更加平衡,道路利用效率更高。指标确定主要考虑: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均机动车拥有量将会大幅提高,这对城镇道路和停车场等交通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将来城镇中需要更多的道路用地和停车用地;②吕寨镇城道路广场用地指标也要符合国标指标和其它规定,如《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规定道路广场用地7~15㎡/人,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8~1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规定,规划城市人口人均占有道路广场用地面积宜为7~15 ㎡,其中,道路用地面积宜为6.0~13.5 ㎡/人,广场面积宜为0.2~0.5 ㎡/人,公共停车场面积宜为0.8~1.0 ㎡。

综合上述因素,规划期内道路广场用地指标控制为:

2015年:7㎡/人,2020年:9 ㎡/人,2030年:13㎡人

(4)绿化用地

吕寨镇中心城区现状绿地人均指标为7.5㎡,低于国标中规定的人均≥9 ㎡的标准。

指标确定主要考虑:

①设二十一世纪宜人的人居环境是现代城镇的发展目标之一。充分利用良好的

生态环境,把吕寨建成现代化的园林城市,提高绿化覆盖率和人均绿地指标

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

②《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要求人均绿地≥9.0 ㎡,其中公共绿地≥6.0 ㎡/人,绿地比例占城市建设用地的8~15%。

③国发[2001] 20号文《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地建设的通知》要求城市规划城区2010年人均公共绿地达10㎡以上。

综合上述因素,规划期内绿地指标控制为:

2015年:10㎡/人,2020年:12㎡/人,2030年:14㎡/人

(5)预测结果

根据分类预测的模型,四大类用地预测城市用地规模结果如下

表1-10:城市用地分类预测的吕寨镇中心镇区城市用地

分类预测占建

设用

地比

近期(2015年)中期(2020年)远期(2030年)

人均

用地

(㎡

/人)

用地规模

(平方公里)

人均

用地

(㎡

/人)

用地规模(平

方公里)

人均

用地

(㎡

/人)

用地规模

(平方公里)

居住用地20-32 43 0.386—

0.618 28 0.500—

0.800

30 0.600—

0.960

工业用地15-25 14 0.290—

0.483 17 0.375—

0.625

21 0.450—

0.750

道路广场用地8-15 7 0.154—0.29

9 0.200—0.37

5

14 0.240—0.45

绿化用地8-15 11 0.154—

0.290 13 0.200—

0.375

15 0.240—

0.450

四、城市用地规模确定

以上各种方法预测结果见表:

表1-11:吕寨镇区用地规模预测结果汇总表

预测方案现状(2008年)

用地规模

(平方公里)近期(2015年)

用地规模

(平方公里)

中期(2020年)

用地规模

(平方公里)

远期(2030年)

用地规模

(平方公里)

历史数据推算法

1.74 1.74

2.02

3.08

人口拉动

低 1.52 1.7 2.4 中 1.72 2.0 2.8 高 1.87 2.12 3.15 经济带动 1.85 2.5 2.8

城市用地分类预测法

居住用地0.384—0.626 0.500—0.784 0.587—0.940 工业用地0.290—0.472 0.375—0.615 0.425—0.750 道路广场用

0.147—0.278 0.200—0.365 0.246—0.450 绿化用地0.178—0.258 0.200—0.376 0.240—0.450

考虑到规划前期吕寨镇区扩展用地重点是保证新镇区的建设需要,因此2020 年及以前经济带动用地增长的趋势明显,尤其是工业用地迅速扩大,2020年后,城镇功能逐渐完善,城镇形态逐渐形成,人口增长将表现出更大的推动力。并且,

居民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增加,绿地和居住的宜居性要求更高。同时,本着“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充分挖掘现有城市建设用地的潜力,在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存量建设用地的再开发,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确定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

近期(2015年)用地规模为1.74平方公里,人均用地为104.35平方米;

中期(2020年)用地规模为2.02平方公里,人均用地为103.46平方米;

远期(2030年)用地规模为3.08平方公里,人均用地为103.11平方米。

五、新增建设用地的来源

新增建设用地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取:

1、村庄建设用地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

临吕寨位于平原地区,村庄建设用地条件基本不受地形地貌限制,且人口密度较大,人均耕地较少,劳作半径相对较近。因此该区域村庄密度较大,且村庄建设占地面积也相对较大。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这些村庄建设用地将逐步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村庄建设用地的转化将成为城镇建设用地需求的主要来源之一。

2、未利用土地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

吕寨尚有部分未利用地,可以适当因地制宜地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

3、交通、电力走廊、农业基础设施等用地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

规划建成区内有的公路、电力走廊等区域基础设施用地,纳入城区后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

4、农用地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

由于吕寨镇区为平原地区,其周边没有荒山、坡地、岭地或滩地供开发利用。城镇要发展,规模要扩大,必然要占用周边的农用地。

宜宾市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宜宾市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宜宾政务中心李擎 2011年12月26日 一、我市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规模小,缺乏支撑产业 我市现有建制区2个,从人口来看,只有主城区达30万人;从建成面积看,块状不一,大小各异。而集贸性城镇占总数的70%以上,主要以为周围农村提供商品交换、物资集散等为职能,二、三产业相欠发达,致使城镇缺乏支撑产业,进入城镇的农民就业和生计难以保障,制约城镇化发展。 (二)城镇建设资金投入滞后于城镇发展需求 我市大部分村镇财力薄弱,难以筹集大量的资金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大部分村镇缺乏稳定、规范的资金来源,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十分紧张,资金投入明显滞后于城镇发展需求。 (三)规划滞后,建设管理经验不足 在我市城镇建设规划中,不少规划是粗线条的规划,缺乏个性和特色;城镇规划建设标准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较多,城镇综合开发率低,出现规划趋同性;城镇管理力度不够,大部分城镇缺少现代文明气息,甚至存在“脏、乱、差”现象。 (四)城镇发展存在“人才短缺”和“劳动力剩余”的

矛盾 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管理人才,城镇企业生产发展需要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科技推广需要农技人才,但是由于农村城镇的生活条件,信息交流、交通、通讯、娱乐和再教育条件与城市存在一定差距,具有高学历和具备一定技能的人才不愿意到农村城镇就业,而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这就出现了城镇发展过程中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与农村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之间的矛盾。 二、加快我市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认识,努力推进我市城镇化健康发展 城镇化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农民和农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种文明向广大农村的蔓延将是不可阻挡的。同时,城市是由“城”和“市”组成的。所谓“城”主要是由道路、交通、楼宇、建筑、空气、绿地、水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组成。所谓“市”则是由商业、餐饮、旅游、金融、服务等行业市景所组成。由此可见,城镇是经济文化的载体,城镇化过程就是聚集生产要素、繁荣和发展二、三产业的过程。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又进一步要求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我市人均耕地低于全省人均耕地水平,随着人口增长和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人均耕地面积还在逐年下降。人均耕地有限、农产品商品率低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长,使农村出现了“小空间,大人口”的经济格局。大部分农村人口迫切要求摆脱日益狭窄的生产空间,到城镇寻求发

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78463969.html, 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苗绘李海申田媛 来源:《金融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01期 摘要:我国的农村城镇化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城镇化率首次突破了50%,城镇化成为促进内需的主要力量。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低,进程缓慢,在农村城镇发展中还存在着制度、土地、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存在着对农村城镇化政策的误解等问题。要通过科学规划并合理布局,走有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深化制度改革,完善法规建设;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吸引全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等对策,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3)01-0049-04 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截至2011年底,全国城镇人口达到6.91亿,城镇化率达到了51.27%,首次突破了50%。全国共有657个设市城市,19 683个建制镇,其中有30个城市的常住人口超过800万人,超过1 000万人口的城市有13个。我国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主攻点。但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低,建设速度缓慢,按户籍人口计算目前我国城镇化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35%左右,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水平,也低于许多同等发展阶段国家的水平。因此研究农村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及存在的问题,探寻其解决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1. 制度因素。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以户籍管理制度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成为农村城镇化的主要制度性障碍,它压制了社会对城镇人口的供给和需求,迫使进城的农民只能在城镇“体外循环”,处处受到冷遇和歧视,大大降低了城镇对他们的吸引力。同时,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为农民量身定制的失业保险制度尚未建立,新型的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也 才刚刚起步,仍存在极大的缺陷和不足,导致农民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后却“老无所养、老无所靠”,这些极大地影响了他们从农村转向城镇的积极性。另外,就业政策、教育政策、公共服务供给政策、财政转移政策等方面的差别也给农民在城市中的正常生活带来各种不便。 2. 土地因素。土地问题也是我国当前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伴随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城镇用地迅猛增长,城镇外延扩张造成稀缺土地过量消耗,如1990~201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了近2.5万平方公里。除正常城镇用地外,也出现过于追求城市形象建设,建大广场、宽马路、大办公楼,超占、浪费大量土地资源。过高的建设用地比例,使资源、环境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引言】当前,当今,城市化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也最有力的发展趋势之一。然而,一个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也作为了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象征,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发展也取得了很大进程。然而,城市化进程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要得到较好的发展并非易事,所以需要一个较好的指导方针来作指导,不然就会陷入发展不合理的陷阱。但是,在西方一些国家,城市化水平太高,以至于出现了逆城市化的现象。【关键词】:城市化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经历了很长的道路,我国的城市化自1949年10.6%曲折的发展到1978年时为12%。从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的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相应的城市化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全面总结以前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同时,智慧的中国人积极探索、创新寻找新的发展方向。特别是从84年中国开放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大量扶持乡镇企业及私营企业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90年代,国家政策大力扶持推进城市化进程,到20世纪末时中国的城市化已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36.2%。这主要得意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各地普遍呈现出活跃现象,大中型城市迅速发展,形成了城市群、城市带、大城市圈,国家也大力加大了政策的扶持力度,把城市发展摆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8%左右。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虽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到20世纪中叶,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别为:美国72%,英国87%,联邦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 。到现在简直就不值得一比了,不过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的城市化起步较晚。中国的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1)环境污染严重,原有生态环境改变,环境质量下降,趋于恶化;(2)中心区人口密集;(3)交通拥挤;4、地价房租昂贵,居住条件差;5、失业人口增多;(6)社会秩序混乱。【范恒山 2009年09月】总的来说,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大城市膨胀发展,中小城镇发展缓慢。这就说明我国城市化发展不合理,存在很大问题。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方向首先,在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城市环境的污染,道路交通的拥堵,居住环境差等,因此,要建立现代化合理化信息化宜居型城市就得,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扩大绿化面积。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分担大城市的功能。其次,应根据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化起步晚,发展速度缓慢,发展不 合理等特征,制定合理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化战略,不能盲目追求城市化的进程,而忽略了城市化进程对环境、交通、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再次,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建设,不能盲目的照搬照套西方的城市化模式和策略,根据中国国情研究和探索出适合中国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主要发展创新型特色城市,放宽大城市管理规模,重点建设几个国际型超级大城市。什么叫创新型特色城市呢?创新型特色就是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比他好。中国的大小城市估计有成千上万,但大多数城市不出名,城市形象不好,没有影响力,也许别人压根就不知道有这个城市的存在,何来出名,何谈城市形象,城市影响力呢?举个列子:一个中型城市,也许你什么卫生、环境等都做得很好,但就是不出名。原因就是没有特色,但如果你一个中型城市,你把他的绿化全部弄成一种比较有特色的植物(比如把南昌的全部绿化植物卖了,全部改种成竹子),或者把整个城市重点发展一种产业。水城威尼斯,宗教圣城耶路撒冷,无论它人口多杀,环境有多好,我们大家都知道。但不是说把城市全部建成宗教圣地或是把城市全建在水上。主要说明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要有所创新。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及方向

浅谈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及方向 摘要: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我国城镇化的发展道路一直是跌宕起伏,自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开始蜕变,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已经进行了30余年,但与美国相比,中国的城市化率仅达到了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水平,这还是按照统计局52%的标准进行比较的。从此可以比较出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还不是很高。在发展的道路上,问题一直都是存在的,这就需要我们去思考、解决。 关键字:发展过程;问题;方向 正文: 一.城镇化的概念 城镇化就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以及城市的数量的地曾加,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空间表现。简言之,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 二.我国城镇化的进程 根据城镇人口的变化特点,可将中国城镇化阶段大体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恢复和起步时期(1949~1957年) 这一时期是中国城镇化发展较快时期,城镇人口从1949年的5765万人增长到1954年的994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达7%,是总人口年平均增长率2.2%的3倍多。这一时期可再细分为两个时期:①1949~1952年的3年恢复时期。该时期城市经济迅速恢复,安排了大量失业人口,从农村迁入城市的人口较多,1951~1953年间年均人口净迁入率为33.1‰,城镇人口年增长率为7.5%。②是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这也是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时期。为满足工业建设项目的需要,“一五”期间从乡村进入城镇的人口达1500万之多,加上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至1957年,城镇人口增加了2400万,年均增长7.0%左右,成为城镇人口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 2超高速城镇化阶段(1958~1960年) 这一时期强调赶英超美,提出了以钢为纲。全民大办工业的总路线,致使出现了爆发性的工业化过程和超高速城镇化过程,3年间新设城市33座,城镇人口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5%。 3停滞时期(1961~1976年) 这一时期又可细分为两个时期:①1961~1965年的经济调整时期;②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盲目大跃进,至1961年时中国出现了经济发展的大滑坡,中央政府不得不大力调整工业结构,通过提高设市设镇标准而大量精简城市人口。其结果,城市数由1961年的208座下降到1965年的171座,同时期内的城镇化率也由24.7%下降到18.0%,出现了城镇化的大回落。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出现强烈的政治动荡,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出现了第二次城镇化的大回落,其显著特征是大量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量的城市干部被下放到农村。在工业建设方面,过份强调国防意识,导致“三线”企业的布局过于分散,阻滞了基建投资对城镇建设的促进作用,造成城镇迁出人口大于迁入人口。这一时期城镇人口的增长完全由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所致。 4城镇化增长阶段(1977~1983年) 这一时期,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国家开始重新重视城镇的发展,并适时适度地在1979年前后实施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如允许知青回城、允许下放干部返城等,从而使城镇机械人口、特别是大城市的机械人口增长加快,出现了城镇化水平的整体提高。 5城镇化高速增长阶段(1984~1995年) 1984年,中央政府颁布了新的户籍管理政策,允许农民自带口粮进镇务工经商和进镇落户,同时又修正了1960年代以来的市镇建制标准,从而使全国城镇数量迅猛上升。1984年,全国设市城市数为300个;到1994年底,设市城市数即增加到622个,平均每年增加32个。按第四次人口普查口径,城镇化水平也由1984年的23.01%上升至1993年的28.14%。 三.我国城镇化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北京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五种模式

北京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五种模式 作者:泛华志达 2015-04-13 13:16 关键词:北京,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人气188 分享到: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还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北京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是重复欧美城镇化的老路,也不走拉美城镇化的道路,不是城市功能在郊区的线性延伸,简单走“新城+小城镇+新农村建设”的路子,也不是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简单递加,而是适应中国国情和北京市市情的要求,结合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和时代特征,是社会生产关系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这一根本制度性鸿沟基础上的重新调整,既是郊区农村发展的机遇,也是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 通过对以往北京市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主要模式总结,提炼为开发商主导模式、政府主导模式、农民与村集体主导模式、绿隔征占模式、整建制转居模式五种。 1、开发商主导的模式 目前,完全由开发商主导的模式已不多见。一些村在发展初期,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政府财政相对紧张,往往是以开发商为主导,开发商拿走了大量的好地,产生许多遗留问题。 这类开发建设模式主要采取由开发商征占土地,依靠土地使用权证向银行融资,进行一级开发和二级开发,完成城市化建设。开发商在拿走大片土地的同时,还需完成征地拆迁、人员安置以及公共交通、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设。2004年以前,这类开发建设模式居于主导地位。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政府与市场的职能混淆,比如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等本应由政府配建的项目交给开发商开发,而开发商往往不落实。纯利润导向,开发商开发项目以利润为导向,并不能很好的考虑村民的利益。单项目平衡,开发商只追求单个项目开发的平衡,不进行区域统筹考虑。一次性合作,项目开发完成后,开发商便对该项目不再进行任何投入。 2、政府主导模式 近年来,政府通过土地储备方式,开始掌握城乡结合部地区村庄改造建设的主导权,并以大区域资金平衡的办法,使多年搁置的改造建设项目得以重新启动,有效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政府主导模式的基本形式是以区县和乡镇政府为实施主体,主要通过土地储备的运作机制,依托土地储备中心解决融资,进行征地和一级开发,同时解决农民的征地补偿和安置补偿、转局和社保问题。在此模式下,农民的利益教有保障,一些难以开发的地块,也得以有效推进。

城镇化发展现状与思考

城镇化发体现状与思考 摘要: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是新的经济增长极。本文从城镇化发展 进程、城镇化发体现状及特点阐述了阜阳市城镇化的历史现状,并分 别从滞后于全国全省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居民收入三个方面实 行深刻的剖析。最后,从发挥比较优势,强化城镇功能,立足市情实 际明晰发展目标,依靠发展拉动增强城市实力三个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城镇化;发展进程;现状;阜阳市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也是新的经济 增长极。近几年,阜阳把推动城镇化作为富民强市的重要抓手和推动 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全力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不但为阜阳跨越式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而且已经成为富民强 市的战略支撑点。 一、阜阳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及现状 (一)城镇化发展进程阜阳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农村人口众多,城镇 化水平相对较低。改革开放前3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一直徘徊在4.5%以下,发展滞缓。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 进程明显加快,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改观,先后经历了平稳恢复阶段(1978~1995年)、加快发展阶段(1996~2005年)和快速推动阶段(2006年后)的发展过程。1978~1995年全市城镇化率由4.5%逐步攀升到10.6%,年均提升0.36个百分点,属逐步恢复提升阶段;1996年 阜阳撤地设市后,城镇化水平得到长足发展,提升到2005年的26.5%,十年年均提升1.59个百分点;2006年以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动,城镇化迎来了黄金发展期,城镇化水平持续快速提升,发展质量

明显提升;2014年全市城镇化率达37.5%,2006年以来年均提升1.22 个百分点。 (二)城镇化发体现状及特点1.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城市空间扩 展加快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提升。2014年全市GDP总量攀升到1146.1亿元,1978~2014年GDP年 均增长9.7%,其中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1.8%,“十二五”前四年均 速达10.5%,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较快的时期之一。经济的发展,带动人口城镇化进程快速推动,2014年城镇化水平提升到37.5%, “十二五”前四年平均提升1.4个百分点,是全市城镇化持续快速发 展时期。城镇常住人口发展到293.4万人,是2010年的1.2倍,分别 是2005年和1978年的1.3倍和10.7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持续加快,全市城市外延和新区持续扩大,城市面积迅速拓展。2014年末,全市 城市面积788.6平方公里,比2005年扩大2.1倍,平均每年增加60 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超过240平方公里,比2005年和2010年分别 增加135.9%和37.9%。随着城市面积的增加,城市人口规模也在持续 扩大。全市城市人口179.7万人,比2005年和2010年分别增长50.5%和8.1%。2.城市功能持续完善,基础设施显著增强近年来,阜阳市优化投资环境,持续增大对城市建设、道路和公用设施的投入,城市功 能日趋完善。2014年,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是2010年的2.0倍,年均增长18.5%;房地产开发投资是2010年的4.3倍,年均增长 44.1%。城市道路总长度达1753公里,比2010年增长40.7%;城市公 交运营路网长度和客运量分别比2010年增长44.9%和81.2%;城市排 水管道和供水管道长度分别增长79.0%和36.3%。随着城市经济实力的 增强,城市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力度进一步增强,城市环境质量和人 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绿化覆盖面积和园林绿地面积明显增加,绿 化覆盖率持续提升,城市绿化美化效果正在显现,生态环境明显改观。3.产业层次优化升级,就业结构积极调整城镇化有助于工业和城市服 务业的发展,促动二、三产业发展,优化产业和就业结构。同时,二、三产业的持续较快发展也有助于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 业岗位,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2014年,阜阳全市二、三产业增加

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

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趋势和特点 一、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 虽然我国城镇建设历史悠久,并且在古代很长时期,我国城市发展都居于所处时代的前列,而且出现过当时享有世界盛誉的大都市,但随着近代以来饱受外国入侵和殖民掠夺,我国社会发展严重滞后,近现代城镇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基本上被扼杀。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近现代史上真正意义的城镇化的开始。综合有关研究,可以将建国以来的城镇化进程简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见图1,2,3)。 1.城镇化起步发展阶段(1949~1957年) 随着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逐渐得到恢复(1949~1952年)以及其后“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1953~1957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城镇化水平得到稳步提高。这一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较快,具体表现为:新建了一批工矿业城市并且扩建和改造了一批重点城市,城市数量从1949年的136座增加到1957年176座,年均增加5座,城镇人口也增长较快,从5765万增加到9949万,城镇化水平由10.64%提高到15.39%,相当于年均提高0.59个百分点。总体而言,这段时期的城镇发展及城镇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基本适应。 2.城镇化剧烈波动阶段(1958~1965年) 由于对经济发展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我国经济发展在此后开始盲目追求高速度,受“大跃进”思想的影响,经济发展起伏波动大,城镇化发展也表现出大起大落。其中,在1958~1960 年三年“大跃进”时期,由于受急于求成和主观随意性强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影响,我国工业化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在脱离了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高速推进,一大批工业项目盲目上马,致使农村人口大规模涌入城镇,3 年内城镇人口净增2352 万,年均约新增城市8座,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到19.75%(年均提高1.45个百分点)。但这种由“跃进”式国民经济建设所导致的超越经济社会发展的“虚假城镇化”并不持续。从1960年起我国国民经济进入困难时期,特别是国家在1961年对整个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后,我国城镇化进入了1961~1963年的三年调整时期,期间停建和缓建了一大批工业项目,政府动员大量城镇人口回农村,一部分新设市恢复到县级建制而一部分地级市则降级为县级市,3年间城市总数合计减少25座(1963年一年就撤销城市24座),城镇化水平也骤降2.46 个百分点为16.84%,出现了极不正常的“逆”城市化现象。而在随后的1964~1965 年,由于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城镇化开始呈现回升态势,到1965年底全国城镇人口缓慢增加到13045万,城镇化水平也恢复到18%附近(17.98%)。 3.城镇化徘徊停滞阶段(1966~1978年)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国民经济开始出现的全面好转并带动城镇化发展逐步恢复并未持续多久,更未能促使我国城镇化从此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随着“文革”的开始以及国家在其后政治经济领域的一系列重大失误,殃及刚刚有所起色的城镇化进程,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了徘徊停滞阶段。整个“文革”十年以及受其影响的随后两年中,全国大约有3000 多万城镇青年学生、干部和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劳动和安家落户,而且以备战为目的的“三线”建设使得基建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与原有城镇脱节从而导致城镇建设大大滞后, 许多小城镇日益衰败。从1966年到1978年虽然城镇总人口从13313万增加到17245万,但由于全国总人口也基本保持了同样的增速(从74542到96259万),总体城镇化水平仅从17.86%缓慢提高到17.92%,整个13年间全国城市总数只增加了21个。 4.城镇化恢复发展阶段(1979~1992年) 随着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全国工作重点开始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

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的成就

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的成就 日期:2009-9-16 一、城镇化对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意义 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地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过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当前,世界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0%,全球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国转变的必由之路。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差距大、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国土面积中适宜开发建设的空间十分有限。在我国特殊的国情和发展背景下,既要立足自力更生,以我为主,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又要在有限的适宜人居的地区进行城市建设,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既要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和城市地区,又要注重发展小城镇,通过减少农业人口,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收入和社会服务水平;既要推动沿海地区继续率先发展,促进结构调整,又要提高广大中西部的发展动力;既要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保持外贸竞争力,又要进一步扩大内需市场,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城镇化有力地吸引了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成为解决就业、实现市场扩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城镇承接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带动农民增收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人地紧张的突出矛盾;城镇化有利于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差距。稳步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对于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正在和即将发生的城乡人口转移和社会变迁的规模在世界上将是空前的。在资源、环境、人口等众多制约条件下走出一条健康发展的城镇化道路,不仅对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二、我国城镇化的基本情况和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载体。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的原则,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城镇化水平持续快速提高,城镇体系不断完善 2008年底,我国城镇人口6.07亿人,城镇化水平45.68%,比解放初期的10.64%提高了35个百分点;比1982年的21.1%提高25.6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95个百分

城镇化的几个阶段

3.1 陕西省城镇化发展历程 建国以来,陕西省城镇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城镇化水平变化如图所示(8) 3.11 快速稳步发展时期(1950~1957) 这一时期陕西省作为国家重点建设地区,布局了24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再加上与之相配套的50多个大中型工程的相继建设,形成了陕西经济建设的一个高潮。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吧大量的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及其家属迁入陕西,同时许多高等院校或西科也迁入陕西或陕西组建,在此期间共有17座高等院校相继建成招生,在加上工况企业在农村招工,致使全省城镇人口迅速增加。据统计,“一五”期间陕西全省净迁入人口约150,其中大部分称为城镇人口,这个时期,全省城镇总人口由不足100万增加到285.4万人,城镇非农业人口增加到211.4万人,分别占全省人口的15.83%和11.73%,年平均递增速度均在12%以上,是建国以来陕西省城镇化发展最快的时期。 3.2评价结果 根据13市的数据,利用公式4,5,6得出陕西省城镇化水平、协调系数以及发展程度的各项得分,具体结果如下表。 表3 陕西省2009~2013年城镇化综合水平、协调系数以及协调发展程度评价 Tab.3 Evaluation results of urbanization ,coordinate index and coordinate development of shanxi province (2009~2013) 3.3陕西省城镇化水平及其协调性的空间格局 为了更好研究陕西省城镇化水平以及协调性的空间分布特征,选用2010年陕西省10个地市的数据加以分析,找到共同的规律以及差异处,分析成因。 3.31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的空间格局 运用Arcgis9.2地理信息系统空间

中国城镇化问题浅析

中国城镇化问题浅析 【摘要】城镇化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更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城镇建设实现了很好的跨越,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矛盾。本文围绕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详细 阐述,并提出要通过改革户籍、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建立地区特色产业,推动城乡产业化;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的城镇发展道路等方法来促进我国城镇化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发展现状;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 所谓城镇化其实质是指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化社会 改造发展的建设过程。它是我国物质文明进步的具体体现,也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更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30多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城镇 化进程日益加快,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建设实现了很好的跨越,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水平仍比较滞后,还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那么,新形势下如何更好的开展新

型城镇化道路是当前棘手且刻不容缓的难题。下面笔者对中国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详细阐述,并提出几点改进措施。 1.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 1.1城镇体系不健全,功能不完善 健全的城镇体系是促进城镇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 前提。然而,纵观当前的城镇发展可发现我国目前的城镇体系仍不健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目前大部分地方盲目推进城镇化不能统筹兼顾城乡的协调发展,不能合理扩大规模突出优势,导致一些地方小城镇居多,缺乏大城市的经济支撑,而大城市不能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城市与小城镇的相互发展。②城镇经济结构不合理,不能合理优化产业布局,不能突出地方经济特色,忽视与周边经济的联系,二、三产业发展不足。③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功能不完善。比如在教育设施、园林绿化、用水普及、就业服务等方面仍不能满足城镇居民的需求。 1.2城乡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大 城乡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大是我国现阶段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一大难题。先富带后富政策使得我国东部及沿海地区呈现了飞速的发展,聚集了中国大量的财富,随着其经济及环境的逐步改善,已进入城镇化发展的中期阶段。而在我

中国城镇化进程分析

中国城镇化进程分析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取得了长足发展,我国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创新,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化城镇化发展道路,同时城镇化作为一种影响极为深远的社会经济变化过程,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在调查,搜集资料,参考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对我国城镇化的历史,现状,发展中的问题等做出说明分析;然后深入探讨了目前城镇化的典型案例并对未来城镇化给出建议及意见。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我国城镇化的概念及相关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指出城镇化中所涉及的经济结构,户籍等一系列问题并归纳相关原因;第三部分结合政策指出解决城镇化过程中问题的相关建议并通过分析案例来解读新型城镇化如何引领中国城镇化道路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中国特色人口城镇化未来发展 一﹑有关城镇化的概念及我国城镇化的基本现状 城镇化顾名思义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从国际的普遍经验来看,城镇化是与人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城镇化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城镇化有助于普及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从而促进人民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城镇化有助于促进政府治理的改善。当农民离开农村聚集在城市之后,会从多方面影响政府治理。城镇化使政府与民众的距离空前的拉近了,政府及其官员的一举一动变得更容易观察和监督。从长期看,城镇化还有助于促进公平的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和地区发展差距。 中国是世界上城镇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然而,就中国的现代城镇化发展而言,其历史只有50多年。实际上,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家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强调的是国家工业生产体系的建设(工业化),中国现代城镇化的发展相当缓慢。中国的城镇化35年来取得巨大成就。数据显示,1978年中国的城镇化率是17.9%,2012年达到52.6%。这意味着,在过去34年中,中国的城镇化率提高34.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都要达到1个百分点以上。中国实际城镇化率已达

中国城镇化管理的发展模式

中国城镇化管理的发展模式 【摘要】:城镇化是我国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目标。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城镇化建设,本文分析了城镇化的概念;城镇化体系及体系的合理性构成,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两种推进方式,这为城镇化管理提供了部分理论研究;最后提出各区域要根据本区域的多种因素综合考量选择适合本区域的城镇化化发展模式,不能“一刀切”或者是盲目模仿。 【关键词】:城镇化;城镇体系;发展模式 abstract: urbanization is one of the milestones in our development process.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the urbanizati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oncept of urbanization; urbanization system and the rationality of the system constitute a two way forward i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process, which provides some theoretical studi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urbanization; finally, the regional integrated consideration of a variety of factors according to the region’s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model for the region, not “one size fits all”or blind imitation.key words: urbanization; urban system; development model 一、引言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全国各地都在开展城镇化

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

1.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矛盾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随着人口而增长的需求与生产资料之间的矛盾 o B.经济增长方式与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o C.城市化提高过程中,社会经济与社会文明之间的矛盾 o D.人口转移与农民工素质提高的矛盾 ? 2.我国的逆城市化现象与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现象的本质区别是()。(单选题3分) 得分:0分 o A.环境恶化 o B.房价过高 o C.生活服务设施外延 o D.城市核心区空心化 ? 3.下列关于我国未来可持续城镇化发展的观点中,不正确的是()。(单选题3分) 得分:3分 o A.要不断扩大城市规模,以此来提高城市化率 o B.要坚持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科技创新对社会经济的贡献率 o C.要避免空间规划失衡、空间管治失控 o D.要经过科学规划,建设具有竞争力的城镇 ? 4.我国的城镇化过程,与世界上多数国家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轨迹相比较,显著的不同之处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早期城镇化发展阶段,城市数量不断增加 o B.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时,出现逆城市化 o C.在城市化成熟阶段,提出生态城市理念 o D.在城市化水平相对不高时,出现逆城市化 ? 5.城市化的核心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工业化或非农产业化 o B.居民点的出现 o C.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 o D.资源的充沛 ? 6.()是指人口就业和产业活动通过非农化过程,实现人口从就业岗位上从事的农业活动转变成非农业活动,以及居住的形态从乡村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国际大都市 o B.城市化 o C.城镇化 o D.核心商业圈 ?7.无序城市群的本质特征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城市群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郊区化 o B.城市群间本质上并无经济分工、协作的关系 o C.城市群间的就业与通勤存在紧密联系

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几年城镇化速度加快,城镇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批新型城镇正在形成。但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化建设缺乏规划。大部分乡镇没有编制乡镇总体规划,使各乡镇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使得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小城镇与周边乡村之间,难以形成分工明确,布局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和空间格局。部分乡镇有总体规划,也设有详细控规,不注重特色设计。 (二)对乡镇的城镇化建设重视不够。近来县城面貌日新月异。相比之下,大部分中心镇建制镇发育程度不高,镇区规模普遍不大,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配套功能还不完善,经济实力缺少第二、三产业的支撑,城镇吸纳积聚功能比较弱。重点中心镇难以发挥其规模效益和辐射服务等功能。 (三)制约城镇发展的因素难以突破。中心镇城镇建设融资能力较弱,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多元化多渠道投资体制尚未建立。城镇建设与用地的矛盾较突出,土地利用规划没有很好地与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土地流转较为困难、用地不足,建设用地调剂受到制约。农村集体土地拆迁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依据和政策措施。 (四)社会保障及户籍制度不健全。失地农民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使得失地农民心理不踏实,由于户籍制度的制约,失地农民农转非较为困难,即使农转非,也没有享受城市低保,城市青年服兵役等城镇非农业人口的待遇。 (五)建设管理机制不健全,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城镇建设管理提出更高要求。由于前些年机构改革把乡镇的城建办取消,这就使各乡镇的建设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形成乱搭乱建乱占耕地现象严重。 二、对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城镇的形成,内容和观念是不断变化的。现在的城镇化建设不应当孤立的,整从城市扩展与农村城市化的互动过程来考虑,根据多方面的相关因素来统筹规划小城镇的发展,如房产业、文化、传统、城镇与城镇之间,小城镇与农村居民之间、小城镇与大城市之间、小城镇的现在与未来等多种关系,来把握和设计城镇,对此城镇的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从传统、现在和未来发展的角度高起点,高水平建设小城镇。城镇的建设要考虑到传统、现在和未来。特别要预测未来的发展,按照将来而不是现在的需要进行规划,这就是先进性。建设水平低的城镇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应当从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中国工业化的提高与中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步伐日益加快,在此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与预防,就我的家乡“江苏省淮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徐杨乡”为对象,我利用寒假期间对我的家乡进行了实地考察与走访调查,希望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更好地为我们国家建设提供建议。 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1993年10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省级开发区。2010年11月1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淮安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长江三角洲边缘,面积13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0万人。管理东湖、广州路、新港、枚乘路、张码5个办事处以及钵池、徐杨、南马厂3个乡,由于淮安市经济开发区不断招商引资,徐杨乡辖内10个村委会有8个村已被规划,被规划的村委会:大砖桥、新强、徐杨、熊胡、砖井、高张、严赵,以上已拆迁完毕,市委将村上居民安排在新建的安置小区,具体有:南方花园,新强小区,黄元小区,徐杨小区(徐杨中心社区),城东花园(富士康社区)。

为了更好了解第一手资料,我利用寒假时间对各个小区,商业街,工厂等城镇化水平高的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在考察过程中对小区住民,商铺店主,工人进行了访问与交流,最后对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类与总结,得出了城镇化过程中的4大问题 1.城镇化过程中的污染问题 在开发区20多年的招商引资过程中,这里兴建了很多工厂,工厂排放的废气污染了空气,增大了pm2、5的浓度,造成了雾霾天气;工厂排放的废水被随意排放河中,这些工业废水含有大量有害物质,污染了水源,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系统,也危害住民的身体健康;也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地方人口开始增多,这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还有大量兴建建筑,产生很多噪音污染,建筑废渣污染,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土地拆迁破坏了很多绿化,热岛效应明显。 针对城镇化过程中的污染问题,政府应该加强对工厂废水废气排放的监管力度,加大绿化面积,加强保护环境的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素质,垃圾回收利用,合理分类 2.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员就业问题 随着农田,房屋被征用,很多农民失去了土地,也失去了赖以为生的收入来源,这些农民虽然没有其她技术特长,但就是数量庞大,如果不为她们提供工作岗位不仅一种劳动力的浪

世界城镇化发展历程及其经验

世界城镇化发展历程及其经验 [提要] 从世界城镇化发展历程看,城镇化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各国城镇化动力机制也不尽相同。从中总结的经验教训有:城镇化不能脱离农业现代化;城镇化水平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城镇化要遵从市场调节,也要在政府合理有效的宏观调控下推进;城镇化应集约利用土地,避免过度郊区化。 关键词:世界;城镇化;历程;经验 一、世界城镇化历程与特点 (一)城镇化进程阶段性明显。18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可以视为世界现代城镇化的发展开端,所以世界城镇化发展至今已经历了两个世纪有余,整个进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是1800~1900年,这100年是欧洲工业革命的初期,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逐渐增加,但增速非常缓慢,世界城镇化率由1800年的5.3%提高到1900年的13.6%,100年仅提高了8.3个百分点。这一阶段也没有形成城市体系。第二阶段是1900年至今,可视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世界城镇化率为46.6%,比1900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这100年城镇化增速是上100年的3倍。进入21世纪,世界城镇化保持快速发展,2008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超过50%,到2011年,世界城镇化率提高到52%。 (二)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城镇化在地域和发展上的不平衡性也是伴随世界城镇化进程的显著特征。工业化起步于欧洲国家,所以欧洲国家的城镇化进程也较其他国家快,随着时间的推进,城镇化在各地域的差异明显。根据2011年版《世界城市化展望》数据,2011年较发达地区居住在城市的居民比例为78%,而这一比例在欠发达地区只有47%。从国家的城镇化率的比较上也可看出这种不平衡,新加坡很早就实现了城镇化,2000年以后其城镇化率即为100%,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在2011年分别达到82.4%、79.6%和91.1%,而孟加拉国、柬埔寨和斯里兰卡的城镇化率还都在30%以下。 二、典型国家城镇化进程 由于国情、发展环境和发展战略的不同,各国城镇化进程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甚至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城镇化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剖析国外典型的城镇化进程,从中可以总结出经验和教训。

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近几年城镇化速度加快,城镇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批新型城镇正在形成。但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化建设缺乏规划。大部分乡镇没有编制乡镇总体规划,使各乡镇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使得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小城镇与周边乡村之间,难以形成分工明确,布局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和空间格局。部分乡镇有总体规划,也设有详细控规,不注重特色设计。 (二)对乡镇的城镇化建设重视不够。近来县城面貌日新月异。相比之下,大部分中心镇建制镇发育程度不高,镇区规模普遍不大,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配套功能还不完善,经济实力缺少第二、三产业的支撑,城镇吸纳积聚功能比较弱。重点中心镇难以发挥其规模效益和辐射服务等功能。 (三)制约城镇发展的因素难以突破。中心镇城镇建设融资能力较弱,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多元化多渠道投资体制尚未建立。城镇建设与用地的矛盾较突出,土地利用规划没有很好地与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土地流转较为困难、用地不足,建设用地调剂受到制约。农村集体土地拆迁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依据和政策措施。 (四)社会保障及户籍制度不健全。失地农民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使得失地农民心理不踏实,由于户籍制度的制约,失地农民

农转非较为困难,即使农转非,也没有享受城市低保,城市青年服兵役等城镇非农业人口的待遇。 (五)建设管理机制不健全,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城镇建设管理提出更高要求。由于前些年机构改革把乡镇的城建办取消,这就使各乡镇的建设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形成乱搭乱建乱占耕地现象严重。 二、对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城镇的形成,内容和观念是不断变化的。现在的城镇化建设不应当孤立的,整从城市扩展与农村城市化的互动过程来考虑,根据多方面的相关因素来统筹规划小城镇的发展,如房产业、文化、传统、城镇与城镇之间,小城镇与农村居民之间、小城镇与大城市之间、小城镇的现在与未来等多种关系,来把握和设计城镇,对此城镇的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从传统、现在和未来发展的角度高起点,高水平建设小城镇。城镇的建设要考虑到传统、现在和未来。特别要预测未来的发展,按照将来而不是现在的需要进行规划,这就是先进性。建设水平低的城镇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应当从整体上高水平、高起点看待城镇建设,要超前规划,这样才能使城镇有广阔的发展的空间,不要到有能力来发展的时侯,而没有空间。 二、从资源、产业、城镇的基础设施、交通等综合因素来考虑城镇化的建设,城镇化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不能只是考虑单一的因素,根据这些综合因素来统筹设计城镇规模。特别是从以乡镇企业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