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封面

市地:山东省济南市2012年9月29 日

我国舆论监督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权力有腐败的趋势,鉴于权力的这种内在隐患,就必须对权力进行监督,当下,舆论监督已成为非常重要且有效地监督形式,本文旨在通过系统分析法等方法更加明确舆论监督的概念并对我国舆论监督的问题与对策进行探讨,力求对我国舆论监督的发展尽一己之力。

【关键词】舆论监督问题对策

随着现代化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舆论监督在我国的权力监督体系中已经异军突起,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我国舆论监督的发展在存在前所未有机遇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为了使舆论监督更好的发挥作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舆论监督进行探讨:

一、加强舆论监督的重要意义

(一)舆论监督的概念及特点

我国有2000多年的封建传统,长期奉行的是封建专制体制,对于权力的监督十分贫乏,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使用舆论监督的概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当下,舆论监督为何意呢?我认为应该从舆论监督的主体、客体、性质、特征四个方面来理解舆论监督。

1.舆论监督的主体。诸多报道显示公民个人利用新闻媒体工具进行舆论监督的案例不断增多,舆论监督权回归公民个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所以舆论监督的主体是二元的,既包括新闻媒体又包括公民个人。1

2.舆论监督的客体。即舆论监督的对象是什么呢?社会事务的公开程度越来越强,民众的参与热情也越来越高,舆论监督的范围相继也就越来越广泛,涉及到一切社会团体所做的与公共利益相关的行为。2

3.舆论监督的性质。一般认为对权力的监督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权力制约权力,另外一种便是以权利制约权力。我认为舆论监督更倾向于一种权利监督。从舆论监督的主体来看,不论是新闻媒体还是普通公民,在于权力相比时都处于一种弱势地位,所以舆论监督是自下而上并不具有强制性的监督。

4.舆论监督的特点。舆论监督与其他监督形式相比,具有以下的特点:第一,

1童兵《新闻舆论监督的主体解析》新闻爱好者,2008年

2童兵《新闻舆论监督的客体分析》新闻爱好者,2008年

主客体的广泛性。舆论监督的主客体并不具有特定性,而人大监督、党内监督等监督形式则具有自己独特的监督主体和对象。第二,内容的公开性。舆论监督最主要的监督形式就是通过传播媒介将各种违法行为公开和曝光,让公众来分析、评价、谴责,进而形成舆论,对舆论对象产生影响。第三,结果的非强制性。舆论监督是一种权利监督,柔性监督,被监督对象可接受也可不接受监督结果,但是这并不能抹杀其作用,因为舆论监督可以给监督对象带来莫大的精神压力。第四,监督的转化性。这一点是基于舆论监督结果的非强制性而言的,舆论监督往往需要转化为另外一种强制性的手段,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二)舆论监督的功能及重要性

我国正处于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社会主义中级阶段转型的过渡期,各种矛盾凸显,舆论监督作为我国监督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监督形式,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当前我国舆论监督的发展看,舆论监督具有如下的功能:1.权力制约功能

任何社会的正常运转都离不开权力。“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1舆论监督对于权力的规范行使具有重要作用,西方媒体将新闻媒体称作立法、司法、行政之外的“第四权力”,以及我国流传的“不怕控告,就怕登报”都表明了舆论监督在制约和监督权力方面的重要功能。2011年7月14日至8月1日,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国土局副局长朱小红因其妻连发的微博涉及“嫖娼、受贿”等字眼被网友关注,随后有关部门介入调查,朱小红被停职,立案调查。

2.舆论监督推进民主化建设。

当下,舆论监督已成为公民表达利益诉求,对社会现象提出批评建议的重要渠道,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形成良好的政治氛围而且可以激发公民的主人翁意识,当我们的社会形成愿意发表意见,敢于发表意见之时也即我们的社会阔步前进之时。

3.舆论监督充当社会的安全阀。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群体之间利益冲突凸显,社会成员的情绪、心态分散不稳定,如果这种情绪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宣泄,社会稳定就会受到威胁,1【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84页。

而舆论监督可以对这种心态和情绪进行疏导和调控,避免灾难性冲突的发生。另外当舆论监督发挥作用时,公民也可以感知正义的存在,增强公民对政府的信任。无疑,舆论监督充当着社会的缓冲器和减压阀。

4.舆论监督具有社会监测功能。

普利策曾经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1这句话虽然是针对记者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而言的,但同时也表达了舆论监督的社会监测功能。舆论监督可以把分散的公民情绪和心态汇集起来,这一方面汇成了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另一方面也成为党和政府理解民众诉求的“耳目”。

二、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舆论监督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但其在我国的发展并不成熟,当下我国舆论监督的发展既存在前所未有的机遇又存在诸多挑战。

(一)舆论监督的发展现状及进步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舆论监督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良好条件,具体表现在:

1.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纵观我国舆论监督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党和政府历来重视舆论监督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于舆论监督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发表关于新闻工作专门讲话时,提出媒体应当“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要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2010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进一步扩大“新闻舆论对政府及其部门的监督”,新闻舆论监督一时成为两会内外的焦点话题。同年8月,在全国依法行政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再次强调,要更加重视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监督,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直接监督政府的权利,支持新闻媒体对违法或者不当行政行为进行曝光。党和政府的支持为舆论监督提供了坚强后盾

2.人民群众积极参与

1引自杨民品《新闻舆论与监督》,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版,第36页

舆论监督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监督,所以人民群众的参与程度如何直接决定舆论监督的运行状况以及作用的发挥。近年来,人民群众积极维护公共利益,勇于开展舆论监督的事例纷纷涌现,在维护公共利益方面公民记者正在逐步超越专业记者。2011年7月23日,网民微博直播温州动车事故比新闻早了两个小时,从事故发生到现场,直至寻人、遇难名单等,微博成了此次突发事件信息发布最快最全民的平台,普通公民随时随地成为“公民报道者”。

3.新闻媒体日益成熟

近些年来新闻媒体不仅注重扮演“党的喉舌”,更注重扮演“人民的喉舌”,力争做个体公民利益的维护者。比如,《南方都市报》对孙志刚事件的报道,《新京报》对“嘉禾拆迁案”的报道,都是以相关部门人员得到处分,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维护而告终。此外,新闻媒体创新了多种舆论监督形式,使普通群众更愿意参加,更好地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以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为代表,这类舆论监督节目在中央和地方纷纷涌现,比如,《南方周末》的《百姓茶坊》、《看到就说》栏目,山东电视台的《拉呱》等节目均在不同程度的发挥着舆论监督的作用,但是其形式更新颖,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也更高。

4.网络监督提供契机

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为舆论监督的发展提供契机。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TC)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尤其是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18亿,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达65.5%,成为中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1近些年来,网络监督成功的案例不胜枚举,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有:2007年山西黑砖窑事件、华南虎事件;2008年天价烟事件、瓮安事件;2009年躲猫猫事件、罗彩霞案以及2010年的宜黄强拆自焚事件、“我爸是李刚”事件,还有2011年的宋江明事件、郭美美事件,2012年成为治理环境污染“代名词”的“PM2.5”更是受到新浪微博、网易微博等网友的普遍关注。网络舆论监督更广泛,更迅速,触角更敏锐,正逐步成为舆论监督的重要载体之一。

(二)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舆论监督在内容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等方面都有1董华安,丁志华《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体的与力量解析》

了很大的进步,但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视,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舆论监督的认识存在误区。态度决定一切,但近些年,我国党和政府中的少数干部仍然对舆论监督的认识存在误区,影响了舆论监督的发展。这表现为:第一,中央确立了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这是正确的,但是少数官员却对此理解片面,认为要以正面宣传为主就不能有舆论监督,不能搞批评报道,这实为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正面宣传为主强调舆论监督要对社会发展有正确的引导作用而非掩盖问题。如果一味报道积极的方面,最终是人民群众对党的宣传工作失去信心。第二,少数官员认为舆论监督影响社会稳定,不利于改革开放的大局。真正影响社会稳定的是问题本身,不把问题曝光出来更容易激化矛盾产生更恶劣的影响,我们需要稳定,但不需要静态的封闭的稳定,我们需要的是开放的,动态的稳定。第三,认为舆论监督是在揭伤疤,在给党和政府抹黑。事实上,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好坏人民心中自有一杆秤,敢于直视问题才是一个政府成熟,成熟,自信的表现,这样做更能取信于民,更能鼓舞士气,为发展添砖加瓦。

2.舆论监督遭遇权力干涉。权力干涉舆论监督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封锁信息,阻碍新闻媒体采访报道。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媒体舆论监督的阻力主要来自被采访对象的不配合、拒绝,甚至暴力抗拒。最典型的表现方式是消极逃避,高达94.1%,最常见的方式是说谎抵赖和言辞抗拒,分别占到75%。让人担忧的是,还有多达35.3%的拒访者采取极端行为,实施暴力阻挠。关于抗拒采访者的身份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比例最高的是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达到72.4%,其次是政府工作人员,约占42%。1第二,用权力施压,阻止发稿。调查数据显示在批评性报道能否顺利刊播这一问题上,被调查媒体表示其干预主要来自说情者和上级机关,两者分别占到69.1%和61.8%,成为阻挠舆论监督的主要阻力。2即使是中国舆论监督节目做得最好,影响最大的《焦点访谈》栏目,据说有70%的片子在播出前都有人老说情。3第三,恶意诉讼。与其他抵制方式相比,诉讼手段显得更具优势。一方面,通过诉讼,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攻守关系发生了变化,监督者变成了被告,处于被动地位。另一方面,进入诉讼程序后,监督者势必会将大量精力放在诉讼案件上,影响监督的后续报道。第四,打击报复。这是

1《2010年我国媒体舆论监督情况调查分析报告》2011-06-22

2《2010年我国媒体舆论监督情况调查分析报告》2011-06-22

3邓科,祝明:《需要有一部法来保护记者》,《中华新闻报》,2000年3月8号

抵制舆论监督最为恶劣的方式,2012年2月13日,广州日报记者由于调查校车超载事件而被打至骨折便是一例。这无疑会使舆论监督者心有余悸,使舆论监督的发展步履维艰。

3.舆论监督缺乏法律的保护

总结我国舆论监督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我们不难发现,虽然这些法律法规等对促进我国舆论监督的发展有积极作用,但是缺陷也显而易见。这些法律、法规、决定多数只是对舆论监督做了些原则性的规定,这些规定笼统,抽象,在舆论监督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另外这些法律、法规、决定中多数涉及到的是对舆论监督的限制性规定,缺乏保护性规定,如《河北省新闻工作管理条例》中,几乎整篇都是关于舆论监督的义务性规定,保护性规定仅有两条。

4.新闻媒体侵权,权力寻租现象严重严重。这表现为:第一,媒体侵犯公民的名誉权和隐私权。媒体拥有得天独厚的媒介资源,在进行传播过程中,与传播对象相比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加之某些新闻从业人员缺乏职业道德,使得媒介在进行舆论监督时侵害公民名誉权和隐私权的事件时有发生。例如,在2011年11月10日发生的杨武事件中,记者为了吸引公众的眼球,在违背受害人意愿的情况下,冲到受害人家里用“长枪短炮”对着女受害人,对其造成了二次伤害,侵犯了女受害人的隐私;在拍摄杨武的儿子时,记者也没有采取打马赛克等任何保护措施,这同时也侵犯了未成年人的利益。杨武事件中,记者对杨武一家造成了二次伤害,这不仅违背了基本的媒介伦理,同时也是媒体侵犯公民隐私权的典型案例。第二,舆论监督权被异化,甚至成为个别媒体或记者手中的私权,成为谋取个人或小团体私利的工具。比如,采取不正当手段向被采访报道对象进行敲诈勒索,或接受被采访对象的贿赂,故意隐匿新闻事实,搞“有偿不闻”等等,这些不良行为严重损害了媒体的形象。

三、加强和完善舆论监督的对策

(一)正确处理舆论监督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

1.舆论监督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另外从我国舆论监督的现行管理体制来看,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领导下的事业单位从所有权上看,党和政府是新闻媒体的出资人,从管理体制上看,党和政府是新闻媒体的上级主管部门。所以舆论监督坚持党的领导既是宪法的要求

又是现行管理体制的要求。

2.加强和完善党对舆论监督的领导

党对舆论监督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组织领导思想领导,而不是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的行政和技术领导。对于舆论监督的具体事务应该由新闻媒体自主确定,由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调整。

(二)正确处理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之间的关系

在现实当中,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产生诸多矛盾。尽管司法公正需要舆论监督,新闻媒体通过对司法程序的监控和积极介入,可以有效地遏制司法腐败。然而假如监督过度,超越媒体职权范围,利用媒介资源,想当然地报道案件,甚至借助公共舆论的力量来影响司法判决,就可能变成“媒介审判”1。例如,在南京彭宇案中,由于媒介过度强调“救人反被诬撞人”、道德滑坡等论调,把彭宇塑造成为一个救人的英雄,使得公众忽略了彭宇确实撞人这个事实,对司法机关产生了强大的舆论压力,影响了司法的公正。另外,舆论监督要求内容新颖灵活,这也会与司法独立的严肃性产生矛盾。除此之外,舆论监督代表的是民意而司法审判的结果并非完全与民意一致。所以,调和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要赋予新闻媒体自由采访和报道的权力,同时加强新闻媒体的自律,要求其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报道。另一方面又要赋予法院防止舆论过度监督的防御性手段,如回避制度、异地审理等。

(三)加强对舆论监督的法律保护

1.舆论监督需要理性支持,需要法律的保障,离开法律的保护,舆论监督自身就会遭到破坏,没有法律的监督,舆论监督就会成为脱缰的烈马,可能危害到公民的权益。目前,我国媒体的舆论监督还处在初级阶段,新闻媒体及从业者的舆论监督活动特别需要通过法律加以规范,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其权利得到保障,既能进行正常的舆论监督活动,又尽可能避免监督失范,避免侵权事件的发生。

2.要提高法律的执行力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媒体舆论监督权利的保护力度,提供积极有效地支持,对妨碍、侵犯媒体正当舆论监督权利者,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惩处;另一方面,规范媒体自身对舆论监督

1吴丹红.“媒体审判”是司法大忌[N].环球时报,2012-01-17

权的行使,防止其滥用监督权,维护行业的公信力,保护国家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四)不断优化舆论监督的氛围。

舆论监督的主体是新闻媒体及公众,而公众应是舆论监督的重要力量。公众要进行舆论监督,除了自身自觉参与之外,还需要有良好的外部条件。然而营造良好的舆论监督氛围,是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重视与支持的。随着舆论监督公众意识的不断提高,法律的不断完善,各级党委、政府机构会更加充分认识到舆论监督的重要性,正确对待舆论监督在监督权力机关行使公权力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改“堵”为“疏”,自觉地为舆论监督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五)坚守新闻报道基本原则,提高媒体自身素养

记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舆论监督的质量和成效,影响着政府、社会组织和民众之间的理解和互动,媒体提高职业素养是改善媒体舆论监督困境的一个重要方法。

1.新闻媒体要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正确行使舆论监督权,遵循“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一基本准则,确保报道的真实可信。

2.不断加强学习,既要学习理论知识,提高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还要学习新闻专业知识以及所报道领域的相关知识等,跟上知识更新的要求,学习科学表述报道内容,对于国家的大政方针要及时学习掌握,把握好媒体舆论监督的导向。

3.建立严格的稿件检查把关制度,哪些需要曝光批评、哪些需要进一步核实、查清新闻来源、哪些需要预先评估效果,制订预案,逐级审查把关等。

4.公布监督电话,邀请社外监督员和社会公众对媒体进行监督。

(六)正确引导公民舆论监督

普通公民已成为舆论监督的重要主体,但是普通公民的自发性,随意性强,尤其是在当前网络匿名性监督的大环境下,舆论监督侵权的事件时有发生,所以要正确引导公民舆论监督。一方面要加强宣传,重视教育,努力提高公民素质,使公民自觉自律。另一方面,要建立网络舆论监督查处制度以及信息反馈制度,对于恶意举报等违法行为要严加查处,子虚乌有的事件要及时予以澄清。

参考文献:

i.童兵,《新闻舆论监督的主体解析》新闻爱好者,2008年。

ii.童兵,《新闻舆论监督的客体分析》新闻爱好者,2008年。

iii.【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iv.杨民品,《新闻舆论与监督》,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版。

v.董华安,丁志华,《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体的与力量解析》。

vi.《2010年我国媒体舆论监督情况调查分析报告》2011月22日。

vii.邓科,祝明,《需要有一部法来保护记者》,载《中华新闻报》,2000年3月8号viii.杨鹤立,《从“焦点访谈”看舆论监督》。

ix.王强华,魏永征,《舆论监督与新闻纠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一期。x.吴丹红.“媒体审判”是司法大忌[N].环球时报,2012月17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