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导师简介

2011导师简介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导师简介——

袁聚祥,男,1956年生,教授,博士。1978年毕业于唐山煤矿医学院医学专业,1985年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中心留学,获Diploma of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2000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军事医学科学院和中国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现任河北联合大学校长。先后承担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原煤炭部、河北省及唐山市的重大科研项目,并取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多项,为全国职业流行病学学组的组长。发表论文数十篇,著作10余部。从1995年开始参与研究生培养工作,已经有近30人获得了硕士学位,10余人考取博士研究生。研究生培养质量受到了学生及用人单位的认可。多年来致力于流行病学的推广与普及的研究及人才培养工作,为学院及区域的医学科学研究的发展与提高做出了贡献。

所在二级学科: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流行病学和职业人群主要传染病防治。

范红敏,女,1970年生。1994年华北煤炭医学院预防医学系本科毕业;1994~1997年在唐山市卫生学校从事预防医学教学工作;2000年在华北煤炭医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2000年华北煤炭医学院预防医学系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任教至今,主讲流行病学、SAS统计软件的应用。2004年8月考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7月博士研究生毕业。近年来发表论文20余篇,参加教材及论著编写工作6部。作为主研人参加的科研项目10项,目前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的科研项目是中国全球基金结核病项目实施性研究课题《煤矿接尘工人尘肺及尘肺结核管理模式的研究》,课题编号:TB07-004。《煤矿工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类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获得2005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三等奖。

所在二级学科: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流行病学。

钟明,男,主任医师。1975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卫生系,现任北京煤炭总医院职业病防治与创伤救治处处长。在30余年职业卫生的管理与研究工作中,对我国职业卫生与安全,特别是煤炭系统的职业卫生与安全的历史沿革、方针、政策、基本状况和学科进展十分了解,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煤炭部工作期间亲自主持和参与了大量的有关职业病防治的科学研究项目,参与起草、制定了一批卫生行政工作的条例和医疗卫生技术工作的规范和指南,为我国煤炭系统的职业卫生与安全事业的发展及学科建设做出了贡献。现担任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常委、中国防尘防毒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医院管理学会、中国煤矿医院管理学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华创伤学会、中国煤矿创伤学会副会长、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救援医学会常委。

所在二级学科: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流行病学。

徐应军,男,1956年生,教授,1982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卫生专业,获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华北煤炭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任河北联合大学科学技术处书记。先后承担和参与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原煤炭部、河北省及唐山市的重大科研项目,并取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为全国职业流行病学学

组的副组长、唐山市自然科学领军人物。从1996年开始参与研究生培养工作,重点是临床流行病学专业,已经有70余人获得了硕士学位,为临床输入了大量具有流行病学基础的科研型人才,研究生培养质量受到了学生及用人单位的认可。徐应军教授多年来致力于流行病学的推广与普及的研究及人才培养工作,为学院及区域的医学科学研究的发展与提高做出了贡献。

所在二级学科: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主要研究方向:临床流行病学。

肖永红,女,1967年生,医学博士,教授。1990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原河北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95年获华北煤炭医学院流行病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临床流行病学;2005年获河北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肝纤维化发病机理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分子流行病学)。近3年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省自然基金1项,省科技厅课题2项,省卫生厅、省教育厅和学院基金各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目前从事专业:流行病学专业,研究方向—临床流行病学、分子流行病学;卫生统计专业,研究方向—多元统计方法研究、医疗费用分析。

所在二级学科: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主要研究方向:临床流行病学。

李建明,男,1951,生,教授,主任医师。现任河北联合大学心理学院教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兼职业心理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执行主编、编辑部主任。发表专业论文156篇、出版专业著作37部。

所在二级学科: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主要研究方向:临床流行病学(心理卫生方向)。

冯福民,男,1963年生,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现任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在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结核病防治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方面具备较深的造诣。

1996年毕业于华北煤炭医学院,获医学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军事医学科学院,获微生物学博士学位。近10 年来,先后承担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球基金项目、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卫生厅课题7项;负责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子课题1项;先后参加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4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在中英文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50余篇,主编和副主编论著3部;获省部级三等奖3项。

所在二级学科: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主要研究方向:传染病防治和分子流行病学张天哲,女,1970年生,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学科副教授。1994年毕业于华北煤炭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2003年毕业于华北煤炭医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获医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流行病学教学工作及传染流行病学的科研工作。近年来共发表本专业科研论文20余篇,参编论著2部,教材1部。承担市、院级科研课题3项。

所在二级学科: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主要研究方向:传染病防治

张志坤,男,1968年生,博士,副教授。1995年毕业于华北煤炭医学院,获医学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目前承担唐山市科技攻关课题1个,参加国际合作项目1项。主要使用空间统计学技术,研究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生灭过程。

所在二级学科: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主要研究方向:传染病防治

尹素凤,女,1963年8月出生,1986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预防医学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学科副主任,省级精品课程《卫生统计学》课程负

责人,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医学统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库成员。

1990年至今一直从事卫生统计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讲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医学统计学》、《卫生统计学》、《生物统计学》、《管理统计学》、《药学统计学》等课程,先后指导多名本科生及32名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课题,已有19名硕士研究生毕业并取得了硕士学位,教学效果受到各层次学生的一致赞扬,历次教学评价均为优秀,为统计学在医学科研及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普及作出了贡献,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先后主持和参与了省科技厅、省卫生厅、唐山市科技局等科研项目17项,主要研究内容为:①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相关影响因素②综合评价模型在传染病监测中的应用③多因素分析方法在住院费用研究中的应用④职业人群死因及疾病负担研究。获省级科技成果二等奖一项、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发表学术论文32篇,其中被EI检索论文5篇。参与编写本专业书籍6部。曾获学院青年教师授课比赛第二名、学院精神文明先进女职工、校级优秀教师、河北省大学生科技节优秀指导教师、学院大学生科技节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

所在二级学科: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主要研究方向:疾病统计与疾病负担。

王国立,男,1967年生,硕士,副教授。1991年本科毕业于华北煤炭医学院预防医学系,2001年研究生毕业于华北煤炭医学院预防医学系,获硕士学位。2003年被聘任为硕士研究生导师。从1991年本科毕业留校至今一直从事卫生统计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疾病统计、疾病负担及医学数据挖掘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了省科技厅、省卫生厅、省教育厅、唐山市科技局及学院科研项目10余项,在国内各级刊物上发表了20余篇论文,其中被EI检索论文4篇,参与编写本专业书籍5部。每年主讲硕士研究生《多元统计方法及应用》及本科生《卫生统计学》、《管理统计学》、《药学统计学》等课程,授课效果受到各层次学生的高度赞扬,历次教学效果学生评价和教师互评均为优秀,曾获学院青年教师授课比赛第二名。现任临床医学院副院长

所在二级学科: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主要研究方向:疾病监测与统计。

张之玮,女,1952年生,1998年评聘为教授。1976年唐山煤矿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留校任教至今。31年来一直在教学、科研一线工作。1989年任卫生统计学教研室副主任,1991年至今任预防医学教研室主任。1995年带领全室获得全国首届“鲁超预防医学杰出教学奖”。多年致力于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曾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一项;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两项(在研1项);主持院级科研课题3项(在研1项)。河北省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3年始);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第一完成人,2002年;第三完成人,2004年)。2004年被评为首届院级教学名师。指导硕士研究生7人,已毕业3人,1人考取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6篇。出版预防医学教材一本,任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主要研究方向:疾病监测与统计。

武英,女,1971年生,硕士,副教授。1995年毕业于华北煤炭医学院预防医学系,获

医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2003年3月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硕士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从事非预防专业的预防医学以及社会医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工作期间先后发表论文20篇,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一项,省科研课题1项,主持卫生厅及市级科研项目3项。主编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辅导教材一部,参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

所在二级学科: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主要研究方向:疾病监测与统计

范雪云,女,1953年出生,教授,1997年聘为硕士生导师。曾赴日本山形大学医学部研修,获省、市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河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及学院科技工作突出贡献奖。2005年被评为唐山市自然科学学科领军人物。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医药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会委员,河北省预防医学会理事、中国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煤矿职业病防治专家、中华预防医学会煤炭系统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职业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预防医学会理事、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国家精品课程网评专家、国家自然基金通讯评审专家、《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编委、《工业卫生与职业病杂志》编委。

主要从事有害因素与呼吸系统疾病、有害因素与遗传易感性的研究。负责和参加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十一五支撑课题、省部级课题及横向课题20项。目前承担高危粉尘作业易感人群生物学监测指标的筛选(河北省科技厅09276195D)和唐山市重大职业病安全防范与控制对策研究与示范(唐山市科技局0130202A-1-6)课题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176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76篇。主编出版《尘肺病》、《尘肺肺癌》、《尘肺肺心病》等著作7部,参编《煤炭行业职业危害调查及控制技术》等著作6部,担任《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案例版教材)副主编。获中国煤炭科学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

所在二级学科: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主要研究方向: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陈志远,男,1946年6月出生,主任医师。1970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在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尘肺病康复中心(北戴河煤矿工人疗养院)从事职业病临床工作,自1991年开始对煤工尘肺患者实施肺灌洗治疗,已熟练掌握大容量全肺灌洗方法,并创立了双肺同期灌洗新技术,治疗3000例患者。目前承担“大容量肺灌洗治疗尘肺病煤工尘肺远期疗效的临床研究”(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课题,2004-25),“大容量肺灌冼术中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丢失、提取及回输的研究”(中国煤矿尘肺病治疗基金会,2005-02)。可支配经费30万元。发表和出版肺灌洗治疗方面的论文(著作)20余篇(部),双肺同期灌洗技术在技术方法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993年荣获煤炭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现任中国煤矿尘肺病治疗基金会副秘书长,全国职业性肺部疾病学组副主任委员,健康监护学组委员,中国疗养医学杂志副社长,中国煤矿医院管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煤炭分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环境与呼吸系统疾病。

刘和亮,男,1968年10月出生,教授,医学博士,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实验研究中心副主任。1991年华北煤炭医学院本科毕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97年考入华北煤炭医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课题研究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职业

病研究中心进行,2000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部攻读博士研究生,先后承担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一项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的主要科研工作,为课题主要参与者,负责全部实验工作及资料的整理、分析,在研究的某些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其成果“肺循环障碍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 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关键机制及对策研究”获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2003年博士毕业,获得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同年应邀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部(PACCM, UPMC, Pittsburgh, PA, USA)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资助的哮喘研究。2005年7月回国。目前担任中华预防医学会自由基预防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杂志评审专家,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承担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已在国内外发表文章40余篇,其中SCI最高影响因子3.939。

所在二级学科: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主要研究方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矽肺及肺纤维化、哮喘发病机制、预防治疗、早期诊断研究等。

马骏,男,1963年生,教授,1984年毕业于华北煤炭医学院,曾在比利时的IREA 研究所进修劳动卫生和职业病,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煤矿安全生产监察局职业危害专家组组长,国家人事部653工程煤炭职业病防治技术培训首席专家,卫生部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专家库专家,2007年被华北煤炭医学院聘为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粉尘的毒性及其影响因素、尘肺病的发病机理以及尘肺病的防治措施等和噪声、毒物等职业危害因素的识别、监测、评价和预防。承担或参与国家“九五”、“十五”及原煤炭部重点研究项目十余项,职业危害调查几十项,主持国际合作项目3项,承担ILO项目1项,涉及职业流行病学调查、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国标或行业标准的制定、职业性健康监护、动物实验、采样器研制及环境卫生学评价等,获部级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4部。

所在二级学科: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主要研究方向:环境与呼吸系统疾病。

沈福海,男,1973年4月出生,医学硕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7年7月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预防医学系,同年被分配到唐山市职业病防治院工作。2005年6月毕业于华北煤炭医学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专业,同年调入华北煤炭医学院预防医学系,从事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流行病学、环境污染物所致细胞损伤和化学致癌机制。主持科研课题3项,分别是河北省教育厅课题、唐山市科技局课题和学院科研课题。作为主研人参加研究课题6项,其中4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为国家973重点研究发展规划课题,1项为河北省重点科研项目。国内外发表论文50余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29篇,其中SCI收录6篇。获河北省科研成果7项。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主编参编专业书籍8部。

所在二级学科: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主要研究方向:环境与呼吸系统疾病。

姚三巧,女,1964年生于河南省义马市,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3年考取郑州大学(原河南医科大学)预防医学系攻读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同年考取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攻读流行病学硕士学位,在读期间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北方女性肺癌病因因素研究”。1991获硕士学位,分配至华北煤炭医学院从事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教学和科研,1994年晋升讲师,1999年晋升副教

授并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2002年被聘为全国职业心理与紧张学组委员,2003年获学院科技优秀奖,被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2004年晋升教授,被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聘为博士研究生副导师;2005年被评为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被聘为全国自由基预防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第六届中煤劳保学会职业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2006年被评为唐山市直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河北省优秀专家、国家创新能力培训师资、推荐申报河北省教学名师奖。2007年7月作为访问教授赴美国West Virginia 大学进行为期半年的访问交流。

多年来,对不同职业人群的职业应激源及其造成的健康危害、应激的机制进行了深入调查和探讨,提出了有效的控制职业紧张的措施。针对我国接尘工人众多、尘肺病发病居高不下及无有效治疗方法的现状,研究早期阻断粉尘危害的病理生理机制,提出将信号转导途径的不同环节作为靶点来预防或治疗尘肺的概念。多年来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科研课题6项,市局级课题4项。承担省部级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中国煤矿尘肺病治疗基金会课题1项,发表科技论文60余篇。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康复中心、中国医科大学及美国NIOSH建立了合作关系。

所在二级学科: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主要研究方向:环境与心理健康/环境与呼吸系统疾病。

张本,男,教授,硕士。现为附属开滦医院精神卫生中心院长。近年来开展了灾难精神创伤和人类精神疾病、心身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尤其在灾难精神医学的心理干预和心理治疗领域有很高的造诣。主编、参编医学著作20余部,在国际、国内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部、市级科技进步奖13项。曾7次出访美国、日本、比利时、荷兰、新加坡等5国,参加学术交流和科研协作。现兼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煤炭分会副理事长、河北省心理卫生学会副理事长、唐山市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唐山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国际中华神经精神医学杂志编委、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编委等职。

所在二级学科: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主要研究方向:环境与心理健康。

李君,女,1965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河北联合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科副主任,河北省精品课程《环境卫生学》负责人,中央地方共建特色优势实验室《煤矿矿区环境监测与评价实验室》负责人,中华预防医学会环境卫生委员会委员,河北省环境卫生学会理事,河北省环境诱变剂学会理事、唐山市自然灾害评估专家。荣获2010年第八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优秀环境科技工作者奖、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第三层次人选、河北省医学教育优秀教师等称号

研究领域:环境与健康关系研究,环境监测和评价。研究方向:环境与肿瘤,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健康,环境有害因素与健康。主讲《环境卫生学》、《现代环境卫生学》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指导研究生25名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其中1名研究生论文获2009年河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21届本科毕业生共计63名完成本科毕业论文,1名学生论文获2007年河北省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一等奖。主持及参加“农药与乳腺癌发病关系的研究”等科技部横向合作课题、河北省科技支撑项目及学院科研教学课题24项,获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

术三等奖3项、唐山市科学进步一等奖1项、唐山市科学进步二等奖3项,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等多项科研奖励,获河北省科技成果5项,学校教学成果2项,发表“体内有机氯农药残留水平与CYP1A1、GSTM1、GSTT1基因多态性的交互作用对女性乳腺癌发病的影响”等学术论文93篇,第一作者论文75篇,参编《实用公共场所卫生学》等教材及专著18部。在研项目有河北省科技支撑项目“钢铁行业高温、噪声对职业人群血压水平影响及早期预警体系研究”等。

代表性成果:“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研究及农村公共卫生教学基地的建立” 获全国煤炭教育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唐山震后有机氯农药暴露与乳腺癌的相关性研究”获唐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所在二级学科: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主要研究方向:环境与肿瘤,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健康,环境有害因素与健康。

蒋守芳,女,1972年生,医学硕士,副教授。1996年毕业于华北煤炭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获医学学士学位,分配于华北煤炭医学院预防医学系,主要从事环境卫生学的教学和科研。2005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硕士学位,在读期间参加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环境化学污染物致机体损伤及其防御的基础研究”,主要承担甲醛致DNA损伤及遗传易感性研究。2009年考入中国医科大学攻读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专业博士。近年来主要从事慢性氟、砷及氟砷联合暴露对学习记忆功能及其分子和神经机制研究。目前承担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承担和参与省厅级科研课题5项,已在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SCI收录论文1篇(IF为2.552),以副主编编写教材和专著各1部,此外参编教材和专著3部。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唐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国煤炭教育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1项。

所在二级学科: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主要研究方向:环境有害因素与神经系统损伤。

王广增,男,1951年生,教授,中共党员。现担任预防医学系主任、卫生毒理学与卫生化学学科带头人。在日本留学期间获日本国SENKOSEI证书。1994年开始从事硕士研究生指导工作。近年来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10余篇;完成著作和教材5部、获科研成果3项。目前承担在研项目4项、经费10余万元。担任河北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河北省预防医学会理事、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理事、中华预防医学会煤炭分会副主任委员、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编审等职。

主要研究方向:分子毒理学。

张艳淑,女,1970年出生,教授,博士。1990年毕业于河北医学院后到华北煤炭医学院预防医学系工作,1997年考入本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专业,于2000年获医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医学博士学位,于2006.8-2009.8在美国普渡大学药学院进行博士后研修,主要探讨职业性金属暴露致帕金森氏症和老年痴呆的机理及防治研究。国际毒理学会会员;中国毒理学会神经毒理分会委员、中国预防医学自由基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讲毒理学基础、预防医学(留学生课程)、实验动物学。目前研究项目有NIEH资助的锰暴露致中枢神经损伤的机制研究一项,卫生部行政专项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归国留学人员科研资助项目

1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河北省教育厅科技支撑计划1项;中盖基金会等。获唐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河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在专业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70余篇,其中10篇被SCI收录

所在二级学科:卫生毒理学;主要研究方向:神经毒理学、分子毒理学。

姚林,男,1958年出生,教授。1982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卫生系毕业,毕业后一直在河北联合大学(原华北煤炭医学院)从事劳动卫生、毒理学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现任实验动物中心主任。2006年曾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分子生物心脏研究室做高访学者。在教学中,主讲《卫生毒理学》、《分子毒理学》、《医学实验动物学》等课程。主要从事职业和环境毒物对神经、肝、肾及肺中毒机制的研究;近年来,在学专业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专著3部。现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省级课题项目多项。1996年起从事硕士研究生指导工作,已有30多名研究生毕业,有多名硕士生考取国家重点院校及研究所博士生。

所在二级学科:卫生毒理学;主要研究方向:分子毒理学、临床毒理学、药物毒理学。

王学生,男,汉族,1964年出生,硕士。1986年毕业于安徽省淮北煤炭师范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2004年11月获哈尔滨医科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现任河北联合大学人事处处长。于2004年取得教授任职资格。2010年获唐山市优秀年轻人才暨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称号。近5年来承担并完成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课题1项,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协作项目1项,参加并完成10余项市级以上科研课题,参加完成的河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茶多酚对粉尘致纤维化的缓解作用”,获唐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参编高校教材4部,参编科普读物2部。指导研究生9名。现任全国卫生化学教育学组委员会委员。

所在二级学科:卫生毒理学;主要研究方向:分子毒理学。

韩刚,男,1957年生,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同年7月到华北煤炭医学从事教学工作至今。现任河北联合大学药学院院长,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教研室主任,卫生毒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兼任中国煤炭药学会秘书长、中国药学教育学会理事、中国医药教育学会理事、河北省药学会理事、河北省科技成果鉴定及奖励评审专家、唐山市重大创新工程评审专家、唐山市药学会理事、唐山市专利法律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科大学学报编委、第二军医大学药学实践杂志编委、唐山市第九界政协常委等职。先后被评为河北省医学教育优秀教师、唐山市劳动模范、唐山市科技先锋、唐山市优秀教师。所承担的课题《通脉降脂胶囊治疗高脂血症、高粘血症的研究》2000年煤炭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通脉降脂胶囊治疗脂肪肝及制剂工艺研究》2005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荞麦花叶总黄酮提取及作用机制研究》获2003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通脉降脂胶囊治疗脂肪肝及制剂工艺研究》2005年唐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已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分析化学等专著3部。目前承担中国煤矿尘肺病治疗基金项目一项,省自然基金课题三项,市科技局课题一项,唐山市创新引导工程项目一项。

所在二级学科:卫生毒理学;主要研究方向:药物毒理学。

周瑞华,女,1957年生,教授,医学硕士。现任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科主任。曾获河

北省医学教育优秀教师、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82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 1993年考取北京大学医学部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研究生,96年毕业获医学硕士学位。1999年至2000年赴日本东京营养健康研究所研修, 2006年作为河北省优秀专家,受省政府和华北煤炭医学院共同派遣,赴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Missouri-ColumbiaUniversity)学习交流半年; 2007 年受国家教育部和华北煤炭医学院共同派遣赴澳大利亚墨尔本迪肯大学留学一年。多年来主要从事:妇幼营养与健康, 孕期微量营养素干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特色。主持参加十余项科研课题,作为编委编写出版论著一部《临床微量元素学》;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妊娠期妇女核黄素营养水平与缺铁性贫血的关系研究”获第二届苏祖斐奖励基金营养学术奖;2001年主持的河北省科技攻关课题“孕期妇女铁与核黄素营养干预的临床效果评价获唐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所在二级学科: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主要研究方向:人群营养与健康。

唐咏梅,女,1965年生,硕士,教授,硕导。1988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卫学院,就职华北煤炭医学院预防医学系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科,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至今,现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科副主任。1994-1997年读本院流行病专业硕士研究生,并在中国CDC 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参加卫生部“八五”攻关课题工作。2003年被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2005年晋升教授。主持科研项目12项,其中省、部级课题4项,省厅、市及横向协作课题5项,校级课题4项,发表论文50余篇,编写专业论著和教材6部;多篇论文在世界公共卫生联盟西太区公共卫生大会、The China-Jap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itamins和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ment of Computing and Education等国际会议上交流。获河北省科技进步奖和中国煤炭科学奖2项、唐山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4项;河北省教育厅教学成果奖和中国煤炭教学成果奖2项。被评为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人选、唐山市自然科学学科领军人物和唐山市优秀教师;被授予校级教学名师。任河北省科技成果评审专家库成员、中华预防医学会自由基与健康委员会委员、河北省食品安全专家委员、唐山市食品安全专家组成员。

多年的科研积累形成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科中人群营养与健康的研究方向和风格,擅长在人群营养与健康的流行病学、临床流行病学等领域的研究;以主持的卫生部课题“适宜铁剂量干预孕期缺铁性贫血及胎儿发育、胎盘形态学研究”、省科技厅课题“营养教育干预学龄儿童饮食行为的效果研究” 和省卫生厅课题“孕期铁缺乏对孕妇免疫功能和感染易感性的影响”等课题的科研工作为基础,培养了多名必需营养素与健康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也为编写的《临床营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案例版等多部著作提供了丰富素材;目前正在进行卫生厅资助的“儿童青少年骨发育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和科技厅支撑项目“必需营养素与高温作业工人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的科研工作。同时每年均指导多名临床流行病学和慢病流行病方向的在职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研究生获得河北省优秀毕业生、校优秀毕业论文的荣誉。

所在二级学科: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主要研究方向:人群营养与健康。

宁鸿珍, 女,1959年生,教授。1983年毕业于包头医学院预防医学系,1985年调入本院预防医学系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至今。1998年9月至1999年7月

在河北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进修班学习。2002年晋升为教授,2008年任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科主任。多年来科研工作的主要方向是特殊营养及保健食品的研发,主要对特殊

行业的工人从生化、代谢等方面进行了营养状况和能量消耗、水盐代谢及维生素B

1、B

2

、C

的需要量的调查研究。并根据专业特点开发预防煤工尘肺以及适用于其它特殊工种的保健饮品和保健酒。2003年被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已带营养流行病、临床流行病及营养与食品卫生等方向研究生14名,在读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生4名。在国家级医学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参与编写本专业书籍8部(其中教科书3部);近年来主持并参加多项省、市、院级科研课题,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参与的课题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及唐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被选举为中国营养学会特殊营养专业组委员、河北省营养学会理事、唐山市营养学会副理事长,2007年被选为唐山市健康教育专家库成员。2010年被聘为河北省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

所在二级学科: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主要研究方向:食品安全与保健食品研发

庞淑兰,女,1965年生,教授,现任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科主任。全国高等医药院校预防医学专业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伤害预防与控制分会妇女与老年人伤害研究专科委员会常务委员。1989年毕业于华北煤炭医学院预防医学系,获医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96年获流行病学硕士学位。近5年来先后承担并完成各级课题7项。参与各级课题10多项。发表科技论文60多篇,参编著作5部,主编和参编教材2部,获科技成果奖3项。从2003年开始研究生培养工作,已有8名在校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参加工作。指导在职申请学位研究生30名。

所在二级学科: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主要研究方向:学校卫生与青少年健康,妇女保健。

陈妍华,女,1956年出生,主任医师,现任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院长。2003年6月毕业于华北煤炭医学院,获医学硕士学位。近5年来在国内各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获奖成果10项,其中8项为省部级奖。目前承担3项科研课题,其中2项为省级课题。

所在二级学科: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主要研究方向:妇幼保健。

朱长林,

商亚珍,

病原生物学导师简介——

田喜凤,女,1957年生,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动物学会寄生虫学术委员会理事。主持并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科研课题、院级课题6项。发表国家级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5篇,作为副主编参编教材18部。获河北省科技进步奖3项。研究方向:病原生物的超微结构及药物作用机理。

张秀军,男,1966年生,博士,教授,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长期从事基础医学研究工作,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在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领域有广泛的涉猎。在国内较早参与高通量人类未知功能基因筛选工

作,成功获得AC3-33、TMEM174等多个人类新基因,带领研究生着重探讨了这些新基因的功能及分子生物学机制,分别在Leukemia res.,Cell Biol Int.,FBS,BBRC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先后获得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与地方政府科研基金资助,研究经费充足。曾获省部级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主编教材2部,细胞生物学重点发展学科及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疾病相关新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

张淑杰,女,1953年生,教授,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学科主任、支部书记,《病原生物学》精品课程负责人,河北省医学教育优秀教师。30多年来主要从事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专业的理论与实验课教学及科研工作。2006年学院授课教师优秀教案评比荣获一等奖;2007年学院多媒体课件评比荣获集体一等奖。主持、参加和完成多项省部级和市级科研课题,在国家专业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参编教材3部。曾荣获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院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研究方向:病原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诊断、病毒与肿瘤的相关性研究。

徐建余,男,1963年生,医学硕士学位,副教授,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1991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后,为本校研究生开设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细胞培养技术等实验课程,并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医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分子生物学等课程。先后参加和担任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科研基金等课题的研究,发表有价值的科研论文10余篇。研究方向:人类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

姜广建,女,1969年生,博士,教授,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系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理事,国际组织工程学会会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教育厅、卫生厅重点支持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在SCI收录杂志和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20多篇科研论文,获河北省科技成果3项,主编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规划教材1部,并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报告。研究方向:(1)肿瘤生物免疫治疗(2)发育分子生物学和干细胞功能研究(3)新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张庆波,男,1955年生,留美博士后、教授、主任医师、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理事。毕业于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近10年来,完成河北省科技成果7项;获得省(部)市级科技进步奖6项,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完成省(部)市级科研课题12项,获国家专利1项。曾指导、帮助过30余名研究生顺利完成了学业,其中大部分学生继续攻读(或获得)博士学位,少数学生在美国留学。本课题组可为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治疗学、肿瘤学等学科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研究方向:(1)超抗原在肿瘤生物治疗中应用的研究;(2)细菌毒素抗癌机理的分子生物学研究;(3)微生物及其产物对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马立人,男,1947年生,教授,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中国微生物学会会员、中国免疫学会会员、河北省免疫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政协唐山市第7、8、9届委员,河北省省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家库组成成员。目前承担河北省教育厅“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生物技术本科专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流感病毒人工被动疫苗

的研制》和地市级研究课题2项,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在感染性疾病的防治及肿瘤生物治疗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研究方向:免疫学诊断与防治。

张岸平,女,1964年生,医学硕士, 教授。从事冠心病与基因多态性、X射线与人类染色体畸变等领域的研究,其中“1号染色体短臂与13号染色体长臂易位”为国际首报病例,被美国伯冈卡收录,主研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并多次获奖,其中2003年获教育厅教学三等奖,09年获卫生厅科研一等奖,发表论文二十几篇,中国细胞生物学会会员。研究方向:1.生物酶制剂高产菌株的筛选及其抗血栓药物的研制;2.高血压合并脑血栓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研究。

陈静,女,1970年8月出生,医学博士,教授,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系主任。中国药理学会会员、中国抗癌协会抗癌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1992年本科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分子生物学专业, 2007年7月毕业于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2010年10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到英国University of Wolverhampton进行学术交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和973课题的研究工作,主持河北省科技厅支撑计划项目,在国内外相关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作为课题完成人于2007年荣获国家教育部颁发的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研究方向:(1)肿瘤分子药理学(2)尘肺发病机制研究。

裴银辉,男,1970年生,医学硕士,教授。河北省优秀医学教师、唐山市优秀教师。近年来,主持和参加5项省市级课题的研究工作,2007年获唐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在相关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在感染性疾病诊治及肿瘤生物治疗等领域开展了大量基础研究。研究方向:抗感染免疫。

李宏芬,女,1965年生,医学硕士,教授,主任检验师,开滦医院检验科副主任。

从事临床及《实验诊断学》教学工作, 1995年负责河北医科大学和华北煤炭医学院的研

究生课题实验工作,经验丰富;河北省医学会高级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分会委员、河北省科

技成果卫生检验学专业鉴定评审专家、唐山市临床检验质量管理学会常务委员、河北省免

疫学会常务委员。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

奖4项;市科技进步奖8项;近年来承担省、市级研究课题10项;在国内外各类期刊发

表论文60余篇,SCI收录期刊1篇。主译专著1部,参译专著3部。研究方向:感染性

疾病的基因诊断与遗传易感性研究。

董爱英,女,1968年生,2001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免疫学专业,获医学硕士学位,教授,主任技师。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副主任,从事临床工作及《实验诊断》教

学多年,目前已指导三名硕士生完成硕士论文,顺利获得医学硕士学位。主要社会兼职:河北省唐山市医学检验学分会委员,唐山市医学会第三届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中国

微生物学会临床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学组委员。近五年来在科研方面,本人承担河北省级

立项1项、厅局级立项5项,在专业核心期刊、国家级医学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承担并完成完成省继续教育项目8项。为临床经验性用药及抗感染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具

有较好研究前景。研究方向:临床微生物学诊断、病原微生物多重耐药监测及感染的变迁。

宁树成,男,1966年生,医学硕士学位,教授,河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

理事。主要承担课程《生物化学》、《医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医学分子生物学》,兼讲《生化试验与分析技术》、《分子生物学试验与分析技术》。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完

成省市厅级课题四项,发表论文30篇,目前正在承担的课题五项,2009年获卫生厅科研

一等奖。研究方向:1.溶栓药物纳豆激酶基础与应用研究,2.高血压合并脑血栓基因单核

苷酸多态性研究。

袁宝军,男,1966年生,医学硕士,教授,主任技师,开滦医院检验科主任,开滦医院临床检验医学教研室主任,2009-2010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做访问学者1年,从事研究致肺纤维化的免疫学机制。唐山市医学会检验分会主任委员,河北省医学会检验分会委员、河北省医学检验实验室质量管理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科技成果卫生检验学专业鉴定评审专家。唐山市卫生系统拔尖人才、自然科学学科领军人物,唐山市市管优秀专家,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发表论文60多篇,主译专著1部,参译专著2部。获省部级、市厅级科技进步奖12项。研究方向:临床免疫学诊断与防治。

郭志义,男,1971年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副教授。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所,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主持国家自然基金、河北省以及企业横向课题共5项。三年来发表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文章7篇,受邀综述1篇(Springer press)。研究方向:基因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的研究,关注染色质高级结构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导师简介——

高俊玲,女,1960年出生,教授,医学博士,美国Duke University博士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主任,基础医学院院长,河北省解剖学会副理事长,河北省教学名师,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8项,获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目前主持的课题有:国家留学归国基金课题、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河北省科技厅发展计划重点课题,科技部重大课题子课题等5项。主编教材4部,获河北省教学成果二、三等奖4项,河北省精品课程负责人。研究方向:(1)脑损伤与脑保护,本研究方向部分课题曾获唐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纤维化发病机制(侧重肺纤维化),本研究方向部分课题曾获唐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研究生毕业去向:高校组胚、病理、中心实验室,医院中心实验室、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呼吸内科及相关科室等,考博出国。

研究方向1简介:脑损伤包括颅脑创伤、脑缺血、脑出血。应用动物模型和临床病人,以神经干细胞培养和移植、分子生物学、形态学和临床机能检测等手段,研究脑损伤的发病机制、探索新的治疗措施、开发新的治疗药物。本研究方向部分课题曾获唐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研究方向2简介:纤维化是多种疾病慢性阶段的共同转归,本方向应用肺纤维化动物模型和矽肺病人,以分子生物学、形态学、细胞培养等手段,研究纤维化的发病机制,探

索干预措施,为肺纤维化乃至其他器官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措施提供实验依据。本研

究方向部分课题曾获唐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曲银娥,女,1967年出生,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才,河北省解剖学会理事,现任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为生殖生物学,主要从事子宫内膜异位症机理及基因治疗和男性抗衰老研究。近年来合作承担国家自然基金、河北省自然基金课题、河北省科技厅和其它省市级课题6项,校级课题6项,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多次参加中日组化和中国解剖学学术会议并交流论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研究方向简介: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在育龄妇女中的发病率近年呈上升趋势,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本方向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位点与遗传易感性的关系,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研究方向简介: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在育龄妇女中的发病率近年呈上升趋势,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本方向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位点与遗传易感性的关系,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张宇新,男,1966年出生,理学博士,教授,基础医学院副院长,人体解剖学教研室主任,河北省解剖学会理事,《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核心期刊)执行编委。近年发表研究论文29篇,获省、市级科研成果各1项。作为课题负责人正承担着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河北省博士基金项目1项,河北省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计划项目1项;同时承担着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脑老化与老年神经退行性变的机理研究”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子课题的研究工作。研究方向:1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2 神经损伤与修复。

研究方向1简介: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本方向通过建立转基因细胞模型和整体动物模型,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及神经解剖学等手段,研究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发病的分子机制,以探索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策略。

研究方向2简介:主要以颅脑损伤和脊髓损伤动物模型为基础,应用免疫组化、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手段,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继发性损害的分子机制以及神经

再生修复的机制,以探索神经系统损伤后再生修复的途径和新的治疗手段。

张子明,男,1954年出生,人体解剖学教授,河北省解剖学会理事,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副主任。从事人体解剖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近30年,近年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一部。获河北省科技厅科技成果一项,获唐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作为第一主研人目前承担河北省科技厅项目一项,河北省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计划项目一项。研究方向:(1)手创伤修复与功能重建的应用解剖学;(2)颅底外科的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

研究方向1简介:断指再植术成活率不断提高,但功能恢复良好者不多。本方向以解剖学为基础,研究手外伤后各种断指再植技术、手指再造技术和各种带血管皮瓣移植技术的设计,为手外伤后临床修复与功能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方向2简介:颅底外科手术中,手术入路的设计与应用十分重要,而多数手术入路在显微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应运而生。本方向以颅底显微解剖学为手段,旨在培养神经外科、耳鼻喉科等相关学科医生扎实的基本功,使其能根据临床需要有效地推陈出新,演绎新的手术入路,拓宽手术范围,开创新的手术操作,并使神经外科手术更加精细化、微创化。

刘学钧,男,1948年出生,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教授。从事人体解剖学教学和临床应用解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30余年,现任中华医药杂志编委,先后承担河北省科技厅、河北省卫生厅科技公关项目3项;唐山市科技公关项目1项;1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河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河北省卫生厅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河北省科技成果1项,唐山市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目前正承担着河北省科技攻关项目,唐山市科技攻关项目和学院课题共五项。协编出版老年医学大部专著一部,人体解剖学教材一部。近年来发表研究论文共30余篇。研究方向:(1)脑与脑血管疾病发病机理研究;(2)神经外科基础研究与应用。

研究方向1简介:主要研究脑缺血发生机制,脑动脉硬化和老年期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理;脑缺血对视路、听路的损伤及修复;脑缺血对学习与记忆功能的影响。

研究方向2简介:主要研究颅底外科解剖与临床;微创神经外科及颅脑外科相关手术基础。

刘奕蓉,女,1968年出生,医学硕士,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副教授。在解剖学教学一线工作十余年,同时从事中枢神经损伤与修复的研究,先后在国家核心期刊以及省级期刊发表论文16篇。现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院级科研课题两项,参与省级科研课题三项,市级科研课题一项。研究方向:神经损伤与修复。研究方向:研究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与修复机制,各种神经营养因子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等。

研究方向简介:研究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与修复机制,各种神经营养因子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等。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导师简介——

张连元,男,1950年出生,教授,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理事、河北省生理科学会常务理事、唐山市自然科学学科领军人物。从事病理生理学教学及尘肺发生机制与防治、创伤性休克发生机制与防治的研究。先后参加和主持各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发表研究论文160余篇和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交流研究论文50余篇,主编和参编教材6部。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及唐山市科技进步奖多项。主要研究方向: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杨方,男,1955年出生,医学博士/博士后。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

教师,河北省突贡中青年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人事部留学归国人员基金等课题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3项。发表论文150余篇,SCI检索31篇。著作3部。研究方向:器官纤维化分子病理学。

王献华,女,1950年出生,河北联合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主任,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主任(兼),教授,河北省精品课程课程负责人。河北重点发展学科“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学术带头人。中国病理工作者委员会常务理事,河北省病理学会委员,河北省肿瘤标志委员会委员,唐山市病理学会主任委员。从事病理教学及临床外检工作30多年来,先后负责和参加省(部)级及学院多项课题研究,指导研究生30余名,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或参编专著及教材6部。目前承担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河北省科技支撑项目课题各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二等奖1项,唐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主研方向为尘肺纤维化分子病理学,同时擅长临床妇科肿瘤病理诊断。

郑素勤,女,1955年出生,教授,主任医师,病理学教研室副主任。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病理系高级访问学者。从事病理学教学、科研与临床病理工作28年。主持和参加省(部)、市级及学院科研课题20余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检索12篇。主编和参编教材及专著6部。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唐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作为主持人获河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一项、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目前主持省科技厅科研课题一项、唐山市科研课题一项、学院科研课题1项。研究方向:(1)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肿瘤病理学;(2)器官纤维化的发病机制。

李琪佳,女,1959年出生,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骨组织工程及骨移植。主要从事天然衍生骨及金属支架材料促进骨缺损修复愈合的研究。1997及2003年分别赴香港中文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骨科研究所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参加省部级多项课题研究。;参编教材三部;获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已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宋旭东,男,1969年出生,教授,现任基础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副主任,兼附属医院病理科主任。2003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获法医学硕士学位。目前主要从事病理学和法医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及医疗纠纷鉴定工作。先后负责和参加多项省(部)级及学院级课题,已发表学术论文约30余篇。现承担省级课题1项,院级课题3项。研究方向:(1)肿瘤分子病理学;(2)法医损伤病理学。

王文雅,女,1963年出生,教授,医学博士。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承担省级科研课题3项,市厅级及校级课题4项。研究方向: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

余红,女,1966年出生,硕士,教授。主持省、市各类级别临床和教学科研课题研究20余项,参与国家级重大专项课题1项;河北省自然基金项目1项;获河北省科技成果2项,唐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36篇,参编教材2部。研究方向:(1)宫颈癌发病机制及治疗;(2)益气化痰方对慢性支气管炎及COPD大鼠EGFR合成MUC5AC影响的研

究;(3)糖尿病发病机制。

杨林,男,43岁,教授,河北省药理学会副理事长。1996年6月毕业于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肿瘤药理专业,获医学硕士学位。2000,9-2003,8于美国Willams S. Rowe Division of Rheumatology, Research foundation of Cincinnati Children’s Hospital Medical Center, The College of Medicine,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OH,USA 作为Posdc. Research fellow完成美国NIH grants基金两项,美国国立关节,肌肉,骨骼及皮肤病研究所课题一项。迄今为止,发表论文约二十五篇,其中Arthritis & Rheumatism(SCI,IF:7.389.),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Rheumatology (SCI,IF:1.919。,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SCI,IF:3.827。),Clinical Immunology(SCI, IF2.97.)。研究方向:肿瘤化疗及耐药性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与防治。

韩淑英,女,1959年出生,教授,白求恩医科大学药理学硕士,药理学教研室主任,学科带头人,唐山市新药研发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河北省“三三三人才”, 河北省“三育人”先进个人,河北省优秀医学教育工作者,唐山市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专家,唐山市劳动模范。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授权2项。获科技成果9项,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主持和参与了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及省、市级重点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80余篇,sci收录6篇,主编和参编教材2部。研究方向:1 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2 中药防治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研发。

孙红,女,1972年出生,教授/主任医师,军科院博士。河北省精品课程病理学主讲教师,留学生病理学\医学信息检索全英文授课主讲教师。唐山市优秀青年,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才。近年发表论文40余篇,SCI 2篇。获得武警部队科技进步三等奖,唐山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目前主持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青年专项等各级课题。研究方向:组织损伤与再生。

刘丽华,女 1964年出生,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从事妇产科临床、教学工作,现从事病理生理学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1、优生优育2、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及预防的研究。承担省级科研课题两项,发表国家及省级科研论文20余篇,曾被评为河北省医学教育优秀教师。主要研究方向:(1)优生优育;(2)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及预防的研究。

郭瑞华,女,1951年出生,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从事药学与无机化学教学科研工作至今,硕士生导师,教授。负责或参加省、市及校多项课题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唐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主编教材3部,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获全国煤炭教育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一项。现为“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科研团队负责人。研究方向:降糖药物筛选及其降糖机制。研究方向简介:应用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分离筛选降糖有效成分,从与糖尿病有关的酶活性和细胞筛选体系研究降糖药物有效成分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机制。

王瑞敏,女,1965年出生,教授,硕士(在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脑中风的预防及分子机制研究,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及多项省级以上项目。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检索17篇。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第二主研人)、三等奖1项 (第一主研人),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获得唐山市劳动模范、十大女性科技标兵、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徐哲龙,男,1964年出生,医学博士,美国南阿拉巴玛大学博士后,美国北卡大学终身制助理教授,河北联大心脏研究所所长,延边大学博士生导师,Frontier of Bioscience 杂志编委,Cardiovascular Research等杂志审稿人。发表SCI论文30余篇。研究方向:缺血心脏的保护机制。

齐亚娟,,女,1970年出生,教授,药理学博士,2006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从事药理学教学及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机制与防治的研究、高血压发生机制与防治的研究。先后参加和承担国家及省级科研课题三项,已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现承担省级和校级科研课题两项。研究方向:(1)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机制与防治;(2)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研发。

景友玲,女,1953年出生,教授。从事病生理及生理教学30余年。参加和主持科研课题十余项,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科技进步奖5项。目前承担并参加课题6项。研究方向:肺损伤发生的分子机制与防治的研究。

佟树文,副教授、主任医师,男,1951年出生。1978年毕业于唐山煤矿医学院医疗专业,留校从事病理学教学、科研与临床病理诊断工作。病理学副教授、主任医师。现为唐山市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委员。先后负责和参加省(部)级及学院课题4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任《病理组织学彩色图谱》副主编。获河北省教学成果奖1项,学院级教学成果奖1项。目前承担省级科研课题1项,学院科研课题2项。从事临床病理诊断工作30年,尤其在肿瘤分子病理学方面经验丰富,颇有建树。研究方向:肿瘤分子病理学马小兵,男,1968年出生,医学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九三学社社员。北京大学访问学者。发表文章40余篇,参编著作2部,获省、市级科技奖4项,主持和参与省级课题各1项。研究方向:矽肺纤维化分子病理学;肿瘤诊断病理学。

门秀丽,女,1968年出生,教授,博士,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一直从事病理生理学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级1项,市级课题3项,曾先后参加国家“863”课题、国家“973”课题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研究,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发表和会议交流研究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4篇,申请国家专利2项,参编教材1部。研究方向:(1)糖尿病发生机制与防治;(2)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与防治。

杨秀红,女,1966年出生,教授。2007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医学博士学位。曾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历,2001年开始从事生理学教学和基础

医学研究,现为河北生理科学会理事。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教材1部、论著1部。曾先后参加国家“863”课题、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目前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1项。主要研究方向:创伤休克和心血管疾病发生机制和防治的研究。

周洪霞,女,1970年生,硕士,副教授。从事人体解剖学教学科研工作十余年,主持市级及院级科研项目各1项;参加省级科研项目3项;近年以发表研究论文15篇,论文摘要3篇;主编教材1部。获唐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研究方向:缺血再灌注致脑损伤的发病机制与防治策略研究。

李小娜,女,1971年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联合大学药学院药物制剂学科教师,研究方向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药物代谢动力学。主持河北省科技厅课题1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4篇。

田炜,男,1972年出生,医学博士,副教授。发表论文三十余篇(SCI收录12篇)。获基金资助10项(主持5项)。完成成果鉴定两项,获省煤炭工业协会二等奖1项。研究方向:(1)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2)肿瘤的分子生物学发生机制。

余红,女,1966年出生,硕士,教授。主持省、市各类级别临床和教学科研课题研究20余项,参与国家级重大专项课题1项;河北省自然基金项目1项;获河北省科技成果2项,唐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36篇,参编教材2部。研究方向:(1)宫颈癌发病机制及治疗;(2)益气化痰方对慢性支气管炎及COPD大鼠EGFR合成MUC5AC影响的研究;(3)糖尿病发病机制。

孔小燕,女, 1971年出生,副教授,1994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后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心内科工作,2003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心血管内科专业,2004年3月至华北煤炭医学院基础部病理生理教研室工作至今研究方向为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赵静,女,1972年出生,副教授,医学硕士,病理学党支部副书记。承担病理学、细胞病理学、研究生实验技术教学工作。参编教材4部,发表论文40余篇(核心25篇),主持科研课题省级1项、教育厅1 项、院级1项,参与省、市级科研课题8项。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才、市直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研究方向:(1)肺纤维化发病机制与防治的研究;(2)脊柱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与防治的研究。

段国贤,女,1968年出生,医学硕士,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生理学教学及研究工作。主持及参加省部级课题3项、院级课题共4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研究方向:急性肾损伤的发病机制与防治。

张素华,女,1954年出生,病理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和参加省部级、学院及NIH 课题15余项。已发表论文40余篇,参加国际会议2次,主持出版了两部病理学著作。获多项省级教学成果二、三等奖。研究方向:肿瘤分子病理学。

内科学导师简介——

刘信荣,内科学及呼吸内科现任学术带头人、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业务副院长、唐山市医学会副理事长、全国优秀教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授、主任医师。1995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公派赴美国疾病预防中心CDC留学。研究军团菌基因诊断方法,承担的科研项目军团菌病临床流行病研究,获得河北省及煤炭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医学院的科研项目多项。在专业期刊、国家级医学杂志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目前正指导研究生应用循证医学理论针对呼吸系统疾病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开展研究,发现并扑灭了一起唐山市某高校军团菌爆发,获得政府和国家的奖励。尤其在抗击“非典”的战役中,担任唐山市防治“非典”救治专家组组长。贡献突出。在唐山市乃至河北省处于领先地位。

王红阳,女,52岁,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曾留学瑞士。现任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呼吸内科主任。河北省呼吸学会常委、河北省呼吸医师协会副主任委员、唐山市呼吸分会主任委员、唐山市百名名医、唐山市市管优秀专家。河北省医学重点学科呼吸内科学术带头人。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内科学学术带头人。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市级、院级科研项目20多项。在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8部。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市级奖6项。研究方向:矽肺和肺间质病基础和临床研究;肺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陈乃耀,男,49岁,主任医师、教授。教育管理硕士,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现为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血液科学科带头人,河北省血液病学会常委,唐山市血液学会主任委员。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30余年,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6项,其中国家级2项,曾获唐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河北省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等。近5年来在国家和省级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SCI 1篇,出版著作2部。主要研究方向:1.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基础与临床研究;2.缺血性脑血管病与基因多态性相关关系研究。

王兴旗,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河北省省级医学重点学科呼吸内科后备学术带头人。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医学院的科研项目多项。慢阻肺呼吸器研究获得国家专利一项。在专业期刊、国家级医学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2002年作为河北省省级医学重点学科呼吸内科后备学术带头人,公派赴美国进修,学习呼吸衰竭机械通气及睡眠呼吸障碍疾病有关技术、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参加硕士研究生科研课题的指导工作,如肝素治疗COPD患者应用的循证医学研究;COPD患者痰中各项免疫指标的临床指导价值;呼吸衰竭机械通气应用研究等。

孙尧,男,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1995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获得医学硕士学位。2000年10月至2001年9月在上海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参加“河北省学科带头人研修班”。长期从事心内科疾病和老年病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擅长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血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