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及作文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及作文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及作文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及作文教案

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

1.藤野先生

鲁迅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难点:

(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1、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驿站()教诲()系住()芦荟()

瞥见()畸形()匿名()诘责()

绯红()杳无消息()深恶痛疾()油光可鉴()

(2)解释词语。

宛如绯红

油光可鉴驿站

掌故不逊

诘责杳无消息

瞥见

3、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4、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

○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2.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3.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

○4.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5.提问:“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5、课堂小结,

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情绪,对

不满和恶。在全文结构上是为

作铺垫。

合作交流

研读第二部分。

1. 提问: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

2. 提问: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

3.提问: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

4、提问:这一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

5.提问: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说人物的主要特征。

探究质疑

研读第二部分

1.提问:谈谈匿名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提问:匿名信事件说明了什么?

3.提问:如何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

4. 提问:在看电影事件中“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中2.我的母亲

5.“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的“中国人”指的中国人和的中国人。

6..“他们拍掌欢呼起来”的“他们”是。“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也似的喝彩”的“他们”是。

7..“呜呼,无法可想”是对无可奈何的慨叹。“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

8..“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概括地说,“变化”的原因是。

9..这个文段既表现了日本“爱国青年”、的思想和对中国人的,又表现了鲁迅先生强烈的精神。

课堂小结:

反思

第二课时

独立阅读课文结尾两个自然段(可布置为作业):

1.第一段中,热情赞颂和高度评价藤野先生的语句是和。

2.“小而言之”意思是。

3.结尾一段,作者怀念藤野先生的具体行动有三:(1);(2);(3)。

4.“良心发现”指的是。

5.“正人君子”是讽刺那些的文人。这是运用的修辞方法。

6.“深恶痛疾”是短语;“良心发现”是短语;“增加勇气”是短语;“黑瘦的面貌”是短语。

五、进一步深读课文,研讨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和本文主题。

1.本文的特点之一是“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请大家完成课后练习一:填表,说明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2.提供“教师教学用书”的答案,讨论:这个答案正确吗?

3.启发质疑,提供下列名言(投影):

朱熹:“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陆九渊:“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要为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

本校校训:明理,创新。

4.指导质疑,鼓励创造。(1)典型事例是四个吗?答案:不是,应是5个,还有“惜别”。(2)藤野先生的品质仅仅是“认真负责”之类吗?答案:不是,应是某种更高尚、更感人,更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作者在后文说:“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仅仅是认真负责之类,不能称为“伟

大”。(3)藤野先生是否对每个学生都如此“认真负责”?答案:不是。只是对鲁迅一人,因此还引起了其他学生的怀疑。(4)说藤野先生“不怀民族偏见”准确吗?答案:不准确。只要他不像“爱国青年”那样歧视鲁迅,就是“不怀民族偏见”了。他对鲁迅不但不歧视,反而比对日本学生更关心,更热情,更优待。

5.提供参读材料──当代研究鲁迅的专家、上海华东师大教授、博士王晓明先生《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第3章《离乡者的悲哀》(节选),投影:

鲁迅到日本去的时候,日本的国力正是逐渐强盛,独霸东亚的野心也日渐膨胀,又刚刚在甲午海战中歼灭了中国的北洋水师,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有的报纸就公开宣称:“西洋人视中国人为动物,实际确乎不得不产生动物、下等动物的感觉,因此,他们(指中国人)在生理上已失去人类的资格。”因此,鲁迅在这个时候去日本留学,便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歧视和轻蔑。他走在东京的大街上,就常常遭受少年人的辱骂。你不但生活在陌生人中间,而且是生活在陌生人的鄙视和轻蔑中间,请想一想,一个自尊自重的中国人,怎么能忍受这样的处境?

鲁迅见到的许多留学生,偏偏又是那样不争气,非但不从日本人的轻蔑中汲取自我警策的动力,反而以自己的种种乖行,不断地证明那轻蔑的正当。就以与鲁迅同住的留学生来说吧,有整天把地板踏得咚咚作响,尘土飞扬地学跳舞的,也有不遵守客店里新老客户循序洗澡的惯例,抢先钻进洗澡间,把水泼得四溅的。在这样的日常小事上都如此令人讨厌,其他的方面就更可想而知。一面是日本人的轻蔑眼光,一面是这些同胞的不成器的丑态,难怪鲁迅一拿到修习日语的毕业证书,便立刻跑到偏僻的仙台去。

仙台又怎样呢?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里,只有鲁迅一个中国人,那些讨厌的同胞的嘴脸,自然是可以免见的了,但是,日本人那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在仙台同样很盛。仙台报纸上的辱骂中国人的言论,一点都不比其他地方温和,鲁迅所在的那个班的学生中,也同样有对他白眼相加,毫不掩饰的人。他学习成绩中等,便有同学以为是得了老师的暗中帮助,于是托词去检查他的笔记,甚至写信向他发出威胁。课间放电影,映到日本军人挥刀砍杀中国人,而围观的其他中国人一脸麻木的时候,也有同学大声地议论:“只要看中国人的样子,就可以断定中国是必然灭亡……”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这样傲慢,鲁迅初到仙台,就有

教员热心地张罗食住,任课的教授当中,更有藤野严九郎那样满怀善心的人,就是同班同学中,也有好几位不满意那些傲慢者的粗暴,特别站出来替鲁迅辩护。但是,尽管如此,这些事情仍然给鲁迅非常强烈的刺激……

6.得出结论,揭示答案:藤野先生的品质是: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这,是比“认真负责”之类更难能可贵、也更使鲁迅感激和终生怀念的品质。“认真负责”之类,失之浅陋。因此,方才的表格应改成(投影)。

7.提供参读材料之三──藤野先生的《谨忆周树人君》,印证以上观点: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作“猪头三”。在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

教师评:藤野先生对本文的理解,应该是有权威性的。从他的文章中,不仅能证明他“看重中国人”,还能知道其中原因──少年时学习汉文,受过中国文化的熏陶。

六、研讨课文其他内容与主题的关系,进一步理解本文主题。

1.藤野先生的品质是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尊重,那么,本文又渗透着鲁迅先生什么思想感情?答案: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本文的暗线;明线是写藤野先生。

2.具体说明哪些事例渗透着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答案:(1)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2)只记得“水户”“日暮里”两个地名;(3)对艰苦的生活不以为意,发奋学习以救国;(4)对“爱国青年”的愤怒;(5)弃医从文。

3.为什么写只记得两个地名?答案:“日暮里”──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水户”──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朱舜水是明末思想家,明亡后曾进行反清复明活动,事败后长住日本讲学。他是浙江余姚人,离绍兴很近,可谓鲁迅先生的“同乡”,鲁迅很敬重他。目的:表现自己的爱国主义感情。

4.再次概括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说明写这一内容的目的。答案:看电影事件使鲁迅先生认识到:医学救

不了中国,要救中国,首先要改变人们的精神,而改变人们的精神,首推文艺,因此弃医从文。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反衬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

5.写“爱国青年”是什么目的?答案:反衬藤野先生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尊重;反衬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

6.写其他教职员对鲁迅先生的关心是什么目的?答案:正衬藤野先生的品质。这些人关心鲁迅,只是“物以稀为贵”,不是尊重。

7.“惜别”时,藤野先生“似乎想说话”,但为什么“竟没有说”?答案:尊重鲁迅的人生选择。(电脑投影藤野先生赠鲁迅的照片及背面题字)

8.归纳本文主题,有两个要点:(1)表现藤野先生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尊重;(2)抒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七、填表,理解本文语言强烈的感情色彩。

八、理解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人物外貌的写作艺术。

1.本文写人物外貌,注意抓住特征,画出灵魂,因而用极简练的文字表达了极深刻丰富的内容,例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盘辫子”的特征。请你说说,写藤野先生抓住了什么特征?答案:黑瘦,八字须,戴眼镜,穿衣模糊,有时忘记带领结,冬天穿旧外套,寒颤颤的。总之,是当时典型的严谨治学、生活简朴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2.老师总觉得作者写藤野先生的外貌不太漂亮,因此改为下面一段文字,可以吗?

他,既有高仓健一样的体魄,又有三浦友和一样的相貌。脸色白而透红,眼睛大而明亮,头发整齐而又有一点波浪。他穿着一套笔挺的西装,洁白的衬衣上打着一条漂亮的领带,皮鞋擦得又黑又亮。一走上讲台,就用洪钟一样的声音说:“我,就是藤野严九郎。”

答案:不好,失去了特点,像电影明星,不像藤野先生。

3.写藤野先生的外貌,先写八字须、眼镜,再写黑瘦,可以吗?答案:不可,应先整体,后局部,这才符合人们观察和描写事物的习惯。

九、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组织讨论。

小结:

反思:

第三课时

巩固深化

一、归纳知识要点

1.按拼音写汉字:______téng野先生______yì站油光可jiàn______

______yì扬顿挫______yóu言______jī形______jié责______yǎo无消息

2.解词:驿站教诲瞥见畸形不逊诘责匿名绯红兼以客死犹言标致适值凄然挟着掌故杳无消息深恶痛疾抑扬顿挫油光可鉴

3.填空:《藤野先生》选自《____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____。本文“在仙台”一段写了藤野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事例,表现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写作(或说话)练习

选一位任课老师,抓住他的特点写(说)一段话,不说他是谁,让大家猜,以猜出者为成功。

例文1:

他的外貌,可用三个字概括:高,瘦,黑。这正如他的诗所写:泥巴浸透的皮肤,小时候就泛着油亮。这套脱不去的黑装,一度晾晒在我的心上。(生物老师)

例文2:

他的脸上总有一种忧郁,因为他的命运和共和国联在一起;他的背有点驼,这是他过久地伏案工作的结果。

有人送诗给他:你的背,像一座桥,连起通往知识宝库的大道;你的背,像一张弓,一支支箭由此射向成功。(语文老师)

三、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

文段1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又穿长衫的惟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文段2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实在标致极了。”(略)

1.文段1出自《____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____;文段2出自《____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____。

答案:《孔乙己》,小说;《藤野先生》,散文。

2.两段文字都是描写,文段1描写了孔乙己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文段2只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______、______。

答案:外貌,身材,面容,胡子,衣着;辫子。

3.文段1表现了孔乙己的性格特点;文段2表现了“清国留学生”、的性格特点。

答案:自命清高;忠君保皇,不学无术。

4.两段外貌描写主要的相同点是什么?──

答案:用外貌描写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或:(抓住特点,画出灵魂)

四、完成课后其他练习。

附:鲁迅《头发的故事》节选

“老兄,你可知道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古往今来多少人在这上头吃些毫无价值的苦啊!

“我们的很古的古人,对于头发似乎也还看轻。据刑法看来,最要紧的自然是脑袋,所以大辟是上刑;……至于髡,那是微乎其微了,然而推想起来,正不知道曾有多少人们因为光着头皮便被社会践踏了一生世。

“我们讲革命的时候,大谈什么扬州三日,嘉定屠城,其实也不过一种手段;老实说:那时中国人的反抗,何尝因为亡国,只是因为拖辫子。

“顽民杀尽了,遗老都寿终了,辫子早留定了,洪杨又闹起来了。我的祖母曾对我说,那时做百姓才难哩,全留着头发的被官兵杀,还是辫子的便被长毛杀!

“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只因为这不痛不痒的头发而吃苦,受难,灭亡。”

N两眼望着屋梁,似乎想些事,仍然说:

“谁知道头发的苦轮到我了。

“我出去留学,便剪掉了辫子,这并没有别的奥妙,只为他太不便当罢了。不料有几位辫子盘在头顶上的同学们便很厌恶我;监督也大怒,说要停了我的官费,送回中国去。

“不几天,这位监督却自己被人剪去辫子逃走了。去剪的人们里面,一个便是做《革命军》的邹容,这人也因此不能再留学,回到上海来,后来死在西牢里。你也早忘却了罢?

“过了几年,我的家景大不如前了,非谋点事做便要受饿,只得也回到中国来。我一到上海,便买定一条假辫子,那时是二元的市价,带着回家。我的母亲倒也不说什么,然而旁人一见面,便都首先研究这辫子,待到知道是假,就一声冷笑,将我拟为杀头的罪名;有一位本家,还预备去告官,但后来因为恐怕革命党的造反或者要成功,这才中止了。”

2.我的母亲

胡适

第一课时

班级______ 小组名_____ 姓名_______ 小组评价______ 教师评价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胡适及作品,熟练掌握字词的音形义。

2.掌握课文结构,熟知每部分内容。

3.熟读课文,初步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体会母爱这种博大的情怀。

学习重点:

掌握课文结构,熟知每部分内容。

学习难点:

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体会母爱这种博大的情怀。

一、自主预习

1、反复朗读课文,将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写下来,并完成下列加点字词的注音。

宽恕()广漠()佃户()眼翳()质问()

侮辱()气量()管束()文绉绉()

2.为下列句子选择一个准确的词语,将字母序号填在横线上。

(1)我母亲待人最(A.慈详B.仁慈C.仁义),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2)在这(A.广漠B.茫茫C.广大)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A.约束B.管理C.管束)过我。

(3)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A.请B.找C.央)一位邻舍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3.搜集有关“母爱”的文章、诗句、歌曲以及胡适的文章和有关材料,先在小组内交流,准备展示,同时请填写下列空白。

胡适,原名胡洪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1920年出版第一部新诗集《》。本文选自《》,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下成长的几件事。

3.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4、为母亲做一件事,可从以下提议中选一件去做,做后写下感受。(写在日记上即可)

A、为母亲洗一次脚

B、为母亲梳一次头

C、为母亲做一顿早餐

D、与母亲做一次深情拥抱二、合作探究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既是“严师”又是“慈母”?

2.从文中母亲的几件事中,哪些话语或是细节最让你感动?找出来作批注。

三、拓展延伸

(一)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问题。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一一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1.第一句话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2.对文中加点字“混”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一个“混”字,其实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

B.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暗接,“我”在人海里“混”应该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

C.一个“混”字,潜在地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很大,即使没有人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

D.一个“混”字表明当时作者的境遇并不理想。

3.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文中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加上“如果”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B.加上“如果”,表明这只是作者的一种假设,并未得到别人的认可。

C.加上“如果”,是作者谦虚的表现,是为了赢得别人的好感。

D.加上“如果”只是为了形成排比,没有别的含义。

4.最后一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5.请用语段中的词语,说说“我”从母亲那受到了怎样的影响?

(二)结合课文,按要求答题。

“我做的往往是诸葛亮、刘备一类的文角儿。”

诸葛亮、刘备是里的人物,你知道有关他们的成语或典故吗?试写几个。你还知道哪些文角儿的名字吗?写出几个

我的母亲

第二课时

班级______ 小组名_____ 姓名_______ 小组评价______ 教师评价_______

学习目标:

1.概括事件,体会具体事件对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作用。

2.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揣摩语言,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分寸感。

学习重点:

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分寸感。

一、预习导学

1.用几个形容词来描述一下你眼中真实的母亲。这些形容词里有没有你不欣赏母亲的地方?现在请你们想一想对于母亲身上你不欣赏的地方今后你会怎样对待呢?

2.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其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二、合作探究

1.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为作者母亲美好的性格品质所感动,而且也被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所感染。但文中极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作者的情感是任何体现的?

2.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你在哪方面深受自己母亲的影响?写一个50字以内的片段。(写在日记本上)

三、拓展延伸

(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上学的路上,有一条必经的小河。那年初春的一个早晨,当我匆匆忙忙赶往学校时,河上的冰还没融化,我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冰面。刚刚走到河中央,“扑哧”一声,一处冰面塌落了,我的两条腿踏进了冷彻骨髓的河水里。

我穿着湿透的棉裤坐在教室里,全身仿佛都麻木了。我沉默地挺着,脸和唇变成了青紫色。中午回到家,母亲很惊讶,却什么也没问,只是让我围着被褥坐在烧得热热的炕头上暖和。她蹲在火炉前为我烘烤棉裤。炉火灼灼,不时爆出些响声来,而母亲却始终一言不发。当母亲把烘干的棉裤交给我时,眼圈有些红肿。日子一天天过去,高考迫在眉睫。有一夜下了暴雨,清早上学来到那条河边。突然我发觉有什么人早在暴涨的河水里砌了一些大石头。那石头一块块稳稳地立在水里,石面高出水面数厘米,远远看去就像一座简陋的石桥。我踏石而过的时候,心里淌过一股莫名的感激。那天晚上回到家,我无意中看到母亲手上缠着白纱布,血透出来,湿了一片,惊问她为什么受伤,母亲淡淡地答道:“不小心碰的。”站在一边的妹妹抢着告诉我:“妈妈的手是搬石头砸伤的。”“妈搬石头干什么?”我不解地追问。“搬石头搭桥呀!”那瞬间,我的心轰响着,久久说不出话来。

那年九月,我踏过“母亲桥”去远方上大学。独在异乡,仍是母亲用无言的关注帮我度过每一次的疲惫和寂寞。渐渐地,我知道,是母亲用青春搭起我的生命之桥,用希望和奉献搭起我的通向成功和幸福之桥。如今,河上的“母亲桥”已经为风雨侵蚀残损,而在我的心灵中,“母亲桥”却永远踏不断。

1.第二段中母亲为什么“很惊讶,却什么也没问”?

2.第三段中“我”产生“莫名的感激”之情的原因是什么?

3.联系原文回答:“母亲桥”是一座什么样的桥?

4.文末加点的“踏不断”有什么深层含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读了本文之后,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你还想到了哪些“桥”。

(二)“风暴使树木深深扎根”,这句话不仅说明了一种自然现象,更蕴含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请说出这句话中蕴含的道理

3.我的第一本书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教学重点、难点

1.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2.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酷(ku4)似掺(chan1) 脊(ji1)背枉(wang3)读

2.解释下列词语。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

酷似:极像。

二、导人

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作者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作者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互相补充、评议。

四、学生自主阅读

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还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贵的经历,一本人生之书。)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一种感激之情。)

3.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体会书的珍贵,读书机会的珍贵。)

4.“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我的第一本书对“我”影响之大,作者要回报它。)

五、品味语言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我的童年生活是艰苦的,但我的第一本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和知识。)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我的第一本书,作为我的启蒙老师对我后来走上文学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

六、拓展训练

学生说说自己读“第一本书”的经历、体会,互相交流。

七、小结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八、布置作业

1.研讨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4.列夫托尔斯泰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文中“轩昂、器宇、犀利、郁郁寡欢、正襟危坐、诚惶诚恐”等词语。

2.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

能力目标

1.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2.品评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

3.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德育目标

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点

诵读,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外貌的刻画,理解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材料,深透理解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教学方法

诵读法联想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语设计

(投影显示托尔斯泰画像)

同学们,以累累巨著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因其真实深刻地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则是代表他艺术高峰的三部长篇小说。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走近这位磨难中造就的伟人,探访他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资料助读——作者简介

(参看《三点一测》)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范读课文后,学生自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词语含义。(投影)

(1)注音

髭髯鬈黝黑滞留禁锢颔首低眉锃亮

犀利广袤无垠尴尬炽热

(2)释义

犀利器宇禁锢轩昂尴尬滞留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导学案及答案

15、《说“屏”》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欣赏文章美点 3、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细心积累生字词 帷()幕伧()俗忒()文化休憩()2、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3、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4.根据文中关于屏的知识,用以下的形式说话 △假如时光倒流500年,你是屏风店的老板。 a、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 b、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摆放屏风的注意点? c、你将进购什么特点的屏风,使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课堂探究 5、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和作用 6、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7、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8、阅读课文2-5段,完成下列各题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忒()倚()膝() 2.“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在第一段中起什么作用?屏除了分隔作用,还有什么作用? 3.概括第三段的段意 4.作者认为屏风怎样设置才合适? 5.概括上文的中心意思 当堂检测 阅读后答问: ①人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指纹就是表皮上凸起的纹线。由于人的遗传特性,虽然指纹人人都有,但各不相同。伸出你的手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指纹也分好几种类型:有同心圆或螺旋形纹线,看上去像水漩涡的,叫斗型纹;有的纹线是一边开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型纹;有的纹像弓一样,叫弓型纹。据说,全世界50多亿人,还没有发现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呢。 ②正因为指纹的这一特性,它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在古代,人们把指纹当作“图章”,印在公文上。据说,在一百多年前,警察就开始借助指纹破案。近年来,指纹又和电脑成了好朋友。科学家已研制出一种“指纹锁”,这种锁的钥匙就是指纹,当人们开门时,只要用手按一下设在门上的电脑开关,电脑就能很快识别开门的人是不是主人,如果是的话,门马上就会自动打开了。 ③小小的指纹将来究竟还会有哪些新的用途?新的迷宫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寻求。 1.上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A.指纹的特性和类型。 B.指纹的特性和用途。

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作文导学案全册

第一单元叙事要完整 一、名篇赏析 无名母亲 我带母亲去医院看病,要打针,吊四瓶点滴。打针的人真不少,注射室里几乎座无虚席。医生插好针头,就叫我和母亲到走廊去。走廊里贴墙放着两排椅子,我把药瓶挂在高处,让母亲坐在椅子上。 在我们对面的椅子上,坐着一位农村妇女,年近四十,也可能只有二十多岁,因为她的脸黑黑的,皮肤也粗糙,很难估计年龄。女人不但脸黑,长得也不好看,尤其是嘴巴,牙齿太突,嘴唇太短,即使闭着嘴,也总有两颗牙齿露在外面。她怀里抱着一个小男孩,白白胖胖的。这么黑的母亲,竟能生下这么白的孩子,真是奇迹。孩子最多只有一岁,还没学会说话,但会哭会笑。这对母子的上面也挂着药瓶,药瓶连着管子,管子连着针头,针头插在小男孩的额角上。可能是小孩手上的血管不显眼,医生常在小孩的额头上打针。 我和母亲坐下一会儿,小男孩就哇哇直哭,还使劲挣扎。女人一边用手护着小孩头上的针管,一边把嘴凑近孩子的脸,叽叽咕咕地逗孩子玩。我正担心她吓着孩子,那孩子却咯咯地笑了,还抬起小胖脚,兴奋地拍打椅子。也许在这个小孩子的眼里,母亲的叽叽咕咕,就是世上最动听的声音,母亲唇短牙露的嘴脸,就是人间最美的容貌。

小男孩一兴奋,就往母亲的怀里拱。女人撩起衣服,大大方方地给儿子喂奶。她喂着孩子喊:“医生,药水完了。”一个护士过来,给小孩换一瓶药水,忽然惊叫说:“不准在这里小便!”原来小家伙一边吃奶一边撒尿呢。女人毫不迟疑地一伸手,用手掌接住儿子的尿。护士把远处的痰盂踢过来,女人接满一手,倒到痰盂里。 快下班时,母亲才滴完一瓶。我要回家给放学的女儿开门,就把母亲托付给护士,又叮嘱母亲:“有事你就喊医生,我尽量快点来。” 等我重新回到医院时,对面那个乡下妇女和她的孩子已经走了。我问母亲刚才有什么事吗。母亲说:“没什么事,就是上了一次厕所。”我问母亲是怎么上厕所的,母亲说:“对面那个小孩刚好滴完,那位大姐就一手抱孩子一手帮我提药瓶,陪我去厕所。” 注射室和走廊里都有许多两手空空的人,没想到关键时候帮助母亲的,却是这位抱着孩子的女人。我问母亲知道她是哪里人。母亲说:“她是长坪人。”长坪是全县最偏僻的一个乡,在大山里。我又问:“她叫什么名字?”母亲说:“不知道,她没说。” 女人坐过的椅子上,有一处湿漉漉的,那是从她的指缝和手掌边沿漏下的儿子的尿液。别的母亲,也是这样照顾儿女的吧?可惜我们长大后,很少记得母亲伸手接尿这种感人的动作。

八年级下册写作《学习仿写》导学案(教案)

写作学习仿写 【目标导航】 1.收集、诵读课内外经典作品,培养阅读经典作品的爱好,提高欣赏经典作品的能力; 2.领悟课内外经典作品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技巧,掌握仿写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学会使用恰当的修辞、句式、结构和写法,并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来进行表达; 3.能在对范文进行批注的基础上,运用仿写的方法进行写作训练,激发习作者的热情,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第一课时进行作文指导与写作,第二课时进行批改、评讲、修改。 了解作文文题,熟悉作文要求,搜集相关素材,为习作做准备。 一、《安塞腰鼓》中运用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黄土高原上人们打腰鼓时的场景,形成排山倒海的气势。试选择文中的一个片段,模仿其中的修辞手法,描写一个场景。200字左右。 二、在各类描写中,心理描写是难度较大的一种,因为它的描写对象“无影无踪”。鲁迅写“我”看社戏过程中的心情,莫顿·亨特写“我”爬下悬崖时的心态,都德写“我”上课时的心理,方法不一,却都做到了真实可感。选择其中之一加以模仿,写一个心理描写的片段。200字左右。 三、在众多表现亲情的散文中,《背影》《秋天的怀念》都是非常典范的作品,以平实的语言叙写平凡的事件,传达真挚的情感。模仿这两篇课文的写法,写一 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新课导入】 仿写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方法。一篇好文章,在写法上总有值得模仿、借鉴的地方。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过的课文是不是这样的。 【写作要求】 1.找出所选片段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作者是如何使用这些修辞手法的。想想你要描写一个怎样的场景,如何使用这些修辞手法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2.重读《社戏》的相关段落,归纳心理描写的方法,如综合运用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等,作为自己仿写的指导。 3.重读《背影》《秋天的怀念》,借鉴其具体写法。安排好文章结构与线索,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让文章更有表现力。 【技法点拨】 所谓仿写,就是模仿范例作文,是根据一篇文章的立意、选材、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有目的地进行模仿的一种写作方法。仿写好像写字临帖一样,就是作文起步阶段的“临帖”。 1.放低要求,循序渐进 为什么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一见作文题就咬笔杆,感到无话可写?问题主要出在要求不当上。学习总有一个过程,由易入难,由简入繁。习作亦是如此。学习写作,我们最应先了解“我可以写些什么”,然后是“我可以怎样去写”,而不是“怎样能写出一篇好文章”。 学习写作,从学习范文开始。因为范文可以直观地告诉我们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反映客观事物,表现内心感受。从中,我们也可以领悟到许多实用的写作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为我们今后的构思提供材料,从而打下比较扎实的写作基础。 习作起步阶段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一开始可以放低些要求,重点放在段落的练习上。熟练以后,再逐步丰富文章的内容及表达的方法,提高习作水平。 2.立足模仿,鼓励创新 “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茅盾语)因此,在习作练

统编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22《礼记》二则有答案

22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学习目标】 1.了解本课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3.理解并体会本文论述的道理。 【知识链接】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自主学习】 1.注音 嘉肴()自强() 兑命()学学半()教学相长() 2.解释下列词语 旨:至道: 困:达到: 学学半: 【整体感知】 给文章断句,理清文章大意。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合作探究】 1.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提示:教和学的关系。 2.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提示:实践出真知,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拓展延伸】 1.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提示: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比,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2.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请你具体说说“教学相长”的原因。 提示:类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反省自己;感到不了解,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大道之行也》 【学习目标】

【部编版】2018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全集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学案 一、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走进新闻----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3.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重点 认真阅读新闻,领会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三)预习导学 1.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 ★写作背景 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玩弄“和谈”阴谋,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1949年4月1日,中共代表团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经多次商谈,中共代表团在4月15日将和平修正案送交国民党代表团。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本文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写作知识 新闻特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观点明确、语言简洁。 新闻写作是新闻事实的文字表达手段,是准确、鲜明、及时地报道新闻的重要环节。在新闻实践活动中,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采访就无从获取新闻事实、掌握新闻素材。但通过采访得到的大量的第一手新闻材料,并非都可以报道,还要经过分析、筛选、提炼、剪裁和加工,方能使之成为新闻作品。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构成新闻的细胞,离开了事实,新闻也就不存在了。新闻写作,实际上就是客观地记叙事实、评述事实。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芜湖()摧枯拉朽()溃退() 荻港() 3.找出新闻的各个组成部分。 标题: 导语: 主体: 结语: 4.找出这则新闻的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二、探究案 1.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2.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

最新版七年级下作文 写作 写出人物的精神 导学案(1)

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导学案 【导学目标】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法指导: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教材及名师导航材料进行自学,教师适时举例点拨,为实战写作奠定基础。 2.学生利用名师导航中的方法指导进行实践写作。 3.小组交流,组内批改,推荐优秀作品全班展示。 4.班内交流,教师点评。 5.学生自主修改。 6.教师批阅。 学法指导: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一是多读。看看别人在碰到一件事时怎么说,有几种说法,雅的怎么说,俗的怎么说,书面的怎么说,口语的怎么说,从中得到借鉴和启发。读时应注意一点——尽可能读出声来。 二是多写。多写更能提高表达能力。古人曾说,诉之笔端,半折心始。意思是,有好多话要说,但真正能写到纸上的,也就只有一半。这个道理说明,思路可能是很多的,只有通过多写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自己想要说清的问题表达清楚。 三是多调查研究。对所要说清的事情,要充分掌握第一手材料,这样话题才会多。对所要说清的事情一知半解,就不仅是表达能力不足的问题了。 四是多思。要先想一想再发表意见,使自己的话有条理,比如说问题,可围绕这个问题是什么、是谁造成的、原因是什么、错在什么地方、如何解决等小题目去展开。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让学生欣赏一组人物图片,看看每张脸的不同。 教师旁白:大千世界,人海茫茫,一张张鲜活各异的面孔如花瓣一般在我们面前闪现飘落,我们如何去将一张张缤纷的面孔定格,化作永恒的一瞬呢?画家可以用颜料去画,雕刻家可以用刻刀去展现,摄影师可以用相机去拍,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用一支笔去写。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写法指导名师导航 (1)写好肖像,以形传神: 肖像描写是指描写人物的外形,包括容貌、体态、表情、服饰等。写肖像,可以抓住性别、年龄、职业、身份、经历,表现人物的特征。 鲁迅笔下的杨二嫂: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由这个外貌特征可以知道她尖酸刻薄的性格。 方法初探:写出精神,一定要学会刻画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个窗户,可以窥视人物内心的种种变化,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画眼睛,就是要把人物的眼睛中最传神的特点表现出来,使人物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怎样才能“画”好人物的眼睛呢? 一是要让人物的眼睛反映人物的经历、遭遇、处境和人物的内心变化。鲁迅写祥林嫂的眼睛、眼光、眼神,表现了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和性格的变化。 二是要让人物的眼睛反映出人物的年龄、个性和不同的情绪。人物的年龄、性格、情绪不同,他们的眼神和目光也会不同。比如孩子的眼睛可以是“明澄得像水晶一样”,而老人的眼睛则应当留下生

2019年七年级下册语文作文训练——插叙导学案.doc

2019年七年级下册语文作文训练——插 叙导学案 班级:姓名:学号:组别:《作文训练——插叙》学习流程一、【应战-学习目标】 1、明确记叙方法的种类,着重掌握插叙。 2、通过小片段练习,有意识地练习插叙,(重点)并最终运用在大作文当中(难点)。形式:独学二、【备战-招兵买马】——学法指导(一)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二)如何进行插叙 1、作者直接插叙法。例文:不必说碧绿的菜畦……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多。长的草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炼蛇。长妈妈曾经给我讲过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 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走到百草园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 点拨:“为什么长的草里是不去的”?作者为此引出了一段故事,插进百草园的叙述中间。可见,叙述时作者可以直接插进来进行叙述、介绍、说明。 2、人物心理插叙法。例文:参加工作以来,我觉得自己一点点变了。……那天晚上,我们在朋友家里喝完酒,骑着摩托车回来。我们一路上肆意地谈笑……一时忘乎所以,十分快意。不经意间我看到了一个人,在我们的灯光里,急匆匆地走在路边。是一个女人,推着一辆后面有筐的自行车。只那么一瞬,我们已“呼”地远去了。而这一瞬间,那妇女推着自行车赶路的形象却让我心头猛然涌起一种异样的感受,这身影似曾熟悉,让人有些伤感却又

有种温暖…… ——是了,那,多像我的母亲!小时候,家里贫寒,父母想尽一切办法挣钱贴补家计,父亲去建筑队做小工,母亲便每日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做些小本儿买卖。有多少日子,夜色降临的时候,我和弟弟还在门口凄惶地巴望着,巴望着母亲会推着那破旧的自行车从黑暗中走来。有的时候等不及了,就跑到街上,确认那是母亲的身影后,便飞跑着去迎,但那时只会叫嚷着缠着母亲,看看筐子里有没有剩回好吃的或有没有买回点儿什么,几乎每次母亲都会笑着说,等一会,等一会儿回家,给你俩分分。在我的记忆里那是一天中最大的快乐与希望之所在。同伴还在喋喋不休,但我却再也无心听下去了。这么多日子以来,自己都做了些什么呢?吹牛瞎侃,浑浑噩噩的,闲逛、喝酒,还自以为潇洒!多少次,星期天也不回家,而回一次家,对母亲那跑前忙后过分热情的举动,竟然会说出许多不耐烦的话,而母亲总是十分惬意:她的儿子长大了,工作了,并且十分相信儿子很忙!那天晚上我羞愧难当。那夜匆匆赶路的母亲,不知道回家是否有她的孩子在等待?点拨:女人的背影,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儿时母亲所给予的温暖,长大后对母亲的疏离,此刻内心的愧怍,都在那晚的夜色里爬上“我”的心头,无情叩问“我”的内心,严厉谴责“我”的良知。如果没有这段插叙,文章将失去感人肺腑引人345 2019-10-09 班级:姓名:学号:组别: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附答案

八年级上册导学案(人教版) 一《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学习难点】 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关于消息 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

又称“消息”。 (3)通讯社: 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 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 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 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 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4、相关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写作学习仿写导学案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写作学习仿写导学案 【导学目标】 1.初步领会形同神似的仿写要求。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了解仿写的基本类型,掌握相应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课时计划】 2课时第一课时重在写作指导;第二课时完成学生习作,集体评议。 精彩导入激发兴趣 有一位哲人说过:“仿写是写作的开始,是观察的基础,是酝酿的基础,是想象的基础,是积累的基础,也是创新的基础。”这么重要的仿写,我们该如何去写呢?先看一篇例文。 例文引路掌握要点 流年匆匆,母爱相随 天空依旧蔚蓝,远山依旧爽朗。踏着羊肠小道,按捺不住满溢的思念之情,加快了脚步……哦,我日夜思念的慈母,一定在焦急地倚门而望…… 母爱,又何只会在短暂的分别后凸显,当记忆的涓涓细流静静淌过,我发现,原来它一直与我相随。 小时候,母亲是那温馨的小屋—— 我静静地坐在小屋内,小脑袋不时向窗外探望着。每天的此时,妈妈总会那么神奇地出现。脚步声!我惊喜地跑到门前。“吱——”门被轻轻推开,门外是那熟悉的身影。虽然夜色已深,我却感觉到那身影带着光亮,带着温暖。“我回来喽——”妈妈快步向我走来,微笑着,轻轻蹲下,紧紧搂住我。“肚子饿了没?”“冷不冷?”“一个人在家想妈妈吗?”妈妈的双眸中充满无尽的担忧与心疼。 温馨的小屋内,无尽的母爱在荡漾。 后来啊,母爱是那双拭泪的手—— 我拒绝一切光亮,关掉所有的灯,独自忍受着考试失利的心痛……“啪”,灯照亮了眼前的试卷,我又一次看到了那刺目的分数。于是,我再也无法忍耐,放声大哭。泪眼朦胧中,妈妈的身影悄然走近,伴我而坐。抬头,妈妈的眼眸中分明满含着疼惜……“妈妈——”我更加心痛。突然,一双印记着劳累的手慢慢伸向我,瞬间,我的脸好温暖。妈妈的手指轻轻在我的眼角滑过,带走那已变凉的泪水,带来了那满是鼓励的话语:“从头再来,哭泣不属于你,要赢得微笑,妈妈相信你!” 那双手,总在黯淡的日子里为我擦亮心情。 而现在,母爱是那幸福的叮咛—— 吃完早餐,妈妈早已为我拿好了书包,在清晨的阳光中,笑着送我。她阳光下的笑容闪耀着金色的光辉,我被幸福地触动着。“到转弯处要小心啊”“中午早点儿回来吃饭啊”……于是,我带着清晨阳光般的幸福,奔向学校…… 时光点滴逝去,母爱如泉涌来! 思绪从记忆中回到现实,猛然发现,我离家更近了!离母亲更近了!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想一下子飞到家中,依偎着母亲,继续让那爱包围着我,永随着我…… 点评:巧化名诗领片段,镜头分呈著华章。像电影镜头一样,作者为我们截取了三幅简单小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秀导学案(附参考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优秀导学案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学案 一、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走进新闻----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3.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重点 认真阅读新闻,领会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三)预习导学 1.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 ★写作背景 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玩弄“和谈”阴谋,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1949年4月1日,中共代表团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经多次商谈,中共代表团在4月15日将和平修正案送交国民党代表团。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本文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写作知识 新闻特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观点明确、语言简洁。 新闻写作是新闻事实的文字表达手段,是准确、鲜明、及时地报道新闻的重要环节。在新闻实践活动中,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采访就无从获取新闻事实、掌握新闻素材。但通过采访得到的大量的第一手新闻材料,并非都可以报道,还要经过分析、筛选、提炼、剪裁和加工,方能使之成为新闻作品。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构成新闻的细胞,离开了事实,新闻也就不存在了。新闻写作,实际上就是客观地记叙事实、评述事实。

初一作文导学案一《我变成了》

初一年级作文导学案 乘着想象的翅膀 2011年沪新中学七年级班小组使用时间 姓名自我评价组员评价 组长评价教师评价 读一读 同学们,你知道“想象”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吗? 《韩非子·解老》:“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按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 注:希同稀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们很少看到活象,得到死象的骨头,便按照骨骼的样子和图画想出活象的模样。所以,千百年来,将不在眼前的,或没有发生的事情,事物,展现在你的脑海中的心理活动,就称为“想象”。明白了这点,细心的你一定会发现,在文学写作中,加入丰富﹑生动﹑新奇的想象是多么重要! 就拿本单元来说吧,《山中访友》一文中,作者将大自然中的悬崖流水,白云瀑布,都想象为自己的朋友,这是一种将事物人格化的想象。当然,文章中也有一段话反其道而行之,将自己想象成树木,这则是一种将人的存在,进行物化的想象手法。古到神话传说,今至现代小说,都离不开想象的摇篮。 想一想 想必同学们也一定厌倦了整日的字母,数字的书山题海,那么就请你闭上眼睛,让自己的思绪飞出教室,去徜徉在那充满魅力的大千世界,万变自然中去吧,让有趣的想象在你脑海中澎湃!请以“我变成了”为题,进行一次亲近自然的华丽大胆的想象探险吧!(要求填写自然界的事物,如流风,飞鸟等等,字数:600字) 提示:在你想象的变化的过程中,请恰当地运动修辞去描绘你所看,所听,所触,所闻,这会让你的想象更栩栩如生!议一议 小组交流伙伴们的作品,看看彼此都自己想象变成了什么?他/她是怎样把自己的想象描绘出来的? 评一评 小组内谁对自己想象的描写最能让你感受身临其境?看看自己的作品还可以做哪些修改?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教师版(含答案)

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 1.藤野先生 鲁迅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难点: (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驿.站()教诲.()系.住()芦荟.() 瞥.见()畸.形()匿.名()诘.责() 绯.红()杳.无消息()深恶.痛疾()油光可鉴.() (2)解释词语。 宛如绯红 油光可鉴驿站 掌故不逊 诘责杳无消息 瞥见 3、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4、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 ○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从“我就往仙台”到“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 第三部分:从“我离开仙台之后”到完。.. 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2.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看到的盘着辫子的清国留学生成群结队地赏樱花,听到的是他们在中国会馆学跳舞。 ○3.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

无非,只不过。表达了作者对在东京留学日本学生中效忠满清王朝。醉生梦死状况的失望情绪。 ○4.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鉴,本义是镜子,词性由名词转化为动词在这里是光照或反射出去光亮的意思。 ○5.提问:“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5.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清国留学生既要赶时髦,又要表示效忠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揶擒的口吻,对他们盘辫子进行明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麻木的思想本质,表达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5、课堂小结, 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对“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的不满和恶。在全文结构上是为离开东京去往仙台求学作铺垫。 研读第二部分。 1. 提问: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因为“日暮里”让人想起屈原<离骚>中的“日忽忽其将暮”的诗句,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衰败,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它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记住这两处地名都透露着作者的爱国情结。 2. 提问: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 、“大概”表示推测、估计。作者到达仙台后,受到免交学费的优待和生活上的关照。对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待遇,反映日本人民善意的心地和友好情谊。而作者却把这些善意统统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因为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尊重,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内心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3.提问: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 、蚊子多,“居然”睡得安稳;吃的是“难以下咽的芋梗汤”。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立志苦学,学成作实现医学救国的理想。 讨论并归纳:外貌描写:“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外貌特点是其貌不扬,有点学究气。接着又借留级生之口介绍藤野先生“穿衣服太模胡”“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这些说明藤野先生穿衣“不修边幅”“生活俭朴”的特点。 4、提问:这一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 、(1)添改讲义对教学认真负责 (2)纠正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 (3)关心解剖实习对学生热情诚恳 ( 4)了解女人裹脚对学术严谨求实 5.提问: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说人物的主要特征。 、(1)抓住富有特征的外貌,写出主要印象——不修边幅,生活俭朴。 (2)抓住言谈举止,写出人物性格——语速缓慢,显得沉稳。 (3)通过叙事,表现思想品质——(见第2题讨论并归纳)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含教学计划和答案)-教师用

八年级下语文教学计划 一、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我所任教的2 个班级,大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难度的增加,加上现在根据课改的精神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调整,本学科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理解,运用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教材教本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四个现代文单元分别以人生、散文诗、人与自然和民俗风情为专题内容,其中以记叙类文章为主,第三单元与传统说明文单元相比,在语文与科学的链接上有突破性的进展,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三、教学目的: 初中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初中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四、教学要求: 1、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了解革命战争的艰苦,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习革命前辈的远大志向和献身精神,从小树立为祖国刻苦学习的思想;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受到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美的情趣。 2、能利用汉语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3、学会课本中的读读写写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能正确书写。 4、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理解词句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运用。注意语言的积累,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5、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的语气。能背诵指定的课文(特别是文言文)。 6、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初步把握课文内容。默读有一定速度,读后能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感受,并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和别人讨论。 7、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 8、认真倾听别人说话,了解主要内容。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做到语句完整通顺,说话有礼貌。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在曰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9、留心周围事物,初步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 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比较具体的内容。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完整通顺。学会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和引号。坚持写曰记。 五、教学重点、难点: 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全书的重点。 1、要突出重点项目的训练。 2、要继续重视词、句、段的训练。 3、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4、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积累、运用是语文基本功的综合训练,包括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或实践活动、习作共四项。 六、教学措施: 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将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四步教学法:

初三作文之初中作文导学案答案

初中作文导学案答案 【篇一:作文导学案】 第二次作文指导 有话慢慢说 ——走进描写家族 编写人李秋芬审核人年级班级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掌握描写的多种方法。 2、学会在写作中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把作文写真实、写具体、写生动。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所学课文和优秀习作,揣摩描写在作品中的作用,总结描写技巧。 2、创设情境,在快乐的游戏中鼓励学生交流、合作,学会运用描写作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留心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细节之美,从而热爱生活。 2、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交流合作、敢于挑战等成功品质。学习重点:形象地认识多种描写方法的综合运用在记叙文中的作用。学习难点:学会在记叙文中安排恰当的描写。 学习方法:观察——分析——表达 一、预习导引 1、整理你所知道的描写方法。 2、摘抄几处精彩的描写片段,尝试赏析。 3、您认为描写和叙述有什么区别? 二、自主学习以下精彩片段分别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妙处?请尝试赏析,并在赏析中尝试总结一些写作点子。 1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背影》 2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小结启示: 仿写:捉蝴蝶 3大些的轻声吆喝她: “看你,这时洗脸干什么?什么时候啊,还这么爱干净!” 小女孩子抬起头来,望一望老头子,笑着说:“洗一洗就精神了!老头子说: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芦花荡》门被砸坏了,开了一个篮球大的窟窿。 班主任来了,瞪着眼问:“谁踢坏的?” 捣乱鬼董小天斜着眼,冷笑着说:“鬼知道,又没有人叫我看?” 旁边的张小勇,朝老师做了个鬼脸:“哈哈?? 开了窗,好通风。” 谁知这一下却惹恼了站在旁边的高芳芳:“是董小天,他来时,一阵风正好把门关了,他就抬起脚,用力一踢。” 那个捣蛋鬼脚一跺:“我说你这个小丫头,别白天说梦话!你小心点,不要诬陷好人!” 我“才不瞎说呢,大家都看见了,你凭什么做了坏事还要狡辩? 老师说:“别吵了,还有谁看见了?” “我,??没看见。”李兴使劲地咽了一下口水,神情恍惚。 小结启示: 仿写:把“妈妈表扬了我”变为生动的语言描写。 4、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 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芦花荡》 5、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保佑我吧!我再也不踢球了,不看电视,不打游戏机了。唉!都怪我自己,老想着打游戏,考试前一天还趁父母不在家偷看了一个小时的电视。老师啊,手下留情,你让我过了这一关,我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千万别让我不及格啊! 小结启示: 仿写一段挨打后的心理活动

2018年初中语文《作文的拟题》经典导学案

拟题 知识精讲 一、要点梳理 学生的考场作文有一个恰当、精彩、醒目的题目,能给阅卷老师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在阅卷的现场这样的第一感觉是极其重要的。从考卷所拟的作文题目里,老师能考察到考生最基本的语文素质,清楚地看到考生的审题水准,驾驭文字的能力,还有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这些综合能力的表现就是所谓阅卷老师眼中的印象分了。 考场作文的题目,应该简洁、精炼,准确而具有诱惑力。考生拟题时要力求做到四有: 有深意,有内涵,有文采,有创新;三是:作文题目是对审题后理性思考的高度概括,是对 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是突出全文思想内容的主旨。 二、方法点拨 考场作文一般分为以下四类: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给材料作文。拟题 主要涉及到后三种题目。 (一)半命题作文 那么半命题作文的题目有以下几种形式: 1.留空在题前:《我对您说》、《改变了我》、《伴我行》 2.留空在题后:《我懂得了》、《心灵深处的》 3.留空在题目中间:《我和的故事》 半命题作文拟题难度不大,只要根据自己所写作文主题和主要内容,加以提炼概括,选择一个恰当的词填写在横线上,就完成了。例如:那一天我真______(感动、后悔、倒霉、伤心、自豪、幸福、可爱,,)

(二)话题作文和给材料作文 拟题难度较大的是话题作文和给材料作文两类,下面分几点来具体讲述拟题方法。 1.按照记叙文的诸要素为分类依据拟题。 (1)以所述事情发生的时间为题,适合叙事性记叙文。例如:《秋收时节》《春天里》《梦醒时分》《父亲节》 (2)以所述故事发生的地点为题,这一类题目大多用在叙事记叙文或游记上。例如:《青春校园》《原野》《欢乐社区》《美丽的青岛》 (3)以所述事件的中心人物为题,这一类题目大多用在写人的作文上。例如:《亦师亦友说老爸》《我的老师》《可爱的姥姥》 (4)以概括事物的主要内容为题,这一类题目大多用在叙事记叙文上。例如:《路遇》《妈妈的碎碎念》《收麦》《童年趣事》《珍藏的记忆》《今天我当家》 (5)以主要情感基调为题,这一类的题目多用于抒情散文。例如:《心灵子午线》《我爱家乡》《醉人的春风》《仰望星空》《怀念》 2.找关键词句的方法 我们可以在话题和材料中找到关键的词句,来拟题。例如:有个国王清早到花园散步,惊讶地发现所有的花都枯萎凋谢了,探问之下才知道:橡树自怨没有松树高大俊秀所以厌世, 松树又恨自己不能像葡萄多结果子,也不想活了,所有的植物都因为恨己不如人而全无生机。 而在花园的某个角落,却有一株小小的安心草,在暮气中开着灿烂的花朵。国王欣喜地问它为何可以如此?它说:“因为我知道你种我,就是要我做安心草。所以,我就快乐地做好我自己。 关键句是“因为我知道你种我,就是要我做安心草。所以,我就快乐地做好我自己。”所以题目我们可以为《快乐地做好自己》。 3.添加前后缀法 话题作文以“话题”为关键词,材料作文寻找材料中的关键词。在关键词的前后用添加 前后缀法、造句法,以文章的观点作为题目。这是比较保险的拟题法。例如,材料的关键词 是“放手”,我们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拟题如下:《学会放手》《放手也是一种爱》《有一种爱叫做放手》《成长需要放手》《放手是一种智慧》等。 4.引据经典等来拟题

(完整版)最新部编版2017八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导学案(含答案)(优质文档)

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课提纲 第一单元 一、单元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学习多角度、多手法描写景物和人物的方法。 3.揣摩、品味文中精彩的段落和关键词句,领悟作品内涵。 德育目标:了解各种文化艺术形式,发现并感受生活中丰富多样的文化现象和民俗风情。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社戏》是一篇小说,课文通过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作者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回延安》是诗人贺敬之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一首现代诗,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安塞腰鼓》是一篇颂扬激荡生命和磅礴力量的抒情散文。《灯笼》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学习这个单元,应该学会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的词语句子,要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还要加强朗读的训练,进而深入领会文中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是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的语言。学习时还应注意利用当地文化生活,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使语文学习更加鲜活,更加有趣。四、学情分析: 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的语文基础又有了提升。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学生对于此类主题的文章接触较少,要尽可能让学生感受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学习时要要求学生体会作者是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的语言。五、教学课时安排 第一课两课时 第二课两课时 第三课一课时 第四课一课时 六、写作:《学习仿写》 (一)学习目标 1、可以模范范文的篇章结构。 2、还要注意模仿范文的写作手法。 3、根据内容和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确定具体的仿写点。 (二)内容:选择学过的一篇文章进行仿写。 (三)形式:写作修改并在班内展览。 七、口语交际:应对 (一)活动过程 1、准确判断对方的态度 2、掌握一定的应对技巧 (二)内容:口语实践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NO.9) 1.社戏(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的情节。学习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 2.体会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3.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德育目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