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8.10-2013.10自学考试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2008.10-2013.10自学考试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2008.10-2013.10自学考试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2008.10-2013.10自学考试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8年10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在21世纪到来的前夕,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高居榜首的是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至今仍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充满生机和活力,是因为( B )

A.它完成了对各种客观事物的认识 B.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并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C.它是检验人们各种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 D.它对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都有具体的指导作用

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C )

A.精读马列原著B.熟记基本原理 C.理论联系实际D.深入调查研究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C )

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是否承认联系的普遍性

C.是否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4.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实践含义的是( D )

A.实践是主体纯主观的精神性活动 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应付外部环境的活动 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物质活动

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 )

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D.辩证否定的观点

6.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依据的哲学道理是( D )

A.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原理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C.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D.辨证的否定的原理7.下列选项中,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的是( A )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认识是主体的主观创造 D.认识是主体的内心体验

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C )

A.进行社会调查 B.分析实际情况 C.理论付诸实践D.总结经验教训

9.任何科学真理都不能穷尽对事物的认识,都是随首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这说明真理都具有( B )

A.客观性B.相对性 C.绝对性D.全面性

10.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 A )

A.经济标准 B.政治标准 C.思想标准 D.法律标准

11.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D )

A.人和自然的矛盾B.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矛盾C.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12.生产关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B )

A.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D.产品的交换方式

13.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C )

A.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思想动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C.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D.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4.商品的最本质因素是( B )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D.剩余价值

15.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形成的条件是( D )

A.技术进步和生产资料公有制 B.技术进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

C.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公有制 D.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

16.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 B )

A.简单再生产B.扩大再生产 C.粗放型再生产D.集约型再生产

17.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C )

A.享乐主义 B.拜金主义 C.利己主义D.自由、平等与博爱

18.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次数之间( A )

A.成正比例关系 B.成反比例关系 C.按同比例变化D.无直接联系

19.社会总产品是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生产的( C )

A.全部生产资料的总和B.全部消费资料的总和 C.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D.全部剩余价值的总和

20.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成本是( D )

A.不变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之和B.可变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之和

C.流动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 D.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之和

21.银行资本家的自有资本的银行利润在数量上通常( D )

A.高于平均利润 B.等于平均利润 C.与平均利润无关D.相当于平均利润

22.资本主义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 C )

A.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和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B.地理位置的差别和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C.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的差别 D.土地私有权和资本主义经营权的垄断

23.垄断利润就其本质而言,来源于( A )

A.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B.垄断组织的垄断地位C.垄断组织的海外掠夺D.垄断组织的垄断资本的实力

24.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 B )

A.产业资本的国际化 B.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C.商业资本的国际化D.借贷资本的国际化

25.下列关于股份资本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D )

A.它使资本的形式由单个资本变为联合资本 B.它带有社会资本的性质

C.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自我“扬弃” D.它没有突破单个私人资本的局限性

26.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 C )

A.布尔什维克B.中国共产党 C.共产主义者同盟D.德国社会民主工党

27.下列选项中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的是( A )

A.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B.实行计划经济 C.建立完全的公有制经济D.实行产品经济

28.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B )

A.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B.所有制基础不同 C.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D.人们的精神境界不同

29.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是( B )

A.按劳分配 B.按需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平均分配

30.当代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是( A )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实现共产主义 C.彻底消灭剥削D.国家自行消亡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3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BCD )

A.本质决定现象的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

32.下列选项中,表述量变是质变的基础的有(ABD )

A.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B.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C.不入虎穴,焉得虎子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33.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是客观性是指(CD )

A.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 B.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C.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D.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34.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BCD )

A.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B.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D.改革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35.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具有( ABC )

A.立法权B.财政权 C.监督权D.审判权

36.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的竞争与自由竞争阶段的竞争相比,不同点有(ABCD )

A.竞争的目的不同B.竞争的手段有了新变化 C.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D.竞争的范围不同

37.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经历的阶段有(ABD )

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运输阶段 D.销售阶段

38.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有(AB )

A.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B.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C.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D.垄断剩余价值的生产

39.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给我们提供的深刻教训有(ABCD )

A.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B.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C.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D.必须坚决抵制各种资本主义思想的侵袭

40.下列论断属于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展望的有(ABCD )

A.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B.阶级归于消灭,国家自行消亡

C.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 D.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答:实践是1、认识的基本来源,2、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42.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

答:其内容是: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和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43.简述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

答:不变资本是指那些基础设备等所花费的资金.可变资本是一种花费在工人们的工资.

(1)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阐明了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并不是由他垫支的全部资本创造的,更不是由其中的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即工人的劳动力创造的,从而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形成的实际过程,使剩余价值理论更加完善和科学。(2)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真实程度。既然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创造的,因此在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时,不应当拿剩余价值同全部预付资本相比,更不应同不变资本相比,而是应当同可变资本相比。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就是剩余价值率,又叫资本主义剥削率,能准确地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3)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为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及其历史趋势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正是以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为基础,提出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在此基础上,他又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创立了再生产理论和剩余价值的分割理论,这些对于研究并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及其灭亡,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44.简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答:首先,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

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45.简述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答: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不能取得胜利。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四)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五)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试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怎样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

47.试述平均利润的形成及本质。

答:(1)平均利润的形成是各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2)各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周转速度不同,会有不同的利润率。

(3)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各部门资本家必然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部门之间的竞争。(4)通过资本转移使各部门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价格涨落,引起利润率升降,使各部门利润率趋向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5)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全部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预付资本总量的比率,一定量的资本按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全国2009年1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科学社会主义是其( B )

A.理论基础

B.核心内容

C.指导原则

D.前提条件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的是( B )

A.德国古典哲学

B.法国启蒙思想

C.英国古典经济学

D.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3.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这两大基本派别是( A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一元论和二元论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D )

A.广延性

B.持续性

C.可知性

D.客观实在性

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C )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质量互变规律

6.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 D )

A.认识客观规律

B.制定周密计划

C.依靠广大群众

D.参加社会实践

7.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认识的客体的含义的是( A )

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C.认识的客体是一切客观事物

D.认识的客体是整个外部自然界

8.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一个完整认识过程的是( C )

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实践——认识——实践

D.意识——物质——意识

9.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 B )

A.是否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

B.是否与客观实际相一致

C.是否说得清楚明白

D.是否被大多数人承认

10.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这种划分法所依据的标准是( B )

A.意识形态的不同性质

B.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

C.生产力的不同水平

D.人的发展的不同状况

11.生产方式是( D )

A.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1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C )

A.基本动力

B.最终动力

C.直接动力

D.唯一动力

13.社会革命的最深刻根源在于( A )

A.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

B.先进思想的传播

C.英雄人物的组织

D.人口数量的增多

14.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 A )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最多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

D.最少劳动时间

15.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是 D

A.自由竞争规律

B.追求垄断利润规律

C.货币流通规律

D.价值规律

l6.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可以把全部资本划分为( C )

A.生产资本与商业资本

B.职能资本与货币资本

C.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D.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17.资本积累的源泉是( B )

A.使用价值

B.剩余价值

C.价值

D.交换价值

18.下列选项中,属于君主立宪制类型的是( C )

A.合议制和专制独裁制

B.合议制和二元君主制

C.议会君主制和二元君主制

D.专制独裁制和二元君主制

19.生产资料的购买时间属于( D )

A.运输时间

B.劳动时间

C.非劳动时间

D.流通时间

20.资本主义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会导致( B )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

B.平均利润的形成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质的变化

D.全社会的利润总量小于剩余价值总量

21.下列关于利息率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C )

A.它的最低界限不能等于零

B.通常在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变动

C.由国家的习惯和法律传统决定

D.与平均利润率和企业利润率按相同比例变动

22.资本主义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 A )

A.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土地私有权垄断

B.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土地经营权垄断

C.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D.土地肥沃程度及地理位置的差别

23.决定股票价格的基本因素是( C )

A.股息和贷款利息率

B.股息和汇率

C.股息和存款利息率

D.存款利息率和贷款利息率

24.从资本形态来看,资本输出的形式主要是( B )

A.借贷资本输出和商业资本输出

B.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

C.商业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

D.借贷资本输出和职能资本输出

25.当代国际垄断组织保证其垄断统治和垄断利益的最主要形式是( C )

A.卡特尔和托拉斯

B.辛迪加和托拉斯

C.跨国公司和国际垄断同盟

D.跨国公司和托拉斯

26.当代资本主义所发生的许多新变化属于( D )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改变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根本改变

C.资本主义总量变过程中的爆发式质变

D.资本主义总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

27.提出并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是( A )

A.列宁

B.恩格斯

C.马克思

D.斯大林

28.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纲领和最终奋斗目标是( B )

A.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B.实现共产主义

C.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D.使工人阶级成为统治阶级

29.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 C )

A.波兰人民共和国

B.巴黎公社

C.苏维埃俄国

D.中华人民共和国

30.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 A )

A.人民当家作主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消灭剥削和压迫

D.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31.下列选项中,说明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有( BCD )

A.因地制宜

B.掌握火候

C.注意分寸

D.适可而止

3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 ABCD )

A.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认识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33.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 ABD )

A.产生

B.性质

C.具体特点

D.变化发展

34.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ABC )

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35.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 ABC )

A.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D.劳动者用于娱乐消费所支出的费用

36.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有( ABC )

A.I(v+m)=Ⅱc

B.I(c+v+m)=Ic+Ⅱc

C.Ⅱ(c+v+m)=I(v+m)+Ⅱ(v+m)

D.I(c+m)= Ⅱv

37.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ABCD )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C.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D.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3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 BCD )

A.金融寡头

B.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

C.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D.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39.无产阶级革命的广泛性、彻底性和深刻性在于( ABCD )

A.它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

B.它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

C.它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

D.它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使人得到全面发展

40.共产主义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的有利条件有( ACD )

A.劳动成为解放人而非奴役人的手段

B.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

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社会需要自由选择职业

D.全民教育的普及使人们的潜能和爱好得到充分发挥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答: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长期的艰巨过程。儒学范围内的实事求是主要指治学态度和方法,但当时也没有得到大多数学者的共识。因为客观事物,包括自然和社会在不断变化发展,要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不断地解放思想,不断地实事求是,不断地解决新问题。坚持实事求是,关键是理论联系实际。道理上承认实事求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否在实际行动中也坚持实事求是。

42.简述意识的本质。

答: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反映客观物质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43.简述级差地租两种形态的形成条件及本质。

答:1级极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

一是不同地块的土地肥力程度的差别。具有不同肥力的土地,首先是自然历史的产物,其面积又是有限的。由于肥力的差异,在同等投资的情况下,其产量和收益也会出现差异,肥力较高的土地因其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而获得超额利润。

二是不同地块的地理位置的差别。即指距市场远近的差别。即使土地肥力相同、产量相同的地块,由于距市场远近不同,其运费和收益也会出现差异。由于距市场较近的地块运费较少,因而可获得超额利润。

2级极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每次投资的劳动生产率必然有所不同,产生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即为极差地租2

差地租I与级差地租Ⅱ,虽然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由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所形成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在二者的关系上,级差地租Ⅱ要以级差地租Ⅰ为前提和基础

44.简述垄断利润及其来源。

答:垄断利润的源泉,归根到底仍然是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四条途径获得的:

(1)加强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

(2)掠夺非垄断企业占有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和其他商品生产者所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3)加强对国外劳动人民的剥削;

(4)通过资产阶级国家干预经济如军事订货、实行财政补贴、减免税款等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有利于垄断组织的再分配。

垄断利润不仅体现了垄断资本剥削和压迫国内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经济关系,而且还体现了垄断资本与非垄断资本利润分配关系

45.简述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

答:1.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资料极大丰富;

2.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劳动成为人们的第一需求;

3.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马克思明确指出: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已经为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所证实。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其中的生产资料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劳动者也同样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改变了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管理水平。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提高了生产劳动能力。在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和主导性的要素。

第二,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过去,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投入,现代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智力资源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更是如此。

第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 19 世纪末发生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是科学、技术、生产三者关系发生变化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生产、科学、技术三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生产的发展推动技术进步,进而推动科学的发展。

47.试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首先弄清楚相对剩余价值概念;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假定工作日为八小时,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为四小时,剩余价值率为100%。如果把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一小时,则剩余劳动时间就增加一小时,由此增加的剩余价值即为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其来源仍然是该企业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的直接动机,通过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相对剩余价值又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所以说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资本所有者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

过程钟实现的

全国2009年4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 B )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D.决定论思想

2.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C )

A.广延性B.存在性 C.物质性D.可知性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时空的关系问题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4.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D )

A.联系的B.精神的 C.发展的D.实践的

5.唯物辩证法有两个总特征,一个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另一个是( B )

A.质量互变的观点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D.辩证否定的观点

6.提示事物发展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A )

A.否定之否定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D.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规律

7.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D )

A.人可以创造规律B.人可以消灭规律 C.人可以改变规律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C )

A.唯物论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

9.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B )

A.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10.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 D )

A.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B.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11.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D )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政治制度D.生产方式

12.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C )

A.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13.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D )

A.唯一动力 B.最终动力 C.根本动力D.直接动力

1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还因为( A )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能推动历史进步

C.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都是天然合理的 D.人民群众的活动是不受历史条件制约的

15.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D )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16.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 B )

A.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B.价值规律 C.剩余价值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1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B )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劳动力价值创造过程的统一 D.劳动过程和旧价值转移过程的统一

18.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 C )

A.政党制度 B.三权分立制度C.国家制度D.选举制度

19.产业资本循环中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是( B )

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C.销售阶段D.流通阶段

20.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B )

A.I(v+m)>IIc B.I(v+m)=IIc C.I(c+v+m)=Ic+IIc D.II(c+v+m)=I(v+m)+II(v+m)

2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由于把剩余价值看作是( C )

A.不变资本的产物B.可变资本的产物 C.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D.全部所费资本的产物

22.商业资本所获得的利润相当于( A )

A.平均利润 B.超额利润 C.垄断利润D.企业利润

23.资本主义地租是( C )

A.农产品价值低于生产价格的差额 B.土地所有者得到的平均利润

C.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D.农业工人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

24.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主宰者是( D )

A.产业资本家B.商业资本家 C.大土地所有者 D.金融寡头

25.资本输出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 )

A.借贷资本和生产资本输出B.借贷资本和商品资本输出

C.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输出D.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本输出

26.资本主义造就的埋葬自身的社会力量是( A )

A.无产阶级 B.科学技术 C.巨大的社会财富D.社会化的生产力

27.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标志性著作是( C )

A.《资本论》B.《德意志意识形态》 C.《共产党宣言》 D.《反杜林论》

28.在苏维埃俄国提出并领导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是( A )

A.列宁 B.斯大林 C.布哈林D.托洛斯基

29.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A )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C.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D.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30.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 D )

A.消灭等级制度,实现人人平等B.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C.消灭贫富悬殊,实行平均主义D.取消按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31.下列选项中,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组成部分的有(BCD )

A.民主社会主义B.科学社会主义 C.马克思主义哲学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2.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主义基本形态的有(ACD )

A.朴素唯物主久 B.庸俗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3.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的积累引起质变这一哲学道理的有(ACD )

A.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B.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C.绳锯木断,水滴石穿D.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34.下列各项属于党的思想路线内容的有(ABCD )

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5.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ABCD )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36.货币的基本职能有(AB )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

37.以机器设备形式存在的资本,属于(AC )

A.不变资本B.可变资本 C.固定资本D.流动资本

38.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调控货币量的政策手段有(BCD )

A.税收政策 B.公开市场业务 C.再贴现利率政策D.最低准备金率政策

39.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合理性表现在(AB )

A.它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 B.它认为资本主义必须要为一种更好的制度取代

C.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D.它认为无产阶段是埋葬资本主义的革命力量

40.下列各项属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有(ACD )

A.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B.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C.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阶级消灭和国家自行消亡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3分)(如果答“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也给3分。)(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意义: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3分)

4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答:(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然而,它是表面的、个别的、不深刻的。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现三种形式。

(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理性认识是深刻的,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全体和本质。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为: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任何感性认识都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进行的,而且是用概念、判断等理性形式表达的,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包含感性的成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如果没有大量的感性材料,理性认识就无法进行抽象和概括。

43.简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教材106-107页。

答根据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意义在于:(1)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不是由不变资本产

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2)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的根据,正确表明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教材201页。44.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

(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

(2)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也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结合在一个企业中的经济形式;(3)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也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起作用,通过种种方式来促进、诱导私人企业向既定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节。

45.简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教材277-278页。

答: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1)在这些国家里大力发展生产力,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2)在这些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3)这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是在与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环境下,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中曲折前进的,面临着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4)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和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需要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教材326-327页。

46.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

答:(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它具有复杂而精微的结构,由诸多因素和层次构成。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第二,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第三,社会意识受反映者(意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而反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由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决定的。

②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这种精神力量,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转化为物质力量,影响社会发展的过程。先进的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落后的或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

③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

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第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任何一种历史观都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第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属于历史唯心主义;第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在实践中的重大问题。

(2)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①它具有坚持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功能。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②它具有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功能。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在思想道德领域,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思想道德体系,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③它具有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功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担负着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的重任,发挥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作用,发挥着弘扬科学精神和普及科学知识的作用,发挥着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的作用。

47.试述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教材131-137、167-168页。

答: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量的影响

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以年为单位)所能带来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在全部预付资本中,只有其中的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在一年之内,可变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反之,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少。

(2)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的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可变资本数量的比率,它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值程度。预付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越多,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也就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反之,年剩余价值率就越低。

全国2009年7月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B )

A.理论基础

B.核心内容

C.指导原则

D.前提条件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 D )

A.逻辑性

B.理论性

C.战斗性

D.实践性

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 )

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

4.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这两大基本派别是( A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一元论和二元论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时间是物质运动的( A )

A.持续性和顺序性

B.广延性和伸张性

C.绝对性和无限性

D.普遍性和特殊性

6.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 D )

A.认识客观规律

B.制定周密计划

C.依靠广大群众

D.参加社会实践

7.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教育事业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 B )

A.原因和结果相互区别

B.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

C.原因和结果相互渗透

D.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

8.感性认识的形式是( A )

A.感觉、知觉、表象

B.分析和综合

C.概念、判断、推理

D.总结和概括

认识,包括两种。一种是感性认识,而另一种是理性认识。在人们的印象中,那种性情中人往往都是比较偏重于凭借感性来认识周边的人和事,比如学艺术的或是学文出身的人士。而理性认识给人的感觉是比较注重推理,比如学工科的那些人。因为他们的逻辑思维比较强。感性认识一般包括三个层面,也就是说三种形式:一是感觉。也就是人对事物的最初步的认识,这种认识只是一种感官上的,一般只停留在认识事物的表面或个别属性上。二是知觉。对感觉认识来讲,知觉又更进了一步,其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特征的综合反映。第三是表象。表象是头脑对以前的东西存在的一种再现和重新组合。

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实践是一种( B )

A.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C.具有自觉能动性的活动

D.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解析: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呢?这是因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

10.真理是有价值的,说的是( C )

A.真理是客观的

B.真理是发展的

C.真理能满足人的需要

D.有用的就是真理

11.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B )

A.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

经济关系。是人与人在劳动中形成的经济关系。

1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C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关系问题

13.下列各组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系列的是( B )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B.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C.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D.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14.阶级产生的根本前提是( D )

A.用暴力掠夺他人财产

B.用特权侵吞公共财产

C.由于生产力发展而出现剩余产品

D.由于产品分配不公而出现两极分化

15.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 B )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生产关系

D.交换关系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存在于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之中,是个永恒的范畴。

16.决定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价值的因素一般不包括( B )

A.生存资料

B.生产资料

C.延续和养育后代所需费用

D.教育培训费用

17.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 D )

A.生产绝对剩余价值

B.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C.降低劳动力价值

D.获取超额剩余价值

18.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是以( D )

A.社会总资本的增大为前提

B.生产资本的增大为前提

C.流通资本的增大为前提

D.单个资本的增大为前提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是以单个资本的增大为前提,这有两个途径;一是资本积聚,二是资本集中。

19.资本的周转时间是指( B )

A.生产时间和销售时间

B.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C.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

D.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

资本周转时间:是产业资本的一个循环周期所经历的时间,它是产业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

20.资本主义生产成本中不应包括( D )

A.支付的工资

B.原材料费用

C.固定资本折旧

D.固定资本未折旧部分

21.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是( B )

A.剩余价值率等于利润率

B.利润率小于剩余价值率

C.剩余价值率是利润率的转化形式

D.都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22.股票价格( B )

A.和股票面额完全一致

B.是股票价值的货币表现

C.和股息成正比,和存款利率成反比

D.和股息成反比,和存款利率成正比

23.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 C )

A.优等土地的生产条件决定的

B.中等土地的生产条件决定的

C.劣等土地的生产条件决定的

D.各类土地的平均条件决定的

24.垄断组织形式虽然多种多样,其本质都是为了( D )

A.垄断先进技术

B.控制商品生产

C.操纵销售市场

D.获得垄断利润

25.战后生产和资本进一步国际化的突出特点是( A )

A.商业资本国际化

B.产业资本国际化

C.借贷资本国际化

D.货币资本国际化

26.资本输出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 )

A.借贷资本和生产资本输出

B.借贷资本和商品资本输出

C.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输出

D.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本输出

27.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同时胜利论的是( B )

A.马克思和恩格斯

B.列宁

C.斯大林

D.毛泽东

28.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D )

A.集体领导制度

B.个人负责制度

C.群众监督制度

D.民主集中制

29.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的根本保证是( B )

A.社会制度的和谐完善

B.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高水平的劳动生产率

C.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

30.资本主义社会为自身被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准备的社会条件是( C )

A.社会化大生产

B.现代无产阶级

C.马克思主义理论

D.市场经济体制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31.下列选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BCD )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物是感觉的集合

C.天地万物皆在我心中

D.“理”是天地万物之根

32.下列各项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ABD )

A.摩擦生热,热胀冷缩

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C.电闪雷鸣,风来雨至

D.勤学出智慧,实践长才干

33.从起源上说,意识是( ACD )

A.感性认识的产物

B.理性认识的产物

C.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D.从劳动中产生的语言发展的产物

34.在关于真理标准的问题上,下列说法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BCD )

A.符合圣人之言的就是真理

B.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C.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D.对我有用的认识就是真理

35.下列各对矛盾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有( BD )

A.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C.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36.下列各项属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的表现的有( ABCD )

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

B.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的各种活动都能推动社会进步? ?

D.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7.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CD )

A.个别劳动

B.社会劳动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38.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ACD )

A.货币资本

B.可变资本

C.生产资本

D.商品资本

39.资本主义国家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主要手段是( ABC )

A.公开市场业务

B.再贴现率

C.最低准备金率

D.浮动利率

40.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 AB )

A.社会主义革命中

B.社会主义建设中

C.改革开放事业中

D.自发的群众运动中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联系的复杂多样性。

(1) 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2) 认识事物联系的复杂多样性,对于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尽可能的从各个方面把握事物的各种联系。其次,必须抓住事物中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避免对不同的联系不分主次、甚至本末倒置的倾向。

42.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3.简要说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一,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产生。我们知道,科学早已经证明,人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那么,是什么东西使人和猿区别开来的呢?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猿变成人的一个外部条件。早在二、三百万年前,地球上气候变冷,森林大大减少,这就使类人猿不能象以前那样靠大自然提供的食物和条件生活了。地理环境的变化迫使类人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猿变成人的一个外部条件,显然不是人的本质。类人猿要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要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创造自然界不能提供的物质生活资料。而要战胜自然界,创造物质生活资料,单靠个体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结成一定的关系。这种结成一定关系去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就是劳动。由此可知,正是由于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进行劳动,类人猿才变成人,人才和猿区别开来。劳动是人的活动,劳动把人和猿区别开来,但不是人的本质。决定劳动的是一定的社会关系,人一产生就是社会关系中的人,人从一开始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说,人的本质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二,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存在和发展。人类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进行劳动,也就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人们结成怎样的社会关系,人们就怎样劳动创造,人们也就怎样存在和发展。我们还知道,人和动物的另一个重要区别,是人的目的意识性。人的目的意识性是在劳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那么,人的目的意识性也就是由人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现代人和未来人的意识仍然是社会的产物,所以说,不仅劳动创造性,而且目的意识性,都是由于人们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具有的。由此可知,人类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形成而存在和发展的,每个人都是作为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存在和发展的,因此,人的本质就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

44.什么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商品、价值本质上都不是物,而是被物所掩盖着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商品经济关系的实质,是各个商品生产者在抽象劳动的层面上进行等量劳动相交换。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商品与货币的矛盾,都是商品经济中的内在矛盾,这些矛盾都来源于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这一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来自于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两个基本条件: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分属于不同所有制(其最初表现形式就是私有制)。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具体表现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首先是私人劳动,必须通过交换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被社会所承认。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成为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它是商品经济中各种内在矛盾和相应的一系列经济范畴产生的根源;它贯穿于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这一矛盾能否解决,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45.简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1、实质——生产相对过剩。

2、根源——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3、当这一矛盾发展到尖锐的程度,致使商品大量积压,从而使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遭到严重破坏时,就会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马克思明确指出: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已经为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所证实。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其中的生产资料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劳动者也同样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改变了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管理水平。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提高了生产劳动能力。在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和主导性的要素。

第二,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过去,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投入,现代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智力资源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更是如此。

第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 19 世纪末发生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是科学、技术、生产三者关系发生变化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生产、科学、技术三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生产的发展推动技术进步,进而推动科学的发展。例如,蒸汽机技术革命主要是从工匠传统发展而来,在生产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摸索出技术发明,然后才总结出热力学理论。以电力技术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来,这种生产带动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发生改变,现在是科学推动技术进步,再推动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走在社会生产的前面,开辟着生产发展的新领域,引导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如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它先主要是通过科学实验探索出电磁学理论,通过促进电力技术的革命,并最终引发电力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邓小平在总结科学技术这一发展趋势时深刻指出:“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大量的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了: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实在,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

47.试述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其主要内容。

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化,生产的国际化与资本的国际化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必然的产物。-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当社会分工跃出了国界,就进一步发展为国际分工,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各国经济的孤立性与闭关自守状态被打破,资本主义的生产日益向着国际化生产和交换发展,从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到产业资本的国际化,资本国际化的发展促使国际经济关系逐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导致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经济发展中的这样一种趋势,记在生产不断发展,

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并相互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经济全球化内容包括很多方面,大体可从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三方面来考察。生产的全球化,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系列高精尖技术产品和工艺技术的出现,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的加强,各国再生产上密切配合的趋势。

贸易的全球化,国际贸易活动虽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但他的全球化则是在进几十年来在工业和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出现的,尤其是近二、三十年来发展的更快。资本全球化,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输出意味着,资本国际化开始出现,近二、三十年来,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形成了资本全球化趋势。全国2009年10月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是(D )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B.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D)

A.自然性

B.可知性

C.不可逆性

D.客观实在性

3.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B )

A.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B.世界是统一的

C.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世界是不断发展的

解析: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世界是统一的世界

一元论有两种:一种是坚持唯物论的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一种是坚持唯心论世界的本源是意识世界统一于意识

4.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A )

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D.事物发展的趋向和走势

解析: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科学地解释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方向、形式等问题。②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根本内容,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就是事物之间由多方面的对立统一构成的矛盾体系;事物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扬弃旧事物的过程,它体现着事物内部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的关系。③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全部规律和范畴的实质,所以,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④唯物辩证法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而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这一科学方法论最根本的内容,即矛盾分析的方法。

5.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B )

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C.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D.内容和形式都处在不停的显著变动中

6.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C)

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C.事物的变化是否突破原有的度

D.事物的变化是否合乎规律

7.认识事物的最根本方法是( C )

A.普遍联系法

B.阶级分析法

C.矛盾分析法

D.具体分析法

8.认识主体具有的突出特点是( A )

A.能动性

B.被动性

C.消极性

D.积极性

9.“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体现的是( B)

A.唯心主义辩证法

B.唯物主义辩证法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10.下列各项中正确说明真理问题的是(A )

A.真理是有价值的

B.有用即真理

C.真理是永恒的

D.真理是万能的

11.“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提出者是( C)

A.黑格尔

B.费尔巴哈

C.马克思

D.恩格斯

12.社会形态最基本的划分法之一是(B )

A.意识形态划分法

B.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

C.文化形态划分法

D.政治形态划分法

13.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是指( A)

A.历史决定论

B.历史被动论

C.历史宿命论

D.历史意志论

14.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 A)

A.政治标准

B.思想标准

C.经济标准

D.道德标准

15.区分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的标准是( )

A.对历史发展作用的大小

B.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积极还是消极的

C.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主动还是被动的

D.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必然还是偶然的

解析:[size=-1]按照个人对历史影响作用的大小,可以区分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

16.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D )

A.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B.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矛盾

C.物化劳动与活劳动的矛盾

D.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17.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之后,会导致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A)

A.增加

B.降低

C.不变

D.无法判断

18.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是(B )

A.可变资本

B.不变资本

C.货币资本

D.商品资本

解析:[size=-1]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转移自己的价值,并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所以叫做不变资本。不变资本只是剩余价值生产的物质条件,而不是剩余价值的来源。

19.资本有机构成可以用符号表示为(A)

A.c∶v

B.m∶v

C.c+v

D.m/(c+v)

20.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其核心问题是分析B()

A.社会总产品的各个构成部分是如何实现的

B.剩余价值是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的

C.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的区别

D.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21.剩余价值与利润从数量上看(A )

A.前者大于后者

B.前者小于后者

C.两者相等

D.两者的大小无法判断

22.商业资本所执行的职能是(C )

A.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B.生产出剩余价值

C.销售商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D.贷出货币,投入生产和流通中

23.股票价格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这表明(B )

A.股票价格等于股票票面额

B.股票这种商品是有价值的

C.股票价格的变动唯一取决于股息收入

D.股票价格与股息成正比变化,与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

24.垄断产生的物质条件和基础是(C )

A.社会分工的出现

B.自然分工的发展

C.商品经济的出现

D.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

25.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A )

A.“参与制”实现的

B.“个人联合”实现的

C.竞争机制实现的

D.价格机制实现的

26.资本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调控主要是运用(A )

A.经济手段

B.法律手段

C.行政手段

D.计划手段

解析: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方式,一个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调节,控制和介入,另一个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的间接与控制,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通过经济政策的制定,经济杠杆的运用,还可以通过计划的指导,间接的引导私人资本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这是国家资本主义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的主要方式.

27.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理论的提出者是(B )

A.马克思

B.列宁

C.斯大林

D.毛泽东

28.马克思所说未来社会的第一阶段是指(B )

A.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B.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社会主义社会

29.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C)

A.普选制

B.一人一票制

C.民主集中制

D.党委负责制

30.共产主义的本质因素是(A)

A.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

B.人民生活富裕

C.实行按需分配

D.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31.下列各项中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局限性的有( ACD)

A.机械性

B.局部性

C.不彻底性

D.形而上学性

32.割裂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会导致(CD )

A.宿命论

B.唯心主义先验论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D.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

3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是因为(ABC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产物

34.人类生存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主要表现在( AD)

A.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场所

B.地理环境决定经济政治制度

C.地理环境决定文化和意识形态

D.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

35.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BC )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D.社会存在反作用于社会意识

36.商品的二因素是指( AD)

A.使用价值

B.超额剩余价值

C.剩余价值

D.价值

37.在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中,“三权”包括( ACD)

A.立法权

B.财政权

C.行政权

D.司法权

38.产业资本的全部循环运动依次经过的阶段有(ACD )

A.购买

B.分配

C.生产

D.销售

3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包括(ACD )

A.资本主义国有企业

B.大型混合联合企业

C.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结合

D.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结合

40.社会主义民主(ABC )

A.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B.本质上是人民当家作主

C.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

D.同其他社会的民主没有本质区别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答案: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为它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的认识世界不带任何偏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与它的深刻性,对任何一个领域都不是浅尝辄止。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一实践性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属

42.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答案: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含义:(l)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承认客观真理,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2)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3)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

(l)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

(2)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3)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一切科学理论。

43.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案要点: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指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结构是占第一位的决定因素;

(2)现代科学技术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3)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过程的一部分;

(4)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其信息量日益膨胀,更新速度加快,不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更新。

44.简述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

1)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2)自发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会引进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45.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什么影响?

答: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1 )影响年剩余价值量。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一般来说其中的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也加快,也就是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而剩余价值是由发挥作用的可变资确良本产生的,这样,以年来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数量即年剩余价值量就会增加。

(2 )影响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则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为什么说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答案:(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执政党发动,自己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自觉行为。(2)改革是坚持在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和方面。(3) 改革是改革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中具体制度的一切弊端,以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4)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47.试述利息率的决定因素。

答案:一般而言,平均利润率是贷款利率的最高界限。利率随着利润率的变化成正比;资金的供

求关系,当资金供大于求时,利率下降,反之则上升;国家的经济政策,当政府为实现刺激就业增加与经济增长时,通常采取一定的措施降低利率,而当政府为抑制通货膨胀时,通常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利率;物价水平,利率随着物价水平的上升而提高,随着物价水平的下降而降低;国际利率水平,主要由于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使得国内利率必然随着国际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变化。

全国2010年1月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B )0-22

A.实现共同富裕B.实现共产主义C.实现民主自由D.实现公平正义

2.一切唯心主义都主张(A )1-37

A.精神是世界的本原B.存在就是被感知C.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D.理是天地万物之根

3.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 D )1-41

A.朴素唯物主义B.机械唯物主义C.不可知论D.唯心主义

4.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一个是斗争性,另一个是(A )1-56

A.同一性B.普遍性C.客观性D.特殊性

5.对外国文化要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这种态度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B )1-69

A.对立统一的原理B.辩证否定的原C.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原理D.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原理

6.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在于( C )1-79

A.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B.前者是绝对的,后者是相对的

C.前者是通过自然力量相互作用实现的,后者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

D.前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后者是可以随人的意志改变而改变的

7.“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 D )1-83

A.意识是生物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发展的产物

C.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D.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8.“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这是一种(A )2-102

A.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9.概念、判断、推理是(A )2-106

A.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D.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10.判断一种观点是非对错的标准是( D )2-117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D.以实践中是否达到预想效果定是非

11.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在于( D )2-123

A.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B.了解事物的各种现象C.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D.指导实践有效地改造世界12.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C )3-134

A.地理环境B.人口因素C.生产方式D.阶级斗争

13.下列选项属于经济社会形态的是( D )3-147

A.渔猎社会B.工业社会C.信息社会D.封建社会

14.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 A )3-159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C.人口众多和资源贫乏之间的矛盾D.人民群众和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

15.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对立阶级之间( A )3-158

A.物质利益的对立B.思想观念的对立C.社会地位的不同D.政治主张的不同

16.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 C )3-176

A.阶级性质B.组织原则C.根本宗旨D.政治纲领

17.依据劳动二重性原理,具体劳动(D )4-184

A.创造新价值B.创造剩余价值c.创造超额剩余价值D.创造使用价值

18.商品的价值构成c+v+m中(C )4-185

A.c+v+m都是新创造的价值B.m是新创造的价值C.v+m是新创造的价值D.v是新创造的价值19.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 C )4-203

A.市场竞争规律B.成本节约规律C.剩余价值规律D.价值规律

20.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是( C )4-200

A.商品的使用价值B.商品的价值C.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D.劳动力的价值

21.依据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资本可划分为( A )5-228

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B.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C.固定资本和可变资本D.流动资本和不变资本

22.经济危机的周期爆发,使资本主义再生产也具有了周期性。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中决定性的阶段是( A )5-236 A.危机阶段B.萧条阶段C.复苏阶段D.高涨阶段

23.超额利润是( C )5-245

A.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B.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C.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D.个别生产价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24.商业资本执行的是( A )5-246

A.产业资本中商品资本的职能B.产业资本中货币资本的职能

C.产业资本中生产资本的职能D.产业资本中流通资本的职能

25.资本主义利息的本质是( B )5-251

A.货币资本使用权的价格B.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C.借贷资本的报酬D.平均利润的特殊转化形式26.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是(B )6-274

A.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与一般垄断资本主义B.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与国际垄断资本主义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国际垄断资本主义

27.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的出现( B )6-273

A.使价值规律在某些领域不起作用B.使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变化

C.否定了价值规律D.改变了价值规律的内涵

28.当前世界金融危机中,资本主义国家向私人企业注入一部分资金属于( B )6-277

A.建立资本主义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的一种方式B.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结合的一种方式

C.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结合的一种方式D.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经济计划的一种方式

29.社会主义事业从一国向多国发展壮大开始于( A )7-314

A.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B.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C.新中国成立之后D.苏联建成社会主义国家之后30.劳动不再是一种谋生手段、而成为人们生活第一需要的社会是( B )8-348

A.社会主义社会B.共产主义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信息社会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3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CD )0-13

A.马克思列宁主义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32.下列表述中,体现重视矛盾特殊性的有(ACD )1-61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欲擒故纵,声东击西C.因时制宜,因地制宜D.因材施教,因人而异33.真理具有客观性,是指(CD )2-114

A.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B.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C.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D.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34.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ABC )3-171

A.人的本质是发展变化的B.人的本质是现实具体的C.人的本质是后天形成的D.人的本质是人人相同的35.货币的基本职能包括(AB )4-189

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世界货币D.贮藏手段

36.资本处于生产过程的时间包括(ABCD )5-228

A.劳动时间B.自然力作用时间C.停工时间D.原材料储备时间

37.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运行的调控,主要包括(ABCD )6-295

A.制定财政和货币政策B.对经济实行政府干预C.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扶持D.加强对新兴产业的扶持38.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原因是(ABCD )7-315

A.我国原来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我国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商品化程度很低

C.我国原来自然经济占相当大比重D.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39.下列各项,符合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有(ABCD )8-345

A.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B.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C.国家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D.国家在共产主义社会将自行消亡

40.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有(ABCD )7-327

A.各国生产力状况各不相同B.各国历史传统各不相同C.各国工业化程度各不相同D.各国文化习俗各不相同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规律的含义和特点。1-78

答:规律就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特点包括:(1)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运动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普遍性.规律的普遍性是指,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里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

42.简述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的内容。3-142

答: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2、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1、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使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之间呈现出,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43.简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和典型特征。5-235

答:(1)经济危机期间最根本的现象和典型特征是商品生产过剩。其他许多现象,如商品滞销、物价下跌、生产下降、工厂倒闭、工人大量失业等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生产过剩这个根本特征所引起的,都是生产过剩在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的具体体现。

(2)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商品生产过剩,但并非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昀需求即与劳动者的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因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3)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44.简述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新变化。6-293

答:(1)在所有制关系上,出现了所谓资本社会化的趋势,建立和发展一定比重的国有经济,同时私人企业股权分散化,并出现了工人持股的现象。

(2)在劳资关系上,采取包括建立所谓劳资共决制度,发挥工会在维护工人就业、工作条件改善和进行工资谈判等方面的作用,允许工人代表参加企业管理等多种形式,改善劳资关系,缓和阶级矛盾。

(3)在分配关系上,许多发达国家对收入分配政策进行了某些调整,如实行社会福利政策,通过再分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4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8-359

答:(1)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是走向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必由之路。

(2)实现共产主义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如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全体社会成员文化教育的普及和道德品质的极大提高等,只有在社会主义历史阶级经过长期奋斗才能创造出来。不经过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发展,不具备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条件,就不可能实现共产主义。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理论和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2-106-108

答: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论和唯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1)经验主义夸大个别的、局部的经验的作用,把它当作普遍真理,到处搬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

(2)教条主义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实际经验,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从书本出发,把理论当作万古不变的公式,生搬硬套。

这两种错误都曾给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重大损失,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避免的。

47.试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5-228

答: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有两个因素:

一、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

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

二、生产资本的构成

生产资本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个部分。

生产资本的构成对产业资本家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周转速度具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来自两个方面:

1、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

全国2010年4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下列选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是( B )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科学社会主义 C.马克思主义伦理学D.空想社会主义

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看它是否承认( C )

A.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B.人们的思想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社会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

3.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 A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

4.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D )

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位置的移动 C.事物性质的变化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矛盾有两个基本属性,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 D )

A.客观性B.普遍性 C.特殊性D.斗争性

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强调的是( B )

A.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B.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变化有重要影响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外因和内因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7.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D )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8.“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一种( A )

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9.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 C )

A.感觉、概念、判断 B.概念、判断、推理 C.感觉、知觉、表象D.感觉、知觉、推理

10.有人把个别的、局部的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到处搬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这在认识论上犯了类似于( B )A.唯理论的错误 B.经验论的错误 C.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D.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1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A )

A.真理具有相对性B.真理具有客观性 C.真理具有主观性D.真理具有绝对性

12.地理环境是( D )

A.社会制度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B.社会经济结构的划分依据

C.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力量D.社会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

13.根据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可以把社会意识划分为( D )

A.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B.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C.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D.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14.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 A )

A.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B.生产力的变化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

C.生产关系总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5.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说的是( A )

A.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它的经济基础 B.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产生于它的经济基础之后

C.上层建筑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与经济基础的变化同步D.上层建筑任何部分的性质都由经济基础直接决定

16.马克思主义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 C )

A.人的心理素质 B.人的文化素质 C.人的社会属性D.人的自然属性

17.货币的本质是( D )

A.价值符号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D.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18.资本的有机构成可表示为( A )

A.c∶v B.m∶c C.c∶m D.m∶v

19.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B )

A.劳动成为商品 B.劳动力成为商品 C.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D.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活和生产资料

20.商品生产者要实现更多的收益必须使( C )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1.资本循环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阶段是( B )

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D.流通阶段

2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 A )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B.社会两大部类的比例失调

C.商品供给和需求的矛盾 D.国家宏观调控的缺失

23.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是( B )

A.c+v+m B.c+v C.c+m D.v+m

24.除了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的分工,商业资本独立化的条件还有( B )

A.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分工 B.商业资本家有独立的投资

C.存在独立的商业活动D.存在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商业店员

25.借贷资本是( C )

A.与产业资本、商业资本相同的职能资本 B.与商业资本、银行资本相同的流通资本

C.从职能资本运动中分离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D.与其他职能资本家获得同样利润的资本形式

26.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式是( A )

A.商品资本输出 B.借贷资本输出 C.生产资本输出D.货币资本输出

27.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是( B )

A.促进市场总生产价格与总价值的平衡 B.促进市场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C.促进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 D.促进币值稳定与收支平衡

28.资本国际化进程大体是( C )

A.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到商品资本的国际化 B.从借贷资本、产业资本到商业资本的国际化

C.从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到产业资本的国际化 D.从商品资本、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的国际化

29.把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中国共产党人是( D )

A.毛泽东B.刘少奇 C.周恩来D.邓小平

30.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是( C )

A.按资分配 B.按劳分配 C.按需分配D.平均分配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3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 ACD )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唯一成果

C.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D.具有中国特点、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32.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AB )

A.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B.物质世界是否运动发展的问题

C.物质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问题D.物质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

3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表现在( ABCD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34.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上的作用表现为( ABC )

A.实现社会变革 B.创造物质财富 C.创造精神财富D.摆脱一切制约

35.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有( BC )

A.超额剩余价值生产 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C.绝对剩余价值生产D.垄断剩余价值生产

36.产业资本在循环运动中所采取的职能形态有( ABC )

A.货币政策 B.生产资本 C.商品资本D.借贷资本

37.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 ABCD )

A.剩余价值率B.资本有机构成 C.资本周转速度D.不变资本的节约

38.经济全球化主要包括( ABC )

A.生产全球化B.贸易全球化 C.资本全球化D.劳务全球化

39.19世纪初期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有( ABC )

A.法国的圣西门 B.法国的傅立叶 C.英国的欧文D.德国的黑格尔

40.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共同具有的基本特征有( ABCD )

A.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 B.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C.劳动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 D.以集体主义为意识形态的核心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的含义。

答案:(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或:真理是主体对客体及其本质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是:任何真理中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42.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主要表现。

答案:(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43.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作用。

答案:(1)价值规律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为: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的分配;自发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实现优胜劣汰。

44.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答案:(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

(2)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结合在一个企业中的经济形式。(3)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即资本主义国家在私人企业外部起作用,以实现国家对经济的调控。45.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答案:(1)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各不相同。

(2)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具体国情各不相同。

(3)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答案:(1)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

第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第三,辩证的否定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2)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批判和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既要反对

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又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

(3)对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大胆吸收外国文明中的

一切优秀成果,又要批判和抵制其中腐朽的东西。对外国文化,既不应全盘照搬,也不应一概排

斥。

47.试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答案:(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反封建斗争和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

当时的资产阶级学者提出了许多富有进取精神的先进理论和观念,继承发扬了人类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服务,本质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展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总体上失去其历史进步性,成了为剥削制度辩护、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系。

全国2010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作为马克思恩格斯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使得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是(C )0-8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学说B.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

2.根据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可以把哲学派别划分为( B )1-36

A.唯物论和唯心论B.一元论和二元论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3.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认为世界万物像一阵旋风,瞬息万变,不可捉摸。这是一种(A )1-42

A.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B.形而上学观点C.唯物辩证法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4.在唯物辩证法看来,发展的实质是( D )1-53

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5.我国坚持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理论基础是(B )1-63

A.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D.事物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6.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意识本质的是( A )1-82

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B.意识是独立于物质的精神实体

C.意识是人的纯粹主观创造D.意识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产物

7.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础性的关系是( B )2-101

A.认识关系B.实践关系C.相互依存的关系D.相互作用的关系

8.与感性认识相比较,理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抽象性,另一个是(C )2-107

A.能动性B.直接性C.间接性D.客观性

9.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B )2-115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B.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C.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D.真理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多样性

10.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认识是否同( C )2-

A.已被实践证实的理论相符合B.大多数人的主观愿望相符合

C.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D.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

11.在社会意识中,思想体系是( B )3-135

A.低级层次的社会意识B.高级层次的社会意识C.有阶级性的社会意识D.无阶级性的社会意识

12.既承认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又承认人的自觉活动的作用,这种观点属于(A )3-

A.历史唯物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折衷主义观点D.机械决定论观点

13.社会基本矛盾有两对,它们之间是(D )3-154

A.相互孤立的关系B.相互平行的关系C.相互决定的关系D.相互制约的关系

14.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对立阶级之间( B )3-158

A.思想观念的分歧B.物质利益的对立C.宗教信仰的不同D.政治主张的差异

15.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应该坚持( C )3-178

A.历史主义的原则和精神分析的方法B.现实主义的原则和精神分析的方法

C.历史主义的原则和阶级分析的方法D.现实主义的原则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16.商品价值的实体是( D )4-185

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具体劳动D.抽象劳动

17.资本有机构成可以表示为( C )4-206

A.生产资本与流通资本的比率B.产业资本与商业资本的比率

C.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D.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率

18.在必要劳动时间和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条件下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是( A )4-202

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C.超额剩余价值生产D.平均剩余价值生产

19.资本主义国家的国体是( C )5-209

A.议会民主制B.君主立宪制C.资产阶级专政D.总统共和制

20.下列各项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流动资本的是( B )5-229

A.以生产工具形式存在的资本B.以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资本

C.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D.以厂房设备形式存在的资本

21.生产不再下降,失业不再增加,企业倒闭停止。这种状态属于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中的( B )5-236

A.危机阶段B.萧条阶段C.复苏阶段D.高涨阶段

2017年10月自学考试00529文学概论(一)试题及答案解释

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文学概论(一) 试卷 (课程代码00529) 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毖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文学理论史上,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关系的学说是 A,独立说 B.再现说 C.实用说 D.客观说 2.提出“寓教于乐”的是 A.贺拉斯 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3.李清照的名句“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使用的辞格是 A.借代 B.对偶 C.反讽 D.借喻 4.在庄子“言意”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言、象、意三层面说的是 A.扬雄 B.王弼 C.刘大樾 D.姚鼐 5.文学形象与非文学形象的区别在于,文学形象具有 A.哲学属性 B.科学属性 C.观念属性 D.审美属性 6.朱熹的《泛舟》(“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集中体现了文学象征意象的 A.哲理性 B.意象性 C.荒诞性 D.求解性 7.故事中的事件就是人物的行为及其 A.原因 B.细节 C.动机 D.后果 8.文本中表明叙述者存在的根据是 A.故事情节 B.人物描写 C.叙述标记 D.叙述声音 9.亚理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叙事艺术的第一个要素是 A.情节 B.性格 C.主题 D.修辞 10.首次对“审美情感”做出阐释的是 A.柏拉图 B.黑格尔 C.克莱夫·贝尔 D.鲁道夫·阿恩海姆 11.西方抒情理论中的主流观点是 A.表现论 B.再现论 C.传达论 D.投射论

自考法学概论的所有名词解释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法律的实施 是指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贯彻和实现。 实施的方式有两种:法律的适用和法律的遵守。 37.(我国的)国家公务员 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 38.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 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 39.上市公司 是指所发行的股票经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证券管理部门批准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 40.条约 指国际法主体间依据国际法所结缔的据以确定其相互权利与义务的书面协议。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社会主义法律适用 2.国家机构 3.继承权 4.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 5.外交机关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我国宪法规定的]人身自由 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人身自由是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拘捕、限制、搜查、审问和侵害。广义的人身自由则除包括狭义的内容外,还包括与公民人身相联系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住宅不受侵犯,以及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37.审计监督 审计监督是指审计机关依法对行政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财政收支活动、经济效益和财政法纪的遵守情况所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 38.商业秘密 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来经济效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39.支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40[国际私法上的]法律规避 当事人故意制造另一个连结点,以避开依有关冲突规范指定本应适用的国家的强制性法规,并取得自己所希望的准据法的适用,从而获得有利于自己的法律关系的成立或确认的脱法行为。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法律意识 36 是统治阶级法律观点的总和,它包括对法律的基本看法,对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行为合法性的评价,以及法律的知识和修养等。 任何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只能是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 37.行政处罚 37 是指特定的行政机关对于有违反行政管理秩序行为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

全国200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学概论(一)试题

全国200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文学概论(一)试题 课程代码:0052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强调“文学只存在于读者与作品的交流活动中”,这种文学观念被称为 () A.再现说 B.体验说 C.实用说 D.表现说 2.德国19世纪著名作家歌德曾把艺术家与自然的关系描述为() A.艺术家必然是自然的主宰 B.艺术家只能是自然的奴隶 C.艺术家既不是自然的主宰,也不是自然的奴隶 D.艺术家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 3.文学语言节奏的三种类型是() A.低音型、中音型、高音型 B.声调、语调、情调 C.长短型、高低型、轻重型 D.单音型、双音型、和声型 4.伊格尔顿听说的“语言学革命”主要发生在() A.文艺复兴时期 B.17世纪 C.启蒙运动时期 D.20世纪 5.下列选项中,对“意境”论描述不正确 ...的是() A.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最高审美范畴 B.意境是华夏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C.意境是抒情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D.意境是一切文学类型的最高追求 6.“意象”的古义指() A.内心意象 B.表意之象 C.艺术形象 D.心理意象 7.故事时间中事件接续的前后顺序与文本时间中叙述语言的排列顺序相互对照,由此形成的关系是() A.次序 B.视角 C.时距 D.频率 8.寓言《守株待兔》中的“守株者”属于() A.表情性人物 B.表意性人物

C.“性格”人物 D.“圆形”人物 9.“三分法”把文学作品分为三大类,即() A.诗歌、小说、散文 B.史诗、悲剧、喜剧 C.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 D.再现作品、表现作品、戏剧作品 10.在中国文学传统中,诗歌() A.以叙事为主流 B.以抒情为主流 C.以议论为主流 D.以讽刺为主流 11.现代风格学认为,作为未经使用的素材整体,语言是一种() A.编码 B.解码 C.中性代码 D.核心代码 12.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鲜明地体现了() A.时代风格 B.地域风格 C.民族风格 D.流派风格 13.“语言是表达意义的工具”,意思是指() A.意义决定语言 B.语言决定意义 C.语言与意义同等重要 D.语言超越意义之上 14.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文学创作的客体是() A.人的主观情感意念 B.自然界中的事物 C.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 D.个体无意识或集体无意识 15.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叫做() A.艺术直觉 B.艺术灵感 C.艺术情感 D.艺术想象 16.最早提出“胸有成竹”说的是() A.陶渊明 B.苏轼 C.李贽 D.郑板桥 17.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活动,被称为() A.文学生产 B.文学消费 C.文学传播 D.文学创作 18.将历史的观点和美学的观点相结合的批评是() A.接受美学批评 B.结构主义批评 C.解构主义批评 D.马克思主义批评 19.文学接受者应该() A.具备专业知识 B.接受职业化培训

法学概论(00040)自学考试历年试题及答案汇总

2012年4月自考法学概论试题 一、单选题 1.原始社会的规主要是C.习惯 2.我国宪法规定,休息权的享有者是A.劳动者 3.根据行政立法的容,可以把行政立法分为A.执行性立法和创制性立法 4.我国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比较全面、系统的规定的行政法规称为B.条例 5.下列属于行政处罚的是D.罚款 6.我国行政复议法的施行时间是B.1999年10月1日 7.我国票据法规定,本票自出票日起,付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C.2个月 8.本票和支票的法定记载事项中相同的一项是D.确定的金额 9.下列属于票据法律关系中非基本当事人的是A.背书人 10.我国产品质量法规定,下列不属于抽查对象的产品是D.一般日常用品 11.我国产品质量法规定,县级以上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根据已经取得的嫌疑证据或者举报,对于专门用于生产危害人身、财产安全和健康的产品的原辅料、包装物、生产工具,可以行使B.没收权 12.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的时限是自收到处罚决 定之日起C.15日

13.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下列属于经营者应承担民事责任的情形是A.商品存在缺陷的 14.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监视居住的时间最长不得超过D.6个月 15.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死刑的核准机关是B.最高人民法院 16.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刑事案件,人民法院应该在受理后A.20日审结 17.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颁布施行的时间是D.1991年4月9日 18.下列属于我国民事诉讼法特有的原则的是C.辩论原则 19.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下列应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是B.对法人提起的民事诉讼 20.下列不属于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的是A.鉴定人 21.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主要由D.被告承担 22.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接到行政诉讼的起诉状,经审查,应当立案或者作出裁定不予受理的期限是B.7日 23.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对行政机关在规定的期限不履行人民法院发生效力的判决、裁定的,可对该行政机关按日处以C.50元至100元的罚款 24.我国加入《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的时间是A.1997年 25.下列属于联合国的发起国的是C.中国 26.国际法院必须由多少个不同国籍的独立法官组成? B.15 个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作者:————————————————————————————————日期: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法英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罗伯特·欧文)合理成分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物质定义及其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成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a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这就是说,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处于运动之中b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c 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简述实践的特点及基本形式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总之,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试用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任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a.联系具有客观性。b.联系具有普遍性。c.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的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发展的原因:内在矛盾性)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取得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学概论(一)试题历年试卷

全国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学概 论(一)试题历年试卷 全国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学概论(一)试题.doc 试卷内容预览网站收集有1万多套自考试卷,答案已超过2000多套。我相信没有其他网站能比此处更全、更方便的了。 全国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文学概论(一)试题 课程代码:0052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艺论著《文赋》的作者是() A.曹丕 B.刘勰 C.陆机 D.钟嵘 2.把文学文本区分为神、理、气、味与格律、声、色,即“精”、“粗”两个层面的清代桐城派文论家是() A.刘大櫆 B.方苞

C.姚鼐 D.方东树 3.认为“艺术可以表现神圣的理想”,因此,把典型直接称为“理想”的德国理论家是() A.康德 B.歌德 C.黑格尔 D.席勒 4.在西方,第一部全面研究叙事艺术理论的专著《诗学》的作者是()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德谟克利特 D.贺拉斯 5.评点《红楼梦》的理论家是() A.李贽 B.叶昼 C.金圣叹 D.脂砚斋 6.“《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作出这一论断的文论家是() A.李贽 B.叶昼 C.金圣叹 D.毛宗岗 7.从人物给人的不同审美感受把人物区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文论家是() A.巴特尔 B.热奈特 C.格雷马斯 D.福斯特 8.“艺术表现本身,乃是使某种尚不确定的情感明晰起来,而

自考《法学概论》笔记_复习资料课程代码0040

自考法学概论复习资料1 (2010-03-03 17:09:44) 自考“法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 法律的一般原理 1、法律产生的社会根源及决定性因素: 法律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生产资料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它的决定性因素:第一:是商品交换和私有制的出现。第二:是奴隶制的出现。 2、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 第一:法律同国家同时产生。 第二:由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 第三:不断的从个别调整上升为一般调整。 第四: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区分。 第五:从法律与宗教、道德的浑然一体到法律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 3、法律的特征: 第一: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 第二: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规范。 第三: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 第四: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 第五: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4、成文法定义:是指有权制定法律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所制定的具有条文行式的法律文件,即规范性文件。 5、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第一:存在的时间不同。法律只是阶级社会中的现象;而道德则是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第二:调整的范围不同。道德调整的范围比法律广。 第三:实施方法不同。法律借助国家强强制力保证其实施;道德实施却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 第四:表现形式不同。法律一般以国家机关的规范性文件形式表现出来;而道德则存在于人们的观念和风俗习惯中,一般没有固定形式。 第五:在一国中,法律体系只有一个,即一元的,而道德体系则是多元的,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道德体系。 6、资产阶级法律的特点: 第一:宣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第二:确定契约自由。 第三: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第四:确定法制原则。 自考“法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二章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 1、社会主义法律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第一:创立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 第二:创立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需要。 第三:创立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需要。 2、社会主义法律制定:是指社会主义国家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活动。 3、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第一:从实际出发。 第二:群众路线与集中领导相结合。 第三: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第四:保持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和适时立、废、改相结合。 4、具有法律提案权的机构: 第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一定数量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第二:国务院。 第三:中央军事委员会。 第四:最高人民法院。 第五:最高人民检查院。 5、法律汇编:是指按照现行规范性文件所属的法律部门、颁布的年代或其他分类方法,分门别类的加以编排,并汇成书册,而不改变法律规范的内容。 6、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指由社会主义国家各个法部门的现行规范所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7、法律部门:是指调整某一类社会关系的那些法律规范的总和。 8、社会主义法律的实施:是指社会主义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贯彻和实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纲要 1、(1)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 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无产阶级 (3)马克思主义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美国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及其基础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 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离异 C、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 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D、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 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2、(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认识基础,各门具体科学以哲学为理论指导;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2)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3、(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2)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3)意识的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 D、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A、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B、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意义:A、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以实践、地点、条件为转移 4、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自考00529文学概论一

文学概论 第一章文学观念 文学四要素及文学活动(注1) 五种文学观念(注2) 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注3) 文学的界说(注4) 文化(注5)及文学的文化意义(注6) 文学是文化的意义载体(注7) 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注8)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注9) 审美及其实现的条件及审美的特点 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注10)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注11) 体验与文学(注12) 体验的美学功能(注13) 英加登提出的“层次论”,他认为文本由四个层面构成:语言层,意义层,图式化外观层,意向性状态中的世界层.英加登同时认为,有的文本有第五层,即形而上学层面。 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其基本观念是:文学活动是以作品为中心展开的活动,其它三要素分别是世界,艺术家,欣赏者,其间还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 以下是对上述五种文学观念做出的解释。 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在西方,最古老的“摹仿”说,也就是再现说。赫拉克利特提出“艺术摹仿自然”,摹仿说的形态至苏格拉底已相当完备,柏拉图的“理式摹仿”和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摹仿”虽有唯心唯物之分,但他们都认为艺术是“摹仿”。摹仿说作为一种文学观念统治西方达二千年,直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摹仿说才被打破。与再现说相似的是中国古代的“度物象而取真”的观点。“度物象而取真”由五代大画家荆浩提出,明代批评家叶昼与清代思想家叶燮也持类似看法。 表现说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说产生于十九世纪初兴起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雪莱是其代表。表现说的基本倾向是:(一)主张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内心世界的外化,是他们情感活动时的创造,是他们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二)主张诗人忠实于情感,忠实于诗人自我与人类的情感;(三)强调想象力的充分发挥,使平凡的事物现象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 在中国,与西方表现说可相提并论的是“诗言志”说和“诗缘情”说。 实用说实用说强调作品与读者的关系。一般而言,实用说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文学可以给人带

自考【法学概论】笔记整理

【法学概论】 第一章法律的起源 一、原始社会没有国家和法律。氏族是原始社会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调整氏族 成员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体现全体氏族成员利益和意志的习惯 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法律是社会经济发 展的结果,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三、法律的产生经历了漫长、复杂的过程。它的最初形式是国家认可的习惯,后 来逐渐发展为成文的法律。 四、法律的历史类型是根据法律的经济基础及其体现的阶级意志,对法律进行的 最基本分类。 五、人类历史上依次存在过奴隶制类型法律、封建制类型法律、资本主义类型法 律和社会主义类型法律。各种类型的法律建立在各自的经济基础之上,体现不同的阶级意志,并各具特点 六、法律的本质是法律的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故而具有很强的阶级性。但法律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共同意志,而不是统治阶级中少数人或个别人的意志,也不是统治阶级全体成员意志的简单相加。法律体现的是被奉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而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 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归根到底,是由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七、法律的特征是:1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行为规范; 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 3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 4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 5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八、法律可定义为: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体现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和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以权力义务为其内容,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的一种行为规范。 九、法律的价值: 是指法律的属性和功能,经过实践,同人的法律需要的某种适合或一致。 十、依据法律价值的作用,可以把法律价值分为法律的工具价值和法律的目的价值。 十一、法律及其价值之间有许多相对应的范畴,其中最基本的当属法律与正义、法律与自由、法律与效益、法律与秩序。 十二、法律的要素是指构成法律的基本元素或基本成分。 通常认为,法律由以下三要素构成: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概念 十三、法律有其内在本质规定性,也有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法律的表现形式在法学上称之为法律的渊源。 法律渊源于法律本质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但并非本质相同的法律形式必然相同。由于各国的具体条件不同,本质一致的法律,其形式却不尽相同。 十四、综观古今中外,法律的渊源主要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正确答案:A A、19世纪四十年代 B、19世纪五十年代 C、19世纪六十年代 D、19世纪七十年代 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正确答案:A A、《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C、《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D、《反杜林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3、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正确答案:D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 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正确答案:B A、伟大发展 B、伟大革命 C、伟大发现 D、伟大发明 5、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6、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正确答案: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7、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8、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正确答案:A

自考文学概论一试卷及答案

2018年10月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文学概论(一) 试卷 课程代码00529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文学四要素中,“实用说”强调的是 A.作品与读者的关系 B.作品与作者的关系 C.世界与作者的关系 D.世界与作品的关系 2.提出“寓教予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人喜爱,才能符合众望”的观点的是 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贺拉斯 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表达的是 A.乡愁(思乡之苦) B.哀怨(明主之弃) C.孤寂(知己之稀) D.悲伤(年华已逝) 4.文学文本作为语言系统,是指 A.有待于读者阅读的语言系统 B.已经历史验证的语言系统 C.有待于作家创作的语言系统 D.已经读者阅读并赋予特定意义的语言系统 5.“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自鸟飞回。”上下两旬形成的基本辞格是 A.借代 B.反讽 C.对偶 D.反复 6.从读者阅读效果来说,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被称为 A.陌生化 B. 明喻性 C.内指性 D.反复化 7.“迟曰江山丽,春风花革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本诗最明显的文学形象特征是 A.文化意蕴性 B.符号系统性 C.具体可感性 D.社会经验性 8.认为艺术是一种生命形式,因此它能“激发人们的美感”的是 A.海德格尔 B.贺拉斯 C.华兹华斯 D.苏珊?朗格 9.叙事的核心内容是 A.故事 B.人物 C.行动 D.语言 10.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称为 A.环境 B.情节 C.情景 D.故事 11.构成抒情作品的必要条件是 A.坚实的积累 B.真挚的情感 C.理性的分析 D.正确的立场 12.抒情作品在结构上的特点是

自考文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文学——以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门艺术。 文学理论——属“文学学”(一般称为“文艺学”)的一个分支。文学理论以人类的文学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揭示其本质属性,是人们对文学的性质、特征、规律的系统把握。 文学学——属于人文学科范畴,通常由三个分支学科组成: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的相对独立性——是指它一经产生之后,其发展和变化既要收到经济基础的最终制约和影响,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有规律和内在逻辑,是他律因素和自律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文学的真实性——通常是指文学作品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再现和表现社会人生所达到的情理统一、具有思想和艺术感染力的程度。 文学的倾向性——是积淀于作家头脑中的各种社会意识因素,在与特定的文学表现对象发生双向交流之后产生的一种价值取向,即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具体的爱憎、褒贬、扬抑的情感态度,通过艺术形象流露或显示出来。 文学的人民性——是指文学作品以进步的审美理想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的属性。人民性实质上是文学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因此它也是文学倾向性的表现之一。 文学的阶级性——是指文学作品表现一定阶级立场、观点和思想意识的属性。 艺术形象——是作家、艺术家的一种创造。是指构成作品的具体生动可感、体现作家和艺术家审美情感的综合的社会人生图画或情景。在文学理论中也称文学形象或简称形象。 文学的审美性——是指文学作品适应人的审美本性,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本质属性。 艺术真实——是以生活真实为基础,经过作家提炼、概括、想象、虚构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的真实。 艺术独创——包括作家对生活的独特认识和艺术上的独特体现。两者是综合体现的。 艺术传达——指作家运用语言、结构、体裁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评判。 文学作品的内容——是作家的主观世界与客观社会生活的有机统一。而这种统一的特点由作家的创作个性所决定。 文学作品的主题——是指通过作品中描绘的社会生活画面或情景所显示出来的贯穿全篇的中心思想或主导情感,也就是一部作品题材所蕴涵的主要的思想情感。

法学概论(00040)自学考试试题及答案汇总

/l mk2012年4月自考法学概论试题 一、单选题 1.原始社会的规范主要是C.习惯 2.我国宪法规定,休息权的享有者是A.劳动者 3.根据行政立法的内容,可以把行政立法分为A.执行性立法和创制性立法 4.我国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比较全面、系统的规定的行政法规称为B.条例 5.下列属于行政处罚的是D.罚款 6.我国行政复议法的施行时间是B.1999年10月1日 7.我国票据法规定,本票自出票日起,付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C.2个月 8.本票和支票的法定记载事项中相同的一项是D.确定的金 额 9.下列属于票据法律关系中非基本当事人的是A.背书人 10.我国产品质量法规定,下列不属于抽查对象的产品是D.一般日常用品 11.我国产品质量法规定,县级以上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根据已经取得的违法嫌疑证据或者举报,对于专门用于生产危害人身、财产安全和健康的产品的原辅料、包装物、生产工具,可以行使B.没收权 12.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的时限是自收到处罚 决定之日起C.15日内 13.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下列属于经营者应承担民事责任的情形是A.商品存在缺陷的 14.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监视居住的时间最长不得超过D.6个月 15.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死刑的核准机关是B.最高人民法院 16.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刑事案件,人民法院应该在受理后A.20日内审结 17.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颁布施行的时间是D.1991年4月9日 18.下列属于我国民事诉讼法特有的原则的是C.辩论原则 19.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下列应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是B.对法人提起的民事诉讼 20.下列不属于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的是A.鉴定人 21.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主要由D.被告承担 22.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接到行政诉讼的起诉状,经审查,应当立案或者作出裁定不予受理的期限是 B.7日内 23.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对行政机关在规定的期限内不履行人民法院发生效力的判决、裁定的,可对该行政机关按日处以C.50元至100元的罚款 24.我国加入《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的时间是A.1997年 25.下列属于联合国的发起国的是C.中国 26.国际法院必须由多少个不同国籍的独立法官组成? B.15个 27.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是D.涉外民事关系28.关于“人的能力适用其本国法”的规定属于C.双边冲突规范 29.我国公民和外国人结婚适用A.婚姻缔结地法 30.在国际私法中通常把冲突规范的前一部分叫做B.范围1.根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的不同,法可以划分为C.根本法和普通法 2.公民可以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提出指控或申诉,请求有关国家机关对违法失职者予以制裁,这种权利是C.控告权 3.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是B.国有经济 4.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是A.行政法律关系 5.行政机关以及经法律授权行使行政职权并对其行为承担责任的其他组织统称为C.行政主体 6.公务员因违纪应当承担纪律责任的,依法给予处分。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法定处分类型?B.免职 7.与民法并列同属私法的部门法是D.商法 8.以公司之间的控制和依附关系为标准,可将公司划分为B.母公司和子公司 9.监督有限责任公司业务和财务的公司常设机关是 B.监事会 10.债务人的上级主管部门为使债务人免受破产宣告起见,申请时债务人进行一系列改组、调整及其他挽救性活动。这类活动称为D.破产整顿 11.国家从长远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出发,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经济关系实行全局性的管理过程中,与各类社会组织会发生具有指导性的社会经济关系。这种关系是B.宏观经济调控关系 12.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称为B.抗税 13.经营者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进行有奖销售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并可以根据情节处以罚款,罚款幅度是A.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 14.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下列哪一种情形下应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D.受害人已告诉的犯罪 15.专门人民法院与普通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刑事案件的权限分工称为C.专门管辖 16.以文字、图画或符号记载的内容来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的证据是C.书证 17.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依职权,为保证将来作出的判决得到执行,可以对与案件有关的财产采取强制性措施。该措施称为A.财产保全 18.下列不属于我国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的是D.警告 19.票据持有人丧失票据采取补救的一种民事法律程序是B.公示催告程序 20.下列属于我国行政诉讼法所特有的基本原则的是D.不适用调解 21.最高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是D.全国范围内重大、复杂的案件 22.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原告向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管辖法院是B.最先收到起诉状的法院 23.因行政案件的处理结果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申请参加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其参加到正在进行的行政诉讼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大量精神财富,连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的实践中创造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思想宝库。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无论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还是在人类文明继续发展进步的新时代,都当之无愧地称得上博大精深。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其前身

是德国古典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精神只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最高形式。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们能够认识并正确运用客观规律。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引出来的,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以下3个规律:从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是关于一切运动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运动的根源在于矛盾。矛盾双方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之中。人们要认识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必须通过实践,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个别人的认识又是有限的,这个矛盾要在无穷无尽的、连绵不断的世代中解决。 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力。人们在发展生产力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性质随着生产力的改变而改变。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等;所以每一个历史时代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思想的基础。从原始公社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个人在历史上有一定作用,每个时代都需要而且能够创

文学概论自考复习知识点整合

00529《文学概论》自考复习必过知识点 第一章文学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学科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史:是一门历史地和具体地考察文学发展状况、经验和规律的学科,是文艺学不可缺少的分支学科。 3、文学批评:是一门及时地评论同时代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以及其他相关问题的学科,也是文艺学不可缺少的分支学科。 4、文学四要素: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对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5、广义文化概念提出者: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英国文学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中国梁漱溟。狭义文化概念:《现代汉语词典》;符号论文化概念:德国现代哲学家卡西尔。 6、马克思、恩格斯在哪些着作中提出意识形态理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德意志意识形态》。 7、提出文学中“心”与“物”的关系理论的作者与论述:刘勰“心物交融说”;关于作家艺术构思与客观事物的论点。诗人对于外物的感受,所引起的感想是无穷尽的,描写事物的神情和外貌要根据景物写,辞藻和音调的运用则要联系自己的心情反复斟酌。“与心徘徊,随物婉转”。德国古典作家歌德,艺术家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奴隶,现实是客观的,作家对现实的反映是能动的。 补充 1.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2.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3.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4.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5.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体验和现创造。 6.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7.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8.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 9.价值阅读: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意义。11.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2.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