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FTTB工程设计规范

FTTB工程设计规范

FTTB工程设计规范
FTTB工程设计规范

FTTB工程设计规范

前言

目次

1总则 (1)

2引用标准 (2)

3术语和符号 (3)

4FTTB系统架构 (5)

4.1 网络结构 (5)

4.2 网络连接 (6)

4.3 PON系统内带宽分配 (7)

4.4 PON系统覆盖范围的测算 (10)

4.5 网元设置 (11)

4.6 PON系统的保护 (11)

5EPON设备配置要求 (14)

5.1 业务承载能力 (14)

5.2 ONU设备形态 (14)

5.3 设备接口要求 (15)

5.4 业务承载方式和性能指标要求 (16)

5.5 功能要求 (18)

5.6 FTTB系统运行环境要求 (22)

5.7 电源要求 (22)

5.8 电气安全要求 (23)

6网管功能要求和系统设计 (24)

6.1 EPON网元管理功能要求 (24)

6.2 EMS网管功能要求 (24)

6.3 网管系统设计 (27)

7网络资源配置 (28)

7.1 VLAN划分原则 (28)

7.2 IP地址规划原则 (28)

7.3 用户认证方式 (29)

7.4 IAD用户的编号 (29)

7.5 Q O S实现方式 (29)

8ODN设计 (31)

8.1 ODN结构 (31)

8.2 无源光器件选用 (32)

8.3 光纤光缆选用及安装要求 (33)

8.4 ODN传输指标的设计 (34)

9引入线子系统 (36)

9.1 系统设计 (36)

9.2 系统指标 (37)

9.3 楼宇机柜(箱) (37)

10设备安装和布线设计 (39)

10.1 工艺要求和设备布置 (39)

10.2 布线要求 (40)

10.3 供电与接地 (41)

附录A用词说明 (43)

附录B 规范工程图纸的附件 (44)

1 总则

1.0.1 本规范适用于中国电信采用EPON技术实现光纤到楼(FTTB),并通过内置用户网络设备(IAD、LAN交换机/DSLAM等)的MDU或MTU型ONU提供综合业务接入的新建工程。对改建、扩建或采用其他接入技术提供综合业务接入的工程,也可参照执行。

1.0.2 ODN设计应统筹考虑,网络应具有安全性、灵活性,应与通信业务的发展相适应,并考虑向光纤到户/办公室(FTTH/O)的演进,做到适度超前建设。

1.0.3 工程设计中采用的电信设备应取得工业和信息化部(原信息产业部)电信设备入网许可证或通过中国电信入网测试。

1.0.4 在我国抗震设防烈度7烈度以上(含7烈度)地区公用电信网中使用的主要设备,应取得工业和信息化部(原信息产业部)电信设备抗震性能检测合格证,未取得通信设备抗震性能合格证的不得在工程中使用。

1.0.5 工程设计必须考虑集团的通信发展和技术经济策略,同时应充分考虑突发灾害情况下的通信安全及施工维护的方便。

1.0.6 工程设计应考虑节能减排,在相同技术性能的条件下选用低能耗产品。

1.0.7 在网络建设的同时应同时考虑建立相应的资源管理系统和网络管理系统。

1.0.8 本规范未涉及到的部分,可参照YD/T5138-2005《有线接入网设备安装工程设计规范》和现行相关工程设计规范。

1.0.9 在执行本规范与国家规定有矛盾时,应以国家规定为准。如执行本规范个别条文有困难时,在设计中提出充分理由并经主管部门审批。

2 引用标准

YD/T 1619-2007 宽带光接入网总貌

YD/T 1636-2007 光纤到户(FTTH)体系结构和总体要求

YD/T 1475-2006 接入网技术要求——基于以太网方式的无源光网络

(EPON)

GB/T 50311-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YD/T 926.1-2001 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第1部分:总规范

YD/T 926.2-2001 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第2部分:综合布线用电缆、光

缆技术要求

YD/T 926.3-2001 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第3部分:综合布线用连接硬件

技术要求

YD/T 1314-2004 宽带数据通信用综合配线箱

中国电信[2007]741号文件中国电信光纤到户(FTTH)工程设计规范(暂行)

中国电信企业规范中国电信EPON设备技术要求(V2.1)

中国电信[2007]893号文件中国电信宽带接入发展指导意见

中国电信[2008]97号文中国电信光进铜退实施工作指导意见

中国电信[2006]104号文中国电信集团IP城域网优化改造指导意见

中国电信[2006]124号文中国电信软交换网络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暂行)中国电信运维[2004]93号文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总配线架宽带应用技术要求

3 术语和符号

英文缩写英文名称中文名称ATM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异步转移模式

BAC Border Access Controller 边缘接入控制设备BRAS Broadband Remote Access Server 宽带远程接入服务器CATV Community Antenna Television 有线电视

CPN Customer Premises Network 用户驻地网

DBA Dynamic Bandwidth Allocation 动态宽带分配

DDN Digital Data Network 数字数据网

DHCP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动态主机分配协议

DP Distribution Point 分配点

DSL Digital Subscriber Line 数字用户线

DSLAM DSL Access Multiplexer 数字用户线接入复用器EMS Element Management System 网元管理系统

EPON 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以太网无源光网络

FP Flexible Point 灵活点

FR Frame Relay 帧中继

FTTB Fiber to the Building 光纤到大楼

FTTC Fiber to the Curb 光纤到路边

FTTH Fiber to the Home 光纤到户

FTTN Fiber to the Node 光纤到接入点

FTTO Fiber to the Office 光纤到办公室

IAD Integrated Access Device 综合接入设备

IDC Insulation Displacement Connection 绝缘压穿连接

IGMP 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 Internet组管理协议

IP Internet Protocol 互联网协议

IPTV Internet Protocol Tele Vision 网络电视

LAN Local Area Network 局域网

LLID Logical Link Identifier 逻辑链路标识

MDU Multi-Dwelling Unit 多住户单元

MOS Mean Opinion Score 平均评定得分

MPLS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多协议标签交换

MTU Multi-Tenant Unit 多商户单元

OAM 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Maintenance 操作、管理和维护

OBD Optical Branding Device 光分路器

ODF Optical Fiber Distribution Frame 光配线架

ODN Optical Distribution Network 光分配网络

OLT Optical Line Terminal 光线路终端

ONU Optical Network Unit 光网络单元

OSI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开放系统互联

PE Provider Edge 运营商边缘路由器

PON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无源光网络

POTS Plain Old Telephone Service 传统电话业务

PPPoE Point-to-Point Protocol over Ethernet 基于以太网的点对点协议PSQM Perceptual Speech Quality Measurement 话音感知质量测量法PWE3 Pseudo Wire Emulation Edge-to-Edge 边缘到边缘的伪线仿真QoS Quality of Service 服务质量

RF Radio Frequency 射频

SDH 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 同步数字体系

SNMP 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SNI Service Node Interface 业务节点接口

SR Service Router 业务路由器

TDM Time Division Multiplex 时分复用

UPT Unshielded Twisted Pair 非屏蔽对绞线

UNI User Network Interface 用户网络接口

VLAN 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 虚拟局域网

VOIP 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 IP语音

VPN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虚拟专用网

WDM Wavelength-Division Multiplexing 波分复用系统

4 F TTB系统架构

4.1网络结构

4.1.1 FTTB系统结构如图4.1.1所示,由EPON子系统和引入线子系统构成。

信息盒

图4.1.1 FTTB系统结构图

4.1.2 EPON子系统是一种采用点到多点结构的单纤双向光接入网子系统,由OLT、光分配网(ODN)和ONU组成,EPON网络结构如图4.1.2所示。

用户侧接口

R/S:参考点

IF PON:PON专用接口

注:ODN中的无源光分路器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光分路器的级联

图4.1.2 EPON网络结构图

4.1.3 OLT应具有将承载各种业务的信号进行汇聚,按照一定的信号格式向终端用户传输、将来自终端用户的信号按照业务类型分别向各业务网传送的功能。

4.1.4 ONU应具有与OLT之间的信息互通功能、通过内置或外接用户网络接口设备(如IAD、LAN交换机或DSLAM等)的方式提供用户接入的功能。

4.1.5 ONU的用户网络设备(IAD、LAN交换机/DSLAM等)宜采用内置结构。根据接入用户类型的不同,可分为MDU型ONU和MTU型ONU。

1 MDU型ONU主要用于多个住宅用户,能提供以太网/IP业务、可以支持VoIP业务(内置IAD)或CATV 业务。按用户侧接口类型,MDU型ONU可细分为LAN接口ONU 设备和DSL接口ONU设备。

1) LAN接口ONU设备应配置多个以太网接口、可选配置多个POTS 接口(IAD)及1个CATV RF口。

2) DSL接口ONU设备应配置多个ADSL2+接口或VDSL2 接口、可选配置多个POTS接口(IAD)。

2 MTU型ONU主要用于多个企业用户或同一个企业内的多个个人用户,能提供以太网/IP业务和TDM业务,可以支持VoIP业务(内置IAD)。

4.1.6 基于EPON的协议分层和OSI参考模型间的关系应符合图4.1.6的要求。

FEC=前向纠错

GMII=千兆比媒质无关接口MDI=媒质相关接口

OAM=运行、管理和维护OLT=光线路终端

ONU=光网络单元PCS=物理编码子层PHY=物理层

PMA=物理媒质附加PMD=物理媒质相关RS=调和子层

OSI七层模型ONU协议分层

OLT协议分层

图4.1.6 基于EPON的协议参考模型

4.1.7 ODN包括OLT 和ONU 之间的所有光缆、光缆接头、光纤交接设备、光分路器、光纤连接器等无源光器件组成。ODN宜采用星型结构或树型结构。

4.1.8 引入线子系统包括ONU至用户终端信息盒/箱之间的楼宇配线设备、跳线、入户电线/缆、线缆接头等组成。

4.2网络连接

4.2.1 宽带组网宜遵守下列原则:

1 OLT 设备汇聚用户较多、上联流量超过1Gbps,可以直接上联BRAS;

2 OLT 设备汇聚用户较少、上联端口最大流量小于1Gbps,OLT可通过汇聚交换机上联BRAS。

4.2.2 MDU/MTU型设备可视为可信终端,话音业务可不经过BAC设备进入软交换网络,话音组网时宜遵守下列原则:

1 对于通过IP 城域网承载的软交换网络,OLT 设备直接上联城域网PE设备(SR/BRAS),话音业务经OLT二层汇聚后,在城域网PE设备处通过三层MPLS VPN跨域进入软交换网络;

2 对于通过专网承载的软交换网络,OLT设备可直接上联软交换专网SR,话音业务经OLT二层汇聚后,通过软交换专网SR进入软交换网络,条件不具备时OLT也可上联软交换专网SR下挂交换机。

4.2.3 OLT上行宜按照负荷分摊或热/冷备份的方式配置冗余链路;单链路上行时,特别是对于TDM专线业务,宜对上行链路通过传输自愈系统等方式实行物理层保护。

4.2.4 OLT设备网络侧接口应根据提供业务的需求配置,具体要求如下:

1 OLT提供GE/10GE/FE接口与SR/BRAS连接。

1)GE/10GE口采用光接口,一般宜用于除VOIP业务之外的以太网/IP类业务上联,业务量较大时配置多个端口;

2)FE口一般用于VOIP业务上联,视SR侧端口类型及传输方式来选择配置光口或电口。VOIP业务上联也可以与其它业务以相同的网络侧端口上连SR/BRAS以后再进入软交换VPN。

2 OLT可提供E1、STM-1等接口与SDH/DDN/FR/ATM网络互联。

3 如需提供CATV 业务,可在OLT侧外置WDM 模块及CATV接口。

4.3PON系统内带宽分配

4.3.1 PON系统内带宽分配应符合下列原则。

1 结合经营策略和业务性质,为不同客户群、不同业务分配相应的带宽。

2 充分利用PON系统的DBA性能,应保证PON系统内不同性质用户的基本可用带宽,专线接入用户和高优先级业务的带宽要优先保证,同时应对用户的最大可用带宽进行限速。

3 每个PON系统的规划带宽不能超出PON系统的可用带宽,应考虑一定的冗余,合理规划每个PON系统带的用户数。

4 对于IPTV组播业务,宜将MDU设置为组播复制点。

4.3.2 业务参考模型应考虑到近、中期业务需求。高、中低速场景参考模型不宜低于下列要求。

1高速率场景为客户提供的主要业务、各业务所占带宽和并发比如表4.3.2-1所示。

1)每户按1路高清+2路标清IPTV+高速上网+2路IP话音业务+开点播高清或标清电视业务考虑,需提供接入带宽26.2M/户。

2)每户按1路高清+2路标清IPTV+高速上网+2路IP话音业务,不开点播电视业务考虑,需提供接入带宽18.2M/户。

表4.3.2-1 高速率场景业务参考模型

2中低速率场景为客户提供的主要业务、各业务所占带宽和并发比如表4.3.2-2所示。

1)每户按2路标清IPTV+高速上网+2路IP话音业务+开点播标清电视业务考虑,需提供接入带宽11.2M/户。

2)每户按2路标清IPTV+高速上网+2路IP话音业务,不开点播电视业务考虑,需提供接入带宽8.2M/户。

表4.3.2-2 中低速率场景业务参考模型

4.3.3 EPON 系统的技术性能和可用带宽应满足表4.3.3要求。

表4.3.3 EPON 系统的技术性能和可用带宽

4.3.4 PON 系统内带宽(B)按式4.3.4测算。

()∑??+

??=其他业务

并发比数并发比组播节目数单套节目带宽业务用户业务分配带宽B 式4.3.4

1 业务分配带宽和并发比按表4.3.2-1和表4.3.2-2取值;

2 考虑网络发展能力,所有宽带用户高速上网和IPTV 业务用户比率均按100%考虑;点播用户比例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其中标清点播和高清点播用户按各占50%考虑。 4.3.5 单个PON 系统可容纳的宽带用户数可按如下原则考虑:

1 高速率场景下,每户1路高清IPTV +2路标清IPTV +4M 高速上网+2路IP 话音业务+可选1路高清或标清点播业务,根据点播业务用户比率不同,单个PON 系统可容纳的宽带用户数如表4.3.5;

2 中低速率场景下,每户2路标清IPTV +2M 高速上网+2路IP 话音业务+可选1路标清点播业务,根据点播业务用户比率不同,单个PON 系统可容纳的宽带用户数如表4.3.5。

3 系统设计时可根据实际业务模型考虑单个PON 系统可容纳的宽带用户数,但同时需考虑业务扩展时ODN 网络的扩展和演进能力。

表4.3.5 单个PON系统可容纳的宽带用户数

4.4PON系统覆盖范围的测算

4.4.1 EPON子系统的覆盖范围( OLT至ONU的传输距离)可按式4.4.1进行测算。

f c

c A

M n

A

IL

P

L

-?

-

-

≤式4.4.1

其中:

P:OLT的PON口和ONU的R-S点之间允许衰耗,dB;对1000BASE-PX20光模块,OLT和ONU的R-S点之间最大允许衰耗取最差值为25dB。规划时应根据当时的设备实际技术水平情况取值。

IL:光分路器的插入损耗,dB;参照表4.4.1取值。

表4.4.1 光分路器插入损耗典型值(均匀分光,不含连接器损耗)

Mc:线路维护余量,当传输距离≤5km时,光纤富余度不少于1 dB;当传输距离≤10km时,光纤富余度不少于2 dB;当传输距离>10km时,光纤富余度不少于3dB;

Ac:表示单个活接头的损耗,取0.5dB/个;

n:OLT的PON口和ONU之间活接头的数量,个;根据实数量计算。

Af:表示光纤线路衰减系数(含固定接头损耗),上行(1310nm)取0.38dB/km、光纤带光纤取0.4dB/km,下行(1490nm)取0.26dB/km,光纤带光纤取0.28dB/km;

4.4.2 分别计算OLT的PON口至ONU之间上行和下行的传输距离,取最差值为PON口至ONU之间的最大覆盖距离。如需要开放CATV业务,应考虑CATV传输系统S-R间允许衰耗和增加波复用器引入衰减对传输距离制约的因素。

4.5网元设置

4.5.1 OLT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OLT宜设置在现有机楼节点,也可以设置在现有的重要接入点。

2 OLT设备与接入光缆ODF宜在同一机房,避免中间光缆跳接。

4.5.2 ONU的设置应综合考虑用户分布、楼宇设备装机条件、入户电缆距离以及方便维护等因素,参考如下集中设置原则设置:

1 9层及以上的高层楼宇宜以单元楼为单位设置ONU,根据ONU覆盖距离可以在每个单元楼设置1个或多个ONU。

2 8层及以下的多层楼宇,ONU以覆盖最多3个单元楼为宜,宜在中间单元适当的地方设置ONU;

3 4层及以下的多层楼宇可在多个单元楼的中间适当的地方集中设置ONU;

4 当楼宇内设备安装空间有限,或楼内垂直层面线槽空间有限时,可适当减少ONU 覆盖范围。

4.5.3 容量测算和设备配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1OLT设备的PON口数量按照ONU规模和ODN组网方案来确定,可适当考虑一定的维护冗余。单个PON下挂的ONU数量根据各ONU的用户数结合带宽规划和ODN组网方案确定。

2ONU的端口配置数量根据ONU的设置方式和ONU的覆盖范围,并考虑用户入住率、实装率等因素进行估算。

3ONU设备的宽窄带配置比根据用户属性并结合家庭网关业务的推广来进行测算。

4.6PON系统的保护

4.6.1 PON系统的保护有“馈线光纤保护”、“OLT 保护”、“OLT+馈线光纤保护”和“全保护”四种方式。

1 馈线光纤保护

如图4.6.1-1所示,“馈线光纤保护”是在光分路器和OLT之间建立2 条不同路由的、互相备份的光纤链路,一旦主用馈线光纤发生故障,通过人工改接的方式,在备用光纤链路可用的情况下切换至备用光纤的保护方式。

图4.6.1-1 馈线光纤保护方式

2 OLT PON口保护

如图4.6.1-2所示,“OLT PON口保护”是采用配置互为备份的两个OLT PON口,一旦主用OLT PON口发生故障,自动切换至备用PON口的保护方式。

图4.6.1-2 OLT PON口保护方式

3 OLT+馈线光纤保护

如图4.6.1-3所示,“OLT+馈线光纤保护”是采用两个PON端口(备用的PON 端口处于冷备用状态)和2×N 的光分路器,在分路器和2 个互为备份的OLT的PON口之间建立2 条独立的光纤链路,由OLT检测线路状态和PON端口状态,一旦主用光纤链路或OLT发生故障,由OLT完成倒换,自动切换至备用的光纤链路的保护方式。

图4.6.1-3 OLT+馈线光纤保护方式

4 全保护

如图4.6.1-4所示,“全保护”是PON 系统对OLT、ODN、ONU 均提供备份的保护方式。由ONU检测线路状态,一旦主用光纤链路发生故障,由ONU完成倒换。

ONU1

ONUn

图4.6.1-4 全保护方式

4.6.2 PON系统的保护宜根据用户群的服务级别采用相应的保护方式。对于普通用户,一般不考虑系统保护。全保护的成本较高,宜只对重要用户采用。

4.6.3 OLT设备的关键部件(如控制模块、电源模块等),应冗余备份配置。

5 E PON设备配置要求

5.1业务承载能力

5.1.1 EPON系统应具有承载以太网/IP业务、语音业务、TDM业务和CATV等业务的能力。其中TDM业务为E1电路仿真业务。

5.2ONU设备形态

5.2.1 ONU(LAN接口)设备形态应满足下列要求。

1 MDU型ONU(LAN接口)的设备形态应符合表5.2.1-1要求:

表5.2.1-1 MDU型ONU(LAN接口)设备形态

注1:POTS口的数量与以太网口端口的数量可以根据需求灵活配置。

注2:高密度的MDU型ONU(LAN接口)的以太网端口采用集成度较高的插针等方式,以减小设备、板卡的体积,提高端口密度。

2 MTU型ONU的设备形态应符合表5.2.1-2要求:

表5.2.1-2 MTU型ONU(LAN接口)设备形态

注1:配置POTS口的ONU,POTS口数量与以太网口数量相同。

5.2.2 ONU(DSL接口)设备形态应满足表5.2.2要求。

表表5.2.2 ONU(DSL接口)设备形态

注1:ONU的ADSL2+/VDSL2端口应包含分离器。

注2:POTS口的数量与ADSL2+/VDSL2端口的数量可以根据需求灵活配置。

5.3设备接口要求

5.3.1 SNI 接口和UNI 接口应符合下列要求。

1 OLT 设备的SNI 接口必须支持GE 接口,可选支持10/100BASE-T、10GBASE-X 接口。

1)当EPON 提供TDM 数据专线业务时,SNI 应支持E1 接口或者STM-1接口。

2)当EPON提供语音业务,必须支持VoIP 方式。

2 ONU(LAN接口)设备的UNI 接口必须支持10/100BASE-T 接口,可选GE接口。

3 ONU(DSL接口)设备的UNI 接口必须支持ADSL2+或VDSL2接口。

4 当EPON设备提供TDM 数据专线业务时,ONU 设备的UNI 接口应支持E1 接口。

5 当EPON设备提供语音业务时,VoIP 业务由ONU 实现语音的分组化,应采用H.248协议。

6 ONU 设备的UNI 接口必须支持Z 接口或Za 接口。

5.3.2 SNI 接口和UNI 接口类型应符合下列要求。

1 GE接口可以是1000BASE-LX、1000BASE-SX、1000BASE-CX和1000BASE-T接口中的一种或多种,各种接口类型均应符合IEEE 802.3-2005的规定。

2 ADSL2+接口应符合ITU-T G.992.5。

3 VDSL2接口应符合ITU-T G.993.2。

4 E1 接口应符合ITU-T G.703或GB7611-2001的规定。

5 STM-1接口应符合ITU-T G.707的规定。

6 Z / Za接口符合YD/T1054-2000 10.1.1 节的规定;

7 Za 接口应符合YD/T1054-2000 10.1.2 节的规定。

8 监控接口: ONU应该支持监控接口,至少接收2个开关量。

5.3.3 PON 接口应符合IEEE802.3-2005要求。其物理接口应采用1000BASE-PX20,应具有下列特性:

1 为点到多点的光纤传输系统;

2 采用单纤双向传输方式。由ONU 至OLT(上行)方向,使用1310nm 标称波长;由OLT 至ONU(下行)方向,使用1490nm 标称波长;

3 传输速率为1000Mbps,分路比为1×32,可支持最大传输距离不小于20km;

4 信号编码方式为8B/10B;

5 在物理层业务接口上,误码率小于等于10-12。

5.4业务承载方式和性能指标要求

5.4.1 以太网/IP业务的性能指标主要包括以太网业务的传输时延、吞吐量、丢包率和长期丢包率。各项性能指标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吞吐量的指标要求:

当EPON系统仅承载以太网/IP业务时,其上行方向(UNI到SNI)的吞吐量应不小于900Mbit/s (64Byte到1518Byte之间的任意包长),下行方向(SNI到UNI)的吞吐量应不小于950Mbit/s(任意包长)。

2 传输时延的指标要求:

当EPON系统仅承载以太网/IP业务时,在业务流量不超过该系统吞吐量的90%的情况下,其上行方向(UNI到SNI)的传输时延应小于1.5ms(64Byte到1518Byte之间的任意以太网包长),下行方向(SNI到UNI)的传输时延应小于1ms(任意包长)丢包率。

3 丢包率的指标要求:

当EPON系统仅承载以太网/IP业务时,在上下行业务流量各为1Gbit/s的情况下,其上行方向(UNI到SNI)的丢包率应小于10%(任意以太网包长),下行方向(SNI 到UNI)的丢包率应小于5%(任意以太网包长)。

4 长期丢包率的指标要求:

当EPON系统仅承载以太网/IP业务时,在特定流量下(吞吐量的90%)的以太网业务的长期(24小时)丢包率应为0。

5.4.2 语音业务承载方式应符合下列要求。

1 EPON系统如果提供语音业务,必须支持VoIP方式,MDU和MTU型的ONU应采用

H.248。

2 MTU型的ONU的内置IAD建议支持VoIP Centrex功能。

国发【2012】3号-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 国发〔2012〕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水情。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为贯彻落实好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的要求,现就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强化用水需求和用水过程管理,通过健全制度、落实责任、提高能力、强化监管,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保障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

接最现实的水资源问题,保障饮水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坚持人水和谐,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处理好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水和地下水关系;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改进管理方式和方法;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注重制度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三)主要目标。 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到2030年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以2000年不变价计,下同)降低到40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到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到2015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35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3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60%以上。到2020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

喷灌与微灌工程技术管理规程+SL236-19991

喷灌与微灌工程技术管理规程 Code of Practice for Technical Management of Sprinkler and Micro Irrigateon Project SL236—1999 主编单位:北京水利水电管理干部学院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1999-02-25发布1999-04-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前言 根据(96)农水机便字第19号文下达的《喷灌与微灌工程技术管理规程》编制任务,在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国际合作与科技司的领导下,编制组自1997年6月开始工作,1998年5月完成征求意见稿,1998年12月完成送审稿,并于1999年1月召开审查会议,通过了审查。 《喷灌与微灌工程技术管理规程》的内容分为:总则,工程管理,设备运行管理,设备维护和保养,喷灌与微灌机的管理,用水管理与田问测试以及技术经济后评价,共7章37节164条,另有条文说明。 本规程与SDl48—85《喷灌工程技术管理规程》比较,有如下变动: ——增加了微灌工程技术管理的内容,更名为《喷灌与微灌工程技术管理规程》; ——将用水管理与工程管理一章分开,工程管理独立设章,并增加了首部工程与机行道两节; ——将用水管理与田问试验并为一章,并将田间试验改为田间测试; ——将设备运行章改为设备运行管理,增加了调压罐、施肥装置、过滤器、微灌灌水器四节; ——将设备维护与保管章改为设备维护和保养,章内亦增加了调压罐、施肥装置、过滤器、微灌灌水器四节; ——将中心支轴、平移式喷灌机的管理章改为喷灌与微灌机的管理。将第3、4章中的轻、小型喷灌机调至本章,与微灌机组成一节,并增加了绞盘式喷灌机和滚移式喷灌机两节; ——将技术经济分析章改为技术经济后评价,并增加了财务分析一节。 本规程解释单位:水利部农村水利司 本规程主编单位:北京水利水电管理干部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本规程参编单位: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河南省水利厅、湖北省水利厅山西省水利科学研究所、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西安理工大学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窦以松董文楚任晓力杨刚马启祥徐茂云张国祥孙万弟傅琳王云涛

2010灌溉定额

山东省主要农作物灌溉定额 DB37/T1640-2010 1 范围 1.1由于山东省农作物种植种类繁多,灌溉形式复杂,生育期和需水规律相近的其他作物,其灌溉定额可在总结灌水经验的基础上参照执行。 1.2 表中50%、75%、85%是指作物生育期有效降雨频率,在该频率年有效降雨条件下或有效降雨量更多的年份,均可满足作物充分灌溉的要求,也就满足了灌溉保证率的要求。灌溉保证率反映了作物充分灌溉的保证程度,对于不能满足灌溉保证率的年份,只能实行非充分灌溉,需要根据作物的需水规律灌关键水。 3 术语和定义 3.4 灌溉水利用系数是反映节水灌溉水平特别是工程标准的重要指标,净灌溉定额在作物品种和农业措施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毛灌溉定额与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密切相关。本次灌溉水利用系数参照原有数据、调研的数据、有关规范规定,采用和现状相比相对较先进的水平。对于新建和改建工程,须按照节水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设计和建设。 5 定额的分区及作物和灌区类型 5.1 山东省农业水利分区是在分析全省自然地理和降雨量状况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中鲁西南区(I区)地势平坦,区域多年平均降雨量在580~740mm之间;鲁北区(II区)地势平坦,区域多年平均降雨量在550~650mm之间;鲁中区(III区)多丘陵,区域多年平均降雨量在600~800mm之间;鲁南区(IV区)多山,地形复杂,区域多年

平均降雨量在800~900mm之间;胶东区(V区)多山多丘陵,地形复杂,区域多年平均降雨量在550~850mm之间。分区以县级市为基本分割单元,部分地市有交叉。 5.2根据生产实际需求和多年习惯,本标准中定额单位采用m3/亩。灌溉定额的制定是在调查全省农作物的基础上,选取山东省种植范围最广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和果树进行制定,其他种植范围较小的作物可参照执行。此外同种作物不同品种的耐旱性不同,灌溉定额也会有差异,其灌溉定额可参照执行。 5.4山东省主要的灌区类型分为井灌区、水库、引河(湖、泉)灌区和引黄灌区,其他灌区类型可参照执行。 6 灌溉定额 6.1 本标准中净灌溉定额的确定以我省“六五”以来灌溉试验成果为主,并参考了当地的调查数据综合分析而得出。由于近年来节水灌溉在山东省发展迅速,并且随着各地农艺节水、管理节水水平的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也应当做相应调整。 《山东省主要农作物灌溉定额》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水利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勇毅、高希星、纪亚非、杜贞栋、陈升玉、于晓蕾、刘建强、赵静、党永良、刁希全、李其光、李雪东、吕宁江、王昕、黄乾、刘开非。引言 山东省农田灌溉是用水大户,约占总用水量的70%,编制农作物灌溉定额标准,不仅是高效精准灌溉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水资源“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保证农业灌溉基本用水、实现粮食安全,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的技术依据。对实行计划用水,强化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合理配制水资源,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和水分生产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确保农业灌溉定额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依据1999年水利部水资源司519号文《关于加强用水定额编制和管理的通知》要求,山东省水利厅早于2001年委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全文】: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前言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合[1990]160号文下达的《农田水利工程设计规范》(后更为《灌溉 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的编制任务,在水利部领导下,由水利部科学技术司、农村水利司 和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主持,编制组自1991年4月开始工作,1994年3月完成征求意见稿,1996年4月完成送审稿,并于1997年1月召开审查会议,通过了审查。 《灌溉与排水工程没法规范》分总则,工程等级划分,设计标准,总体设计,蓄水、引水和提水工程,灌溉输配水系统,排水系统,田间工程,灌排建筑物,喷灌和微灌系统,环境监测与保护以及附属工程设施,共12章36节356条和15个附录,内容全面覆盖了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除结构计算以外的各个方面。既有将灌溉排水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总体设计,也有灌溉工程枢纽和单项灌排建筑物设计;既包括了水源工程、输配水渠道、排水沟和畦灌、沟灌等常规设计内容,也包含了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和喷灌、微灌节水等新技术;既对灌区环境保护设计提出了要求,也对逐步实现灌区现代化管理所必须设置的附属工程设施作出了规定。 本规范由水利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工作由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负责。在使用过程中,各单位应积极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寄往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国家标准《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管理组(地址:北京市安德路六铺炕,邮编:100011)。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 主编单位: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参编单位: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 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西北农业大学

配电房设计规范要求

低压配电室设计规范要求 一、民用建筑物内配变电所,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配变电所位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宜接近用电负荷中心; 2)应方便进出线; 3)应方便设备吊装运输; 4)不应设在厕所、浴室或其他经常积水场所的正下方,且不宜与上述场所相贴邻;装有可燃油电气设备的变配电室,不应设在人员密集场所的正上方、正下方、贴邻和疏散出口的两旁; 5)当配变电所的正上方、正下方为住宅、客房、办公室等场所时,配变电所应作屏蔽处理。 2 安装可燃油油浸电力变压器总容量不超过1260kVA、单台容量不超过630kVA的变配电室可布置在建筑主体内首层或地下一层靠外墙部位,并应设直接对外的安全出口,变压器室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外墙开口部位上方,应设置宽度不小于1m不燃烧体的防火挑檐; 3 可燃油油浸电力变压器室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高压配电室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低压配电室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三级,屋顶承重构件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4 不带可燃油的高、低压配电装置和非油浸的电力变压器,可设置在同一房间内; 5 高压配电室宜设不能开启的距室外地坪不低于1.80m的自然采光

窗,低压配电室可设能开启的不临街的自然采光窗; 6 长度大于7m的配电室应在配电室的两端各设一个出口,长度大于60m时,应增加一个出口; 7 变压器室、配电室的进出口门应向外开启; 8 变压器室、配电室等应设置防雨雪和小动物从采光窗、通风窗、门、电缆沟等进入室内的设施; 9 变配电室的电缆夹层、电缆沟和电缆室应采取防水、排水措施; 10 变配电室不应有与其无关的管道和线路通过; 11 变配电室、控制室、楼层配电室宜做等电位联结; 12 变配电室重地应设与外界联络的通信接口、宜设出入口控制。 二、配变电所防火门的级别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设在高层建筑内的配变电所,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h的隔墙、耐火极限不低于1.50h的楼板和甲级防火门与其他部位隔开; 2 可燃油油浸变压器室通向配电室或变压器室之间的门应为甲级防 火门; 3 配变电所内部相通的门,宜为丙级的防火门; 4 配变电所直接通向室外的门,应为丙级防火门。

节水灌溉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重庆市渝北区茨竹镇2018年高效节能灌溉项目 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一、工程概况: 渝北区茨竹镇2018年高效节水灌溉项目主要建设任务是灌溉渝北区茨竹镇蓝莓种植园,设计灌溉面积为500亩,其中A区灌溉面积280亩,B区灌溉面积220亩,主要灌溉方式为滴灌,灌溉水源主要为项目区内部的山坪塘。通过合理的高效节水灌溉管网建设,使项目区灌溉有保证,达到有计划用水、调水、节水的目的,实现田间高效节水灌溉。 二、编制依据: (1)施工合同及业主提供的施工图纸; (2)《重庆市渝北区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十三五”规划》 (3)《节水灌溉技术规范》GB/T 50363-2006; (4)《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50363-2006; (5)《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1999; (6)《喷灌工程技术规范》GB/T50085-2007; (7)《微灌工程技术规范》GB/T50485-2009; (8)《农田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20203-2006; (9)《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2013; (10)《喷灌与微灌工程技术管理规程》 SL236-1999 (11)《微灌工程技术规范》SL103—95; (12)《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T207-98; (13)《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规范》SDJ302-880等。 (7)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规定;

三、施工内容、规模 渝北区茨竹镇2018年高效节水灌溉项目主要涉及茨竹镇1个镇街,本工程项目灌溉方式采用滴灌,总设计灌溉面积为500亩,属Ⅴ等小(2)型灌溉工程。 1、施工内容 2、施工布局 渝北区茨竹镇2018年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总体建设布局设计主要包括首部枢纽工程、输配水工程、田间工程及附属设施。 本工程项目区水源利用各区附近河流、水库、山坪塘,水源点高程满足设计灌溉压力需求时,采用自流灌溉的方式将水输送至田间,当水源点高程无法满足设计灌溉压力需求时,采用加压泵站将水输送至高位水池,再从高位水池自流灌溉或者通过泵站直接将水输送至灌区田间。管灌区水质符合灌溉用水水质要求,可不进行过滤处理。喷灌区在首部枢纽内设施肥罐以便于施肥,设过滤器对水质进行过滤处理,以防灌水器堵塞影响使用年限。 输配水工程主要采用有压管道将水从水源输送至高位水池以及将水从高位水池输送至田间地块。输配水管道采用PE管,埋地铺设,管顶覆土厚度不小于70cm。管道沿线在极高点设置进排气阀,在极低点设排水放空阀。

微灌系统的施工安装

微灌系统的施工安装 上海恩宝公司对灌溉系统的施工安装谨慎严密,为客户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施工要求 1、施工前深入规划灌区,全面踏勘、调查了解施工区域情况,认真分析工作条件,编写施工计划。大工程还应按照要求制订施工组织设计。 2、施工安装必须按批准的设计进行,需要修改设计或变更工程材料时,应提前与设计部门协商研究,较大的工程必要时还需经有关部门审批。 3、微灌工程施工涉及工种较多,必须加强各工种间协作,按照工序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工。 4、全面了解专用设备结构特点及用途,严格依照技术要求安装。因地制宜地采用先进可行的施工技术,在保证施工质量前题下提高工效,按期完成工程建设。 5、开工前应先了解施工准备工作情况,检查施工现场条件,对影响安全之处必须采取可行措施,同时加强安全教育,确保施工安全。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1.全面了解和熟悉微灌工程的设计文件,包括灌区地形、供水、首部枢纽、管网系统等全部设计图及对灌水器的选择方案;同时核对有关设计技术参数,对不理解或达不到施工工艺部分,应在开工前向设计部门提出,以统一认识,合理地修订设计。 2.根据工程规模编制相应的简明施工计划,指导各工种有条不紊地进行施工。计划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建立施工组织,确定分管技术、后勤的工作人员,明确各自职责。 ②拟定放样、定线各项施工顺序。 ③依照各工种工作特点,编拟工种劳力组合及全部工程所需劳力计划。 ④编制工程材料、设备供应计划。 ⑤明确施工的进度、检查质量的方法和有关措施。 ⑥组织领导和安全措施等。 3.核查设备器材:开工前必须逐项查对设计文件中所提出的各种设备、工程材料,主要是首都控制枢纽、供水配水管网,灌水器的规格、质量、数量及组装构件是否成套。大工程还应检查水泥、钢材、砂石备料等,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以便顺利施工,确保工程的质量。 4.施工与设备安装工具准备:微灌工程施工包括土建和专用设备安装两大部分,土建工程施工应视工程规模、施工难易、工程量等准备施工设备。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大型系统除一般工具外,有条件地区应提供平整、开沟、牵引管道、混凝土拌合等施工机械。小工程只需准备施工用铁镐、铁锹、运输、夯实等工具。 施工与安装 1.施工放线与土石方开挖 a.放线根据设计图上标定工程部位,按照由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尾部原则放线。为了便于控制、监测工程标准,较大工程系统应在施工现场设置施工测量控制网。放线起点先从首部枢纽开始,划出枢纽控制室轮廓线,标定干管(或主管)出水口位置、设计标高,由此点起用经纬仪对干、支管进行放线。 b.蓄水池、首部枢纽基础开挖根据放线标桩、设计高程开挖土石方。

微灌工程技术规范

一、微灌工程规划 1、一般规定。微灌工程的规划应收集水源、气象、地形、土壤、作物、灌溉试验、能源与设备、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基本资料,进行可行性论证;规划应符合当地农业区划和农田水利规划的要求,并与农村发展规划相协调,应包括水源工程、首部枢纽和管网规划布置,规划布置成果应绘制在不小于1/5000的地形图上,并提出工程概算;平原区灌溉面积大于100公顷山丘区灌溉面积大于50 公顷的微灌工程,应分为规划、设计两个阶段进行,面积小的可合为一个阶段进行;灌水方式应因地制宜地,可选择滴灌、微喷灌、涌泉灌等灌水方式。 2、水源分析与用水计算。微灌工程规划必须对水源的水量、水位和水质进行分析,利用现有水源工程供水的微灌系统,应根据工程原设计和运用情况,确定设计水文年的供水状况,新建水源工程,供水状况应根据来水条件通过计算确定。微灌工程以小河。山溪、塘坝为水源时,应根据调查资料并参考地区性水文手册或图集,分析计算设计水文年的径流量和年内分配过程线;以井、泉为水源时,应根据已有资料分析确定可供水量,无资料时,应对水井作抽水试验,对泉水进行调查、实测出流量来确定可供水量。 微灌水质除必须符合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规定外,还应满足: ⑴进入微灌管网的水应经过净化处理,不应含有泥沙、杂草、鱼卵、藻类等物质。 ⑵微灌水质的PH值一般应在5.5~8.0范围内。 ⑶微灌水的总含盐量不应大于2000PPm。 ⑷微灌水的含铁量不应大于0.4PPm。 ⑸微灌水总硫化物含量不应大于0.2PPm. 3、管网布置原则。⑴符合微灌工程总体要求;⑵使管道总长度短,少穿越其他障碍物; ⑶满足各用水单位需要,能迅速分配水流,管理维护方便;⑷输配水管道沿地势较高位置布置, 支管垂直于作物种植行布置,毛管顺作物种植行布置;⑸管道的纵剖面应力求平顺。 二、设备选择与工程设施 1、设备选择。灌水器的选择应考虑土壤、作物、气象因素和灌水器的水力特性,制造偏差系数不宜大于0.07。应根据水质状况和灌水器的流道尺寸选择微灌系统中的水质净化设施,灌水中无机物含量小于10PPm,或粒径小于80um时,宜选用砂过滤器、 200目筛网过滤器或叠片式过滤器;无机物含量10~100PPm或粒径在80~500um时,选用旋流水砂分离器或100目筛网过滤器作初级处理,然后再选用砂过滤器;无机物含量大于100PPm或粒径大于500um时,应使用沉淀池或旋流水砂分离器作初级处理,然后用200 目筛网或砂过滤器,沉淀池的表面负荷率不宜大于3.0毫米/秒;灌溉水中有机污物含量小于10PPm时,可选用砂过滤器或200目筛网过滤器;有机污物含量大于10PPm时,应选用初级拦污筛作第一级处理,再选用砂过滤或200目筛网过滤器。微灌系统应安装控制、安全保护和量测设备,选择止水性能好、耐腐蚀、操作灵活的流量、压力控制阀、进排气阀和冲洗排污阀门;选择阻力损失小、灵敏度高、量程大的水表及2.5级压力表,压力表的量程应是系统设计压力的1.3~1.4倍。微灌系统的施肥与化学药物注入装置应根据设计流量大小、化肥和化学药物的性质选择耐腐蚀的文丘里施肥器、压差式施肥罐、活塞泵或隔膜泵等设备。应按照设计要求选择管与管件,直径500毫米以上的各级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

1总则 1.0.1为了使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有一个合理、可行、统一的衡量尺度,促进节水灌溉事业的健康发展,制定本规范。 1.0.2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必须注重效益、保证质量、加强管理,做到因地制宜、经济合理、技术先进、运行可靠。 1.0.3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或改建的大田、菜地、果园、苗圃和草场等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管理和评价。 1.0.4承担节水灌溉工程的设计单位必须持有丙级(含)以上水利工程设计资质证书。承担工程的施工安装单位必须持有省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施工安装许可证。节水灌溉工程应选用经过法定检测机构检测合格的材料及设备,不得使用无生产厂家、无生产日期、无产品使用说明的产品。 1.0.5节水灌溉工程应建立健全管理组织和规章制度,切实发挥节水增产作用。 1.0.6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工程规划 2.0.1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应收集水源、气象、地形、土壤、作物、灌溉试验、能源、材料、设备、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基本资料。

2.0.2节水灌溉工程规划应符合当地农业区划和农田水利规划的要求,并应与农村发展规划相协调,采用的节水技术应与农作物品种、栽培技术相结合。 2.0.3节水灌溉工程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及环境评价确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佳方案。节水灌溉工程的形式应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水土资源特点和农业发展要求,因地制宜选择。 2.0.4平原区灌溉面积大于100hm2、山丘区灌溉面积大于50hm2的节水灌溉工程,宜分为规划(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设计两个阶段进行。面积小的工程可合为一个(设计)阶段进行。 2.0.5节水灌溉工程规划成果应包括规划报告、概算书及工程布置图。灌溉面积在333hm2(含)以上的工程布置宜绘制在不小于1/5000的地形图上,面积小于333hm2的宜绘制在1/2000~1/5000的地形图上。 2.0.6节水灌溉工程规划应与道路、林带、供电等系统,以及居民点的规划相结合,充分利用已有水利工程设施,并根据需要设置排水系统。 3灌溉水源 3.0.1节水灌溉工程应优化配置、合理利用水资源,发挥灌溉水源的最大效益。 3.0.2节水灌溉应充分利用当地降水。井灌区应防止地下水超采;渠灌区应收集利用灌溉回归水;井渠结合灌区应通过地面水与地下水的联合运用,提高灌溉水的重复利用率。

SL207-98节水灌溉技术规范(不含条文说明)

SL207-98节水灌溉技术规范(不含条文说 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节水灌溉技术规范Technical standard for water saving irrigation SL207—98 主编单位:水利部农村水利司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1998-04-04发布1998-05-01实施 目次主页前言1 总则2 工程规划3 灌溉水源4 灌溉用水量5 灌溉水利用系数6 工程与措施的技术要求7 效益8 节水灌溉面积附录A 名词解释附录B 有关参数的计算测定方法条文说明前 言基于生产实践的需要和对节水灌溉形势的正确分析,1990年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布置了节水灌溉标准的研究任务,旨在进行探 索,积累经验。1994年又组织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为厅(局)就节水灌溉标准问题开展共同研究、讨论,形成规范战 雏形,1996年底完成规范编写提纲。1997年初,编制任务正式下达之后,在水利部农村水利司主持下,编写组立即开始工作,1997年4月底完成初稿,经两次征求意见补充修改后,于1997年12月初完成征求意见稿,12月底完成送审稿,并于1998年1月 召开审查会议,通过了专家审查。S L207—98(节水灌溉技术规范》分总则、工程规划、灌溉水源、灌溉用水量、灌溉水的利用 系数、工程与措施的技术要求、效益、节水灌溉面积,共8章40

条和2个附录。它既反映中国现阶段水平,又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既坚持高起点、高要求,又注重实用性与可操作性;既重视水利建设规范的共性,又突出节水灌溉的特点,充分吸收了我国节水灌溉发展中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 本规范解释单位:水利部农村水利司本规范主编单位:水利部农村水利司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本规范参编单位:中国灌溉排水技术开发培训中心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水利部科学技术司黑龙江省水利厅广西自治区水利厅甘肃省水利厅河北省水利厅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李英能黄修桥沈秀英窦以松赵乐诗王晓玲李赞堂马济元袁辅恩陈杰臣武福学宋伟1 总则 1、0、1 为了使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有一个合理、可行、统一的衡量尺度,促进节水灌溉事业的健康发展,制定本规范。 1、0、2 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必须注重效益、保证质量、加强管理,做到因地制宜、经济合理、技术先进、运行可靠。 1、0、3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或改建的大田、菜地、果园、苗圃和草场等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管理和评价。 1、0、4 承担节水灌溉工程的设计单位必须持有丙级(含)以上水利工程设计资质证书。承担工程的施工安装单位必须持有省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施工安装许可证。节水灌溉工程应

水利水电工程标准

水利水电工程标准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水利水电工程标准精选(最新) G3408.1《GB/T 3408.1-2008 大坝监测仪器应变计第1部分:差动电阻式应变计》 G3408.2《GB/T 3408.2-2008 大坝监测仪器应变计第2部分:振弦式应变计》 G3409.1《GB/T 3409.1-2008 大坝监测仪器钢筋计第1部分:差动电阻式钢筋计》 G3410.1《GB/T 3410.1-2008 大坝监测仪器测缝计第1部分:差动电阻式测缝计》 G3410.2《GB/T 3410.2-2008 大坝监测仪器测缝计第2部分:振弦式测缝计》 G3411.1《GB/T 3411.1-2009 大坝监测仪器孔隙水压力计第1部分:振弦式孔隙水压力计》 G3412.1《GB/T 3412.1-2009 大坝监测仪器检测仪第1部分:振弦式仪器检测仪》 G3413《GB/T 3413-2008 大坝监测仪器埋入式铜电阻温度计》 G10597《GB/T 10597-2011 卷扬式启闭机》 G11828.1《GB/T11828.1-2002 水位测量仪器:浮子式水位计》 G11828.2《GB/T11828.2-2005 水位测量仪器:压力式水位计》 G11828.3《GB/T 11828.3-2012 水位测量仪器第3部分:地下水位计》

G11828.4《GB/T 11828.4-2011 水位测量仪器第4部分:超声波水位计》 G11828.5《GB/T 11828.5-2011 水位测量仪器第5 部分:电子水尺》 G11828.6《GB/T 11828.6-2008 水位测量仪器遥测水位计》 G11826《GB/T 11826-2002 转子式流速仪》 G11826.2《GB/T 11826.2-2012 流速流量仪器第2部分:声学流速仪》 G14173《GB/T 14173-2008 水利水电工程钢闸门制造、安装及验收规范》 G14627《GB/T 14627-2011 液压式启闭机》 G15659《GB/T 15659-2014 水电新农村电气化验收规程》 G15772《GB/T 15772-2008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 G15773《GB/T 15773-2008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 G15774《GB/T 15774-2008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 G16453.1《GB/T 16453.1-2008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 G16453.2《GB/T 16453.2-2008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荒地治理技术》G16453.3《GB/T 16453.3-2008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壑治理技术》G16453.4《GB/T 16453.4-2008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引水工程》 G16453.5《GB/T 16453.5-2008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风沙治理技术》G16453.6《GB/T 16453.6-2008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崩岗治理技术》G21031《GB/T 21031-2007 节水灌溉设备现场验收规程》

喷灌与微灌工程技术管理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喷灌与微灌工程技术管理规程 Code of Practice for Technical Management of Sprinkler and Micro Irrigateon Project SL236—1999 主编单位:北京水利水电管理干部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施行日期:1999年4月1日 网页制作: 1999-02-25发布1999-04-01实施 前? 言 根据(96)农水机便字第19号文下达的《喷灌与微灌工程技术管理规程》编制任务,在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国际合作与科技司的领导下,编制组自1997年6月开始工作,1998年5月完成征求意见稿,1998年12月完成送审稿,并于1999年1月召开审查会议,通过了审查 《喷灌与微灌工程技术管理规程》的内容分为:总则,工程管理,设备运行管理,设备维护和保养,喷灌与微灌机的管理,用水管理与田问测试以及技术经济后评价,共7章37节164条,另有条文说明。 本规程与SDl48—85《喷灌工程技术管理规程》比较,有如下变动: ——增加了微灌工程技术管理的内容,更名为《喷灌与微灌工程技术管理规程》;

——将用水管理与工程管理一章分开,工程管理独立设章,并增加了首部工程与机行道两节; ——将用水管理与田问试验并为一章,并将田间试验改为田间测试; ——将设备运行章改为设备运行管理,增加了调压罐、施肥装置、过滤器、微灌灌水器四节; ——将设备维护与保管章改为设备维护和保养,章内亦增加了调压罐、施肥装置、过滤器、微灌灌水器四节; ——将中心支轴、平移式喷灌机的管理章改为喷灌与微灌机的管理。将第3、4章中的轻、小型喷灌机调至本章,与微灌机组成一节,并增加了绞盘式喷灌机和滚移式喷灌机两节; ——将技术经济分析章改为技术经济后评价,并增加了财务分析一节。 本规程解释单位:水利部农村水利司 本规程主编单位:北京水利水电管理干部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本规程参编单位: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 技司 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 所 湖北省水利厅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河南省水利厅 山西省水利科学研究所西安理工大学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窦以松? 董文楚? 任晓力? 杨刚? 马启祥 徐茂云? 张国祥? 孙万弟? 傅琳? 王云涛

TD T1033-201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标准(试行)》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 前 言 为规范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大力加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促进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由国土资源部制定并负责解释。 1 范围 1.1 本规范规定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建设条件、 建设内容与技术要求、建设程序、公众参与、权属管理、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绩效评价等。 1.2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活动。 1.3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除应遵循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4 各省可按照本规范,根据当地实际,制定省级细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规范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规范。 GB 50288-1999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GB 5084-2005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 50509-2009 灌区规划规范 GB/T 50363-2006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TD/T1012-2000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TD/T1013-2000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

TD/T1014-2007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TD/T1032-2011 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 3 术语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 农村土地整治 对农村地区低效利用和不合理利用的农用地、建设用地以及未利用土地,通过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土地利用活动。 3.2 高标准基本农田 一定时期内,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包括经过整治的原有基本农田和经整治后划入的基本农田。 3.3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在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整备区等开展的土地整治活动。 4 总则 4.1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规范 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4.2坚持规划引导,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为依据,兼顾相关部门规划,统筹安排,规模整治,优先在基本农田范围内建设。 4.3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差别化整治,根据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特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状况,采取“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措施。 4.4坚持数量、质量、生态并重,促进基本农田数量稳定、质量提高、景观优化、生态良好。 4.5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依法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鼓励农民采用多种形式参与工程建设。 4.6以土地整治专项资金为引导,聚合相关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 5建设目标 5.1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实现集中连片,发挥规模效益。

水利水电工程规范规程清单(2018最新版)

水利水电工程标准精选(最新) G1499.1《热轧光园钢筋》GB1499.1-2008 G1499.2《热轧带肋钢筋》GB1499.2-2007 G2938《低热微膨胀水泥》GB2938-2008 G3408.1《大坝监测仪器应变计第1部分:差动电阻式应变计》GB/T 3408.1-2008 G3408.2《大坝监测仪器应变计第2部分:振弦式应变计》GB/T 3408.2-2008 G3409.1《大坝监测仪器钢筋计第1部分:差动电阻式钢筋计》GB/T 3409.1-2008 G3410.1《大坝监测仪器测缝计第1部分:差动电阻式测缝计》GB/T 3410.1-2008 G3410.2《大坝监测仪器测缝计第2部分:振弦式测缝计》GB/T 3410.2-2008 G3411.1《大坝监测仪器孔隙水压力计第1部分:振弦式孔隙水压力计》GB/T 3411.1-2009 G3412.1《大坝监测仪器检测仪第1部分:振弦式仪器检测仪》GB/T3412.1-2009 G3413《大坝监测仪器埋入式铜电阻温度计》GB/T 3413-2008 G5223《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GB/T 5223-2014 G5224《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 5224-2014 G10597《卷扬式启闭机》GB/T 10597-2011 G11828.1《水位测量仪器:浮子式水位计》GB/T11828.1-2002 G11828.2《水位测量仪器:压力式水位计》GB/T11828.2-2005 G11828.3《水位测量仪器第3部分:地下水位计》GB/T 11828.3-2012 G11828.4《水位测量仪器第4部分:超声波水位计》GB/T 11828.4-2011 G11828.5《水位测量仪器第5 部分:电子水尺》GB/T 11828.5-2011 G11828.6《水位测量仪器遥测水位计》GB/T 11828.6-2008 G11826《转子式流速仪》GB/T 11826-2002 G11826.2《流速流量仪器第2部分:声学流速仪》GB/T 11826.2-2012 G1289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 G12898《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8-2000待确认 G14173《水利水电工程钢闸门制造、安装及验收规范》GB/T 14173-2008 G14627《液压式启闭机》GB/T 14627-2011 G15659《水电新农村电气化验收规程》GB/T 15659-2014 G1577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 15772-2008 G1577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GB/T 15773-2008 G1577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 15774-2008 G16453.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GB/T 16453.1-2008 G16453.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荒地治理技术》GB/T 16453.2-2008 G16453.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壑治理技术》GB/T 16453.3-2008 G16453.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引水工程》GB/T 16453.4-2008 G16453.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风沙治理技术》GB/T 16453.5-2008 G16453.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崩岗治理技术》GB/T 16453.6-2008 G17638《土工合成材料短纤针刺非织造土工布》GB/T17638-2017

电信施工规范要求

一、施工准备: 出入证、相片、身份证复印件。 二、学习掌握相关的规范和标准,格遵守建筑弱电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和所在地区的安 装工艺标准及当地有关部门的各项规定。本项目应遵守的规定主要有: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J50200-94) 《商用建筑线缆标准》(EAI/TIA-568A )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2007) 《通信光缆的一般要求》(GB/T7427-87) 《建筑及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CECS72-95) 三、电信施工规范要求: 1、确定点位、高度、根据布计图纸,结合墙上的点位示意图 ,用铅笔、直尺或墨斗将各点 位处的暗盒位置标注出来。 2、确定开槽路线,路线最短原则,不破坏原有强电原则,不破坏防水原则。 3、确定开槽宽度:根据信号线的多少确定 PVC 管的多少,进而确定 槽的宽度。 4、 确定开槽深度:若选用 16mm 的 PVC 管,则开槽深度为 20mm ;若选用 20mm 的 PVC 5 、线槽外观要求:横平竖直,大小均匀。每天清扫施工现场,清运垃圾。 6、线管外观要求:横平竖直,线管连接采用直接45度弯头,一米远用马卡固定,电话线不 能裸露,伤皮,从桥架线槽到线管、从线管到线盒里都要安装线管锁扣。 7、缆线的布放应自然平直,不得产生扭绞、打圈接头等现象,不应受外力的挤压和损伤。 8、缆线两端应贴有标签,应标明编号,标签书写应清晰,端正和正确。标签应选用不易损 坏的材料。 四、整改内容 1、电信开槽深度不够深,主体墙线盒不够深,线管、线盒高出墙面与墙面不平。 2、线管不横平竖直,线管乱飞乱窜,线管连接没有加弯头、直接、三通、无线管锁扣,没 有用马卡固定线管。线管连接不到位。线扭绞。 3、线路不能在衣橱上方石膏板上对穿,电信线缆线要衣橱柜里面,把预留线打圈固定好。 4、洗手间线管一处位置需要调整,不能往洗手间墙壁明装线管,洗手间的线是装马桶位置, 线也要放在穿管放在线盒处。 5、两条内清理好电信工程所有垃圾,如不清理甲方给经济处罚。 6、客房服务中心电话布线。 主题/Theme 电信施工规范要求 批准/Approved 审核/Audit 拟稿单位/Draft units 酒店管理管理公司 呈报/Reporting 杨总、靳总 抄送/CC 装修总负责人、秦中兴、电信负责人 发文件方式 /File mode 抄送通知 编号Number 0030402 日期/Date 2013.4.18 装修总负 责签字 秦中兴签字 电信负责 签字

景观扩初设计阶段深度标准

景观扩初设计阶段深度标准 3 初步设计 3.1 一般要求 3.1.1 初步设计文件包括:封面、目录、设计说明、设计图纸、工程概算书。 3.1.2 初步设计文件编制顺序 1 总封面: 1)项目名称; 2)编制单位名称; 3)项目设计编号; 4)设计阶段; 5)编制单位法定代表人、技术总负责人、项目总负责人姓名及其签字或授权盖章; 6)编制年、月。 2 设计文件目录 1)目录应包括序号,不得空缺; 2)图号应从1开始,依次编排,不得从0开始; 3)目录一般包.括序号、图号图纸名称、图够、备注; 4)当图纸修改时,可在图号:“景初1后加abc(a 表示第一次修改版,b 为第二次修改版)。 3 设计说明书,包括设计总说明、各专业设计说明。扩 4 设计图纸(可另单独成册)。 5 概算书(可另单独成册,此概算书视具体工程情况确定或只给出工程的估算或工作量)。 注:1.对于规模较大、功能较复杂、设计文件较多的项目,设计说明书和设计图纸可按专业成册 2.另外单独成册的设计图纸应有图纸总封面和图纸目录;图纸总封面的要求见4.1.2 条; 3.各专业负责人的姓名和签署也可在本专业设计说明的首页上标明。 3.2 设计总说明 3.2.1 园林景观专业 1 设计依据及基础资料: 1)主管部门批准的规划设计文件及有关建筑初步设计文件; 2)由主管部门批准的园林景观方案设计文件及审批意见; 3)建筑设计单位提供的总平面布置图、地下建筑平面图、覆土深度、竖向设计、室外管线综合图; 4)本工程地形测量图、坐标系统、坐标值及高程系统;

5)有关气象资料、工程地质、水文资料及生态特征等。 2 场地概述: 1)本工程场地所在城市、区域、周围城市道路名称、宽度、景观设计性质、范围、规模等; 2)本工程周围环境状况、交通、能源、市献施、主要建筑、植被状况; 3)本工程所在地区的地域特征、人文环境;场地内与园林景观设计相关情况: ①保留的原有地形、地物(保留的原有建筑物、构筑物、需保留的文物、植物、古树、名木的保护等级 及保护范围、水系等); ②场地内地上建筑物性质、层数、体形、高度、外饰面材料、色彩、主要出入口位置、地下建筑的范围 及覆土厚度; ③场地内车行、人行道路系统及对外出入口位置; ④日照间距及防噪声抗污染等要求。 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3 总平面设计: 1)设计主要特点、主要组成元素及主要景点设计; 2)场地无障碍设计; 3)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情况(如能源利用等); 4)其他。 4 竖向设计: 1)竖向设计的特点; 2)场地的地表雨水排放方式及雨水收集、利用; 3)人工水体、下沉广场、台地、主要景点的高程处理,注明控制标高。 5 种植设计: 1)种植设计原则; 2)对原有古树、名木和其他植被的保护利用; 3)植物配置; 4)屋面种植特殊处理(是否符合建筑物结构允许荷载,有良好的排灌、防水系统、防冻措施、防风处 理措施)。 5)树种的选择:①主要树种;②特殊功能树种;③观赏树种。 6)种植技术指标:①种植总面积:____㎡(其中包括地下建筑物上覆土种植面积,屋顶花园种植面 积);②乔木树种及总棵树;③灌木名称及总面积:____㎡④地被名称及总面积:____㎡⑤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