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政党观的重大创新

马克思主义政党观的重大创新

马克思主义政党观的重大创新

李邦松,安徽滁州,239000

提要: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执政党自身建设的新的战略任务,体现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新要求,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观的重大理论创新。对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来说,意义深远,需要从执政理念、体制机制、服务能力等多方面统筹建设、协调推进。

关键词:服务型执政党政党观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战略任务,在我们党的文件中是第一次出现,涉及党的宗旨、职能、党的执政目标任务、执政党角色转型等多个层面,可以说,这是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建设规律认识上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对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来说,意义深远。

一、关于“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涵

客观地说,关于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涵,理论界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我们参照建设服务型组织的内涵,结合我们党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又长期执政的执政党的实际,可以给出这样一个基本界定: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通过强化党的服务职能,按照公正、透明、高效的原则,自觉地为全社会和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的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首要遵循的核心原则就是以人为本,因为执政党的权力来自人民,必须真诚服务于人民,为人民谋利益,并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作为服务型的执政党的每一个举措,都应该充分尊重人民意愿,体现人民要求,为人民利益服务;怎样提供服务、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以及服务标准、服务考评等都要由人民群众来决定;只有时刻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的政党,才是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体现了我们党的最高价值目标,也是我们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我们党的凝聚力、领导力体现在哪里?就是要体现在为人民群众的服务当中,要让人民群众从这些具体的服务中,切实地感受到党的存在,感受到党的力量。

二、体现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新要求

一个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什么如今把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概括来说,是出于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把握。

1、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群众的新要求

向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转型,是我们党对形势新发展、事业新开拓、人民新期待的积极回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不断完善,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极其深刻的变迁,经济由计划走向充满竞争的市场,个人从封闭走向越来越开放的社会,生活方式越来越市场化、社会化,包括城市化、民主化,乃至于国际化。人的自主性,社会的民主性、开放性、流动性在不断地增强,等等。这些变化,特别是在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方面要正确应对所出现的一系列新的任务和要求,必然要求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从“政党本位”走向“人民本位”、“社会本位”,从“领导本位”、“权力本位”、“管制本位”走向“服务本位”,在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的组织方式、管理模式、领导体制等都要发生相应的变革。十八大清醒地认识到了新形势下党面临的“四个考验”的长期性、复杂性、严峻性,认识到了“四大危险”的更加尖锐性,因此提出通过强化党自身的新陈代

谢功能,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2、体现了党的历史方位的内在要求

我们党对所处历史方位的认识,经过了一个过程,直到党的十六大,才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即“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转变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十七大”在强调正确认识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创新型政党的战略任务。十八大则清醒地认识到在当前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四个多样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党所处的方位、承担的任务、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并同步推进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工作机制等转型升级,因而在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执政党两大战略任务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个崭新的战略任务,以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3、体现了当今世界最新理论成果尤其是“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合理借鉴

在我国已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今天,更应该关注国际社会的理论创新,并合理借鉴,为我所用。

西方公共管理学理论中,现在最盛行的莫过于“新公共服务理论”,其代表作就是《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该书从七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新公共服务的基本理论内涵:①服务而非掌舵;②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③战略地思考,民主地行动;④服务于公民而不是顾客;⑤责任并不是单一的;⑥重视人而不止是生产率;⑦超越企业家身份,重视公民权和公共服务。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扬弃。后者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政府不再同时掌舵和划桨,而是把划桨的任务赋予更为高效率的市场,政府则专心做好掌舵的工作。作者丹哈特夫妇则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个实质性的问题:“当我们急于掌舵时,我们是否正在淡忘谁拥有这条船?”强调公共管理归根到底是公共服务的性质。

新公共服务理论关于“新服务”的核心理念,对于我们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执政党无疑具有有益的参考价值。事实上,我国政府、我们党还处于怎样解决把划桨者和掌舵者角色更好地区分开来的过程中,现在已然又同时面临着怎样从掌舵者角色转型为服务者角色的任务,所以,必须清醒认识到,18大提出的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一个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观的重大创新

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观的重大创新。

首先,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哲学基础必然是马克思的群众史观

为谁服务、为谁谋利是一个政党的立党之本,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对一个政党进行判断以及决定对其采取何种态度的根本依据。在马克思那里,通过其群众史观作了回答。群众史观认为,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现实的创造者,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因此,可以说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马克思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共产党人同全体无产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从而指明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来自人民、服务人民。

其次,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始终坚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一以贯之,并不断创新

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创建以来,就是为着无产阶级的利益而奋斗的,是服务于无产阶级的利益的,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宗旨,也是角色定位。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同志倡导的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毛泽东指出,“共产

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2]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工作路线。毛泽东还特别指出“不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的。”[3]毛泽东同志63年前在天安门城楼上发自内心地喊出的“人民万岁”的伟大口号,成为响彻一个时代的伟大声音。

邓小平同志始终把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当成第一位的政治问题。他说:“全党要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邓小平特别指出“领导就是服务”[4],强调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应做好人民的公仆和勤务员,真正服务好群众。邓小平始终把自己看成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成为实践党的宗旨的楷模。

江泽民同志把群众路线提高到关系执政党生死存亡的高度,指出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他指出:“什么叫做讲政治,从根本上说,政治问题主要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的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全党同志的一切工作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都是为了实现好、发展好和维护好人民的利益。”[5]他把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落脚点和核心,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

胡锦涛同志2002年上任伊始,就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他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三型”执政党建设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对自身性质的新的清醒认识、对自身职能新的科学定位、对根本宗旨的新的提升。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权为民所赋”的重要观点,指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党的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的授予,领导干部不论在什么岗位,都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都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行使权力的最高位置。在“就职讲话”中,他细致的阐释了服务群众的内涵,他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他看来,人民群众不是抽象笼统的,而是具体的人、身边的人、普通群众、弱势人群。群众的利益既有长远利益更指的是眼前利益,既有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也高度关注个人利益。服务群众就是要从身边的群众服务起,服务他们的当下利益。

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更需要我们党今后加倍努力方能实现。

四、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总体思路

“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是个大课题,是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协调推进。

1、转变执政理念,提升服务意识

建立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提升服务意识,强化责任意识、宗旨意识,消除“权利本位”思想,确立“人民本位”、“服务本位”的思想,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2、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执政党服务功能的发挥

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必须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来推动、来保障。

一是着力构建科学的服务组织体系。比如组织领导机制、群众需求反映机制、利益协调

机制、矛盾解决机制、调动各方的服务帮扶体系、服务争先体系、服务保障体系、奖优罚劣的服务考核评价体系等等,通过这些服务性的体制机制建设,来实现执政党的服务功能。

二是实现服务型执政党建设与服务型政府建设两个目标有机互动。服务型执政党建设必须理顺执政党与政府、执政党与参政党、执政党与社会组织等方方面面的关系,特别是理顺党政关系。服务型政府建设是在党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之间的互动,特别是在国家和社会事务中的角色区分,在服务群众中的职能功能界定等,都十分重要,而且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必然会对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起到引导、示范和带动作用。

三是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只有党内有充分的民主,才能有效地调动组织内每位成员的服务积极性。尤其是我们这样一个拥有82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除了“服从”的纪律要求外,党内客观上还存在一个“服务”的问题,即,上级组织要服务下级组织,党的领导要服务普通党员。因此,要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服务机制,尤其要注重服务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使他们始终能够感受党组织的温暖。通过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引导带动人民民主,在服务群众、服务社会中推动社会民主建设。

此外,还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尤其是服务群众意识较强、服务群众能力较高的干部充分涌现、各尽其能、才尽其用;还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突出“服务人才”的理念,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为他们排忧解难,为他们发挥才干创造条件,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3、突出服务能力建设,提高服务群众的本领

服务是建立在能力的基础上的,服务能力的大小决定服务水平的高低,影响服务对象的满意度、认同感。服务人民的能力是执政党的基础执政能力,包括党组织的服务能力、以及每个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服务能力。对于党组织服务能力建设来说,需要通过组织优化、职能转型、效能提升等多种手段来达到。而党员个体的服务能力是基础,领导干部的服务能力是关键,可以通过教育引导、学习培训、实践锻炼等方式来提升综合素质、提高服务能力。

4、“三型”执政党建设要有机结合,整体推动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18大提出的三位一体的“三型”执政党建设的战略任务,他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影响,其中,学习型执政党建设是基础,是提高素质、提升服务群众能力的基本手段和有效途径;创新型执政党建设是关键,一个充满创造活力、满怀创新精神的党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造福群众,并在服务群众中不断进行新的创新;服务型执政党建设是根本、是目标,而且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地向群众学习、从群众中汲取营养,也可以在服务群众中找准创新方向,提升创新能力。

5、重视基层创新经验的提升与推广

十八大报告提出“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围绕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近两年来,全国各地许多地方都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也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比如遵义围绕“五化”(服务平台信息化、党内政治民主化、城乡党建一体化、基层党建区域化、创建工作常态化)创建服务型党组织的活动,就引起广泛的关注。面对各地基层党组织的实践探索,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加以引导,鼓励经验交流,并及时地予以理论上的总结提升,适时地进行推广。

6、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当然离不开党风廉政建设。我们党服务群众的目的不是为了政党的私利,而是真心造福人民。这就要求每一位党员干部切实解决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要进一步从健全党内监督和执政监督机制、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肃查处不正之风和各种腐败案件入手,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为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保驾护航。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P273.

[2][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P1096.689.

[4]邓小平文选:第 3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P116.

[5]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P226-227.

附:李邦松,男,1967-08,滁州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室主任,副教授,邮编239000,电话15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