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地方政府融投资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研究综述

中国地方政府融投资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研究综述

中国地方政府融投资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研究综述
中国地方政府融投资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研究综述

在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的背景下,各国政府运用多种办法刺激本国经济。从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的角度,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典型动力特征是政府投资拉动为主、外贸出口出现明显下降、居民消费正在启动。在外贸出口和居民消费还暂不能起到支撑经济的前提下,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投资作为拉动GDP 的关键力量,其动因主要在于我国城市化水平相比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在未来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对于基础设施项目的需求是来源于“城市化、工业化”,中央各部委和地方政府纷纷推出内需刺激政策,在能源、道路、水利和环保等领域进

行投资,以保证经济增长达到2010年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

本文对国内外学者研究关于地方政府融投资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这一问题的近期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文中就政府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争议和政府融资中与外资或私有企业在基础设施行业建设中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一、相关概念和内容的明确

1.地方政府

对于“地方政府”一词,各国学者都是通过和“联邦政府”或“中央政府”相比较来定义的。哥伦比亚百科全书第6版(2010)指出:地方政府是

一个持续的组织,有权进行公开的活动、签订合同,并有能力征税与确定预算。地方政府的权力范围通常包括公立学校、地方公路、市政、社会福利和社会秩序的某些方面。国内学者姜德波(2004)认为“独立的地方政府应该具备相对独立的地域、相对集中的人口以及地方治理结构”[1]。因此,本文所研究的主体是“地方政府”,即“为了达到地区发展的经济方面的目

标,有权采用财政、投资平台等手段为区域内公众提供公共产品的组织。”

2.政府融投资

国外大部分文献用“Public Fi -

nance ”和“Public Investment ”来表示政府的融资与投资。《新帕尔格雷夫

作者简介:牛婷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方政府融资与投资

赵守国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融资与投资管理

中国地方政府融投资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研究综述

牛婷赵守国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摘要】城市基础设施是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的社会效益

远大于经济利益,对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国内外学者研究关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模式的近期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在界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理论界现存的争议性及开发模式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挤出效应;挤入效应;模式【中图分类号】F8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166(2010)09-0043-06

经济学大辞典》对投资和融资的解释分别为:“投资(包括以政府在内的主体)就是资本形成—获得或创造用于生产的资源。……融资是指为支付超过现金的购货款而采取的货币交易手段或为取得资产而集资所采取的货币手段”。从而对投资的功能、主体、渠道都作了较为全面的概括。《当代中国经济大词库》认为:“投资是指一定经济主体(法人和自然人)为形成资产而投入资金(资本)或经济要素以获取的经济活动”。王磊(2005)认为“政府融资是指政府为实现其职能,所运用的和获取的资金来源”[2]。

从国内外关于政府投融资相关概念的发展来看,虽然目前并没有一个权威及专有的定义,但是因为融资与投资存在行为的连续性,即融资是投资的源泉,并根据投资的需要,通过特定的渠道及方式筹集到投资所需要的资金或其他经济要素的行为,而投资是经济主体为了获取利益而将资金或其他资源转化为资本的行为。在理论中既可以单独地、有侧重的研究,也可以联系起来研究。而政府投融资和企业投融资从经济行为上看,二者从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是,政府融投资是以政府作为投融资主体,追求的是社会效益最大化,所以政府的投融资项目一般是公益型项目和基础性项目。

因此,本文认为研究的“政府投资”是指社会总投资中以政府为主体,将资金转移到公共产品上的行为;“政府融资”是指政府为了从事经济领域的活动,通过税收、债务等手段筹集货币的行为。“政府投融资”是地方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方式把各种渠道的资金集中起来,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的前提下,利用融投资平台,发展公共事业的一种资金活动。”

3.城市基础设施

与“地方政府”相联系的“城市基础设施”概念首先界定了区域;第二确定了行业。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如Ji-Chung Yang(2005)把政府投资的项目分为城市级、区域级和国家级。Sherle R.Schwenninger(2007)列举了美国的基础设施有航空业、桥梁项目、大坝、饮水工程、能源(国家

电网)、危险的废弃物、航道、公园及

休闲、铁路、公路、学校、物流、污水处

理等。信息化纵横(2008)把政府主导

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分为铁路、城市

轨道交通、公路、水运及港口、机场、

水利水电、海外工程承包。城市基础

设施的概念与内容基本相同,即“能

使城市顺利进行各种经济和社会活

动,并以城市居民生活为核心的建筑

设施及服务项目的总称。”本文中具

体将其规定为“城市中的能源设施、

给排水设施、交通设施、邮电通信以

及市政设施”。

由于城市基础设施中还可以进

一步分为完全公益性的和带有一定

竞争性的项目。对于带有竞争性质的

项目,政府可以将原来的独自承担转

变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机制和

市场运作为调节投资主体投融资行

为的主要依托,以综合运用经济杠杆

和法律、信息等间接管理为主要调控

手段。这是通过市场运作对资源配置

起基础性作用的投融资体制模式[3]”。

这也为政府投融资多样化模式奠定

了基础。

二、政府投资基础设施行业

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关于公共投资,理论界较常用的

是学者Pereira等(2003)的分类,即:

高速公路和街道;电力和煤气设施、

运输系统、机场等;污水处理及水供

应系统;教育、医院等建筑物;保护与

发展组织和民用设备[4]。从公共投资

的类型看,基本符合本文定义的基础

设施行业的范畴,所以认为政府公共

投资与对基础设施行业的投资近似

相等。

从经济学的角度,凯恩斯理论一

直主张政府干预经济,即通过政府干

预刺激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新

古典主义则使用“替代性假说”和“互

补性假说”分别说明政府对基础设施

的投资会存在“挤出效应”和“挤入效

应”。二者看似互相矛盾的关系也正

是理论界对政府干预经济存在争议

的问题。

(一)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

促进经济增长

1.国外文献综述

Roy和Weeks(2004)强调公共投

资对于经济增长和人类发展奠定了

长期和持久的基础,并指出“挤出效

应”是在很多假设前提下的,这对于

发展中国家不可行[5]。Roy等(2006)

对财政空间下的公共投资进行分析,

指出基础设施投资在GDP的份额中

一直下降,一部分原因在于“私人投

资补偿理论”假设以及“挤出效应”的

错误理解和应用[6]。Mamatzakis

(2007)对欧盟的基础设施投资以及

希腊制造业生产率进行了研究,说明

政府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能促进希

腊制造业的生产效率。政府如果不制

定相应的经济政策促进基础设施投

资,将会严重制约部门和总体经济增

长[7]。与以前学者研究范围不同,

Herranz-Lonca′n(2007)地方范围的

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

积极的,但是对于全国范围来说,则

没有显著的区别。可见,在一定程度

上,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对于经

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对社

会非营利性行业的介入提供经济增

长所需要各类设施,从而提高私人投

资的边际生产率。

当然,国外文献对于政府投资基

础设施的理由除了显著促进产业生

产效率和经济增长目的之外,基础设

施建设对于社会非经济方面发展也

存在积极作用,如Anderson等(2006)

证明通过公共投资可以消除贫困和

不公平现象。

2.国内文献综述

吴存荣(2007)对基础设施建设

与政府投融资进行研究,认为基础设

施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构成了其他

部门必须的投入品和服务。一般来

说,基础设施的感应度强,感应系数

较高,这也决定了基础设施需要适度

超前发展。如果公共产品的基础设施

供给不足,作为“共同生产条件”的基

础设施就会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的“瓶颈”[8]。谢长青,钱文荣(2009)对

小城镇的基础设施进行分析时,认为

中西部地区政府应该提高基础设施

支出效率,以增强我国小城镇基础设

施净效益[9]。

国内文献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政

府投资关系方面的动因研究,不仅体

现在理论界。在实践中,从中央4万亿投资的政策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而非一般的加工工业也可以看出,政府希望通过对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资,刺激经济、拉动内需,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上,主要侧重于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会产生间接经济效益、解决就业、推动科技进步方面。相比较国外文献而言,国内文献在基础设施建设对社会效益方面研究较少。

(二)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并非更有利于”经济增长

基础设施投资一定会促进经济增长,但是若由政府主导,过多的投资量可能会阻碍私人投资,从而抑制经济总量的快速发展。因此,地方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的抑制方面,主要体现在负的外部经济效应,即对私人资本的“挤出效应”。

1.国外文献综述

Mitra(2006)对印度的政府投资与私人投资的关系研究表明,长期中政府对电力和公路的投资能对私人部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对经济产生积极作用。但是在短期中,公共部门的投资作用显得消极甚至在印度出现了挤出效应[10]。Pereira等(2007)将公共投资分为本地区公共投资和区域外公共投资,并建立五变量的VAR模型,认为:虽然社会基础设施对经济的长期发展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但是不同地区之间公共投资的溢出效应不同,即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不同地区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的作用效果不同,挤入和挤出效应并存[11]。

2.国内文献综述

韩仁月等(2009)利用VAR模型实证分析中国省级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的动态效应,认为:不同地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存在经济圈扩散效应和吸附效用,在东部地区存在挤入效应,中西部地区则表现为挤出效应[12]。胡平等(2009)对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政府投资进行考察,研究表明:近38%投向了基础设施行业,并且政府支出在短期内刺激经济的作用明显,但是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还是存在排挤民间投资的现象[13]。

总结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挤出

效应的分析大多是分时期或者分地

区分析的,并且一般认为短期中存在

挤入效应而长期中存在挤出效应,不

同经济发展阶段也存在挤出和挤入

效应的不同表现。就目前来看,国内

外学者的研究文献还存在两点不足:

一是区域层面的研究较少。由于区域

发展的异质性,不同地区公共投资的

作用效应不同。二是没有涉及公共投

资外溢性效应的研究。即地区公共投

资对其他地区的私人投资产生影响。

三、政府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来源

由于市场发育程度以及社会文

化的差异,国内外在地方政府融资方

面存在不同的应用模式,但都是在地

方政府参与下建设了融资平台或融

资机会。总的来说,欧美等发达国家

建设融资的资金来源于私人部门或

社会民众;东亚国家大多属于政府主

导型,建设资金大都来源于银行贷款

以及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国债等。当

然,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开发程度加

深,新时期的融资模式也在广泛应

用。因为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所

以地方政府融资领域的市场化研究,

一方面是借鉴国外先进做法;一方面

在地方政府也有自己的新的尝试。

(一)项目融资

项目融资主要是依靠项目未来

产生的收益作为担保来筹集资金的

一种经济活动。项目融资在基础设施

行业较为多见,目前比较成熟的模式

有BOT、PFI以及PPP等。

国外学者兰托(Lantho)运用菲律

宾案例对基础设施行业的BOT模式

进行分析,详细讲解了BOT在基础

设施领域的作用,指出在地方政府能

力有限的情况下,引入私人部门参与

是可以考虑的。此外,学者马尔霍特

拉(Malhotra)还特别总结出6点理

由:政府财政能力有限、基础设施行

业不符合国际化需要、政府的管理与

技术资源不充足、官方组织不利于技

术创新;部分私有化会带来良好的示

范效应;国内基础设施的有限性阻碍

了国际竞争力。秦虹在城市公用事业

融资渠道的分析中,对BOT模式进

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该模式的融资

的优点在于:减轻财政负担、提高项

目效率、引进先进经验、确定合理价

格,该模式对于大型基础设施尤为适

用。索耶(Sawyer)以英国为例解释了

PFI的基本特征就是利用私人资金、

人员以及技术管理优势向公共部门

投资、开发与经营,政府对其产品进

行回购、或与其合营或授权的形式,

并且就投资、风险转移、成本、效率等

方面问题对PFI模式进行分析。詹姆

森(Grimsey)和里维斯(Lewis)对政府

实施PPP模式是否值得进行了理论

以及实践的研究,其虽然不认为该模

式是基础设施融资模式的主流,但是

其总结分析出政府之所以实施PPP

模式的动机在于:提高资金效率;改

善服务水平;增加项目价值并转移项

目风险。张启智与严存宝对不同模式

进行详尽比较研究后,认为之所以需

要建立多层次的投融资主体格局,就

是因为城市化进程迅速,而政府财政

资金、国债资金以及信贷资金的筹资

空间越来越小[14]。

(二)资源性融资

对于资源性融资,皮特森(Peter-

son)指出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很重

要的融资手段,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融资中越来越重要[15]。我国各级政

府随着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推广,运

用土地融资的模式在全国得到了迅

速并广泛的运用,于是,土地相关收

入现已经成为地方政府进行投资扩

张的主要财力支撑。据2006年国研

中心课题组调研发现:在土地严管前

的二三年中,东部部分县市土地出让

金收入占预算外收入的比重高达

60%以上。从土地上产生的收入占到

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可以看出,

发达地区的地方财政成为名副其实

的“土地财政”。

(三)地方政府债券

对于地方政府债券,尤其是市政

债券在美国、英国和德国等融资比例

约占总数的30%。在发达国家的地方

政府中,证券从发行、承销、评级、保

险、投资信托以及监管等方面已经形

成了严密的运作和管理体系,其和国

债、企业债券、股票、投资基金一起构

成了完整的证券市场[16]。国外学者普

瑞文(Pravin)对印度发行地方债券进

行了研究,认为地方政府主导的政

策、制度以及相关部门的建立对基础设施的提供来说是不可缺少的。美国地方政府顾问法希敏(Fahim)撰文称赞地方政府债券的积极作用,指出市政债券是市场的一次革命,为成就当今美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而在我国,由于地方政府不能直接举债,地方政府通过建立城市建设公司、地方性投资公司、发展公司、城市建设公司、城建开发公司等不同类型的经营公司作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为了盘活城市资产,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经营城市的主体。它们是介于地方政府和完全市场化的公司之间的经济主体,不同于国外专门的政府相关部门,我国地方政府是通过设立此类融资平台,以地方政府资产作为抵押,财政收入作为还款来源,向银行贷款获取资金的。秦虹在对国外基础设施债券融资的基础上,对于我国发行市政债券的适用性和可行性,认为与其他融资方式相比,市政债券是现行条件下可行与有效的直接融资手段。

(四)机构贷款

1.专项融资

比尔兰德(Billand)在地方政府融资市场化对策中,提出可以利用微小型企业贷款。微小型企业贷款一般用于提供最基本的市政服务,尤其是对贫困地区意义重大,因为传统银行不能有更加详细的还款计划;传统还款费时费力;一般居民资质不符合传统标准。因此,其是对传统银行贷款服务的补充。此外,他还举出周转基金、融资池等融资渠道。国内较相像的融资类型就是针对某种行业的专项基金,韩平列举出上海市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专项建设基金。世界银行学院谢剑在城市环境融投资分析中,指出可以通过建立地方性专项环保基金专门用于解决环保方面的问题。

2.银行贷款

(1)商业银行贷款

比尔兰德指出银行贷款对道路、水利及卫生起到了资金支撑的作用,但由于商业银行的高赢利与低风险性特性,使得市政资金并不能完全依赖商业银行。因此,市政府并不是最好的借款对象。对于商业银行的作用,我国学者秦虹指出我国目前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城市政

府基础设施建设的外部融资渠道不

多,银行贷款以其资金来源稳定、手

续简单、灵活性强成为目前城市基础

设施建设的最主要方式。但是,由于

商业银行贷款资金短,不符合基础设

施建设项目投资大、投资回收期长的

特点,往往项目还未见效益就要面临

还款压力。

(2)政策性银行

所谓政策性银行主要是指由政

府创立或担保、以贯彻国家产业政策

和区域发展政策为目的、具有特殊的

融资原则、不以盈利为目标的金融机

构。艾斯特在对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的

业务进行研究,指出作为国有银行,

其定位于为德国经济发展起重要作

用的银行。政府为其融资担保,其反

过来为政府的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

领域提供贷款。根据日本时代报道,

日本大型国有银行——

—日本政策投

资银行于2004年建立了基础设施基

金,致力于日本公路事业的发展。赫

蒙斯更是在举出欧洲投资银行、西班

牙信贷局等说明政策性银行对基础

设施、环保等行业的促进作用。

我国政策性银行共有3家:国家

开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进出

口银行,本文主要涉及国家开发银行

在各地的开发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是

以市场业绩为支柱,利用政府信用、

政府协调和市场原理的相互结合,充

分发挥国家信用的高能量,在市场、

法人等制度缺失的环境下,通过项目

运作对制度进行建设,整合体制资源

获取盈利的金融行为。开发性金融是

对传统的政策性金融在市场运作下

的新阶段。

我国的开发性金融是以政府信

用为载体的,国家开发银行与中国人

民大学联合课题组对开发性金融对

天津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案例进行分

析,总结出:“政府入口—开发性金融

孵化—市场出口”的开发性金融运行

模式[16]。国家开发银行与中国人民大

学联合课题组对云南“省级信用平

台”的案例分析,说明了开发性金融

在弥补财政资金不足的前提下对地

区基础设施建设甚至体制建设的重

要性[17]。

四、总结

国内外对关于政府融投资对社

会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不仅存在争

议,在各个国家或地区不同发展时期

所采用的手段也有区别,涌现了大量

的研究成果。通过这些研究的分析可

以得出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城市基础设施行业对社会

发展意义重大,由于其复杂性存在,

政府参与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城市基础设施行业属于民

生性行业,涉及范围广泛。城市基础

设施具备有公共产品的一些特征,表

现为投资规模大、资金周转慢、建设

周期长、社会效益高、对整体经济发

展制约较大,但是若采用单一的财政

渠道,会大大制约城市化进程。按照

项目区分理论,城市基础设施可以分

为非经营性的和经营性项目。非经营

性项目一般无收费机制、无资金流

入,属于“市场失灵”,政府介入主要

是为了获取社会效益;经营性项目在

收费机制的基础上又分为纯经营性

项目和准经营性项目。前者可以通过

市场资源配置,后者则具备有一定的

公益性。

由表1可见,地方政府通过项目

分类还是可以参与但未必要主导城

市基础设施行业。

第二,“挤出效益”和“挤入效应”

是相对而言的,由学者研究不同效应可以看出,不论是“挤出效应”还是“挤入效应”都表现为政府投资与私人投资之间的关系问题。在项目划分的基础上地方政府应该掌握投资范围、投资结构及投资力度;在地区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地方政府应该掌握投资量的大小;同时,地方政府还要考虑长短期不同效应的问题。

黄少安(2010)认为政府投资基本上要控制在基础性设施、重大民生工程以及对其他竞争性有带动作用的产业等领域。从项目划分上,地方政府若要启动民间资本,活跃市场机制,就要开放有利润的基础设施项目,引入外资、资本市场、证券化融资等手段都是有益于经济发展的;从发展程度划分上,按照韩仁月等人的分析,在我国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可以加大地方政府的投资力度,而在相对滞后的中西部地区应该控制地方政府投资,多多启动民间资本,以此为契机完善市场化程度;从时间划分上,国内外学者基本认同短期存在“挤出效应”,长期存在“挤入效应”,因此我国地方政府可以在基础设施行业项目划分的基础上,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投资力度。

第三,对我国而言,地方政府主要参与是现阶段的必然选择。

我国目前面临的经济背景有二:经济“保八”,寻求稳定;结构转型时期,增长方式寻求转变。基于以上背景,我国地方政府在民间财富缩水,投资能力弱以及产品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投资成为了最直接与有效的经济拉动手段。以甘肃省为例,2009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6.43%,其中城市基础设施增长38.01%。另外,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使得地方政府职能发生较大变化,在地方政府引导下建立的各种平台,地方债券、政府信用、土地经营等融资方式都是有益的尝试。

(二)融资来源国内外存在较大差异,国内理论思想多于实践经验。

国外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其共同点都在于政府与私营企业或民间资本的联合,可见项目划分已经在理论和实践中非常成熟了。我国虽然也存在BOT的实践,但是应用范围少并且程度有

限。

国内学者张启智、严寸宝(2008)、

秦虹早已从理论层面对城市基础设

施建设或者市场化融资进行了细致

的研究,前者将BOT、TOT、PPP、PFI、

ABS方式的内涵和运作原理进行了

阐述,通过比较差异和互补性,提出

以上方式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组

合投融资方式的理论观点。后者从我

国现实出发,通过对国外基础设施行

业市场化的经验总结,对其定价、市

场化监管、各行业的改革进行了分

析。另外,我国学者从实际出发改良

甚至创新出很多办法,以期改变城市

基础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相比较国

外而言,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基础

设施建设资金还存在很大缺口,若是

在实践中能有效引导民间投资将对

拓宽融资渠道,加速经济发展具有重

大意义。

(三)对比国内外研究,尚存在有

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从研究方法上,国内外学者都存

在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如数据指标若

选取季度数据可能对于研究短期内

或短期间挤出程度以及政府政策对

效应影响的判断更为清晰;若对比政

府购买和政府则能更清晰看出对挤

出的影响;还可以进一步研究挤出成

本和挤入收益间的关系问题。

理论上层面,还可以分析地方政

府主导下融投资平台的合理性;如何

从经济角度分析预防并治理地方政

府投资冲动;虽然在理论上已经很成

熟,但是城市基础设施行业关系民生

甚至安全,如何既解决资金来源又保

证人民生活,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

题。□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姜德波.地区本位论[M].北

京:人民出版社,2004.

[2]王磊.我国政府融资效率与

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J].山东工商

学院学报,2005(2).

[3]李俊元.投融资体制比较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8).

[4]Pereira Am&Sagaleas O R.

Spillover effects of public capital for-

mation:evidence from the Spanish re-

gions[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3(53).

[5]Roy Rathin&Weeks John.

Making Fiscal Policy Work for the

Poor[J].Paper presented to G24

Meeting,Washington D.C.,2004.

[6]Rathin Roy&Antoine Heuty

&Emmanuel Letouze.Fiscal Space For

Public Investment:Towards A Human

Development Approach[J].Paper

Prepared For The G-24Technical

Meeting——

—Singapore,2006.

[7] E.C.Mamatzakis.EU infras-

tructure investment and productivity in

Greek manufacturing[J].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07(29).

[8]吴存荣.基础设施建设与政

府投融资[J].财政研究,2007(12).

[9]谢长青,钱文荣.我国小城镇

基础设施规模经济效应研究[J].农

业经济问题,2009(10).

[10]Pritha Mitra.Has Govern-

ment Investment Crowded Out Pri-

vate Investment in India?[R].Ameri-

can Economic Review,2006,vol.(96).

[11]Alfredo M.Pereira&Oriol

Roca Sagales.Public Infrastructures

and Regional Asymmetries in Spain

[R].Department of Economics,Col-

lege of William and Mary—Working

Papers,NO.46,2007(3).

[12]韩仁月,常世旺,段超.中国

升级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的动态效

应研究[J].财贸研究,2009(6).

[13]胡平,张晓昕.四万亿投资

对民间投资挤出效应分析[J].北方

经贸,2010(1).

[14]张启智,严存宝.城市公共

基础设施投融资方式选择—基于

BOT、TOT、PPP、PFI、ABS方式研究

[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11).

[15]George E.Peterson.Un-

locking Land Values to Finance Urban

Infrasture[M].The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World Bank1818H Street NW,

2009.

Empirical Analysis on Residents Mincerian Returns to Education

from 2004to 2008in China

NI Qing-ran

(Ningbo Rado&TV University,Ningbo Zhejiang 315016,China)

Summary:This paper first reviews the results that the scholars have analyzed residents Mincerian returns to education,secondly this paper describes data sources and regression model this paper chooses,thirdly uses the regression models and the actual data of 2004-2008to conduct a regression analysis,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basic conclusions of this article.The basic conclusion of this article is that:Without considering the nature of the industry,our current urban residents Minceri -an rate of return to education is still increasing;In considering the nature of the industry,years of education impacting on income is negligible,at this point the Mincerian rate becomes invalid.

Key words:Years of education;Mincerian rate of return to education;Personal income;Work experience;Molopolization CLC number:F069.9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3-0166(2010)09-0035-05

[16]国家开发银行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开发性金融论纲[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6).

[17]国家开发银行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开发性金融经典案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

[18]秦虹.城市公用事业城市化融资概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7).

A General Review of the Urban Infrastructure :Motivation and Mode

NIU Ting,ZHAO Shou-guo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rthwest University,xi ’an Shanxi 710069,China)

Abstract:Unban infrastructure is significant for national or regional socio-economic activities of the public service system,which is much larger than economic interests,and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In this paper,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o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and the pattern of recent research results were reviewed,on the basis of defin -ing relevant concepts,the existing controversy on the theory of industry and development pattern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summarized and discussed.

Key words:Urban Infrastructure ;Crowding-Out Effect ;Crowding-in Effect ;Mode CLC number:F812.7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3-0166(2010)09-0043-06

(上接第39页)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模式、融资方式及存在的问题探索 1.基础设施的概念 基础设施通常是指为城市社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在《中国经济大词典》中解释为“基础结构”(infrastructure),主要是指为了生产、流通等各部门提供服务的一些设施和众多部门之和。“基础设施”不仅包括机场、铁路、各级公路、通讯、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而且包括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即“社会性基础设施”(socialinfrastructure)等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它们是国民经济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一般认为,城市基础设施是为了满足居民生活和城市物质生产的需要,并向其他单位以及城市居民提供基本服务的公共物质设施,同时也是属于国民经济体系的基础设施在整个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延伸。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模式的发展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模式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建国至80年代初,这段时间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起步阶段,经历了多方面的探索。1949年建国后,经济恢复时期的绝大多数基本建设项目都采用了建设单位自营方式,建设、施工合二为一。1952年初,国家出台《基本建设工作暂行办法》,规定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脱钩,实行甲乙方合同制,这种合同制主要通过行政计划安排,不是严格的经济合同关系。1958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改进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的几项规定》,提出了投资包干责任制。但到60年代初期,工程指挥部方式取代了投资包干制,并成为工程建设管理的主导模式,主要依靠行政权力、运用行政手段实施工程建设管理[2]。 第二阶段是整个80年代。1978年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此后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整个80年代成为我国建设项目管理体制从行政管理向经济管理转变的重要时期。1984年,国家先后出台《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和《工程承包公司暂行办法》,相继推行了建设工程招标承包制、项目投资包干责任制和工程承包公司制。这一时期,城市基础设施行业普遍成立了各类市政工程专业承包公司,并按建设单位的隶属关系实行建设、交通、环保等分工协作的行业行政管理。在这一系列有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法规和政策,强调了公用设施建设是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能,从工商业利润中提取城市建设维护税,新建项目必须配套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的部分用于城市建设等等。以桥梁道路征收通过费为开端,施行“贷款建设、收费还贷”的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开辟了城市综合开发的道路。 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推行城市基础设施市场化,加入WTO后,为使我国的经济早日纳入为提高基本建设的质量和效率,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国家计委于1992年下发了《关于建设项目实行业主责任制的暂行规定》,对实行项目业主责任制的范围、组织形式、相关职责等做了原则规定。1996年,国家计委出台《关于实

气象传播研究现状调研报告完整版

编号:TQC/K833 气象传播研究现状调研报 告完整版 Daily description of the work content,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r new direction of efforts, so that the overall process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direction, continue to move towards the established goal. 【适用信息传递/研究经验/相互监督/自我提升等场景】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象传播研究现状调研报告完整版 下载说明:本报告资料适合用于日常描述工作内容,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最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使整体流程的进度信息实现快速共享,并使整体过程不偏离方向,继续朝既定的目标前行。可直接应用日常文档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气候的变化关系到国计民生,做好气 象信息的传播非常紧迫,我国气象事业自 建国后开始发展,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气象信息的传播也不断地走向正规,实践 需要理论的指导,我国对气象传播的研究 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发轫,近几年发 展势头迅猛。在这种形势下,对当前气象 传播研究的现状做一分析已是非常必要。 研究现状分析 总结上世纪末期以来关于气象传播的 论文,大体可以分为这样三大类:一是对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试题及答案

当代中国的政府与政治 考试试题及答案 《当代中国的政府与政治》专用通关题库第01关 1\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多年来在致力于自身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向经济困难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说明我国_____。 A: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B:致力于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 C:尊重主权国家的独立权和平等权 D:致力于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释: [解析]题目中强调了“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体现了我国尊重主权国家的独立权;“向经济困难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体现了我国尊重主权国家的平等发展权。A项说法不正确,我国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不是“决定性力量”。B项的内容在题干中未体现。D项说法片面,“其他发展中国家”不等同于“周边国家”。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2\根据全国人大批准的中央预算,2012年我国将新型农村合作

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增加到每人每年240元,并适当提高报销水平,补助1050亿元,增长37%。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健全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继续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安排资金358亿元。加快推进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支持做好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安排资金114.83亿元。上述财政安排所体现的政府职能是_____。 A:平均分配国民财富 B: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C:完善医疗卫生体制 D: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参考答案:D 本题解释: [解析]题目中涉及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等,看似繁杂,本质都属于政府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中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职能。故本题选D。 3\某县委2011年底试行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以来,逐渐地从“组织公开什么,群众就看什么”转变为“群众关注什么,组织

中国“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挑战(中文版本)

中国“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挑战 编者按:北京时间2019年6月20日,全球知名律师事务所Clifford发布《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基础设施建设的挑战》 报告,指出中国“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面临政治风险、法律法 规风险、资产搁置风险、私募基金和私人资本空缺、缺乏国际合作 和良好的公司治理和项目风险等诸多挑战。现将主要情况编译整理,并报上,供参考。 一、政治风险 “一带一路”建设涵盖亚洲、欧洲和非洲三大洲,并带动沿 线74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我国对外基础设施投资提供了广泛的机遇,但由于“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政局动荡、战乱频发,对基 础设施项目的发展和建设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例如,由于当地 政治因素影响,中国在斯里兰卡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无法按照原定 计划进行。目前,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中信保)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较为单一的政治商业保险,2017年第3季度末,中信保 统计的保险总额近5100亿美元,理赔总额约为20亿美元,但由于 保单品种单一,不适应融资来源复杂的“一带一路”交易。 二、法律法规风险 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并涉及多个不同的法系,如 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和社会主义法系等,而这些法律体系和地方法 律并未将外资或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等纳入考虑,造成许多项目无法 正常运行。如耗资50亿美元的雅万隆高铁项目于2016年1月开工,原本预计2019年完工,但目前由于近40%的土地所有权问题未得到 解决暂停运营,导致其完成期限延长至2024年。又如耗资52亿美

元的中泰铁路项目,之前由于投资分享和发展权而受到拖延,现在又由于曼谷的环境审批问题面临延期风险。 三、资产搁置风险 中国大多数大型在岸项目都是直接向国有企业(而不是项目本身)寻求融资,项目融资在中国并不常见,且项目融资交易中经常涉及的账户担保、合同权利担保等在我国担保法中并没有对应的担保形式。与国际商业银行和多边开发银行相比,中国的银行在分析和分配基础设施项目风险方面缺乏经验,导致不太擅长处理完整的商业和融资条件的交易,而这些条件反过来又可能引起进一步的问题,导致项目资产搁浅。这样的多米诺效应(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可能是灾难性的,“一带一路”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项目资金的吸引力和可回收性,资金的短缺可能随时导致项目搁浅。 四、私募基金处于“观望”态势 “一带一路”建设规模宏大,需要的资金数据巨大,虽然私募基金与“一带一路”建设挂钩的基金活动有所增加,但目前“一带一路”建设主要由中国国有银行、政策性银行和政府机构牵头,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绸之路基金,而私人投资基金对“一带一路”建设仍然持“观望”态度。一方面是由于私人资本投资“一带一路”国家需要更高的风险溢价,而沿线许多国家通常被认为是次级投资级别;另一方面,在结构上,大多数基金是封闭的资金池形式,基金的普通合伙人或经理人通常也是基金的投资者,大部分基金经理人均由中国国有企业或国有、政策性银行主导。 五、私人资本稀缺 “一带一路”投资主要来源于中国现有的政府支持银行和投资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研究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快速地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城市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能够使城市居民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能够使经济的发展变得更加快速。 标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 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文明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条件基础。随着城市规模大增大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提高。然而,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还不能满足我国城市化、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要求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本文将重点探讨目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何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营管理。 一目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巨大的财政资金压力 在我国,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都是由国家负责的,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投资金额数量大,一般的社会企业不会加入,再加上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时间长,很难在短时间内运营,所以资金的回笼比较晚,资金的效益成本不容易分摊,这些都给政府财政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2、艰难的日常维护管理 城市基础设施在城市的发展中充当的是生命线的角色,如果基础设施发生瘫痪,必定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活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基础设施建成之后,必须加强日常的维护和管理。在城市基础设施的日常围护和管理中也需要大笔的资金投入,对基础设施进行修补和完善,然而,在我国大多数城市,用于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的资金是少之又少,根本不能满足资金的支出要求,所以导致许多地方基础设施不修不补,不能正常地发挥作用。 3、缺乏深度的项目前期准备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首先要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比如提出项目的建议书,编制可行的研究报告,进行设计,编制项目的概算,向有关单位申请审批等等,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政府的投资项目往往没有做深入的前期准备,导致有时工程已经竣工了,项目的前期准备还没有完成,项目的资金概算已经失去了在控制工程造价中的实际意义,所以导致一些基础设施盲目上马,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此外,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投资计划超过财政负担、没有建立良性的资金“借用管还”机制、征地和拆迁行为不规范、“代建制”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存在很多不足、对代建项目的各方主体监管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政府有必要加强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 二加强我国城市建设与运营管理的措施 1、解决城市基础设施资金难问题 为了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难的问题,政府可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吸引社会资金加入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中来。其次,可以整合城市基础设施各相关单位的力量。还可以结合土地的收储和代建项目,做大强融资平台。 2、解决拆迁制约因素

城市形象传播文献综述20120506

“城市形象传播”文献综述 目录 一、相关文献整理............................... - 1 - (一)期刊论文......................................... - 1 -(二)新闻学领域的知名期刊论文的数据分布 ................. - 1 -(三)学位论文......................................... - 1 -(四)相关著述......................................... - 2 - 二、城市形象传播的相关概念 ...................... - 4 - (一)城市形象的定义................................... - 4 -(二)城市形象的概念延伸................................ - 5 -三、城市形象传播的多元研究视角................... - 6 - (二)不同理论视角下的城市形象传播研究................... - 7 - 四、城市形象传播的业务研究 ...................... - 8 - (一)城市形象传播与传媒................................ - 8 -(二)城市形象传播与大型活动、赛事...................... - 12 -(三)城市形象传播与文化............................... - 12 - 五、城市形象传播的相关策略研究................... - 13 - 六、其他...................................... - 15 -参考文献...................................... - 16 -

(完整版)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

基础设施产业投资模式 1、BOT及其变种 BOT是“建设—经营—转让”的英文缩写,指的是政府或政府授权项目业主,将拟建设的某个基础设施项目,通过合同约定并授权另一投资企业来融资、投资、建设、经营、维护该项目,该投资企业在协议规定的时期内通过经营来获取收益,并承担风险。政府或授权项目业主在此期间保留对该项目的监督调控权。协议期满根据协议由授权的投资企业将该项目转交给政府或政府授权项目业主的一种模式。适用于对现在不能盈利而未来却有较好或一定的盈利潜力的项目,其运作结构如下图所示。 在BOT模式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了BOOT、BOO等相近似的模式,这些一般被看作是BOT 的变种,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私人拥有项目产权的完整性程度不同:BOOT、BOO与BOT的比较

2、BT融资模式 BT(建设—转让)是BOT的一种演化模式,其特点是协议授权的投资者只负责该项目的投融资和建设,项目竣工经验收合格后,即由政府或授权项目业主按合同规定赎回。适用于建设资金来源计划比较明确,而短期资金短缺经营收益小或完全没有收益的基础设施项目。 (1)适用范围 根据政府面临的任务目标和项目特点,涉及的适用范围总体上讲是前期工作成熟到位、急需投资建设,建设资金回收有保障,但回收时间较长(一般10年以上),资金筹措中长期较好可行,银行融资当前较困难。使用范围内容包括:土地储备整治及开发(BT);城镇供水项目(BT或BOT);污水处理项目(BT或BOT);水电,特别是小水电开发(BT或BOT);河堤整治开发建设(BT);部分水源建设项目(BT)。(2)采用BOT、BT要注意的主要问题和对策措施 采用BOT、BT有助于缓解水利建设项目业主一段时间特别是当前资金困难。但具体操作中存在项目确定、招标选代理业主、与中标者

城市建设中园林景观规划的得与失

城市建设中园林景观规划的得与失 城市建设中园林景观规划的得与失 【摘要】:本文总结了包头市城市园林建设的经验,充分肯定包头市城市园林建设取得的成就,总结其经验,也中肯地分析了城市园 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合理化对策。注重对城市园林的研究,要求把城市园林特色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考虑。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Baotou city landscap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fully affirmed the Baotou city landscape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s, summing up the experience, but also to the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ity landscape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reasonable countermeasures. Study on city landscape, the city landscape planning as the city overall planning an important component to consider.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城市园林景观特色体现了城市的风采和面貌,是城市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现代风情、精神文化、经济发展等的综合表征,这就要求首先在规划上就注重对城市园林的研究,把城市园林特色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考虑。 园林景观设计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只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取得了许多建设的成果,扮靓了我们的城市。但是,我们的城市塑造依然存在难以和自然融合,甚至逐渐失去了城市的人文气息的遗憾。如何处理好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寻找城市规划丧失的自然和人文色彩就是本文的探讨重点,并且在研究包头城市园林的基础上探讨如何运用自然和生命,塑造“园林景观”。 1.成就与经验

中国城市宣传片的传播现状及问题

中国城市宣传片的传播现状及问题 摘要:城市宣传片有利于提高城市软实力、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按照传播五要素对城市宣传片进行分析, 发现传播受众是影响传播效果的核心因素。中国城市宣传片虽然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但仍存在传播主体理念偏差、传播内容缺乏特色和传播渠道过于单一的问题, 导致其传播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 中国城市宣传片应该从传播受众的角度出发, 运用多维度的认同传播策略、典型性的品牌传播策略和多元化的联合传播策略, 以引起受众共鸣、强化受众记忆、扩大受众群体, 从而获得最理想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城市宣传片; 传播受众; 传播策略; 城市在寻求发展的过程中, 需要对外展现良好的城市形象, 才能吸引资金和人才, 从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提高综合竞争力。城市形象的展示一般采用口号、标识和宣传片等, 其中宣传片以其生动的视听艺术和全面立体的表现形式, 成为城市形象建立和推广的主要手段。城市宣传片就是利用影视的表现手法, 有重点、有秩序、有针对性地对城市形象进行品牌定位和特色描述的创意广告。高质量的城市宣传片是城市的视觉名片, 通过独特的艺术视角和精炼的影视语言, 展现城市的地域特色和文化, 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和震撼, 从而达到宣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软实力、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作为国家形象的分支, 城市形象是公众对城市的看法或观念的集合。这种看法或观念通常是主观性的, 会受到大众传播的影响。因此, 本文将从大众传播的主要环节对中国城市宣传片进行分析, 探讨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总结其现存的问题并研究相应的传播策略, 为中国城市宣传片更好的传播提供借鉴。 一、城市宣传片的传播五要素 1948年, 美国传播学先驱Harold Lasswell提出传播领域的五大要素:传播主体 (Who) 、传播内容 (Says What) 、传播渠道 (In Which Channel) 、传播受众 (To Whom) 和传播效果 (With What Effect) 。城市宣传片, 作为城市形象推介的主要内容, 无疑也具备这些传播要素。 城市宣传片的传播主体由城市政府和媒介组织共同组成。政府是城市宣传片的出品方, 也是城市形象的主要策划者和传播保障者。城市政府会根据城市发展的定位, 决定宣传片的传播内容, 并在传播渠道上进行把关, 引导媒介组织进行城市形象的正确宣传。媒介组织是城市宣传片的制作方和发行方, 也是传播主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媒介组织精心制作的宣传画面, 会以令人震撼的效果呈现

基础设施建设论文基础设施投资论文

基础设施建设论文基础设施投资论文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决策分析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相对滞后,缺乏统一的投资决策分析方法,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文章在归结基础设施内涵的基础上按照其所属的经济特性统一划分为经营性基础设施、准经营性基础设施和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分别针对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提出了不同的投资决策分析方法,构建了相应的投资决策模型,并辅之以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全面的论述了相应投资决策的分析过程及其具体应用。 【关键词】基础设施;投资决策;案例分析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越来越大,使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缺口日益凸显,究其原因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初始投资额巨大、投资回收期长、投资收益少、缺乏统一的投资决策分析方法,鉴于以上原因,本文从现阶段尚存在一定争议的基础设施内涵入手,归结了基础设施的内涵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类型基础设施的投资决策方法,构建相应的投资决策模型,建立了相关的投资决策分析方法,以解决现阶段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的投资决策分析标准的问题。本文的核心思想在于修正传统的财务盈亏平衡点,考虑了各项收入、支出的货币时间价值,并将其引入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决策;另外,将弹性系数法引入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决策,以测定对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量。

基础设施建设在财务、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至今许多专家、学者对基础设施的内涵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和分歧,其中对现代基础设施建设的研究有重要影响的主要是以下观点:1994年世界银行召开“为发展提供基础设施”的主题会议,会议上提出“基础设施是永久性的工程构筑、设备、设施以及它们提供的为居民所用和用于经济生产的服务。这些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公用事业(电力、管道煤气、电信、供水、环境卫生设施和排污系统、固体废弃物的收集和处理系统),公共工程(大坝、道路、灌溉及排水用渠功能)以及交通设施(城市交通铁路、海港、水运和机场)”。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研究的问题始于20世纪80年代,著名学者钱家俊、毛立本将“基础结构”引入经济、财务等研究领域,指出基础设施建设是“向社会上所有商业部门生产提供基础服务的那些部门,如运输、通信、动力、供水、以及教育、科研、卫生等部门”,并提出基础设施建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主要是指运输、通信、动力、供水等部门,狭义主要是指为以上部门提供服务的教育、科研、卫生等部门。 本文将基础设施的内涵归结为:基础设施是为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提供有形的物质基础和无形的公共服务的总称,其主要包括交通、电力、水利、市政等有形基础以及教育、信息、科研等无形服务。 本文从投资决策的角度研究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其所属的经济特性主要划分为:经营性基础设施、准经营性基础设施和非经营性基础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复习要点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复习要点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国家制度和政府合法性的渊源。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种人民民主共和政体。 2.党的根本组织制度是民主集中制,即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民主集中制是党内关系的最高原则。 3.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有常任制和非常任制两种。 4.组织领导是中国共产党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的组织保证。 5.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领导国家的立法和执法活动更为重要、更为关键的步骤的立法。 6.党指挥枪是中国共产党处理与军队关系的传统和领导军队的根本原则。 7.“党管干部(即国家工作人员),是我们党和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管理制度的根本原则”。“党管干部”的核心在于管理主体的排他性,这个主体即中国共产党。 8.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的核心是干部任免权。 9.我国干部管理的基本体制是学习苏联的干部管理制度,实行分部分级管理。 10.人民政协的性质,即人民政协是中共领导下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人民政协不属于国家机关体系,它存在于国家权力体系中。人民政协的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11.参加会议,行使人大的各项职权成为代表最重要最基本的权利与活动方式。 12.人民代表的权利:参加会议的权利、提案权、质询权、选举提名权、罢免权、批评建议权、表决权、言论免责权、人身特别保障权、其他权利。 13.新选举法有两点明显的原则性变化:一是将直接选举范围定在县级以下;二是将原来的等额选举改为差额选举。 14.元首是指国家最高权力的体现者。在现代国家中,国家元首,即一国首脑,是国家机关 的一部分。 15.结合第81条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受外国使节”的规定,国家主席基本上可以被认定为国家元首。 16.元首的特征:元首对外代表国家;元首居于国家机关的首脑地位;依照宪法行使元首权;享有礼仪上的最高待遇。 17.国家主席的职权:公布法律权、发布命令权、任免权、外交权、宣战权、荣典权。 18.立法程序的四个阶段:提出法案、审议法案、表决和通过法案、公布法律。 19.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程序:提出议案、审议议案、表决通过议案、公布。 2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立法权、任免权、决定权、监督权。 2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标志和具体化、制度化,是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实践基础。 22.固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部门有:①组织部、宣传部和统战部;②纪律检查委员会;③政法委员会;④其他直属机构。 23.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人权保障原则、法治原则、分权制衡原则与民主集中制原则。 24.中国共产党的中央组织有: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中央委员会主席和总书记、中央书记处、中央军事委员会。 25.地方自治的形式:民族区域自治、特别行政区自治。 26.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27.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核心。自治权的切实兑现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败的关键。 28.“一国两制”这一构想的最初提出是为了中国的和平统一问题。具体含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有关地区(香港、澳门和台湾)保持

【范文】中国城市宣传片的传播现状及问题

中国城市宣传片的传播现状及问题 城市在寻求发展的过程中, 需要对外展现良好的城市形象, 才能吸引资金和人才, 从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提高综合竞争力。城市形象的展示一般采用口号、标识和宣传片等, 其中宣传片以其生动的视听艺术和全面立体的表现形式, 成为城市形象建立和推广的主要手段[1]。城市宣传片就是利用影视的表现手法, 有重点、有秩序、有针对性地对城市形象进行品牌定位和特色描述的创意广告[2]。高质量的城市宣传片是城市的视觉名片, 通过独特的艺术视角和精炼的影视语言, 展现城市的地域特色和文化, 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和震撼, 从而达到宣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软实力、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作为国家形象的分支, 城市形象是公众对城市的看法或观念的集合[3]。这种看法或观念通常是主观性的, 会受到大众传播的影响。因此, 本文将从大众传播的主要环节对中国城市宣传片进行分析, 探讨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总结其现存的问题并研究相应的传播策略, 为中国城市宣传片更好的传播提供借鉴。 一、城市宣传片的传播五要素 1948年, 美国传播学先驱Harold Lasswell提出传播领域的五大要素:传播主体(Who) 、传播内容(Says What) 、传播渠道(In Which Channel) 、传播受众(To Whom) 和传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 [4]。城市宣传片, 作为城市形象推介的主要内容, 无疑也具备这些传播要素。 城市宣传片的传播主体由城市政府和媒介组织共同组成。政府是城市宣传片的出品方, 也是城市形象的主要策划者和传播保障者。城市政府会根据城市发展的定位, 决定宣传片的传播内容, 并在传播渠道上进行把关, 引导媒介组织进行城市形象的正确宣传。媒介组织是城市宣传片的制作方和发行方, 也是传播主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媒介组织精心制作的宣传画面, 会以令人震撼的效果呈现在传播受众眼前, 并通过循环反复的宣传手段, 强化并提高城市在传播受众脑海中的形象, 从而达到传播宣传的效果。 城市宣传片的传播内容是传播主体与传播受众进行交流的直接客体, 包括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物质实体包括城市的地理方位、布局环境、代表建筑、旅游景点等;精神实体则包括城市的历史沿革、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经济特色等。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相互交融, 全面展现城市的综合特色, 共同担负起城市形象

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第二节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一、基础设施发展的理论 国民经济活动可分为基本生产部门和为其服务的基础结构部门,前者为企业直接投资,后者为社会共同投资。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发展基础设施部门,西方经济学家就发展中国家资金不足的前提下,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发展理论和观点。 (一)先行论——优先发展基础设施 英国经济学家P.罗森斯坦·罗丹于1943年在《经济学》杂志发表《东南欧工业化》一文,提出了“社会分摊资本”的概念和超前建设的观点。他认为在消费品工业建立以前,必须大规模地筹集大量不可分割的社会分摊资本,建立起基础设施部门。这些资本通常占总投资的30%~35%,依靠私人和市场积极性是无力做到这一点的,必须通过倡仪、计划或规划等步骤,为工业部门创造投资机会。基础设施工期长,投资额大,资本产出率高,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预测,有准备地、有步骤地进行投资和建设,不然就会产生工业发展后电力不足、道路不畅,临时弥补又会出现巨额资本无法筹集,从而丧失时间,制约经济增长等问题,所以基础设施应优于直接生产部门,超前发展。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来说,社会分摊资本是遍及整个社会利益的公共设施投资,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为直接生产部门提供外部经济效果,从而达到收益递增的目的。 (二)滞后论——优先发展直接生产部门、滞后建设基础设施部门 美国经济专家赫希曼,是不均衡增长理论的主要倡导者,他从投资效益出发,认为有限的资本应首先发展工业部门,然后再来建设基础设施部门。他批评传统的优先发展基础设施理论,认为这是一种“超能力的发展”,不能刺激引致投资(引致决策);而优先发展生产部门,虽然是一种“短缺的发展”、不平衡的增长,但能产生最有效的投资结果,刺激进一步的投资,实现“引致决策”最优化。所以在资本有限的情况下,应集中投资于直接生产部门,尽快地获得收益,增加收入,待直接生产部门发展成长并有了较大的收益后,再利用一部分资金投资于基础设施,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利用低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以便加速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实现扩大再生产。如1985年中国132个工业行业平均资金利税率为24.02%,加工工业均在32%以上,轻工业部门在40%左右,最高的石油加工业达101.41%,而采掘业、基础工业和初级加工业都在20%以下,其中和基础设施有关的工业更为低下,如电力生产业17.83%,自来水生产与供应业11.88%,水力发电业9.47%,蒸气热水生产及供应业5.86%,煤气生产和供应业1.24%。上述数据虽然带有不合理的定价因素,但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明,优先发展加工业可以在短期内取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

《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地方政府学)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 (1)我国现行宪法规定我国的国体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人民民主专政C.议行合一 D.民主集中制 (2)我国现行宪法规定我国的政体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人民民主专政 C.无产阶级专政 D.民主集中制 (3)中国的政党体制是:A.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B.一党独大制 C.多党制 D.一党制 (4)有权制定和修改宪法的国家权力机关是: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会议B.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代表会议 C.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 D.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团会议 (5)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公布以后,一个立法程序即告结束。公布法律者是:A.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B.国务院总理 C.中共中央总书记 D.国家主席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者是:A.中共中央总书记 B.国务院总理C.国家主席 D.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7)新中国成立至1954年,没有设置专门的国家元首机关,行使国家元首职权的机关是:A.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B.中共中央总书记 C.政务院总理 D.全国政协主席 (8)有权选举和罢免国家主席、副主席的国家机关是:A.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 C.全国人大常委会全体会议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会议

(9)根据1982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每届任期为:A.2年B.3年 C.4年 D.5年 (10)我国人民法院实行的是:A.一审终审制 B.二审终审制 C.三审终审制 D.四审终审制 (11)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宣布战争状态的国家领导人是:A.国家军委主席 B.国务院总理 C.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D.国家主席 (12)中国管理国务和政务的国家行政机关是:A.中共中央B.国务院 C.国家主席 D.全国人大常委会 (13)国务院总理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每届任期是:A.6年 B.5年 C.4年 D.3年 (14)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属于国务院的:A.组成机构 B.办公机构C.直属机构D.非常设机构 (15)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务院批准一批城市为计划单列市,这些城市属于:A.省级市 B.副省级市 C.地级市 D.县级市 (16)建国初期,我国地方最高行政机关是:A.大区人民政府 B.直辖市人民政府C.省级人民政府 D.地区行署 (17)“市管县”体制萌芽于:A.解放前B.新中国成立初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后 (18)乡镇人民政府是:A.基层政府机关 B.群众自治组织 C.社会组织 D.派出机关

目前中国城市规划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目前中国城市规划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 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橡皮擦擦,能否实施,领导发话!这一顺口溜说明目前中国城市规划中出现了问题! 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城市规划随意性 城市建设,规划先行。城市广场、社区街道、景观绿化等建设都应该纳入城市规划。然而,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经常被改动,表现出了很强的随意性。 原因:1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2、地方领导的更替。 3、利益驱使。首先来自地方的利益,地方政府为了寻求财力大多热衷于土地出让,这些都牵涉到城市的规划。其次是个人利益,有些个人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操纵或诱导规划的调整,从中牟利。这一切都使现阶段部分城市的规划出现了随意性大的特征。本案例中成都市规划局副局长徐俐、袁锋为了自己的私利,而通过规划项目,体现了随意性! 案例成都红枫半岛花园和锦城豪庭腐败案 位于成都市金牛区的迎宾大道是该市近年修建的窗口大道,可建成后的部分路段却显得怪模怪样:两边的绿化带不对称,一边粗一边细,细的那边正在建两个楼盘,名为"红枫半岛花园"和"锦城豪庭"。这一明显成为城市景观"毒瘤"的建筑规划项目,恰恰是在时任成都市规划局副局长徐俐、袁锋手中审批通过的。 办案机关调查表明:位于迎宾大道东段南侧的"红枫半岛花园"项目,其会所超越红线5米;位于迎宾大道西段南侧的"锦城豪庭"项目的1号楼超越红线10米。两个违规项目共侵占绿地面积1.09万平方米,使迎宾大道本来规划的20米绿化带缩水至10米,影响了迎宾大道作为成都市窗口大道的景观效果。在这一城建规划腐败案中,徐俐先后收受了36万元人民币和2万美元以及其他财物,而袁锋收受了3万多元人民币。 (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 任何一个城市,从形成到发展,都有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伴随这一过程必定会有大量的文化遗迹。但是在现阶段的旧城改造过程中,蕴涵了深厚文化底蕴的大量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历史文化街等遭到了严重破坏。 案例:南京旧城改造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 旧城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为改善市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请,本无可厚非。但南京由于在旧城改造中不切实际地搞所谓大手笔、大气魄,大开发,导致地下文物遭到破坏的事件时有发生。如为了城市发展的需要,位于清溪路西侧的明太子宫遗址几乎被破坏殆尽;由于老城改造中的过度开发,使美丽的莫愁湖成了包围在高楼大厦中的一口“天井”,极大地破坏了其原始景观;另外,作为南京文化象征、也是南京城市最大财富的民国建筑,由于城市改造而拆毁(如原中央银行等),目前正以每10年减少20%的速度“谢幕”。 原因:1.规划设计滞后或不当 2.体制不畅与管理混乱 3.保护不力与监管缺位

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研究

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研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早在194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就首先提出了社会间接资本的概念,强调“在一般的产业投资之前,一个社会应具备在基础设施方面的积累” 。当时,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工业落后、基础设施不健全、劳动生产率低下和收入水平低下等问题。罗森斯坦?罗丹认为,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走工业化的道路,全面地、大规模地在各个工业部门(尤其是基础设施部门)投入资本,通过这种投资的“大推进”来冲破经济停滞和贫困落后的困境与束缚,“推进”整个工业部门全面迅猛地发展。后来,罗森斯坦?罗丹又进一步阐述了这种思想。他 (1966)认为,社会 间接资本包括电力、运输和通信等在内的所有基础产业,它的服务具有间接的生产性,其最重要的产品是在其他产业中被创造出来的投资机会,“它们构成国民经济基础结构以及作为国民经济整体的分摊成本。” 美国经济学家沃尔特?惠特曼?罗斯托为了分析和论证他的“经济成长阶段论”,提出了“部门分析方法” 。罗斯托为了强调他对基础设施的理解,使用了“社会先行资本” 的概念。他指出: “各国在起飞前和起飞年代中,社会先行资本(主要是交通)所需的投资水平不同。”他还认为,“社会基础资本的先行建设……是起飞的一个必要但不是充分的条件。”“在起飞可能出现之前,从最广泛的意义上

说……必须要有最低限度的先行社会基础资本建设。这种先行的、最低限度的建设规模因各国经济状况不同而不同,取决于以前的历史、地理和自然资源等情况。历史(1914 年以前的俄国)和当代的情况(1958 年后的中国)都表明:在没有相应的前提性资本准备的情况下开始起飞的国家,它们在结构上的缺陷会导致起飞年代中的严重问题。”“社会先行资本的建立,在时间上具有确定无疑的优先性。”不过,罗斯托的“社会先行资本”概念有时又包括农业、教育等部门,显得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和随意性。 Mschauer D. 于1989 年对基础设施与城市发展关系的研究受到了普遍的关注。他的研究结果表明: 公共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水和能源供应,对城市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认为20世纪70 年代早期至80年代末美国经济生活中生产率的下降,能从同时期公共资本量的恶化状况中得到解释。而Munnell A. 在1990 年运用空间分析方法证实了这些结论。Hiehl D. 于1986 年在给欧共体的一份报告中表明: 基础设施对城市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还有学者对墨西哥、日本、西班牙等的基础设施与城市发展作过研究,得到了类似的结论。总之,在这些研究成果中,有一条共同的结论,那便是: 基础设施的投资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日本经济学家南亮进也研究了基础设施问题,他认为基础设施可以称为社会间接资本,一般以运输和通信为代表,它们是经济增长所不可缺少的初期条件。 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在《1994 年世界发展报告》中以“为 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为题,考察了基础设施与发展的联系,探讨了发展

综述:国家形象传播研究进展

综述国家形象传播研究进展 ——大众传媒与国家形象传播的关系研究 一、国家形象的概念 国内学者对于国家形象的界定,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实体决定说、媒介呈现说、认知印象说。 第一种观点的代表人物程曼丽在其《大众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一文中说到,国家形象是形式(外在形象)与内容的统一体,内容是这个统一体的核心,决定了形式。程曼丽认为,国家形象是一种主体意识,是国家或民族精神气质中的闪光点,是民族精神、意志的集中体现,其塑造主体是政府、企业和国民。基于国家形象的以上含义,程曼丽认为大众传播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媒体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形象工程的推进。 王朋进在《媒介形象: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的关键环节——一种跨学科的综合视角》中综合分析三种界定类型,认为国家形象根据其存在形式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分为实体形象、媒介形象和认知形象三种状态,而这三种状态呈现以下关系:实体形象为本源,媒介形象为渠道和参照,认知形象是结果。王朋进在这一概念中,着重肯定了国家的媒介形象对于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的关键作用。 在以上两种观点中,民族形象统一在国家形象之中,并没有区分开来。 与之不同的是,李彦冰、荆学民两位学者在《国家形象传播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对国家形象与民族形象从政治学层次上进行了区分,认为国家是一个法律上的政治组织,指向的是主权、机构等物质性的力量和特定的地理范围,而民族指向的是一群人以及这些人所组成的共同体所衍生处的传统、文化、精神等。①基于以上基础,李彦冰、荆学民两位学者在文章中进一步提出,国家形象传播的主体是国家(政府),其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既不取决于媒体的传播方式,也不取决于他国的信息建构方式,而取决于本国内部秉承何种国家理念以及在该理念下进行了怎样的国家建设实践。②李彦冰等学者对国家和民族概念的厘清,有助于理解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的区别,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国家形象的含义。 二、国家形象的塑造主体 程曼丽认为国家形象的塑造主体是政府、企业和国民;而王朋进则立足于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认为国家形象还受到媒体报道所呈现的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王朋进实质上将媒体也纳入到了国家形象塑造主体的范围之中。李彦冰、荆学民两位学者,以建构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为基础,认为处在国际社会当中的国家形象,受“共有知识”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以及这些国际行为体的相互交往所形成的“共有知识”也是国家形象塑造的主体之一,国内主体起基础性,“共有知识”则是决定国家形象的重要变量。 三、大众媒体与国家形象的关系 通过以上梳理,基本上可以将这种关系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大众媒体对国家形象的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形象呈现出来的状态,如王朋进的观点。 第二类则认为国家形象本质上的决定因素是国家(程曼丽认为国家包涵民族)自身,而不是媒体,媒体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王祎在《对国家形象的反思》一文中,同样驳斥了媒介中心论的观点,他将国家形象的建构分为“他塑”和“自塑”两个层面,在“他塑”角度上承认大众媒体在国家形象的作用,在“自塑”的角度上,他认为大众媒体仍然具有局限性。因此,王祎认为,以本国媒体的“自塑”作用来纠正他国媒体的“他塑”偏见,这样的研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