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李白全集校注集释汇评》想到古籍整理的学术规范问题

从《李白全集校注集释汇评》想到古籍整理的学术规范问题

从《李白全集校注集释汇评》想到古籍整理的学术规范问题
从《李白全集校注集释汇评》想到古籍整理的学术规范问题

【文献号】1-1362

【原文出处】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

【原刊期号】199901

【原刊页号】112~121

【分类号】J2

【分类名】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199906

【标题】从《李白全集校注集释汇评》想到古籍整理的学术规范问题

【作者】郁贤皓

【作者简介】郁贤皓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整理研究所210097

【内容提要】本文针对《李白全集校注集释汇评》一书存在的问题就古籍整理的方法和学术规范发表了自己的

见解:对该书将朱谏《李诗选注》几乎全部移录的做法提出质疑,指出该书有袭用别人研究成果而不注明出处

的情况,认为在备考中引用别人见解不应加主观评判,指出该书观点中有某些自相矛盾之处,纠正该书注释中

在官名、地名等方面的错误,并且就该书在文字和标点上的错讹提出准确和规范的要求。【关键词】《李白全集校注集释汇评》/古籍整理/学术规范

【正文】

詹yīng@①先生整理《李白全集》,是《1982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古籍整理十年规划》中的一个重要

项目。由于詹先生是国内老一辈李白研究的著名专家,学术界对此书期望很高,也盼望已久。直到1996年12月

,一部由詹先生主编的洋洋八大本的《李白全集校注集释汇评》(以下简称詹书)终于由百花出版社出版了,

这是学术界值得庆贺的一件大喜事。此书广征博引古今中外的研究成果,资料之宏富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由此

可以看出编者付出了巨大的劳动。

考虑到此书是由在学术界威望很高的詹先生主编的古籍整理著作,一定会在学术界起示范作用,而笔者觉

得此书在整理古籍的方式方法和学术规范上有些问题,特斗胆提出来向詹先生和学术界请教。

整理古籍,尤其是集注、汇评,当然要引用前人的著作成果。一般说来,只引用其中有启发意义的见解,

而对那些不准确的、乃至错误的见解就不必引用,更不必把全部内容移录进来。但在詹书中,把明代朱谏《李

诗选注》中的串解几乎全部移到此书各诗的每段之下,以代替自己的赏析,甚至分段也完全按朱谏的分法。笔

者对这样的做法有三点疑问:

首先,朱谏的《李诗选注》是一部完整的著作,如果它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应该单独整理标点出版,让它

广泛流传。裴斐同志生前曾对笔者说过有这个打算。现在南京图书馆就存有明隆庆刊本朱谏《李诗选注》十三

卷、《辩疑》二卷,整理标点出版不难做到,似无必要全部抄录它的串解,占据大量篇幅。当然,朱谏已去世

四百多年,他的著作已不存在著作权问题,可以任意使用。但由此而造成詹书存而朱书亡,窃以为将是一件憾

事。

其次,朱谏的串解和分段有不少错误,詹书采用括号和按语的形式加以说明,如第十二卷《宣城九日闻崔

四侍御与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时登响山不同此赏醉后寄崔侍御二首》其二“九卿天上落”句,朱谏串解为“言崔

侍御自京师而来”,很明显是理解错误,詹书不得不加括号说明:“按崔成甫未尝位居九卿,此应指宇文太守

。”第十三卷《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jǐng@②》第四段引朱谏串解中也加括号说:“按此处朱氏解释

有误。按诗云‘及此二龙随’,乃谓白妻宗氏随白至乌江,而宗jǐng@②亦不畏湍波之苦,亦从千里外赶

来随其姊送至乌江。”第十四卷《送方士赵叟之东平》引朱谏解释:“李白自知其老而卒无所遇也。”詹书加

括号谓:“按此处有误。”接着又在朱解“抑白援孔子以自况”下加括号谓:“此亦误解。”短短三、四行字

,两处误解,正不知为何一定要引用。而且只指出“有误”,却又不说正确的解释,仍使读者不明白是什么意

思。同卷《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第三段引朱谏串解竟有四处用括号指出其误解。第二十三卷《题瓜洲新

河饯族叔舍人贲》第四段引朱谏串解中,既用括号说:“此句解释有误”,又在最后加按语说:“此段朱谏解

释有误。”然后用很多文字来说明朱谏误在何处。类似这种情况书中很多,这样又增加了不少篇幅,还不如编

者直接解释清楚。此外,还有不少朱谏串解错误而书中没有指出的,如第十三卷《别韦少府》第一段朱谏的串

解完全错误,詹书只指出对“西出苍龙门,南登白鹿原”理解之误,而对“韦少府疑为宣城之郡佐”这样明显

的错误却并未指出。第十卷《经乱离后……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一诗,既采用朱谏的分段,又在“备考”中说

:“今人对本诗分段与朱谏略有不同。……似较朱谏分法差胜。”既然今人分段“差胜”,何以又用朱谏分法

?实在令人不解。

其三,幸好古代解说李白的著作不多,将朱谏的全部解说移过来也只不过是八大本中的一部分。但如果以

詹书为典范,《杜甫全集》的整理也采用这种方法,把解说杜诗的古人著作(至少有几十部)全部移抄过来,

恐怕八十大本也容纳不了,而且内容也将更加繁杂,读者也只得望书兴叹了。

综上三点,窃以为詹书的这种做法是否合适值得怀疑。

以前曾经有过约定俗成的规定,凡古籍整理一般只引用五四以前的著作,不引用现代人

的研究成果。这大

概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现代人的研究成果尚未经过历史的检验,不一定成熟。二是有个著作权问题。古籍

整理与学术争鸣的文章不同,有些论文为了学术讨论而引用别人的著作,一般都是简短的个别论点和论据,当

然不存在著作权问题。但古籍整理往往要引用别人著作中的大量论点和材料乃至全部研究成果,那就需要征得

原作者的同意。但这一规定早就被打破,近年来许多古籍整理书都不征求作者意见,擅自引用今人研究成果,

詹书更发展到不仅引用已出版发表的著作和论文,对未正式发表只提供会议的文章也加以引用,真可谓兼收并

蓄,不遗余力。

应当说明的是詹书中引用和批判今人的研究成果,大都注明了出处,这点应予肯定。但其中也有些“题解

”袭用别人引用的重要资料和研究成果,却未注明出处,使读者看后误以为是詹书的发明。如第十四卷《送程

刘二侍御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题解,在点名批评拙作《李白交游杂考》中谓刘眺乃刘tiǎo@③之误、

疑程侍御即程千里为错误后,接着说:“独孤峻,肃宗乾元年间官至越州都督、左金吾大将军,见载独孤及《

独孤屿墓志》、《独孤丕墓志》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会稽掇英总集·唐太守题名词》等。”这段话

正是拙著《李白丛考·李白交游杂考》“刘眺、独孤峻”条所考明的主要内容,然而詹书却不注明,让读者误

以为这是编者的发明。认为别人是错误的就点名批评,而用别人正确的材料就不注明。这是否合适?

类似这样袭用别人研究成果而不注明出处的尚有多处。如第十二卷《自金陵溯流过白壁山玩月达天门寄句

容王主簿》备考引《旧唐书·李白传》后云:“一则自采石达金陵,一则自金陵溯流达天门,二者了不相关。

”袭用拙作《李白诗中崔侍御考辨》中语,亦不注明。第八卷《赠韦侍御黄裳二首》题解引《元和姓纂》、《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四上》、《唐御史台精舍题名》,内容和格式与拙作《李白交游杂考》“韦黄裳”条全同

,最明显的是詹书在其他地方如《东鲁见狄博通》注释中引《姓纂》的格式为:“《元和姓纂》二十三锡:‘

光嗣,户部郎中,孙博通、博济。’”而在此处却用“《元和姓纂》卷二韦氏逍遥公房”,显系从拙作中抄来

,却不注明。第十卷《中丞宋公以吴兵三千赴河南军次浔阳脱余之囚参谋幕府因赠之》题解全抄拙作《李白〈

江夏别宋之悌〉系年辨误》及《李白交游杂考》“宋若思”条考证成果,亦未注明。第二十六卷《为赵宣城与

杨右相书》题解、第二十九卷《赵公西候新亭颂》注释“鸣琴二邦”引《赵思廉墓志》,均抄录自拙作《李白

交游杂考》“赵悦”条,并不注明。

最滑稽的是第八卷《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题解,竟用了整整三页,既袭用拙作《李白与张

jì@④交游新证》、《李白两入长安及有关交游考辨》及《李白选集》的研究成果,承认诗中的“卫尉张卿

”是张jì@④。但又莫名其妙地说了一大堆与此诗无关的什么张jì@④是员外卿之类的话,以批判拙作。

这不禁使笔者想起詹书编者之一的李清渊曾在《文学遗产》1992年第6期上发表过《李白赠卫尉张卿别考》一文

,那篇文章认为此诗中的卫尉张卿不一定是张jì@④,而可能是张去奢或别的人。笔者曾有《再谈李白诗中

的“卫尉张卿”和“玉真公主别馆”》及《李白与玉真公主过从新探》(分别载于《南京师大学报》1994年1期

和《文学遗产》1994年1期,并已收入1997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天上谪仙人的秘密——李白考论集》)。

不知怎么詹书此处却来了个大转弯,又袭用拙作的成果,承认“卫尉张卿”是张jì@④了?这个题解的妙处

在于既袭用了别人的成果却又把发明者痛打一顿,以此把别人的研究成果贬得微不足道,而显示他们的“发明

”比别人更高明、更权威。这样,似乎可以使人无可指责,因为它注明了出处;但又使人看不出别人有什么发

明,因为别人的发明有“错误”。

詹书中还有袭用别人引用的资料,不注明出处,但因未认真研究别人的成果而出现许多破绽的情况。学术

界众所周知,笔者在七十年代后期,曾请北京图书馆将崔成甫家族的十余份墓志拓片制成缩微胶卷,笔者通过

排比研究,对照崔yòu@⑤甫的《上宰相笺》和李白的《泽畔吟序》,终于搞清了崔成甫的家世和生平,确

认李白十首诗中的“崔侍御”、“崔四侍御”以及《泽畔吟序》中的“崔公”是崔成甫(见拙作《李白诗中崔

侍御考辨》,《文史哲》1979年1期,后收入拙著《李白丛考》、《李白考论集》)。詹书在有关篇目的“题解

”中袭用拙作中所引资料和研究成果,都未注明出处。如第八卷《赠崔侍御》题解云:“崔侍御,即摄监察御

史之崔成甫。”接着引李华《崔孝公(沔)文集序》和颜真卿《崔孝公宅陋室铭记》,然后又引拙作中所用的

资料《有唐通议大夫守太子宾客尚书左仆射崔孝公(沔)墓志》云:“后有其弟yòu@⑤甫附记……。”用

词都与拙作一样,却不注明出处。但拙作中说“后有其弟yòu@⑤附记”是承前成甫说的,此处仅引崔沔墓

志即云“后有其弟yòu@⑤甫附记”,则不知“其弟”为谁之弟了。袭用者在不经意处露出了破绽。第十七

卷崔成甫《赠李十二》题解又引崔成甫之祖和父两份墓志上的崔yòu@⑤甫附记,也完全抄自拙作,连墓志

的“志”字也未按詹书体例改为“zhì@⑥”字,也未注明出处。第二十七卷《泽畔吟序》题解云:“此文

是为潇湘逐臣崔成甫的诗集《泽畔吟》所作的序。当作于肃宗乾元元年或乾元二年游潇湘时。”这也是拙作考

出的成果,却又不注明,给读者的印象似乎是詹书的发明。接着又引《崔沔墓志》(此处“志”字按该书体例

应作“zhì@⑥”,抄者忘改)云:“孝公长子成甫,服阙授陕县尉。以事贬黜。乾元初,卒于江介。”这

就奇怪了:崔沔卒于开元二十七年,其墓志乃李邕所作,李邕怎能预先二十年知道崔沔之子崔成甫在“乾元初

卒于江介”?不知编者是否看过墓志拓片,至少可以肯定没有认真研究过拓片,实际上这段文字并非墓志正文

,而是崔yòu@⑤甫在大历年间改葬父、祖重刻志石时加上去的附记。同样,詹书在此文注释(三)中又说

:“《有唐朝散大夫守汝州长史上柱国安平县开国公赠卫尉少卿崔公墓志》载:‘仆射之长子成甫,仕至秘书

省校书郎,冯翊、陕二县尉。’”按此墓志主人是成甫祖父崔yì@⑦,墓志作者是吴少微、富嘉谟。这更奇

怪了,崔yì@⑦卒于神龙元年(705),吴、富怎么能预知五十多年后的事呢?其实这也不是墓志正文,而是崔

yòu@⑤甫改葬父、祖而重刻志石时加上去的附记。而且此处引文也显然不妥当,没有说明“仆射”指谁,

至少应在“仆射”前注明“yì@⑦次子沔,赠尚书左仆射”,才能使读者明白。这也反映出编者在袭用别人

引用的资料时态度不够严谨。又,詹书在该注释(一)“得罪者数十人”下引《旧唐书·韦坚传》,实际上也

是抄袭拙作的成果,拙作最早引用《旧唐书·韦坚传》与《泽畔吟序》作对照,考出崔成甫是韦坚案件受累者

数十人之一。詹书并不予注明。

众所周知,古籍整理在引用别人见解时,一般只作客观介绍,不作主观评判。这是因为古籍整理与学术争

鸣的文章不同,要求稳定一些。特别是放在“备考”中介绍别人的见解,本来只是供读者参考,相信读者会自

己评判。如果整理者认为别人的见解不正确或没有参考价值,那就根本不需要引用。但詹书在“备考”中引用

别人见解后往往加上主观的评判。如《古风》其七备考:“安注(按:指安旗主编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

下同)系此诗于天宝元年,殊无确据。”其十备考:“安注……系此诗于开元二十九年,似欠考虑。”其十二

备考:“安本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恐未必然。”其十四备考:“安注系此诗于开元十九年,无据。”其

二十一备考:“安注本系此诗于天宝二年,……不足为据。”其二十五备考:“安注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不

知何据。”其三十五备考:“安注将此诗系于天宝九载,……无据。”《行路难》备考:《选集》(按:指拙

撰《李白选集》)及安注“两书对此三诗作年似论证不足。”第十四卷《送薛九被谗去鲁》备考:“安注系此

诗于开元二十九年,无据,不可据信。”第十五卷《送友人》备考:安氏“谓此诗作诗之地在南阳,并谓作于

开元二十六年,皆失之武断。”十六卷《送梁四归东平》备考:“安注系此诗于开元二十一年,纯属臆测,不

足信。”十九卷《挂席江上待月有怀》备考:“安注系此诗于天宝七载,谓所怀之人似即……崔侍御,臆猜无

据。”类似这样的评判在詹书中比比皆是,大约有近百条之多。窃以为既然已评定为“殊无确据”、“不足为

据”,就根本没有必要引用。

实际上,李白的诗歌多为抒情诗,学者们对其内容的理解大都见仁见智,分歧很多,真正有确凿证据可以

编年的只有很少一部分,大部分诗篇只能根据各自的理解推测其写作年代,或者根本不编年。即使如詹先生那

样的前辈专家,在《李白诗文系年》中也有很多诗篇的编年是没有确据的。如将《古风》其三系于天宝十载,

其二十六、其二十七、其五十二系于开元二十三年、其四十九系于天宝三载等等,人们也可以说“不足为据”

或“殊无确据”的,而在詹书中虽将这些也列入“备考”,但却没有评判。尤其如詹书第十三卷《赠别郑判官

》备考称:“杜甫有《缆船苦风……奉笺郑十三判官》诗,……疑此郑判官即郑十三也。”也可说是“臆测”

。第十七卷《游太山六首》题解:“此诗作于天宝元年四月”,可是诗中有“山花异人间,五月雪中白”句,

明明在“五月”,称作于四月显然错误。更令人不解的是,如《江夏别宋之悌》、《别内赴征三首》,詹先生

的《系年》分别将它们系于乾元元年和天宝二载,事实已证明是错误的,詹书的题解也已改用了拙作《李白〈

江夏别宋之悌〉系年辨误》与郭沫若《李白与杜甫》的新说,但却没有在“备考”中引《系年》并加评判。更

令人吃惊的是第十六卷《以诗代书答元丹丘》题解不见詹先生系年,而在备考中指责瞿蜕园、朱金城先生的《

校注》、拙撰《选集》及安注将诗中“离居在咸阳,三见秦草绿”二句理解为李白在长安三年之证是错误的,

应按李清渊、杨明的说法指元丹丘在长安三年。然而在詹先生《李白诗文系年》55页,明明将此诗系于天宝四

载下,并云:“诗云:‘离居在咸阳,三见秦草绿。’当是去朝后居咸阳时作。白以天宝二年进京,至此将届

三载,故云‘三见秦草绿’也。”原来正是詹先生自己,在本世纪五十年代,最早提出这两句是李白在长安三

年之证。如果詹先生现在仍认为这说法是对的,那么就不应该指责《校注》、《选集》和安注;

如果詹先生认

为这说法是错误的,那么首先应受指责的是詹先生。可是詹书在此诗的题解、注释、备考中均无一字提及《系

年》,真是讳莫如深,这只能说明詹先生太缺乏自我批评的精神,说明詹先生采取的是“责人严、待己宽”的

治学态度,窃以为这是不公平的。詹书还有更为严厉教训别人之处。如第二十三卷《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并

序》备考大段批判拙作《李白与元丹丘交游考》,真可谓淋漓尽致。同时还批评《李白在安陆》“亦袭其说”

。最后,摆出权威架势教训说:“凡此种种,望持此论者细细思考。”笔者非常感谢詹书的训教,谨闻命矣。

然窃以为詹先生说此诗作于天宝九载其实也没有什么根据,因为李白有《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诗等表明元

丹丘是年正隐于高凤石门山。元丹丘隐嵩山乃开元二十一年前后的事,当时李白确曾应邀赴嵩山,有《题元丹

丘颍阳山居》等诗可证。所谓“娇女爱飞鹤”,只是说女儿年小就爱玩具飞鹤的游戏而已。娇女乃许氏所生,

与宗氏没有丝毫关系,而且分居两地,何以称“举家就之”?凡此种种,笔者亦望持天宝九载论者细细思考。

实际上,詹书在批评别人之时,往往是强词夺理的。如第十四卷《送贺监归四明应制》备考:“陶敏《李

白〈送贺监归四明应制〉诗为伪作》辨证王琦说非是,并推断此诗乃晚唐人拟作,误入李集。详见《李白学刊

》第二辑。《选集》于《送贺监(按:此字衍)宾客归越》诗注中亦称:‘李集有七律《送贺监归四明应制》

一首,乃晚唐人拟作,误入李集。’今按‘伪作’说也不足信,此诗盖为侍从玄宗及太子等在内宫便殿送别贺

知章时作。据诗题仅言‘应制’,知非奉和之作。玄宗之赠行诗为五言律,李白以七言律应制以区别之,反为

得体,其真实性则无可疑,晚唐姚鹄等人所模拟者,或即此诗。”这真是奇谈怪论。首先,说此诗是“李白侍

从玄宗及太子等在内殿送别贺知章时作”,有何根据?我们也可用詹书的说法:这完全是无据的臆测。事实上

当时李白已遭谗而被疏远,哪里还谈得上“侍从玄宗及太子等在内殿送别贺知章”?其次,说皇帝用五律,臣

下应制用七律反为得体,那么,臣下应制同样用五律就不得体?第三、众所周知,李白擅长乐府和绝句,五律

次之,七律最差,李白何以偏要用最不擅长的七律写应制诗?难道是故意露拙?第四、陶敏的文章已指出,《

送贺监归乡诗集》完整地保存在《会稽掇英总集》卷二中,共有37首诗,其中除32首乃玄宗时人所作的五律、

五排外,还有晚唐人的拟作七律五首,却没有所谓李白的这首应制诗。而附录中却收有李白的《送贺宾客归越

》绝句。同时考明李白并未在长安参预送贺知章之会,而是在阴盘驿单独送贺而写了首著名

绝句。因此完全可

断定这首七律是晚唐人共拟同题同韵之作,误入李白集。詹书的臆测狡辩并不能否定陶说,只能说明编者强词

夺理。再如第十卷《江夏赠韦南陵冰》题解引拙作《李白暮年若干交游考索》称韦渠牟十一岁时正当乾元二年

,又引安注指责笔者所推微误,应改为上元元年。按韦渠牟卒于贞元十七年(801),享年五十三,由此考知其生

于天宝九载(749),十一岁时正当乾元二年(759),一点也不误;如说十一岁时为上元元年(760),则其贞元十七

年(801)卒时应该是五十二岁。安注推算误之于前,詹书却又沿误于后。不知詹书为什么自己不去认真推算一下

?此书编写之粗疏,于此亦可见一斑。

詹书第十六卷《酬王补阙惠翼庄庙宋丞cǐ@⑧赠别》备考简直象是一篇大批判文章。首先用近两页篇幅

引了谢思炜、陈建平两篇文章的资料和论点,然后说:“至于谢思炜、陈建平之系本诗于开元二十二年,是完

全不能结合本诗的内容和情调的。”接着又用6行批判安注,结论说了两遍“显然是说不通的”,还说:“至于

将本篇‘朴散’‘时讹’之语,‘辞楚’‘避秦’之语,‘世迫’‘隐沦’之语,都委之于天宝十二载的政治

形势,以证成其三入长安之说,更不足为据。”窃以为所有这些应该写成专文单独发表,在古籍整理的书中,

既然编者认为“说不通”和“不足为据”,完全可以不引用。只要将自己意见申述即可。

在一部著作中,前后的观点应该统一、一致,这恐怕是一个起码的要求,古籍整理也不应例外。然而在詹

书中,我们发现在不少问题上有前后不一致之处,甚至在同一篇作品中,也有自相矛盾的。从詹书的许多诗文

的题解和注释看,显然是不赞成“两入长安说”的,即不承认李白在开元年间到过长安。如第八卷《玉真公主

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题解:“此诗当作于天宝元年秋。或谓作于开元十八九年,或谓作于开元二十六年

前后,并视为一入长安之力证,皆可商。”当然,这完全可以保持自己的看法,詹书也完全可以不引用“两入

长安说”,这才真正显示出一本书的特色。但奇怪的是,第八卷《赠新平少年》备考却说:“按此诗似为初次

‘西入秦海,一观国风’(《上安州裴长史书》)时所作。”检詹书第二十六卷《上安州裴长史书》题解:“

兹文当作于开元十八年,李白三十岁时。”这岂不是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李白在开元十八年时到过长安吗?

就在同一篇《赠新平少年》题解中,却又说:“此诗可能为李白在入翰林以前西游秦地至新平作”。“入翰林

以前”是指哪一年?没有说;但肯定不是指开元十八年。那么,詹书中说的李白到底几次到长安呢?读者就无

法知道了。再如第十卷《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集评引安注按语:“朱谏谓第一首为伪,非是。第一首自

叙生平,其中‘当时笑我贫贱者,却来请谒为交欢’,‘前门长揖后门关,今日结交明日改’数句,正是其一

入、二入长安时情势,非白不能道也。应是白作。”安注明明说的是“两入长安时情势”,按照詹书的体例,

如果不同意这说法,都要加批判语,可是此处却未加按语,是否意味着编者同意两入长安的说法?又如第二十

四卷《寄远》题解:“其中多是十年安陆时期的作品”又其一备考:“按:据诗意,似是李白在秦地长安思念

楚地安陆许氏之作。”所谓“十年安陆时期”,当然是指开元十五年至二十四年的事。那么,李白在长安思念

安陆许氏当然也只能在此期间。这是否也意味着詹书又承认李白在开元年间到过长安呢?这个问题在詹书中显

然自相矛盾。

同一篇作品中的自相矛盾在詹书中还有不少。例如《蜀道难》题解:此诗“本阴铿《蜀道难》‘蜀道难如

此,功名讵可要’之旨”。但备考却说:“安旗……在《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中与郁贤皓《选集》同引姚合《

送李馀及第归蜀》‘李白《蜀道难》,羞为无成归’之说,以为此诗寄寓功名无成之意,近年来亦未得论者首

肯。”所谓“未得论者首肯”显然是表示詹先生不同意这说法。这样,备考与题解岂不是自相矛盾?再如《乌

栖曲》题解:“《系年》系此诗于天宝二载。”作了肯定。众所周知,天宝二载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之时。

但下文又云:“或太白游姑苏时怀古而作。”“太白游姑苏”决不是在天宝二载,这岂不又是自相矛盾?又如

第十七卷《江上答崔宣城》题解:“至德元年,白往来宣城、当涂、溧阳间。”又引《系年》云:“诗云‘还

期如可访,台岭荫长松。’盖太白方由宣城至江上,即赋诗答崔钦也。”即认为由宣城往天台山去。但在备考

中引王谱、安注、拙作等,加以批判。唯肯定丁立群所说“谬忝燕台召”指“应永王lín@⑨召”为是,“

其说可从。”那此诗就不可能是“至德元年”之作。而李白入永王lín@⑨幕后,被捕入狱,后又流放夜郎

,赦后也从未从宣城往天台山。而且事隔多年,崔钦也不可能仍为宣城令。可见备考的说法与题解又显然是自

相矛盾。

李白与他的崇拜者魏万在广陵相遇后同往金陵,李白写有《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魏万则有《金陵

酬翰林谪仙子》答诗。在詹书中,前诗题解云:“《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三载。”后诗注释最后则云:“《

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答诗怎么会发生在赠诗之前的不同年代?这岂不又是自相矛盾?

为古代作品作注释,最重要的是清楚、正确,尽量避免或减少错误。因为读者就是要依靠注释来理解作品

内容。但詹书中有的当注不注,如第三卷《乌栖曲》:“东方渐高奈乐何”的“高”乃通假字,应读作“hà

o@⑩”,白也,明也。“东方渐高”,即东方渐明,东方渐白。此处不注,读者则不知其意。詹书中有些注

释没有说清楚,还有不少注释是错误的。如第七卷《玉真仙人词》注引赵明诚《金石录》云:“志又云:元年

建辰月卒,而史以为卒于宝应中,亦非也。”此乃赵明诚不懂“建辰月”即宝应元年三月而误说,詹书引用而

不指出其误,即同意赵之误说了。第十六卷《送梁四归东平》注“大火南星月”,引朱谏注及《尚书·尧典》

和孔传,没有自己的解释,读者仍然看不懂。第二十卷《太原早秋》“时当大火流”的注释比较清楚,但说“

大火星为二十八宿之一”,仍不全面,二十八宿中没有大火宿。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指二十八宿中的心宿二,因

为心宿是属于十二星次中“大火”星次的代表星宿,故代称大火,简称“火”。同时还应该解释一下什么叫“

二十八宿”和“十二星次”及其关系。同样,第二十七卷《送黄钟之鄱阳谒张使君序》“火西飞而献秋”注释

也只引用《诗·豳风·七月》的毛传、郑笺、朱熹《诗集传》,没有自己的解释,只说“火星西沉”,不说指

恒星的星宿,就可能使读者误解为行星的火星了。再如第十三卷《江夏别宋之悌》“遥将碧海通”注释:“碧

海在东海中”,“海水深处皆碧色”云云,等于不注;此处应注出指宋之悌要去之地在海边,即指朱鸢。又如

第十四卷《金乡送韦八之西京》题解:“韦八,姓名生平无考。”明明是姓韦,怎说“姓”无考?只应说“名

字生平无考”才对。同卷《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路创李北海(李公邕昔为括州,开此岭路)”注释引《

旧唐书·李邕传》:“开元三年,……左迁括州司马。”编者说:“诗注开岭路事当在此时。”可是接着又引

朱谏注:“陆路岭行亦计一百余里,相传李邕为括州刺史时所开。”按李邕为括州刺史在开元二十三年(详见

拙著《唐刺史考》)。究竟是开元三年为司马时所开,还是开元二十三年为刺史时所开?自相矛盾,置读者于

五里雾中。同诗“身著日本裘(裘则朝卿所赠,日本布为之)”,注释云:“朝卿,即日本诗僧晁衡。”大家

都知道晁衡是日本遣唐留学生,怎么会变成“日本诗僧”了?不知詹书是另有所本还是搞错了?检詹书第二十

四卷《哭晁卿衡》题解,也只说是日本遣唐留学生,未说为诗僧,那可以说此处是个错误。第十八卷《九日登

山》“题舆何俊发”只注释典故出处,而采用朱谏串讲这句为“郡伯以所题之舆,疾发以相

招”,大误。此句

的“题舆”实际就是指别驾,意谓别驾多么英俊风发。第八卷《赠临míng@(11)县令皓弟》题解:“本卷

有《赠从兄少府皓》诗,可参考。”一个是“弟”一个是“兄”,一个是“县令”,一个是“少府(县尉)”

,明为两人,怎么参考?第三十卷《武去思颂碑并序》:“尚书右丞崔公禹,称之于朝。”注云:“据《新唐

书·宰相世系表二下》,崔禹为坊州刺史宗之的堂兄弟。”按尚书右丞是正四品官员,史籍中多有记载。严耕

望先生著有《仆尚丞郎表》,根据史料明确指出:乾元二年,崔由都统浙江淮南节度史入迁右丞,上元元年二

月一日癸巳朔,出为蒲同晋绛等州节度使。并考明李白此文中的“崔禹”当即“崔@(12)”(“@(12)”为“

宇”的异体字),《旧唐书·肃宗纪》作“寓”当为“@(12)”字之误。此文乃李白在乾元二年流放遇赦回到

江夏时作,时崔@(12)正任尚书右丞,《新表》之崔禹仕至坊州刺史,当是另一人。詹书未检《仆尚丞郎表》

,遂致此大误。

詹书中对官名的解释也有不准确之处。如第十四卷《送程刘二侍御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题解:“侍御

,为对待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的通称。”按赵lín@⑨《因话录》卷五:“御史台三院:一曰台院

,其僚曰侍御史,众呼为端公。……二曰殿院,其僚曰殿中侍御史,众呼为侍御。……三曰察院,其僚曰监察

御史,众呼为侍御。”由此可知“侍御”只是称殿中侍御史或监察御史,不是三院僚属的通称,侍御史应称“

端公”。翻检《全唐诗》,有大量诗篇确实称侍御史为“端公”,而称殿中侍御史或监察御史为“侍御”,可

知赵lín@⑨的记载是可信的。这段话的詹书第八卷《赠韦侍御黄裳二首》题解中曾被引用,不知何故在此

处出现误解。第十二卷《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题解:“卢侍御虚舟,即侍御史卢虚舟。”下文还一再说“卢

虚舟为侍御史”、“卢虚舟初为侍御史”。但是据贾至《授卢虚舟殿中侍御史制》,可知卢虚舟实为殿中侍御

史,并非侍御史,所以李白称他为“侍御”。由此可看出詹书认为“侍御史”与“殿中侍御史”是没有区别的

。在《送程刘二侍御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题解中,把“判官”解释为“是官署内负责判理文案官员的通称

”,也不对。唐代节度使幕府中的判官是由节度使挑选奏请充任的幕僚,备临时差遣,并非正官。其他官署内

是没有判官的。再如第十二卷《送张舍人之江东》题解解释“舍人”时引《旧唐书·职官志》,只引中书舍人

和通事舍人,然后说“此张舍人究为中书舍人抑或通事舍人不详”,其实,《职官志》还记载着东宫官署亦有

太子中舍人、舍人等,这里的引文和说法至少是不全面的。另外,第十二卷《宣城九日闻崔四侍御与宇文太守

游敬亭……寄崔侍御二首》备考引安注:“本年《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诗云:‘君从九卿来’,即当

指宇文曾任大理评事一职。”大理评事是从八品下的低级官员,怎能称“九卿”?显然是错误的。按詹书体例

,凡认为错误的都要加以批评,但此处却径引而未加评判,是否意味着不认为是错的呢?

詹书中对地名的注释错误较多。如第四卷《杨叛儿》“妾劝新丰酒”,注释引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

“丹徒县有新丰镇。”接着编者说:“即今南京附近之丹徒县。”误。按丹徒县新丰镇在今镇江市东南,丹阳

市北,离南京很远。丹徒县属镇江市,西距南京市百余里,中间尚隔有属镇江市的句容市。再如第七卷《永王

东巡歌》其六“丹阳北固是吴关”注释引《元和郡县志》“润州丹阳县”:“本云阳县地,……天宝元年,改

为丹阳县。”又引上元县:“丹阳县故城,在县东南五里。”编者云:“即今江苏丹阳县。”大误。按此诗中

的“丹阳”指唐之丹阳郡,即润州,具体指丹阳郡治所京口,即今江苏镇江市。北固山即在今镇江市长江边,

与今丹阳县无涉。唐代润州在天宝元年改为丹阳郡,乾元元年又改为润州。而《元和郡县志》所记之两“丹阳

”乃另外两处,不可混为一谈。所谓“本云阳县地”,即今江苏丹阳市,在今镇江东南约六十里。而上元县东

南五里的“丹阳县故城”乃指今南京市江宁县与安徽当涂县交界的小丹阳镇。詹书注释误将三处混为一处了。

同卷《江夏行》:“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注释云:扬州,“今江苏扬州市

。”作为唐武德九年后的扬州即今江苏扬州市是对的。但又引《莫愁乐》(古辞)“闻欢下扬州”、《三洲曲

》“送欢板桥湾,相待三山头”,这是南朝时的扬州,指今南京市,非广陵之“扬州”。“板桥”、“三山”

都是今南京近郊地名。两处不能相混。如果认为此诗中之“扬州”乃拟南朝乐府,则应指今南京,不能将两个

不同地点的扬州都引用。第八卷《赠丹阳横山周处士惟长》题解云:“本诗之丹阳,谓当涂。”这说法似是而

非。按此“丹阳”即指秦汉及南齐时之丹阳县,在今南京市江宁县和马鞍山市当涂县交界处的丹阳镇,俗称小

丹阳。又如第十四卷《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题解引《系年》云:“长芦乃扬州六合县之长芦镇。”按长芦镇

今属南京市大厂区,既不属六合县,六合县亦为南京市属县,不属扬州市。同卷《送程刘二侍御兼独孤判官赴

安西幕府》题解对“安西”解释云:“其治所在龟兹国城内。”按龟兹在唐代早已不是国名,贞观年间已成为

都督府名,后成为军镇名,为“安西四镇”之一。所以用“国”字是错误的。第十六卷《答

湖州迦叶司马问白

是何人》题解解释“湖州”云:“治所在今江苏吴兴县。”大误。湖州在七十年代以前确曾称吴兴县,但一直

属于浙江省,现在应称浙江湖州市。第十七卷《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题解引《系年》云:“知太白由金陵至

秋浦抵南陵五松山。”按南陵在秋浦东北,从金陵应先经南陵然后到秋浦。第十九卷《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

》“白鹭映春洲”注释云:“在今南京市西南长江中。”又误。按唐代白鹭洲在长江中是对的,但今南京市长

江中已无白鹭洲,因长江外移,现已成为陆地。具体地点在今南京市水西门外江东门一带,同卷《登金陵凤凰

台》引拙撰《李白选集》注“白鹭洲”即是。但《登金陵凤凰台》注释“一水”为“指秦淮”,又误。唐时白

鹭洲在长江中,不是在秦淮河中,唐时秦淮河在今水西门处已入长江,所以“一水”当然指长江。凤凰台注释

为在今南京市,当然不错,具体可说在今南京市集庆门内来凤街、凤游寺附近。第二十卷《下途归石门旧居》

题解解释“石门”既引时人所说指当涂的隐居山,又说石门有数处,“本诗所云‘石门’,盖即永嘉石门。…

…魏万所以到永嘉去探访李白,可能听说那里有李白的‘石门旧居’。”自相矛盾。实际上,诗中明说:“隐

居寺,隐居山,陶公炼液栖其间”,陶弘景从未在永嘉炼液,怎说此诗“盖即永嘉石门”?类似这样的地名注

释错误还有一些,兹不赘。

关于东晋支道林向竺道潜买山的山名,各典籍记载均误,詹书所引以注释者亦误。第十二卷《北山独酌寄

韦六》“未闻买山隐”注释引《世说新语·排调》:“支道林因人就深公买印山。”又引余嘉锡注:“印山当

作@(13)山。”按《世说新语》“印”字误,余嘉锡引《高僧传》作“@(13)”亦误,《大正大藏经》经五十

卷及中华书局标点本《高僧传》卷四作“仰”更误。笔者十多年来六次赴浙东新昌实地考察沃洲和天姥山,并

发现了《东@(14)山志略》,详记支遁求竺道潜买@(14)山小岭事,始悟《世说》的“印”乃“áng@(15)

”之形误,《高僧传》之“@(13)”乃“@(14)”之形误。《辞海》“买山”条对此已纠正。“áng@(15)

”与“@(14)”通,当读作“昂(ang)”。东@(14)山在唐代即称沃洲山,白居易有《沃洲山禅院记》,

详见竺岳兵《晋唐名人与沃洲山水》(《唐诗之路学术讨论会资料》之三)。当然,这是古书的错误,詹书只

是引用,不能负其责。但是,如果詹书能查一下《辞海》或看一下竺岳兵的文章,就能订正古代典籍记载的讹

误,并作出正确的注释。

属于古籍整理的书籍,一般都要求文字和标点正确,不要出现或尽量少出现错误。异体字除专名为避免混

淆可保留外,一般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为准

规范化。可是,在詹书中由于校对粗疏或其他原因,错字很多;而对异体字却一一出校,浪费许多篇幅。

先举些错字例:1193页1行“兴元府,即今汉水府”,“水”显为“中”之误。1223页“校注”依该书体例

“注”显为“记”之误;1238页倒10行“窦@(32)”的“@(32)”显为“@(31)”字之误;1242页“五师”的

“五”显为“吾”之误;1723页倒4行“亨年”的“亨”字,显为“享”之误;2266页倒2行“若云与霞蔚”的

“与”字显为“兴”之误;2285页3行两“@(16)”字,显为“惕”字之误;2215页倒3行“丧心”的“丧”显

为“伤”之误;2552页8行《元和姓篡》的“篡”显为“纂”之误;2533页倒6行“闫四月”的“闫”显为“闰

”之误;2539页1行“《旧唐诗》”的“诗”显为“书”之误;2744页倒4行“君平既弃也”的“也”显为“世

”之误;2940页倒8行“《彰明遗事》”的“遗”显为“逸”之误;3318页倒2行“流夜朗”的“朗”显为“郎

”之误;3545页倒5行“百丈岩,在桐相观西北”的“相”显为“柏”之误。类似这样的误字不胜枚举。大lì

@(17)的“lì@(17)”(2473页、2918页)等、阴lì@(17)的“lì@(17)”(3103页)误作“lì@(1

8)”,《淮南子·dì@(19)(地)形训》的“dì@(19)”(2380页8行、3410页倒5行等)误作“zhuì

@(20)”,甚至第二十二卷(3498页)《上崔相百忧章》大标题中的“章”字也误作“草”字。这些都可以用

校对疏忽来解释。奇怪的是,众所周知的《述书赋》作者窦皋,詹书在2377页、2397页都写作“窦@(31)”,

2861页集评竟引两条《唐宋诗醇》,而后一条显然是《李太白诗醇》中语。不知是否也是校对的疏误?但第二

十三卷《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图》末句“何必向天台”的“台”字,詹书却作“@(21)”字,后面的注释也作

“@(21)”,检宋本原文却正作“台”,众所周知“天台”是地名,典籍中未见写成“天@(21)”的,这恐怕

不是校对的疏误吧?

除了错字以外,詹书标点也有些问题。例如第七卷《清溪行》“校注(按:当作校记)”:“咸本作宣城

清溪二首,与《清溪胜桐庐》合为一题。”“宣城清溪”应加书名号而不加,“清溪胜桐庐”乃首句,当用引

号,却误用书名号。同卷《草书歌行》备考引王注:“按以一少年丈人,而故贬王逸少,张伯英而推奖之。”

“王逸少”下之逗号显然不当,最多只能加顿号。同卷《和卢侍御通塘曲》题解引赵lín

@⑨《因话录》卷

五的文字,中间有省略,却不用省略号,这也是不规范的。如果不用省略号,这段文字就不应当用引号。再如

第十六卷《登黄山陵台送族弟溧阳尉济充泛舟赴华阴》题解引杨齐贤曰:“太白自注:时在当涂,即今之太平

也。”按“时在当涂”后面不当用逗号,当用句号。因为只有这四字是太白自注。而“即今之太平也”显然是

杨齐贤语。又如第八卷《春日陪杨江宁及诸官宴北湖感古作》校记:“咸本题中缺日字,作字。”按“日字”

后的逗号应作顿号,否则容易误解。

再说异体字。古书中用异体字较多,包括古体字、俗体字等等,除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之外,都应改作

正体,古籍整理也一律应用正体为准,异体字不必出校。如“kuì@(22)”、“zàn@(23)”、“xī@

(24)”、“kēi@(25)”、“@(12)”、“zhè@(26)”等字,都应径改作“愧”、“暂”、“溪”、“kēi@(27)”、“宇”、“浙”等正体字,不必一一出校。如果一定要出校,最多说明是某字的异体字即可

。但在詹书中,类似这样的异体字都一一出校,用了不少篇幅。有的还在注释中引经据典地解释,如《古风》

其四十八:“徵卒空九@(12)。”注释云:“@(12),荀子《赋篇》:‘精微乎毫毛,而大盈乎大@(12)。’

杨jìng@(28)注:‘@(12)与宇同。’”实际上这完全没有必要。又如第十四卷《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

》“飘yáo@(29)浙江汜”校记:“浙,郭本、全唐诗本作zhè@(26),通。”按:说“zhè@(26)”

与“浙”通,不对,这不是通假字,而是音义单一完全相同的异体字。

相反的情况是,有些字不是异体字,詹书中却失校。如卷二十三《听蜀僧弹琴》“馀响入霜锺”,“锺”

字王本作“zhōng@(30)”,詹书未出校。在注释中引《山海经·中山经》“有九zhōng@(30)焉,

是知霜鸣”,亦误作“锺”。按这两字虽可通假,现在都简化为“钟”字,但在古汉语中,却是意义不同的两

个字,并不是异体字。“zhōng@(30)”指古击乐器和计时器;“锺”则指盛酒浆或粮食的容器和古计量

单位,又用作姓,用作钟情等;此处“霜钟”的“钟”应依王本作“zhōng@(30)”为是。

以上只是笔者粗读詹书后发现的部分问题。为了使今后的古籍整理更好地符合学术规范,特提出来向学术

界请教。其中可能有不当和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责任编辑】陈泳超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钅加英

@②原字为王加景

@③原字为月加兆

@④原字为土加自

@⑤原字为礻加右

@⑥原字为言加志

@⑦原字为日右加(山下加豆)

@⑧原字为氵加此

@⑨原字为王加磷去石

@⑩原字为白加高

@(11)原字为氵加名

@(12)原字为宀加禹

@(13)原字为山加卯

@(14)原字为山加卯去丿

@(15)原字为卯去丿

@(16)原字为忄加易

@(17)原字为厂里加(禾禾下加日)@(18)原字为厂里加(禾禾下加止)@(19)原字为(队的繁体)下加土@(20)原字为队的繁体

@(21)原字为吉下加冖下加厶下加土@(22)原字为女加鬼

@(23)原字为斩的繁体下加足

@(24)原字为奚加谷

@(25)原字为克加寸

@(26)原字为氵加制

@(27)原字为克加刂

@(28)原字为亻加京

@(29)原字为瑶去王右加风繁体

@(30)原字为钅加童

@(31)原字为自下加Z

@(32)原字为血下加Z

期刊影响因子的“含金量”是多少

期刊影响因子的“含金量”是多少 这是一个以标准衡量的世界。既然吃饭都有米其林餐厅评级作为参考,更何况严谨的学术科研成果。 期刊影响因子长久以来被学术界视为一个重要的科研水平参考指标。在一本影响因子高的期刊发表论文,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和成果也更容易获得认同。然而,部分科学家已对这一指标能否真正反映单篇论文乃至作者学术水平提出质疑,加上每年发布这一指标的汤森路透公司在本月早些时候宣布把相关业务转售给两家投资公司,影响因子未来能否继续维持其「影响力」令人存疑。 广泛影响 根据汤森路透发布的信息,该公司已同意将旗下知识产权与科学业务作价35.5亿美元出售给私募股权公司Onex和霸菱亚洲投资。这一业务包括了世界知名的科技文献检索系统「科学引文索引」(简称SCI)以及定期发布的《期刊引证报告》,其中的期刊影响因子是一本学术期刊影响力的重要参考。 新华社记者就此事咨询了汤森路透,该公司一位发言人说,这一交易预计今年晚些时候完成,在此之前该公司还会继续拥有并运营这项业务,「我们将在不影响这项业务开展和质量的前提下完成交易」。 帝国理工学院教授史蒂芬·柯里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对汤森路透用来计算期刊影响因子所使用的数据是否可靠本来就有一定顾虑,「我不确定汤森路透的这次交易是否产生影响,但这项业务的接盘方如果未来能够保证这方面的透明度也是一件好事」。 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通常是以某一刊物在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除以该刊物前两年发表论文的总数,得出该刊物当年的影响因子数值。理论上,一种刊物的影响因子越高,影响力越大,所发表论文传播范围也更广。鉴于全球每个科研领域中都有大量专业期刊,如果有一个可靠的指标能告诉研究人员哪个期刊影响力更大,他们就能更高效地选择在一个高质量平台上发表科研成果。 但这又引申出一个现象,即许多科研机构、高校甚至学术同行越来越依赖影响因子来评判一篇论文甚至作者本身的科研水平,进而影响他们的职称评定和获取科研项目资助等机会。 业内争议 这种过度依赖影响因子的做法引起不少业内争议。来自帝国理工学院、皇家学会等科研机构学者以及《自然》《科学》等期刊出版方的高级编辑,合作撰写了一份报告分析其中弊端,并提出相关改进方案。这篇报告已在近期被分享到一个公开的预印本服务器上供同行审阅。 报告分析了包括《自然》《科学》在内11份学术期刊在2013年至2014年间所刊发论文被引用次数的分布情况,这些数据也您身边的论文好秘书:您的原始资料与构思,我按您的意思整理成优秀论文论著,并安排出版发表,企鹅1550116010自信我会是您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论文好秘书被用来计算2015年相关刊物的影响因子。 报告作者发现,多数论文被引用次数都达不到发表它们的期刊的影响因子数值水平,比如《自然》在这期间所刊发论文中的74.8% 在2015年获得的引用次数就低于这本期刊当年影响因子所显示的水平,《科学》的情况也类似。报告说,这主要是因为这些期刊中有一小部分论文被引用次数非常高,导致影响因子在均值计算过程中出现偏差。 报告详细描述了如何更准确地计算出期刊所刊发论文被引用次数的分布状况,并呼吁各家期刊将这些基础数据公布出来,减少学术界对影响因子的过度依赖。

论文学术规范与体例

课程论文学术规范与写作体例 必读一:学术规范 一、学术论文写作的三个规范 学术论文写作的规范大致分为三个方面。 (一)格式规范 格式规范要求认识到学术论文的特征,每一个部分要齐全,包括标题、摘要、关键词、作者介绍、引言、正文一二三四、结语、注解或参考文献、作者联系方式(电子邮箱、电话、邮编)等等。如果刊物收到的论文缺这少那,那就表明不懂学术规范。 这是由学术论文的本质所决定的:前面的几项是集中表现作者学术创新的一些信息。最主要的内容、最重要的观点以及作者的前期研究成果。学术期刊审查与发表论文时,首先要关注的就是这些方面。论文如果没有这几个部分,就很难表明作者的思路,论文就没有层次感,结构是否完整,引文是否都注明了出处就不清楚。 (二)引用规范 引用规范最为重要,这是学术研究的基本道德准则所要求的,即论文中的每一条前人的论述,都要用引号引起来,并注明其详细来源。凡是前人的东西,不论是一个观点还是一段话,不论是一句话还是一个关键词,都要注明来自何处,而不能与自己的论述相混淆。特别是不能将前人的观点当成自己的,不能将别人的当成自己的,那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一旦被人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一篇七八千字的论文,没有五条以上的引用文献,是不可理解的。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不是说明你的阅读与调查面较小,就是说明你在论文中应当注明的还是没有注明。学术研究总是在传承中才有创新,引用文献是学术探讨的本质需要,也符合学术发展的规律。 (三)创新规范 所谓创新规范,是指学术探讨的本质就是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必要写论文,

当然,创新有不同的角度,表现为材料的新发现、论点的新提出、新的语言表述方式。如果作者自己都没有觉得有新意,的确就没有必要写论文。一般而言硕士论文要求最少有30%的创新,博士论文要求最少有70%的创新。 学术论文是指在各高校学报和专业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其实也包括学术专著,它是学术论文的扩大与集中。如果是普及性的文章,报纸上介绍性文章,流行刊物上的文摘,那是以大众文化和科学普及为目标的,另当别论。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发展与强盛的动力,因此,学术论文讲究规范是首要的,无可争辩的。 二、学术论文写作的四个关键环节 学术论文的写作,从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到整理书目、编制索引,从实地的调查访谈到对于某些现象的具体分析,从论文提纲的编制、论文初稿的草拟到论文的修订和发表,是一个系统的、具有一定难度的学术探讨过程。这个过程应当把握以下四个关键环节。 (一)论文选题的“四性” 并非什么样的题目都有研究的价值,也并非什么样的题目都适合自己来做。论文的选题特别重要,重要到可以决定你的论文有没有价值。题目太旧,做了没有意义;题目太大,你也做不了;题目太小,花了很多时间都不到应有的评价;题目太实,又没有理论性和学术性。 1.适度性学术论文的选题要有适度性。所谓适度性是指论文的选题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选题太大了,需要涉及的资料太多,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就很难完成,很长时间见不到成效,就没有动力再写下去了。 2.可行性指你的题目所需要的资料是不是在学校图书馆与资料室,以及可以利用的网络资源中,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或者是不是学校资料库当中的强项。 3.价值性所谓价值性是指你所选的题目要有一定的新意,虽然不要求填补空白,但要求在某一点上有所创新。学术界正在展开讨论的热点话题,或者是有关破解许多其他问题的关键话题,可供写作论文时参考。选题一定要有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不然花了很大的力气,研究了老半天,写出来的论文就得不到应有的评价。

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方法及规范

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方法及规范 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方法及规范 近年来,我国高校在校研究生人数快速增长,他们中大多思想活跃、努力学习、刻苦钻研,能顺利地完成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并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然而,由于硕士研究生,一般刚刚涉及科学研究和论文撰写,没有这方面的训练和经验,加上时间紧促,论文撰写中尚存在一定的困难及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目前,通常由导师个别辅导以及模仿报刊论文去写作,从实践来看是很不够的。 笔者长期从事学术期刊的论文编审工作,受理了许多研究生论文,从中了解到开办这方面的讲座和辅导是许多研

究生希望。然而,论文撰写涉及的问题很多、很细、很深,本讲座也许只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论文撰写是充满个性差异的事物,为了提高本讲座的实际指导意义,尽量多讲授一些写作中的共性问题,以写作的基本方法、规律和思路为主,避开具体的专业知识问题和语文问题。为此,讲座安排了四方面的内容:科技论文的基本知识;学术论文写作的一般方法和要领;论文各个部分的撰写要点;论文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本讲座的不少内容仅仅笔者个人的经验总结,是探索性的,例如,如何论述本研究的先进性和创新性,文章正文的撰写方法和思路等,因此尚不成熟。学术论文的写作本身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本讲座介绍的方法和技巧很难适合所有的论文写作,加上笔者的知识水平因素和时间仓促,尚存在各种不足和缺陷实属难免,但希望能为研究生和一些年轻教师在论文撰写上提供参考。 一、科技论文的基本知识

学术论文的种类 不同类型的学术论文其写作方法有着很大的不同。学术论文可有多种分类,按出版的形式分有: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科技报告等。按内容及研究性质分有:a)研究报告型,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有实验研究报告、调查研究报告、观察研究报告和对策研究报告等;b)开发发明型;c)议论型;d)综述评论;e)研究简报。 上述分类在实践中不是绝对的,一篇论文可以采用多种研究方法。 科技论文的基本性质与要求 科技论文经过专家鉴定和发表,便成为人类知识的载体――文献。一篇篇文献犹如点点知识的源泉,最终汇成知识的海洋,造福于人类。作为人类知识载体,论文必须满足以下一些要求。 1.科学性要求 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使人们能够

对学术期刊论文格式的调查和规范化问题的思考

一、调查:要求不一的期刊论文格式 对于期刊论文的标准化、规范化问题,国家非常重视,很早就制定过相关标准和规范,如:1975年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一版,经过1980年第二版修订、1990年第三版修订、1999年第四版修订、2010年第五版修订,成为现在通用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87)于1987年公布《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GB/T3179-92)于1992年公布。2006年发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并采用顺序编码标注制。这些规范性文件特别是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87),对期刊论文中的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作者简介、表格和插图、参考文献、注释、引文、章节层次标码等都做了明确的要求。这些规范性文件无疑对我国期刊论文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由于有规范可依,目前我国期刊论文规范化取得了较大发展,较大程度地实现了规范化。但还是有一些问题被遗漏。比如说,对于各项内容的放置位置等细节问题并没有明确规范,因而造成了各类期刊无据可依、不尽一致的局面。而事实上,目前各个刊物对期刊论文的格式尤其是对期刊论文中的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作者简介、参考文献、注释的位置问题,要求并不一致。本文对各类学术期刊进行调查,发现最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脚注和尾注的要求不统一。有的要求用脚注,如《中国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每页重排)《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中国法学》《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每页重排)《历史研究》(每页重挪《法学》《中国法学》(连排)《民族研究》《北京行政学院学报》(每页重排)等。有的刊物则要求用尾注,如《江苏社会科学》《伦理学研究》《教育研究》《法学研究》《社会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道德与文明》《甘肃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学报》《河南社会科学》等。同时,要求脚注的期刊对脚注的编排方法也不相同,有的要求连续编排,有的要求每页重排。对引用页码的要求也不相同,有的要求引用页码置于引用文献的最后,有的要求页码加上中括号后标注在脚注序号的后面。 2.对摘要和关键词有无的要求不同。论文摘要是全文的高度浓缩,是完整的独立短文,包含着几乎与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关键词则直接指示论文的论题范围。读者通过阅读摘要和关键词,便可了解全文大概内容,同时它还被制成二次文献。因此,论文的摘要和关键词是论文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多数期刊论文都有摘要和关键词,只有少部分刊物没有摘要和关键词。现将没有摘要和关键词的部分刊物列举如下:《哲学研究》《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中国道教》《领导科学》《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研究》(时有时无)《红旗文稿》《人民检察》《人民司法》等。 3.对脚注或尾注的具体要求不同。(1)参考文献中的论文名称以及著作名称该用‘‘引号”还是用 ‘‘书名号”还是逗点还是二者均不用,众多刊物要求不尽统一。(2)引文的页码放置位置不统有的刊物要求放在‘‘参考文献”中,有极少数刊物则要求放在文章的脚注的序号中,如《海南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脑》《甘肃社会科学》《宁夏社会科学》《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学术论坛》《天津行政学院学报》《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脑》《兰州学刊》、《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等要求的就是“136”或 “2](36_38)”或“1](P840)”这种格式。(3)还有部分刊物要求参考文献加上括号放在正文引文后面,如《新疆社会科学》《孔子研究》《哲学研究》等。另外还有些细节问题,如对‘‘冒号’、“逗号”的使用以及序号的形式等的处理都不一致。 4.对英文摘要有无的要求不同。英文摘要的有无也是一个普遍问题,同时英文摘要的放置位置也是一个问题。

提高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的途径

提高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的途径 作者:李勤来源:《今传媒》 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尤金?加菲尔德首先用论文的被引证频次来测度期刊的影响力,1963年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正式提出和使用影响因子这一术语。期刊在某年的影响因子是指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除以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的总数。由影响因子的定义可知,期刊的影响因子反映在一定时期内期刊论文的平均被引率。影响因子的三个基本要素是论文量、时间和被引次数,也就是说,期刊所刊发论文的被引情况决定了该期刊的影响因子。总的说来,一篇论文的被引次数越多,说明它的学术影响力越大,同样也表明它的学术质量较高、创新性较强。因为影响因子高的期刊具有较广泛的读者群和比较高的引用率。影响因子的高低客观地反映了期刊和编辑吸引高质量稿件的能力。所以,我们在评价期刊时,影响因子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许多作者在投稿时,也将影响因子高的期刊作为投稿首选。图书馆或研究院、资料室在选择订阅期刊或优化馆藏期刊时,也把期刊的影响因子作为重要的参考标准之一。而且影响因子也是筛选中文核心期刊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作为期刊工作者,努力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十分必要。分析学术期刊的计量指标情况,决定影响因子高低的因素通常有这样几点: 一、影响因子的影响因素 一是论文发表时滞。论文发表时滞(DPA)是指期刊论文的出版日期与编辑部收到该文章的日期之时间差,以月为单位。它是衡量期刊时效性的重要指标,与期刊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有密切关系。因为在计算影响因子时,期刊被引频次中两年的时间限制可导致不同刊物中论文的被引证次数有较大的差异。出版周期短的刊物更容易获得较高的影响因子。因而在同一学科领域的研究论文,特别是研究热点领域内的论文,首先被公开发表的论文更有可能引起较大的影响或者被别人引证。 二是论文学术水平。论文的学术质量直接制约着期刊影响因子的提高。学术质量较高的论文,容易被同行认可,引用率自然就高,影响因子也高。相反,学术质量较差的论文,不会被同行认可,得不到同行研究者的重视,引用率自然就低,影响因子也较低。在各类文章中,具有原创性的学术论文常常被研究人员参考和引用。同时有争议的学术讨论更容易获得同行的广泛关注,而普通的介绍性论文则不太被人们关注。 三是参考文献的数量和质量。由于影响因子是根据期刊的引文计算出来的,通常参考文献的内容越新颖,信息质量越高,影响因子就越高。准确的参考文献有助于作者在有限的篇幅中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及其相关的观点和论据。同时可以方便读者追溯有关的参考资料进一步研究问题。统计分析表明,期刊的影响因子主要取决于论文的平均引文数、引证半衰期及论文的被引证率。所以,参考文献数量较多的论文它的平均引文数量就比较大,而且参考文献越准确,读者查阅参考文献就更方便,读者能分享文献信息资源就越多。 根据我们的分析研究,提高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用功夫: ⒈鼓励高质量论文在我国首先发表

学术不端案例

经济管理类学术不端案例搜集 案例一: 案例详情:陈某某于2008年在某经济学刊物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在将该论文标题和内容的个别文字做了更改后,又于2009年在另一经济学刊物上刊出。经查,这二者实际上是同一篇文章。 处理结果:在调查之后刊物编辑部做出处理决定,认为陈某某属一稿多投,并在明知前一刊物已经发表其文章的情况下不通知该刊,致使该刊重复刊登他的同一篇文章,其行为构成严重的学术违规。本着维护学术道德的精神,决定撤销陈某某的发表文章,停止陈某某投稿资格5年,并保留采取进一步措施的权利。《选自:学术诚信与学术规范编委会编写. 学术诚信与学术规范.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47.》 案例二: 案例详情: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学术不端,导致最终无缘“导师”。2009年7月15日,西南交通大学公布该校学术委员会结论,认定该校副校长黄庆确存在学术不端问题,宣布取消黄庆管理学博士学位及研究生导师资格,但这个处理结果却整整迟到了2年。2007年7月,黄庆被举报两篇署名论文存在抄袭行为,由此引发抄袭门事件。

此后,西南交大虽然组织了专家进行调查,但外界却迟迟未得到该调查结果。西南交大负责此事宣传的工作人员曾红表示,学校的学术委员会只是对其论文是否抄袭进行论证,至于行政职务的变动,需要等待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处理结果。 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黄庆被曝抄袭门始于2007年7月,举报人在新语丝网站及一些高校学术论坛发帖,称西南交大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黄庆的署名论文涉嫌抄袭。举报者称,2000年6月,黄庆以第一作者发表的《新世纪管理科学发展的战略思考》涉嫌严重抄袭成思危等人论文。此外,黄庆以第二署名作者发表的《一种新的综合评价方法――粗糙集灰色聚类评价》,涉嫌抄袭钟波等人于2002年发表的《组合预测中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权值确定方法》一文。 对于《新世纪管理科学发展的战略思考》一文,举报人认为该论文的核心观点及75%以上的核心内容来在成思危等人的论文。对于《粗糙集灰色聚类评价》一文,举报者罗列了20多条证据,认为黄庆的论文有多处文字及部分章节涉嫌抄袭。事发后,西南交大校方组织专家介入调查,但结论迟迟未对外公布。 处理结果:2009年7月15日,西南交大校长陈春阳通报了该校处理副校长黄庆学术不端的问题,并向晨报记者发来邮件介绍相关情况。邮件称,历时一年多后,学校学术委员会下属的学术道德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对黄庆学术不端问题的性质进行了投票表决,认定结论为黄庆

学术期刊与学术规范问题探讨

学术期刊与学术规范问题探讨 近年来,科研人员学术不端行为屡见媒体报道,学术期刊的学术规范问题已成为学术界的热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领域、任何事物都需要有一定规范进行约束,学术界也不例外。在学术研究中强调学术规范建设对于学科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学术期刊是学术论文发表的阵地,在学术规范建设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本文首先从理论上简单论述学术期刊与学术规范,其次分析了学术期刊规范化的意义及作用,最后提出了改进的意见,以期本文所研究的内容对我国学术界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标签:学术期刊规范 从上世纪90 年代初以来,随着学术研究的逐步兴起、学术成果的日益增多以及研究者学术自主意识的不断增强,有关学术规范的一系列问题逐渐在全国各个学科领域间引起了廣泛讨论。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这两大刊物和中国社科院等单位的提倡和参与(例如,《历史研究》等首都七家史学刊物从2000 年起多次发表《关于遵守学术规范的联合声明》),学术规范已成为学术界的一种共识。 一、学术期刊与学术规范 作为专业学术的主要阵地,学术期刊在学术、知识与思想的生产与传播体系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特别是在现如今我国高校系统的科研成果及其评价上广泛推行的数量化导向大背景下,学术期刊实际上已经成为主导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生产与评价的主渠道,成为考核学术成果品质的最后“把关人”和鉴定者。这实际上就赋予了学术期刊以巨大的学术权力。 正是由于学术期刊对于科学(学科)共同体成员具有某种规范与导向作用,由此产生了学术期刊与学术规范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即学术期刊以范例的形式在生产、规制、维护着学术规范。所谓学术规范,“即学术共同体大致认同、应予遵循的基本学术原则与行为准则,即学术联邦宪法。在学术规范的自律与他律机制的引导与保障下,通过有效有序的学术对话、学术积累而达到学术创新。” 对于学术期刊的规范问题,之前已有很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学术期刊规范的本体应大致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1.形式要规范。学术期刊的形式规范也就是学术期刊的基本规范,主要包括刊名规范、封面设计规范、印刷装帧规范等。首先,学术期刊应具有与刊物内容、学术定位相一致的、稳定的刊名。其次,在设计封面时,必须考虑到学术期刊的特殊性质,要与其学术品位相符,要求庄重、简朴、美观并力求稳定,色彩不宜过浓且不应插入过多的图片。同时,按照国际惯例和新闻出版的相关规定,还应在封面及封底显眼位置标示中英文刊名、ISSN 国际标准刊号、CN 国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国际引证报告发布 王保纯 2012年12月28日07:59 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图书馆26日共同发布了《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2版)》和《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2012版)》,同时还首次发布了2012年度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期刊,科技界和社科界418个学术期刊分别入选两个名单。 此前,我国对于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评价,多以SCI(科学引文索引)、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等国际权威检索机构收录与否作为唯一衡量标准,很多未被收录期刊往往不被看好。《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的发布是我国学术期刊乃至学术评价领域的一个突破性进展,是我们国家,也是国际上第一次从文献计量的角度,全面、系统、深入地向社会揭示中国学术期刊走向世界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此举标志着我国学术期刊有了统一的国际影响力认证标识。 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中心主任杜文涛介绍了此次研究的有关情况。他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期刊,是依据《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2012版)》,按2011年度中国学术期刊被SCI期刊、SSCI期刊引用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排序,经综合计算,并经40多位期刊界专家审议,最终遴选出的TOP5%期刊和TOP5%-10%期刊。在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中,科技期刊备选3533种,由上述方法选出175种;人文社科类备选680种,选出34种,共计209种。同样,在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期刊中,由上述方法选出科技类期刊和人文社科类期刊也分别为175种和34种,共计209种。参与报告研制的研究人员惊喜地发现,不少非SCI、SSCI收录期刊比SCI、SSCI收录期刊具有更高的被引用次数。在上榜的418个期刊中,中文期刊达312个。

什么叫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的规范与创新 一、前言 目前学术研究领域,以下现实日益突出起来:写论文难,发表论文更难,而在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则是难上加难。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这已成为教授、学者们所关注的重大问题。 战略就是定位。目前,一流学术刊物都在走异质化、特色化、个性化的发展道路。这是因为,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优势。以《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和《管理世界》为例,它们分别是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的权威学术期刊。就选题范围而言,《经济研究》偏重货币、证券等金融问题;《中国工业经济》聚焦产业经济、企业经济;《管理世界》就是“世界管理”,任何问题都属广义管理问题。就刊文属性而言,《经济研究》和《中国工业经济》以发表学术论文为主,一般7—10个页码,长度均匀;而《管理世界》则以发表研究报告为主,要么特长要么特短。就形式风格而言,《经济研究》刊文特别注重数学模型(包括表、图,下同),篇幅高达50%以上;而《中国工业经济》和《管理世界》刊文中的数学模型特征则不突出。例如,《中国工业经济》力将数学模型控制在20%的篇幅以内。鉴此,笔者特别倡导“个性化投稿”,即“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是谁的就是谁的”。否则,即使是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如果投错了“门”,照样难以发表。刊家是谁,“投其所好”,这是作者下笔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这里,像做企业一样,首先做对,然后做好。 尽管各学术刊物的“口味”不一,但作为学术论文的“共性”仍是存在的。一是规范。所谓规范,就是“做活的规矩”。同样的原材料做出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例如大豆,既可以做成豆腐、腐竹,也可以做成豆浆、豆奶。这里,最终产品不同,是由其“界面联系规则”不同所决定的。规范,包括形式规范和内容规范。二是创新。创新是学术论文的本质所在,创新是学术论文的灵魂所在,没有创新就不叫学术论文。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后再创新”。这里,“原始创新”应是学术论文的第一要义。关于规范和创新的关系,即:在规范中创新,在创新中规范。 二、什么叫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不是随变什么人都可以写的。迄今为止,许多教授、学者都不懂得“什么是学术论文”,因而不会写学术论文。通常,在股子里把“文章、稿子、报告”等同于学术论文,没有学术论文的“基本概念”。因此,其撰写的学术论文“不入门”、“不入流”。这里,不得不为学术论文“找魂”。 1.什么不是学术论文 (1)教科书不是学术论文。许多教授、学者写的所谓“学术论文”,明显属“教科书的范式”。即:概念、作用、分类、特点,大多是一些知识性甚至常识性的东西。他们“用概念解释概念,用定义解释定义”,就像现行政府运作——“用会议落实会议,用文件落实文件”。过去,高等院校的人特善长写教科书式的东西,带有给学生上课“讲义”的性质。现在看来,教科书式的写作绝对不行。 (2)研究报告不是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的范式,即三段式:现状、问题、对策。这里,情况分析占了绝大部分,而对策是靠“拍脑袋”拍出来的,一般是“要字结构”,

关于解决学术不端问题的思考

关于解决学术不端问题的思考 近些年来各种学术造假,论文抄袭等关于学术不端的问题层出不穷,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该怎么办?这到底是是社会的原因还是做学术的个人问题。经过仔细思考,我认为这种学术不端的问题主要是从两个方面产生的。 社会因素: 在社会因素中主要是由不合理的评价制度,核心期刊杂志不合理的盈利方式,查重软件的不完备,没有完善的法律政策及较轻的惩罚措施。(1)不合理的评价制度 在中国教育网中国教育频道联合清研咨询进行的学术不端的调查中,有63.5%的认为在评价中存在不合理的地方造成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排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六大原因之首。 现在众多高校在对学生和老师的评价中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数量都 有具体要求。比如硕士、博士研究生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才能获得学位证。本科生也必须完成毕业论文才能算毕业。但是在科研成果有限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通过抄袭,找枪手代写的学术造假行为来完成他们论文量已获得毕业资格。 在高校对教师、科研人员的职称评价中,那些量化的评估方式决定了他们的的论文发表数,参与项目数,专著数直接影响到他们衣食住行的水平。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学者只重视论文的数量和发表论文的杂志的档次,对于论文的质量和内涵倒是不闻不问。为了提高数量,

便开始不顾科研的周期,开始走捷径。 (2)核心学术期刊不合理的盈利方式 学术期刊的盈利方式主要有:赞助商广告费、国家财政拨款、文章转载发表费用、国家评选奖励经费、活动赛事冠名费、其他赞助经费正常的盈利途径,但是在上世纪80 年代中期,我国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改革,很多学术期刊的财政拨款全部或者部分取消。再加上本来学术期刊的销售范围小的特点,各种赞助较少。为了维护期刊的维持,1988年中国科协出台39号文,建议各学会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学术期刊收取的版面费逐渐成为学术期刊的主要盈利方式。在王凌峰的《破解学术期刊版面盈利化怪圈》一文提到据他发表文章经验指出了目前国内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的一般行情是:以4000字文章大约排版2个页码而言,入选CSSCI和北京大学图书馆核心期刊目录者,版面费低者1000多元,高者3000~5000元,多数在1500元左右。正是因为这样的盈利方式,在缺乏有效地的监督机制的背景下。一些杂志便开始以敛财为目的地发表文章,只要对方愿意付版面费,其杂志根本不考虑论文的质量,这样一些学者便和这些期刊组成互惠互利的利益集团,双方为了利益,便对学术规范置之不理。 (3)查重软件的不完备 如今是一个论文大爆炸时代,为了解决发现论文抄袭这一大问题,查重软件应运而生。在大家都相信查重软件的强大时,一些人又开始寻找软件的漏洞,在漏洞中寻找抄袭的机会。我曾在百度知道上看到有人给出了“帮你躲避反抄袭论文检测的6个秘诀”其中包括增删改写、

对学术期刊论文格式的调查及规范化问题的思考_左秋明

对学术期刊论文格式的调查及规范化问题的思考[社科管理] 对学术期刊论文格式的调查及 规范化问题的思考 左秋明 文章提要:对于当前学术期刊论文的格式,各刊物的要求不尽一致,有“各自为政”的现象,这不仅给作者更给编辑部的工作带来了工作压力甚至是人力资源的浪费。 为此,应制定统一的期刊论文规范格式要求,实现论文格式的规范化。这不仅有利于 实现学术的规范化,更能减少作者、读者和编辑人员的工作压力,节约宝贵的人力资 源。文章通过“调查”、“思考”和“构想”,对我国当前学术期刊论文格式的规范化 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及方向性建议。 关键词:学术期刊论文格式规范化 一、调查:要求不一的期刊论文格式 对于期刊论文的标准化、规范化问题,国家非常重视,很早就制定过相关标准和规范,如:1975年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一版,经过1980年第二版修订、1990年第三版修订、1999年第四版修订、2010年第五版修订,成为现在通用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87)于1987年公布,《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GB/T3179-92)于1992年公布。2006年发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并采用顺序编码标注制。这些规范性文件特别是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87),对期刊论文中的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作者简介、表格和插图、参考文献、注释、引文、章节层次标码等都做了明确的要求。这些规范性文件无疑对我国期刊论文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由于有规范可依,目前我国期刊论文规范化取得了较大发展,较大程度地实现了规范化。但还是有一些问题被遗漏。比如说,对于各项内容的放置位置等细节问题并没有明确规范,因而造成了各类期刊无据可依、不尽一致的局面。而事实上,目前各个刊物对期刊论文的格式尤其是对期刊论文中的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作者简介、参考文献、注释的位置问题,要求并不一致。本文对各类学术期刊进行调查,发现最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脚注和尾注的要求不统一。有的要求用脚注,如《中国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管理与评 作者:左秋明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教师、西南政法大学人权中心研究人员(重庆400047) · · 73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评价指标体系 1.期刊影响力综合评价指标——期刊影响力指数(CI ) 统计某个年度内出版的某些源文献引证期刊的次数,可以在统计学意义上反映期刊在该统计年度产生的影响力。简单而常用的计量指标有期刊的总被引频次(TC ,广延量,评价对象为期刊已发表的所有文献)、影响因子(IF ,强度量,评价对象为期刊在统计年之前两年发表的文献)、即年指标(强度量,评价对象为期刊在统计年发表的文献)等。 显然,上述指标的评价对象是期刊在不同时期发表的文献,且评价角度、计量方法各不相同,任一指标都不能全面反映期刊的影响力。期刊评价中片面强调其中某个指标,都会导致期刊出现片面发展倾向,甚至引发期刊的学术不端行为,干扰期刊正常发展。因此,人们一直在希望找到一个综合反映期刊影响力的计量指标。然而,过去这方面的工作总是试图将TC 、IF 等指标先验地假设为同一线性空间的可加标量,按一组人为设定的权重参数拟合为一个“综合指标”,而未注意区分这些指标的内禀属性,得到的期刊排序结果也难以给予合理的解释。 我们在2013年首次提出了一种综合评价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方法,连续三年应用于“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的遴选,基本原理、计算方法和结果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期刊界的基本认可。 1.1期刊影响力指数(CI )的基本定义 定义1:期刊影响力排序空间 在某种可比较大小的期刊范围内(同一学科内)将TC 、IF 分别归一化处理为tc 、if ,并按其大小进行期刊排序,即可在排序意义上将TC 、IF 映射到一个2维空间,称为“期刊影响力排序空间”。 定义2:期刊影响力等位线 在“期刊影响力排序空间”内,定义影响力最大的期刊为(1,1),各刊与之的距离为 22B -1)A 1(R ) (+-=,期刊影响力相等的点连成的线即为期刊影响力等位线。显然,等位线就是以(1,1)为圆心的圆弧,见图1。 定义3:期刊影响力指数(CI ) 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Academic Journal Clout Index ,简称CI ),是反映一组期刊中各刊影响力大小的综合指标,它是将期刊在统计年的总被引频次(TC )和影响因子(IF )双指标进行组内线性归一后向量平权计算所得的数值,用于对组内期刊排序。 CI 的计算公式为: [][]1,0B T C T C T C T C B 1,0A IF IF IF IF A 1)B 1()A 1(2CI 2 2∈--= ∈--=-+--=组内最小 组内最大组内最小个刊组内最小组内最大组内最小 个刊其中)( CI 的几何意义如下:

学术期刊论文不端行为界定标准pdf

学术期刊论文不端行为界定标准(公开征求意见稿) 时间:2012年12月28日 来源: 目 录 前 言 1范围 2术语和定义 2.1剽窃 plagiarism 2.2伪造 fabrication 2.3篡改 falsification 2.4不当署名 inappropriate authorship 2.5一稿多投 duplicate submission/multiple submissions 2.6重复发表 overlapping publications 2.7拆分发表 slicing publications 3剽窃 3.1剽窃观点 3.2剽窃数据 3.3剽窃图像 3.4剽窃研究(实验)方法 3.5剽窃文字表述 3.6整体(大量)剽窃 3.7自我剽窃

3.8剽窃未发表成果 4伪造 5篡改 6不当署名 7一稿多投 8重复发表 9拆分发表 10相关研究伦理问题 11其他 前 言 为进一步提升学术期刊的质量,尊重和维护学术出版规范,更好地发挥学术期刊在规范科研行为和净化学术环境方面的作用,推动科学道德和科研诚信建设,中国知网(CNKI)特组织编制《学术期刊论文不端行为的界定标准》(以下简称“本标准”)。本标准概括了学术期刊论文作者可能涉及的不端行为类型,通过罗列各类不端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给出基本的界定原则和标准。 本标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为依据,参照教育部、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科协等部门的相关规定,借鉴重要国际组织、学术团体有关学术伦理规范,以及国内外学者的相关最新研究成果。本标准在范围涵盖、内容陈述、行为界定等方面,尽可能地与国际学术期刊通用规范保持一致,同时兼顾国内学术期刊论文撰写和发表中的特殊情况。 本标准充分考虑科学技术类期刊和人文社科类期刊的特点,涵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科学技术类期刊和人文社科类期刊可以依照自己学科的特点,根据本标准编制更加细致的认定规则。本标准按照准确、简明、实用的原则编写,力求方便查阅和使用。 学术期刊论文不端行为的界定标准

关于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的心得体会

关于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的心得体会 2009-2010学年上学期,我学习了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课程。通过认真参加了秦宏老师“关于创造性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问题”、罗福凯老师“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梁铄博士“经管类研究与论文写作”等几次讲座与报告,加深了对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的理解,对于如何进行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下面将本学期的收获与心得记录如下: 一、硕士论文写作的意义 硕士论文写作是研究生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学习任务之一,也是硕士研究生知识与能力结合、提升理论水准的一项重要环节。进行硕士论文写作,有利于全面训练研究生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有利于引导研究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钻研,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同时,硕士学位论文是现行高等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而言,硕士论文的作用和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硕士论文体现着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学术论文是发表学术成果的基本方式,是现代学术研究的标志,理应成为各级各类学术研究者熟练掌握的一种应用文体。适应学术研究的国际化惯例,能够写出合乎标准和要求的论文成为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的基本教学目标和要求,也是现代高级专业人才应当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 2、硕士论文是高校研究生教学质量的检验方式。 研究生论文写作水平是检验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研究生生论文的水平往往能够体现出学校的教学水平。对于高速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和公立民办的各级各类高等院校而言,学术论文作为行之有效的研究生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检验方式,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3、硕士论文是专业学习的总结,是必需的学术训练。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论文写作是一项基本内容。通过论文的撰写,研究生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梳理、检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结构,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规范、规律和标准,培育严谨求实的学术精神。 二、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学术论文的规范是课题研究与表达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通过对于学术论文特征的全面分析,确立出评价论文质量的一般标准。 学术规范包含着多个层面、多个维度的丰富内涵。学术论文的特征表现为学术性、科学性、论文发表、辅导写作请联系董编辑Q/微信:993383282,创造性与理论性四个方面。学术性是指语言的学术性、内容的学术性和问题的学术性。 创造性的内涵包括:研究是否推翻前人不正确的定论;有无新发现或提出新理论,或解决新问题;研究虽为老问题,但有无新意,或在继承前人成果的运用中发现不足而予以完善;是否反映在众多观点中独树一帜的见解。科学性指合乎规律、真实、准确的知识与结论,在学术研究中体现出内容准确、思维严密性与论证推理合乎逻辑性。理论性是指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运用理论思维,通过抽象、概括、

浅论学术论文不端行为的成因分析(一)

浅论学术论文不端行为的成因分析(一) 论文关键词:学术不端行为学术论文不端行为成因科学体制科学道德 论文摘要:本文试从社会环境、科学界和科研人员三方面剖析学术论文不端行为的成因,认为社会大环境因素的不良影响、科学体制的不健全和科研人员自身的道德素质不高共同导致了学术论文不端行为的发生。 学术论文不端行为是最普遍、最严重的一种学术不端行为,以前人们一直以为抄袭剿窃等问题只出现在那些学术水平低的高校和年轻学者的身上。但从业已曝光的北大王铭铭事件、上海吴黎明丑闻以及贝尔实验室舍恩事件等来看,一些名牌高校、科研机构同样存在学术论文不端行为,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已引起众多学者乃至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4年2月,在中国科协举办的第六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工作委员会提出我国当前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中不端行为的七种表现形式川,其中前五种属于学术论文不端行为,可见其严重性。本文试从社会环境、科学界和科研人员三方面剖析学术论文不端行为的成因。 1扫描学术论文不端行为 1.1论文写作过程中的不端行为 (1)抄袭剿窃行为。抄袭剿窃行为是最常见的论文不端行为,通常指公开抄袭剿窃他人的实验数据或图表分析,将他人的论文改头换面据为己有,等等。有人把论文抄袭剿窃的方法归结为“全篇搬用法”、“偷观点偷思想—隐性剿窃法”、“化名剿窃法”、“拼装法”、“明编实抄法”等几种,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引用、参考了他人作品,却不加以注释、说明。 (2)弄虚作假行为。弄虚作假行为主要包括伪造、纂改实验数据和引文中的作假行为。伪造、纂改实验数据即按期望值对实验数据任意取舍或伪造一些符合自己观点的数据,以方便论文写作。引文中的作假行为指引用他人观点却不加注明,或为了显示自己对大量学术前沿文献的掌握,在论文中开列大量并未参考甚至没有阅读过的文献。 (3)钱学交易、权学交易现象。在知识不断升值的今天,一些行政官员也想用知识增加自己升迁的筹码,他们凭借手中的权力、金钱,通过权学交易、钱学交易等手段猎取学历、学位,其论文多是他人代笔,一些在读研究生为了赚取些许生活补贴或其他好处,甘愿当“枪手”。有些资深导师或科研机构负责人同时是五六个甚至更多课题的负责人,由于工作量太大,无暇从事具体的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往往让自己手下的研究生或研究人员从事调研、做实验、处理数据及撰写论文等具体工作,付给他们一定报酬,有学者形象地称此为“科技界的包工头现象”。 (4)粗制滥造的编著。现在国内掀起一股出书热,出书热的背后是编多于着,编书本无可厚非,但应编出新意,然而往往一本书中除了少数无关紧要的文字是编者的外,其余全是别人的。一本书,你编我编,编来编去,还是老一套的观点,这种内容重复的编著于社会、于读者都毫无学术价值,只能徒增编者评职称的祛码。从前有些孜孜以求的学者一年也就发表一两篇论文,一辈子只出两三本专着。而现在有些急功近利的青年学者,在学界混了几年就敢称“著作等身”,有专着三四十本,论文百余篇。 1.2论文发表中的不端行为 (1)一稿多发。论文发表中的不端行为主要包括发表尚不成熟或未经实验检验的研究成果、一稿多发、一文分发等。一稿多发指把已发表的论文原封不动或改头换面投向不同期刊的情况,其结果往往导致一稿两发或多发,不仅浪费了学术出版资源,引起版权纠纷,而且欺骗了广大读者,造成极坏影响。有的还把一本专着折合成若干部分,以论文的形式再发表,等等。 (2)署名中的不端行为。署名中的不端行为主要包括署名搭车、署名中的不合理排序两种。署名搭车表现为一些年轻学者将署名权无偿赠与各类名流,以增加论文的“能见度”,借助名

学术期刊论文不端行为的界定标准

目录 前言 1范围 2术语和定义 2.1剽窃 plagiarism 2.2伪造 fabrication 2.3篡改 falsification 2.4不当署名 inappropriate authorship 2.5一稿多投 duplicate submission/multiple submissions 2.6重复发表 overlapping publications 2.7拆分发表 slicing publications 3剽窃 3.1剽窃观点 3.2剽窃数据 3.3剽窃图像 3.4剽窃研究(实验)方法 3.5剽窃文字表述 3.6整体(大量)剽窃 3.7自我剽窃 3.8剽窃未发表成果 4伪造 5篡改 6不当署名 7一稿多投 8重复发表 9拆分发表 10相关研究伦理问题 11其他 前言 为进一步提升学术期刊的质量,尊重和维护学术出版规范,更好地发挥学术期刊在规范科研行为和净化学

术环境方面的作用,推动科学道德和科研诚信建设,中国知网(CNKI)特组织编制《学术期刊论文不端行为的界定标准》(以下简称“本标准”)。本标准概括了学术期刊论文作者可能涉及的不端行为类型,通过罗列各类不端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给出基本的界定原则和标准。 本标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为依据,参照教育部、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科协等部门的相关规定,借鉴重要国际组织、学术团体有关学术伦理规范,以及国内外学者的相关最新研究成果。本标准在范围涵盖、内容陈述、行为界定等方面,尽可能地与国际学术期刊通用规范保持一致,同时兼顾国内学术期刊论文撰写和发表中的特殊情况。 本标准充分考虑科学技术类期刊和人文社科类期刊的特点,涵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科学技术类期刊和人文社科类期刊可以依照自己学科的特点,根据本标准编制更加细致的认定规则。本标准按照准确、简明、实用的原则编写,力求方便查阅和使用。 学术期刊论文不端行为的界定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涵盖学术期刊论文作者所可能涉及的各类不端行为,不包括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单位、审稿人等。根据学术期刊论文作者可能涉及到的不端行为的特性,本标准涵盖以下三类不端行为:论文本身存在的不端行为、作者署名中的不端行为、投稿和发表过程中的不端行为。具体包括: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重复发表、拆分发表、相关研究伦理问题以及其他问题。 标准是学术期刊论文作者在学术论文撰写和投稿时避免不端行为的指南,也是学术期刊编辑发现和处理不端行为的指导,同时也可为研究机构、资助机构和学术团体判断相应的不端行为提供参考。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剽窃 plagiarism 直接将他人或已存在的思想、观点、数据、图像、研究方法、文字表述等,不加引注或说明,以自己的名义发表;过度引用他人已发表文献的内容。 2.2伪造 fabrication 编造或虚构数据或事实。 2.3篡改 falsification 故意改变数据和事实,使其失去真实性。 2.4不当署名 inappropriate authorship 署名与对论文的实际贡献不符。 2.5一稿多投 duplicate submission/multiple submission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