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利益分配失衡框架下我国劳动收入份_省略_年_2008年省际面板数据的检验_周扬波

利益分配失衡框架下我国劳动收入份_省略_年_2008年省际面板数据的检验_周扬波

利益分配失衡框架下我国劳动收入份_省略_年_2008年省际面板数据的检验_周扬波
利益分配失衡框架下我国劳动收入份_省略_年_2008年省际面板数据的检验_周扬波

2010年第6期经济经纬 E C O N O M I CS U R V E Y

N o .6 2010

利益分配失衡框架下我国劳动收入份额

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1997年~2008年省际面板数据的检验

周扬波

(上海金融学院国际经贸学院,上海201209)

摘 要:笔者从劳资利益分配框架的视角出发,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影响要素分配份额的因素,通过建立数理分析模型探讨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影响因素,并利用1997年~2008年的我国29个省级单位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检验各因素对劳动报酬份额比例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不断提高的资本产出比、资本增强型的技术进步、工会在保护劳动者权益方面的缺位以及政府长期以来的重视资本忽视劳动的政策取向。关键词:劳动收入份额;利益分配失衡;资本产出;偏向型技术进步基金项目: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9Y J C 90188)。

作者简介:周扬波(1976-),女,湖南邵阳人,上海金融学院国际经贸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经济理论与劳动经济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F 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0)06-0102-06

收稿日期:2010-09-15

一、引言

资本与劳动的利益分配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变

量,它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和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我们都面临着如何认识劳动与资本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现实性问题。近些年来,我国劳资利益分配呈现了“重资本轻劳动”的利益分配格局,主要表现为劳动报酬占G D P 份额(也称劳动收入占比)呈现下降趋势,根据计算,1996年~2008年,劳动报酬占G D P 份额从53.39%下降到38.75%,下降了近14个百分点(见图1)。与此同时,资本报酬占G D P 比重却节节上扬,从1996年的20%提高到2008年的35.8

%。

图1 1996年~2008年我国劳动报酬占G D P 份额的变动趋势

同样,在工业增加值中也表现出了工资比例下降和利润比例上升的变化趋势。表1反映了1997年~2008年中国工业增加值中工资、利润的分割情

况。表1中,工资比例在1997年~2008年从19.34%下降到7.51%,下降了11.83%,而利润比例在1997年~2008年从28.94%上升到41.86%,上升了12.92个百分比。这表明,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实力尽管获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中国劳动者并没有因为“国富”而享受到经济增长的丰硕成果(郑志国,2008)。

劳资利益分配失衡将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在产业结构方面,工资分配比重较低,投资率较高,结果造成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影响到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扩大内需方面,工资分配比重降低影响到居民的实际购买能力,这将难以形成合理的投资与消费关系;在国际竞争方面,低工资竞争模式不但掩盖了制造业的低效率,而且致使贸易结构难以升级;在收入分配方面,扩大了收入差距,激化劳资冲突,影响长期增长的稳定性。据相关统计,劳动报酬占G D P 比重和劳动争议案件数的统计相关系数高达-0.1963,劳动报酬原因引发的案件占案件总数比重与案件受理数的相关系数达

0.1855(赵俊康,2006)。因此,如何在经济发展中

·

102·DOI :10.15931/j .cn ki .1006-1096.2010.06.016

提高劳动者收入份额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表1 1997年~2008年中国工业增加值中工资与利润分割

年份增加值

(亿元)

工资税前利润税后利润总量(亿元)比例(%)总量(亿元)比例(%)总量(亿元)比例(%)

199719835.003836.5019.345740.5028.941703.508.59 199819421.933531.6018.185521.9028.431458.107.51 199921564.743577.9016.596701.8031.082288.2010.61 200025394.803739.8014.739512.9037.464393.5017.30 200128329.373933.0013.8810305.4036.384733.4016.71 200232994.754279.6012.9712022.1036.445784.5017.53 200341990.234824.5311.4915874.2037.808337.2019.86 200454805.105587.5210.2020206.0036.8711342.0020.70 200572186.996573.719.1126320.8036.4614802.5020.51 200691075.737861.008.6333957.9537.2919504.4421.42 2007117048.49096.427.7645577.638.9427155.223.20 2008130260.29783.877.5154530.3741.8630562.3723.46 资料来源:1998年~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中经网数据库。

二、相关文献综述

对于一个经济实体而言,人们一直认为“要素收入占比是稳定的”,并把它视为经济增长的“特征事实”之一(K a l d o r,1961)。因此,在相当长时间内有关劳动报酬份额变动研究几乎处于空白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经历了劳动报酬比例下降。80年代之后,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大陆国家的劳动收入占比由升转降(H a r r i s o n,2002;G u s c i n a,2006)使它再次成为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对于这一现象,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解释。

D i w a n(2000)运用1975年~1995年135个国家数据实证发现,在富裕国家,资本产出比对劳动报酬份额影响显著为负,即资本深化有利于劳动报酬份额提高。而在贫穷国家,这一结论刚好相反。

B e n t o l i n a等人(2003)用全要素生产率(T F P)表示技术进步,对1972年~1993年O E

C D国家的实证研究发现,技术进步对O E C D国家劳动报酬份额影响显著为负。G u s c i n a(2006)用单位劳动时间G

D P 或单位员工的G D P来衡量技术进步,对18个工业化国家1960年~2000年数据实证分析也发现了类似结论。H a r r i s o n等人(2002)认为全球化直接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原因是全球化削弱了劳动者在垄断租金上的讨价还价能力,导致资本收入份额增加。

国内对收入分配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人际、地区和城乡3个维度,而对资本与劳动这一要素收入分配的研究则显不足。最近,白重恩等人(2008)采用1998年~2005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对中国工业部门要素分配进行测算,认为工业部门要素份额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产品市场垄断增加和国有部门改制引起劳动力市场环境改变。李稻葵等人(2009)从宏观角度考察了劳动收入占比与经济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他们运用跨国面板数据发现二者之间存在“U”型关系,而中国还处在这一曲线的下行区间上。徐现祥等人(2008)对于我国初次分配中的劳动收入两级分化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劳动收入分布不断向右平移,逐步呈现双峰分布,这主要是由劳动贡献分配标准在产业间的差异造成的。罗长远(2008)从产业角度对中国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进行实证研究,结论表明产业结构变化和不同产业劳动收入占比以正相关性同时变化,均加剧了劳动收入占比的波动。

与这些研究相呼应,笔者力图从劳资利益分配框架下考察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通过建立数理分析模型现探讨劳资报酬比例的影响因素,并利用1997年~2008年的我国29个省级单位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检验各因素对劳动报酬比例的影响。

三、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分析框架,劳动收入份额取决于资本产出的大小。笔者从这一思想出发,基于新古典假设与现实经济的差距,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因素进行拓展。

在新古典要素分配模型中,设一个经济体拥有K单位资本和L单位劳动,在规模报酬不变、市场完全竞争及不存在技术变迁的条件下,生产函数可表示为

·

103

·

Y i=K i f(l i)(1)其中l i表示劳动与资本比例,(1)式变形可知资本产出比k i,同劳动资本比例l i相对应

k i=K i/Y i=1/f(l i)(2)根据反函数的定义,再将(2)式变形为

l i=Υ(k i)=f-1(1/k i)(3)经过推导,劳动收入占比与资本产出比之间存在如下的函数关系

S L i=g(k i)=k i·Υ(k i)·f′(Υ(k i))(4)

B e n t o l i l a等人(2003)用S K曲线表示劳动收入

占比与资本产出比之间的关系(见图2)。资本产出变化是引起(k i,S L

i

)沿着S K曲线滑动的主要因素。为了更进一步了解L S影响因素,笔者对生产函数进行具体定义。遵循S a t o(1970)的建议,选用具有要素体现型技术进步的生产函数

Y i=α(M K i)σ-1σ+(1-α)(L i)σ-1σ)σ-1σ(6)其中α是由经济体的生产技术决定的要素分配参数,σ是劳动资本替代弹性,M为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参数。此时劳动收入占比为

S L i=1-α(M k i)σ-1σ(7)

上式表明劳动收入占比取决于资本产出比k

i

,但也与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M有关。替代弹性决定了资本产出比对于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方向,但影响的大小与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有关。若劳动与资本之间是替代关系,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使S K 曲线发生平移,此时,劳动力需求减少,资本回报上升,收入分配向资本倾斜,劳动收入占比下降。

新古典分配模型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有一定的解释力,但它不能完全解释劳动收入占比的动态变化过程。对此,必须从其他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因素作进一步的分析,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k i,S L

i

)偏离了S K曲线,从而引起了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笔者结合文献和中国的实际对导致劳动收入份额偏离S K曲线的主要因素逐一进行如下说明。

首先,工会的谈判力量。工会谈判力量直接影响到劳动收入份额,以“有效讨价还价”模型为例。厂商和工会针对工资和雇用人数进行谈判,并将雇用人数确定在劳动力边际产出与保留工资相等的水平;而名义工资是劳动力的平均产出和保留工资的加权平均,权重则取决于工人的谈判力量(罗长远, 2008)。据此可得劳动收入占比的决定方程

S L i=θ+(1-θ)g(k i)(8)

(8)式的含义:工会力量的引入,导致劳动收入占比与资本产出比之间的关系偏离了(4)式所决定的S K线。随着谈判力量的增长,S K线向上移动;反之相反。

其次,全球化因素在劳动收入占比变化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当全球化通过贸易“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强化资本“讨价还价”能力以及金融危机影响劳动报酬份额时,全球化降低了劳动者的谈判能力,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此外,政府的支出、人力资本水平也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一定的影响。D i w a n(2000)的研究显示,财政支出扩大有利于贫穷国家劳动收入占比的提高,对富裕国家则不然。研究中还发现:在富裕国家,人力资本积累越多,劳动收入占比越高;而贫穷国家的人力资本积累越多,劳动收入占比越小。

根据上述分析,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因素主要有三类:使(k i,S L

i

)沿着S K滑动的因素,即资本产出之比(K/Y);使S K曲线发生平移的因素,笔者用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T C)作为其代理变量;使(k i,

S L

i

)偏离S K曲线的因素。以资本和劳动之间存在

替代关系为例,若(k i,S L

i

)最初在A的位置(见图2):资本产出比变大时,(k i,S L

i

)沿着S K线移动到A′的位置;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发生后,它随着

S K 线位移至A″的位置;当劳动的谈判地位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变弱时,它偏离原有的S K线,到达A 的位置。

图2 劳动收入占比与资本产出比之间的关系

资料来源:B e n t o l i n a和S a i n t-P a u l(2003)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通过一个简约的模型来表示这些因素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S L

i

=(K/Y i t,S F i t,M O i t)(9)其中K/Y i t和S F i t表示第一类和第二类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因素,M O i t表示第三类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因素。

四、计量模型设定、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为研究上述K/Y i t、S F i t、M O i t三类因素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具体影响程度,笔者设置了一个基本的计量模型L S i t=a o+a1K Y i t+a2T C+a3U N I O N i t+

·

104·

a4O P E N i t+a5E D U i t+a6G O V E X P i t+εi t(10) L S为劳动收入份额,是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其计算方法是用劳动者报酬除以用收入法统计的G D P。收入法核算的G D P分为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部分,其中,劳动者报酬是指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

K Y为资本产出,即实际资本存量与实际G D P 比值,也称资本深化。各省的资本存量数据来自单豪杰(2008),G D P采用经过价格指数平减后的不变价G D P。

T C为技术进步,用全要素生产率表征技术进步。在具体的计算中,采用F a r e等人(1994)的方法,综合数据包络分析(D E A)和指数方法来计算全要素生产率。以各省市历年实际G D P为产出变量,实际固定资本存量以及各地区年平均就业人数作为投入变量,在规模报酬非递增和投入要素弱可处置条件下,利用投入导向的D E A模型,估算各地区M a l m q u i s t①生产率,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由于M a l m q u i s t生产率计算的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此需要对M a l m q u i s t生产率指数做相应的变换。K u m a r等人(2002)以初期人均G D P的自然对数值来代理初期的技术水平变量。借鉴他们的做法,设定基期T C为各省人均G D P的自然对数值。次年的T C为基期T C乘以基期M a l m q u i s t生产率指数。依次类推,可以得到历年的T C(杨俊等,2009)。

U N I O N代表工人的谈判力量,用从业人员加入工会的比例表示。全球化用出口总额占G D P比重来表示。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E D U)用劳动者的平均受教育年数来度量。其中,人均教育年限数据根据陈钊等人(2004)的方法计算,即平均受教育年限为E D U=6d1+9d2+12d3+16d4,其中,d i(i=1, 2,3,4)表示劳动者中文化程度分别是小学、初中、高中及大专以上所占的比例。政府财政支出(G O V E X P)用财政支出与G D P之比来表示。εi t为模型误差项。

文中所用到的原始数据来源于《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1998年~2009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经网统计数据库》、1998年~2009年的《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和各省1998年~2009年的《统计年鉴》。笔者收集了中国29个省级单位1997年~2008年期间的数据,由于西藏的数据缺失,因而笔者的研究不包括西藏,同时把重庆的数据与四川省的一起计算。

上述变量的统计描述见表2。

表2 变量的统计描述

变量样本平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

L S3480.4890.0870.3580.625

K Y3480.5670.3730.1651.634

T C3484.3780.8633.1466.875

O P E N3480.2830.3480.0421.679

U N I O N3480.3250.5690.2170.387

G O V E X P3480.1310.0530.0470.208

E D U3489.1325.6436.13212.859

五、实证结果

面板数据的标准方法分为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由于H a u s m a n检验值对应P值在5%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因此,笔者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对模型(10)进行回归。同时,为考察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各因素的影响,笔者采用D i w a n(2000)分组方法②,综合考虑1997年~2008年各省人均G D P及各省G D P的综合排名,把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分为高水平发展组、低水平发展组,其中高水平发展组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低水平发展组为山西、内蒙古、吉林、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这些年来,尽管各省市的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由于起始水平和在发展过程中速度的差异问题,导致了收入差距在不断地加大。以2008年为例,高水平组中人均G D P在2008年基本超过了20000元,其中上海人均G D P达到了73124元,而在低水平发展组中,贵州省人均G D P仅为8824元,两者相差64300元。显然,在不同的发展水平下各因素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就不尽相同。具体的回归结果见表3。

表3 固定效应估计结果

解释变量

被解释变量:劳动收入份额

全国高水平组低水平组L N K Y-0.2364

***

(-4.68)

0.2395**

(3.98)

-0.3321***

(-4.34) T C-0.0489

***

(-5.62)

-0.0579***

(-6.24)

-0.0478***

(-1.98) U N I O N

-0.0031

(-0.48)

-0.0027*

(-0.06)

-0.0143

(-0.39)

O P E N0.0039

(0.49)

0.0029

(1.37)

0.0043

(0.89)

L N E D U0.0017

(-3.46)

0.0033

(-0.78)

-0.0127

(-2.95)

G O V0.1573

**

(2.43)

0.1463*

(1.85)

0.2609**

(2.54)

C0.3657

(2.19)

0.7268***

(3.27)

0.0834

(0.67)

R20.380.610.32

F41.5428.5428.61 P l o b>F0.000.000.00

H a u s m a n值16.317.8614.75

P r o b>H值0.000.020.00

样本容量348132216

注:括号内为P值,*表示在10%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

·

105

·

在全国样本回归结果中,资本产出与劳动收入份额呈现显著负相关。可以判断我国总体经济的资本与劳动的弹性大于1,资本与劳动呈现替代关系。从分组来看,低发展水平组的资本产出对劳动收入份额呈现负的影响,这可能是因为低发展水平组的资本相对稀缺,资本的边际产品较高,从而能够更多地提升劳动的边际生产曲线,进而能更大地降低劳动分配比例。而在高水平组,资本产出与劳动收入份额呈正相关,这主要是因为在高水平发达地区,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良好的投资制度环境吸引了大量高效、有效资本。资本的深化通过开辟新的生产服务领域和新的产业扩大了生产规模,优化了经济结构,尤其是促进了服务业发展,进而增加企业和行业对劳动的需求,提高劳动所得(杨俊等,2009)。

技术进步(T C)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显著为负。技术进步并没有提升劳动者的收入份额,这可能是因为我国的技术进步属于资本增强型的技术进步,在技术创新和引进的过程中,大量劳动被资本所替代。在我国,重化工业化倾向抑制了工业部门的劳动力需求。由于资源被工业部门过多地占用以及对私人资本进入的限制,服务业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不利于就业增长和劳动收入的改善。

工会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为负但不显著。一般来讲,工会力量越强大,工会的维权作用就越明显,工会通过集体谈判或集体协商为劳动者争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能够提升劳动者的收入份额;反之,则亦然。目前,我国工会的力量还很薄弱,工会的独立性和主体性不强,工会的集体谈判作用、集体协商制度难以发挥实际性的作用。从分组来看,低发展水平组的工会对劳动收入份额呈现负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低水平组的工会在劳资谈判中,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

全球化对劳动报酬份额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根据经典的贸易理论即S t o l p e r-S a m u e l s o n定理,作为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全球化应该能够显著提高劳动报酬份额。但实际情况却刚好相反,这可能因为我国外贸企业是以加工贸易方式参与到主要由跨国公司主导与控制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从事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低端生产制造环节,伴随产品供给不断增加,这类企业面临的贸易条件日益恶化,为了维持已经摊薄的利润,它们会进一步压低劳动成本(罗长远,2008)。此外,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之间在引进外资上竞相以“低劳动成本和低劳动保护”为竞争手段,则进一步强化了外资企业中资本的谈判力量,不利于收入分配向劳动者倾斜。

教育水平对劳动分配比例的影响并不显著;在低水平组,教育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为负,这可能是因为在低水平组,教育水平的提高会提高劳动的边际产出,使劳动的需求曲线变得更加陡峭,而这种变化仅有助于资本分配比例的提高,劳动分配比例则会下降。

政府支出的系数为正数,并具有显著性,这说明政府支出对劳动分配比例具有积极影响。在低水平组,全球化政府支出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相对高水平组显著。这一结果与对其他国家的研究一致,大多数文献都认为财政支出对改善一国特别是穷国的劳动收入占比有正面影响。

六、结论和政策建议

笔者利用我国1997年~200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回归结果,可以发现,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资本产出、资本偏型技术进步和政府长期以来重视资本忽视劳动的政策取向。从技术方面看,资本和劳动的替代弹性导致了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全球化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也没有能够对提高劳动收入份额起到积极作用。最后,工会的缺位也导致了劳动者收入的持续下降。今后,在资本产出比例不断提高、资本偏型技术进步加速的情况下,如果工会仍然不能真正起到保护劳动者权益的作用,那么未来几年中国现代部门的劳动分配比例仍然会下降,这将会带动中国劳动分配比例的进一步下降。基于这些认识,笔者提出如下建议:政府要改变单纯追求G D P的发展目标,更加重视保护劳动者的利益,推动劳动收入占比进入上升通道;要加强法律和工会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除此之外,制定符合我国要素禀赋结构的技术发展路径,扩大财政支出、促进人力资本积累,也是提高劳动收入份额的重要手段。

①有关M a l m q u i s t指数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运用和综述可以参考章祥荪,贵斌威(2008)。

②D i w a n(2000)在分析全球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时,采用了人均G D P作为划分贫穷国家和富裕国家的依据。

参考文献:

白重恩,钱震杰,武康平.2008.中国工业部门要素分配份额决定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8):16-28.

陈钊,陆铭.2004.中国人力资本和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基于面板数据的估算[J].世界经济(12):25

-31.

单豪杰.2008.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年~

·

106·

2006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0):17-31.姜磊.2009.中国现代部门劳动分配比例的变动趋势与影响因素[J].财贸研究(1):1-7.

李稻葵,刘霖林.2009.G D P中劳动份额演变U型规律[J].经济研究(1):70-82.

罗长远.2008.卡尔多“特征事实”再思考: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分析[J].世界经济(2):86-96.

徐现祥,王海港.2008.我国初次分配中的两极分化及成因[J].经济研究(2):106-118.

杨俊,邵汉华.2009.资本深化、技术进步与全球化下的劳动报酬份额[J].上海经济研究(2):11-17.

章祥荪,贵斌威.2008.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M a l m q u i s t指数法评述与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6):111-122.

赵俊康.2006.我国劳资分配比例分析[J].统计研究

(12):7-12.

郑志国.2008.中国企业利润侵蚀工资问题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1):5-13.

K A L D O R N.1961.C a p i t a la c c u m u l a t i o na n de c o n o m i c

g r o w t h[M].I n F.A.L u t z a n d D.C.H a g u e,e d s.,t h e

T h e o r y o f C a p i t a l.N e wY o r k:S t.M a r-t i n P r e s s.

B E N T O L I N A S,S A I N T-P A U IG.2003.E x p l a i n i n g m o v e m e n t s i nl a b o r s h a r e[J].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t oM a c r o-e c o n o m i c s,3(1):1-53.

D I W A N I.2000.L a b o rS h a r e sa n d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Z]. Wo r l d B a n kw o r k i n g p a p e r.

H A R R I S O NAE.2002.H a s 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e r o d e dl a b o r's s h a r e?[Z].U CB e r k e l e y a n d N B E RW o r k i n g P a p e r.

M I N A M I R,H O N D A I S.1995.A n e v a l u a t i o n o f t h e e n t e r-p r i s e r e f o r mi nC h i n a:i n c o m e s h a r e o f l a b o r a n dp r o f i t-a b i l i t y i n t h e m a c h i n e i n d u s t r y[J].H i t o t s u b a s h i J o u r n a l o f E c o n o m i c s,36:125-143.

G U S C I N A A.2006.E f f e c t so f 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o nl a b o r's s h a r ei n n a t i o n a li n c o m e[Z].I M F W o r k i n g P a p e r, N o.294.

F A R ER,S H A WN AG,M A R YN,e t a l.1994.P r o d u c-t i v i t yg r o w t h,t e c h n i c a l p r o g r e s s,a n de f f i c i e n c yc h a n g e i ni n d u s t r i a l i z e d c o u n t r i e s[J].A m e r i c a n E c o n o m i c R e-v i e w,84(1):66-83.

(编校:薛 平)

A n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F a c t o r s i n f l u e n c i n g t h e C h a n g e i nL a b o r I n c o m e S h a r e

i nt h e F r a m e w o r ko f B e n e f i t D i s t r i b u t i o nD i s e q u i l i b r i u m:

———AT e s t B a s e d o n t h e1997-2008P r o v i n c i a l P a n e l D a t a

Z H O UY a n g-b o

(S c h o o l o f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E c o n o m y a n d T r a d e,S h a n g h a i F i n a n c e U n i v e r s i t y,S h a n g h a i201209,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F r o m 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b e n e f i t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b e t w e e n l a b o r a n d c a p i t a l,t h e a u t h o r s u m m a r i z e s t h e i n f l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 o f f a c t o r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 h a r e o n t h e b a s i s o f e x i s t i n g l i t e r a t u r e.T h r o u g h b u i l d i n g a t h e o r e t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m o d e l,t h e a u t h o r e x p l o r e s t h e i n f l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 o f t h e c h a n g e i n l a b o r i n c o m e s h a r e,a n dm a k e s a ne m p i r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w i t ht h e p a n e l d a t ao f29p r o v i n c e s o f o u r c o u n t r yf r o m 1997t o2008t o t e s t t h e i n f l u e n c e o f e a c h f a c t o r o n l a b o r i n c o m e s h a r e.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t h a t t h e r e a s o n s f o r t h e d e c r e a s e i nl a b o r i n-c o m e s h a r e a r e t h e c o n t i n u o u s l y i n c r e a s i n g c a p i t a l-o u t p u t r a t i o,c a p i t a l-a u g m e n t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p r o g r e s s,t h e a b s e n c e o f t h e l a b o r u n i o n p r o t e c t i n g t h e r i g h t s o f l a b o r e r s a n dt h e g o v e r n m e n t p o l i c yv a l u i n g c a p i t a l a n d n e g l e c t i n g l a b o r.

K e yw o r d s:l a b o r i n c o m e s h a r e;b e n e f i t d i s t r i b u t i o nd i s e q u i l i b r i u m;c a p i t a l-o u t p u t;b i a s e d t e c h n o l o g y p r o g r e s s

·

107

·

高中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全课概述 第二单元分析了“投资与创业”,解决了“谁来生产”的问题,与此衔接,生产的财富如何进行分配。本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就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分配中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本课分为2个框题: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新课标基本要求:阐述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新课程学习 7.1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方法】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2页“南岭村”的例子,提出问题:这个村子是怎样分配个人收入的,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与讨论,得出结论——按劳分配,导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为主体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2-63页内容,说明什么是按劳分配?我国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它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处于什么地位?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

中级财务管理 第九章 收入与分配管理 练习题

中级财务管理第九章收入与分配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说法中,属于“手中鸟”股利分配理论观点的是()。 A.股利政策相当于是协调股东与管理者之间代理关系的一种约束机制 B.用留存收益再投资带给投资者的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C.公司可以通过股利政策向市场传递有关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信息 D.股利政策不对公司的价值产生影响 2.某企业生产甲产品,设计生产能力为1200件,计划生产1000件,预计单位变动成本为190元,计划期的固定成本费用总额为80000元,该产品适用的消费税税率为5%,成本利润率必须达到20%,则按照变动成本定价法计算的价格为()元。 A.341.05 B.240 C.190 D.228 3.某企业在选择股利政策时,以代理成本和外部融资成本之和最小化为标准。该企业所依据的股利理论是()。 A.“手中鸟”理论 B.信号传递理论 C.所得税差异理论 D.代理理论 4.下列关于股票分割和股票股利的共同点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均可以促进股票的流通和交易 B.均有助于提高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 C.均会改变股东权益内部结构 D.均对防止公司被恶意收购有重要的意义 5.下列关于折让定价策略不同表现形式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现金折扣的目的是尽快回笼资金,加速资金周转 B.实行网上折扣,从而实现企业大量或者及时的销售产品 C.专营折扣的目的在于培养经销商的忠诚度 D.品种折扣是企业针对特定品种产品进行的价格优惠 6.W公司生产甲产品,本期计划销售量为6000件,目标利润总额150000元,完全成本总额为300000元,适用的消费税税率为5%,则运用目标利润法测算的单位甲产品的价格为()元。 A.78.95 B.52.63 C.75 D.80 7.在纳税行为发生之前,在不违反税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对纳税主体的投资、筹资、营运及分配行为等涉税事项做出事先安排,以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一系列谋划活动,属于()。 A.纳税管理 B.纳税筹划

劳动收入与消费结构

劳动收入与消费结构 摘要:从中美两国1994年至2006年劳动收入及消费相关数据出发,可分析出劳动收入影响消费结构的内在机制。劳动收入影响收入分配,收入分配影响消费总量进而影响消费结构,社会保障和消费信贷对该机制存在影响但相对有限。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恶化了收入分配以至不利于居民消费总量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优化。所以,当前工作要注意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高劳动者收入。 关键词:劳动收入;收入分配;劳动产权;消费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5981(2009)01-0056-06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主要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如何实现“转变”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而本文将从劳动收入与收入分配方面对提升国内消费总量、优化消费结构作出一定探索。 一、中美劳动收入比较

劳动收入即劳动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参与生产过程所取 得的收益。Lubker(2007)将劳动收入占比定义为“工人的劳动报酬(total compensation)占国内生产总值或者国民总收入的比重”[1]。Gomme和Rupert(2004)运用收入法的国民收入恒等式,对劳动收入占比进行了说明。劳动收入占比=劳动者报酬/总增加值;总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公司利润+租金收入(rental income)+(间接税-补贴)+净利息收入+折旧+自营收入(proprietors’income)。其中,劳动者报酬代表劳动收入;公司利润、租金收入、间接税净额、净利息收入和折旧代表资本收入;自营收入是“非公司制经营的所有者”(owners of unincorporated business)取得的收入,则既包含了劳动收入,也包含了资本收入[2]。 相应地,对自营收入的不同处理也就形成了度量劳动收入占比的不同方法。Johnson(1954)指出,自营收入的2/3属于劳动收入,剩下的1/3属于资本收入;Gollin(2002)认为,自营收入可以全部归于劳动收入[3]458-475;Bernanke 和Gurkaynak(2001)针对一些国家的统计资料中只有加总的“营业盈余”,而未区分“公司营业盈余”与“非公司营业盈余”的具体情况,将劳动收入占比定义为公司员工劳动报酬与扣除了净间接税和自营收入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即“劳动收入占比=公司员工劳动报酬/(GDP-净间接税-自营收入)”[4];Gollin(2002)也指出,劳动收入占比在统计上

面板数据分析简要步骤与注意事项(面板单位根—面板协整—回归分析)

面板数据分析简要步骤与注意事项(面板单位根检验—面板协整—回归分析) 面板数据分析方法: 面板单位根检验—若为同阶—面板协整—回归分析 —若为不同阶—序列变化—同阶建模随机效应模型与固定效应模型的区别不体现为R2的大小,固定效应模型为误差项和解释变量是相关,而随机效应模型表现为误差项和解释变量不相关。先用hausman检验是fixed 还是random,面板数据R-squared值对于一般标准而言,超过0.3为非常优秀的模型。不是时间序列那种接近0.8为优秀。另外,建议回归前先做stationary。很想知道随机效应应该看哪个R方?很多资料说固定看within,随机看overall,我得出的overall非常小0.03,然后within是53%。fe和re输出差不多,不过hausman检验不能拒绝,所以只能是re。该如何选择呢? 步骤一:分析数据的平稳性(单位根检验) 按照正规程序,面板数据模型在回归前需检验数据的平稳性。李子奈曾指出,一些非平稳的经济时间序列往往表现出共同的变化趋势,而这些序列间本身不一定有直接的关联,此时,对这些数据进行回归,尽管有较高的R平方,但其结果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这种情况称为称为虚假回归或伪回归(spurious regression)。他认为平稳的真正含义是:一个时间序列剔除了不变的均值(可视为截距)和时间趋势以后,剩余的序列为零均值,同方差,即白噪声。因此单位根检验时有三种检验模式:既有趋势又有截距、只有截距、以上都无。 因此为了避免伪回归,确保估计结果的有效性,我们必须对各面板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而检验数据平稳性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单位根检验。首先,我们可以先对面板序列绘制时序图,以粗略观测时序图中由各个观测值描出代表变量的折线是否含有趋势项和(或)截距项,从而为进一步的单位根检验的检验模式做准备。单位根检验方法的文献综述:在非平稳的面板数据渐进过程中,Levin andLin(1993)很早就发现这些估计量的极限分布是高斯分布,这些结果也被应用在有异方差的面板数据中,并建立了对面板单位根进行检验的早期版本。后来经过Levin et al.(2002)的改进,提出了检验面板单位根的LLC法。Levin et al.(2002)指出,该方法允许不同截距和时间趋势,异方差和高阶序列相关,适合于中等维度(时间序列介于25~250之间,截面数介于10~250之间)的面板单位根检验。Im et al.(1997)还提出了检验面板单位根的IPS法,但Breitung(2000)发现IPS法对限定性趋势的设定极为敏感,并提出了面板单位根检验的Breitung法。Maddala and Wu(1999)又提出了ADF-Fisher和PP-Fisher面板单位根检验方法。 由上述综述可知,可以使用LLC、IPS、Breintung、ADF-Fisher和PP-Fisher5种方法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 其中LLC-T、BR-T、IPS-W、ADF-FCS、PP-FCS、H-Z分别指Levin,Lin&Chu t*

劳动报酬分配方案(试行)

附件: 中化二建集团有限公司 劳动报酬分配方案(试行) 为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结合公司经济效益及同行业收入水平,按照有利于调动一线职工的积极性,有利于调动年轻人的积极性,有利于鼓励机关工作人员到项目一线工作,进一步强化效益导向,加大效益工资在职工收入中的比重的原则,就公司现行的劳动报酬分配方案进行修订。 一、适用范围 各单位原则上执行本方案。从事特殊行业的个别单位,可根据各自特点按照程序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制定适用于本单位的劳动报酬分配方案,报公司批准后方可执行。 二、分配制度 (一)年薪制:适用于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管理的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及各分子公司董事长、书记、经理。 (二)岗效工资(月薪)制:适用于管理人员(含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及无法实行劳动定额考核的技术工人。 (三)劳动定额考核分配制:适用于一线生产工人及临时性用工,其中一线生产工人必须用劳动定额考核计取报酬。 (四)协商工资制:适用于特殊人才或临时性用工。 (五)临时工资(月薪)制:适用于新参加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及技术工人(试用期满后按岗效工资确定)。

三、工资结构 (一)年薪制工资结构 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年薪结构按照集团公司《所属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规定执行。 分子公司董事长、书记、经理年薪由基本年薪、绩效年薪、特别奖励和注册执业资格津贴构成。 (二)岗效工资结构 岗效工资由基础工资、岗位工资、月基础奖励、年效益工资、工龄津贴、注册职业资格津贴及施工现场外施补贴构成。 (三)临时工资结构 由基础工资、岗位工资、月基础奖励、年效益工资及施工现场外施补贴构成。 (四)劳动定额考核分配结构见劳动定额考核管理办法。 四、工资分配标准 (一)年薪制标准 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年薪标准由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考核确定。 分子公司董事长、书记、经理年薪标准依据公司内部年度承包责任书及考核办法确定。 (二)岗效工资标准 1.基础工资标准 基础工资统一按600元核定。 2.岗位工资标准 岗位工资的起点工资为1100元,最高工资为5000元。其中管理人员起点为2100 元,最高为5000元,其他人员起点1100

劳动经济学考试复习题

劳动经济学考试复习题 1.当非劳动收入减少时,工作时数会发生什么变化? 答:在工资保持不变的情形下,非劳动收入的变化对工作时数的影响称为收入效应。(1)如果闲暇是一种正常商品,那么非劳动收入减少,导致预算线下移,预算线和效用曲线交点右移,导致工作时数增加;(2)如果闲暇是一种低档商品,那么非劳动收入的减少,会导致对闲暇需求增大,工作时间反而减少。 2.为什么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妇女的劳动参与率提高的幅度如此之大? 答: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女性真实工资的明显提高是导致妇女劳动参与率显着提高,同时妇女保留工资的下降也可能造成妇女劳动参与率的提高;生育行为的变化也会促进女性劳动力参与率的提高,市场工资的提高使得抚养孩子成为一种昂贵的家庭活动,家中孩子数的减少也会导致妇女配置在家庭中的时间减少;同时家庭生产过程中技术变革也影响了女性劳动参与率的提高。 3.什么是新增工作者效应?什么是受阻工作者效应? 答:(1)新增工作者效应是指在经济衰退时期由于家中主要劳动力失去工作,次级劳动者不得不寻找工作弥补家庭收入损失。因此新增工作者效应意味着次级劳动力参与率具有一种反周期趋势。(2)受阻工作者效应是指很多失业者在衰退时期感觉几乎不可能找到工作,于是干脆放弃了。受阻工作者效应的结果是劳动参与率具有一种顺应周期趋势。 4.造成美国老年劳动力参与率长期下降的因素是什么? 答:工作者的退休年龄主要取决于他的工资和养老金福利水平。高工资的工作者其替代效应占据优势,他会将退休生活的时期长度削减。养老金福利的增加既会产生收入效应,又会产生替代效应。这两种效应会沿同一方向变化发生作用,养老金福利的增加确定无疑会导致持续时间更长的退休生活。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其福利曲线上存在拐点,即对那些提前退休的工作者给予优惠。 5.马歇尔派生需求规则是什么? 答:替代弹性越大,劳动力需求就更加富有弹性,随着工资的上升,使得企业能够轻松用资本来替代劳动力;对产出的需求弹性越大,劳动力需求就更加富有弹性,工资的上升会提高产业的价格,减少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企业削减雇佣数量;劳动力在总成本所占份额越大,劳动力需求就越富有弹性;生产的其他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对劳动力的需求就越富有弹性,增加资本存量越容易,则劳动力需求曲线就更加富有弹性。 6.论述在一个存在着两部门的经济中,最低工资对覆盖部门和未被覆盖部门的影响? 7.无论工资税是强加在工作者身上还是强加在企业身上,为什么工资税对工资与就业的影 响相同? 8.为什么指定性利益(mandated benefit)会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后果?为什么这些后果与由 工资税引发的后果不同?指定性利益所引发的无谓损失是什么? 9.市场对安全型工作与风险型工作之间的工资差异补偿是如何决定的?哪一类型的工作 提供的工资更高? 10.如何计算某一生命的统计价值? 11.如何将“教育可以提高生产率”与“教育只是显示工作者内在能力的一种信号”这两个 假说区分开来? 12.讨论一般培训与特殊培训之间的差异。对于每一种培训,谁为它付费并从中获利? 13.如何计算基尼系数? 答:基尼系数=完全平等的洛伦兹曲线与实际洛伦兹曲线的面积/完全平等的洛伦兹曲线之下的面积。 14.什么是超级明星现象?导致超级明星产生于某些产业而不是其他产业的因素是什么?

劳务工绩效考核及工资分配办法

劳务工绩效考核及工资分配办法 为加强劳务工管理,明确劳务工工资分配方法,做到公平公正合理的工资分配,提高劳务工工作积极性,特制定本办法。 一、成立劳务工绩效考核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X XXX 成员:XX XX 二、职责分工 组长、副组长负责绩效考核总指导和审核;劳资负责人负责绩效考核制度的编制、台账建立与奖惩执行;部门负责人负责本部室劳务人员的考核。 三、劳务工绩效考核办法 1、考核范围:项目部全体劳务工 2、按月考核,每月末部门负责人根据劳务工平时工作情况对本部室劳务工进行考核评分,考核结果交分管领导审核,次月5日前将考核结果交劳资存档,劳资根据考核结果核算奖金。 3、考核分管领导划分:工程、测量组、试验室、经财部劳务工考核由总工分管,机修工区劳务工考核由生产副经理分管,后勤劳务工考核由书记分管。 4、考核评价细则: 根据工作技能(30分)、工作效率(30分)、工作纪律(30分)、工作学习态度(20分)、安全意识(10分)、质量意识(10分)六个

方面进行评分,总分130分。 1)工作技能考核标准 ①能胜任工作岗位,能主动、极积、独立、按时、按质、按量、出色完成工作任务并能提出合理化建议的优秀熟练工在工作技能项给予25~30分评分。 ②对能胜任工作岗位,熟练掌握工作技能,但不够独立、完成任务不主动、不优秀、不能提出合理化建议的给予15~25分 ③在试用期内或还未熟练掌握工作技能,需要班组领导指导的给予0~15分。 2)工作效率 ①能快速完成任务,超出定额的,评分25~30分 ②能达到定额要求,评分15~25分 ③达不到要求,工作拖拉的,评分0~15分 3)工作纪律 ①任何时候都能严格遵守公司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无迟到、早退,不在上班时间玩游戏,不在上班时间做与工作无关的事,能积极纠正别人的不良行为,成为员工的模范,给予25~30分。 ②多数时间都能遵守工作制度、作习时间,能比较严格要求自己,在不耽误工作的情况下会有少数游戏和做一些私事的,给予15~25分。 ③不能严格遵守工作制度、作习时间,有时会因迟到或办理私事耽误工作,有不请假离岗现像或经常请假对工作有影响的评分0~15分。 4)工作学习态度考核标准

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趋势及成因(刘小鲁)

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趋势及成因 刘小鲁 摘要:本文从产业和所有制结构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劳动收入占比变化趋势的成因。研究表明,从产业结构角度来看,造成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以及第二产业内部劳动收入占比趋势由递增向递减的转变。而从所有制因素来看,我国劳动收入占比下降是国有企业以资本替代劳动,以及非国有经济内部劳动工资增长缓慢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劳动收入占比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 一、引言 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尽管我国的经济总量始终维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劳动收入占比却逐渐由改革初期的递增趋势转变为持续递减。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劳动的实际工资虽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增长速度却显著地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在1995年至2006年之间,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由最初的61%下降至2006年的47%。这一水平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劳动收入占比,而且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 在分析我国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原因的过程中,许多学者注意到了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例如,白重恩、钱震杰和武康平(2008)在解释我国工业部门要素分配份额决定因素时强调了国有部门改制引起的劳动市场环境变化对劳动收入占比的负面影响。罗长远和张军(2009)也指出,1990年代中期之后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退出使得传统体制下的“工资侵蚀利润”现象被扭转,而资本相对于劳动逐渐具有更强的谈判能力。这些研究均表明,民营化过程倾向于降低劳动收入占比。 然而,1990年代中后期,国有企业的劳动收入占比也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从1996年至2007年,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劳动报酬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下降了18%。这说明,我国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并不仅仅是国有企业比重下降所产生的直接后果。 本文从产业和所有制结构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劳动收入占比趋势的成因。研究表明,从产业结构角度来看,造成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以及第二产业内部劳动收入占比趋势由递增向递减的转变。而从所有制结构角度来看,劳动收入占比下降趋势在国有和非国有经济部门均存在,但原因各不相同。受资本要素价格低估和银行信贷配给的影响,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要素使用偏向上存在较大差异。国有企业能够以极低的价格使用资本要素,从而存在着强烈的以资本替代劳动的要素使用倾向。因此,尽管国有企业人均劳动报酬上升更快,但劳动总收入占增加值的比重却呈现下降趋势。而民营企业在获取银行信贷上面临较强的约束,从而在资本要素使用上不得不面临更高的民间信贷利率。这使得民营企业更多地倾向于使用廉价劳动要素来维持较高的资本收益率。因此,民营企业的资本-劳动比虽然未出现显著的上升,但由于劳动工资增长相对缓慢,其劳动收入占比也呈现出递减趋势。 二、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基本特征 (一)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整体状况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劳动收入占比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改革初期至20世纪90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第七课个人收入分配教案 全课概述 第二单元分析了“投资与创业”,解决了“谁来生产”的问题,与此衔接,生产的财富如何进行分配。本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就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分配中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本课分为2个框题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新课标基本要求 阐述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新课程学习

7.1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学方法 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2页“南岭村”的例子,提出问题:这个村子是怎样分配个人收入的,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与讨论,得出结论——按劳分配,导入新课。

eviews面板数据实例分析

1、已知1996—2002年中国东北、华北、华东15个省级地区的居民家庭人均消费(cp,不变价格)与人均收入(ip,不变价格)居民,利用数据(1)建立面板数据(panel data)工作文件;(2)定义序列名并输入数据;(3)估计选择面板模型;(4)面板单位根检验。 年人均消费(consume)与人均收入(income)数据以及消费者价格指数(p)分别见表9、1,9、2与9、3。 表9、1 1996—2002年中国东北、华北、华东15个省级地区的居民家庭人均消费(元)数据人均消费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CONSUMEAH 3607、43 3693、55 3777、41 3901、81 4232、98 4517、65 4736、52 CONSUMEBJ 5729、52 6531、81 6970、83 7498、48 8493、49 8922、72 10284、6 CONSUMEFJ 4248、47 4935、95 5181、45 5266、69 5638、74 6015、11 6631、68 CONSUMEHB 3424、35 4003、71 3834、43 4026、3 4348、47 4479、75 5069、28 CONSUMEHLJ 3110、92 3213、42 3303、15 3481、74 3824、44 4192、36 4462、08 CONSUMEJL 3037、32 3408、03 3449、74 3661、68 4020、87 4337、22 4973、88 CONSUMEJS 4057、5 4533、57 4889、43 5010、91 5323、18 5532、74 6042、6 CONSUMEJX 2942、11 3199、61 3266、81 3482、33 3623、56 3894、51 4549、32 CONSUMELN 3493、02 3719、91 3890、74 3989、93 4356、06 4654、42 5342、64 CONSUMENMG 2767、84 3032、3 3105、74 3468、99 3927、75 4195、62 4859、88 CONSUMESD 3770、99 4040、63 4143、96 4515、05 5022 5252、41 5596、32 CONSUMESH 6763、12 6819、94 6866、41 8247、69 8868、19 9336、1 10464 CONSUMESX 3035、59 3228、71 3267、7 3492、98 3941、87 4123、01 4710、96 CONSUMETJ 4679、61 5204、15 5471、01 5851、53 6121、04 6987、22 7191、96 CONSUMEZJ 5764、27 6170、14 6217、93 6521、54 7020、22 7952、39 8713、08 表9、2 1996—2002年中国东北、华北、华东15个省级地区的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元)数据人均收入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INCOMEAH 4512、77 4599、27 4770、47 5064、6 5293、55 5668、8 6032、4 INCOMEBJ 7332、01 7813、16 8471、98 9182、76 10349、69 11577、78 12463、92 INCOMEFJ 5172、93 6143、64 6485、63 6859、81 7432、26 8313、08 9189、36 INCOMEHB 4442、81 4958、67 5084、64 5365、03 5661、16 5984、82 6679、68 INCOMEHLJ 3768、31 4090、72 4268、5 4595、14 4912、88 5425、87 6100、56 INCOMEJL 3805、53 4190、58 4206、64 4480、01 4810 5340、46 6260、16 INCOMEJS 5185、79 5765、2 6017、85 6538、2 6800、23 7375、1 8177、64 INCOMEJX 3780、2 4071、32 4251、42 4720、58 5103、58 5506、02 6335、64 INCOMELN 4207、23 4518、1 4617、24 4898、61 5357、79 5797、01 6524、52 INCOMENMG 3431、81 3944、67 4353、02 4770、53 5129、05 5535、89 6051 INCOMESD 4890、28 5190、79 5380、08 5808、96 6489、97 7101、08 7614、36 INCOMESH 8178、48 8438、89 8773、1 10931、64 11718、01 12883、46 13249、8 INCOMESX 3702、69 3989、92 4098、73 4342、61 4724、11 5391、05 6234、36 INCOMETJ 5967、71 6608、39 7110、54 7649、83 8140、5 8958、7 9337、56 INCOMEZJ 6955、79 7358、72 7836、76 8427、95 9279、16 10464、67 11715、6 表9、3 1996—2002年中国东北、华北、华东15个省级地区的消费者物价指数物价指数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PAH 109、9 101、3 100 97、8 100、7 100、5 99

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央企业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央企业劳动用工和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5〕22号)的要求,进一步深化中央企业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市场化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机制,实现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增强中央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深化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深化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企业瘦身健体、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是增强中央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近年来,中央企业在深化改革过程中,不断完善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央企业用工分配管理方面存在的体制机制僵化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部分企业内部改革不到位,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还未真正形成,激励约束机制还不健全,内部管理人员能上不能下、员工能进不能出、收入能增不能减等问题仍然存在。当前,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切实推进企业内

部机制转换,进一步深化中央企业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中央企业深化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企业功能定位相配套的市场化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管理体系,构建形成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用工结构更加优化,人员配置更加高效,激励约束机制更加健全,收入分配秩序更加规范,企业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为做强做优做大中央企业提供保障。 二、强化任职条件和考核评价,实现管理人员能上能下 (一)完善以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为核心的管理人员职级体系。中央企业要建立健全管理人员岗位体系,明确各层级管理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合理使用不同层次人才。不断完善管理人员职业发展通道,为管理人员能上能下搭建平台。按照集团化管控、专业化管理、集约化运营的要求,科学调整组织结构,合理设置内设机构和配置管理人员提高管理效率。 (二)健全以综合考核评价为基础的管理人员选拔任用机制。中央企业应当建立管理人员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以综合考核评价为基础,通过竞争上岗、公开选聘等多种方式,公开、公平、公正地选拔优秀管理人员。强化管理人员考核评价的日常监督管理,将考核评价结果与职务升降、薪酬调整紧密挂钩。对于经考核评价不能胜任工作的,应当调整岗位、降职降薪,真正做到管理人员能上能下。

高中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知识点总结 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1.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按劳分配。 3.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4.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2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 质基础; (3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 原因。 5.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然性 (1生产决定分配; (2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3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 配制度。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2.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

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第二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一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1.收入分配公平,要求收入分配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要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根本的区别。 3.如何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为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2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 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二.兼顾效率与公平 1.效率,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2.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1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2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3.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 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2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也要防止收入悬殊;既 要落实分配政策,也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 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完整版)关于进一步规范劳动用工管理的指导意见(试行)

关于进一步规范劳动用工管理的指导意见 (试行) 为贯彻落实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人力资源一体化管理,进一步规范企业与员工的劳动关系,加快建立以法人为责任主体、以劳动合同管理为核心、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劳动用工机制,切实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根据公司实际情况,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进一步规范劳动用工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规范劳动用工是企业有效组织生产、开展经营活动的重要条件,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关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前提条件,是公司“转型”发展的根本保证。 今年以来,公司开展了一系列的劳动用工及薪酬分配的调查研究,总体来说,公司的劳动用工管理是较为规范的,但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传统的员工“身份管理”带来收入待遇的差异,影响到企业的和谐稳定。当前,公司系统劳动用工管理中存在各种“身份”称谓,有全民工、集体工、劳务派遣工、农村电工等。公司系统非合同制用工占用工总量的三分之一以

上。不同“身份”的员工收入分配、社保、福利等制度不尽相同,工资列支渠道不同,收入水平存在差异。收入水平的高低不是以岗位价值和绩效贡献决定,而是以“身份”来决定,造成公平缺失。 (二)不同“身份”的员工交叉混岗,造成同一责任主体内同岗不同酬,不同“身份”员工之间相互攀比的现象普遍存在,影响到和谐的劳动关系。 (三)劳动用工计划管理不严,劳动用工总量缺乏有效控制,用工结构难以调整,冗员与结构性缺员并存。各单位非计划用工普遍存在,自行决定用工形式和收入分配方式,劳动用工的法律风险日趋显现。 (四)岗位体系建设滞后。多年来在劳动用工策略上采用“身份”差异替代了“岗位”差异,忽视了岗位体系的建设,企业内部“以岗定薪、按绩取酬、岗变薪变”的分配机制尚未建立,以劳动合同管理为核心、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劳动用工机制尚未形成。 劳动用工管理存在的问题,不利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不利于劳动用工机制的建立,不利于员工的绩效管理,不利于理顺企业内部收入分配关系。劳动用工管理已经成为公司改革发展和战略“转型”的短板,如果不及时规范,必将影响到员工队伍的和谐稳定。 当前,公司正在深入贯彻落实中长期发展战略,公司高

提高劳动性收入占比的制度改革思考

第32卷 第2期2017年3月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Vol.32No.2Mar.2017 doi:10.16299/j.1009?6116.2017.02.003 引用格式:王泽彩,费之光.提高劳动性收入占比的制度改革思考[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2(2): 21-27. WANG Zecai,FEI Zhiguang.Thought on institutional reform in raising ratio of labour income[J].Journal of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2017,32(2):21-27. 提高劳动性收入占比的制度改革思考 王泽彩1, 费之光1,2 (1.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36;2.吉林工商学院财税学院,吉林长春 130507) 摘 要:能否有效提高劳动性收入占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不仅事关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更是决定能否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三当前,我国实施的致力于提高劳动收入份额的各项改革举措收效甚微三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中获得启示,提出在21世纪具体劳动形式发生深刻改变的条件下,提高劳动性收入占比必须将人力资本投资从被动机制转化为主动机制,赋予劳动者在生产管理过程中与经营收益索取上的产权保护,并改革教育模式,发挥劳动者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 关键词:收入分配;劳动性收入;剩余价值分配;人力资本;员工持股;制度改革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6116(2017)02??0021??07 收稿日期:2016??10??24 作者简介:王泽彩(1966 ),男,山东青岛人,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财政政策二财政制度等; 费之光(1979 ),女,吉林长春人,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博士后,吉林工商学院财税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收入分配三 30多年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历程,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分配体制,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确立调动了各种生产要素主体的积极性三但是,劳动收入份额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呈现逐年下降,资本与政府部门收入份额呈现逐年上升三尽管近年来对提高劳动者收入的呼声与讨论持续不断,但收入分配制度的深化改革仍裹足不前,各项举措对于调整劳动收入份额收效,实难尽如人意,利益矛盾反而越来越大三随着经济增速的进一步放缓,有可能引爆积聚已久的因收入分配不公所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三在我们这个有着全球最大劳动人口群体的国家里, 劳动致富”是整个社会所能接受的道德原则与社会正义的最基本体现,是每个普通劳动者 美好梦想”能够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三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我国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成长劳动力显著减少,投资回报率下降,如何建立起一个与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二 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分配制度,将对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三 一二研究提高劳动性收入占比的现实与意义(一)我国当前劳动性收入分配境况按生产要素的贡献进行分配,是激发全体社会成员努力创新二创业的初衷所在三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没有带来工人实际工资的同步增长,劳动要素按贡献分配的比重持续降低,随之也产生了明显的生产要素泛化现象三现实收入分配与 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渐行渐远三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金流量表数据显示,我 国劳动者报酬占GDP 的比重从1992年的54.6%水平开始下降,2004年时50.7%,2011年时已下降到了44.9%三2002 2010年间,第二二三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劳动报酬都低于GDP 的增长,特别是第二产业劳动报酬占GDP 比重从2002年的40.9%下降至2007年的34.2%,之后虽有回升,但幅度很小三[1]由于劳动者报酬增长缓慢,居 四 12四

个人收入的分配过关测试题(含答案).docx

.精品文档 . 个人收入的分配过关测试题(含答案 ) 第三单元第7 课《个人收入的分配》课时训练(人教实验版必修1) 时间:45 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72 分) 1.下列做法符合我国分配制度的有() ①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 ②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③凭借行业垄断和某些特殊条件获得个人额外收入 ④规范收入分配、消除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 A.①②④B.①④ .②③④ D .①② 解析:此题易误选④,“规范收入分配、消除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的做法不是分配制度的体现,而是我们国家 实现社会公平的体现。 答案: D 2.之所以要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因为() A.按劳分配有弊端 B.各种生产要素均创造商品价值 .市场经济需要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 D.生产要素不仅作用于生产,也作用于流通

解析:关于生产要素的重要性的说法只有项是正确的, 而现在之所以要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并不是因为按劳分配 有弊端,故其他三项都排除。 答案: 3.2010年9 月7 日至9 日,财政部代发2010年第七期和第八期地方政府债券,共计358 亿元。据悉,其中安徽两期地方债共计89 亿元,票面年利率均在2%以上。居民购买地方债所得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取得的收入。下列对这一分 配方式认识正确的是() A.它是提高居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B.它是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主要方式 .它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收入分配方式 D.它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的分配方式 答案: 4.60 多年,我国的分配制度经历了从“单一的按劳分 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为补充→按劳 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变迁。促成这一变迁的根本原因是 () A.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化 B.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 .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D.我国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第七章__收益分配管理习题与答案

第七章收益分配管理 一、单选题 1.法律对利润分配进行超额累积利润限制的主要原因是() 。 A.避免损害少数股东权益B.避免资本结构失调C.避免股东避税 D. 避免经营者出现短期行为 2.相对于其他股利政策而言,既可以维持股利的稳定性,又有利于优化结构的股利政策是() 。 A.剩余股利政策B.固定股利政策 C.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D.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 3.在下列股利政策中,股利与利润之间保持固定比例关系,体现风险投资与风险收益对等关系的是() 。 A. 剩余股利政策B.固定股利政策 C.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D.低正常股利加 额外股利政策 4.某公司2005 年年初的未分配利润为100 万元,当年的税后利润为400 万元,2006 年年初公司讨论决定股利分配的数额。预计2006 年追加投资资本500 万元。公司的目标资本结构为权益资本占60%,债务资本占40%,2006 年继续保持目前的资本结构不变。按

有关法规规定该公司应该至少提取10%的法定公积金。该公司采用 剩余股利分配政策,则该公司最多用于派发的现金股利为() 万元。A.100B.60C.200D.160 5.造成股利波动较大,给投资者公司不稳定的感觉,对于稳定股票价格不利的股利分配政策是() 。 A.剩余股利政策B.固定或持续增长的股利政策C.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 D. 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6.在以下股利政策中,有利于稳定股票价格,从而树立公司良好形象,但股利的支付与公司盈余相脱节的股利政策是() 。 A. 剩余股利政策B.固定或持续增长的股利政策C.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D.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 7.我国上市公司不得用于支付股利的权益资本是() 。 A.资本公积B.任意盈余公积C.法定盈余公积D.上年未分配利润 8.上市公司按照剩余股利政策发放股利的好处是() 。 A.有利于公司合理安排资本结构B.有利于投资者安排收 入与支出 C.有利于公司稳定股票的市场价格D.有利于公司树立良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