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移动全业务运营支撑能力提升的思考

中国移动全业务运营支撑能力提升的思考

中国移动全业务运营支撑能力提升的思考
中国移动全业务运营支撑能力提升的思考

中国移动全业务运营支撑能力提升的思考

2009年是中国电信行业3G元年,同时也是中国电信企业全业务竞争的元年。这一年,经济危机的冲击,三家电信运营商日子都不好过。对中国移动而言,这一年是非常艰难的一年,TD赋予中国移动更多的是社会责任,但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这种责任是中国移动不断进步的动力;全业务给中国移动带来的是新的市场领域,伴随新市场的扩张,中国移动运营支撑能力急需提升,以适应全业务运营的需求。

全业务运营后,中国移动运营支撑体系面临多方面的变化,主要如下:

首先,客户群体的变化。以往,中国移动客户群主要是个人用户,提供通道服务,维护不直接面对客户。全业务运营后,这种格局发生变化,维护将直接面对更多用户,价值取向由通道价值向内容价值、终端价值转移。通道化服务和内容服务、终端服务间的矛盾凸现,如何提升内容服务和终端服务的能力是摆在中国移动面前的大问题。

终端维护需要直接面度客户,目前是让原来实施基站、传输维护的人员肩负终端维护的任务,并没有相关组织机构支撑,存在较多问题:一服务不规范,直接面对客户的服务需要有一套服务规范,从服务人员的着装、服务用语、服务流程等,这样才能让用户树立信心;二维护不专业,终端维护需要专业的培训和维护经验,对基站和传输维护人员所不具备的,需进行专门培训;三资源争夺,让基站和传输维护人员参与终端维护是对通道维护资源的挤占,势必影响通道的质量,对网络质量生命线的保障不利。

内容服务需要了解客户需求,不断推陈出新,满足客户求“新”求“酷”的需求,这对中国移动维护体系是个挑战,同时也是维护体系的“空白”。让中规中矩的中国移动从事“酷眩”行业,确实需要思维的变革;同时,内容服务维护和网络通道维护存在很大差异,如何实现SP/CP和中国移动的通道网络的最佳配合,提升内容服务的QOS,是内容服务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另外,内容服务的管理是目前一个难题,央视“315”广告短信、手机黄色网站等问题的曝光,对内容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维护需要面对。

其次,维护主体的多样化。为适应网络规模扩张和网元多样化带来的自维人员不足的问题,多种维护力量逐步引入中国移动维护体系,维护队伍呈现多样化,这些维护力量包括:设备原厂家的技术支持、非原厂的技术支持等,涉及的网络包括:基站、核心网、电源配套设备等。这些维护力量对提升中国移动网络质量起到很大的作用。但维护主题的多样化也带来诸多问题,主要如下:

自维维护队伍老化严重。由于维护力量更新速度无法赶上技术更新速度,人员老化加速;伴随第三方代维力量的引入,管理要求加强,部分自维力量逐步转向维护管理,自维力量不断萎缩;同时,由于业务的不断扩张,规划层面的工作剧增,自维力量逐步向售前技术支持转变(业务需求方案提供),售后(维护工作)对第三方代维力量依赖性加强,自维队伍动手实践能力逐步弱化。

代维力量的管理水平低下,把控能力差。代维力量在维护责任心上与自维团队存在一定差距;技术实力受投入影响,对核心技术人员的配置追求利益最大化原则,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弱;核心人员的稳定性差,对网络质量是潜在隐患,这些问题的存在意味着需在代维管理上更多考虑。同时,为避免代维力量服务与竞争对手,避免竞争后同质化,需要在管控上下功夫。

第三,核心技术的控制由原来有厂家把控向运营商把控转变。TD的引入,对中国移动的影响是巨大的。原来网络核心技术是把控在设备厂家手中,TD引入后,中国移动逐步从设备的使用者向设备规范制订角色转变,“三不”、“三新”、“三融合”的提出,是中移动在网络把控力转变的信号,这一转变带来的是更深层次自主维护实力提升的要求。

第四,全业务网络质量领先优势保持的问题。电信的CDMA和联通的WCDMA网络在2009年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和优化,并且网络质量取得了长足的进度,和中国移动网络质量的差距在缩小,现在中国移动的优势在覆盖上,但这优势随时间的推移和工信部共建共享政策的推进,领先优势将加速变小。同时,作为中国自主标准TD-SCDMA的融合组网,中国移动在2G上的优势将会被TD-SCDMA网络的劣势所拖累,虽然中国移动不断提升TD-SCDMA的品质,如“三不”、“三新”、“三融合”策略的实施,但这些融合策略的实施使2G网络面临稳定性和质量方面的风险。

综上,全业务运营支撑上面临的问题是多层次的,包括维护对象的变化带来的影响,维护主题的多样化带来的管理和把控问题,及技术演进对维护组织提出的更高更新要求,同时企业生命线保障问题也不容忽视。要破解这些问题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如组织架构的问题,目前移动的架构滞后与维护需求,调整变得迫切,这种迫切程度是来自战略方向以及文化取向的挑战。

根据上面分析,中国移动全业务支撑能力提升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一个是解决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问题,第二个是增强服务支撑能力。

解决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问题:中国移动的核心竞争力是“网络质量”,但维护“网络质量”这一生命线的工作难度很大,需要大量资源投入,首先是技术人才的问题,从3G开始,中国移动的技术人员不仅要做好维护工作,同时肩负TD发展的重任,需要深入研究TD,这意味着核心自维能力的提升尤为重要。

增强服务支撑能力,需要全面提升专业的横向协作,对中国移动而言,最欠缺的是全业务的运营经验,其中终端服务是薄弱环节,由于终端服务涉及环节和专业多,目前服务支撑模式耗费人力物力资源多,不利于售前、售后服务的开展,需要考虑组建专门队伍,负责专业协作,提升服务支撑能力。

针对急需解决的两个问题,增强中国移动全业务支撑能力需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一、完善分层运维体系

首先,应弱化协作层,减少对厂家的依赖,提升自主维护能力。协作层面主要是个设备提供厂家,他们的工组职责主要是负责解决疑难故障和问题,确保网络质量;弱化协作层面,需要提升自维能力,这需要在制度上建立起激发维护团队研究和解决设备疑难问题积极性,加强集团内部团队协作,目前移动集团内部的技术支援体系应该说是一个很好的架构,需要不断完善。

其次,做强核心层,建立面向融合网络的精英维护团队。核心层面包括核心网维护、无线网络优化等,这方面核心能力是关系到中国移动核心竞争力网络质量好坏的关键,需要我们下大气力去作强;技术专家体系目前已初步建立,但需要不断考量,不断摸索改进。

第三,做实现场维护和数据应用层,提升监控的指挥调度职能,建立面向服务的监控体系;场维护

层面是保障网络质量的基础,没有牢靠的基础,中国移动核心竞争力网络质量好坏就没有根基;数据应用层面的维护工作关系到未来业务的核心竞争力,需要不断整合SP、代维团队和自维力量,探索完善适应业务发展的IDC、WIFI等系统的维护模式。

二、加强运维过程精细化管理,合理配置资源,提升管理效率

在维护管理上,以“质量为本、安全为先、人才为实、创新为魂”的基本方针,落实“三低保一高”的建设运维思路(“三低”即建设成本最低、运行成本最低、维护成本最低,“保一高”即企业价值的最高),合理配置资源,提升管理效率。

首先:推进运维过程的精细管理,加强集中管理;加强网络运维管控,深化精细工程,完善网络运维管控指标体系,由原来单纯关注KPI考核向关注运维过程转变;围绕“集中化、标准化、信息化、精英化”要求开展网络网优工作,以2G/TD网络质量提升为重点。其次:要合理配置资源,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从精细管理入手,加强运维成本管理,提升运维效率;加强三方维护队伍、备品备件、仪器仪表的管理,以提升自维能力、合理调配备品备件资源、提高仪表利用率为出发点,实施维护资源整合。

三、加强合作价值链管控,推行的网格化维护管控体系

合作化伴是中国移动维护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第三方服务公司的软实力是加强合作伙伴管理的关键。另外,由于全业务运营涉及众多现场维护层的工作,需要加强维护团队管理,实现三方维护团队融入自维体系,实现与中国移动文化价值观、企业理念、管理模式和知识体系的融合。这需要对现场维护力量进行整合,同时结合全业务运营需要推行网格化维护管控体系。

网格化维护管控体系实现业务和专业的融合,以区域为单位,实现快速响应。网格化维护体系是结合全业务节点的管辖区域设定,将相应区域的大众、家庭、集团客户的承载网络接入层、客户终端和客户信息化平台的网络维护专业进行整合,以一个或若干个全业务接入区为一个基本的维护区域,组建一支综合性网络服务队伍,制定一个网络服务标准,形成一个网格。

网格化维护体系实现网络维护面向客户的转变。首先,实现网络维护人员与客户接触密切,做得“标识统一,服装统一,服务统一”,无论谁在网格化维护体系下,都代表着移动公司。其次,以网格区域为综合质量管控单位,实现全业务的有效支撑,在新体系下将更加关注全业务节点的网络运行情况和用户感知。第三,强化对第三方合作伙伴的管控,代维单位使用移动公司提供的维护支撑手段,把代维单位当成中国移动的一个维护分支机构进行管理,一旦离开支撑系统,代维单位的作用将大大降低,从而增强了对代维单位的管控能力。

四、关注技术演进对网络维护的的挑战,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

网络扁平化和应用多样化的趋势,对网络安全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IP化带来的安全隐患,应用系统与核心网的边界日趋模糊,融合不断深入,电信级的防护和ICT爆炸式需求增长间的安全矛盾日趋突出,保障网络安全将是全业务运营面临的一大难题。首先,提升IP化环境下网络综合管控能力;关注IP 演进对运维工作的挑战,重点加强监控、故障处理、运营分析和投诉处理体系的建设;研究IP化网络“双

节点、双路由”的需求。完善网络运维支撑手段,提升信息化水平;,研究新形式下网络和信息安全的要求,增强应急通信保障工作;关注新系统、新技术带来的安全风险。

五、建设学习型组织,推进“精英工程”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中国移动提出严峻挑战。维护人员的价值取向的转变,需要不断加强组织成员及组织学习的能力。推进“精英工程”,是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的要求。需要完善技术支援专家量化考核机制,重点加强绩效管理、专家选拔和激励机制;提升自主维护能力,强化售后服务精细管理;建设学习型组织,增强组织成员及组织学习能力,力争各专业都能拥有自己的顶尖专家。

中国三大运营商业务支撑系统介绍

三大运营商支撑系统介绍 中国移动 中国移动运营支撑系统的代表是CMCCBOSS。2007年,中国移动于杭州举行的业务支撑工作会议对CMCCBOSS的发展变革产生了很大影响。会议中,中国移动创造性地提出业务支撑部门职责从支撑者到使能者的转变,以此配合中国移动从“移动通信专家”到“移动信息专家”的转型。这种居安思危的态度使得CMCCBOSS建设涌现出越来越多热点。与过去重视系统功能的传统思路不同,中国移动开始对运营商自身的研发支持体系进行思考。TDBOSS、BOSS3.0、BASS2.0、BOMC2.0逐渐成为中国移动的主线建设工程,而其NGBOSS的规划也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 TDBOSS:出于TD-SCDMA在中国电信行业的独特重要性,TDBOSS也引起系统集成厂商的极大重视。在中国大宗采购TD-SCDMA网络设备的同时,中国移动也通过集采的方式选择集团和七个奥运城市的TDBOSS。亚信、华为、联创、神州数码思特奇、新大陆、HP等系统集成厂商纷纷参与其中。在经过了集采的价格博弈之后,HP顺利承建中国移动集团的TDBOSS,而亚信则承建其他分公司的TD支撑系统。尽管项目金额不足2000万元,但此后,亚信公司正式宣布,中标中国移动首个3GBOSS,这也为其在资本市场赢得了喝彩。 BOSS3.0:BOSS3.0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移动追求稳定发展的主线思路。BOSS3.0没有涉及革命性演变,项目建设重点关注以下三方面:以CRM整合BOSS和客服,完善电子渠道,计费时效性强化。相应的,参与BOSS3.0项目的厂商所做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软件的维护和新业务的开发方面。当然,BOSS3.0的建设并不是没有创新的亮点。具体到软件建设模式上,浙江移动、上海移动、江苏移动的改造模式都做了一些创新的尝试,这或许将为NGBOSS未来的落地打下了一定基础。在BOSS3.0的硬件集采中,EMC、HDS、HP、IBM、SUN、Fujitsu、华为3COM、Veritas是主要参与的厂商。中国移动在注重控制成本的同时,也在存储虚拟化方面做了一些尝试,这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移动对存储异构的关注。在这种趋势下,未来存储硬件集采的竞争将可能呈现白热化。

中国移动个人与家庭市场的全业务运营研究_戴静

中国移动个人与家庭市场的全业务运营研究 戴静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规划设计研究所工程师 姚柒零中国移动通信设计院工程师 摘要:从业务融合的角度对全业务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得到了对移动运营商的启发和建议。然后依据外部竞争环境、中国移动自身发展状况,对全业务整体策略进行了总体定位,着重对个人家庭市场的全业务策略进行了差异化定位。最后对中国移动个人家庭市场在不同运营时期均作了详细分析与全业务运营策略的部署。 关键词:全业务运营,固定与移动融合 Abstract:Firstly,thisarticlediscussesthecon-ceptofall-servicebasedontheviewpointofser-viceconvergenceand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tomobileoperators.Then,basedonthecompetitionenvironmentandthestatusofChinaMobile,theoverallstrategyofall-serviceareoriented,withdifferentialpersonalandhomemarketsbeingpositioned.Finally,theauthorsanalysesthepersonalandhomemobilemarketindifferentperiodsindetailthenputsforwardthearrangementsforall-serviceoperationdeploy-ment. KeyWords:All-Serviceoperation,FMC 一、全业务运营概述 1.全业务运营概念 全业务可从电信管制、业务属性及市场三个角度进行定义。全业务运营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待,一是从管制视角带来的狭义全业务;一是从多业务领域与电信结合的广义全业务。具体表述可参照图1。 2.固定移动融合概念 在十年之前,固定移动融合(FMC)就被提出来,它被认为是最终的网络融合,提供无差别的移动和固定服务,移动电话提供像固定通信一样的增值服务,固定电话提供全球的移动性,而且可以在一个号码、一个帐单、一个服务 协议的条件下提供服务。

移动全业务总结归纳

精心整理开辟新市场、寻求新突破、实现新增长 一、全业务竞争优劣势分析 单业务运营商向全业务运营商的转型不是简单的选择,而是电信业面对电信宏观大环境的变化和业务技术重大变革的唯一出路与最佳战略决策。无论是为了降低 个他网运营商传统利润区开展亮剑行动,利用全业务作为武器,阻挡手机用户流失,并发力集团客户市场,深入进行固网业务挖掘,打造新的收入增长点。 下面分析一下中国移动在全业务运营商转型中的优势和劣势。 (一)优势

1、中国移动在移动市场处于绝对优势,同时也是竞争对手觊觎的领域 2、中国移动个人用户群基础庞大、拥有最丰富的客户资源 3、移动网络及服务质量好,在社会上拥有良好的业务口碑 4、雄厚的资金优势,可以采用资本用作的方式快速拓展全业务 5 6 1 2 3 4、中国移动在以固网为基础的家庭和集团客户资源方面与电信、联通存在着巨大差距。 5、中国移动和铁通的整合工作还在继续过程中,获取的固网能力难以在短期内发挥作用。

二、三个领域重点渗透,开展亮剑行动 重点推广以语音专线、数据专线和互联网业务为基础,捆绑综合V网、IMS等多种业务,切入固网的核心利润区,扩大业务影响力。 (一)专线领域 1、 2 3 4 1、通过语音直联方式,在集团客户内积极开展综合V网业务,利用手机、固话短号互拨,提高集团手机用户粘性,为下一步固话策反提前埋下伏笔。 2、利用TD8位信息机与铁通固话相结合,结合移动总机、PBX业务、IMS业务,在高价值、重点集团客户内大力发展语音策反工作,提高语音业务的市场份额。

3、面向服务类集团客户,如电力、金融、保险、交通、公安、公共事业等单位呼叫中心,加大公关力度,积极开展语音分流业务。 4、面向商业类集团客户,利用语音直联+400业务或TD信息机+400业务,进行产品组合营销,满足客户实际需求,拓展在商业类客户中的市场份额。 1、企 2 三、

中国移动业务运营业务支撑系统-业务管理子系统

中国移动业务运营业务支撑系统(BOSS)概要设计书 业务管理子系统 版本号: 3.0 密级:机密 编写:▁▁▁▁▁▁▁▁年▁▁月▁▁日 审核:▁▁▁▁▁▁▁▁年▁▁月▁▁日 批准:▁▁▁▁▁▁▁▁年▁▁月▁▁日 联创科技

目录 1.引言................................................................................................................................................................ 3 1.1软件名称........................................................................................................................................ 3 1.2文档说明........................................................................................................................................ 3 1.3文档密级........................................................................................................................................ 3 1.4参考资料........................................................................................................................................ 3 2.总体描述........................................................................................................................................................ 3 2.1功能描述........................................................................................................................................ 3 2.2软件结构........................................................................................................................................ 4 3.模块设计........................................................................................................................................................ 4 3.1资源管理........................................................................................................................................ 4 3.1.1分级管理与权限控制............................................................................................................ 4 3.1.2........................................................................................................................................................ 7 3.1.3号码资源管理........................................................................................................................ 7 3.1.4卡号资源管理.................................................................................................................... 12 3.1.5票据资源管理.................................................................................................................... 22 3.1.6续费卡资源管理................................................................................................................ 22 3.1.7终端配件资源管理............................................................................................................ 31 3.1.8其他资源管理.................................................................................................................... 35 3.2资费管理.................................................................................................................................... 35 3.2.1业务资费管理.................................................................................................................... 35 3.2.2帐务资费管理.................................................................................................................... 37 3.2.3套餐资费管理.................................................................................................................... 43 3.3客户管理.................................................................................................................................... 48 3.3.1潜在客户管理.................................................................................................................... 48 3.3.2客户信用管理.................................................................................................................... 50 3.3.3客户有效期管理................................................................................................................ 67 3.3.4客户欠费管理.................................................................................................................... 70 3.3.5用户积分管理.................................................................................................................... 75 3.4大客户管理................................................................................................................................ 78 3.4.1大客户分类........................................................................................................................ 78 3.4.2大客户资料管理................................................................................................................ 78 3.4.3大客户信用管理................................................................................................................ 82 3.4.4大客户服务........................................................................................................................ 83 3.4.5大客户分析........................................................................................................................ 83 3.5集团用户管理............................................................................................................................ 83 3.5.1集团用户分类.................................................................................................................... 83 3.5.2集团用户资料管理............................................................................................................ 84 3.5.3集团用户信用管理............................................................................................................ 86 3.5.4集团用户资费管理............................................................................................................ 87 3.5.5集团用户服务.................................................................................................................... 88

基于SWOT分析的中国移动全业务运营竞争战略探讨

基于SWOT分析的中国移动全业务运营竞争战略探讨 作者:马立威厦门希尔咨询顾问师 2008年5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通告》:鼓励中国电信收购中国联通CDMA网(包括资产和用户),中国联通与中国网通合并,中国卫通的基础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铁通并入中国移动。至此,电信业重组种种猜想终于尘埃落定。 本次重组的最直接结果就是新三家运营企业都可以全业务运营,三家运营商如何根据自己的不同背景、根据自己已有的网络资源和客户资源、开展基于全业务的差异化服务?如何进行业务的融合、如何实现网络的融合等,都是摆在三大运营企业面前的难题。一时间,有关全业务运营的话题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其中中国移动是中国通信产业的排头兵,也是中国通信业站在世界通信舞台上的代言人。巨大的市场份额,超高的利润回报,不断扩张的冲动,都使得中国移动被高高捧起。全业务运营时代的中国移动将如何应对重组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借鉴前人经验,结合管理学经典模型,积极探索中国移动备战全业务运营的思路,一做抛砖引玉! 一般来讲,对全业务运营的概念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运营商拥有固定和移动牌照,能够同时经营固定通信业务与移动通信业务;一种是指运营商能够同时为用户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多媒体在内的全方位信息服务。我们所提的全业务是第一种解释。 1.SWOT分析的基本框架 公司选择战略的过程是一个公司战略的分析、制定、评价、选择的复杂的权衡的过程,它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SWOT分析是进行这种权衡的重要工具。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模型提出者认为,战略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把企业内部条件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匹配的过程,这种匹配过程能够使企业内部的各种主

中国移动集团公司全业务发展指导意见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文件 中移计[2009]191号 关于中国移动全业务网络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司: 为了应对全业务市场竞争,做好全业务网络建设工作,集团公司全面分析了当前形势,结合中国移动现状,本着保持优势,坚持有特色、差异化、扬长避短的思路, 秉承“科学规划、严格管理、量入为出、投资长远”的指导思想,现提出以下近期中国移动全业务网络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 一、中国移动全业务网络发展目标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依托现有资源和优势,优化配置,挖掘潜力,强化创新意识,打造具有中国移动特色的、差异化的全业务竞争能力。 (一)丰富接入手段,充分发挥移动接入灵活方便和有线接入高带宽的特点,面向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差异化的带宽能力。为重要集团客户提供4M-1G的带宽,为新建高档小区客户提供4M-67M的带宽,提升用户体验;TD/EGPRS与WLAN相结合,为不同区域、不同客户提供灵活便捷的带宽接入能力。 (二)面向通信和信息的综合需求,全面提升融合业务的提供能力。方便、快捷地为客户提供移动固定融合的基本语音业务、语音增值业务、宽带视频类业务等,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

提供ICT信息解决方案。 (三)借助规模化优势,完善支撑系统能力,大力推进业务捆绑。加强个人移动业务与集团、家庭业务的捆绑,提供统一资费和优惠套餐,增强用户粘性。 二、中国移动全业务网络发展策略 中国移动全业务网络发展策略为:发挥无线优势,延伸基站光缆,以IP技术为基础,通过CM-IMS提供多媒体信息服务,即“无线+基站光缆延伸+IP+IMS”。在网络建设中应全面推动技术、网络、业务、运营支撑体系、客户服务管理、用户使用习惯等六大融合。 中国移动全业务网络发展应充分发挥无线网络覆盖和质量优势,利用移动通信方便灵活的特点,全力开展TD-SCDMA 网络建设,促进GSM/TD网络融合发展,推动TD-LTE技术成熟,积极研究采用各类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合理规划接入光缆网络,充分利用现有基站光缆资源,针对较明确业务需求,快速延伸基站光缆至客户侧,确保投资效益;积极采用IP技术,持续全面推动网络IP化,保持网络优势;引入CM-IMS,提供多媒体业务及融合应用,高起点规划建设IDC,增强国际通信能力,提高网络互联水平,丰富互联网信息资源。 三、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提供差异化服务 (一)立足无线,大力发展TD-SCDMA,持续保持移动领先优势。充分利用移动网络规模大、覆盖广、质量高的优势,加

中国移动市场营销策略

中国移动市场营销策略 伴随着全球移动通信需求的飞速增长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中国移动也加快了自 身发展的步伐,一方面不断推出新业务,创建新品牌;另一方面不遗余力地吸引、留住用户,积累客户资本,打造核心营销能力,因此针对移动通信市场的营销活动显得越来越重要。 中国移动在短短几年能够取得快速的发展,关键在于其赢得了客户的心,在产品、服 务、客户关系、营销传播等层面不断创新。 今天的电信业存在着前所未有的创造价值的机会,但是许多尝试利用这些机会的公司正 在遇到很大的挑战。 中国移动一直在实施整合营销传播,强调“沟通从心开始,强化自身“移动通信专家的定位。 如分布在各城市的户外广告牌;电视、电台、网络、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上的形象传播、促销和产品传播;形象广告与软文相互配合;以大客户经理和终端营业员为代表的个人 营销传播,以直邮与短信为代表的直接营销传播,围绕重大节日或事件的事件营销等等集中 突出在企业形象、服务质量、社会公益等诸多方面的良好形象,以赢得广大用户和社会公众 的认知与支持。 同时根据不同目标客户的特定展开相应的针对性传播,如校园营销计划,主要是通过一 些校园内的相关活动或举办相应的全国大型赛事,如街舞大赛、彩信暗语大赛等等;全球通高端论坛;VIP卡计划,针对商务人士的活动特点,与一些高尔夫俱乐部、机场、高档休闲场 所等联合促销;事件营销,通过赞助2015年奥运会、与世界杯、央视等合作来提升品牌的 影响力、认知度和美誉度等等。 一、移动通信行业发展概况与趋势近几年,中国移动通信市增长迅速。 截止11月,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达1.98亿户,年增长超过6000万户。 2002年5月,中国移动的GPRS正式商用,并于10月推出彩信服务。 中国的3G频谱划定,国家第三、第四张移动牌照颁发在即,TD-SCDMA产业联盟宣布 成立,移动支付等新增值业务发展迅速,中国的移动通信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据移动公司统计数据表明,到目前为止,中国移动用户规模和网络规模已跃居世界第 二,仅次于美国。 1、移动数据业务的发展已揭开新的一页虽然话音业务仍是目前我国移动通信业务中的主 要业务,但以短消息、WAP业务为代表的移动数据业务的发展则已进入了起步阶段。 据有关人士预测,今年年底,全国移动数据用户将达到80万户,2004年将达到4300万户左右,其中手机上网用户数将占手机用户数的30%。 2、预付费业务迅速发展随着今年我国移动市场竞争格局的初步形成,我国移动运营商的 竞争也日趋激烈。

中国移动经营分析系统

中国移动经营分析系统 一、中国移动经营分析现状研究近几年,随着国内电信企业的不断发展,电信行业的竞争也趋于白热化。一方面,客户选择电信业务及电信企业的余地越来越大,电信企业之间对客户的争夺也越来越激烈。经过运营商不断的“价格战”,电信市场出现了严重的“增量不增收”现象,大量低忠诚度的客户转网或变更业务。电信企业虽纷纷采用具有一定优惠期限的活动来降低客户的流失率,但在优惠期结束后,很多客户便纷纷离网或弃卡重入网以套取新的优惠,仍造成了大规模的客户流失,致使电信企业的业务收入下滑、客户发展效率低成本高。另一方面,电信客户近几年高速增长,形成了庞大、需求差异很大的客户群;同时适用于不同人群的各种新业务不断推出,电信企业需要通过细分市场、客户群,将最合适的业务推销给最需要的客户,实现业务和客户的最佳匹配。 在这种激烈的竞争情况下,如何提高经济效益,如何运用科学的经营分析方法,实现精细化的管理和营销,用高质量的服务来吸引和留住客户,扩大市场占有率,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是国内各电信运营商关注的重点。 基于以上背景,国内电信运营商纷纷建立起以“经营分析系统”为核心的企业决策支持体系,通过对公司日常经营数据的分析、挖掘,为公司决策者、各级管理者提供经营决策依据,以实现精细化营销。 1、中国移动经营分析系统建设概况 为保证中国移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满足新业务、新需求、新机会的需要,有效提高中国移动市场前沿的信息化水平,辅助提升中国移动市场精细化营销水平和深度运营能力,确保中国移动的市场领先地位,中国移动

在完成业务支撑系统(BOSS)建设和集中化后,于2001年开始筹备经营分析系统,起草了规范和标准。2002年中国移动开始投入巨资进行经营分析系统建设,并于2004年实现省级经营分析系统和有限公司一级经营分析系统的全国联网。 经营分析系统的投入使用,使中国移动初步建立了面向企业运营的统一数据信息平台,为全网业务、客户服务、市场营销、经营决策、业务实施等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支撑,同时进一步支持了有限公司对各省市场经营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在中国移动的业务运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移动精细化运营提供了基础。 2、中国移动经营分析系统框架介绍 中国移动经营分析系统通过与其它业务系统的有机结合,有效利用业务支撑系统(BOSS)和服务、财务、网络等系统产生的大量基础数据,运用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等先进技术,并通过预定义报表、即席查询、OLAP分析等功能,实现对公司的经营情况的分析和监控。 经营分析系统主要包括四层结构,即数据获取层、数据存储层、数据应用层和数据访问层。 (1)数据获取层 数据获取层支持中国移动省级经营分析系统从BOSS、DSMP、网管等源系统中将相关业务数据进行抽取、清洗、加工、整理并加载到数据仓库的过程。 (2)数据存储层

面对全业务运营中国移动应做好全方位准备

面对全业务运营中国移动应做好全方位准备 全球通信市场正在驶入“融合”的快车道。固定移动融合,三网融合,甚至监管机构也在走向融合。在融合的大背景下,全球电信运营商均开始了全业务运营。随着3G牌照的发放及监管政策的放松,目前仍然经营单一移动通信业务的中国移动必将紧跟融合大势,进入全业务竞争的时代。为此,在3G牌照发放前夕,研究全业务运营的本质特征及其给运营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意义重大。 何为全业务 全业务的概念随管制、融合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在目前管制严格、网络尚未融合的环境中,全业务主要指运营商能够同时经营固定通信业务与移动通信业务。即运营商如果能够利用自有的电信交换、传输等设备,或者租用其他电信运营企业的电信传输等设施,为社会公众提供固定及移动的基础电信业务和相应的增值服务,就可以被称为全业务运营商。 在未来管制放松、网络融合的环境下,全业务概念将有所延伸,主要指运营商能够同时为用户提供通信服务和多媒体信息服务。即运营商如果能够利用自有的电信交换、传输等设备,或者与其他信息服务提供商合作,采用租用、合建信息网络设施的方式,为社会公众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多媒体在内的全方位信息服务,则可以被称为全业务运营商。 全业务运营可能遇到的问题 与现在的非全业务运营相比,全业务运营对公司的战略定位、人力资源、网络资源配置、管理能力、组织架构等方面的要求都会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现有战略定位受限,需要进行调整。目前中国移动只有移动牌照,战略定位的广度受到限制,业务选择空间有限。在全业务运营时代来临之后,中国移动的战略定位需要做出调整。为此,中国移动集团公司应适时制定新的战略定

中国移动管理支撑

一、一些基本概念的了解 谈到南方基地的管理支撑系统,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几个概念:管理支撑系统,IT支撑系统。 在电信企业中,IT支撑系统由管理支撑系统(MSS)和业务支撑系统(BSS)、运营支撑系统(OSS)组成,三大系统的范畴分工明确。 业务支撑系统(BSS)是对企业对外提供的电信服务业务的支撑,主要包括对采集、计费、账务、结算、市场营销、产品、综合客服、合作伙伴及大客户等业务的管理。 运营支撑系统(OSS)是对电信企业的网络运营业务的支撑,主要包括服务开通、服务保障、工单/故障单调度、网络管理及网络资源管理等。 管理支撑系统(MSS)是对电信企业的企业管理业务的支撑,其支撑的业务范围与eTOM 中企业管理域(EM)相对应。EM的内容涵盖战略与企业规划、企业风险管理、企业效率管理、知识与研发管理、财务与资产管理、涉众与外部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因此,MSS主要包括企业资源计划、办公自动化、企业门户、统一身份管理以及决策支持等。此外,MSS 还是BSS和OSS等系统的对外展示窗口。 二、管理支撑系统的现状分析: 1.MSS的组成 狭义的MSS包括财务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工程管理系统、OA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及企业信息门户等。广义的MSS除包含上述系统外,还包括基于BSS、OSS、狭义MSS基础上面向管理需求的数据综合挖掘及分析,如企业级的运营决策支撑系统、企业工单流系统,以及包含网络资源和码号资源在内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等。 2.MSS的主要系统介绍 (l)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即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系统,是建立在信息化技术基础上,利用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的管理平台,系统化地实现了企业内部资源和企业相关的外部资源的整合,它把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以及相应的信息流紧密地集成起来,实现资源的优化和共享[l”〕。ERP系统是一个系统范畴概念,根据各个企业的不同情况,由若干个相关子系统组成。由于ERP业务领域及其系统支撑领域的专业知识结构的复杂性,E即在我国的应用还不成熟,成功率较低,这也凸现出系统需求分析的重要性。 (2)办公自动化系统 面向管理支撑系统的一种系统需求分析模式及其在ERP系统规划中的应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即OA(Office Automation)系统,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办公的效率,进而实现办公的自动化处理;采用interent\intranet技术,基于工作流的概念,使企业内部人员方便快捷地处理办公信息,高效地协同工作。 (3)企业门户系统 企业门户系统,即EIP(Enterprise information Portal),为企业员工提供各应用系统的统一入口,支持办公管理信息的共享、集中展示以及个性化的应用界面。此外,EIP也是BSS和OSS的对外展示窗口。 (4)统一身份管理系统 统一身份管理系统管理企业支撑系统的接入安全,通过对各系统用户的统一身份管理,实现统一用户账户管理、统一认证管理、统一授权管理以及统一安全审计(简称4A)。 (5)决策支持系统

中国移动业务支撑系统发展分析

介绍了全业务及3G业务对中国移动业务支撑系统的影响,总结出BSS在支撑全业务运营过程中存在的主 要共性问题,指出了BSS需要快速提升的几项关键能力的意见。 电信运营;BSS;全业务;改进建议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6200(2011)01-0018-04 摘 要关键词 ::刘 双,程红波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黑龙江分公司,哈尔滨 150080) 2009年1月7日,随着我国3G运营牌照的发放,三大电信运营商在全业务运营、3G网络建设及市场拓展方面的竞争态势已经呈现白热化。如何充分发挥现有网络及系统建设优势及将其转变为竞争优势,成为各大运营商争相探索的重要内容。业务支撑系统(Business Support System,BSS) 作为企业运营的核心支撑系统,在产品运营、客户管理、市场挖掘、决策分析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能力,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将成为运营商决胜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利用现代化IT技术,保障业务支撑系统的全面快速推进,建设功能完善、互通灵活、信息充分共享的支撑系统,成为运营商重点发展的运营战略。实现业务支撑系统的科学、全面、扎实的推进,要清晰的认识到全业务将会对系统带来哪些影响?现有系统距实现全业务运营能力要求存在哪些差距?从而确定系统需要提升的关键能力,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才能切实发挥业务支撑系统的核心作用,保障企业运营立于不败之地。 1 全业务和3G业务对业务支撑系统的影响 1.1 全业务的影响 1.1.1 全业务运营对业务支撑系统的总体要求 全业务运营要求业务支撑系统提供多业务支撑以及综合产 品营销能力,具备提供移动、固话、宽带等业务受理、计费、账务处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1.1.2 全业务与现有业务的差异 (1)全业务环境下产品及其相互之间跨产品种类的套餐将增多,尤其在固网领域其产品属性繁多且产品间相互依赖性很强,这些因素都将导致订单管理的复杂性增加。如图1所示。 (2)移动业务据有即开即通的特点,只需在BOSS系统中即可完成;而非即开即通的固话宽带业务开通流程需要流转几天、甚至几周的时间,流程的环节和时间都将明显延长,系统需要支 图1 订单差异

中国移动全业务运营支撑能力提升的思考

中国移动全业务运营支撑能力提升的思考 2009年是中国电信行业3G元年,同时也是中国电信企业全业务竞争的元年。这一年,经济危机的冲击,三家电信运营商日子都不好过。对中国移动而言,这一年是非常艰难的一年,TD赋予中国移动更多的是社会责任,但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这种责任是中国移动不断进步的动力;全业务给中国移动带来的是新的市场领域,伴随新市场的扩张,中国移动运营支撑能力急需提升,以适应全业务运营的需求。 全业务运营后,中国移动运营支撑体系面临多方面的变化,主要如下: 首先,客户群体的变化。以往,中国移动客户群主要是个人用户,提供通道服务,维护不直接面对客户。全业务运营后,这种格局发生变化,维护将直接面对更多用户,价值取向由通道价值向内容价值、终端价值转移。通道化服务和内容服务、终端服务间的矛盾凸现,如何提升内容服务和终端服务的能力是摆在中国移动面前的大问题。 终端维护需要直接面度客户,目前是让原来实施基站、传输维护的人员肩负终端维护的任务,并没有相关组织机构支撑,存在较多问题:一服务不规范,直接面对客户的服务需要有一套服务规范,从服务人员的着装、服务用语、服务流程等,这样才能让用户树立信心;二维护不专业,终端维护需要专业的培训和维护经验,对基站和传输维护人员所不具备的,需进行专门培训;三资源争夺,让基站和传输维护人员参与终端维护是对通道维护资源的挤占,势必影响通道的质量,对网络质量生命线的保障不利。 内容服务需要了解客户需求,不断推陈出新,满足客户求“新”求“酷”的需求,这对中国移动维护体系是个挑战,同时也是维护体系的“空白”。让中规中矩的中国移动从事“酷眩”行业,确实需要思维的变革;同时,内容服务维护和网络通道维护存在很大差异,如何实现SP/CP和中国移动的通道网络的最佳配合,提升内容服务的QOS,是内容服务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另外,内容服务的管理是目前一个难题,央视“315”广告短信、手机黄色网站等问题的曝光,对内容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维护需要面对。 其次,维护主体的多样化。为适应网络规模扩张和网元多样化带来的自维人员不足的问题,多种维护力量逐步引入中国移动维护体系,维护队伍呈现多样化,这些维护力量包括:设备原厂家的技术支持、非原厂的技术支持等,涉及的网络包括:基站、核心网、电源配套设备等。这些维护力量对提升中国移动网络质量起到很大的作用。但维护主题的多样化也带来诸多问题,主要如下: 自维维护队伍老化严重。由于维护力量更新速度无法赶上技术更新速度,人员老化加速;伴随第三方代维力量的引入,管理要求加强,部分自维力量逐步转向维护管理,自维力量不断萎缩;同时,由于业务的不断扩张,规划层面的工作剧增,自维力量逐步向售前技术支持转变(业务需求方案提供),售后(维护工作)对第三方代维力量依赖性加强,自维队伍动手实践能力逐步弱化。 代维力量的管理水平低下,把控能力差。代维力量在维护责任心上与自维团队存在一定差距;技术实力受投入影响,对核心技术人员的配置追求利益最大化原则,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弱;核心人员的稳定性差,对网络质量是潜在隐患,这些问题的存在意味着需在代维管理上更多考虑。同时,为避免代维力量服务与竞争对手,避免竞争后同质化,需要在管控上下功夫。

基于SWOT分析的中国移动全业务运营竞争战略探讨

2009年第1期 福建电脑基于SWOT 分析的中国移动全业务运营竞争战略探讨 马立威1,黄心正2 (1、福州大学图书馆情报学06级硕士研究生福建福州 3500022、福建省计算中心福建福州350003) 【摘要】:SWOT 分析是进行公司战略分析的重要工具。依据对重组后中国移动发展全业务运营战略的SWOT 分析,中国移动全业务运营最核心的做法应包括两方面:一是通过业务创新、品牌整合等锻造核心能力;二是通过组织调整等加强内 部管理。 【关键词】:SWOT 中国移动全业务运营3G 竞争战略 2008年5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 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通告》:鼓励中国电信收购中国联通CDMA 网(包括资产和用户),中国联通与中国网通合并,中国卫通的基础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铁通并入中国移动。至此,电信业重组种种猜想终于尘埃落定。 本次重组的最直接结果就是新三家运营企业都可以全业务运营,三家运营商如何根据自己的不同背景、根据自己已有的网络资源和客户资源、开展基于全业务的差异化服务?如何进行业务的融合、如何实现网络的融合等,都是摆在三大运营企业面前的难题。一时间,有关全业务运营的话题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其中中国移动是中国通信产业的排头兵,也是中国通信业站在世界通信舞台上的代言人。巨大的市场份额,超高的利润回报,不断扩张的冲动,都使得中国移动被高高捧起。全业务运营时代的中国移动将如何应对重组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借鉴前人经验,结合管理学经典模型,积极探索中国移动备战全业务运营的思路,一做抛砖引玉! 一般来讲,对全业务运营的概念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运营商拥有固定和移动牌照,能够同时经营固定通信业务与移动通信业务;一种是指运营商能够同时为用户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多媒体在内的全方位信息服务。我们所提的全业务是第一种解释。 1.SWOT 分析的基本框架 公司选择战略的过程是一个公司战略的分析、制定、评价、选择的复杂的权衡的过程,它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SWOT 分析是进行这种权衡的重要工具。 SWOT 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模型提出者认为,战略 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把企业内部条件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匹配的过程,这种匹配过程能够使企业内部的各种主要优势 (Strength)和劣势(Weakness)与企业外部的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相协调,从而为制定公司的发展战略提供依据。SWOT 模型的基本分析框架是: 2.中国移动全业务运营发展战略的SWOT 分析 结合电信重组后的竞争新格局,运用SWOT 分析,对新移动 发展全业务运营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下面的结果: (数据来源: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官方网站及各公司年报 ) 32

浅谈移动新业务营销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6456587.html, 浅谈移动新业务营销策略 作者:孙军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3年第36期 [摘要]随着通信市场日趋饱和,语音业务市场增长不断放缓,如何实现业务收入的进一步提升,新业务逐步成为电信企业新的收入增长点,在业务收入中占比逐年攀升,重要性和影响力日益显现,尤其是进入3G时代,新业务市场将会成为未来运营商竞争主战场,新业务将会成为未来电信行业的主流业务之一,对三家运营商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中国移动移动新业务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P4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6-0425-02 当前通信领域中,语音业务一直占据着主要地位,是各电信运营商的主要收入来源,但随着语音用户市场的日趋饱和,语音业务拉动企业效益增长的空间日渐缩小,而新业务有着极大的攀升空间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因此培育新业务市场,开发存量市场从而提高ARPU值、提高收入将逐步成为我们的工作重点。加强新业务营销,显得尤为重要。在目前阶段新业务营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强化产业合作与管理 电信运营商重组打破双寡头竞争格局,中国移动不再一家独大,它对整体市场的控制能力下降。面对全业务竞争的压力及传统语音业务盈利能力下滑的现状,中国移动别无它法,必须继续加快新业务的发展,使其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新增点,必须充分利用自身网络资源和客户优势争取更多的产业合作机会,扩大自身影响力和产业吸引力,进一步强化自身职能,汇聚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加强与SP和CP合作,以获取更高的附加值。 二、实施差异化策略 中国移动作为全国最大的主导型移动运营商,必须实施差异化策略,必须做到产品领先和品牌领先。实施差异化策略就是要充分利用客户对中国移动新业务产品的喜好,淡化客户对价格的敏感性,主动规避价格战,发挥业务粘性。在特定领域形成独家经营态势,保持领先优势,差异化可以产生较高的边际收益,“削弱”客户的讨价还价能力。差异化策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执行: 1、服务差异化策略 移动通信行业是最典型的服务行业,服务差异化策略是必须坚持的。中国移动已经形成自己的服务优势和品牌,取得绝对的服务领先优势。但是,中国移动仍需本着为广大客户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发挥服务领先和差异化优势,实现对新业务产品和应用的有效拉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