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CT检查技术

CT检查技术

CT检查技术
CT检查技术

CT检查技术

一颅脑CT扫描技术

适应症

?CT对颅脑疾病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适用于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脑肿瘤、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炎症、

脑实质变性、脑萎缩、术后和放疗后复查以及先天性颅脑畸形等

?颅脑外伤CT是首选的检查方法,CT能迅速、准确地定位颅内血肿及脑挫伤,对亚急性、慢性期脑损伤,平扫后

需增强扫描,对发现等密度血肿有意义

?CT检查能显示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数目以及病变与周围的关系,对颅内肿瘤的定位和定性有重要意义

?CT是无创性检查方法,准确性高,故是新生儿及婴儿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关准备

? 1 、检查前,应向病人说明检查床移动和机架倾角的安全性、检查所需时间及扫描过程中保持体位不动等

? 2 、要求受检者去掉头上发卡、耳环等金属饰物,冠状扫描时需摘掉活动假牙

? 3 、对不合作者可在检查前采用药物镇静,成人一般用安定10mg ,静脉注射或肌肉内注射;小儿水合氯醛保留

灌肠

扫描技术

?头部CT 扫描分为常规扫描和特殊扫描

?常规扫描有平扫与增强

?特殊扫描有脑血管造影和脑血流灌注等

?扫描方式有非螺旋扫描和螺旋扫描

?常规检查一般用非螺旋扫描,特殊检查用螺旋扫描

?颅脑CT 的检查体位除横断位外,还有冠状位

扫描基线

是CT扫描前在体表或定位像上确定能最佳显示病变或一些解剖结构的扫描起始线

?听眦线(OML)或称眶耳线,是外耳孔与眼外眦的连线。与听眶线夹角12°~15°。头部CT 检查常以此线作为

扫描基线

?听眉线(EML)或称眶上缘线,是眉上缘的中点与外耳道的连线。与听眶线夹角30°。经该线扫描的图像对显示第

四脑室和基底节区组织结构较好

?听眶线(RBL)或称眶下缘线,又称大脑基底线,即瑞氏线,是眶下缘与外耳道的连线。用此线扫描,断面经过眼

窝、颅中窝和颅后窝上部

CT平扫

横断位扫描

?扫描体位:取仰卧位,下颌内收,头先进,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

?扫描基线:听眦线

?扫描范围:从听眦线平面连续向上扫描至头顶

?扫描参数:扫描视野25cm ,普通CT 层厚10mm ,层距10mm ,层数10 ~12 层;多层螺旋CT 可用较薄的

层厚和层距,扫描范围可在定位像上设定

?欲观察颅后窝及桥小脑角病变,扫描层面则与听眦线的耳端成15°~20 °角

?扫描发现较小病变时,可在病变区域做重叠扫描或加作薄层扫描

?病变位于颅底部的加作图像堆积扫描,以减少颅底骨质引起的伪影

冠状位扫描

?扫描体位:仰卧位或俯卧位

?仰卧位是病人仰卧于检查床上,肩背部垫高,两膝屈曲,头部下垂并尽量后仰,使听眦线与台面趋于平行

?俯卧位是病人俯卧于检查床上,头置于头架内,下颌尽可能前伸并紧靠床面,头颅后仰,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

?扫描范围包括整个被检部位

?层厚和层距视被检部位的大小选择3 ~5mm

增强扫描技术

?颅脑增强扫描分为平扫后增强和直接增强扫描两种方法

?对怀疑血管性、感染性及占位性病变,在平扫的基础上,需加作增强扫描;脑瘤术后随访可直接增强扫描

?扫描前准备:增强扫描前4~6h空腹,扫描前为病人做碘过敏试验

?扫描方法:横断面和冠状面均能进行增强扫描,扫描参数与平扫相同,以2.5~3.5ml/s的速度注射对比剂50ml,

再对平扫范围进行增强扫描

特殊扫描技术

?脑CTA检查应在螺旋CT 机上先行颅脑CT 平扫,以确定病灶位置。CTA扫描前的准备与增强扫描相同,扫描

时螺距为1 或1.5 ,层厚1mm ,重建间隔0.5mm ,矩阵512×512 ,注射速度3.5 ~4.5ml/s ,静脉团注对比剂100ml ,注药后15 ~18s 开始螺旋扫描。扫描结束后再行颅脑常规增强扫描。这样,既可以了解脑血管情况,又可以了解血管之外的颅脑内诸结构的情况及局部病灶的情况

?扫描所获CTA图像经MIP重组成血管影像,去掉骨组织及其他高密度影,以显示血管;可旋转MIP图像多角度

观察,显示血管情况。还可充分利用CTA图像进行MPR及SSD重组,从二维、三维概念获取更多的诊断信息

?脑CTA诊断动脉瘤及血管畸形具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和确诊率,特别是直径在5~32mm的动脉瘤均能清晰显示,

且与DSA结果一致。优点是创伤小,可进行全方位观察,对动脉瘤的诊断极具应用价值

?脑CT血流灌注成像

?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新方法,需在螺旋CT 上进行扫描,并使用专用软件分析实施。对缺血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具

有明显的优越性,可半定量分析及动态观察脑内缺血性病变的位置、范围、程度等

?根据平扫选择一个可能发生梗死的层面作为重点观察层面,静脉团注50ml 对比剂,注射速度3 ~7ml/s ,注射

开始后5 ~7s 对选定的层面进行连续多次扫描。管电流200mA,每层1s ,层厚10mm ,共扫描50 次左右,最后进行横断面常规增强扫描

?脑CT血流灌注获得每一象素注射对比剂后的时间密度曲线,根据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出各象素的脑血流图(CBF)、

脑血容量图(CBV)、对比剂峰值时间图(TTP)等,再经伪彩处理得到上述各参数图

?选好注射对比剂的速度和扫描时间是关键技术

?CT灌注扫描成像对噪声非常敏感,因此,小脑、脑干等伪影较多的部位其应用受到限制

?脑CT血流灌注图像的处理是在病变侧和对侧相应部位选取兴趣区,获得兴趣区的时间密度曲线,通过增强扫描前

后不同时相的动态CT图像变化,观察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信息

后处理技术

?颅脑CT 图像常用脑窗摄影。窗宽80 ~100HU ,窗位35HU 左右

?颅脑CT 图像符合以下任一条件者,必须加摄骨窗:1 、颅底、内听道病变;2 、颅脑外伤;3 、颅骨病变或颅

内病变侵犯颅骨

?骨窗的窗宽1000~1400HU,窗位300~350HU

?耳鸣及疑桥脑小脑角区病变者,应调节窗口技术,以观察内听道有无扩大,并根据需要对局部进行放大。头皮下

软组织病变,用软组织窗摄影:窗宽300~400HU,窗位35~45HU

二鞍区CT扫描技术

适应症

? 1 、普通X 线检查发现鞍区形态发生改变,如鞍区骨质破坏,钙化,蝶鞍扩大等

? 2 、临床怀疑垂体肿瘤或与垂体内分泌失调有关的疾病

? 3 、垂体瘤术后复查

? 4 、鞍区其他肿瘤,如颅咽管瘤、脑膜瘤等

相关准备

?嘱被检查者去除头颈部饰物,取下活动假牙

?冠状位为强迫体位,除要求病人在扫描过程中保持头部不动外,还应嘱病人不做张口动作,以免影响图像质

扫描技术

横断面扫描: 鞍区CT 检查一般需做增强扫描、静脉注射对比剂50~70ml ,流速2.5~3ml/s ,扫描延迟时间20~25s ,病人体位同颅脑轴位,扫描基线可用听眶线;扫描层厚与层距可用3~5mm ,扫描范围从听眶线至鞍区上缘。疑颅内肿瘤侵入鞍区时,需加做常规头部扫描

冠状位扫描:冠状位扫描可用颅脑俯卧位或仰卧位。先扫描头颅侧位定位像,扫描层面尽可能与鞍背平行或与鞍底垂直,层厚和层距视蝶鞍大小选择2~3mm,扫描范围包括整个鞍区

垂体微腺瘤放大动态扫描

?垂体微腺瘤放大动态扫描能清楚地观察微腺瘤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

?在增强扫描的早期阶段,在增强的垂体组织内微腺瘤呈局限性低密度影,边界多数清楚;在晚期阶段,微腺瘤可

呈等密度或高密度病灶

扫描技术: 在侧位定位像上,确定鞍区的扫描范围并做平扫,选择病灶或鞍区的中心层面为重点观察层面,然后以2.5~3ml/s 的流速静脉注射对比剂50~70ml ,注药10s 后对选定层面进行常规冠状位扫描

后处理技术

?鞍区CT图像易受颅骨伪影影响,在摄影图像时可根据不同的部位和病变灵活选用窗宽和窗位

?若伪影较多或需观察局部组织的丰富层次,可调低窗位,并适当加大窗宽

?鞍区CT图像常用软组织窗和骨窗。软组织窗窗宽350~400Hu,窗位35~40 Hu;骨窗窗宽1500Hu,窗位350~400Hu

适应症

?眼及眼眶CT 检查主要用于眼球突出的病因诊断,对诊断球内和眶内肿瘤、炎性假瘤和血管性疾病有特殊价值,

对诊断眼外伤、眶内异物及先天性疾病具有较大临床意义

相关准备

?嘱患者除去头、耳及颈部饰物,取下活动假牙,扫描前,应向病人说明在扫描过程中除头部不动外,还要闭眼,

使眼球保持固定不动;不能闭眼者,可让其盯住正前方一个目标,并保持不动

扫描技术

?横断位扫描

?(1 )扫描体位:患者仰卧,下颌稍上抬,听眶线与床面垂直

?(2 )扫描基线:听眶线,因为听眶线与视神经的走向大体一致,使用该基线扫描,显示视神经和眼外肌较好

?(3 )扫描范围:一般从眶底至眶顶

?(4 )扫描参数:层厚及层距用3~5mm

?冠状位扫描

?符合以下条件者,可首选CT 冠状位扫描:①球内异物定位②眼部外伤,眶壁骨折③观察和确定病变与眶顶和

眶底的关系以及辨别眶尖病变的侵袭范围④观察病变对眼外诸肌肉的影响

?扫描体位: 可用仰卧位或俯卧位

?扫描范围: 从眼球前部至海绵窦

?层厚与层间距用3mm

?增强扫描

?怀疑眶内肿瘤、炎症、血管性病变及眶内肿瘤向眶外侵犯时,需做增强扫描

?怀疑血管性病变者还可用动、静脉双期扫描。对比剂总量60~80ml,流速2.5~3ml/s。扫描延迟时间动脉期20s,静

脉期为50s

?扫描参数同平扫

后处理技术

?按解剖顺序摄影眼部图像,横断和冠状位图像分别排列,一般进行放大摄影

?眼眶图像的显示和摄影常用软组织窗,窗宽180~240Hu ,窗位+35~+40 Hu

?眼部外伤、钙化或病变侵犯眶壁时,则需加摄骨窗。窗宽1400 Hu ,窗位+400 Hu

耳部CT扫描技术

适应症

? 1 、先天性耳道畸形:如先天性外耳道闭锁、内耳道畸形等。

? 2 、肿瘤:如听神经瘤、胆脂瘤等。

? 3 、炎症:如化脓性中耳炎等。

? 4 、外伤:如听小骨骨折、鼓室气房血肿等

相关准备

?CT 扫描前,应耐心细致解释,以取得病人配合

?嘱病人去掉头颈部的金属饰物和活动假牙

?不合作患者,需做相应处理后才可进行CT 扫描

?临床怀疑听神经瘤者,需做增强扫描前相应准备

扫描技术

?耳部重要结构大部隐藏在颞骨内,其结构细微复杂,常规选用薄层靶扫描或高分辨扫描,另外,在行CT 扫描前

应详细了解临床资料和检查要求,选择合适的扫描角度、程序和参数

?横断位扫描

?(1 )扫描体位:体位成标准头颅前后位

?(2 )X 线入射角度:横断位常用0°和30°

?(3 )扫描范围:从外耳道下缘至岩骨上缘

?(4 )扫描方式:可用非螺旋方式

?(5 )扫描参数:中内耳结构层厚与层距用1~2mm ,内听道层厚与层距用3~5mm

?(6 )图像重建方式:骨算法重建

?冠状位扫描

?(1 )扫描体位:仰卧位或俯卧位

?(2 )扫描角度:常用70°与105°断面

?(3 )扫描范围:从下颌髁突后缘至岩锥后外侧,包括颞颌关节后缘至乙状窦

?(4 )扫描参数:层厚1mm ,层距1mm

耳部CT扫描病人体位的选择:

?一般病例可选择横断位和冠状位常规薄层扫描

?中耳和内耳病变常用冠状位超薄层扫描

?内听道和颈静脉孔区肿瘤用轴位薄层扫描

?复杂病例常需两个方位的超薄层扫描

?扫描角度0°和70°、30°和105°大体上接近互相垂直,可配合使用

?重点观察内听道及颈静脉区肿瘤时,0°轴位和70°冠位常规扫描位首选

?若是外耳道闭锁或需了解中内耳结构,则首选30°轴位和105°冠状位HRCT扫描

增强扫描耳部增强扫描,注射对比剂的总量及流速同颅脑增强扫描。对比剂注射结束时扫描

螺旋扫描耳部螺旋扫描常用于听骨链的三维重组,或需使用仿真内镜检查中耳结构

?扫描参数:单层螺旋扫描层厚1mm ,层距1mm ,螺距为1 ;多层螺旋扫描层厚1mm ,重建间隔0.7mm

后处理技术

?需单侧局部放大或重建放大后摄影

?图像显示软组织窗宽200~300Hu ,窗位+40 Hu

?骨窗窗宽2000~4000Hu ,窗位+400~+600 Hu

?容积数据还能进行CTVE 及SSD 重组

鼻和鼻窦CT扫描技术

适应症鼻和鼻窦CT 检查适用于鼻窦占位性病变、炎症及外伤等

相关准备

?去除头、颈、耳等部位的金属饰物和活动假牙

?强调在扫描中除身体不动外还应做到平静呼吸,不能有张口动作

扫描技术

?通常采用冠状面扫描,能整体观察鼻腔及周围结构,对鼻窦病变的上下关系显示好

冠状位扫描

?(1 )扫描体位:病人取仰卧位或俯卧位,头过伸,头先进

?(2 )扫描基线:扫描层面平行于上颌窦后缘或与听眦线垂直

?(3 )扫描范围:从蝶窦后壁起至额窦前壁止

?(4)扫描参数:层厚5mm,层距5mm

?(5)怀疑鼻骨骨折的病人,扫描层面平行于鼻根至鼻尖的连线,作冠状面薄层扫描

?横断位扫描

?若既要观察鼻咽部又要观察鼻窦时,则选择横断位扫描

?患者仰卧,先扫头颅侧位定位像,扫描层面与硬腭平行,扫描范围从硬腭至额窦。扫描层厚5mm,层距5mm

?螺旋扫描

?使用仿真内镜观察鼻腔及各鼻旁窦内情况时,必须采用螺旋扫描

?病人体位与扫描范围同横断位扫描

?单螺旋CT 扫描层厚1mm ,层距1mm ,螺距为1

?多螺旋CT 准直器宽度为0.5~0.75mm ,层厚1mm ,重建间隔0.7mm

后处理技术

?观察鼻窦窗宽100~350Hu,窗位+30~+40Hu。外伤或肿瘤累及骨组织时,需加摄骨像,窗宽1400Hu,窗位

+350~+400Hu

?观察蝶窦、筛板及额窦有无分隔时,图像窗宽2000~3000Hu,窗位-200~-100Hu

?对软组织算法的容积数据可选择骨算法,小视野进行再次重建图像,可提高空间分辨力

颌面部CT扫描技术

适应症

?(1 )肿瘤及放疗后复查:如鼻咽癌和腮腺肿瘤等

?(2 )炎症:如化脓性腮腺炎

?(3 )外伤:如颌面部骨折

?(4 )整形:如颜面部的美容整形等

相关准备

?(1 )扫描前嘱患者去掉头、耳及颈部饰物

?(2 )要求病人在扫描中保持不动,并不能做吞咽动作

?(3 )增强扫描,须做碘过敏试验

扫描技术

?(1 )扫描体位:常规横断位平扫,患者仰卧,下颌稍内收

?(2 )定位像:头部侧位定位像

?(3 )扫描基线:扫描腮腺时,以听眦线为基线;扫描鼻咽部时,基线与硬腭平行

?(4 )扫描范围及参数:扫描腮腺时,从外耳孔扫描至下颌角部,层厚2~3mm ;扫描鼻咽部时,从蝶鞍棘突上

扫描至硬腭上缘,层厚5mm

?增强扫描

?颌面部血管病变、肿瘤以及了解有无转移时,需做增强扫描

?可静脉注射比对剂50~60ml ,流速2.5~3ml/s ,扫描延迟时间20~25s

?扫描范围、层厚及层距同平扫

?扫描方式可用连续扫描或螺旋扫描

?螺旋扫描

?面部螺旋扫描三维重组技术可立体、直观显示面部病变,骨折和畸形等

?(1 )扫描体位:同颌面部平扫

?(2 )定位像:头部侧位定位像

?(3 )扫描范围:面部从眉弓至整个下颌

?(4 )扫描参数:单螺旋扫描层厚3mm ,层距1.5~3mm 。多层螺旋扫描准直器宽度0.75~1mm ,重建层厚1mm ,

重建间隔0.7mm

后处理技术

? 1 、图像显示软组织窗窗宽240~300Hu ,窗位+30~+100Hu ;骨窗窗宽1400Hu ,窗位+400Hu ;骨窗常在鼻咽

部图像显示时使用,以观察颅底有无骨质破坏

? 2 、颌面部SSD 显示整个颌面骨,并可旋转各个角度,全方位显示颌面部病变、骨折

?腮腺图像显示以软组织窗为主,但腮腺密度个体差异较大,显示时应注意调节窗位,可先测一下腮腺CT值,

以此作为窗位。总之,要做到既显示腮腺完整轮廓,又使病变与腺体得以区分,窗宽一般250~400Hu

七、咽喉部CT扫描技术

适应症咽喉部CT检查适用于咽喉部肿瘤、外伤等

相关准备

?扫描前,嘱被检查者去掉头、颈及耳部的金属饰物

?要求病人在扫描中保持不动,并且不能说话或做吞咽动作

扫描技术

?平扫

?扫描体位:病人仰卧,身体置于床面中间,头稍后仰,使颈部与床面平行,两外耳孔与床面等距

?定位像:咽喉部侧位定位像

?扫描方式:咽喉部常规检查,一般以横断位、非螺旋扫描为主

?扫描参数:层厚与层间距用5mm,小病灶可用2~3mm

?扫描基线:层面分别与咽部或喉室平行

?扫描范围:咽部检查从口咽下1cm向上至颅底,喉部从舌骨平面至环状软骨下缘。若发现肿瘤可扫描至颈根

部,以了解淋巴结受累情况

增强扫描

?咽喉部肿瘤或血管性病变需做增强扫描,以确定肿瘤侵犯范围,了解淋巴结有无转移

?对比剂总量50~60ml,静脉注射的流速2.5~3ml/s,延迟扫描时间20~25s

喉部特殊扫描

?为明确喉内结构有无病变,常在喉部薄层螺旋扫描后,采用仿真内镜技术进行观察

?病人体位与扫描范围同常规扫描,扫描层厚1 mm,层距1 mm,螺距为1

?图像经仿真内镜软件处理后,可观察梨状窝、喉室和声带等结构

后处理技术

?咽喉部图像一般用软组织窗摄影,窗宽300~350Hu,窗位+35~40 Hu ;外伤病人加摄骨窗,窗宽1500 Hu,窗位

+300~400 Hu

?占位性病变应测量其增强前后CT值的变化

?喉部横断面图像经冠状面、矢状面重组,可更好显示其解剖结构

?应用仿真内镜观察时,需仔细调节病变部位的CT值阈值,可提高喉部病变诊断能力

颈部CT扫描技术

适应症

?颈部占位性病变:如甲状腺肿瘤及颈部其他各种肿块等

?颈部血管性病变:如颈动脉狭窄或扩张、颈动脉体瘤、动脉畸形及大血管栓塞等

?外伤:可确定颈部外伤后,有无血肿和骨折等

相关准备

?扫描前,嘱被检查者去掉颈部饰物

?并要求在扫描时不能做吞咽动作

?增强扫描者,应在扫描前完成碘过敏试验,并建立好静脉通道

扫描技术

?平扫

?扫描体位:患者仰卧身体置于床面上,头稍后仰,使颈部与床面平行,两外耳孔与床面等距

?扫描范围:先扫描颈部侧位定位像,在定位像上选择从胸廓上口至下颌角区域进行扫描;甲状腺扫描范围从

第5颈椎下缘至第1胸椎

?扫描参数:颈部行管电流120~170mA,层厚、层距8 ~10mm连续扫描或选螺距1 ~1.5,管电流120mA,

层厚8mm、重建间隔5 ~8mm螺旋扫描;甲状腺行管电流170mA,层厚、层距5mm连续扫描或选螺距1.0,层厚、重建间隔5mm螺旋扫描

?扫描方式:螺旋与非螺旋均可

增强扫描

?颈部检查一般需做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可区别颈部淋巴结与丰富的颈部血管,了解病变的侵犯范围,协助对占位

性病变的定位和定性

?增强扫描可在平扫基础上进行,视病变大小,选择层厚3~5mm,层距3~5mm的薄层扫描,对比剂总量60~80ml,

静脉注射速度2.5~3ml/s,扫描延迟时间20~25s

颈部血管造影

?(1 )扫描体位:患者仰卧,头后仰

?(2 )扫描范围:在颈部侧位定位像上,设定从胸廓上口至颅底扫描区域

?(3 )扫描方式:单层或多层螺旋

?(4 )扫描参数:单螺旋的层厚2~3mm ,层距1~1.5mm ,多层螺旋的准直器宽度0.75~1mm ,重建层厚1 mm ,

重建间隔0.7mm

?(5 )对比剂:静脉注射对比剂70~90 ml ,流速3ml/s ,扫描延迟时间15~18s ,或用对比剂智能跟踪监测技术

自行测定

后处理技术

?颈部图像常用软组织窗显示和摄影,窗宽300~350Hu ,窗位35~40Hu

?病变侵犯骨组织时,需加摄骨窗像。窗宽1500Hu ,窗位300~400Hu

?小病灶可选病灶中心层面,进行测量或放大

?颈部CTA图像可用三维软件的MIP 、VRT 等重组技术显示,并选择显示病变最佳的图像摄影

胸部CT扫描技术

适应症:

?纵隔:CT 检查可以发现常规x 线不易发现的纵隔肿瘤,并能准确地显示病变的性质、大小及范围。可发现

有无淋巴结的肿大,显示病变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 2 、肺脏:可以发现肺、支气管和肺门等部位的各种疾病,如肺内的良恶性肿瘤、结核、炎症以及间质性、弥漫

性病变等。对肺门的增大,可以区分是血管性结构还是淋巴结肿大

?胸膜和胸壁:能准确定位胸膜腔积液和胸膜增厚的范围与程度。鉴别包裹性气胸与胸膜下肺大泡,了解胸壁

疾病的侵犯范围及肋骨和胸膜的关系,了解外伤后有无气胸、胸腔积液及肋骨骨折等情况

相关准备

? 1 、认真审阅申请单,详细询问临床资料和其他影像学资料

? 2 、检查前向病人简述扫描的全过程,取得病人的最佳配合

? 3 、去除检查部位的金属饰物和异物

? 4 、对不合作的病人要给予镇静药

? 5 、向病人说明呼吸方法,做好呼吸训练

?6、对于耳聋和不会屏气的病人,可以使陪伴帮助病人屏气

?7、对于呼吸困难不能屏气或婴幼儿,也可以在扫描中加大管电流、缩短时间,以减轻运动伪影

?8、胸部CT最好采用螺旋扫描方式,在一次屏气内完成全肺扫描,避免呼吸伪影和漏扫现象

扫描技术

?平扫

?(1 )扫描体位:患者仰卧、头先进,两臂上举抱头

?(3 )扫描基线:扫描基线从肺尖开始

?(4 )扫描范围:从肺尖开始扫描到肺底

?(5 )扫描参数:采用螺旋扫描,厚度10mm ,层距10mm

增强扫描

?当需要对肺门血管与淋巴结相鉴别,或为观察纵隔病变时,可行胸部增强扫描

?静脉团注对比剂60~80mL,流速2.5~3mL/s,扫描延迟时间30~35s。扫描范围和扫描参数同平扫

?高分辨率扫描

?对于肺的弥漫性、间质性病变,特别是怀疑支扩时,可采用高分辨率扫描,常规将厚度和层距均设为2mm ,采

用高分辨率算法重建

胸部血管造影

?对于怀疑肺栓塞患者,可进行肺动脉CT 血管造影

?怀疑胸主动脉夹层或胸主动脉瘤,可进行胸主动脉CT 血管造影

?选择CTA的扫描条件对比剂总量90~100mL ,注射对比剂速度3~4mL/s ,扫描延迟时间可用对比剂示踪技术自

行测定,通常为12~18s 。层厚2~5mm ,重建间隔1.5~3mm ,螺距0.7~1

后处理技术

? 1 、胸部图像的显示和摄影常规用双窗技术,即肺窗和纵隔窗。纵隔窗:窗宽300~500Hu ,窗位30~50Hu 。肺

窗:窗宽:800~1500Hu ,窗位-600~-800Hu

?对于外伤病人,应观察和摄影骨窗,对肺部的片状、块状结节病灶,可由肺窗向纵隔慢慢调节,选择最佳中间窗

观察和摄影

?对于一些小病灶可采用放大摄影,或进行冠状面、矢状面重组

?肺部CTVE适用于中心型肺癌病例,能显示病变与支气管的关系,判断支气管狭窄程度。扫描方法与肺部平

扫相似,只是在扫描范围内进行薄层螺旋扫描或薄层重建,所获图像进行仿真内镜重组,在此基础上调整CT 阈值及透明度,使不需要观察的组织透明度为100%。清除伪影,需观察的组织透明度为0,保留其图像,再进行伪色彩编码,使内腔显示更逼真,重组效果与支气管镜相似

?肋骨、肋软骨VRT适用于胸部外伤患者,能清楚显示肋骨、肋软骨骨折情况。扫描方法与肺部平扫相似,只

是扫描范围加大,下缘包全肋骨,进行回顾性薄层重建,所获图像进行VRT重组,显示肋骨清晰细腻,立体感强,并且可在VRT图像上进行肋骨曲面重组,对肋骨、肋软骨骨折显示非常清晰,不易漏诊

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

适应症

?冠状动脉疾患的筛选2各种血管重建术的术前定位3术后复查

4其他方面的检查:

◆①其他非冠心病的心脏手术及瓣膜置换术前了解心

◆脏的功能情况

◆②心肌梗死患者定期复查,判断预后,指导治疗

◆③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前行CT冠状造影,可以起到预警作用

相关准备

? 1 、心率控制:患者心率通常控制在60 次/ 分左右,心率过快的患者应使用倍他乐克等,于检查前口服12.5~50mg ? 2 、呼吸训练:检查前训练,患者做深吸气、屏气及呼气动作。可使患者的屏气时间大大延长

? 3 、安装心电极:多层螺旋CT 扫描与心电门控相结合,可获得清晰可靠的冠状动脉图像

扫描技术

平扫(冠脉钙积分扫描)

?(1 )扫描体位:患者仰卧,头先进,两臂上举抱头,身体置于床面正中

?(2 )定位像:常规扫描胸部前后正位定位像

?(3 )扫描范围:从气管隆突下到心底

?(4 )扫描参数:厚度3mm ,层距1.5mm ,其它参数同常规扫描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依据冠脉钙积分扫描图像进一步调整冠状动脉增强扫描的范围

?使用高压注射器以3.5~4mL/s 速度静脉注射350mgI/mL 对比剂70~80mL

?采用对比剂智能跟踪实时监测主动脉起始部对比剂浓度

?扫描条件:120 kv,850mAs,pitch 0.24, 旋转时间0.37s ,准直器宽度64*0.6mm ,FOV 20cm ,卷积核B 25f ,扫

描时间10~13s

后处理技术

?冠状动脉CT 图像的显示和摄影,窗宽250~350Hu ,窗位25~35Hu

?冠状动脉CT 血管造影常规应先选择冠脉断面显示最清晰的时相(常规为65℅R-R 间期)进行横断面重建

?再将横断面图像进行MPR 、CPR 、MIP、VRT 和VE 成像

十一、腹部CT扫描技术

适应症

肝脏、胆囊:

?包括肝肿瘤、肝脓肿、脂肪肝、肝硬化、胆道占位、胆管扩张、胆囊炎和胆结石等

?肝脏CT 检查能确定肿瘤的性质、范围、有无转移以及血管内有无瘤栓的形成等

?肝CT 检查还可确定肝囊肿、肝脓肿的部位、范围和大小等

?增强检查对鉴别肝癌和肝血管瘤很有价值

脾脏:

?CT能确定脾脏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和先天变异等

?能区分良、恶性肿瘤以及炎症、外伤引起的出血等

胰腺:

?CT能确定急性胰腺炎的类型、炎症渗出的范围以及有无假性囊肿形成和合并症

?对于慢性胰腺炎可显示微小的钙化、结石

?能确定有无肿瘤以及肿瘤的来源、部位和范围

?了解外伤后胰腺有无出血等

肾和肾上腺:

?(1 )确定肾脏有无良、恶性肿瘤及其大小、范围、有无淋巴结转移等

?(2 )确定有无肾脏的炎症、脓肿、结石以及结石的大小和位置

?(3 )肾动脉CT 血管造影可显示有无血管狭窄及其他肾血管病变

?(4 )显示外伤后有无肾损伤及出血情况

?(5 )确定肾上腺有无良、恶性肿瘤的存在以及功能性疾病

腹部及腹膜后腔:

?(1 )可以明确有无良、恶性肿瘤的存在,如血管夹层动脉瘤、脂肪瘤和平滑肌肉瘤等

?(2 )观察有无腹部肿瘤及腹膜后间隙的淋巴结转移、炎症和血肿等

相关准备

? 1 、检查前尽可能食用少渣饮食,特别不能服用含有金属的药品或进行消化道钡剂造影

? 2 、检查当日以空腹为宜

? 3 、患者应携带其他影像学资料及其他临床相关检查资料

? 4 、CT 增强患者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并做好碘过敏试验

?将对比剂加入温开水中配成1%~2%的浓度给患者口服。检查肝脏、胰腺及脾脏时,扫描前15分钟口服该浓度

对比剂500ML,使胃及十二指肠壶腹部充盈,形成良好的对比,临检查前再口服300---500ML,使胃充盈,可有效克服部分容积效应,避免产生伪影。观察肾及肾上腺,则要提前20---30分钟口服与上述相似浓度的对比剂。对于腹膜后间隙检查,则应提前2小时口服1%---2%浓度的对比剂800---1000ML,便于充盈整个肠道系统

?让病人脱掉有金属扣子和挂钩的衣裤,取出口袋中的金属物品,解除腰带,去除腰围,腹带及外敷药物等

?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使病人消除疑虑和恐惧,明白检查的程序和目的,训练病人的呼吸,并保持每次呼吸

幅度一致

胃肠道用对比剂

?阳性对比剂:阳性对比剂的优点是密度均匀,性质稳定,不容易被胃肠道吸收,对比良好。缺点是与胃肠道壁没

有一定的对比梯度,显示欠佳,同时容易与肝外胆管结石混淆。注意配制浓度不宜过高,以2%~3%碘对比剂为宜。CT图像显示其CT值为+70~+120Hu,浓度过高容易产生线束硬化伪影

?中性对比剂:中性对比剂为水,简单、方便、实惠、口感好,密度均匀,与胃肠道壁有一定的对比梯度,显示效

果好。缺点是与囊性病变容易混淆,同时水的吸收快,容易排空。可在水中加入654-2约20mg同时口服,效果更好

?阴性对比剂:阴性对比剂为脂肪密度对比剂或气体。口服脂肪密度对比剂的优点是密度均匀,不容易被吸收,与

胃肠道壁形成良好的梯度对比,为胃部CT检查时首选口服对比剂。缺点是需要特殊配制,口感欠佳。气体为空气和二氧化碳,多用于肠道CT仿真内镜,使用二氧化碳气体可减少肠痉挛的发生率

?阴性、中性、阳性对比剂各有优缺点,选择时应视检查部位、病变特征综合考虑。胰头占位性病变,选择阳性对

比剂口服;胃肠道病变或肝外胆管结石时,可口服水或阴性对比剂,在低密度对比剂的衬托下,可较好显示胃壁,显示胆结石等

扫描技术

?平扫

时也可根据需要采用侧卧位或俯卧位

?定位像:为确定扫描基线和扫描范围,应摄取一个正位定位像

?扫描基线:肝脏、脾脏和胃以膈顶为扫描基线,胆囊和胰腺以肝门为扫描基线,肾和肾上腺以肾上极为扫描

基线,腹膜后间隙及小肠以肝门为扫描基线

?扫描范围:

?肝、脾和胃从膈顶扫描至肝右下角

?胆囊及胰腺从肝门直至胰腺扫描完整;尤其胰腺,向下要扫至胰腺钩突下缘十二指肠水平段

?肾从肾上极扫描到肾下极

?肾上腺从起始扫描到肾脏中部,临床怀疑嗜铬细胞瘤而肾上腺区扫描阴性者,应该扩大扫描范围至腹主动脉分叉

?腹膜后间隙及小肠从肝门扫描到髂前上棘,部分病人视需要可扫至盆腔

?扫描参数:腹部扫描采用软组织模式,用螺旋扫描。肝、脾、肾、胃及腹膜后间隙扫描采用10mm层厚,10mm

层距;胆道、胰腺、小肠及肾上腺扫描采用3mm层厚,3mm层距

增强扫描

?腹部的组织器官多为软组织密度,为了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应常规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采用较多的是双期和多

期增强扫描

?肝脏:肝脏在平扫基础上,设置增强扫描各期扫描范围,扫描条件与平扫相同

?(1 )对比剂注射开始后20 ~25s 嘱病人屏气,开始全肝螺旋连续扫描,此为肝脏动脉期

?(2)对比剂注射后60s嘱病人再次屏气进行全肝的第二次螺旋连续扫描,此为肝脏门静脉期

?(3)若继续作肝脏的多期增强扫描,则在对比剂注射开始后2min,加作肝实质平衡期扫描,还可根据病变需要作

不同时期行延迟增强扫描

?怀疑肝海绵状血管瘤、肝内胆管细胞型肝癌及肝内孤立性结节时,还可选用两快一长增强扫描

?胰腺:胰腺双期增强扫描时间与肝脏双期增强扫描相同,一般只作胰腺动脉期和实质期扫描

?肾脏:在平扫基础上设置肾脏各期的扫描范围,扫描条件与平扫相同。对比剂注射后25--30s嘱病人屏气作第一

次扫描,此为肾皮质期;对比剂开始注射后70--120s让病人屏气进行扫描,此为肾实质期;对比剂开始注射后5--10min进行第三次扫描,称肾排泄期或肾盂肾盏期

肝脏血管造影CT

?(1 )肝脏CTA:在血管造影经皮穿刺股动脉插管,将导管置于肝固有动脉内并进行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造

影。插管完成后将导管固定,把病人送到CT 检查床上,5s 后进行全肝进床式动态增强扫描

?(2 )肝脏CTAP :检查方法同CTA,不同之处是注射对比剂20~25s 后开始扫描,剂量要大。当门静脉高压、

门静脉内栓子、静脉畸形引流时,CTAP 的应用受到限制

胸、腹部大血管CT A

?胸、腹部大血管因其管径大适合作CTA,能显示血管的大体解剖形态,显示动脉2 ~4 级分支。对血管畸形、

血管狭窄、血管闭塞和血管瘤可以得到与血管造影类似的图像

?(1 )准备工作:扫描前的准备工作与增强扫描相同,扫描前4 ~6 小时禁食,作碘过敏试验

?(2 )扫描方法:CTA扫描技术及对比剂参数直接影响图像质量和解剖结构细节

?单螺旋:层厚2.5~3.0mm,螺距1~1.5,注射速度3~4ml/s,注射剂量100ml,注射对比剂开始后1~2s扫描;扫描

时间30s内,成像范围30~40cm

?多螺旋:层厚5.0mm,准直器宽度64×0.6mm注射速度4ml/s,注射剂量80ml,扫描延迟时间由对比剂实时成像监测

控制,扫描时间10s左右,最大成像范围1650 mm

?(3)重组技术:MIP能很好显示血管腔、管壁、钙化及血管瘤、血管畸形、血管狭窄等血管病变。但直观不如

SSD。要了解肿瘤与血管之间的立体关系时,可加做VRT

?主动脉夹层以横断面影像为基本成像方法,MPR可清晰显示内膜片、真假腔、附壁血栓、钙化及大分支到真假腔

的部位及管腔内外病变。但缺少空间关系

肾CT A

?检查前准备及扫描方法同胸腹部大血管CTA,扫描范围从胸11~腰5椎体

肠道CTVE

?肠道CTVE 的基础是螺旋CT 连续扫描获得的容积数据重组立体图像,所以检查前病人必须做好肠道准备,否

则会造成假象。同时作仰卧位和俯卧位扫描,可避免因肠道内残留水分遮盖病灶,也可有助于辨别息肉和活动的残留粪便

?肠道CTVE扫描方法:

?要求在检查前一天晚餐开始禁食到检查,服泻药清洁肠道。可在检查当日清洁灌肠,1.5h后进行CTVE检查,扫

描前5~10分钟肌肉注射654-2注射液20mg,无需口服对比剂和静脉注射对比剂。病人侧卧位,经肛门注入适量

扫描条件为管电压130kv,管电流200~240mA,层厚2~3mm,重建间隔0.5~1.7mm,螺距1~1.5,一次屏气扫完全腹

?重组技术:

?首先进行平滑薄层重叠重建。在3D后处理软件中将横断面图像数据首尾叠加,转变为容积数据。重组成立体图

像。再调整CT阈值及透明度,根据观察对象取舍图像,用人工伪彩功能调节图像色彩,使其类似内镜所见组织色彩。用远景摄影功能,重组出肠道表面三维投影图像,再调整物屏距(Z轴)及视向,使三维重组图像沿着肠道行程方向前进

?CTVE图像缺乏组织特异性,不易区分肠道内残留粪便和病变,对扫描图像要求高,肠道充气不足时显示不佳等后处理技术

?腹部CT 图像的显示和摄影一般用腹窗和软组织窗

?肝胆、胰、脾、肾及腹膜后间隙的扫描图像一般用腹窗:窗宽100~200Hu ,窗位30~50 Hu

?肾上腺一般用软组织窗:窗宽200~300Hu ,窗位30~50 Hu

?对有些小病灶除需放大摄影外,还可行矢状位、冠状位重组

十二、盆腔CT扫描技术

适应症

? 1 、在男性,CT 检查可观察有无膀胱、前列腺和睾丸的良、恶性肿瘤以及前列腺增生等;在女性,可观察有无膀

胱、子宫和卵巢的良、恶性病变及其他病变

? 2 、在外伤的情况下,可观察有无骨折、泌尿生殖器官的损伤和出血等

相关准备

? 1 、检查前应尽可能食用少渣饮食,特别不能进行消化道钡剂造影

? 2 、患者应携带其他影像学资料及相关临床检查资料

? 3 、增强扫描患者应做好碘过敏试验

? 4 、检查前2 小时口服1%~2% 的对比剂800~1000ml ,以充盈小肠和结肠

? 5 、去掉有金属异物的衣裤,扫描区不应有高密度异物

扫描技术

平扫

?(1 )扫描体位:患者仰卧,头先进,两臂上举抱头,身体置于床面正中间,侧面定位线平人体正中冠状面

?(2 )定位像:人体盆腔正位定位像

?(3 )扫描范围:盆腔、膀胱从髂棘扫至耻骨联合下缘;子宫、卵巢和精囊腺、前列腺从

?(4)扫描参数:用螺旋扫描,扫描膀胱、前列腺及子宫、卵巢时采用5mm层厚,5mm层距;若为扫描整个盆腔

观察肿块大小时可采用10mm层厚,10mm层距

?有时为了确定膀胱内息肉样病灶的基部,辨别膀胱肿瘤、结石、肿块,以及为获得更多盆腔内器官间复杂解

剖关系时,可加作俯卧位扫描

增强扫描

?为了给盆腔占位病变进行定性,并确定其部位、大小和范围以及是否引起盆腔淋巴结转移等,必须做增强扫

描。增强扫描常规用静脉内团注法,对比剂总量60~80ml,流速2.5~3ml/s,扫描延迟时间30~50s

?第一期扫描膀胱内尚无对比剂充盈,而膀胱壁或膀胱肿瘤组织已强化,病变显示清楚

?5分钟后行延迟扫描,膀胱内已有对比剂,此时可观察膀胱肿瘤与充盈膀胱的关系或观察膀胱内肿瘤引起的充盈缺

?后处理技术

?盆腔图像的显示和摄影一般用软组织窗,窗宽200~300Hu ,窗位30~50 Hu

?盆腔CT 图像在摄影定位像时,应摄有、无定位线的图像各一幅

?对一些占位病变可行矢状面和冠状面重组

十三、脊柱CT扫描技术

适应症

? 1 、各种原因引起的椎管狭窄及椎管内占位性病变

? 2 、椎间盘变性或病变

? 3 、椎骨外伤,如骨折、脱位等

? 4 、椎骨骨病,如结核、良恶性肿瘤以及椎旁肿瘤对椎骨的侵犯情况

? 5 、椎骨及脊髓的先天性变异

相关准备

?扫描前应注意去除患者的腰带、护腰、膏药及其他金属饰物,衣裤上的金属异物也应去除

?准备好普通摄影的正侧位平片

平扫

?扫描体位: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身体置于检查床中间

?颈椎扫描:患者头部略垫高,使椎体尽可能与床面平行,双臂置于身体两侧,并尽量往下沉肩

?胸椎扫描:患者双手抱头

?腰椎扫描:用一专用的腿垫把患者的双腿抬高,这样可以使腰椎的生理弧度尽可能与床面平行

?定位像:颈椎、腰椎和骶尾椎常规扫描侧位定位像,便于设计扫描角度,胸椎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扫描正位或

侧位定位像,所有定位像的扫描范围应稍大些,便于计数椎体,骶髂关节扫描正位定位像

?扫描基线:若以观察椎体和椎旁组织为主,则扫描基线应平行于椎体;若以观察椎间盘为主,则扫描基线应

平行于相应的椎间盘

?扫描范围:颈椎椎体扫描应扫描全部颈椎,颈椎椎间盘扫描则把所有椎间盘扫完;胸椎扫描应扫描全部椎体

及椎间盘;腰椎和骶椎尾椎扫描应扫描完所含的椎体,腰椎间盘扫描常规扫描L1-2、L2-3、L3-4、L4-5、L5-s1,五个椎间盘;骶髂关节从髂前上棘至骶髂关节下缘

?扫描参数:层厚和层距视扫描椎体的大小而定。颈椎椎体扫描采用5mm层厚,5mm间距;颈椎椎间盘扫描

采用2mm层厚,2mm间距;胸椎、腰椎椎体及椎间盘、骶尾椎椎体及骶髂关节扫描采用5mm层厚,5mm间距。以上扫描均采用非螺旋的,标准扫描模式

增强扫描

?脊柱常规不做增强扫描

?若平扫发现占位性病变,可行增强扫描以确定病变的性质、范围、大小以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和血供情况。对

比剂总量60~80mL,流速2~2.5mL/s,扫描延迟时间25~30s

后处理技术

?脊柱的显示需同时采用软组织和骨窗

?软组织窗:窗宽:200~350Hu ,窗位35 ~45Hu ,骨窗:窗宽800 ~1500Hu ,窗位:200 ~400Hu

?图像的视野包含一定范围的椎旁组织

?对一些外伤或破坏性病变可行二维、三维重组

十四、四肢骨关节及软组织CT扫描技术

适应症

?骨折:CT扫描对骨折可以显示碎片及移位情况,CT 的三维重组对骨折的显示更佳

? 2 、骨肿瘤:CT 平扫及增强可观察和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范围及血供等情况

?其他骨病:CT扫描可显示骨皮质和骨髓质的形态与密度的改变,同时可观察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各种软组织疾病:CT扫描可利用其密度分辨率高的优点来确定软组织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

的关系

?半月板损伤:如膝关节的CT扫描可显示半月板的形态、密度等

相关准备

?去除相应关节部位的高密度异物

?做好解释工作,取得配合

?准备以往的平片,以供参考

扫描技术

?平扫

?扫描体位:①双手及腕关节的扫描:采用俯卧位,头先进,双臂上举平伸,手指并拢,手心向下

?②双肩关节、胸锁关节及锁骨、肘关节及上肢长骨的扫描:采用仰卧位,头先进,双上臂自然平伸置于身体两侧,

双手手心向上,身体置于床面正中

?③双髋关节及股骨上段的扫描:采用仰卧位,头先进,双足跟略分而足尖向内侧旋转并靠拢。双上臂抱头

?④双膝关节、踝关节和下肢长骨的扫描:采用仰卧位,足先进,双下肢伸直并拢,足尖向上,双上臂抱头

?⑤双足扫描时应仰卧,足先进,双下肢弯曲,双足平踏于检查床面,双足跟连线垂直于检查床中轴线

?定位像:四肢关节的扫描均需扫描定位像,定位像应包含关节及相邻长骨

?扫描范围:在定位像上设定扫描范围。各关节的扫描还应包含相邻长骨的一部分,各长骨的扫描也应包含相

邻的关节

?扫描参数:双手、腕及肘关节的扫描常规采用2~3mm层厚及层距;肩、膝及髋关节采用5 mm层厚及层距;

踝关节及双足为2~3mm层厚及层距

增强扫描

?增强扫描主要是为了了解肿瘤病变的血供情况以及周围血管动脉瘤的位置和形态

?还可以显示骨骼、肌肉内肿块与邻近动静脉血管的关系

?增强扫描常规用静脉内团注法,对比剂总量60~80ml,流速2.5~3ml/s,扫描延迟时间25~30s

?四肢骨关节的显示和摄影需同时采用骨窗和软组织窗

?软组织窗:窗宽200~400Hu ,窗位40~50 Hu

?骨窗:窗宽1000~1500Hu ,窗位300~400 Hu

?图像摄影时应双侧同时摄影,以便对比

?根据实际情况,有时需放大摄影和对图像进行三维重组

CT技术操作规范

CT技术操作规范 概述 CT检查的程序和方法 CT和其它大多数检查一样,有它的检查程序和方法,另外,CT 是一项大型的检查,且检查费用相对较高,所以必须在检查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合理地安排病人,使整个检查工作有序进行,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1.1.1.1.预约登记预约登记预约登记预约登记病人来到放射科后,首先由登记室接待,并由登记室负责做好以下工作:(1)仔细审查申请单是否填写完整,检查部位是否符合要求,并根据检查部位、扫描方式,由登记室估价后请病人交费,然后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和本部门的工作情况合理安排病人的检查时间。如检查需要预先作准备工作的,给病人检查须知并做好解释说明工作。 (2)病人检查完毕,应将检查申请单归还到登记室,并由登记室登记、填写片袋和病人照片一起交医师写诊断报告。( 3)编写病人姓名索引、诊断索引,做日常工作量及其它各项统计工作。 (4)检查完毕,已写出诊断报告的CT片袋仍旧送回到登记室,并由登记室负责归档。 2.2.2.2.扫描前病人的准备扫描前病人的准备扫描前病人的准备扫描前病人的准备CT检查前病人的准备工作对于CT检查

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作CT检查前,病人需注意或须准备的一般情况:

(1)CT检查前,病人须携带有关检查资料,包括以前检查的CT、MRI和常规X线检查的资料,以及其它临床检查资料。(2)检查的病人和陪伴家属进入CT室必须换鞋,保持CT室机房内整洁,以免灰尘等进入影响机器的正常运行。 (3)对病人应作好耐心的解释说明工作,包括检查中机器发出的声响等,消除其紧张情绪,以使检查能顺利进行。 (4)检查并去除被检部位的金属物品,如发夹、钥匙、钱币和含有金属物质的钮扣等,以防止伪影的产生。 (5)对于不能合作的病人,如婴幼儿、昏迷的病人,须事先给予镇静剂,详细用法遵照临床医师的医嘱。 (6)对于胸腹部检查的病人,作必要的呼吸训练。如根据呼吸的指令或指示灯有规律的呼吸,以避免呼吸或运动伪影的产生。(7)需要作增强的病人,应详细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史,有无不宜使用对比剂的身心疾病,根据药物使用说明做或不做过敏试验。 (8)对于作腹部检查的病人,须根据检查的需要,事先作好口服对比剂或水等的准备。另外,检查前一周内,做过食管、胃肠钡餐和钡剂灌肠的病人不能作腹部CT扫描,以避免肠腔内遗留的钡剂影响CT扫描。

CT检查技术学

一、单选题 1. (1分)CT仿真内镜一般不能用于观察下面哪个器官 ? A. 结肠 ? B. 气管 ? C. 胃 ? D. 鼻腔 ? E. 内耳 得分: 1 知识点: CT检查技术学 展开解析 2. (1分)非螺旋CT扫描常称D ? A. 平扫 ? B. 重叠扫描 ? C. 间隔扫描 ? D. 序列扫描 ? E. 容积扫描 得分: 0 知识点: CT检查技术学 展开解析

3. (1分)CT的放射状伪影通常产生于() ? A. 病人的自主或不自主运动 ? B. X射线剂量不足 ? C. 重建计算机AP故障 ? D. 电路不稳定 ? E. 病人身体上的高密度结构和异物得分: 1 知识点: CT检查技术学 展开解析 4. (1分)下面不是CT的扫描方法是() ? A. 目标扫描 ? B. 动态扫描 ? C. 延迟扫描 ? D. 高分辨率CT扫描 ? E. 定期扫描 得分: 1 知识点: CT检查技术学 展开解析 5.

(1分)CT与普通X线摄影相比,它的成像性能大大优于普通X线摄影的主要原因是() ? A. 病人接受X线量少 ? B. 显示的范围大 ? C. 密度分辨率高 ? D. 空间分辨率高 ? E. 利用计算机数字成像 得分: 1 知识点: CT检查技术学 展开解析 6. (1分)下述关于CT扫描和成像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CT可做腹腔脏器生化指标分析成像 ? B. CT可采用倾斜机架方法做冠状面扫描 ? C. 除横断面扫描外,CT还可做曲面扫描 ? D. 矢状面成像直接采用了原始扫描数据 ? E. 彩色容积再现图像的色彩属于真彩色 得分: 1 知识点: CT检查技术学 展开解析 7.

最全的CT扫描技术

最全得CT扫描技术 颅脑CT扫描技术 颅脑CT检查多采用横断面扫描,亦称轴位扫描。适用于脑瘤、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颅内炎症、先天性颅脑畸形、术后与放疗后复查,以及对一些脑实质性病变等检查。 (一)横断面扫描 1.扫描技术: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头置于头架中,下颌内收,以外耳道与外毗得连线,即听毗线(简称OML)为基线;也有用听眶线,即眶下缘与外耳道得连线;或听眉线,即眉上缘得中点与外耳道得连线为基线得。扫描时从基线开始向上扫描至头顶。一般扫描12层即可。多采用扫描层面与基线平行得扫描,25cm得扫描视野,层厚10mm,间隔 10mm,256 x 256或 320X 320矩阵。脑部扫描应注意一定要包到头顶,此区域就是颠痫病灶得好发部位。对后颅窝及桥小脑角区得病变。描层面应向头侧倾斜与OML成15”夹角。扫描发现病变较小时可在病变区域作重叠扫描或加薄层扫描。 2.图像显示:观察脑组织窗宽选择80-100,窗位35左右。对脑外伤及与颅壁相连得肿瘤,均需同时观察骨组织,即窗宽为1000,窗位为300左右,以确定有无颅骨骨折及颅骨破坏。 对耳鸣患者及疑桥小脑角区病变者,应调内听道骨窗,以观察内听道口有无扩大。 (二)增强扫描 在平扫得基础上,对怀疑血管性、感染性及肿瘤性得病变,均需加增强扫描。 1.扫描前准备:患者增强前4-6h空腹,且做碘过敏试验呈阴性者,方能实行增强扫描。 2.扫描技术:扫描条件与参数同轴位平扫。以2.5-3mL/s得流速静脉注射造影剂50mL,再对平扫范围进行扫描。 3.图像显示:观察图像得窗宽、窗位同平扫图像。可利用光标测量病灶大小与CT 值帮助诊断。 (三)冠状面扫描 主要用于鞍区病变得检查。也适用于大脑深部、大脑凸面、接近颅底得脑内与幕下病变得显示。 1.扫描技术:患者仰卧或俯卧位,头部过伸,即采用检查颅底得顶颏位。先摄取

CT扫描技术

眼部CT扫描技术 眼眶CT检查主要用于眼球突出的病因诊断,对限内肿瘤、炎性假瘤和血管性疾病的诊断有特殊价值。也用于眼外伤和眶内异物的检查。常规采用轴位平扫,必要时可加冠状面扫描。对浸润性病变的定位及病灶血供情况的了解可加增强扫描。对眶内静脉曲张可行加压检查,即将颈部用血压计加压至40mm汞柱,再行扫描检查。 (一)横断面扫描 1.扫描技术: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双眼平视前方节描时眼球不要转 动,以听毗线为基线,从基线下h 处向上扫描至眶上壁;或在头部侧 位定位片上设定扫描范围,从眶下壁扫描至眶上壁。也有用听毗线与 外耳道为交点,向下转10o角为基线,对显示视神经及眼肌更佳。扫 描层厚 2-3mm,间隔 2-3mm,512 X 512矩阵,扫描视野 25cm。 2.图像显示:观察眼球显示软组织,窗宽为300,窗位30左右;显 示骨质图像时窗宽为1000,窗位350左右。也可采用局部放大或重建放大技术观察眼眶细节。 (二)冠状位扫描 当病灶位于眶上、下壁时,为更好地显示眶壁骨质破坏的情况,可加冠状面扫描。1.扫描技术:患者取仰卧位或俯卧位,头过伸,在头部侧位定位片上,以扫描层面尽量与听毗线垂直的原则,从眶尖或中颅窝扫描至眼睑。扫描层厚、间隔与轴位相同。 2.图像显示:窗宽窗位显示同轴位扫描。冠状面扫描图像也可通过计算机多平面重建获得。虽然图像不如冠状面扫描所得图像清晰,但可免去扫描操作。 耳部CT扫描技术 高分辨力CT装置可清楚显示中耳及内耳结构,适用于先天性耳畸形、中耳炎性疾病、肿瘤性病变、颧骨外伤等检查。常规横断面扫描,无需增强,必要时可加冠状面扫描。由于颧骨内结构排列方位不同,在不同位置的层面上显示程度有差别,因此应根据具体要求选择较适当的检查位置和角度。 (一)横断面扫描 l.扫描技术:患者仰卧,在头部侧位定位片上,以扫描层面平行于外耳道与眶下缘的连线,对显示锤骨和钻骨的关系、鼓窦人口、耳蜗、咽鼓管、颈动脉管、颈静脉孔、舌下管等颅底结构好。若取扫描层面平行于外耳道与眶上缘的连线,即扫描层面向头侧倾斜与听毗线成13o夹角,则对面神经水平段和膝部、外半规管、卵圆窗、圆窗和前庭导水管等显示较好。扫描视野为 25cm,扫描层厚 lmm,间隔 lmm,且采用高 kV,高 mA,大矩阵 760 X 760的高分辨力扫描。从外耳道扫描至岩骨上缘。 2.图像显示:所得图像作单耳局部放大或重建放大处理。观察图像窗宽为 2 000-4 000,窗位-100∽400。采用螺旋CT扫描还可利用仿真内窥镜及3D重建技术观察中耳锤骨及钻骨情况6-29)。 (二)冠状面扫描 1.扫描技术:患者仰卧或俯卧,头过伸,力求头部两侧位置对称,以利双侧对比观察。在头部侧位定位片上,以扫描层面平行于下颌升支后缘,从外耳道前壁扫描至乙状窦前壁。可较好显示外半规管、钻蹬关节及钦骨与卵圆窗的关系。扫描层厚 lmm,间隔 lmm。扫描条件和参数同轴位扫描。 2.图像显示:观察图像与横断面扫描相同,对于某些细小结构,可加局部放大或再次重建技术观察。 鼻和鼻窦CT扫描技术 鼻和鼻窦检查适用于鼻窦肿瘤、炎症外伤等。通常采用冠状位扫描方法,能整体性观察鼻腔

ct检查技术操作规范

全国体检预约平台 全国体检预约平台 ct 检查技术操作规范 随着CT 检查的应用越来越多,也有很多的人想了解CT 检查技术的操作规范和整个流程是怎么样的及需要注意什么事项,现在介绍一下,从预约到CT 检查流程是什么? ct 检查技术操作规范 一、CT 预约: CT 检查是提前预约的,临时到医院去是很难安排的上的,因为PET-CT 是需要根据检查人数临时来配置药物,药物会有衰变期,很快会失效。没有预约就去,没有准备病人的药物是没有办法做上的。 二、检查前准备工作 1、检查前空腹,可以喝少量清水,勿饮含糖饮料,勿进行葡萄糖的药物注射。 2、带好以前的检查片子、化验单等医疗资料。 3、糖尿病人,照常用药。 三、登记资料 登记检查者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等基本信息。 四、交费 大多数的医院不提供刷卡,注意提前准备好现金。 五、问诊 询问病人的病情,主要症状,做过哪些检查等等。 六、测身高体重、测血糖 体重:注射药物要根据患者的体重使用药物量;血糖:因为注射的药物是一种特殊的葡萄糖,血糖过高会影响到显影,故需要测量血糖,一般需要将血糖控制在7.0一下,血糖过高过低,医院都会及时处理。 七、注射显影剂 一般是静脉注射的是18F-FDG 八、上机扫描 扫描前取下身上的金属物,安静的躺在扫描床上,配合好好医生做好抱头、憋气等动作。扫描结束后,不要立即离开医院,医生需要先看看影像是否清晰,需要需要做延迟扫描等,等医生通知可以离开后方可离开。 九、休息 注射好药物之后,需要安静休息,目的是让显影剂分布到全身,一般PET-CT 会有专门的休息室:注意休息时不要到处走动,不要过多说话,不要太多的运动,一些部位的活动,会影响到该部位的药物代谢,影响显影。 综上所述,如果想做CT 检查需要至少提前一天预约,希望中康体检网能够为您提供帮助。 本文来源:北京体检https://www.doczj.com/doc/7b7575775.html,/010

CT技术规范

CT扫描前注意事项 1.使用机器设备前观察机器及机房有无安全隐患(电源是否安全、射线装置是否安全),如有请停止检查,处理后恢复操作。 2.认真核对 CT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病人的紧张心理,取得病人合作。 3.. 对婴幼儿、外伤、意识不清及躁动不安的病人,根据情况要求临床给予适当的镇静剂。并需要家属陪同,同时做好家属及病人的防护工作。 4.扫描前去除体内所以部位的高密度和金属饰物等,避免伪影干扰。 5.所有检查病人必须依据机器设备中定位灯显示摆放标准体位。 6.必须对患者进行严格屏气训练以获得患者的配合,对胸腹部不能配合呼吸的患者需改变扫描方向(从下往上),尽量减少呼吸运动伪影。 7.外伤出血的病人需及时清理体液、血液的污染,轮椅、铁床等尽量避免进入检查室或远离检查床,做好机器的防护。 8.对于检查部位包块的病人,先对包块进行定位,如包块小于1cm 的病人选择定位物精准定位。 9.扫描过程中密切观察病人的情况(病人的基本生命体征及有无躁动)。对于增强病人密切观察病人有无药物过敏反应,病人如有不适请立即停止检查处理后恢复检查。

10.检查结束后病人下床需技师陪扶,防止病人下床时跌倒摔伤。增强病人需在护理站停留观察10-15分钟,无不适后离开。 头颈部 头颈部扫描摆位需常规体位,下颌内收,用垫子固定头颅,机架定位线定于头顶,扫描范围颅顶至颅底,8mm扫描,外伤病人自动重建3mm薄层骨窗。 后处理做法: 1.垂体扫描:包括前床突-后床突,扫描2mm薄层 软窗横断位,需做平行于垂体柄冠状位。 2.乳突扫描:横断位—自外耳孔向上至整个颞骨 岩锥,0.75mm薄层横断位扫描,双侧对称(以 双侧外耳道对称为标准),分别做双侧2mm薄层 横断位重建,单侧2mm放大冠状位重建,骨质 破坏者重建骨窗。 3.眼眶扫描:患者闭目,2mm横断位扫描,软窗+ 骨窗。做<2mm的冠状位重建、平行于视神经的 斜矢状位。 4.鼻骨骨折扫描:包括整个鼻骨,2mm横断位扫 描,重建2mm骨窗矢状位。 5.颅底扫描:颅底螺旋扫描蝶骨小翼—蝶骨大翼, 3mm横断位扫描,软窗+骨窗,3mm冠状位和矢

最全的CT扫描技术

最全的CT扫描技术 颅脑CT扫描技术 颅脑CT检查多采用横断面扫描,亦称轴位扫描。适用于脑瘤、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颅内炎症、先天性颅脑畸形、术后和放疗后复查,以及对一些脑实质性 毗的连线,即听毗线(简称OML)为基线;也有用听眶线,即眶下缘与外耳道的连线;或听眉线,即眉上缘的中点与外耳道的连线为基线的。扫描时从基线开始向上扫描至头顶。一般扫描12层即可。多采用扫描层面与基线平行的扫描,25cm 的扫描视野,层厚10mm,间隔 10mm,256 x 256或 320X 320矩阵。脑部扫描应注意一定要包到头顶,此区域是颠痫病灶的好发部位。对后颅窝及桥小脑角区的病变。描层面应向头侧倾斜与OML成15”夹角。扫描发现病变较小时可在病变区域作重叠扫描或加薄层扫描。 2.图像显示:观察脑组织窗宽选择80-100,窗位35左右。对脑外伤及与颅壁相连的肿瘤,均需同时观察骨组织,即窗宽为1000,窗位为300左右,以确定有无颅骨骨折及颅骨破坏。 对耳鸣患者及疑桥小脑角区病变者,应调内听道骨窗,以观察内听道口有无扩大。(二)增强扫描 在平扫的基础上,对怀疑血管性、感染性及肿瘤性的病变,均需加增强扫描。1.扫描前准备:患者增强前4-6h空腹,且做碘过敏试验呈阴性者,方能实行增强扫描。 2.扫描技术:扫描条件和参数同轴位平扫。以2.5-3mL/s的流速静脉注射造影剂50mL,再对平扫范围进行扫描。 3.图像显示:观察图像的窗宽、窗位同平扫图像。可利用光标测量病灶大小和CT值帮助诊断。 (三)冠状面扫描 主要用于鞍区病变的检查。也适用于大脑深部、大脑凸面、接近颅底的脑内和幕下病变的显示。 1.扫描技术:患者仰卧或俯卧位,头部过伸,即采用检查颅底的顶颏位。先摄取头颅侧位定位片,根据扫描层面尽可能与OML垂直的原则,倾斜扫描架,选择扫描范围及层厚层距。扫描鞍区应根据扫描层面尽可能与蝶鞍后床突平行或与鞍底垂直的原则,视蝶鞍大小选取1-3mm层厚和层距,512 x 512矩阵,扫描视野 25cm。常采用直接冠状位增强扫描方式,从蝶鞍后床突扫描至前床突。增强方法同轴位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后,即对鞍区行冠状面增强扫描。 2.图像显示:观察冠状面图像窗宽选取300,窗位40左右。常采用局部放大或再次重建技术(改变视野为15cm)观察鞍区。由于再次重建放大技术提高了密度分辨力,可显示出体积仅数毫米的微小腺瘤及它的许多间接证象,对大的垂体瘤可分辨其与血管的关系。因此成为诊断垂体瘤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脑 CT血流灌注扫描 CT灌注成像可以在脑缺血性卒中发作的超早期显示病灶,半定量分析及动态观察脑内缺血性病变的位置、范围及程度等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其不足之处是现在临床应用中的主流机型只能进行单一层面的检查,对病变的全貌缺乏足够的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