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先秦法律思想综述

先秦法律思想综述

先秦法律思想综述
先秦法律思想综述

第一编 先秦法律思想综述

一、原始氏族成员对神和天的膜拜

二、原始氏族父系家长制的传统

三、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和法律思想的繁荣

1、关于法的本源

A 、法本于“礼”

B 、法本“一同天下之义”

C 、法本“自然”

D 、法本去奸止“乱”,去私定“分”

2、关于法的作用

A 、儒家主张先礼后刑,德主刑辅

B 、法家主张“缘法而治”,一断于法

C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取消人为的礼法

3、关于法的适用

A 、儒家主张慎刑戒杀,以德去刑

B 、法家主张行刑重轻,以刑去刑

四、先秦法律思想的基本特点

1、天命神权

2、宗法伦理

3、君主集权

第一章 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

第一节 夏、商奴隶主的“天命”、“天罚”思想 一、夏代的神权法思想

二、西周“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

第二章 维护宗法等级制的礼治与“明德慎罚”思想

第一节 以“亲亲”、“尊尊”为原则的礼治

一、“礼”的概念

1、“礼”起源于殷商,是一种宗教祭典上的仪式。

“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2、“周公制礼” 公元18年,在周公主持下,对以往的宗法传统习惯进行补充、整理,厘订成一整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中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按照这套礼制的规定和要求来治理国家。

二、“礼”的基本原则

“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

亲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宗宗:下级贵族必须服从上级贵族,不许犯上作乱。

长长:晚辈必须敬重、孝顺长辈。

2 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男女授受不亲”和同姓不婚。

总结:“亲亲”是宗法原则,“尊尊”是等级原则。“亲亲父为首”旨在

维护家长制;“尊尊君为首,”旨在维护君主制。

二、“礼治”的基本特征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礼治的基本特征。

“礼不下庶人”:是指礼主要是用来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的;

各级贵族按礼规定所享有的各种特权,奴隶和平民一律不得享有。

“刑不上大夫”:指刑罚的锋芒是指向劳动人民的,而不是指向奴隶

第二节 周公的“明德慎罚”的思想

一、“永念厥辟”,严防乱罚

1、“永念厥辟”:必须严格按照法律办事,而不能凭个人的感情办事。

2、“明德”:提倡和推崇德治;

3、“慎罚”:慎重地使用刑罚;

二、区别对待,罪止一身

区别对待:1、把周的遗民犯罚同周人犯罪区别开来。

2、把官吏犯罪与民众犯罪区别开来。

3、把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与孤寡老人的一般犯罪区别开来。

4、把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惯犯和偶犯区别开来。

罪止一身:1、反对族株连坐,主张罪止一身。

2、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

3、刑罚适中。

第四节 《吕刑》中的法律思想

一、“惟敬五刑,以成三德”

1、“三德”:一正直,二刚克,三柔克。

二、“明于刑中”

1、“疑罪有赦”,“疑罪从赎”

2、“无简不听,具严天威”

3、“刑罚世轻世重”,“轻重诸罪有权”

4、“惟良折狱”,“有德惟刑”

二、“修旧法,择其善而业用之” 管仲在继承周礼,同时以主张对周礼进

行四个方面的改造:

1、打着“尊王”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

2、强调“万物待礼而后定”,突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传统。

3、打破“亲亲”的宗法原则,任用贤能。

4、批判“刑不可知”和轻视法度的旧传统,主张“法治”。

三、“作内政而寄军令”

1、“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

2、“四民分居定业”

四、“令顺民心”,“与民分货”

3 1、“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管子、牧民》民有“四欲”:佚乐、富贵、存安、生育

民有“四恶”:忧劳、贫贱、危坠、灭绝

2、“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3、“下令于流水之原者,令顺民心” 从民心好利出发而得出的立法原则,自然是一切政策都要建

立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使法令适应人们对于物质利益的要求。

4、“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仲认为,物质利益不仅是人们遵

守礼义法度的前提。“民不足,令乃辱;民苦殃,令不行”

第二节 子产的立法救世思想

一、子产简介

子产,姓公孙,名公孙侨,字子美。春秋时郑国大夫,自郑简公时当国,

在郑国执政,主持经济、政治改革。重视以法治国,开创“ 铸刑书”公布

成文法,提出“以宽服民”和“以猛服民”的主张。

二、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

1、“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把礼从宗教祭仪中分

化出来,使之与“民”紧密结合在一起。

2、子产从礼的起源的角度,指出礼与仪有本质区别,是最高的自然法则,主要表现为人们的行为规范。

“夫礼,天子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这经,而民实则之”

3、“礼,上下之纪,天地这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制定了君臣上下礼法,夫妇内外礼法等。

4、子产论述天、地、民的总规则着眼点在于“民”,强调民要服从天地的准

则:“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 为取得民心,执政者对礼义可以“有所反之”。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原则。

三、改革内政,创立新制

1、治国根本原则:“国之大节”:“畏君这威,听其政,尊其贵,事其长,养其亲”。确立和维护封建性的集权和等级制度。

2、改革行政编制和土地制度:“都鄙有章,上下有服,国有封洫,庐井有伍。”其改革目的是“救世”和“利国”,并且合乎礼的宗旨。

四、铸刑书,公布成文法

昭公六年三月(前536年)子产将刑书铸于金属器物上。叔向致书:

“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是故闲之以义,纠之

以政,行之以礼,民于是乎可任使也,而不生祸乱。民知有辟,则不忌于

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缴幸以成之,弗可为矣。民知争端矣,将弃礼

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子产复书:“吾以 救世也。既不承命。” “救世”:子产明确表示,铸刑书既未考虑个人利害,也未顾及子孙。子产

认为新刑法的公布并没有违背礼的原则,而是对传统礼治的改良。

铸刑书的意义:

1、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第一次肯定了公布成文刑法的“合礼合法”。

4 2、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明确肯定了法律于限制贵族特权的重要作

用。

五、宽猛并用的法律思想

1、以“宽”服民和以“猛”服民

(1)在统治方法上:主张“德政”:“为政必以德”,“德,国之基也”

(2)德在实践中表现为“宽”。“安定国家,必大焉先”;

(3)刑在实际中表现为“猛”,即立法严格,执法严厉。“为刑罚威 狱,使民畏忌”作“丘赋”制时,“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

毙之”

(4)对德刑事关系主张宽猛结合,以猛为主。“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

莫如猛”

2、罪刑相当与以情断狱

(1)主张严厉执法,强调定罪量刑以公布的礼、法为标准,使罪与刑相

当;主张根据礼义原则加以权衡,有拘泥于刑法条文。

(2)区分了礼与仪的不同,对一般违仪之举并不施以刑罚。

(3)审理案件运用“倒言反事”的方式鉴别陈述的真伪,“倒言反事,以尝

所疑,则奸情得”。

第三节 邓析的“不是礼义”思想

一、邓析简介

邓析,郑国大夫;曾造刑法,写在竹简上,史称“竹刑”。 二、对“先王之礼”的否定和批判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而好治怪说,玩琦辞,甚察而不惠,然而其

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

三、辨析法律概念,私自制定”竹刑“1、”欲改郑所铸刑制,不受君命,而

私造刑法,书之于竹简,故言竹刑”。

2、助人诉讼:“邓析,与民之有狱者约,大狱一衣,小狱襦夸。民之献衣

襦夸而学讼者,不可胜数。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而可与不可

日变。所欲胜,因胜;所欲罪,因罪。郑国大乱,民口灌讹。”

四、“事断于法” 邓析主张:“民一于君,事断于法,此国之道也。”

第四章 儒家的法律思想

儒家简介: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以孔丘为创始人,以孟轲、荀况为主要

代表的学派。“儒”原是指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懂得用礼,以“相礼”为业的人士。由于孔丘曾以“相礼为业”,招收门徒,传授知识,因而他所创立

的学派被称为“儒家”。

第一节 儒家法律思想的特点及其演变

一、“为国以礼”的礼治论

儒家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仍然坚持“为国以礼”的礼治,提

5 出了以“仁”为核心,以“复礼”为目的完整的儒家理论基础。主张以“礼”为指导:“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1、以“五伦”为中心,强调“正名分”

(1)把五伦作为人们言行的强制规范。“五伦”:“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2)孔子首倡“正名”,主张严格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强调“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荀况指出:“贵贵、尊尊、贤贤、老老、长长、义之伦也。行之得其节,礼之序也。”

2、以家族为本位,强调“孝”、“忠”孝和忠是以家族为本位的主要思想表现,儒家强调孝主要是对父系家长的绝对遵从。认为孝是“为仁之本”,孟子发展为“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在“亲亲”与法律相冲突时主张“亲亲”,提倡“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忠”是对君主的忠诚和服从,是孝的延伸和扩大,强调家为国本,君父一体,忠孝相通,“孝慈则忠”。并认为孝是预防犯罪的有效手段。“其为人也孝悌,而犯上者鲜矣”。

3、以等差为基础,强调“别贵贱” 孟轲认为:“天下有道,大德役小德,大贤役小贤”。

“少事长,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

二、“为政以德”的德治论

1、德刑并用,以刑辅德

孔子提出“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孟子提出系统的“仁政”学说:“以德行仁者王。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暴其民甚,则身弑国危;不甚,则身危国削。” 荀子认为统治者只有“以德服民”,“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儒家注重道德教化,既要“怀德”又要“怀刑”;“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孟轲认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

荀况主张:“明礼义以化之”,“重刑罚以禁之”。总结为:“治之经,礼与刑”2、主张道德教化,以德去刑 “性相近,习相远”,反对“不教而杀”。

孟轲主张:“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提出“不忍人之心”和“不忍人之政”。教化的内容之一是“重义轻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通过教化是要达到消灭犯罪目的,“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

弗畔矣”,“听讼事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3、恤开慎杀,先教后刑

(1)儒家提倡“仁政”,因此反对酷刑滥杀。“不教而杀谓之虐”,孟子主张“杀一无罪,非仁也”,“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

四、“为政在人”的人治论

6 1、圣贤决定礼法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有治人,无治法”

2、身正则令行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君仁莫不仁,君义

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3、法先王,顺人情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

“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

荀况的“法后王”:批评“法先王,隆礼义”主张“法后王而一制度”“法后王”特点:(1)强调“一制度”

(2)强调“礼顺人情”

第二节 孔丘以仁、礼为核心的法律思想

一、孔子简介

孔丘,字仲尼。鲁国昌平陬邑人。祖先原是宋国贵族,父亲早逝,

家世败落,故自称“吾少也贱”。经常从事“相礼”活动,30岁左右开始

兴办私学,招收弟子。50多岁任鲁中都宰,不司空和司寇;晚年致力

于教育和古籍整理工作。

二、以“仁”为核心的法律观

1、认为“仁”是最高的道德标准,是实现“礼治”的必由之路。

2、认为“仁”是最完美的伦理道德。

3、孔子把他认为的一切美好的品格都包容在“仁”之中。

4、这种“爱人”表现出明显的宗法性、等级性和强制性。

(1)主张“爱人”从“亲亲”开始,由亲及疏,由己及人。

(2)等级不同,爱的具体要求也不同。

(3)“爱人”具有强制力。“杀人以成仁”

三、礼是立法、司法的指导思想

1、主张“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措手足。”

2、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3、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4、反对“铸刑鼎”。孔子认为破坏了“贵贱不愆”的等级秩序。

四、道德教化高于法律强制

1、先教后刑,强调道德感化作用。“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3、宽猛相济,以刑罚辅助德。“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化之弗变,导之弗从”

3、以德去刑,德教具有消灭犯罪的功能。“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听讼,事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五、立法、司法主要靠“贤人”

1、“人存政举”,由圣贤治国立法。“为政在人”,“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

7 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2、“身正令行”,执政者应带头遵守礼法。“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第三节 孟轲以“仁政”为中心的法律思想

一、孟轲简介

孟轲,邹国人,他”受业子思之门人“,忠实地继续和了展了孔丘的思想,开创了孟学派,被视为儒家各派的正统。被奉为”亚圣“。

一、与政治法律结合的”仁政“说

1、仁义出自人的本性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系统提出“性善论”,善为人天性,人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1)从人性上对于伦理原则进行了新的论证。

(2)把仁义原则绝对化。

2、强调“教以人伦”,“事亲孝弟”“人伦”:“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教人以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二、“仁政”在法律思想上的表现

提出只能“以德服人”不能“以力服人”;在理论上“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 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在实践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 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上”主要内容:

“教人以伦”:进行道德教化。 “不误农时”:发展农业生产。

“省刑罚,薄税敛”减少赋税,减轻刑罚。

“取民之于有制”有限制地剥削。

“仁政”的具体表现:

1、“正经界”,保障土地私有。

谴责诸侯国君“争地以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夫

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土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漫其经界。经界既定,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2、“薄税敛”,征收赋税徭役有定制。

主张“取于民有制”,批判“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绥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主张减轻赋税徭役。

3、“省刑罚”,反对繁法苛刑。

指责“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认为:“行一不父,杀一不幸,而得天下,皆不为也”。

慎用死刑:“杀一无罪,非仁也”。“左右皆日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日可杀,勿听;国人皆日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三、“惟仁者宜在高位”的人治论

8 1、国家的治乱,取决于“圣王”、“贤臣”用事实证明了“正君而国定”,治是“圣人”、“圣王”之功,乱是“暴君”、“一夫”之过。提出“急亲贤之为务”主张“尊贤使能”

2、“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者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人众也。”

在君民关系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指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在君臣关系上:修正和发展孔子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和“正名”的思想。认为君臣是平等关系:“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冠仇。”不仅提出“民贵君轻说”还提出“暴君放伐论”;反对“无罪而杀”、“无罪而戮”的君主。认为对残民的君主可以复仇“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第四节 荀况引礼入法、礼法结合的法律思想

一、荀况简介

荀况,字卿,以称孙卿,战国末期郇人。他前期游历了齐、秦、楚等国,主要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三任祭洒。后期应楚国实权派春申君之邀,任楚国兰陵令,春申被杀后,他“废死兰陵”。

二、礼、法的起源

1、在天与人关系上,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禹之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2、在人性问题上,主张“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性恶论”认为人有“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和“不知足”的愿望;所以主张“化性起伪”才能改造恶性的产生。

3、在礼义的起源上:

(1)在《王制》篇里:指出礼义的产生适应了“明分使群”的要求。 “争则必乱,乱则穷矣”

(2)在《性恶》篇里:强调礼法的产生是出于“化性起伪”,使人改恶为善的需要。 “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这叫“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3)在《礼论》篇里:直截了当地回答了“礼起于何”的问题。

如放纵人性,“从人之情,顺人之性”,必然产生“争夺”,“犯分乱理”。力图从社会本身和人性中寻找法的起源。

“古之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君上之势以陷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之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

二、引法入理,礼法结合

1、以“明分使群”礼法起源论论证封建官僚等级制度的必要和合理。

“明分”:“贵贱长幼之等”,“智愚能不能之分”“明礼仪以化之,起法

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

9 2、强调礼的实质和作用在于“分”、“别”,即区别等级。

“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贵贱皆有称者也。”

3、突出了“礼”的客观性、强制性和制度性。

客观性:将“礼”比喻为规矩、度量那样的客观标准;

强制性:“国无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也。”制度性:“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

4、主张以礼“举贤能”,反对以族论罪,确立官僚制度。

“以族论罪,以世举贤”是“乱世”之举,主张“无德不贵,无能不官”“贤能不待次而举”,“尚贤使能而等位不遗,折愿禁悍而刑罚为过。” 在礼与法的关系上,将礼摆在首位,认为:“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礼义生而制法度”。

在教化与刑罚两手上,强调“德治”,认为:“赏不用民劝,罚不用而服。”

四、“隆礼重法”,教化与刑罚并用

“隆礼至法则国有常” “治之经,礼与刑”

1、“隆礼”论

(1)礼是治国的根本。“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礼“譬之犹衡之

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

(2)论礼的起源。 “制礼义以分之”规定人们对物质的“度量分界”

(3)严格划分人们的贵贱等级。“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 2、重法论

“法者,治之端也” 做到“进退有律”,“罪祸有律”

(1)论法的作用。“凡刑人之本,禁暴之恶,且惩其未也”。

(2)法以礼为本。“礼生而制法度”,知法而不明礼则“虽博,临事必乱”。

(3)士用礼治,庶民用法治。“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以法数制之”。

(4)赏罚并用。“勉之以庆赏,惩之以刑罚”。

五、重视“法义”,严格执法

1、区别“法义”、“法数”与“类”

法义:对法的基本原理的理解; “无法则怅怅”

法数:对法的具体规定的了解; “有法而无志其义则渠渠然”

“法义”是“法数”的指导,“法数”是“法义”的体现。

“类”作为“法数”的补充“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听之尽也”“依乎法而深其类,然后温温然”

2、严于执法,罪刑相称

(1)公布法令,杜绝私情。伤人“不可以为寿”盗窃“有可以为富”违法“不可以为安”

(2)、严格执法,信赏必罚。 “庆赏刑罚必以信” “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 “杀人者不死,而伤人者不刑,是谓惠暴而宽贼也”。

10 (3)赏当贤,刑当暴,做到罪刑相称。“刑称罪则治,不称罪则乱” “帮公平者,职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 “偏党而无经,听之辟也”。

(4)主张废除族刑。坚持“无恤亲疏,无偏贵贱”原则。

(5)否定“象刑”,主张以重刑惩恶。

六、“有治人,无治法”的人治思想

1、“有治人,无治法”。主张决定国家治乱兴亡的不是“法”而是充当统治者的“人”:“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

2、立法在人。“法者,治之端也。” “君子者,法之原也”。

3、执法在人。“羿之法非亡也,非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亡。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存,失其人亡。”

4、法不能适应实际情况的不断变化,要靠人的灵活运用和当机立断。“其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 “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

第五章 墨家法律思想

一、墨家简介

墨翟,鲁国人,宋昭公曾为大夫;早年从事手工业,但后来他“好学而博不异”成为一名学识博的大学问家。广招门徒,游说列国,博采众说,创立了一个跻身于春秋战国时期四大学派之一的墨家。墨家是有严密组织

和纪律的团体,大多出身小生产者,过着勤奋节俭的生活。他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墨家纪律称“墨者之法”,对全体成员都具有约束力。

二、“天志”是法律的来源

“子墨子置立天志,以为法仪”。认为“天志”与法律的关系是源与流,体与用关系。

“莫若法天”:是说法法律的来源:“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

“以天为法”:是说法律效力的基础:“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之所不欲则止。”

三、“天志”具有“赏善罚恶”的功能

1、“天志”爱人,“天”为了庶民百姓的利益而造就世界万物的。

2、“天”具有主宰人间赏罚的最高权威,君主也必须按照“天志”办事。

3、“天”兼有万物,一视同仁,“天志”的公正无私是普遍和永恒的。

4、“天”是人类的良知和正确认识的总根源。

“天志”的表现是“尚同”:“一同天下之义”

“天志”的主要内容是“兼相爱,交相利”:“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是以知天之欲相爱相利,而不欲相恶相贼也。”

四、“天志”是墨家的理想法

1、“天志”并非肯定现实,而是要求改变现实。其锋芒指向儒家礼治的宗法等级。

11 2、“天志”反映了当时的小生产者急欲挣脱旧的政治法律制度束缚的要求和对新社会的向往。

五、“兼爱”是“墨家”法律观的核心

“兼相爱”:针对“别相恶”而言的,指不分亲疏、贵贱、贫富、一视同仁地爱所有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交相利”:针对“交相贼”而言,主张人们互相帮助,共谋福利,反对互相争夺,“亏人自利”。“有力相营,有道相教,有财相分” “强不执弱众人

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

“兼爱”运用到选任官吏上“尚贤”,运用到政体和行政上“尚同”,运用到国这家之间是“非攻”,运用到人民生活方面是“节用”和“非乐”。

第二节 墨家的立法和司法思想

一、“一同天下之义”的法律起源论

天下大乱的重要原因是“天下异义”提出了“一同天下之义”的法律起源论。 “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

人之义,故交相非也。”

“是故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天子三公既已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

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辨,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

二、法律必须以“为万民兴利除害”为目的

主张使“天下皆得其利”,以“利人”为原则立法。

“义,利也”, “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

“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三、法律应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利

主张“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不党父兄,不偏宝贵”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1、生存权利。统治者奢侈淫佚“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以至“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2、财产的私有权利。主张对不劳而获的“亏人自利”行为以法律严加惩罚。“不与其劳,获其实,已非共所有取之故。”

3、“农与式肆之人”参与政治的权利。“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虽在农与工肆之中,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予之事,断予之令。”

四、君主集权的法制统一观点

1、“义”是由最能了解“天志”的、地位高贵、智慧超群的“贤者”制定的。“义

12 不从愚且贱者出,必自贵且智者出”。

2、百姓必须服从天子、三公、诸侯、政长,其思想和行为统一于天子之“义”

3、执法要谨慎,刑罚要适中。“赏当贤,罚当暴,不杀不辜,不失有罪”。 “譬之若有苗之五刑然。昔者圣王制为五刑,以治天下,逮至有苗之制五刑,以乱天下。则此岂刑不善哉?用刑不善也。”

五、处理国家关系的准则

1、国家之间应该有对等的“爱”,这样才能消除敌视、掠夺和攻占,国与国的睦邻友好。

2、国家之间应该承认和尊重彼此的利益。“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3、国与国之间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处有以为环璧珠玉,以聘挠四邻,诸侯之冤不兴矣,边境甲兵不作矣。”

第六章 道家法律思想

一、道家学派简介及理论特点

道家是战国时期反映一部分“隐士”思想要求的一个学派,其主要代表人是老子和庄周。倡导“无为而无不为”的“道”作为万物的本源和自然界与

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而得名。老子,李耳。楚国人,曾做过“周守藏书之史”后成隐士。庄周,宋国蒙人,在家乡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吏,曾与魏相惠施交游。思想理论主要体现在《老子》《庄子》两部著作中。

1、“有道”的社会是最理想的社会,“有道”就必须合乎“自然”。

2、“道”需“法自然”,“法自然”需“清净无为”,“无为”才能“有道”,“有道”就是社会大治。

二、崇尚自然,主张以道统法

1、道是宇宙的本体,主宰着天地万物。

2、道充满于天地,普遍且无私。

3、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有内在体系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

4、与仁义礼法相比是最高原则。“失道而后德,失德而仁,失仁而后礼。”

5、道能以不变应万变,以寡制众,有无往而不胜的力量。“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三、“无为而治”在法律思想上的体现

1、对于统治者,老子提出:“去甚、去奢、去泰”

(1)反对厚敛,主张薄税。

(2)反对暴政苛刑,主张减少刑罚。

(3)反对穷兵黩武,主张和平稳定。

2、对于被统治的民众,提出必须实行愚民政策,使民“无知无欲”。总原则: “绝巧弃利” 是经济和生产方面的措施。“视黄金如粪土,置利禄若罔闻”

13 “绝仁弃义” 是政治方面的措施。

“绝圣弃智” 是精神思想方面的措施。

3、要求统治者做到“三去”

(1)强调“唯道是存”反对依靠具体的法令治理国家。

(2)主张秘而不宣,反对制定和公布成文法。

(3)主张“利而不害”,反对滥施刑杀。

四、对礼、法的否定和批判

认为:“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方今之世,仅免刑焉”

第二节 庄周的法律虚无主义法律思想

一、主张绝对无为,否定仁义礼法

1、全面继承了《老子》的自然之道,同时从消极方面发展了“道”的虚无性。

2、将《老子》的“无为”之道推向“虚无”,主张绝对无为。

3、认为仁义礼乐是导致社会分化和混乱的根源。

4、认为仁义礼乐是大盗“窃国”的工具。

二、主张自由,反对任何约束和限制

1、认为人只能“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2、为超然物外,完全否定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和事物之间的差别。

3、为超然物外,要放弃一切人为的东西。

4、批判儒、法等家追名逐利、争城夺地的行为。

第七章 法家法律思想

一、法家简介

法学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反对奴隶主世袭特权和宗法等级制度,反对儒家“礼治”、“德治”;主张“法治”,建立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和封建官僚等级制度。法家是后起,但法家思想起源较早,管仲、子产、邓析已开

法家思想之先河,后经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韩非的发展

成为一大系统学派。到战国中期分三派:商鞅重“法”,慎到重“势”,申

不害重“术”。

法家根本思想:

1、“世事变而行道异”

把人类以以来的历史分为:上世、中世、下世和今世

“上世亲亲而爱私,中世上贤而说仁,下世贵贵而尊官。上贤者以道相出也,而立君者使无用也。亲亲者以私为道也,而中正者使私无行也。

此三者非事相反也,民道弊而所重易也,世事变而行道异也。”

“古之民朴以厚,今之民巧以伪” “以刑治则民威,民威则无奸,无奸则民安其所乐。以义教则民纵,民纵则乱,乱则民伤其所恶。”

14 2、人性“好利恶害”

“人生而有好恶,故民可治也。人君不可以不审好恶。好恶者,赏罚之本也。夫人情好爵而恶刑罚,人君设二者以御民之志,而立所欲焉。夫民力尽

而爵随之,功立而赏随之,……则兵无敌矣。”

二、“法”的概念

1、法是民众的行动规则。“法者,天下之仪也” “法者,天下之程式,

万事之仪表也”

2、法是由国家制定和公布的成文命令。“法者,国之权衡也。”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也。”

3、法是确定等级名分的制度。“定赏分财必由法” “上有法制,下有分职” “明分任职则治而不乱”

4、法是关于赏罚的规定。“国皆有禁奸邪、刑盗贼之法”

三、“法”的性质

1、“法”具有强制性和制裁力。“禁奸止过”

2、“法”具有客观性和公平性。“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

斛也,角量也,谓之法。”

3、“法”具有等级性。“圣人别贵贱,立名号,以别君臣上下之义,…故

立法制为度量以禁之。”

4、“法”具有合情性和适时性。“法者,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法通乎情,关乎治理。”

四、“法”的起源

法和国家是在社会发展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

“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造成人民“兽处群居”和“不得其所”,为制止混乱而有了“君”、“国”、和“法制之禁”

韩非认为“人民众而财货寡”人民互相争夺,从而产生了制止争夺的“法”和“刑”

总结:法家认为法的起源紧密地与国家的起源联系在一起,国家权力机构和“法制”在同样社会条件下产生。

五、“法”的作用

1、“禁恶止乱”,“民治国安”。 “法任而国治矣”

2、“定赏分财”,“定分止争”。“定天下及国,在乎定分而已” “法令不定,以下为上也,此所谓名分之不定也。”

3、以法胜民,“一民使下”。“胜民之本在制民”

4、君尊主重,“独制四海”。 “令尊则君尊,君尊则国安;令轻则君卑,君卑则国危。故安国在乎尊君,尊君在乎令行。”

又认为君主“因法数,审赏罚”便能“独制四海之内”

第二节 法家的法律观和“法治”学说(下)

一、“法治”的内容和实质

15 1、“法治”是针对“礼治”所维护的宗法制而提出的。

2、“法治”是针对“礼治”的重视“德治”、教化而提出的。

3、“法治”又是针对“礼治”强调“人治”而提出的。

二、“法治”的理论根据

1、“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爱则亲,不爱则疏” “用计算之心相待”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禁令可立则治道具矣。”

2、发展进化的历史观。

上世:“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

中世:出现了抢夺和争执,人们尊重贤人,喜好仁慈。

下世:有了私有制、君主与刑法,人们尊重贵人和官吏。

今世:“强国事兼并,弱国务力守” “民巧伪”,民众有技巧但很奸诈。 结论:“不法古,不修今”。 “当时而立法”。

三、推行“法治”的方法

1、立法原则。

(1)循天道。 “行天道,出公理” “法天合德,象地无亲,日月之明无私”。

(2)因民情。 “人情好爵禄而恶刑罚,人君设二者以御民之志,而立所欲焉。” “上令于生利人则令行,禁于杀害人则禁止。”

(3)随时变。“法与时移,禁与能变” “随时而变,因俗而动”

(4)量可能。 “明主度量人力之所能为而后使焉。故令于人所能力,则令行” “毋强不能”

(5)务明易。 “民愚则易治” “易见、易知、易为”

2、执法主张

(1)明法。“布之于百姓” “吏不敢以非法遇民,民不敢犯法以干法官”

(2)任法。“民信其法则亲” “民信其赏,则事功成;信其刑,则奸无端”

(3)壹法。立法权统一,法令内容统一,人们思想统一。

(4)从法。“不为君欲变其令,令尊于君 ” “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犯上制者,罪死不赦”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3、运用赏罚

(1)“信赏必罚”。

(2)“厚赏重罚”。

(3)“赏功罚罪”、“赏勇罚法”与“赏富刑贫”。 “赏随功,罚随罪,故论功察罪,不可不审也”

(4)“赏誉同轨,非诛俱行”。 “誉不当则民疑” “有重罚者必有恶名”

(5)少赏多罚和轻罪重罚。 “禁奸止过,莫若重刑” “刑多而赏少” “先刑而后赏”

4、法、势、术的结合

(1)以法为本。“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 “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

16 则乱”

(2)法与势的结合。“凡人君之所为君者,势也”

(3)法与术的结合。“无为”之术;“循名责实”之术;“潜御群臣”之术。“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

第三节 商鞅的“变法”和“法治”思想

一、商鞅简介

商鞅,战国时卫国人,姓公孙,名鞅。在秦变法有功,封于商。“少好刑名之学”早年在魏国任魏相公叔痤的中庶子,钻研李悝、吴起的变法理论和实践。前361年,秦孝公下令求贤,商鞅带着李悝《法经》入秦,为秦孝公所信任,任命为左庶长,主持秦国变法。商鞅是新兴地主阶级代表,也是法家的主要代表。

二、“不法古”、“不修今”的变法理论

1、驳斥“法古无过,循礼无邪”,指出法令制度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2、分析循守旧礼导致民乱国亡,提出只有变法更礼才能强国利民。

3、指出必须根据时代要求、社会现实和民情风俗来更礼变法。“因世而为之礼,变俗而为之法”

三、法、信、权相结合的“法治”

1、“法者,国之权衡”。“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 “虽民至亿万之数,悬重赏而民不敢争,行罚而民不敢怨者,法也” “民胜法,国乱;法胜民,兵强”

2、“壹赏”、“壹刑”、“壹教”

“壹赏”:指只能赏赐那些有功农战和告奸的人。

“壹刑”:指统一刑罚的标准,适用刑罚时不分等级亲疏,同时实行重刑连坐。

“壹教”:指统一教育的内容,主张取缔一切不符合法令、不利于农战的思想和言论。

3、“任法”、“重信”、“权势独制”

“任法”:将法令公之于众。“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 “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 “治则家断,乱则君断。

治国者贵下断”

“重信”:“信赏必罚” “任法而去私” “赏厚而信,刑重而必”

“权势独制”:“君尊而令行” “权制断于君”

四、“以刑去刑”的重刑思想

(1)刑主赏辅,赏赐是刑罚的辅助。“夫刑者所禁邪也,而赏者所以助禁也”

(2)“刑不善而不赏善” “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

(3)轻罪重刑。 “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从至矣”

“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

17 “行罚,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刑去事成”

第四节 慎到的尚法和重势思想

一、慎到简介

慎到,赵国人。早年曾“学黄老道德之术”。其法律思想带有浓厚的道家色彩。在法家中以重“势”著称。所谓“势”,即“权势”。他认为君主想实行“法治”,就必须掌握权势。

二、“立公弃私”的“公法”论

1、认为法是“至公”的准则。“法者,所以齐天下之动,至公大定之制也。” “公而不当(党),易(平)而无私。”

2、“法”的最大作用和目的就在于“立公弃私”,把公与私、国与家、法令与个人爱好明确地区分开来。 “法制礼籍,所以立公义也,凡立公而弃私也” “有法而行私,谓之不法” “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下以为天子也;立国君以为国,非立国以为君也”

3、提出“立公弃私”的具体方法,即“事断于法”和以法“定分”

“事断于法”:“为人君者不听,据法倚数以观得失。无法之言,不听于耳;无法之劳,不图于功;无劳之亲,不任于官,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

下无事,唯法所在”

“定分”:“法之所加,各以其分,蒙其赏罚而无望于君也,是以怨不生上下和矣” “忠不得过职,职不得过官” 三、尊君、贵势与尚法

1、尊君与任法。

(1)君主立法,“民一于君”。 “古者立天子而贵之也,非以利一人也,…通理以为天下也” “民一于君,事断于法,是国之大道也”

(2)尚法而不尚贤,不用忠。“君臣之间,犹权衡也” “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 “法立则私义不行,君立则贤者不尊”。

2、贵势与“法治”

(1)“权重位尊”与“令行禁止”。 “两贵不相事,两贱不相使” “贤人诎于不肖者,则权轻位卑也;不肖而能服贤者,则权重位尊也”。

(2)“君道无为”,反对“身治”。“君人者,舍法而以身治,则诛赏予夺,从君心出矣” “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无事,君逸乐而臣任劳” “大君

任而弗躬”

第五节 韩非的“法治”思想

一、韩非简介

韩非,韩国人,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建立“以法为本”,法、势、术三结合的法治理论。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非见韩

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愤而著书,其书传至秦,始皇见

18 之“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后韩非为韩使于秦。

二、维护君主利益的法律观

1、“明法制臣”,强干弱枝。

(1)“法”是君主“制臣”的有效工具。“人主使人臣虽有智能,不得背法而专制;虽有贤行,不得逾功而先劳;虽有忠信,不得释法而不禁;此之谓

明法”

(2)“治吏”、“禁奸”是“法”的主要内容。“召敌兵以内除,举外事以眩主” “犯法为逆以成大奸者,未尝不从尊贵之臣”

2、“治民无常,唯法为治”

3、君主集权,以法“独制”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有道之主,服之以法”

三、君主专制的“法治”理论

1、“法治”的必然性

(1)“法与时转”的历史进化观。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2)“人民众而货财寡”的人口论。“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3)“欲利自为”的人性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治道具矣”。

(4)“人主挟大利”的利害观。“计算之心相待” “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

2、“法治”必要性

(1)“禁奸”、“尊主”、“强国”。 “庆赏信而刑必” “上明主法,下困奸臣” “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

(2)“法治”胜于“礼治”。“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3)“法治”胜于“任贤任智”。 “明主之道,一法而不求智”

(4)“法治”胜于“心治”。“夫治法之至明者,任术不任人”

3、“法治”的要求

(1)“以法为本”,“唯法为治”。 “法者,事最适者也” “言无二贵,法不两适,故言行不轨于法者必禁” 提出:“赏足以劝善,威足以胜暴,备足以完法”

(2)“一其宪令”,“布之百姓”。“明主言法,则境内卑贱莫不闻知也” “使民以禁而不以廉止”

(3)“法莫如一而固”,“不重变法”。“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 “是以有道之君,不重变法”

(4)“信赏必罚”,“法不阿贵”。 “信赏以尽能,必罚以禁区邪” “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 “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

之” “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19 (5)“严刑重罚”,“以刑去刑”

A 、严刑重罚符合人“皆挟自为心”的本性和“好利恶害”的心理。

B 、重刑才是“禁奸”的有效手段。“夫严刑重罚者,民之所恶也,而国之所以治也;哀怜百姓,轻刑罚者,民之所善,而国之所危也” “民不以小

利加大罪,故奸必止者也”。

C 、“重刑”目的不在惩罚,而在“禁奸”,不是“伤民”而是“爱民”。

四、法、势、术的结合

1、法与势的结合

(1)“威势”、“权势”与“任势”。“势之为道也,无不禁” “威势之可以禁暴”

(2)“擅势”与“独制”。“独制四海之内,聪智不得用其诈,险躁不得关其佞,奸邪无所依”

(3)“抱法处势则治”。“君执柄处势,故令行禁止”

2、法与术的结合

(1)“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2)“处势”与“修术”。“人主者不操术,则威势轻而臣擅名”

(3)以术“行法”和以术“烛私”。

A 、术是考察臣下是否忠于职守和遵循法令的方法、手段。“术者,因能而授官,循名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

B 、指暗中用来控制臣吏的阴谋诡计。“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

秦汉至明清法律思想综述

一、法律和法律思想儒家化

1、“以经决狱”开其端

2、“以经注律”继其绪

3、“以经立法”总其成

二、封建社会若干具体法律问题的论争

1、肉刑废复问题;

2、复仇行为问题;

3、举报制度问题;

4、法律平等问题;

5、司法时令问题;

6、婚姻家庭问题;

第八章 秦汉法律思想和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

一、秦始皇和李斯简介

20 秦始皇,姓嬴名政,出生于邯郸。13岁他继承秦国王位。前221年实现了中国的统一。李斯,楚上蔡人,和韩非同为荀子学生。前247年入秦,在秦担任郎、长史、客卿、丞相等。

二、“事统上法”,法令由“一统”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 以为水德之始。刚毅戾深,事

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于是急法,久者不赦。”

三、“事皆决于法”的“法治”思想

“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 “明主圣王这所以能久处尊位,长执重势,而独擅天下之利者,非有异道也,能独断也。”

四、严刑峻法,“深督轻罪”

“以刑治民则民威(畏),民威则无奸” “故明主峭其法而严其刑”

五、“以法为教”的文化专制思想

前213年的“焚书坑儒”,针对“以古非今”的主张进行政治制度辩论,后变成对各种学术思想进行迫害的文化专制主义暴行。

第二节 汉初黄老学派的法律思想

一、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 “夫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敬谨” 二、文武并用,“德刑相济”

“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危而不倾,佚而不乱者,仁义之所治也”

三、“罚不患薄”,约法省刑

1、废除连坐收孥法。“今犯法已论,而使无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孥,朕甚不取。”

2、废除诽谤妖言法。“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其除之”

3、废除肉刑。“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保其刑之痛而不德也!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

四、“轻徭薄赋”,“以粟为赏罚”

“据土子民,治国治众者不可以图利,治产业则教化不行而政令不从”

“国不兴无事之功,家不藏无用之器,所以稀力役而省贡献也”,

第八章 秦汉法律思想的发展与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

一、秦朝法律思想

“事统上法”, 建立以皇帝为中心的封建官僚制度,“命为制,令为诏”。 法令由“一统” 强调法令由“一统”,制定统一法律,颁行全国。

关于法律的名言警句

关于法律的名言警句 导读:本文是关于关于法律的名言警句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尽量大可能把关于他们的意志的知识散布在人民中间,这就是立法机关的义务。 2、奇特几乎总能提供一种线索。一种犯罪越是普通,越是不具特点,就越难以查明。 3、法律不负杀人的责任,也就像这责任不应该使枪刀担负一个样。 4、法律是人类为了共同利益,由人类智慧遵循人类经验所做出的最后成果。 5、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时。 6、刑为盛世所不能废,而亦盛世所不尚。 7、宪法是一个无穷尽的、一个国家的世代人都参与对话的流动的话语。 8、恪守法规,画出圆满人生。 9、法院是法律帝国的首都,法官是帝国的王侯。 10、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公众知晓,在于实施。 11、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 12、法小弛则是非驳。 1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

14、自由就是做法律许可范围内的事情的权利。 15、法律提供保护以对抗专断,它给人们以一种安全感和可靠感,并使人们不致在未来处于不祥的黑暗之中。 16、水者火之备,法者止奸之禁也。 17、解释法律系法律学之开端,并为其基础,系一项科学性工作,但又为一种艺术。 18、法律的真谛,就是没有绝对的自由,更没有绝对的平等。 19、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定颓败。 20、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夏,庇护着我们大家;它的每一块砖石都垒在另一块砖石上。 21、法律是社会习俗和思想的结晶。 22、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 23、法是关于人世和神世的学问,关于正义与不正义的科学。 24、如果法律是非正义的,它就不能存在。 25、法律是一切人类智慧聪明的结晶,包括一切社会思想和道德。 26、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间再长,也还是没有制约力的。 27、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28、全部历史就是利益的斗争,而法是那些占了上风的利益的权威性的表现。

中国法律思想史任务2

第 1 大题 是非题 8 分 1 . (4分) 道家认为,“道”是支配一切的主宰。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2 . (4分) 道家最早提出了自然主义法律观念。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3 . (4分) 向秦始皇提出“焚书坑儒”建议的是法家理论的继承者和实践者韩非。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4 . (4分) 董仲舒利用“天人合一”说来论证宗法等级制的必要。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5 . (4分) 黄老学说的“无为”即宣扬无所不为。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第 2 大题 单选题 12 分 1 . (4分) 唐初统治集团立法的指导方针是()。

1 . 安人宁国 2 . 无为而治 3 . 礼刑结合 4 . 一断以律 正确答案:1 2 . (4分) 新儒学的缔造者是()。 1 . 李斯 2 . 陆贾 3 . 贾谊 4 . 董仲舒 正确答案:4 3 . (4分) 早期改革派中,关于变法的方式方法,()主张“仿古法而行之”。 1 . 龚自珍 2 . 魏源

3 . 林则徐 4 . 黄宗羲 正确答案:1 4 . (4分) 首次将“刑书”铸在鼎上,公布成文法的是()。 1 . 邓析 2 . 孔子 3 . 子产 4 . 荀子 正确答案:3 5 . (4分) 夏、商的法律思想是()。 1 . “天命”、“天罚” 2 . “以德配天” 3 . “明德慎罚”

4 . “仁、义、礼、智、信” 正确答案:1 第 3 大题 多选题 6 分 1 . (6分)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有() 1 . 君权神授,法自君出 2 . “春秋决狱”的司法主张 3 . “三纲五常”的立法、司法原则 4 . 德主刑辅的治国之道 正确答案:1,2,3,4 2 . (6分) 墨家把(? )称为人民的“三患”。 1 . 饥者不得食 2 . 寒者不得衣 3 . 幼者不得养 4 . 劳者不得息 正确答案:1,2,4

古代法律之起源

古代法律之起源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学号:13 摘要:中国古代法律起源之途径,特征 其一.中国古代法律起源途径 (与“礼”“刑”之间的关系) “刑起于兵,法源于礼” 其二.中国法律起源的基本特征: 1.浓厚的宗法氏族血缘色彩。 2.以家长制的集权统治为基本统治方式。 3.法律与道德相结合,界限不清。 4.刑事法规相对发达,而民事法规相对落后。

正文: 浅论中国古代法律起源 一.中国古代法律起源与“礼”“刑”之间的关系,即“刑起于兵,法源于礼”。 (一)刑起于兵 一方面,“师出以律”,中国古代最初的刑起源于军事战争,最早的法脱胎于军事中产生的军法。另一方面,“兵狱同制”。军事战争需要及时处置敌人、俘虏或其他违法犯罪行为。某些军法同时就是定罪量刑的刑法。 (二)法源于礼 1.礼产生于祭祀,在祭祀过程中,仪式得到强化和系统化,随着阶级的分化,祭祀的仪式等级不同而不同,此时“礼”成为等级的标志。随着阶级的划分,上层阶级演化为统治阶级,他们借助政治势力手段将“礼”上升为调整人们社会关系的规范。 2.至此,“礼”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实质上都具有了法律的内涵,直至周公之礼,“礼”得到规范化和系统化,从而成为中国古代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总称。 3.礼是中国古代法的重要渊源,中国古代法的最初表现形式主要以礼表现出来。 二.中国法律起源的基本特征: 1.浓厚的宗法氏族血缘色彩。在中国国家形成之初,虽然在外观上基本具备了国家的各种特征,但在统治阶层内部,仍在相当程度上按血亲关系的亲疏远近来确定人们的社会的地位,并按氏族家长制的传统统治方式来组织和管理社会。 2.以家长制的集权统治为基本统治方式。与浓厚的宗法血缘特征相联系。夏朝实行“家国相通、亲贵合一”,君主启是所有臣民的最高家长,各贵族又是各家族的家长,并任有官职,从而形成整个社会的家长制式的管理。这导致了古代中国在国家形成之初便以家长制的集权统治为基本统治方式。由此,古代中国的法律也日益专制化。

法律名句,关于法律的名言

法律名句,关于法律的名言 导读:1、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县命也。——管子 2、在一个秩序良好的国家中,司法部门应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从这个意义出发,公信力的丧失就意味着司法权的丧失。——马丁 3、法律的真谛,就是没有绝对的自由,更没有绝对的平等。——我国著名法学家郭道晖 4、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诱导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们自己的德行。——阿奎那 5、举证之所在,败诉之所在。——古罗马法谚 6、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7、如果法律是非正义的,它就不能存在。——奥古斯丁《论自由意志》 8、守一而制万物者,法也。——冠子《冠子·度一》 9、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是丝毫没有力量的。——美国废奴运动领袖菲力普斯W 10、全部历史就是利益的斗争,而法是那些占了上风的利益的权威性的表现。——拉布里奥拉 11、法发展的重心不在立法、不在法学,也不在司法判决,而在社会本身。——埃利希 12、法者,所以禁民为非而使其迁善远罪也。——欧阳修

13、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容忽视的。——爱献生 14、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15、由于有法律才能保障良好的举止,所以也要有良好的举止才能维护法律。——马基雅弗利 16、法律显示了国家几个世纪以来发展的故事,它不能被视为仅仅是数学课本中的定律及推算方式。——霍姆斯 17、法律所传达的是一种超越暴力,超越权利的声音,它所划定的权利边界虽然无形,却深深地刻画在人们的心灵之中。——著名的法律学者 18、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9、法律提供保护以对抗专断,它给人们以一种安全感和可靠感,并使人们不致在未来处于不祥的黑暗之中。——布鲁纳 20、法院是法律帝国的首都,法官是帝国的王侯。——德沃金 21、法律因罪恶而发展,并且惩办罪恶。——弗洛里奥 22、一个细小的、瞬息即逝的期望可以经常地从纯自然的环境中产生出来,而一个强烈而持久的期望,则只能来自于法律。——边沁 23、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自由是一种能做法律许可的任何事的权力。——孟德斯鸠 2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夏,庇护着我们大家;它的每一块砖石都垒在另一块砖石上。——高尔斯华绥

中国法律思想史任务三

正确

错误 2 . (3分) 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是中国最早的、未受任何外来思想影响的启蒙思想家。 正确 错误 3 . (3分) 玄学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激扬了法律虚无主义。 正确 错误 4 . (3分) 对于治理国家,唐初统治者主张礼刑并用,轻罪重罚。 正确 错误 5 . (3分) 明清启蒙思想家中,第一次提出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法治主张的是黄宗羲。 正确 错误 6 . (3分) 理学主张法治优于人治。 正确 错误 7 . (3分) 王守仁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家。 正确 错误 8 . (3分) 在天人关系上,刘禹锡不同意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 正确 错误

9 . (3分) 明清启蒙思想家中,提出“趋时更新”的法律时变说的是王夫之。 正确 错误 10 . (3分) 玄学基本上是法家思想的新发展。 正确 错误 第3 大题 单选题 1 . (3分) 唐初统治集团立法的指导方针是()。 A. 安人宁国 B. 无为而治 C. 礼刑结合 D. 一断以律 2 . (3分) 引经断狱,以儒家的经义应用于法律的第一人是()。 A. 董仲舒 B. 萧何

C. 贾谊 D. 刘安 3 . (3分) 在董仲舒的理论中,“三纲”最重要的是()。 A. 夫为妻纲 B. 父为子纲 C. 君为臣纲 D. 礼为刑纲 4 . (3分) 理学的价值在于完成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 A. 规范化 B. 平民化 C. 哲理化 D. 合理化 5 . (3分) 为了论证“君权神授”,董仲舒提出()的神学目的论。

A.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B. 春秋大一统 C. 三纲五常 D. 原心论罪 第4 大题 多选题 1 . (4分) 王守仁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 A. 因地制宜的立法思想 B. “申明赏罚”的刑罚思想 C. 区别对待的执法思想 D. 以“保甲”、“乡约”正风俗 2 . (4分) 唐初“安人宁国”方针在司法方面表现为()。 A. 慎刑恤狱

最详细的论文参考文献规范格式说明

论文参考文献规范格式详解 一、文献格式的快速引用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的类型(即引文出处)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在文献名后并以方括号括起,具体类型标识如下: M ——专著、普通图书 C ——论文集 N ——报纸文章 J ——期刊文章 D ——学位论文 R ——研究报告 S ——标准 P ——专利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实例 1、专著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 [1] 张志建.严复思想研究[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 [英]蔼理士.性心理学[M]. 潘光旦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 [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 2、论文集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2] Spivak,G. Victory in Limbo[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pp.271-313. [3] Almarza, G.G.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pp.50-78. 3、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 [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 4、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 郭英德.元明文学史观散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 [4] Heider, E.R.& D.C.Oliver.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67.

法律名言警句

法律名言警句 导读:法律名言警句大全 1、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苏辙 2、法律不可能给每个人以方便,如果它有益于全体和大多数人,我们就该满足了。——李维 3、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波洛克 4、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5、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像影子跟随着身体一样。——贝卡利亚 6、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诱导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们自己的德行。——阿奎那 7、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自由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不是为了束缚他的才能。——罗伯斯庇尔 8、法律地在暴力面前是没有发言权的。——西塞罗 9、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公共的利益;一部分靠有害的强制,一部分靠榜样的效力。——格老秀斯 10、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步。——杰弗逊 11、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夏,庇护着我们大家;它的每一块砖石都垒在另一块砖石上。——高尔斯华绥

12、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13、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间再长,也还是没有制约力的。——爱·科克 14、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托·伍·威尔逊 15、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6、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托马斯 17、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克 18、法律吸吮穷人的膏血,而富人却掌握着权柄。——哥尔德斯密斯 19、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就不再配享受自由了。——毕达哥拉斯 20、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勒 21、法律因罪恶而发展,并且惩办罪恶。——弗洛里奥 22、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23、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格索尔 24、法律总是把全民的安全置于个人的安全之上。——西塞罗 25、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罚才能使犯罪得到偿还。——达雷尔 26、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法律。——塞·约翰逊 2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时。——威·皮物特

中国法律思想史论文

“隆礼重法”思想体系下和谐社会的构建 汪中元 (法学院法学081班,贵州贵阳 550025) 摘要:在荀子生活的战国末年,中国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基本完成,随着封建制度的日趋成熟,思想上的争鸣逐渐被思想融合所代替,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当然也包含着法律思想上的争鸣。荀况在总结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提出“隆礼重法”的法律思想体系,也正式构建起在封建时代长期适用的正统法律思想的基本构架。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深入探究荀子“隆礼重法”的思想对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关键字:隆礼重法和谐社会构建 一、荀子“隆礼重法”的概说 “隆礼重法”即“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是儒家仁义王道之礼治与法家强力霸道之法治的有机结合。这是荀子为维护和巩固封建国家政权而提出的基本国策。他称之为“治之经”,即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遵循这一原则,就会“赏不用而民劝,罚不用而民服,有司不劳而事治,政令不烦而俗美”,国君亦能够“身佚而国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了。荀子“隆礼重法”的政治学说,主要是在对儒法两家学说进行批判性总结和创新性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集大成”和“融汇贯通”是荀子学说的显著特色,这不仅在于它具有博大宽厚的包容性,更在于它对诸子学说的批判总结和创新性整合。

荀子“隆礼”、“重法”的主张,体现了荀子思想体系以儒为本,兼采各家之所长的特点。“隆礼”就是遵奉礼治,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弘扬,但荀子所讲的“礼”已不完全同于孔孟之礼。“重法”即重视法律的作用,是荀子吸取了法家的理论提出的,也是荀子基于现实社会需要对儒家思想所做的变通。 荀子“隆礼”、“重法”的思想开了儒法合流之先河,荀子学说的不朽意义和价值,在于紧紧把握时代的发展,适应现实变革的需要,确立了以“隆礼重法”为核心的完整的学说体系,从而为维护和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政权提供了一套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基本的统治方略。 二、和谐社会与“隆礼重法”思想体系下和谐社会的构建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伟大实践。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

标准文献综述格式及范文

文献综述 前言 本组所研究的课题为《面向教育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我们在网上浏览了几十篇关于本课题研究的相关内容,下载了三十来篇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文章并研读。我们可以了解到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它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是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对教师的期待,是教师自身成长的内在需要,而且是学生发展的榜样,是学生学习的活教材。教师专业发展的范畴包括:观念更新、领域拓宽和角色转换。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实质上构成了一门隐性课程,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具有示范作用,专业发展观念具有渗透作用,教师与学生的发展具有互动效应。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化问题,是新世纪世界各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逻辑起点。我组通过目前我国的教师专业的发展,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进行研究。这些文献给予本文很大的参考价值,本文主要查阅近几年来的教师专业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时代的开始,教师已不单单只在黑板上写字,口头讲述相关知识。高度信息化已经成为21 世纪人类社会的重要特点之一,网络的信息化也让我国教育的信息化,而对于我国教师的专业发展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实践提出的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课题。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教学内容的研究者和教学环境的创设者, 更应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学会学习, 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熟练运用信息工具进行信息资源的获取、筛选、加工、处理和运用, 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面向信息化, 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育信息化进程, 就是对教师不断专业发展的过程。 根据美国1999 年作的一个全国性的教师教育信息化调查报告指出, 由于技术的发展是那么迅速, 大约只有20%的教师能够自信地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技术。面对教育信息化,教师只有适应各方面所带来的信息化,我国的教师专业才能不断的发展。 顾小青、祝智庭和庞艳霞(2004第一期电化教育研究)在《教师的信息化专业发展: 现状与问题》中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 来了解目前我国教师的信息化专业发展的现状主要有四个方面, 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实施方法等, 对设计适合我国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的策略至关重要。他们通过调查总结出特别是在诊断当前教师教育信息化所存在的问题方面。对于像实验学校这样已经完成了技术扫盲的地区, 需要及时更新教师发展项目的内容和方式, 将重点转移到以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为主的方面来。 顾小青(2003.8中国电化教育)在《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与展望》中对相关的文献进行了研究, 对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模式的现状进行了描述, 对有望成功的发展模式及其要素进行了分析。她认为有希望成功的教师发展模式主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1.同辈指导。贝克尔认为同辈指导是最有望成功的教师发展模式。2.以技术整合的方法学习技术整合。3.教师做研究。 包国庆(2004第九期电化教育研究)在《基于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中论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及其几个特殊性, 然后研究当代信息化的两个背景——知识经济和互联网络及其对教师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最后, 对未来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提出十点预测。主要概括为:在教育信息化中,教师将朝向多学科、“示范”的专业化发展。教师的;教育与科研界限模糊;获得更多的自律和自由;强化科学方法论;趋向制度化建设;是一种文理综合性科目;将开展“人道主义”的研究;培训将出现一种“地图- 路标”教学法;人类社会的最后的一次专业。 同时,刘密(2010.04科技文汇)在《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之比较研究》中也介绍了英国、日本、德国以及我国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情况与举措,通过与发达国家的比较研究,探讨了我国教师信息化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更好地促进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党新莉,严菊婷(2011第一期黑河学刊)在《信息化教学模式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中认为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相应的技术作为支撑,技术支

2020关于法律的50句名言警句

2020关于法律的50句名言警句 1.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步。杰弗逊 2.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夏,庇护着我们大家;它的每一块砖石都垒在另一块砖石上。高尔斯华绥 3.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4.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间再长,也还是没有制约力的。爱科克 5.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托伍威尔逊 6.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7.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托马斯 8.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克 9.法律吸吮穷人的膏血,而富人却掌握着权柄。哥尔德斯密斯 10.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就不再配享受自由了。毕达哥拉斯 11.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勒 12.法律因罪恶而发展,并且惩办罪恶。弗洛里奥 13.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14.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格索尔 15.法律总是把全民的安全置于个人的安全之上。西塞

罗 16.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罚才能使犯罪得到偿还。达雷尔 17.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法律。塞约翰逊 18.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时。威皮物特 19.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情。弗劳德 20.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马克罗维乌斯 21.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西塞罗 22.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那么法律作为一件无用之物自己就会消灭。洛克 23.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罗伯顿 24.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适用的宪法,甚至一条永远适用的法律。杰斐逊 25.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并非因为他们愿意做出这种行为,而是惟恐自己会成为这种行为的牺牲者。柏拉图 26.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容忽视的。爱献生 27.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理。托富勒 28.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一种的网,触犯法律的人,小的可以穿网而过,大的可以破网而出,只有中等的才会坠入网中。申斯通

文献综述格式模板.doc

文献综述格式模板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相同,不再重复。 注意事项 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致使它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⒈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 ⒉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法治名言

法治名言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2、民无信不立。——《论语》 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4、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5、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 6、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 7、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 8、法不阿贵,绳不绕曲。——韩非子 9、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管子 10、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12、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弟子规》 13、白日所为,夜来省己,是恶当惊,是善当喜。——《养正遗规》 14、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陆机 15、壮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 16、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晋书》 17、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沈家本 18、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孙中山 19、万国之上还有人类在。——胡适 20、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列宁 21、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林肯 22、我们成为法律的奴隶,是为了能够保有自由。——西塞罗

23、你所说的话不一定正确,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 24、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25、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他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查士丁尼 法学格言 1、人无信不立国无法不安 2、普法是国家安康的基石守法是为人处事的根本 3、诚信塑造美丽人生法治铸就平安中国 4、法律的保护比个人的保护更有力 5、好的习惯比好的法律更有价值 6、任何权力都不得位于法律之上 7、保护恶就是侵害善 8、法律不会强迫一个人去做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9、好人因为爱好美德而憎恨犯罪,坏人因为恐惧刑罚而憎恨犯罪 10、以身试法者愚 ,以法维权者智 11、绊人的桩不在高,违法的事不在小 12、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列宁 13、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家。——孟德斯鸠 14、人一出生就口含一枚金币,一面写着平等,一面写着自由,这枚金币叫人权。——卢梭 15、我们成为法律的奴隶,是为了能够保有自由。——西塞罗 16、法无授权不得为,法无禁止不得罚 17、与其责骂罪恶,不如伸张正义。——英国作家丁尼生 18、不知事实可以作为借口,但不知法却不能开脱(罪责) 19、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晋]陆机 20、壮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 21、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22、没有什么比善更受欢迎。 2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 24、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面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 时运而变化。——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7页 25、有损害即有赔偿 2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刘备) 27、天平的一边放上自由,另一边放上守法,它才能平衡。 28、知足得安宁,贪心易招祸。

18秋【贵州电大】[中国法律思想史(省)]中国法律思想史03任务阶段性测验

【贵州电大】[中国法律思想史(省)]中国法律思想史03任务阶段性测验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第1题,随着宋明理学的产生和盛行,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原则日益()。 牢固化 僵化 绝对化 模式化 第2题,心学的创始人是南宋的()。 陆九渊 王守仁 王阳明 陈亮 第3题,在"德礼"与"政刑"的关系上,朱熹认为两者都是"天理"的()。 工具 目的 概念 产物 第4题,先秦儒家主张德治、爱民、慎刑,反对严刑峻法、反对()。 "孥戮" "罪人以族" 族诛连坐 "夷三族" 第5题,对"八议"等推崇备至则非丘濬莫属,吕温则主要从()的后果对"八议"等制度进行了抨击。 同罪异罚 同罪同罚 贵贱异罚 别籍异财

第6题,复仇是原始社会的()。 习惯 传统 常态 冲突 第7题,赦或赦免是中国古代对犯罪者减轻或()刑事处罚的一种制度。 强制 免除 自裁 加重 第8题,()在考证刑法典的形成时,清楚勾勒出了中国古代法律起源的线索和规律:习惯、习惯法、成文法。 张斐 丘濬 朱熹 王阳明 第9题,朱熹还将"德"、"礼"、"政"、"刑"四种统治方法与其()联系了起来。 人性论 "人欲" "气禀" 气质 第10题,在执法方面,朱熹提出了"正"、"权"交替使用的辩证理论,即强调了(),一改过去只择其一的偏颇策略。 只用"王道" 只用"霸道" "王道"与"霸道"交替使用 "王道"与"霸道"同用

第11题,"司法时令说",即"赏以春秋。刑以秋冬",以此来顺应()。 天意 礼义 自然 情理 第12题,在中国古代最早明确提出反对刑讯的是西汉的()。 贾谊 路温舒 汉宣帝 周弘 第13题,王守仁以儒家()为追求目的,以明德亲民为政治信念。 谦谦君子 "圣人" 仁者 士大夫 第14题,无论"德礼"或"政刑"的(),统治者目的都是"存天理,灭人俗"。 运用 使用 方法 手段 第15题,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专用术语,系指盛行于奴隶社会中的墨、劓、刖、宫等刑种。 死刑 徒刑 流刑 肉刑

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规范

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规范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著作 [C]--论文集(一般指会议发表的论文续集,及一些专题论文集,如《***大学研究生学术论文集》 [N]-- 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尽管有时我们看到的是从网上下载的(如知网),但它也是发表在期刊上的,你看到的电子期刊仅是其电子版 [D]--学位论文:不区分硕士还是博士论文 [R]--报告:一般在标题中会有"关于****的报告"字样 [S]-- 标准 [P]--专利 [A]--文章:很少用,主要是不属于以上类型的文章 [Z]--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可用字母"Z"标识,但这种情况非常少见 常用的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

[DB/OL] --联机网上数据(database online) [DB/MT] --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 --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 [CP/DK] --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 --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 [EB/OL] --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很显然,标识的就是该资源的英文缩写,/前面表示类型,/后面表示资源的载体,如OL表示在线资源 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周融,任志国,杨尚雷,厉星星.对新形势下毕业设计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9(6):107-109.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19(1):46-52.

超级经典的法学法理名言

超级经典的法学法理名言 经典法理名言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法律不应该被看作(和自由相对的)奴役,法律毋宁是拯救。 古代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卷首语——我在这块土地上创立法和公正,在这时光里我使人们幸福。 13世纪欧洲神学家阿奎那——法律的制定是为人们享受和平的、有德行的生活所必需的。 公元前8世纪犹太先知阿摩司语录——以色列人啊,你们要持公平如静静湖水,主正义如滔滔江河。 古希腊女神雅典娜对雅典法官的告诫——法官应该是严肃的、公正的和清廉的,他们不应受贿赂,不贪求私利,只是全力保护这城市所有人民的权利。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所谓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本身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古代西方法律格言——为实现正义,哪怕它天崩地裂! 古代西方法律格言——人无义务控告自己。 古代西方法律格言——法官只有一个上司,那就是法律。 古代西方法律格言——法无明文不为罪。 19世纪西欧最伟大的法学家鲁道夫?耶林《罗马法的精神》——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及与各个民族结缘,第一次是通过武力,第二次是通过宗教,而第三次是通过它的法律。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论义务》——处于国家领导地位的人应该具有这样的义务感:第一,他们不论做什么,都要符合公民的利益;第二,他们应该维护国家的整体,而不要为维护某一个部分而忽略了其它的部分。 古罗马法学家——所谓正义,主要的不是关于实际规则的对或错。人类的正义,是要求同样的事情,按同样的规则来处理,而且,这种规则应能适用于一切人,适合于一切人与生俱来的本性。 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一次不公正的裁判的罪恶甚于十次犯罪。因为犯罪污染的只是水流,

2017省电大中国法律思想史01任务存档

第1题. “一同天下之义”的法律起源论是(B )提出的。 A. 黄宗羲 B. 墨翟 C. 老子 D. 柳宗元 第2题. 中国思想史上,( A)最先提出了“自然”的概念 A. <老子> B. <论语> C. <春秋> D. <庄子> 第3题. 早期改革派中,关于变法的方式方法,( A)主张“仿古法而行之”。 A. 龚自珍 B. 魏源 C. 林则徐 D. 黄宗羲 第4题. 汉朝初年,统治者奉行的是(C )的法律思想。 A. 儒法合一 B. 道家 C. 黄老学派 D.

法家 第5题. 中国古代法律观念的特征有( C)。 A. 乐观性 B. 第一性 C. 功利主义 D. 义务本位 二、多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5分) 第6题. 法家提出的具有普遍性的立法原则包括( ABCD)。 A. 顺天道 B. 因民情 C. 随时变 D. 量可能 第7题. 先秦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D )。 A. 商鞅 B. 子产 C. 管仲 D. 慎到 第8题. 墨家把(ABD)称为人民的三患。 A.

饥者不得食 B. 寒者不得衣 C. 幼者不得养 D. 劳者不得息 第9题.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有(ABCD ) A. 君权神授.法自君出 B. [春秋决狱]的司法主张 C. [三纲五常]的立法.司法原则 D. 德主刑辅的治国之道 第10题. 集中反映道家法律思想的代表作是(AC )。 A. <老子> B. <周易> C. <庄子> D. <论语> 三、判断题(共15题,每题4分) 第11题. 管仲与儒家的“礼义”区别在儒家强调礼义的强制作用。 第12题. 法家提出的“任法”即要求有法必依。

参考文献标准格式(新)

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标识: 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研究报告 S——标准 P——专利 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Z——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 电子文献类型以双字母作为标识: DB——数据库 CP——计算机程序 EB——电子公告 非纸张型载体电子文献,在参考文献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 DB/OL——联机网上的数据库 DB/MT——磁带数据库 M/CD——光盘图书 CP/DK——磁盘软件 J/OL——网上期刊 EB/OL——网上电子公告 一、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1 、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2、专著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 、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5 、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6、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7、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 、报告作者.题名〔R〕.保存地点.年份 9 、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 二、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1、根据GB3469 规定,各类常用文献标识如下: ①期刊〔J〕 ②专著〔M〕 ③论文集〔C〕 ④学位论文〔D〕 ⑤专利〔P〕 ⑥标准〔S〕 ⑦报纸〔N〕 ⑧技术报告〔R〕 2、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用双字母标识,具体如下: ①磁带〔MT〕

②磁盘〔DK〕 ③光盘〔CD〕 ④联机网络〔OL〕 3、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方法为:〔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例如: ①联机网上数据库〔DB/OL〕 ②磁带数据库〔DB/MT〕 ③光盘图书〔M/CD〕 ④磁盘软件〔CP/DK〕 ⑤网上期刊〔J/OL〕 ⑥网上电子公告〔EB/OL〕 三、举例 1、期刊论文 〔1〕周庆荣,张泽廷,朱美文,等.固体溶质在含夹带剂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J〕.化工学报,1995(3):317—323 〔2〕Dobbs J M, Wong J M. Modification of supercritical fluid phasebehavior using polor coselvent〔J〕. Ind Eng Chem Res, 1987,26:56 〔3〕刘仲能,金文清.合成医药中间体4-甲基咪唑的研究〔J〕.精细化工,2002(2):103-105 〔4〕Mesquita A C, Mori M N, Vieira J M, et al .Vinyl acetate polymerization by ionizing radiation 〔J〕.Radiation Physics and Chemistry,2002, 63:465 2、专著 〔1〕蒋挺大.亮聚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127 〔2〕Kortun G.Reflectance Spectroscopy〔M〕.New York: Spring-Verlag,1969 3、论文集 〔1〕郭宏,王熊,刘宗林.膜分离技术在大豆分离蛋白生产中综合利用的研究〔C〕.//余立新.第三届全国膜和膜过程学术报告会议论文集.北京:高教出版社,1999.421-425 〔2〕Eiben A E, vander Hauw J K.Solving 3-SAT with adaptive genetic algorithms 〔C〕.//Proc 4th IEEE Conf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Piscataway: IEEE Press, 1997.81-86 4、学位论文 〔1〕陈金梅.氟石膏生产早强快硬水泥的试验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学大学,2000 〔 2 〕Chrisstoffels L A J .Carrier-facilitated transport as a mechanistic tool in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D〕.The Netherland:Twente University.1988 5、专利文献 〔1〕Hasegawa, Toshiyuki, Yoshida,et al.Paper Coating composition〔P〕.EP 0634524.1995-01-18 〔 2 〕仲前昌夫,佐藤寿昭.感光性树脂〔P 〕.日本,特开平09-26667.1997-01-28 〔3〕Yamaguchi K, Hayashi A.Plant growth promotor and productionthereof 〔P〕.Jpn, Jp1290606.1999-11-22 〔4〕厦门大学.二烷氨基乙醇羧酸酯的制备方法〔P〕.中国发明专利,CN1073429.1993-06-23 6、技术标准文献 〔1〕ISO 1210-1982,塑料——小试样接触火焰法测定塑料燃烧性〔S〕 〔2〕GB 2410-80,透明塑料透光率及雾度实验方法〔S〕 7、报纸 〔1〕陈志平.减灾设计研究新动态〔N〕.科技日报,1997-12-12(5) 8、报告 〔1〕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密相气力输送技术〔R〕.北京:1996

关于法律的名言

关于法律的名言 1、如果法律是非正义的,它就不能存在。――奥古斯丁(古罗马)《论自由意志》 2、在一个秩序良好的国家中,司法部门应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从这个意义出发,公信力的丧失就意味着司法权的丧失。马丁 3、大海和陆地服从宇宙,而人类生活是受最高法律的命令的管辖。(古希腊)西塞罗 4、宪法是一个无穷尽的、一个国家的世代人都参与对话的流动的话语。劳伦却伯 5、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罪的法律,而是针对疯狂的法律。马克吐温 6、法律是一种不断完善的实践,虽然可能因其缺陷而失效,甚至根本失效,但它绝不是一种荒唐的玩笑。德沃金 7、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托马斯 8、法是一套权威性的审判指南或者基础。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 9、法者,所以禁民为非而使其迁善远罪也。――欧阳修(宋)《剑州司理参军董寿可大理寺丞制》 10、法律之明了,不尽在其条文之详尽,乃在其用意之明显,

而民得其喻也。――霍布斯(英)《利维坦》 11、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的状态中,哪里没有法律,那里就没有自由。――洛克(英)《政府论》 12、凡是解释越简单的法律,也就是也公正的法律。――托马斯莫尔(英)《乌托邦》 13、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就不再配享受自由了。毕达哥拉斯 14、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家。孟德斯鸠 15、如果法律是非正义的,它就不能存在。奥古斯丁《论自由意志》 16、如果法律没有恐惧支撑,它绝不能生效。(古希)索福克勒斯 17、有理智的人在一般法律体系中生活比在无拘无束的孤独中更为自由。斯宾诺莎 18、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县命也。管子《管子禁藏》 19、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像影子跟随着身体一样。(意)贝卡利亚 20、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英国法学家波洛克 21、民众对权利和审判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对法律来说,是一个坏兆头。庞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