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一张会试试卷看钱谦益的心学思想

从一张会试试卷看钱谦益的心学思想

从一张会试试卷看钱谦益的心学思想
从一张会试试卷看钱谦益的心学思想

2005年1月

第34卷第l期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InnerMongolia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Science)

Jan.,2005

V01.34NO.1从一张会试试卷看钱谦益的心学思想

丁功谊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37)

[摘要]万历三十八年,钱谦益北上京师参加会试,考官向他出了一张关于性善恶之旨的试卷。钱谦益在试卷中表露出的主导思想是“无善无恶”,他走了一条心学的路线,但他又以“为善去恶说”对至善论进行补充争完善,在试卷最后他试图与心学划清立场,对无善无恶说展开了批判。从这张会试试卷中,我们可以看出钱谦益哲学思想矛盾的两面。

[关键词]钱谦益;心学思想;会试试卷

[中图分类号]B248.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623(2005)01-0088-05

万历二十四年,钱谦益15岁,父亲钱世扬带着他拜访了顾宪成,从此钱谦益往来于顾氏门下,成为顾门弟子。两年后,顾宪成会合高攀龙,围绕心学的核心宗旨——王门四句教,与泰州学派管志道、钱渐庵等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辩。在这场论辩中,钱谦益却深深折服于泰州后学管志道,开始阅读管志道的论著,汲取泰州学派的心学思想。万历三十二年,顾宪成创办东林书院,成为东林派领袖。钱谦益侍顾氏于讲席,交清流于学堂,成为东林后劲。万历三十五年,钱谦益拜见管志道于吴郡竹堂寺,并行弟子礼¨。。

作为顾宪成的门下士,钱谦益接受了顾氏宗程、朱,诋陆、王的理学思想,而在钱谦益向管志道正式行弟子礼,低头叩拜的时候,钱谦益的思想也就正式发生了裂变。3年后,也就是万历三十八年,钱谦益北上京师参加会试,主持这场会试的考官大多数是东林党人。他们向考生出了一张策问的卷子,这张卷子问的是千百年来思想界一直在思索的问题:性善恶之旨。12年前,顾宪成与管志道争论的核心就是“性之无善无恶”的问题。此时,钱谦益要博取他的功名,必须对此问题作出回答。本文也就以此为切入点来论述他的哲学立场以及思想中的内在矛盾。

一、太极本于无极

这张会试试卷收录于《牧斋初学集》卷八十九《策?第二问》,全文围绕“性之善恶”问题展开。钱谦益在试卷中初次展现了他深文周纳的高超才能,文章写得委婉曲折。尽管如此,钱谦益无法掩盖他思想深处的矛盾。文章开篇云:

性不可以言也;言性者如以勺取水,以指得月,必破其所执而后可。无执,则随言皆性。言

性固性也,结而为习,动而为情,作用而为才,种种皆性也。有执,则随言皆执。……大抵圣贤之悟性必彻于无,而证性必根于有。性可悟,不

可言。言者,为未悟者指迷也,非为已悟者标悟也【11‘誊八十九t9185叭。

钱谦益这里对“言性者”还没有作出明显的批评,钱氏认为性只能悟,不可言。如果要言性,是因为要为未悟者指迷。那么,性到底是什么呢?钱谦益开篇还没有作出明确回答,但他说:“圣贤之悟性必彻于无,而证性必根于有。”他这里没有从宇宙本体论出发,赋予性以“理”或“命”的内涵,而是从心之本体论出发,赋予性以“无”的意义——以无为本,以有为用。悟于无,证于有,这6字涵盖了钱谦益论性的

[收稿日期]2004—11一16

[作者简介】丁功谊(1972一),男,江西上高县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2002级博士生。?88?

主旨。这种观点实际上是自魏晋以来在中国哲学以及在中国佛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主观唯心主义本体论观点,是南宋陆九渊、明代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出发点。但我们注意到,钱谦益用“根”字说明性之“有”,这反映出他思想中的矛盾,他还不能圆融、彻底地解决“无”为第一性的问题。他还摇摆于心学与理学之间,而这个矛盾始终体现在他这篇射策中。钱谦益对性的宇宙本体论作了最终本于无极的回答,他说:

今之论性者,皆宗孔子性相近之言。夫性,浑然太极也,太极本于无极,阴阳未分,淑慝未判,何相近之有…‘誊“十九,P1”o’?

要全面理解这句话,必须联系晚明思想界顾宪成与管志道之间的那场辩论,而顾、管的辩论起因于王门四句教中的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嘉靖六年,王阳明奉朝廷之命平定思恩、田州之乱。I|缶行前,王阳明的两个高足钱德洪、王畿侍于天泉桥上,师生之间有一番对答,集中提到了四句教的问题。所谓四句教,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钱、王二人对四句教的理解各不相同。王畿认为,心与意、知、物是体用关系,心既然是无善无恶,那么,意、知、物也应该是无善无恶,因此,四句教后三句提法不妥,应该改为“意即是无善无恶之意,知即是无善无恶之知,物即是无善元恶之物”,用王畿自己的话说,应该坚持“四无”的立场。但钱德洪认为,四句教是师门不易之旨,因为心体虽无善恶,但会被习染所侵,意念上有善有恶,所以必须为善去恶以恢复心的本体。钱德洪认为,四句教决不可改,而最后一句“为善去恶是格物”是最基本的复性工夫,是维护四句教的根本,这就是“四有”。对于钱、王二人的分歧,王阳明采取了折中调和的态度,他认为王畿讲究本体透彻之悟,“四无”是用来接引上根人即上等资质的人,而钱德洪重视渐修工夫,“四有”用来接引下根人即中等资质的人。两种方法各有局限,应该相取为用。不可偏废。这就是明代思想史上有名的故事“天泉证道”¨。。

在天泉证道中,钱、王的分歧集中在四句教的最后三句。而到了晚明,思想界却围绕第一句展开了争论。争论的核心又集中在本体论上。管志道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来自周敦颐“太极本无极”的本体论,性为太极,太极本于无极,性也就本于无极。顾宪成却指出“太极本无极”的“本”字是“原来如是

也”的意思,太极之外并没有什么无极,太极就是无极,乃天地万物生成之本。高攀龙则直接指出,“贯通三教者,周元公一人而已”,认为管志道之所以持周敦颐学说为理论依据,是想以佛代儒,以虚无为天地万物的本原,从而在理论上调和儒、佛¨1。而钱谦益说“夫性,浑然太极也,太极本于无极”,这显然受管志道的影响。崇祯元年,钱谦益在《管公行状》中,高度评价周敦颐,暗示管志道学说的正统性:

孔子圆千圣以立极,其后为曾为思,周子圆三教以标儒,其后为程为朱,皆以圆宗倡,以方

矩承。姚江拈出无善无恶之本体,重新周子之

太极,而承学者以圆应之…‘卷四十九_P126”。

高攀龙批驳管志道,从周敦颐学说人手,可谓射人先射马。钱谦益指出周敦颐在宋明理学中的开山地位,可谓正本清源。不过,钱谦益这里对理学的考镜源流,还是有些不圆融。姚江王阳明建立心学,并没有怎样提及周敦颐;论述无善无恶之本体,并没有使用周子有关太极与无极的哲学范畴。钱谦益把周子有关太极、无极的学说巧妙地引入到阳明心学的本体论,意在回护管志道。

“太极本于无极”是钱谦益这篇哲学论文的根本,是其立论的出发点。太极本于无极,性的本体实际上就是无极。高攀龙曾经直接地指出,“创溯太极于无极之旨,欲学者从此悟虚空法界之体”H。,以无极为本的哲学必然会走向虚无。但钱谦益对“性之善恶”问题展开的论述,又表明他以无为本的哲学路线又走得不太彻底,钱谦益说:

性,太极也。太极浑无善恶,是为至善。动生阳,静生阴,则善恶之几伏焉。善与恶偶,均

不可执为性,犹阳与阴偶,均不可执为太极也。

然太极虽分阴阳,必以纯阳为根,性虽分善恶,

必以至善为根,习相远而性必不相远以此

耳…‘善“十九?P185叭。

太极浑无善恶,性也就无善无恶,是为至善,但由于太极生阴阳,有阴阳就有善恶,所以有“性相近,习相远”之说。钱谦益一方面认为无善无恶为至善,此为性体之本质特征。另一方面又认为,善恶又随阴阳生。显然,他承认性无善恶,但性被习俗所染,意念上会有善恶,这类似于钱德洪的“四有”说,当年王畿天泉证道提出“四无”说,就排斥了意念上的善恶。钱谦益以无为本的性至善论表现得并不彻底,这里“至善”论推演的起点是无极,而“性分善恶”问题推演的起点却是太极。钱谦益是矛盾的,

?R9?

他徘徊在太极和无极、有和无之间。而此处以“阴阳”对“善恶”,以精神境界上的至善与道德层面上的性善并提,又显示出钱谦益在12年前那场辩论中的哲学立场。12年前,管志道认为善恶随阴阳而分,阳善而阴恶,顾宪成则明确反对以阴阳对善恶,认为阴阳乃指天地两仪,两仪未立,阴阳未分,而阴阳未分,并不意味着无阴无阳,既然无阴无阳,就不能说无善无恶。12年前,管志道认为,有抽象的统体之善,即至善,又有仁、义、礼、智的散殊之善,二者不可等同。顾宪成则认为善性并非虚无,具有仁、义、礼、智等实际的道德内容,统体之善即散殊之善。顾、管之间的观点对立非常明显,而顾宪成的门下士钱谦益当时折服于管志道,而今会试就化用了管志道的思想。

二、至善的途径

钱谦益承认性分善恶,而以至善为根,即以无善无恶为本,由此再引发一个问题,如何达到至善的目标。钱谦益说:

自孟子之宗旨不明,言性者执善为性,而不究其所从来,于是义袭之学起矣。不知天下有

见性之善,善即性也;有执性之善,执即非性也。

……为善而不归于见性,将一切揣合名行,模仿

圣贤,以似溷真,以真薮伪,俗学起而本性隐矣。

是故因善而悟一t-#-则可,执善而忘性则不可。悟

此善于性而还归太极则可.岐此善于性而堕落

阴阳五行则不可。……总之,破其所执,而性可

得而言矣‘13‘巷“十九'P185¨。

这段论述可以说是钱谦益日后人生哲学的指南。钱谦益认为,孟子还没有论及性的本体,性本于无极,性为无善无恶。这种无善无恶并不是伦理道德意义上的善恶问题,而是一种指向至善的精神境界。至善的境界即自觉自然,无滞无留,并非有意为之;要达到“至善”,就得无执善之心,不能执意为善,因为“执即非性也”;就得破,“破其所执”;破执、无执是指向至善境界的手段工夫。钱谦益的破执之说,容易导致一种倾向,那就是不执意为善,过分强调本性至善的绝对性,容易忽视人性“恶”的现象,进而忽视主体在气质变化方面的努力,导致善恶是非双谴,对此问题,钱谦益又作了补充回答,他说:

夫执善非性,则善不足为乎?目:非也。于有善中求善,于有恶中去恶,此缘阴阳五行以还

太极者也。无善可为而善始纯,无恶可去而恶.()0.

始尽,此即阴阳五行以还太极者也。倘其借口

于无善无不善,谓圣狂仁暴,总在性中,以破善

不善之堤防,而混性之物则,则小人之无忌惮而

已…‘誊’、十九’㈨¨。

钱谦益的思虑很周全,他认为还是要注意个体的工夫修行,不能因为性无善无恶,从本性上来说每个人都是现成的圣人,就以此为借口,破善恶之堤防,丧失理性的自律。显然,钱谦益注意到了性无善无恶之说带来的弊端,而这种弊端,顾宪成当年在论辩中曾极力予以抨击,顾宪成认为无善无恶之说将“为恣情肆欲者决堤防”乜“卷四’m¨,并将丧失是非善恶的道德标准:

混则一切含糊,无复拣择,圆融者便而趋之,于是将有如所云:以任情为率性,以随俗袭

非为中庸,以阉然媚世为万物一体,以枉寻直尺

为舍其身济天下,以委曲迁就为无可无不可,以

猖狂无忌为不好名,以临难苟安为圣人无死地,

以顽钝无耻为不动心者矣‘2】‘喜十“’“2“。

从顾宪成“决堤防”到钱谦益“破堤防”,从顾宪成“混则一切含糊”到钱谦益“混性之物则”,我们可以看出二者在思想上的传承。钱谦益一方面充分汲取管志道无善无恶之心学理论,另一方面,吸收顾宪成的思想,对无善无恶说进行弥补和完善。尽管钱谦益试图把本体和工夫合而为一,使无善无恶说更加圆融,但他赞赏的是无善可为、无恶可去的悟性哲学,他说:“悟此善于性而还归太极则可,岐此善于性而堕落阴阳五行则不可。…‘于有善中求善,于有恶中去恶,此缘阴阳五行以还太极者也。无善可为而善始纯,无恶可去而恶始尽,此即阴阳五行以还太极者也。”为善去恶是顺着阴阳五行,无善无恶本身就是阴阳五行,前者强调的是省察致知,是道德实践,后者注重的明心见性,是心体的本然状态或性体的本质特征。从钱谦益的表述来看,他更欣赏后者,在工夫与本体之问,他对本体怀着偏爱,重视工夫只是他对无善无恶说的补充而已。

三、性可悟,不可言

有意思的是,钱谦益多次提到“性不可以言”,“性可悟,不可言”,又引用程颢的话:“程伯子有言: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言,可言者皆感物而动者也。通于此言者,孔子之相近,子思之未发,孟子之性善,与宋诸君子天命气质之辨,脉络合,蹊径融,无精粗,无分别,”h㈨八¨。””5¨钱氏认为,程明道“人生而静以

上不容言”与孔子之性相近,子思之未发,孟子之性善论一脉相承,都指向性的本体,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要说出来,似乎会道破天机。与钱谦益相同的是,12年前,管志道在论辩时就表现出对程明道“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言”的认同和激赏,管志道说:“说到人生而静以上,便是继之者善,是性之原而非性也。说及人生而静以后,便是感于物而动,是性之欲而非性也。”[圳卷之利集’w38’又云:“无善无恶谓之至善,此言可与‘善恶皆天理’(程颢语)之说相参,皆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求者也。”。3

3‘巷之刊集’m¨程、顾不可说的,到底是什么呢?程颢说:“善固性也,然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也。”H1惜一'¨叫“善恶皆天理。”14』咎2。'”H’程伯子以恶为天理,可谓出人意表,实际上他是以内外两忘、定性识仁的超脱态度来看待人世间各种善恶现象,性在程颢那里,突出的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超越现实人伦的道德境界,而管志道不可言说的意旨就是程颢这种超越伦理善恶的无善无恶的心体境界,也就是至善。如果我们再往前考察,可以发现无善无恶说的创始人王阳明,在天泉证道时就已经发出心学要旨不能言说的感慨。王阳明对钱德洪、王畿二位高足说:“汝中(王畿)所见,我欲久发。……此是传心秘藏,颜子、明道所不敢言者。今即已说破,亦是天机该发泄时,岂容复秘!”[5“秘。王阳明和王门后学管志道,他们难以言传的都是超越善恶、以无为本的心体境界,而钱谦益对此心领神会,走了一条同样的心学路线p。。

但是,钱谦益在试卷结尾处却展开了对心学的批评,他要向考官们划清自己与王学的界限,钱谦益说:“嗟乎!自姚江以无善无恶为心体,后之君子,争以为射的。愚固墨守传注者,何敢影响其说以射执事之策。盖有感于性学不明,而为善者日趋于伪,且借言性恶者以攻端也,倘自以为能知性乎?则又所谓认勺为水,而认指为月者,其为执也已甚矣,愚则何敢。”…‘卷八十九?“85¨钱谦益在这里可以说是呼应着晚明思想界对“无善无恶”的批判,他说自己“墨守传注”,恪守程、朱理学。其实,如果真的“墨守传注”,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旨归,那么,钱谦益就会引《大学章句》意旨论“至善”,引《中庸章句》论子思之“未发”,引《论语章句》论“性相近”,引《孟子章句》论性善论。但是,钱谦益却以性“本于无极”来反问“性何相近之有”,另外,又认为孟子论性“宗旨未明”,“不能直指性之何者为善”,这与《孟子集注》中朱熹的评价截然不同。朱熹在《孟子序说》中高度赞扬孟子“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

也”M儿‘?”10”’,在《告子章句》第三章中感叹孟子论性“其义精矣”i6j(卜川”’,我们在钱谦益对圣贤的不同看法中感受到他身上高昂的自信,感受到王门后学所弘扬的狂者精神,,虽然钱谦益对“为善者日趋于伪”的批判,响应着东林党人对王学末流空谈心性的批判,但他在这张试卷中对至善的立论更多地是从无善无恶的角度展开,而不是顾宪成、高攀龙等东林党人所主张的为善去恶。

钱谦益论性要旨可谓周详,他结合无善无恶与为善去恶两种学说来阐述性至善之旨,前者为悟性,后者为证性,前者强调现成本体,后者注重省察工夫。而我们在钱谦益看似圆融的表述中,仍然可以看到他思想中的主导成分是元善无恶,是明心见性。他对性可悟不可言的感受,对现成本体的偏爱,以及通过破执达到至善境界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另外,他以无为本,以有为用,以无极为性的终极本体,都从哲学意义上揭示出性体的本质特征是无善无恶,他走的是一条心学的路线。而另一方面,他以“为善去恶”说对至善论进行补充、完善,并对无善无恶说进行批判,与王学划清立场,表明他已充分认识到无善无恶说所带来的弊端,对王门心学有充分的反省。通过这张会试试卷,我们可以看出钱谦益的思想呈现出矛盾的两面,他徘徊在心学和理学之间,他还没有一个坚定的哲学立场,一方面,心学对他构成极大的吸引,他会情不自禁地汲取其中任性自然的思想营养,而另一方面,他对心学带来的弊端有清醒的认识,并对此进行理性的批判。年轻的钱谦益就这样在思想的潜在矛盾中交上了他博取功名的一张重要试卷。

注释:

①关于钱谦益与顾宪成、管志道等人的交往,孙之梅在《钱

谦益与明末清初文学》中曾予以论述,本文不赘。孙之梅《钱谦益与明末清初文学》第一章,齐鲁书社1996年版。关于顾宪成、高攀龙等人与泰州学派管志道、钱渐庵等人,围绕心学的核心宗旨——王门四句教,展开的论辩的时间,高攀龙在《高子遗书》卷十一中云:“戊戌,始会吴中诸同志于二泉之上,与管东溟辩无善无恶。”戊戌年,即万历二十六年。《高子遗书》,《四库全书》集部六,文渊阁本。另外,管志道在《问辨牍》卷首自序中,也标明这场论辩的时问是万历二十六年。

②有关天泉证道的文献分见于王阳明《阳明全书》卷三

《传习录》下,卷三十四《阳明先生年谱》丁亥条(《阳明全书》,四部备要本),以及王畿《王龙溪全集》卷一《天泉证道记》(《王龙溪全集》,明刻本)。

?9】?

③关于顾宪成、高攀龙与管志道论辩的内容,本文参见侯

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的《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下卷第二十一章及二十二章。

④见高攀龙《高子遗书》卷八《与管东溟》二,《四库全书》

集部六,文渊阁本。

⑤从破执之说,我们可以看出钱谦益无善无恶说指向的不

仅是性体,也是心体,心性二体合一。在阳明心学中,无善无恶为心体的本然状态,其实也指性体的本质特征,心性二体合一。阳明心学的基本原理是“心即理”,但也承认“性即理”的命题,心与性二者在内涵上是相通或者是相同的。晚明思想界围绕“无善无恶心之体”的辩论就是从性体的角度展开的,管志道在《续问辨牍》卷三中就明确指出“心体就是性体”。《续问辨牍》,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88册),明万历刻本,第96页。

钱谦益在这里论述的是性体,也是心体。他在试卷中

说:“自姚江以无善无恶为心体,......盖有感于性学不明,而为善者日趋于伪,且借言性恶者以攻端也,倘白以为能知性乎?”也说明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清)钱谦益.钱牧斋全集?牧斋初学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明)顾宪成.小心斋札记[M].台北:广文书局(影印本),1975.

[3](明)管志道.问辨牍[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明万历刻本.

[4](宋)程颢,程颐.程氏遗书?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明)王畿.王龙溪全集[M].明刻本.

[6]李申.四书章句全译[M].成都:巴蜀书社,2002.

APPROACHQIANQIANYISPSYCHOLOGICALIDEOLOGY

FROMANIMPERIALEXAMINATIONPAPER

DINGGongyi

(LiberalArtsCollege,CapitalNormalUniversity,Beijing,China100037)

AbstractIntheyear38oftheReignofWanLi(wan—li)Emperor,QianQianyiwenttothecapitaloftheMing

DynastytotakepartintheImperialexamination.TheexamineroftheImperialexaminationgavehima

paperonthe

essenceofkindnessandill—nature.Inthepaper,heexpressedhisdominantideasthattherewasnokindnessornoill—nature,takingaroadofpsychologyline.Meanwhile,hecomplementedandperfectedthetheoryofthegreatestbenevolencebynatureofthetheoryof“carryingforwardkindnessinsteadofill—nature”.Attheendofhispaperhetriedhisbesttomakeaclearbreakwithpsychology,criticizingthetheorythattherewasnokindnessornoill—na—ture.Fromthatpaperwecanseehisdouble—facedtacticsofhisphilosophicalideology.

KeywordsQianQianyi;psychologicalideology;theImperialexaminationpaper

[责任编辑刘成法]

(上接第8页)

MYCONCEPTOFPSYCHOLOGICALEDUCATION

BANHua

(EducationScienceCollege,NanjingNormalUniversity,Nanjing,Jiangsu,China210097)

AbstractThepracticeofpsychologicaleducationisingreatneedoftheguidanceofpsycologicaltheory,andtheconstructionofthetheoryofpsychologicaleducationrequiresstrengthening,somebasicsofthetheoryofpsychologi—caleducationincludedaswell.Thedifferencesofpsychologicaleducationandsomeothereducationsarethatpsy?chologicaleducationwillinfluencepeoplepsychologicalfunction,andthattheobjectiveofpsychologicaleducationistooptimizepeoplegpsychologicalfunctionandistoheightenpeoplegspiritualvirtues.Thetargetofpsygchologi—caleducationisnothingbutpsychologicalfunction,i.e.psychologicaleducationistheeducationalactivitieswhichhasaneffectonpsychologicalfunction.

Keywordspsychologicaleducation;concept;psychologicaleducationandmoraleducation;combination

[责任编辑刘成法]?92?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 何为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何为知行合一 知心明性阳明职场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何为知行合一文:刘长志编辑:廖先辉 王阳明,又叫王守仁,是明朝中叶很有名的军事家和哲学家!←何为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的精髓 明朝,嘉靖六年,56岁的伟大的哲学家、军事家王阳明,即将奉旨前往两广平乱。临行前,他召唤门下两个重要弟子钱德洪和王畿,在天泉桥上,进行了他最后一次课业传授。他说道:“我死之后,心学必定大盛,我之平生所学,已经全部教给了你们,但心学之精髓,你们却尚未领悟,我有四句话要传给你们,毕生所学,皆在于此,你们要用心领会,将之发扬光大,普济世人。” “立功”、“立言”、“立德”,史上真正的三立之人。 01何为立功?平定宸濠之乱、平定闽南古藤的暴乱,这只是立功的一部分!他创立的心学,从根本继承和发扬了儒学,将儒学应用到了生活之中。2何为立言?流传至今的传**录、当时王阳明授课的盛况,都将他的一言一行传播到了众多的弟子当中,从而流传至今。3何为立德?不说别的,单单“良知”二字,就为当时沉闷的社会,注入了一丝朝气,开辟了新的气象!王阳明的心学来源于陆九渊,陆九渊没有将心学系

统化,他感觉心即是主宰,但是心如何变,为何变,他都没有解释清楚。 王阳明在后期立了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可以说这四句话,就是阳明心学的精髓所在! 王阳明心学精髓:万事万物皆有心。动物、人、植物、静物皆是有“心”的。静物,如石头、桌椅。植物,如柳树、杨树。他们的心,是不被展现的,在咱们这个宇宙中,他们的“心”始终未被唤醒,都随自然而变,春夏秋冬,树木自然花开花落,自然开花结果。同样,动物、人的“心”,则是自己可以动,做到知行合一。如,乌鸦的反哺之义,很类似于人的孝顺之情。并且在自然之中,人都是有生老病死之态的。 王阳明心学精髓: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就像一朵花,你看他时,此花便在你心。你不看时,此花便与你同寂。 王阳明心学精髓:知行合一。你所知道的要和你的行动统一,用现在的话说理论与实践统一才能产生改变世界的力量,学以致用,从实践中学**、总结和自省,然后再去实践,如此反复。千万不可只知不行、或者只行而不自省,所谓知行合一,是知与行要统一在一起,知和行是一件事!古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这个道理!!

我心目中的伟人——钱学森

我心目中的伟人——钱学 森 31日清晨,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科学泰斗钱学森,静静地走了,悄然离开了他牵挂一生的祖国和人民。 钱学森是我心目中的伟人,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大师,是新中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的重要组织者和创业奠基人。在近一个世纪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中,他不仅为中国科技事业、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建立了不朽功勋,更以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卓尔不群的科学品质、无私无我的价值追求,深刻展示了一代科学巨擘崇高的大师风范和超凡的人格魅力。仰大师之学更慕大师之德。钱学森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德馨品高的大师风范却历久弥新、光耀后人,永远是我们立身做人、治学研修、干事创业、为官从政的光辉旗帜。 巨星陨落,划过天际留下的是璀璨的光芒。钱老的离去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哀思,而他的科学成就和爱国情怀却生生不息。 1947年,庄逢甘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深造,那时,钱学森已是世界著名科学家。他和同事一道为美国设计、研制出可以用于作战的第一代导弹,为世界航空工业的建立奠定了可靠的理论基础。然而新中国的成立、祖国的召唤让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一切优越的条件。 1955年,钱学森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回到祖国。他受命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随后,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 “他把自己全部的热血和智慧,奉献给了祖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庄逢甘说,“他经常鼓励我们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都能干。”

弘扬时代精神 践行核心价值

弘扬时代精神践行核心价值 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各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深深影响着民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引领着社会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支柱,这种精神是一种理想,一种信仰,也是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是世界人类文明的伟大成果。 社会主义核心体现在方方面面,但是有一种精神,能使身处黑暗的人看见光明,使困于逆境的人看见希望;有一种力量,能给我们以无穷的动力,给我们美好的前景。这是信念理想,如同心中的灯塔,不屈脊梁。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有理想者就有一个“大写的人”。夏明翰在他短暂的革命生涯中,抱着革命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为真理以身殉志,为理想视死如归,为我们后人树立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江姐在狱中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所展现出来的铮铮铁骨,再次证明信仰的力量多么伟大,人格的力量多么坚强。历史证明,信念理想是人类一代又一代生存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宝贵因素,理想如珍珠,一颗缀连着一颗,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 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唯有民主法治,方能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跨越千年,大道曾是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当代的中国,民主是社会不懈追求的政治理想,法治是治理国家,管理

社会的最高权威,作为约束所有社会成员的根本规范。“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引领我国的政党民主法制制度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向光明。 再论爱国,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我们的魂,我们的根。爱国主义精神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崇高气节,培育了无数爱国志士,民族英雄和革命先烈。从屈原忧虑的眼神中,我们能感受到他的正直和刚烈,他对祖国的无比忠诚。从岳飞的戎马一生,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他的爱国精神和“无愧”之心。从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中,我们看到了他那“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民族气节。从钱学森“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伟大精神中,我们能看到他义无顾地回到祖国,开创航天事业的卓越贡献。从闵恩泽院士“国家需要”四字如明灯照耀着他的创新之路,他燃烧了自己,把才华和成就献给了祖国,照亮能源产业。新时代的爱国主义不需要那么多血与泪的牺牲,要的是更多的平凡的付出和奉献,是尽职尽责、克勤克俭的努力和奋斗。 当代中国青年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祖国繁荣富强,继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请看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在一片废墟中,哪里最危险,哪里有艰难,哪里有险阻,哪里就有我们的钢铁长城——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的身影,他们是新时代祖国的脊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还有今年的玉树大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抢险中大批地中国青年志愿者

入党申请书20XX年8月学习钱学森精神的思想汇报

三一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7c7285506.html,)/入党材料/入党申请书 20XX年8月学习钱学森精神的思想汇 报 *关键字: *来自八一学习网 尊敬的党组织: 钱老先生,您永远活在炎黄子孙心中,请安心走好!伟人,巨人,强人,爱国党人……一切称呼依然敌不过老人二字,钱老终究挥袖 而去,给后人留下不少沉痛,然而却已无遗憾。钱老医生奉献给祖国,“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正是钱老人生阶段的缩影。步出国门勿忘根,这是我学习钱老精神后最大的感触之一。现代社会,不少人崇洋媚外,老觉得外国的月亮也比中国圆,导致飘洋海外的学子越来越低龄化。在这我真想反问一句,难道不留洋的学子就不能成才吗?纵使我们面对着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的教育体系不 尽完善,那也是需要我们13亿人携手合作,努力令其尽善尽美的。 英美的绿卡真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吗?现在国家越加富强也争相逃离,那当年钱老对美国一切优越的放弃,是何等的革命情怀啊!

或许对于有的人来说,爱国似乎一种冲动,是一种热情,是一波汹 涌的海浪,面对五年这近乎两千个日夜,啥都退却了,但钱老却在 美国似乎中坚持着。他再次给我们抛出这样一个命题,五年的坚持值得吗?对于我们现在处于历史回顾者的位置来说,我们的答 案是毋庸置疑的,但对于当时的钱老呢?他对于国内的形势有太 多的未知,对于未来的路途又太多的不确定,他不能肯定地说,回 国后必定能获得重用。他所能确定的只有一件事,他要把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奉献给祖国。钱老一直记住,他是中国人,他的根无论过去多少个岁月,也无法使之抽离于神州大地之外。我真切希望,所有留学海外的中国人也能清楚记住这一点。 入党不随便,随便不入党,这是我另一大感触。还记得高中时期,目光就只盯着高考二字,对于共产党,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五字 尚未理解透彻,便已成为预备党员之一,对此我深感惭愧。记得钱老说过,他一生激动过三次,而其中一次就是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员。的确,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带领我国人民干了不少大事,钱老为此激动,我更是为能与钱老同为党员而感到无比地骄傲与自豪。现在很多人都在问,入党有什么好处,对此,我是彻底无语。带有功利性地入党,即使党在形式上接纳了你,精神上也容不下你。再有一些人认为,大学入党那么麻烦,有需要的话工作时再弄就简单多了,此言论再次让我无语。入党时随随便便的事吗?这不仅是对你优秀的一种肯定,从你宣誓的那一刻起,你也就承诺了,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虽然我们不可能如钱

钱学森的成就

二、科学成就 钱学森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对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开拓性的贡献。钱学森共发表专著7部,论文300余篇。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应用力学 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的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都做过开拓性的工作。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边界层的研究,揭示了这一领域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创立了卡门——钱学森方法。与郭永怀合作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 ②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 从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钱学森在火箭与航天领域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概念: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JATO),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在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在1953年研究了行星际飞行理论的可能性;在1962年出版的《星际航行概论》中,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 ③工程控制论 工程控制论在其形成过程中,把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这类工程技术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钱学森本人就是这类研究工作的先驱者。 ④物理力学 钱学森在1946年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的研究,是先驱性的工作。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改变过去只靠实验测定力学性质的方法,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并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1961年他编著的《物理力学讲义》正式出版。现在这门科学的带头人是苟清泉教授,1984年钱学森向苟清泉建议,把物理力学扩展到原子分子设计的工程技术上。 ⑤系统工程 钱学森不仅将我国航天系统工程的实践提炼成航天系统工程理论,并且在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还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并从社会形态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任何一个社会的社会形态都有三个侧面:经济的社会形态,政治的社会形态和意识的社会形态。钱学森从而提出把社会系统划分为社会经济系统、社会政治系统和社会意识系统三个组成部分。相应于三种社会形态应有三种文明建设,即物质文明建设(经济形态)、政治文明建设(政治形态)和精神文明建设(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应是这三种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从实践角度来看,保证这三种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就是社会系统工程。从改革和开放的现实来看,不仅需要经济系统工程,更需要社会系统工程。 ⑥系统科学 钱学森对系统科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 ⑦思维科学

王阳明与心学的基本解读

王阳明与心学的基本解读 作为士大夫,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阳明先生是比比皆是的几位既有"立德"、"立言",又有"立功"人,其德行、事功,至今仍收到读书人的敬佩,可见其伟大之人格魅力。说起王阳明就不能不提及他的先辈--象山先生陆九渊,王阳明继其学说思惟说发展起来的心说与陆一道所形成的陆王心学,成为独一堪与以大儒朱熹所代表的所谓儒家正宗的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儒家思想流派,对中国当时以及后世之读书人之思维产生了宏大冲击跟影响,也在中国文化思想史及哲学史上书下浓墨一笔。陆九渊乃公认之蠢才。四岁时仰天俯地,用稚嫩而遥远的心灵揣摩:"天地何所穷际?"苦思冥想,以至不食不睡,最后其父不得不动用父亲的威望喝止他。--另一天才屈原提出类似的问题,大略已而立了罢。然而陆九渊自然不会再走父辈传统的老路,有时候虚的可以决议实的,代表传统的父辈可以喝止昆裔,却不能禁止转变后辈的思维。九渊的疑团横亘心中十年,待看到古书"宇宙"二字之注解:"四方高低曰宇,古往今来曰宙"时,乃大悟,冲动道:"本来无穷。人与万物,皆在无穷之中"。--后王阳明也有相似与此之龙场悟道,可谓与陆"一脉相承"。这虽只是事实性断定,但亦隐然包括了在无限中即无穷的勇敢推理,他拿起笔来,又加一句:"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假如说在一个天人合一观点地久天长深刻人心的国家,冒出这样的话来只是离奇不算革命的话,他下面两句就是石破天惊的新口号了:"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就是宇宙。陆暮年之时这样说明我心即宇宙:"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人须闲时纲要思量,宇宙之间如斯辽阔,吾立身其中,须大作一个人。"此之"大作一人",非是自卑狂,而是进入与天地合德的境界,于是此时之心学,恢复了早期儒学阳刚雄壮的人生姿势,恢复了儒学的"大丈夫"风度:"仰首攀南斗,翻身倚北辰,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确切无他这般人。陆九渊不象朱熹那样遍寻明师博采众家之长,而是旱地拔葱式的突起,超出其是风行的所有,师古--直承孟子的心性论;师心--发现自己的本心,于是开"心即理"之说,震动天下,并被王阳明发挥光大。心学之一大特色等于"裁减法":找着善根良心,而后让它象核裂变式的、极限挥发,灵魂深处暴发革命。所有在陆九渊为心学打下一个基本后,开端了艰苦的摸索"善根"的进程。他自认为不陆的天纵之才,所以也似朱熹那般,遍访名家,盼望得其心道,然而结果每每令他扫兴:所遇"名贤",十有八九皆以程朱为儒家正统,推崇"知而后行"得"陈腐理论",王于是叹道:"都是些举子学,不是身心学。"直到十八岁那年他遇到了名儒娄一斋。娄是明初著名理学家吴与弼得学生,但虽以朱学为正宗,却也有心学之偏向。娄氏向王讲了"圣人必可学而至"的儒学通则,正搔着王的痒处,"遂深契之",发生了断定他的致力方向的、指导迷津的作用。后娄之女嫁于宁王为妃,受起连累而亡,阳明以礼葬之,也算报了点拨之恩。后代认为,即便娄一斋不是阳明心学发端之人,亦起了主要作用,因娄的同门--吴与弼的另一学生谢西山就曾提出过"知行合一,学之要也。"而后来王在娄之引荐下到临川"朝圣"见吴时,亦一定听得此论。以后数年,阳明入宦,浮沉十数载终于获罪下狱,手表品牌排行榜:后又被当时因正德皇帝一句不耐心的:"些许消散,你自己考虑即可,何必扰朕"而得熏天势力的刘瑾发配到贵州龙场--一个个别舆图查不到的说是驿站其实更近似于动物世界的偏远所在,据说在此设驿,非是为了军事目标,仅仅源于刘瑾之一个梦幻。对阳明来说,这里切实不比监狱好多少,之于北京城,气象做作没得比,况且少了许多可以"论道的狱友"。然而被抛到这种绝地,全部世界却变得单纯了--变成了"人与天然"的关联,于是阳明被抛回"初民社会",能够天天思考诸如"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样最基础的哲学识题。在每一天都要阅历生逝世之境且早已经由死里逃生的情形下,--先受杖刑,后遇杀手,阳明终于晓得什么叫做"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死地而后生。在军事上,这兴许只是一句鼓励士气的大话,但在生存哲学,生存智慧的锻炼创

弘扬钱学森的精神 建设航天强国

弘扬钱学森的精神建设航天强国 ——深切怀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 时间:2011年10月01日09时00分来源:《求是》作者:马兴瑞 今年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钱学森同志是为新中国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之中功勋卓著、影响深远的杰出代表,是享誉海内外的科学巨匠、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同志为祖国和人民留下了彪炳史册的科学成就和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航天科技工作者人生追求的榜样,他高尚的爱国情怀、求实的科学精神、严谨的大家风范,在中国航天人心中树起了一座巍峨的精神丰碑。 一、弘扬钱学森的精神,坚定不移树立矢志报国的崇高信念 钱学森同志一生对党高度忠诚、对祖国和人民无限热爱。弘扬钱学森的精神,就要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在钱学森同志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他青年时期就立下科学救国、振兴中华的远大抱负,远渡重洋,孜孜求学。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享誉世界的科学家,钱学森同志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在国外正处于巅峰的科研事业和优厚待遇,历经艰辛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钱老常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中国才是我永远的家”,“我的事业在中国,成就在中国,归宿在中国”。句句朴实的言语展现了他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赤子情怀。凭着这份信念,在新中国物质技术基础极其薄弱,人才极度匮乏的年代里,钱老以科学独到的卓越智慧和高屋建瓴的远见卓识,带领中国航天人白手起家,自力更生,攻破一系列重大技术难关,实现了“两弹一星”伟大壮举,为航天事业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及自己的贡献,他却谦逊地说:“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国家。” 我国航天事业创建55年来,在以钱学森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航天科技工作者的感召和影响下,“以国为重”、“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已经成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企业文化,成为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的核心价值观。新时期弘扬钱学森的精神,就要继承钱老的爱国精神,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个人选择与党的需要紧紧联系在一起,倍加珍惜航天事业发展的大好局面,将党和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给予的崇高荣誉化作前进动力;就要清醒认识航天科技工业所承担的历史责任,找准我们与航天强国的差距,把握航天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不断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直面挑战,把保质量、保成功、保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认真履行集团公司的政治责任、安全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兑现对党和国家的庄严承诺;就要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志存高远,甘愿奉献,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以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效国之行,共同筑就航天伟业,造福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 二、弘扬钱学森的精神,坚定不移走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 钱学森同志一生追求真理,勇于创新,以渊博的知识和超凡的智慧,奠定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描绘了美好蓝图。弘扬钱学森的精神,就要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走有中国特色的航天事业创新发展道路。

钱学森故事党员读书笔记

钱学森故事党员读书笔记 导读:钱学森故事党员读书笔记(一) 今天,我又读起了《钱学森的故事》,不禁陷入了沉思,钱学森故事党员读书笔记。当时的“上海交通大学”非常重视分数,初入交大的钱学森也不甘落后,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一年暑假后期,钱学森患了伤寒病,只好休学一年。可在这一年里,他买了许多书,在家里认真阅读。凭着这种精神,他又考取了清华大学公费留学,主政飞机设计专业。钱学森怀着复杂的心情离开了中国,去美国学技术,在美国的留学期间,他刻苦专研,成绩不但比美国人好,还比外国人都好。这让他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是多么的自豪!今天,我又读起了《钱学森的故事》,不禁陷入了沉思。当时的“上海交通大学”非常重视分数,初入交大的钱学森也不甘落后,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一年暑假后期,钱学森患了伤寒病,只好休学一年。可在这一年里,他买了许多书,在家里认真阅读。凭着这种精神,他又考取了清华大学公费留学,主政飞机设计专业。钱学森怀着复杂的心情离开了中国,去美国学技术,在美国的留学期间,他刻苦专研,成绩不但比美国人好,还比外国人都好。这让他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是多么的自豪!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钱学森知道了这个好消息,就要立刻回国,他情愿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也要回归祖国。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希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低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让他离开。”读到这里,我想

大家气得心里咚咚跳,牙齿咬得咯咯响,太可恶了! “我是中国人,我要报效祖国。”最后,钱学森终于克服了重重困难,投入了祖国的怀抱中,和人民共同呼吸,共同患难,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一心只想着报效自己最挚爱的祖国,《钱学森故事党员读书笔记》,。 然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飞上了天空,第一枚州际导弹发射成功。”钱学森倾注大量的心血。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里至少向前推进20年。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导弹之王”。 “我是中国人,我要报效祖国。”我想:钱学森爷爷一句简单而普通的话,却让我们大家读完这故事后从心底涌出天大的自豪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钱学森爷爷的敬佩之情。当然,我们作为新一代的中国少年更要努力学习,长大后向钱学森爷爷一样报效祖国,把祖国的明天建设更好! 无论你是怎样的人,心里都要眷恋着祖国,心里首先要想着报效祖国,热爱祖国。 钱学森故事党员读书笔记(二) 曾经有这样一位英雄,在那个艰难的年代、在那个特殊的战场上,用自己的武器,为新中国的国防事业打下一个又一个漂亮的胜仗。他用那份固执和可贵的纯净,向世人展现了一位举世闻名科学家的高大。他,就是钱学森。 他拳拳爱国之情,令我感动。当年仅35岁的他已成为加州理工

王阳明心学传习录》读后感

《传习录》读书笔记《传习录》是“心学”的着作。作者王阳明是明代着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他精通儒家、道家和佛家,立德、立功、立言,写下着作《传习录》,传播“心学”精神,广为流传,传播中外,至今仍有络绎不绝的学者研读此着作,习读王阳明心学的奥妙。 我因选修《王阳明心学》一课而接触《传习录》,粗略读下来,对其中一部分名句印象深刻。在此谈谈我对这些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这句话提出了“人人可成为圣人”的道理。通常,人们总是认为圣人难得,圣人应该是有着特殊品格或能力的人,所以认为自己不会成为圣人,期待着由那些少数的圣人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而不追求自身的修行。王阳明指出了这一观点的错误。人人可为圣人。圣人不是遥不可及的,每个人都应该有圣人的追求,对自己要有更高的要求和定位。同时,也表明了,圣人不是天生的,要想成为圣人,需要经过后天的努力。人人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如果后天不学习、不努力可能就埋没了,只有通过学习,思想得到提升,除去自身的陋习和错误的观念,才能成为圣人。 “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一直以来都有“人性本恶”和“人性本善”的争论。荀子曰“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他认为“仁义礼智信”是“伪”,是后天人为教化的结果,而孟子曰“今之学者,其性善”,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仁义之心,即良心,认为“恶”是天性受到了私欲的蒙蔽。古往今来,关于“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争论一直没有断过。当我在王阳明的《传习录》里看到“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

而遏之”这句话时,我觉得,关于“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争论没有那么重要了,因为现实是“善”与“恶”共存于人心中,无法追究其起源和哪个先产生。那么如何发扬“善”、遏制“恶”比争论善恶哪个先产生更为重要,对现实而言更有意义。我们耳熟能详的“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传达的也正是这个意思。无论“善”多小,只要产生了,被感知到了,就要将其表达出来,发扬出来,不能因为善事较小就放弃行善的念头。无论“恶”意多大,只要产生了,就要及时遏制,将罪恶的思想扼杀在萌芽的状态,不能因为“恶”小而放松警惕,若放任其放大,那么后患无穷。 “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有些人,喜欢自己在思想上去“悟”,而不去实践,没有在具体的事上“悟”。可能这种人以为自己已经领悟了“大道”,但是一碰到事情,就会乱了阵脚。王阳明对自己的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人需在事上磨。只有经历了事情,在事上磨炼了自己,在事上废了心思,得到了锻炼,才会对自身有提高,之后再遇到事,才不会慌乱。我认为这与现如今我们倡导的“实践出真知”不谋而合。我们从五六岁开始接受教育,大家普遍以书为标准,认为书上都是正确的,认为书就能给予人们足够的营养,而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很多学生,甚至是二十几岁的大学生,都很少有实践的经历,一直活在书堆中,很少走出来感受社会,去经历事情。然而,我们终将进入社会,终将自己面对各色各样的人和事。当失去“学生”“子女”这些护身符,我们是否有能力独当一面我想,只有有了足够的“遇事”经历,“处事”经验的人,才能有自信,坚定地回答一个“是”字。 《传习录》中有高深的“心学”真谛,也有对人生有启发意义的易懂的箴言。我尚未对《传习录》进行精细的研读,对其中高深的心学真谛仍处于一知半解状

钱学森生平事迹介绍资料

钱学森生平事迹介绍

钱学森生平介绍 钱学森,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航空领域的世界级权威、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挚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领袖人物——堪称二十世纪应用科学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他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成为和其恩师冯·卡门并驾齐驱的航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并以《工程控制论》的出版为标志在学术成就上实质性地超越了科学巨匠冯·卡门,成为二十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极少数的巨星之一;钱学森同志也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之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中国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学森一九一一年十二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一九二三年九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一九二九年九月考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现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一九三四年六月考取公费留学生,次年九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一九三六年九月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师从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一九三八年七月至一九五五年八月,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并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近似”公式,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爱国主题演讲稿:弘扬钱学森精神,争做新时代好青年

爱国主题演讲稿:弘扬钱学森精神,争做新时代好青年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弘扬钱学森精神,争做新时代好青年》。 “总有一种信念,能够跨越时空,铸就世界科技的高峰;总有一种精神,能够归于永恒,照亮民族复兴的征程。”同学们,为了民族的独立自主,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了人民的安居乐业,多少的爱国知识分子贡献了他们毕生的精力,为人们爱国做出了行动的表率,钱学森便是其中的一位。 钱老出生于上海,是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先后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师从冯·卡门,曾官拜美国陆军航空兵(今天的美国空军)上校,在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担任重要职务,被美国人称为“五个师也不换”的著名科学家。1955年,为了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钱老突破重重阻力回到中国,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钱老是中国人的骄傲。钱老的一生,是为国奉献、敬业创新的一生,是关心祖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一生,是值得我们学习弘扬其精神的一生。

学习钱学森,我们的学校在行动。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学习钱学森精神”的活动,黑板报比赛、手操报比赛、演讲比赛、诗歌朗诵、讲座等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我觉得还不够,“前人走过的路是踏着荆棘,和着鲜血的路”,我辈出生于安宁和平的时代,更应该深刻地了解钱学森的精神内核,做到居安思危、勤奋学习、报效祖国。 我们要学习钱学森无私报国的爱国热情,学习他“我是中国人,当然忠于中国人民!”的铮铮誓言,学习他“今后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的卓绝奉献。我们要学习钱老敬业奉献的无私精神,学习他几十年如一日,在中国环境最恶劣的地方坚持实验,为国建下赫赫功绩,却从不把荣誉放在心上的无私奉献精神。我们要学习钱老学习他开拓创新的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钱老的一生,也正是因为坚持敢于开拓、大胆创新的创新精神,攀登了一个又一个的科学高峰。钱老多次提到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问题,也正是我们奋力前进、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不竭动力。 同学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伟人已去,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却伴我们左右,让我们再次踏上他曾走过的路,“爱国、敬业、奉献、创新”,做新时代新机遇下创造祖国未来的好青年!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读《钱学森故事》有感

读《钱学森故事》有感 一首好歌,能催人奋进,一幅好画,能陶冶性情,一本好书,能打动人心,受益终身。读了<<钱学森故事>>,我感触颇多,心情激 荡不已。 钱学森,1911年12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获得庚子赔款奖学金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1936年,进入加州理工学院研究院,师从气体动力学一代宗师冯.卡门,先后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并成为喷射推进实验室的创始人之一。与导师冯.卡门共同创立了举 世瞩目的“卡门-钱学森公式”,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1955年回国,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与钱伟长、钱三强被周总理合称为中国科技界的“三钱”。2009年10月逝世于北京。 “我姓钱,但我不爱钱。”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20年,20年里,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美国给了他很高的荣誉。然而,钱老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依然放弃一切决定回国。时任美国海军部次长金布尔声称“一 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中国去!”从此,美国对他的政治迫害接踵而至,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对他实施监视拘禁。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

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提前释放15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飞行员作为交换,钱学森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怀抱。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是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这是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组委会给钱老的颁奖词,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爱国是一种牺牲,只有当拥有爱国心的人在国家为难的时刻敢于站起来,甚至放弃自己的生命,革命年代、战争时代,多少仁人志士不惜为国家,抛头,洒热血,这种爱国热情是最最崇高的、值得我们尊敬的。钱老便是这样。 钱学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做出了巨大贡献。钱学森给了中国政府最重要的东西——信心。说到底,钱学森并不是第一个向中国政府提议发展导弹项目的人,苏联顾问早在钱学森之前就这样建议过。但显而易见的是,钱学森是第一个其意见得到认真聆听并被付诸实践的科学家。曾经在钱学森手下工作过的一位导弹科学家林津,1993年曾说:“钱学森的角色是象征性的,他并没有做出某项特别的贡献,或是研发出某一种特殊的导弹,但最重要的是他的全局观点和组织能力。他是能够向毛泽东和周恩来提出方案和建议的人。他给我们弄来研究经费,如果没有钱学森,国家领导人可能根本不会做出开展导弹研究项目的最终决定。”其次,钱学森总是能够一次又一次地启发手下人做出至关重要的成果,他领导着一群比他年轻整整一代的中国火箭科学家,他们被认为是中国空间研究技术的脊梁。这些人中的绝大部分在

弘扬钱学森精神

弘扬钱学森精神,培育爱国情操 人生是需要正确的价值观来支撑的,拥有正确价值观的人,能够无怨无悔地生活,尽心尽力地奋斗,心甘情愿地付出。正确的价值观铸就人生道德的防火墙,可以让人抵御不良风气的侵蚀,抵挡艰难困苦的打击。当今,各种思想意识的多元多样多变,东西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导致部分人价值观迷失,在此形势下,中央适时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爱国”作为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学时期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中学培养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的形式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就是选择伟人作为榜样,让中学生欣赏他们精彩的人生演出,感受他们璀璨的精神光芒,体味他们为成功所辛勤的付出,羡慕他们创造的丰功伟绩,领略他们的博大精深,用典型而生动、鲜活而具体的事例去展示伟人的心路历程,让学生在用心品读中,如坐春风,在熏陶渐染中,净化心灵,形成正确而坚定的人生价值观。钱学森先生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享誉海内外的科学巨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卓越功勋彪炳史册,崇高品德和精神光照后人。虽然斯人已逝,但风范长存,精神永垂。继承和弘扬钱先生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意义重大而深远。 弘扬钱学森精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教育学生报效祖国,培养赤诚忠贞的爱国之情。爱国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是民族精神财富中最瑰丽的珍宝,它具有巨大的向心力,没有爱国精神,国家将缺乏凝聚力,成为一盘散沙。钱学森先生告诉我们,爱国,就意味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就意味着无条件地服从国家的召唤,就意味着要将毕生的心血和才华奉献给国家。 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时,在美国学习、工作的钱学森先生,心系国家,密切关注局势的变化,义无反顾地放弃优裕工作和生活条件,决心早日归家,报效祖国。虽遭到美国政府的百般阻挠,甚至被投进监狱,失去自由,但他痴心不改,归心似箭。经历了一番艰难曲折,钱学森先生终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祖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归国后,他带领老一代航天人,披荆斩棘,克服重重困难,全身心投入到国家建设之中,在较短时间内铸就了“两弹一星”的历史丰碑,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晚年时,他密切关注着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凸显出这位伟人的胸怀和眼界,以及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在钱先生的心里,国为重,家为轻。他曾经深情地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他曾经坦率地说:“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他曾经真诚地说:“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国家。”他曾经忧虑地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爱国是钱学森先生终身不渝的情怀,是钱学森精神的基石。他始终保持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始终将个人前途命运深深融入国家、民族的复兴之中,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钱老先生以一生的成就和风骨树立了爱国的光辉典范,影响后人,烛照历史。在中学生中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就应该选择钱学森先生这样的伟人作为榜样,让学生志存高远,把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增强他们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代中学生成长于国家繁荣富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极为丰富的时代,他们视野开阔,个性张扬,追求个人利益和自由,注重实现自身价值,但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部分学生国家观念模糊,爱国情感淡漠,而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空洞,方式单一,甚至流于形式,应付了事。弘扬钱学森先生的爱国精神是中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当务之急。中学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组织学生聆听钱先生的故事,阅读有关他的书籍,观看他的生平图展,在谈心得、讲体会的过程中,让学生把激动的泪水凝固成爱国的磐石,将个人理想与

电影《钱学森》观后感

人生路,明辨之,择其善者 ——《钱学森》电影观后感一直以来,“钱学森”在我的心目中只是一个被贴上“科学家”标签的精神形象,我只是因为他是众所周知的“两弹元勋”而尊敬他。但是,看过电影《钱学森》之后,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我向往他与妻子的相濡以沫,更欣赏远在美国的他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选择。 在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的面前存在两条路,是选择继续呆在待遇优厚的美国,还是选择回到经济落后的中国?放弃了美国优厚的待遇和优越的环境,钱学森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国为当时百废待兴的祖国做贡献。意识到钱学森的巨大价值的美方又对其归国设置了重重障碍,甚至以间谍罪逮捕钱学森。最终,回国愿望强烈的钱学森几经辗转回到了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在钱学森要离开的时候,杜布里奇校长很不解地问他:“你回去能做什呢?”钱学森回答:“回到我的祖国,我总是能做些什么,也许,我还可以种苹果。”这是钱学森作出的选择,他为此付出了自己在美国拥有的一切,但是同时,他也收获了中国科技的发展,所有国人的尊敬。 是的,人生选择权我们不能转让,你的每一项选择,都是要自己来承担后果的,你的痛,你的苦,任何人,都无法替代;你的成功,你的失败,乃至你的人生,任何人,都负不起责任。因此,在人生的岔路口,我们需要作出选择,但

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明辨这些选择,然后择其善者。 人生路上,总免不了要做出选择。就像小时候,家长给你买衣服,要问你喜欢哪种颜色;上学了,老师给你出的选择题,你是选A还是B或者是C;高中,你要根据你的兴趣和爱好,决定是要选文科还是理科;上大学,也一样,首先要选择你要去哪座城市,什么样的大学;毕业了,要面临着找工作的选择,去大公司呢,还是小公司,或是自己创业?一系列的选择,时时刻刻围绕着我们,也在逼着我们必须明辨这些选择。 当你站到人生路口时,你要做的是冷静、沉着,以及多方位的思考。考虑它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考虑它带给自己多少和影响别人多少;考虑这个决定的成功与失败。这些都是你所要明辨的,而且不能顾此失彼。你考虑的越全面,在日后你越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 虽然现在很多学校,不乏一些知名的大学,教学过程中,缺乏很多必须的东西,比如教会学生们选择能力,就是其中严重缺失的内容之一。但是即使选择很困难,我们也不应让别人来替自己选择。我们可以偏听,可以倾听,可以学习,可以请教,但决不出让自己的职业、人生选择权。 人生选择,大不易,明辨之,择其善者。这就是我从电影《钱学森》中了解到的。

王阳明心学的当代意义

王阳明心学的当代意义 王阳明的心学,在过去的哲学教科书中,通常是作为“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而受到批评的,其实,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或哲学,王阳明的心学是明代中叶之后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思潮,其影响之广大,远极于日本等国,从而使王阳明成为一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思想家与哲学家。 王阳明的学说,大致由三个方面的理论所构成:(1)心即理;(2)良知与致良知;(3)知行合一。这三个方面理论的相互联系,构成了王阳明思想的有机整体。 “心即理”的观点,是王阳明学说的基础性理论,也是他全部思想所建立的基点。 它大致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本心”,这一本心实际上也就是我们生命的本原或本质。我们之所以具有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不仅能够视听言动,而且能够分辨善恶、能够感知外物,能够就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推理,根本原因即在于我们具有这样一个“本心”,如果没有这一“本心”,那么我们的全部生命活动就都是不可能的了。 他要强调的是,这一“本心”原来是包含着最高的“天理”或者天道的,“天理”不外乎人心,天道即是人道,所以“天理”就存在于人心,天道即是我们的“本心”。他说“心即理”,就是要我们都要明白这样一点:我们的“本心”或者本质原本就是与天道相一致的。人之所以可能是高尚的,根本原因正在于此。“心即理”的观点,其实就是要我们能够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本质原本与天一般高明,与地一般博厚,这样我们才能够光明正大,在天地间堂堂正正地做个人。“心即理”就是我们生活当中立足的基点,有了这个基点,我们的生活才不至于会迷失方向;有了这个基点,我们才能够真实地把我们自己的本质表现在生活实践的各个领域。 “心即理”的“心”,王阳明后来又将它称为“良知”。“良知”既然是“良”的,当然就是“好的”,因为它实在就是我们从天道那里所获得的“德性”。这个“良知”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并且它永远都在,不会消失的。 生活当中之所以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好人”,之所以还有各种各样的恶言恶行恶人恶事,不是因为那些人没有“良知”,而是因为那些人不能“致良知”。

钱学森生平事迹介绍

钱学森生平介绍 钱学森,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航空领域的世界级权威、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挚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领袖人物——堪称二十世纪应用科学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他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成为和其恩师冯·卡门并驾齐驱的航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并以《工程控制论》的出版为标志在学术成就上实质性地超越了科学巨匠冯·卡门,成为二十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极少数的巨星之一;钱学森同志也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之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中国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学森一九一一年十二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一九二三年九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一九二九年九月考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现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一九三四年六月考取公费留学生,次年九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一九三六年九月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师从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一九三八年七月至一九五五年八月,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并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近似”公式,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1950年,钱学森同志争取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钱学森同志由此受到美国政府迫害,遭到软禁,失去自由。 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释放15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高级将领作为交换,钱学森同志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自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