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异常

心理异常

如何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

一、心理异常鉴别诊断 1.心理正常、异常三原则 郭念锋教授认为:为了区分心理的正常和异常,就应该从心理学角度切入,以心理学对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性定义为依据:,才能使该问题明确化,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即"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是脑的机能",我们有理由提出以下三条原则: 1)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统一性原则(有无幻觉、妄想、自知力) 因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动或行为,必须就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不管是谁也不管是在怎样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中,如果一个人说他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而客观世界中,当时并不存在引起他这样感觉的刺激,物,那么我们必须肯定,这个人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产生了幻觉,另外,一个人的思维内部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性,这时我们便说,他产生了妄想,这些便是我们观察和评价人的精神和行为的关键,我们称它为统一性(或同一性)标准,人的精神或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统一性,必然不能被人理解。在精神科临床上,常把 有无"自知力"作为判断精神病的指标,其实这一指标已涵盖在上述标准之中,"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是患者对自身状态的反映错误,或者说"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的丧失。在精神临床上,还把"有无现实检验能力"作为鉴别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指标,其实.这一点也包含在上述标准之中,因为若要以客观事实来检验自己的感知和观念,必须 以认知与客观现实一致性为前提。上述标准对鉴别精神分裂症的幻觉,妄想等症状很有效。 2)心理活动内在协调性原则(知情意协调一致) 人类的精神活动虽然可以被分成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等部分但 它自身确乎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协调一致性 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比如一个人遇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会产生愉快的情绪,手舞足蹈,欢快地向别人述说自己内心体验,这样我们就可以

异常心理的主要表现

常见异常心理的主要表现 (一)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最常见的精神病性障碍,在全世界范围人群中至少1%的人有可能在其一生中发生此心理障碍。在我国90年代北京地区的统计患病率为0.97%。精神分裂症大多起病于青壮年,所以中学生和大学生正是在此病的高发年龄阶段,尤其是生活在大城市或是贫困地区的学生发病率较高。在青年教师中也不可忽视此病的发生。不少人以为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如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人格障碍等在严重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转向精神分裂症,或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下可以引发精神分裂症,其实这些都是被误解的习惯性错误看法。 对于精神分裂症的识别和诊断需要全面的观察及多种方法的确诊,了解患病前后的整体详细过程是帮助诊断的重要依据。由于此心理障碍的病因尚不清楚,它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下所产生的非特异性症状。尽管如此,大量的生物学、遗传学以及现象学的研究资料表明这是一种病理心理现象,是一种精神疾病。所以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是一种“临床”性的诊断,识别和判断都是依靠“临床过程”。 1.精神分裂症的主要表现 绝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表现出典型症状之前其实都已经处于多年的“隐性”状态。在此期间可能表现为退缩、孤僻或与众不同。通常称作为有点“怪兮兮”。他们的思维和语言令人费解,对外界事物的兴趣减少或反应怪异,要么觉得对于周围一切都没有感觉,要么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别人驱使的结果。有些患者认为自己非同于一般常人,具有特殊的能力和才华,有“神秘”和“超感”的体验。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情感冷漠、平淡或不适切,但由于意识清晰,智力正常,在学习的效率和成绩都一时显示不出存在问题。上述“怪兮兮”的状态可以持续数年,隐含地在逐步恶化,直到精神障碍首次发作前异常的思维和行为这才较为明显地表现出来。 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以及精神活动不协调。 (1)思维障碍。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是精神分裂症常见的思维障碍的两大类型。 思维形式障碍表现为思维的令人费解和逻辑紊乱。常见的特征性的表现形式有:

判断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三原则

判断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三原则 这就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无一明确的界限,正常人在某个时期也会有异常心理活动,精神病人哪怕就是最严重时也有正常心理活动。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心理学家为正确地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制定了不少测验工具与量表,并应用现代化的仪器去处理数据,使心理测量有了很大进步。但就是,由于人的心理活动极其复杂,简单的量表测得的结果只能就是起参考作用,判断一个人心理就是否异常及异常的程度,主要还靠认真观察。 1、主客观就是否相一致。主要就是观察其心理活动与外界环境的协调性。一个人正常的心理及受它支配的情感与行为,应与外界相协调,而不应发生矛盾与冲突,她们的言谈与举止行为,应该受到正常人的理解。比如说,一个同学在班级里唱一支一般化的歌曲,可引起大家的掌声,但如果在一个会议上突然引吭高歌,就会引起人们的惊讶。我们说前者为正常心理,后者为心理异常,因为与外界环境不协调。 2、知、情、意就是否相统一。就就是观察其心理活动与情感与行为的一致性。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应与受它支配的情感与行为就是一致的,人们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闷来肠愁瞌睡多;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都说明这种一致性。比如一个同学面带笑容地讲述她的不幸遭遇,我们说她对痛苦的事件缺乏相应的内心体验。知觉、情感、意向不协调,也就是一种异常心理。

3、人格就是否相对稳定。即观察当事人心理活动的相对稳定性。一个人受遗传素质、家庭教育、环境影响,使她们对现实有个比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的行为模式,这就就是人的性格特点。它相对稳定,如果一个人几年来一直寡言少语,不明原因突然变得话多而爱交往,给人一种判若两人之感,这就说明心理异常了。

基础心理学第四章 第三节 常见心理异常症状 要点

---------------------------------------------------------------最新资料推荐------------------------------------------------------ 基础心理学第四章第三节常见心理异常症状要点第三节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概述: 一.本节内容来自于[精神病学]中的[精神障碍的症状学],所以这里所说的心理异常的症状就等同于精神障碍(精神疾病)的症状。 二.症状学的定义: 异常的精神活动通过人的外显行为如言谈、书写、表情、动作行为等表现出来,称之为精神症状。 研究精神症状及其产生机制的学科称为精神障碍的症状学,又称精神病理学。 二.心理异常的症状与精神障碍的关系: 1.心理异常就是指心理不正常,是指有精神障碍(精神疾病)者的心理状态。 2.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是指精神障碍者异常精神活动的一些具体表现形式。 学习症状学知识,有助于我们对有无精神障碍的鉴别以及对各类精神障碍的诊断。 3.心理异常的症状是有轻重之分的;几种症状在一起可以组合成症状群(又称综合征),对各类精神障碍的诊断才更加有意义。 三.学习常见心理异常症状的目的: 精神科医生诊断、治疗精神障碍。 心理咨询师鉴别精神障碍、转诊。 1 / 17

四.对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辅助性的有条件的 1. 经系统临床治疗,病理性症状缓解或基本消失以后。 2.主要目的是社会功能康复和预防复发。 3.必须密切配合精神科医生一起实施。 第一单元认知障碍一.感知觉及其障碍(一)感觉的定义: 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知觉的定义: 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感觉到的事物的各种属性在脑中进行综合,并结合以往经验,在脑中形成的整体印象。 (三)感觉障碍: 感觉过敏: 感觉阈限降低感觉减退: 感觉阈限增高内感性不适: 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四)知觉障碍: 1.错觉: 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错听、错视等。 精神疾病患者的错觉不能接受现实检验。 2.幻觉: 指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

变态心理学——常见心理异常症状与对应病症

感觉过敏、内感性不适、感知综合障碍、情绪脆弱(神经衰弱)2、神经衰弱症候群: 注意减弱 3、应急相关的精神障碍: 心因性幻觉 4、癔症: 心因性幻觉、心因性遗忘 5、感染后虚弱状态患者: 感觉过敏 6、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 感觉减退 7、抑郁状态: 感觉减退、内感性不适、内脏性幻觉、感知综合障碍、思维迟缓、抑郁性木僵 8、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窥镜症、思维云集、病理赘述、夸大妄想(麻痹性痴呆)、注意减弱、记忆减退、遗忘综合症、情绪迟钝、易激惹、强制性哭笑。 9、意识障碍: 感觉减退 10、脑器质性疾病: 幻视、错构、虚构

幻视 12、人格障碍: 超价观念 13、精神分裂 内感性不适、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功能性幻觉、思维障碍、感知综合障碍、窥镜症、思维贫乏、思维松弛(思维散漫)~早期、破裂性思维(思维联想障碍)、思维中断、思维插入、思维被夺、思维云集、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自罪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内心被揭露感、原发性妄想、强制性思维、情绪迟钝(早期)、情绪淡漠(衰退期)、情绪纠错、意志缺乏(衰退期)、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木僵。 14、颞叶癫痫、颞叶肿瘤: 幻嗅 15、偏执性精神障碍 被害妄想 16、癫痫 幻触 17、强迫症 强迫性思维 18、躁狂

思维奔逸、易激惹 19、心情障碍狂躁: 思维奔逸 20、心境障碍抑郁发作: 思维迟缓 21:器质性精神障碍痴呆 思维贫乏 22、脑器质性与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有意识障碍思维不连贯 23、情绪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 夸大妄想、记忆增强、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 24、情绪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 自罪妄想、记忆增强 25、更年期、老年期精神障碍: 嫉妒妄想(更年期)、疑病妄想 26、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 嫉妒妄想、遗忘综合症。

判别心理异常的标准(精)

判别心理异常的标准 1.社会适应标准 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 造环境。即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依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但该标准受到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和不同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2.内省经验标准 以当事人自己的主观体验为标准 如当事人自觉焦虑、抑郁、不能自控行为等。 治疗者或研究者对异常心理现象的主观判断 3.统计学标准 在普通人群中,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呈正态分布。心理正常与否由其偏离平均值 程度决定。 该法以统计数据为依据,多以心理测验为工具。 4.医学标准 精神障碍是躯体疾病。存在着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基础。 心理和行为表现的异常是疾病的症状。 病因为脑功能失调 心理异常的生物学基础 遗传学基础 大脑的解剖与生理基础 神经生化基础 变态心理学的生物医学观点 ①对于病因的解释:遗传、神经生化、内分泌、神经系统等 ②诊断系统:临床医学诊断标准 ③治疗方法:医学治疗方法、药物 心理异常的社会-文化根源 一、心理异常的物质根源 1.生物学基础决定心理异常的发生和存在 2.社会-文化因素一一决定心理异常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方向 社会-文化因素:指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生产水平、阶级差别、民族传统、风俗习惯、人际关系、家庭状况、伦理道德观念和教育方式等。 二、社会文化因素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心理异常的发生: 1.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持续影响:如不良社会制度、宗教迷信、种族、性别歧视、不良社会风气、不良文化习俗等的持续影响。 2.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尤

其是强烈的社会文化冲击:如社会动乱、外敌入侵、战争、社会经济大衰退、文化性大迁徙、都市化过程中的农民涌入城市等。 3.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如人格欠健全、心理品质较差、适应能力低下等心理异常的心理学观点 精神动力学观点 --- 本能作祟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观点一一习得的 认知心理学观点一一认知歪曲 人本-存在主义观点一一自我选择的第五章神经症 神经症(neurosis):是一组心因性障碍,人格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致病主要因素,但非应激障碍,是一组机能障碍,障碍性质属功能性,非器质性;具有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症状。 包括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虚症、恐怖症、躯体形式障碍等等。 主要表现为焦虑、烦恼、抑郁、恐怖、强迫、疑病症状或各种躯体不适感,患者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器质性病理基础。青年期与老年期发病者居多,女性更多见。 特征:1.通常与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具有持久性,病程至少 3个月以上 2.强烈的心理冲突,感到不能控制自认为应该被控制的心理活动 3.一般能适应社会,但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 4.精神痛苦,迫切要求治疗,自知力完整 5.无器质性病变做基础 主要分类: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神经衰弱一、恐怖症 定义: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病人明知没有必要,但仍不能防止恐惧发作,恐惧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病人极力回避所害怕的客体或处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 (二)诊断标准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以恐惧为主,需符合以下4项: ①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恐惧,恐惧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 ②发作时有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 ③有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 ④知道恐惧过分、不合理,或不必要,但无法控制; (3)对恐惧情景和事物的回避必须是或曾经是突出症状; (4)排除焦虑症、分裂症、疑病症。 (三)临床表现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判别标准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判别标准 教学内容:介绍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判别标准,介绍几种常见的异常心理。 教学重点:对异常心理的理解,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判别标准,区别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原则 教学目的:通过本讲能使服刑人员能从不同角度理解异常心理的概念,特征及其外在表现形式,掌握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判别标准,从而使服刑人员能在面临心理问题时及时调适,以及有效地提高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学过程: 一,概念的阐述: 今天给大家讲的主要是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判别标准。正常心理既我们平常所说的健康的心理,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体的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状态。 异常心理是指个体在生活中出现的不正常的心理活动,也就是说其心理活动与其他人相比出现的一些反常的,特殊的,或过于兴奋,或过于消沉的行为反应。异常的心理既不是精神疾病,也不是人格异常,而是一种因外界不良刺激所引起的病态心理和病态行为,是正常人对客观现象的歪曲的反应。 二,介绍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判别标准: 首先我们要明确:如何判别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这是很难有统一的和简单的标准。 表现为: (1)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是相对的。两者在某些情况下有者本质的差别。 (2)异常心理的表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生物因素,心理状态,社会环境等,所取的角度不一样,标准也就不一致了。 常用的判别标准主要有: 1、心理测验的标准:运用各种心理测试,如记忆测验,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等来判断记忆是否有障碍,智力水平如何以及构成人格思维度或因素的变化情况。它所提供的数据较为准确,是一种规范化的测验。 2、社会常态测验,在这里的正常与异常是以社会常态来比较的,凡是符合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的行为,亦即为社会一般人所认可和接受的行为,即为正常,否为不正常,缺陷在与时间限制,地域限制,人的思想觉悟的限制。 3、社会适应的标准,它是以人的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个体良好的顺应为出发点,并从个体对社会,集体,人际关系,人和自我态度中和、习惯行为方式来观察正常与否,但是因为适应与无适应之间无客观标准,所以这一标准也不能完全适用。 4、主观经验,病人或心理障碍者本人的主观经验常常是一个极有参考价值的标准,即“自知之明”当也有病人已失去了正常的生活能力,却坚决否认自己“不正常”。这种主观经验也恰恰说明其心理异常。

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区分

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区分 (一)异常心理的分类 1、心理困难:轻微的社会适应不良和人格偏差 2、心理障碍:神经症和心身障碍 3、心理疾病:精神分裂或狂躁等(非咨询范畴) (二)心理问题四分法 1、心理问题:近期发生、内容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剧烈的心理紊乱状态,心境和情绪产生一定波动,但思维保持严密的逻辑性,人格也十分完整。(即一般心理问题) 2、心理障碍:有较大的情绪波动,出现各种违反逻辑性思维的错误。初始反应强烈,如在暴怒情况下,出现强烈的非理智行为。心理行为异常持续的时间较长(1个月以上),心理负担难以克服,有时可伴有躯体化症状或人格上的问题,如心理生理障碍、退缩和攻击等。 3、心理疾病边缘状态:患者往往带有不很典型的异常精神现象,如注意力涣散、好幻想、意志力减弱、自我评价偏离常态、社会交往和人格方面的改变等。 4、心理疾病:表现最为严重,常见的有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等。患者主客观世界不一致,知情意不统一、协调性被破坏,自知力不完整,出现幻觉和妄想,行为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人格明显改变,拒绝就医服药。 由心理问题到心理疾病是一个逐渐加重的病理层次。一般而言,前两类需要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后两类则适宜以药物治疗为主。早期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可避免向心理疾病的演化。另外有一些心理疾病由于其症状不是很典型往往易被忽视,易被普通人群认为是一般的问题或个性原因而导致误诊。 (三)判定异常心理的方法 1、社会适应方法:(主要是通过日常观察,但是不够准确) (1)一般常态心理,偶有不适,但会消失(2)一般病态心理,较为吃力,努力可好 (3)较重病态心理,严重适应失调,无法正常生活 2、医学方法:以有无器质性病变作为判断标准 3、统计学方法:极端值为变态 4、心理测验方法:标准化测验量表 5、内省经验方法:当事人的主观体验(即自知力) 6、价值观方法:心理行为与价值观是否一致 (四)病与非病的三原则 心理活动的正常与异常之间的差别是相对的,由于心理异常表现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很难找出一个统一公认的判别标准,但基本原则如下 1、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因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动和行为,必须就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一个人如果看到或听到了客观世界中不存在的东西,这个人的精神活动就不正常了,他产生了幻觉。一个人的思维内容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便形成妄想。这些都是我们观察和评价人的精神与行为的关键,我们称它为统一性标准。人的精神或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同一,必然不能被人理解。 2、心理活动的内在一致性原则 人类的精神活动虽被分为知、情、意等部分,但它自身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具有内在的协调一致性,这种协调一致性能够保证高度准确和有效的反映客观世界。(比如遇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会产生愉快的情绪,手舞足蹈,欢快地向别人述说自己内心的体验)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人格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般是不易改变的。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出现问题,我们就要怀疑其心理活动是否出现异常。所以,人格的相对稳定性是区分心理活动正常与异常的标准之一。(五)心理不健康的分类 1、一般心理问题 (1)由于现实生活、工作压力等因素产生的内心冲突,并因此体验到不良情绪 (2)不良情绪不间断持续一个月,或不良情绪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 (3)行为不失常态,对社会功能无严重影响(4)行为无泛化 2、严重心理问题

变态心理学常见问题一览

变态心理学常见问题一览 一、变态心理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症状、主要症状、核心症状 症状:患者病后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 主要症状:是在患者病程的大部分时间都存在的的一系列症状,可能是引起患者情绪问题的原因,也可能是情绪问题所导致的结果。 核心症状:在求助者病程一系列症状中,最主要的症状,其他症状一般是继发或伴发的。 2、关于生理功能和躯体症状 生理功能是指人体八大系统的正常的作用。比如消化系统主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呼吸系统主呼吸等等。躯体症状是指躯体能够感觉到的不适或被观察的到的异常 3、预后和转归 预后是指事先推测疾病的过程和结局,是对未发生的事情的一种推测,不是对已发生的结果的总结。 转归是指疾病的结果。疾病经治疗最后是治愈、未愈或死亡,是已经出现的结果,与预后是不同的概念4、精神病、精神病性障碍、非精神病性障碍 现在尽量不用精神病这一说法。因为精神病这一概念是一个日常概念。界定的范围不明确。 现在的概念体系是: 精神障碍----------包括精神病性障碍和非精神病性障碍 所谓精神病性障碍是指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精神病(比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等)。 所谓非精神病性障碍是相对前者而来的,是指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 (比如:各种没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焦虑症等等) 所以焦虑症是第二种情况,是心理咨询的范畴。 你在这里之所以有疑问,可能是因为教材上说“我们的工作范围是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以及可疑神经症”。其实在三级书上44页“四、注意事项”的第一句话 实际上,非精神病性心理障碍者是心理咨询的主要工作对象。 二、易混淆的症状辨析 1、强迫观念与强制思维 强制性思维的另一种叫法是思维云集,顾名思义,是指一股潮水一般的思想,突然大量出现在大脑内。突然出现、突然消失。 强迫观念:是指一种观念或思概念反复出现在患者脑海中,明知不必要,但仍然无法摆脱 2、疑病观念和疑病妄想 疑病观念是超价观念,是在一定现实基础上形成的,患者坚信不疑的错误观念。 疑病妄想是内容荒谬的,患者坚信不疑的思维 二者在表现上都是患者坚信不疑,但区别就在于:前者内容是有现实基础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或解释。后者是没有现实基础,是荒谬的,无法解释或理解。 所以前者见于神经症,后者见于精神分裂症。 3、耳鸣、真性幻听、假性幻听 耳鸣:一般来说声音比较单调,而且是非言语性质的。 真性幻听:多为言语性幻听,也就是说其内容多为言语性质,就像平常人说话一样,有节奏、语音、语调等的变化,见于多种精神疾病。 假性幻听:和前两者的主要区别是所谓“听”到的声音是直接在脑内呈现的,不是通过听觉器官听到的。

常见心理问题

问答题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 一、认知障碍(感知障碍、思维障碍、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自制力障碍) (1)感觉障碍a.感觉过敏:病理性或功能性感觉阈限降低对外界低强度刺激过强反应(神经症患者)b.感觉减退:对外界刺激感受迟钝(多见于抑郁、木僵、意识障碍)c.内感性不适: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精神分裂,抑郁,神经症) (2)知觉障碍a.错觉: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精神疾患的错觉不能接受现实检验,常带有恐怖性质b.幻觉:A.幻听:精神病的诊断鉴别(精神分裂症,器质性、心因性、功能性精神障碍)B.幻视:精神分裂C.幻嗅:D.幻味E.幻触F.内脏性幻觉:患者躯体内部有性质很明确,部位很具体的异常知觉。精神分裂症,严重的抑郁症G.思维鸣响:听到自己所思的内容。 (3)感知综合症:非真实感,周围事物像水中月,镜中花(1)思维形式障碍:a.思维奔逸:思维活动量增加,语言多,快,转换话题等特征(躁狂状态或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b.思维迟缓:思维慢,反应迟缓,语音低沉,抑郁思维联想(抑郁状态性精神障碍)c.思维贫乏:思想内容空虚,概念和词汇贫乏,回答语言少,慢,多见神经分裂症d.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联想松弛、内容散漫、答非所问,精分早期e.破裂性思维:旁人无法理解其意义,

精分特征的思维联想障碍f.思维不连贯g.思维中断:大脑一片空白h.思维插入:思维被夺得感觉j.思维云集:大量的内容突然出现,迅速消失k.病理性赘述:不能简单明了,直接了当的回答问题。L.病理性象征性思维(紧抱暖气片)z.语词新作x.逻辑倒错性思维:吃菜就是吃祖先。 (2)思维内容障碍(精神分裂):a.妄想:A.关系妄想(吐痰针对他)B.被害妄想:偏执性精神病。C.特殊意义妄想D.物理影响妄想(X光、激光)E.夸大妄想:夸大财富、地位(情感性躁狂)F.自罪妄想G.疑病H.嫉妒J.钟情K.内心被揭露感,又称洞悉感:分为原发性:突然发生,与处境无关,继发性b.强迫观念又称强迫思维,反复出现脑海中,多见于强迫症,思维多见于精神分裂症。c.超价观念:发生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观念是片面的,有出入的,只是有这种观念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多见于人格障碍和心因性精神障碍。(1)注意障碍: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感知觉、思维、记忆、智能等活动之所以能正常进行,均需要注意的参与,因此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共有的属性,患者主动和被动的注意的兴奋性减弱,注意容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从而记忆力受到影响。(神经衰弱症状群、脑气质性精神障碍) (2)记忆障碍:记忆包括识记、保存、认知和回忆四个过程。记忆障碍包括:a.记忆增强:不重要的事都回忆起来(精神障碍、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b.记忆减退c.遗忘,有心因性遗症,对某一特定经历完全遗忘d.错构e.虚构

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

一、认知障碍 一、感知障碍: (一)感觉障碍:1、感觉过敏,2、感觉减退,3、内感性不适 (二)知觉障碍:1、错觉, 2、幻觉: (1)按感觉器官分: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 (2)按体验来源泉不同分:真性幻觉、假性幻觉 (3)按产生的特殊条件分:功能性幻觉、思维鸣响(回响)、心因性幻觉 (三)感知综合障碍 视物变形症、非真实感(水中月、镜中花)、窥镜症(自己面孔变形) 二、思维障碍 (一)思维形式障碍(包括联想障碍和思维逻辑障碍) 1、思维奔逸:兴奋性联想,语量多,语速快,口惹悬河,滔滔不绝,意联,音联 2、思维迟缓:语量少,语速慢,反应迟缓,思维活动缓慢,联想困难,思考吃力 3、思维贫乏:回答简单,沉默,不主动讲话,语速不慢,思想内容空虚,概念词汇贫乏 4、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联想松弛,内容散漫,很不切题,答所非问,与其交谈十分困难 5、破裂性思维(语词杂拌):内容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联想过程破裂,但意识清楚没问题 6、思维不连贯:意识有障碍,意识不清 7、思维中断:无意识障碍,突然中断停顿,心里明白,脑子空白 8、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夺:思想不属自己,别人强加;思想被外界掠夺 9、思维云集(强制性思维):不受意愿支配,强制大量涌现脑内 10、病理性赘述:夹杂不必要细节,不觉自己啰嗦 11、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词句有特殊含意,非患解释别人无法理解 12、语词新作:自己创造文字、图形、符号 13、逻辑倒错性思维:推理荒谬,植物和动物是我们祖先 (二)思维内容障碍 1、妄想(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 (1)按妄想内容分: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特殊意义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自罪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内心被揭露感 (2)其他妄想:被窃妄想、变兽妄想、非血统妄想 (3)按妄想起源分:原发性妄想、继发性妄想 2、强迫观念(强迫性思维,多见于强迫症):强迫性回忆、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计数、强怕性怀疑、强迫性对立观念 3、超价观念:意识占主导错误观念,观念片面,坚持不能自拔 三、注意障碍、记忆障碍与智能障碍 (一)注意障碍(意识障碍总是伴随注意障碍) 1、注意减弱:主动、被动注意兴奋性减弱,注意疲劳不集中 2、注意狭窄:注意范围缩小 (二)记忆障碍 1、记忆增强:病理的增强,病前不能想起的事都能回忆起来 2、记忆减退:远、近记忆力减退 3、遗忘:顺行性遗忘,逆行性遗忘,心因性遗忘症 4、错构:记忆的错误 5、虚构:未发生的事,说成确有其事 (三)智能障碍:1、精神发育迟滞, 2、痴呆:综合征(征侯群),意识清楚下后天记忆智能受损 四、自知力障碍 神经症:有自知力,能认识自己不适,主动叙述病性和要求治疗 精神障碍:无自知力,否认自己有精神障碍,拒绝治疗 二、情绪障碍 一、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绪障碍 1、情绪高涨:自诉心里高兴,自我评价高,自己能力强,自负,易激惹 2、情绪低落:面带愁荣,愉快感缺失,自我评价低,自信不足,自责

常见的儿童心理异常行为

儿童在生长发育期,爸爸妈妈们除了要注意孩子身体的发育,更要注重孩子的心理教育。 有些孩子的心智发育水平在同龄孩子面前会显得跟不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平时及时的观察和预防。让我们来看看一些常见的儿童心理行为异常的五大障碍表现。 1.五大心智障碍 智力发育障碍 在发育期间儿童的智能显著低于同龄儿水平,同时伴有明显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障碍,这种小孩看上去很幼稚,表情呆滞,有的孩子有很特别的面容,还可能伴有一些畸形,遇上这种情况应马上到医院去检查,以尽早治疗。 学习障碍 这种孩子智力正常,在早年可能有一些不明显的语言和运动发育上的问题未引起重视,小孩主要表现为阅读障碍,拼写障碍和运算障碍,因此学习成绩差。若自己的小孩有这类问题也应及时到医院检查,以进行特殊矫治。 缺陷多动障碍 这类小孩智力正常,表现为不分场合的多动,但注意缺陷是实质问题,由于注意缺陷影响听课效果,所以学习成绩很差,这种情况也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和矫治。 语言发育障碍 小孩理解语言和说话延迟或理解和说话能力不如正常儿,智力发育在正常范围,应尽早到医院或专业机构进行语言训练。 发育协调障碍 这种小孩自幼运动发育落后,大运动,精细运动不协调,平衡功能也很差,如容易摔跤或者拍球和书写困难,甚至口腔、舌体等运动不协调还可导致进食、说话和阅读困难,智力发育可在正常范围,如发现自己的小孩有这类问题应也尽早到医院或专业机构进行训练。 2.其他行为问题 (1)吸吮手指 婴儿吸吮手指是一种正常现象,以后随年龄增加,对外界环境的兴趣增加,对自身刺激的注意力减少,吸吮手指的行为会自行消退。一岁后,若小孩仍然经常吸吮手指则属一种不良的行为表现。造成这种行为不消退的原因有:与人交往、玩耍过少,饥饿时未及时哺乳等。 专家建议: 在小孩出生后就应经常给小孩讲话,因2-3个月的小孩特别喜欢注视正在说话的人脸,并对说话人的面部表情和口形进行模仿,当小孩5个月会抓物体和对外界环境的兴趣明显增加时,应经常给小孩玩玩具,并常带他们到户外去玩,去接触其他小孩,饥饿时应及时哺乳等。总之在他们醒着的时候应有丰富多样的生活环境,这样他们才会将对自身刺激的注意力逐渐转向周围世界。 (2)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不良习惯。多发生于3一6岁的小孩,症状可持续至青春期。咬指甲的发生常与家庭不和、心情矛盾、精神过度紧张等有关。多数儿童可随年龄增加自行消失,少数人可持续至成年期。 专家建议: 防治这种不良习惯主要应改善和消除造成儿童精神情绪紧张的一切因素。严重者或较大儿童应到医院进行矫治。 (3)倔强 2~3岁小孩,在意志开始发展的早期阶段有一些违拗和反抗心理属正常行为,对不利

10种常见的异常心理现象

10种常见的异常心理现象 心理疾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除了季节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还与个人心理素质、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过往精神病史等因素有关。正常人也可能出现短暂或轻度的异常现象,时间短、程度轻,尚不能贴上精神病的标签。如果发现有以下的一些异常举动,就要开始关注心理健康了。 1、疲劳感 持续时间较短,不伴有明显的睡眠和情绪改变,经过休息和娱乐即可消除。 2、焦虑反应 正常的焦虑反应常有其现实原因,如面临高考,但可随着事过境迁而很快缓解。 3、类似歇斯底里现象 多见于妇女儿童,如女性大喊大叫、撕衣毁物、痛打小孩,甚至

威胁自杀、儿童可有白日梦、谎言表现。 4、强迫现象 有些办事认真的人反复思考一些是不是得罪某个人、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等情况,但持续时间不长,不影响生活工作。 5、恐怖感 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时仍有现恐怖感,有时也想往下跳,这种想法如得到纠正不再继续思考,属正常现象。 6、疑病现象 很多人都将轻微的不适现象看成严重疾病,反复多次检查,但检查如排除相关疾病后能按医生的劝告,属正常现象。 7、偏执和自我牵挂 如走进办公室时,人们停止谈话,就会怀疑人们在议论自己,这种现象通常是一过性的。 8、错觉 正常人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及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出现错觉,

但经反复验证后可迅速纠正、成语“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均是典型的例子。 9、幻觉 正常人在紧张时可听到叩门声、呼唤声,经确认后能意识到是幻觉现象,医学上称之为心因性幻觉、正常人在睡前和醒前偶有幻觉,不能视为病态。 10、自笑 自言自语、有些人在独处时自言自语甚至边说边笑,但有客观原因,能选择场合,能自我控制,属正常现象。

心理问题的划分及鉴别标准

心理问题的划分及鉴别标准需要区分的是: 1、重性精神病与神经症、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区分的重点——自知力、求医行为。 2、神经症与一般、严重心理问题的区别:区分的重点——心理冲突的性质。 2.1心理冲突有常形与变形两种。 2.2常形与变形的区分有两个标准:是否具有道德性质(是否能区分开道德与不道德)、是否与现实有直接联系。如出现第三者后,在离婚与不离婚中矛盾,这就与现实事件直接联系,并能区分开道德与非道德性质。这就是常形。如一个人整天想着是该吃饭还是不吃饭,与现实事件无直接联系,并且无法区分开道德与非道德性质。这就是变形。 2.3心理冲突如是常形,就可能是一般、严重心理问题,最多是心理障碍 2.4心理冲突如是变形,就可能是神经症。 3、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的区别: 3.1一般心理问题:符合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持续一个月或间断持续两个月)、情绪反应仍在理智控制之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效率下降)、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状态。 3.2严重心理问题: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刺激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强烈(靠自然发展和非专业干预难以解脱)、持续时间长久(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有时伴有某一方面的人格缺陷。 4、在心理诊断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词:非精神病性心理问题 4.1非精神病性心理问题即是指:除了重性精神病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包括: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4.2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又被称为可疑神经症:第三种类型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已接近神经衰弱或神经症,或者它本身就是神经衰弱或神经症的早期阶段。有时,我们也把有严重心理问题但没有严重的人格缺点者(如均衡性较差的人格)列入这一类。 4.3因此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以总结为:可疑神经症,接近神经衰弱或神经症的早期阶段,严重心理问题但没有严重人格缺陷的求助者。接近神经衰弱或神经症的早期阶段,严重心理问题但没有严重人格缺陷的求助者。 我们可以把心理诊断中经常出现的几个诊断结果按严重程度做如此划分:重性精神病——神经症——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严重心理问题——一般心理问题 怎样判别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 心理异常的实质,就是异常心理的原因、机理和心理结构问题。心理异常是大脑的结构或机能失调或者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紊乱和歪曲,既反映了个人自我概念和某些能力的异常,也反映为社会人际关系和个人生活上的适应障碍。 但是要清晰地判别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异常心理与正常心理之间的差别常常是相对的,两者之间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本质的差别;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又可能只有程度的不同。其次,异常心理的表现受多

特异体质、特殊疾病和心理异常学生的管理办法

冲镇中学对特异体质、特殊疾病和心理异常学生的 管理办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为加强对特异体质、特殊疾病和心理异常学生的管理,有效预防和减少学生人身伤害或其它事故,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我校特制定此管理办法: 一、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李安峰 副组长:吴碧蓉加尔肯 组员:哈里亚库木斯古丽刘向荣及各班班主任 二、基本定义: 特异体质,是指体质状况不同于常人,例如对药物、食物、油漆、花粉过敏等。通常分为:过敏体质,指有的人对药物反应高于一般人,其中一部分是由遗传因素所致,称为特异体质;另一部分是由免疫系统参与而形成的差异,称为变态反应。 特殊疾病,是指非危及生命的恶性病变,包括心脏病、脑血管疾病、轻微脑中风、癫痫、血液系统疾病等。 心理偏差,是在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和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歪曲的反映。 三、有关法规: 中小学校发现或者获知学生擅自离校、旷课、重大生理心理异常等可能导致人身伤害事故的情况时,应当及时告知学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并协助采取相应措施; 中小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习、考察、社会实践和其他集体活动,应当注意与学生的生理、心理状况相适应,并采取安全措施。对已知有特异体质或者疾病的学生,应当特殊照顾。学校组织校外活

动需要租用交通工具的,签订合同时,出租方应当提供驾驶员驾驶资格和交通工具的合法有效证件。 中小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对抗性体育活动前,应当提出安全要求,并采取防护措施。 中小学校学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制止学生携带凶器、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物品入学;做好学生上学、放学的安全工作;学生有不良行为的,应当告知学校;学生有特异体质的,应当向学校提供书面诊断证明或者书面报告。 提倡中小学校学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为学生办理意外伤害保险。 (二)《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 第三十七条监护人发现被监护人有特异体质、特定疾病或者异常心理状况的,应当及时告知学校。学校对已知的有特异体质、特定疾病或者异常心理状况的学生,应当给予适当关注和照顾。生理、心理状况异常不宜在校学习的学生,应当休学,由监护人安排治疗、休养。 (三)《学校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第九条第七款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特定疾病,不宜参加某种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但未予以必要的注意的,学校应当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第十条第三款学生或者其监护人知道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患有特定疾病,但未告知学校,成学生伤害事故的,学生或者未成年学生监护人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四、管理措施: 1.加强卫生设施建设。学校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具有从业资格的专职医务(保健)人员或者兼职卫生保健教师,购臵必需的急救器材和药品,保障对学生常见病的治疗,并负责学校传染病疫情及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专职医务(保健)人员或者兼职卫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

第二节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 第一单元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概念 正常心理活动三大功能:○1适应环境,健康生活 ○2正常交往,履行责任,和谐融洽 ○3反映世界,适应社会,创造和谐环境。 第二单元正常与异常心理区分 常识性:1、言谈、思维、行为、怪异 2、情绪体验、表现过度 3、社会功能残缺 4、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 非标准化:1、统计学常模(偏离统计常模) 2、文化人类学(文化习俗偏离) 3、社会学角度(对社会准则破坏) 4、精神医学(古怪无效观念行为) 5、认知心理学(个性主观不适应) 标准化:1、医学标准(大脑精细病理变化) 2、统计学标准(心理测验) 3、内省经验标准(病人和心理学观察者的自知力) 4、社会适应标准(社会常模) 心理学:1、主客观世界统一原则(同一性):精神、行为与外界环境同一, 2、心理活动内在协调性原则:知、情、意协调统一 3、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 第三节常见异常心理障碍 第一单元认知障碍 感觉障碍: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内感性不适 知觉障碍:错觉、幻觉○1感受器不同: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一、感知障碍○2幻觉体验:真实幻觉、假性幻觉 ○3产生条件:动能性幻觉、思维鸣响、心因性幻觉 感知综合障碍:视物变形症、非真实感、窥镜症。 1、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贫乏、思维松驰或散慢、破裂性思维、 思维不连贯、思维中断、思维插入、思维云集、病理性赘述、病二、思维障碍理性象征性思维、词语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

按内容不同: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特殊意义妄想、 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自罪妄想、 ○1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内 心被揭露感。 2、思维内容障碍:按起源关系不同:原发性妄想、继发性妄想。 ○2强迫观念:强迫性回忆、穷思竭虑、计数、怀疑、对立观念、 动作 ○3超价观念 1、注意障碍:注意减弱、注意狭窄 三、注意、记忆2、记忆障碍:记忆增强、记忆减退、遗忘(顺行性遗忘、逆行性遗忘、心因性 与智能障碍遗忘)错构、虚构 3、智能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痴吊。 4、自知力障碍:自知力完整、无自知力。 第二单元情感障碍 一、以程度变化为主:情绪高涨、情绪低落、焦虑、恐怖、 二、以性质改变为主:情感迟钝、情感淡漠、情绪倒错 三、脑器质性损害:情感脆弱、易激惹、强制性哭笑、欣快 第三单元意志行为障碍 一、意志增强 二、意志缺乏 三、意志减退:抑郁状态、意志减退 四、精神运动性兴奋:协调性精神运动兴奋、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 五、精神运动性抑制:木僵、违拗(主动性违拗、被动性违拗)蜡样屈曲、缄默、被动性服从、 刻板动作、模仿动作、意向倒错、作态、强迫动作。 第四节常见精神障碍 第一单元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 一、精神分裂症:青春型、偏执型、紧张型、单纯型、混合型 二、偏执性精神障碍(妄想性障碍) 三、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 第二单元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一、躁狂发作:轻型躁狂、无精神病症状躁狂、有精神病症状躁狂、复发性躁狂症。 二、抑郁发作:轻型抑郁症、无精神病症状抑郁症、有精神病症状抑郁症,复发性抑郁症。

正常人会出现哪些异常心理现象

正常人会出现哪些异常心理现象? 精神正常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问题,关键是这些症状的产生背景、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对个体和环境的不良影响如何。正常人也可能出现短暂的异常现象,时间短、程度轻,尚不能贴上精神病的标签。如以下的情况: (1)疲劳感:通常有相应的原因,持续时间较短,不伴有明显的睡眠和情绪改变,经过良好的休息和适当的娱乐即可消除。 (2)焦虑反应:焦虑反应是人们适应某种特定环境的一种反应方式。但正常的焦虑反应常有其现实原因,如面临考试,并随着事过境迁而很快缓解。 (3)强迫现象:有些办事认真的人反复思考一些自己都意识到没有必要的事,如是不是得罪了某个人,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了等。但持续时间不长,不影响生活工作。 (4)恐怖和对立:我们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时仍会出现恐怖感,有时也想到会不会往下跳,甚至于想到跳下去是什么情景。这种想法如果很快得到纠正不再继续思考,属正常现象。 (5)疑病现象:很多人都将轻微的不适现象看成严重疾病,反复多次检查,特别是当亲友、邻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或意外死亡

后容易出现。但检查如排除相关疾病后能接受医生的劝告,属正常现象。 (6)偏执和自我牵挂:任何人都有自我牵连倾向,即假设外界事物对自己影射着某种意义,特别是对自己有不利影响、如走进办公室时,人们停止谈话,这时往往会怀疑人们在议论自己。这种现象经过片刻的疑虑之后就会省悟过来,其性质和内容与当时的处境联系紧密。 (7)错觉:正常人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及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出现错觉,但经重复验证后可迅速纠正。成语“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均是典型的例子。 (8)幻觉:正常人在迫切期待的情况下,可听到“叩门声”“呼唤声”。经过确认后,自己意识到是幻觉现象,医学上称之为心因性幻觉。正常人在睡前和醒前偶有幻觉体验,不能视为病态。 (9)自笑、自言自语:有些人在独处时自言自语甚至边说边笑,但有客观原因,能选择场合,能自我控制,属正常现象。 王泽荣

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

第三节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 一、简述感知觉障碍的种类及其特点。 感觉障碍 (1)感觉过敏: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如声光的刺激以及躯体上的某些轻微不适感的感受 性增高。多见于神经衰弱,癔病,更年期综合征,感染后的虚弱状态等。 (2)感觉减退:对外界刺激的感受性减低,如强烈的疼痛,或者难以忍受的气味,都只有轻 微的感觉。严重时,对外界刺激不产生任何感觉(感觉消失)。感觉减退较多见于入睡前的瞌睡状态、抑郁状态、木僵状态,或在某些意识障碍时以及癔病和催眠状态。感觉障碍多见于癔病。 (3)感觉倒错:对外界刺激可产生与正常人不同性质的或相反的异常感觉。多见于癔病。 (4)内感性不适(体感异常):躯体内部产生各种不舒适的或难以忍受的感觉,都是异常的 感觉,且往往难以表达。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及颅脑外伤性精神障碍。 知觉障碍 (1)错觉:是歪曲的知觉,也就是把实际存在的事物被歪曲地感觉为与实际完全不相符合的事物。 (2)幻觉:一种虚幻的知觉,是在客观现实中并不存在某种事物的情况下,病人却感知有它的存在。如无人在现场时,病人听到有责骂他的声音,或看到某人在窗外。 听幻觉:临床上最常见,幻听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听到各种不同种类和不同性质的声音。视幻觉:较常见,内容也较丰富多样,形象可清晰、鲜明和具体,但有时比较模糊。 嗅幻觉:多见的是一些使病人不愉快的难闻的气味,如腐烂的食品、尸体、烧焦物品、粪便或化学药品的气味。 味幻觉:较少见,病人尝到食物中有某种特殊的或奇怪的味道,因而拒绝进食。 触幻觉:常见的是麻木感、刀刺感、通电感、虫爬感等。 内脏性幻觉:可产生于某一固定的器官或躯体内部。 运动性幻觉:本体感受器如肌肉、肌腱、关节等运动和位置的幻觉。 (3)感知综合障碍:它是另一类较常见的感知觉障碍。病人在感知某一现实事物时,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整体来说,是正确的,但是对这一事物(包括个人躯体本身)的某些个别属性,如形象、大小、颜色、位置、距离等却产生与该事物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感知。 二、简述思维障碍的常见类型与特点。 1、思维联想过程的障碍 思维联想活动量和速度方面的障碍 (1)思维奔逸:这是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主要指思维活动量的增多和转变快速而言。多见于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的躁狂状态。 (2)思维迟缓:这是一种抑制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以思维活动显著缓慢,联想困难,思考问题吃力,反应迟钝为主要特点。常见于躁抑症抑郁状态。 (3)思维贫乏:主要特点是思维内容空虚,概念和词汇贫乏,对一般询问往往无明确应答反应,或仅简单的答以“不知到”,“没有什么”。 (4)病理性赘述:这是以思维过程的主题转换中带有粘滞性、停留在某些枝节问题上而抓不住主要环节为其主要特点。 思维联想连贯性方面的障碍 (1)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在精神分裂症早期,病人思维活动可表现为联想松弛,内容散漫,对问题的叙述不够中肯,也不很切题,缺乏一定的逻辑关系,以致使人感到交谈困难,对其言语的主题及用意也不易理解。 (2)思维破裂:病人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思维联想过程破裂,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