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津市东丽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天津市东丽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天津市东丽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十一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全面实现“拼搏五年创百亿强区”奋斗目标,实施“三四五六”发展计划,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三级财政收入比2005年分别增长2.15倍、3.1倍。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十五”总投资的5.2倍。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经济成为拉动全区经济快速增长的强大引擎。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发展迅速。沿海都市型农业初具规模。改革开放更加深入。国有企业、投融资体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等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展招商专项行动。板块经济集聚效益明显。逐步形成6个工业园区、8个高端服务业集聚区、3个农业园区的发展格局。华明工业园区、航空产业园区成为全市示范园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城市建设与管理取得新进展。在全市率先实施城市化战略。华明示范镇作为天津市首批宅基地换房试点,成功参展2010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军粮城新市镇、金钟新市镇、新立新市镇被列为天津市第三、四批示范小城镇

试点,城中村和中心城区改造工程全面启动。民计民生持续改善。在全市率先创建充分就业区。在全市率先实现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全覆盖,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社会救助一体化。社会保障水平走在全市前列。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素质教育取得新成效。卫生投入力度加大,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体育事业不断繁荣发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国防建设、妇女儿童工作、老龄和残疾人事业等取得新进步。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加强等。“十一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巨大成果,充分展示了东丽速度、东丽效益和东丽精神。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总体看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从国内看,经济结构转型加快,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全市看,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逐渐成为主导。滨海新区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发开放进入新阶段,“三个层面”联动协调发展,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从我区看,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上升期,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加美好生活充满新期待。“十一五”期间积蓄的发展潜力将进一步

释放,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城市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将进一步发挥。

“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互动促进的新阶段,处于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既是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也是面临挑战的矛盾凸显期,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黄金期。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抢抓滨海新区加快开发开放历史性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构建和谐社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融入滨海、集聚优势、构筑高地、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全面实施“三四五六”发展计划,“高端产业、自主创新和生态宜居”三个高地基本建成,努力建设国家级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和生态宜居新城区,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下转第28版)

(上接第25版)

要遵循和落实好以下原则: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坚持把高水平发展作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标准;坚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坚持把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支撑;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二、发展目标

通过五年的努力,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创新能力明显提升,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国际型、知识型、生态型、创新型现代化津滨新城区城市格局基本确定,使我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走在全市前列;在富民强区、民生保障、公共服务、和谐社会建设方面走在全市前列。

第三章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做大做强高端制造业

(一)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航空航天产业。以做大和完善总装等高端配套服务、培育和延伸产业链为方向,形成功能完备的航空配套服务体系。生

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新兴研究领域,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形成规模化、产业化。节能环保产业。大力发展低碳环保、节能减排、清洁能源等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产业链。积极引进智能电网。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以太阳能、地热能等为发展重点,提升改造新型建材行业。

(二)发展壮大优势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大型成套、配套设备制造,打造装备制造业集群品牌。汽车部件产业。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自主化生产,加快“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研发,形成完善的汽车零部件自主研发、设计、试验和制造产业体系。电子信息产业。加快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研究射频识别、传感器等为代表的物联网产业,努力搭建云计算、信息交互和信息安全等公共服务平台。

(三)加快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以显著增强自主研发能力为核心,以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各类园区为载体,引进与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浓厚发展氛围,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向园区集聚,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二、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

(一)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

金融服务业。重点引进银行、风险投资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培育科技创业投资风险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围绕楼宇经济规划发展区域,进一步完善专业化服务体系。加快培育本区总部企业,吸引国际、国内500强和中国民营100强总部。会议会展业。围绕东丽湖会展及文化休闲旅游中心,加强与国际会展机构的合作,培育专业会展企业,形成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常年性会展平台。科技和信息服务业。重点发展科技研发、科技咨询、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加快传统物流业、批发零售业向电子商务业转型。文化休闲旅游业。以休闲度假、农业观光、小城镇特色、文化传承旅游等为发展重点。构建“会展商务旅游”、“休闲度假游”、“生态体验游”、“水主题运动游”、“民族工业游”、“民俗文化游”、“农业休闲观光游”七个旅游系列品牌。创意产业。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广告设计、咨询策划、文化展演业,推动动漫、手机游戏、网络游戏、创意体验等特色化发展,打造创意体验产业链。

(二)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

现代物流业。形成以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为主的现代物流体系。进一步做大做强钢铁物流、商贸物流、航空物流等专业化物流。高端商贸业。打造津塘公路、金钟路商贸聚集带。加快城市副中心、新市镇商业中心设施建设。提升改造

传统批发零售和餐饮住宿业。现代教育培训业。以校外教育培训为主、其他教育培训为辅,发展高端行业技术培训,成为立足东丽、服务全市的订单式专业技能教育培训中心。居民服务业。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立以家庭服务业为主的便民惠民体系。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满足居民基本需求和特色需求。房地产业。积极稳妥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围绕生态宜居区和服务业集聚区的开发建设,重点发展居住、休闲、旅游等多种房地产形态。

三、发展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

发展效益提升型和功能多样型的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加快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打造全市农业高新技术研发推广中心、农产品加工物流中心、农业高科技企业的聚集区、农业生态旅游基地、科普教育和农耕渔猎文化展示基地、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先导示范区。

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产业高端化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化发展都市型农业。加快产业集群化发展。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和竞争优势,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吸引相关配套企业集聚我区,形成产业集群,实现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产业融合化发展。强化现代服务业与工业有效对接、联动和配套发展,与都市型工业深度融合。强化

都市型农业的生态、景观和休闲功能,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产业链延伸与整合。大力扶持发展上下游配套产业,重点发展航空航天等国际性配套产业,推动价值链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端延伸,在国际分工中找准区域定位,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第四章

优化空间格局

一、城市功能定位

根据我区的区位特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文化底蕴,进一步明确我区的城市功能定位,即建成重要的国际航空枢纽、国家级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天津市高端服务业基地、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生态宜居城市。二、空间发展布局

实施“双城带动,高端引领;两轴三带,跨越发展”基础布局,承接天津市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的城市及经济功能的辐射带动,依托京津塘高速公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轴和津塘公路现代服务业发展轴,建设北部生态休闲经济带、中部先进制造经济带和南部海河服务经济带。在此基础上,实施圈层式和组团式相结合的航空城导向布局,以航空产业区为航空城核心区,建设紧邻空港区、空港相邻地区和外围辐射区。

三、高水平建设生态宜居城区

完成东丽中心城区、华明新市镇、军粮城新市镇、金钟新市镇和新立新市镇建设,基本完成东丽湖宜居区建设,打造经济、社会、生态高度和谐,生活、技术、自然充分融合,居住环境清洁、优美、舒适,社会发展稳定、协调的生态宜居城区,形成以水系相通、绿带环绕、道路相连、居住区和功能区合理布局的组团式城市发展格局。

四、提升工业园区载体功能

东丽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电子信息和汽车产业,建设成为功能齐全的先进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东丽航空产业区重点发展航空器总装和零部件研发制造、临空高新技术产业,打造“中国航空城天津东丽”城市品牌。滨海重机工业园重点发展重型成套装备制造业,建设成为集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国家级重型装备制造业基地。华明工业园重点发展航空航天、电力电气、先进装备和总部经济产业,建设成为先进的科技型、生态型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军粮城科技创业园重点发展科技研发、商务办公、总部经济产业,建设成为创新要素高度集聚的科技创新区和人才高地。

五、加快发展服务业集聚区

华明商务商贸区重点发展商务商贸、科技研发和金融服务产业,建设成为生态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东丽湖会展及文化休闲旅游中心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会议会展、生态宜居,建

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北方一流经济区和生态居住区。东丽湖总部基地重点发展科技研发、航空配套、高新企业孵化、金融服务,建设成为高新企业总部集群。海河中游中央国际服务区重点发展国际商务、文化创意、金融服务,建设成为中国北方国际商务中心。天钢柳林城市副中心建成多个城市综合体,打造成商务会展、商业娱乐、创智产业、休闲旅游为一体、面向国际的生态型服务都市区。万新商务区大力发展大型城市综合体,科技研发总部,建设成为中心城区最具活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津塘公路高端服务产业带重点发展高端商贸、产业金融、国际商务,建设成为现代服务业高度集聚的城市商务经济带。金钟创意产业园建设成为工业设计、楼宇经济、商务办公于一体的创意产业集聚区。航港物流中心大力发展航空物流,建设成为具有东丽特色的网络化、信息化、标准化中国北方国际航空物流总部基地。军粮城城市商务圈重点发展楼宇总部、金融服务,以高铁车站为载体打造城市综合体。

六、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

积极发展农业科技研发、科普培训、电子商务、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建设成为全市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先导示范区、农业高科技企业聚集区、农业高新技术研发推广中心、农产品加工物流中心、农业生态旅游基地、区域科普教育和农耕

渔猎文化展示基地,打造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

七、支持服务市级功能区加快发展

优化资源配置,与坐落在我区的空港经济区、泰达西区和滨海高新区三个市级功能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重点发展航空制造、科技研发、光电一体、汽车、生物医药、电子通讯、新能源等产业,提升总体功能,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调共进。

第五章

提升新城区建设管理水平

一、全面推进新城区建设

基本完成新市镇和城中村改造等建设。加快华明新市镇东区建设,基本完成军粮城、金钟和新立新市镇建设,完成城中村改造任务。完成重机工业园还迁住宅项目建设。推进天钢柳林城市副中心建设。基本完成万新街南片6村和新立街崔家码头村还迁住宅建设。配合海河风情带、北岸都市商务区、创智产业片区、区域行政与国际社区的建设。落实中心城区提升改造规划。加快东丽湖生态宜居区建设。重点建设中心环路、东文路。形成环境一流、设施完善、管理先进、平安和谐的重要居住片区。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七横七纵”路网体系。加快建设覆盖全区“七横七纵”城市主干道路交通体系。加快建设张贵庄轻轨站,提升改造军粮城火车站。推进水治理。实现九条南北向河道“五横九纵”水网布局。实施新地河、中河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构建张贵庄污水处理系统,实施津塘公路、中河等污水管网建设。加快电网提升。推动军粮城、金钟新市镇及袁家河等变电站建设。实施开发区、东丽湖、华明工业园、智慧城等高压线切改入地工程。重点实施光伏发电厂等新能源电厂接入。推进气热配套。协调实施高压管线和高调站建设。重点实施东北郊电厂对华明新市镇、东丽湖地区供热工程。增容改造无瑕花园和大毕庄锅炉房。开发利用地热能源和地源热泵高新技术。

三、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强化市容环境管理。加强临街建(构)筑物清洁维护。推进重点区域、道路及各示范镇灯光建设。全面清理违法占地和违法建设。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和执法水平。加强创新型和谐社区管理。推进社区居民依法自治,实现政府服务与社区居民自我管理的良性互动和有效对接。整合社区信息资源,加快信息化建设。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升服务水平。

四、推进信息化建设

坚持以信息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经济运行和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数字东丽空间信息

平台和公用信息平台,健全支撑数字东丽运行的信息资源、管理和政策体系,完善数字东丽信息化科学发展的应用系统。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水平,争创全国一流数字化城区。

第六章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一、加快绿色生态建设

加快生态林业转型步伐,构建功能完善、群落稳定的区域绿地系统。实施沿路、沿河绿化,重点建设金钟河、海河等“五条绿带”,外环线、蓟汕高速等“三条绿色廊道”,南淀和东丽湖“两个生态区”,东丽经济开发区、空港经济区等“八个绿化园”,形成“五带、三廊、两区、八园”覆盖全区的生态网络,建设成为布局合理、生态优良的宜居区,有特色、强基础、有远见的先行区,传统林业向都市型林业转型的示范区。

二、加强环境保护

保护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现有水域资源。加强水污染防治,加大工业污水综合整治力度。实施水体生态修复,维护水域生态平衡。保护大气环境。加大燃煤设施污染防治力度,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严格控制工业废气排放。防治机动车尾气污染、地面扬尘污染和餐饮娱乐业油烟污染。控制固体废物与噪声污染。建立固体废物资源化信息平台,加快

推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实现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加强噪声污染防治,严格控制社会生活、交通、建筑施工和工业等噪声。增强环境监控响应能力。建立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完善环境应急体系,实现应急响应标准化和程序化,提高特、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应对能力。

三、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模式,提高有机、绿色农产品比重。推行工业领域清洁生产,从源头和整个生产过程控制污染。开展第三产业清洁生产,鼓励优先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环境友好型产品。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淘汰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落后技术、工艺、设备,重点研究开发生态工程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节水技术、无废少废工艺、废物再生循环利用技术等,推广能源梯级利用。加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积极开展节水、中水回用,实现水资源多样化循环利用。推进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土地利用率。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开展生活垃圾、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体系。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打造新立街汽车零配件制造及相关行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和华明生态型低碳高新技术产业园。把军粮城街打造成社区氛围、建筑设计和生活方式低碳化的生态新城,把华明街打造成能源、交通、建筑、工业等

七个方面“低碳化”的低碳新城,把无瑕街打造成“中国北方循环经济发展标准示范区”。

第七章全面实施自主创新

和人才强区战略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全面推动与加快科技进步。整合优质科技资源,加快建立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实施“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激励和推动全社会创新创业。实施重点行业和企业科技创新对标专项。持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重点支持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全面带动企业尤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深入落实自主知识产权战略,开展支持企业获取、形成和应用自主知识产权试点工作。持续强化科技服务。加快科技创新的强化项目组织向整合资源转化,建立完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保险和担保等业务的政府支持机制,推动产学研联合体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推进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快建立对外科技合作平台,营造集聚吸纳各类人才的环境,进一步扩宽引才引智渠道。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加大政府对科技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改革财政资金的投入方式。探索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风险投资公司。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和金融机构多元化融资渠道。建立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企业投入主体多元化新

型科技投入体系。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创新科普工作体制机制,以重点人群带动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加强科技传播能力建设,进一步拓宽科技知识传播渠道,持续提高科学素质服务能力。

二、加快建设人才强区

大幅度提升人才总量和质量。统筹推进各支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人才总量和规模不断壮大,人才队伍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文化层次和产业分布更加合理,基本满足我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突出引进和培养科技型创新创业人才。建设创新型城区的要求,加强人才载体平台建设,加大科技型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组织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活动。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完善人才工作重点联系单位制度,建立人才评价发现机制,改革人才选拔使用方式,筹建人才信息综合服务网络平台,健全人才奖励体系,建立高级人才服务快速反应机制。健全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加快研究制定支持企业人才发展的政策,研究制定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到我区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制定扶持我区科技服务中介组织机构发展的政策、支持政产学研联合体建设的政策、支持企业引进经营管理人才的政策、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保障政策,落实人才资金向企业延伸的实施细则。

第八章

着力改善民计民生

一、健全群众就业增收和财产增长机制

多措并举保证就业稳定。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实现多渠道安置就业。大力扶持有能力的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整合培训资源,开展意向培训。加快筹建区人力资源信息新平台。坚持不懈促进群众增收。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增加“薪金”收入;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增加“股金”收入;加快土地流转,增加“租金”收入;完善保障机制,增加“保障金”收入。落实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强化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不断规范用工行为,督促劳资双方签订劳动合同。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不断完善覆盖全体从业人员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努力构建人员范围广覆盖、保障水平多层次、制度办法可衔接、管理服务现代化的全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及运行机制。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养老和医疗保障高于全市水平。

三、提高社会救助水平

建立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使社会救助工作由普惠化向高质化发展,服务困难群众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保证社会救助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强化社会救助管理,完善医疗救助

机制,建立完善救灾救济工作机制,加强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四、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建立健全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综合评价机制。促进基础教育科学发展。整合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落实新市镇配套幼儿园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整合优质高中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改进教育评价制度。进一步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促进民办教育高质量发展。

五、提升卫生服务能力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创新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体制机制,完善社区公共服务模式。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构筑区域“2+2+6+n”卫生服务布局,改造东丽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中心,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六、提高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水平

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搞好社区体育,完善区、街乡、社区三级群众体育组织网络。不断提高竞技体育实力。强化训练和管理,完善训练网络。稳步发展体育产业。逐步形成以竞技体育经营、体育咨询培训为主,体育产品营销为辅的体育产业结构。

七、促进人口健康发展

调控人口总量与结构。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创新完善各项管理和奖励辅助制度,健全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提高人口计生工作水平。创新群众自治工作机制,推进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全覆盖。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深入开展流动人口维权工作,创造流动人口良好就业环境。完善组织机构建设,切实加强流动人口信息化管理和治安管理。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全面实现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完善社会老年保障服务体系。完善残疾人保障和服务体系。

八、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推进依法治区。建立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公正廉洁执法工作平台建设。切实规范行政行为,进一步提高执法效能。完善司法保障,强化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平与效率。开展“六五”普法宣传教育,加强“法治东丽”建设。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加强村委会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健全村(居)民代表评议村(居)委会干部制度。

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各类群众团体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和社会调节作用。不断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依法保障群众民主权利。

九、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健全社会稳定风险分析评估机制,严格落实涉法涉诉案件终结制度,完善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和社区服刑人员社区矫正工作制度,建立重点地区排查整治长效机制。大力维护社会稳定。落实信访稳定工作责任制。强化法律援助规范化建设。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预防和减少各类案件发生。加强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工作。加强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建设。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平台。加强消防安全、防震减灾、气象灾害防御等应急体系建设。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机制。保障食品和药品安全,推进质量安全准入制度,加强市场监管。

第九章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推进文明城区建设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为目标,以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为核心,培育弘扬新时期东丽精神。充分发挥工青妇和工商联等群团组织作用,广泛开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创建和军民共建活动,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