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常州市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五讲 工业文明时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江苏省常州市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五讲 工业文明时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江苏省常州市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五讲 工业文明时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江苏省常州市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五讲 工业文明时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工业文明时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知识结构

(一)拿破仑战争与维也纳体系

1.拿破仑战争

(1)拿破仑战争的性质:拿破仑战争自始至终一直具有反干涉和谋取霸权的性质,在1807年前,反干涉性质占主导地位,从主流上看,是进步的,正义的。1807年后,拿破仑想在国外推行无限制扩张和建立欧洲霸权,是非正义的。

(2)拿破仑战争的影响:①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使法国在十几年间主导了欧洲的国际事务,但也把法国拖入了与包括俄国在内的所有欧洲国家主要列强对抗的地步。②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为西欧的大部分地区带来了具有革命意义的立法,传播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并冲击了诸如贵族、教会和手工业行会等特权体制。③战争促进了欧洲大陆民众中民族主义思想的传播。

2.维也纳体系

维也纳体系是历史上第一个规定国际关系格局的体系,不过当时只限于欧洲。

(1)维也纳体系的建立━━维也纳会议:1814—1815年间,参战国派代表在维也纳召开会议,处理战后问题。会议由俄、英、普、奥四大国操纵。大国在如何分赃和抢占利益上矛盾重重,长时间进行着频繁而激烈的争吵和讨价还价。会议最后签署了“最后总决议”,通过这些决议确定的欧洲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被称为维也纳体系。

(2)维也纳体系的结果:历史的逆流阻挡不了历史前进的步伐。19世纪早期的革命、独立和改革以法国七月革命为代表标志了体系名存实亡。1848年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维也纳体系彻底瓦解。维也纳体系存在于工业革命已经在欧美扩展的蒸汽时代,它的瓦解是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必然结果。

(3)对维也纳体系的评价:①维也纳体系是对法国大革命的反动,是历史进程中的一股巨大逆流,因为它是欧洲专制君主们企图采用高压手段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体现。作为最早的国际体系,首先开出了大国逞强、肆意践踏小国主权和安排弱国命运的恶劣先例。②在一定程度上开了以召开国际会议的方式解决争端的先河,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二)一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第一次世界大战

(1)背景:①经济上的竞争,一战前欧洲大多数强国都卷入了关税战和对外国市场的竞争。②1900年,世界上大部分领土已被分割完毕了,新兴强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③很多国家倾向于利用军事增长,例如英国和德国都深陷其中的战舰竞赛,作为分散人们对国内严重社会危机注意力的一种方式。④相互冲突的联盟体系的形成。对殖民地的竞争转而促成了互相冲突的联盟体系的形成,形成的两大军事侵略集团是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这些联盟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战争的到来。⑤被统治民族的不断高涨的民族主义愿望。

(2)主要过程:①战争的欧洲阶段(1914-1917年),主要战事有:1914年发生在西线的消耗战,特别是马恩河战役;1915年东线上俄国的退却;1916年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②战争的全球阶段(1917年),1917年因两个事件——俄国革命和美国参战,而被证明是决定性的一年。特别是美国参战这个事件使战争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最初为欧洲问题而开战、实质上是欧洲的战争转变成全球范围的战争。

(3)影响:①第一次世界大战从内部削弱了欧洲,降低了其在整个世界的实力地位。从全球的观点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它开始了欧洲霸权的削弱——这一过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宣告完成。这一削弱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和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减弱。②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殖民地地区出现了革命的浪潮,虽然这些革命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914年以前的那些年里,但正是战争本身直接促进了革命。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惨遭战祸的世界人民普遍渴望和平,战胜国也希望维持有利于自己的和平的世界秩序,避免再次发生战争带来的动荡。这就促成了国际关系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外交的调整。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按照改变后的力量对比重新瓜分世界,划分欧洲、亚洲的政治版图,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建立了新的国际秩序,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凡尔赛体系

①1919年6月28日,一战的战胜国签订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又相继同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订和约,1923年另订《洛桑条约》以代替《色佛尔条约》。这些条约,构成了所谓的“凡尔赛体系”。

②维护机构——国际联盟。1920年初正式成立,总部设在日内瓦,以“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为宗旨。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以维持世界和平为宗旨的国际组织,曲折地反映了世界人民的愿望,顺应了整体世界发展的趋势。尽管英法操纵下的国联并没能像人们期望的那样保障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但不等于说世界范围的政治性国际组织完全没有存在的现实基础。事实是,在世界日益联成整体,各种因素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下,日趋衰落的英法已不具备驾驭全球事务的实力。

③构成“凡尔赛体系”的一系列条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在欧洲、近东和非洲建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所建立起来的凡尔赛体系和国联从一开始就没有稳定的基础。美国由于十四点计划遭到阉割和国联领导权被英法占据而拒绝批准和约,并拒绝参加国联,使凡尔赛体系和国联缺少了足够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政治与经济力量的支持。苏维埃俄国被排斥在和会之外,以德国为首的各战败国也被剥夺了发言权。它们都对这个体系持敌对态度,这使凡尔赛体系的影响只能达到莱茵河边。同时,与欧洲直接相关的战债和赔款问题,解决的也不顺利。这一些都使凡尔赛体系刚刚建立就面临严重的挑战。和会没有讨论远东问题,日本对欧洲问题又很少有发言权,这就使将远东强国拉入国际体系的希望至少暂时无法实现。

(2)华盛顿体系

列强在欧洲的关系得到调整后,它们在远东地区的利益冲突就突出出来。而且,美国既然没有参加国际联盟,那它就更需要寻找一个新的切入点,介入国际事务,为实践反映美国资本利益的“机会均等”、“门户开放”原则树立一个样板。远东成了可以满足美国要求的地方。当时,美国以它在大战中的作用和战后政治经济力量的强大,以及由此带来的全球范围的巨大影响,使任何一个欧洲大国都不能忽视美国的要求。1921—1922年在华盛顿召开的九国会议,建立了华盛顿体系。它的主要功能是调整了列强在亚太地区利益的基础上建构起这里的“新秩序”。这既反映出巴黎和会在建立一个全球性国际体系方面的不足,也体现出随着全球联系的日益密切,过去那种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已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如果不能建立起一个全球性的国际体系,那就必须在远东单独建立一个与欧洲平行的体系以

弥补其不足。

(三)二战与雅尔塔体系

1.第二次世界大战

(1)背景:20世纪20年代后期是繁荣、稳定与和解的几年,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则进入了萧条、危机和战争时期。30年代上台的德国和日本的新领导人决意修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领土和约,并有办法、有决心这样去做。他们大规模重整军备的计划和惊人的侵略行径急剧地改变了势力均衡。较弱的意大利不再是徒劳无益地企图向现状挑战的唯一的修正主义国家;第三帝国和日本帝国也给修正主义运动增添了力量,导致了一个全新的势力平衡。由于英国、法国及其欧洲大陆盟国坚持维护现状,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努力要求改变现状,因五年计划而变得强大起来的苏联在国际事务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而出现了一种三股主要力量并立的情况。

(2)主要过程:①走向战争阶段,指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之前。主要的大事有:日本入侵中国;意大利征服埃塞俄比亚;西班牙内战;奥地利和捷克和斯洛伐克的灭亡。其中西班牙内战的意义非比寻常,因为它实质上是两种冲突的统一体——一种是西班牙社会的腐败和紧张局势引起的根深蒂固的社会冲突,一种是由思想体系的冲突和大国利益的冲突引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彩排。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到来,1939年9月1日清晨,德国闪击波兰,9月3日,英国和法国都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此拉开了大幕。③战争的欧洲阶段,主要战事有:对波兰的瓜分;德国在西线大举进攻北欧和西欧,占领了丹美、挪威、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等国;德军绕过马奇诺防线,侵入法国境内,英法军队敦克尔刻大撤退,1940年6月,德总攻法国,意也对法宣战,法投降;1940年7月—10月,德进攻英国,即不列颠之战;对巴尔干半岛各国的征服;对苏联的入侵。④战争的全球阶段,主要大事有:1941年12月7日,日本人袭击了珍珠港,从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欧洲范围的冲突转变为全球性的冲突,进入了全球性战争阶段;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1942年,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在作战中优势明显,强大的攻势蹂躏了苏联、北非和太平洋的大部分地区;随着苏联人在斯大林格勒的巨大胜利、英国人在埃及的突破性进展、盟军在法属北非的登陆、1943年墨索里尼的垮台、盟军对德国的连续不断的轰炸和日本舰队在太平洋的失败,战争开始出现了转折;1944年至1945年,欧洲基本上已被由东挺进的苏联红军和从西面的诺曼底登陆海滩涌入的英美联军解放;1945年日本投降。

(3)影响:①二战使欧洲遭到彻底的战争破坏,元气大伤。②二战是人类进入20世纪后经历的一场空前浩劫,战争的总体性、残酷性和全球性在这场战争中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③二战向人们提示了在核时代打世界大战将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因此,战争手段的迅速发展,反过来又成了遏制战争的有力武器。原子弹的出现使人们不得不考虑全面战争将会造成全球毁灭的后果,从而在把战争作为解决国家之间争端的工具时要三思而后行。④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为美苏两极格局取代。美苏确立了战后两国共同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制。⑤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2.雅尔塔体系实质:所谓雅尔塔体系,主要指1943年至1945年战时盟国领导人从德黑兰、雅尔塔直至波茨坦会议以及期间另一些重要的双边和多边会谈中所形成的一系列公报、议定书、协定、声明和备忘录等确认的对战后世界秩序所作的安排。它是二战期间和结束时,大国之间尤其是美苏之间实力对比和妥协的产物。是美苏确立的战后两国共同主宰世界的体系。

(四)多极化趋势

两极格局形成后,美苏争霸;生活在美国的羽翼下的欧洲,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开始了联合自强和崛起,逐渐走出了美国的阴影;日本在战后经济迅速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和发展;中国开始振兴,都极大的改变了冷战背景下的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力量对比,世界格局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

苏联解体后,冷战结束,美苏两极的世界格局崩溃。不过,美国难以实现独霸世界的目的,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仍在继续,而且这种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更加不可逆转。

就目前情况来看,国际政治关系中存在美国、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五个力量中心。五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各个地区和许多国家。五个力量中心之间存在的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使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限制,有利于世界的安全与稳定。

二、重难点解析

1.世界大战和法西斯主义是现代化的反动

现代化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前进中有曲折和倒退,在20世纪上半期表现为两次世界大战和法西斯主义。一战是少数大国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而进行的战争。但是,这次战争的时代背景与以往不同,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兴起和整体世界形成以后发生的,因此战争的特点和影响也与以往大不相同。整体世界形成后,少数大国的殖民地和经济利益遍布世界各地,成为拥有全球性利益的大国,由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局部地区的利益会牵涉到全球性利益。因此,少数大国的争夺具有了全球性,使得战争具备了转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世界大战提供了必要的手段。现代通讯和交通工具的发明缩短了世界各地的距离,战争才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同时,科技的进步带动了武器的发明,坦克、飞机、远程大炮大大增强了武器的杀伤力,使得战争更加残酷,毁灭性更大。参战的国家只有动员国家的全部力量,才能够维持战争。这样,现代战争涉及的范围和残酷性远远超过了近代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挑起者仍然沿用近代争夺殖民地的方式,企图用战争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战争一旦爆发,就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远远超出了挑起者短期内结束战争的预想,演变成长达四年之久的世界大战。而且战争的原则是保存自己,消灭或者削弱对方。但是,在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虽然英、法等国最终战胜,可是战争给自身带来的打击和损失巨大到难以承受的地步。违背整体世界发展趋势的战争使战争挑起者自食其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惨遭战祸的世界人民普遍渴望和平,战胜国也希望维持有利于自己的和平的世界秩序,避免再次发生战争带来的动荡。这就促成了国际关系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外交的调整。这些调整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整体世界发展的需要,但是,这些调整是初步的,极其有限的,不足以起到全面适应现代化新发展的需要。以维持世界和平为宗旨的国际联盟被少数二流大国所操纵,民族自决权的承认只局限在有限地区和国家。特别是维持和平的着眼点只放在了世界政治秩序上,完全忽视了如何维持制约世界政治秩序的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空前严重,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欧美国家不顾整体世界的存在,延续传统的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做法,对外进行倾销,本国高筑关税壁垒,在势力范围内实行保护性、排他性政策,使得世界经济陷入混乱。已经失去了殖民地的德国和殖民地较少的日本难以摆脱经济危机,改变了二十年代的外交政策,走上了法西斯对外侵略的战争道路。

法西斯主义同样是对现代化的反动。法西斯统治逆历史潮流而动,在国内彻底抛弃民主,实行恐怖独裁统治。畸形的战争经济阻碍了正常的经济现代化发展。对外侵略战争无意义地耗费了本国现代化取得的物质财富,肆意践踏各国的主权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原则,也打断了被侵略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在思想文化方面,法西斯企图消灭人类精神文明的一切成果,使人们的思想倒退到愚昧、盲从的中世纪,人的价值遭到蔑视,人的权利被彻底取消,人性被泯灭。

在科学昌明、民主进步的二十世纪,法西斯主义的出现和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是人类历史的大倒退。特别是法西斯主义的出现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德国和日本作为传导型的现代化,尽管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工业化的成就,但是由于没有全面推进现代化,最终成为破坏人类文明的罪魁祸首,也使本民族堕入毁灭的边缘。

2.对联合国的认识:

酝酿于反法西斯战争年代的联合国,不是国联的延续,而是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崭新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发展到现在,规模很大,各种机构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教文卫等各个领域。可以说,联合国本身的发展,其影响和作用的日益扩大,就是世界联系成为息息相关整体的佐证;反之,联合国以它的多方努力,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协助世界各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并不是说联合国是一部万能的机器,可以任意加工、修整当今的世界。它同样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和难以克服的困难。但它仍然可称为世界整体发展新世纪的里程碑。

3.雅尔塔体系和冷战格局

有学者认为雅尔塔体系和冷战格局是国际关系的两条主线:

雅尔塔体系与冷战格局,它们是20世纪后半期国际关系的两条主线,即合作主线和对抗主线。

(1)两条主线并行发展,有时甚至重合。

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分为战时和战后两个阶段。①战时阶段主要确定与战争相关的问题,比如无条件投降原则、第二战场的开辟、苏联对日宣战等。②战后阶段主要是根据战时确定的原则和框架勾画未来世界的蓝图,如对法西斯战败国的处置、各自势力范围事实上的确定等。因此,雅尔塔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随着战争的结束,雅尔塔体系的战时内容已经终结了,狭义上的雅尔塔体系专指对战后世界的安排。正是在安排战后世界的过程中,冷战爆发了。德国是在冷战最激烈的年代走向分裂的,分裂后的两个德国,西德为美国的势力范围,东德为苏联的势力范围。所以德国分裂为两个国家既是冷战的内容,也是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后来的“柏林墙”也是冷战的产物,同样补充了雅尔塔体系的内容。所以,雅尔塔体系和冷战格局不是一回事,尽管有时的重合会导致两者的共同性,但这并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

(2)两条主线相互影响,相互推动。

雅尔塔体系和冷战格局几乎是同步形成的。冷战加快了东欧的苏联化进程,推动了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东欧的苏联化又反过来把冷战推向了高潮。

(3)两条主线强弱交替,在不同时期发挥主导作用。

雅尔塔体系形成于1951年对日媾和,冷战格局形成于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前,冷战这条“对抗主线”占主导地位,危机和冲突甚至地区性的战争时有发生,且异常激烈;70年代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雅尔塔体系这条“合作主线”占主导地位,特别是《赫尔辛基宣言》以后,缓和成为东西方关系的主流。期间虽然有冷战的

插曲,有人叫做“第二次冷战”,但缓和成为大势所趋。在“合作主线”的作用下,东西方冷战渐渐偃旗息鼓,并以缓和与渐进的方式宣告终结。

(4)两条主线的关系。

雅尔塔体系和冷战格局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冷战不是由雅尔塔体系造成的,雅尔塔体系也不可能导致冷战,相反正是因为雅尔塔体系的存在,使得冷战始终没有发展成为热战。相反,雅尔塔体系崩溃以后,不仅冷战思维依然存在,而且热战甚至是大规模的战争不断升级。所以,雅尔塔体系虽然不是一个完美的体系,但在一定的历史范畴内,它无疑是符合世界发展方向的。

三、典型题例

[例题1]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回忆录里这样描述自己参加雅尔塔会议时的心情:“我的一边坐着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坐着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这说明二战后形成的新国际关系格局的基础是()

A.三国鼎立B.美苏均势 C.多极格局 D.单极格局

[答案] B

[解析]正确答案为B。材料中丘吉尔把英国称为“小毛驴”,自然不可能与美苏平起子坐,可以排除A;多极化趋势出现并不是在这时,C也不正确;巨大的俄国熊和巨大的北美野牛明显说明美苏均势,由此形成的是两极格局,D不正确。

[例题2]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被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所取代。这种变化()

A.表明国际政治新秩序已经建立

B.表明国际关系的内容多样化

C.反映出各个主权国家因利益和力量的变化而导致对外政策的变化

D.体现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各国利益趋同化

[答案] C

[解析]正确答案为C。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A项结论错误,国际政治新秩序还尚未建立;B项表述正确,是对题干的概述,未阐明变化原因;D项错误,国家利益是高于一切的,即便社会制度相同也有着不同的国家利益。故只有C项符合题意。

[例题3]奥地利著名小说家茨威格在其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中描述了当时的欧洲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思考:战争“是在战前30年的和平时期积聚起来的内在力量所造成的悲剧性后果,那种内在势力是必要发泄出来的”“而最糟糕的是,恰恰我们最喜欢的情绪:我们普遍都有的乐观主义欺骗了我们,因为每个国家都相信别的国家将在最后一分钟被吓退”“战争的影子蔓延过我们那全部的时代,不会再从我们这里消失;战争的影子笼罩着我们日日夜夜的每一个念头;他的暗影大概也懵住了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可是不管怎么说,每一个影子还是光明的产儿,而且只有经历过光明和黑暗,和平与战争、兴盛和衰败的人,他才算真正生活过。”

(1)茨威格认为一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请你结合具体的历史史实进行解释。

(2)一战对当时欧洲人精神状态的影响是什么?这一看法有什么警世作用?

[参考答案](1)原因:战前40年的和平时期积聚起来的内在力量发泄的结果。解释:

19世纪下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生产过剩趋势,资本主义列强纷纷加紧寻求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掀起掠夺、瓜分殖民地的高潮。两大军事集团的相互敌对和军备竞赛,使国际摩擦频频发生。(2)影响: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警世作用:追求和平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解析]本题借助材料考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启示。回答第一问要从“30年的和平时期积聚起来的内在力量”进行分析,根本原因在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回答第二问时要借助材料的相关内容,即“我们普遍都有的乐观主义欺骗了我们”“战争的影子蔓延过我们那全部的时代”等加以概括。

四、新题集锦

(一)选择题

1.19世纪末,俾斯麦曾对欧洲国际关系作了一个比喻,说欧洲大国像挤乘在同一辆马车里的陌生乘客,面面相觑又满怀狐疑地互相戒备着,如果有人将手摸向口袋里的手枪,其邻座则做好了先扣动枪机的准备。这表明当时欧洲大国之间:

A.正在为建立一个新秩序而斗争 B.欧洲大国之间互相不信任

C.法德矛盾是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 D.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2.俾斯麦认为,19世纪末的欧洲“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彼此敌对的两大势力,两个大国都希望把世界变成自己的属地”。这里的“两个大国”指:

A.英国和俄国 B.俄国和德国 C.德国和英国 D.英国和法国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丘吉尔曾经说“和平是恐怖生出来的健壮的孩子”。此话生动揭示了当时国际关系的特点。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A.恐怖威胁有利于实现和平 B.脆弱的和平会被恐怖所打破

C.核恐怖平衡维持了和平局面 D.核武器给世界带来了和平

4.右图是位于联合国参观中心人口处的一座雕塑,这是一支枪管打结的枪。此图

寓意联合国所行使的主要职责是:

A.推动发展中国家和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

B.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

C.警告有发动战争历史的国家以史为戒

D.警示二战中饱受侵略的国家勿忘历史

5.“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假使西方民主国家团结一致,严守联合国的原则,那么,他们推行这些原则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没有人会来冒犯它们。”以上一段话是丘吉尔的一段演说词。对这段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A.维护联合国的权威 B.两大阵营应该和平相处

C.遏制苏联,对抗世界共产主义运动 D.欧洲联合起来,应对苏联威胁和美国控制6.有人说:“单边世界容易产生霸权,两极世界容易形成对峙,只有三极或者多极世界才是稳定的格局。”在两极格局瓦解后,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因素有①美国地位相对削弱②欧盟一体化进程取得重大进展③日本从经济大国试图向政治和军事大国迈进④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成就显著⑤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⑥俄罗斯致力于振兴经济和恢复大国地位:A.①②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②③⑤⑥ D.①②③④⑥

7.邓小平认为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使“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这种健康发展应该表现为:①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更加符合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②各国的发展将积极探索符合本国特色的基本道路③社会主义国家将进一步完善民主法制④社会主义事业将在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发展的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8.以下国旗演变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说明:前图背景为红色,后图由上而下为白、蓝、红三色)

A.苏联成立 B.东欧剧变 C.北约东扩 D.苏联解体

9.下列两幅漫画所表达的共同主题,其实质是:

德国挑战英国海上霸权赫鲁晓夫和肯尼迪的较量

A.大国在外交场所的角逐 B.两大政治集团的角逐

C.帝国主义争夺霸权的较量 D.大国间实力的较量

(二)综合题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要矛盾,都有需要解决的根本任务,这个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就是那个时代的主题。继“9.11”事件之后,恐怖分子又相继在印尼巴厘岛、在西班牙马德里、在英国伦敦等制造了大规模恐怖袭击,一次次向无辜平民挥起了屠刀。

(1)材料一中提出的确定时代主题的依据是什么?你认为20世纪以来的时代主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概括当今威胁人类和平的主要因素。

材料二:当代几对伙伴关系的基本表述:

中俄:面向21世纪的平等与互信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中美:致力于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

日俄:创造性合作伙伴关系。

美日:全球性合作伙伴关系。

中日:和平与发展合作伙伴关系。

(2)材料二说明了当今世界的什么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当代几对伙伴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 1.B 2.C 3.C 4.B 5.C 6.B 7.D 8.D 9.D

10.(1)依据:时代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变化: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因素:恐怖主义,霸权主义,狭隘民族主义,宗教矛盾,领土矛盾等。(2)主题:

和平与发展。原因:人民反对战争呼吁和平;核战的毁灭性;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需要;彼此力量的互相制约等。

[解析](1)依据可从材料中第一句话找出。20世纪时代主题的变化可联系具体史实,20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各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为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革命成了当时时代的主题,而20世纪下半叶鉴于战争的惨痛教训和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世界开始倡导“和平与发展”,虽然局部战争仍然存在。威胁人类和平的主要因素,可结合当今世界局部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归纳。(2)战争的惨痛教训使得人们反对战争呼吁和平,而核战争的毁灭性威胁使得各国不敢轻易动武,只能以各种合作的方式对抗。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各国间的相互制约也在不断增强。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全球化带来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问题等),要求各国必须加强合作与交流。

【精】江苏小高考历史题目及答案

分数段: A:90-100 B:75-89 C:60-74 D:0-59 —————————————————————— 题目分值: 全卷100分 选择、判断2分/题 材料2题共19分,问答11分 —————————————————————— 一、选择题 1.王国维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 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认为周代宗法政治的典型特征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礼乐丧葬制 C.婚娶联姻制 D.功臣分封制 2.《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 中呈不得休息。”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朝议裁决 B.集权独断 C.世袭传承 D.政务繁忙 3.南宋著名文人、政治家周必大在给朋友的信中记录了这样的事:“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版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信中所说的“沈存中法”是指 A.造纸术 B.雕版印刷术 C.活字印刷术 D.指南针测向技术 4.右图是某博物馆珍藏的文物拓片。作为一则反映时代印记的史料,这件文物可以直接说 明

A.秦汉书法和篆刻的艺术共融 B.魏晋草书与行书的衍生创新 C.隋唐草书的抒情写意 D.宋元行书的勾连放纵 5.“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极力宣扬并践行这一主张的思想家是 A.程颐 B.朱熹 C.李贽 D.王阳明 6.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 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这主要反映了 A.内阁地位逐渐提高 B.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 C.废丞相后政治腐败 D.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7.近代中国,列强通过侵略手段攫取了通商、设立租界等一系列特权。右图所示城市状况 是下列哪次侵华战争及签订的条约所致的? A.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北京条约》 C.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8.“飘飖故国迭痍疮,白骨哀鸿不忍望。志士三千凝血肉,磷烟一夜举刀枪。旌扬绿野寻民 主,都建金陵废帝王。大义当时如号角,吹开晓雾现朝阳。”此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2015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 政治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3.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 ...的是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4.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6.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7.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8.

2016年江苏小高考试卷综合分析

过往要念,未来要迎,一切从零开始 ——2016年江苏历史小高考解析 2016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说明),说历史命题要以此为依据,坚持从江苏高中历史实际情况出发,注重考查高中历史基础知识和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适度测试学生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其中体现学业水平测试的功能价值和历史课程的学科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以科学评价引导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 考试说明指明测试范围为高中必修三本书,测试能级主要分为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叙述和阐释历史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四大类,主要侧重于前三类,在本考试说明的测试要求中主要用“了解”、“理解”、“认识”和“探讨”四个行为动词来体现这些要求,新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包含其中。 对于考试说明的要求,命题者在要求的基础上已经有了一定命题风格的传承性与一贯套路突破性的创新: 1.考试说明内容比例有出乎意料的创新:考试说明规定考试100分的分值分布为历史(I)约占40%,历史(Ⅱ)约占35%,历史(Ⅲ)约占25%,而2016年江苏历史小高考题值分布为历史(I)约占38%,历史(Ⅱ)约占42%,历史(Ⅲ)约占20%,必修二所占有的分值明显增加,必修一二所占有的分值随之下降;中外历史的比重为20道选择题40分+3道判断题6分+2道材料题20分+问答题2分=68分,世界史是10道选择题20分+2道判断题4分+问答题8分=32分,可以说基本切合考试说明的命题要求; 2.考查的历史主干知识基本是应知应会:材料解析题36.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行政制度;37.民族工业史——近代中国企业曲折发展和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38.科技发展史——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考查用文明史观来看待人类的科技革命;非主观题考题考点的分布比较广泛,但没有面面俱到,没有考查的内容如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民主政治在欧洲大陆的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当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世界近代史专题训练

2013年《山东高考》新课标历史二轮专项提高测试卷(含解析):世界 近代史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2012年四川)哥白尼说虽被后来的科学发展所扬弃,但人们仍然视其为一场“革命”。这是因为它 A.撼动了中世纪神学基础,显示了挑战权威的态度 B.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提出了研究自然的新方法 C.概括了宇宙运动规律,指引了人类认识自然的方向 D.开辟了天文学新领域,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2.(2012年5月山东省德州市二模)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出版于1759年的《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作者的这一提醒主要是为了防止 A.工人运动的兴起 B.城乡差别的扩大 C.经济危机的发生 D.垄断现象的出现 3.(2011年4月大同市一模34题)法国文学家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琐》和雪莱《西风颂》是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叶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典型代表。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主要反映了 A.对人性解放的歌颂 B.对资产阶级革命的歌颂 C.对社会制度的歌颂 D.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4.(2011年4月豫北七校联考29题)1787年宪法生效后,美国从一个松散的“邦联”发展成为一个统一的“联邦”。这一转变的重要意义有() ①较好地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②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结束了松散状态,维护了国家统一④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确立了共和政体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5.(2011年海南高考14题)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某国的制度时说:“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成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本省之官,由本省之民选择公举。”这一国家应是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俄国 6.(2012年浙江省温州市一模)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曾直接得益于A.亚里士多德的力学 B.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

世界现代史高考题合集

现代 选择题 (2019·浙江)张伯伦相信,通过一场重要的外交活动,他为他的国家已经赢得了一个重大胜利。刚下飞机,这位喜形于色的首相面对着昂扬的人群宣称:“我相信,我们的时代得救了!”但丘吉尔对此予以激烈批评,并称这是“一个全面且彻底的失败”。张伯伦的这场外交活动是 A.凡尔赛会议B.慕尼黑会议 C.英法苏缔结同盟条约的谈判D.缔结《非战公约》 浙江就多多少少有点没办法,喜欢考这些硬知识 但是其实你只要看过课本,就知道肯定选B 张伯伦是英国首相,张伯伦=绥靖政策 就是放任纳粹到处扩张,最后就出大事了 答案:B (2019·浙江)1941年11月7日,莫斯科照常举行庆祝十月革命的阅兵式。斯大林发表讲话:“让我们的伟大祖先……的名字,在这次战争中鼓舞着你们!让伟大的列宁的旗帜指引着你们向胜利前进!”红场阅兵所显示的信心和意志鼓舞着苏军战士,并最终赢得这次战役的胜利。据此判断,这次战役的意义在于 ①宣告德军“闪电战”破产②根本扭转苏德战场局势 ③标志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④迫使德军无力在东线发动全面进攻A.①③ B.①④C.②③D.②④ 1941年冬天=莫斯科战役=闪电战破产 根本扭转应该是在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

反法西斯同盟是在1942年成立联合国的前身 答案:B (2019·浙江)二战中,美军在太平洋进行的两次重大军事行动,不仅逆转了太平洋战场主动权,而且加速了盟军的反攻和胜利的到来。请观察右侧示意图,选出这两次军事行动的主要地点 A.①② B.③④ C.①④D.②③ 美军两次军事行动——中途岛、马里亚纳 所以你只要知道马里亚纳海沟在哪里,就能先选2 中途岛不看书我也不知道怎么跟你解释,其实就是在中间的意思,不然为什么要“中途”呢? 所以你看图就能很快记住了 答案:A (2019·浙江)有学者认为,二战后某条约的达成“是一种实用的而非意识形态的事业,它寻求加速经济恢复的新路径。……它是把德国融入欧洲各国阵营里的第一步。”这个条约旨在 A.推行马歇尔计划B.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C.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D.建立双重性区域合作组织

江苏小高考历史试卷含答案精选文档

江苏小高考历史试卷含 答案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2018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试卷 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本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宁波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1984年离乡多年的世界船王包玉刚回到宁波访问,在天一阁看到了馆藏的《包氏家谱》,意外发现自己是包拯的第29代嫡孙。这段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 A.禅让制 B.分封制C.宗法制 D.郡县制 【解读】家谱是记载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宗族世系繁衍的图书体裁,根据关键 词“《包氏家谱》”,可知答案为C。 2.为响应党中央厉行节约的号召,许多学校加入到反对“舌尖上的浪费”的“光盘行动”中。早在战国时期,某一思想流派在提出“兼爱”、“非攻” 的同时,就倡导“节俭”、“节用”。该思想流派的创始人是 A.老子B.墨子 C.荀子 D.韩非子 【解读】“兼爱”、“非攻”、“尚贤”和“节用”是墨家学派的主张,故选 择B。 3.民间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下方邮票所体现的古代小农 经济的特征是 A.男耕女织B.铁犁牛耕 C.集体劳作 D.刀耕火种 【解读】邮票是蕴藏丰富信息的有效历史资源,根据牛郎放牛、织女织布的画 面,可知A项正确。

4.《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材料中 的选官制度是 A.世卿世禄制 B.九品中正制C.察举制 D.科举制 【解读】根据“令郡国举孝、廉”可知是以德行为选拔标准的察举制,C正 确。 5.英国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认为:“四大发明对于彻底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来,比任何宗教的信仰、任何星象的影响或任何征服者的伟业所起的作用都要大。”培根意在说明四大发明 A.促进西欧近代化进程 B.标志西欧近代史的开端 C.导致宗教信仰的弱化 D.成为新航路开辟的根源 【解读】抓住关键词“彻底改造近代世界”可联系到四大发明推动了西欧从封 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故A正确。 6.《明史·职官志》记载:“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明太祖这 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B.强化君主专制 C.提高行政效率 D.实现权力制衡 7.清顺治十八年八月,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派兵戍守。《福州府志》记载,乾隆年间,在福建宁州“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当 时清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避免海难发生 B.防止鸦片走私 C.杜绝西方思潮D.严控对外联系 8.作为台湾附属岛屿之一的钓鱼岛,历史上很早就属于中国管辖,这一点可见之于中日史籍图志,中国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近代日本通过哪个 不平等条约强行割占了钓鱼岛?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9.1898年9月2 1日《中外日报》报道:“宁郡通久源纱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因此招募女工,并造有房屋40余间,以备来厂女工居住。”当时这家纱厂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调整民间设厂政策 B.中华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2015年高考试题——历史(江苏卷)Word版含答案

2015年高考历史(江苏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3.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 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 ...的是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4.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6.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专题11 世界近代史—走向整体的世界

专题十一整合训练 1、“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最能说明上述观点的依据是( ) 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传播基督教思想的需要 C.转口贸易利润的刺激 D.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2、在新航路开辟过程中到过亚洲的航海家是() ①迪亚士 ②哥伦布 ③达·伽马 ④麦哲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新航路的开辟让欧洲各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名称如“黄金的漏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的受害者”等。下列与其对应的国家分别是() A. 西班牙、英国、法国 B. 意大利、法国、荷兰 C. 英国、意大利、荷兰 D. 西班牙、荷兰、意大利 4、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开始进人欧洲市场……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000吨之多。材料主要反映了新航路开辟( ) A.引起了商业革命 B.引起了价格革命 C.引发了殖民扩张 D.促进了工业革命发生 5、有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这表明() A.亚非地区出现资本主义经济 B.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D.经济活动取代了战争冲突 6、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回欧洲,经培育改良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欧洲人也将欧洲的一些植物种子带到殖民地进行培育生产,最终成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食材。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 A.未给殖民地造成任何的打击和破坏 B.有利于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C.带来的物种交流助推新旧大陆发展 D.促进新旧大陆经济互补而共同发展 7、1609年,应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邀请,格劳修斯发表了《论海上自由》,主张海洋应该为人类共同所有、自由利用,“每个国家均可自由地(通过海洋)穿行到另外一个国家,并可自由地与之进行贸易活动”。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A.为荷兰海外殖民扩张活动进行了辩护 B.标志着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政策的开始 C.直接导致了第三次英荷战争的爆发 D.对英国的殖民霸权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8、马克思在《不列颠的印度的统治》中指出:“荷兰东印度公司一心只想赚钱,它对待自己的臣民还不如过去的西印度种植场主对待他们的奴隶。”上述材料主要揭露了()A.殖民扩张的残暴B.种植场主的虚伪C.英荷之间的矛盾D.垄断组织的扩张9、1651年,英国《航海条例》规定: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这一规定直接导致英国( ) A.物价迅速上涨,冲击了国内封建生产关系 B.打击荷兰势力,促进航海和工商业发展 C.国力迅速增强,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D.海外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10、甘蔗种植需要猛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世界近代史知识点整理知识分享

世界近代史知识点整 理

世界古近思想史知识点总结整理 一、普罗塔戈拉等智者学派的观点与苏格拉底观点的异同 1、相同点 (1)都把哲学研究的中心放在了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上。可以把二者看做是西方人文主义的先驱。 (2)都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2、不同点 (1)背景:智者学派与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峰相伴,而苏格拉底时期雅典政局动荡。 (2)内容:在普罗塔戈拉那里,人还只是个体感性的人,而在苏格拉底那里,人则成了具有普遍性的理性思维的人。即在“人是万物的尺度”中人对自己的认识仍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而在“认识你自己”中人对自己的认识则已经具有了理性认识的含义。 (3)影响:普罗塔戈拉被视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以他为代表的智者运动也被看做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而苏格拉底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与18世纪启蒙思想的特点极为相似,因此可以把他看做是启蒙思想家的先驱和战友。 特别提示:虽然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有思想认识的差异,但他们的思想却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在当时起了很大的启蒙开导和解放思想的作用,因此他们都是古代希腊先哲的代表人物。 二、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与古希腊人文精神的比较 1、相同点: (1)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 (2)都将道德看作是政治的基础,认为匡正道德是振邦救国的根本。 2、不同点:

(1)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人,而古希腊思想家们则特别强调“个体”的人。 (2)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而古希腊思想家强调人的平等。 (3)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态度不同。儒家思想注重将社会和人文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忽视自然科学的探究;古希腊思想家比较关注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在对自然的研究中讲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方法,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 (4)作用不同:前者服务于君主专制,后者有助于民主政治。 三、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比较 1、相同点 (1)时代背景: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时期。 (2)运动性质: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的诉求。 (3)斗争对象:都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 (4)理论来源: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马丁·路德借助了《圣经》中的原始教义。 (5)政治支持:人文主义者需要国王、贵族和富商的庇护,马丁·路德得到封建诸侯的保护。 (6)影响相同: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近代文化繁荣,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不同点 ①对待宗教的态度不同: 文艺复兴(以人为中心)认识并揭露教会的腐朽、罪恶,但还是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世界现代史综合检测(含答案)

世界现代史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4·四川高考)下表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2006年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这表明俄罗斯人() ③依然怀有大国情结④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③④ 答案 B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表格信息。四次调查中,俄罗斯人在五个方面的咨询答案各有不同,排除②。从调查表来看,俄罗斯人关注十月革命对经济影响的不到1/3,排除④。故B项符合题意。 2.某同学在关于苏联(俄)的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以下两段材料,最合适的主题是() A.由余粮收集制到粮食税 B.由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C.由余粮收集制到农业集体化 D.由市场经济到计划经济 答案 A 解析根据第一段材料中“需要先进工人……到所有一切运输和分配粮食和燃料的地点去”可知,说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从而排除D项;根据第二段材料中“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可知,说的是新经济政策中的固定粮食税,从而排除B、C两项,并再次否定D项。 3.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为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轻工业发展确定了这样的计划:“生产消费品的工业应当在产品数量和质量上达到能够保证大大提高劳动者每人的消费定额。应当特别注意发展纺织工业、皮革工业、食品工业。”材料表明() A.苏联采取优先发展轻工业的政策 B.新经济政策注意提高人民的积极性 C.当时苏联重视提高劳动者生活水平 D.工业化进程中经济结构是合理的 答案 C 解析由材料中“保证大大提高劳动者每人的消费定额”等信息,可以看出此时苏联政府比较重视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以调动其积极性。 4.(2014·海南高考)1923~1929年,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在少数企业中工人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这反映出当时在美国() A.工人分享的经济发展成果有限 B.科技未对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C.供给与需求保持基本平衡 D.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 答案 A 解析题干材料中“少数企业中工人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说明工人从经济发展成果中获取很少,故A项正确;依据题干中“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说明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1929年以前,供给与需求已经出现了矛盾,故C项错误;“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是在罗斯福新政开始实施后,故D项错误。 5.(2014·安徽高考)1933年,罗斯福总统签署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案,实施对该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全面发展计划。其“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像力的设计……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这种经营方式() A.表明国家放弃对企业干预

江苏省小高考历史 真题分类专题十八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技术

专题十八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技术 一.选择题: 1.(2007?江苏?30)20世纪初提出的时间、空间和物体的质量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著名理论被称为 A.落体定律 B.万有引力定律 C.相对论 D.量子论 答案:C 2. (2008?江苏?28)自然科学理论具有惊人的预见性。海王星的发现与下列哪一理论有关? A.生物进化论 B.万有引力定律 C.相对论 D.量子论答案:B。 3. (2008?江苏?29)马克思曾经预言:“蒸汽机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种更大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人类开始进入“电气时代”是在 A.19世纪初 B.19世纪中晚期 C.20世纪初 D.20世纪中期答案:C。 4.(2009?江苏?25)近代西方某著作阐述:“……变异通过自然选择的作用,使得一些物种适应现存环境的特征得到发展,这些适合生存的物种发展起来,而另一些不适合生存的物种就自然灭亡.随着这些特征越来越突出,由此就产生了更高级的物种。”这种理论的主要意义是 A.有力地冲击了神创世学说 B.开辟了微观物质世界研究的新途径 C.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 D.开创了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答案:A。 5.(2010?江苏?25)全球因焚烧矿物燃料而释放出的以二氧化碳形式存在的碳排放量节节攀升,产生的温室效应必然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种现象的出现起始于 A.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B.蒸汽机的大量使用 C.发电机等发明的出现D.人类对核能的利用 答案:B。 6.(2011?江苏?25)1916年5月,德国海军某舰队在遭遇英国海军舰队时,试图迅速通知远在40海里外的德国海军主力舰队前来增援,应该选择的通讯方式 A.有线电报 B.电话 C.无线电报 D.信件传递 答案:C。 7.(2011?江苏?26)2010年,瑞典皇家学院将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曼彻斯特大学的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称他们通过实验表明石墨烯具备非凡的特质,这些特质来自不同寻常的量子物理学世界。而在20世纪初,量子论刚诞生和发展之时在该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物理学家是 A.伽利略 B.牛顿 C.普朗克 D.达尔文 答案:C。 8.(2013?江苏?24)科学家拉格朗日把《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誉为人类心灵的最高产物,并说:“因为宇宙只有一个,而在世界历史上也只有一个人能做它的定律的解释者。”拉格朗日所褒誉的这个人是 A.伽利略 B.牛顿 C.达尔文 D.普朗克 答案:B。 9.(2013?江苏?25)“英国在18世纪以前内陆交通极坏,道路基本上是泥尘土路,下雨就完全不能行走,运输工具是骡车马车。”针对交通落后的局面,英国工业革命在交通工具方面

I2015高考历史江苏卷解析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历史试题简析 2015年高考落下帷幕,《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教程》再次给数万名师生以惊喜! 《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教程》作者唯一授权经销网店https://www.doczj.com/doc/7f6771049.html, 全套资料包括《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必修123》《选修1234》《解题技巧+新史观+通史》,776页,130余万字,图片、示意图数百幅。该教程适合老师备课,优等生扩大知识面,有效提高高考成绩! 注:江苏卷与海南卷是历史单科,不是政史地综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答案】A 【解析】天子、诸侯、诸伯、诸子等次依次递减。 【与《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教程》的关系】依据各种版本教材均可作答,从略。 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答案】C 【解析】《淮南子》与“琅邪石刻”,信哪一个?淮南子里面还访道求仙、鬼神灵怪呢! 3.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 ..的是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答案】B 【解析】注意本题为逆向选择(不正确的是)。题干与无为而治无关。 【与《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教程》的关系】《四合一教程必修3》P38原文:1.背景:⑴汉朝政治统一,政局稳定,经济发达,国力强大。⑵统治者广建宫室,田猎、巡游之风兴盛。⑶出于润色鸿业、歌舞升平的需要。3.特点:专重描述,铺陈辞藻,文采华丽,讲究排比,手法夸张。 4.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答案】B 【解析】从唐朝到宋代,淮北由“泉声水阔”到“沙土漫天”,该咋办呢? 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 全国有四套历史教材(人教、人民、岳麓、北师大),要想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必须对各版本的历史教材都有所了解。《高

(07至12年江苏历史小高考试题分解)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选择题: 1.(2007?江苏?13)黄梅戏《天仙配》里有一段经典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这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的写照。这种传统经济被称为 A.商品经济 B.小农经济 C.市场经济 D.计划经济 答案:B 2.(2007?江苏?14)话剧《立秋》艺术再现了晋商勤奋、敬业、谨慎、诚信的精神。明清时期与晋商齐名的著名商帮是 A.徽商 B.闽商 C.粤商 D.鲁商 答案:A 3.(2008?江苏?13)2007年12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中打捞出部分青瓷和白瓷。出水时瓷器釉色清亮,仿佛新出窑一般。据此形成的以下认识,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中国的制瓷技术始于南宋期 B.南宋时期的青瓷和白瓷都是从海外进口的 C.青瓷和白瓷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 D.南宋的青瓷和白瓷全部产于景德镇 答案:C。 4.(2009?江苏?2)建国后,在黄淮地区相继出土了一些汉代铁铧和铁犁壁(起松土、碎土、起垅的怍用),这些文物可以印证当地在汉代 A.刀耕火种方式已经普及 B.耕作农具得到改进 C.铁器开始用于农具制造 D.使用了先进的曲辕犁 答案:B。 5.(2010?江苏?3)右图反映了我国古代某一朝代的都城 布局,该布局的出现应该不晚于下列哪个朝代? A.汉朝 B.隋朝 C.宋朝 D.明朝 答案:C。 6.(2010?江苏?4)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 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对外贸易”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 论。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 A.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东汉时期出现了水力鼓风冶铁的新技术 C.唐朝能够制作精美的青瓷和白瓷 D.清代开始实行海禁,阻碍对外贸易发展 答案:D。 7.(2011?江苏?5)据史料记载:乾隆年间,徽人在苏州镇抚司衙门之前兴建徽郡会馆,后又在阊门外上塘街建新安会馆。同治年间,在南显子巷再建安徽会馆。苏州府属各城镇还有一些徽人的会馆。据此可知 A.清朝时期徽商是一个实力雄厚的商帮 B.徽商的形成是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结果 C.苏州被辟为通商口岸后,商品经济非常发达 D.太平天国运动使徽商为躲避战乱大量移居苏州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世界近代史(政治、经济部分).docx

. 世界近代史(政治、经济) ★世界近代史与近代化 1、世界近代史是指:公元14 世纪~ 1917 年,世界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确立对世界统治的历史。 2、近代化:即现代化。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就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过程,具体表现为: 经济上: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转化(工业化、商品化、市场化) 思想上:愚昧迷信向民主科学转化(自由化、科学化) 政治上:专制独裁向民主法制转化(民主化、法制化) ★世界近代史教材内容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近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 世界近代文学艺术 ★世界近代史阶段划分 (1)14世纪~ 18 世纪:手工工场时代(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2)18世纪 60 年代~ 19 世纪中期:蒸汽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 (3)19世纪 70 年代~ 20 世纪初: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 ★手工工场时代

【阶段特征】资本主义萌芽与资本原始积累;人的解放;人类社会从分散孤立开始走向整体 【大事件】 ⑴经济:新航路的开辟(15、16 世纪) ⑵文化:文艺复兴( 14~ 17 世纪)宗教改革(16世纪) 近代自然科学(哥白尼、伽利略) (二)、17-18 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兴起 【阶段特征】 17、18 世纪,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为了获得相应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开展了反对封建专制(殖民)统治和等级制度的政治革命。首先,英国爆发了反对专制王权的政治革命,为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确立开辟了道路,也为启蒙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土壤,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形成。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套政治构想。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新兴的美国开创了政治新体制,法国大革命摧毁了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法治取代人治、公民取代臣民,为工业文明的到来开启了大门。 【大事件】 ⑴经济: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荷兰、英国;17~ 18 世纪) ⑵政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689年) 美国独立战争和1787年宪法 法国大革命( 1789 年~ 1794年) ⑶文化:牛顿经典力学体系(1687 年)启蒙运动(17~18世纪) ★蒸汽时代: 18 世纪 60 年代~ 19 世纪中期 【阶段特征】 18 世纪下半叶,英国市场的扩大促进了技术的革新,引发了工业革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世界现代史》

世界现代史 宏观概要 从一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开始,世界历史进入现代史阶段。世界现代史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现代化模式并进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世界朝着整体化大步迈进的历史时期。从宏观上来看,世界现代史是以纵向和横向发展为经纬主线,构成了世界现代化体系。纵向是指现代化的发展,横向发展是整体世界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世界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成果之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产生与发展,打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成果之二是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经历重大改革后获得了新的发展。两种现代化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有力地推动世界现代化向纵深拓展。 20世纪以来的整体世界的发展,经济文明上,表现在两种现代化模式并进,资本、商品、技术、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日益频繁,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增多。政治文明上,表现在到20世纪60年代末世界格局明显表现出由两极向多极化趋势的走向。精神文明上,表现在多元化、理性化、民族化并存的多元一体的世界出现。 第一节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917-1945年) 阶段特征 从俄国十月革命开始,世界历史进入现代史时期(以俄国十月革命为开端),这一时期政治上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局面,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由盛转衰。经济上,资本主义由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过渡,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在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人们的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知识整合 一、一战后的世界(1917~1929年) 1.政治 (1)俄国十月革命:①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②1917年4月,列宁提出“四月提纲”,规定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③1917年7月,七月流血事件,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④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成立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2)苏联建立:1922年。

江苏小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全).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一)了解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4年未考):[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 1变迁:夏、商、周(东周、西周分为两个时期)更替,合称三代。 2.周:西周(BC1046- BC 770); 东周(BC770- BC221):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二)理解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的内容和影响(11-13年连续考查): 1.分封制(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1)目的:为了扩大和巩固统治。 2)基本内容:周武王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3)诸侯的权利: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可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利; 义务:为周天子随从作战、镇守疆土、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4)特点:(层层分封,形成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宗法等级秩序。) 5)影响: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疆域,稳定统治(积极); 随着诸侯实力日益壮大,西周后期诸侯争霸,王权衰弱,分封制逐渐瓦解。 2.宗法制: 1)内容:按血缘关系的秦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最大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 (★注意:大宗与小宗在政治上是君臣级关系,在血缘上是兄弟关系。) 3)意义: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表现,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 三、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13年新增考点): 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2. 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考点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了解秦朝的统一(4年未考) 1.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 朝——秦王朝。(★巧记:“喊赵薇去演戏”) 2.秦统一的原因:①经济:商鞅变法,国力增强; ②民心:人民渴望统一; ③个人: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二)了解“始皇帝”的来历特点及秦的中央官制机构(10、12年考查) 1.“始皇帝”1)来历: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功德超过“三皇五帝”。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 2)特点:①皇权独尊——显示了皇权的不可僭越(如“朕”“制”“诏”“玉玺”等词) ②皇位世袭——显示了皇权的不可转移 ③皇权至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 3)本质:君主专制。 (★两千多年皇帝制度:前221年,秦始皇;1912年,宣统帝溥仪) 3.秦的中央官制机构——三公九卿制度。 1)“三公”及其职能:①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行政权,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产生) ②太尉:主管军事(是虚职,无实权) ③御史大夫:上传下达,负责监察百官。

2015年江苏省高考数学试卷答案与解析

2015年江苏省高考数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70分) 1.(5分)(2015?江苏)已知集合A={1,2,3},B={2,4,5},则集合A U B中元素的个数为5 . 考点:并集及其运算. 专题:集合. 分析:求出A U B ,再明确元素个数 解答:解:集合A={1 , 2, 3}, B={2 , 4, 5},则A U B={1 , 2, 3, 4, 5}; 所以A U B中元素的个数为5; 故答案为:5 点评:题考查了集合的并集的运算,根据定义解答,注意元素不重复即可,属于基础题 2. (5分)(2015?江苏)已知一组数据4, 6, 5, 8, 7, 6,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6 考点: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专题:概率与统计. 分析:直接求解数据的平均数即可. 解答:解:数据4, 6, 5, 8, 7, 6, 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4+6+5+8+T+6=6 . 6 故答案为:6. 点评:本题考查数据的均值的求法,基本知识的考查. 4 2 4(5分)(2015?江苏)根据如图所示的伪代码,可知输出的结果S为7

考点: 伪代码. 专题:I 图表型;算法和程序框图. 分析:: 模拟执行程序框图,依次写出每次循环得到的I ,S 的值,当I=10时不满足条件I V 8, 退出循环,输出 S 的值为7. 解答:: I 解:模拟执行程序,可得 S=1 , I=1 满足条件I V 8, S=3, I=4 满足条件I V 8, S=5, I=7 满足条件I V 8, S=7, I=10 不满足条件I V 8,退出循环,输出 S 的值为7. 故答案为:7.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循环结构的程序,正确判断退出循环的条件是解题的关键, 属于基础 题. 5. ( 5分)(2015?江苏)袋中有形状、大小都相同的 4只球,其中1只白球、1只红球、2 只黄球,从中一次随机摸出2只球,则这2只球颜色不同的概率为 . 考点: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 专题:概率与统计. 分析:根据题意,把4个小球分别编号,用列举法求出基本事件数,计算对应的概率即可. 解答:解:根据题意,记白球为 A ,红球为B ,黄球为C i 、C 2,则 一次取出2只球,基本事件为 AB 、AC 1、AC 2、BC i 、BC 2、C 1C 2共6种, 其中2只球的颜色不同的是 AB 、AC 1、AC 2、BC 1、BC 2共5种; 所以所求的概率是 P^. 6 故答案为:5. 6 点评:本题考查了用列举法求古典概型的概率的应用问题,是基础题目. 6. ( 5 分)(2015?江苏)已知向量 a = (2, 1), b = (1, - 2),若 m ≈a +n b = ( 9,- 8) ( m , n ∈R ),贝U m - n 的值为 -3 . 考点: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其意义. 专题:平面向量及应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