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高考历史试题分册汇编 必修一

2012高考历史试题分册汇编 必修一

2012高考历史试题分册汇编  必修一
2012高考历史试题分册汇编  必修一

2012年高考历史试题分册汇编必修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

(2012浙江文综13)1.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

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

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12四川文综12)2.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A.世袭制

B.分封制

C. 科举制

D.行省制

(2012山东文综10)3.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2012山东文综12)4.表1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2012全国新课标28)5.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2012全国新课标29)6.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2012北京文综13)7.图6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

A.唐长安 B.宋开封 C.元大都 D.明北京

(2012广东文综13)8.“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

A.分封制的巩固B.中央集权的加强

C.宗法制的消亡D.君主专制的消弱

(2012广东文综14)9.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A.限制君权B.削弱相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D.废除三省六郡制

(2012安徽文综13)10.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

(2012海南历史3)11.秦灭六国后,秦王赢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

(2012海南历史5)12.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2012江苏历史4)13.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2012天津文综2)14.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2012江苏历史21)15.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7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3分)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3分)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2012全国新课标34)1.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2012安徽文综19)2.西方古典作品《阿提卡之夜》记载:“一个审判官或仲裁官,受命于出庭辩论时[审讯案件],而他们被揭穿在[这个]案件中接受金钱贿赂”,依据《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三条应被处以死刑。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

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D.限制贵族滥用权力

(2012海南历史9)3.早期罗马实行习惯法,贵族享有法律解释权。公元前5世纪中期,平民通过斗争迫使贵族同意成立由平民和贵族联合组成的“十人委员会”,制定了《十二铜表法》。该法的制定

A.体现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与要求B.标志着平民取得了立法主导权

C.表明贵族的法律解释权得到认可D.奠定了罗马成文法传统的基础

(2012江苏历史12)4.“十二铜表法自从定下来之后,……有些条款甚至一直保留下来,到罗马后期仍然有效。罗马人后来对这一古代法典有一种引以为傲的感情。十二铜表法的语言也成为后

世法典语言的典范。”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

①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②成为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③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④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形成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2012天津文综7)5.罗马法是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下列司法理念中,明显违背罗马法原则的是

A.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

B.被告有权利在法庭上同原告对质

C.主要按照以往的习惯和判例进行判决

D.主要按照法律和法学家解释进行判决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政体的确立

(2012北京文综21)1.英国“光荣革命”后的一系列法令,规定了国王不得违反某些法规,但对国王可以行使的权力却未明确规定。结合所学,国王仍保留的权力是

A.筹集税款 B.干预立法 C.招募军队 D.任命大臣

(2012安徽文综21)2.费城会议召开前,华盛顿说:“事实已经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强制力量的干预,哪怕是为人们的利益而设计的最好的制度,也难以得到很好的采纳和执行。”这表明他主张A.维护邦联制B.加强中央权力C.巩固联邦制D.保障各州的权利

(2012海南历史11)3.1841年,英国辉格党政府首相墨尔本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就阁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表态说:“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墨尔本内阁辞职。这反映出,当时英国A.内部意见一致是内阁制主要原则B.首相与普通阁员享有平等权力

C.内阁集体责任制基本成形D.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内阁政策

(2012海南历史12)4.在美国,自1856年以来,历届总统不是共和党人便是民主党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历次总统大选中,两大政党的总统候选人所获选民票的总和,平均高达全部选民票的95%。这种情况说明两大政党

A.控制了美国政治生活B.主宰了联邦政府

C.赢得了美国公民的一致支持D.保持了政策的一致性

(2012江苏卷15)5.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共和党候选人布什和民主党候选人戈尔在决定命运的几百张选票上发生争议,最后把官司打到了联邦最高法院。后者一锤定音,解决了长达36天的总统难产危机。这段材料

A.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B.表明司法权实际上高于行政权

C.显示最高法院掌握立法权 D.说明总统人选与选民意愿无关

(2012福建卷20)6.法国大革命初期一首流行歌谣唱道:“把高个儿截短,把矮个儿拉长……”

这种呼声化为图景就成了图7所示漫画,

它表达的政治理念是

A.平等B.自由C.人权D.博爱

图7

(2012北京文综37)7。(36分)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

材料四自19世纪初,关于宪法是否明确授权联邦政府帮助地方治理河道的问题,美国国会一直存在争论,1817年和1822年,美国总统两次否决了联邦政府资助地方改善交通的议案,1824年最高法院法官认定,宪法允许联邦政府资助和承担河道改良项目,但联邦政府的权限从改良河道扩大到流域治理、防洪灌溉,又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其间,仍有很多议员认为,联邦政府建设防洪工程过多干预了各州的权力,1935年全国内发生洪灾,100多项防洪议案提交到国会,1936年总统签署《防洪法》,授权联邦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建设防洪工程,地方需要提供相应的建设土地和空间。

(3)结合所学,从美国政治权力分配的角度,对材料四进行解读。(12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要求:提取信息充分;

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12广东文综39)8.(27分)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预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二: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值得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

(8分)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2012北京文综15)1.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摄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2012重庆文综16)2.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A.《黄埔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2012全国卷17)3.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

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012海南历史14)4.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2012福建卷16)5.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A.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B.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

C.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012海南历史14)6.1918年1月,孙中山说:“此后我国形势,应注重于西北。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孙中山A.已经确立三大政策B.决定走俄国人的路

C.认为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存在关联D.确定了日后国民革命的战略

(2012浙江文综39)7.(26分)去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不少学者注重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研究中国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8年11月,威廉率1万多军队在英国登陆。詹姆斯二世召集大批军队,但当威廉的军队登陆后却未去指挥。众叛亲离之际,他在12月10日逃往法国。

——摘编自吴于等《世界史近代史编》材料二

(1688年革命)真正“光荣”的地方:它是不流血的,它无须乎内战、屠杀、放遂或报复)……往日国王及国会间糜精神的竞争今改为两者之合作,而国会则占上风。

——屈勒味林《英国史》材料三

——据《辞海》等整理(1)中华民国建立时,除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外,世界上的共和国制国家寥寥无几。写出当时西方两个共和制大国国名的全称并简要评价其宪法。(10分)

(3)充分利用本题提供的所有线索,结合所学知识,论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9分)

(2012全国新课标4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的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库仑。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规定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2012福建文综38)9.(37分)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期,陈嘉庚说:“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黄炎培也说:“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8分)

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2012广东文综20)1。“新的力量和新的学说已经兴起,向19世纪正统的自由主义挑战。乌托

邦式的以及其他社会主义者已经发射了若干小排炮,现在轮到大炮开火了。”“大炮”是

A.启蒙思想B.生物进化论C.科学社会主义D.空想社会主义

(2012浙江文综21)2.《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段话反映了

A.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C.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2012全国卷20)3.一份历史文献“告人民书”指出,帝国、君主政体和议会制至今所强加给人民的,“是专制的、不合理的、专横的和令人难以忍受的集权”。这份历史文献出现于

A.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B.美国内战时期

C. 俄国二月革命期间

D.巴黎公社期间

(2012全国卷21)4.1917年4月,列宁根据当时俄国政局的特点,不赞成立即推翻临时政府,主张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把小资产阶级正当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提出这一主张的重要依据是

A. 存在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B.世界大战尚未结束

C. 红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D.尼古拉二世已经宣布退位

(2012海南历史20)5.1917年7月,俄国临时政府下令向德军发起进攻,结果俄军损失惨重。同年9月,俄军最高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发动反政府叛乱,派兵进逼彼得格勒;在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下,首都几万名工人武装起来保卫首都并最终瓦解了叛乱军队。这些历史事件产生的共同结果是

A.催生了工兵代表苏维埃B.临时政府日益陷入困境

C.为第一届人民政府成立创造条件D.推动民主革命转入社会主义革命

(2012江苏16)6.《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这表明列宁A.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 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C.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D.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

(2012全国新课标31)7.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在中心城市进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2012山东文综13)8.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2012广东文综15)9。图5为某时期的招贴画,从中可知

A.作者反对袁世凯独裁卖国

B.作者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国民党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

D.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012北京文综18)10.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批准,将每年8月1日定为

A.国民革命军军人节B.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纪念日 D.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2012广东文综16)11、周恩来说:“共产国际的领导同志都还在担心我们离工人阶级太远了,我说我们在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化,共产国际的一些同志听了以后大哗,不以为然。”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中国工人阶级尚未登上政治舞台

B.共产国际反对农民参加中国革命

C.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12海南历史18)12.侯外庐在回忆录中说:“抗战年代的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重庆、成都、昆明、桂林,乃至一些县城和乡村,集中各种科学家和各类学者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今日也难再现。”这反映了抗战时期

A.文化教育重心的转移B.文化统制政策的确立

C.文化教育的无序状态D.文化教育的均衡发展

(2012海南历史19)13.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这意味着A.农村土地革命的胜利完成B.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

C.对工人与农民阶级地位的重新认识D.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迅速展开

(2012?江苏卷?7)14.民主人士章乃器曾说:“我们在不久以前,还在欢呼北伐的胜利,以为……我们这样生活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孰知大好形势突然逆转,国家又濒于危亡,悲痛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语形容的。”这种“悲痛的心情”源于

A.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 B.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

C.汪精卫在武汉大肆捕杀共产党人 D.国民党对红军发动第一次“围剿”

(2012江苏9)15.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

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 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2012海南历史27)16.(13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加强了统一战线工作。与此同时,从1935年冬开始,国民党方面先后在南京、上海、莫斯科秘密同共产党人商谈抗日问题。1936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的信,倡议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许多国民党上层人物表示赞同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经过反复谈判磋商,双方合作形势渐趋明朗。1937年7月中旬,周恩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宣言宣布:“(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

布该宣言。——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8分)

(2012安徽文综36)17.(3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二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提出“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国民,合一炉以冶之,成为一大民族”;南京临时政府将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国旗;在国家统一基础之上容纳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

1934 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

——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10分)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外交

(2012广东文综17)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C.“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2012山东文综14)2.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 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2012北京文综19)3.新中国成立以来,非洲各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与合作。其主要表现为:非洲发展中国家

①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推动力量②是中国50年代初主要建交对象

③与中国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④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

A.① B.①②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012福建卷18)4.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

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B.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

C.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2012江苏10)5.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2012天津文综5)6.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在扫除这一障碍的过程中,

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事件包括

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②尼克松总统访华

③中美两国正式建交④邓小平访问美国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2012天津文综6)7.“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A.“一国两制”的提出B.“九二共识”的确定

C.中国困际威塑的提高D.中国国力的强大

(2012安徽文综36)8.(3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三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还依法享有一些特殊的权益保障。……2000年实施西北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3)材料三体现的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演进趋向,论述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12分)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2012江苏19)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1991年4月借“海湾危机”,战后首次向海外派兵;同年12月提出“争取在5年内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开始主导日美同盟 B.日本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

C.日本急于开拓海外市场 D.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占上风

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

1【答案】C

【解析】根据“同姓不婚”,鲁国是姬姓封国,鲁晋两国不可通婚,可知①正确;燕国是姬姓封国,因此晋燕两国不可以通婚,可知②不正确;宋国不是姬姓封国,晋宋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③正确;

秦国不是姬姓封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④正确。

2【答案】C

【解析】AB两项是贵族制,等级制,D项是元代以来的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只有C项以考试选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

3【答案】B

【解析】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行宰相权,宰相的权力进一步被分割,这些措施都达到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

4【答案】C

【解析】宋朝“重文轻武”,文人阶层膨胀;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使军事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相互牵制导致国家官僚队伍迅速扩大;两宋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经济管理机构明显增多。活字印刷术发明促进了书籍和知识的传播。

5【答案】B

【解析】题干中的“惟揣摹此样本为急”的这种依样画葫芦反映清代内阁官员拘泥规制,说明政治体制的僵化,B项正确;ACD项题干都无从反映。

6【答案】C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趋势【解析】关键信息: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说明专制权力的不断加强,C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B项错误于“产生的前提”;D项“专制制度的基础”说法错误。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察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唐代中央制度是“三省六部”,“中书”、“尚书”、“门下”三省并存,而图中只有“中书”,故A错。宋代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图中无,故B错。明代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成祖朱棣设内阁,在图中并无体现,故D错。元代一省制,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与图中情况符合。故选C

8【答案】B

【解析】:汉武帝时,设附益之法,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该现象说明了诸侯权力的削弱,反映了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正确选项为B。

9【答案】A

【解析】:材料之意:宰相制度条件下,宰相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君权,选A。

10【答案】D

【解析】:题中材料指出选官标准中片面注重言辞刀笔(语言、文章)的而不注重品行(道德)的弊端是害已害民,即D项所述。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点是秦中央集权制度。解题关键是学生要对选项中“托古改制”、“中华传统”、“君权神授”的准确含义理解清楚,同时熟悉“皇帝”名称的来源。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点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题干从两个时期御史官员对宰相监督力度大小,说明相权受到限制,这从本质上加强了君主专制。

13【答案】D

【解析】:本题考点涉及的是明朝的内阁。根据所学知识,明成祖时期,皇帝事务繁忙,因此设立

内阁,但它并不是我国选官制度的演变,故排除A项。同时,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排除B项。另外,材料强调内阁“俱列六部之上”,说明内阁的地位在六部之上,但并不是其下属机构,两者之间不是隶属关系,它只对皇帝负责,故本题排除C项。综上所述,只有D项符合。

1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军机处的内容来。题干中“亲臣重臣”体现了A选项的含义(保密),题干中“设在皇宫内”体现了B选项的含义(便于宣召),题干中“行走”二字体现了D选项的含义(临时差遣),唯独C选项中的“按才德”并没有在题干中有所体现,所以选C。

15.答案要点:(13分)

(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影响,重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第(1)问难度不大,重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紧扣“汉晋”,即可明确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有两个,一个是汉朝的察举制,一个是晋朝的九品中正制。对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的考查,重在回答科举制的积极作用,联系所学知识即可。第(2)问首先明确回答的角度,“政治”“思想”及“整体”的功能,然后紧扣材料,“政治”方面强调的是“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思想”方面强调的是“儒家正统观念”,“整体”方面强调的是“稳定性和连续性”,进而组织语言展开回答。第(3)问紧扣材料信息“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机会均等”及“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进而展开具体阐述,难度不大,注意回答的全面性。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1【答案】B

【解析】题干反映依据《十二铜表法》规定致使原告正当利益没得到法律的保护,说明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B项正确;AC与史实不符,D项容易错误,原因在于题干材料的表象认识。

2【答案】D

【解析】题中的“审判官或仲裁官”在罗马习惯法汇编《十二铜表法》中,是罗马贵族才能担任的职务,他们因受贿而司法舞弊要处死刑,实际上是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A、C两项只是自然法的精神原则并且在题中不能体现,B项的充分保护错误,《十二铜表法》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利益。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点是罗马法。A项中“体现了社会各阶层”是不符合实际的,通过斗争平民只是取得了参与立法权但不是主导权,C项与事实正相反。题干反映了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变化。

4【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采用排除法。《十二铜表法》属于公民法,而公民法适用于罗马共和国时期,故①不符合。同时,《民法大全》是罗马法编纂的结晶,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而不是《十二铜表法》,故④也不符合。

5【答案】C

【解析】由于按照习惯去解释法律是有坏处的,所以才有了罗马法。所以选C。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政体的确立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英国光荣革命爆发,《权利法案》颁布之后,英国国王的权力。1689年《权利法案》规定如“征税权属于议会”、“和平时期不得招募或维持常备军”,由此可以排除A、C。《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将立法权交予了议会;故B亦错。《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国王还保留了行政权,此选项“任命大臣”包含在行政权当中。

2【答案】B

【解析】:题中的华盛顿指出的依造“强制力量”去执行好的制度,即是针对邦联制下地方权力过大的弊端,A、D两项排除;1787年费城会议召开时,联邦制还没有建立(1789年建立),谈不上巩固,C项排除。【考点定位】:必修一·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美国1787年宪法。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点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学生要注意题干中的几个重要信息:内阁成员可以表达不同意见、对外内阁要说同样的话、墨尔本内阁辞职而非一个人辞职。符合这些信息总体特征的只有C项。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点是美国共和制确立。美国总统的政治生涯开始于选民的选举,总统无法控制选民,所以A项不正确。总统是联邦政府的首脑,两大政党轮番当选总统,说明他们控制了联邦政府。C、D两项关于“一致”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明确总统选举受到最高法院的监督与制约,故B、C两项不符合题意。同时,材料突出的是总统人选在选票上发生了争议,而不是体现选民意愿,故D项也不符合题意。

6【答案】A

【解析】:结合材料高个截断,矮个拉长,要实现一样,每个人都平等的,所以答案选A. 7.(3)材料表明,最初由于美国宪法没有明确授权联邦政府帮助地方治理河流,导致总统两次否决国会提出的议案。1824年最高法院法官对宪法相关条例的解释,解决了联邦政府可以治理河流的法律问题,但是仍然没有理顺联邦和地方在治理河流方面的权力关系,所以国会仍陷于长期争论。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自然灾害,客观上要求联邦政府更多干预地方经济事务;罗斯福新政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这一切为1936年总统签署《防洪法》创造了条件。

以上内容表明,美国政治权力分配的特点是权力制衡。权力制衡一方面表现为中央机构之间的三权分立,另一方面表现为联邦制下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割。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的某些方面,联邦政府的权力有扩大趋势。

8.(3)代议制度建立;(2分)代议制民主具有优越性,如可适用于地广人多的国家;(3分)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如选民范围日益扩大;并扩展到更多国家。(3分)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的附件:《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附件中规定了“片面最惠国待遇”。因此A选项,与第一次鸦片战争有关,但不符合题干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表述。故A错。《南京条约》中,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等协议,清政府都履行了。故C错。“总理衙门”这一机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后,才设立的。故D 错。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时,英国联络美法两国,向清政府提出修订条约,扩大权益的要求,

遭到拒绝后,就决定采取武力解决问题。故B正确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辛丑条约》的内容:在北京设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兵保护,准许各国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因此选D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察《南京条约》的内容:《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丧失关税主权。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点是1840-1900的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题干提到的传言意在斥责教堂胡作非为,结合时间,可以看出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导致民众与传教矛盾激化,教案频发。所以B项正确。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成果,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同盟会在辛亥革命之前,不算其成功,三民主义也不算辛亥革命的成果,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点是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和俄国十月革命影响。解题时一定要关注时间,此时三大政策尚未提出,A项错,B项不符合史实,这也不是国民革命的战略。孙中山的这段话比较清楚地说明想借俄国革命实现中国革命的发展,C项正确。

7.(1)美利坚合众国。(2分)其宪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为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和三权分立制,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3分)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2分)其宪法是保皇派和共和派妥协的产物,总统和参议院权力很大,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3分)

(3)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分)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4分)中华民国是继美、法之后的共和制大国,也是亚洲最早的共和制大国。(2分)革命中没有流很多血,避免了人民的巨大牺牲。(1分)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1分)

8.【解析】本题综合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本题为开放型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但解题时须注意冲击与反应的对应关系,围绕材料观点,按要求答题。

略。

9.(1)主张:教育救国。意义: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是进步的爱国的。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此类救国主张无法实现。

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1【答案】C

【解析】:“向19世纪正统的自由主义挑战”表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暴露,批评与改造当时社会制度的乌托邦式的以及其他社会主义者兴起,“大炮开火”应该是马克思主义诞生,选C。

2【答案】B

【解析】圣西门、傅里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设想了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但不能指明实现这些理想的正确道路。马克思主义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为工人阶级自我解放指明正确的方向,社会主义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

3【答案】D

【解析】英美两国均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故排除A、B两项,俄国二月革命后建立了临时政府,依然存在议会制,C项也可排除。告人民书反对的是帝国、君主政体,而巴黎公社就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一次尝试。

4【答案】A

【解析】:二月革命之后,俄国出现两个政权同时并存局面,工兵代表苏维埃掌握军权,列宁主张和平夺权,无需暴力革命。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点是俄国十月革命,学生在回答本题时要注意“共同结果”这一限定词。题干中提到的进攻德军失败、科尔尼洛夫叛乱、布尔什维克领导人民瓦解叛乱这些信息都说明临时政府已经无力应对局势陷入危机之中。A项与题干中时间不符,C项中第一届人民政府成立的条件是十月革命,D项不是题干所述事件的共同结果。

6【答案】B

【解析】:首先根据《四月提纲》,即可判断这一时期俄国二月革命已经结束,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结束,正在向无产阶级革命转变,故C项不符合题意。然后再根据材料核心信息,“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和“更不用说领导革命”,说明列宁强调要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故B 项符合。

7【答案】C

【解析】: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入手,联系相关重要历史事件,知道“俄国式的革命”是指俄国十月革命,由题干中的“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可知,中国民主革命必须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C项正确;从时间信息上看,AB项与题干的历史阶段特征不符,排除,D项的改革主张与题干观点相背,排除。

8【答案】D

【解析】:北洋军阀的混战导致社会生产生活遭到严重破坏。国民革命运动消灭的吴佩孚、孙传芳两派军阀,重创奉系军阀张作霖,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扫清了当时中国近代化最大的阻碍北洋军阀的统治。

9【答案】:C

【解析】:注意图片下方标题“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国民革命军第一军1925年8月成立,源于黄埔军校的教导团,是国民政府中央军的嫡系主力部队,故正确答案选C。袁世凯独裁卖国(1912—191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之后)、五四运动(1919),其他选项时间不符。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中共军队的建立与名称。“国民革命军”为国民党军队名称,诞生于1925年黄埔军校创办后。故A错。1933年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此时中共军队名为“红军”。故 B正确。题干强调军队的创建,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关系不大。另外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于1931年11月。故C错。“人民解放军”的概念在当时尚不存在。故D错。

11【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材料中“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是指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即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选D。中国工人阶级1919年五四运动就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排除A;共产国际的领导同志担心革命离工人阶级太远,并非反对农民参加中国革命,排除B;材料与外交政策毫无关系,C明显错误。

12【答案】A。

【解析】:本题考点是抗日战争的影响。从题干看在抗战时期,中国西南成为中国学者和文人聚

居的地方,这些原本生活在东部大城市的学考和文人的到来,带动了这一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材料不能体现文化专制,也不能说明文化教育“无序”,所以B、C两项错,而D项不符合题干内容。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生的七届二中全会。学生通过回忆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即可回答。

14【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和“国家又濒于危亡”,即可判断出中国再次遭到列强侵略,因此“悲痛的心情”出现。而符合这一史实的,只有B项。

15【答案】A

【解析】:理清基本史实,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序幕。所以本题选A。

16(2)日本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双方政策的调整与相互妥协;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社会各界的推动。(8分)

17(2)主张: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五族共和”;中国共产党主张各民族团结一致对外。进步意义: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各民族成员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民”,中国共产党完善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各民族共同抗战。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答案】C

【解析】:为了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新中国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正确答案选C。一大召开前夕,即1954年之前,排除B(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D(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A明显错误。

2【答案】A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为了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有利于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察新中国外交活动。“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回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因此非洲诸国对新中国入联帮助甚大,以至于毛主席曾说,我们是被第三世界的兄弟们抬进联合国的。故①正确,所以选A。40年代末50年代初,刚建国时,我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主要与社会主义国家建交;1955年亚非万隆会议上,周总理提出“求同存异”,在此之后才有更多的非洲国家和中国建交。因此②中“50年初”不恰当。故不选B。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的正式成员国。故③错,不选C。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为:中、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故④错,不选D。

4【答案】A

【解析】日内瓦会议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并推动会议取得成就,万隆会议周总理提出求同存异思想被与会各国接纳,推动万隆精神的形成。苏联解体之后才有一超多强的格局,排除B,.不结盟运动兴起于60年代,排除C,这两次会议都不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会议排除D。

5【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采用排除法,C项强调的是“九二共识”,而题干没有体现,故排除。同时,题干根本没有涉及到港澳回归,故D项也不符合。另外,至今,“一国两制”构想在台湾也没有完全普及,许多台湾民众还是不认同它的,故A项说法有误。而根据材料信息“返乡运动”和“想家”,即可明确B项符合。

6【答案】C

【解析】这道题的题干上提到“中美”和“台湾”,也就是说这道题中的“台湾”不是孤立的,必须放在中美关系的大局中去考虑,所以不选①。“1979年,在邓小平等人的努力下,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与台湾问题的直接关联度不大,所以不选④。尼克松访华中发表的《中美联合公报》和1979年《建交公报》都有重要的关于台湾的内容,所以选②③,故选C。

7【答案】D

【解析】题中“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指的就是澳门的回归。能完成澳门回归,而且是根本原因,必须选D。没有强大的国力的保证,谁会承认我们的“一国两制”,所以A项不正确。“九二共识”这个说法是与台湾问题有关的,所以B项不选;强大的国力才能保证威望的提高,也就是说D选项描述的情况是C选项描述情况的原因,所以选D。

8(3)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重大影响: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共同开拓了广袤的疆域;共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列举相应史实,亦可酌情给分)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知识点。根据“经济决定政治”,即可判断B项符合。

【历史】2012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湖北卷)解析版

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A.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注意题中时间(明后期)百姓十分之六七不务农而经营手工业、商业这一现象的

历史原因,即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人口职业结构)的变动,这也符合经济基础的变化带来上层建筑变化的原理。 【考点定位】:必修二·中国古代商业·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概况。 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答案】:B 【解析】:题中清代内阁处理公务“依样画葫芦”,即是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于陈规的体现。 【考点定位】: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答案】:C 【解析】:中国古代,伴随着每一次分裂之后的再次统一(兼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就更为完善,即C项所述。 【考点定位】: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30.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抽恃,舍身喂虎”。

江苏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汇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含解析)

两极格局的形成 1.(2015·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一模·19)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的15年后,赫鲁晓夫以丘吉尔谴责共产主义的力度批评了资本主义制度,“在两个体系的和平竞赛过程中,我们所有人都会看到资本主义在道义上已经遭到重大失败。人们日益意识到对于人类面临的迫切问题,资本主义一个都不能解决。变得越来越显而易见的就是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新全球史》)此时的苏联( ) A.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B.瓦解了帝国主义阵营 C.强调意识形态的优越性D.获得了第三世界支持 【考点】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解析】“铁幕”演说的15年后应该是指1961年,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地位是在20世纪70年代,故A项错误;1961年当时还处于两极对峙格局时期,没有瓦解帝国主义阵营,故B项错误;从材料“资本主义一个都不能解决”、“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解决这些问题”说明苏联强调意识形态的优越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第三世界支持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5·江苏南通、扬州二模·17)右图为英国政府印发的海报,画面上妇女身上的文字为“一个欧洲”,这个妇女站在两个高跷上,高跷上写着“马歇尔计划”,上方葡萄下的文字意为“更好的生活水准”。由此可知英国政府( ) A.希望欧洲各国共同推动联合进程 B.宣传美国援助对欧洲经济的重要性 C.积极呼吁西欧国家与美国共同遏制苏联 D.揭露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英国的阴谋 【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马歇尔计划

【解析】欧洲联合是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而图片中强调了马歇尔计划的重要性,故A 项错误;画面中的妇女踩上“马歇尔计划”的高跷,才能达到“更好的生活水准”,说明了美国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 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图片未涉及苏联,故C项错误;图片妇女虽然踩着高跷,但行动自由,并未受控制,且二战后英国急需美国援助,政府就算知道美国的阴谋,也不可能在此时揭露出来,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5·江苏南京、盐城一模·23)(13分)二战后,世界格局经历了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演变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冷战结束,制造出观察家称之为“单极的世界”或“一个超级大国的世界”。 但是,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独断全面问题,美国比十年前更占优势,可是够讽刺的是,权力也更加分散。因此,美国能够运用来改造世界其他地区的力量,实际上也减弱了。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大外交》材料三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一个时期、一个阶段内的主要力量格局或主要发展趋势,但这三种概念都是相对的,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并存的,看不到三者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甚至把三者相互对立起来,把三者视为非此即彼的关系,可能是片面的。 ——叶自成《对中国多极化战略的历史与理论反思》

(2010-2019) 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29(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解析版)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历史 专题29(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 1.(2019年江苏卷)[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对于邈远的夏朝历史奥秘,需要以多种史料进行探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这部中国史的着眼点在社会组织的变迁,思想和文物的创辟,以及伟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本书即以商朝为出发点,然后回顾其前有传说可稽的四五百年……在后人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记中,我们(所)能抽出比较可信的事实。——张荫麟《中国史纲》(1941年) 材料二我们如果不自满于神话与传说,那只有求助于考古学之地下发掘的证据,现在虽因为材料缺乏、考订困难,还没有明确的论断,可与古代的记载互证……我们今后研究古史,不必龂龂于文字记载的争辩,而只有从事于考古学而努力于地下发掘之一条大道。 ——周予同《开明本国史教本》(1931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史纲》不以夏朝作为“出发点”的原因,指出该书探索夏朝历史所依据的史料。(4分) (2)二里头文化的探索有利于减少夏史研究“断断于文字记载的争辩”。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里头遗址的科学发掘,最早得益于谁主持的什么考古活动,并列举二里头考古发现的政治建筑和生产活动遗址。(4分) (3)据材料二,指出探索夏朝历史奥秘应遵循的最重要路径,并分析

其原因。(2分) 【考点】二里头文化 【解析】 (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得出因为夏朝没有文字记录传承,所以《中国史纲》不以夏朝作为“出发点”。第二小问(史料),据材料一“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忆”得出《中国史纲》所依据的史料主要是传说和追忆。 (2)第一小问(主持人和考古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主持人是徐旭生,考古活动时夏墟调查。第二小问(遗址),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主要有大型宫殿遗址和相应的手工作坊遗址。 (3)第一小问(路径),据材料二“只有从事于考古学而努力于地下发掘之一条大道”得出是考古发掘。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原因是因为神话传说和文字记载等口头或文字资料的真实性是有待考证的,所以应该主要依据考古发掘。 【答案】 (1)原因:该书侧重的项目需要确考的文字记录;夏朝历史缺乏当时的文字记录。史料:传说;追记。 (2)主持人:徐旭生。考古活动:夏墟调查。遗址:大型宫殿遗址;铸铜、烧陶、制骨等手工作坊遗址。 (3)路径:考古发掘。原因:神话传说、文字记载无法定论。 2.(2018年江苏卷)[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人类起源于何处,一直是学者争论的问题。19世纪后期达尔文提出

2013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全国卷大纲版)精校版 Word版含答案

2013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全国卷大纲版)精校版 Word版含答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全国卷)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 (适用省区:广西) 12.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13.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 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 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 帝在此强调的是 A.无为而治 B.轻徭薄赋 C.崇尚节俭 D.民贵君轻 14.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 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 A.增加赋税 B.澄清吏治 C.培养人才 D.充实边防 15.《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

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富济贫。这反映了 A.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B.“异端”思想影响广泛 C.普通民众的理想与愿望D.商业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16.明初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中主要是民户,还有军户、匠户、灶户(煮盐户)等几十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 A.缓和土地兼并B.促成社会分化 C.强化社会控制D.发展商品经济 17.乾隆三十七年,台湾海防同知朱景英称:“台地多用宋钱,如太平、元祜、天禧、至道等年号钱,钱质小薄,千钱贯之。”据此可知 A.宋代商品经济比清代更为繁荣B.当时两岸经济交往尚不密切 C.海峡两岸有着不同的货币体系D.宋代以后台湾经济发展迟缓 18.1863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正式任命英国人赫德为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制定了管理海

2012年山东历史高考真题解析版(1)

2012年山东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 选择题 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11.《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①自然经济解体②家庭手工业发展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2.表1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 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A.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 13.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14.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5.“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这里的“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 A.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B.崇尚理性,重视法制 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D.反抗权威,重视法制 16.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邦认为,“虽然这场双元革命——更精确地说是法国政治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是法、英两国,但是我们不应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看做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他强调的是 A.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密切关系B.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C.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世界意义D.政治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必做题 28.(20分)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严复(1854~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表2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 时间主要活动 1867年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 1871年在“建成”“扬威”舰实习 1877年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轮船驾驶 1879年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 1880年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 1890年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材料二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

2017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汇编-专题练习(二)

2017年高考历史专题练习(二) 模拟试题汇编 一、选择题 1.(2016西安月考)下图是“19世纪中期英国的海外贸易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A.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帝国的地位B.西方主要国家完成工业革命 C.英国取得“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2.(2016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实验中学联考)19世纪最后30年,出现了近代社会的第二次现代化浪潮。作为这次现代化浪潮的结果,形成现代意义的经济模式。在现代意义的经济模式基础上,现代意义上的政治模式趋于成熟。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完善 B.科学和技术的紧密结合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 C.经济模式定型促使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成熟 D.生产力进步推动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3.(2016·吉林长春二检)近五百年来,荷兰、英国和美国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英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A.国家推行重商主义、奖励对外贸易的经济政策 B.创立现代金融制度确立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C.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D.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4.(2016·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二模·35)下表为2001~2008年对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统计(单位:件),这在客观上反映出() A.中国对世界经济影响加强B.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兴起 C.反全球化浪潮再次兴起D.区域集团化阻碍全球化

5.(2016·河南洛阳期末·30)1971年12月份,美元从一盎司黄金可兑换35美元贬值到38美元,到1973年2月份,一盎司黄金可兑换42.22美元。导致美元贬值的主要原因是() A.觊恩斯主义的盛行B.西欧和日本经济崛起 C.与苏联的长期争霸D.美国经济的逐渐衰退 6.(2016·河南洛阳一模·32)在对外经济活动中,美国经历了从二战前的“美元贬值,刺激出口”到二战后的“美元坚挺,主导出口”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加强B.美国金融霸主地位的巩固 C.美元的国际影响力加强D.美国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7.(2016·河南中原名校学术联盟复习前期摸底·25)下表为部分年份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额情况,以下最能说明这一时期时代主题的是() A.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B.世界贫富差距拉大 C.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D.世界贸易日益频繁 8.(2016·河南洛阳上学期期中·31)下面图表为1965~1995年期间不同类型国家的国际贸易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示意图。此图表反映() A.世界贸易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B.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处境恶化 C.发达国家主导世界贸易的发展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贸易冲突加剧9.(2016·河南南阳上学期期中·33)美国“怀特计划”强调,国际货币基金由会员国按规定的份额缴纳,份额的多少根据会员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及国民收入等因素决定等;而英国“凯恩斯计划”则坚持多边自由汇兑。两者的主张实质上反映出英美() A.争夺国际金融霸权B.要求稳定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C.经济实力差距巨大D.力争建立相对独立金融体系 10.(2016·黑龙江哈尔滨六中高三上学期期末文综)《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第1版收录:“个体经济、集体经济、小农经济、小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商品经济”,至1996年第3版增加收录的有“市场经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2012年第6版增加收录的有“非公有制经济、三资企业、乡镇企业”。这主要反映了我国() A.社会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B.私营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 C.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的历程D.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2012年高考真题——历史(上海卷)Word版 含答案

2012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在古代世界的文明成果中,被视为王权象征和灵魂安息之所的建筑是 A.长城 B.二里头宫殿 C.金字塔 D.帕特农神庙 2.《左传》日:“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 3.对于研究古代特洛伊战争具有第一手史料价值的作品是 A.《希腊史》(格罗特著) B.影片《特洛伊》 C.油画《帕里斯的裁判》 D.《荷马史诗》 4.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这表明 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 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 5.①在公元前44年的罗马牧神节上,执政官安东尼两次把王冠戴在恺撒的头上,都遭到了人群的抗议。②于是恺撒取下王冠,把它存放在朱庇特神庙。③在那一天,他没有获得皇帝称号。④事实上自公元前49年起,恺撒己成为罗马的最高统治者,共和制名存实亡。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有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述道:“这座城市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南端陡峭的岬角上,…… 这座城市由两扇海上大门保护着,可以禁止无论从爱琴海还是从黑海来的敌船的通行。” “这座城市”是 A.君士坦丁堡 B.雅典 C.威尼斯 D.麦加7.“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 A.东周平王 B.东汉光武帝 C.曹魏文帝 D.北魏孝文帝 8.下图为初建于中世纪后期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市政厅,它是

2019-2020两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汇编:考点20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学生版+解析版)

2019-2020两年高考历史模拟汇编 考点20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 1.(2020·宁德模拟,35)从1959年起,法国采取一系列步骤逐步脱离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先是将海军撤出北约组织,并拒绝美国在其领土储存核武器。1966年,法国最终退出北约组织。这表明( ) A.欧洲一体化进程遭遇挫折 B.法国奉行相对独立的对外政策 C.西欧与美国关系初现裂痕 D.法国谋求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2.(2019·太原一模,35)不结盟运动自成立以来以支持各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为任务;进入21世纪,则着重强调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推行平等、互不侵犯、多边主义等原则,并为来自不发达地区的成员国在国际谈判中争取权益。这一变化表明当今世界( ) A.霸权主义威胁已解除 B.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 C.政治一体化进程加快 D.经济全球化是发展趋势 3.(2019·博雅闻道高三第四次联合质量测评,35)联合国安理会设非常任理事国席位,最初为6个,1965年增至10个。下表是按地区分配情况。这表明( ) A.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 B.战后西欧实力尚未恢复 C.两极对峙决定席位分配 D.非洲开始主导联合国 4.(2019·河南普通高中毕业班4月适应性考试,35)1993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讲话,对“扩展战略”的宗旨作了阐述,他说:“在冷战期间我们试图遏制对自由制度生存的威胁。现在我们试图扩展生活在自由制度下的国家的圈子。”其根本目的是( )

A.展示美国制度的优越 B.建立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 C.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展 D.实现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 5.(2019·济南一模,35)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开始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成为IMF增资的重要来源。出身工会领袖的巴西总统卢拉就感慨,在过去20年里他在历次抗议中大多会要求“IMF滚出去”,但“现在,(我的)财政部长说,我们将借钱给IMF”。这说明( ) A.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步加强 B.南北经济发展渐趋平衡 C.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D.IMF面临严重资金困境 6.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是由英国倡导建立的组织。1960年,奥地利、丹麦、挪威、葡萄牙、瑞典、瑞士和英国在斯德哥尔摩签订《建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公约》。公约规定,在成员国间逐步取消工业品的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实现自由贸易,并扩大农产品贸易。这一组织成立的初衷( ) A.对抗欧洲经济共同体B.提升欧洲的国际地位 C.冲击美苏的两极格局D.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 7.(2019·安徽毛坦厂中学高三5月联考,35)20世纪70年代,不结盟国家决定建立原料生产出口协会理事会和资助发展中国家出口原料和初级产品的特别基金,到80年代初,各类原料生产和出口国组织达到22个。这些组织和基金的设立( ) A.消除了不结盟国家内部的摩擦 B.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 C.启动了新兴经济体的团结合作 D.有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8.(2020·洛阳模拟,35)1958年戴高乐重新执政后,提出建立以法、德为核心,以法国为领导的“欧洲人的欧洲”,通过“缓和、谅解、合作”逐渐实现“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最终走出“雅尔塔”。这一外交方针的提出( ) A.表明美国的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B.说明法国主导着欧洲联合

历年高考真题遗传题经典题型分类汇总(含答案)

历年高考真题遗传类基本题型总结 一、表格形式的试题 1.(2005年)已知果蝇中,灰身与黑身为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B表示,隐性基因用b表示);直毛与分叉毛为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F表示,隐性基因用f表示)。两只亲代果蝇杂交得到以下子代类型 请回答: (1)控制灰身与黑身的基因位于;控制直毛与分叉毛的基因位于。 (2)亲代果蝇的表现型为、。 (3)亲代果蝇的基因为、。 (4)子代表现型为灰身直毛的雌蝇中,纯合体与杂合体的比例为。 (5)子代雄蝇中,灰身分叉毛的基因型为、;黑身直毛的基因型为。 2.石刁柏(俗称芦笋,2n=20)号称“蔬菜之王”,属于XY型性别决定植物,雄株产量明显高于雌株。石刁柏种群中抗病和不抗病受基因A 、a控制,窄叶和阔叶受B、b控制。两株石刁柏杂交,子代中各种性状比例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分析回答: (1)运用的方法对上述遗传现象进行分析,可判断基因A 、a位于染色体上,基因B、b位于染色体上。 (2)亲代基因型为♀,♂。子代表现型为不抗病阔叶的雌株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为。 3.(10福建卷)已知桃树中,树体乔化与矮化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D、d控制),蟠桃果形与圆桃果形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H、h控制),蟠挑对圆桃为显性,下表是桃树两个杂交组合的试验统计数据: (1)根据组别的结果,可判断桃树树体的显性性状为。 (2)甲组的两个亲本基因型分别为。 (3)根据甲组的杂交结果可判断,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台定律。理由是:如果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台定律,则甲纽的杂交后代应出现种表现型。比例应为。 4.(11年福建卷)二倍体结球甘蓝的紫色叶对绿色叶为 显性,控制该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分别位于3号和8号染色体上。下表是纯合甘蓝杂交试验的统计数据: 请回答: (1)结球甘蓝叶性状的有遗传遵循____定律。 (2)表中组合①的两个亲本基因型为____,理论上组合①的F2紫色叶植株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_。 (3)表中组合②的亲本中,紫色叶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若组合②的F1与绿色叶甘蓝杂交,理论上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

2013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福建卷)解析1

2013·福建卷 13.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亲率大军号称80万屯兵江北,周瑜率兵数万布防江南,大战(参见下图)一触即发。时值隆冬季节,北风呼啸。周瑜忧心忡忡,孔明密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里“东风”指() A.自西北吹向东南的风 B.自东南吹向西北的风 C.刘备统领的孙刘联军 D.增援的船只及燃烧品 13.B[解析] 本题以赤壁之战为切入点,考查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208年隆冬时节,孙刘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对峙,长江两岸北风呼啸。孙刘联军在长江南,曹军在长江北。故孙刘联军攻曹必由南向北进攻,因此火攻之“东风”只能是从东南吹向西北的风。 14.《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14.A[解析] 本题以《春秋繁露》的新材料为切入点,考查董仲舒的儒家思想。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内涵。《春秋繁露》是董仲舒改造儒学的经典著作,核心内容是意在要求富不可骄、贫不至于忧生存。与“强制去富”“劫富”无关,故排除B、D项;材料内容从两方面阐释,不仅仅是济贫问题,故排除C项。

15.《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人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长矛)之工,二年…… 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 ①频繁更换工种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③职业是世袭的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③④ 15.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内容为唐代手工业的发展。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不得别入诸色”体现了限制工种调整,故排除含①的选项。“工巧业作之子弟”“传家技”体现了官营、世袭的特点,故排除含④的选项。 16.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受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16.D[解析] 本题考查重农思想和儒学的发展,考查考生准确解读、运用材料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朱熹的历史地位,以及朱熹撰文的原意。朱熹是南宋理学集大成者,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材料虽出自《漳州劝农文》,但内容“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都是强调在日常生活中循规蹈矩。四个选项中,既体现重视理学,又体现重视生活细节的选项,只有D项。 17.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17.C[解析] 本题以外国传教士的角度考查科举制的弊端,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

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 文综历史试题 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

2015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近三年真题+模拟)专题十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十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考试题 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2012年浙江文综,17)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准确理解广告信息是关键。通过材料中广告内容,可以分析出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市场,但商品只涉及物质生活的变化,没有体现衣、住、行等方面,结合广告具有时尚性,从这两个方面判断C项是最佳答案。 2.(2012年江苏历史,6)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题干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官员及百姓日常礼仪和社会习俗的情况,由材料不能得出A项结论;B项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题干材料反映出“受之者”和“施之者”等级观念依然浓厚,但“受之者”有意玷污平等制度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故排除C,D项符合题意。 【名师点评】结论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结论型选择题也称论证分析型选择题,一般有两种考查形式:一是题干一般为教材中未出现的历史结论,选项为所学史实,需要判断选项中的史实是否符合题干中的结论;二是题干为简略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备选项是依据这些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得出的结论,需要分析判断选项的结论是否符合题干反映的信息(上题就是属于该类型的结论型选择题)。 解题思路一般分为三步:(1)理解题干提供的历史结论或史实,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上题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一些人对官员的称谓仍未改变);(2)通读题干,弄清历史结论或史实的时代背景,迁移相关的人物或事件进行分析判断(上题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社交礼仪的变化);(3)分析各备选项的内涵及其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解答这类题目一般采取史实支撑法、史论结合法、具体特征分析法、概念分析法、理论分析法等解题方法,如上题可以采用史论结合法解答。 3.(2012年四川文综,17)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 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下表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 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 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 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 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和判断能力。解题的关键是题干中傅斯年的话的意思,即直接根据材料作出判断,从表中的内容可以直接看出的是吴虞消费情况的变化,其他的只能靠推断,所以答案为C。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14 近代以来科技文艺

2016年高考试题精编版之分项(历史)14近代以来科技文艺 考点一: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信息技术 01.(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22)自1962年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研制成功至今。机器人的 发展经历了三代。即操纵型机器人、自动型机器人和智能型机器人。机器人的使用 A.缓解了人口压力 B.促进了经济持续繁荣 C.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D.体现了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 【答案】D 【考点定位】近代以来的科学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以机器人的发展历程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透过现象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本题的解答比较容易,试题的命制契合了“科技创新”的热点,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复习备考时,要把控热点问题,进行适度的深化挖掘,把握住了高考的方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02.(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23)表1是美国、日本、联邦德国三大产业产值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情况。 表1中的数据反映了三国 A.第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B农业生产衰退 C.产业结构出现严重失衡 D.工业发展滞后 【答案】A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名师点睛】本题以美国、日本、德国三代产业的比重表格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透过现象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本题的的命制契合了“科技创新”的热点,这要求我们要关注热点问题。试题通过表格的形式考查到了考生识图的能力,该类型题目一般比较简单,“数据表格类”的选择题解题技巧是“纵横驰骋看变化”,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排除即可。 考点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01.(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34)图5为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这4幅作品反映出近代以来 图5 A.传统美术流派相继被淘汰 B.理性思维的不断深化 C.批判精神备受重视的趋势 D.美术流派演变的历程 【答案】D 【考点定位】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美术的辉煌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逻辑 思维和读图理解能力。本题以四副西方美术作品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西方美术流派演变 历程的认识,正体现了新课标高考高于教材、以多种载体考查考生能力的命题思路。做此 题的关键是要抓住19世纪以来美术流派的主要特征,再联系教材内容,就能分析出他们是

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知识点归类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知识点归类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2013年高考全国Ⅰ卷24题)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答案】C 【考查点】分封制 2.(2013年广东高考12题)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答案】B 【考查点】宗法制 3.(2013年浙江高考14题)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世官制④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D 【考查点】宗法制 4.(2013年北京高考12题)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A.周 B.秦 C.汉 D.唐 【答案】B 【考查点】秦统一中国 5.(2013年浙江高考15题)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右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

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A.②③①⑤ B.②①⑤⑥ C.①③⑤④ D.④③⑤⑥ 【答案】A 【考查点】秦统一中国 6.(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3题)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 A.无为而治 B.轻徭薄赋 C.崇尚节俭 D.民贵君轻 【答案】C 【考查点】汉初政治制度 7.(2013年江苏高考3题)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答案】A 【考查点】三省六部制 8.(2013年福建高考17题)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答案】C 【考查点】科举制

2012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部分(全国卷)解析版(1)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全国卷)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 12.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A.工作器具B.工作内容C.工作职责D.工作性质 【解析】考查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故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因刀笔并用,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 【答案】A 13.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A.防止官商勾结B.维持社会等级C.重义轻利D.重农抑商 【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统治者对工商业的政策。材料中唐太宗此话不但把工商业者归入“杂色之流”,而且杜绝了他们入仕为官的途径,体现了统治者对工商业者的歧视,目的是维持社会等级,但没有反映对农业的重视,因此D项不正确,选B项。 【答案】B 14.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 A.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C.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 【解析】考查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规律。每个时代文学创作都有其独创性,诗在唐朝、词在宋朝发展到顶峰。元曲源于民间通俗文学,开始时文学地位比较低下,元曲在明清两朝没有得到正史和学者的承认和重视。反映王国维推崇古代的,轻视现代的观念。 【答案】B 15.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山西人从事商业、农业、参军和读书人数量依次递减,雍正帝认为这样的社会风气很可笑,反映统治者对商业的歧视,AC项错误;仍然有人希望学而优则仕,B项错误;因为追求财富,从事商业的人居首位,D项正确。 【答案】D 16.张謇评论某人时说:“以四朝之元老,筹三省之海防,统胜兵精卒五十营,设机厂、学堂六七处,历时二十年之久,用财数千万之多……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之局。” 张謇评论的是 A.曾国藩B.李鸿章C.张之洞D.袁世凯 【解析】考查重要历史人物及相关活动。李鸿章是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元老,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筹办北洋海军,管辖直隶(今河北)、奉天(今辽宁)和山东三省海域,洋务运动中创办军事民用企业,兴办新式学堂,耗费巨资筹办的北洋海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这与他在战争中的避战求和政策有关。 【答案】B 17.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

2018届高考历史模拟题通史专题汇编:元朝

训练24 元朝训练题 1.据记载,元代中书省多次要求各地行省“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禀者,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凡事都请示中书省)”。这反映了元代行省() A.内部纷争使行政效率低下 B.具有决策重大事务的权力 C.缺乏地方管理上的自决权 D.内部存在着权力制衡机制 2.在元人叶子奇《草木子》一书中记载,元世祖忽必烈有一个说法:管行政的中书省是我的左手,管军事的枢密院是我的右手,管监察的御史官是我用来医治这两手的。这说明() A.官僚政治的工具性 B.三权之间相互牵制 C.大大提高行政效率 D.家国一体政治特征 3.元朝设置行省时,多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如从地理位置上汉中以及安康属于南方,其生活习俗与四川差距很小,不将它们划人四川而划入陕西。可推知元朝设置行省的出发点是() A.传达行政命令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防止地方割据 D.扩大国家的疆域 4.《元史·百官志》记载:“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为元帅府。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抚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材料表明宣慰司属于() A.行省属下分治军民的机构 B.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C.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 D.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 5.元朝时,科举制经历了先废除后重建的过程,实行时间并不长的科举考试却选用了最能体现儒家思想精髓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考试内容,而且要求学生按程朱理学的观点答题。 这反映元朝() A.游牧文化与汉文化的完全融合 B.重视文化遗产的政治利用价值 C.削弱科举制度的人才选拔功能 D.致力于提高读书人的社会地位 6.从灭南宋之后湖广、江西、江淮、陕西数省的辖区均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接壤,其治所均在与京师最近的水陆交通线上,也不难窥见行省代中央“分镇方面”之职能是相当突出的。这反映了元代行省() A.战略地位的相当重要 B.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 C.实现了地方高度自治 D.削弱了地方与中央的联系 7.元史专家箫启庆认为,元朝视儒士与僧侣一样,为了救济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甚至沦为奴隶的儒士,元朝特别设立了“儒户”,让部分读书人取得优先赋役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储备人才的用意。比较而言,成为儒户的读书人,其地位应在贵族、官吏之下,与僧侣相同,但较一般民众为高。这种说法() A.不符合元朝读书人的真实生活状况 B.体现了不同学者对史料的不同解读 C.揭示了元朝文化落后的政策原因 D.为认识元朝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 8.“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这说明该制度() A.是中央派出机构,非地方行政机构B.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地方政事推进 C.所辖地区广阔,并且拥有较大权力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所沿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