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公共服务理论与我国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

新公共服务理论与我国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

新公共服务理论与我国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
新公共服务理论与我国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

新公共服务理论与我国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

全国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论坛论文载于《广州残疾人研究》2010.6

谈志林

【摘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是我国新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公共服务理论所提出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公共利益至上的服务理念、权利保障的服务宗旨和民主参与的服务方式,可以为我国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有益的启示。针对当前我国残疾人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构建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应该坚持以人为本,逐步推进残疾人公共服务的理念变革,促进残疾人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发展政府、非营利组织与市场等多元服务主体合作协商的服务供给模式,并立足基层,大力发展社区残疾人公共服务,逐步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

Abstract: Building a public service system for disabled peopl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abled. The new public service theory provides useful inspiration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public service system for disabled people, for the values of people-oriented, the service concept of the supremacy of public interests, the service purpose of rights protection and the service mode of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it proposed. Considering current problems in China’s public service for the disabled, to build a public service system for disabled people, we must adhere to the mind of people-centered, gradually promote the concept reform of public service for the disabled, gradually construct demand-oriented public service system for disabled people, and accelerate the equ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 for disabled persons. Meanwhile, we should develop the cooperative and consultative mode of service supply that participated by multi-service parts like the government, NGOs and the market, etc.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devolep community public service for the disabled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关键词】残疾人、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民主参与

Key words: disabled people, public service, rights protection,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构建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既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残疾人群体的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长,而当前残疾人公共服务严重不足的弊端日益凸显,这就要求从理论到实务对解决残疾人公共服务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以登哈特夫妇为代表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可以为我国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诸多有益

的启示。立足于我国特殊的行政生态,认真汲取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有益成果,积极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是我国新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一、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内涵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主要观点

公共服务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公共服务是指公共部门为满足公民基本生活与社会发展需求所提供的所有公共产品的总称,包括制度形态、物质形态和劳务形态等各种公共服务类型。狭义的公共服务是指政府为满足公共需要、提供公共产品时的劳务行为的总和。本文所指的公共服务概念主要是广义意义上的。从宏观层面而言,残疾人公共服务包括三类最基本内容:一是从保障残疾人的生存权和满足其基本生存需要出发,为他们提供的基本生活救助服务。二是从保障残疾人的生命健康权和满足其基本健康需要出发,为他们提供基本的残疾预防、医疗卫生和康复服务。三是从保障残疾人的发展权,满足其基本尊严和基本能力的需要出发,为他们提供的基本教育、就业和文化服务。从具体领域来划分,残疾人公共服务主要包括生活照料服务、社会救助服务、社会福利服务、社会保险服务、医疗康复服务、教育服务、就业服务、文体服务、无障碍环境服务和法律服务等。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就是指公共部门运用公共权力,根据残疾人的需求,通过多种机制和方式的灵活运用,为残疾人所提供的多种内容与形式的公共服务,以及为实现公共服务供给所形成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的总和。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是由服务主体、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资源、服务模式和服务制度等多元因素构成的综合服务网络。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残疾人公共服务的范围将不断拓展,服务水平将不断提高。

新世纪伊始,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登哈特(Robert B. Denhardt)夫妇在对传统行政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在《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的理论体系。新公共服务理论以民权主义、人本主义、社区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为理论基础,[1]强调公共管理过程中公民权的核心理念和公共利益的基本价值追求,主张用一种基于民主、人性和公共利益至上的新公共服务模式来代替基于效率优先和经济人导向的新公共管理模式。

根据登哈特夫妇的归纳[2],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七个方面:一是服务而非“掌舵”。“公务员的首要作用乃是帮助公民明确阐述并实现他们的公共利益,而不是试图去控制或驾驭社会。”[3]即公共管理者的重要职责是帮助公民表达并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而不是试图掌控社会发展的方向,社会的发展方向应由社会公众集体选择。二是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公共利益是公共管理的终极目标,公共管理者必须致力于建立利益攸关的共有共享观念,通过与公民的共同参与来共同承担公共责任,共同创造并共同享有公共利益。三是服务公民,而不是服务顾客。在公共服务中,政府与公民的关系不同于企业与顾客的关系,公共管理者最重要的职责不是如企业般仅仅回应顾客需求,而是在公民之间以及自身和公民之间建立合作和信任关系,积极营造社会资本。四是战略性思考,民主化行动。符合公共需要的公共服务的政策规划要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并通过与公民的民主协作来保证决策的民主性和执行的有效性。五是责任并不是单一的。在多元化的政治生态环境中,公共管理者存在复杂的价值冲突,不仅要对上级和市场要求负责,更应关注宪法和法令,关注社会价值观、政治行为准则、职业标准和公民利益。六是重视人而不只是工作效率。公共管理者在工作效率之外,更要以人为本,与公民建立以相互尊重、相互适应和相互支持为基础的共同领导关系,共同提供以公民需求为指向的公共服务。七是超越企业家身份,重视公民权利和公共服务。公共管理者不是企业家,而是公共服务中负责任的参与者。他们应承担公民权利的保障

者、公共资源的管理者、公共组织的监督者和社区参与的促进者等多重角色来为公民服务。

在我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人本主义、民权主义、社区主义等价值理念和服务意识,对构建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人是公共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属点,人本精神是公共部门的思想灵魂。公共部门应高度重视人性价值与尊严,强调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切公共服务都必须符合人的发展,只有在充分尊重人,并不断满足不同人的不同利益诉求,公共服务才能取得成效。这就要求公共部门应该具有人性关怀精神,残疾人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与供给应从残疾人的基本需求出发,通过人性化的项目设计和人性化的服务方式,向全体残疾人提供高度人性化的公共服务,不断满足残疾人群体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公共服务需求。

二是公共利益至上的服务理念。公共部门是以公共利益为基础的公共权力联合体,是公共利益的守护者和实现者。公共部门通过建立协商对话机制,为公民充分表达意愿、协调各方利益、营造共同价值提供沟通平台和回应性服务。公共部门“应当积极地为公民通过对话清楚地表达共同价值观念并形成共同的公共利益观念提供舞台,应该鼓励公民采取一致行动,而不应该仅仅通过促成妥协而简单地回应不同的利益需求”。[4]这就要求残疾人公共服务必须以残疾人的公共利益为基本出发点,以残疾人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基本目标,以残疾人的满意度为最终评判标准。

三是权利保障的服务宗旨。政府是以公民为中心的政府,政府和公民社会之间共同拥有公共事务的治理权,公民不仅是国家的主人也应是公共管理行为主体,公民权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公共服务既是对全体公民不同需求的满足,也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维护,必须体现公民权利保障的基本取向。同时,公民应该从以往管理客体或者顾客的被动角色中摆脱出来,成为公共治理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这就要求残疾人公共服务要以保障残疾人的基本权利为宗旨,围绕残疾人的基本生存权和社会发展权来设计适当的公共服务制度安排,不断满足残疾人的公共服务需求。

四是民主参与的服务方式。公共服务的过程实质是公民参与式的公共治理过程,也是公共部门对公民意志和利益诉求的回应过程。公共部门可以依靠自身信息、技术和资源优势,通过与公民开展善意对话、交流来积极构建公共服务的平台,达成公共服务的共识。这种互动的协商服务过程体现了公共治理的终极机制。这就要求公共部门应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对公民服务需求的回应性,逐步就残疾人公共服务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主体和服务资源等方面展开民主协商,尽最大努力与公民构建相互信任与合作关系,以保证公共服务决策的民主性和实施的有效性,并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不断满足服务需求,

二、我国残疾人公共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残疾人公共服务发展较快,收益对象不断扩大,服务水平逐步提升。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残疾人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旺盛,且逐步呈现现代化、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与之相比,残疾人公共服务仍存在诸多不足。

一是残疾人服务理念尚未形成。就公共部门而言,从宏观层面分析,我国具有高度集权的行政传统,长期以来过于强调政府等公共部门的管治职能,忽视了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使公共服务缺少发展的基本文化环境。从中观层面分析,与残疾人服务相关的部门对残疾人公共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对残疾人工作习惯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劳动福利模式,将残疾人公共服务视为传统社会救济的一部分,导致残疾人公共服务发展的不稳定和不平衡。从微观层面分析,在残疾人公共服务过程中,有些公务人员服务意识较薄弱,或对残疾人的服务需求视而不见,漠不关心;或官僚习气浓重,“主—仆”关系倒置,导致“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层出不穷。就公众层面而言,社会公众普遍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理念,对残疾人公共服务的关注度不高,认为残疾人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事,社会力量无须过多介入,导致残疾人公共服务的社会氛围较差。就残疾人群体而言,残疾人自身的服务权益保障意识较弱,残疾人公共服务内在的推动力不足。

二是残疾人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当前,残疾人教育服务、社会救助服务、社会保险、康复医疗服务和无障碍环境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非常欠缺,直接影响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质量。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资料显示,15岁及以上残疾人文盲率高达43.29 % 。只有13.28 %城镇残疾人和5.12 %的农村残疾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服务。城镇16岁及以上残疾人参加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社会保险的比例分别为27.87 %、36.83 %、1.11 %、1.35 %;农村16岁及以上残疾人参加养老、合作医疗、工伤、失业社会保险的比例分别为1.95 %、29.39 %、0.10 %和0.07 %。除京沪等少数大城市外,其他地区的残疾人医疗康复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康复站很少。同时,残疾人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未引起足够重视,绝大多数城镇的无障碍设施建设被忽略,残疾人出行受到严重制约。

三是残疾人公共服务的城乡差距相当明显。当前我国农村残疾率普遍高于城市,农村残疾人口数量大约是城镇的3倍,而农村残疾人公共服务的政府投入无论是金额还是比例上均远远低于城镇地区,而使得城乡残疾人公共服务的发展严重失衡。部分城镇残疾人公共服务开始向满足残疾人发展需求推进,而农村残疾人公共服务仍基本上停留在生存需求层面,“因残致贫、因残返贫”的现象比较普遍。当前用于改善和提高残疾人公共服务的各项文化体育设施、无障碍设施和福利活动大多数是围绕城镇残疾人展开的,农村残疾人较少能够参与进来。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农村残疾人主要依靠家庭帮扶和个人努力来解决生活问题,面向残疾人的公共服务非常少。总体看来,城乡二元差距在残疾人公共服务领域非常明显,且日益呈现扩大趋势。

四是残疾人公共服务体制不健全,运行机制不畅通[5]。在我国当前行政管理体制下,残疾人公共服务涉及民政、财政、卫生、教育、劳动人事、残联等众多部门,服务职能交叉严重,决策程序繁杂,服务资源分割。不同部门由于利益主体不同,容易忽视残疾人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全局,导致残疾人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足与管理失范。而由于管理体制的不顺,有限的公共财政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服务资源短缺和资源浪费现象并存。各级残联组织是残疾人公共服务的综合管理机构,但残联代表性较弱,在具体业务上容易受制于众多的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而且过于行政化的管理风格容易使残疾人公共服务事业缺乏活力。同时,运行机制比较混乱,部门之间就残疾人公共服务的配合协作不足。非营利组织与市场主体对残疾人公共服务的运作参与不足,社会层面的有效监督缺乏。残疾人群体的服务需求表达渠道不畅,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与供给渠道单一,传统化服务模式不能满足个性化需求,公共服务的评估体系尚未建立,服务效能较低。

三、构建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的思考

200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发[2008]7号)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加强残疾人公共服务建设,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遵照中发[2008]7号文件的精神,根据服务型政府的本质内涵,针对目前我国残疾人公共服务存在的现实问题,必须始终以残疾人的最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秉承公共性、基础性、实效性和可行性等服务属性,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等基本原则,逐步构建城乡服务一体化、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形式多样化、服务模式本土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残疾人公共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依法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权和社会发展权。具体而言,构建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强化服务型政府意识,逐步推进残疾人公共服务的理念变革。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构建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必须从理念变革开始。一方面,要以权利保障为宗旨,确立残疾人本位的核心服务理念。在现代公共管理的范式中,公民不仅是国家的主人也应是公共管理的重要行为主体,公民权在公共行政过程中占据着核心地位。这就要求构建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必须从依法保障残疾人的基本权益出发,赋予残疾人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服务为了残疾人、服务为了一切残疾人的残疾人公共服务意识。另一方面,要牢固树立服务型政府意识。服务型政府的本质就是要将公民本位的服务理念,作为一种行政文化注入到政府的公共行政过程中,推动公共治理理念与主导价值由政府本位到公民本位的深层次转换,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政府治理模式的战略转型。而落实到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要推动与残疾人公共服务相关的公共部门全方位、系统性的服务理念变革,强调“管理就是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让残疾人群体意志主导的公共服务最终成为与残疾人公共服务相关的公共部门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树立服务型政府意识,还必须加强对公务员的行政伦理教育、服务伦理教育,培养公务人员的公仆意识、自律能力和主动服务意识,引导公务人员树立正确的行政理念,推动公务人员实现由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意识转变,力求做到“向残疾人致敬,为残疾人服务,请残疾人评判,让残疾人满意”。同时,还要树立制度化、市场化与专业化的理念,促使残疾人公共服务由人治模式下的随机性、零碎性服务向法制模式下的长效机制转型,由行政化单一供给模式向市场化的多元供给模式转型,由业余关照式服务向科学化、专业化、标准化的服务范式转型。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逐步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

在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残疾人为本,也即残疾人公共服务要以残疾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坚持服务为了残疾人、服务依靠残疾人、服务产品由残疾人共享。一般而言,残疾人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既包括衣食住行需求、医疗康复需求、也包括教育需求、就业需求、心理需求、体育需求、政治需求和文化精神需求等社会参与与社会发展需求。与之相对应,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的内容既包括社会救助服务、社会福利服务、医疗康复服务、交通服务等基本生活服务,也包括教育服务、就业服务、文化服务、政治参与服务等社会发展需求。基本生活问题是残疾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首要问题,基本生活服务是残疾人公共服务的基础和主体。针对当前残疾人基本生活服务供给不足的实情,首先要从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权益出发,以社会救助服务、社会福利服务、医疗康复服务、就业服务、交通服务为主体,构建残疾人的衣食住行等项基本生活服务网络,夯实残疾人公共服务的基础,促使残疾人逐步达到全社会的基本生活水平,切实

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权益。其次,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教育服务、就业服务、文化服务、政治参与服务等社会发展服务,逐步推进残疾人公共服务由生存型向社会发展型的转变。特别是随着我国政治民主建设的推进,残联要切实发挥“代表”和“服务”的职能,高度重视残疾人的政治参与问题,为残疾人的利益表达和民主参与社会治理提供切实有效的制度安排,保证残疾人共享我国民主发展的成果。再次,要大力促进残疾人对于构建公共服务体系的参与。一方面,要尊重残疾人对残疾人公共服务相关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设计合理的制度安排,完善残疾人参与公共服务的有效途径,构建残疾人利益表达与政府回应的互动机制,逐步建成信息时代高效、便捷、透明的残疾人参与网络,以保证残疾人对于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中有关服务内容、服务项目、服务方式等公共决策的参与,实现残疾人公共服务的民主性、针对性、可行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在残疾人公共服务的供给中,应大力发挥残疾人的服务潜能,发展“增能”型服务。应注重发挥残疾人对于公共服务的主体参与作用,努力提升其服务的参与能力,积极引导残疾人从服务客体转变为服务权益主体,逐步消除残疾人对于公共服务的被动感、疏离感与无助感。最后,要逐步推进个性化服务。不同残疾个体的公共服务需求因年龄、残疾类别、残疾程度和发展阶段不同而各异,应坚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和因人制宜,注重推进贴近不同残疾类别群体的针对性服务,逐步实施个性化服务,努力满足不同时期、不同地方、不同残疾人的公共服务需求。

第三,注重公平优先,促进残疾人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公平公正是公共部门的价值追求,也是公共服务的基本原则。构建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应该从公平公正出发,促进残疾人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保证残疾人平等享受公共服务的发展成果。一般而言,残疾人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城乡残疾人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二是残疾人公共服务与健全人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三是重点残疾人与一般残疾人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在推进城乡残疾人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方面,应将残疾人公共服务纳入城乡统筹发展的范畴,逐步缩小残疾人公共服务的城乡差距,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乡残疾人公共服务的有效对接。立足与我国残疾人公共服务的现有基础与发展需求,在城市,可以以切实保障基本生活、逐步扩大社会参与和适度促进社会发展相结合作为残疾人公共服务发展的方向。城市残疾人公共服务的基本框架可以市区为支撑、以街道为依托,以社区为基础,完善残疾人的衣食住行等项基本生活服务,逐步加强残疾人社会福利、教育就业、精神文化、政治参与等项发展型服务,努力健全城市残疾人的公共服务网络。各地在继续发展城镇残疾人公共服务的同时,应高度重视构建农村残疾人公共服务网络。应坚持打好基础、消除空白和量力而行的原则,建立以县残疾人公共服务中心为龙头、乡镇残疾人服务站为主体、村残疾人服务员为基础的乡村残疾人公共服务网络。县残疾人公共服务中心可在现有康复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改建;乡镇残疾人服务站可依托现有敬老院或社会福利中心建立;村残疾人服务员可通过政府购买公益岗位的形式招聘。为弥补公共财政的不足,可以采取政府、村集体和残疾人家庭按比例分担解决村残疾人服务员的服务收费。亦可采取重残人员津贴的形式予以公共服务的资助。要充分考虑残疾人的实际需求,发展农村残疾人康复医疗;增加农村残疾儿童的教育补贴,提高农村残疾儿童的入学率;逐步推进农村体育文化等公共设施和无障碍环境建设,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要注重做好农村的残疾预防工作,提高公众的残疾预防意识,减少残疾发生率。在残疾人公共服务与健全人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方面,首先要倡导全社会共同关注残疾人公共服务的意识,形成全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的基本氛围,为残疾人平等参与公共服务创造良好的环境,在基本生活、康复医疗、教育就业、社会参与和维权等方面为残疾人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从而实现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其次要加大对残疾人公共服务的投入,实现残疾人公共服务与整体

公共服务网络的对接。要把残疾人服务网络放在国家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下规划发展,全面促进公共服务体系和残疾人专门公共服务网络的无缝对接。既要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的主体优势,促进残疾人与健全人的资源共享,又要大力推进残疾人专业服务,将其列入城乡公益性建设项目规划,纳入政府推动社区建设、基层卫生服务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安排,逐步发展多层次、多元化、多向度的专业服务项目,从而使残疾人公共服务项目与健全人的公共服务项目相得益彰,切实提升残疾人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和实效性。在推进重点残疾人与一般残疾人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方面,主要是逐步扩大对与重度残疾人公共服务优惠政策的覆盖面,使针对重度残疾人的服务逐步向一般残疾人延伸,从而提升残疾人群体的整体公共服务水平。

第四,明确残疾人公共服务的责任主体,发展政府、非营利组织与市场合作协商的服务供给模式,推进残疾人公共服务主体的多元化。

残疾人公共服务领域宽泛,对象众多,形式多样,仅靠国家是难以包办的,必须以政府为主导,积极引导非营利组织与市场的协商参与,推进残疾人公共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就政府而言,应明确政府责任,建立国家对残疾人公共服务的基本供给制度。从公共行政的角度分析,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两大基本职能。而且由于公共服务属于特殊的公共产品,具有不同于私人服务的效用不可分割性、消费非竞争性和受益非排他性等三大特性,决定了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服务自诞生之日起就是由政府所主导。残疾人作为特定的弱势群体,为其提供基本生活服务与社会发展服务,保障其基本权益更是政府的基本责任。应该明确政府对残疾人公共服务的主体责任,逐步建立政府对残疾人公共服务的基本供给制度。政府对残疾人公共服务的职责主要在于制定公共服务政策,供给基本公共服务,监管公共服务市场,规范公共服务行为,推动公共服务发展。当务之急,一是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国家公共服务总体系中,制定国家残疾人公共服务发展规划,确定国家层面的残疾人公共服务发展战略与基本目标,以之作为指导残疾人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的基本制度安排。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残疾人公共服务建设,因地制宜制订地方各级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考虑到老年人高龄致残现象日渐凸显的发展趋向,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应与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与养老公共服务相契合,共同列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子系统,保证残疾人公共服务的发展方向。二是以制度激励与财政引导相结合,切实保证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大力推进残疾人公共服务类法规建设,研究制订促进残疾人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构建发展残疾人公共服务的长效机制。建立稳定的残疾人公共服务建设经费保障机制,以公共财政残疾人投入来推动残疾人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医疗康复、教育就业、辅具服务和无障碍环境等项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三是建立和完善残疾人服务机构的行业标准、服务规范和公共服务评价体系,推进残疾人公共服务的人性化、科学化与规范化建设。同时,要加强对残疾人服务机构的培育扶持和规范管理,充分发挥其在残疾人公共服务行业中的示范引导作用。民间组织是残疾人公共服务的重要参与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民间组织主要依靠公益性、志愿性和非营利性的特点,发挥自我组织、自我服务和行业自律的作用,提供政府和市场提供不了或提供不好的公共服务, 以满足残疾人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公共服务需要。应注重培育发展草根性的社区组织、志愿者组织,组织引导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队伍参与残疾人公共服务。并可以动员社会力量,积聚社会资本,整合社会资源,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残疾人公共服务建设。就市场而言,市场既是残疾人公共服务供给的基本主体,也是残疾人公共服务的活力所在,必须推动残疾人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要以残疾人的公共服务偏好为依据,大力培育和发展面向残疾人公共服务的各类市场组织,鼓励各类组织和个人以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资助、财政补贴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面向残疾人的专门性服务。残

疾人公共服务应减少对公共服务供给领域准入障碍的限制,面向民营企业,引入服务竞争机制,通过市场竞争打破政府垄断,形成多元供给主体共同参与的良性竞争格局,以实现公共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逐步提高残疾人公共服务的效率。

第五,立足基层,打好基础,大力发展社区残疾人公共服务。

社区是残疾人的安身之所,是残疾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依托。我国8300多万残疾人都生活在城乡社区,他们不仅在日常起居、康复医疗、教育就业、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需要得到社区的扶持和帮助,同时在参与社会生活、行使民主权利、展现自身价值等方面,更要通过社区来实现。因而残疾人公共服务与社区密不可分。社区残疾人公共服务作为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公共服务事业的新发展。推进社区残疾人公共服务,为残疾人提供切实有效的扶持和帮助,对于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残疾人公共服务建设应该坚持社区化的工作方向,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残疾人提供就近便利的服务。一是建设社区残疾人公共服务网络,夯实残疾人公共服务的基础。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以居委会、小区为依托而展开,农村社区服务以村、镇为依托展开,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6]应根据社区的地域性特征,立足于残疾人在社区内所能满足的公共服务需求,有针对性地规划残疾人社区服务的基本项目,依托社区组织推进残疾人公共服务网点建设,在社区内逐步建立融康复、就业、教育、文娱体育、生活福利于一体的微型残疾人公共服务网络。二是针对残疾人需求的多样性特点,逐步拓展残疾人公共服务的范畴,丰富服务内容,促进残疾人的社区融合。残疾人社区公共服务的内容主要有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社会救助、就业培训、文化娱乐和社区无障碍环境等方面。现阶段社区残疾人公共服务应注重落实包括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内的各项社会救助政策,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以家庭为基础,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为重度残疾人、智力残疾人、精神残疾人、老年残疾人等提供日间照料、居家照顾、康复训练等项服务,推进残疾人公共服务向纵深发展;积极开展心理辅导、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服务项目,培养残疾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活跃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加快社区公共服务场所和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建设社区无障碍环境,方便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残疾预防制度,完善残疾人信息通报机制。三是依托村、居委会等社区自治组织,建立以志愿者和专业工作者相结合的残疾人社区服务队伍。依托社区残疾人协会,大力发展社区非营利组织,引导非营利组织组织志愿者积极开展残疾人公共服务,充分发挥非营利组织在残疾人公共服务中的促进作用。同时,还应以社会工作者为主体,逐步发展职业化的社区残疾人公共服务,以推进残疾人公共服务的专业化和规范化。

总之,构建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中国特色的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将全面惠及我国8300多万残疾人,从而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益,维护他们的社会参与与社会发展权利,使广大残疾人共同沐浴在和谐社会的阳光之下。

--------------------------------------------------------------------------------

[1]唐晓阳、王巍,《新公共服务理论极其对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启示》,载《岭南学刊》,2009年第一期。

[2] Robert B. Denhardt; Janet Vinzant Denhardt, The New Public Service: Serving Rather Than Steer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Vol.60,No.6.(Nov.-Dec.,2000). p.549-559

[3][美]罗伯特·B·丹哈特、珍妮特·V·丹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非掌舵》,刘俊生译,载《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10期。

[4][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5]杨宜勇、邢伟,《残疾人公共服务: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载《中国物价》,2009年第4期。

[6] 张雪筠、王怡,《浅析社区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构与发展》,载《社会工作》,2009年第6期(下)。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汇报.

**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汇报 (2014年7月10日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文化**的战略部署,市委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对加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实施了一大批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加强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丰富和活跃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全市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 一、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通过实施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一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文化惠民工程,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全市有市、县(市、区级艺术馆(文化馆8个,从业人员68人;有县(市、区级公共图书馆 7个,公共图书馆藏书183万余册,从业人员72人,阅览室座位近2000个;有市、县(市、区级博物馆、纪念馆14个,从业人员292人,年均举办展览50多次,举办培训90多次;有演出场馆9个,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2个,从业人员331人,年均服务观众44万人次,其中服务基层观众35万人次;有乡镇综合文化站134个,总藏书50多万册,从业人员184人;已完成全市1783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工程全面覆盖的建设任务;全市1900个行政村(含居委会实现了有线广播村村响;建成7个县级、134个乡镇街道办共141个广播室;建成了57个激情广场文化活动示范点。 (二公共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一是成功举办各类大型文化活动。自2007年以来,我市承办了海峡客家高峰论坛、海峡客家歌曲创作演唱大赛、第五届福建艺术节、红旗颂等大型文化活动近20场次,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二是积极开展送书、送

《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读书笔记

《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阅读报告 一、本书对我国公共管理的意义 《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一书的中文版是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充满巨大机遇、变革和挑战的时代印行的。构成本书理论核心和实质的有两个主题:一是促进公共服务的尊严和价值;二是将民主、公民权和公共利益的价值观重新肯定为公共行政的卓越价值观。虽然,在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领域,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行政准则,但以开放的思想对待国际的经验,通过比较、鉴别、有选择的吸收,发展中国自己的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理论,并积极致力于时间,却是非常必要的选择。 本书所提出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公共利益至上的服务理念、为民执政的服务宗旨和民主参与的服务方式,对致力于行政体制改革、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今中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终落脚点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这些与新公共服务理论所提倡的人本精神、责任意识和服务理念的基本内涵是相统一的,最终,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服务于公共利益的政府,他们以尊重人的个性、确认人的价值、推进人的发展为使命,最终实现人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在对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和建立的,它本质上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一种扬弃,它试图在承认“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于改进当代公共管理实践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同时在摈弃“新公共管理”理论,特别是“企业家政府”理论的固有缺陷的基础上,提出和建立一种更加关注民主价值和公共利益、更加适合现代公民社会发展和公共管理实践需要的新的理论选择。当前,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政府无不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审视着自己的角色定位和行为方式,而实践中我们对政府“公共服务”的基本内涵和方式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认识误区,这就影响到我们对政府职能的正确认识和对政府角色的准确定位。“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理念和原则对于我们澄清创建“服务型政府”的理论认识,无疑是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的。 当然,就目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而言,新公共服务理论在我国的实践应当有保留地应用,即服务并且掌舵。 二、本书的基本理论内涵

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状况与发展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五个国家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针对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社保、维权、文体、无障碍环境等保障与服务不断拓展,政府和社会为残疾人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探索和积累了符合国情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有效做法和经验,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得到不断加强,残疾人服务工作格局初步形成。2010年3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印发实施,表明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一、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的现状 近年来,伴随着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的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在基本收入和支出方面,截至2009年3月,城镇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578.1元,比2008年度高出90.9元,增幅为1.1%,农村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066.1元,比2008年高出262.5元,增幅为6.9%,城镇残疾人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4.7%,农村残疾人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7.05%,分别比上一年降低3个和4.5个百分点,残疾人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 在社会保障方面,截至2009年3月,139.12万城镇残疾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占城镇低保对象的5.96%,低保标准208元,月人均补助141元;各地普遍实行分类施保,对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的低保对象在补助标准和审核程序上予以照顾;383.2万残疾人享受农村低保,占农村低保对象的8.89%;74.84万残疾人纳入农村五保供养,370多万残疾人得到临时救济和定期补助。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近两年湖北、安徽、陕西等中西部地区还设立了针对特困残疾人的专项生活救助制度。以安徽为例,截止到2009年8月,已经为384564名贫困重度残疾人发放生活特别救助,补贴标准城镇户籍人口每人每年600元,农村户籍人口每人每年360元。专项生活救助制度成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一项有效的补充性制度安排,有效地缓解了残疾人基本生活方面的特殊困难和需求。 在社会保险方面,根据全国残疾人状况监测结果,2008年以来,城镇残疾人参加至少一项社会保险的比例显著提高,2009年度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达到64.3%,参加城镇职工或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达到42.1%。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比例持续上升,2009年达到94.4%。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村残疾人中,87.6%的残疾人在1年内看过病,人均看病花费1570.1元。看过病的农村残疾人中有41.7%的人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行了报销,人均报销743.8元。《国务院关于开展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对农村重度残疾人参保个人缴费部分地方政府予以全额或部分补贴。这一政策试点地区广大残疾人参保积极性十分踊跃,截至2009年底,全国首批320个新农保试点县中,领取第二代残疾人证并符合参保条件的农村残疾人共有192万人,实际参保158.9万人,明显高于试点地区一般农村居民参保人数。在社会福利方面,残疾人保障法及地方实施办法都明确了残疾人获得服务、参与社会生活和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减免费用享有公共服务成为很多地方残疾人的特惠。 在公共服务方面,2008-2009年度,残疾人当年接受过康复服务的比例为23%;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建立健全省级聋儿和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机构,已建立1700多个聋儿康复机构、6000多个肢体残疾康复训练机构和2000多个辅助器具供应服务机构,在1644个市县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在780个市辖区和1411个县(市)开展了社区康复工作,累计建立社区

新公共服务理论 讲义

一.背景 罗伯特?B?登哈特:现任美国亚利桑纳州立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美国国家公共行政研究院院士并且担任美国许多 州政府与地方政府在质量管理、战略规划与公共生产率等方面的咨询顾问。作为国际著名的公共行政学家,登哈特博士曾经担任美国公共行政学(ASPA)会长、中佛罗里达大学公共行政系主任、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副校长以及密苏里州长的生产率咨询委员会主席,她还就是美国公共行政学会全国公共服务运动组织的创始人与第一任主席。登哈特博士,著述甚丰,迄今为止,已经出版了16本专著,其中有代表性的著作包括:《新公共服务》,《公共组织理论》等。 珍妮特?V?登哈特:现任美国亚利桑纳州立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她的教学与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组织理论,组织行为以及领导领域。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内涵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含义 1、指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 2、就是在对传统公公共行政理论与新公共行政理论进行反思与批判的基础上提出的。 3、主张用一种基于公民权、民主与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新公共服务模式来替代当前的那些基于经济自我利益的主导行政模式。 4、就是对传统公公共行政理论与新公共行政理论的一种扬弃而非全盘否定。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观点 1、服务于公民,而不就是服务于顾客 公共利益就是就共同利益进行对话的结果,而不就是个人自身利益的聚集。因此,公务员不就是要仅仅关注“顾客”的需求,而就是要注重关注于公民并且在公民之间建立信任与合作关系。 (1)传统公共行政与当事人服务 要么就是服务的直接攻击,要么就是对个人行为或社团行为的规制。当事人被认为迫切需要帮助并且政府中的那些人通过公共项目的事实来努力提供她们所需要的帮助。 (2)新公共管理与顾客满意与对公民的优质服务 ·为顾客提供与企业的最佳服务相同的服务,这就是国家绩效评理的一个目标,民主政府的底线就就是责任,而不就是利润或公民满意,而且顾客服务并没有为责任提供一个练好的代表性测量标准。 2、追求公共利益 公共行政官员必须促进建立一种集体的、共同的公共利益观念。这个目标不就是要找到由个人选择驱动的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案,确切地说,它就是要创立共同的利益与共同的责任。 (1)传统公共行政与公共利益 ·在传统公共行政中,公共服务被认为就是一种价值中立的技术过程,而且行政官员的权威就就是专长的权威。公务员服务于公众利益的最佳途径无疑就就是着重关注中立、效率以及政治与行政的严格分离。公共利益就是有民选的政策制定者来界定的,尽管行政官员在执行立法政策中解决特殊利益团体之间的冲突时需要注意公共利益,但就是这种观念认为她们的裁量权应该受到限制。 (2)新公共管理与公共利益 当社会被视为一个市场的时候,那就假定个人对于商品、服务与政策具有相对固定的独立的偏好,市场模式因而就没有为我们提供任何谈论人们如何就公共利益的愿景或社会的本质而奋争的途径。人们被视为就是她们自己的利益的最佳裁判,公共利益如果真的存在的话,那么它只就是在(作为顾客时)的公民在一个类似于市场的场所做出的个人选择时的副产品。 (3)新公共服务与公共利益 ·新公共服务认为,政府应该鼓励公民关注更大的社区,鼓励公民致力于超越早期的利益的事情并且愿意为自己的邻里与社区中所发生的事情承担个人的责任。倡导行政官员在促进公民界定公共利益与按照公共利益行事时应该扮演一种积极的角色,新公共服务还否定公共利益能够被理解为个人自我利益的聚合,其目标就是要超越自身利益进而发现共同利益,公共丽音并且按照共同利益即公共利益行事。 ·政府的角色在于确保公共利益居于支配地位,确保公共问题的解决方案本身及其产生的过程都符合正义、公正与公平的民主规范。报政府就是为实现诸如公平与公正这种价值的工具,其最重要的含义之一就就是政府的目标从根本上不同于企业的目标,这些差异使得那种仅仅把市场机制与关于信任的假定用作一种自利算计的观点至少就是可疑的,尽管有许多特征可以将企业与政府区分开,但就是,政府增进公民权与服务于公共利益的责任则就是最重要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厅党委《关于印发〈××××年厅直机关开展“三解三促”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我们于3月8日-11日赴××、××市就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专题驻点调研。期间,实地调研了××市、姑苏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2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个司法所、1个司法行政服务站,察看了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同时,在××市局召开了座谈会,听取了市局机关职能处室、县(市、区)司法局长和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司法所、基层法律服务所等负责人的意见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市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情况 近年来,××、××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厅召开的全省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部署会、推进会精神,按照省厅确定的目标任务,坚持对上积极争取支持、对下切实对接需求,对内不断整合资源、对外广泛动员力量,有力推动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深入发展。 一是积极搭建立体化的服务网络。××、××市坚持“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积极推进“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点

线面结合、惠及全民”的服务网络。××市6个市(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已全部建成运行,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村(社区)司法行政服务站建成率均达100%,××市在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社设立了律师工作站。××市10个县(市、区)、96个镇(街道)已设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973个村(社区)建立便民法律服务站,三级平台实现了全覆盖。同时,××市建立了12348公共服务信息化实战平台,××市在司法行政微信、微博、“e同说法”APP中增设公共法律服务模块,为市民提供“指尖上”的法律服务。 二是注重研发精准化的服务产品。××、××市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立足本地法律服务资源,大力研发服务产品,目前已经推出了一批富有本地特色、贴近基层群众、符合生活实际的公共法律服务产品。××市编制了三期《公共法律服务产品目录》,收录了126个公益类、政府购买类和市场保障类服务产品,先后与××华网共建公共法律服务产品“网络配送超市”,与电视台联合开播《律师说法》栏目,××市向社会提供了群众诉求(信访)代理、农民合作社普法联盟等公共法律服务产品。××市将律师参与调解、法律咨询、维权指导、简单法律文书代写等作为服务产品,纳入免费服务范畴,由各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统一提供,并先后出台司法鉴定和公证法律援助办法,丰富了面向低收入人群的公共法律服务产品。 三是着力完善科学化的运行机制。××、××市始终突

读书笔记之《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

读书笔记之《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摘要:《新公共管理—服务,而不是掌舵》这本书代表的其实是指以公民为中心的新的公共管理理念。其作者综合既往研究,通过与老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比,对现当代国家行政管理思想的研究并提出自己新的看法,最后提出自己的新公共行政的内容,即新公共服务主要是服务而不是掌舵。构成本书理论核心和实质有两个主题:一是促进公共服务的尊严和价值;二是讲民主、公民权和公共利益的价值观重新肯定为公共行政的卓越价值观。 正文:本文主要是针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这本著作写出的读书笔记。这本书是以其宽广的学术视野和鲜明的理论创新在学界和政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首先浅谈了新公共服务的理论来源、产生背景以及新公共服务的基本理论内涵,其次介绍了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意义与价值,然后对新公共理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对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进行了意见论述,最后论述了我对新公共服务一些看法。 一. 浅谈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 这本书主要从两大方面而阐述作者的思想。第一是公共服务理念的来源。随后从七方面分析公共服务的内容。条理清晰,每一条内容都从老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1.新公共服务的理论来源 本书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新公共服务的理论来源。首先是近代政治社会理论对民主公民权的关注。其次就是社区和公民社会模型的不断发展。社区存在为公民参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公民社区是一种公民能够相互进行的一种个人对话和评价的地方。对话不仅是社区建设的本质,也是民主的本质。第三个理论来源就是组织人本主义。最后是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公共行政的理论家主要信奉“对话”理念,可靠的对话是把官员和公民视为彼此充分参与的。 2.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产生背景 新公共服务理论正是美国著名学者登哈特基于新公共管理的反思,特别是针对企业家政府理论缺陷的批判,在《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一书中提出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它的产生是公共行政理论发展的必然要求。

司法部关于“十三五”加强残疾人公共法律服务的意见(最新版)

司法部关于“十三五”加强残疾人公共法律服务的意见 司法部 司法部关于“十三五”加强残疾人公共法律服务的意见 (司发通[2017]11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法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国发[2016]47号)、《“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国发[2017]9号)和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切实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现就“十三五”时期加强残疾人公共法律服务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残疾人公共法律服务的重要意义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没有残疾人的小康,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残疾人民生改善,推动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为残疾人事业做更多事情,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依法保障残疾人平等权益,是残疾人小康进程的重要内容。司法行政部门履行律师、公证、人民调解、司法鉴定、法律援助、法治宣传等公共法律服务职能,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建立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残疾人提供更多、更优惠、更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切实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是保障残疾人基本民生、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实践,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是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的重要任务。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残疾人公共法律服务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扎实工作,多谋残疾人之利、多解残疾人之忧、多急残疾人之难,认真履行职责,切实维护残疾人权益,不断增进残疾人福祉,促进残疾人事业取得更快发展。 二、明确为残疾人提供公共法律服务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一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残疾人工作和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指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决策部署,以残疾人公共法律服务需求为导向,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机制。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着力增加残疾人在律师、公证、人民调解、司法鉴定、法律援助、法治宣传等方面的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到2020年,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体系覆盖所有残疾人,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使所有残疾人在需要时都能获得普惠、精准、及时和优质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 (二)主要任务

关于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为认真贯彻总书记关于“努力做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县委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任务要求,云间县司法局立足于促进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布局,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通过整合司法行政法律服务资源,拓展司法行政法律服务平台,组织实施人民调解安民、法律援助惠民、法制宣传近民、法律服务便民等项目,努力满足全县人民的基本法律服务需求,为推进“平安云间”、“法治云间”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法治保障。本课题试从近年来的实践基础上,就进一步加快我县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作一些思考和探讨。 一、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指出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明确要求决不允许普通群众打不起官司。今年4月21日,习总书记在对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指示中,特别强调指出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努力做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省

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市委七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和“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大力发展法律服务业。”司法部和省司法厅相继出台指导性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要求。 二、我县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成效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基础性工作,延伸了基层司法行政的工作外延,对新常态下司法行政的服务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几年来,县局不断优化职能,在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上进行有益尝试。 (一)积极打造辐射城市乡村的专业平台。去年,我局顺利完成县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搬迁和功能提升、县公证处“临街落地”两个硬件项目。目前县级法律服务中心面积500多平米,窗口专业人员15人,法律援助、普法宣传、12348专线、人民调解、社矫安帮、法律服务等职能资源进一步得到整合,窗口功能和便民举措得到提升和落实,法律服务集聚效应有效发挥。全县现有律师事务所9家,公证处1家,基层法律服务所8家,职业律师68人、法律援助律师5人、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42人,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在县城实现临街落地,8家法律服务所遍布7个乡镇,乡镇和部门建立法律援助站22个,行政村(社区)援助点181个,“半小时援助圈”基本形成。县镇村三级法律顾问网络建设有序推进,县政府和各乡镇人民政府法律顾问配备全覆盖,武连等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设置法律服务

新公共服务理论 讲义 (1)

一.背景 罗伯特?B?登哈特:现任美国亚利桑纳州立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美国国家公共行政研究院院士并且担任美国许多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质量管理、战略规划和公共生产率等方面的咨询顾问。作为国际着名的公共行政学家,登哈特博士曾经担任美国公共行政学(ASPA)会长、中佛罗里达大学公共行政系主任、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副校长以及密苏里州长的生产率咨询委员会主席,他还是美国公共行政学会全国公共服务运动组织的创始人和第一任主席。登哈特博士,着述甚丰,迄今为止,已经出版了16本专着,其中有代表性的着作包括:《新公共服务》,《公共组织理论》等。 珍妮特?V?登哈特:现任美国亚利桑纳州立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她的教学和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组织理论,组织行为以及领导领域。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内涵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含义 1、指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 2、是在对传统公公共行政理论和新公共行政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的。 3、主张用一种基于公民权、民主和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新公共服务模式来替代当前的那些基于经济自我利益的主导行政模式。 4、是对传统公公共行政理论和新公共行政理论的一种扬弃而非全盘否定。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观点 1、服务于公民,而不是服务于顾客 公共利益是就共同利益进行对话的结果,而不是个人自身利益的聚集。因此,公务员不是要仅仅关注“顾客”的需求,而是要注重关注于公民并且在公民之间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 (1)传统公共行政与当事人服务 要么是服务的直接攻击,要么是对个人行为或社团行为的规制。当事人被认为迫切需要帮助并且政府中的那些人通过公共项目的事实来努力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帮助。 (2)新公共管理与顾客满意和对公民的优质服务 ·为顾客提供与企业的最佳服务相同的服务,这是国家绩效评理的一个目标,民主政府的底线就是责任,而不是利润或公民满意,而且顾客服务并没有为责任提供一个练好的代表性测量标准。 2、追求公共利益 公共行政官员必须促进建立一种集体的、共同的公共利益观念。这个目标不是要找到由个人选择驱动的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案,确切地说,它是要创立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责任。 (1)传统公共行政与公共利益 ·在传统公共行政中,公共服务被认为是一种价值中立的技术过程,而且行政官员的权威就是专长的权威。公务员服务于公众利益的最佳途径无疑就是着重关注中立、效率以及政治与行政的严格分离。公共利益是有民选的政策制定者来界定的,尽管行政官员在执行立法政策中解决特殊利益团体之间的冲突时需要注意公共利益,但是这种观念认为他们的裁量权应该受到限制。 (2)新公共管理与公共利益 当社会被视为一个市场的时候,那就假定个人对于商品、服务和政策具有相对固定的独立的偏好,市场模式因而就没有为我们提供任何谈论人们如何就公共利益的愿景或社会的本质而奋争的途径。人们被视为是他们自己的利益的最佳裁判,公共利益如果真的存在的话,那么它只是在(作为顾客时)的公民在一个类似于市场的场所做出的个人选择时的副产品。 (3)新公共服务与公共利益 ·新公共服务认为,政府应该鼓励公民关注更大的社区,鼓励公民致力于超越早期的利益的事情并且愿意为自己的邻里和社区中所发生的事情承担个人的责任。倡导行政官员在促进公民界定公共利益和按照公共利益行事时应该扮演一种积极的角色,新公共服务还否定公共利益能够被理解为个人自我利益的聚合,其目标是要超越自身利益进而发现共同利益,公共丽音并且按照共同利益即公共利益行事。 ·政府的角色在于确保公共利益居于支配地位,确保公共问题的解决方案本身及其产生的过程都符合正义、公正和公平的民主规范。报政府是为实现诸如公平和公正这种价值的工具,其最重要的含义之一就是政府的目标从根本上不同于企业的目标,这些差异使得那种仅仅把市场机制和关于信任的假定用作一种自利算计的观点至少是可疑的,尽管有许多特征可以将企业和政府区分开,但是,政府增进公民权和服务于公共利益的责任则是最重要的差异之一,而且它也是新公共服务的一块基石。

新公共服务:是服务而不是掌舵

翻译论文: 新公共服务:是服务而不是掌舵 (美) 罗伯特·B·丹哈特珍妮特·V·丹哈特1 [摘要]:新公共管理( the New Public Managtment ) 倡导将公共管理者视为政府企业家,政府则是一个新型的、有偏向的且日益私人化的政府,它效仿工商企业的实践和价值观。支持者们主要把新公共管理与传统公共行政相比较,并由此提出自己的主张。在这种比较中,新公共管理显然总是处于上风。我们在本文中主张,把新公共管理与我们所说的“新公共服务”(the“New Public Service”) 相比较可能是更好的选择。“新公共服务”运动,是以对民主社会的公民权、社区和市民社会、组织人本主义和组织对话理论进行的研究为基础的。我们提出,新公共服务有七项原则,其中最突出的原则是:公务员的首要作用乃是帮助公民明确阐述并实现他们的共同利益,而不是试图去控制或驾驭社会。 公共管理已经经历了一场革命。公共行政官员不再关注控制官僚机构和提供服务,而是正在对“掌舵而非划桨”的告诫做出反应,试图成为新型的、有偏向且日益私人化的政府的企业家。结果,公共部门中实施了一系列相当积极的变革。但是,当公共行政领域逐渐抛弃划桨观念并接受掌舵的责任时,那仅仅是用一个“行政中心(adminicentric) ”的观念替代另一个行政中心”的观念吗? 奥斯本(Osborne) 和盖布勒( Gaebler)写道:“掌舵者比划桨者更有能力把握船的航向”(1992 ,32) 。果真如此的话,从划桨到掌舵的转变就不仅仅是让行政官员掌控船只(即选择船只的目的地和航向,并确定到达目的地的路径) ,它也会赋予行政官员更多的权力去掌控船只。当我们急于掌舵时,我们是否正在淡忘谁拥有这条船?金( King) 和斯迪沃斯( Stivers) 在其新著《政府是我们的》(1998) 中提醒我们记住这个显而易见的答案:政府属于它的公民。因此,行政官员在管理公共组织和执行公共政策时,应当强调他们服务于公民和授权予公民的职责。换言之,将公民置于第一位时,重点不应当放在驾驶或划动政府这条船,而应当放在构建具有完整性和回应性的公共机构之上。 背景 与本文的用法相同,“新公共管理”是指包括重塑和新管理主(neomanagerialism) 在内的一系列思想和实践活动,其核心内容是力图将私营部门和工商企业的方法用于公共部门。虽然“像工商企业那样运作政府”的要求由来已久,但这个争论 1罗伯特·B·丹哈特(Robert B. Denhardt)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特拉华大学访问学者。丹哈特博士是美国公共行政学会(ASPA) 的前任会长,ASPA 全国公共服务运动(致力于在全国宣传公共服务的神圣和价值) 的奠基人和首任主席,全美公共行政研究会的成员和加拿大管理发展中心的成员。丹哈特博士出版了14 本著作,包括《公共组织理论》、《公共行政:一种行动取向》、《组织的影响力》、《寻求意义》、《公共服务中的行政领导》和《公共服务的复兴》等。他持有肯塔基大学的博士学位。 珍尼特·V. 丹哈特(Janet Vinzant Denhardt)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她的教学和研究兴趣主要在于组织理论和组织行为。她的著作《街区层面的领导:第一线公共服务中的自由裁量和合法性》(与莱恩·克罗德斯合著) 最近已由乔治敦大学出版社出版。另外,丹哈特博士在《行政与社会》、《美国公共行政评论》、《公共生产力和管理评论》和《公共行政的理论与实践》等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在成为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教师之前,她在东华盛顿大学任教并供职于各种行政和咨询职位。她持有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博士学位。

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675号 《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已经2017年1月11日国务院第161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 总理李克强 2017年7月1日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预防残疾的发生、减轻残疾程度,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者补偿功能,促进残疾人平等、充分地参与社会生活,发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事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残疾预防,是指针对各种致残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个人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的丧失或者异常,防止全部或者部分丧失正常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本条例所称残疾人康复,是指在残疾发生后综合运用医学、教育、职业、社会、心理和辅助器具等措施,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者补偿功能,减轻功能障碍,增强生活自理和社会参与能力。 第三条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康复相结合的方针。 国家采取措施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支持和帮助其融入社会。禁止基于残疾的歧视。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领导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将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完善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服务和保障体系,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实行工作责任制,对有关部门承担的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进行考核和监督。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残疾人工作的机构,负责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组织实施与监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有关工作。 第五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及其地方组织依照法律、法规、章程或者接受政府委托,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红十字会等依法做好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 第六条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和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做好所属范围内的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从事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 第七条社会各界应当关心、支持和参与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事业。 新闻媒体应当积极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的公益宣传。 国家鼓励和支持组织、个人提供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服务,捐助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事业,兴建相关公益设施。 第八条国家鼓励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的科学研究和应用,提高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的科学技术水平。

某县开展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某县开展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总结 报告 根据区司法厅、市司法局的工作部署,我县在县司法局机关、各乡镇创立了“温馨之家、贴心服务”的司法行政服务中心综合性法律服务窗口,整合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基层法律服务组织等各种法律服务资源,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法律服务需求,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努力为“平安xx、和谐xx”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我县整合资源,着力打造“管理一站式、服务一家人、办事一条龙”的“温馨之家.贴心服务”综合性法律服务窗口平台建设,为群众提供家人般的关怀、一站式的服务,达到“服务在身边,满意在心中”的社会效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一是精心打造县级“家“的服务中心。我局在办公条件比较艰苦的情况下,将一楼的公证处进行调整,打造全新的xx县司法行政服务中心。二是精心打造乡司法所“家”的服务工作站。充分利用乡镇司法有限资源,坚持“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服务项目设置理念,建立健全司法所的各项

服务制度,制作办事流程图和岗位监督牌,并上墙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服务工作站放置有服务指南、申请表格、文书样本、宣传资料、报刊杂志等,方便群众随时取阅。目前,10个乡镇“家”的服务工作站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三是努力延伸村、屯、户“家”的服务工作室、中心户、联络员。充分发挥“家”的服务工作室和联络员贴近群众优势,明确村级人民调解员、法律宣传员、法律援助联络员、律师工作联络员、社区矫正工作员、安置帮教队员等“六大员”服务职责,调动基层服务平台工作积极性,将“家”的服务网络全覆盖,使农民群众感觉到司法行政之“家”的温馨,司法行政“家人”的亲切,有事到行政之“家”问询,办事找司法行政“家人”帮忙。目前建成并投入使用村“家”的工作室110个,建成屯“家”的服务联系户1160个。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构建、完善城乡一体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体系 1、完善矛盾纠纷化解体系的组织建构。深入贯彻落实《人民调解法》,坚持以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建设为重点,积极搭建公平正义的“第三方”调解平台;建立和规范乡镇、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全面设立城乡社区、自然村、小区人民调解小组或人民调解员,不断延伸人民调解工作触角;继续加强企事业单位调解组织建设,积极推进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发展专业化、社会化人民调解员队

残疾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残疾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内蒙古东部地区残疾人康复托养机构建 设运营调研报告 摘要:本文针对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四地残疾人康复中心、托养服务中心建设运营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同时对康复托养设施建设的社会效益进行了初步分析,并针对当前康复托养机构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残疾人公共服务设施;效益分析;供需矛盾 一、引言 康复和托养都是为残疾人服务的重要内容。康复服务旨在综合运用医疗、工程、教育、职业、心理、社会等康复手段,提高或恢复残疾人身体功能;托养服务则主要是为智力、精神和其他重度残疾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服务。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服务都可以有效恢复残疾人的生理及心智功能,减轻残疾程度,帮助残疾人回归社会,对改善残疾人生活条件,减轻家庭负担和促进残疾人融入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区迫切需要康复服务的残疾人高达26.25万,急需得到托养服务的残疾人5.2万,大力加强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建设,推进残疾人服务体系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势在必行。

“十二五”以来,随着国家对残疾人事业投入不断加大,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1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中国残联共同编制印发了《“十二五”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建设规划》,《规划》提出,到2015年,通过新建、扩建、改造等方式、基本实现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级城市(地区、州、盟)都建有一所专业化残疾人康复机构,托养需求最集中的县(市、区)建有一批专业化的托养服务设施。初步建成社会化康复服务网络和托养服务体系的骨干平台,推进残疾人服务体系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目前,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立项建设残疾康复、托养设施9个,103个旗县(市区)已立项建设残疾康复、托养设施65个,全区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得到极大提升。 二、内蒙古东部地区基本概况 (一)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四盟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 东南与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河北省毗邻,北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四盟市总面积47.1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39.4%。常住人口1155.9万人,占全区总人口数的46.2%。国民生产总值5836.8亿元,占全区国民生产总值的32.4%。 (二)残疾人基本情况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 施 方 案

某某区某某镇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 施方案 为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推动含浦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文化强镇,推进岳麓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和《长沙市岳麓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方案》,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的要求,遵循统筹规划、重心下移、加大投入、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建立完善“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推进岳麓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为实现含浦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坚持科学规划、以人为本的原则。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部署要求,科学规划,从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出发,集中力量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 (二)坚持保证基本、惠及全民的原则。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积极探索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均等的路径、方式和方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三)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原则。针对制约公共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先行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设计研究,着力深化文化站点改革,构建符合公共文化服务规律的科学体系。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1、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功能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某某综合文化站的设施功能,加强管理和软环境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在全镇普及符合标准的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到2012年全镇所有村(社区)都将建成面积不低于5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配备专职的文化管理员。 2、基层文化阵地工程。在全镇整合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共享工程资源和体育活动场所,形成村(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各村(社区)至少配备1名文化管理员,尽力

《残疾人托养服务基本规范方案(试行)》

《残疾人托养服务基本规范(试行)》 前言 为加强残疾人托养机构服务规范化管理,提升残疾人托养服务水平,促进残疾人托养服务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关于加快发展残疾人托养服务的意见》以及《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的有关要求,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包括:一、总则,二、术语,三、机构托养服务规范,四、居家托养服务规范,五、服务管理,六、服务质量考核及评价。 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 一、总则 (一)本规范所指的残疾人托养服务,是指为符合条件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护理、生活

自理能力训练、社会适应能力辅导、职业康复和劳动技能训练、运动功能训练等方面的社会服务。 (二)本规范第(一)款中所指的符合条件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是指: 1处于就业年龄段、有托养服务需求的智力残疾人; 2处于就业年龄段、有托养服务需求且通过专业医疗机构精神科医师风险评估适宜托养的精神残疾人; 3处于就业年龄段、有托养服务需求的重度肢体残疾人(包括同时存在智力残疾或精神残疾的多重残疾人)。 (三)本规范的宗旨是通过专业化托养服务,帮助残疾人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改善残疾人生存发展条件,促进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四)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内为残疾人提供寄宿托养、日间照料及居家托养等服务的各类机构或组织。 (五)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除应符合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管理服务标准及要求。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某某区某某镇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推动含浦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文化强镇,推进岳麓区创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立标准》和《长沙市岳麓区创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方案》,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的要求,遵循统筹规划、重心下移、加大投入、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建立完善“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推进岳麓区创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为实现含浦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坚持科学规划、以人为本的原则。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部署要求,科学规划,从满足人民

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出发,集中力量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 (二)坚持保证基本、惠及全民的原则。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积极探索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均等的路径、方式和方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三)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原则。针对制约公共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先行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设计研究,着力深化文化站点改革,构建符合公共文化服务规律的科学体系。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1、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功能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某某综合文化站的设施功能,加强管理和软环境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在全镇普及符合标准的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到全镇所有村(社区)都将建成面积不低于5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配备专职的文化管理员。 2、基层文化阵地工程。在全镇整合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共享工程资源和体育活动场所,形成村(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各村(社区)至少配备1名文化管理员,尽力达到“两室一厅(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文化活动厅)”的标准,形成覆盖全镇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