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教案

七年级(上)科学教案集

第一章科学入门 (2)

课题: 科学入门第1、2、3节 (2)

第一节科学并不神秘 (2)

第二节实验和观察 (3)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3)

课题:科学入门第4、5节 (7)

第四节温度的测量 (7)

第五节质量的测量 (8)

课题:1.6 时间的测量 (10)

第二章观察生物 (13)

课题:观察生物第1、2节 (13)

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 (13)

第二节常见的动物 (14)

课题:观察生物第3、4节 (16)

第三节常见的植物 (17)

第四节细胞 (18)

课题:2.5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 (20)

课题:观察生物第6、7节 (24)

第六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24)

第七节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25)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 (26)

课题:3.1 我们居住的地球 (26)

课题:3.2 地球仪和地图 (28)

课题:3.3太阳和月球 (30)

课题:3.4观测太空 (32)

课题:3.5月相 (36)

课题:3.6日食和月食 (38)

课题:3.7 探索宇宙 (43)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45)

课题:4.1熔化与凝固 (45)

课题:4.2汽化与液化 (47)

课题:4.3升华和凝华 (49)

课题:4.4 物质的构成 (51)

课题:4.5物质的溶解性 (53)

课题:4.6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55)

第一章科学入门

课题: 科学入门第1、2、3节

教学目标:1、知道科学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问,知道科学的发现可以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入手。

2、熟悉科学实验室里的常用仪器

3、了解实验观察的方法,学会记录和描述简单的实验现象

4、知道人直观判断的局限性,要通过实验科学的判断,实事求是

5、认识常用的计时工具和长度测量工具。

6、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7、了解体积测量的方法

重点难点:1. 如何鼓励学生观察、思索身边的自然现象,引导他们自觉地提出疑问,激发探究的兴趣,形成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2. 如何正确的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如何正确使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

3. 介绍一些特殊的测量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节科学并不神秘

一、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1. 什么是《科学》?

广袤的宇宙、神奇的生物、形形色色的物质,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我们就生活在这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那里有无数奇妙的现象,并且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都在发生变化。这些自然现象是怎样发生的?又将怎样变化?《科学》就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对各种疑问找出答案的学问。

2. 科学离我们很远吗?

你一定知道牛顿由一个苹果的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由观察沸腾的水顶起壶盖而发明蒸汽机的故事。他们都是从研究身边的问题着手,最终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们都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

二、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科学技术带给世界哪些改变?

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但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我们在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推动技术进步的同时,更要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1)介绍先进的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1交通工具的变化

○2通讯方式、工具的变化

○3家用电器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4登月,探索海底、地球内部

讨论:科学技术还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

(2)先进的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1给人类带来的好处:火箭使人类认识了地球以为的世界。

○2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与火箭相同原理的导弹等却摧毁着我们的文明。

第二节实验和观察

一、从观察到实验

1. 重视实验

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同学们会发现,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常做一些小实验,有时在课堂上看老师演示,有时到实验室亲自动手,而更多的是在家中进行,可别小看了这些实验,在实验中可以培养各种能力,还可以巩固知识。

2. 学会观察

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认真操作,仔细观察是必不可少的。很多同学看到一些感兴趣的实验时非常开心,往往就容易忽略掉要观察什么,最终只是看看热闹,这样的实验就失去了意义。建议大家最好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要仔细,正确的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最后通过自己的思考明确这个实验说明了哪些问题。

3. 人的感官判断事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借助一些仪器和工具不仅可以扩大观察范围,还可以帮助我们作出准确的判断。

二、实验仪器

1、试管架、试管、试管夹和试管刷

2、停表

3、天平和砝码(简单介绍,在以后的质量测量里再详细介绍)

4、电流表电压表

5、显微镜

6、酒精灯(怎么盖灭,可以用手捏灭,由此说明三层火焰的温度)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引入:

几千年来,人们为了寻找一把标准的尺子,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古代各国都有自己的长度单位。比如,古罗马恺撒大帝时规定,以罗马士兵步行二千步为“一罗马尺”;罗马帝国的查理曼一世规定以他的脚长为“一罗马尺”;古埃及则用国王的肘拐至中指尖的距离为“一腕尺”;英王埃德加规定,以他拇指的关节长度为“一英寸”。多变的尺子,给制造精密的机器带来了不少的困难。18世纪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迫使科学家去寻找能保持经久不变的国际统一的测量长度的标准。

1. 测量是一个比较的过程,即用待测量与公认的标准量相比较,这类公认的标准就是单位。比如,长度的国际单位就是米。

2. 对于同一被测量,所选的单位不同,测量的数值就不同,因此在测量的数值后面必须写明单位,没有单位的测量结果是没有意义的。

3. 测量需要使用相应的测量工具,对于测量工具我们需要了解:

①测量工具所测量的物理量

②测量工具的测量范围

③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值

④测量工具的调节和使用方法

4. 测量工具的选择依据

①不同的测量工具准确程度不同,根据被测对象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工具

②测量前先估测,根据估测值选择一定测量范围的测量工具,以便于测量

5. 测量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减小误差的方法是可以选择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或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一、长度的测量

1. 长度的单位

2.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①使用前,应仔细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被测物体的长度不能超过刻度尺一次所能测量的最大长度即量程,最小刻度决定一把刻度尺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

②使用时,要放正确、看正确、读正确。

放正确: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的一端,尺的刻度面紧贴被测物。(若零刻度线已磨损,则应另选一刻度线为测量起点)

看正确:视线与刻度面垂直,不能斜视。

读正确:先读出刻度线所对应的值(准确值),再在两条刻度线之间进行估读(估计值),即测量值应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注意:测量值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没有单位的测量值是没有意义的。

例如:

3. 特殊的测量方法

①根据地图怎么样计算北京到杭州的铁路的实际长度?

“化曲为直法”

“滚轮法”

②如何用刻度尺测量乒乓球的直径?

“卡尺法”

③如何测量《科学》书中一张纸的厚度?“累积法”

二、体积的测量

1. 体积的单位(P11)

2. 量筒(量杯)的正确使用:把量筒平放在桌面上,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俯视导致结果偏大,仰视导致结果偏小)

3. 量杯与量筒的比较

①你觉得二者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

(区别是量杯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②你觉得如果量杯的刻度均匀的,刻度值应该如何标?

4. 任意物体体积的测量

①液体体积测量:直接用量筒或量杯测量

②形状规则固体体积测量:测出数据,代入公式计算

③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测量:排水法

【典型例题】

例1. 下图中被测物体的长度是厘米。若用最小刻度为厘米的刻度尺测量该物体,则测量值应为。

解题分析:使用刻度尺时,一定要清楚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即每一小格所表示的刻度;读数时,一定要明确被测物在刻度尺上的始、末位置(被测物长度应为末端刻度和起始刻度之差),且应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本图中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1毫米,测量结果的准确值可以达到毫米位,应读到毫米的下一位,即最后一位为估计值。若末端刚好对准某一刻度线,则测量值的最后一位为0,不能省略,为估计值。此空应填3.50厘米;3.5厘米例2. 一位粗心的同学在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忘记了写单位,请你给他记录的数据填写上适当的单位

(1)教室的门的高度是23.5 (2)某同学的身高是165

(3)一张卡片的厚度是0.24 (4)一只普通新铅笔的长度是0.18 解题分析:要注意观察刻度尺上1mm,1cm,1dm,1m有多长。一般教室的门高2m-3m,合20dm-30dm,故(1)应填dm;同学的身高应为1.65m,合165cm;一张卡片的厚度不足1mm,应填mm;而一只铅笔的长度与直尺长差不多,为20厘米左右,合0.2m,故应填m。例3.用刻度尺测量课桌的长度,所得的结果为1.446米,最小刻度值是()

A. 1米

B. 1分米

C. 1厘米

D. 1毫米

解题分析:在这个数据中,1.44是准确值,估计值是6,准确到了厘米位,故最小刻度值为1厘米。

例4. 有下列器材:刻度尺、铅笔、细铜丝,怎样测得细铜丝的直径?

解题分析:由于被测物体(铜丝直径)很小,而测量工具精确度不够时,可将同类待测物体集中,测出总长度后,再求每个单一物体的长度,这种方法称为“测多算少法”

答案:①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绕若干圈n

②用刻度尺量出n圈的总直径L(mm)

③计算铜丝直径d=L/n (mm)

例5. 小明家里为装玻璃和窗帘都要测量窗户的长度,应分别选用什么样的刻度尺?

解题分析:装玻璃和窗帘对准确度的要求是不同的,装玻璃要求精确一些,因为如果相差几毫米都会导致玻璃和窗框不吻合,而装窗帘相对来说要求没那么高,所以选择的刻度尺也有所不同。装玻璃可以选择最小刻度为毫米的钢卷尺,装窗帘选择最小刻度为厘米的皮卷尺。

例6. 某同学用“排水法”来测量形状不规则的木块的体积,他发现木块不能完全浸没在水中,而是浮在水上面,“排水法”失灵了,你能帮他想想办法吗?

解题分析:

法一:用体积很小的物体将木块压入水中,如针或牙签

法二:可以用一个已知体积的重物和木块系在一起,把木块拉下水。

法三:用细沙代替

课题:科学入门第4、5节

教学目标:1、了解温度计的结构、规定和测量原理。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

2、知道质量的单位,知道质量的大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3、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了解托盘天平的使用和维护。

4、学会用托盘天平称物体的质量。

重点难点:1. 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如何正确的使用温度计。

2. 如何大致的估计一些物体的质量

3. 如何正确的使用托盘天平

第四节温度的测量

1.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2. 温度的感觉

从书中P15实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光凭感觉会产生错觉。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相同温度下对不同质地的物体的感觉、井水“冬暖夏凉”、夏天从室外进入室内再进入空调房、几分钟后走出空调房的感觉等,都能说明我们对温度的感觉并不可靠。要准确知道温度需用温度计进行测量。

3. 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根据物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实验室常用的水银、酒精等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如水银温度计,当玻璃泡内的水银受热时,水银柱会上升;玻璃泡内的水银遇冷时,水银柱则会下降,通过观察水银柱长短的变化就可知道温度的高低。4. 温度计上的刻度

教学过程

5. 温度单位及读法: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用“℃”表示。

练习:5℃、0℃、-10℃分别读作什么?

6. 正确使用温度计

①不能测量超过温度计量程的温度

②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③一般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

④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进一步思考:

①在实验过程中,用两支实验用的温度计测量同一杯水的温度,读数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②该如何对不准的温度计进行纠正?

7. 体温计

②为什么体温计能拿出来读数?

因为体温计离开人体后,水银变冷收缩,在细小的弯曲处断开,上面的水银就退不回来,所以可拿出来读数。

③体温计在使用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什么?

在下一次使用前先甩一甩,使水银柱回落

P19练习题

第五节质量的测量

1. 质量的单位:千克

一铅球的质量是4千克,一苹果的质量约0.15千克,一鸡蛋的质量约0.05千克,某同学的质量约45千克,一头蓝鲸的质量约1.5×105千克。大家可以估计一些你熟悉的物体的质量,比如一本科学书或一杯水。

单位换算:1千克=1000克

2. 质量的含义: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就用质量表示。

3. 物体的质量大小由物体本身决定,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温度和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思考:宇航员在太空处于悬浮状态,他有质量吗?(有)

4. 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托盘天平

5. 托盘天平的结构(自下而上,自左而右,自前而后):P21图1-45

底座,标尺,游码,横梁,平衡螺母(左右),托盘(左右),指针,分度盘,砝码

6. 天平是依靠横梁平衡的原理来测物体质量的

7. 托盘天平的使用

天平是比较精密的仪器,要学会正确使用天平,使用期间应注意:

①使用前:应注意天平的测量范围与最小刻度,估计被测物的质量,被测物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测量范围。

②使用时:不能用手摸托盘;不能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不能用手接触砝码,必须用镊子轻拿轻放。

③使用后:把砝码及时放回砝码盒内,天平和砝码要保持干燥,清洁,以免生锈。

正确使用天平的方法:

(1)调平: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调节平衡螺母(具体是:指针偏左,平衡螺母右旋;指针偏右,平衡螺母左旋),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或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左右作等幅摆动,此时横梁平衡。

(2)称量:把被测物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由大到小的加减砝码(左物右码),再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至天平恢复平衡。

被测物质量=所用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的刻度值(注意标尺的最小刻度值;读游码左侧所指的刻度值)

(3)称量完毕整理天平,及时将砝码放回到砝码盒内。

【典型例题】

例 1. 如图为小明观察甲、乙两根温度计读数的情况,其温度值分别为℃和℃。

解题分析:读数前注意观察温度计的最小刻度值,读数时注意保留估计值,特别要注意的是看清楚刻度值是在0℃以上,还是以下。甲的读数是-11.0℃,乙的读数是5.0℃

例2. 温度计一般不能取出来读数,为什么体温计可以?

解题分析:一般的温度计离开被测物时,水银柱就会遇冷收缩,回落到玻璃泡中,所以不能取出来。而体温计的玻璃泡与细玻璃管的连接处有一段特别细的、弯曲的玻璃管,当体温计离开人体时,水银柱就会在这里断开,上面的水银柱就下不来,从而可以正确显示人体温度,所以用体温计测量体温前,应用力将体温计甩几下,使玻璃管内的水银退回到玻璃泡中,若事先没有甩过,则所测体温一般不正确,分两种情况:若所测实际体温低于体温计中的原来体温,则所测体温偏高,还是显示原来体温;若所测实际体温高于体温计中的原来体温,则能正确显示所测体温。

例3. 一支无刻度温度计放在有刻度的尺旁,温度计在冰水混合物中水银柱在6mm处,温度计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中水银柱在206mm处,温度计水根柱为100mm处温度是()A.100℃ B. 50℃ C. 48.5℃ D. 47℃

解题分析:根据题意,水银柱6mm处应该为0℃,206mm处为100℃,所以200mm共代表了100℃,而每1mm则代表0.5℃。水银柱在100mm处时,超过0℃时的水银柱94mm,则温度应为94×0.5℃=47℃

例4. 小李同学用托盘天平称取65克食盐。他先将天平调平;然后用手(因为一时找不到镊子)把50克、10克砝码各一个放在天平的左盘里,把游码移到5克处;再把食盐逐渐

加在右盘里,直到天平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最后,他把盘里的食盐倒在一小张白纸上,包

解题分析:操作错误有不能用手直接拿砝码,应用镊子夹取;砝码应放右盘;食盐不应直接放在托盘上;秤量完食盐后没有将托盘清理干净。

例5. 用天平称量时,物体应放左盘。若某同学称量铁块时,当天平横梁平衡时才发现他把铁块和砝码放反了,左盘内砝码质量及标尺上游码指示刻度如下图所示,那么他能算出被测物的质量吗?是克。

解题分析:左盘放物右盘放砝码时,被测物质量 = 所用砝码质量 + 游码所指刻度,即左盘质量 = 右盘质量 + 游码所指刻度,题中物体放在了右盘,砝码放在左盘,根据左盘质量 = 右盘质量 + 游码所指刻度,则右盘质量 = 左盘质量—游码所指刻度,即被测物质量 = 砝码质量—游码所指刻度。所以结果是75克-2.4克=72.6克

例6. 有一堆同样规格的小零件,每个只有几十毫克,估计有几千个,手边有一架调节好的托盘天平,请你用适当的方法测算出这堆零件的数目。把你的测量方法、步骤及计算过程写出来。

解题分析:由于一个零件的质量太小,无法用托盘天平直接测量,所以采用累积法。

(1)取1000个零件放在托盘天平的左盘上,天平的右盘放上砝码,调节游码,使指针对准零刻度线

(2)读数:砝码的总质量+游码的读数(M)

(3)单个零件的质量m=M/1000

课题:1.6 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1、知道时间的单位,会估计一段时间的长度。

2、了解时间的历史,会灵活的从自然中“看”时间。

3、了解时间的测量工具,初步学会使用停表测量时间。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重点难点:1、让学生明白任何有周期的运动都可以作为测量时间的标准,从而会灵活的运用大自然中的一些工具作为测量时间的工具。

2、停表的使用,让学生有惜时的观念。

3、时间和时间间隔的区别,通过一些例子进行说明。

教学过程:

一、时间的历史

举例说明有哪些方法可以大概的测量时间,有哪些一起?

问:若你不小心回到古代,没有手表,你会怎么样来测量时间呢?

1、表圭和日晷;

2、滴漏(水钟);

3、火钟;

4、沙漏(沙钟);

5、摆钟(伽利略发现单摆的等时性);

6、近代机械钟;

7、电子钟和原子钟。

燃香、沙漏、日晷、节拍器、太阳的升起和落下、四季的更替等等,为什么能用来计时呢?——在自然界,任何有周期性的运动都可以作为测量时间的标准。(估计时间的长短)二、时间的单位

常用单位:秒(s),还有小时(h)、分钟(m)、日(天)、周、月和年等等。

1秒大约有多长呢?做P26 练习3,得出一秒比脉搏(心跳)每跳动一次的时间稍长些。同时让学生说明1秒钟可以做什么事情?

练习:时间单位的换算:

1年=365天,1天=24小时,1小时=60分,1分=60秒,1秒=1000毫秒==>>>1小时=3600秒,1天=38400秒。

三、停表的使用

用手握紧停表,大拇指按在按钮上,按停表分三步,启动、停止、回表。注意:

○1观察,秒针转一圈几秒?最小分度值几秒?分针的读法。

○2不会动或要测长时间的,要先上发条,用时用力不要过猛。

○3注意使用时初时刻要在0.0秒位置

○4按下时速度要快……

四、时间概念的应用及意义

1、有了时间的概念,对时间发生的前后有了一个共同的标准,可以协调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和交通。

如:我们学校上学7点10分,其他单位一般8点,可以缓和交通。让学生举例还有哪些应用(起床时间,从家到学校时间比较,电视报)

2、时刻和时间间隔的区别。

如电视节目……

课题:1.7 探究科学

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

2、理解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理解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3、理解科学探究需要收集、处理信息和相关的技术。

4、初步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重点难点:科学探究是了解科学的基本方法。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需以学生日常生活中较为熟悉并有初步体验的实例为载体。结合学生初步具有的观察、分析和实验能力,

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实践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认识、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在认识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中,要着重提高如何提出

问题,建立猜想与假设,怎样收集处理数据,以及如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

培养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地运用所学的科学探究方法解决日常遇到的问题,为今

后的学习和探究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

一、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探究的

1、例如“海王星发现的过程”

A、科学家们为什么会进行这项探究?

B、科学家们提出了什么问题?

C、科学家们提出了哪几种猜测?

D、最后排除了哪几种猜测,作出了什么假设,由谁提出的?

E、为了证实自己猜测,他们如何收集证据?

F、最后谁验证了他们的猜测是真实的?

为什么天王星运行轨道出现反常现象?他们作出了各种猜测,通过收集证据排除了各种

的可能,最终作出了“可能存在某颗未知行星”的假设,为了证实这个假设,亚当斯、勒威耶收集证据,查阅资料,运用数学方法亚当斯先于勒威耶提出了未知行星的运动轨预言,由德国伽勒用望远镜发现了这颗海王星,使假设得以证实。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观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收集证据—验证假设

二、如何用探究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过渡:科学探究的方法不仅对科学家是十分有用的,而且对我们每一个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是很有用的,我们要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1、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肚子突然疼起来”的问题

提出问题:为什么会肚子疼?

作出假设:可能受凉了、可能由食物引起、可能剧烈运动引起、可能是盲肠炎

收集证据:最近是否淋雨了受冻了、最近吃了哪些食物,食物是否过期,肚子疼前做了哪些事,以前有没有这病史,

验证假设:检查、化验、诊断治疗

小结:通过上面的事例可以看出,科学探究需要观察和提出问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证据和处理数据,需要建立假设,需要用证据去验证假设,还需要应用科学原理进行解释。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是最为重要的,标志着科学的进步。

课堂例题

例1、张亮用停表测自己的遥控小汽车的速度,他先在地面上量出50m的直跑道,小汽车从起点出发时,张亮启动停表,当小汽车冲到终点时,他摁停停表,发现指针指在如图所示的位置,则张亮的小汽车的速度为________m/s。

分析:

遥控小汽车的跑道长为50m,停表上显示的时间为10s,这是小汽车经过50m所用时间,

由可求出小汽车的速度。

答案:5

例2、时间单位中,比秒大的常用单位有天(d)、年(y),则1d=____________s

答案: 86400

例3、“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某次频闪摄影的频闪光源每秒钟闪光50次,则它每隔____________ms闪亮一次,每次闪光持续的时间大约1/1000s,合____________ms 。答案: 20;1

例4、高速摄影抓拍子弹运动的瞬间,曝光时间只有百万分之一秒,持续____1___μs。

例5由于钢的热胀冷缩,用同一把钢制刻度尺去测量同一块玻璃,在冬天和在夏天的测量结

果比较(C )

A. 一样大

B. 夏天的测量结果大一些

C. 冬天的测量结果大一些

D. 无法判定

第二章观察生物

课题:观察生物第1、2节

教学目标:1、说出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

2、说出动物和植物的主要区别。

3、观察蜗牛,学会描述其形态和生活习性。

4、学会使用放大镜。

重点难点:1.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动物与植物的区别

2. 如何归纳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认识常见动物的几种类型,如鱼类、两栖

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

3. 如何对动物进行分类。

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

一、观察蜗牛

1、观察蜗牛

(1)放大镜的使用P30:移动被观察物体,头部或放大镜,找到最佳的观察角度、距离。

(2)观察蜗牛的身体

蜗牛的形态结构:壳,触角,眼,口,腹足

(3)探究蜗牛的感觉

总结,蜗牛有视、触、嗅、味觉,没有听觉。

二、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生物能生长、繁殖、运动、进行新陈代谢、有应激性(含羞草)等特征,而非生物没有。

练习:请说出下图中的生物和非生物都有哪些?

三、动物与植物

动物与植物的主要区别在于获取营养的方式不同,即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而动物直接从外界摄取食物。其次是一般来说动物能自由快速运动,而植物不能。

第二节常见的动物

一、动物的分类

一般根据有无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但在分类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用这种方法分类,可根据有无脊椎骨将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其中脊椎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级的动物,根据它们不同的形态特征,可将它们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将无脊椎动物分为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型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棘皮动物。

二、脊椎动物

(1)鱼类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身体的表面有鳞片。

(2)两栖类的幼体与鱼有些相似,生活在水中,有尾无四肢,有鳃呼吸;它的成体生活在陆地上,也生活在水中,无尾有四肢,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

(3)爬行类动物一般贴地爬行,用肺呼吸,体表覆盖着鳞片或甲,常见的有蛇、龟、变色龙、鳄鱼等。

(4)鸟类身体表面有羽毛,体温恒定,能飞翔。

(5)哺乳动物是目前动物界中分布最广、功能最完善的一大类种群,他们全身被毛,体温恒定,胎生、哺乳,其中最易被错误分类的哺乳动物有白鳍豚、鲸、蝙蝠。

三、无脊椎动物

(一)节肢动物:蚱蜢、虾、蜘蛛、蜈蚣、昆虫等

(二)环节动物:蚯蚓等

(三)腔肠动物:海蜇、水螅等

(四)软体动物:蜗牛、螺、蚌、乌贼等

(五)线形动物:蛔虫、蟯虫等

(六)扁形动物:涡虫、血吸虫等

【典型例题】

例1. 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是()

A.生物会动,而非生物不会动

B.生物可以吃,而非生物不能吃

C.生物是有生命的,而非生物是没有生命的

D.生物对刺激会作出反应,而非生物对刺激没有反应

解题分析:自然界的物体都是在运动的,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所以A不正确;以人体为例,平时除了要以生物为食以外,还需要水、无机盐等非生物,所以B也不正确;生物对刺激能作出反应,但非生物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对刺激作出反应,如冰在太阳的照射下会融化,由此看来D也不对;这里只有C是正确的,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没有生命。

例2. 植物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

A.能不能动 B.能否吃东西

C.获取营养的方式不同 D.有没有运动器官

解题分析:植物大多是绿色的,含有叶绿体,能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而动物不含有叶绿体,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从外界去摄取现成的食物作为养料,所以两者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能否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即获取营养的方式不同,故答案应选C

例3. 向日葵的花能随阳光运动,一碰含羞草的叶它就会耷拉下来,诸如此类的事例很多,说明植物也有觉,它们能对环境的变化产生,我们称之为应激性。

解题分析:感觉,反应

例4. 植物的叶一般是绿色的,但也有一些植物不是这样,如红枫的叶是红、橙黄或黄绿色。我们仍说它是植物,这是为什么呢?

解题分析:植物的叶呈现绿色是因为它的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而红枫的叶虽然是红、橙黄或黄绿色,但它也含有叶绿体,能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水制造养料,所以说它是植物。例5. 对照下面表格写出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例6. 下列哪类生物,一生中有三种呼吸器官出现()

A.鱼类 B.两栖类 C.爬行类 D.鸟类

解题分析:鱼类终身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爬行类和鸟类用肺呼吸;两栖类的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所以两栖类动物一生中有三种呼吸器官出现。

答案:B

例7. 鸟类适于飞行的形态特征有:身体形;有羽毛;前肢特化成;鸟类骨骼,减轻自重;没有牙齿等等。

解题分析:鸟类的身体纺锤形,前肢特化成翼,骨骼中空等,都是鸟类利于飞翔生活的形态特征。

例8. 下列动物中,属于脊椎动物的一组是()

A. 蟾蜍、蝗虫、虾

B. 孔雀、蜥蜴、蝙蝠

C. 牛、苍蝇、蜗牛

D. 蜈蚣、虾、梭子蟹

解题分析:可根据有无脊椎骨将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抓住这一特征即可找到正确答案,A中蟾蜍是脊椎动物,C中牛是脊椎动物,D中都不是脊椎动物。所以选C

例9. 在蝗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蜕皮,其主要原因是()

A. 蝗虫体表的外骨骼能保护和支持内脏

B. 外骨骼不会随蝗虫身体的生长而生长,从而限制了蝗虫的生长

C. 外骨骼非常坚韧

D. 外骨骼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解题分析:蝗虫是昆虫,属节肢动物,体表有外骨骼,身体分头、胸、腹部分,一般有两对翅,三对分节的足。蝗虫的一生要经过几次蜕皮,是因为外骨骼不会随蝗虫身体的生长而生长,从而限制了蝗虫的生长。所以选B

例10. 下列全部属于变温动物的是()

A. 蝗虫、小黄鱼、家鸽、斑马

B. 大鲵、眼镜蛇、猫头鹰、蝙蝠

C. 家鸽、猫头鹰、斑马、蝙蝠

D. 大鲵、眼镜蛇、蝗虫、小黄鱼

解题分析:体温恒定的动物只有两类,就是哺乳类和鸟类,另外的都属于变温动物,选择D

例11. 鲫鱼、蝮蛇、家鸽、蟾蜍、老鼠,它们都属于哪类动物? 请根据它们的特征进行分类。

解题分析:鲫鱼属于鱼类,蝮蛇属于爬行类,家鸽,属于鸟类,蟾蜍属于两栖类,老鼠属于哺乳类。分类方法有多种,只要合理即可。

胎生:老鼠

动物有羽毛:家鸽

卵生有鳍:鲫鱼

没有羽毛幼体在水中生活:蟾蜍

没有鳍

幼体在陆地生活:蝮蛇

课题:观察生物第3、4节

教学目标:1、说出种子植物和没有种子植物的主要区别。

2、说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区别。

3、说出族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4、学会分类的基本方法

5、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对各种动植物细胞能有形象的认识。

6、知道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7、说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

重点难点:1. 如何将植物进行分类

2. 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以及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

3. 了解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

4、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对各种动植物细胞能有形象的认识。

5、知道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6、说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

7、了解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

第三节常见的植物

植物的花

植物的果实

你知道植物的果实里面有什么吗?

一、有种子的植物:能产生种子的植物

1. 被子植物: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的植物(植物界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植物)

如:苹果、豌豆、水蜜桃、西瓜、南瓜、青菜、郁金香、樟树等

2. 裸子植物:种子裸露的植物(分布广泛,大部分植株高大,根系发达)

如:松、杉、柏、银杏、铁树等都是裸子植物

二、没有种子的植物:不能产生种子的植物

1. 蕨类植物:生长在阴湿的环境中,有根、茎、叶,但没有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每年夏天,在叶的背面会长出孢子囊,里面都是孢子。如蕨、胎生狗脊、井边草、海金沙等。

2. 苔藓植物:生长在树干、墙头或其他潮湿的环境中。不开花,没有种子,也没有根,但有茎和叶,用孢子繁殖后代。如地钱、葫芦藓等。

3. 藻类植物:生活于水中,没有根、茎、叶,也没有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也可通过

分裂生殖。常见的有海带、紫菜,还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见的水绵。

P51阅读:生物的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第四节细胞

一、细胞的发现

1665年,英国的物理学家罗伯特·虎克用自己设计并制造的显微镜观察栎树软木塞切片时发现其中有许多小室,状如蜂窝,称为“cella”,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细胞,不过,虎克发现的只是死的细胞壁。虎克的发现对细胞学的建立和发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其后,生物学家就用“cell”一词来描述生物体的基本结构。

P54实验: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

二、细胞的结构

1.动物细胞

2. 植物细胞

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三、细胞学说(施莱登,施旺):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

四、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

1. 细胞分裂:一个母细胞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后,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

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最引人注意的是母细胞核中出现了染色体,最后这些染色体会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2. 细胞生长:刚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大小一般只有母细胞的一半,它们能吸收营养物质,合成自身的组成物质,不断的长大。

3. 细胞分化:有的子细胞发生变化,形成具有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

小结:细胞分裂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而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常常是相伴而行的。【典型例题】

例1. 有明显的根、茎、叶,但不产生种子,用孢子繁殖的植物是()

A. 苔藓植物

B. 被子植物

C. 蕨类植物

D. 裸子植物

解题分析: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都属于种子植物,是用种子进行繁殖的。而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都属于孢子植物,用孢子繁殖。苔藓植物有茎和叶,但是没有根,而蕨类植物有明显的根,茎和叶,所以选择C。

例2. 下列各组植物中共同特点最多的一组是()

A. 水稻、小麦

B. 水稻、棉花

C. 小麦、白菜

D. 白菜、松树

解题分析:要解决这个问题,应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根据在分类阶层系统中,分类等级越高,所包含的生物体间的共同点越少;分类等级越低,所包含的生物体间的共同点

越多。其次,明确各组植物属于哪个分类等级,水稻、小麦是被子植物门、单

子叶植物纲,棉花、白菜是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松树是裸子植物门。

综上所述,A中水稻、小麦是同一纲的,共同点最多,所以A是正确的。

例3. 小明在练习使用显微镜的时候,在载玻片上写了一个“b”,他在显微镜下看到像是,当小明发现在视野中字母偏左时,想把它移到中央,要把载玻片往移。解题分析:显微镜观察到的是一个倒像,上下与左右都颠倒,因此在移动装片时,看到的物像总是朝相反的方向移动,所以在载玻片写上“b”,在镜头下呈现的是“q”。

当视野中字母偏左时,实际是偏向载玻片的右侧,想把它移到中央,要把载玻

片往左移。

例4. 樟树根细胞中没有的结构是()

A. 细胞壁

B. 细胞膜

C. 叶绿体

D. 细胞核

解题分析: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应该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但本题的关键词是樟树的根细胞。由于根细胞生活在土壤中,终年不见阳光,因此不进行光合作用,所以不可能存在叶绿体。选择C

例5. 草履虫与人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两者的细胞相比较,哪个功能全?

解题分析:由于草履虫整个个体只有一个细胞构成,而单细胞生物全部生命活动都在一个细胞内完成,所以草履虫细胞的功能较全。

例6. 人体的口腔上皮细胞与桂花叶的表皮细胞比较,不易变形的是。

解题分析:口腔上皮细胞是动物细胞,桂花叶的表皮细胞是植物细胞,由于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它能支持细胞,保持细胞的形状,所以桂花叶的表皮细胞不易变形。

例7. 下面有10种生物:蝴蝶、银杏、麻雀、桃树、苔藓、对虾、袋鼠、鲸、蕨、紫菜,请根据它们的特征进行分类。

解题分析:这些生物中有动物,也有植物,所以首先应先把这两类生物分开,依据是能否进行光合作用。具体分类方法如下:(其它方法合理即可)

课题:2.5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

教学目标:1、了解单细胞生物是一个独立的生物体,会从其结构特点分析它们的生活习性

2、知道细菌存在的普遍性和细菌对于生物环境的重要性

3、说出组织的概念

4、能区分植物的五大组织

5、说出动物四大组织的结构特点、分布和主要功能

重点难点:1、单细胞生物的结构特点,

2、食物在滋生微生物的条件是个难点,控制变量法的运用是关键。

3、动植物的组织

一、单细胞生物

前面我们学习的都是一些用肉眼可以看到的生物,以下我们要来认识一些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的生物——单细胞生物。

1、衣藻(植物)(P65)

单细胞藻类,生活在发绿的池水中比较衣藻与洋葱表皮细胞的相同和不同

相同不同

有植物细胞的一般结构衣藻因为是相对独立的生物,所以特有

有细胞膜、质、核、壁、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结构

液泡和叶绿体鞭毛、眼点、杯状叶绿体

(1)红色的眼点:能敏感地感知光线的强弱。

(2)两根鞭毛:能自由摆动,使衣藻能在水中游动。

(3)依靠眼点的感光,鞭毛的游动,可以游到有光照及其他适宜的环境进行光合作用。

2、草履虫(动物)(太阳虫,痢疾变形虫等等)

(1)草履虫多大:大约0.3mm (2)形状:像倒转的草鞋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物质的构成 教案

第1节物质的构成 一、目标导航 1.让学生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让学生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3.确认不同的物质,分子的大小并不相同。 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并能列举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现象。 通过学习,知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了解扩散现象。 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和事实,能用分子的运动解释扩散现象。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二、要点扫描 《物质的构成》这一节课比较抽象,讲的是物质构成的微观领域,比如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以及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要讲好这一节课,关键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做好各种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 《物质的构成》是初中科学7年级第4章第1节的内容,讲的是物质构成的微观领域,比如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以及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要讲好这一节课,关键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做好各种演示实验。 在讲“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时,要从观察方型蔗糖、观察碾碎的蔗糖到观察糖水,来引出蔗糖分子,并且强调分子只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很小,要通过比喻的方法告诉学生。 “分子之间有空隙”,要做好主实验和辅助实验。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要用有刻度的小试管,比如50毫升水和50毫升红色酒精混合后的体积会明显小于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黄豆和芝麻的辅助实验很明显,要用黑芝麻。

浙教版新版科学七年级上基础知识点汇总-精简版

第一章科学入门 姓名: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二、实验和观察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 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试管外壁不能有水。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0,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酒精灯的火焰有三层,分别是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使用时用外焰加热。熄灭时要用两次盖灭法。 试剂瓶:用来盛放试剂,打开后瓶盖应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标签应朝向手心。 胶头滴管:用来取用少量液体,用它往试管中滴液体时,试管应竖直,胶头滴管在试管口上方约0.5厘米处竖直向试管中滴入液体,绝不能把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国际公认的主单位——即公认的标准量。长度测量中公认的标准量是“米”,而不是“刻度尺”。 1、长度的测量。 国际公认的长度主单位是米。 测量长度使用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记录的数值=准确值+估计值+单位(不要忘记) 积累法:利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少的方法来间接地测量。 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除以张数)、一枚邮票的质量、细铁丝的直径等。 2、体积的测量。 新教材已舍去“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这一说法。 读数要看仔细,单位换算要仔细。 四、温度的测量 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来表示。温度的常用单位是摄氏度,单位符号是℃。人为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在O℃和100℃之间分成100小格,则每一小格为l℃。 体温计。测量范围从35℃~42℃,最小刻度为0.1℃。 结构优点 玻璃泡容积大而内径很细。精确。 特别细的弯曲。离开读数。 横截面形状近似三角形。放大液柱,便于读数。 第二章观察生物

初中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2.2细胞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细胞发现的过程; 2.掌握细胞学说的内容; 3.知道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及功能的基本单位; 4.掌握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5.识别动植物细胞; 2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但对于细胞如何维持正常的生活、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些微观的话题,学生一时难以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动植物的细胞的结构和各结构对应的功能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建立起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理念。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动植物细胞的区别; 教学难点: 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故事开篇】从前有座山,山中有座庙,庙里有个小和尚很爱思考科学的问题。那么现在他有几个科学的问题请同学们帮忙解答一下。他看到身边的石头、树木、还有他这个人,他就在想三者石头、树、人有什么区别? 【学生可能回答】石头是非生物,树和人是生物,树是植物,人是动物··· 【教师升华问题】那么请你说出生物有哪些特征。 【学生回答生物的一些基本特征】····· 【教师总结】我们能够用生物的特征来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教师继续提问】人是动物,树是植物,那么动物和植物形态各异,但是它们所表现出来生命活动的特征都大同小异。为什么千差万别的生物会表现出相似的生命活动特征呢? 【教师提示】我们可以从结构上思考来下动物和植物有什么共同的联系。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动物和植物属于生物,生物基本特征中的一点:具有严谨的结构,一般都有构成。 活动2【讲授】2、深入学习探索新知 【教师导入】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的学习——细胞,首先是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 【教师讲解】人类很早之前就对动物和植物进行观察和研究了。在十七世纪之前人们试图回答动物和植物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但是受到观察条件和工具的限制,研究主要集中在动植物的形态、内部结构和生活方式等方面。 【教师提问】同学们可以查阅下课文,最早用工具发现了细胞。 【教师结合多媒体讲解】1655年英国科学家胡克最先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了软木塞的切片,发现了蜂窝状的小室,并把它绘制成这张显微图,他把这些小室成为“细胞”,后来科学家们发现这些所谓的细胞其实只是细胞壁。 在胡克发现细胞后的两百年间,科学家用显微镜广泛观察和研究了各种生物。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要点 1、科学就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她们产生、发展的原因与规律的学科。在学习科学时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2、观察与实验就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就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3、借助各种仪器的目的:使观察的范围更广,使判断更准确 4、测量就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5、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准确程度)与量程。 1)放正确:刻度尺不能斜放;物体的一端一般要与零刻度线对齐(零刻度线磨损、尺面较厚?) 2)瞧正确:视线与尺面垂直。 3)读正确:读数=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4)记正确:被测物体的长度=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6、特殊长度的测量 A 以曲化直法:用一根质软、易弯曲、弹性差的细棉线在地图上按弯曲与走向将细线覆盖在线路上,然后将细线拉直,量出长度,根据比例尺算出铁路实际长度。 B 卡尺法:用两块直角三角板与直尺,注意令刻度线。 C 测多算少法(累积法):适用于纸张的厚度、金属细的直径等的测量。 7. 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方格法(割补法),四舍五入 8、

9、量筒的使用——使用前瞧清测量范围与最小刻度 1)放正确:放在水平面上 2)瞧正确: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 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 3)读正确:不能用手拿起来读数 4)记正确:勿漏写单位 10、量筒与量杯的比较 1)量筒:粗细均匀、刻度分布均匀2)量杯:上粗下细、刻度上密下疏 1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摄氏度(37℃); 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12、 13、 14、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最新整理初中科学教案浙教版七年级

科学上册《科学 测量》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测量》教案 教学课题: 1.4科学测量(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长度的概念及长度的单位;了解长度的测量工具及正确选择刻度尺。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培养学生估测能力和正确细致的实验习惯,提高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 教学 重难点: 正确使用刻度尺。 使用刻度尺时做到选、放、看、读、记、五正确。 微小物体的测量 教学辅助:

米尺,木块,最小刻度为厘米的甲刻度尺,最小刻度为毫米的乙刻度尺(以上学生、教师每人各一套),皮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投影片,录像片。 教学设 计思想: 长度的测量这部分基本的技能学生非常熟悉,但如果从科学的要求上来看,学生掌握不科学也不系统。本节课旨在从科学的角度更加精细、标准的来学习长度的测量,将学生生活中的技能上升到科学的高度。另外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特殊的测量方法以及单位的换算,特别是单位的换算和科学计数法是学生比较薄弱的环节,教学中一定将这部分知识落实。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随堂记录 3分钟 新课引入 学生估计并测量,对比自己的估计是否准确。 让学生估计教室的门窗、书本等的长度 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也能真正体会测量的重要性。 2分钟 测量的定义

学生倾听、思考并理解速记 提出问题:什么叫测量? 学生不知道测量是一个比较的过程。 20分钟 单位的换算,科学计数法。 学生倾听并进行练习 教师讲授 单位的换算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要学生比较熟练的掌握还需进一步的练习。过程中学生表现的比较好。 13分钟 测量工具的使用 学生根据老师讲解进行练习使用刻度尺 老师巡视并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 学生对读数和记数还有一定的困难。 2分钟 课堂小结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学生基本能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日志与反思 总体感觉

(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科学入门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二、实验和观察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操作规程。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 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试管外壁不能有水。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0,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 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酒精灯的火焰有三层,分别是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使用时用外焰加热。熄灭时要用两次盖灭法。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试剂瓶:用来盛放试剂,打开后瓶盖应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标签应朝向手心。 胶头滴管:用来取用少量液体,用它往试管中滴液体时,试管应竖直,胶头滴管在试管口上方约0.5厘米处竖直向试管中滴入液体,绝不能把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 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明确观察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正确地描述、记录实验现象。 由于人体感官具有局限性,所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扩大观察的范围和进行数据的测量。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测量和观察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所谓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测量对象,我们应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尽可能使用国际公认的主单位——即公认的标准量。 1、长度的测量。 国际公认的长度主单位是米,单位符号是m。了解一些常用的长度单位,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l 千米(km)=1000米(m) 1米(m)=10分米(dm)=100厘米(cm)=1000毫米(mm)=106微米(m)=109纳米(nm) 测量长度使用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1)了解刻度尺的构造。 观察:零刻度线 最小刻度值:读出每一大格数值和单位,分析每一小格所表示的 长度和单位,即为最小刻度值。 量程:所能测量的最大范围。 (2)使用刻度尺时要做到: *放正确: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紧靠被测量的物体(垂直于被测物体)。 思考:刻度尺放斜了造成的测量结果是什么?(读数偏大) 零刻度线磨损了怎么办? (找一清晰的刻度线作为零刻度线,如图所示,但读数时要注意) *看正确:眼睛的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思考:视线偏左和偏右时,读数会怎样? (视线偏左读数偏大,视线偏右读数偏小) *读正确:先读被测物体长度的准确值,即读到最小刻度值,再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即估计值。数值后面注明所用的单位——没有单位的数值是没有意义的。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测试题含答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 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实验是科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实验室进行下列正确操作的原因解释不合理的是() A.瓶塞、药匙、滴管都不得相互串用,以防止实验受到药品之间相互污染的影响B.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试剂的气味,只能用手将试剂挥发物招至鼻处,防止受强烈刺激或中毒 C.点燃酒精灯只能用火柴或其他引燃物,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点,以免酒精流出而引起火灾 D.一般给烧杯加热时,都要垫上石棉网,以防掉落 2.下列化学药品保存方法中,不符合要求的是() A.药品只需要分类储存,不需要作出特别规定B.易燃、易爆等药品必须单独存放C.易挥发、腐蚀类药品应分别密封保存D.药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3.本学期同学们要学习《科学》课程,要进入科学的世界,这就需要留心观察,从发现周围的问题着手。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A.公园内哪种花卉最漂亮 B.校园内哪几种植物在冬季开花 C.雨后的天空为什么经常会出现美丽的彩虹 D.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中为什么能做成一个很大的水球 4.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它的标签上应贴上() 5.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A.4.5 m=4.5 m×100 cm=450 cm B.456 mm=456× 1 100=0.456 m C.36 cm=36×1 100m=0.36 m D.64 dm=64 dm×1 10m=6.4 m 6.实验室加热约150 mL液体,可以使用的仪器是()

A.①③④⑥B.②③④⑥C.①③④⑤D.②③⑤⑥ 7.某校科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对与测量有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其中正确的观点是() A.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值越小越好 B.体温计因其特殊的结构,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C.随着科技的进步,有可能完全消除测量误差 D.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应迅速读数 8.某次实验需要量取45 mL的水,为此应选用下列仪器中的() A.50 mL的烧杯B.10 mL的量筒 C.50 mL的烧杯和滴管D.50 mL的量筒和滴管 9.有一轮子的直径为50 cm,某同学推着轮子绕一圆形花坛转一周,该轮子恰好滚过20周,那么这个花坛的半径是() A.5 m B.10 m C.20 m D.25 m 10.如果在实施实验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够完善的地方,我们应该() A.按照预定探究方案进行,不作改变 B.根据实验情况,不断修订探究计划 C.停止探究,重新制订实验方案 D.按照预定探究方案进行,根据实验结果再进行修订 11.下表是王任宇同学研究空气中的气体成分和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含量对照记录情况,则他采用的记录方法是() A.文字描述法B.表格记录法C.图形记录法D.以上都不是 12.以下对测量结果分析,不正确的是() A.在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如果采用俯视方法测量体积,则测得的体积比真实体积大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解释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说出声源的概念;2.了解声音传播的途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知道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4.知道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快慢不同,并能进行判断与比较;5.知道回音的产生原理,能够利用声波反射原理进行距离计算;l过程与方法:1.通过利用小物体发声活动,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出声音的产生原理;2.通过实验现象,推测总结出声音传播的条件;3.通过类比水波的方法,建立声波模型,生动形象地认识声音是以疏密相间的波传播;4.通过自学的方式,读图了解影响声音传播快慢的因素; 5.通过习题的练习,独立思考,提炼利用声波反射原理进行距离计算的方法;l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树立辩证的观念和批判的精神;2.通过学习,培养图片分析能力,树立良好的科学习惯;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和互相帮助的精神;l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能利用声音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重点: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难点:能够利用声波反射原理进行距离计算;教学准备:PPT、水缸、2个铁块、电铃装置、土电话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聆听]各种声音[引入]各种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的呢?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板书:2.2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原因[活动]你能利用身边的物使它们发出声音吗?T:你发现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吗?按住后出现什么现象?S: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按住后声音就没了。T:这说明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小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体验]声带的振动发声[观察]《音叉振动》,我们听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大全(完美打印版)

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要点 1. 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在学习科学时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2.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3. 借助各种仪器的目的:使观察的范围更广,使判断更准确 4. 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5. 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准确程度)和量程。 1)放正确:刻度尺不能斜放;物体的一端一般要与零刻度线对齐(零刻度线磨损、尺面较厚?)2)看正确:视线与尺面垂直。 3)读正确:读数=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4)记正确:被测物体的长度=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6.特殊长度的测量 A 以曲化直法:用一根质软、易弯曲、弹性差的细棉线在地图上按弯曲和走向将细线覆盖在线路上,然后将细线拉直,量出长度,根据比例尺算出铁路实际长度。 B 卡尺法:用两块直角三角板和直尺,注意令刻度线。 C 测多算少法(累积法):适用于纸张的厚度、金属细的直径等的测量。 7.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方格法(割补法),四舍五入 8. 物体体积的测量 9. 量筒的使用——使用前看清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1)放正确:放在水平面上 2)看正确: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

3)读正确:不能用手拿起来读数 4)记正确:勿漏写单位 10. 量筒与量杯的比较 1)量筒:粗细均匀、刻度分布均匀 2)量杯:上粗下细、刻度上密下疏 1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摄氏度(37℃);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12. 温度计 13. 体温计——与常用温度计比较 14.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改变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改变,物体的质量不会因此而发生改变。 15、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是托盘天平。 16.托盘天平的结构的正确使用: (1)放平(2)调零——游码移到零刻度处 (3)调平(调节横梁螺母)(4)称量:左物右码;

浙教版初中七年级科学(上)期末检测试卷(附答案)

浙教版初中七年级科学(上)期末检测试卷 学校:班级:姓名: 考生须知: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40分) 1.用量筒量取水时,某同学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70毫升。则该学生实际量取水的体积() A.小于70毫升B.大于70毫升 C.等于70毫升D.无法确定 2.永嘉龙湾潭有一个玻璃观景台,如果有一块质量跟一个鸡蛋差不多的石子从观景台掉落谷底,则这块石子的质量可能是() A.5克B.5×105毫克 C.5×10-5吨D.500克 3.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熄灭酒精灯B.闻气味 C.给试管内液体加热D.滴加试液 4.教学楼过道的消防栓箱的玻璃经常被同学不小心损坏,所以同学们下课时请不要在走廊奔跑、打闹。那么在配破损的玻璃时,用下列哪种尺子比较好() A.最小刻度1毫米的2米长的钢卷尺 B.最小刻度为1厘米的1.5米长的皮尺 C.最小刻度1毫米的学生用三角尺 D.最小刻度为1厘米的30米长的皮尺 5.“花气袭人知昼暖,鹊声穿树喜新晴”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对于前一句,从科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花朵分泌的芳香属于分子的()现象。 A.汽化B.蒸发C.扩散D.升华 6.小磊同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一个塑料球的直径时,测得四次数据是3.52厘米、3.53厘米、3.61厘米、3.53厘米,则塑料球的直径应是() A.3.55厘米 B.3.527厘米 C.3.5475厘米 D.3.53厘米

7.下列属于没有茎和叶分化的植物是() A.黑松B.蕨C.大豆D.海带 8.下列测量工具中有关的刻度不均匀的是() A、托盘天平 B、量杯 C、卷尺 D、酒精温度计 9.把边长为3分米的正方体的铁块在相同的温度下压成长2米、宽0.2米的均匀铁皮,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铁块的形状、质量和体积都变了 B、铁块的形状、体积变了,质量不变 C、铁块的形状变、质量和体积不变。 D、铁块的质量变,形状和体积不变 10.下列各项与细胞分裂意义无关的是() A.使单细胞生物个体数目增多 C.产生生殖细胞 B.使多细胞生物细胞数目增多 D.产生受精卵 11.下列现象或事实,用相关知识加以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12.下列我们食用的不属于营养器官的是() A.番薯 B.甘蔗 C.白菜 D.黄瓜 13.在《物质的构成》一课中,老师做过这样的演示实验:先在量筒中倒入黄豆,再倒入芝麻,记下总体积;再将量筒反复颠倒摇晃,记下混合后的总体积。下列有关这个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混合后的总体积与未混合前的总体积一样大 B.混合后的总体积比未混合前的总体积大 C.根据这个实验的现象,即可得出“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空隙”的结论D.这只是一个模拟实验,用形象的宏观现象类比不易观测的物质微观结构14.一支体温计的示数升高时,关于体温计内的水银,下列物理量不变是()A.体积B.质量C.密度D.温度 15.小华在一空玻璃杯中放入一块冰,并把它放在5℃的房间内,过一段时间后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复习提纲【总】 (1)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复习提纲【总】测量内容仪器单位换算关系 长度刻度尺(米尺)米(m)1千米=1000米 1米=100厘米=1000毫米1米=106微米=109纳米 体积刻度尺(米尺)、 量筒、量杯 立方米 (m3) 1立方米=1000升 1升=1000毫升 1毫升=1立方厘米 质量天平(托盘天平)千克 (kg) 1千克=1000克 时间钟、表(机械停表)秒(s) 1小时=60分=3600秒 温度温度计摄氏度(℃ )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在实验时我们要逐步学会正确使用各种仪器,仔细观察各种实验现象,正确记录实验现象和所测数据,并进行分析,作出结论。 3.单凭人体感官对事物做出的判断是有局限性的。 4.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5.长度的单位是米,体积的常用单位是立方米,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升和毫升。 6.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是刻度尺。 7.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使用前要估计被测物体的长度,选用合适的工具) 1)放正确:使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线紧靠被测物体。 2)看正确:读数时视线要跟尺面垂直,不可斜视,若斜视就会偏大或者偏小 3)读正确:先读被测物体长度的准确值,再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准确值+估计值) 4)记正确:在记录测量结果时,数值后面要注明所用的单位。 7.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实验室测量液体体积用量筒或量杯,读数时视线应与凹形液 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8.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排水法) 9.在使用一把刻度尺前先要找到它的a零刻度线、b测量范围(最大刻度、量程)、c 最小刻度 10.物体的冷热程度称为温度。12.常用液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 11.温度计的结构有哪些?(①玻璃泡、②玻璃管、③液体) 12.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有哪些?

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教学设计:植物的一生教案

《植物的一生3》教案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备课人:莫美雅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画面(或是图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鼓励学生利用手上的工具或是实物,通过观察、猜测、动手实验、小组讨论等方法认识花的完整结构 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花的结构 2、知道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大致情况 3、能描述植物的生命周期 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花的结构,向学生渗透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中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结合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介绍我国农业科学工作者在培育新品种方面的贡献,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植物的一生》节选自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第一章第四节,主要内容为介绍植物的生长周期。这是学生在学习了动物的生长周期内容之后,对植物的生长周期进行探究。同时也为接下来学习相关的内容等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的安排顺序,体现了教材的内在逻辑和学生认知规律的统一性。 学情分析:从知识的掌握上看,学生对“生长周期”这个概念并不陌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依据生活经验粗略了解到植物的一生由那几个环节,但是并不明确。 从年龄上看,七年级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观察能力,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完全有能力进行粗浅的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1、花的结构 2、植物的生命周期 教学难点: 花的主要结构及其与果实、种子间的关系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节--新生命的诞生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学会读图,并通过读图、填表等方式提高获得知识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说出人体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知道人类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了解人的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结合本节内容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性道德教育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目标: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与优生、优育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人体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人的受精和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 教学难点 人胚胎发育过程中与母体的物质交换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讲解法为主 教学准备卵和精子的结构挂图;男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挂图和模型 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新课引入在人的生命周期中,起点为一个细胞—受精卵,那么,受精卵是怎样产生的呢? 学习新课: 精子和卵 提问复习: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有哪些? 学生活动一:阅读教材85页,对照挂图比较精子和卵细胞的主要区别,并填写表格。 承转:那么,人的卵细胞和精子是从哪里来的呢? 人的生殖系统 学生活动二:阅读教材86页图3-8和图3-9, 思考:男性生殖系统主要有哪些结构?有什么功能?女性生殖系统主要有哪些结构?有什么功能? 对照人体结构模型,指认男女性生殖器官的位置。引导学生列表归纳如下: 1. 2. 阴道 受精: 画示意图说明:具有生殖能力的男女发生性行为后,精子与卵细胞在女性的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实质是精子头部的核与卵细胞细胞核的融合)。受精卵一面进行细胞分裂形成胚胎、一面移入子宫。这时,女性就怀孕了。简单介绍有时为了避免怀孕,会采取一些避孕措施,如男性使用避孕套、男女性口服避孕药等等。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教案集

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科学并不神秘 教学目标:1、知道科学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问,知道科学的发现可以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入手。 2、熟悉科学实验室里的常用仪器 重点难点:如何鼓励学生观察、思索身边的自然现象,引导他们自觉地提出疑问,激发探究的兴趣,形成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1. 什么是《科学》? 广袤的宇宙、神奇的生物、形形色色的物质,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我们就生活在这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那里有无数奇妙的现象,并且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都在发生变化。这些自然现象是怎样发生的?又将怎样变化?《科学》就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对各种疑问找出答案的学问。 2. 科学离我们很远吗? 你一定知道牛顿由一个苹果的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由观察沸腾的水顶起壶盖而发明蒸汽机的故事。他们都是从研究身边的问题着手,最终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们都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 二、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科学技术带给世界哪些改变? 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但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我们在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推动技术进步的同时,更要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1)介绍先进的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1交通工具的变化 ○2通讯方式、工具的变化 ○3家用电器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4登月,探索海底、地球内部 讨论:科学技术还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 (2)先进的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1给人类带来的好处:火箭使人类认识了地球以为的世界。 ○2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与火箭相同原理的导弹等却摧毁着我们的文明。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资料(全)

《科学》七年级上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科学入门 1.1 科学并不神秘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1.2 走进科学实验室 1、实验室取用药品三原则: (1).“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拿药品;不能用鼻孔凑近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严格按实验规定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 液体1ml~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的底部。 (3).处理原则:实验时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 2、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中,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有些块状固体应用镊子取。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以备下次再用。 3、酒精灯的使用:用火柴点燃,用灯帽盖灭,禁止燃烧时添加酒精。 4、量筒、集气瓶、水槽、漏斗不能加热;坩埚、蒸发皿、试管、燃烧匙能直接放在火焰上 加热;烧杯、烧瓶要放在石棉网上加热。 5、试管:加热时用试管夹夹在中上部;加热液体时,液体不超过容积的1/3;加热液体时试管外不能有水,不能骤冷,防止炸裂;加热液体时试管口向上成45度,加热固体时试管 口略向下倾斜。加热时,先预热后集中加热。 6、蒸发皿:加热液体时,不超过容积的2/3。 7、烧杯:用作反应时液体不超过容积的2/3,加热时液体不超过容积1/2。烧瓶中液体加热 时不超过1/2。 8、广口瓶用于盛放固体药品,细口瓶用于液体药品。容易见光分解的物质用棕色瓶。碱性 液体用橡胶塞,酸性液体用玻璃塞。 9、酒精灯失火要立即用湿布盖灭。割伤要用3%双氧水清洗,再贴上止血贴。烫伤用大量冷 水冲洗伤处,并在伤处涂上烫伤膏。被化学试剂灼伤要先用湿抹布拭去皮肤上的化学药品, 再用缓缓流水冲洗1分钟以上。 10、胶头滴管:加液体时不能伸入容器,更不能接触容器,垂直悬空于容器上方0.5cm处。不能倒置,也不能平放于桌面上。用完后立即用水洗净。滴瓶上配有的滴管必须专用,不能吸取其他液体。吸上的药品剩余不可倒回。 11、酒精灯:酒精的量在1/4~2/3之间;加热时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因为外焰与空气接触 最充分,燃烧也最完全,温度最高;用灯帽盖灭,切不可用嘴吹。 12、放大镜:可以用来聚焦取火。 1.3科学观察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观察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3、观察除了用感官进行,还需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

浙教版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3、科学技术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也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 第二节实验和观察 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 2、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作出可靠的判断。因此我们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2、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范围。 试管:做化学反应的容器; 试管夹:夹持试管; 试管架:放置试管; 酒精灯:加热; 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停表:测量时间; 托盘天平:测量质量; 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电压表: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 玻璃棒:搅拌加快溶解、引流; 药匙:取粉末状固体; 烧杯:配制溶液。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一、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二、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 1米(m)=101分米(dm)=102厘米(cm)=103毫米(mm) 10-3千米(km)=1米(m)=103毫米(mm)=106微米(um)=109纳米(nm)=1010埃(?) 2、常用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刻度尺): a.使用前:先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测量范围(量程):计量器具所能够测量的最小尺寸与最大尺寸之间的范围被称作该测量器具的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值(分度值):测量工具上面任意两个最近的刻度线表示的数量差值 b.使用时要做到: ①选对:不同的刻度尺分度值不同,精确程度也不同,不同的测量对象选择不同的刻度尺;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教案集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3、科学技术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也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 第二节实验和观察 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 2、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作出可靠的判断。因此我们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2、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范围。 试管:做化学反应的容器; 试管夹:夹持试管; 试管架:放置试管; 酒精灯:加热; 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停表:测量时间; 托盘天平:测量质量; 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电压表: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 玻璃棒:搅拌加快溶解、引流;

药匙:取粉末状固体; 烧杯:配制溶液。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一、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二、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 1米(m)=101分米(dm)=102厘米(cm)=103毫米(mm) 10-3千米(km)=1米(m)=103毫米(mm)=106微米(um)=109纳米(nm)=1010埃( ) 2、常用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刻度尺): a.使用前:先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测量范围(量程):计量器具所能够测量的最小尺寸与最大尺寸之间的范围被称作该测量器具的测量范围。 最小刻度值(分度值):测量工具上面任意两个最近的刻度线表示的数量差值 b.使用时要做到: ①选对:不同的刻度尺分度值不同,精确程度也不同,不同的测量对象选择不同的刻度尺; ②放对: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的一端,刻度尺的刻度线紧靠被测物,放正。若零刻度线已磨损,则应选另一刻度线为测量起点;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集

浙教版 初中科学 学 生 笔 记 本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3、科学技术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也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

第二节实验和观察 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 2、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作出可靠的判断。因此我们经常 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2、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范围。 试管:做化学反应的容器; 试管夹:夹持试管; 试管架:放置试管; 酒精灯:加热; 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停表:测量时间; 托盘天平:测量质量; 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电压表: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 玻璃棒:搅拌加快溶解、引流; 药匙:取粉末状固体; 烧杯:配制溶液。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一、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二、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 1米(m)=101分米(dm)=102厘米(cm)=103毫米(mm) 10-3千米(km)=1米(m)=103毫米(mm)=106微米(um)=109纳米(nm)=1010埃(?)2、常用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刻度尺):a.使用前:先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测量范围(量程):计量器具所能够测量的最小尺寸与最大尺寸之间的范围被称作该测量器 具的测量范围。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科学入门知识要点 1. 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在学习科学时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2. 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3. 借助各种仪器的目的:使观察的范围更广,使判断更准确 4. 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5. 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准确程度)和量程。 1)放正确:刻度尺不能斜放;物体的一端一般要与零刻度线对齐 (零刻度线磨损、尺面较厚?) 2)看正确:视线与尺面垂直。 3)读正确:读数=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4)记正确:被测物体的长度=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6. 特殊长度的测量 A 以曲化直法:用一根质软、易弯曲、弹性差的细棉线在地图上按弯曲和走向将细线覆盖在线路上,然后将细线拉直,量出长度,根据比例尺算出铁路实际长度。 B 卡尺法:用两块直角三角板和直尺,注意令刻度线。 C 测多算少法(累积法):适用于纸张的厚度、金属细的直径等的测量。 7. 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方格法(割补法),四舍五入 8. 物体体积的测量 测量方法 使用的工具 单位 固 体体 积规则 体积=底面积*高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 刻度尺 立方米、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等 不规则 间接测量法 (如排水法,也可用沙代替水) 量筒或量杯 (细棉线、金属环) 液体体积 量筒或量杯进行测量 量筒或量杯 升(L )、毫升(m L ) 9. 量筒的使用——使用前看清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测量内容 仪器 国际单位 常用单位 长度 刻度尺 米(m ) 1千米=1000米、1米=100厘米=1000毫米1米=106 微米=10 9纳米 体积 刻度尺 量筒 立方米(m 3) 1立方米=1000升、1升=1000毫升 1毫升=1立方厘米 质量 天平 千克(kg ) 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 时间 钟、表 秒(s ) 1小时=60分=3600秒、1分=60秒 温度 温度计 开尔文( K ) 摄氏度(℃)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科学计数法》教案

《科学记数法》教案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能了解科学记数法的意义. 2、能掌握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比较大的数.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借助身边的熟悉的事物进一步体会、感受生活中的大数,增强数感,积累数学经验. 2、会用简便的方法—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培养学生有创意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实践再与他人交流的学习方法,并从中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1、进一步感受大数.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教学难点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教学方法 自主交流——探索的方法. 教具准备 计算器投影片 教学过程 Ⅰ、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大家都知道,100万是个很大的数了,那同学们想想,生活中有没有比100万更大的数呢?我们看下面几个数据. (1)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中国人口约为1300000000人. (2)地球半径约为696000000米. (3)光的速度约为300000000米/秒. (4)地球离太阳约有1亿五千万千米. (5)地球上煤的储量估计15万亿吨以上. [师]我们注意到上面这几个数比100万还大.我们知道生活中比100万大的数还很多.但我们发现要表示这些较大的数非常麻烦.例如(5)中15万亿吨=15000000000000吨,这些较大的数写起来很麻烦,有没有简单的表示方法呢?

Ⅱ、讲授新课 [生]老师,我们知道计算器的显示屏只能显示8位数或10位数.比8位数或10位数大的数,例如10004这个较大的数是如何用计算器来表示的呢? [师]同学们拿出计算器,在自己的计算器演示一下. [生]我连续地对1000进行平方运算、两次平方后,发现计算器上出现了“1.12”这样的显示. [师]它应该表示什么数呢? [生]它应该表示10004,即:1000,000,000,000. [师]计算器显示屏上的“12”表示什么意思呢?是不是“1”的指数,或“1.12”中的小数部分?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生]显示屏上的“12”既不是1的指数,也不是“1.12”的小数部分,因为“1.12”是10004计算的结果.10004=1000×1000×1000×100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2.所以我认为显示屏上的“12”表示10的指数. [师]这位同学的想法很科学,我们把这种利用10的幂的形式记大数的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科学记数法又是如何利用10的幂的形式记大数的呢?我们不妨回顾一下10的n次幂的规律和意义:101=10; 102=10×10=100; 103=10×10×10=1000; 104=10×10×10×10=10000; …… 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呢? [生]10n表示“1”后面跟“n个0”的比较大的数. [师]你能得到何种启示呢? [生]我们可以借用10的幂的形式表示大数.如:1300000000=1.3×1000000000=1.3×1 09; 696000000=6.96×100000000=6.96×108; 300000000=3×100000000=3×108. [师]这位同学大胆的推理解决了我们日常生活中表示大数较麻烦的问题. [生]老师300000000=30×10000000=30×107.用30×107表示这个较大的数可以吗? [师]可以.但我们一般情况下,把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n(n为正整数)的形式时,为了统一标准,规定了a的范围即1≤a<10.同学们一块打开课本: 一般地,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1≤a<10,n为正整数,这种记数的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下面我们看投影片,如何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些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