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训练的一些尝试

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训练的一些尝试

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训练的一些尝试
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训练的一些尝试

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训练的一些尝试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需要交流,听说读写能力也是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培养训练学生的重要技能。但实际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不主动投入;教师深受限制,无暇顾及,听说读写训练的开展现状很不理想。高中语文教师该怎样利用课堂教学,切实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提高学生个体的综合能力呢?针对所在四星级学校学生特点,笔者尝试进行科学的设计安排,组织合理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教学目标及现状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各科学习乃至个人的一生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往往如今的语文课堂呈现出的是“光听(不记)”或“光记(不思)”的怪异现象。学生

或者是将语文课看作休息课,或者是习惯了记笔记背答案,不顾语文课堂掌握知识与训练能力的双重目的,被动学习,不主动投入。在应试教育的今天,语文成了最难提高成绩的学科,学习内容多,目标不好把握,方法难以确定。有些老师也信奉起了“多讲总比少讲好”,不厌其烦地满堂灌,不敢越雷池一步,分析有板有眼,板书有条有序,归纳有点有面。一堂课下来,黑板写满了,老师讲累了,学生听乏了,根本无暇顾及听说读写训练的活动开展。课堂上缺少了必要的读、思、议环节,教学效率极其低下。

高中语文教师,如何利用好课堂,切实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提高个体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课堂教学的设计组织是关键。

二、教学尝试及体会

如何让学生在高中三年重新激起或仍然保持对语文学

习的兴趣?针对我所在的四星级高中学生特点,在教学中,我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设计充分利用好课堂的前五分钟

如何能让学生从前一堂课的高强度思考、疲惫中解脱出来?如何从课间的放松中进入必要的紧张专注状态中来?

课堂教学的前五分钟是关键。

高一的孩子刚从忙碌的初三生活中解脱出来,凭着较好的成绩跨入自己理想的四星级高中,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

我为他们安排“课堂五分钟演讲”,虽然是老瓶子,但跟初三相比,它仍然被装上了新酒。高中的孩子讲的就是个性,课堂五分钟给了他们充分的自由。我们安排了三个梯度的演讲主题。第一轮:请为大家朗诵你喜欢的一篇文章,说说读后感受;第二轮:请介绍你喜爱的一本书,谈谈选择理由;第三轮:请推介你欣赏的一位作家,侃侃他的精彩。第一轮演讲,老师说优缺点委婉提要求;从第二轮开始,每位同学演讲完后都由听讲的同学来作现场点评。

高一一学年下来,每位同学均有四次登台发言的机会。性格或外向或内敛的每一位同学,都站上讲台与人分享自己的喜好。演讲内容有深刻有浅显,演讲水平有高有低,演讲内容有高雅经典也有通俗小众。这短短的五分钟演讲,外向的同学对它是轻车熟路、轻松自在;而对内向同学来说这成了他们挑战自己的过程。甚至有家长爆料:“孩子在家精心准备一个月,就为上台五分钟。”“在家当听众久了,自己都开始留意报纸杂志上的好文章,跟孩子交流够不够当表演材料。”我们明显看到了学生们的各种改变――敢大胆开口说话了,从随大流到有自己的体会思考了。听别人说了,自己动脑写了,读自己选的,说自己写的。虽然每人只有四次机会,但大家重视了,见识了,学习了,也就自然有了提高。课堂演讲成为孩子与家长沟通的一项内容,更好地发挥了语言的交际作用。从课内到课外,从语文学习到亲子沟通,家

长也开始关注孩子的语文综合能力训练,语文学习的氛围更好了。

高二的孩子离开了高一各学科“全面开花”的时代,开始分科奋战了。高二的《唐诗宋词选读》是上学期学习的重要内容。在网络语言盛行的现代,如何教学生更准确地欣赏理解诗歌?通过身边的“解读我喜欢的一首诗或词”的方式,同学们积累了一定量的诗词,开拓了自己的视野,逐渐熟悉了诗歌的各种表达技巧,了解了诗词的解读途径,接受了知识的传输,也完成了概念的强化过程,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对诗的感觉”。有别于初中、高一对记叙文写作训练的偏重,高二开始强化议论,训练学生的思辨性。下学期的演讲中,同学们可以自由针对某一现象谈自己的看法,“指点江山”。如果哪位同学有不同的想法,欢迎进行思想的交锋。有思考才会更成熟、更理性。课堂的论辩或是对时事的关注都在开阔大家的视野,是对自身“库存”的补充。同学们在作业学习之外,获得了更丰富的信息和素材,个人的快速思考及语言组织、表达应用能力也有了一定量的锻炼和提高。

高三是特殊的一年、奋斗的一年,大家都更看重效率。这时课堂的前五分钟演讲重心放到了好文章的分享、好素材的积累上。经过了两年的练习积累,学生们的演讲更注重个性,点评也更犀利到位了。这五分钟的“秀场”,成了他们畅所欲言的舞台。有时,这课前的五分钟也成为教师与同学

的分享时间。老师选择素材朗读,学生注意聆听消化,补充一部分可能缺失、遗忘的内容。思维的碰撞激起了更多火花,也延续到了课下交流。

作为老师,我欣喜地看到,这样的尝试使一些同学语文学习有了明显的提高,让很多同学有了对语文学习截然不同的态度情感。同学敢“说”了,同学主动要“说”了,在交际中出现词不达意、丢三落四、语无伦次的现象也越来越少了。对演讲由“怕”到“不讨厌”到“蛮有意思的”,这不

就是一种进步吗?

(二)坚持每周一节的阅读课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多了,其中的形象自然就呼之欲出,对书中的思想也会有所感悟,语言感觉自然也就找到了,进而能实现读者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读是说的基础、写的前提。在信息时代,“知识大爆炸”也对学

生的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从高一开始就在

课表上安排了每周一节的阅读课。为了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我们一直坚持到高三还在开展阅读课――就是自主读书时间,可以看阅读教室里的书,也可以自己带喜欢的书看。每个月开展一次两课时的“我的阅读”交流活动,每个学生都要参加限时交流。

有人或许会质疑:高一高二也就算了,多看书总是好的,到高三了还这样,就是在浪费学生时间,因为面临高考的高

三学生,再想借书充实自己已经来不及了。但事实并非想象的那样。高一高二的学生确实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去“博览群书”,高三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读书也有明显效果。当

你翻开学生的作文,你会欣喜地看到例子不再只是屈原、司马迁这些熟面孔了,傅斯年、陈寅恪、梅贻琦、梁漱溟、黄侃等历史文化名人屡屡在作文当中出现;有人一篇作文只写了一个人,却让你觉得充实有细节有力度,这正是他们读得“专”;当我们欣喜学生作文变得深刻有思想时,学生告诉

你“最近在看熊培云、王开岭的书”,这是他们读得“深”

的表现。

只要开始就永远不会晚。这就是阅读的力量。“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由“阅读”到“悦读”,读书使我们增长了见识,学会了思考,阅读使师生共同成长!

(三)作文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书面表达能力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最具综合性的一种。传统的作文教学是在学生写作、老师点评的基础上开展的,常常是“学生写得头痛,老师改得头痛”。单纯的教学

方式比较呆板枯燥,可能满足不了学生作文训练的提高要求,所以作文训练形式、批改方式也日益多样化。尤其是进入高三的学生。他们对新材料作文的接触不是一天两天了,面对高考他们需要更多的锻炼。

1.训练形式多样化

传统的作文训练都是从题目到结尾全篇完成,不少于800字,基本用时一小时。这固然是关注到完整性,训练了

学生的整体谋篇布局能力,但学生之间差异非常大。对于一部分作文有困难的同学,次次都是在惴惴不安中“慌忙收工”,常常顾了开头想不到结尾,前面有了精彩伏笔,最后却因为时间问题草草收场。长久下去,写作积极性大受影响。如此的作文训练绝对没有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性。不“因材施教”,学生怎么做到“各个成才”?

为了保护学生的创作积极性,鼓励他们坚持认真练习,我们在课堂上加入了灵活的训练形式。比如,不写全篇写思路;只练开头和结尾;挑最感兴趣的内容写一段;陈述一个事例;针对某一材料写100―200字评论。当给与学生自由、让他自主挑选形式完成练习时,绝大部分的孩子都尽己所能地去训练。这样有针对性又尊重个性的行为,是受大家欢迎的。在对不满意作文进行修改时,我们也提倡不一定要篇篇全文重写,可以选某一个段落或优化或重新创作。总之,老师的目的是让学生见到成功的曙光――我能写好文章的哪

一部分了,下次只要再注意一下哪部分就可以了。

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有实效的。在对局部的掌握驾轻就熟之后,驾驭通篇的文字也就没那么困难了。只要学生愿意写,作文水平提高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老师要做的是提供一些简便易行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训练,保持学

生参与训练的兴趣与热情。

2.批改形式多样化

(1)让学生自己改作文

苏教版教材从初中就开始引入新的思路与方法――让

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要求每个学生“按照提示的方法,修改自己最近写的作文,挑出改得不理想的地方,与同学讨论,力求改得好一点”。这一教材内容的安排实际也就形成了另一种作文教学模式――老师讲清楚审题,学生直接以小组的形式,由组长主持集体修改个人文章,组内择优交流,最后老师组织全班点评优劣。这样的作文评改活动,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将语文训练的听说读写各方面全部练习到了;既活跃了课堂,增加了上作文课的乐趣,也切实提高了学生的作文修改能力、自身写作能力。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任何说教都抵不过亲自参与获得的经验来得宝贵与自然。

(2)全年级统一批改

个人的喜好是有自身烙印的。自己的老师批改作文,难免会有先入为主之嫌;密封试卷,打乱班级,全年级老师统一批改,这样更公平,跟高考阅卷也更接轨。“如何在不同老师手里讨分”成了孩子们交流的话题。一年的实践证明,这样统批作文有助于学生明确:怎样才算审题正确,怎么写才真正做到切题,如何写作文才算清楚明白,什么样的文章

才能在统一阅卷中拿满50分,可以尝试在自己的文章中设置哪些让批卷者加分的“亮点”。这才是真正让学生投入参与的语文学习。

三、结语

四星级学校的学生毕竟还是比较优秀的。笔者尝试进行科学的设计安排,组织合理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相关尝试的过程中,学生给予了极大的配合,我们老师也从中获益很多。教学相长说的恐怕就是这个过程吧。

只要学生愿意投入,就会在学习上得到收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养成关注语文的习惯,培养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都将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将生活引入课堂,学生说情真意切的话,写真切自然的文,听意蕴丰富的话,读深刻思辨的文,能够用语文更好地生活,这是对我们语文老师最好的肯定。

参考资料:

邰雨春《语文的困境与出路》,《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8期。

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例文(新编版)

编号:YB-TH-0598 ( 心得体会)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例文 (新编版) Being good at summarizing can enable you to choose the most reasonable ability to handle affairs when encountering the same or similar problems.

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例文(新编版) 心得体会作用:善于总结可以使你在遇到相同或类似问题的时候可以选择最合理的处理事务能力,可以锻炼 你的逻辑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一个善于总结的人是很少会犯错误。本内容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使用。 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例文一 审美感知在整个审美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诗歌教学中的一切审美活动都是以学生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开始的,并在全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因此,我们不仅要探寻提供有丰富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更要运用一切可行手段,如借助物像、借助绘画、借助音乐、借助美读、借助习作、借助移情等,建设转化审美对象,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使学生对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深刻的领悟和启迪,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染上作者的情绪色调,达到“会心”的中级审美体验。美感应称这阶段这“启迪效应”或“感染效应”。 一、借助物像 物像是记忆的基础,教师可以根据所教诗歌的内容,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创作彩色幻灯片,或选用、自制一些挂图,并联系

高中语文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高中语文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参加了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按照学习进程,利用课余学习了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知识,自己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转变教育观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更新观念,尤其是教材观。解决了教材观才能谈改善教学,才能谈有效教学,高效教学,魅力教学。注重人文性、注重能力的培养、编排体例新是新教材“新”的所在,我们要严格遵循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充分利用好必修本打好基础,合理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选修,吃透教材,宏观调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阅读和写作分开是新教材的又一亮点。引导学生多读,在读的过程中积累,然后多写,采取多种方法促进学生在三个写作序列练习中,养成良好的能力。写作要遵循创作的规律,采用阶梯式的训练方法,进行系统的记叙文、议论文的训练,让学生一步一个台阶地在作文之路上成长,而不是搞高考应试式作文训练。 新教材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了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要求,不能随意化,要作为语文课的一部分,做到口语训练和课文教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二、形成教师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不看过程,导致教的过程“走过场”;对学习的评价也只注重

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或只注重记住结果,而忽视亲历亲为的重要性,这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病根所在。“因材施教”已讲了两千多年,“启发式”教学早已写进了语文教学大纲,至今我们也没有很好地落实。这与我们忽视对教学过程的研究、管理和调控不无关系。我想在教学中我们,一是教师要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对语文教学过程实施有效地调控。二是要落实教学的具体环节,使过程“到位”,每个环节中还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并做到各种方式、方法综合贯通,做到教学流程合理。三是要因人施教,教师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和学习过程,因材施教,尤其注意使学习的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四是要使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建构的需要,循序展开。五是要转变教学评价指向,即由侧重评价教师教的过程和艺术,转变为侧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三、教会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快乐学习。 方法最重要,教会学生学习更重要,指导学法,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体系,督促运用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它才能引导你在知识的乐园里遨游。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 摘要:随着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种学科在教育模式上都实现了深化 改革和完善,在改革的过程中所运用最多的就是创新教育,这点在高中语文教学过 程中表现的最为明显。高中语文中的创新教育实际上就是要求在对语言文字、阅 读写作各项教育内容中,都要体现出创意的和个性上的表达。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创新教学策略 传统的语文观认为语文是一切学科之母,故而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注重听说读 写四种能力的培养。这种观点没错,特别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更是具有 很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随着学生母语思维的成熟,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在补充 不足和巩固基础的同时,突出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审美性与哲理性。具体地讲, 就是高中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自我发展,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为重点,帮助学生解决认知、思维与审美等方面的问题。 一、在语文教学中实现自我创新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教师自己必须解放思想,优化教学目标, 改变教学方法。因为,创新型人才既要有良好的记忆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又要有 很强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既要有很强的智力与能力,又要有独立的人格 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既要敢于竞争,又要善于合作;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又要有 较强的实践能力。传统教育思想支配下的循规蹈矩的教师是培养不出这样的创新 型人才的。为此,教师要想培养出创新型人才,课堂教学结构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即教师必须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 教学方式,将“以教师解惑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化为“以学生合作解决问题为主”的 教学方式,教师自己则只做课堂教学的导学者,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语 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立足于课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 学应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让他们自己动脑、 动口、动手,在学习语文的实践中自觉提高认识,获得知识,增强能力,发展智力”。语文教学中的创造与创新,主要是要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思维的方法,进而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质量和自身的整体 素质。 二、用审美的眼光看待语文教学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大多洋溢着文学性、美学性或科学性。学生学习 这些课文时,在增长知识、才干、阅历与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同时,也 在不断地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那么,教师该如何在课堂上进行审美教育呢? 1、追求和谐,崇尚民主,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和谐,是一种美;民主,是创造美的肥沃土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 设民主平等、生动活泼、宽松愉快而又严谨有致的教学环境,有效激发学生浓厚 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的欲望,并将教师与学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师的教与 学生的学等矛盾尽可能完美地统一起来,解放学生的思想,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放开学生的手脚,活跃课堂气氛。这样的课堂教学,必定是充满激情和愉悦的教学,必定是充满智慧与哲思的教学,必定是充满创新与审美的教学。 2、坚持以美激趣,打开创新之门。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大多文质兼美,不论是豪放激昂的《赤壁怀古》 还是慷慨悲壮的《指南录后序》,不论是深沉哀怨的《琵琶行》还是清丽婉约的

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范文5篇

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范文5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 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下面是小编搜 集的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范文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1) 从20xx年秋季开学至今,我们学校的高一级语文科备课组把课外读写当作学生的一项常规作业来开展。各班语文老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每周定量的课外阅读、写读书 笔记,开展多阅读佳作经典、勤练笔、人人争当“读写之星”的活动。 学生根据老师推荐的阅读书目,每周完成课外阅读2000字以上,摘抄、写读书 笔记800字以上。每周教师要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批阅学生的读书笔记。我们 给活动定个主题:多读书,读好书,让生命溢满书香。目的是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写作水平。 上学期,高一级已经开展了两次“读写之星”的评比活动。从学生写的读书笔记来看,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始终如一坚持做好,而且越来越认真、重视,取得的效果还不错。 关于这项常规作业的安排,我们是考虑到一些现实情况,如下。第一,高中三年 的语文阅读写作教学要有一个总规划、统筹,从高一起就抓好阅读写作,强化阅读写 作训练,一直持续到高三。 第二,金中的学生一贯重理不重文,平时,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数理 化学习中去,无暇光顾经典名作,相当一部分学生阅读面狭窄,缺乏积累,思维较简单,看问题不透彻,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写起文章来,语言干巴,内容空洞。阅读 的贫乏,带来了明显的后劲不足。第三,高考能上130分以上的极少,一些语文尖子 生的高考成绩就集中在125到129分之间,这是一个瓶颈,从阅读写作入手,也许能 突破这个瓶颈。 基于上述的情况,我们规划好三年的阅读教学,在抓好课内阅读写作的同时,引 导学生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量,注重素材、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下面是我们阅读写作教学的一些策略和做法。

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语文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都清楚,高中语文教学的传统,尤其是以应试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学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与要培养高中生探究能力的新要求有着很大的反差。现在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问题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的偏差 生活无处无“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还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特别是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考试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以致有些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考试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

(二)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 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二、解决高中语文教学问题的对策 语文教育要走出低谷,怨天尤人是无济于事的,只有不断反思自我,瓶颈一破才会天地宽。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我觉得必须走好三步: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我常在想:既然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处不有,学习语文的条件得天独厚,学好语文理应小菜一碟。但事与愿违,不少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在应试的背景下,学生认为语文只要上课听听讲,做做练习就万事大吉了;却不知道要学好语文的根源――在生活

《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创新》

《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创新》 摘要: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创新是实现高中语文教学创新的重要手段,也是未来高中语文教育发展变革的重要课题。然而,如何在实际的课堂教学 中实现融合创新成为了困扰许多一线高中语文教师的问题,本文在分析信息技术 与高中语文教学融合创新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结合教学的实践经验,提出了 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语文教学;融合创新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为各行各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教育 亦然。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也是当前 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随着“新高考”的实行,语文学科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得语文者得高考”的观点愈发被人们所认可。为了应对综合难度大、知识面广的“新高考”语文,教师需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高效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创新是实现高中语文教学创新的重要手段,也是未来高中语文 教育发展变革的重要课题。由此可知,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融合创新的必要 性和迫切性。 然而,当前信息技术在与高中语文教学融合创新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 下文笔者将指出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融合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 应的解决对策。 一、融合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教学观念落后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创新的课堂完全颠覆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结构。然而,当前许多一线高中语文教师未能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他们的教育 教学观念陈旧落后,仍然坚持着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未能从根本上转变为以学 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他们仅仅将信息技术当作增添课堂趣味性的工具,而 未能真正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创新的意义,更别提在课堂教学中正确运用信 息技术来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开展深度学习的欲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落后,极大地束缚了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最终制约了信息技术与高 中语文教学融合创新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应用不当 当前,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融合创新的实际教学中存在着信息技术应用 不当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的匮乏和滥用。一些教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 融合创新简单的理解为在课堂教学中使用PPT课件,运用白板播放视频,未能真 正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与之相反,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信息技术 与学科的融合创新就是以信息技术为根本,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的运用信息技术,使课堂信息化、技术化,却忽略了实际教学的需要,忽视了学科教学的特性,俨然变成了一堂缺少“语文味”的“信息技术展示课”。信息技术应用不当,既给师 生增添了负担,又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完成,最终难以发挥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 学融合创新的作用。 二、融合创新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创新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 而学生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依靠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实现,重点在于 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能够将课堂的主

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心得体会5篇

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心得体会5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下面是小编搜集的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心得体会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心得体会(1) 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向了单调乏味,走向了枯燥无趣,以至于学生们讨厌语文,害怕语文,甚至于渐渐远离语文。究其原因,不是在于学生,而是在于语文教师自己,是我们用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保守固执关起了语文乐园的大门,让学生们在这座知识的宝库面前,只有望而却步。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喜欢上语文?以下几个方面是我的一些心得。。 一、凭借教师的语言魅力,牢牢吸引住学生。 首先,教师的语言要讲求“精”。要使课堂语言少而精,一定要在课前把握不同课文的特点并加以精心设计教学语言。要设计好这节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问题要集中,而且要突出重点,切忌主次不分,面面俱到,什么都有想解决,往往结果却是什么都解决不好。对讲授每一个问题,也尽可能对用语事先作一番准备,要使用的几个关键词语,应该经过推敲和筛选,提高它对阐释问题的命中率。 处理课堂临时出现的疑难问题,教师的“即席”用语要能够“一语中的”,这样,对学生的刺激才强烈,才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才有利于学生记忆的巩固。 其次,教师的语言要注重“启发”。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现代教学法所倡导和追求的目标之一。它的好处很多,例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活力,造就学生的进取精神,活跃课堂气氛等等。 例如,在教学《孔乙己》时,可以这样设计教学语言: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的,几乎都在心底留下了这个旧社会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运用了怎样的鬼斧神工来塑造了这个艺术形

对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认识

对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认识 教学参考 1117 1900 对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认识 有效推行高中语文课改工作,对提高全民素质,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要、提高综合能力至关重要。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上,以实现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对推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我性,高效性以及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适应新的时代的发展要求。 近年来,我校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推行具有现实性,实用性,高效性,同时取得了显著成效,下面就语文学科谈谈自己浅陋的几点认识。 一、黑板数量增加,个性充分展示 为了让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才能。教室黑板由原来的两块变成了现在的8块,课堂上,明显感觉到学生的思维充分活跃了。参与课堂率得到了很大提高,对于同样的问题,答案有原来的单一性正在向多元性转变。在一次作文课上,我感受到教学几年前所未有的成功。是有关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雕刻心中的天使》如何审题?学生经过讨论,黑板展示如下的参考答案:谁雕刻心中的天使?雕刻心中什么样的天使?如何雕刻心中的天使?为什么要雕刻心中的天使?雕刻心中的天使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像这样有效地高效课堂现在经常出现,让很多教师上课更有启发。黑板数量的增加,就是客观上让更多的学生有了展示个性才华的空间舞台。黑板数量的增加在客观上形式为高效课堂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二、语言魅力相伴,学习气氛加强 开学之初,学校对高效课堂投入力度较大,在教室的四周黑板上加上标语,学习气氛很浓。我校的黑板标语分别是: ⑴“课堂大舞台,人人展风采。”这已经足够让每位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舞台。 ⑵“把我们的一生变成一个成功而精彩的故事”。在我们这个学校学生生源稍差,基础薄弱,很多学生是抱着拿毕业证书来学习的,这条标语给了很多学生极大地鼓舞,是这条标语让学生意识到即使基础再差,在课堂上都有成功的机会,就是有一个一个课堂小小的成功,无数次的成功演变成最终的精彩而成功的人生故事。 ⑶“将规范修炼成一个习惯,把认真内化为一种性格。”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尤其是高三语文课堂,“规范”“认真”四个字将伴随高三整个始终。我认为”规范’不仅仅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答题水平,更是一种素养。“认真”二字是每个人一生都有拥有的精神。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把其内化成一种性格。因为只有认真,我们才能做好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由此可知,“认真”内化为性格的一部分后,命运自然会有一个好的归宿。 ⑷“带着伟大的使命感来到学校,带着强烈的责任感走进教室,带着深深地

高中语文探究性教学初探

高中语文探究性教学初探 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所创见,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语文课堂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1 学生学习能主动 主动学习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为此,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需要而不是一种外在的压力,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体验,是高中语文有效课堂的根本任务。 2 学生会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核心特性,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学习。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极重要的一种品质。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3 学生能探究学习 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别强调对问题的探究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于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有探究就会有创新。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有效课堂应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要使学生掌握探究性学习方式,我认为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 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当转变。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2 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教学初探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教学初探 发表时间:2014-04-14T11:05:11.827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4第2期供稿作者:卢雪英[导读] 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就是要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对文章内容的认识河北省邢台市郭守敬中学(054000)卢雪英【摘要】美育,即审美教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当然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语文这门学科中的美。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穿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教育能力培养美育即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本文拟从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作初浅的探讨。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把知识教学与能力教学结合起来,又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里,渗透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的教学。在语文课堂上,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渗透美育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有三。 1 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就是要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对文章内容的认识,但也要有一个准则,这个准则就是“真”与“善”。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讲过要“教人求真,学做真人”,这可以说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在我国传统的审美意识形态中,也要求 “真”求“善”,这样,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鉴赏文学作品时,要有一定的导向性,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内容要言之有物,发自真情,自然成文。有了这样的指导思想,学生在鉴赏文学作品时,就能抓住重点。美学家黑格尔说:“文艺应该通过什么来感动人呢?感动就是在感情上的共鸣。”语文学科选编了大量文质兼备的美文,但传统的语文教学重学习的结果而轻学习的过程,课堂教学重知识的讲解而轻学生情感的体验,重“工具性”而轻“人文性”。所以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入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语文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所具有的人文性决定了在学生人格培养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语文教师要树立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学习要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等教育新观念,充分发挥语文课的教育功能。如李大钊《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要引导学生感受李大钊在当时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这种精神之美,在当时乃至当今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在文言文方面,选编入课本的几乎都是既有文学性又有教育意义,它们言辞简练,意蕴深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对廉、蔺二人形象的分析,从他们身上可以学到宽容大度与知错能改,这种品质也是我们自古及今都推崇的。语文教育追求知、行合一,我们应该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尤其是语文课,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学到字、词、句等基础知识,还要学会感受语文学习中“美”的存在。对于一首诗,一首词,一篇文章,我们学习的过程必然是先进行阅读,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才能去感受它的节奏,它的韵律,它的意境。古人读书讲求激情抑扬地诵读,就是要大声的朗读,其目的就在于如叶圣陶所说的 “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朱熹也说:“须要读得字字响亮……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 “诵读”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味到抑扬顿挫的节律美与起伏曲折的情感美。所以,课堂上教师一定要留出时间放手让学生去朗读,去感受。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那么课堂上对学生诵读感知能力的培养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审美想象能力是指“把从感知所得到的表象加以改进并进行重新组合,构成全新的意象。”无论是鉴赏美还是创造美,都离不开审美想象的参与。学习《兰亭集序》,便可以凭着王羲之形象的语言,结合自己的审美经验,在脑海里描绘出一幅曲水流觞、群贤毕集、充满诗情画意的图画。课文中那些精彩的描写,大都来源于想象,作家凭借想象“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如巴金的《灯》一文,作者由眼前的灯光联想到欧洲的两个关于灯的传说故事,这时就要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这样的联想与文章的主旨有何关系? 弄清楚这些问题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联想与想象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写作实践中怎样运用。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这是作家运用丰富想象力的结果,还要求他们在实际写作时也要发挥自己的联想与想象。没有想象,就很难有所创新。黑格尔曾说艺术家“最杰出的本领就是想象”,可见想象力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都是话题作文,话题作文与以往的考查的记叙文、议论文都有所不同,面对一个话题,能够打开思路,不拘泥于材料,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与想象,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生气,才会有创新。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根据语文创新教育的特征,高中语文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创新教育。 一、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愿望、动机和意图。 可通过典型事例,增大学生积极创新。同样,生活中的小小发明,也能点燃学生心灵创新之火。 1、教师采用灵活的教法,引导学生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得要有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能灵活运用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地会诱发学生大惑不解,语文老师又要搞什么花样? 2、质疑解疑,鼓励学生创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许多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问题就会越积越多,不仅限制了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更是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职责在“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心存疑虑之时,正是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时机,教师应“相机诱导” 3、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4、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即使是教师一时难以解答的问题,也应该首先肯定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让学生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启发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 二、激发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建立在创新意识上的一种巨大的创新活动。 创新在学习上,它能促使学生朝着某个目标积极进取,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快转化为实际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包括敢于否定、大胆怀疑批判的精神,不怕困难、勇于探索和精神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冒险精神。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张扬学生人格力量。 建立师生平等的关系。根据心理学研究,富有创造力的人对于客观事物中存在的明显失常、矛盾和不平衡现象易产生强烈的兴趣,他们对事物的感受性特别强,能抓住为常人漠视的问题,且意志坚强、自信心强,易反抗旧俗,自我意识强烈,能认识和评价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和观点。这种心理特征反映在学生身上,往往表现为“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钻研精神,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的独立意识,敢于质问、甚至唱反调的否定精神。如果老师没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面对学生的突出表现横加指责或否定,就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传统教育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是行为的楷模,师生关系是命令和服从关系,在创新教育

高中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高中语文培训心得体会篇一:高中语文培训心得(2119字) 高中语文新课程重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在语文新课程的学习中,我颇有收获。一、在语文新课程中我们应该面向“全体”同时着眼“全面”。 语文新课程要求我们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 的语文素养。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只抓“尖子生”,不能只针对一小部分学生安排教学计划。教师给学生设定学习目标时,既要给优生“发展性匹配”,即结合教材内容渗透、穿插、拓展、增加新知识和新方法,让学生感知最新信息,激发其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又要给中差生“适应性匹配”,使中差生不断获得成功,逐步增强信心,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切实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备课包括教材内容的加工,课外信息的利用,学生生活经验的挖掘,启发性问题和讲解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等,都要统筹考虑。备课给各层次学生确定的教学目标,上课时还要机动灵活地落实。每节课要通过对学生的质疑、答疑、讨论或练习等判断学情,了解每个学生新的“惑”和新的,

使教学有的放矢。依据层次目标,设计有梯度的问“需” 题或训练题,要遵循以下三个前提: 1、掌握学生已有的经验或知识,使设计的问题和训练题 与之“衔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能达到各自的学习目标; 2、能引起学习兴趣,激发各层学生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 3、使学生有认识上的困难,值得思考与研究,但“跳一跳”,要能摘到“桃子”。保证使每个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全面充分地发展,使全体学生真正做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争取大面积 地提高语文教育质量。 “全面”指全面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而不能忽略其中的任何一方面。读写听说每一方面又有多种方式。读,学生可以朗读、默读、读熟;教师可以范读,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体验和感受。学生也可根据内容略读或精读。学生精读时要在读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心得体会,观点和看法等,并在“讨论”和“训练”时,说或写出来。组织合作学习小组,通过合作、讨论、互助,排除学生对课文理解、领悟的障碍。在讨论时让学生见仁见智,遇到有价值、有话可说的问题,可引导学生辩论,活跃学生思维,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辩论双方(或多方)必须要专注地听,听出对方的观点,听出对方的漏洞,还要在听的过程中观颜察色,辨析语气语调等;辩论时,学生必然要快速及时地组

对高中语文教学文学鉴赏教育的认识和思考

对高中语文教学文学鉴赏教育的认识和思考[摘要]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自身的特性,淡化功利性,弘扬人文精神。要充分重视文学教育,通过文学鉴赏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探究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学鉴赏;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经指出:“文学教育的目的在于给予人以心灵的慰藉,拓展人的精神空间。”语文教学应该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为目的,大力弘扬人文精神。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偏离了文学和美育教育的价值取向,迷失在功利性当中,导致文学鉴赏和审美教育缺席。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而这三种能力必须通过文学鉴赏活动进行。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文学鉴赏教育被放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对文学鉴赏教育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够充分,文学鉴赏活动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使得新课改思想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和落实。 一、对过去文学教育的反思 语文教学应该淡化功利性,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素养。语文是交际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过去语文教学的弊端在于迷失了教学目标,过分强调工具性,注重实际运用,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很不重视,结果学生的鉴赏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也没有提高。近年来,语文教学虽然在不断进行改革,但由于高考试题对文学鉴赏没有有效的考查手段,语文教学中的文学鉴赏成了可有可无的活动。写作教学则只注重一般性质的作文训练,很少指导学生尝试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写作。以上原因导致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爱好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不爱学语文,不爱写作文,却偏偏喜欢在课外阅读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写自己喜欢的文章更是富有奇思妙想。文学鉴赏活动本是最能调动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人文素养的一项最有意义的活动,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却过于注重实际,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把文学鉴赏放到了次要的地位,对于学生的这种文学情趣却不能因势利导,予以积极地调动。 二、对文学鉴赏意义的认识 文学作品本身就是语言运用的范例。从工具的角度讲,语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文学鉴赏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鉴赏活动,既培养了阅读鉴赏能力,在潜移默化之中也获得了语言能力。所以语文教学对文学鉴赏教育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 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立人”。巴金认为:“文学的目的就是使人变得更加美好,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们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想象力,一种浪漫主义精神,给人以精神的底子。”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真实的世界,但每个人还必须有一个精神的世界,想象的世界,这个想象世界很大程度上是由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多种能力,目前的高中教学已进入了全面改革的时期,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尽管如此,高中的教育教学都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转,因片面追求升学率,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重智育,轻美育的不良现象。在此,结合我的语文教学实际,谈谈对高中生开 展审美教育的几点理论思考。 一、高中生审美现状分析 (一)审美教育的含义及重要性 审美教育,通常称美感教育或美育,它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析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提高,而且在人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提高,受到了教育。因此,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我们的身心,使之净化、升华和提高的过程。因此,开展审美教育不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保证。美育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学校工作文明程度的重要

标志。 (二)审美教育的现状及成因 亚里士多德曾说:“爱美是人的天性。”高中生由于处在青春期,其特殊年龄阶段具有不成熟和可塑性的特点,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容易走入审美的误区,存在明显的弱点。第一,追求美却不善于识别美,甚至美与丑的标准模糊,产生审美错觉。在现实生活中,有的把“新”、“奇”的东西视为美,有的把“江湖义气”、“哥们义气”视为美。第二,过分注重外在美,不善于追求内在素质。认为外表漂亮就是美,把戴耳环、染发,穿奇装异服视为最时尚,刻意修饰外在服饰,把许多传统的美好东西则视为已经过时了。 究其原因有三方面:1、社会因素。由于目前的高中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受商品经济大潮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加之审美标准模糊,缺乏应有的辨别能力,极容易盲目追求一些形形色色的丑恶的东西。2、家庭因素。长期以来,有些家庭缺乏审美教育的良好环境,家长的审美意识低,缺乏正确的审美教育方式,尤其是“特殊家庭”更容易抹杀孩子的审美萌芽,缺乏爱心,容易丧失以“爱”为美,以“和”为美的审美情趣,这样一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少了良好的审美环境。3、学校因素。虽然学校是审美教育的主要场所。孩子的健康成长应伴随宽松的学习环境,受文学、艺术等的熏陶。但高中学校面临高考升学的压力,音、体、

高中语文教师培训心得5篇

高中语文教师培训心得一:参加高中语文教师培训学习心得 10月14—25日,有幸参加了杭州师范大学举办的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研究专题培训班学习,按照学习计划我有序地完成了培训学习的任务,收获颇多。 在这期间,共观摩了来自四所省一级重点中学的八位优秀语文老师精彩而有特色的优质课;还聆听了三位大学教授和六位特级教师或省内名师的讲座。他们是构建浙派语文教育的领军人物和理论的创导者。从张纪良特级教师处,看到了一位名师的成长之路,虽然充满艰辛,但乐趣无穷,榜样的力量在激励着自己;胡勤等老师的讲座,又让我对新课改有了更深的理解;王光龙教授的讲座从一定理论高度对语文课程学习方式的转变做了阐述,加深了对学习方式转变的认识;彭小明、蔡伟两位教授的讲座,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具体实践操作的指导,深入浅出,非常有指导意义;另外四所重点高中的教研组长的讲座,体现了各自的语文教学的特色,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由衷感谢组织者的精心安排。 当中感受最深的是杭二中钱增兴特级教师的讲座,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 钱老师《阅读教学设计主问题策略探究》讲座,从两大方面做了阐述。一是课堂教学问题,二是主问题设计三步曲。有理论研究,又有具体事例分析,既有高度,又有实际操作,非常实用。试摘录部分观点:教学中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来带动整篇文章阅读的提问设计,称之为“主问题”设计。它是对大面积教学中提问设计的一种创新。1、“主问题”是对文本的概括和提炼,是一种整体阅读的问题设计。 2、“主问题”是在教师对文本熟练掌握的基础上设计的,几个重要的“主问题”之间,是科学有序。 3、“主问题”的设计着眼于学生长时间深层次的学习活动。所以,“主问题”就是阅读教学中质高意远的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具有“一问抵许多问,一问领多思”效果。然而,“主问题”的设计必须关注语文学习的读、写、说、思活动,关注学生更全面更自主的发展。因此钱老师将主问题设计概括为九个字,即聚焦准、脉络清、探究深,非常准确。 杭二中两位老师的公开课正好是钱老师这一教学理念的很好注脚。如上《记念刘和珍君》的老师,整堂课紧紧抓住两个词语:哀悼和愤怒,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真正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课堂教学非常完整流畅,赏心悦目。 另外还引发我对一个问题的思考,就是多媒体与黑板的关系。自从使用多媒体以来,许多老师就很少甚至不用多媒体了,所有的内容都在课件上,意味着所有内容都有了老师的预设,对课堂的生成置之不理或一棍子打死,因为不那样就与原来不一致了。而杭二中两位老师的幻灯片都不超过十张,而都使用了黑板,我想这是主问题策略的必然:主问题用多媒体显示,这是预设;小问题不能都做预设,要那样就禁锢了课堂,禁锢了学生的思考。 通过学习有了很多的想法,但思考都还不成熟。在培训过程中,通过专家们地引领、点拨,是对我原有的教育观念的一次“洗脑”,摒弃了许多旧观念,旧方法,给予我的是更多的反思、

我对高中语文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理解

我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理解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大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提升高中生四大核心素养,是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和任务,也是将课堂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方向和任务。 第一、在阅读教学中实现“语言建构与应用”的能力达成培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中学生母语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的成长、审美素养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认同,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通过高中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得以实现的。在语文教学中,应从具体语言文字的运用入手,通过对语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文本的意蕴;或者从整体阅读的感悟出发,到语言文字中找出认知的依据。因此,阅读教学要从具体的语言文字运用现象入手,涵泳文本,通过对文本语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文本的意蕴,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第二、“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标志,“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应用,“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终极旨归。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阅读与鉴赏中能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能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并能有依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能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分析、判别语言,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与人交流沟通,准确、清晰、生动、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能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 思维提升与发展,要在问题情境中借助解决问题的实践培育起来。培育思维能力,首先在于如何才能创造“引发思考的情境”。唯有当思维活动产生之际,学习者才能拥有一种思维体验;唯有通过“真正的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学生对学科的知识内容及其思考力,以及产生思考力的正确态度,才能一体化地培育起来。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主动探究文本的意识,学生间合作研究的意识。 第三、在名著阅读、生活体验和表达交流中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语文活动是学生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这一素养的培养有三个要求:要求学生能感受汉语汉字独特的美,表现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要求学生能够感受和体验语言文字作品所表现的形象美和情感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语言和文学作品,分析其思想情感和语言特点,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语言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现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具有创新意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