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脏起搏器的工作原理

心脏起搏器的工作原理

心脏起搏器的工作原理
心脏起搏器的工作原理

心脏起搏器的工作原理

摘要:一种医用电子仪器,按照规定的程序发放电脉冲,通过导线及电极刺激心脏,使之搏动,以治疗某些严重的心律失常,如窦房结功能障碍、房室传导阻滞、阵发性心动过速等。

一种医用电子仪器,按照规定的程序发放电脉冲,通过导线及电极刺激心脏,使之搏动,以治疗某些严重的心律失常,如窦房结功能障碍、房室传导阻滞、阵发性心动过速等。急症治疗用的临时性起搏装置,多采用导线经皮联接体外佩带的起搏器。对慢性不易恢复的心律失常患者需作永久性起搏治疗,都采用埋藏式起搏器,技术上比较复杂,是本文阐述的重点。

埋藏式心脏起搏器要求小、轻、薄、寿命长、多功能。采用低功耗的集成电路块制成发生电脉冲及控制电脉冲发放规律的电路,用锂电池作电源,一起全密封于钛合金外壳内。寿命可达10年,电极用铂-铱合金,耐腐蚀。导线一般用镍合金丝和拧成螺旋状,以柔软坚韧之硅橡胶或聚胺酯为绝缘鞘,永久性起搏器绝大多数采用心内膜电极,电极和导线制成导管形式,经静脉插入右心房及右心室,为与心内膜面附着牢靠,电极顶端制成伞状、倒刺状或螺旋状。少数采用心外膜-心肌电极,电极顶端制成螺旋状,从心外膜面拧入心肌内。

常用起搏器的工作方式可用三个字码表示:第1个字码表示起搏器刺激哪个心腔,A=心房,V=心室,D=心房和心室双心腔。第2个字码表示起搏器能感知哪个心腔的自身激动,A=心房,V=心室,D=心房和心室都能感知,O=没有感知功能。第三个字码表示起搏器感知心脏自身激动后用什么方式反应,T=触发反应,I=抑制反应,D(或T/I)=既有触发反应,又有抑制反应,O=没有反应。

埋藏式心脏起搏器工作方式或性能的类型常用者有以下几类。

①固定频率型(或非同步型)心室起搏。起搏器按规定的频率发放脉冲,刺激心室起搏,没有感知功能,对心脏的自身激动没有反应。这种工作方式适用于治疗心室率恒定缓慢的心律失常,以及用于短阵快速刺激。

②心室同步型。又可分为两类:一为R波触发型(VVT),起搏器按规定的频率发放脉冲刺激心室。如果心室有自身激动(QRS)发生,起搏器能够感知,这自身激动的QRS波触发起搏器,使之立即发放一次电脉冲,但此电脉冲恰好与自身心搏的QRS波同时发生,故心室不能应激。以此触发的脉冲为起点,起搏器重新安排

脉冲发放周期。在这次脉冲以后规定的时间内(相当于起搏器规定频率的周期),若无自身心搏发生,则起搏器发放脉冲刺激心室起搏,以此机制避免起搏器与自身心搏的心律竞争。二为R波抑制型(VVI),起搏器按规定的频率发放脉冲刺激心室起搏,如果心室有自身激动发生,起搏器能够感知。这自身激动的QRS波抑制起搏器,使下一次脉冲不按原来周期发放,而是从自身激动的QRS波开始重新安排周期,在此QRS波后规定的时间内(相当于起搏器规定频率的周期),若无自身心搏发生,则起搏器发放脉冲,刺激心室起搏,以此机制避免起搏器与自身心搏的心律竞争。本型应用最广,习惯上称为心室按需起搏器,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心室率缓慢的心律失常。

③心房同步型。原理同心室同步型一样,把电极置于心房,刺激心房起搏,起搏器又能感知心房的自身波动(P波),而重新安排脉冲的发放周期。感知心房自身激动而触发起搏器立刻释放脉冲者称为心房触发型(AAT),感知心房自身激动而抑制起搏器发放脉冲者称为心房抑制型(AAI)。这种起搏方式适用于房室传导功能正常的窦率过缓患者。

④心房同步心室起搏型(VAT)。心房和心室都放置电极,起搏器感知心房激动(P 波),于延迟0.12~0.20s后触发脉冲释放,刺激心室起搏。适用于心房节律正常的房室传导阻滞患者。

⑤心房同步心室按需型(VDD)。起搏器对心房和心室的激动都能感知,感知心房的自身激动(P波)后,触发脉冲释放,刺激心室起搏,其间延迟约0.12~0.20s。如果在这段时间内,心室有自身激动(下传的QRS波或心室异位搏动),则起搏器于释放刺激心室的脉冲以前,先感知心室的激动,此心室激动抑制起搏器释放刺激心室的脉冲。

⑥房室顺序心室按需型(DVI)。心房和心室分别放置电极,每次激动,起搏器发出一对脉冲,分别刺激心房和心室,两者之间有0.12~0.20s延迟时间,保持房室收缩的生理顺序。起搏器能感知心室的自身激动而抑制脉冲释放。若自身心律的R-R间隔短于起搏器的心房逸搏间期,起搏器不发放任何脉冲。若自身心律的R-R间隔长于起搏器的心房逸搏周期,起搏器首先发放脉冲刺激心房,若起搏的心房激动能下传心室(即P-R间期短于起搏器的A-V延迟时间),则此下传的QRS波抑制起搏器发放刺激心室的脉冲。若心脏的房室传导时间长于起搏器的

A-V延迟时间,则起搏器释放刺激心室的脉冲,成为房室顺序起搏。这种起搏器适用于房率过缓伴有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

⑦房室全能型(DDD)。对心房和心室都能刺激,对心房和心室的自身激动都能感知。感知心房自身激动后,触发刺激心室的脉冲,其间有0.12~0.20s延迟时间。感知心室自身激动后抑制释放刺激心房及心室的脉冲。如果在QRS波后规定的时间内(起搏器的最低频率限度)没有心脏自身的激动,则起搏器释放刺激心房的脉冲,如果在起搏的心房激动后规定的A-V间期内没有QRS波,则起搏器释放刺激心室的脉冲。故DDD型实际上包括了VDD型和DVI型两种工作方式,是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比较理想的起搏方式。

以上各种心房同步型和房室顺序型起搏方式都属于生理性起搏,由于它保持心房和心室的收缩顺序,其血液动力学效果比单纯心室起搏为优越。

⑧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起搏器。用以治疗以折返激动为机制的反复性心动过速。起搏器感知心动过速后,释放脉冲,以非同步连续刺激、期前刺激、短阵快速刺激、扫描刺激等方式,终止心动过速。主要适用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亦可用于经过严格选择的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⑨具有程序控制功能的起搏器。起搏器内具有微处理器,埋入体内后,由体外的程序控制器发出电磁信号,调变起搏器的工作方式及工作参数、频率、刺激强度、脉冲宽度、感知灵敏度、不应期、房室延迟时间、起搏工作方式等。这样起搏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施以最适工作方式及工作参数。

由于起搏器的种类增多,上述用三个字码表示其工作方式已嫌不足,现提出用五个字码表示。前三个字码表示方法同前,第四个字码表示程序控制的性能,P=有单项程控性能,M=有多项程控性能,O=无程控和频率自适应性能。R=有频率自适应功能,第五个字码表示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工作方式R=起搏,S=电击,D=起搏+电击,O=无抗心律失常功能。

此外,还在研究利用身体其他信号反映生理要求,控制起搏器释放脉冲的频率,这种起搏器称为频率自适应起搏器。现已有多种型号产品用于临床。

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后可能发生某些并发症,所以在临床应用中应严格掌握使用适应症。

植入性心脏起搏器治疗目前认识与建议

植入性心脏起搏器治疗目前认识及建议 植入性心脏起搏器是一种植入于体的电子治疗仪器,通过发放电脉冲,刺激心脏激动和收缩达到治疗目的。自1958年第一台心脏起搏器植入人体以来,起搏器制造技术和工艺快速发展,功能日趋完善。目前植入起搏器治疗已成为临床上一种常规治疗技术,成功地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 对心脏电活动规律的研究己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1791年,Galvani用实验证明了生物电的存在,并发现肌肉对电刺激有收缩反应。1882年Ziemssen发现电刺激可引起心脏收缩活动。1889年,Macwilliam 在《英国医学杂志》发表了“心脏的电刺激”一文,指出:①心脏停跳并不等于死亡,它可以被复;②对跳动的心脏来说,电刺激并不一定是危险的;③用电脉冲直接刺激心室,可引起心室收缩,改变心室收缩的频率。早期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对后来心脏起搏技术的发明及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 , , 。 1929年9月,Lidwill 在澳大利亚悉尼的举行学术会议上首次报告了应用他发明了手提式起搏装置成功救活了一个心脏停跳的婴儿。这是人工心脏起搏技术首用于临床。1932年,美国纽约的Hyman 也研制出一种用于起搏心脏的脉冲发生器,脉冲频率可调为30、60和120次/分。Lidwill和Hyman的发明在当时并未引起临床医生和工程师足够的注意和重视。1950年,美国波士顿的Zoll医生开始研究人工心脏起搏技术。1952年11月,他用自己研制的外起搏器成功地抢救了一位65岁的患者。1958年,Furman等首次经静脉将起搏导线放至心脏,是起搏电极植入技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同年瑞典的Senning医生和Elmqvist 工程师研制出第一台可植入人体的心脏起搏器。1958年10月8日,Senning将这台起搏器植入到一位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体,成为世界上第一例被植入起搏器的患者。 早先的起搏器由于存在诸多问题,限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如需开胸植入起搏导线;起搏阈值很快升高;导线容易折断、移位;电池寿命较短,稳定性差。为解决上述问题,不少学者及工程师做了不懈的研究 , 。1962年,Ekestrom等经静脉将起搏电极放在右心室。植入心脏起搏器无需开胸手术。1964年,出现了R波抑制型按需起搏器,避免了固定频率起搏器不同步性可能引起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1978年Funke植入了第一台双腔起搏器。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电子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微处理器的广泛应用,起搏器的功能愈趋完善,出现频率适应性起搏、起搏参数的体外提取和程控、起搏器对心律失常事件和起搏器工作状态的监测和记录等功能,并可根据病人不同状况在一定围自动调整起搏参数使起搏器能更好地适用于复杂的临床情况和不同的病人。 在应用起搏器成功地治疗心动过缓的同时,起搏器也开始应用到非心动过缓疾病。上世纪70年代应用抗心动过速起搏器治疗心动过速,其技术目前仍应在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中。1995年Bakkor等证实了双心室起搏的血液动力学益处,对严重心力衰竭合并室传导阻滞,特别是左束支传导阻滞,双心室起搏可使心室收缩再同步化,心功能改善,活动耐量增加,生活质量提高。目前,这种治疗方式已获美国FDA批准。总之40多年来无论是起搏器工程技术还是临床应用都待到快速发展。1997年对全世界起搏器使用进行了统计,每百万人植入起搏器数,其中美国571, 法国552, 德国440, 加拿大368澳大利亚 345, 以色列293, 日本153, 100新加坡61。 , , 人工心脏起搏技术在我国开展也有近30余年的历史了。1964年我国开展了第一例经心外膜起搏治疗。1973年成功的植入了第一台经静脉起搏器。几十年来也有了相当的发展。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2002年进行的全国起搏器使用调查得出数据表明我国大陆至少有279家医院开展了起搏器植入术。2001年植入起搏器总数10857台。每百万人8台。其中双心腔起搏器36.3%,心室单心腔起搏器56.2%, 其它包括AAI(R)、VVIR占7.5%。

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护理常规

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护理常规 心脏起搏器(cardiac pacemaker),简称起搏器,是一种医用电子仪器,由脉冲发射器和起搏电极导线组成。它通过发放一定形式的电脉冲,刺激心脏,使之激动和收缩,即模拟正常心脏的冲动形成和传导,以治疗由于某些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脏功能障碍。 一、评估要点 (一)评估患者有无晕厥史、心脏传导阻滞等及患者心理状况。 (二)评估患者手术部位的皮肤情况、常规备皮。 (三)评估患者生命体征,术后伤口有无渗血、血肿及疼痛,起搏器感知功能是否良好。 二、护理措施 1. 术前护理 (1)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手术的过程、方法和注意事项,以消除紧张心理,必要时手术前夜给予辅助睡眠。 (2)指导病人完成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血型、及出凝血时间、心电图、胸部X线正位片、心脏彩超等。 (3)术区备皮,备皮范围上及下颌,下至肋缘,两侧至腋下,手术部位应彻底清洁。 (4)术前应少食但不禁饮食,以防患者虚脱、低血糖或静脉充盈不良。 (5)遵医嘱用药,术前常规做抗生素(如青霉素)试验,注意询问有无过敏史,并做好普鲁卡因试验。 (6)训练病人床上大小便,以免术后出现排便困难。 (7)术前应用抗凝剂者需停用至凝血酶原时间恢复正常范围内。 2. 术中护理 (1)严密监测心率、心律、呼吸及血压变化,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 (2)关注病人感受,了解病人术中疼痛情况及其他不适,并做好安慰解释工作,帮助病人顺利配合手术。 3. 术后护理 (1)术后嘱患者保持平卧位或略向左侧卧位1~3天,术侧肢体制动24h,勿用力咳嗽,以防电极脱位,卧床期间做好生活护理。术后第1次活动应动作缓慢,防止跌倒。 (2)术后描记12导联心电图,心电监护24h,监测起搏和感知功能,监测脉搏、心率、心律及病人自觉症状,发现有无电极导线移位或起搏器起搏感知障碍,立即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3)伤口局部以沙袋加压6h,且每间隔2h解除压迫5min。定期更换敷料,一般术后7天拆线,观察伤口及起搏器囊袋有无出血或血肿,局部有无疼痛等;监测体温变化,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4)注意保持心脏起搏器植入部位皮肤清洁干燥,衣着宽松,减少摩擦,避免撞击。 三、健康教育 1. 告诉患者起搏器的设置频率及使用年限。 2. 告知患者避开强磁场和高电压(如核磁、激光、理疗等),嘱病人一旦接触某种环境或电器后出现胸闷、头晕等,应立即离开此物或不再用该种电器。 3. 教会患者每天自测脉搏2次,出现脉率比设置频率低10%或再次出现安装起搏器前的症状及时就医,不要随意抚弄起搏器植入部位。 4. 避免剧烈运动,装有起搏器侧的上肢避免用力过度或大幅度的动作(如打网球、负重),洗澡时勿用力揉搓起搏器植入处皮肤,以免影响起搏功能或使用电极脱落。 5. 妥善保管起搏器卡(有起搏器型号、有关参数、安置日期、品牌等),外出随身携带,便于出现意外时为诊治提供信息。

起搏器类型

1.如存在慢性持续心房颤动或存在心房静止者 选择VVI(R)。 2.窦房结功能不全者 如无房室传导阻滞或预测近期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概率很低,选择AAI(R),否则选择DDD(R)。 3.房室传导阻滞者 如①存在持续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选择VVI(R);②存在病窦综合征,选择DDD(R);③窦房结功能正常或预期发生窦房结功能不全的概率低,可选择VDD或DDD。 单一的心室起搏己不再被推荐,而双腔起搏以普遍认为可接受的价格增加了生存期校正的生活质量。对于选择植入AAI还是DDD起搏器,虽然DDD价格较贵,但应考虑患者有发展为房室传导阻滞的可能。另外,尚需结合患者的年龄、心脏疾病及所合并的疾病、经济状况及患者的整体一般情况等进行综合考虑。 (1)心室按需(VVI)型:电极置于心室。起搏器按规定的周长或频率发放脉冲起搏心室,如果有自身的心搏,起搏器能感知自身心搏的QRS波,起抑制反应,并重整脉冲发放周期,避免心律竞争。但这型起搏器只保证心室起搏节律,而不能兼顾保持心房与心室收缩的同步、顺序、协调,因而是非生理性的。 (2)心房按需(AAI)型:电极置于心房。起搏器按规定的周长或频率发放脉冲起搏心房,并下传激动心室,以保持心房和心室的顺序收缩。如果有自身的心房搏动,起搏器能感知自身的P波,起抑制反应,并重整脉冲发放周期,避免心房节律竞争。 (3)双腔(DDD)起搏器:心房和心室都放置电极。如果自身心率慢于起搏器的低限频率,导致心室传导功能有障碍,则起搏器感知P波触发心室起搏(呈VDD工作方式)。如果心房(P)的自身频率过缓,但房室传导功能是好的,则起搏器起搏心房,并下传心室(呈AAI工作方式)。这种双腔起搏器的逻辑,总能保持心房和心室得到同步、顺序、协调的收缩。如果只需采用VDD工作方式,可用单导线VDD 起搏器,比放置心房和心室两根导线方便得多。 (4)频率自适应(R)起搏器:本型起搏器的起搏频率能根据机体对心排血量(即对需氧量)的要求而自动调节适应,起搏频率加快,则心排血量相应增加,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目前使用的频率自适应起搏器,多数是体动型的,也有一部分是每分钟通气量型的。具有频率自适应的VVI起搏器,称为VVIR型;具有频率自适应的AAI起搏器,称为AAIR型;具有频率自适应的DDD起搏器,称为DDDR型。以上心房按需起搏器、双腔起搏器、频率自适应起搏器都属于生理性起搏器。 (5)起搏器的程序控制功能:指埋藏在体内的起搏器,可以在体外用程序控制器改变其工作方式及工作参数。埋植起搏器后,可以根据机体的具体情况,规定一套最适合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参数,使起搏器发挥最好的效能,资金节省上能而保持最长的使用寿限,有些情况下还可无创性地排除一些故障,程控功能的扩展,可使起搏器具有贮存资料、监测心律、施行电生理检查的功能。 治疗心动过缓的起搏器 心动过缓可能会使人产生胸闷、心悸、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还会晕倒、休克。对此起搏器的治疗手段有: 1单腔起搏器(SSI)-仅刺激并感知右心房或者右心室 2 双腔起搏器(DDD)-刺激并感知右心室和右心房,减少因单腔不能提供房室顺序而诱发起搏器综合征的可能性。 3 频率应答(R)-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它可以使起搏器根据您的运动情况提供相应较快的心率(对于变时性不全的患者特别需要)。这个功能可以应用于单腔、也可以应用于双腔。 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起搏器:

心脏起搏器临床应用现状

心脏起搏器临床应用现状 桐城市人民医院心内科高安 心脏起搏器(cardiac pacemaker)是一种植入于体内的电子治疗仪器,通过脉冲发生器发放由电池提供能量的电脉冲,通过导线电极的传导,刺激电极所接触的心肌,使心脏激动和收缩,从而达到治疗由于某些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脏功能障碍的目的。1958年10月8日,Senning首次将起搏器植入到一位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完全性房室阻滞患者的体内。此人成为世界上第一例被植入起搏器的患者。随着时代的发展,起搏器制造技术和工艺快速发展,功能日趋完善。在应用起搏器成功地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挽救了成千上万患者生命的同时,起搏器也开始应用到快速性心律失常及非心电性疾病,如预防阵发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颈动脉窦晕厥、双室同步治疗药物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起搏器在人类治疗心律失常的道路上起到了里程碑式的巨大作用,上述的首例植入起搏器的医生及研发首台体内起搏器的工程师以及接受首例起搏器植入手术的病人,这三人因对医学巨大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我国1962年10月由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及心外科医师率先安置了全国第一台人工心脏起搏器(经心外膜起搏治疗)。1973年我国成功植入了第一台经静脉起搏器,几十年来心脏起搏器在我国各级医院得到了迅速普及和飞速发展。 时代的进步和电子科学以及起搏器植入术式的进步使心脏起搏器得到了飞速发展。1962年,经静脉导线应用于临床,植入心脏起

搏器无需开胸手术。1964年,出现了R波抑制型(VVI)起搏器,避免了固定频率起搏器不同步性可能引起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1978年植入了第一台双腔起搏器。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电子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微处理器的广泛应用,起搏器的功能愈趋完善,出现频率适应性起搏、起搏参数的体外提取和程控、起搏器对心律失常事件和起搏器工作状态的监测和记录等功能,并可根据病人的不同状况在一定范围内自动调整起搏参数使起搏器能更好地适用于复杂的临床情况和不同的病人。 在应用起搏器成功地治疗心动过缓的同时,起搏器也开始应用到非心动过缓病症。上世纪70年代应用抗心动过速起搏器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这个技术目前仍应用于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中。1995年Bakker等证实了双心室起搏的血流动力学益处,对严重心力衰竭合并室内阻滞,特别是左束支阻滞,双心室起搏可使心室收缩再同步化,心功能改善,活动耐量增加,生活质量提高。这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 三腔起搏器)现已得到广泛应用。 起搏器的适应症主要系以下三类: 一.严重的心跳过慢。如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症的患者,心脏停跳3秒以上或心率经常低于40次,尤其是出现眼前发黑、突然晕倒的患者,应该植入起搏器,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起搏器类型如AAI,VVI,DDD等。这也是起搏器最主要和最初的治疗范畴。迄今为止,心脏起搏器是治疗心动过缓的唯一有效手段。这一伟大的技术已使逾2百万人在过去的50年中受益。正是有了起搏器,

老年患者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护理和健康教育

老年患者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护理和健康教育目的:探讨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的老年患者的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问题。 方法:对安装心脏起搏器的老年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及随访,了解安装心脏起搏器的并发症,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结果:笔者所在科室植入心脏起搏器30例患者中有3例发生囊袋感染,1例发生起搏器感知失灵,1例发生起搏器综合征,其中4例可以通过加强护理及宣教得以避免。结论: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前、术中、术后的规范护理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人工心脏起搏器;起搏器综合征;护理 2005年我国起搏器总量达18 090台,与2004年相比,增长11.2%,而2002-2004年,起搏器置入总数的年平均增长11%左右,保持较前的增长趋势,而且起搏器置入的适应证亦较前扩大[1-2]。但安装心脏起搏器仍有许多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尤其是起搏器感染的死亡率高达27%~66%,国内报道感染发生率为2.1%[3]。术后并发症的识别及处理至关重要,尤其老年人,多种疾病并发,多数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下降,因此应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本文通过对老年起搏器植入患者的观察,从护理角度出发,尽量减少手术并发症,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2年5月安装心脏起搏器患者30例,其中男28例,女2例,平均年龄为72岁;其中安装单腔起搏器15例,双腔起搏器11例,ICD 2例,三腔双心室起搏器2例。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全身及局部情况,并随访1年。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老年患者由于长期受疾病折磨,对治疗容易失去信心,对安置起搏器缺乏了解,常伴有紧张、恐惧心理,担心手术是否能成功、担心手术费用给子女增加经济负担等;有部分患者对疾病危险性或潜在危险性及用药安全认识不足,认为疾病未到非装不可的程度。因此,护理人员要以热情友好的态度、用亲切礼貌的语言与患者交谈,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他们说明手术的重要性、方法、安全性及成功率,并且向患者讲解起搏器安装术与需要全身麻醉的大手术不同。 2.1.2 知识宣教(1)向患者讲解起搏器的基础知识及适应证,使其正确认识起搏器安装的必要性,抓住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2)向患者讲解术后如何配合,如术后监护3~5 d以便于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及电极脱位,术后切口盐袋加压防止切口出血,术肢制动,防止电极脱位,指导患者术前床上大小便训练及自

心脏起搏器适应症

哪些人需要植入心脏起搏器 植入型心脏起搏器的适应症主要是“症状型心动过缓”。所谓症状型心动过缓是指由于心率过于缓慢,导致心排出量不足及重要器官及组织灌注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特别是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症状,如晕厥发作,近似晕厥,黑蒙等,以及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疲乏,体力活动耐量下降及频发室性早搏。以下情况是心脏起搏器的适应征: 1、获得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有一过性晕厥发作和/或近似晕厥发作,黑朦,头晕,活动耐量下降以及心功能不全。 2、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有严重的心动过缓及由于心动过缓而引起的明显症状及活动能力受限者。 3、症状性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4、永久性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伴有血液动力学不稳定者。 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窦性停搏)伴晕厥,近似晕厥,头晕,重度疲乏无力和/或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症状。这些症状被明确证明与心动过缓有关。 6、由于长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而引起的症状性心动过缓又不能停用药物或采用其他方法治疗者。 7、虽无症状但心率小于40次/分或心搏间歇大于秒者。 8、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或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合并完全性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或心动过速终止时有大于秒的心室停搏者。 9、双束支阻滞伴有间歇性完全性阻滞或晕厥发作者。 , 10、双束支及三分支阻滞伴有Ⅱ度Ⅱ型阻滞,无论是否有症状者。 11、急性心肌梗塞后出现持续的不可恢复的完全性或高度房室阻滞者。 12、心内手术及心脏介入治疗后并发的完全性或高度房室阻滞,经临时起搏持续3-4周的无恢复迹象者。 13、原位心脏移植后,供心出现明显窦房结功能低下及完全房室传导阻滞者。 14、颈动脉窦过敏综合征的心脏抑制型反应具有临床症状起搏有效。但对血管抑制型引 起的症状起搏治疗无效。

人工心脏起搏器术前术后护理

人工心脏起搏器术前术后护理 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给予心理疏导,讲解安装起搏器治疗的必要性,意义, 手术的安全性,基本过程及配合,保证充足睡眠,必要时给予镇定剂。帮助患者消除恐惧,紧张,焦虑心理使其以最佳心态配合手术 2.术前做好各项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乙肝表面 抗原,心电图,心脏超声,动态等。并做抗生素皮试 3.皮肤准备备皮范围是剑突上及双侧颈部和腋下,备皮时动作要 轻柔,勿损伤皮肤,备皮完毕清洗干净并穿上手术衣。 4.术前准备术前一般禁食,禁水4—6h,因术后患者需在床上平 卧24h,所以指导患者床上使用便盆,在术前1~2天练习床上大小便 术中护理 将病人带入导管室向病人介绍导管室环境,帮病人摆好手术体位,连接心电监护,静脉通道以备急救。密切观察病人脉搏,呼吸,血压及心电图变化情况并及时报告医生,多与病人沟通,询问是否舒适,转移病人注意力,消除紧张情绪。 术后护理 1.心电监护术后给予24h心电监护,观察起搏器情况及心率心律, 血压的变化,如有异常通知医生

2.术后体位指导患者回病房后,将患者平移至床上,术后用1kg 沙袋压迫囊袋局部6—8h。起搏期,由于电机刺激心内膜导致组织细胞水肿,如活动过早,可导致电机脱位。而24h后心内膜组织水肿液及纤维蛋白渗出液逐渐形成纤维包绕而包牢电极,电极不易脱落。所以24h内要绝对平卧,为帮助患者可在患者腰部垫一软枕头,并给与肢体按摩。48h可将床头抬高15—45度,72h 后逐渐下床在室内活动告知患者肢体不要外展,上抬,提重物,以防电极脱落 3.皮肤护理术后严密观察切口部位有无渗血,渗液,术后第二天 起每日换药一次,如切口部位有渗液给与安普贴薄膜覆盖,有消炎,消肿作用 4.饮食指导术后指导患者多食高蛋白,高纤维易消化饮食,促进 伤口愈合,保持大便通畅,最好不要引用牛奶和易产气的食物,以免引起腹胀。 心脏起搏器术后注意要点: 1.植入后活动注意事项 术后24小时内患者应平卧床上,术侧肩关节避免活动。1-3天后可增加活动量,要适当注意活动量或活动方式。逐渐适量活动肩关节,可以防止肩关节僵硬等不适。埋入起搏器术侧手臂早期要严格避免快速地、突然地移动或用力高举等动作,日常活动基本不受限制。一般1-2月后电极导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健康教育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健康教育指导 综述 人工心脏起搏器是由心脏起搏器发出特定频率的脉冲电流,通过导管和电极刺激病变心脏,代替心脏的起搏点以维持或控制心脏节律或改善心脏功能。只有在起搏脉冲达到一定强度时才能使有应激性的心肌应激。这种能引起心肌有效兴奋的最低起搏强度称为起搏阈值。心肌对各种形式的微电流刺激可产生收缩反应,该生理特性是人工心脏起搏的生理基础。主要用于治疗缓慢心律失常,也可用于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当患者自身心率极度缓慢时,起搏器发放的脉冲将夺获心脏而维持稳定心率,达到治疗心动过缓的目的;当患者心动过速时,可安排起搏器发放较高频率的脉冲,该加速脉冲可抑制原心动过速的兴奋灶或打断原心动过速的折返途径,从而消除心动过速。 起搏器的类型:从血流动力学的观点将常用的起搏器分为单腔和双腔两大类。单腔起搏器—心室起搏,(右心室);双腔起搏器—心房、心室起搏(左心房、左心室) 手术方法:在X线透视下按外科无菌技术操作,局部麻醉后切开头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或颈外静脉置入起搏导管至右心室,电极置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埋在术侧胸大肌前。

健康教育指导 1、放松心情,积极面对。通过讲解起搏器的作用,治疗的优点,解除患者的心里负担,消除患者的顾虑,避免情绪激动,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2、术后体位的要求。起搏器置入术后,局部切口用0.5公斤盐袋压迫平卧4小时后,扶病人坐起,但应固定术侧肩肘关节,病人可在床上吃饭或进行动作幅度较小的活动,8—12小时可下床在室内大小便,但不能做过度向前弯腰动作,病人可向健侧卧位,尽量少向术侧卧位,以防止电极移位。术后病人易取半卧位,或下床垂直立位,导管由上而下,电极将更好的紧贴于心壁。 3、预防感染有利于切口的愈合。术后密切观察切口有无渗血及皮下血肿,每日换药一次,常规每日静脉点滴抗生素,连续3天,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增加食欲,有利于营养及时补充,加速局部切口的血液循环,减轻切口张力,促进愈合;伤口拆线前请不要沐浴 4、环境和饮食的要求。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整洁的环境,给予高维生素、高营养、易消化的饮食,少食多餐,鼓励病人术后多饮水,补充水分。对于排便困难者,鼓励病人多吃新鲜水果、蔬菜,以保证大便通畅。 5、日常生活指导

心脏起搏器植入后的护理

心脏起搏器植入后的护理 (作者:_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 ) 作者:王彩凤解丽慧刘双王丽杰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心律失常护理 心脏起搏器是以一定强度的频率和脉冲电流刺激心脏,使起搏和传导功能障碍的心脏能够激动,并以一定的频率有效的收缩。随着永久心脏起搏器的发展,不但越来越多的心律失常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而且拯救了许多生命。通过安装永久式人工心脏起搏器678例, 通过术前良好准备,术中常规测试起搏器相关心内参数,术后密切观察及护理,使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大降低,提高了手术成功率。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678例。男420例,女258例;年龄36-77岁。诊断心律失常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536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42例, 病程15d至11年,起搏器均为国产VVI型。 1.2 方法患者仰卧于手术台,建立静脉通路,连接心电监护系统。消

毒右侧胸壁、铺巾,2%^多卡因局部麻醉,切开皮肤后钝性分离皮 下组织,形成囊腔,穿刺右侧锁骨下静脉,插入指引钢丝,沿指引钢丝送入扩张管和外套管,拔出指引钢丝,插入电极,定位于右室。拔出并撕裂外套管,接临时起搏器,测定起搏器阈值等指标,证实起搏良好,将永久起搏器植入右侧囊腔,逐层缝合,用纱布包扎。 2 常见并发症 2.1 囊袋血肿囊袋血肿2例考虑与术中止血不彻底或小动脉及皮 下组织渗血有关,通过在无菌条件下抽吸积血并压迫止血后,未再出现囊袋血肿。 2.2 皮肤坏死有时覆盖起搏器的皮肤坏死,起搏器外露,需切除坏死组织,重新埋置。皮肤坏死的原因可能由于皮肤薄,皮下组织少, 囊袋紧,局部压迫和机械摩擦而导致坏死[1]。发生上述情况时要争取在皮肤没有破溃以前处理,术前通过对埋置起搏器的局部组织正确评估后,没有出现此类现象。 2.3 起搏阈值升高术后因电极导管刺激右心室的心内膜,使局部充血、水肿、损伤,因而起搏阈值升高,一般2周后随着切口愈合,阈值随之下降。如平时起搏阈值突然升高,可能是电极移位,电池耗竭或穿孔等现象,应及时处理[2]。 2.4 电极脱位术后心内膜电极发生脱位者较多,因此在安装心内膜电极时,让患者做咳嗽、深呼吸、翻身等动作,考验电极是否嵌顿牢

起搏器术后健康指导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健康指导 患者您好: 恭喜您成功地安装了心脏起搏器。在手术后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手术完毕,即应于埋置起搏器部位放上沙袋压迫6~8小时 (压迫45分钟,放松15分钟),防止伤口出血、血肿。 2、腹股沟处有静脉穿刺驱止血带压迫者,穿刺处应制动6~8 小时。护士会随时观察您手术部位有无出血倾向的。若您感觉穿刺处热乎乎时,也应立即报告护士。 3、卧位。在术后3个月内禁止右侧卧位。术后由医生决定您 是否及何时可以床边活动。埋藏起搏器的一侧手臂在沙袋压迫后可以正常活动,但避免过度运动。不要直接挤压和移动您的起搏器。 4、术后在医生指导您活动之前,请床上大、小便。 5、请保持胸部切口敷料清洁、干燥。在您就餐的时候,请用 干净的干毛巾遮盖切口敷料,避免污染。 6、下述情况易导致电极脱位,需注意: 1)剧烈咳嗽。 2)便秘,排便用力。 3)体位变化大或剧烈变化,如弯腰等动作。

7、可以从事正常的生活运动,如跑步、打太极拳、游泳、爬 山等,但不能进行拳击、足球等易导致外界暴力撞击胸部的运动,以避免导致起搏器受损。如易外发生胸部撞击,感觉不适时请立即就诊。 8、一般的家用电器对起搏器不会造成损坏,但并非绝对,如 果在使用这些电器时觉得头晕眼花,心悸,请您尽快关掉它们并且远离,必要时门诊随诊。 9、移动电话对起搏器有干扰作用,不要将移动电话放在距离 起搏器很近的口袋里。 10、机场安全检查不影响您的起搏器。 11、在今后的各种医疗过程中,要先让您的医生知道您已安装 了起搏器。 12、加强自我护理。每天安静时(特别在早上起床时)数脉搏, 然后记在本子上。按负责医生的要求定期接受检查。出院3个月需复诊,根据复诊医生要求确定下一次复诊时间。 祝您健康!

10-1心脏起搏器管理制度和质量保障措施

植入性起搏器临床使用管理制度 为加强我院植入性心脏起搏器临床使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我院植入性心脏起搏器临床使用管理体系,降低植入性心脏起搏器使用风险,提高医疗质量,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试行)》和《关于加强植入性医疗器械临床使用监管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3〕61号)等法律法规,结合我院管理的相关要求和我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从事植入性医疗器械相关工作的临床医师,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学历、技术职称或者经过相关技术培训,并获得国家认可的执业技术资格。 二、建立植入性心脏起搏器的领用台账。医院使用科室领用植入性心脏起搏器时,应索取产品供货商的合法证件,核对产品的规格、型号、失效期。认真填写领用台账,内容应有:产品名称、领用日期、生产企业、型号规格、生产批号、灭菌批号(灭菌产品)、产品有效期、产品注册证编号、领用科室及领用人、发货人签名等。 三、临床使用植入性心脏起搏器,使用前必须进行医患沟通,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 四、使用植入性心脏起搏器,使用科室应仔细核对产品标识(品名、规格、型号、生产单位、数量、生产批号、灭菌批号(如有)、序列号等),应建立产品使用台帐。使用记录(病历)应详细记录产品标识(品名、规格、型号、生产单位、数量、生产批号、灭菌批号(如有)、序列号等),能反应产品的唯一性,满足全过程追踪监测; 五、规范植入性心脏起搏器的临床使用:术前必须进行医患沟通,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在《植入心脏起搏器使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1、使用心脏起搏器,术前谈话中应说明选择的类型,使用的目的、价格以及不良反应,以及患者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如实向患者知情告知,同时在《植入心脏起搏器使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知情同意书的内容包括:使用心脏起搏器的益处和可能发生的风险及发生风险后的处理内容。手术室核对并记录保存所植入心脏起搏器的基本信息:产品名称、规格型号、生产企业、生产批号、灭菌批号(灭菌产品)、产品有效期、产品注册证编号、检验合格报告、领用日期、手术日期、手术医师姓名、患者姓名(患者联系地址、联系电话)。 2、术中所用植入性医疗器械的产品合格证应粘贴在手术记录中。 3、手术医师按照产品的设计和使用要求进行植入安装和记录;手术室人员填写手术记录单;临床使用科室手术后及时填写《心脏起搏器使用登记表》,并与病历一同保存;器械商技术人员跟台,填写《心脏起搏器使用验收登记表》附手术医生签名提交至药械科,药械科填写《心脏起搏器登记表》

心脏起搏器患者的整体护理及健康教育

心脏起搏器患者的整体护理及健康教育 发表时间:2016-01-29T15:32:53.460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11月第22期供稿作者:王晓霞 [导读] 东营市胜利油田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心脏起搏器是近年来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治疗方法的重大进展,具有创伤小、成功率高、住院时间短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王晓霞东营市胜利油田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 257000 [摘要]目的:探讨心脏起搏器患者的整体护理及健康教育。方法:采取新的护理模式,制定护理计划,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配合手术治疗及护理。结果:通过整体护理及健康教育,患者初步掌握了心脏起搏器手术大致过程,注意事项及危险因素,帮助患者消除思想顾虑,从而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手术。结论:提高了手术成功率,降低了病死率,建立了新的医护关系,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缓慢性心律失常;护理;健康教育 心脏起搏器是近年来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治疗方法的重大进展,具有创伤小、成功率高、住院时间短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在应用起搏器成功地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挽救了成千上万患者生命的同时,起搏器也开始应用到缓慢性心律失常及非心电性疾病,如预防阵发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颈动脉窦晕厥、双室同步治疗药物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等。2009年1月-2014年1月,我们对80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安装心脏起搏器,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80例住院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安装心脏起搏器,男40例、女40例,年龄60-80岁。所有病例均有缓慢性心律失常,均经心电图证实。 1.2方法心脏起搏器是一种植入于体内的电子治疗仪器,通过脉冲发生器发放由电池提供能量的电脉冲,通过导线电极的传导,刺激电极所接触的心肌,使心脏激动和收缩,从而达到治疗由于某些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脏功能障碍的目的。 2结果 本组80例1次手术成功,成功率为96.0%。术后未再复发,所有病例均未发生与安装及导管操作有关的严重并发症。3护理 3.1术前护理①心理护理向病人介绍病情,安装起搏器的意义,手术的安全性,手术基本过程及术中如何配合等,以消除紧张心理。②备皮准备:备两侧会阴、腹股沟及左胸部,备皮过程中注意保护病人隐私,备皮完毕帮助病人清洗干净③做青霉素皮试④术前停用抗凝剂3.2术中护理协助病人平卧于手术台上,连接多导电生理仪以检测心电图,接上背部电极,术中严格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及焦虑程度,做好心理安抚,较重者应给与镇静,镇痛剂。 3.3术后护理①迎接病人,帮助病人及家属整理好床单位②向医生询问,视病情需要决定是否安装心电监护仪③休息与活动取平卧位或稍左卧位,卧床1-3天,并告知病人其重要性,防止电极脱落,术侧肢体不易过度活动,勿用力咳嗽,否则应用手按压伤口,④伤口的处理局部伤口沙袋压迫6小时,确认无出血后,及时移去,按无菌操作原则定期更换敷料,一般术后七天拆线,⑤术后次日换药1次,常规使用抗生素3天,并观察皮肤色泽及局部有无血肿,渗血,渗血较多应放置引流条或局部定时用红外灯照射,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组织愈合,利于吸收和组织生长[1] 3.4出院指导①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在手术后3个月内取平卧位及左侧卧位,尽量不要采取右侧卧位②有器质性心脏病病人应坚持服药,不能自行减药或换药③密切观察患者心律、心率变化,如果脉搏有较多的停搏,应及时就诊。有晕厥史病人避免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工作,有头晕、黑朦时立即平卧,以免晕厥发作而摔伤。④装有起搏器一侧的肢体不要做强度很大或幅度很大的运动,不要剧烈甩手,不要过度外展,以免引起电极脱位⑤强化出院指导和随访工作安装起搏器的患者,应制定详细的健康宣教计划,教会病人及家属掌握自我维护和应急措施,包括:防止高电压,强磁场对起搏器的影响,保持200cm的有效距离,如磁共振、手术电刀等,正确安装家用电器设备,接地要可靠,以避免周围形成高压磁场,强磁波或发生微波泄漏等对起搏器造成严重干扰[2]⑥随身携带保健卡,应标明起搏器型号、安装时间,起搏频率,主治医生,通讯号码,以便出现意外时可及时救治。⑦定期随访很重要,出院后1-3个月,每月随访一次,情况稳定后每半年随访一次,电池寿命一般为8-10年,在电池快要耗竭时,应缩短随访时间,电池耗竭前及时更换。⑧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低脂肪饮食,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戒烟戒酒。⑨保持心情舒畅,减少焦虑、忧郁的心情。4讨论 药物治疗已经不能做到很好的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而安装心脏起搏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具有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安全性高的特点,这在极大程度上减轻了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病痛。为保证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最终成功以及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在护理上要做到非常关键的几点:①作为心内科专业护理人员必须全面掌握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特点,全面了解安装心脏起搏器的详细操作过程,这样才对有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做出预见性判断和针对性、准确性处理②术前充分准备,术中高质量的医护配合,术后及出院健康指导为保证手术的成功和安全性非常必要③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在围手术期都会出现紧张恐惧的心理,它会影响手术成功的实施,可能导致相关并发症的出现,所以我们要适时与患者沟通,采取询问、心理支持等积极有效心理护理,保证手术安全顺利完成,发挥出最佳的临床效果。 5总结 总之,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安装心脏起搏器围手术期及出院后的健康指导进行严密的病情观察及宣教,加强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尤其是贯穿于围手术期及随访过程中的心理护理,各项护理很好的实施干预措施,有利于减少并发症,保证手术的成功率,显著提高手术的安全性[3]。 参考文献 [1] 黄玉兰.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积血的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0,2(16):20 [2] 孙瑞龙.起搏器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循环杂志,2000,15(3):135. [3]杨苓,魏丽君,魏雪梅;全程健康教育对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影响[J];北川医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各类型起搏器的心电图特点

各类型起搏器的心电图特点 北京军区总医院作者:崔俊玉2011-3-3 不同类型的起搏器,依其本身性能、电极所在部位与自身心搏关系的不同可有不同的心电图表现。如安置非同步心室起搏器(VOO)的患者心电图出现室性竞争心律图形,并非起搏器故障,而对于安置R波抑制型起搏器(VVI)患者来说,出现上述心电图图形则是感知功能不良的表现。因此,分析起搏心电图之前首先应了解患者所安置起搏器的类型及其可能出现的心电图表现,以免将一些正常现象误认为起搏器故障,或将起搏器故障心电图误认为正常。 1 单腔起搏器 起搏与感知仅涉及一个心腔。 1.1 心房起搏器 分为非同步与同步两大类。 1.1.1 非同步心房起搏器(AOO) 此型起搏器仅设有输出电路,能发出固定频率的脉冲起搏心房。由于未设计感知电路故无感知功能,不能与P波同步,它所产生的脉冲与心脏自身P波节律无关,即不论心房本身有无自身搏动以及自身搏动的快慢,均按固定的频率(或起搏间期)发放脉冲刺激心房,见图15、16。 图15 AOO起搏系统示意图电极位于右心耳,起搏器仅有输出电路(OC)。 起搏器输出电路犹如一个计时器,定时发放脉冲,反应AOO的时间间期仅有起搏间期,起搏间期内只有起搏不应期,见图16。

图16 AOO起搏时间间期示意图起搏器不应期占据整个心动周期,第3个为自身P波提早出现,不能被起搏器感知,起搏脉冲如期发放,落在P与R之间。 AOO在不同自身心律情况下,可有不同的心电图表现。 ①当自身心房频率慢于起搏器的频率(如窦性心动过缓)或心房停搏时(如持久性窦性停搏、Ⅲ度窦房阻滞等),心电图表现为连续的心房起搏心律,见图17。 图17 AOO连续心房起搏刺激信号规律出现,每个刺激信号后紧跟一相关的P 波及QRS-T波。 ②自身心房搏动早于起搏器时,由于不能被感知,脉冲如期发放,将出现一过性房性竞争搏动,见图18。 图18 AOO起搏呈一过性房性竞争搏动在心房起搏基础上,第3个心搏为房早 )如期发放并起搏心房。 (AP处),未被感知,其后脉冲(S 3 ③当自身心房频率快于起搏器发放的频率时,由于无感知功能,故起搏器照常发放刺激脉冲,出现连续心房竞争心律,见图19。刺激脉冲是否起搏心房取决于心房肌的应激性,如脉冲出现在心房肌不应期之内不能起搏心房,反之可以起搏心房。如刺激脉冲落入心房肌易损期时可引起房性心动过速或房颤。

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护理

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护理 人工心脏起搏器是一种埋藏在患者体内,可以产生一定形式的有规律的微弱脉冲电流,通过导线与心脏组织相接触的电极作用于心脏,代替正常心脏起搏激动心肌,使心房或心室按一定频率有效收缩的治疗仪器。它主要用于治疗缓慢的心律失常,和部分快速心律失常,是心血管内科治疗中的重要手段。安装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可以维持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人工心脏起搏适应症 1. 临时起搏的适应症 一般适用于暂时或急需起搏的患者。治疗性起搏如:急性心机缺血,急性心机炎时引起的房室传导阻滞,绝大部分是一过性和可逆的可安装临时起搏器渡过危险。急性心肌梗塞病人伴发传导阻滞者,安装临时起搏器可保证病人的安全。预防性和保护性起搏如:冠状动脉造影及心脏介入性导管治疗时可给予临时起搏,有明显的心动过缓或可能发生心律失常而需要行大的外科手术者可安装临时起搏器保证手术顺利进行。临时起搏器放置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生局部感染。 2 . 永久心脏起搏器的适应症 房室传导阻滞的适应症房室传导阻滞和房室传导阻滞 病态窦房结综合症的适应症a症状性窦性心动过缓,即由于心动过缓而出现心悸气短,心功能不全,心绞痛发作头晕等重要脏器供血不全引起的症状。B窦性停搏大于4s。c 窦房结功能失调,心室率小于40/min。d 需用药物来维持和抑制心室率者。 心机梗塞的适应症急性心机梗塞病人伴发传导阻滞,多数在15天内恢复,若观察3周仍有阻滞且不能停掉临时起搏者,可改用永久性起搏器。 快速心律失常安置起搏器的适应症 安装心脏起搏器的常见并发症 1心律失常极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电极刺激所至,故应备好急救措施。 2 心肌穿孔多发生于术后4—5天,心肌穿孔时,除起搏失效外,原症状复发,膈神经和肋间神经及腹神经受刺激而引起呃逆,肌肉抽搐等,术后需密切观察尽早发现,及时处理。 3电极移位电极移位是心内膜电极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与操作者的熟练程度经验及病人过早活动有关,术后几天若有起搏不良,应首先考虑电极移位。 4 感染感染也是埋植式心脏起搏器最重要最常见的并发症,可发生在植入术后及术后数年,感染部位可在切口,皮下囊袋,心内膜。术后积极做好预防工作,绝大部分的感染是可以避免的。方法如;a 术后常规静脉应用有效的抗生素。B 术中严格无菌操作。C 每天观察伤口,保证伤口敷料干燥无渗血等。 术前准备 1术前让病人及家属充分了解安装起搏器的必要性,了解手术的大体过程,减少病人存在的疑虑和恐惧心理,争取取得病人及家属的配合。术前一日晚如患者难以入眠,可适当应用镇静剂 2 协助患者完成血尿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凝等化验检查项目。 3 胸部X线后前位及侧位摄片不仅为观察心脏的位置和各腔大小,而且也为日后随访做对照,协助患者尽快完成。 4 训练病人能在卧位情况下解大小便,熟练掌握在呼气末的屏气动作,以便配合静脉穿刺插入起搏导管。

健康教育路径对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影响

健康教育路径对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影响 健康教育路径主要是为了满足病人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对健康教育的需要,依据临床护理路径的原理及标准教育计划为某一类疾病患者制订的住院教育路线图或表格。健康教育路径在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护理中获得了广泛应用。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是通过人工心脏起搏器或程序刺激器发放人造脉冲、电流刺激心脏以带动起搏的治疗方法,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是治疗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此技术不仅可以挽救和延续患者的生命,更主要的是可以恢复患者的工作能力。但是由于患者缺乏对相关信息了解,常伴有紧张、恐惧、焦虑等心理,为使起搏器安置成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健康教育路径则显得尤为重要。 Abstract:Health education is mainly to meet the needs of patients in the disease occurrence,development,the need for health education in the transfer process,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and standard of education program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 for a disease inpatient education roadmap or form. Health education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care of patients with pacemaker implantation.The placement of artificial cardiac pacemaker by artificial cardiac pacemaker or artificial pulse stimulator program issued,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urrent stimulation of the heart pacing therapy,implantation of permanent artificial cardiac pacemaker is an important means for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bradyarrhythmias,this technique can not only save and sustain the lives of patients,but the main thing is to be patient’s ability to return to work.However,due to the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often accompanied by tension,fear,anxiety and other psychological,in order to make pacemaker placement success,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health education path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Key words:Health education path;Cardiac pacemaker implanation 隨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思想素质逐渐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的不断提升,使很多疾病得以及早发现,准确治疗,并能做更好的后期处理,这一切离不开护理,而健康护理路径也在大家的思想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体现在一些渐渐被人们所接受的大型手术与治疗中。最早瑞典的Senning医生和Elmqvist工程师研制出第1台可植入人体的心脏起搏器。1958年10月8日,Senning首次将起搏器植入到一位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完全性房室阻滞患者的体内。此人成为世界上第一例被植入起搏器的患者[1]。在长时间迷走神经兴奋导致的心脏病行起搏器植入术较为常见[2]。据我院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成功进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约70例,呈逐年增加状态,成功案例离不开护理,从最初重视临床护理,到近期开始有计划地开展健康管理路径以来,使得手术的成功率明显增高。 1起源与认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