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借助影像图画 增强阅读效果

借助影像图画 增强阅读效果

借助影像图画增强阅读效果

作者:云肖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3年第09期

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有一种“文人画”的说法,并以王维、苏轼、黄庭坚、米芾、李清照等等为代表,他们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哲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笔者不是画家,无意于探究他们的风格特色,只是在佩服这些文人绘画成就的同时,惊叹于他们何以又能取得优异的语文学业成绩?绘画在他们的语文学业成绩中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尽管语言心理学和生理解剖学已经揭示——语言的获得是人类天生就具有的能力,人类在学习与获得语言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关键期(2-9岁),过了关键期,学习语言就会变得很困难。但是从这些文人成名之后作品的成就来看,其所反映的内容并不就是他们关键期时候的生活。显然他们是后天获得了语言发展的良好环境。试想:一个人如果没有听过某种动听的音乐,怎么可能写出描绘该种音乐的优美文字?如果没有看过某个风光旖旎的景致,怎么可能画出形象逼真的画图?而这些良好环境的表征,却是非得依靠视觉记忆不可的。这里,绘画不正是他们视知觉成果的外在显现吗?其令我们敬仰的文学作品,不也正是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对大量表象进行高度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典型性形象的结果吗?我们知道,艺术形象层面是文学的主体层面,是艺术表现的中心环节。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要重视绘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课本插图、教学挂图、音像材料、实物展示、社会调查、观察自然现象等教学方法的使用。

一.抒情类作品:依景体情

抒情类作品的写作目的是为了抒发或者表达情感,我们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体验或者揭示这种情感。绘画、影像、角色扮演、旅游观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而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正是解读和鉴赏最为有效的过程。因为情感体验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因素,包括各类情绪、情感、感觉、知觉、想象、联想、判断、推理等等。各种心理要素的交融过程即是情感体验过程。情感的发生和领悟属于人内心的主观产物,与人的成长环境、生存需要、知识水平、思想发展等等状态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不可能凭空产生,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生只有身临其境,或者类似于身临其境,同时又具备了上述诸多因素,情感体验过程才有可能发生。

《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是作家高建群所着力描绘的作品。教学时,怎样才能使东部地区的学生体会到作者所谓的“雄伟”、“庄严”、“神圣”、“悲剧”、“卑微”、“平庸”和“惊世骇俗”等等一系列特殊的感想和感悟呢?高建群之所以会有这些感悟,是因为他有“每年都去一趟新疆并驱车在定西高原上奔驰”的经历,他有写小说《最后一个匈奴》和散文集《西地平线》《胡马北风大漠传》的学识,他看过罗曼罗兰的作品《约翰·克里斯多夫》,听过《泰坦尼克号》中萨克斯管吹的音乐,等等。如果想让学生也有这些感受,无疑应该真实复活文本诞生的情境、增加学生的学识等等。但让学生都去定西高原,谈何容易?增加学识,一时半会儿更难达成。最贴切、最简便、最经济的措施只有播放三次落日的录像了。如果连这个录像也没有,

最起码也应该看看课本第八十二面的《落日》和《火烧云》两幅插图。学生只有看到这些画面,才能理解课文中的描写,也才能更多地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的目的。

又如《江南的冬景》是文学巨匠郁达夫的作品。其中的“寒村冬雨图”,集中表现了作者悠闲、洒脱的闲情逸致。对于北方的学生来说,理解这种心情,无疑要比南方的学生困难得多。因为他们对画面极其陌生。他们平日所见的都是黄土高坡、崇山峻岭、一马平川,哪里见过“河港交流”“地濒大海,湖沼特多”?城市里到处都是高楼大厦,人满为患,车水马龙,怎么能想象得出“河流边三五人家”“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船”?这时,我们不妨借助课本第八十二页的一幅图,或者根据文段的描述画上一幅,然后两相比较,看看课本的插图中,缺了哪些景致?在阅读、绘画、着色和比较之中,体会出作者的悠闲。如果还想继续加深理解,不妨再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朝市而今虽不是秦,但杭州一隅,也绝不是世外的桃源”一段话和诗句“何当放棹江湖去,芦荻花间结净庵”,另加文中所引的五代诗人李涉《井栏砂宿夜遇客》之最后两句“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这样作者的境遇和心情,学生差不多就能全面而准确地理解了。

二.论说类作品:据图悟理

实用类的说明文(如必修五《南州六月荔枝丹》),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所说明的事物,往往会附有插图。这时,为了快速而准确地理解作品,当然应该结合图画。必修二《六国论》是一篇议论文,文中的“战国七雄形势图”,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作者说理的层次,减少因文言语句造成的困难。有了这幅图,贿赂者是哪些国家,不贿赂者是哪些国家,学生一看便知,“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道理旋即便可迎刃而解。

有时候,画画草图还能帮助理解和记忆。比如《阿房宫赋》的第三段,作者在分析秦朝灭亡的教训时,设置了一组排比句,学生背诵起来非常容易记混:

呜呼!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之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作者显然是按照阿房宫的一座宫殿由下到上、由外到内的顺序描写的:先“负栋之柱”,后“架梁之椽”,接着是“钉头”,最上面是“瓦缝”;最后两句由宫殿的外围“直栏横槛”到宫殿里面的“管弦呕哑”。对于由下到上的主体部分,让学生按照语句依次画出简图,必能帮助和加深记忆,从而领悟不恤民力、穷奢极欲是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象征型文学作品是借助意象来表达哲理、观念或者理想的一类作品,阅读时弄清其中意象的特征和相互关系,梳理文章的脉络和层次,对于理解作家的哲理、观念和理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才能弄清意象的特征和相互关系呢?边阅读,边绘画,信手涂鸦,应该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这时候所画的一些意象的简图,表示段落层次的箭头、大括号、线条,以及一些概括性的说明文字,我们都称之为“线索示意图”,它是解读此类作品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步骤。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