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医大-毒理学基础 试题重点 总论-分论

南医大-毒理学基础 试题重点 总论-分论

南医大-毒理学基础 试题重点 总论-分论
南医大-毒理学基础 试题重点 总论-分论

以下都是老师上课的重点,黄色为名词解释和问答论述题常考点,分论的考点多数出现在单选、多选、判断题里,注意红色提示

2012级预防医学考试内容:

名词解释:1、(药物的)安全范围

2、accumulation

3、ultimate toxicant

4、metabolic activation

5、developmental toxicity

问答:1、安全性限值一般是如何获得的?

2、毒物与靶分子反应的类型

3、遗传毒理学成套观察项目中的入选原则

4、影响化学毒物生物转化的因素

论述:1、妨碍毒物分布到靶部位的机制

2、化学致癌过程(各阶段生物学特点)及化学致癌机制

第一章绪论

1、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

2、现代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科学。毒理学主要分为三个研究领域,即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

3、卫生毒理学:是与公共卫生工作有直接联系的各个毒理学分支,包括环境毒理学、工业毒理学、食品毒理学、农药毒理学、放射毒理学等的基础和总称。卫生毒理学属于预防医学的范畴,也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任何一种化学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是对机体有害的,卫生毒理学的目的就在于研究外源化学物质的毒性和产生毒性作用的条件,阐明剂量-效应(反应)关系,为制订卫生标准及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4、替代法(alternatives)又称“3R”法:1)优化(refinement)试验方法和技术,

2)减少(reduction)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

3)取代(replacement)整体动物试验的方法。

5、目前常用的化学物质有:6~7万种。

6、体外试验方法常用:A.游离器官B.原代培养细胞C.细胞器D.CHO,V79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1、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内源性化学物(endogenous substance )是指机体内本身存在的或正常物质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中间产物或终产物。如:NH3、胺类、激素、胆色素、神经递质等.

2、毒性(toxicity):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的能力,称为该物质的毒性。内在、不变的性质,取决于该物质的化学结构。毒性的大小也是相对的,关键是此种物质与机体接触的量。中毒(poisoning):是指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根据病变发生的快慢,中毒可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

毒效应(toxic effect):又称为毒作用,是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

毒效应是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数量并停留一定时间,与组织大分子成分互相作用的结果。当改变暴露条件时,毒效应会相应改变。

中毒(poisoning):是指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毒性与毒效应的概念区别:

毒性是一种能力、化学物固有的生物学性质(不能改变),毒效应是一种化学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可影响)。/中毒是一种状态。

毒物(poison):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的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3、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非损害作用(non-adverse effect):机体发生的生物学变化应在机体适应代偿能力范围之内,机体对其他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易感性也不应增高。

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的特点:

1)机体的正常形态学、生理学、生长发育过程受到影响,寿命可能缩短。生物学改变是持久的,可逆或不可逆。

2)机体功能容量降低。

3)维持体内的稳态能力下降。

4)机体对外加应激的代偿能力降低。

5)机体对其他某些环境因素不利影响的易感性增高。

5、毒效应谱(spectrum of toxic effects):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取决于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可引起多种变化,称为毒效应谱。

随剂量增加可以表现为: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

③亚临床改变;④临床中毒;⑤甚至死亡。毒效应还包括致癌、致突变、致畸胎作用。

适应(adaption):是机体对环境条件改变的反应,此反应物不可逆的紊乱和不超过正常稳态。

①抗性(resistance):是一个群体对于应激原化学物反应的遗传结构改变,以致与未暴

露的群体相比有更多的个体对该化学物不易感。抗性产生必须有化学物的选择及随后的繁殖遗传。

②耐受(tolerance):对个体是指获得对某种化学物毒作用的抗性,通常是早先暴露的结

果,表现为对该化学物毒性作用反应性降低。如应激蛋白(镉进入人体-金属硫蛋白表达增加,与金属结合使肝肾毒性减弱,经血液通过肾脏排出体外)。适应是导致耐受的过程。

4、毒作用分类:

①速发性毒作用(immediate effect) :是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暴露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即刻毒作用。

迟发性毒作用(delayed effect):是指在一次或多次接触某种外源化学物后,经一定时间间隔才出现的毒性作用。

②局部毒性作用(local effect):是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机体暴露部位直接造成的损害作用。全身毒性作用(systemic effect):是指外源化学物被机体吸收并分布至靶器官或全身后所产生的损害作用。

③可逆作用(reversible effect):是指停止暴露外源化学物后可逐渐消失的毒作用。

不可逆作用(irreversible effect):是指在停止暴露外源化学物后其毒作用继续存在,甚至对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可进一步发展。

化学物毒作用可逆与否主要取决于受损伤组织修复再生能力。

④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产生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反应。

⑤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 :通常是指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一种遗传性异常的反应性(过强或过弱的反应性),主要由于基因多态性,而与免疫超敏反应无关。

5、剂量(dose):决定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重要因素。分为:

①暴露剂量(exposure dose):表示个人或人群暴露的物质的量,此定义普遍适用于职业和环境暴露;实验情况下,动物的量被称为给予剂量。暴露剂量又分为:潜在剂量和应用剂量。潜在剂量(potential dose):机体实际摄入、吸入或应用于皮肤的外源化学物的量。

应用剂量(appiled dose):直接与机体吸收屏障接触可供吸收的量

②内剂量(internal dose):为经吸收到机体血流的外源化学物的量。

③靶器官剂量(target organ dose)/到达剂量(delivered dose)/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 effective dose):是指发生损害部位的外源化学物的量,可更好的反映剂量效应之间的联系。与健康效应的机制联系从低到高顺序:潜在剂量,应用剂量,内剂量,到达剂量,生物有效剂量。

影响化学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的性质和强度的因素:

1)剂量;2)暴露特征:a)暴露途径(经静脉、经口、经皮等)b)暴露期限及暴露频率暴露特征:影响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毒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剂量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包括暴露途径和暴露期限及暴露频率。

暴露途径:静脉注射>腹腔注射≥肌内注射>经口>经皮

暴露期限:

急性:24h内1次或多次染毒。

亚急性:1个月或短于1个月的重复染毒。

亚慢性:1个月至3个月的重复染毒。统称为重复染毒实验。

慢性:3个月以上的重复染毒。

暴露特征是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损害作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6、效应(effect)是量反应(gradual response):表示暴露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所引起的一个生物个体、器官或组织的生物学改变。属于计量资料,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可用某种测量数值表示。

反应(response)是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指暴露某一化学物的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率,一般以百分率或比值表示,如死亡率、肿瘤发生率等。属于计数资料,没有强度的差别,不能以具体的数值表示,而只能以“阴性或阳性”、“有或无”来表示。剂量-效应关系(graded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量反应的量—效曲线提示了毒物的最大效能。

剂量-反应关系(quantal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质反应的量—效曲线提示了群体对毒物反应的易感性差异。

剂量-反应(效应)关系研究的毒理学意义在于:

1)有助于发现毒效应的性质;

2)所得参数可用于比较不同化学物毒性;

3)有助于确定机体易感性分布;

4)判定受试物与机体损伤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重要证据。

5)是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价的重要内容

7、反应曲线的形式:

1)S形曲线:是典型剂量反应曲线,多见于剂量-质反应关系中,分为对称S形曲线和非对称S形曲线(更常见)两种形式。

2)直线:化学物质剂量的变化与反应的改变成正比。

3)抛物线:为一条线陡峭后平缓的曲线,类似于数学中的对数曲线,又称为对数曲线型。

8、毒物兴奋效应(hormesis):在低剂量条件下表现为适当的刺激(兴奋)反应,而在高剂量条件下表现为抑制作用。通常是在最初的抑制性反应之后,表现为对动态平衡破坏后的一种适度补偿。

9、选择毒性(selective toxicity):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毒作用。可发生在:物种间;个体内(靶器官);群体内(高危险人群)

选择毒性出现原因:1)物种间和细胞学差异;

2)不同物种或组织器官对化学物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

3)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亲和力的差异;

4

意义:1

2)发明各种特异性药物,用于临床医疗,农业和畜牧业。

靶器官(target organ):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毒效应的强弱,主要取决于毒物在靶器官中的浓度。

某个特定的器官成为毒物的靶器官可能有多种原因:

①器官的功能和在体内的解剖位置;

②该器官的血液供应;

③具有特殊的摄入系统;

④代谢毒物的能力和活化/解毒系统平衡;

⑤存在特殊的酶或生化途径;

⑥毒物与特殊的生物大分子结合;

⑦对损伤的修复能力;

⑧对特异性损伤的易感性等。

高危险人群(high risk group):易受环境因素损害的那部分易感人群称为高危险人群。

易感性的生物学基础:①年龄②性别③遗传因素④营养与膳食情况⑤疾病状况⑥其他10、生物学标志(biomarker):又称生物学标记或生物学标志物,是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通常把生物学标志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

①暴露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是对各种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存在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或它们与内源性物质作用的反应产物的测定值,可提供有关化学物质暴露的信息。包括:内剂量标志和生物效应剂量标志。

内剂量标志:可以反映机体中特定化学物质及其代谢物的含量,即内剂量或靶剂量。如检测人体的某些生物材料如血液、尿液、头发中的铅、汞、镉等重金属含量可以准确判断其机体暴露水平。

生物效应剂量标志:可以反映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与某些组织细胞或靶分子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反应产物含量。

②效应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ffect):指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等方面的异常或病理组织学方面的改变,可反映与不同靶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有关联的对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包括:反映早期生物效应(early biological effect)、结构和/或功能改变(altered structure/function)、及疾病(disease)三类标志物。

③易感性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接触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如外源化学物在接触者体内代谢酶及靶分子的基因多态性,属遗传易感性标志物。环境因素作为应激原时,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反应及适应性,亦可反映机体的易感性。易感性生物学标志可用以筛检易感人群,保护高危人群。

11、毒理学研究方法

①体内实验(in vivo test):也称整体动物实验。哺乳动物体内试验是毒理学标准的研究方法,其结果原则上可外推到人;但体内试验影响因素较多,难以进行代谢和机制研究。

②体外实验(in vitro test):利用游离的器官、培养的细胞或细胞器、生物模拟系统进行毒理学研究,多用于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急性毒作用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

③人体观察:通过中毒事故的处理或治疗,可以直接得到关于人体的毒理学资料。在新药的临床Ι期试验,评价新药的安全性。

④流行病学研究

12、毒性参数:

1)毒性上限参数(在急性毒性试验中以死亡为终点的各项毒性参数:绝对致死量,最大耐受量,半数致死量,最小致死量)

2)毒性下限参数(有害作用阈剂量及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

(1)致死剂量或浓度:指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外源化学物引起受试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通常按照引起动物不同死亡率所需的剂量来表示。

1)绝对致死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2)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3)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LD01或MLC,LC01):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4)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MTD,LD0或MTC,LC0):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2)阈剂量(threshold dose):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又称为最小有作用剂量(minimal effect level,MEL)。

1)急性阈剂量(acute threshold dose, Limac):为与化学物质一次接触所得。

2)慢性阈剂量(chronic threshold dose, Limch):则为长期反复多次接触所得。

(3)最大无作用剂量(maximal no-effect dose,ED0):指化学物质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用现代的检测方法和最灵敏的观察指标不能发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4)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lowest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 L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某种有害改变的最低剂量或浓度,此种有害改变与同一物种、品系的正常(对照)机体是可以区别的。

(5)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N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可检测到的有害改变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4)观察到作用的最低水平(lowest observed effect level, LO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

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的对照机体比较,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某种非有害作用(如治疗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5)未观察到作用水平(no observed effect level, NO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的对照机体比较,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任何作用(有害或者非有害)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7)阈值(threshold):指一种物质使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开始发生小樱的剂量或者浓度,即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效应将发生。

(8)安全限值(safety limit):即卫生标准,是指为保护人群健康,对生活和生产环境和各种介质(空气、水、食物、土壤等)中与人群身体健康有关的各种因素(物理、化学和生物)所规定的浓度和接触时间的限制性量值,在低于此种浓度和接触时间内,根据现有的知识,不会观察到任何直接和或间接的有害作用。也就是说,在低于此种浓度和接触时间内,对个体或群体健康的危险度是可忽略的。制定安全限值的前提是必须从动物实验或人群调查得到LOAEL或NOAE L。安全限值可以是每日容许摄人量(ADI)、最高容许浓度(MAC)、参考剂量(RfD)。 动物试验外推到人通常有三种基本方法(问答):利用不确定系数(安全系数);利用药动学外推(广泛应用于药品安全性评价并考虑到受体易感性差别);利用数学模型。每日容许摄入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ADI):是允许正常成人每日由外环境摄入体内的特定化学物质的总量。在此剂量下,终身每日摄入该化学物质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任何可测量出的健康危害。

最高容许浓度(maximal allowable concentration ,MAC):系指某一外源化学物可以在环境中存在而不致对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的浓度。

参考剂量(reference dose,RfD) :是指一种日平均剂量和估计值。人群(包括敏感亚群)终身暴露于该水平时,预期在一生中发生非致癌(或非致突变)性有害效应的危险度很低,在实际上是不可检出的。

实际安全剂量(virtual safety dose,VSD) :无阈值的外源化学物在任何剂量都存在危险度,对于遗传毒性致癌物和致突变物不能用安全限值,只能引入实际安全剂量,指低于此剂量能以99%可信限的水平使超额癌症发生率低于10(-6),即100万人中癌症超额发生低于一人。

一般认为,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和致畸作用的剂量-反应关系是有阈值的,而遗传毒性致癌物和致突变物的剂量-反应关系是无阈值的。

13、毒作用带(toxic effect zone):是表示化学物质毒性和毒作用特点的重要参数之一,分为急性毒作用带与慢性毒作用带。

急性毒作用带(acute toxic effect zone,Zac):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ac=LD50/Limac。

Zac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

慢性毒作用带(chronic toxic effect zone,Zch):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ch= Limac /Limch。

Zch值大,说明Limac 与Limch之间的剂量范围大,由极轻微的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中毒表现之间发生发展的过程较为隐匿,易被忽视,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

13、药物的治疗指数和安全范围:

治疗指数TI来计算药物的安全性,越大越安全。TI=LD50/ED50,由动物试验得到。>5则优先考虑下一步临床前试验研究。

药物的安全范围(margin of safety,MOS)来评价安全性。MOS=LD01/ED99.这种定量比较主要用于单次给药,不能用于多次重复给药或无有益作用的化学物。MOS大,发生有害作用危险性小。MOS=人群暴露量/安全限值。

药物的TI和MOS的ED50、ED99都是反应率(质反应)。

14、暴露范围和危害范围

暴露范围(margin of exposure,MOE)作为衡量人群“暴露值”估计值与动物实验中获得的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NOAEL)的比值。MOE=NOAEL/人群暴露量。MOE大,发生有害作用危险性小。

危害范围(margin of hazaed,MOH)是人群“暴露值”估计值与安全限值的比值。MOH=人群暴露量/安全限值。MOH大,发生有害作用危险性大。

15、强度(potency):指相等效应时剂量的差别。

效能(efficacy):是指效应的差别,以引起的最大效应代表。

第三章生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1、ADME:化学毒物进入机体后,都要经历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这四个处置(disposition)过程。ADME过程通常密切关联,彼此影响,同时发生。

2、生物转运(biotransportation):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有共性,即都是化学毒物穿越生物膜的过程,且其本身结构、性质没有改变,故统称为生物转运。

3、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或代谢转化(metabolic transformation):代谢过程则不同,是化学毒物在细胞内发生一系列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改变而转化为新的衍生物的过程,又称之为生物转化。

4、消除(elimination):由于化学毒物转化为新的衍生物与经排泄过程到体外的结果都是使原物质在体内的数量减少,故代谢过程与排泄过程又合称为消除。

5、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被动转运(外源化学物顺浓度梯度通过生物膜):1)简单扩散 2)滤过

特殊转运(借助于载体或特殊转运系统):1)主动转运 2)易化扩散 3)膜动转运

①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又称脂溶扩散。大多数化学物通过生物膜方式。指化学毒物从浓度较高的一侧经生物膜脂质双分子层向浓度较低的一侧进行的扩散性转运。

该转运过程不消耗能量、不需载体、不受饱和限速的影响。以浓度梯度的影响最为重要。

化学毒物的脂溶性,即一种物质在脂相和水相之间的分配达到平衡时,其在脂相和水相中溶解度的比值。该系数越大,越易溶于脂肪。最容易经简单扩散通过生物膜的是那些既易溶于脂肪又溶于水的化学毒物。

化学毒物的解离状态:有很多化学毒物为弱有机酸或弱有机碱,在体液中可部分解离。解离型的极性强,脂溶性差,难以经生物膜扩散;而处于非解离型的极性弱,脂溶性好,容易跨膜扩散。

②滤过:是化学毒物透过生物膜上亲水性孔道的过程。借助于流体静压和渗透压使水通过膜上的微孔,化学毒物随之被动转运。毛细血管和肾小球的膜上具有较大的孔,但大部分细胞的膜孔都较小。

③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化学毒物在载体的参与下,逆浓度梯度通过生物膜的转运过程。

具有下列特点:

a.载体对于转运的化学毒物有特异选择性,只有具备一定结构的物质才能被转运需有载体参加;

b载体的数量有限,当化学毒物达到一定浓度时,载体可被饱和,转运即达到极限;

c由同一载体转运的两种化学毒物间可出现竞争性抑制,从而影响其中之一的转运。

d需要消耗能量.

主动转运对已吸收的化学毒物在体内的不均匀分布和排泄具有重要意义。

现已确定的主动转运系统有8种,主要分布于肝、肾和消化道,有助于某些特定种类的化学物的吸收与排泄。

转运系统:ABC超家族(“耐受”蛋白);SLC家族(“转运”蛋白)。

④易化扩散:又称为载体扩散,系指化学毒物利用载体由高浓度侧经生物膜向低浓度侧移动的过程。由于不是逆浓度梯度转运,故不需消耗能量。由于利用载体,生物膜具有一定的主动性与选择性。某些水溶性分子如葡萄糖由胃肠道进入血液、由血浆进入红细胞和由血液进入中枢神经系统都是通过易化扩散。

⑤膜动转运:颗粒物与大分子物质的转运常伴有膜的运动,称为膜动转运。包括下列类型:1)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固态-吞噬作用;液态-胞饮作用。

2)胞吐:出胞作用。

6、吸收:是指化学毒物从接触部位,通常是机体的外表面或内表面(如皮肤、消化道粘膜和肺泡)的生物膜转运至血液循环的过程。

吸收的主要部位:胃肠道;呼吸道;皮肤

特殊的染毒途径:腹腔注射、静脉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

1)经胃肠道吸收,是主要吸收途径,主要是通过简单扩散

化学毒物在胃肠道的吸收可在任何部位进行。a)胃内

b)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首过效应(first-pass effect):化学毒物在经由消化道吸收时,首先经门静脉系统到达肝脏,在那里被代谢转化为衍生物并被排泄,称之为首过效应。首过效应使进入体循环到达靶器官的毒物原型减少,在很大程度上可影响毒效应的强度与性质。

2)经呼吸道吸收,空气中的化学毒物主要经呼吸道吸收。肺是呼吸道中的主要吸收器官。

气态物质(气体、蒸汽)的脂/水分配系数大小影响其吸收部位。易溶于水的气体如二氧化硫、氯气等在上呼吸道吸收,水溶性较差的气体如二氧化氮、光气等则可深入肺泡,并主要通过肺泡吸收。

:当呼吸膜两侧的分压达到动态平衡时,气态物质在血液中的浓度与在肺泡空气中的浓度之比称为血/气分配系数,表示为:血液中的浓度(mg/L)/ 肺泡气中的浓度(mg/L)。

对于特定的气态物质而言,这是一个常数。此系数越大,气态物质越易被吸收入血液,而且达到饱和所需要的时间相对较长。

肺通气量↑和经肺血流量↑,越易吸收

3)经皮肤吸收,经皮肤吸收的主要机制是简单扩散,经皮肤吸收好的化学毒物应具备脂水兼溶的性质。分为穿透阶段(被动扩散透过角质层)和吸收阶段(通过表皮深层和真皮层并经毛细管进入体循环)

4)经其它途径吸收:腹腔、皮下、肌肉和静脉注射进行染毒。

7、分布:是指化学毒物通过吸收进入血液和体液后,随血流和淋巴液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的过程。

影响分布的最关键因素是器官或组织的血流量以及它们对化学毒物的亲和力。

在初始分布阶段主要取决于器官或组织的血液灌注速率。但随时间延长,分布受到化学毒物经膜扩散速率和组织器官对其亲和力的影响,引起再分布。

蓄积(accumulation):化学毒物经过分布以相对较高的浓度集中地存在于某些组织、器官中的现象称为蓄积。

靶器官(target organ):蓄积的部位可能是化学毒物的主要毒作用部位,称为靶器官。

贮存库(storage depot):更多的情况是化学毒物对于蓄积部位并未显示出明显的毒作用(如DDT和铅),它们只是沉积在其中,这些组织器官称为贮存库。

化学毒物在组织器官中的贮存:

(1)血浆蛋白:化学毒物与其结合是暂时可逆的。结合型与游离性维持动态平衡。

特点:①可逆性②饱和性③竞争性

(2)肝、肾:肝肾中一种金属硫蛋白(MT)能与镉汞锌铅等金属结合

(3)脂肪组织:多氯联苯,DDT,二噁英,氯丹等储存库。

(4)骨骼:是铅和锶储存库(无明显毒性),但是可通过交换吸收钙和氟进入,导致氟骨症。贮存库毒理学意义:一方面对急性中毒具有保护作用,可减少靶器官中外源化学物的量,毒效应强度降低;另一方面贮存库是不断释放毒物的源头,使毒物在机体作用的时

间延长,并可能引起毒性反应,故认为贮存库中蓄积的毒物是慢性毒性作用发生的

物质基础。

屏障:有些器官或组织的生物膜具有特殊的形态学结构和生理学功能,可以阻止或延缓某些化学毒物进入,称之。包括:1.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2. 胎盘屏障(placental barrier)3. 血睾屏障(blood-testis-barrier) 4. 血眼屏障(blood-ocular barrier)

8、排泄:是指化学毒物及其代谢产物向机体外转运的过程,是生物转运的最后一个环节。

1)经肾脏(尿)排泄,肾脏是排泄化学毒物最重要的器官。

a)肾小球滤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有较大的的膜孔(约7-10 nm)。

b)肾小管重吸收:脂溶性较高者,可能被肾小管上皮细胞以简单扩散方式重吸收入血。对于弱酸、弱碱类物质,肾小管内尿液的pH决定其解离状态。

c)肾小管排泌:主动转运

2)粪便排泄

a)与未吸收的食物混合

b)胆汁排泄:粪便排泄外源化学物的主要机制。

肠肝循环是指部分外源化学物在生物转化过程中形成结合物,并以结合物的形式排出在胆汁中;肠内存在的肠菌群以及葡萄糖苷酸酶,可将部分结合物水解,则使外源化学物又重新被吸收的过程。

生理学意义:可使一些机体需要的化合物被重新利用。

毒理学意义:排泄速度减慢、延长生物半减期、毒作用持续时间延长。

c)肠内排泄

d)肠壁和菌群

3)经肺(呼气)排泄和其它排泄途径(简单扩散)

化学毒物经肺排泄的速率与其吸收速率成反比。血/气分配系数小的物质排泄快,血/气分配系数大的物质排泄慢。

4)其他排泄途径

a)脑脊液b)乳汁c)汗液和唾液d)毛发和指甲

9、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经历酶促反应或非酶促反应而形成代谢产物的过程称为生物转化,或称为代谢转化(metabolic transformation)。

生物转化有两个意义:

1)改变化学毒物的生物活性(包括解毒和活化)→影响它们所致毒效应的强度和性质,以及在体内的分布过程和排泄速度

2)提高了多数化学毒物的极性和水溶性。

代谢解毒(metabolic detoxication):外源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以后成为低毒或无毒的代谢物,这一过程称为代谢解毒。多数外源化学物代谢后毒性降低,毒效应减弱。

代谢活化(metabolic activation):一些外源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后,毒性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明显增强,甚至产生致突变、致畸、致癌效应,即代谢活化或生物活化。

代谢活化的产物多数不够稳定,仅在短时间内存在,称为活性中间产物(reactive intermediate):亲电子剂、亲核剂、自由基、氧化还原产物。

10、生物转化酶的基本特性:

1)底物特异性广泛,一类或一种酶可代谢几种外源化学物。

2)生物转化酶包括结构酶和诱导酶。前者指其可在体内持续、少量的表达;后者指经外源化学物刺激而合成。

3)某些生物转化酶具有多态性,其结构(氨基酸序列)与活性不同,造成生物转化速度的个体差异。

4)某些外源化学物的生物转化具有立体选择性,(即物质的某一种立体异构体生物转化速率更快,或抑制代谢酶的能力更强,或形成的代谢产物更快更多。

11、毒物代谢酶的分布

在脊椎动物,肝脏是含有代谢外源化学物酶类最多的器官。

在大多数组织中,代谢酶主要位于内质网(微粒体)或胞浆。

12、生物转化涉及两大类反应:Ⅰ相反应和Ⅱ相反应。

Ⅰ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Ⅰ相反应的作用是为Ⅱ相反应准备必须的基团,如—OH、—COOH、—NH2、—SH等。如果没有这些基团,就不能与Ⅱ相反应中的内源性物质结合。

Ⅱ相反应即结合反应。包括葡萄糖醛酸化、硫酸化、乙酰化、甲基化、与谷胱甘肽结合及与氨基酸结合。

1、氧化作用:分为微粒体内氧化和微粒体外氧化两类,以微粒体内氧化为主。

(1)细胞色素P-450酶系:广泛分布于各种组织中,以肝细胞的内质网(微粒体)中

含量最为丰富,粗面与滑面内质网中均有,滑面>粗面。

细胞色素P-450酶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血红蛋白类2)黄素蛋白类3)磷脂类

细胞色素P450,也叫混合功能氧化酶MFO或单加氧酶。催化反应的多样性,使外源化学物解毒或活化为活性中间产物的数量,细胞色素P450酶系均在I相生物转化酶中居首位。催化的基本反应是单加氧反应。

分类:根据其氨基酸序列的相似度进行

< 40% 不同家族

40%~55% 同一基因家族的不同亚族

> 55%同一亚族成员

·命名:斜体CYP代表除小鼠和果蝇之外所有物种的细胞色素P450基因;其后的阿拉伯数字代表基因族;再后的大写英文字母代表亚族;字母后的阿拉伯数字代表基因亚族中的一个基团。

细胞色素P450酶系催化的主要反应类型有:

①脂肪族羟化;②芳香族羟化;③环氧化;④杂原子(S-、N-、I-)氧化和N-羟化;

⑤杂原子(O-、S-、N-)脱烷基;⑥氧化基团转移。⑦酯裂解;⑧脱氢

(2)黄素加单氧酶(FMO):存在于肝、肺、肾等组织微粒体,可氧化多种化学毒物的亲核性氮、硫和磷杂原子。

(3)非微粒体酶催化的氧化反应:包括:

①醇脱氢酶(ADH)②乙醛脱氢酶(ALDH)③钼水解酶(醛氧化酶、黄嘌呤氧化酶)

④单胺氧化酶(MAO)与二胺氧化酶(DAO)⑤过氧化酶依赖的共氧化反应

2、还原作用:(1)硝基和偶氮还原(2)羰基还原(3)醌还原(4)脱卤反应

3、水解作用:(1)酯酶和酰胺酶(2)肽酶(peptidase)(3)环氧水化酶(EH)

4、II相反应:结合反应(主要在肝脏进行)。

1)葡糖醛酸结合:是体内最主要的结合反应类型。UDPGA是葡萄糖醛酸的供体,在UDPGT 的作用下与化学毒物及其代谢物的羟基、巯基、氨基和羧基等基团结合,反应产物是β- 葡萄糖醛酸苷。

2)硫酸结合(sulfation)供体是PAPS,催化反应的酶是磺基转移酶

3)谷胱甘肽结合:谷胱甘肽(GSH)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生物组织中的三肽,是机体中最重要的一种非蛋白巯基。在亲电子剂解毒和消除自由基中具有重要作用。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

4)甲基化反应(methylation):供体是S-腺苷甲硫氨酸(SAM),结合在SAM硫离子上的甲基可在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下攻击富含电子的ONS杂原子而与底物形成结合物。

5)乙酰化作用:催化该反应的酶是N-乙酰转移酶(NA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液中。乙酰辅酶A是反应所需的乙酰基供体。

6)氨基酸结合

13、影响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的某些因素(问答)

遗传因素:动物种属、性别、年龄、生理和营养状态等——毒物代谢酶的遗传多态性

环境因素:代谢酶的诱导与抑制

(一)毒物代谢酶的遗传多态性

遗传多态性(genetic polymorphism) :系指在群体中出现了等位基因大于1%的多种等位基因形式。由于基因组内不同位点的DNA序列发生改变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故参与Ⅰ相反应和Ⅱ相反应的代谢酶很多具有多态性。毒物多态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对于毒物所致毒效应的易感性。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可分为T1、M1和P1基因多态性,具体形态包括基因缺损、碱基

置换和基因多重拷贝等。

T1基因缺失易发生星形细胞瘤、脑膜瘤和脊髓发育不良。

M1基因缺失对吸烟者所致的肺癌、膀胱癌和头颈部肿瘤的易感性增加

P1-1基因过度表达与卵巢癌、非小细胞癌、乳腺癌和结肠直肠癌的抗药性有密切关联。(二)毒物代谢酶的诱导和阻遏

1)酶的诱导(enzyme induction):有些化学毒物可使某些代谢酶的含量增加并活力增强,这种现象称为酶的诱导。凡是具有诱导效应的化学毒物称为诱导剂(inducer)。诱导剂分为双功能诱导剂(诱导还原、水解和结合反应)和单功能诱导剂(诱导结合反应有关酶类,还可诱导多种CYP超家族成员)两种。酶的诱导在肝脏最明显。

代谢酶的诱导剂可分为以下几类(以诱导细胞色素P-450为基础):

(1)巴比妥类:如苯巴比妥(PB)

(2)多环芳烃类:如3-甲基胆蒽(3-MC)、苯并(a)芘

(3)醇 / 酮类:如乙醇、异烟肼

(4)甾类:如孕烯醇酮16α-腈、地塞米松

(5)氯贝特(安妥明)类过氧化物酶体诱导剂

多氯联苯(PCB,如Aroclor1254)兼有PB和3-MC样诱导作用。在Ames试验制备S-9常用作大鼠肝微粒体酶的诱导剂。

2)毒物代谢酶的阻遏(enzyme repression):对某些代谢酶诱导的同时可阻遏另一些代谢酶的合成。如过氧化物酶体增生剂在诱导CYP1A1等酶合成同时,显著降低几种同工酶表达水平。较少见。

(三)毒物代谢酶的抑制和激活

化学毒物对代谢酶的抑制作用(inhibition)可分为两大类型:

1. 竞争性抑制: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外源化学物为一种酶代谢,一种毒物占据了酶的活性中心,导致其它毒物的代谢受阻,发生竞争性抑制。这种抑制并不影响酶的活性及含量。

2. 非竞争性抑制:(1)与酶的活性中心发生结合(可逆或不可逆性)(2)破坏酶(3)减少酶的合成(4)变构作用(5)缺乏辅因子

毒物代谢酶的激活(activation):指外源性化学物直接作用于酶蛋白,使其活性增加,但不能诱导酶蛋白的合成增加。

14、毒物动力学研究的目的 :

①求出动力学参数,以阐明不同染毒频度、剂量、途径下毒物的吸收、分布和消除特征,为完善毒理学试验设计提供依据;

②根据毒物时-量变化规律与毒理学效应之间的关系,解释毒作用机制,用于人的危险度评价。

15、经典毒物动力学

(一)基本概念

1. 速率类型

一级速率过程指毒物在体内某一瞬间的变化速率与其瞬时含量的一次方呈正比。(大多数符合一级速率模型)

特点:半减期恒定;单位时间消除化学毒物量与体存量成正比;半对数时量曲线为一条直线。 零级速率过程指毒物在体内某一瞬间的变化速率与其瞬时含量的零次方呈正比。(在化学毒物的数量超过机体转运和转化的能力时发生)

特点:单位时间消除的化学毒物量恒定,相当于最大消除能力,与体存量无关;半对数时量曲线为一条曲线。

2. 房室模型

凡是转运和转化速率相似者,均可视为同一房室,这样便可将整个机体视为一个彼此相互连接的房室系统。按照这一概念,如果毒物入血后能迅速而均匀地分布于全身并呈现出一致的消除过程时,可将整个机体视为一房室模型(one-compartment model)如果化学物入血后,在体内不同部位的转运和转化速率不同,在达到平衡前需要有一个分布过程时,可视为多房室模型(multi-compartment model)。多房室模型由一个中央室(central compartment)和若干个周边室(peripheral compartment)相互连接而成。(二) 房室模型和时-量曲线

血浆毒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可用时量关系来表示。在染毒后不同时间采血样,测定血毒物浓度,以血毒物浓度的对数值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作图即为毒物时间浓度曲线,简称时量曲线。

(三) 基本参数

表观分布容积(Vd):表示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分布容积的重要参数。该参数只有在外源化学物均匀分布于全身组织时才与其真正占有的生理容积相等, 而这种情况十分罕见, 故称之为“表观”。Vd的数值越大,表示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分布范围越广。

消除速率常数:Ke表示单位时间内外源化学物从体内消除的量占体存总量的比例, 单位为h -1。例如,某毒物的Ke值为0.1 h-1,即表示该物质每小时约有体存总量的10%被消除。Ke 越大,外源化学物从机体消除的速度越快。

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指外源化学物从血浆中出现开始到完全消除为止这一时间过程内时-量曲线下覆盖的总面积。该指标也是一个反映机体消除能力大小的参数。单位是mg/L·h-1。AUC越大,从机体消除的速度越慢。

半减期:指外源化学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它是衡量机体消除化学物能力的又一重要参数。一房室模型半减期的计算公式为:t 1/2=0.693/Ke

与消除速率常数成反比,t 1/2越大,从机体消除的速度越慢。

清除率:指单位时间内,机体所有途径能够消除的外源化学物占有的血浆容积值。CL同样是一个反映机体清除外源化学物效率的参数。CL越大,化学毒物从机体清除速度越快。

生物利用度:指外源化学物进入机体时的吸收率。利用此参数可以比较外源化学物以不同途径进入机体时的吸收程度。

计算公式为:F = AUC(非静脉注射途径)/ AUC(静脉注射途径)

(四)非线性毒物动力学:是指体内外源化学物的数量过多,超过了机体的生物转运、转化及蛋白质结合能力时,其消除由一级速率过程转变为零级速率过程的现象.

16、限制化学毒物跨膜转运的因素:

灌注限制室/血流限制室/流限制室:如果某一特定化学毒物的渗透系数PA远大于到达该组织的血流速率Q t,即PA>>Q t,就会出现流限制室。影响组织亚室摄取化学毒物速率的唯一因素是血液灌注速率。

扩散限制室:当化学毒物被摄入室内的速率由细胞膜的渗透性和膜的总面积决定时。PA<

第四章毒作用机制

1、ADME对毒物毒效应的影响:ADME过程指的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处置,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四个过程。而外源化学物引起的毒效应强度主要取决于终毒物在靶部位的浓度和持续时间。其中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重吸收和代谢增毒过程促进终毒物在靶部位的蓄积,而外源化学物进入体循环之前的消除、毒物从作用部位分布到其他部位、毒物的排泄和解毒则减少终毒物在靶部位的蓄积。

2、外源化学物对生物机体的毒性作用,取决于机体暴露的程度和途径。

3、多数毒物发挥毒性作用至少经历四个过程:

①经吸收进入机体的毒物通过多种屏障转运至一个或多个靶部位;

②进入靶部位的终毒物与内源靶分子发生交互作用;

③毒物引起机体分子、细胞和组织水平功能和结构的紊乱(毒效应);

④机体启动不同水平的修复机制应对毒物对机体的作用,当机体修复功能低下或毒物引起的功能和结构紊乱超过机体的修复能力时,机体即出现组织坏死、癌症和纤维化等毒性损害。

4、毒物的吸收:毒物吸收率与其在吸收表面的浓度有关,主要取决于暴露速率及化学物的溶解度。

●毒物吸收率也与暴露部位的面积、发生吸收过程的上皮特征(如皮肤、角质厚度)、上皮下微循环以及毒物的理化特性有关。

●脂溶性通常是影响毒物吸收的最重要理化特性,通常脂溶性的化学物比水溶性物质更容易吸收。

5、影响毒物分布的主要因素:脂溶性;分子大小与形状;电离度。填空2005

6、促进毒物分布到靶部位的机制:(易考)

1)毛细血管内皮的多孔性:肝窦和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具有较大的孔道(直径:50~

150nm),甚至可容许与蛋白质结合的外源化学物通过,有助于化学物在肝脏与肾脏的蓄积。

2)专一化的膜转运:专一化的离子通道和膜转运蛋白可转运毒物进入细胞内靶部位。如:

Na+,K+-ATP酶(促进一价铊离子蓄积);电压门控的Ca2+通道(容许阳离子如铅钡离子进入可兴奋细胞);载体蛋白(借助于载体蛋白转运,白枯草可进入肺细胞/微囊藻毒素进入肝细胞)

3)细胞器内的蓄积:具有可质子化的胺基和亲脂特征的两性外源化学物蓄积在溶酶体和线

粒体中,并在这两个细胞器引起不良效应。

4)可逆性细胞内结合:黑色素是一种细胞内的多聚阴离子芳香族聚合物,可结合有机和无

机阳离子及多环芳烃等化学物。

(二)、妨碍毒物分布到靶部位的机制:(易考,已考)

1)血浆蛋白结合:一旦外源化学物与血浆高分子量蛋白质或脂蛋白结合,就不能通过扩散

透过毛细血管,即使其透过孔道离开血流,亦难以渗透通过细胞膜。DDT、TCDD。

2)专一化屏障:血脑屏障;血睾屏障;血胎盘屏障。然而,所有这些屏障对脂溶性毒物

均没有屏障作用。

3)贮存部位的分布:外源化学物蓄积在某些组织却不发生毒性效应。这样的贮藏减少了外

源化学物在其靶部位的浓度,起到了暂时保护作用。如氯代烃杀虫剂、铅。然而,当饥饿引起脂肪快速消耗时,毒物可重新进入体循环并分布至靶部位—神经组织。

4)与细胞内结合蛋白结合:与细胞内非靶部位的结合也能暂时减少毒物在靶部位的浓度。

如金属硫蛋白与镉结合

5)从细胞内排出:多药耐药基因编码一种ATP依赖的膜转运蛋白(P蛋白),P蛋白可将

细胞内的毒物可转运回细胞外间隙。这种现象发生于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这些细胞在其腔膜上含有一种P蛋白。P蛋白可将化学物从细胞内排出,对血脑屏障有重要作用。

7、排泄是排除毒物的物理机制,而生物转化是排除毒物的化学机制。排泄的途径与速度主要取决于毒物的物理化学特性。

8、终毒物(ultimate toxicant):指直接与内源靶分子反应或引起机体生物学微环境改变、导致机体结构和功能紊乱并表现毒物毒性的物质。

增毒(toxication)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经生物转化为终毒物的过程。

终毒物主要分为下列四类:亲电子剂、自由基、亲核物、氧化还原性反应物

②亲电子剂(electrophiles):指含有一个缺电子原子的分子。

②自由基(free radical):指在其外层轨道中含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电子的分子或分子片段。特点:奇数电子,高化学活性,生物半减期极短,有顺磁性。

机体自由基来源:生物自身合成;外源化学物氧化还原代谢。

③亲核物:形成亲核物是毒物增毒作用较为少见的一种机制。例如:氰化物、苦杏仁、CO 等。

④活性氧化还原反应物:活性氧化还原反应物的生成有其特殊的机制。例如:亚硝酸盐、抗坏血酸等。

9、解毒(detoxication):消除终毒物或阻止终毒物生成的生物转化过程

在某些情况下,解毒过程与代谢活化过程竞争同一外源化学物。

毒物的解毒作用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取决于毒物的化学特征。

①无功能基团毒物的解毒(Ⅰ、Ⅱ相反应)

②亲核物的解毒(结合反应)

③亲电子剂的解毒(结合反应):电子剂通常与巯基亲核物谷胱甘肽发生结合反应而解毒。

④自由基的解毒:体内O2-?自由基的清除主要依赖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作用。

没有酶能有效清除HO?(羟基自由基)。预防HO?毒作用的最有效方法是阻止其生成。

过氧化物酶生成的自由基可从谷胱甘肽获得电子而被排除。

⑤解毒过程失效

⑥蛋白质毒素的解毒

10、毒物与靶分子的反应类型:

①非共价结合②共价结合③去氢反应④电子转移⑤酶促反应

第五章毒作用影响因素

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归纳为五个方面:

一、化学物因素;

1、化学结构:决定其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活性,影响其体内过程→决定毒作用的性质和大小。(1)取代基的影响:烷烃氢被卤素取代时,肝毒性增加,且取代愈多,毒性愈大

(2)异构体和立体构型毒性:对位>邻位>间位,分子对称>不对称

(3)同系物的碳原子数、结构与分子饱和度的影响:

不饱和键增加,毒性增加。碳原子数愈多,毒性↑,但超过7-9个,毒性↓。成环化合物毒性>不成环。直链化合物>异构体

2、理化性质

(1)脂/水分配系数:↓水溶性↑,毒性↑,不太容易通过膜吸收,随尿排出。,

(2)大小:较小分子量<200的亲水性分子。颗粒越小分散度越大,比表面积越大,生物活性也越强。

(3)挥发性:挥发性大的液态化学物,易经呼吸道吸入

(4)气态物质的血/气分配系数:越大越容易被吸入血。

(5)比重

(6)电离度和荷电性:非离子型化学物才可简单扩散吸收。荷电性大,沉降慢,呼吸道的阻留率小

3、不纯物和化学物的稳定性

二、机体因素:

1、物种、品系及个体间遗传学的差异

(1)解剖、生理的差异(2)代谢的差异(3)修复能力的个体差异

2、宿主其他因素对毒性作用易感性的影响

(1)健康状况(2)年龄(3)性别(4)营养条件

三、环境因素

1、气象条件:(1)温度(2)气湿(3)气压

2、季节或昼夜节律

3、动物笼养的方式

四、暴露因素

1、暴露剂量与内剂量

2、暴露途径:静脉注射≈吸入>腹腔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口服>经皮

3、暴露持续时间

4、接触频率

5、溶剂或助溶剂

五、化学物的联合作用

联合作用(joint action):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外源化学物同时或先后与机体接触所产生的毒性作用。

联合作用分为以下几类:

(一)非交互作用

1)相加作用(addition joint action):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毒物以同样的方式、相同的机制、作用于相同的靶器官,其产生的毒效应强度等于各化学物的单独作用之和。大部分刺激性气体和具有麻醉作用的毒物、某些有机磷农药如甲拌磷与乙酰甲胺磷混合对大鼠染毒所产生的毒效应即表现为相加作用。

相加作用属于剂量相加作用。总的毒性作用取决于每种化学物的相对毒性及其在混合物中占有的剂量比例。

2)独立作用(independent action):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毒物作用的靶器官、靶细胞、受体或细胞组分不同,且引起的生物学效应互不干扰,从而表现为各自的毒效应。

独立作用属于反应相加作用。总的毒性作用等于混合物中每种化学物所致的反应之和。(二)交互作用(interaction)

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毒物造成的联合毒作用强于或弱于预期的相加作用

1)协同作用(synergistic effect):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毒物对机体所致的毒效应强度大于各化学毒物单独作用的毒效应之和。

协同作用的机理复杂,可能是一种毒物促进了其它毒物的吸收,或是阻碍了其代谢解毒和排泄过程,或是使之代谢活化为毒性更强的物质。如马拉硫磷和苯硫磷联合染毒,毒性明显增加。原因是苯硫磷可抑制羧酸酯酶,致使马拉硫磷的分解速度减慢,有利于其发挥毒作用。2)加强作用(potentiation action):指一种化学物对某器官或系统并无毒性,但与另一种化学物同时或先后暴露时使后者的毒作用增强。

例如佛波酯本身无致癌性,但与在接触遗传毒性致癌物后再接触佛波酯可使前者的致癌活性明显增强。再如异丙醇无肝脏毒性,但同时接触CCl4时可大大增强后者的肝毒性。3)拮抗作用(antagonistic action):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毒物对机体所致的毒效应强度小于各化学毒物的单独作用之和。其机制可分为功能拮抗、化学拮抗、配置性拮抗、受体拮抗。

苯环上的一个氢被烷基取代,其毒性发生改变:苯对造血功能主要是抑制作用,而甲苯为麻醉作用

最常受到烷化的是鸟嘌呤的:N-7位

N-羟化反应常见的化合物是:苯胺及2-乙酰氨基芴

鸟嘌呤N-7位烷化作用的后果有:A.鸟嘌呤脱落 B.脱嘌呤 C.作用碱基缺失 D.移码突变

第六章一般毒性作用

1、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大剂量或24h内多次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作用及死亡。

2、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

1)通过试验测定毒物的致死剂量以及其他毒性参数,以LD50(半数致死剂量)为最主要的参数,并根据LD50值进行急性毒性分级。其他毒性参数还有绝对致死剂量(LD100)、最小致死剂量(LD01,MLD) 、最大非致死剂量(LD0)。

2)通过观察动物中毒表现、毒作用强度和死亡情况,初步评价受试物对机体的毒效应特征、靶器官、剂量-反应(效应)关系和对人体产生损害的危险性。

3)为后续的重复剂量、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及其它毒理学试验的剂量设计和观察指标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4)为中毒机制的研究提供初步的线索。

3、经典的急性毒性试验:概率单位图解法、Bliss法等、改进寇氏法。

4、急性毒性试验的替代试验:固定剂量法(观察指标是明显毒性)、急性毒性分级法(根据死亡动物数)、上-下移动法(以死亡为终点)或阶梯法

5、急性毒性试验的观察和记录内容主要包括中毒体征及发生过程、体重和病理形态变化、死亡情况和时间分布。

6、LD50具有重要的毒理学意义:

1)LD50标准化药物毒作用强度,评价药物对机体毒性大小。

2)计算药物的治疗指数,药效剂量和毒性剂量的距离。

3)为后续的重复给药毒理学试验剂量的选择提供参考。

4)通过比较不同的LD50,获得生物利用度的有关信息

5)试验结果可用来推测人类的致死剂量以及中毒后的体征,为临床毒副反应提供监测参考7、贮存于体内化学物质的存在形式:原型、代谢转化产物、与机体内某些物质结合

蓄积作用(accumulation):外源化学物连续反复地进入机体,且吸收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排出的速度或总量,化学物质可能在体内逐渐增加并贮留,这种现象称为化学物质的蓄积作用。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蓄积作用是发生慢性中毒的基础。

1)物质蓄积(material accumulation):反复多次接触化学毒,可以用分析方法测出体内物质的原型或其代谢产物。

2)功能蓄积(functional accumulation)/损伤蓄积(damage accumulation):长期接触某些化学毒物后,机体内虽不能测出其原型或代谢产物,却出现了慢性毒性作用。

8、短期重复剂量毒性作用:实验动物或人连续接触外源性化学物14-30天所产生的中毒效应。

亚慢性毒性作用:实验动物或人连续较长时间(90天)(相当生命周期的1/10)接触外源性化学物所产生的中毒效应。

慢性毒性作用:实验动物或人长期(24月或更长)接触外源性化学物所产生的中毒效应。

9、短期重复剂量毒性、亚慢性毒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

1)观察长期接触受试物的毒效应谱、毒作用特点和毒作用靶器官,了解其毒性机制。

2)观察长期接触受试物毒性作用的可逆性。

3)研究重复接触毒性作用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从初步了解NOAEL和LOAEL,为制定人类接触的安全限量提供参考值。

4)确定不同动物对受试物的毒效应差异,为将研究结果外推到人提供依据。

10、亚慢性毒性试验观察指标:

(l)一般性指标:1)外观体征、行为活动: 2)动物体重:3)饲料消耗量试验期间必须注意观察并记录动物的饲料消耗量,并计算食物利用率,即动物每食入100g饲料所增长的体重克数(g体重/100 g饲料)。

(2)实验室检查: 1)血液学检查:2)血液生化检查:

(3)系统尸解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脏器系数或称脏体比,是每100 g体重中某脏器所占的质量,表示为脏器质量(g)/体重(100g)。

(4)可逆性观察:(5)指标观察时间:(6)特异指标及其他:

11、急性,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分别选择动物年龄为:初成年,性刚成熟,初断乳

12、亚慢性毒性试验对动物的要求是:大鼠100g左右,小鼠15g左右

13、几种动物静脉注射的注射量范围(ml)是:A.小鼠0.2~0.5 B.大鼠1.0~2.0 C.豚鼠1.0~5.0

D.家兔3.0~10

14、动式染毒主要优点是:A.装置备有新鲜空气补充B.受试化合物保持浓度不变

C.保证染毒柜内和二氧化碳分压恒定

D.温湿度恒定

15、经呼吸道静式染毒主要优点是:A.设备简单 B.操作方便 C.消耗受试物少D.有使用价值

16、急性毒性试验一般观察时间是:2周

17、急性毒性试验以大鼠为首选的啮齿类动物

亚慢性毒性试验主要使用大鼠和犬

皮肤刺激试验常用的动物是家兔和豚鼠

皮肤致敏试验动物选择豚鼠

18、最常用的染毒途径为经口、经呼吸道、经皮及注射途径。

19、同一批试验动物体重变异范围不应超过该批动物评价体重的20%。

第七章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1、遗传(inherit) :生物物种以相对稳定的生命形式将其生物学特性传递给后代的过程。物质基础为:DNA特殊结构高保真的复制和修复。

2、变异(variation):在亲子之间或子代个体之间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

突变(mutation):遗传结构本身的变化及其引起的变异称为突变,突变实际上是遗传物质的一种可遗传的变异。

自发突变(spontaneous mutation):由于自然界中诱变剂的作用或由于偶然的自制、转录、修复时的碱基配对错误所产生的突变。诱发突变(induced mutation):诱变剂诱发的突变。

3、致突变作用或诱变作用(mutagenesis):广义概念是外来因素,特别是化学物引起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能力,而且此种改变可随同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简单地说,突变的发生及其过程即为致突变作用。

4、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一个或几个DNA碱基对的改变

5、染色体畸变(chromosome aberration):染色体的结构及数目改变

6、遗传毒性(genetic toxicity):指对基因组的损害能力,包括对基因组的毒作用引起的致突变性及其他各种不同效应

致突变性(mutagenicity):指引起遗传物质发生突变的能力,在一个实验群体中突变率可以定量检测。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7、遗传毒理学(Genetic Toxicology):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化学性和放射性物质的致突变作用以及人类接触致突变物可能引起的健康效应。主要研究致突变的作用机制,应用检测系统发现和探究致突变物,提出评价致突变物健康危险的方法。

8、DNA与基因:

基因(gene):生物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基因组(genome):细胞或生物体的一套完整单体的遗传物质。

核型:将体细胞全部染色体按其大小形态等方式排列起来即构成细胞的核型。

基因型(genotype):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组成。表型(pheotype):发育过程中由基因所控制的生物性状的具体表现。

9、化学毒物致突变的类型: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染色体数目改变(非整倍体和多倍体)(1)基因突变:

1)碱基置换(base substitution):指某一碱基配对性能改变或脱落所致的突变。包括转换和颠换。

转换(transition):嘌呤和嘌呤、嘧啶和嘧啶的置换。

颠换(transversion):嘧啶和嘌呤之间的置换。

2)移码突变 (frameshift mutation) :指发生一对或几对(3对除外)碱基减少或增加以致从受损点开始碱基序列完全改变,形成错误的密码。

(2)染色体畸变(chromosome aberration):指染色体结构改变,指遗传物质大的改变,一般可用光学显微镜检查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来发现。

1)染色单体型畸变(chromatid-type aberration):畸变涉及两条染色单体中的一条(DNA 复制前发生)。

2)染色体型畸变(chromosome aberration):畸变涉及两条染色单体(DNA复制后发生)。染色体结构异常类型:1)缺失2)易位 3)等臂染色体4)插入 5)重复 6)倒位 7)双着丝粒染色体8)环状染色体

(3)非整倍体:单体型、三体型、多体型

整倍体:三倍体、四倍体

10、DNA损伤与突变

(一)碱基损伤:1)碱基错配

2)嵌入DNA链

3)碱基类似物的取代

4)碱基的化学结构改变或破坏

(二)DNA链受损:1)二聚体的形成

2)DNA加合物(DNA adducts)形成

3)DNA-蛋白质交联物(DNA-Protein crosslinks,DPC)形成

11、引起突变的细胞分裂过程的改变:1)与微管蛋白二聚体结合

2)与微管上巯基结合

3)已组装好的微管的破坏

4)中心粒移动受阻

12、机体修复DNA损伤的机制可分为两大类:

(一)损伤耐受机制:指DNA遗传可绕过那些阻止DNA 复制的DNA损伤。

(二)修复机制:(1)直接修复:1)光复活

2)“适应性”反应

(2)切除修复:1)核苷酸切除修复:核苷酸切除是所有生物体内最常见的修复机制。

2)碱基切除修复

(3)错配修复:属于切除修复

(4)双链断裂修复:不是修复,是一种耐受过程

(5)交联修复:1)无误交联修复

2)易误交联修复:亦称SOS修复

SOS修复对致突变作用不能提供完全的保护。

特点:1)诱导性修复

2)修复过程有明显误差

3)多基因控制

13、遗传因素对致突变作用的影响:

(一)代谢酶遗传多态性(genetic polymorphism):是一个衡量遗传变异的数据,即群体中多态基因的比例。

多态性,当一个基因座位的最常见的等位基因频率不超过0.99时,这个基因座位即是多态性。

(二)修复功能的个体差异修复酶也存在多态性

1) 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特异性修复酶,有明显的组织和个体差异,MGMT多态性可解释某些个体对烷化剂特别敏感的现象。

2)聚(二磷酸腺苷-核糖)多聚酶(PARP) :DNA断裂的修复酶,是氧化损伤重要的修复形式14、突变后果

生殖细胞突变:遗传病、生殖毒性。

1)致死:显性致死:精子不能受精,合子死亡,胚胎死亡

隐形致死:纯合子、半合子死亡

2)非致死:显性非致死:遗传病发生率增加,新病种出现

阴性非致死:遗传负荷增加

体细胞突变:肿瘤、衰老、动脉粥样硬化、致畸

基因库(gene pool):某一物种在特定时期能将遗传信息传至下一代的处于生育年龄的躯体所含有的基因总和。

遗传负荷(genetic load):一种物种群体中每一个携带可遗传给下一代的有害基因平均水平。

15、遗传学终点(genetic endpoint):将试验观察到的现象所反映的各种事件统称为遗传学终点。

遗传学终点分为5类:

①DNA原始损伤(形成加合物,断裂,交联);②基因突变;

③染色体畸变;④染色体组畸变。

遗传毒理学成套项目中试验入选的原则:

1. 同时反映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染色体分离异常及原发性DNA损伤等每一类型

的遗传学终点

2. 物种:动物、细胞;原核生物、真核细胞;细菌、动物细胞、人体细胞

3. 体内、体外试验配合

4. 体细胞、生殖细胞

16、常用的致突变试验

(一)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

Ames test定义: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利用突变体的测验菌株,观察受试物能否纠正或补偿突变体所携带的突变改变,判断其致突变性,鼠伤寒沙门菌突变试验是最广泛的Ames试验。

常用的菌株有鼠伤寒沙门菌和大肠杆菌。指示微生物:鼠伤寒沙门菌组氨酸缺陷型突变株。鼠伤寒沙门菌突变试验是应用最广泛的检测基因突变的方法。

原理:是人工诱变的突变株在组氨酸操纵子中有一个突变,突变的菌株必需依赖外源性组氨酸才能生长,而在无组氨酸的选择性培养基上不能存活,致突变物可使其基因发生回复突变,使它在缺乏组氨酸的培养基上也能生长。

外科题库及答案

外科题库 单项选择50道、判断题100道、填空题140道、名词解释20道、简答题20道 (一)单项选择题(50道) 1.颈部大静脉损伤出现严重的空气栓塞时的紧急处理是 A.结扎血管 B.吻合血管 C.右心室穿刺 D.损伤部位局部加压 E.气管插管正确答案:C 2.下列不属于颈部动脉损伤并发症的是 A.假性动脉瘤 B.皮下血肿 C.纵隔血肿 D.呼吸困难 E.空气栓塞正确答案:E 3.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的感染途径中,错误的是 A.病原菌由外界直接进入腹腔 B.空腔脏器穿孔 C.腹腔器官炎症蔓延扩散 D.腹壁血栓性静脉炎 E.经血运正确答案:D 4.甲状腺癌的常见病理类型不包括 A.乳头状腺癌 B.滤泡状腺癌 C.未分化癌 D.鳞癌 E.髓样癌正确答案:D 5.关于甲亢术后并发症的描述,正确的是 A.呼吸困难和窒息多由于排痰不畅 B.喉返神经损伤可引起饮水呛咳 C.喉上神经损伤可引起声音嘶哑 D.甲状腺危象可出现高热、脉快 E.手足抽搐是由于损伤了颈交感神经正确答案:D 6.关于乳腺囊性增生症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与内分泌功能失调有关 B.0~50岁妇女多见 C.常见于两侧乳房 D.乳房疼痛多在月经前和月经期加重 E.可见腺体组织的增生、萎缩、化生等病变 正确答案:E 7.临床上最常见的肠套叠类型是 A.空肠套入回肠 B.回肠套入回肠 C.回肠套入结肠 D.盲肠套入

回肠 E.结肠套入结肠正确答案:C 8.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变主要位于 A.大、中动脉 B.中小静脉 C.中小动静脉,而以动脉为主 D.中小动静脉,而以静脉为主 E.小动脉,而不发生于静脉 正确答案:C 9.判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闭塞部位的准确方法是 A.肢体位置试验 B.静脉注射硫酸镁10m C.仔细检查肢体各动脉搏动情况 D.行交感神经阻滞 E.行动脉造影正确答案:E 10.腹股沟直疝和斜疝的共同点是 A.都不易嵌顿B都应手术治疗 C.疝环都位于腹壁下动脉的内侧 D.疝囊均通过腹股沟管 E.腹股沟管的外环口均扩大正确答案:B 11.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的手术指征中,错误的是 A.弥漫性腹膜炎无局限趋势 B.观察12小时症状,体征加重 C.中毒症状明显,有休克表现 D.非手术治疗无效 E.原发性腹膜炎正确答案:E 12.下列关于动脉瘤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最典型的临床表现是搏动性肿块和舒张期杂音 B.手术是动脉瘤最有效的治疗方 C.在我国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 D.穿刺对于动脉瘤的诊断没有帮助 E.多发性动脉瘤,包括伴广泛性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均可手术治疗 正确答案:B 13.关于肝内胆管结石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属继发性胆管结石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B.一般不合并肝外胆管结石 C.一侧肝管阻塞可不出现黄疸 D.右侧肝较左侧肝多见 E.多有肝区疼痛和右上腹肿物出现 正确答案:C 14.下列关于肝损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医学影像诊断学考试题库

医学影像诊断学考试题库 医学影像学 标准化试题 A 型题: 1、 下列哪项不是骨肿瘤的基本 x 线征象。() A .骨质破坏 B ?软骨破坏 C ?椎旁脓肿 D .瘤骨和瘤软骨 E ?肿瘤的反应骨 2、 患者30岁,述膝关节间歇性隐痛,肿胀半年多, 触之有乒乓球感, 在 x 片上胫骨上端内侧呈膨胀性皂泡样骨质破坏, () A ?骨囊肿 B ?动脉瘤样骨囊肿 C ?软骨母细胞瘤 D ?熔骨型骨肉瘤 E ?骨巨细胞瘤 3、 骨巨细胞瘤的典型 x 线征象。() A ? 位于干骺端的膨胀性偏心性囊性骨质 破坏,内有 B ?远距骨干骺端的偏心性囊性骨质破坏, 边缘硬化。 C ? 骨端的囊性破坏区,其透亮区模糊,皮 质变薄。 D ?近距骨干骺端的中心性囊性骨质破坏,常伴有病理性骨折。 E ? 位于 骨骺处多发性骨质破坏,内有钙化。 4、 非骨化纤维瘤的好发部位是( ) A ? 胫骨近端及股骨远端。 B ? 胫骨远端 及股骨近端。 C ? 肱骨近端。 D ? 颅顶骨。 E ? 脊柱骨。 5、 骨肉瘤的好发年龄是( ) A .15岁以下。 B ?15-25 岁之间。 C ?20-40 岁之间。 D ? 婴幼儿。 E ?40 岁以上。 6、 从骨髓瘤的 x 线表现中,找出错误的( A ? 好发于颅骨,脊柱,骨盆,肋骨等部位。 B ? 骨质普遍稀疏。 C ? 颅骨呈多发性穿凿状骨质破坏。 D ? 脊柱侵蚀常破坏椎弓根。 E ? 肋骨呈膨胀性分房状骨质破坏。 7、 下述哪个肿瘤来源于骨髓及造血组织( A ?骨巨细胞瘤 B ? 骨样骨瘤。 C ?骨软骨瘤。 D ? 尤文氏瘤 E ? 动脉瘤样骨囊肿。 &骨肉瘤的最主要的 x 线征象() A .骨质破坏 B .软组织肿块。 C .codman 氏三角。 D .软骨破坏 E .骨肿瘤骨。 9、 下列哪项临床表现对诊断骨髓瘤最有价值: A . 50岁以上的男性 B .全身性疼痛 C . 尿中出现本周蛋白 D .进行性贫血 E.血清钙及球蛋白升高 10、 X 线表现的严重程度与患者的无明显临床症状不相称, 转移之特征 A. 乳癌骨转移 B. 甲状腺癌骨转移 C. 前列腺癌骨转移 D. 鼻烟癌骨转移 查胫骨上端内侧肿胀, 横径大于纵径, 诊断为: 皂泡样骨间隔。 为下述何种肿瘤骨

中医外科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外科学试题 姓名:科室:分数: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寒痛表现为( B ) A.胀痛 B.酸痛 C.痛而喜按 D.跳痛 E.灼痛 2.阳证肿疡初期外敷宜用( B ) A.冲和膏 B.金黄膏 C.生肌白玉膏 D.生肌玉红膏 E.青黛膏 3.内痔分期的主要依据是( A ) A.脱出 B.疼痛 C.便血 D.患病时间 E.嵌顿 4.外疡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但主要是由于( B ) A.外感风温、风热 B.热毒、火毒 C.气郁、火郁 D.外感暑热 E.外感湿热之邪5外疡的辨证应首辨( C ) A.病因 B.经络 C.阴阳 D.部位 E.善恶顺逆 6.外疡致病因素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C ) A.外感六淫 B.感受特殊之毒 C.经络阻塞 D.情志内伤 E.外来伤害 7.饮食不节导致外疡发生的最常见病机为( E ) A.胃气不和 B.胃失和降 C.胃阴不足 D.胃热壅滞 E.湿热火毒内生 8.疖、痈、发是以什么命名( E ) A.疾病特性 B.病势缓急 C.症状 D.形态 E.范围大小 9.疮疡益气托毒法的代表方剂是( A ) A.托里消毒散 B.托里透脓散 C.仙方活命饮 D.透脓散 E.神功内托散 10.乳岩好发于( E )

A.青春期 B.妊娠期 C.哺乳期 D.幼儿期 E.绝经期 11.风肿的特点是( D ) A.肿块硬如棉、馒,有囊性感 B.坚硬如石 C.皮色发白微肿 D.漫肿宣浮 E.肿而木硬 12.引起疮疡的最常见外邪是( B ) A.气郁、火郁 B.热毒、火毒 C.风热、风温 D.淤血、寒湿 E.湿热、痰湿 13.阳疡初起除下列哪项外皆为顺证( D ) A.由小渐大 B.疮顶高突 C.掀红灼热 D.微红漫肿 E.根脚不散 14.红丝疔好发于( D ) A.前臂外侧 B.上肢 C.小腿外侧 D.小腿内侧 E.颈部两旁 15.有头疽的好发部位是( D ) A.臀部 B.面部 C.四肢 D.项背部 E.任何部位 16.下列哪项不是心善的依据( B ) A.精神爽快 B.身体轻便(肝) C.言语清亮 D.舌润不渴 E.寝寐安宁 17.阴证外疡初期外敷宜用( B ) A.太乙膏 B.回阳玉龙散 C.千捶膏 D.冲和膏 E.玉露膏 18.提脓祛腐药的主药是( C ) A.生石膏 B.熟石膏 C.升丹 D.白降丹 E.枯矾 19.欲取散瘀解毒作用时,箍围药宜用( E ) A.葱姜汁调 B.酒调 C.菊花汁调 D.冷茶水调 E.醋调 20.流痰的好发部位是( D ) A.四肢 B.肌肉 C.皮肉之间 D.骨与关节 E.躯干

医学影像学题库及答案

医学影像学题库及答案 第一章总论 一、填空题 1、医学影像学包括、、、和等项内容。 2、X线具有穿透性、、和、和电离效应等特性,它们分别 是、、和基础。 X线穿透性 受、和的影响。 3、在阅片时, 应分析病变的要点是、、 、、、和等。 4、人体组织器官有不同的和差,使透过人体后的剩余X线量不均匀。 5、人为引入一种物质到人体器官或间隙使其产生密度差异而形成的对比称对比。引入的这种物质称引入这种物质的方法称。 6、X线图像特点包括、、和等。 7、数字X线成像包括、和。 8、水的CT值为 HU,骨皮质的CT值约为 HU,空气的CT值约为 HU 9、在T1加权像上水和大部病变(如肿瘤.炎症.变性.坏死.液化.水肿)为即长T1信号。T1加权像上的即短T1信号通常为脂肪和亚急性血肿。在T2加权像上,水和大部分病变呈高信号即信号。

二、名词解释 人工对比自然对比 CT MRI PACS 介入放射学 CR DDR CT值 T1 T2 MRA T1WI T2WI

三、选择题(可单选或多选) 1、摄胸部平片显示心肺等结构属于()。 A、人工对比 B、天然对比 C、造影检查 D、特殊检查 2、最适合心血管造影的造影剂()。 A、硫酸钡 B、泛影葡胺 C、欧乃派克 D、碘化油 3、X线图像显示的不同灰度与X线透过的物质密度的关系是()。 A、物质密度高,吸收X线量多,显白影 B、物质密度低,吸收X线量少,显黑影 C、物质密度高,吸收X线量少,显黑影 D、物质密度低,吸收X线量多,显白影 4、CT值为负值可能为() A、脂肪 B、气体 C、肌肉组织 D、血液 5、数字X线成像特点是() A、数字化图像,清晰度、分辨率高,对比好。 B、曝光宽容度大: C、X线剂量低: D、多种后处理功能:调整窗位窗宽、图像放大等。 6、骨皮质在MRI图像上的表现正确的是() A、长T2信号 B、长T1信号 C、短T2信号 D、短T1信号 7、MRI在哪些方面优于CT() A、脑垂体病变 B、脊髓病变 C、肺内病变 D、关节积液 8、有关磁共振成像特点正确的是() A、磁共振信号高低与密度无关。 B、无骨伪影干扰 C、体内顺磁性金属异物不影响图像失真 D、自旋回波序列血管内流动的血液无信号

中南大学外科学总试题库

外科学总试题库 一.A型选择题 1.ARF时最需紧急处理的情况是( ) A、酸中毒 B、水中毒 C、高钾血症 D、感染 E、低钠血症 参考答案:C 2.不用造影剂而显示尿路梗阻部位及程度的检查是( ) A、CT B、KUB+IVP C、KUB D、肾图E、磁共振水成像 参考答案:E 3.患者腰部绞痛后突然无尿常提示( ) A、肾前性ARF B、肾后性ARF C、肾性ARF D、MOD E、ARDS 参考答案:B 4.MODS一期速发型的发生往往由于( ) A、原发急症甚轻 B、原发急症甚为严重 C、肾功能障碍 D、肺功能障碍 E、胃肠功能障碍 参考答案:B 5.发生MODS时,要待病变进展到相当程度方有明显临床表现的系统或器官是( ) A、心血管 B、肺 C、肝、胃肠和血液凝固系统 D、脑 E、肾 参考答案:C 6.关于MODS以下哪个是正确的( A、凡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要器官功能衰竭即是MODS B、肝脏损害往往是首发器官 C、全身性炎症反应(SIRS)只表现在感染而与损伤无关 D、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可触发(SIRS),但不会导致MODS E、以上都是错的参考答案:E 7.关于MODS以下叙述哪个是不正确的() A、当病人出现创伤、休克、严重脓毒症时,应警惕有可能并发MODS B、对病人的救治必须有整体观念 C、急性创伤时,只要出现呼吸困难,就可以诊断为ARDS D、病因治疗是防治MODS的首要措施 E、防治感染是预防MODS极为重要的措施 参考答案:C 8.关于多器管功能不全综合症(MODS)以下哪个是错误的() A、MODS常指急性疾病过程中发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主要器官功能不全 B、其特点之一是急性 C、死亡率高 D、凡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要器官功能不全就是MODS E、MODS最好的治疗是预防 参考答案:D 9.现在认识MSOF属于全身性病理连锁反应,受累的器官处于变化中,病变有轻有重,所以改称为( ) A、ARDS B、MODS C、ARF D、AOSC E、DIC 参考答案:B 10.MODS二期迟发型的形成往往由于( ) A、原发急症甚为严重 B、心衰 C、肾衰 D、继发感染特续存在毒素或抗原 E、肝衰 参考答案:D 11.ARF时,若尿素氮升高较肌酐明显,其比例>20时,提示( ) A、肾前性ARF B、肾后性ARF C、高分解代谢存在 D、低分解代谢存在 E、肾性ARF

医学影像学试题及答案

医学影像学试卷 单选题,(共25小题,每小题4分) 1. 下列哪种方法为颅脑疾病诊断的基本方法:( ) A. 脑室造影 B. 计算机体层 C. 头颅平片 D. 磁共振成像 E. 脑血管造影 2. 形成正位肺门阴影最重要的的解剖结构是:( ) A. 淋巴组织 B. 支气管动脉 C. 支气管 D. 肺动脉 E. 肺静脉 3. 下列那项不是成骨肉瘤的X线表现:( ) A. 死骨形成 B. 骨膜反应 C. 软组织肿块 D. 溶骨性骨破坏 E. 瘤骨形成 4. 下述心脏大血管的X线测量其正常值及意义哪项是错误的:( ) A. 肺动脉段基线大于6cm为异常

B. 心脏面积增大百分比小于等于10%无意义 C. 右肺下肺动脉的宽径大小1cm为扩张 D. 心脏横径与胸廓横径之比,正常不超过0.52 E. 心脏横径正常平均11.75±0.93cm 5. 肾结核平片征象:( ) A. 肾影倒"八字"形 B. 肾影不清 C. 病侧"肾下垂" D. 肾区可见不规则钙化灶 E. 肾外形不光整 6. 摄胸片,投照条件适当,显影液温度25℃,显影时间5分钟,会造成:( ) A. 影像对比度欠佳 B. 以上都不是 C. 影像灰雾过高 D. 影像层次不清 E. 影像模糊 7. 摄小儿胸部X线片时,有如下情况,请您找出错误者:( ) A. 不能坐立的婴幼儿,不一定用立位摄影 B. 正常胸腺有时会与心脏增大混淆 C. 用大毫安、短时间 D. 正常也可见气管移位,如头颈的扭转 E. 呼气和吸气相摄片无明显差别

8. X线表现为肺血少,左、右肺门不对称,左侧〉右侧,肺动脉段呈直立样突起,最可靠的诊断是:( ) A. 动脉导管未闭 B. 肺动脉狭窄 C. 肺心病 D. 高血压性心脏病 E. 主动脉缩窄 9.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病理变化特点是:( ) A. 以骨质破坏为主,周围伴骨质硬化 B. 局部骨质疏松 C. 以骨质增生硬化为主 D. 以骨质破坏为主,一般没有明显骨质增生硬化 E. 早期即有骨质破坏出现 10. 乳腺钼靶摄影最佳时间:( ) A. 月经期 B. 月经中期 C. 与经期无关 D. 月经干净后一周内 E. 月经前期 11. 三岁小儿,钡灌肠发现直肠局限性狭窄,近端肠管明显扩张,诊断应考虑为:( ) A. 先天性巨结肠

(完整word版)医学影像学试题(含答案)

. . 1.透视检查的基础是利用X线的是: A光学作用 B生物作用 C穿透作用 D电离作用 E荧光作用 2.CR与普通X线成像比较其优点,叙述错误的是: A提高了图像密度分辨率 B提高了图像显示能力 C降低X线曝光量 D提高了图像空间分 辨率 E曝光宽容度增加 3.蝶鞍侧位片可测量其前后径及深径,其平均值分别为: A10.5mm,9.5mm B11.7mm,9.5mm C12.0mm,10.0mm D5.0mm,10.0mm E10.0mm,20.0mm 4.观察上颌窦首选X线投照位置为: A头颅正位 B头颅侧位 C颅底位 D华氏位 E柯氏位 5.肺癌引起的阻塞性肺炎与一般肺炎区别有以下几点,不正确的是: A体积缩小 B有支气管充气征 C同一部位反复发作 D合并肿块 E常有淋巴结肿大 6.构成肺门阴影最主要的结构是: A肺动、静脉 B神经 C主支气管 D肺组织 E淋巴结 7.肺部空腔性病变常见于: A肺癌 B结核厚壁空洞 C虫蚀样空洞 D支气管扩张 E气胸 8.下列关于病变空洞的描述,错误的是: A肺气囊:薄壁空洞 B肺脓肿:均匀厚壁空洞 C浸润性肺结核:薄壁空洞,有卫星灶 D 肺癌:偏心空洞,有壁结节 E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纤维厚壁空洞 9.下列支气管扩张的影像特点,不正确的是: A局部肺纹理增多 B环状或蜂窝状影 C斑片状、索条样影 D可有葡萄征、手套征 E普通胸片正常可除外本病 10大叶性肺炎的典型影像学变化可见于病变的: A充血期 B实变期 C消散期 D消散期之初 E病变全程 11.肺内球形病灶称为肿块的直径应大于 A2cm B3cm C4cm D5cm E6cm 12.两肺粟粒性病变除肺结核外,还可见于: A小叶性肺炎 B过敏性肺炎 C支原体肺炎 D吸入性肺炎 E中央型肺癌 13.无壁空洞最常见于: A周围性肺癌 B干酪性肺炎 C肺转移瘤 D肺脓肿 E浸润性肺结核 14.粟粒型肺结核是指: . .专业资料. .

外科学医师题库试题

医师外科学题库试卷2 一.选择题:(请把答案填写在该题后面的表格中)A1型选择题(每题1分,共35分) 1.煮沸杀灭带有芽孢的细菌至少需要多长时间? A. 20min B.30min C.40min D.50min E.60min 2.手术区皮肤消毒范围应包括切口周围多少厘米 A.5cm B.10cm C.15cm D.20cm E.25cm 3.外科病人最容易引起的脱水类型是: A.高渗性脱水 B.等渗性脱水

C.低渗性脱水 D.水中毒 E.以上都不是 4.发热病人每升高1度每天应该多补充多少液体每公斤体重 A.10—15ml B.3—5ml C.4—6ml D.6—8ml E.以上均不是 5.低血钾时静脉补充钾盐,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严重缺钾时,每日可补充6—8g氯化钾 B.氯化钾的浓度不宜超过0.3% C.滴注速度每分钟不宜超过80滴 D.尿量充分时较为安全 E.严重缺钾病人,必要时可用10%氯化钾静推 6.幽门梗阻伴持续性呕吐可造成: A.低氯高钾碱中毒 B.低钾性酸中毒 C.低氯低钾酸中毒 D.低氯高纳碱中毒 E.低氯低钾碱中毒 7.有关输血适应症,下列那一项是错误的:

A.严重出血 B.纠正贫血或低蛋白血症 C.严重感染输入抗体补体 D.凝学异常补充各种凝血因子 E.增加营养素供应能量 8.休克代偿期的临床表现: A.血压稍低,脉快,脉压缩小 B.血压正常,脉速细,脉压缩小 C.血压稍低,脉快,脉压正常 D.血压稍升高,脉搏无变化,脉压缩小 E.血压稍升高,脉快,脉压变小 9.抗休克的首要而基本措施是: A.改善周围血管张力 B.改善心功能 C.补充血容量 D.纠正酸中毒 E.防止急性肾功能衰竭 10.心跳骤停紧急处理原则中,下列那项是错误的:A.迅速开始人工呼吸 B.待心电图确诊后开始心脏按压 C.立即开放静脉通路 D.心内注射强心药

《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性质:选修课 学分数:1.5 学时数:30 适用专业:护理专业 二、课程地位和任务 传染病护理学是内科护理学中分化出来的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主要研究传染病临床护理理论和实践。传染病护理是防治传染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至2009年9月,我国法定传染病已增至39种。在我国,传染病虽然已不再是引起死亡的首要原因,但是有些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狂犬病、结核病和感染性腹泻等仍然存在,严重危害人民健康;新发传染病如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热等,防治工作十分艰巨。 通过学习传染病护理学,使学生了解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要点;掌握传染病的评估要点、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健康教育以及传染病护理的基本技能,学会运用护理程序,对传染病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克服惧怕被传染的心理,培养高度责任心和同情心,真正关爱患者,积极配合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本大纲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的第五版《内科护理学》,适用于四年制本科护理学专业学生使用。传染病护理学分总论和各论部分,总论部分主要学习一些基本概念和传染病的共性,特征和规律,传染病的传染过程,流行过程,传染病的防治和护理等。各论部分重点介绍我国当前常见病的临床特点、流行特征、诊断、预防和护理等内容,同时关注学科进展和护理新理念、新技术,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拓展。 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讲授、自学、讨论、作业、角色互换、互动、幻灯、录像、实践等多种形式。 三、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知识目标:

1.理解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了解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及流行的基本条件。 2. 了解常见传染病的临床特征和预防措施。 3. 了解传染病护理的基本内容和工作方法,理解消毒、隔离方法和常见传染病的护理内容。 (二)能力目标: 1.能够初步辨认常见传染病的症状,提供基本的护理服务。 2.能够进行正确的卫生宣教和保健指导。 (三)素质目标: 1.能够科学、正确地认识传染病。 2.关爱传染病患者和病原携带者。 三、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概述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医学影像学试题库含答案

1.医学影像学图像特点,下面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 A、X线、CT、MR图像的黑白、明暗的对比取决于不同组织的密度和厚度 B、 X线图像是X线透过人体后,有组织和器官的重叠、图像放大或失真 C、组织密度越大,CT值越大 D、MR电信号越强,图像越白,电信号越弱,影像越黑 E、 MR图像可以反映组织内氢原子的分布及它在磁共振过程中的弛豫特性(T1,T2) 2.下列哪种说法不正确 E A、X线管电压愈高,X线波长愈短,X线穿透力愈强 B、X线管电压愈低,X线波长愈长,X线穿透力愈弱 C、物质的密度愈高,对X线吸收愈多,照片影像愈白 D、物质的密度愈低,对X线吸收愈少,照片影像愈黑 E、物质的厚度与其对X线吸收和照片影像的白黑成反比 3. X线摄影主要利用X线特性的 C A. 穿透性与荧光效应 B. 穿透性与电离效应 C. 穿透性与感光效应 D. 荧光效应与电离效应 E. 荧光效应与感光效应 4. X线在体内各部穿透力,由大到小的排列有以下几种,请指出正确者: E A:气体,液体及软组织,脂肪,骨骼 B:骨骼,脂肪,液体及软组织,气体 C:气体,脂肪,液体及软组织,骨骼 D:脂肪,气体,液体及软组织,骨骼 E:骨骼, 液体及软组织,脂肪,气体 5. 胸片常规正位摄片指的是 B A.立位前后位 B.立位后前位

C.卧位前后位 D.卧位后前位 E.右侧位 6.关于CT图像的特点,哪项是错误的 C A. CT图像系灰度图像 B. CT图像由像素按矩阵排列构成 C. 像素越大,数目越多,空间分辨力越高 D. 像素反映的是相应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 E. CT图像与X线图像所示的黑白影像一致 7、根据CT值的定义公式,空气的CT值为 D A.-700HU B.-800HU C.-900HU D.-1000HU E.-1100HU 8. MRI图像与CT图像相比,优越性表现为:E A. 断面图像 B. 数字图像 C. 灰度图像 D. 空间分辨力高 E. 软组织对比分辨力高 9 下列关于MR信号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 A T1WI上,T1时间越短信号越强;反之,T1时间越长信号越弱 B T1WI上,T1时间越短信号越弱;反之,T1时间越长信号越强 C T2WI上,T2时间越长信号越弱;反之,T2加时间越短信号越强 D 脂肪的T1短,显示为低信号 E 水的T2长,显示为低信号 10.下面的磁共振应用,哪一项不属磁共振功能成像 E A. 磁共振弥散成像(DWI) B. 磁共振灌注成像 (PWI)

(完整版)医学影像学试题(答案)

医学影像学试卷 适用范围:__________ 出题教师:__________ 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60 分钟;书写要工整、清楚、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一、填空题,根据题意,将正确答案补充完整(本大题满分10分,每小题2 分) 1. 在CT纵隔窗图象上主肺动脉窗平面,显示的主要大血管有:( )、 ( )、( )。 2. 骨膜增生又称骨膜反应,是因骨膜受到刺激,其内层的( )活动 增加而产生的( )。X线上常表现为与骨皮质平行的线状、层状或 ( )状,已形成的骨膜新生骨可重新被破坏,破坏区两端残留骨膜反应 呈三角形或袖口状,称为( )。 3. 输尿管结石的好发部位( )、( )和 ( )。 4. 胃溃疡之龛影在切线位X线片上的特征是( ) ,边缘光 整,形状较规则,( ),可有( ) 、狭颈征、项圈征出 现。

5. MRI对( )、( )的显示不如X线和CT。 二、单选题,以下各题有多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选择正确答案(本大题满分30分,每小题1.5分) 1. 下列哪种方法为颅脑疾病诊断的基本方法:( ) A. 脑室造影 B. 计算机体层 C. 头颅平片 D. 磁共振成像 E. 脑血管造影 2. 形成正位肺门阴影最重要的的解剖结构是:( ) A. 淋巴组织 B. 支气管动脉 C. 支气管 D. 肺动脉 E. 肺静脉 3. 下列哪项不是逆行肾盂造影的优点:( )

A. 不通过血液循环,全身反应少 B. 禁忌症少 C. 造影剂量少,显影清楚 D. 能同时了解肾功能情况 E. 碘过敏者同样可以运用 4. 下列那项不是成骨肉瘤的X线表现:( ) A. 死骨形成 B. 骨膜反应 C. 软组织肿块 D. 溶骨性骨破坏 E. 瘤骨形成 5. 对冠心病室壁瘤诊断最可靠的方法是:( ) A. 透视 B. 冠状动脉造影 C. 左心室造影 D. 右心室造影 E. 摄片 6. 用X线证实少量胸水时,以下哪种摄影方法最好:( ) A. 健侧向下侧卧侧位

外科学考试试题库及答案_非常给力版

考试题库及答案(外科第二部分) 以下每一考题以下有A、B、C、D、E 5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一个最佳答案1.等渗性脱水病人,如大量输人生理盐水治疗可导致 A.低氯血症 B.低钙血症 C.低钾血症 D.高钾血症 E.高氯血症 2.人体酸碱平衡的调节主要依靠 A.泌尿系统调节固定酸 B.血液缓冲系统 C.呼吸系统排出挥发酸 D.以上三者共同作用 E.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和抗利尿激素的共同作用 3.下列哪一个选项为低钾区别于高钾的心电图表现 A.QT间期延长 B.U波 C.QT间期延长 D.QRS增宽 E.以上均不是 4.关于补钾原则,下列哪种说法正确 A. 补钾的浓度宜低于0.3% B. 补钾的速度一般不宜超过20mmol/h C.每日补钾量不宜超过100~200mmol D.每小时尿量超过40ml后,再从静脉输给氯化钾溶液 E.以上各项均对 5.下列哪一项为自体输血的适应证 A.胸、腹腔开放性损伤,超过4小时以上者 B.合并阻塞性肺部疾病、肝肾功能不全或原有贫血者 C.脓毒血症或茵血症者 D.异位妊娠破裂 E.凝血因子缺乏者 6.造成休克死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呼吸困难综合征 B.急性心肌梗塞 C.急性肾功能衰竭 D.脑疝 E.急性肝功能衰竭 7.在休克监测中,哪项观察结果表示预后极差甚至死亡率可达100%

A.中心静脉压低于0.49KPa B.肺动脉楔压超过4.OKPa C.乳酸盐浓度超过8mmol/L D.动脉二氧化碳分压高于5.33KPa E.血小板计数低于8.0×10 10/L 8.如未发生休克,休克指数应是 A.0.1 B.0.5 C.1.0 D.1.5 E.2.0 9.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如发生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宜首选A.肾上腺素 B.阿托品 C.氯化钙 D.利多卡因 E.碳酸氢钠 10.下列哪一个手术属于择期手术 A.脾破裂 B.乳癌根治术 C.嵌顿疝 D.绞窄疝 E.胃溃疡的胃大部切除术 11.下列各项感染中,哪一种属于特异性感染 A.大叶性肺炎 B. 肝脓肿 C.唇痈 D.新生儿皮下坏疽 E.肺结核球 12.下列哪一项是深部脓肿的特点 A.局部隆起 B.有波动感 C.在疼痛区的某一部位可出现凹陷性水肿 D.有红、肿、热、痛的典型症状 E.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压之剧痛 13.引起甲沟炎的常见致病菌为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β—溶血性链球菌 C.大肠杆菌

医学影像学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

医学影像学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 颅脑 1、基底节通常不包括哪一种核团:(B) A.尾状核 B.丘脑 C.豆状核 D.屏状核 E.杏仁核 2、颅内最常见的生理钙化是:(C) A.大脑镰钙化 B.床突间韧带钙化 C.松果体钙化 D.脉络膜丛钙化 E. 苍白球 3、头颅CT横断面可见与鞍上池外侧角相连的是:(D) A.侧裂池 B.纵裂池 C.脚间池 D.环池 E.大脑大静脉池 4、蝶鞍侧位片上可测量其前后径及深径,其平均值分别为(C) A. 10.5cm,9.5 cm B.5 cm,10 cm

C. 11.5 cm,9.5 cm D. 10 cm,20 cm F.12 cm,10 cm 5、关于蝶鞍的X线描述哪项正确?(B、D) A.其前界为鞍结节 B.后壁为后床突 C.鞍背可见气化现象 D.观察蝶鞍最好的位置为20°后前位 E.CT平扫可见鞍结节和鞍背之间低密度间隙为垂体窝 6、椎动脉最大颅内的分支为:(C) A.小脑前下动脉 B.大脑后动脉 C.小脑后下动脉 D.小脑上动脉 E.后交通动脉 7、亨氏暗区为(A) A.颅脑CT扫描两侧岩骨后缘之间横行的带状低密度伪影 B.颅脑CT扫描由枕骨结节自后向前放射状高密度影 C.颅脑CT扫描两侧岩骨后缘之间横行的带状高密度伪影 D.颅脑CT扫描由枕骨结节自后向前放射状低密度影 E.颅脑CT扫描两侧岩骨后缘之间纵行的带状高密度伪影 8、脑血管造影的微血管期血管网最丰富的部位是:

A.脑实质 B.胼胝体 C.脑皮质和基底节区 D.皮髓质交界区 E.以上都不是 9、以下哪个孔裂位于中颅窝? A. 盲孔 B. 圆孔 C. 筛孔 D. 舌下孔 F.颈静脉孔 10、图中所示标示解剖结构不正确的为(E) A.尾状核头部 B.内囊前肢 C.侧脑室前角 D.丘脑 E.豆状核 11、关于卵圆孔的描述下列那项不正确(D) A.位于蝶骨大翼后外部 B.内有三叉神经的第三支通过 C.颏顶位观察两侧卵圆孔不对称 D.孔的前外缘模糊,后内缘清晰 E.平均横径2.3mm。

外科学试题库

外科学试题库 外科学试题库汇总 外科学总论 A1(型题) 1。维持体液平衡,保持内环境稳定,机体主要通过下面哪个系统或器官 D 低 A、神经系统 B、内分泌系统C、下丘脑—-垂体后叶一抗利尿激素系统 D、肾E、肾素——醛固硐系统 2。血浆渗透压得变化只有多少时,即可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得调节B 低 A、不足1%B、±2% C、不足3%D、不足5%E、5%以上 3.低钾血症最初表现就是C低 A、口苦 B、恶心、呕吐 C、肌无力 D、肠麻痹 E、心电图出现T波降低、变宽、倒置等 4.下列哪一种反应为输血时最常见得并发症 A 低 A、非溶血性发热反应B、变态反应与过敏反应C、溶血反应D、细菌污染反应 E、酸碱平衡失调 5.心脏复苏时最常用、效果最好得药物就是 C 低 A、利多卡因 B、碳酸氢钠 C、肾上腺素D、氯化钙E、阿托

品 6。下列哪个选项就是引起手术后恶心、呕吐得常见原因C低A、颅内压增高B、急性胃扩张C、麻醉反应D、肠梗阻E、糖尿病酸中毒 7。下列关于肿瘤细胞在组织化学方面变化得说法,正确得就是 B 低 A、脱氧核糖核酸(DNA)含量减少B、核糖核酸(RNA)含量增多C、骨肉瘤得细胞得碱性磷酸酶活性减弱D、肝癌细胞得脱氢酶活性减弱 E、肺磷状细胞癌细胞得脂酶活性随分化程度降低而增强 8.氮芥属于A低 A、细胞毒素类药物B、激素类药物C、生物碱类药物D、抗生素类药物 E、抗代谢类药物 9.如长期应用速尿易导致 D 低 A、代谢性酸中毒 B、呼吸性酸中毒C、呼吸性碱中毒D、低氯性碱中毒 E、低氯性酸中毒 10。幽门梗阻得病人,因长期呕吐常易发生 A 低 A、低钾低氯性碱中毒B、低钾高氯性碱中毒C、高钾高氯性碱中毒 D、高钾低氯性碱中毒E、高钾高氯性酸中毒

医学影像学试题(含答案)

1.透视检查的基础是利用X线的是: A光学作用B生物作用C穿透作用D电离作用E荧光作用 2.CR与普通X线成像比较其优点,叙述错误的是: A提高了图像密度分辨率B提高了图像显示能力C降低X线曝光量D提高了图像空间分辨率E曝光宽容度增加 3.蝶鞍侧位片可测量其前后径及深径,其平均值分别为: A10.5mm,9.5mm B11.7mm,9.5mm C12.0mm,10.0mm D5.0mm,10.0mm E10.0mm,20.0mm 4.观察上颌窦首选X线投照位置为: A头颅正位B头颅侧位C颅底位D华氏位E柯氏位 5.肺癌引起的阻塞性肺炎与一般肺炎区别有以下几点,不正确的是: A体积缩小B有支气管充气征C同一部位反复发作D合并肿块E常有淋巴结肿大 6.构成肺门阴影最主要的结构是: A肺动、静脉B神经C主支气管D肺组织E淋巴结 7.肺部空腔性病变常见于: A肺癌B结核厚壁空洞C虫蚀样空洞D支气管扩张E气胸 8.下列关于病变空洞的描述,错误的是: A肺气囊:薄壁空洞B肺脓肿:均匀厚壁空洞C浸润性肺结核:薄壁空洞,有卫星灶D 肺癌:偏心空洞,有壁结节 E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纤维厚壁空洞 9.下列支气管扩张的影像特点,不正确的是: A局部肺纹理增多B环状或蜂窝状影C斑片状、索条样影D可有葡萄征、手套征E 普通胸片正常可除外本病 10大叶性肺炎的典型影像学变化可见于病变的: A充血期B实变期C消散期D消散期之初E病变全程 11.肺内球形病灶称为肿块的直径应大于 A2cm B3cm C4cm D5cm E6cm 12.两肺粟粒性病变除肺结核外,还可见于: A小叶性肺炎B过敏性肺炎C支原体肺炎D吸入性肺炎E中央型肺癌 13.无壁空洞最常见于: A周围性肺癌B干酪性肺炎C肺转移瘤D肺脓肿E浸润性肺结核

医学影像学试题库汇总[1]

医学影像学试题库汇总 X线试题库 一、概念题: 1、血管造影: 就是将水溶性碘对比剂注人血管内,使血管显影的X线检查方法。 2、平片:人体组织结构基于密度上的差别,可产生X线对比,这种自然存在的差别,称之为自然对比,依靠自然对比所获的X线图像,常称之为平片。 3、骨龄: 在骨的发育过程中,骨的原始骨化中心与继发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骨骺与干骺端骨性愈合的时间及其形态的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以时间(月与年)来表示即骨龄。 4、骨质疏松:指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与钙盐都减少,但骨的有机成分与钙盐含量比例仍正常。 5、骨质软化: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 6、骨质破坏:就是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骨组织的消失。 7、骨质增生:就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量的增多。组织学上可见骨皮质增厚、骨小梁增粗增多,这就是成骨增多或破骨减少或两者同时存在所致。 8、骨质坏死:就是骨组织局部代谢的停止,坏死的骨质称为死骨。 9.Colles骨折:为桡骨远端2~3cm以内的横行或粉碎骨折,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断端向掌侧成角畸形,可伴尺骨茎突骨折。 10、骨“气鼓”:结核侵犯短骨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常为多发,初期改变为骨质疏松,继而在骨内形成囊性破坏,骨皮质变薄,骨干膨胀,故又有骨囊样结核与骨“气鼓”之称。 11、Codman三角:恶性骨肿瘤常有广泛的不同形式的骨膜新生骨,而且后者还可被肿瘤破坏,形成骨膜三角或称Codman三角。 12、骨膜反应:就是因骨膜受刺激,骨膜水肿、增厚,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最终形成骨膜新生骨,通常表示有病变存在。 13、青枝骨折:骨骼柔韧性较大,外力不易使骨质完全断裂而形成不完全性骨折,仅表现为局部骨皮质与骨小梁的扭曲,瞧不见骨折线或只引起骨皮质发生皱折、凹陷或隆突,即青枝骨折。常见于儿童。 14.关节肿胀:由于关节积液或关节囊及其周围软组织充血、水肿、出血与炎症致关节肿大。 15.关节破坏:就是关节软骨及其下方的骨性关节面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侵犯、代替所致 16.关节退行性变:软骨变性、坏死与溶解,并逐渐为纤维组织或纤维软骨所取代,引起关节间隙狭窄。骨性关节面骨质增生硬化,骨赘形成,关节囊肥厚、韧带骨化。 17.关节脱位:就是关节骨端的脱离、错位。有完全脱位与半脱位两种。 18.关节强直:可分为骨性与纤维性两种,骨性强直就是关节明显破坏后,关节骨端由骨组织所连接。纤维性强直就是关节破坏后,关节骨端由纤维组织所连接。 19.肺纹理:在充满气体的肺野,可见自肺门向外呈放射分布的树枝状影,称为肺纹理。肺纹理由肺血管、支气管及淋巴管所组成。两肺纹理呈树枝状阴影,由肺门向外围延伸,近端粗,远端细,内带显著,中带较细小,外带几乎消失。正常时止于脏层胸膜下1~2cm处。 20.空气支气管征:当实变区内有较大的含气支气管时,因其与实变肺组织形成对比,故可见支气管影像,称为空气支气管征。

医学影像学考试试题及答案大全(三)

医学影像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X射线管的负极,包括灯丝和聚焦罩两部分。 2、想获得大的管电流需要选取大的管电压和灯丝的温度。 3、在普通X射线摄影中,用钨作为阳极靶。 4、高速运动的电子与靶物质相互作用时,其能量损失分为__碰撞损失__和__辐射损失__. 5、X射线在空间某一点的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X射线传播方向上的单位面积上的光子数量与能量乘积的总和。 6、在医学应用中,常用X射线的量和质来表示X射线的强度,量是质是光子数。 7、在X射线野中靠近阳极侧的有效焦点比靠近阴极侧的要小。 8、光电质量衰减系数与原子序数、光子能量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_ μτ/ρ Z3/(hυ)3_____。 9、康普顿质量衰减系数与入射光子能量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_ μc/ρ 1/(hυ)3____。 10、康普顿效应发生的概率与原子序数Z无关,仅与物质的___每克电子数___有关。 11、电子对质量衰减系数与原子序数的光子能量的关系可表示为__ 当hυ>2m e c2_时,__μp/ρ Z hυ 当hυ>>2m e c2 _时,μp/ρ Zln(hυ)________________。 12、在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时,整个诊断X射线的能量范围内

都有__ 10keV-100keV __产生,所占比例很小,对辐射屏蔽的影响不大。 13、在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时,总的衰减系数μ/ρ=_μτ/ρ+μc/ρ+μp/ρ+μcoh/ρ____。 14、在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时,在10keV~100MeV能量范围的低能端部分_____光电__效应占优势,中间部分____康普顿___效应占优势,高能端部分___电子对___效应占优势。 15、宽束X射线是指含有____散射____的X射线束。 16、滤过是把X射线束中的____低能成分___吸收掉。 17、滤过分为___固有滤过___和___附加滤过___。 18、X射线传播过程中的强度减弱,包括距离所致的____扩散___衰减和物质所致的_____吸收____衰减. 19、X射线影像是人体的不同组织对射线____衰减___的结果。 20、增感屏—胶片组合体在应用时,胶片的光密度直接取自X射线的能量不足___10%__,其余的光密度都是靠___增感屏受激后发出的可见光获得的。 21、量化后的___整数灰度值__又称为灰度级或灰阶,灰度级之间的最小变化称为____灰度分辨率___。 22、每个单独像素的大小决定图像的____细节可见度____. 23、CR系统X射线照射量与发射的荧光强度呈___五位数___的直线相关。 24、X-CT的本质是___衰减系数___成像.

医学影像诊断学考试题库完整

医学影像诊断学考试题库(骨肿瘤)[晋副高得必瞧] 医学影像学标准化试题(骨肿瘤) A型题: 1、下列哪项不就是骨肿瘤得基本x线征象。( ) A、骨质破坏B、软骨破坏C、椎旁脓肿 D、瘤骨与瘤软骨E、肿瘤得反应骨 2、患者30岁,述膝关节间歇性隐痛,肿胀半年多,查胫骨上端内侧肿胀,触之有乒乓球感,在x片上胫骨上端内侧呈膨胀性皂泡样骨质破坏,横径大于纵径,诊断为:( ) A、骨囊肿B、动脉瘤样骨囊肿C、软骨母细胞瘤 D、熔骨型骨肉瘤E、骨巨细胞瘤 3、骨巨细胞瘤得典型x线征象。( ) A、位于干骺端得膨胀性偏心性囊性骨质破坏,内有皂泡样骨间隔。 B、远距骨干骺端得偏心性囊性骨质破坏,边缘硬化。 C、骨端得囊性破坏区,其透亮区模糊,皮质变薄。 D、近距骨干骺端得中心性囊性骨质破坏,常伴有病理性骨折。 E、位于骨骺处多发性骨质破坏,内有钙化。 4、非骨化纤维瘤得好发部位就是( ) A、胫骨近端及股骨远端。 B、胫骨远端及股骨近端。 C、肱骨近端。 D、颅顶骨。 E、脊柱骨。 5、骨肉瘤得好发年龄就是( ) A、15岁以下。 B、1525岁之间。 C、2040岁之间。 D、婴幼儿。 E、40岁以上。 6、从骨髓瘤得x线表现中,找出错误得( ) A、好发于颅骨,脊柱,骨盆,肋骨等部位。 B、骨质普遍稀疏。 C、颅骨呈多发性穿凿状骨质破坏。 D、脊柱侵蚀常破坏椎弓根。 E、肋骨呈膨胀性分房状骨质破坏。 7、下述哪个肿瘤来源于骨髓及造血组织( ) A、骨巨细胞瘤 B、骨样骨瘤。 C、骨软骨瘤。 D、尤文氏瘤 E、动脉瘤样骨囊肿。 8、骨肉瘤得最主要得x线征象( ) A、骨质破坏 B、软组织肿块。 C、codman氏三角。

医学影像学期末试题题库

骨关节系统 一、名词解释: 1.骨质疏松: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但骨内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 正常。 2.骨质软化: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或新生的类 骨上矿物盐沉着不足。 3.骨质破坏:局部骨组织吸收而被病变组织所替代。 4.骨质坏死:骨组织局部代谢停止,坏死的骨为死骨。 5.骨质增生硬化:一定单位体积内骨量的增多,多为机体代偿性反 应,少数为病变本身成骨(肿瘤骨)。 6.骨膜增生:骨膜受刺激,骨膜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引起的骨膜生骨,通常表示有病 变存在。 7.Codman三角:恶性骨肿瘤常有广泛骨膜增生,骨膜新生骨可被肿瘤破坏,仅在增生 的骨膜边缘形成残存三角形结构,称为Codman三角。 二、填空 1.骨质疏松最常见的并发症为骨折。 2.判断长骨骨折断端移位时,以骨折近端为准,判断骨折远端移位方向和程度。 3.儿童最常见的两种骨折类型为青枝骨折和骺离骨折。 4.腕关节Colles骨折是指位于腕关节面上方2-3 cm处的骨折。 5.老年人骨盆区最常见的骨折是股骨颈骨折,骨折后容易并发股骨头缺血性 坏死。 6.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典型X线表现是病灶内出现死骨。 7.化脓性关节炎好发于关节承重(或中心)部位,关节结核好发于关节边缘部 位。 8.骨肿瘤的基本X线表现有:骨质破坏、成骨反应、骨皮质缺损、骨膜反应、肿 瘤骨、软组织肿块。 9.骨巨细胞瘤好发于长骨骨端,骨肉瘤好发于长骨干骺端。 10.椎体转移瘤在X光片的正位像上典型改变为椎弓根破坏,边缘不规则、不完整。 三、选择题 1.骨软化的特征性并发症是: ( c) a、骨折 b、畸形 c、假性骨折 d、骨坏死 2. 根据复位后稳定性来分,长骨骨折分为: (c) a、闭合性与开放性骨折 b、完全性与不完全性骨折 c、稳定性与不稳定性骨折 d、简单骨折与复杂骨折 3.脊椎骨折好发部位: (b) a、颈椎上段 b、胸腰段 c、胸椎 d、骶尾段 4.椎体附件骨折用 (b) 检查更清晰。 a、X线 b、CT c、MRI d、以上均可 5.脊椎外伤时,观察脊髓损伤和椎管压迫程度应使用(c) a、X线 b、CT c、MRI d、以上均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