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北省棉花产业生产手册

湖北省棉花产业生产手册

湖北省棉花产业生产手册
湖北省棉花产业生产手册

棉花产业

第一章棉花产业地位与作用

一、棉花是多用途经济作物

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棉花全身是宝,但以收获使用子棉中的棉纤维(俗称皮棉)为主。子棉经轧花除获得皮棉(子棉含40%左右棉纤维)外,还有60%左右的棉籽,棉籽粗加工可得到棉短绒、棉籽壳、棉籽饼、棉籽油等副产品,棉花除收获籽棉外,还有大量的棉秆。据估算,每生产50公斤皮棉,其相伴的棉副产品为棉秆200公斤,棉短绒7公斤,棉籽77.5公斤,其中棉籽壳33公斤,棉饼31公斤,棉籽油13.5公斤。这些产品数量极大,用途广泛。

棉纤维通气柔软,保暖性好,容易着色,是理想的天然织物,是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目前在纺织原料中所占比重约为50%左右。

棉花产品除了纺纱织布和服装外,还广泛应用于医药、卫生、化工、国防、造纸、化纤等重要领域,因而是重要的战略资源物资。比如:

棉短绒可用来生产无纺布、棉毯、绒衣、绒布、高级纸、人造丝、人造毛、漆和多种化学纤维素;棉籽壳既是廉价的化工原料,又是生产多种食用菌和药用菌十分经济的天然培养基。

棉籽壳经过一系列化工处理,可生产出糠醛、丁醇、丙酮、甘油、醋酸等十多种有用的化学产品。用棉籽壳作为培养基,可生产平菇、木耳、灵芝、香菇、凤尾菇、猴头菇等10多种食用菌和药用菌。

棉籽油是世界八大植物食用油之一。剥绒棉籽含油率一般达18-20%,不亚于大豆。脱壳棉籽仁含油率则高达35%以上,能与花生和油菜媲美。在几种主要食用植物油中,由于棉籽油富含亚油酸和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被视为高质量食用油。经常食用棉籽油,有利于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棉籽油除了食用外,还是重要的精细化工原料,用来生产肥皂、护肤脂、腊烛、润滑油、炸药和医药。

除壳棉籽仁含蛋白质30-50%,榨过油的棉仁饼和脱脂棉仁粉,蛋白质含量可高达43-50%,比稻米、小麦或玉米高3倍以上,而且各种氨基酸的组成相当接近理想蛋白质,尤其是富含赖氨酸,其在氨基酸组分中约占6%左右,较稻米、小麦等要高得多,此外,棉饼蛋白质富含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虽然棉仁饼和棉籽饼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但目前的棉花的栽培品种其棉籽仁都含有相当数量的棉

酚,使其应用受到制约,棉酚能使单胃动物中毒,却可被反刍动物胃里分泌出的酵素所分解。

棉秆俗称棉柴,棉区通常用作燃料。棉秆芯及棉秆皮分别含纤维素59.5%和62.8%,棉秆纤维可用来制作麻袋和绳索。棉秆纤维也是造纸原料,特别适于制造坚实耐用的牛皮纸和工业包装纸,棉秆还可以加工成棉纤维胶合板,提取多种有机酸,还可以粉碎后用作食用菌培养基。

因此,棉花产品既是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同时也是油脂与化学工业、医药与卫生工业、食品与饲料工业、国防和建材工业的重要原料。

二、棉花产业地位

我国植棉历史悠久,原产我国南方的棉花有4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棉花主要用来纺纱织布,元朝初,黄道婆改进纺织工艺,促进了江南植棉业和棉纺商贸的发展。建国以来,棉花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产业曾经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功不可没的传统产业,也是不可替代的优势产业。

(一)棉区政府和棉民收入重要来源

棉花是经济作物,是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是重要的战略物质。我国棉花生产大部分布局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棉花商品率在95%以上,计划经济时代,棉花生产是主产棉区的支柱产业,出售棉花是主产棉区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棉产区棉民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大力发展棉花生产,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战略需求作贡献。市场经济时期,棉区棉民在优化种植结构的前提下,根据种植习惯、生产条件以及棉花市场行情,发展棉花生产作为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以新疆为例,该区有50%的农户从事棉花生产,全区农户棉花收入占家庭现金收入的比重达到60%,兵团农户棉花收入占其现金收入的80%,2009年全区棉花产量占全国的40%。在这些地区,棉花已不是一个一般性的农业生产问题,还关系到边疆区域经济和社会政治稳定的问题。

(二)安排就业的重要门路

棉花产业链长,环节多,吸纳就业人数多。我国常年从事棉花种植的农户4000万左右,涉及约1.5亿人口,如新疆每年仅摘花就需要几十万内地的农民工;全国约有一万多家棉花收购加工企业,从业人员50万~60万人;纺织工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全行业就业人数约2000万人,70%是农民工。因此,稳定发展棉花生产可以有效缓解劳动力就业压力。

(三)出口创汇的主要产业

我国是纺织经济大国,纺织工业是我国的主要产业。纺织品服装一直是国家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计划经济时期,纺织品服装出口为国家换回大量外汇,迄今为止,仍是我国国际贸易的顺差大户。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纺织品服装出口创汇不断增长,1988年突破100亿美元,2000年达到520.8亿美元,2010年达到2065.3亿美元。纺织品服装出口一直在我国的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创汇占全国出口总值的20%左右,而且纺织品贸易顺差是全国出口顺差的主要来源。

湖北棉花除了满足本省用棉所需外,从1956起,每年都有棉花出口,原棉出口量居全国前列,1985年全省原棉出口达10.5万吨,创历史最好纪录,1985年棉花出口也达到2.701万吨。入世以前,棉花纺织品出口为主要行业,以2000年为例,纺织品出口创汇7.32亿美元,居全省行业第一位。

(四)曾经倍受重视的传统产业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在生产供应不足的计划经济时代,棉花作为战略性产业同粮食作物一样受到各级政府领导的高受重视,各级党政机关主要领导分管棉花生产工作,成立专门的棉花生产小组或棉花生产办公室等机构,国务院每年召开专门的棉花生产会议。

二是政策积极扶持。为了促进棉花生产,本着扶持棉花生产和“及时收购、统筹安排”,“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原则,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棉花生产发展的方针和政策措施。主要有:预购、统购、换购、返油、返饼、返籽政策;奖励布票、奖售粮食、奖售肥料和柴油的奖励政策;粮棉挂钩奖售粮的棉农口粮政策;由统一收购和供应价格政策逐步向合同定购价格、政府指导价和市场定价转变的棉花收购政策;以及扶持棉花技术改进的“对使用棉单位征收棉花生产技术改进费”的政策。

三是项目重点支持。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国家在实施了优质棉基地建设、棉花丰收计划、发展棉花生产专项资金等一批棉花生产与技术重大项目建设。以湖北省为例,1985-1997年间共有24个县、市和11个县、市农技中心,3 个教育培训学校,2 个棉花科研所纳入国家优质棉基地项目建设,截至2002年,中央和地方湖北省优质棉基地建设资金11731万元,其中中央投资5496万元。湖北省1987-1999年先后承担并组织实施9项全国棉花丰收计划项目,累计实施面积1929万亩,1989-2001年先后承担并组织实施30项省棉花丰收计划项目,累计实施面积1666.5万亩。1995年以来,我省先后承担了农业部“发展棉花生产专项资金”

项目上的9 个子项目,使用资金3009万元,主要用于棉花品种提纯复壮,棉种脱、包衣、包装及推广,棉种产业化,棉花产业化示范等。

(五)不可替代的优势产业

从消费的角度,棉花是天然纤维,棉花纤维自身具有吸湿、保暖和不带静电等优良特性,化学纤维无法模仿。由于经济收入的增加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趋向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对内衣和衬衣、床上枕巾等用品,妇女、老人和儿童等制品,更要求100纯棉。据预测,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原棉消费将以每年1.5%的速率增长,发展中国家将继续成为棉花最大生产国。

从生产角度,棉花是大田经济作物,比较效益较高。在大宗农产品生产中,大多数年份,植棉效益高于水稻等粮食作物生产效益。棉花亩平收入高,相对效益较好。以2009年湖北年报资料统计为例,棉花种植面积690万亩,占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6.1%,子棉产值92.7亿元,占农业产值的6.1%;亩平产值1342.9 元,是粮食作物的 1.6 倍,油料作物的2.1倍。如果加上棉副产品收入和棉田间作套种作物收入,经济效益则更为可观。

从加工角度,棉花纺织链条长,产业基础好,从业人员众多,技术先进,发展前景广阔。

第二章棉花产业特点

一、棉花生产投工和投入多

棉花生产周期长,从3月份备耕开始,4月份播种育苗,5月份大田移栽,5-9月份的大田中耕、除草、灭茬、施肥、化调、整枝、起垄、排渍、抗旱、防病和治虫等田间管理,以及从8至11月份的多次采摘,每亩需用工25个左右,约是小麦用工的4倍、玉米的3倍、水稻的2.5倍,精耕细作的高产棉田用工更多。棉花也是需要物资投入较多的作物,每亩种子、农药、化调、化除需投入300-600元,雇工采摘费用也达到每斤子棉0.7元以上。

在粮棉油等大宗农作物中,棉花也是目前机械化生产程度最低的作物之一。由于技术瓶颈,棉花在育苗移栽和采摘等主要费工费力生产环节不能象水稻、小麦那样实现机播机收轻简化生产,从而限制了棉花生产的发展。

二、棉花生产极不稳定

一是价格波动大。棉花价格波动频率快、幅度大。据国家发改委信息,2001/2002-2005/2006五个棉花年度,全国每50 公斤皮棉平均收购价格分别为390元、470

元、750元、540元和690元;据中国棉花协会统计数据分析,2006/2007-2010/2011四个棉花年度,全国平均每公斤籽棉收购价分别为5.28元、6.04元、4.88元、6.72元和10.94元。棉花价格年际间体现出一年提高一年降低的快频率波动,增幅最大为2010/2011年度比2009/2010提高70.4%,降幅最大为2004/2005年度比2003/2004年度减28%。

二是面积不稳。棉花面积对棉花价格的反映是最敏感也是最直接的。随着价格的剧烈波动,棉花面积也同样大幅度波动。比如湖北省2000-2009年的10年中,最小面积427万亩,最大面积814万亩,相差近一倍。

三是植棉效益不稳。由于棉价极不稳定,上年棉价上涨带来棉农植棉面积扩大,投入增加,而收获时棉价因供大于求回落,棉农往往增产不增收,减产大减收,或上年增收来年减收,或出现买棉难打白条现象。

三、棉花产业链条长而不紧

棉花种植和纺织加工历史悠久,棉花是商品率最高的经济作物。主产品皮棉产业链条包含棉花种植、收购、加工、储藏、运输、纺织、印染、服装、销售和出口等环节,同时,棉花主要主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利用还向医药、卫生、化工、食品等产业延伸,链条十分长,产业规模大,企业数量多,分布范围广,涉及人员多。棉花生产、流通、加工、外贸等几个环节应是棉花产业互为依存的有机整体,但是我省棉花产业关联度不强、产业链条不紧密,表现为生产、流通、加工及纺织等产业链各环节利益分配不均衡,收购和轧花企业不按质量标准收购和加工,致使棉纺企业不得不安排大量人员分捡整理原棉,增加企业生产成本。流通企业和用棉企业在棉花收储上也存在利益矛盾,未能形成紧密的利益关系,横向优势不能互补。特别是棉花生产与流通加工之间缺乏利益联系,订单收购很少,而且由于市场秩序不好,价格波动较大,收购合同难以履行。使处于产业链最末端、组织化程度低的棉农在利益分配中受惠最少,其投入产出比大大低于流通加工及纺织企业,利益缺乏保障。

四、棉花产业受国际市场影响大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棉花产业已与国际接轨,原棉需求和纺织品出口直接受国际市场影响。一方面我国原棉缺口大,约40%左右的原棉依赖国际市场,需要从美国等产棉大国进口,另一方面,我国棉花纺织用品主要出口欧美等国际市场,因此,棉花产业两头在外,棉花价格和纺织品价格受国际供求关系以及国际经济与金融危机影响大。

第三章棉花生产布局

一、全球棉花生产

世界植棉面积在4.5-5.5亿亩之间,单产水平在不断提高,新世纪前十年达到47.2公斤,皮棉总产1100万-2600万吨之间。

世界棉花大致分布在南纬32度至北纬47度,主要产棉国和地区多集中在北纬20-40度之间,占世界棉花总量的70%以上。全球约100多个国家种植棉花,主要集中在亚洲和北美洲,该两洲产量占全球的80%以上。种植面积大国有印度、美国、中国、巴基斯坦、乌斯别克斯坦等国,单产较高的国家有以色列、澳大利亚、西班牙、土耳其、中国,总产量较多的大国有中国、美国、印度、巴基斯坦、乌斯别克斯坦等国,消费量前三位是中国、印度和美国,进口前几位有中国、印度尼西亚和巴西,出口量最大的是美国、乌斯别克斯坦和澳大利亚。

世界、中国、湖北棉花面积、总产和单产水平变化(单位:万亩、万吨、公斤)

二、中国棉花生产

中国是全球产棉大国之一,本世纪头十年,植棉面积7717万亩,占全球的15.4%,次于印度位居第二;总产607万吨,占全球的26.1%,位居第一;单产78.6公斤,是产棉大国中单产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建国以来,我国棉花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本世纪头十年平均单产和总产分别比上世纪50年代提高了62.公斤和471.7万吨,分别增长了3.7倍和3.5倍。

我国棉花种植带大致分布在北纬18-46,东径76-124之间,全国主产棉省市区

有24个,进入新世纪,棉田面积在1500万亩以上的有新疆、山东、河北、河南,其中新疆为特大产棉区,面积和总产量最大比重高达35%-40%;棉田面积在400-750万亩的有湖北、安徽和江苏;面积在100-150万亩以上的有湖南、江西、山西和甘肃,面积在100万亩以下的有天津、陕西、浙江、四川和辽宁;其它分散产区有贵州、云南、广西、重庆、上海、海南、内蒙古和吉林等。

根据生态条件,我国棉花种植带划分为五个棉区,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北内陆三大棉区,北部特早熟棉区已缩减,华南棉区只有零星种植。黄河流域棉区是我国最大的产棉区,面积占44-45%,总产占40-43%,单产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00%,主要集中在黄淮海平原、华北和沿海;长江流域棉区是我国的第二大产棉区,面积占22-23%,总产占19-20%,单产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0%,主要集中在洞庭湖、江汉平原、沿江两岸、鄱阳湖和沿海;西北内陆棉区以新疆为主,面积占34-35%,总产占38-40%,单产水平最高,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0%,集中于南疆的塔里木盆地周缘,北疆的准噶尔盆地和天山北坡一带。

随着劳动力成本提高和城镇化、工业化步伐加快,东部沿海省份和经济发达地区植棉面积呈逐年减少趋势,中西部地区植棉面积呈恢复增长趋势。

三、湖北棉花生产

湖北是我国的产棉大省,21世纪头十年,我省年均植棉面积589.20万亩,占全国的7.6%,同上世纪相比,生产规模占全国的比重有所下降,近几年生产规模恢复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水平,面积达到800万亩左右,仍是全国的五大产棉大省之一,生产规模仅次新疆、山东、河南、河北,居长江流域棉区之首。年总产40万吨左右,占全国产量的6.6%以上。湖北曾经是我国的高产棉区之一,二十世纪棉花单产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本世纪头十年,棉花单产徘徊不前,平均只有67.7公斤,同上世纪90年代基本持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我省主产棉市县区有23 个,2000-2009年统计资料,棉田面积在40万亩以上的有天门、潜江和公安,20万亩以上有仙桃、监利、钟祥、枝江、汉川、松滋、黄梅和荆州区,10万亩以上的有洪湖、江陵、沙洋、石首、新洲、武穴、栆阳、襄州、麻城和宜城,8万亩以下的有老河口、随县等县市。

我省地处长江中游,属北亚热带气候,不仅光、热、水资源丰富,而且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具有得天独厚的植棉条件,并形成了江汉平原、鄂北和鄂东三大集中棉产区。江汉平原棉区位于我省中南部,耕地土壤深厚肥沃,保水、保肥能力强,年平均气温16.3℃,≥15℃的活动积温4450℃,棉花开花结铃季节平均

气温27.7℃,年日照时数1752-2046小时,棉花生育期4-10月,降水量828-1017mm,无霜期254-273天。本区棉花生产量、商品量均为全省三大棉区之首,也是全国著名的高产稳产商品棉区。天门、潜江、公安、汉川、监利、仙桃、钟祥、枝江、松滋、洪湖、江陵、沙洋、石首、荆州等14个县(市、区),2008-2009年,年均植棉面积414.7万亩,占全省棉田面积67.8%,棉花总产35.08 万吨,占全省棉花总产67.9%。

鄂东棉区位于我省东部,年平均气温16.6℃,≥15℃的活动积温4603℃,棉花开花结铃季节平均气温28.4℃,年日照时数1913-2086小时,棉花生育期4-10月降水量870-1032mm,无霜期239-278天。本区包括新洲、黄梅、麻城、武穴4个县(市、区),2000-2009年,年均植棉面积92.3万亩,占全省棉田面积15.1%;棉花总产8.13万吨,占全省皮棉总产15.4 %。

鄂北棉区位于我省中北部,年平均气温15.6℃,≥15℃的活动积温4259℃,棉花开花结铃季节平均气温27.1℃,年日照时数1914-2107小时,棉花生育期4-10月,降水量718-903mm,无霜期228-236天,本区包括枣阳、襄州、随县、宜城、老河口等5个县(市、区),2000-2009年,年均植棉面积103万亩,占全省棉田面积16.9 %,棉花总产8.8万吨,占全省皮棉总产16.7%。本区是我省三大棉区中产量最低的棉区,也是增产潜力最大的棉区。

第四章棉花加工现状

一、皮棉加工

湖北省棉花加工企业600多家,其中装备有400型打包机的企业141家,轧花厂加工能力可达70万吨,棉花加工能力远远超过原棉生产能力。

棉花轧花加工和流通产生明显的增值效应,按每吨皮棉加工增值1500-2000元,全省每年加工50万吨皮棉可以增加产值7.5-10亿元。

湖北棉花过去以品质优著称,纤维成熟度和强力明显优于其它棉区,素有纺织配棉“钢筋”的美誉。近几年,我省棉花加工企业经过改制,强化竞争和品牌意识,开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不断提升产量质量,目前,全省已拥有“八宝”、“银丰”、“棉都”等一批在国内知名度较高的原棉品牌。知名企业有湖北银丰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湖北银海棉业有限责任公司、枝江市白银纺贸有限责任公司、公安县楚都棉贸有限公司和应城市银海棉花有限公司等。

目前,我省棉花初加工企业小、多、乱,加工能力严重过剩等问题较突出。据统计,全省轧花厂已有600多家,按棉花年产量40万吨计,加工能力是产量的4倍,平均每个企业年收购、加工量不到360吨,有的实际加工量不足150吨。僧多粥少的格局造成大量加工设备使用效率低,加剧了资源争夺,增加了收购、加工环节的成本费用,既影响棉花加工质量,又造成棉花资源浪费,优棉不能优用。

二、种子加工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精加工包衣棉种的推广应用,特别是2000年以来,长江流域抗虫杂交棉的推广普及,我省棉种产业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棉种精加工率100%,杂交棉普及率达95%以上,湖北选育的杂交棉棉种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全省规模以上棉种企业12 家,平均每年生产杂交棉棉种600万公斤(约2000万包),以每包销售价50元计算,年棉种产值10亿元左右。全省棉种精加工企业10余家,棉种加工方法是首先采用剥绒机将棉籽剥绒2-3遍,然后采用稀硫酸或泡木酸两种方法脱绒,最后用种衣剂包衣。我省企业每年加工棉种700多万公斤,年加工增值3000多万元。著名的棉种企业和棉种品牌有湖北惠民种业生产的鄂杂棉10号F1,湖北省种子集团生产的铜杂411 F1,华之夏种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鄂杂棉29等。湖北省种子企业生产的种子不仅为我省棉花生产提供种源,同时也为全国各棉区提供大量的生产用种。

我省棉种加工企业同样存在产能过剩,加工时间短,企业吃不饱,效率低等问题。

三、棉副产品的加工

(一)商品棉籽粗加工

棉花收购加工企业,一般都对棉花主要副产品-棉籽进行粗加工利用,棉籽粗加工主要是剥绒和榨油,副产品主要有棉短绒、棉籽壳、棉籽油和棉籽饼。这些副产品,基本上以原料或粗制产品形式都得到充分利用。

全省每年生产约75万吨棉籽,可产棉短绒7万吨,按吨价10000元计,产值7亿元;可榨油12万多吨,按粗加工原油产值每吨8000元计算,年产值达到9.6亿元;棉籽饼产量37.5万吨,可作肥料和反刍动物的饲料,按吨价2000元计,产值7.5亿元;棉籽壳15万吨,棉籽壳用做培养食用菌的原料按吨价2000元计,产值3亿元。全部粗加工产值达到27.1亿元。

(二)棉副产品精加工。棉籽油经过精炼棉籽油配制成色拉油,棉籽壳培养食用菌,棉籽饼提取植物蛋白,棉短绒生产人造纤维、作高级纸、无纺布等,通过

这些综合利用工序,其产值可增加十倍以上,潜在产值达到270亿元以上;若经过化学处理,能提取100多种化合物,可生产1200种化学物质,其产值则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省棉副产品的精加工利用率较低,大量的粗加工产品以原料形式出售给外省企业,资源优势未能有效发展。

四、棉花纺织加工

加入WTO后,我省纺织工业快速发展,2009年底,我省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591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011亿元(2005年末只有422亿元),工业增加值302亿元,实现主营业收入930亿元,利润总额29.9亿元,从业人员39.19万人;分别占全省工业的6.6%、6.33%、6.25%、3.77%、和16.23%,占全国纺织工业的2.5%、2.45%、2.4%、1.88%和3.61%;综合经济指标排序居全国第八位,中部地区第二位。我省纺织工业2010年主营收入1311.5亿,首次突破千亿,同比增长45.5%,利润同比增长88.3%,是近20年来发展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一年,一年新增5家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已达8家。

(一)棉花纺纱品和服装

湖北既是产棉大省,同时也是纺织用棉大省。全省纺锭约为1000万枚左右(入关前约为330万枚),约占全国总纺锭的十分之一。加入WTO以来,纺织工业为我国的优势产业和最受产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时期,特别是我省作为优势原棉生产基地和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具有区位优势、人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较低等方面的优势,沿海一大批纺织服装企业纷纷落户湖北,进一步促进了我省纺织工业迅速发展。

棉纱、棉布和服装是我省纺织工业的主要产品,年产纱能力由2000年的60万吨发展到2009 年的158万吨,2009年生产布匹38.6亿米,服装5.2亿件,居全国第7位,服装业2009年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27%。

重点企业和品牌有:银河、孝棉、金安、枫树等企业培育纱线品牌,3542、3509、裕波、江南等企业培育高档坯布品牌,美尔雅、爱帝、猫人、美岛、美春、迈亚等企业培育服装和高档服装面料品牌。

棉纺织工业突出的不足是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技术含量低。

从总量规模上看,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等省2005年纺织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分别为4890亿元、4730亿元、2910亿元、2012亿元,而湖北仅为395亿元,2009年才达到1000亿以上的规模。从企业规模上看,我省1000万家纺企中,

绝大部分都是3万锭以下的小企业,而目前山东魏桥创业集团一家就超过600万锭,江苏华芳纺织股份公司超过200万锭。从技术上看,我省部分改制企业或未进行彻底改制的国有企业,还在大量使用高能耗、高污染等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如棉纺行业建国前生产的以及所有“1”字头型号纺纱和织造设备,A512型、A513型系列细纱机。从结构上看,目前我省纺织行业产品仍以传统的大路初加工和粗加工为主,高档次、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名优产品相对较少,印染面料产能不足,成为制约我省纺织工业的发展“瓶颈”;针织、色织、复制等行业仍处弱势地位。

(二)产业用纺织行业

近几年我省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异军突起,发展最为迅猛,形成了以医疗卫生用纺织品为主导,包括革基布、蓬帆布、包装、防护、过滤用纺织品等十大系列产品。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现有各类产业用纺织品企业440多户,产值超过12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7户,占全省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企业户数的10%以上;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4亿元,约占全省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的13%,产业用终端纺织品产量28万多吨,约占全省纤维加工量的20%。

湖北省是全国医疗卫生用纺织品最为集中地区之一,产量占全国1/3以上,占据全省产业用纺织品大半个江山。全省医疗卫生用纺织品纤维加工量为167304吨,其中纱布医用敷料74242万吨、卫生用纺织品达到93062吨。医用敷料主要有全棉系列的纱布片、腹部垫、手术巾、牙科片等,化纤无纺布系列的方块片、喉管片、术后片及医用护垫等。卫生用纺织品主要是由化纤型无纺布加工成衣帽、靴套、袖套、手套、床罩、床单、口罩等。湖北省医卫产品80%以上出口,主要销往欧盟、日本、美国、加拿大、中东、南非等国家和地区。

湖北省主要是生产革基布的机织基布,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纤维加工量为46277吨,约占全国革基布纤维加工量的10%;大量是被用于沙发、鞋材、人造革、装饰用革的基布,主要销往台湾、广东等地;还有一部分档次较高用于涂附模具底布,被湖北玉立、烟台北方等企业使用,约占全国涂附模具底布市场份额的30%。

在产业用纺织品产业发展中,湖北省涌现了一批骨干企业和重点产品,如医疗卫生用纺织品生产企业有:生产各类医用敷料的稳健医疗集团,生产纱布型医用敷料和水刺无纺布的枝江奥美公司。无纺布织制品生产企业有新发、宏祥、裕民等,生产高档SMMS非织布

有金龙王。生产革基布的企业有金福祥、沙洋富泰、武汉江南等公司。此外,博

奇公司开发生产高档轿车内装饰布,产量居全国前三位;湖北化纤集团开发生产玻璃纸和帘子布,金龙集团生产蓬帆布和灯箱布近万吨,金汉江生产的精制棉在全国有一席之地。

近几年来,全省产业用纺织品产业呈现出企业集聚、园区化和集群化的发展态势,形成了“一大集群、五个产品基地”。“一大集群”是指以彭场镇为核心仙桃非织布及其制品集群;“五个产品基地”是指宜昌市枝江和咸宁市崇阳医用药敷料、荆门市钟祥革基布、武汉市新洲区李集医用纱布和蔡甸区索河镇劳保手套等产品生产基地。

(三)印染

尽管我省纺织工业得到较快发展,但棉纺织工业仍以棉纱和织布为主,2008年全省印染布产量不到2亿米,2009印染布只有3.2亿米,严重制约产业链的延伸,以及全行业产品档次和附加值的提升。

印染行业仍大量采用74型染整生产线、落后型号的平网印花机、热熔染色机、热风布铗拉幅机、短环烘燥定型机及其他高能耗、高水耗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这些设备和工艺不仅效益低,产品质量差,还造成有限资源的大量浪费。

第五章市场分析预测

一、世界棉花生产与消费同步增长,进出口贸易同步增长

本世纪头十年,全球年均棉花生产量2315.9万吨,消费量2331.1万吨,生产与消费基本持平。与前十年同比,生产量与消费量增长率分别达到21.0%和24.2%。

生产与消费增长的同时,全球棉花贸易量也同步增长。60年以来,全球棉花出口原产地从50年代的31个增加到近十年的84个,表明棉花生产的国家和地区在增加;全球棉花进口目的地地从50年代的42个增加到近十年的98个,表明全球纺织业在扩张。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增长速度和全球经济复苏,棉花生产和消费将继续保持增长。

表全球棉花60年贸易、生产和消费变化单位:万吨、%

二、国产棉产不足需,需要进口补充

中国是原棉生产大国,2006-2010年年平均总产684.4万吨,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30%左右,同比2001-2005年平均总产542万吨,增幅达26.3%,其中最高年份2007年达到762万吨。中国也是原棉消费大国,2006-2010年年纺纱用棉1194万吨,消费量约占全球消费总量的450%左右,同比2001-2005年年平均纺纱用棉711万吨,增68.3%。产需对比,2006-2010年年平均需大于产512万吨,而且产需差呈逐年扩大的态势。我国原棉生产基本能满足国内用棉所需,产不足需,主要是由于纺织产能扩大,纺织品出口满足国际市场需求,同时由于我国棉价相对较高,棉“三丝”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弱,决定了我国原棉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

表2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棉纺产能变化对比

据统计,自2001年入世以来到2010年5月底,我国累计进口棉花1667万吨,

其中2006年进口最多达364万吨,占当年国内棉花产量的54%,占同期世界棉花贸易量的37%。进口棉花主要来自美国、印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其中进口美国棉花占40%以上。但由于大量进口棉花,使我国纺织工业快速发展带来的棉花市场消费空间被外棉挤占,国产棉花使用比例急剧下降。

2010年我国棉花减产,产需缺口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导致国内国际棉价大幅波动,棉价太高,超过了大多数纺织企业承受的极限。产需缺超过500万吨,将不利于棉花稳定生产和纺织工业健康发展。

三、随着消费水平增长,原棉缺口进一步扩大

据毛树春等的新近研究,“十二五”期间满足居民纺织品需求需新增皮棉100至800万吨。2007年,我国居民人均纺织品消费14.6公斤,人均年消费皮棉5.1-5.2公斤,按3%的增长率测算,2015年将达到18公斤(2007年美国42.7公斤),再按人口13.89亿人计算,需原棉800-850万吨。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十一五”平均700万吨左右的基础上新增加100万吨以上。若全球经济复苏,我国纺织品出口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

四、湖北棉花产销两旺,发展棉花尚有潜力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湖北棉花产业同我国棉花产业一样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我省现有纺锭约1000多万锭,纺纱能力达到200万吨左右,2009年实际纺纱158万吨,近几年我省棉花产量50万吨左右,远不能满足纺织工业用棉所需,按实际50%用棉纺纱比例,我省每年约需从省外调进原则棉29万吨左右。

我省植棉面积已恢复到接近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进一步扩大有难度,但我省棉花生产不平衡,单产水平差距大,平均单产水平较低,提高单产水平潜力大。若保持750万亩的面积,单产水平由70公斤提高到时85公斤,可增加棉花供应10多万吨。

第六章棉花产业发展趋势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纺织工业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释放出巨大的发展能量,面积恢复性增长,纺织加工能力成倍增长,棉花需求量、纺织品和服装出口连年增加,棉花产业经历了辉煌的十年超常发展时期。

一是纺织品服装出口一枝独秀。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占有率,连续十多年居全球之首,出口额由2001年530亿美元增加2009年的1670亿美元,年均增

长26.3%,出口额占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30%以上。二是纺纱产量连年增加。入世以来,纺纱能力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扩张,由2002年的4500万锭发展到2010年底的1.2亿锭以上,8年翻了一番还多,致使棉纱产量巨增,由2001年的760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2405万吨,年均增长近30%。三是纺纱用棉大幅度增加。纱产量大幅增加,带动棉花需求增加,纺纱用棉由2001/2002年度的591万吨增加到2009/2010年的1000万吨以上,年均增长9.9%。目前我国棉花消费量已占全球的40%。四是棉花需求量大幅度增加。我国已具备750万吨的棉花生产能力,棉花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同时我国棉花年需求量1000万吨以上,国产棉花自给率仅70%左右,仍需靠进口满足需求,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进口棉花最多的国家。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耕地的日益减少,城镇化的加速和农村劳力的日益短缺,以及物化成本的增加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棉花产业在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之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面积难以稳定增加

一是资源约束越来越大。据国土资源部统计,2008年全国耕地面积18.26亿亩,比1996年减少1.25亿亩,年均减少1000多万亩。棉花作为资源密集型产业,靠扩大面积发展的空间十分有限,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大棉区,同时也是粮食主产区,棉花面积难以较多恢复;西北内陆棉区耕地后备资源比较丰富,但受水资源限制,较大幅度增加棉花面积也有难度。

二是比较优势逐渐下降。我国主要粮食品种价格逐年走高并有最低收购价保底,而棉花价格波动大、效益不稳、预期不确定;水稻和玉米等作物投入少,机械化程度高,而棉花投工投入多,机械化程度低,比较优势正在减弱。玉米发展迅速,也挤占了棉花生产的发展空间。

(二)竞争力难以维持

一是原棉竞争力不如美棉。美棉生产成本低,棉价补贴高,棉花一致性好,“三丝”含量低。2010年以前国际市场棉花价格一般比国产棉花每吨低1000~2000元。质量上,与进口棉花相比,国产棉花质量最突出的问题是“三丝”问题,由于人工采摘、流通秩序不规范以及监管不到位等原因,“三丝”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大多超过0.8克/吨的最高限量标准,甚至高达十几克,增加了用棉企业挑捡“三丝”的成本,每吨约增加400~500元;其次,我国没有按生态类型和品质区划要求推广品种,加之户均种植规模小、品种多,造成皮棉一致性差。这也是我国纺

织企业青睐美棉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纺织品竞争力不如印度和越南等亚洲国家。原棉成本增加,工人涨薪,水电交通费用上涨,人民币不断升值,不断剥弱我国纺织品价格优势,纺织品国际市场不断被印度和越南等低成本国家挤占。

(三)发展模式难以维继

我国原棉加工能力,纺纱织布能力均以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问题十分突出,进一步扩大产能只会扩大恶性竞争,不利纺织工业健康发展。

二、发展趋势

为了不断提高棉花市场竞争力,加快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我国棉花产业正在步入一个新的调整和转型时期。

(一)棉花生产由精耕细作向轻简化和机械化转移。劳力短缺和人工费用的上涨,棉花生产方式必须由传统的精耕细作向轻简化和机械化转移,需要解决轻简化育苗移栽和管理以及机械收花的品种和技术难题,以减少投入、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稳定棉花种植面积,提高棉花生产效益和原棉市场竞争力。棉花生产只有在解决了轻简化和机械化生产之后,棉花生产才有可能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二)棉花初加工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转移。棉花副产品资源丰富,粗放的初加工效益低,资源浪费严重,必须向深加工方向转移,以提高棉花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三)棉花纺织加工由沿海发达地区向棉花产区转移。沿海发达地区纺织工业发达,但原棉运输和人工成本高,纺织工业向中西部棉花产区转移也成为纺织企业发展战略首选,目前这一发展趋势正在延续,以充分利用棉花产区的资源优势,人工低成本优势,提高纺织品市场竞争能力。纺织工业向中西转移,将引导整个棉花产业的大转移,促进内地棉花产区棉花生产和加工业的良性发展。

(四)纺织工艺由低端向高端转移。纺织工业在生产布局战略大转移的同时,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加大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和设备,促进纺织工业升级换代。

三、湖北中远期发展目标和思路

湖北是棉花生产大省也是棉花消费大省,棉花生产条件好,纺织工业发达,交通便利,将是接纺织工业大转移的重要战略要地,湖北棉花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中远期发展思路(2011-2020年):优化种植模式,协调粮棉发展,稳定棉花面

积;加大生产投入,发展植棉科技,提高棉花单产、品质和效益;加大技术改造,培植龙头企业,建立产业集群;建立互惠机制,促进产业联动,做大做强棉花大产业。

发展目标:棉花面积保持在700万亩左右,单产提高到80公斤左右,总产55万吨左右;完善麦后棉、油后棉为主的种植模式;改善棉田灌溉条件,提高棉田素质,高产棉田面积达到60%左右;推广适合直播和机械化采收的早熟棉,早熟棉直播棉面积达到棉田面积40%以上;培育棉花种子龙头企业3-5个,棉花加工龙头企业10-20个,棉副产品综合加工利用龙头企业3-5个,棉花纺织龙头企业10-20个;建设优质棉棉种品牌3-5个,优质棉花品牌3-5个,棉花纺织品、服装品牌50-100个;实现整个棉花产业产值过2000亿元。

第七章国内外棉花产业相关政策

一、有关国家的棉花产业政策

(一)美国

1、生产性补贴

生产性补贴直接补给农场主,包括直接补贴和反周期补贴。2009年直接补贴的补贴率为了6.67美分/磅。反周期补贴是在有效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启动的一种生产保护性补贴。2009年目标价格71.25美分/磅,2009年1-8月,美国棉价低于贷款补贴率52美分,棉农获反周期补贴12.59美分,加上直接支付率,棉农实际得到19.26美分/磅补贴,补贴价格占目标价格的27%。

2、销售性补贴

销售性补贴也是给生产者的补贴,主要指市场援助补贴,即棉农在销售棉花过程中可以在棉花价格较高时直接出售棉花,也可以选择在价格低时卖给政府以得到贷款。如果将来棉花价格升高,棉农可以选择归还贷款赎回棉花重新在市场出售;如果将来市场价格持续低迷,棉农可以选择将棉花直接留存政里手由政府统一拍卖。2009年产品贷款补贴率为52美分/磅。

3、贸易补贴

支付给棉商、出口商的贸易补贴,俗称step2的补贴。只要美棉在北欧港口的到岸价连续四周超过CotlookA指数即给予补贴。,补贴率为美棉在北欧港口连续四周平均到岸价CotlookA指数。该补贴同样适用范围于国内的纺织企业。

(二)印度、巴西和巴基斯

印度的主要政策有最低支持价格。一是收购支持。2009年中等级最低支持价格比上年提高了39%。二是纺企支持。给购买1000包(约2179吨)以上企业23-29美元/吨的折扣。

巴西和巴基斯坦均实施最低保护价格政策。

二、中央和有关省区的棉花政策与措施

(一)中央棉花生产扶持政策

2007年以来,为了促进我国棉花生产健康发展,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棉花生产扶持政策,主要有:

1、棉花良种补贴政策。国家从2007年开始,每年拿出10多亿元,按每亩15元的标准对农户进行棉花良种补贴。我省每年按实际种植面积得到补贴达1亿多元。

2、国家贮备棉政策。为了维护棉农利益,2009年国家实施国家储备棉收购政策,2009年共收购储备棉280万吨,皮棉收购价12600元/吨,2011年国家贮备棉收购价格提高到19800元/吨。

3、优质棉基地建设项目。中央每年安排资金3个多亿,我省每年3-4个县市实施,经费1000多万元。

4、棉花万亩高产创建项目建设。2008年国家开始实施棉花万亩高产创建项目,2008-2010年全国棉花高产项目县市200个,每县市20万元,每年项目经费共4000万元,其中我省项目县市13个,经费260万元。2011年全国棉花项目县市增加到260个,我省增加到20个。

5、棉花转基因重大专项。从2008年开始,国家设立棉花转基因重大专项,安排专项经费万元。我省有关企业、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获得支持经费2000多万元。

6、棉花进口滑准税政策。滑准税又称滑动税,是指对进口税则中的同一种商品按其市场格标准分别制订不同价格档次的税率而征收的一种进口关税,是一种调节税。一般是价格高税率低,价格低税率高,用于保护国内棉花生产者的利益。

7、棉花产业体系项目。2008年国家开始实施产业体系项目,每年60多亿,其中棉花3000多万元,我省两个中心两个站,每年项目经费240多万元。

(二)有关省市区棉花生产政策

新疆是我国棉花主产区,是国家扶持重点,新疆自治区地方现行棉花扶持政策主要有:棉花膜下节水滴灌技术补贴,每亩补贴200元,每年补贴资金6个亿;

棉花良种补贴经费,每100万元。正在争取的项目有:加强棉花种业发展项目,计划每年2000万元,用于补贴棉花“三圃”生产;棉花发展专项资金项目,计划5000万元,类似中央实施的棉花高产创建项目,用于棉花栽培技术综合配套与推广。

山东是黄河流域产棉大省。目前实施的政策有重大农业技术推广专项,棉花每年项目1-2个,项目总经费450多万元。另外,2010年山东省制定了棉花产业振兴规划,目前尚未正式实施。

三、湖北现行政策、措施与建议

(一)湖北省棉花生产现行政策与措施

湖北省棉花生产扶持政策不多,唯一的项目是棉花板块基地建设项目。从2005年开始,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资金万元,由省农业厅计划下拔到各主要产棉县市用于扶持棉花生产。

(二)棉花发展政策建议

1、高度重视棉花产业,把棉花产业作为富民强省的重大产业来抓。

2、加强各产业链衔接,促进棉花各产业链互惠协调发展。

3、设立棉花产业发展专项,支持各产业链健康发展。

区域产业的发展

区域产业的发展 湖北省天门中学高三地理组吴飞 一、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在了解区域地理背景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新情境下某一区域发展中的相关问题,并能够根据材料、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2、内容分析: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对乡土地理的学习和分析,使其能够深刻地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相关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本课重点在于使学生通过对天门市棉花产业发展问题的探究,提升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以及在新情境下调动地理知识论证、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家乡经济的发展兴趣浓厚,通过前期对区位理论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在新情景和新材料下,灵活运用知识探究分析、解决区域发展中问题的能力不强。通过课程中设置的探究活动和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相关要求。 4、设计思路:本课程从知识层面而言难度不大,但主要问题在于学生难以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新情景下的相关问题。因此,本课的设计贯彻“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引导学生对家乡的、身边的人地关系及其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以达到促进其理解和灵活运用相关知识的目的。 二、教学过程

附录 材料1: 湖北省地形图和江汉平原位置示意图。 材料2 棉花喜热、好光、耐旱、忌渍,适宜于在疏松深厚土壤中种植,只要有充足的温度、光照、水肥条件等,就可生长发育。相对于其他农产品来讲,棉花生长周期较长,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且大多靠秧苗移栽、人工采摘组织生产。 材料3 与新疆棉花相比,天门棉花的品种一致性较差,规范化的棉花订单生产才几万亩;在新疆等机械化水平比较高的地区,亩产籽棉可达450公斤。而在天门产量较高的区域,大多是小家小户分散种植,最高亩产仅250公斤。

湖北省武汉市2017届高三政治五月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

武汉市2017届高中毕业生五月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试卷 2017.5.12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沙湾县作为新疆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点县,探索成立了棉花产业社企联盟,发挥棉农、合作社与加工企业各自优势,使市场信号直抵生产环节,打通棉花产业链,减少了种植、加工、销售等方面的成本,实现各环节协作共赢。棉花产业社企联盟的成立 ①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增强棉花生产供给的有效性 ②优化棉花生产经营管理,从而确保棉农稳定增收 ③有利于开展棉花规模化经营,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④有利于优化棉花产业化经营,提高生产经营效率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13.当个体或组织在一项任务中习得更多的经验,他们会变得效率更高。这种经验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学习曲线表示(如图5)。学习曲线揭示了不同阶段单位产品生产时间与所生产产品的总数量之间的关系。由学习曲线可以推知 ①聘用具有相关工作经验员工,才能提高生产效率 ②提高专业化分工程度,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③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④经验提升到一定程度,必须寻求新突破才能持 续提升效率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14.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完善房地产税收制度,向房屋产权所有人征税,是我国财税改革的一个重要选择。房产税立法已列入人大立法规划。下列关于开征房产税的效应分析合理的是 A.开征房产税→住房持有成本增加→居民购房意愿下降→商品房需求减少、房价下降 B.开征房产税→房产投资收益回落→分流社会资金及银行信贷→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C.开征房产税→房地产市场趋冷、库存增加_银行呆坏账趋多→金融风险大大增加 D.开征房产税→房地产业遭受打击→相关行业广受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大幅下降

全国重点工程建设优秀项目经理名单

全国重点工程建设优秀项目经理名单中油吉林化建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贾宝 中铁一局集团新运工程公司李有业 中铁五局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黄武军 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欧阳华勇 中铁隧道集团一处有限公司王华平 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给排水工程分公司裴苏民中铁四局集团电气化工程有限公司胡汉阳 中铁四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吴家兴 中铁四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孙世玉张庭华中铁十五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马明玉 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马军薛峰 中铁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韦良勤 中铁十七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杜志强 中铁十七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成志宏 中铁十六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邬志炯 中铁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陈宝军 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赵晓文 中铁十二局集团电气化工程有限公司罗世昌 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魏贤坤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李奎双洪鑫 中铁建厂工程局上海建筑工程处李祥孟庆军

中铁建厂工程局段永传 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赵崇科 中铁二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张斌 中铁二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刘三强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刘杰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杨金让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北京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黄悦凡 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刘崇梁谭国顺朱云翔 中石油第二建设公司王公德 中国石化集团河南石油勘探局油田建设工程处罗建茂 中煤第七十二工程处陈博 中煤第五建设公司龚维东 中煤第四十九工程处李刚 中煤第三十一工程处杨明福 中煤第三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李淑棠 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鹿山任强袁江 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第一建筑安装工程公司陈卫东王工民叶大伟 中建国际建设公司陈明富 中化二建集团有限公司李鸣张勇飞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第十一冶金建设公司陈建平魏安生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第二十一冶金建设公司杨景民

2014年湖北省民营企业100强榜单

2014年8月21日,由湖北省工商联牵头主办的“2014年湖北民营经济100强”发布会在武汉召开,会议由省工商联副主席江浩主持,省工商联副主席梅建敏在会上揭晓了2014年湖北省民营企业100强榜单。 该榜单是省工商联在对湖北年营业额5000万以上的民营企业持续跟踪调研的基础上,取营业收入总额前100名得来的。湖北民营企业100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湖北民营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据统计研究结果显示,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334.38亿元营业收入总额继续雄踞榜首,也是连续第三年稳居首位。山河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和稻花香集团分别以256.30和248.61亿元营收总额紧随其后,分别排列第二位和第三位。2014年,15家湖北民营企业100强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入围数量居中部榜首,但从单个企业规模看,目前和同处中部湖南的三一重工等企业还有不小的差距。 据介绍,2014年湖北省民营企业100强呈现出五大特点。 一是入围门槛持续提高,营业收入和资产总额持续增长,但增速放缓,民营企业100强资产总额首次出现负增长。调研数据显示,2014年湖北民营企业100强的入围门槛达到16.8亿元,连续四年持续走高,民企百强的营收能力得到提升,总体实力持续增强。但是增速出现下滑。2013年比2012年的29.25%下降了20.93个百分点。 2013年,湖北民营企业100强的营业收入达到5616.95亿元,连续两年突破5千亿大关,2013年比2012年同比增长11.27%,增速持续下滑25.47个百分点。2013年,湖北省民营企业100强资产总额为3371.03亿元,与2012年的3614.27亿元相比,同比增幅-6.73%,首次出现负增长。 二是,民营企业的利润持续走低,经营压力增大,部分指标出现大幅下降,甚至是负增长,民营百强企业经营效率与盈利能力有所下滑。2013年,民营企业100强的利润总额为331.03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25.04亿元,但增速相比2012年的38.06%降低了29.88个百分点,出现了大幅下滑。2013年,湖北民营企业100强税后净利润为246.83亿元,比2012年的226.89亿元增长了19.94亿元,但增速同比下滑42.08%,也出现了大幅下滑。 三是,民营企业100强对湖北税收和就业贡献继续加大。民营企业100强的稳步发展是扩大就业、提高税收、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但受外部市场萎缩和内部转型升级的双重影响,湖北民营企业100强纳税和就业增长幅度均出现大幅下滑,后劲有所减弱。 四是,湖北民营企业100强仍集中于第二产业,但第一和第三产业比重继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有18家企业进入2014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有5家进入中国民营企业服务业100强,企业研发投入显著增长。 五是,“一主两副”地区仍占主导,省内三四线城市民营企业成长持续加速。民营企业100强依旧集中分布在以武汉-宜昌-襄阳为主的“一主两副”中心轴线上,其次是武汉城市圈范围内城市和荆州、荆门、随州、十堰等主要节点城市。其中,“一主两副”城市入围百强企业数量为54家,相比2012年的55家减少1家,占比54%。其营业收入总额和资产总额占比分别达到60.67%

转变湖北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途径与着力点精品

【关键字】情况、功夫、思路、环节、条件、动力、前提、成绩、空间、领域、效益、质量、模式、增长、基层、地方、问题、战略、体制、机制、大力、自主、深入、继续、充分、整体、现代、均衡、平衡、合理、和谐、民主、快速、持续、加大、合作、执行、保持、提升、统一、发展、建设、建立、制定、发现、研究、措施、规律、特点、位置、关键、支撑、稳定、意识、力量、成果、地位、根本、要素、举措、基础、需要、利益、素质、竞争力、政策、工 转变湖北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途径与着力点【摘要】湖北省在全国经济发展水平上形成区域性滞后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经济区位上的不利地位,而是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是湖北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湖北省发展方式全要素生产率产业升级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湖北经济实现跨跃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近30年来,湖北省的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保持了较快速度的增长。GDP年均增长10.4%,2007年达9230.8亿元,人均GDP已达2279美元;工业主导经济增长,经过多年发展和结构调整,湖北省已建设了以大型企业为骨干,以汽车、钢铁、石化、纺织、食品、电力、机械、化工部门为主体的制造业体系。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光纤光缆、光通信、激光加工、3C和3S软件、生物医药、电动汽车领域在全国领先,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三分之一,“中国光谷”产值有望赶超千亿元。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湖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仅与沿海发达地区差距没有缩小,而且在中部周边几省横向比较亦不占领先位置。2005年湖北GDP总值全国排位13位,人均GDP排19位。2006年,全省GDP增长率为12.4%,是近十年来最高增速,但在全国只居16位,中部六省排第3位。与经济增长、发展、经济效益有关大部分指标,湖北省也

湖北省八校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考(12月)文综政治试题

湖北省 八校 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文科综合试题 命题学校:襄阳五中 命题人:朱芙蓉 丁治东 张吉炎 审题人:杜家平 高少华 罗 辉 刘 飞 卫 东 考试时间:2015年12月8日上午9:00——11:30 试卷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140分)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2015年某银行资本家自有资本20.8万元;吸收存款100万元,存款利息率为2%;除银行业务开支8000元外,其余按5%的贷款利息率全部贷出。那么2015年该银行资本家利润率为( ) A .19.2% B .15.4% C .3.3% D .20% 13.中国的药品价格管制政策曾几经变迁:1980年代末,药价曾被彻底放开;但到1997年前后,价格飞涨,市场混乱,政府重新收紧管制之手;2000年,从彻底的政府定价,演变成政府指导价(最高零售限价),当时的卫计委发布《关于改革药品价格管理的意见》,从这个文件发布至今,药品最高零售限价已实行15年。2015年6月1日起,国家发改委取消“绝大部分药品”的最高零售限价。政府采取这一举措的原因是( ) ①实施最高零售限价的药品供给面临短缺 ②相关药品生产者变相降价 ③当政府监管不力时,易出现黑市交易 ④相关药品生产企业过度生产,导致资源浪费 A .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14.2015年10月11日,《2014—2015年中国粮食安全(评估)发展报告》在中国粮食安全评估高层研讨会上发布。报告指出了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在当前国内粮食市场,同种农产品在同一时间内销售价格低于购进价格,出现了原粮与成品粮价格倒挂、主产区与主销区粮价倒挂、国内与国外粮价倒挂等多重倒挂现象,这将导致:( ) ①粮食进口增多 ②主销区到主产区收购更多的粮食 ③粮食加工企业收购更积极 ④主产区粮食源源不断地流向国家储备粮库 A .②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①② 15.2015年10月20日,为落实第七次中英经济财经对话成果,中国人民银行在伦敦采用簿记建档方式,成功发行了50亿元人民币央行票据,期限1年,票面利率3.1%。这是中国首次在海外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央行票据,填补了离岸市场短期高信用等级债券的空白。人民币央行票据海外发行( ) ①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 ②有利于丰富在岸市场人民币金融产品 ③表明人民币央行海外票据也是投资者给筹资者的债务凭证 ④对于推动跨境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具有积极意义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鄂南高中 华师一附中 黄石二中 荆州中学 襄阳四中 襄阳五中 孝感高中 黄冈中学

湖北百强企业名单公布,2019年湖北最新百强企业名单及排名.doc

湖北百强企业名单公布,2019年湖北最新百 强企业名单及排名 湖北百强企业名单公布,湖北最新百强企业名单及排名 很多湖北本地网友对湖北百强企业很感兴趣,湖北有哪些企业比较有名、湖北哪些企业比较突出。本文小编带你一起了解关于湖北百强企业名单公布,湖北最新百强企业名单及排名,希望本文对你有帮助。 2018年湖北最新百强企业名单及排名尚未公布,以下是最新2017年湖北百强企业名单: 序号企业名称2016年营业收入(万元)1东风汽车公司572612662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160332013中国葛洲坝集团有限公司100396394大冶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80801875湖北宜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78090356武汉钢铁(集团)公司77340617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1556848武汉铁路局60848739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562945410卓尔控股有限公司508642711稻花香集团505618612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460245613武汉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398479214武汉武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55527415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330929416山河建设集团有限公司321073017中百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15182918宜昌兴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302353419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271668620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257540921新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234263222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湖北有限公司226950523新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201188224湖北新冶钢有限公司195165925三环集团有限公司194022326中国航天三江集团公司192188327湖北枝江酒业集团189463228福星集团控股有限公司184974129湖北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172937630武汉市金马凯旋家具投资有限公司172303331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152616732武汉中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41350133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135257634湖北省烟草公司武汉市公司133114535宝业湖北建工集团有限公司130276836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汉油田分公司126483937人福医药集团股份公司123309538新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121983639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21014440武汉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118341141湖北东圣化工集团有限公司110811542武汉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107872343国药控股湖北有限公司102793644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102573045武汉联杰国际贸易有限公司97696846湖北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93873247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87785248武汉航空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84752749劲牌有限公司83654750湖北新洋丰肥业股份有限公司82763451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81023152武汉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79072853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湖北省分公司77539054中国十五冶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76045255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75082756顺泰建设股份有限公司71320857湖北长安建筑股份有限公司70951958高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68540559武汉商贸国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67829360中铁武汉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66033761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湖北省

转变湖北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途径与着力点

转变湖北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途径与着力点【摘要】湖北省在全国经济发展水平上形成区域性滞后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经济区位上的不利地位,而是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是湖北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湖北省发展方式全要素生产率产业升级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湖北经济实现跨跃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近30年来,湖北省的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保持了较快速度的增长。GDP年均增长10.4%,2007年达9230.8亿元,人均GDP已达2279美元;工业主导经济增长,经过多年发展和结构调整,湖北省已建设了以大型企业为骨干,以汽车、钢铁、石化、纺织、食品、电力、机械、化工部门为主体的制造业体系。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光纤光缆、光通信、激光加工、3C和3S软件、生物医药、电动汽车领域在全国领先,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三分之一,“中国光谷”产值有望赶超千亿元。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湖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仅与沿海发达地区差距没有缩小,而且在中部周边几省横向比较亦不占领先位置。2005年湖北GDP总值全国排位13位,人均GDP排19位。2006年,全省GDP增长率为12.4%,是近十年来最高增速,但在全国只居16位,中部六省排第3位。与经济增长、发展、经济效益有关大部分指标,湖北省也落后于周边各省。建国前30多年,湖北省的农业、制造业,在全国处于较领先地位,然而现在湖北经济发展水平只居中间,甚至中等偏下的地位。如果这种情况任其发展下去,湖北省要实现中部率先崛起的战略目

标就会越来越困难。 根据经济增长、发展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一个较长时期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必然形成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不平衡。湖北经济发展的这种相对滞后,是由经济发展(增长)区域不平衡规律所决定的。只有客观、深入分析湖北省与沿海发达地区、周边各省经济不平衡发展各种因素,才能形成一套使湖北经济走出区域发展滞后的困境实现跨越发展的正确的思路与对策。有一种主流的看法认为,决定经济发展区域不均衡基本因素在于是否存在区位优势。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已成为全球市场体系的重要力量,中国内地形成了三个具有全球影响经济增长中心区域:即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圈,以广州、深圳为主的珠三角经济圈,京津唐为轴心的环勃海经济带。湖北省地理位置使其置身于这些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心区域的外部。政策上看,湖北既没有享受东部沿海地区经济优惠政策,也没有被纳入中央西部大开发政策体系之中。应当承认,湖北省的这种地理位置是造成其经济发展地域上相对滞后的不可忽视的原因。然而,决定经济增长地域差距根本因素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模式。近十年来,国内一些学者运用西方新古典经济增长公式及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分析决定国内各省份之间经济增长差距的因素。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尤其是人均GDP增长率取决于要素投入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因此,导致湖北经济发展水平区域性差距主要原因是生产率方面的差距。具体来说,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湖北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落后,是由以下具体原因引起的。 一是效率或生产率的差别。据统计,2005年湖北经济发展总指标

【最新2019】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或降为2.7%word版本 (1页)

【最新2019】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或降为2.7%word版本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或降为2.7%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10日表示,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正在呈现持续下滑态势,并将在“十三五”时期进一步降为2.7%。 图片源自网络 请看相关报道: China should take actions to cope with its falling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 TFP ), a senior expert with a government think tank said Sunday . 1月10日,政府智囊团的一位资深专家表示,中国应采取措施应对全要素生产率下滑态势。 全要素生产率(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 TFP ),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是各种要素投入水平既定的条件下,所达到的额外生产效率,是分析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因素。经济增长、人均收入和财富水平提高最终要依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在第七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说,在人口红利 ( demographic dividend )消失以后,中国经济增长要寻找新动力。目前,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呈现下行趋势,他预测全要素生产率“十三五”时期会下降到2.7%。 他指出,要通过四方面措施进行调整:改革户籍制度( reform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大力推进教育改革,把义务教育扩大到更大范围( expand compulsory education to more people ),提高劳动力的质量( increase the quality of labor force );解决各个领域的产能过剩( overcapacity )问题,进一步降低杠杆率( leverage ratios );创造好的制度条件、政策环境,让企业能够自由进入,并让那些不再有生产力提高潜力和没有竞争力的企业退出( create a policy environment where promising enterprises can easily enter the market and non - competitive ones are forced to exit )。

湖北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36288308.html, 湖北 作者: 来源:《科技创新与品牌》2016年第02期 为创新提供丰厚的“土壤” 2015年,湖北省发改委先后取消、调整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84项,公布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监管清单,为创新提供丰厚的“土壤”。 截至2015年底,湖北省已支持行业骨干企业、大型企业建立了涵盖全省支柱产业和重点领域的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506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7家。在“十三五”期间,将从加强创新改革政策统筹、以创新创业打造创新驱动新动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四大方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大数据战略将成为湖北转型发展的切入点,充分利用科技、人才优势,推进“互联网+”和“大数据”与传统产业、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实现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提升创新效率、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 湖北省围绕科技创新发展所制定出台的“科技十条”和“新九条”的改革举措,从供给侧入手进行科技成果的培育落地、激活成果转化潜力、调动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通过协调全产业链上下游的成果创新、技术转化和产业发展,以更好地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作用,推动相关产业提高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能源资源,变革生产方式,从而提高传统要素的投入效率,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益。 作为国家第二个自主创新示范区,光谷五年来“双创”收获发展新动能,成果令人惊喜。“十二五”期间,东湖高新区企业总收入年均增长25%,总量跨越万亿元大关。光谷还主导创制国际标准10项、国家标准280多项。仅2015年一年地区新注册企业数量便达9621家,是整个“十一五”期间注册数量的1.4倍。

湖北省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标准版本)

工程编号: 合同编号: 湖北省建设工程施工合同 湖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湖 北 省 建 设 厅 二○○七年九月

目录 第一部分协议书 一、工程概况 (1) 二、工程承包范围 (1) 三、合同工期 (1) 四、工程质量 (1) 五、合同价款 (2) 六、组成合同的文件 (2) 七、发包人承诺 (2) 八、承包人承诺 (2) 九、合同生效 (2) 十、合同备案 (2) 第二部分通用条款 一、总则 1 定义 (3) 2 合同文件及解释 (5) 3 语言及适用的法律、标准与规范 (5) 4 通讯联络 (6) 5 工程分包 (6) 6 现场考察 (7) 7 投标文件的完备性和义务 (7) 8 文物、化石和地下障碍物 (7) 9 安全事故处理 (8)

11 联合体的责任 (8) 12 保障 (9) 13 财产 (9) 二、合同主体 14 发包人 (9) 15 承包人 (10) 16 现场管理人员任命和更换 (12) 17 发包人代表 (12) 18 监理工程师 (13) 19 造价工程师 (14) 20 承包人代表 (14) 21 分包人和另行分包 (15) 22 承包人雇员 (15) 三、担保、保险与风险 23 工程担保 (16) 24 发包人风险 (18) 25 承包人风险 (18) 26 不可抗力 (18) 27 保险 (19) 四、工期 28 进度计划和报告 (20) 29 开工 (21)

31 工期延误 (22) 32 加快进度 (23) 33 竣工日期 (24) 34 误期赔偿 (24) 五、质量与安全 35 质量的管理 (24) 36 质量目标 (24) 37 已完工程及设备材料保护 (25) 38 安全防护和文明施工 (25) 39 放线 (26) 40 钻孔与勘探性开挖 (27) 41 发包人供应材料设备 (27) 42 承包人采购材料设备 (28) 43 材料设备的检验 (29) 44 检查和返工 (30) 45 隐蔽工程和中间验收 (30) 46 重新检验和额外检验 (31) 47 工程试车 (31) 48 竣工资料 (32) 49 竣工验收 (32) 50 质量保修 (33) 六、造价

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市场资源库成员名单(全国范围)

首批勘察设计A级资源库成员名单 (批准时间:2009.01.13) 1 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 2 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 3 中国石化集团宁波工程有限公司 4 中国石化集团上海工程有限公司 5 中国石化集团南京设计院 6 华东管道设计研究院 7 中原石油勘探局勘察设计研究院 8 河南石油勘探局勘察设计研究院 9 北京东方新星石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10 山东齐鲁石化工程有限公司 11 湖南百利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12 南京扬子石油化工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13 茂名瑞派石化工程有限公司 14 南京金陵石化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15 天津辰鑫石化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16 北京燕山玉龙石化工程有限公司 17 镇海石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18 江苏中核华纬工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19 北京海淀中京工程设计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20 山东三维石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21 长岭炼化岳阳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22 安庆实华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23 广州中元石油化工工程有限公司 24 天津中德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25 荆门炼化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26 上海众一石化工程有限公司 27 重庆川维石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28 中油辽河工程有限公司 29 大庆油田工程有限公司 30 胜利油田胜利工程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31 江苏石油勘探局勘察设计研究院

首批监理单位级资源库成员名单 (批准时间:2009.01.13) 1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 2镇海石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3河南石油勘探局勘察设计研究院 4中原石油勘探局勘察设计研究院 5中原石油勘探局工程建设监理中心 6江苏石油勘探局工程监理部 7北京华夏石化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8山东齐鲁石化工程有限公司 9胜利油田胜利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10胜利油田胜利工程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11北京燕山玉龙石化工程有限公司 12江苏中核华纬工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13南京长江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14茂名国信石化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15广州石化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16江汉石油管理局工程建设监理公司 17上海金申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18沧州朝阳石化工程有限公司 19天津市石建工程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湖北省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标准版本)--EF-2007-0203

工程编号: 合同编号: 湖北省建设工程施工合同 湖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湖 北 省 建 设 二○○七年九月

目录 第一部分协议书 一、工程概况 (1) 二、工程承包范围 (1) 三、合同工期 (1) 四、工程质量 (1) 五、合同价款 (2) 六、组成合同的文件 (2) 七、发包人承诺 (2) 八、承包人承诺 (2) 九、合同生效 (2) 十、合同备案 (2) 第二部分通用条款 一、总则 1 定义 (3) 2 合同文件及解释 (5) 3 语言及适用的法律、标准与规范 (5) 4 通讯联络 (6) 5 工程分包 (6) 6 现场考察 (7) 7 投标文件的完备性和义务 (7) 8 文物、化石和地下障碍物 (7) 9 安全事故处理 (8) 10 知识产权 (8)

11 联合体的责任 (8) 12 保障 (9) 13 财产 (9) 二、合同主体 14 发包人 (9) 15 承包人 (10) 16 现场管理人员任命和更换 (12) 17 发包人代表 (12) 18 监理工程师 (13) 19 造价工程师 (14) 20 承包人代表 (14) 21 分包人和另行分包 (15) 22 承包人雇员 (15) 三、担保、保险与风险 23 工程担保 (16) 24 发包人风险 (18) 25 承包人风险 (18) 26 不可抗力 (18) 27 保险 (19) 四、工期 28 进度计划和报告 (20) 29 开工 (21) 30 暂停施工和复工 (21) 31 工期延误 (22) 32 加快进度 (23) 33 竣工日期 (24) 34 误期赔偿 (24) 五、质量与安全 35 质量的管理 (24) 36 质量目标 (24) 37 已完工程及设备材料保护 (25)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2000-2008 江春1 吴磊2滕芸 3 内容摘要:本文使用序列DEA和当期DEA方法测算了中国2000至2008年的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并在规模报酬固定的假设下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指数 和技术变化指数。结果显示自2000年以来全国及各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发生下 降,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几乎完全依赖于要素投入的增加。全要素生产率持续降 低是同期资本产出比率迅速上升造成的,这反映出中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收 入分配不合理,同时也反映出金融体系的不健全。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DEA;资本产出比 一、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迅猛,取得了世所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资源消耗巨大、要素配置效率差、产品附加值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始终让人们疑虑中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究竟如何,经济增长到底是来源于要素的投入还是来源于效率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越来越受到经济学者的广泛重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也被视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胡鞍钢,2003)[1]。 Chow(1993)[2]开启了对中国经济增长来源的研究,他认为中国在改革开放前TFP基本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资本积累,而改革开放后TFP以每年2.7%的速度增长。颜鹏飞和王兵(2004)[3]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测算得到第一个阶段——1978-1991年间,中国TFP年均增长为-0.17%;第二阶段1992-2001年间则为0.79%。Y oung(2003)[4]采用自行调整后的数据测算1978年至1998年间中国的TFP增长率为1.4%等等。但是目前这类研究对中国TFP增长率的估计存在较大分歧,即便针对同一时期的研究,不同学者 作者简介:江春(1960—),男,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系(武汉,430072),教授。研究方向:宏观金融 理论与金融发展理论。 吴磊(1980—),男,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系(武汉,430072),博士生。研究方向:金融发 展理论。 滕芸(1982—),女,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系(武汉,430072),博士生。研究方向:金融发 展理论。

2003年度全国建筑业企业优秀项目经理

2003年度全国建筑业企业优秀项目经理 北京市(11名) 孟庆义?北京市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袁国跃?北京城建五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王春斌?北京住总第六开发建设有限公司 王双利?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沈清?北京城乡欣瑞建设有限公司 朱建华?北京市中关村开发建设股份有限公司金胜强?北京韩建集团有限公司 孟宪军?北京怀建集团有限公司 贾建国?北京大兴建筑工程总公司 唐永林?北京城建一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陈昌盛?北京城建新望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天津市(8名) 杨建国?天津建工工程总承包有限公司 康世凤?天津二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刘春田?天津三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何大川?天津第一市政公路工程有限公司 李健?天津城建集团有限公司 王学平?天津市第三房屋建筑工程公司 祁津勇?天津六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郑嘉福?天津一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河北省(9名) 王英辉?河北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王海东?承德华宇建筑安装公司 刘双印?河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韩文军?河北第二建筑工程公司 张海新?邯郸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倪会新?秦皇岛第二建筑工程公司 柳振法?河北中建工程有限公司 魏志国?荣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贾凤锁?河北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山西省(7名) 郑怀明?山西四建集团有限公司 武文进?山西省宏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彭五荣?山西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 王庭瑞?山西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 李祥勋?山西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 陈振河?山西第三建筑工程公司 张文高?太原路桥建设有限公司 内蒙古自治区(3名) 张智?内蒙古第二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闫瑞春?内蒙古第二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要润虎?内蒙古送变电有限公司 辽宁省(9名) 金荣富?沈阳双兴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姜德全?沈阳北方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尹波?东北金城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马兴东?辽宁金帝第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王成荣?大连金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李长良?大连阿尔滨集团有限公司 韩玉玺?辽阳市纺织工业建筑工程公司 赵峰?东北金城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陈祥生?锦州缔一建筑安装有限责任公司 吉林省(4名) 罗晓勤?中油吉林化建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范庆春?吉林一建集团四公司 董军超?吉林华兴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宋道远?吉林新生建筑工程公司 黑龙江省(8名) 谢军伟?黑龙江第一建筑工程公司 栾学栋?哈尔滨长城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姜震?金马建设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王忠林?哈尔滨恒达建筑工程公司 高文?哈尔滨正大建筑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那景信?哈尔滨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 周文豪?哈尔滨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 李洪伟?哈尔滨长城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市(8名) 房庆强?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 施政礼?上海市第一建筑有限公司 周军?上海市第四建筑有限公司 高峰?上海市第七建筑有限公司 周烨?上海水环境建设有限公司 乔顺其?上海广厦(集团)有限公司 邹长中?上海市第二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郭良荣?浙江省东阳市第二建筑公司上海公司 江苏省(11名) 葛兵?南通神勇建设工程总承包有限公司 朱觉生?江苏南通二建集团有限公司 程登山?江苏省第一建筑安装有限公司 袁邦权?江苏省华建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黄留法?江苏武进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汪俊彦?江苏苏州第二建筑工程集团公司 何玉山?江苏中兴建设有限公司 葛汉明?江苏省苏中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邱林?南通市建筑安装工程总公司

湖北省建筑工程施工统一用表

湖北省建筑工程施工统一用表 工程施工资料的分类 当前工程项目施工资料一般按工程技术管理、工程质量保证、工程质量验收三大类进行收集和整理,根据资料的性质,可将其划分为以下七小类: A 类工程管理资料 1、工程概况表 2、工程开工报告 3、工程竣工报告 4、工程停工报告 5、工程复工报告 6、施工进度计划分析 7、项目大事记 8、施工日志 9、不合格项处置记录 10、施工总结 B类工程技术资料 1、工程技术文件报审表 2、技术管理资料 3、设计变更文件 C类工程测量记录 1、工程定位测量记录 2、地基验槽记录 3、楼层放线记录 4、沉降观测记录 5、建筑物垂直度观测记录 D类工程施工记录 1、通用记录 2、土建专用施工记录 3、建筑安装专用施工记录 E类工程试验检验记录 1、施工试验记录(通用) 2、结构专用施工试验记录 3、设备试运转记录 4、电气专用施工试验记录 5、管道专用施工试验记录 6、通风空调专用施工试验记录 7、电梯专用施工试验记录

F类工程物质资料 施工物质资料统一用表(表F)见现行湖北省建筑工程材料(构件)检验(试验、检测)报告用表。 G类施工验收资料 1、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2、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3、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4、单位(子单位)工程质量竣工验收记录 5、单位(子单位)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核查记录 6、单位(子单位)工程安全和功能检验资料核查及主要功能抽查记录 7、单位(子单位)工程观感质量检查记录 8、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 9、工程检验批质量检查记录表(通用)

工程概况表 表A1 编号: 附:建筑总平面图、建筑立面图、建筑剖面图 本表由施工单位填写,城建档案馆和施工单位各保存一份。

武汉百强企业名单

1 东风汽车公司 2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3 湖北省电力公司 4 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 5 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总公司 6 武汉铁路局 7 湖北宜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8 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9 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10 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1 大冶有色金属公司 12 华中电网有限公司 1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荆门分公司 14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15 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16 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 17 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8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 19 中国石化集团江汉石油管理局 20 武汉中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1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湖北有限公司 22 武汉武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3 湖北新冶钢有限公司 24 三环集团公司 25 中国第一冶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26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 27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28 福星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29 中国三江航天工业集团公司 30 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31 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 32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33 宜昌兴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34 湖北新洋丰肥业股份有限公司 35 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36 百威(武汉)国际啤酒有限公司 37 湖北稻花香集团 38 百步亭集团有限公司 39 新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40 武汉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41 湖北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42 益海嘉里(武汉)粮油工业有限公司 43 湖北枝江酒业集团 44 武汉工贸有限公司

46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47 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 48 卓尔控股有限公司 49 湖北福娃集团有限公司 50 武汉中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51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湖北省分公司 52 黄石东贝机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53 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54 湖北华电襄樊发电有限公司 55 武汉市汉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56 武汉建工股份有限公司 57 华能武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58 山河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59 武汉有色金属投资有限公司 60 武汉市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61 湖北楚源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62 武汉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63 湖北银丰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64 湖北新鑫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65 新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66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67 湖北金华麦面集团有限公司 68 长江电缆有限公司 69 黄石鑫鹏铜材有限责任公司 70 劲牌有限公司 71 南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 72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 73 黄石新兴管业有限公司 74 湖北奥星粮油工业有限公司 75 湖北东圣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76 武汉海尔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77 湖北省农业生产资料集团有限公司 78 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79 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 80 武汉商贸国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81 湖北白云边股份有限公司 82 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 83 湖北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84 武汉凯迪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85 武汉重工铸锻有限责任公司 86 湖北骆驼蓄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87 中铝华中铜业有限公司 88 湖北省齐星汽车车身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企业进入退出的“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之谜”解释

基于企业进入退出的“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之谜”解释 摘要:本文通过LP法回归出制造业TFP,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之谜”进行了验证,并构造了企业进入退出的动态模型,在通过特征事实对参数估计之后,通过模拟2008年企业进入的冲击,拟合出了稳态情况下行业面对大规模企业进入时的TFP变动情况,并与事实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企业的进入与退出模型 一、问题的提出: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之谜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之谜,即指在2008年之后,企业的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R&D)不断扩大,而学者们通过不同的估算方式测度出来的中国TFP(全要素生产率)却在不断下滑。根据统计局数据,在2008年,除了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下降之外,企业的数量迎来了一个激增的过程。除2004年因为第一次工业普查完善了统计核算的精确度而导致进入数量剧增之外,正常年份企业纯进入数大致在2―3万,然而在2008年,企业纯进入数量达到了惊人的10万家左右。 联系到中国在该年的四万亿救市计划,笔者认为可能是该政策刺激了大批低于行业平均TFP的低效率企业进入行业,因此拉低了行业的平均值。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则需考察企业的进入退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二、企业进入退出与全要素生产率

企业的进入退出又叫企业更替,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反映了市场的基本特征之一。企业的进出对于TFP的影响在近年来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由于数据的可得性,国内外学者往往测算工业企业,尤其是制造业的进入退出对TFP的影响。如周黎安等(2006)采用1995―2003年中关村科技园区制造业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认为园区的TFP变动可划分为企业自身生产率增长和企业进入退出的动态过程这两个部分。毛其淋等(2013)通过1998―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测算了TFP,并将企业进出理解为替代关系,运用Baldwin&Gu(2003)发展的BG分解法测算了企业的纯进入效应,并认为进入效应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存在较为显著的效果。 综上,笔者提出猜想,新进企业由于TFP较低,因此其进入效应会对行业TFP造成负面影响,但在未来因为学习效应新进入企业会逐渐抬高行业TFP;而退出企业因为TFP较低被淘汰,其退出效应会对行业TFP造成正面影响。2008年以来企业数量激增,可能因新进入企业数量过多且低效率企业比重增大而导致2008年企业进入效应增大,且对长期造成了影响,以至于TFP呈现了负增长。笔者将通过微观数据验证以上猜想,并构建模型,进行数字检验。 三、数据的处理与基本特征事实 (一)数据处理 本文采用的样本是1998―2007年中国工业经过产业筛选后的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微观数据库。原数据库包含近200万观测值,经过数据清理,约有160万观测值,收录从1998年的10万家企业到200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