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据结构实验考试题

数据结构实验考试题

数据结构实验考试题
数据结构实验考试题

第 1 题:报数问题

(时间限制为:5000毫秒)

5

输入:标准输入输出:标准输出

描述:

n个人围成一个圈,每个人分别标注为1、2、...、n,要求从1号从1开始报数,报到k的人出圈,接着下一个人又从1开始报数,如此循环,直到只剩最后一个人时,该人即为胜利者。例如当n=10,k=4时,依次出列的人分别为4、8、2、7、3、10,9、1、6、5,则5号位置的人为胜利者。给定n个人,请你编程计算出最后胜利者标号数。

输入:

输入包含若干个用例,每个用例为接受键盘输入的两个数

n(1<=n<=1000000), k(1<=k<=50),分别表示总人数及报到出圈数。输入为“0 0“表示输入用例结束。

输出:

每个用例用一行输出最后胜利者的标号数。

输入样例1:

1 1

10 4

0 0

输出样例1:

1

5

第2题:成绩统计(顺序线性表)

(时间限制为:1000毫秒)

描述:根据输入统计学生的平均分及各科平均分。

输入:第一行为学生的个数n及课程数m,第二行至m+1行为课程名,接下来为各学生的姓名及成绩,每个学生的信息占两行,第一行为学生的姓名,第二行为m个实数,表示学生各科成绩。

输出:输出包含2n+2m行,前2n行为学生的平均分,其中第一行为学生姓名,第二行为该生的平均分,后2m行为各课程的平均分,其中第一行为课程名,第二行为对应的平均分。(保留两位小数)

样例输入:

3 2

english

computer

zhangshan

87.5 98

lisi

80 78

wangwu

60 59

样例输出:

zhangshan

92.75

lisi

79.00

wangwu

59.50

english

75.83

computer

78.33

第 3题:合并线性表

(时间限制为:500毫秒)

描述:已知两非递减的顺序线性表,要求合并成一个新的非递减顺序线性表。

输入:输入包含四行,第一行为自然数n,表示第一个非递减顺序线性表的长度,第二行为n个自然数构成的非递减顺序线性表,第三行为自然数m,表示第二个非递减顺序线性表的长度,第四行为m个自然数构成的非递减顺序线性表。

输出:用一行输出合并后的非递减顺序线性表,各数之间用一个空格隔开。

样例输入:

2

1 3

3

2 3 6

样例输出:

1 2 3 3 6

第 4 题:链式线性表的插入与删除

(时间限制为:500毫秒)

描述:删除链式线性表指定位置的元素。

输入:第一行为自然数n,表示链式线性表的长度,第二行为n个自然数表示链式线性表各元素值。第三行为指定删除的位置,第四行为插入的位置及元素值(如果位置不对,则不作操作,插入位置应在删除元素后重新计数)。

输出:输出删除与插入元素后的链式线性表的所有元素,元素之间用一个空格隔开。

样例输入:

5

1 2 3 4 5

3

6 7

样例输出:

1 2 4 5

第 5 题:数制转换

(时间限制为:1000毫秒)

标准输入输出

题目描述:

数制转换。(要求采用栈实现,练习进栈入栈函数的编写)

输入:

输入的第一行包含两个数,n,d

n表示要转换的数的个数

d表示要转换成的进制数

接下来是n个十进制数

输出:

对每一测试用例,用一行输出数制转换后的结果

输入样例:

2 8

123

213

输出样例:

173

325

第 6题:括号匹配的检验

(时间限制为:1000毫秒)

标准输入输出

题目描述:

采用栈实现,练习进栈入栈函数的编写.

输入:

输入的第一行包含一个数,n

n表示要用例的个数

接下来是n行由括号构成的字符串,包含…(?、…)?、…[?、…]?。

输出:

对每一测试用例,用一行输出结果,如果匹配,输出“YES”,否则输出“NO”输入样例:

2

[([][]())]

)[]()

输出样例:

YES

NO

第 7 题:行编辑程序

(时间限制为:1000毫秒)

标准输入输出

题目描述:

如果遇到…#?,表示后退一格,即前一字符无效,如果遇到@,表示前一单词无效,即退出到空格或所在行头为止。采用栈实现。

输入:

输入包含若干行,由各种字符构成。

输出:

利用描述规则输出最后的文本内容。

输入样例:

whli##ilr#e(s# *s)

outcha@putchar( *s =# ++)

输出样例:

while( *s)

putchar( *s ++)

第 8 题:循环队列

(时间限制为:1000毫秒)

标准输入输出

题目描述:

根据给定的空间构造顺序循环队列,规定队满处理方法为少用一个元素空间。例如,给定5个元素空间构造循环队列,则只能存放4个元素。试根据入队及出队操作判断队列最后的元素存放情况,并输出最后队列中的元素值,即完成给定入队及出列操作后一次性全部出队的元素值。要求采用顺序队列完成。

输入:

输入的第一行为一个自然数n,表示要求构造的顺序循环队列空间数。第二行为操作次k,接下来k行为出队入队操作,每行各代表一次操作。

入队用in表示,出队用out表示,如果是入队,则in隔一空格后为一整数,表示入队元素值。

输出:

输出完成所有入队出队操作后,一次性出队元素。用一个空格隔开。可以假定队在完成所有操作后不为空。

输入样例:

4

7

in 1

in 2

in 5

in 6

out

out

in 8

输出样例:

5 8

第 9题:对称矩阵存储

(时间限制为:1000毫秒)

标准输入输出

题目描述:

对于对称矩阵的存储,可以只存储下三角中的元素。对于给定的对称矩阵,要求进行压缩存储。

输入:

输入包括若干个测试用例,对于每一个测试用例,第一行为一个正整数n(1<=n<=100)表示方阵的维数,接下来为n阶方阵。每一测试用例最后一行为两个正整数i,j(1<=i,j<=n),表示需求元素在压缩存储的相对位置。

输出:

对每一个测试用例,用两行输出,第一行输出压缩存储结果,以一个空格隔开,第二行输出所求元素在压缩存储中的相对位置。

输入样例:

4

1 2 3 4

2 2 7 8

3 7 3 9

4 8 9 5

2 1

3

1 5 9

5 2 7

9 7 3

1 3

输出样例:

1 2 2 3 7 3 4 8 9 5

2

1 5

2 9 7 3

4

第 10题:稀疏矩阵的操作

(时间限制为:1000毫秒)

标准输入输出

题目描述:

稀疏矩阵可以采用三元组存储。

输入:

输入包含若干个测试用例,每个测试用例的第一行为两个正整数

m,n(1<=m,n<=100),表示矩阵的行数和列数,接下来m行,每行n个整数,表示稀疏矩阵的元素,要求输出三元组存储表示。(0不存储)输出:

对每一测试用例,输出三元组存储表示。要求第一行输出矩阵行数、列数和非0元素个数。

输入样例:

5 6

5 0 0 0 4 0

0 8 2 0 0 0

9 0 0 0 1 0

0 6 7 0 0 0

0 0 0 0 0 0

输出样例:

5 6 8

1 1 5

1 5 4

2 2 8

2 3 2

3 1 9

3 5 1

4 2 6

4 3 7

第 11题:三元组的快速转置

(时间限制为:1000毫秒)

标准输入输出

题目描述:

使用快速转置算法实验三元组的转置。

输入:

输入包含若干个测试用例,每个测试用例第一行为两个正整数m,n表示稀疏矩阵的行数和列数,接下来m行,每行n个整数,表示稀疏矩阵元素。要求采用三元组存储,并使用普通转置方法实验三元组的逆置。输出:

对每一测试用例,输出逆置后的三元组。

输入样例:

5 6

5 0 0 0 4 0

0 8 2 0 0 0

9 0 0 0 1 0

0 6 7 0 0 0

0 0 0 0 0 0

输出样例:

6 5 8

1 1 5

1 3 9

2 2 8

2 4 6

3 2 2

3 4 7

5 1 4

5 3 1

第 12 题:模式匹配

(时间限制为:1000毫秒)

描述:

求一个字符串在另一个字符串中的位置,称为模式匹配,如果匹配成功,则输出第一次匹配成功的位置,否则输出0。KMP算法是一种高效的模式匹配算法。要求采用KMP算法完成该题目。

输入:

输入包今含若干个测试用例,每个测试用例占两行,其中第一行为目标字符串,第二行为模式串。

输出:

对每个测试用例,用两行输出,其中第一行输出该用例的模式串的各字符的next值,第二行输出模式串在目标串中第一次匹配成功的位置。如果匹配不成功,则输出0。

样例输入:

abcdefg

bcd

0000001

0001

110011001100

111

dabcabcabc

abc

样例输出:

0 1 1

2

0 1 2 3

4

0 1 2

0 1 1

2

第 13 题:链式二叉树的创建及遍历

(时间限制为:1000毫秒)

题目2:链式二叉树的创建及遍历

描述:

树的遍历有先序遍历、中序遍历和后序遍历。先序遍历的操作定义是先访问根结点,然后访问左子树,最后访问右子树。中序遍历的操作定义是先访问左子树,然后访问根,最后访问右子树。后序遍历的操作定义是先访问左子树,然后访问右子树,最后访问根。对于采用链式存储结构的二叉树操作中,创建二叉树通常采用先序次序方式输入二叉树中的结点的值,空格表示空树。对于如下的二叉树,我们可以通过如下输入“AE-F--H--”得到(…-?表示空子树)。

试根据输入创建对应的链式二叉树,并输入其先序、中序和后序遍历结果。

输入:

输入第一行为一个自然数n,表示用例个数

接下来为n行字符串,每行用先序方式输入的要求创建的二叉树结点,?-?表示前一结点的子树为空子树。

输出:

对每个测试用例,分别用三行依次输出其先序、中序和后序遍历结果。样例输入:

1

abdh---e-i--cf-j--gk---

样例输出:

abdheicfjgk

hdbeiafjckg

hdiebjfkgca

第 14题:遍历问题

(时间限制为:1000毫秒)

描述:

已知二叉树的中序和先序遍历可以唯一确定后序遍历、已知中序和后序遍历可以唯一确定先序遍历,但已知先序和后序,却不一定能唯一确定中序遍历。现要求根据输入的中序遍历结果及某一种遍历,要求输出另一种遍历。

输入:

输入包括若干个测试用例,第一行为一个自然数n,表示用例个数,接下来4n行,即每个用例占4行,其中第一行表示第一种遍历方式,第二行为第一种遍历结果,第三行为第二种遍历方式,第4行为第二种遍历结果。注明:先序遍历方式用“pre”表示,中序遍历方式用“in”表示,后序遍历方式用“post”表示。

输出:

对每个测试用例,输出相应的另一种遍历方式及结果。每个用例用一行输出,输出格式为先输出相应的遍历方式,然后一个冒号,再加一个空格,最后输出相应的遍历结果。

样例输入:

1

pre

ABDFCEG

in

BFDAEGC

样例输出:

post: FDBGECA

第 15题:哈夫曼编码

(时间限制为:1000毫秒)

题目描述:

根据给定的叶结点字符及其对应的权值,进行哈夫曼编码。

输入:

第一行为叶子结点的数目n(1<=n<=100)。第二行为一个字符串,包含n个字符,每个字符对应一个叶子结点,第三行为每个叶子结点的概率(即权值),要求根据各叶结点构造哈夫曼值,并进行哈夫曼编码。构造哈夫曼树的原则是先两个最小的,构造一个父结点,其中最小的结点为左孩子,次小的为右孩子,如果两个最小的叶结点相等,则取排在前一个位置的为左孩子。编码原则是左孩子为0,右孩子为1。

输出:

根据字符出现的次序,每个字符用一行输出其哈夫曼编码。

输入样例:

8

abcdefgh

5 29 7 8 14 23 3 11

输出样例:

10

1110

1111

110

01

0000

001

第 16 题:解码

(时间限制为:1000毫秒)

描述:

通常要求根据给定的编码本对密文进行解码。现已给定相应字符的哈夫曼编码,要求根据编码对密文进行解码。

输入:

输入的第一行为出现的字符的个数n,接下来n行为字符及对应字符的哈夫曼编码,相应字符后为冒号和一空格,然后是哈夫曼编码。

然后一个自然数m,表示m行需要进行解码的“0”、“1”符号串。

接下来m行分别为“0”、“1”符号串,即需要解码的串。

输出:

对每一行需要解码的串,进行解码,并输出解码后的结果。

样例输入:

3

b: 01

c: 1

2

00000111

0001110001

样例输出:

aabcc

abccab

第 17 题:图的广度优先搜索

(时间限制为:1000毫秒)

描述:

图的广度优先搜索类似于树的按层次遍历,即从某个结点开始,先访问该结点,然后访问该结点的所有邻接点,再依次访问各邻接点的邻接点。如此进行下去,直到所有的结点都访问为止。在该题中,假定所有的结点以“A”--“Z”中的若干字符表示,且要求结点的访问顺序要求根据由“A”至“Z”的字典顺序进行访问。例如有如下图:

如果要求从H开始进行广度优先搜索,则搜索结果为:H->A->E->K->U.输入:

输入只包含一个测试用例,第一行为一个自然数n,表示顶点的个数,第二行为n个大写字母构成的字符串,表示顶点,接下来是为一个n*n 大小的矩阵,表示图的邻接关系。数字为0表示不邻接,否则为相应的边的长度。

最后一行为一个字符,表示要求进行广度优先搜索的起始顶点。

输出:

用一行输出广度优先搜索结果,起始点为给定的顶点,各顶点之间用一个空格隔开。要求同一顶点的邻接点的访问顺序按“A”---“Z”的字典顺序。

样例输入:

5

HUEAK

0 0 2 3 0

0 0 0 7 4

2 0 0 0 0

3 7 0 0 1

0 4 0 1 0

H

样例输出:

H A E K U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全集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全集 实验一线性表基本操作和简单程序 1.实验目的 (1)掌握使用Visual C++ 6.0上机调试程序的基本方法; (2)掌握线性表的基本操作:初始化、插入、删除、取数据元素等运算在顺序存储结构和链表存储结构上的程序设计方法。 2.实验要求 (1)认真阅读和掌握和本实验相关的教材内容。 (2)认真阅读和掌握本章相关内容的程序。 (3)上机运行程序。 (4)保存和打印出程序的运行结果,并结合程序进行分析。 (5)按照你对线性表的操作需要,重新改写主程序并运行,打印出文件清单和运行结果 实验代码: 1)头文件模块 #include iostream.h>//头文件 #include//库头文件-----动态分配内存空间 typedef int elemtype;//定义数据域的类型 typedef struct linknode//定义结点类型 { elemtype data;//定义数据域 struct linknode *next;//定义结点指针 }nodetype; 2)创建单链表

nodetype *create()//建立单链表,由用户输入各结点data域之值,//以0表示输入结束 { elemtype d;//定义数据元素d nodetype *h=NULL,*s,*t;//定义结点指针 int i=1; cout<<"建立一个单链表"<> d; if(d==0) break;//以0表示输入结束 if(i==1)//建立第一个结点 { h=(nodetype*)malloc(sizeof(nodetype));//表示指针h h->data=d;h->next=NULL;t=h;//h是头指针 } else//建立其余结点 { s=(nodetype*) malloc(sizeof(nodetype)); s->data=d;s->next=NULL;t->next=s; t=s;//t始终指向生成的单链表的最后一个节点

数据结构实验十一:图实验

一,实验题目 实验十一:图实验 采用邻接表存储有向图,设计算法判断任意两个顶点间手否存在路径。 二,问题分析 本程序要求采用邻接表存储有向图,设计算法判断任意两个顶点间手否存在路径,完成这些操作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用邻接表的形式存储有向图并输出该邻接表。用一个函数实现判断任意两点间是否存在路径。 1,数据的输入形式和输入值的范围:输入的图的结点均为整型。 2,结果的输出形式:输出的是两结点间是否存在路径的情况。 3,测试数据:输入的图的结点个数为:4 输入的图的边得个数为:3 边的信息为:1 2,2 3,3 1 三,概要设计 (1)为了实现上述程序的功能,需要: A,用邻接表的方式构建图 B,深度优先遍历该图的结点 C,判断任意两结点间是否存在路径 (2)本程序包含6个函数: a,主函数main() b,用邻接表建立图函数create_adjlistgraph() c,深度优先搜索遍历函数dfs() d,初始化遍历数组并判断有无通路函数dfs_trave() e,输出邻接表函数print() f,释放邻接表结点空间函数freealgraph() 各函数间关系如右图所示: 四,详细设计 (1)邻接表中的结点类型定义:

typedef struct arcnode{ int adjvex; arcnode *nextarc; }arcnode; (2)邻接表中头结点的类型定义: typedef struct{ char vexdata; arcnode *firstarc; }adjlist; (3)邻接表类型定义: typedef struct{ adjlist vextices[max]; int vexnum,arcnum; }algraph; (4)深度优先搜索遍历函数伪代码: int dfs(algraph *alg,int i,int n){ arcnode *p; visited[i]=1; p=alg->vextices[i].firstarc; while(p!=NULL) { if(visited[p->adjvex]==0){ if(p->adjvex==n) {flag=1; } dfs(alg,p->adjvex,n); if(flag==1) return 1; } p=p->nextarc; } return 0; } (5)初始化遍历数组并判断有无通路函数伪代码: void dfs_trave(algraph *alg,int x,int y){ int i; for(i=0;i<=alg->vexnum;i++) visited[i]=0; dfs(alg,x,y); } 五,源代码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malloc.h" #define max 100 typedef struct arcnode{ //定义邻接表中的结点类型 int adjvex; //定点信息 arcnode *nextarc; //指向下一个结点的指针nextarc }arcnode; typedef struct{ //定义邻接表中头结点的类型 char vexdata; //头结点的序号 arcnode *firstarc; //定义一个arcnode型指针指向头结点所对应的下一个结点}adjlist; typedef struct{ //定义邻接表类型 adjlist vextices[max]; //定义表头结点数组

数据结构实验

实验2 查找算法的实现和应用?实验目的 1. 熟练掌握静态查找表的查找方法; 2. 熟练掌握动态查找表的查找方法; 3. 掌握hash表的技术. ?实验内容 1.用二分查找法对查找表进行查找; 2.建立二叉排序树并对该树进行查找; 3.确定hash函数及冲突处理方法,建立一个hash表并实现查找。 程序代码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int arraay[10]={1,2,3,4,5,6,7,8,9,10}; int binary_search(int a[10],int t); cout<<"Enter the target:"; int target; cin>>target; binary_search(arraay,target); return 0; } int binary_search(int a[10],int t) { int bottom=0,top=9; while(bottom

cout<<"Not present!"; } return 0; } 结果 二叉排序树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typedef int keyType; typedef struct Node { keyType key; struct Node* left; struct Node* right; struct Node* parent; }Node,*PNode; void inseart(PNode* root, keyType key) { PNode p = (PNode)malloc(sizeof(Node)); p -> key = key;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图实验

图实验一,邻接矩阵的实现 1.实验目的 (1)掌握图的逻辑结构 (2)掌握图的邻接矩阵的存储结构 (3)验证图的邻接矩阵存储及其遍历操作的实现 2.实验内容 (1)建立无向图的邻接矩阵存储 (2)进行深度优先遍历 (3)进行广度优先遍历 3.设计与编码 MGraph.h #ifndef MGraph_H #define MGraph_H const int MaxSize = 10;

template class MGraph { public: MGraph(DataType a[], int n, int e); ~MGraph(){ } void DFSTraverse(int v); void BFSTraverse(int v); private: DataType vertex[MaxSize]; int arc[MaxSize][MaxSize]; int vertexNum, arcNum; }; #endif MGraph.cpp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include "MGraph.h" extern int visited[MaxSize]; template MGraph::MGraph(DataType a[], int n, int e) { int i, j, k; vertexNum = n, arcNum = e; for(i = 0; i < vertexNum; i++) vertex[i] = a[i]; for(i = 0;i < vertexNum; i++) for(j = 0; j < vertexNum; j++) arc[i][j] = 0; for(k = 0; k < arcNum; k++) {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一.题目要求 1)编程实现二叉排序树,包括生成、插入,删除; 2)对二叉排序树进行先根、中根、和后根非递归遍历; 3)每次对树的修改操作和遍历操作的显示结果都需要在屏幕上用树的形状表示出来。 4)分别用二叉排序树和数组去存储一个班(50人以上)的成员信息(至少包括学号、姓名、成绩3项),对比查找效率,并说明在什么情况下二叉排序树效率高,为什么? 二.解决方案 对于前三个题目要求,我们用一个程序实现代码如下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Stack.h"//栈的头文件,没有用上 typedefintElemType; //数据类型 typedefint Status; //返回值类型 //定义二叉树结构 typedefstructBiTNode{ ElemType data; //数据域 structBiTNode *lChild, *rChild;//左右子树域 }BiTNode, *BiTree; intInsertBST(BiTree&T,int key){//插入二叉树函数 if(T==NULL) { T = (BiTree)malloc(sizeof(BiTNode)); T->data=key; T->lChild=T->rChild=NULL; return 1; } else if(keydata){ InsertBST(T->lChild,key); } else if(key>T->data){ InsertBST(T->rChild,key); } else return 0; } BiTreeCreateBST(int a[],int n){//创建二叉树函数 BiTreebst=NULL; inti=0; while(i

数据结构_实验1_线性表的基本操作

实验1 线性表的基本操作 一、需求分析 目的: 掌握线性表运算与存储概念,并对线性表进行基本操作。 1.初始化线性表; 2.向链表中特定位置插入数据; 3.删除链表中特定的数据; 4.查找链表中的容; 5.销毁单链表释放空间; 二、概要设计 ●基础题 主要函数: 初始化线性表InitList(List* L,int ms) 向顺序表指定位置插入元素InsertList(List* L,int item,int rc)删除指定元素值的顺序表记录DeleteList1(List* L,int item) 删除指定位置的顺序表记录 DeleteList2(List* L,int rc) 查找顺序表中的元素 FindList(List L,int item) 输出顺序表元素OutputList(List L) 实验步骤: 1,初始化顺序表 2,调用插入函数 3,在顺序表中查找指定的元素 4,在顺序表中删除指定的元素 5,在顺序表中删除指定位置的元素 6,遍历并输出顺序表 ●提高题

要求以较高的效率实现删除线性表中元素值在x到y(x和y自定义)之间的所有元素 方法: 按顺序取出元素并与x、y比较,若小于x且大于y,则存进新表中。 编程实现将两个有序的线性表进行合并,要求同样的数据元素只出现一次。 方法: 分别按顺序取出L1,L2的元素并进行比较,若相等则将L1元素放进L中,否则将L 1,L2元素按顺序放进L。 本程序主要包含7个函数 主函数main() 初始化线性表InitList(List* L,int ms) 向顺序表指定位置插入元素InsertList(List* L,int item,int rc)删除指定元素值的顺序表记录DeleteList1(List* L,int item) 删除指定位置的顺序表记录 DeleteList2(List* L,int rc) 查找顺序表中的元素 FindList(List L,int item) 输出顺序表元素OutputList(List L) 提高题的程序 void Combine(List* L1,List* L2,List* L) void DeleteList3(List* L,int x,int y) 二、详细设计 初始化线性表InitList(List* L,int ms) void InitList(List* L,int ms) { L->list=(int*)malloc(LIST_INIT_SIZE*sizeof(int)); L->size=0; L->MAXSIZE=LIST_INIT_SIZE;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图实验

邻接矩阵的实现 1. 实验目的 (1)掌握图的逻辑结构 (2)掌握图的邻接矩阵的存储结构 (3)验证图的邻接矩阵存储及其遍历操作的实现2. 实验内容 (1)建立无向图的邻接矩阵存储 (2)进行深度优先遍历 (3)进行广度优先遍历3.设计与编码MGraph.h #ifndef MGraph_H #define MGraph_H const int MaxSize = 10; template class MGraph { public: MGraph(DataType a[], int n, int e); ~MGraph(){ void DFSTraverse(int v); void BFSTraverse(int v); private: DataType vertex[MaxSize]; int arc[MaxSize][MaxSize]; }

int vertexNum, arcNum; }; #endif MGraph.cpp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include "MGraph.h" extern int visited[MaxSize]; template MGraph::MGraph(DataType a[], int n, int e) { int i, j, k; vertexNum = n, arcNum = e; for(i = 0; i < vertexNum; i++) vertex[i] = a[i]; for(i = 0;i < vertexNum; i++) for(j = 0; j < vertexNum; j++) arc[i][j] = 0; for(k = 0; k < arcNum; k++) { cout << "Please enter two vertexs number of edge: " cin >> i >> j; arc[i][j] = 1; arc[j][i] = 1; } }

数据结构实验一 实验报告

班级::学号: 实验一线性表的基本操作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线性表的定义; 2、掌握线性表的基本操作,如建立、查找、插入和删除等。 二、实验容 定义一个包含学生信息(学号,,成绩)的顺序表和链表(二选一),使其具有如下功能: (1) 根据指定学生个数,逐个输入学生信息; (2) 逐个显示学生表中所有学生的相关信息; (3) 根据进行查找,返回此学生的学号和成绩; (4) 根据指定的位置可返回相应的学生信息(学号,,成绩); (5) 给定一个学生信息,插入到表中指定的位置; (6) 删除指定位置的学生记录; (7) 统计表中学生个数。 三、实验环境 Visual C++ 四、程序分析与实验结果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OK 1 #define ERROR 0 #define OVERFLOW -2

typedef int Status; // 定义函数返回值类型 typedef struct { char num[10]; // 学号 char name[20]; // double grade; // 成绩 }student; typedef student ElemType; typedef struct LNode { ElemType data; // 数据域 struct LNode *next; //指针域 }LNode,*LinkList; Status InitList(LinkList &L) // 构造空链表L { L=(struct LNode*)malloc(sizeof(struct LNode)); L->next=NULL; return OK;

数据结构图的遍历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名称:图的遍历 一、实验目的 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用建立图并对其进行遍历,提高实际编程能力及程序调试能力。 二、实验容 问题描述:建立有向图,并用深度优先搜索和广度优先搜素。输入图中节点的个数和边的个数,能够打印出用邻接表或邻接矩阵表示的图的储存结构。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 计算机,Code::Blocks。 四、实验原理 用邻接表存储一个图,递归方法深度搜索和用队列进行广度搜索,并输出遍历的结果。 五、实验程序及结果 #define INFINITY 10000 /*无穷大*/ #define MAX_VERTEX_NUM 40 #define MAX 40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typedef struct ArCell{ int adj; }ArCell,AdjMatrix[MAX_VERTEX_NUM][MAX_VERTEX_NUM]; typedef struct { char name[20]; }infotype; typedef struct { infotype vexs[MAX_VERTEX_NUM]; AdjMatrix arcs; int vexnum,arcnum; }MGraph; int LocateVex(MGraph *G,char* v) { int c = -1,i; for(i=0;ivexnum;i++) if(strcmp(v,G->vexs[i].name)==0) { c=i; break;} return c;} MGraph * CreatUDN(MGraph *G)//初始化图,接受用户输入{ int i,j,k,w; char v1[20],v2[20]; printf("请输入图的顶点数,弧数:"); scanf("%d%d",&G->vexnum,&G->arcnum);

数据结构实验一题目一线性表实验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实验1——线性表 学生姓名: 班级: 班内序号: 学号: 日期: 1.实验要求 1、实验目的:熟悉C++语言的基本编程方法,掌握集成编译环境的调试方法 学习指针、模板类、异常处理的使用 掌握线性表的操作的实现方法 学习使用线性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实验内容: 题目1: 线性表的基本功能: 1、构造:使用头插法、尾插法两种方法 2、插入:要求建立的链表按照关键字从小到大有序 3、删除 4、查找 5、获取链表长度 6、销毁 7、其他:可自行定义 编写测试main()函数测试线性表的正确性。 2. 程序分析 2.1 存储结构 带头结点的单链表

2.2 关键算法分析 1.头插法 a、伪代码实现:在堆中建立新结点 将x写入到新结点的数据域 修改新结点的指针域 修改头结点的指针域,将新结点加入链表中b、代码实现: Linklist::Linklist(int a[],int n)//头插法 {front=new Node; front->next=NULL; for(int i=n-1;i>=0;i--) {Node*s=new Node; s->data=a[i]; s->next=front->next; front->next=s; } } 2、尾插法

a、伪代码实现:a.在堆中建立新结点 b.将a[i]写入到新结点的数据域 c.将新结点加入到链表中 d.修改修改尾指针 b、代码实现: Linklist::Linklist(int a[],int n,int m)//尾插法 {front=new Node; Node*r=front; for(int i=0;idata=a[i]; r->next=s; r=s; } r->next=NULL; } 时间复杂度:O(n) 3、按位查找 a、伪代码实现: 初始化工作指针p和计数器j,p指向第一个结点,j=1 循环以下操作,直到p为空或者j等于1 b1:p指向下一个结点 b2:j加1 若p为空,说明第i个元素不存在,抛出异常 否则,说明p指向的元素就是所查找的元素,返回元素地址 b、代码实现 Node* Linklist::Get(int i)//得到指向第i个数的指针 {Node*p=front->next; int j=1; while(p&&j!=i)//p非空且j不等于i,指针后移 {p=p->next; j++;

数据结构实验

实验1 (C语言补充实验) 有顺序表A和B,其元素值均按从小到大的升序排列,要求将它们合并成一 个顺序表C,且C的元素也是从小到大的升序排列。 #include main() { intn,m,i=0,j=0,k=0,a[5],b[5],c[10];/* 必须设个m做为数组的输入的计数器,不能用i ,不然进行到while 时i 直接为5*/ for(m=0;m<=4;m++)scanf("%d",&a[m]);// 输入数组a for(m=0;m<=4;m++)scanf("%d",&b[m]);// 输入数组b while(i<5&&j<5) {if(a[i]b[j]){c[k]=b[j];k++;j++;} else{c[k]=a[i];k++;i++;j++;}// 使输入的两组数组中相同的数只输出一 个 } if(i<5) for(n=i;n<5;n++) {c[k]=a[n];k++;} elseif(j<5) for(n=j;n<5;n++) {c[k]=b[n];k++;} for(i=0;i

求A QB #include main() { inti,j,k=0,a[5],b[5],c[5];//A=a[5],B=b[5],A n B=c[5] for(i=0;i<5;i++)scanf("%d",&a[i]);// 输入a 数组 for(i=0;i<5;i++)scanf("%d",&b[i]);〃输入b 数组 for(i=0;i<5;i++) {for(j=0;j<5;j++) if(a[i]==b[j]){c[k]=a[i];k++;}// 当有元素重复时,只取一个放入 c 中} for(i=0;i #defineN4 main() { inti,j,m,k,a[N+1];//k 为最后输出数组的长度变量

数据结构实验

长春大学计算机学院网络工程专业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实验二栈和队列的操作与应用 班级:网络14406 姓名:李奎学号:041440624 实验地点:日期: 一、实验目的: 1.熟练掌握栈和队列的特点。 2.掌握栈的定义和基本操作,熟练掌握顺序栈的操作及应用。 3.掌握链队的入队和出队等基本操作。 4.加深对栈结构和队列结构的理解,逐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编程能力。 二、实验内容、要求和环境: 注:将完成的实验报告重命名为:班级+学号+姓名+(实验二),(如:041340538张三(实验二)),发邮件到:ccujsjzl@https://www.doczj.com/doc/7b6211165.html,。提交时限:本次实验后24小时之内。 阅读程序,完成填空,并上机运行调试。 1、顺序栈,对于输入的任意一个非负十进制整数,打印输出与其等值的八进制数 (1)文件SqStackDef. h 中实现了栈的顺序存储表示 #define STACK_INIT_SIZE 10 /* 存储空间初始分配量*/ #define STACKINCREMENT 2 /* 存储空间分配增量*/ typedef struct SqStack { SElemType *base; /* 在栈构造之前和销毁之后,base 的值为NULL */ SElemType *top; /* 栈顶指针*/ int stacksize; /* 当前已分配的存储空间,以元素为单位*/ }SqStack; /* 顺序栈*/ (2)文件SqStackAlgo.h 中实现顺序栈的基本操作(存储结构由SqStackDef.h 定义) Status InitStack(SqStack &S) { /* 构造一个空栈S */ S.base=(SElemType *)malloc(STACK_INIT_SIZE*sizeof(SElemType)); if(!S.base) exit(OVERFLOW); /* 存储分配失败*/ S.top=S.base; S.stacksize=STACK_INIT_SIZE; return OK; } int StackLength(SqStack S) { // 返回S 的元素个数,即栈的长度, 编写此函数

哈工大 数据结构 实验一 线性表的实验

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数据结构与算法 课程类型:必修 实验项目名称:线性表实验 实验题目:算术表达式求值 班级:0903201 学号:1090320110 姓名:王岳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要求及实验环境 三、设计思想(本程序中的用到的所有数据类型的定义,主程序的流程图及各程序模块之间的调用关系) 1.逻辑设计 2.物理设计 四、测试结果 五、系统不足与经验体会 六、附录:源代码(带注释)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template class stack{ private: elementtype ss[512]; int top; public: stack() { this -> top =0; } void null() { this -> top =0; } bool empty() { if (this -> top ==0) return true; else return false; } elementtype pop() { if (this -> empty()) printf("error:empty!!!\n");

else { this -> top--; return this -> ss[this -> top + 1]; } } void push(elementtype x) { if (this -> top == 511) printf("error:full!!!\n"); else { this -> top++; this -> ss[this -> top] = x; } } }; void change(int &i,int &j,double *a,char *input,stack &s){//change front to back char o,p; bool fu=true; while(true){ o=cin.peek(); if((o<'('||o>'9')&&o!='\n') {o=getchar();fu=false; continue;} else if(o>='0'&&o<='9') {scanf("%lf",&a[i]); input[j]=i+'0';i++;j++; } else if(o=='(') {o=getchar();s.push(o);fu=true;continue;} else if(o==')') { o=getchar(); for(;!s.empty();){ input[j]=s.pop();j++; if(input[j-1]=='(') {j--;break;} } } else if(o=='*'||o=='/'){ o=getchar(); for(;!s.empty();){ p=s.pop(); if(p=='*'||p=='/') {input[j]=p;j++;} else {s.push(p);break;} } s.push(o); } else if(o=='+'||o=='-'){ o=getchar(); if(fu) {a[i]=0;input[j]=i+'0';i++;j++;} for(;!s.empty();){ p=s.pop(); if(p!='(') {input[j]=p;j++;} else {s.push(p);break;}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图)

附录A 实验报告 课程:数据结构(c语言)实验名称:图的建立、基本操作以及遍历系别:数字媒体技术实验日期: 12月13号 12月20号 专业班级:媒体161 组别:无 姓名:学号: 实验报告内容 验证性实验 一、预习准备: 实验目的: 1、熟练掌握图的结构特性,熟悉图的各种存储结构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2、熟练掌握几种常见图的遍历方法及遍历算法; 实验环境:Widows操作系统、VC6.0 实验原理: 1.定义: 基本定义和术语 图(Graph)——图G是由两个集合V(G)和E(G)组成的,记为G=(V,E),其中:V(G)是顶点(V ertex)的非空有限集E(G)是边(Edge)的有限集合,边是顶点的无序对(即:无方向的,(v0,v2))或有序对(即:有方向的,)。 邻接矩阵——表示顶点间相联关系的矩阵 设G=(V,E) 是有n 1 个顶点的图,G 的邻接矩阵A 是具有以下性质的n 阶方阵特点: 无向图的邻接矩阵对称,可压缩存储;有n个顶点的无向图需存储空间为n(n+1)/2 有向图邻接矩阵不一定对称;有n个顶点的有向图需存储空间为n2 9

无向图中顶点V i的度TD(V i)是邻接矩阵A中第i行元素之和有向图中, 顶点V i的出度是A中第i行元素之和 顶点V i的入度是A中第i列元素之和 邻接表 实现:为图中每个顶点建立一个单链表,第i个单链表中的结点表示依附于顶点Vi的边(有向图中指以Vi为尾的弧) 特点: 无向图中顶点Vi的度为第i个单链表中的结点数有向图中 顶点Vi的出度为第i个单链表中的结点个数 顶点Vi的入度为整个单链表中邻接点域值是i的结点个数 逆邻接表:有向图中对每个结点建立以Vi为头的弧的单链表。 图的遍历 从图中某个顶点出发访遍图中其余顶点,并且使图中的每个顶点仅被访问一次过程.。遍历图的过程实质上是通过边或弧对每个顶点查找其邻接点的过程,其耗费的时间取决于所采用的存储结构。图的遍历有两条路径:深度优先搜索和广度优先搜索。当用邻接矩阵作图的存储结构时,查找每个顶点的邻接点所需要时间为O(n2),n为图中顶点数;而当以邻接表作图的存储结构时,找邻接点所需时间为O(e),e 为无向图中边的数或有向图中弧的数。 实验内容和要求: 选用任一种图的存储结构,建立如下图所示的带权有向图: 要求:1、建立边的条数为零的图;

数据结构实验1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实验序号:1 实验项目名称:概论

附源程序清单: 1. #include void main() { int i; int num[10]; int *p; for(i=0;i<=9;i++) num[i]=i+1; for(p=(num+9);p>=(num+0);p--) printf("%d ",*p); printf("\n"); }

2. #include void main() { void swap(int *a,int *b); int i; int a[10]; int *p,*max,*min; for(i=0;i<10;i++) scanf("%d",&a[i]); max=min=a; for(i=0;i<10;i++) { if(*maxa[i]) min=&a[i]; } p=a; swap(p,max); swap((p+9),min); for(p=a;p<=(a+9);p++) printf("%d ",*p); printf("\n"); } void swap(int *a,int *b) { int temp; temp=*a; *a=*b; *b=temp; } 3.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typedef struct { char num[5]; char name[20]; float score1; float score2; float score3; float average;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无向图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 无向图的建立与遍历 ◎实验目的:掌握无向图的邻接链表存储,熟悉无向图的广度与深度优先遍历。 ◎实验内容:对一个无向图以邻接链表存储,分别以深度、广度优先非递归遍历输出。 一、需求分析 1.本演示程序中,输入的形式为无向图的邻接链表形式,首先输入该无向图的顶点数和边数,接着输入顶点信息,再输入每个边的顶点对应序号。 2.该无向图以深度、广度优先遍历输出。 3.本程序可以实现无向图的邻接链表存储,并以深度、广度优先非递归遍历输出。 4.程序执行的命令包括:(1)建立一个无向图的邻接链表存储(2)以深度优先遍历输出(3)以广度优先遍历输出(4)结束 5.测试数据: 顶点数和边数:6,5 顶点信息:a b c d e f 边的顶点对应序号: 0,1 0,2 0,3 2,4 3,4 深度优先遍历输出: a d e c b f 广度优先遍历输出: a d c b e f 二概要设计 为了实现上述操作,应以邻接链表为存储结构。 1.基本操作: void createalgraph(algraph &g) 创建无向图的邻接链表存储 void dfstraverseal(algraph &g,int v)

以深度优先遍历输出 void bfstraverseal(algraph &g,int v) 以广度优先遍历输出 2.本程序包含四个模块: (1)主程序模块 (2)无向图的邻接链表存储模块 (3)深度优先遍历输出模块 (4)广度优先遍历输出模块 3.模块调用图: 三详细设计 1.元素类型,结点类型和指针类型:typedef struct node { int adjvex; struct node *next; }edgenode; typedef struct vnode { char vertex; edgenode *firstedge; }vertxnode; typedef vertxnode Adjlist[maxvernum]; typedef struct { Adjlist adjlist; int n,e; }algraph; edgenode *s; edgenode *stack[maxvernum],*p; 2.每个模块的分析: (1)主程序模块 int main()

《数据结构》实验一 线性表及其应用

实验一线性表及其应用 一、实验目的 1.熟悉C语言的上机环境,进一步掌握C语言的结构特点。 2.掌握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的定义及C语言实现。 3.掌握线性表的链式存储结构——单链表的定义及C语言实现。 4.掌握线性表在顺序存储结构即顺序表中的各种基本操作。 5.掌握线性表在链式存储结构——单链表中的各种基本操作。 二、实验内容 1.顺序线性表的建立、插入及删除。 2.链式线性表的建立、插入及删除。 三、实验步骤 1.建立含n个数据元素的顺序表并输出该表中各元素的值及顺序表的长度。 2.利用前面的实验先建立一个顺序表L={21,23,14,5,56,17,31},然后在第i个位置插入元素68。 3.建立一个带头结点的单链表,结点的值域为整型数据。要求将用户输入的数据按尾插入法来建立相应单链表。 四、实现提示 1.由于C语言的数组类型也有随机存取的特点,一维数组的机内表示就是顺序结构。因此,可用C语言的一维数组实现线性表的顺序存储。 在此,我们利用C语言的结构体类型定义顺序表: #define MAXSIZE 1024 typedef int elemtype; /* 线性表中存放整型元素*/ typedef struct { elemtype vec[MAXSIZE]; int len; /* 顺序表的长度*/ }sequenlist; 将此结构定义放在一个头文件sqlist.h里,可避免在后面的参考程序中代码重复书写,另外在该头文件里给出顺序表的建立及常量的定义。 2. 注意如何取到第i个元素,在插入过程中注意溢出情况以及数组的下标与位序(顺序表中元素的次序)的区别。 3.单链表的结点结构除数据域外,还含有一个指针域。用C语言描述结点结构如下: typedef int elemtype; typedef struct node

数据结构图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教程 上机实验报告 实验七、图算法上机实现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熟知图的定义和图的基本术语,掌握图的几种存储结构。 2.掌握邻接矩阵和邻接表定义及特点,并通过实例解析掌握邻接矩阵和邻接表的类型定义。 3.掌握图的遍历的定义、复杂性分析及应用,并掌握图的遍历方法及其基本思想。 二、实验内容: 1.建立无向图的邻接矩阵 2.图的xx优先搜索 3.图的xx优先搜索 三、实验步骤及结果: 1.建立无向图的邻接矩阵: 1)源代码: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define MAXSIZE 30 typedefstruct{charvertex[MAXSIZE];//顶点为字符型且顶点表的长度小于MAXSIZE intedges[MAXSIZE][MAXSIZE];//边为整形且edges为邻近矩阵

}MGraph;//MGraph为采用邻近矩阵存储的图类型 voidCreatMGraph(MGraph *g,inte,int n) {//建立无向图的邻近矩阵g->egdes,n为顶点个数,e为边数inti,j,k; printf("Input data of vertexs(0~n-1): \n"); for(i=0;ivertex[i]=i; //读入顶点信息 for(i=0;iedges[i][j]=0; //初始化邻接矩阵 for(k=1;k<=e;k++)//输入e条边{}printf("Input edges of(i,j): "); scanf("%d,%d",&i,&j); g->edges[i][j]=1; g->edges[j][i]=1;}void main(){inti,j,n,e; MGraph *g; //建立指向采用邻接矩阵存储图类型指针 g=(MGraph*)malloc(sizeof(MGraph));//生成采用邻接举证存储图类型的存储空间}2)运行结果: printf("Input size of MGraph: "); //输入邻接矩阵的大小scanf("%d",&n); printf("Input number of edge: "); //输入邻接矩阵的边数scanf("%d",&e);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图实验

图实验 一,邻接矩阵的实现 1.实验目的 (1)掌握图的逻辑结构 (2)掌握图的邻接矩阵的存储结构 (3)验证图的邻接矩阵存储及其遍历操作的实现 2.实验内容 (1)建立无向图的邻接矩阵存储 (2)进行深度优先遍历 (3)进行广度优先遍历 3.设计与编码 #ifndef MGraph_H #define MGraph_H const int MaxSize = 10; template class MGraph { public: MGraph(DataType a[], int n, int e); ~MGraph(){ } void DFSTraverse(int v); void BFSTraverse(int v); private: DataType vertex[MaxSize]; int arc[MaxSize][MaxSize]; int vertexNum, arcNum; }; #endif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include "" extern int visited[MaxSize]; template MGraph::MGraph(DataType a[], int n, int e) { int i, j, k; vertexNum = n, arcNum = e; for(i = 0; i < vertexNum; i++) vertex[i] = a[i]; for(i = 0;i < vertexNum; i++) for(j = 0; j < vertexNum; j++) arc[i][j] = 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