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吉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吉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吉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吉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吉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加快旅游业发展和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旅游产品转型、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体制创新、理念更新的关键时期。为了培植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将我省建设成为生态旅游强省和旅游经济大省,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提升我省“缤纷四季,精彩吉林”整体形象,建设“生态吉林”,带动现代服务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根据《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意见》,以及《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结合我省旅游业发展实际,制定《吉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吉林省旅游业“十一五”发展与规划评估

(一)旅游资源特点与优势

“十一五”期间,我省完成了全省旅游资源普查,《吉林省旅游资源普查总报告》总结了我省旅游资源的特点与优势。

1、旅游资源特点

(1)自然景观类型多、品位高,人文景观文化内涵深厚

长白山作为一个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典型的火山地貌区,宛如一部解秘大自然的百科全书。“中国长春瓦萨国际滑雪节”、“中国吉林雾淞冰雪节”、“长白山国际旅游节”等已驰名海内外。向海等自然保护区湿地、草原等景观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在历史上吉林省是高句丽人、契丹人、女真人等繁衍生息的地方,曾建立了夫余国、高句丽国、渤海国、辽王朝、金王朝等,并与中原汉族地区有过密切文化往来和冲突,有较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国土沦丧历史和遗迹,会极大地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工业与观光农业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2)吉林省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

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征以及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可划分为三大旅游区域:东部森林与民俗文化、边境旅游区,中部城市生态与冰雪旅游区,西部草原湿地生态旅游区。

在旅游资源的空间组合上形成了五大旅游地系统:长吉城市人文与冰雪旅游地系统,长白山旅游地系统,通集白人文与森林生态旅游地系统,延边民俗文化

与边境旅游地系统,西部草原与湿地旅游地系统。

2、旅游资源优势

旅游气候在5-9月的体感舒适度与海滨城市大连近似,优于大连以南沿海城市及华北、华中、华南内陆一般地区。

开展冰雪旅游条件得天独厚。在冰雪旅游季节的体感舒适度优于黑龙江和内蒙古。从滑雪旅游的适宜性指标考虑,条件优于黑龙江、辽宁和内蒙古。雾凇是吉林省特有的冰雪资源。

与国内同类旅游资源相比,具有比较优势的旅游资源为长白山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冰雪旅游资源、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边境旅游资源。

(二) 吉林省旅游业“十一五”期间发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省旅游产业有了长足进步,尤其是生态旅游、绿色旅游蓬勃兴起,迅猛发展,在全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1、完成“十一五”旅游发展计划

“十一五”期间,至2010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预估为80.98万人次,年均增长20%左右;旅游外汇收入3.04亿美元,年均增长25%左右;接待国内旅游者6465.31万人次,年均增长20%左右,国内旅游收入705.13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25%左右;实现旅游总收入725.86亿元,年均增长25%左右。至2009年底,全省旅游总人数达5501.0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80.69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20.67%和28.81%,分别完成“十一五”计划发展目标的124.66%和118.33%;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8.06%,比“十五”末期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年翻一番的目标,旅游业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68.0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24%;旅游外汇收入2.4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08%;接待国内旅游者5433.03万人次,增长20.82%;国内旅游收入564.1亿元人民币,增长29.35%,居民出游率达到201%。同时,旅游业发展带动了交通、商贸、饭店、餐饮、文化、体育、信息、物流、休闲等服务业的发展,为工业、农业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推动了房地产发展和新型社区建设,促进了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2、发展生态旅游破解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难题

长白山观光与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向海等湿地生态旅游,通化集安等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延边、白山等边境、跨境旅游等,为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地区提供新的产业选择与增长点。

3、旅游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旅游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备件明显改善,连接主要旅游城市和重点景区的交通网络初步形成。

航空:至2009年底,长春龙嘉国际机场已开通境内外航线89条,启动了与台湾省的直航班机。延吉机场、长白山机场增开了至北京、上海、沈阳、广州等旅游热点城市航班。

铁路:增开了与省外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列车。

公路: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000公里,省会长春至各地市州和所有出省主通道逐步实现了高速化,连接公路干线与各重点旅游景区的旅游景区公路基本建成,极大改善了吉林旅游可进入的条件。

旅游接待能力:明显增强,新增旅游星级饭店35家,比“十五”期末增加了17.6%;新增旅行社215家,比“十五”期末增加68.2%;上档次的旅游餐馆、购物及娱乐场所不断涌现。

4、旅游目的地建设步伐加快

(1)省政府对旅游业的投资逐年增加,在政府投资的带动下,外资和民间资本也大量进入旅游领域。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的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投资额达230亿元。大投资带来大变化,旅游城市、风景名胜区、A级旅游区、森林公园等建设速度加快,旅游目的地形象明显改观。

(2)长白山已成为特色鲜明、游客云集的旅游热点;松花湖、查干湖、向海等重点旅游景区接待务件明显改善;长春、吉林、延吉等城市面貌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旅游景点不断涌现,旅游功能明显增强。同时,国家先后安排我省旅游大量专项资金,促进和加快了我省一批重要景区和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开发建设。

(3)优秀旅游城市与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得到快速发展。2009年全国优秀旅游城市7个(长春、吉林、蛟河、桦甸、集安、敦化、延吉),比“十一五”期末多3个(长春、吉林、集安、蛟河)。2009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共29家,比“十一五”期末多11家,其中工业示范点13家,农业6家,分别比“十一五”期末年多5家和3家。工业旅游示范点8家,农业旅游示范点3家。

(4)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启动了特色旅游乡镇的评选与建设。2009年有5个乡镇被国家旅游局和建设部联合评为全国特色旅游景观乡镇。

表1 “十一五”期末与2006-2009年旅游业发展主要指标

表2 吉林省“十一五”期末与2009年星级饭店发展情况

表3 吉林省“十一五”期末与2009年旅行社发展情况

表4 吉林省“十一五”期末与2009年A级旅游景区发展情况

5、旅游人力资源培养得到快速发展。截止2009年底,全省旅游院校总计22所;其中高等旅游院校(含开设旅游系、旅游专业的院校)15所;中等旅游职业学校7所(含开设旅游系、旅游专业的院校);“吉林省旅游行业岗位技能培训定点单位”16家。全省旅游培训师资队伍873人;导游资格面试考官179人;全省旅游院校在校学生7363人;截止2009年底,全省导游员总计9763人。全省旅游行业参加各类培训人员总计11349人次。

(三)旅游业发展“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绩与经验

总结“十一五”期间我省旅游业发展的成绩,获得的主要经验是:

1、准确定位,树立形象

“十一五”期间,我省对旅游产业、旅游形象进行了准确的定位,是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的关键。

一是旅游产业定位。2006年,吉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尽快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显示了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决心和信心,极大地调动了全省广大人民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

二是旅游形象定位,“缤纷四季,精彩吉林”的旅游形象得到进一步确立。

2、发挥优势,打造品牌

我省的旅游资源种类繁多,而生态旅游资源最具特色、亮度和竞争力,打造“生态吉林”品牌,对我省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3、政府主导,政策扶持

我省遵循旅游发展规律,认其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旅游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旅游交通,旅游企业,旅游景区等。目前吉林省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大环境、大氛围已经形成,旅游业已步入了快速平稳健康的发展轨道。

4、把握机遇、适时造势

对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实施与逐步落实。积极进行了吉林“八景”的评选,使吉林省旅游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赴台旅游开始起步并获得迅速发展。

成绩和经验给我们以下几点重要的启示:更新观念、大胆创新是旅游业加快发展的先决条件;外树形象、内练真功是旅游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把握机遇、善于谋势是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发挥优势、打造品牌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敢闯新路、善解难题是旅游业协调发展的必然途径。

(四)吉林省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也存在不少值得重视的问题,需要在“十二五”时期认真研究和解决。

1、旅游管理体制存在不顺现象——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相互牵制,决策分散以及行业管理力度不强等方面。

2、旅游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入境旅游发展缓慢,旅游产品结构比较单一,新兴旅游如康体健身旅游、体验旅游、自驾车旅游等产品缺乏,旅游基本消费所占比重过大。

3、一批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尚未转变为产品优势,知名度相对较低。

4、部分地区旅游客流与交通“瓶颈”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一些重点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不强,景区内部旅游交通设施和方式有待改善。

5、旅游企业呈现“散、小、弱、差”的现状,缺乏在国际和国内市场有影响的旅游集团公司,整体素质不高。

二、吉林省旅游业发展环境与形势分析

(一)世界与中国旅游业发展宏观环境与形势

1、中国旅游业进入新的发展战略机遇期

一是国民经济转型加速,产业优势更加凸显;二是配套支撑体系不断完善,发展基础更加稳固;三是旅游成为大众消费,发展势头强劲;四是低碳经济推动产业变革,发展方式更加科学;五是产业融合进一步深化,发展后劲强劲;六是政策支持加强,技术变革深化,发展条件更加有利;七是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发展空间广阔。八是金融危机倒逼机制将促进旅游企业创新经营方式,世界经济的温和回升使入境旅游有望保持低速而持续增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互相渗透将为旅游业发展创造机遇。

“十二五”期间国际、国内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将使旅游市场发展动力强劲,需求进一步放大,资本来源充分,要素配置齐全,发展方式更加科学,旅游业将进入全新的发展黄金期。

2、旅游业发展处于矛盾凸显期

一是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旅游休闲需求与旅游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二是旅游法制环境尚需营造,市场秩序不够规范,服务质量亟待提高;三是发展方式粗放,发展的协调性不够好;四是供需矛盾比较突出,产品开发不足,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完善,配套程度较低;五是体制机制建设滞后,管理体制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产业发展的后劲不足。六是人才队伍建设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高素质人才不足和人才流失严重并存。

这些矛盾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矛盾在旅游业中的体现,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综合功能的发挥。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以新的发展理念来统筹全局、重新规划,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3、旅游业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期

一是发展方式转型,从“政府主导”向“政府主导、市场调节”转变,加强市场在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产业改革和发展,更加注重走内涵式、集约化的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二是主体市场转变,适应大众化旅游发展,以国内市场需求为重点,更加注重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三是产业要素要升级,更加注重科技和管理服务创新,更多地依靠知识、资本和现代技术推进旅游业发展。有序推进国有旅游企业改革,引导旅游投资流向和企业经营模式转变。注重产业融合,提高经济效益。加大产品开发力度和广度,注入科技文化元素,推进产品形态升级。四是管理体制转型,从政府管制主导向政府引导和监督服务的职能转化,提升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功能。

“十二五”期间,旅游业发展环境的创新变革加快,要强化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推动旅游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以国内市场为主体,统筹国内、国际两大市场;要加强要素的科技和文化含量,提升产业素质;要转变管理方式,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推进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吉林省的旅游业发展环境与形势

1、旅游业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二五”期间将得到国家更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尤其是2009年12月公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意见》的不断落实与政策措施的实施。

2、国家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与《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东北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的实施以及我省《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长吉图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等都将为我省旅游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凭借我省丰富的旅游资源,各级地方政府正在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转变。

4、“十一五”以来,全国和我省旅游基础设施尤其是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公共服务体系逐渐健全,旅游配套水平进一步提高。

5、我省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旅游消费意识进一步增强,已经进入大众旅游时代。

6、国家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乡村生态旅游等的政策,对我省进一步发挥自然与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提供了条件。

7、上海世博会、东北亚国际区域合作等为我省入境旅游市场开拓提供极好的发展机遇。

(三)困难和挑战。

1、我省入境旅游品牌及精品线路匮乏,接待人数少,在全国旅游业发展大格局中处于相对弱势,形成入境旅游“盆地”现象。

2、我省与周边省份的著名旅游目的地和重点旅游区域未能充分的对接和互动,区域合作实现途径较少。

3、区域外部交通虽然改善明显,但是部分景区之间交通、景区内部交通仍然存在不足。

4、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滞后,严重制约我省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5、我省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管理水平偏低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三、吉林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总体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加强统筹协调,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紧密围绕省委、省政府把旅游业培育成我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和建设生态旅游强省、旅游经济大省的战略目标,将旅游业发展全面融入到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经济国际化和市场化建设之中,以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为龙头,带动工业、农业、文化等各类旅游快速发展,加强东北地区与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以集约经营和质量效益型增长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品开发为中心,以建设优秀旅游目的地为重点,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和旅游核心竞争力,推动全省旅游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1、改革开放,创新机制。

坚持改革开放,破除合同制机制性障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一方面,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明确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建立新的旅游市场经济秩序,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性的保障。另一方面,旅游开发要以旅游的供需关系和市场导向为核心。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注重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重视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旅游开发必须面向市场,调查市场,研究市场,拓展市场,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消费者群体的市场需求,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优势旅游资源,通过策划、设计、加工、组合、包装成多元化、多功能的有卖点的旅游产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办旅游的原则,建立与国际服务贸易市场接轨的多元化、开放型的投资机制和市场规则。

2、以人为本,有序发展

着力提高游客满意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促进人民群众文明素质的提升。以国内旅游为重点,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

3、合理利用,持续发展。

坚持节能环保,合理利用资源,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注重保护旅游生态环境,保护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坚持低碳经济理念,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建立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4、项目带动,突出重点。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优势,推动各地旅游业特色化发展。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重点地推动地区发展、城市发展、景区发展、企业发展。引导一部分地区、城镇、景区、企业较快地发展起来,产生带动、示范和辐射效应,最终达到全省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在旅游景区(点)和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上,必须突出地方特色,增强地方历史文化和现代科技文化内涵,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创造出一批吸引力强、品位高、特色浓的旅游精品。

5、区域协同,统筹兼顾

强调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提高整体的区域竞争力,增强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宏观管理上必须坚持按区域管理的原则,克服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弊端,协调部门关系,打破行政区划和部门职权分割的制约,把旅游业开发的重点从孤立的个体景点建设,推进到区域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上来,着眼于区域整体形象的塑造和整体优势的发挥,着眼于形成区域特色上互补、经济上互惠、经营上互助的旅游产品群,并把景区建设与城镇建设、社区环境整治等有机结合,使其协调。同时各重点旅游区要形成本区特色旅游产品,构建我省的特色旅游产品体系。

6、科教兴旅,和谐发展

科教兴旅一是推进科普和教育旅游方式,二是提高旅游业的科技含量。旅游业是依靠公众参与而发展的产业,旅游者了解旅游资源的知识内涵、掌握旅游知识与技能、环境保护与公德意识和旅游审美意识本身就是一种科学普及和教育过程。吉林省的旅游资源知识属性强,实施科教兴旅,既能充分发挥科普的主体和接受者的主观能动性,又使科普这种公益事业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商业行为。实现旅游业跨越式大发展,旅游业必须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公众的“科教兴旅”意识。旅游产业各要素要应用和推广现代科技,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建设现代旅游体系。提高信息技术在旅游业的应用水平和普及程度,建立和完善旅游网站。同时要发展旅游软科学,提高我省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

(三)总体定位

把旅游业培育成吉林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更好发挥旅游业对于保持国民经济与社会平稳较快增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的功能。

(四)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充分发挥我省旅游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具有潜力的生态观光旅游、冰雪娱乐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大力发展历史遗迹、工业农业、电影文化、民俗风情、红色旅游、边境风光和节庆会展旅游。通过五年努力,实现我省品牌旅游目的地和精品名牌旅游产品建设的重大突破;全面提升吉林旅游产业素质和旅游对外整体形象;实现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转变,推动旅游发展走上质量效益型增长之路;将旅游业发展成为吉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旅游强省、旅游经济大省,东北亚地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2、发展指标

(1)全省旅游业总收入年平均增长25%左右,到2015年,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9.0%以上。

(2)境外旅游者数的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5%左右,到2015年,境外旅游者达到162.88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0%左右,到2010年达到7.25亿美元。

(3)国内旅游者旅游总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5%左右,到2015年达到2166亿元。国内旅游人数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7%左右,达到14189万人次,省内旅游人数所占比例在40%左右,达到5676万人次。

(4)旅游业新增就业人数40万人,其中,旅游新增直接就业10万人,旅游新增间接就业30万人,旅游就业占总就业的比例达到4.0%。形成由旅游院校、

成人教育、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教育、在职培训、国外进修等构成的旅游人才教育体系。

表5 2009年全省旅游统计指标与2010-2015年计划表

11年至15年按1美元=6.75元人民币计算。

2、2015年全省旅游总人数预计每年按17%的速度递增,旅游总收入预计每年按25%的速度递增,从2010年全省旅游业发展计划目标看,2015年全省旅游总人数将达到14352.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将达到2215.15亿元。

(五)发展模式

生态旅游是我省旅游业的最根本发展模式。发展生态旅游可以从宏观、长远和空间的视角,协调人口增长、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生态旅游是我省倡导低碳经济理念、践行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我省的具体实践,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旅游业中的具体体现,是科学发展观在旅游业发展中的贯彻。

生态旅游的最终目的仍然是发展地方经济,促进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省具有一定奇特度的旅游资源多在东西两翼,而这些地区多是经济落后地区,旅游业应作为这些地区的特色经济来发展,从而达到吸引资金,扩大开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之目的。

(六)发展战略

1、精品名牌战略

通过一批精品品牌旅游目的地、旅游景区、旅游产品与旅游线路等来带动全省旅游业发展。

2、集约经营战略

进一步加强区域旅游协作与联合,积极组建大型旅游集团,推进旅游业向连锁经营、规模经营、集约经营发展,搞好旅游要素的综合开发,加强对自然、人文、社会资源的有机整合,延长旅游产品链、服务链、经营链。

3、可持续发展战略

以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出发点,把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防止建设性破坏。优先做好规划工作,慎重、科学、有效的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产业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

(七)战略举措

1、提升生态旅游

吉林省是生态资源大省,形成了一个基本完整、相对独立的水陆相生、山水相依的生态大系统,充分发挥自然生态与文化环境交融的特色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提高吉林整个旅游业素质和效益,提升吉林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使吉林省主要生态旅游区成为国内外旅游热点,使生态旅游产业成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2、强化生态休闲度假旅游

充分利用吉林省优良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整合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积极建设休闲旅游度假区,提升旅游景区品质,打造5-8个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强化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

3、促进入境旅游

要把日韩、东南亚、港澳台作为入境旅游市场的开发重点。进一步提升长春机场国际航空港的地位,新开通若干条国际航班,增加国际包机业务;加强长白山在港澳台地区的宣传力度下。把松花江-鸭绿江旅游线打造成国家旅游黄金线路,吸引入境游客。联合辽宁、黑龙江、内蒙古自治区,主推哈大-满洲里旅游精品线路。将长春-长白山-鸭绿江-图们江综合旅游线作为吉林省的拳头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四、吉林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吉林省旅游业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

1、加强市场主体培育。

放宽经营准入,简化审批手续,支持旅游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新经营方式的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公平参与旅游业发展,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投资旅游产业,构建真正市场化导向的旅游市场运行主体。推进国有旅游企业改组改制,支持民营和中小旅游企业发展,支持各类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

2、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加快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把应当由企业、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承担的职能和机构转移出去,将工作重点放到运营监管和公共服务上来。鼓励地方进行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支持建设一批试点地区,探讨旅游发展综合改革、

专项改革和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等新路子。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推进行业协会的改革,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3、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放大外资经营领域,促进人才、科技等产业要素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不断篮筐旅游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支持有实力、有条件的旅游企业“走出去”。加强国际旅游合作,争取在局部区域和特定领域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把握出境旅游市场快速发展和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不断增加的有利时机,以建设中国与上合组织、东盟、东北亚等国际旅游合作区为重点,由近及远,形成入境、出境旅游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

(二)完善旅游产业体系

1、总体思路与发展方向

“十二五”期间,完善我省旅游产业体系开发的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是:以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开发为主导,继续发挥观光旅游产品优势,加快专项旅游产品开发,拓展旅游要素体系,完善旅游服务体系,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打造具有国内与国际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体系。

2、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要依托我省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深化开发,在文化内涵挖掘、大环境营造、精细化建设、服务品质提升等方面多下功夫,打造一批观光旅游精品。充分利用乡村的生态环境和民俗文化等资源,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积极发展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村镇。交通等基础设施和解说、标识等服务设施建设,推进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精品线路、重点旅游区建设,推进红色旅游与自然生态、历史文化、都市风貌、乡村风情等各类旅游融合发展,吸引铁青少年和境外旅游者。推动社会公共资源提供更多的旅游服务,进一步刀菜城市休闲度假,规划发展高尔夫旅游、大型主题公园。针对不同市场需求,积极开发户外运动、温泉养生、森林康体、民俗体验、修学考察等不同类型的休闲度假产品,支持开发个性化旅游产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际和地区间交流为目标,支持商务旅游服务企业发展,大力发展商务考察、会议、展览、奖励等不同类型旅游产品。

为此,应以旅游市场为导向,以整体形象塑造为基础,以精品、品牌为龙头,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处理好产品开发与市场开发的对应关系:

(1)加强产品包装和行销,在巩固和提升现有品牌的基础上,培育和扶持新的品牌。以长白山自然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为主打品牌,以冰雪娱乐、高句丽历史文化遗产、电影文化、民族文化、跨境旅游为特色旅游品牌,构建我省旅游品牌系列。

(2)在巩固和提升现有产品的基础上,积极开发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努力构建现代旅游产品体系。

(3)加强三大类产品的优化组合,搞好综合产品体系建设,发展“观光+度假”,“观光+专项”,“度假+专项”等组合性产品,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4)以主导产品开发为龙头,整合相关支撑产品,配套开发辅助性产品,形成若干具有国内与国际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

3、旅游产品体系开发重点

(1)观光旅游产品

①自然观光。充分开发我省丰富的自然观光旅游资源,重点开发以下产品:

●山地观光产品:长白山,龙岗火山,伊通火山。

●河川观光产品:松花湖,红石湖,白山湖,鸭绿江,图们江。

●森林观光产品:长白山,净月潭,拉法山,五女峰,通化白鸡腰,柳河

三仙峡,辉南三角龙湾,延吉帽儿山,松原宁江等森林公园。

●草原观光产品:西部草原

●湿地观光产品:向海,莫莫格

●自然秘境观光产品:吉林雾凇,仙峰岭森林雾凇,集安市沿江雾凇,长

白山天池怪兽,乾安大布苏狼牙坝泥林,前郭王爷府后山土林,白山市

长白山迷宫,吉林拉法山花岗岩洞穴,通化市大安,鸭园溶洞,磐石官

马溶洞,双阳吊水壶溶洞等洞穴。

②都市观光。以长春、吉林、延吉、通化、白城、四平等主要旅游城市及旅游中心地为主,充分利用各自城市的历史、文化及其他资源,深刻发掘城市文化内涵,努力美化城市景观形成购物步行街、城市夜景及各类都市观光设施。

③史迹观光

●古代史迹:高句丽怀古游,辽金古迹访游,古人类遗迹游,边境史迹教

育游,古代狩猎活动展现,长白山封禅活动再现等产品。

●近现代史迹:伪满国耻遗迹游,抗日爱国遗迹游,解放战争纪念游,军

事旅游。

④民族、民俗观光

●重点开发朝鲜族、满族、蒙古族民俗文化,关东民俗。

●产品开发层次:民俗博物馆,民俗风情园,民族自然村,民俗节庆等。

●改变现有民俗博物馆游客停留时间短、消费低、互动性弱的状况。规划

建立民艺博览城,民俗食品博览城。在客源充足稳定的长春、吉林、延

吉、白城、松原、四平等城市建立民俗风情园。发展民族纯正、民族风

情原汁原味、投入较小的民族自然村旅游。结合节庆产品开发,开发“关

东立春”、朝鲜族岁首节等民俗节庆产品。

⑤边境、跨境观光

图们江边境、跨境观光旅游产品:

●重点开发防川“一眼瞰三国”游,图们江出海游,图们江乘船观光游,

图们江漂流等边境风情观光旅游。

●在珲春、图们等口岸开展边、外境购物旅游。

●跨境旅游:强化东北亚“小金三角”珲春—罗津先锋—克拉斯基诺旅游,

“大金三角”延吉—清津—海参崴旅游。开发多国旅游环线珲春—扎卢

比诺—新泻—境港—束草,“东亚三大名山(长白山、金岗山、富士山)

游”和“环日本海四大名港(海参威、清津、釜山、秋田)游”,形成从

小至大,从内到外的产品格局。

鸭绿江边境、跨境观光旅游产品:

●在集安云峰水库、白山龙山湖、长白县塔山公园、长白山南坡等地开发

中朝边境风光游。

●在鸭绿江集安、临江、长白等部分河段开展鸭绿江漂流。适时开发临江

—集安—丹东鸭绿江乘船游。

●在长白县的鸭绿江公路大桥、集安的鸭绿江铁路大桥、云峰水库大坝的

中朝哨所等口岸开展国境旅游。

●开展长白县到惠山、集安到平壤等城市的出境游。

(2)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①城市/环城游憩带

加强城市形象塑造。长春市要突出“汽车城、影视都、吉林省旅游服务中心地”的特色,吉林市要强化“雾凇之乡、北国江城”的形象,延吉市应围绕“朝鲜歌舞之乡”的主题进行建设。

营建和改造城市综合旅游功能区与环城游憩带。在主要旅游中心城市长春、吉林、延吉等大中城市的一定地段集中布置饭店、娱乐业、旅游商店、旅游信息服务中心,开设旅游步行街,形成综合旅游功能区。环城游憩带主要的旅游景观建设和旅游目的地类型应包括旅游度假区和主题公园。

结合专项旅游产品开发,开发修学旅游、博物馆旅游、体育赛事和体育观战游、健身旅游和保健旅游产品。

②生态休闲度假区(基地)

为满足不断增长的现代休闲度假要求,应充分利用我省独具特色的长白山地、湖泊、林地、温泉、草原等度假资源,规划建设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度假地,形成多样化的度假旅游产品。“十二五”期间,应重点开发以下产品:

●山地度假产品:建设长白山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基地。

●湿地、湖泊、水库度假产品:长春净月潭、吉林松花湖、向海、莫莫格、

前郭查干湖等,白山市青山湖、龙山湖,通化市云峰水库,辽源市杨木

水库,四平市二龙山水库等。

●温泉度假产品:疗养型如抚松仙人桥温泉、临江珍珠门温泉,观光型如

长白温泉群。

●草原度假产品:前郭蒙古艾里草原、白城市查干浩特。

●乡村度假产品:具有优越地理位置(大城市周围)、优美自然环境、丰

富的农业生物资源或独特的地方文化、典型的“生态”农业地区。

(3)特色专项旅游产品

①冰雪旅游。我省冰雪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十二五“期间应重点开发:

●冰雪节庆产品:长春市、吉林市、长白山区为重点承办城市及地区。

●冰雪生活体验产品:野外踏雪,林海雪原生活体验,顶风冒雪过大年,

雪地生存大考验等。

●冰雪运动产品:传统冰雪运动产品应依托滑雪场、城市公园、森林公园

等场地开发雪地跑马、雪地摩托、雪地足球、雪地风筝比赛等产品。新

型冰雪运动产品可开发攀冰,雪地狩猎,雪地摩托车、汽车拉力赛,雪

地滑翔,雪地定向运动。

●冰雪文艺:冰上芭蕾、花样滑冰、冰雪摄影、冰雪狂欢巡游等活动。

②乡村旅游与农业旅游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域及与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特色民俗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闲、观光、体验及学习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包括农业旅游、农村旅游和农家旅游,具有丰富的“三农”经济和文化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绿色家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难得的机遇;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绿色家园,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密切的关联和特殊的促进作用。将乡村旅游发展全面融入到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围绕“绿色家园”品牌形象,以创建旅游强县、建设旅游型乡镇和乡村旅游示范点为重点,通过政府组织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和市场有效运作,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旅游休闲“后花园”建设。

要面向市场,按照“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要求大张旗鼓地宣传乡村旅游,努力营造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社会环境。充分利用吉林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积极开发乡村观光休闲游、乡村生活体验游、乡村民俗风情游、乡村文化互动游等系列产品,展示吉林独具魅力的古村古镇和乡村风情,重点培育稻乡、渔乡、酒乡、侯鸟之乡、温泉之乡、砚台之乡、花卉之乡、民俗风情之乡等特色旅游村镇;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园区等现代农业观光旅游;开发一批“农家乐”旅游产品和知识性、趣味性、竞技性、娱乐性、参与性强的特色乡村

旅游项目。同时,鼓励乡村旅游商品和乡土特色饮食的研发,使乡村旅游的游、食、购、娱融为一体,丰富多彩。

依托中心城市长春、吉林、四平等,建设环城特色乡村、文化乡村、果业乡村、新型乡村旅游带;立足现代农业,大力发展长春、吉林等农业科技园现代农业观光旅游;整合特色规模果业资源,推出观光农业旅游产品;挖掘名村名镇村内涵,重点建设一批全国有影响的旅游名村名镇。

结合乡村旅游这一新产品开发,重点开发农业观光、体验游产品:

●观光种植业:建设具有观光功能的田园风光,形成“锦绣大地”景观;

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开发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作物品种园地;利用现

代化农业栽培手段,向游客展示农业最新成果。

●观光林业:开发利用人工森林与自然森林所具有的多种旅游功能和观

光价值,为游客观光、野营、探险、避暑、科考、森林浴等提供空间

场所。

●观光牧业:为游人提供观光和参与牧业生活的风趣和乐趣。如放养鹿

群、马场比赛、猎场狩猎等各项活动。

●观光渔业:开展具有观光、参与功能的旅游项目,如参观捕鱼、驾驶

渔船、水中垂钓、品尝水鲜、参与捕捞活动等。

●观光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相关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及其加工制

作过程等。

●观光土特产业:将吉林“三宝”人参、鹿茸、貂皮,中草药,野生动

植物,葡萄酒等土特产的生产过程和产品作为旅游项目推出。

③工矿业旅游

充分利用我省现有的产业基础,结合产业发展新方向,重点开发工业旅游产品: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通化葡萄酒公司、东宝药业、金马药业等企业,靖宇矿泉城,松原、白城能源产业。

④文化与创意产业旅游产品:长春电影世纪城、创意产业园等,以及高校、科研机构的参观、创意产品体验等。

⑤红色旅游

我省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历史时期不同类型的遗存230多处,包括遗址遗迹、建筑、墓葬、碑刻、名人故居等。在“十二五”期间,应充分开发国家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林海雪原、抗联英雄”为主题的红色旅游,成为主题鲜明、交通便利、服务配套、吸引力强、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旅游目的地。

以国家确定的松花江、鸭绿江流域和长白山为重点的“东北红色旅游区”和四平、白山、通化三个红色旅游目的地为重点,全面启动实施杨靖宇烈士殉国

地、杨靖宇烈士陵园、四保临江战役纪念馆、陈云故居、七道江会址和四平战役纪念地6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项目,拓展红色旅游项目,形成全省红色旅游大格局。

⑥节庆会展旅游。

节庆旅游开发重点:

●冰雪旅游节、高山花卉节、电影节、美食节等。

●发展体育节庆,积极申请与开展大型体育节庆。

●策划新的重要旅游节庆,如在中朝边界地区举办国际性的汽车拉力赛,

举办中国吉林朝鲜民俗旅游节、中国吉林少数民族服装节、国际名人高

尔夫邀请赛等。

●重视对旅游节庆的宣传力度和方式。

●加快旅游节庆的产业化步伐。

会展旅游开发重点:

●加大会展设施的建设力度,完善会展旅游设施和服务。

●成立城市会展局,作为政府的职能机构,专门负责会议申办、会展设施

的建设和管理、会展旅游促销、管理及接待工作。

●长春市、吉林市应争取举办全国性以及国际性的会展活动,延吉等市的

会议旅游发展应面向东北地区以及全省的客源市场。努力加入亚洲会议

旅游局协会,参与东南亚地区的促销活动。酒店、会展中心、旅行社等

旅游机构组织要联手协作,设立专门的会议预订、接待服务。

婚庆旅游开发重点:新型旅游婚庆需求和产品的出现,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方向,我省这一产品开发潜力大,可结合民族、民俗观光旅游等,开发形式多样的婚庆旅游产品。

⑦科教旅游

科教旅游新产品的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科教兴省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旅游产品的一个创新领域。“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发展这一新型产品。

●充分利用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全国和东北名牌大学的社会影响,

形成“大学校园一日游”新产品。

●利用我省对外开放的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科研机构等,组织相应的

专题旅游。

●提高现有各类科技馆的水平,规划建设吉林省科技馆,提高参与度和现

代化程度,使之成为新的旅游热点。

●以长白山为主的山地科考、教学实习,以向海、莫莫格为主的湿地科考

和教学实习;以长白山和伊通火山地貌、江源寒武—奥陶标准地质剖面、大布苏泥林、前郭土林为主的地学旅游产品;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为龙

头的生态夏令营。

⑧运动探险与体验旅游。

探险与体验旅游是面向青年的新产品类型,此类产品科技含量高,新奇、刺激、具有挑战性,“十二五”期间,可结合吉林省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有计划地加以培育,引导开发。

重点开发项目有:攀岩蹦极、滑翔跳伞、热气球、漂流、登高、游泳、滑草、狩猎、垂钓、写生、摄影、野营、踏青、踏雪、森林浴、采集等。

⑨自驾车旅游

发展汽车租赁业,规划设计驾车观光道(路),发展汽车旅馆,建设旅游自驾车营地,完善汽车旅游服务体系,合理规划自驾车旅游线路,以适应日益发展的自驾车旅游需要。

3、拓展旅游要素体系

大力延伸产业领域,促进产业融合发展。顺应现代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打破旅游产业传统边界,通过要素的链接与各相关产业相互渗透,发挥旅游业对国际金融、仓储物流、信息咨询、文化创意、影视娱乐、会展博览等新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促进作用,推进旅游业和工业、农业、文化、体育、教育等行业和领域的融合发展。鼓励发展旅游房车、邮轮游艇、景区索道、游乐设施和数字导览设施等旅游装备制造业,大力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休闲、登山、滑雪、潜水、露营、探险、高尔夫等各类户外活动用品及宾馆饭店专用产品,积极开发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

4、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

西部白城、松原和东部白山、通化、延边州要利用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中部长春、吉林、四平、辽源要通过经济结构调整,提升旅游发展水平。积极推动长白山、松花湖旅游休闲度假区建设,完善旅游交通、信息和服务网络。进一步打破地区壁垒,创新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推动产业要素自由流动,促进东北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有序扩大内地居民赴港澳“个人游”范围,继续促进居民赴香港、澳门旅游,促进与港澳旅游市场互动;借助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不断推进的有利时机,加强与台湾的旅游交流与合作。

(三)优化旅游空间布局

在东中西三大地域发展格局基础上,根据吉林省“十二五”规划中有关区域发展战略和旅游区域发展的特点,构建“一主二副三基地”的旅游中心地等级体系结构,形成“三区五地一核三带五圈”的基本旅游空间格局。

1、建设三级旅游集散服务体系

(1)“一主二副三基地”的旅游中心地等级体系

长春市作为省会与省域发展核心,是我省内外旅游组织与发展的主要核心地与集散地,是全省旅游服务主中心。

吉林、延吉为二个全省旅游服务副中心。

通化、松江河、白城为三大旅游地系统的区域性综合旅游服务基地。

重点建设项目:长春、吉林两市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通化、松江河、白城三市区域性综合服务基地建设。

(2)形成两纵一横“土”字型旅游网络空间格局

全省形成以哈大线(吉林省段)铁路、高速公路组成的主通道和“东部通道”为“两纵”;以长白—长图(珲)主通道为“一横”的旅游区际通道组合而成的“土”字型空间网络格局。两纵一横“土”字型旅游网络结构体系将吉林与全国主要旅游城市联接在一起,形成了连通省内外主要景区(点)的便捷、灵活、高效的旅游区域空间结构体系。

2、三大旅游区域

3、五大旅游地系统

4、重点建设长白山旅游核心地

长白山景区是我省旅游发展的龙头景区,在“十二五”期间承担着全省旅游业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重点发展以国际旅游度假区、国际滑雪场、温泉度假区、自驾游基地、高尔夫球场等主要生态休闲度假为主要内容的建设项目。

5、积极发展三大特色旅游带

整体思路是将我省旅游整合到东北及东北亚区域旅游发展系统中,实现“大旅游”构想。为此,应积极发展三大旅游带。

(1)长吉图(珲)旅游带

该旅游发展带东西向贯通我省全境,是我省东西向主要发展轴带与经济扩展带,内联东西厢,外通朝俄蒙,是东北中部横向重点旅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内蒙、蒙古、朝俄等旅游纳入全省旅游发展格局,使我省旅游更好地融入东北、东北亚区域旅游系统中,以城市风情与人文旅游、民俗文化与边境旅游为主要内容,以净月潭、松花湖、长白山、防川等长吉图沿线旅游重点景区为依托,通过各景区的重点项目建设,形成长吉图旅游带。

(2)长白山-松花江-嫩江旅游带

在“十二五”期间,重点规划与建设以长白山为龙头、以松花江为龙身、以嫩江为龙尾的水域风情旅游带。重点建设松花江上游以松花湖、红石湖、白山湖景区为核心的“三湖”山水风光带,以嫩江度假村、三江口湿地、哈达山水利风景区为核心的松花江-嫩江风情旅游带。

(3)鸭绿江-长白山-图们江旅游带

鸭绿江-长白山-图们江旅游带是我省东部以长白山为中心、以鸭绿江、图们江为两翼的集观光、休闲度假、边境旅游、跨境旅游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边境特色旅游带。是我省旅游发展的新亮点。

“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鸭绿江沿线的集安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区、临江红色旅游区、十五道沟休闲度假区、十八道沟温泉度假区、长白山边境旅游区、图们、防川等重要景区建设。力争“十二五”期末建成鸭绿江-长白山-图们江旅游带特色旅游带。

6、形成五大旅游圈

(1)中部都市旅游圈(长春-吉林-四平-辽源旅游圈)

由长春-吉林都市旅游区、四平旅游区和辽源四个旅游区组成。以长春-吉林-四平为三角核心。

以长春市区为旅游中心和集散地,突出北国春城、历史文化和休闲度假城市环境特色,把长春建成全国警世教育基地、东北亚会展之都、东北文化旅游中心和全省旅游集散地和服务中心;吉林市建设成为历史文化、休闲度假旅游中心;

平湖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平湖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现代服务业是城市发展的主体,是经济快速发展和结构优化提升的主要推动力,是现代经济增长中最具创新性和活力的部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是我市加快建设上海南翼开放型经济强市、杭州湾北岸现代化港口新市、江南水乡生态型文化大市的必然选择。为指导我市“十二五”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进一步增强我市城市功能和综合竞争力,依据《平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浙江省、嘉兴市发展服务业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发展实际,特制定《平湖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主要任务是明确我市“十二五”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空间布局、重点产业、政策措施。规划期限为 2011-2015年。 一、发展背景 (一)服务业发展基础 1、总量不断扩大、贡献不断增加 2010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7.1亿元,同比增长12.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27%,“十一五”年均增长14%,实现了总量翻一番,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1.3%,比2005年的29.3%提高了2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49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7.1%;服务业地税收入完成7.67亿元,是2005年的2.3倍,占全市地税收入的比重达46.9%;服务业从业人员从2005年末的6.7万人增加到2010年末的11.9万人,占比从24%提高到24.8%。 2、投资不断加大、质量不断提升 2010年,不含嘉兴港区,服务业投资完成53.3亿元,比2005年增长98.1%,“十一五”期间基本实现了翻一番。“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实施服务业重点项目237个,累计完

畜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推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畜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推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畜牧业生产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一家一户“小作坊”式饲养已逐渐被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模式所取代,国内外消费市场对畜产品提出安全、优质、多样化和多层次的新要求,日益突出的畜禽生产污染成为阻碍畜牧发展的瓶颈,如何保留畜牧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产品质、量上有新的飞跃,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循环发展?理性的思考告诉我们,标准化建设是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标准化建设是畜牧业结构战略调整的必然要求,是保障畜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的基本前提,是促进畜牧科技成果转化和推进产业化程度的有效途径,是解决畜牧生产污染、保障生存空问的有力措施。 关键词:畜牧业标准化发展 1前言 为加快我国畜牧业标准化建设步伐,促进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农业部组织编制了《全国畜牧业标准体系“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全面阐述了我国建设畜牧业标准体系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了畜牧业标准体系建立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主要内容以及加强畜牧业标准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等方面[1]。 目前,我国畜牧业标准管理机构基本健全,管理体制逐步完善,畜牧业标准对于推动畜牧业技术进步、规范畜产品市场秩序、提高我国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等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标准化管理工作得到

加强。畜牧业标准管理体系基本建立[2]。畜牧业标准管理部门为农业部畜牧业司,全国畜牧总站为技术支撑机构,全国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畜牧业标准的技术归口管理。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牧业主管部门也都设立了相应的质量标准管理机构,有些省成立了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畜牧业标准管理逐步趋向规范化和科学化[3]。 2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 标准化规模养殖是现代畜禽生产的主要方式,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根本特征。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规划科学化、生产规模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企业化、防疫程序化、污物处理无害化”的要求,发展规模养殖,改善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规范管理制度,提高生产技术,实现畜禽养殖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生态化[4]。 2.1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按照“统一规划、适度规模、规范饲养、生态平衡”的要求,支持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现代化规模养殖场,使之符合畜禽生长、疫病防控、环境保护、生产管理等要求[5]。抓改造,就是要对已经建起来的粗放型规模养殖场进行标准化改造,尽快改进和完善动物防疫和环保基础设施条件,确保符合疫病防控和标准化养殖要求。密度太大的规模养殖场,要下决心调减养殖规模,减少场内养殖数量,满足防疫工作需要[6]。 养殖小区是由传统分散饲养向标准化规模养殖的一种重要过渡形式,关键是要做到人畜分离、集中管理,切实解决好防疫配套和粪

吉林大学本科“十二五”规划教材修订教材选题立项名单.doc

吉林大学本科“十二五”规划教材修订教材选题立项名单 序号教材名称版次主编主编单位方式出版单位 1 田野考古学一版冯恩学文学院考古系修订吉林大学出版社 2 藏品管理学二版吕军文学院博物馆系修订高等教育出版社 3 语言国情学一版刘佐艳外国语学院修订吉林大学出版社 4 新世纪实用英语写作三版王青华公共外语教育学院修订外语教研出版社 5 国际贸易一版李俊江经济学院修订高等教育出版社 6 发展经济学三版马春文经济学院修订高等教育出版社 7 保险学教程一版池晶经济学院修订科学出版社 8 刑法学(上、下册)一版李洁法学院修订中人大出版社 9 地缘政治学一版刘雪莲行政学院修订高等教育出版社 10 当代国际关系一版黄凤志行政学院修订吉林大学出版社 11 会计信息系统原理与实验教程二版李清商学院修订清华大学出版社 12 电子档案管理基础一版王萍管理学院修订清华大学出版社 13 大学数学系列教材三版李辉来数学中心: 修订高等教育出版社 14 经济数学基础系列教材二版孙毅数学中心: 修订清华大学出版社 15 工程数学系列教材二版袁洪军数学中心: 修订高等教育出版社 16 常微分方程一版伍卓群、李勇、 史少云 数学学院修订高等教育出版社 17 高等代数一版杜现昆、原永久、 牛凤文 数学学院修订高等教育出版社 18 近代物理实验(一)二版韩炜物理学院修订科学出版社 19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一版崔海宁物理学院修订吉大出版社 谢谢你的阅读

20 医用物理学二版梁路光物理教学中心修订高教出版社 21 大学物理学(上下)一版张铁强物理教学中心修订高教出版社 22 医用物理实验一版付研物理教学中心修订高教出版社 23 无机化学(下)二版宋天佑化学学院修订高等教育出版社 24 有机化学实验二版丁长江化学学院修订科学出版社 25 精细化工概要一版高大维、张玉敏化学学院修订吉林大学出版社 26 综合和设计化学一版张寒琦化学学院修订高等教育出版社 27 生命科学仪器使用技术教程一版滕利荣生命科学学院修订科学出版社 28 电视原理一版李秀英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修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9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三版左万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修订高等教育出版社 30 大学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一版陈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修订清华大学出版社 31 数字电子技术二版杨永健软件学院修订人民邮电出版社 32 计算机网络三版刘衍珩软件学院修订科学出版社 33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二版邹青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修订机械工业出版社 34 机械设计二版谭庆昌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修订高等教育出版社 35 工程设计制图一版潘淑璋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修订科学出版社 36 工程流体力学一版于萍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修订科学出版社 37 工程机械设计一版秦四成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修订科学出版社 38 CATIA V5R21实用基础教程一版潘志刚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修订科学出版社 39 AutoCAD2013实用教程一版张云辉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修订科学出版社 40 现代工程制图一版张秀芝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修订科学出版社 41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一版寇尊权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修订机械工业出版社 42 机械设计基础一版贾艳辉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修订高等教育出版社 43 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二版陈晓华、侯磊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修订中国质检出版社 44 汽车设计四版宋传学汽车工程学院修订机械工业出版社 谢谢你的阅读

张家港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报告

家港市服务业十二五规划 1.前言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研究的目的(注意相关语句通顺) 通过对家港市服务业的发展背景和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及充分对周边地区服务业的发展和分析,确定家港市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情况;研究和总结政府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当地政府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程度和地区部产业的各种联系,定位家港市服务业发展的大致方针;借鉴国外和国先进的发展模式;运用合适的专业分析模型预测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制定家港市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策略,地区性的重点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之间服务业的协调发展以及带动家港市服务业的长效持续的发展,促

进家港市城市整体性发展。 1.1.2研究的意义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市化、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目前该区域的产业正处于以制造业为主导、服务业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随着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长三角地区纵向一体化和垂直一体化分工并行、合作与竞争共存的局面正逐步形成。面对这样的态势,家港市必须准确定位,捕捉机遇,主动承接国际及长三角地区的服务业转移,实现与大都市地区服务业互补,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区,快速构建家港服务业经济,提升家港在南各县级市中地位。 本次家港的社会经济与国民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服务业专项规划,主要是在“十二五”期间,指导和制定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方针,使家港市经济的持续有力的发展,解决当前服务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提出未来5年服务业发展的思路以及模式。 1.1.3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包括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等。对家港市服务业的现状进行实地调查,搜集分析家港市服务业目前发展状况的相关资料; 2.参考文献法:查阅期刊、杂志、报刊、著作、网络等相关资料,借鉴国际、国服务业发展成功案例,总结经验和教训,为家港市服务业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总体发展战略; 3.比较研究法:主要是针对服务业规划的联系和区别的比较,从比较中分析、归纳有关信息。比较时注意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为解决当前的课题研究提供借鉴; 4.个案分析法:对经典的有代表性的服务业规划方案进行个案分析研究,从中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农业畜牧行业)重庆市十二五畜牧业专项规划(优品)

(农业畜牧行业)重庆市十二五畜牧业专项规划

渝农发〔2011〕373号 重庆市农业委员会办公室 关于印发《重庆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畜牧业发展专项规划 (2011—2015年)》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农业(农林水利、农林水务、农业水利)委(局),畜牧兽医局,市级有关单位: 《重庆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畜牧业发展专项规划(2011—2015年)》是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和规范“十二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而编制,衔接了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全国十二五畜牧业发展规划》和《重庆市农业农

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等相关规划,按专家论证建议意见认真进行修改,经过市农委2011年第8次主任办公会议审定。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一一年十月八日 重庆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畜牧业发展专项规划 (2011—2015年)

重庆市农业委员会二〇一一年九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畜牧业现有基础与面临形势 (3) 第一节发展成效 (3) 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5) 第三节主要任务 (10) 第二章总体目标与战略重点 (11) 第一节总体目标 (11) 第二节战略重点 (15) 第三章产业布局 (18) 第四章体系建设 (21) 第一节畜禽良种繁育 (21) 第二节饲草饲料生产 (22) 第三节动物疫病防控 (24) 第四节产业化经营 (26) 第五节质量安全监管 (28) 第六节科技创新与推广 (30) 第七节信息化服务 (33) 第五章重点工程 (36)

关于印发《吉林省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关于印发《吉林省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省直各有关单位,各市(州)发改委、能源办,长白山管委会经济发展局,长春新区管委会发改局,各县(市、区)发改局、能源办,有关能源企业: 《吉林省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吉林省能源局 2017年5月10日 吉林省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 前言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全面推进能源发展“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机遇期,也是全面深化能源改革的攻坚期。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保障吉林省“十三五”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依据国家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主要阐述了我省能源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大项目和保障措施,是未来五年我省能源发展的行动指南。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十二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省能源工业按照“转方式、调结构、保供给、惠民生”的总体要求,注重优化能源产业布局,创新能源发展方式,扎实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确保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用能需求,为促进全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基本现状 1.资源状况 我省能源资源种类较为齐全,传统化石能源储量不足,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潜力较大。截至2015年底,全省煤炭资源储量27.5亿吨,其中基础储量9.8亿吨(储量7.27亿吨);原油累计探明储量16.38亿吨,天然气累计探明储量4910亿立方米;油砂资源储量4.8亿吨;油页岩已探明储量1086亿吨,占全国资源储量80%以上,位列全国第一;风能资源潜在开发量约2亿千瓦,可装机容量约5400万千瓦;农作物秸秆产出量约4500万吨/年,可能源化利用的资源总量约1200万吨/年,林业剩余物资源量约1000万吨/年,可能源化利用量约400万吨/年;太阳能资源总体属二类地区;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574.4万千瓦;深部地热能量潜力相当于26亿吨标准煤。 2.主要成就 “十二五”期间,我省能源产业加快发展,供应能力平稳增长,能源结构不断优化,节能减排成效明显,装备水平稳步提高,能源消费总量得到控制。 ——能源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一大批电源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截至2015年末,全省电力装机容量达到2611.4万千瓦,年均增长5.1%,人均装机达到0.95千瓦。电网建设全面加强,全省500千伏变电站增加到11座,220千伏变电站增加到80座,初步构成分层分区运行的电网体系。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能力有较大提高,“气化吉林”全面实施,沈阳——长春天然气管道已通气运行,四平——白山天然气管道及长春高压外环工程进入收尾阶段,长春市2个5000立方米储气库投入运行,全省油气管道总里程达到4710公里。2015年,天然气产量19.7亿立方米,比2010年提高12.6%;原油产量481万吨,增储稳产成效明显;原油加工能力达到1290万吨,原油加工量901万吨,比2010年提高10.8%。 ——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清洁能源发展较快。丰满水电站重建工程、敦化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开工建设,5个百万

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无锡市“十二五”服务业进展规划 序言 《无锡市“十二五”服务业进展规划》是依照《中共无锡市委委关于制定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 建议》和《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 规划编制的政策依据是:2008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进展的指导意见》、2009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进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2010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10年6月江苏省政府颁发的《江苏省服务业提速打算》以及2011年8月无锡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无锡市领先差不多实现现代化行动纲要》、《无锡市产业升级行动打算》等有关文件精神。 《无锡市“十二五”服务业进展规划》要紧分析“十二五”期间无锡服务业进展面临的形势、进展目标、进展任务、空间布

局及政策措施,是无锡以后五年服务业进展的纲领性文件,是营造服务业进展良好环境的重要内容,是各地区及有关部门编制实施服务业进展规划及相关重点领域规划、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进展基础与形势分析 第一节“十一五”进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无锡服务业呈现健康快速进展的良好态势,成为我市经济进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力量,为我市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服务型经济占主导的产业结构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服务业贡献程度不断增强 “十一五”以来,无锡服务业总量规模迅速扩张,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逐年上升。2005—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从1055.74亿元提高到2479.57亿元,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由37.8%提高到42.8%,上升5个百分点;全市服务业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畜牧业发展规划

畜牧业发展规划 一、畜牧产业发展 (一)畜牧产业发展情况 畜牧业是我县的一项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一直保持较快发展速度。2011年年底全县大牲畜存栏达到7.1万头,其中牛存栏7.08万头。生猪存栏68.61万头,羊存栏52.27万只,家禽存栏1043.14万只,兔存栏309.94万只,肉类总产量13.2万吨,蛋类3.78万吨,奶1.53万吨,畜牧养殖业产值达到16亿元,农民人均畜牧养殖业收入可达到1800元。畜牧业已成为全县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全县畜牧业内部结构日趋合理,畜牧业生产正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迈进。 (二)存在的问题 1、产业化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一是龙头企业畜产品加工结构亟需调整。全县畜产品加工企业13家,为全县畜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沂水六合凯利达食品有限公司及山东金泉肉制品加工有限公司已建成投产,对全县及周边地区的肉鸡养殖业将发挥强有力的带动作用。但是全县生猪屠宰加工龙头企业与生猪生产能力不相适应,加工能力

滞后,对外市场开拓能力低,防御风险的能力较弱。二是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受市场波动大。目前产业化建设刚刚起步,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还不能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畜牧业生产和购销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和调控手段,畜牧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还比较脆弱。三是发展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组织化程度不高,企业与养殖户之间的利益衔接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养殖与加工销售环节利益分配不均衡,加工流通环节处于强势地位;风险保障政策不完善,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与自然灾害的能力偏弱。 2、畜牧标准化程度仍需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受生产经营者思想观念和某些条件的限制,标准化生产意识不强,没能形成系列性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示范基地;粪尿污染与废弃物污染等畜牧污染源治理工作需要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养殖、加工、市场流通的监管工作滞后,非法生产、经营、使用违禁药物,制售假冒伪劣饲料,畜产品中药物残留超标等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仍然存在。 3、土地流转调整困难、供应不足成为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主要瓶颈。一是土地实行分散承包,造成土地流转困难。二是受基本农田保护和“四荒地”交通、水、电条件限制,养殖用地可利用资源紧缺。 (三)十二五发展规划

吉林省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

吉林省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 吉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网站 https://www.doczj.com/doc/706093973.html, 2014年02月07日来源: 【字体:大中小】 【打印本页】 为防止和减少各类危险化学品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推动我省安全生产形势实现持续稳定好转,从我省安全生产工作实际出发,制定《吉林省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本规划是《吉林省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吉政办发〔2012〕8号)配套的专项规划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十二五”期间指导全省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一、危险化学品安全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现状。 我省是老化工基地,在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中化吉林长山化工有限公司、四平昊华化工有限公司等中省属企业的带动下,形成了从石油开采到成品油炼制等一系列产业链,并从石油化工、煤化工、生物化工、医学制药等主要化工类型企业衍生出许多直接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小化工企业。 1.企业特点。我省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成份复杂,涉及的危险化学品大约250个品种。从业单位包括中央企业、省管企业、市县管企业、乡镇企业四个层次。截止到2010年底,全省有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217户,经营企业5280户,分别占全国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总数的0.75%和 2.51%。我省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特点是经营企业多、生产企业少,中小型企业多、规模以上企业少,从业人员多、专业技术人员少,生产投入多、安全投入少,产品数量多、产量规模小。相当一部分企业,从业人员只有十几人甚至几人。

2.产品构成。全省217户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中,气体生产企业45户,占总数20.64%;糠醛生产企业42户,占总数19.27%;酒精生产企业13户,占总数5.96%;农药生产企业13户,占总数5.96%;油漆生产企业11户,占总数5.05%;硫酸、盐酸生产企业12户,占总数5.5%;甲醛生产企业:7户,占总数 3.21%;其余75户生产企业,产品达300多个品种。 3.生产企业的分布。我省217户危化品生产企业,重点集中在长春、吉林、四平、通化、松原等5个地区,危化品生产企业共计187户,占全省危化品生产企业总数的86.18%,尤其是吉林市,危化品生产企业75户,占全省总数的35%。 4.初步形成了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工作体制和机制。一是建立起覆盖全省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网络。各市(州),县(市)区全部设立了专门负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的科(处)、股,有的重点乡镇还在安监站内设立了专门的危险化学品监管小组等,基本形成了覆盖全省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网络。二是建立了从省到市、到县区的信息网络。依托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金安工程”,全省各级政府拨专款,为各级安全监管局建立了专网,通过“金安工程”专网,各级安全监管系统逐步实现省、市、区网上办公、网上信息报送和召开各级层面的视频会议。三是建立了全省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局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局际联席会议制度,并制定了工作规则和工作方案。2010年,联席会议组成单位由原来的20个部门增加到23个部门。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分析全省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形势,研究、协调、解决了有关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管理、消防安全管理、剧毒化学品安全管理、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管理等深层次的问题。四是组织了一支优秀的危险化学品专家队伍。省安全监管局建立了危险化学品专家库,每年对专家库进行增补,含盖危险化学品领域全部专业。各级中介机构对全省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形成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在专业技术方面满足企业自身的需要。全省初步建立起监管部门、中介机构和企业“三位一体”的危险化学品技术支撑体系。 “十一五”期间,通过各地区安全监管部门的有力监管和指导,各企业的全力投入和努力,危险化学品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较“十五”期间有所减少,共发生危化品安全事故6起,死亡12人,其中,2006年没有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2007年2起,死亡6人;2008年2起,死亡3人,同比起数持平,少死亡3人,下降50%;2009年2起,死亡3人,同比起数和死亡人数持平;2010和2011连续两年没有发生危险化学品死亡责任事故。我省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但仍很严峻。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最新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发展规划

最新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发展规划 下面是我们的给大家推荐的最新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发展规划供大家参阅! “十三五”开篇在即,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转型跨越急需创新引领、投资结构急待提档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如何做好“十三五”招商引资发展规划,对xxxx经济产业全面升级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因此,我局将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为指引,结合xxxx实情,立足资源优势,总结先前经验,明确发展需求,继续尽职尽责,充分发挥招商引资职能,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科学规划,努力实施,以项目为核心,以服务为重点,制定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与具体措施,全面勾勒xxxx未来五年招商引资发展新蓝图。 “十二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商务局外资处的大力指导下,我局积极招商选商,大力营造投资环境,加大对外交流和项目推介力度,使全区招商引资工作逐步规范,服务意识和质量逐步提升,投资环境明显改善,项目签约率、资金到位率明显提高,项目建设速度显著加快。“十二五”期间,我局大力发掘引进重点产业、打造精品项目,使我区经济实现了质与量的协同发展。 (一)主要成绩

1、全方位多领域招商引资,我区经济总量快速提升。xx年-xx年6月底,外来投资(市外国内投资)累计完成407.56亿元人民币,引进外资(境外)68605万美元,名列全市各县区前茅。累计征集到39个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达1140亿元,涉及到特色农业和物联网高科技产业、城中村改造及城市综合体建设、现代服务业、旅游业、房地产、装备制造业、大型集团总部基地建设等多个领域。 五年中,恒大地产、星河湾地产、保利地产、首开地产、万科地产等一线大型房地产企业来我区投资建设,先后引进了北美新天地、茂业天地、华宇商业广场、千禧世纪广场、汾酒文化商务中心等一大批商业项目落户我区,星河湾酒店、凯宾斯基酒店、万豪国际酒店、阳光酒店等一批五星级酒店或已开业或正在建设。 “十二五”期间,我区项目储备、项目落地、项目建设、项目投产等项指标均位列太原市前茅。外来投资逐年增加,特别是外来投资服务业速度明显加快,推动了xxxx区经济总量快速提升。 2、努力打造精品商业街区,我区发展质量全面优化。“十二五”期间,xxxx区积极培育和发展了一批精品特色商业街区。素有“山西中关村”之称的太原南内环街,已成为集批发、零售、开发为一体的电子一条街,云集了赛格、青龙、颐高、阳光、云天、赛博等综合批发市场,其辐射效应,极大地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发展。长风街--

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DOC 34页)

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DOC 34页)

北京市“十二五”市级一般专项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 发展规划 二〇一一年十月

目录 前言 (1) 一、规划总则 (2) (一)规划目的 (2) (二)规划重点 (2) (三)规划依据 (2) (四)规划原则 (2) 二、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4)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4) (二)面临的挑战 (7) 三、发展思路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发展目标 (9) (三)总体思路 (10) (四)发展指标 (10) 四、重点任务 (12) (一)优先发展民生品质商业 (12) (二)大力发展特色时尚商业 (14) (三)积极推进现代引擎商业 (16) (四)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18) (五)创新发展现代流通方式 (20) 五、优化布局 (22) (一)提升三大标志性商业中心 (22) (二)发展六类功能性商业中心 (22) (三)建设宜居型社区商业 (25) 六、保障措施 (26)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调联动机制 (26) (二)优化商业服务业发展环境 (26) (三)加强商业建设的引导 (26) (四)进一步完善重点领域相关扶持政策 (27) (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咨询、教育等社会组织作用 (27) (六)加强行业基础调查研究和规划动态评估工作 (27)

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也是北京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的重要时期。商业服务业作为维系民生的重要行业,作为首都经济发展和宜居城市建设的支柱型产业,面临转型升级和加快发展。 适应“十二五”时期首都产业发展方向和功能布局,适应百姓生活方式和消费变化趋势,根据国务院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总体部署,特制定《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 本规划服务于北京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国际商贸中心建设,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眼于商业服务业内涵式发展,将通过全面、系统、规范建设,构建面向未来,与城市经济运行系统相协调的现代新型商业服务系统,为服务和改善民生,促进北京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本规划适用领域为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居民服务业及典当、拍卖、租赁等特殊流通业。 规划实施期限为2011~2015年。

全椒县畜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全椒县畜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提高畜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健全现代畜牧产业体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全县畜牧业发展现状和基础,编制全椒县畜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畜牧业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全县畜禽养殖方式逐步由农户散养向规模养殖转变,在面临禽流感、猪“高热病”等重大动物疫情威胁和“瘦肉精”、三聚氰氨奶粉等畜产品安全事件的冲击下,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一系列稳定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组织实施了“畜牧富民计划”、“畜牧强农工程”、“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X创建活动”,畜牧业发展取得可喜成效。 (一)养殖总量明显增加。2010年全县出栏生猪25.3万头、牛0.55万头、羊7.3万只、家禽1675万只,肉蛋奶总产5.9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35.2%,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二)规模养殖快速发展。2010年全县畜禽规模养殖户2104户,规模养殖比重达73.2%,比“十五”末增加了11.2个百分点,生猪、肉禽和奶牛养殖已被列为全省优势发展区域。 (三)畜禽良种全面推广。XX绿健种猪XX荣获“XX省AAA种猪企业”,杜洛克、长白、大约克等优良生猪、优质黄羽肉鸡、青脚麻鸡、樱桃谷肉鸭、天府麻鸭、皖西白鹅、XX 白鹅、波杂山羊、荷斯坦奶牛等畜禽良种全面推广,猪、牛、

羊、禽良种率分别达92%、73%、85%和94%。 (四)标准化程度逐步提高。先后有25个养猪场被列为国家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建设。XX温氏小王种鸡场、XX华农喻河原种猪场和XX绿健种猪场、金凤凰禽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分别通过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X场和省级标准化畜禽养殖示X小区(场)认证。 (五)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XX达诺乳业、全椒未来饲料跻身于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XX温氏、XX华农、管坝牛肉和隆盛禽业进入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XX温氏累计投资近2亿元建设一座产能20多万吨的饲料厂、年孵化苗鸡1600万只的小王种鸡场、年产8万头商品仔猪的小王种猪场和中心种猪场,发展合作养殖户500多户。XX雨润集团独资的全椒福润禽业XX年屠宰3000万只家禽项目已经建成。全县78个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按照“五统一”的经营模式,密切了养殖户与市场的连接,推进了全县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六)品牌建设显著增强。创立了“达诺”和“妙客”乳制品、“管坝”牌五香牛肉、“咯咯宝”牌鸡蛋、“华山”牌草鸡、“未来”牌系列饲料等优质品牌,并获得国家著名商标1个,省级著名商标2个。申报并获得“绿色食品”2个、“无公害农产品(畜产品)”8个。 (七)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十一五”末,全县农民人均牧业收入1235元,比“十五”末增加500元,年均增速达7.9%,农民牧业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由2005年的13.6%提高到2010年的20.25%。

2020年(发展战略)十二五发展规划

(发展战略)十二五发展规 划

民用爆炸物品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目录 一、“十一五”回顾与总结 (1) (一)发展现状 (1) (二)存在问题 (6) 二、面临的形势 (7) (一)工业转型升级引导民爆行业健康发展 (7) (二)国民经济建设发展拉动民爆行业市场需求增长 (7) (三)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民爆行业产能布局调整 (7) (四)一体化模式成为民爆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8) (五)倡导绿色发展和强化社会公共安全对民爆行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8)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8) (一)指导思想 (8) (二)基本原则 (9) (三)发展目标 (9) 四、发展重点与主要任务 (11) (一)推动结构调整 (11) (二)促进行业科技进步 (11) (三)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13) (四)推行绿色发展 (13) (五)强化行业信息化建设 (14) (六)加快行业市场化进程 (14) (七)扩大国际贸易与交流合作 (15) (八)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6) 五、保障措施 (16)

(一)坚持依法行政和政策引导 (16) (二)加快技术与管理标准化工作 (17) (三)加强安全生产监管 (17) (四)强化产品质量监督 (18) (五)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 (18) (六)充分发挥中介组织服务功能 (18) (七)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 (18)

“十二五”是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民用爆炸物品行业(以下简称“民爆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民爆行业是我国工业体系中的基础性产业,肩负着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使命。为继续促进行业安全、协调、可持续发展,现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回顾与总结 “十一五”是民爆行业发展较快的五年。在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能源及资源性工业品的需求持续旺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加大的拉动下,民爆行业产能逐步释放,结构不断优化,安全水平和产品质量显著提高,效益明显改善,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发展规划目标,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发展现状 1.行业经济持续稳步增长。“十一五”期间,民爆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长较快,效益状况明显改善,运行态势趋稳向好,经济规模总量和企业利润大幅提高。生产企业的生产、销售总值分别由2005年的137.8亿元、137.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78.2亿元、278.3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5.1%、15.2%;销售企业的销售总值由2005年的121.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28.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1.9%;产品和技术进出口总额由2005年的不足1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3亿美元以上;实现利润总额由2005年的13.5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48.6亿元。

鹤壁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售后服务}鹤壁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大。近年来,鹤壁市服务业发展较快,增加值已由2005年的42.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6.96亿元,增长速度保持在12.4%左右;2010年服务业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为18%。 图1鹤壁市服务业增加值和增速变化时间序列 (注:2000—2005年数据为公报数据,2006—2010年数据为市统计局修订后数据)图22010年鹤壁市三次产业结构 税收贡献度不断加大。服务业已经成为鹤壁市税收的主要来源。2005年至2010年期间,服务业税收实现了快速增长,由2005年的2.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45亿元,占总税收的比重由2005年的22.8%提高到2010年的33.3%;服务业税收年均增速高达30.5%,高于全市总税收年均增速近10个百分点。 服务业体系初步形成。鹤壁市作为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市,经过科学规划和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为主要支撑,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和中介等行业竞相发展的格局。2010年,鹤壁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和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完成6.55亿元、25.38亿元、6.45亿元、7.7亿元、4.05亿元和26.83亿元,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分别达到8.5%、33%、8.4%、10%、5.3%、34.8%。

图32010年鹤壁市服务业内部结构 服务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行政体制改革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和收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在全省率先实行了行政审批(许可)“两集中、三到位”。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市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成功组建,农商行组建工作积极推进,成立各种担保机构27家。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坚持引才与引智相结合,引进高层次人才多名,并通过各类高层次人才兼职、担任顾问、技术指导、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承包、合作研究等人才柔性流动的方式为鹤壁提供智力服务。 (二)发展环境 1、有利因素 区位交通优势明显。鹤壁市地处中原腹地,是豫北城市群的中心,也是晋冀鲁豫四省十三市经济协作区的中心,服务业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京珠高速、京广铁路、石武高铁和107国道纵贯南北,鹤濮高速,壶台公路和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即长-鹤-泰铁路横穿东西,已成为豫北“十”字交通中心。距郑州国际机场130公里,可以就近与郑州共享航空港。距天津港口500公里,通过无水港的建设,产品可直通海外市场。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将为商贸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基础设施完善。鹤壁市区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城市道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