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参赛选手:闫娜指导老师:谌宝菊

怀化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系,湖南怀化,418008

【教材分析】

平面镜成像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光现象的第三节。教材从展示生活中镜子里的像开始,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求知欲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进一步了解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与物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较为深入客观的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得出他们的精准关系。再通过虚像的了解为后面的凸透镜成像教学做铺垫。教材力求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知识来解释物理现象的科学习惯和分析归纳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从而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本节内容主要建立在前面学习的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是学习了光的反射后对光学知识的延伸扩展,是光的反射的具体分析和应用。它既可以巩固前面的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透过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看本质的抽象思维能力,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这一节是运用物理规律、提高物理技能的一节;是促成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一节。

【学情分析】

我们面临的初二的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知识不久,从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有过探究经历,也有了初步的观察、实验、分析和概括能力。他们的形象思维较好,抽象思维正在形成,学习叛逆情绪较高,但好奇心强,有比较强的求知欲;思维和行为较活跃,乐于观察思考生活,爱好动手,但个体的基础和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初二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少年期,这时期的学生个性张扬,有自己个人的见解,创新精神强,充满活力。好学好问并富有幻想,但是他们高昂的学习热情往往是短暂的,对任何事物都是‘三分钟热度’,缺乏毅力,而且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过分溺爱,致使学生面对困难,面对失败,面对冷落时,极易‘崩溃’。耐挫性比较差。思考问题直接、不全面。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学

习方法的引导,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适应每个学生的发展,为他们搭建基础的知识结构,培养他们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讨论交流,注意创设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还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一些合理化的想法,让他们觉得自己在老师心目中重要、有价值,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光学知识,知道了光的反射规律,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中出发,慢慢探究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其光路原理,并利用其原理提炼出虚像的概念,是一个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学生能够接受,但是要学生利用虚像的概念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是一个从抽象到形象过程,对于抽象思维正在形成的初中生来说,是有很大难度的,这需要我们指导学生反复运用,逐步促进学生的抽象思维以及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现象的习惯和能力等科学素养的形成。【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知道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教学难点:

(1)、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感知虚像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会运用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经历物理过程,体验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性物理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信心。

(2)、通过自主合作式探究,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及群体合作性。在合作交流中学会肯定自己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3)、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浓厚兴趣,产生乐学、爱学的心理。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实验分析法和启发式教育教学方法,“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探究,从未知到已知,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循序渐进,使知识得以巩固和落实。此外,还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动画、图片演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复杂、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突破重、难点。

【学法指导】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法,自主探究法和归纳概括法相结合的方式,有序观察实验现象,进行探究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教师应组织学生认真从基本的实验操作入手,利用生活中一些比较简单的器材设计实验,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同时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的过程和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以及归纳总结,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增强学习积极性,完善物理思维方法。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设计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围绕三维目标,引导学生思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抓住一个由生活现象—物理本质—社会实际的一个知识传授流程组织教学。

【教学用具】

平面镜、平板玻璃、蜡烛、格子纸、白纸板、挡板、直尺、铁架台、铁夹等。【教学过程】

设问:在我们的生活中,同学们能找那些能成像的平面镜呢?

引导学生汇报探究结果,总结成像规律。

设问:为什么我们能看到平面镜的像,却不能用白纸板接收呢?

引导学生完成体验。

【教学设计形成性评价】

在这节课的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但是学生从来没有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形成系统性的认识,不会用物理术语进行表达,更不会利用光路图来解释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所以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虚像的概念都只要求初步了解,随着后续教学的进行,学生就能逐步接受并理解。所以本节的教学重点放在实验探究部分,也就是由学生自己用蜡烛和平板玻璃进行实验探究、师生一起讨论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设计中的教学过程主要围绕前面所提及的三维目标而设定的,即是以三个目标来展开教学,目标明确,层层推进。

【附录一】板书设计

我采用边讲边板书的方式,在黑板的中央偏左的板面上列出教学的主要知识点,在黑板的右边留出约四分之一的版面用作实验探究和习题演练的“草稿区”,既方便学生对知识进行小结,也便于教学的正常开展,还可以根据“草稿区”的演练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

【附录二】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参考方案

1、取一张较大的白纸固定在桌上,在纸上竖起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在纸上记下镜面的位置;

2、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的像(问: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3、再拿一只未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后面与像重合(从不同角度看都重合),在纸上记录下像与物的位置;改变蜡烛的位置再测两次,每次都在纸上记录下像与物的位置;

4、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线把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的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下来并进行比较,再用量角器测量看它们是否与镜面垂直。

草稿区

5、把测量及比较后的结果填入下表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