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硕士学费情况考研真题考试科目考研经验考研笔记考试大纲招生简章考研辅导复试真题5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硕士学费情况考研真题考试科目考研经验考研笔记考试大纲招生简章考研辅导复试真题5

该文档包括考研学费、2015年真题、2015年育明学员考研经验、金融

硕士大纲解析(部分)。

二、人大金融硕士学费

人大金融硕士学费5.4万每年,学制2年。学费与其他学校北大清华基本持平。为什么是学费高,我问过人大财政金融学院的王教授,核心意思是金融硕士属于高投入高产出学科,需要聘请一流的教授,一流的金融人才授课,学费自然不低。

考研真题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综合431考研真题

(育明学员回忆版)

育明教育人大金融老师点评:

1、今年人大金融硕士专业课偏难,延续了人大考研靠“专业课与英语”卡人的风格;

2、题型出现较大变化,增加了名词解释这一题型;

3、考察内容的风格依然是“细节+热点+计算”,符合育明预期;

4、育明2015学员考研成绩预计将再创佳绩,真题附育明日常授课关联点;

5、育明预计今年人大金融分数线特征为“专业课90+,公共课不挂”,即可进入复试。

金融学部分

一、单选

1、政策性银行成立时间?A、1994年B、1995年C、1996年D、1997年(育明模拟题库原题)

2、资产组合理论提出者?(人大考研细节题,育明上课必讲)

3、人民币汇率升值,币值怎样变化?A、升值B、贬值C、无法确定D、?

4、黄金自由铸造,自由流通,自由兑换的货币制度是?(经典考点,育明暑期班第一讲重点知识)A、金块本位B、金币本位C、金条本位D、金汇兑本位

5、中国通胀率高于美国通胀率,中国利率高于美国利率,根据购买力平价与利率平价,长期来看人民币是升值还是贬值?

6、美国国债价格下降,TED利差变化?(育明考前热点预测:QE退出对美国债市的影响)

7、金本位下的汇率波动,

8、信用货币的特点(人大题库题,期末考题也是,必讲),9、基础货币的定义(育明预测卷核心知识考点)10、以银行为主导的国家有哪些,11、与汇率有关的理论和规则

二、名词解释:1、格雷欣法则(育明国庆班精讲考点,还出了专门的测试题)

2、商业银行净息差

3、铸币税(经典考点,老师必讲,学生必会)3、贷款五级分类

4、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

6、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经典理论,肯定学生都会的)

7、金融脱媒

8、金融机制(经典题,老师必讲,学生必会)

9、宏观审慎监管(育明考前热点预测,也是今年经济热点第一重点)10、中央银行逆回购(央行货币工具之一,考试必讲,学员一定会)

三、1、用托宾Q值来阐述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13’)(传导机制是金融学必会内容,课上重点强调,学生练习了专门习题)

2、比较分析2-3种期限结构理论,并说明他们的区别(13’)(期限结构理论,考察多次,模考、日常测试多次,学员必会)

四、“利率逆反”现象:GDP增长降低而贷款利率走高。

央行11月出台的降息政策(包括降低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并扩大利差倍数)

(1)解释“利率逆反”现象的原因

(2)”利率逆反”与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关系

(3)央行11月降息政策的对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和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公司理财部分

五、选择题(知识点)

计算销售利润率,股利派发的计算,

资产组合理论的提出者,

购买力平价(讲了不下三次,学生不能不会),利率与通胀

六、判断题

记得的知识点:

APV(罗斯课后经典题目,学生必会)

资产负债比,(罗斯课后经典题目,学生必会)企业价值乘数,

夏普比率(育明罗斯经典题目总结题,学生必会),增加负债对权益资本风险的影响。。。股息平滑化

七、简答或者计算

1、优先股发行的时事、问优先股股息率的影响因素

2、在香港发行的优先股(人民币计价,美元结算)比内地发行的优先股股利高(为什么优先股股息率境内和境外不一样)(今年国家推银行优先股,是股市重大决策,也是考试热点,育明考前预测热点之一)

3、计算全权益贝塔系数和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经典考点,课上必讲,学生必会)

4、根据资产负债表计算现金股利支付额,固定资产投资额,计算下一年的现金股利支付额根据项目的权益贝塔,初始投资,年现金流分析公司应该选择哪个项目进行投资(罗斯课后经典题目,学生必会)育明

八、大题一1、解释优先股股利的决定因素(今年国家推银行优先股,是股市重大决策,也是考试热点,育明考前预测热点之一)(完)

考研经验

本人系二战,一战北大光华,惨淡收场,究其原因,第一、光华狠人太多,本人本科非211、985,弱势尽显,第二、专业课难度太大,本人还是跨考,所以专业

课不过百,第三、自己闷头苦学,把该看的书看了很多,结果才知道北大不是背就能考上的学校。其实当时选择北大光华,也是自己的一个梦想,当时也有人劝我,说难度太大,但是自己想试试,虽然没上,但是收获也很多。二战选择人大,也是在育明姜老师的指导下,当时有两个学校可以选择,一个是北大经院,一个是人大,最终选择人大,因为二战压力特别大,想今年一定要过,不然这辈子都跟自己过不去。好废话不多说,应姜老师的要求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专业课学习方法,希望大家共勉。

人大431分为两部分,90的金融学和60分的公司理财,从2011年开始招生,一直是这个题型设置,金融学是选择、判断、简答、论述,公司理财是选择、判断、简答、计算。但是每年专业课难度都在不断的变化,尤其是14年改革之后,分数飙升,直到今年的380,令很多考生觉得人大也疯了,但是我认为这才是人大,强者生存。对于金融学,人大指定黄达的书而非米什金,黄达的金融学以中国货币银行业的角度来写,而米什金以美国银行业的角度写。黄达金融学更适合考试,米什金的书算是追宗溯祖,更具权威。那么黄达又是谁呢?黄达是人大校长,这个名头足以说明一切,很多出题老师都是他的弟子,这本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书很厚,800多页,分为两大部分,微观金融部分和宏观金融部分,当然主要是以宏观金融部分为主,重点比如国际货币体系、利率决定理论、汇率决定理论、衍生工具、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央行职能(结合热点问题)、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及其解决办法、巴塞尔协议比较等等,但是人大这几年不止于黄达这本书,因为这本书框架虽好,但是还有缺陷,我当时看了看米什金的书,尤其是次贷危机,是米的重点,也是常考点,对于国金部分,我没看,看的是育明给我的资料,

然后又把我考光华时看的曹凤岐的姚长辉的看了看,我觉得大家没必要看,因为我学过,所以翻了翻。对于公司理财,主要是罗斯的书,这本书编的确实很不错,对于应试也非常有帮助,大部分的知识点是集中在前18章,比如CAPM、APT、MM 理论,均值方差、投资决策方法,贝塔,这些都是重点,当时很多人推荐看CPA 财管,我没看,主要把公司理财的课后题以及例题好好做了一遍,效果还是不错的,书在精不在多,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就跟大家分享到这,大家有问题可以来育明看看,有机会我可以跟你们聊聊。

金融学大纲解析金融学大纲解析第二章利息与利率

第三节利率的期限结构

考点1:利率的期限结构

利率的期限结构:利率与金融资产期限之间的关系,一个时点上因期限差异而产生的不同的利率组合。

收益率曲线: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横轴是金融资产的期限,纵轴是收益率。

收益率曲线的三大特征:收益率曲线有向上倾斜、平缓、向下倾斜三种形态;由于长期利率高于短期利率,收益率曲线大多数向上倾斜;不同期限债券利率的变化是同向的。

考点2:解释利率期限结构的理论

(1)预期理论

假设:投资者对债券期限无偏好;投资行为完全由收益率决定,所有市场参与者都有相同预期;期限不同的债券可相互替代,且具有相等收益率;金融市场完全竞争,无税收、无交易成本并无违约风险。

结论:长期利率等于人们预期的短期利率的平均数。

解释收益率曲线。短期利率预期上升,则收益率曲线向上倾斜;预期未来下降,则收益率曲线向下倾斜。解释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同向变动的原因。

缺陷:假设过于严格,没有考虑在长期风险的因素。

(2)市场分割理论

假设:投资者对不同期限债券有不同偏好;债券之间不完全替代;期限相同的债券,投资者根据收益率选

择;理性投资者对其投资组合的调整有一定的滞后性。

基本命题:期限不同的债券市场完全分离,每一种债券的利率水平由各自市场的供求决定,不受其他期限债券预期收益的影响。

主要结论:解释收益率曲线形状:向上倾斜,则对短期债券需求多(短期债券价格高,利率低),反之则结论相反。

(3)偏好停留假说

假设:期限不同的债券可以相互替代,且不同期限债券不完全独立;投资者对不同期限债券有不同偏好;但是却依据收益率而不是偏好进行选择;投资者偏好短期债券,除非获得一个时间溢价。

基本命题:长期债券利率水平等于所有短期利率平均数,加上一个正的时间溢价。

主要结论:

解释了收益率曲线的形状:若未来短期利率高于现在短期利率,再加上一个溢价,收益率曲线陡峭的向上倾斜。

解释了收益率曲线通常向上的原因:对持有短期债券有较强的偏好。

解释了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同向变动的原因(建立在平均数基础上)。

该理论是对前两种的综合。

各个理论对收益率曲线三大特征的解释能力

收益率曲线向上倾斜、平缓、向下倾斜三种形态收益率曲线通常向

不同期限债券利率的

变化是同向的

预期假说√×√

市场分割假说√√×

偏好停留假说√√√

考点3我国利率市场化

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

1.利率管制有下述几个弊端:

(1)导致利息负担与收益的扭曲。政府对利率管制的显著特征是将管制利率控制在市场利率以下。由于存款者所获得的利息收入与借款者所支付的利息成本相对偏低,造成利息负担与收益的不均。利益的最大损失者是存款者。

(2)导致信贷配给制。所谓信贷配给,是指在固定利率条件下,面对超额的资金需求,银行因无法或不愿提高利率,而采取一些非利率的贷款条件,使部分资金需求者退出银行借款市场,以消除超额需求而达到平衡。非利率的贷款条件可分为三类:一是借款者的特性,如经营规模、财务结构、过去的信用记录等;另一类是银行对借款者就借款活动所做的特别要求,如:回存要求、担保或抵押条件、贷款期限长短等;第三类属于其他因素,如企业与银行和银行个别职员的关系、借款者的身份、借贷员的个人好恶、回扣的有无和多少等。这些非利率贷款条件是利率管制环境下银行解决超额资金需求的常用手段。在信用分配的标准中,一些标准有助于银行减少信贷风险,如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规模、贷款期限等;但也有许多因素不但有悖于资源配置的原则,而且还会助长银行这一垄断行业的不正之风,例如补偿余额、索要回扣、以借款者身份为标准、裙带之风等等。这些标准的存在,一方面变相提高了银行的有效贷款利率,另一方面则为银行及其他部门的相关人员寻租、腐败创造了条件。换言之,利率管制所导致的信贷配给的存在,除了会降低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外,还会产生败坏银行甚至整个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

(3)扭曲资源配置,降低资本产出比率。根据经济学原理,市场利率与边际生产率相等,低于均衡边际生产率的企业会因其支付不起利息负担而退出借贷市场。换言之,由资本使用人之间自由竞争所决定的利率自动地将资本限制于那些报酬高的用途上,而将报酬低的投资予以淘汰。利率的这种功能对于资金供给是经济发展瓶颈的国家尤为重要。为了将资本分配于每一单位投资净报酬率最高的用途上,应让利率执行其自然的功能,使资本分配到最具生产力的各种相互竞争的用途上。

但如果政府武断地规定一个低的利率并任意对资本加以分配,完全限制竞争性利率的选择机能,将不可避免地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使一些资本分配到生产率较低的投资项目上,使每一单位投资的净生产率降低,更加重了资本供给缺乏的严重性。

(4)降低金融部门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若金融当局对金融部门的存贷款利率进行管制,必然影响资金供给来源。因为存款利率太低,效率低下而又有资金盈余的单位将会进行自我融资而不存入金融机构,结果会导致金融部门萎缩而阻碍金融发展,进而影响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速度。

(5)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如果政府人为地将存款利率压得很低,表面上看降低了银行的成本,但实际上银行吸收同样的存款量可能付出的成本更高,或在付出同样成本的情况下吸收的存款量减少。为了多吸收存款,银行就可能采取各种隐蔽的方式提高存款利率,如赠送各种礼物、奖品、提前支付利息等。这种行为一旦被监管者发现,银行就要为此付出代价。若要通过合法行为增加存款的吸收,银行只能通过非价格竞争手段,如改善服务的方式进行,如增加服务时间,增设分支机构、网点,改进技术设备等等。这些措施可能在原利率水平下增加存款流入量,银行的利息成本曲线有可能降低;但由于服务时间的延长和服务质量的改善,必然增加营业费用。

政府对银行贷款利率的管制,通常会导致两种情况发生:一是如果规定的贷款利率低于证券投资的收益率,则银行就会减少贷款数量,增加对证券的投资;或通过非价格竞争手段,使隐含贷款利率提高。二是如果由于种种原因,使银行既不能投资于证券,也不能违反规定变相提高贷款利率,则唯一的结果是银行的收益减少,甚至发生亏损。

如果政府对存贷款利率同时进行管制,银行既可能采取前述几种行为方式来应对管制,也可能因为利差基本固定而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花费精力去改善经营管理、增加收益。

(6)黑市盛行。由于利率管制的存在,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低于均衡利率水平,资金需求量超过资金的供给量,促使银行根据各种非利率因素进行主观的信贷分配,这种主观的信贷配给方法不但会降低资源使用的效率,而且必然使一些企业得不到低利率银行贷款,只能求助于黑色借贷市场,以满足其资金需求。这也是在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存在黑色借贷市场的主要原因。官定利率水平离均衡利率水平越远,资金黑

市就越猖狂。

(7)导致整体经济的不稳定。上述的利率管制的弊端必然影响一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2.我国利率实行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步骤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确定为: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

1993年《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最先明确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1996年6月1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实现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拆借利率。

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同时放开了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

1998年,将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10%扩大到20%,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扩大到50%。

1998年3月,改革再贴现利率及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放开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从1998年3月21日起,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改革:(1)将原各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和“备付金存款”两个账户合并,称为“准备金存款”账户。(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下调到8%。准备金存款账户超额部分的总量及分布由各金融机构自行确定。

1998年9月,放开了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的发行利率。

1999年9月,成功实现国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招标发行。

1999年10月,对保险公司大额定期存款实行协议利率,对保险公司3000万元以上、5年以上大额定期存款,实行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双方协商利率的办法。

1999年,允许县以下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最高可上浮30%,将对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最高可上浮30%的规定扩大到所有中型企业。

2000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要用三年时间,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的步骤渐进地实现利率市场化。尔后,在中国人民银行的《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正式公布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

2000年9月21日,实行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

2001年,放开了全国社保基金协议存款利率。

2002年,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浮动幅度;统一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

2002年3月,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现行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管理范围,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

2003年5月,央行再一次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路线图”:从货币市场起步,二级市场先于一级市场,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后短期,其中贷款利率先扩大浮动幅度,后全面放开,存款利率先放开大额长期存款利率,后放开小额和活期存款利率。

2003年8月,人民银行在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时,允许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上浮不超过贷款基准利率2倍。

2003年9月21日,人民银行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1个百分点,即由6%调高至7%。

2003年12月,央行宣布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

2004年1月1日起,将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1.7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2倍,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下限保持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不变。同时明确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再根据企业所有制性质、规模大小分别制定。

2004年3月25日,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

2004年10月28日,中央银行在调整法定存贷款利率时,就放开了贷款利率的上限和存款利率的下限,但仍对城乡信用社人民币贷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其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为基准利率的2.3倍。

2005年1月31日,央行发布中国利率市场化报告。央行下一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初步设想是:统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政策;修改相关法规;完善金融机构存、贷款定价机制、提高定价水平;丰富金融产品,推动金融市场向纵深化发展;逐步建立健全中央银行利率调控体系,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2005年3月17日,将现行的住房贷款优惠利率回归到同期贷款利率水平,实行下限管理,下限利率水平为相应期限档次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商业银行法人可根据具体情况自主确定利率水平和内部定价规则。同时,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由现行年利率1.62%下调到0.9%,法定准备金存款利率维持1.89%不变。

2005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远期交易管理规定,5月16日,债券远期交易正式登陆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

2005年7月21日,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以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又注入了新的内容。

2006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明确了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的有关事项。2月9日,国家开发银行与中国光大银行完成首笔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人民币利率衍生工具在中国金融市场正式登场。

2006年9月6日,央行决定建立报价制的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Shibor。

2007年1月4日,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Shibor(上海银行业间同业拆放利率)开始正式投入运行。Shibor 是央行打造中国式“联邦基金利率”、培育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大突破。

2007年前11个月利率互换交易本金额超过2000亿元;2007年债券远期交易券面总额超过2500亿元,是2006年的近4倍;2007年11月1日,人民币远期利率协议正式推出;《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主协议》正式发布,并已有多家不同类型机构签署。

由此看出,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从货币市场起步,目前,货币市场利率品种,包括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债券回购利率、票据市场转贴现利率、国债与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和二级市场利率,都已实现了市场化。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存、贷款业务仍会是我国商业银行负债和资产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实现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是实现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的关键。2004年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快速推进的一年,年内不仅适时升息,而且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浮空间,并放开了贷款利率的上限和存款利率的下限。由此,我国在存贷款利率管理方面已经顺利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进入最后攻坚阶段。

3.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1)从国际实践的角度来看。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市场化已成趋势,美国于1986年3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日本于1994年10月最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通过国际视角利率市场化的实践、经验与教训的比较,已经证明利率市场化在实现内外均衡、保证金融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已被世界各国所采用。我国的国民经济运行体制要转变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来,就必须扬长避短,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生产方式和管理经验。

(2)从加入WTO的角度看。一方面,中国加入WTO后,在2006年底取消外资银行开展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服务限制,并可以经营银行零售业务,银行业的所有业务将彻底放开。因此,中国的银行将最先面临外资银行的空前挑战。入世后,在华外资企业和外资银行可以到国际资本市场进行低成本融资,部分中资企业也可以向外资银行融资,这就促使了本币和外币的融通以及国际资本的流入和流出,也加大了利率管制的难度。而另一方面,我国银行业面对的现实情况是沉重的历史包袱、高比例的不良资产、盈利能力差等,再加上中国人民银行实行的利率管制政策和欠发达的金融市场,这些都不利于商业银行吸收大额存款和到资本市场去融资,从而提高了资金成本,降低了资本边际效应,丧失了资本来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商业银行执行由中央银行按期限长短确定的法定存贷款基准利率,贷款利率水平与贷款风险不相匹配,形成利率倒逼机制,银行贷款利率偏低,创利空间狭小,加上以前高利率和保值储蓄吸收的存款兑付,使应付息形成大量赤字,造成不少银行实际亏损,从根本上制约了“金融发展→金融创新→资本扩张→资本积累→资本再扩张”的发展思想。面对内忧外患,中国银行业在加入WTO后与外资银行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展开新一轮较量又谈何容易。不在改革中“创新”就在竞争中“淘汰”,为适应这一开放形势,我国现行的利率体系走向市场化是大势所趋。

(3)从外汇管理的角度看。从理论上说,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不仅境内和境外的外币利率不应当存在稳定的利率差,而且人民币利率和境内外币利率和国际金融市场利率之间也难以形成稳定的利率差。首先,如果境内外币利率低于境外利率,必然推动境内外币资金的外流。其次,人民币利率和境内外外币利率的差额,也会诱导人民币与外币之间的资金转换和境内外的资金流动,特别是境内外币利率与人民币利率的差异,必然诱使居民在毋需承担资本外逃的成本和风险的条件下设法将本币转换成外币。这样,本币利率与境内外币利率之间的稳定的利率差就难以存在。因此,有效的外汇管理是近年来,特别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保持人民币利率、境内外币利率和国际市场利率之间较大的、比较稳定的利率差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外汇管制需要付出相当大的成本。国际经验表明,目前还不存在一种在长期内持续有效的外汇管制政策措施。因此,通过外汇管制维持本外币之间的稳定的利率差只能视为在特定经济发展阶级的特定政策的产物。随着中国加入WTO,境内外资金流动的规模更大,流动方式更为复杂,继续依靠简单的外汇管制措施可能难以继续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在这个阶段,不失时机地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在缩小本外币利率差额的同时,也会减轻实施外汇管制的政策压力,使得积极稳妥地放开更多的本外币沟通的渠道成为可能。

(4)从中小企业发展的角度看。我国的中小企业(包括国有中小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等)在GDP中

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中小企业在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产业升级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央最近提出给予中小企业“国民待遇原则”,为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目前的利率管制政策,也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要求。近几年中国人民银行虽然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做过调整,但由于上浮幅度扩大,下浮幅度未变,结果是中小企业的借款成本仍大大高于大型企业,严重阻碍和制约了中小企业的正常发展。如何克服这一瓶颈,利率市场化改革将成为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高科技企业发展与创新的助推器,利率市场化改革已是众望所归。

各校历年相关真题

【浙江财经大学2011,复旦大学2011】利率期限结构

答案:利率的期限结构:利率与金融资产期限之间的关系,一个时点上因期限差异而产生的不同的利率组合。

利率的期限结构反映了不同期限的资金供求关系,揭示了市场利率的总体水平和变化方向,为投资者从事债券投资和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债券管理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论述题第2题】论述利率的期限理论

答案:收益率曲线: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横轴是金融资产的期限,纵轴是收益率。

收益率曲线的三大特征:收益率曲线有向上倾斜、平缓、向下倾斜三种形态;由于长期利率高于短期利率,收益率曲线大多数向上倾斜;不同期限债券利率的变化是同向的。

利率的期限结构理论说明为什么收益率曲线会有三大特征。利率期限理论包括:预期假说、市场分割假说、偏好停留假说。

(1)预期理论

假设:投资者对债券期限无偏好;投资行为完全由收益率决定,所有市场参与者都有相同预期;期限不同的债券可相互替代,且具有相等收益率;金融市场完全竞争,无税收、无交易成本并无违约风险。

结论:长期利率等于人们预期的短期利率的平均数。

解释收益率曲线。短期利率预期上升,则收益率曲线向上倾斜;预期未来下降,则收益率曲线向下倾斜。解释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同向变动的原因。

缺陷:假设过于严格,没有考虑在长期风险的因素。

(2)市场分割理论

假设:投资者对不同期限债券有不同偏好;债券之间不完全替代;期限相同的债券,投资者根据收益率选择;理性投资者对其投资组合的调整有一定的滞后性。

基本命题:期限不同的债券市场完全分离,每一种债券的利率水平由各自市场的供求决定,不受其他期限债券预期收益的影响。

主要结论:解释收益率曲线形状:向上倾斜,则对短期债券需求多(短期债券价格高,利率低),反之则结论相反。

(3)偏好停留假说

假设:期限不同的债券可以相互替代,且不同期限债券不完全独立;投资者对不同期限债券有不同偏好;但是却依据收益率而不是偏好进行选择;投资者偏好短期债券,除非获得一个时间溢价。

基本命题:长期债券利率水平等于所有短期利率平均数,加上一个正的时间溢价。

主要结论:

解释了收益率曲线的形状:若未来短期利率高于现在短期利率,再加上一个溢价,收益率曲线陡峭的向上倾斜。

解释了收益率曲线通常向上的原因:对持有短期债券有较强的偏好。

解释了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同向变动的原因(建立在平均数基础上)。

该理论是对前两种的综合。

各个理论对收益率曲线三大特征的解释能力

收益率曲线向上倾斜、平缓、向下倾斜三种形态收益率曲线通常向

不同期限债券利率的

变化是同向的

预期假说√×√

市场分割假说√√×

偏好停留假说√√√

【浙江大学2011年选择题第3题】利率预期假说与市场分割假说的根本分歧在()。

A.市场是否是完全竞争的

B.投资者是否是理性的

C.期限不同的证券是否可以完全替代

D.参与者是否具有完全相同的预期

答案:C

解析:决定率预期假说与市场分割假说两者结论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一个假设.期限不同的证券是否可以完全替代,另一个假设.期限不同的证券可以完全替代。

【山东财经大学2012年判断题第1题】根据预期理论,当人们预期未来的短期利率上升时,收益曲线将向下倾斜。

答案:错误

解析:根据预期理论,不同期限债券利率的变化是同向的。因此当人们预期未来的短期利率上升时,收益曲线将向上倾斜

【中南财大2012年简答题第3题】简述预期理论和利率市场分割理论对利率期限理论的解释。

答案要点:(1)预期理论

假设:投资者对债券期限无偏好;投资行为完全由收益率决定,所有市场参与者都有相同预期;期限不同的债券可相互替代,且具有相等收益率;金融市场完全竞争,无税收、无交易成本并无违约风险。

结论:长期利率等于人们预期的短期利率的平均数。

解释收益率曲线。短期利率预期上升,则收益率曲线向上倾斜;预期未来下降,则收益率曲线向下倾斜。

解释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同向变动的原因。

缺陷:假设过于严格,没有考虑在长期风险的因素。

(2)市场分割理论

假设:投资者对不同期限债券有不同偏好;债券之间不完全替代;期限相同的债券,投资者根据收益率选择;理性投资者对其投资组合的调整有一定的滞后性。

基本命题:期限不同的债券市场完全分离,每一种债券的利率水平由各自市场的供求决定,不受其他期限债券预期收益的影响。

主要结论:解释收益率曲线形状:向上倾斜,则对短期债券需求多(短期债券价格高,利率低),反之则结论相反。

【山财2012年论述第2题】请谈谈你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的认识。

答案:我国利率实行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步骤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确定为: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

1993年《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最先明确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1996年6月1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实现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拆借利率。

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同时放开了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

1998年,将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10%扩大到20%,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扩大到50%。

1998年9月,放开了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的发行利率。

1999年9月,成功实现国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招标发行。

1999年,允许县以下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最高可上浮30%,将对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最高可上浮30%的规定扩大到所有中型企业。

2000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要用三年时间,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的步骤渐进地实现利率市场化。尔后,在中国人民银行的《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正式公布了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

2000年9月21日,实行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

2003年5月,央行再一次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路线图”:从货币市场起步,二级市场先于一级市场,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后短期,其中贷款利率先扩大浮动幅度,后全面放开,存款利率先放开大额长期存款利率,后放开小额和活期存款利率。

2003年8月,人民银行在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时,允许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上浮不超过贷款基准利率2倍。

2003年12月,央行宣布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

2004年1月1日起,将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1.7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2倍,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下限保持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不变。同时明确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再根据企业所有制性质、规模大小分别制定。

2004年3月25日,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

2005年1月31日,央行发布中国利率市场化报告。央行下一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初步设想是:统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政策;修改相关法规;完善金融机构存、贷款定价机制、提高定价水平;丰富金融产品,推动金融市场向纵深化发展;逐步建立健全中央银行利率调控体系,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2005年7月21日,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以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又注入了新的内容。

2006年9月6日,央行决定建立报价制的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Shibor。

2007年1月4日,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Shibor(上海银行业间同业拆放利率)开始正式投入运行。Shibor 是央行打造中国式“联邦基金利率”、培育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大突破。

由此看出,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从货币市场起步,目前,货币市场利率品种,包括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债券回购利率、票据市场转贴现利率、国债与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和二级市场利率,都已实现了市场化。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存、贷款业务仍会是我国商业银行负债和资产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实现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是实现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的关键。2004年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快速推进的一年,年内不仅适时升息,而且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浮空间,并放开了贷款利率的上限和存款利率的下限。由此,我国在存贷款利率管理方面已经顺利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进入最后攻坚阶段。

3.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1)从国际实践的角度来看。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市场化已成趋势,美国于1986年3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日本于1994年10月最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通过国际视角利率市场化的实践、经验与教训的比较,已经证明利率市场化在实现内外均衡、保证金融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已被世界各国所采用。我国的国民经济运行体制要转变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来,就必须扬长避短,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生产方式和管理经验。

(2)从加入WTO的角度看。一方面,中国加入WTO后,在2006年底取消外资银行开展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服务限制,并可以经营银行零售业务,银行业的所有业务将彻底放开。因此,中国的银行将最先面临外资银行的空前挑战。入世后,在华外资企业和外资银行可以到国际资本市场进行低成本融资,部分中资企业也可以向外资银行融资,这就促使了本币和外币的融通以及国际资本的流入和流出,也加大了利率管制的难度。而另一方面,我国银行业面对的现实情况是沉重的历史包袱、高比例的不良资产、盈利能力差等,再加上中国人民银行实行的利率管制政策和欠发达的金融市场,这些都不利于商业银行吸收大额存款和到资本市场去融资,从而提高了资金成本,降低了资本边际效应,丧失了资本来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商业银行执行由中央银行按期限长短确定的法定存贷款基准利率,贷款利率水平与贷款风险不相匹配,形成利率倒逼机制,银行贷款利率偏低,创利空间狭小,加上以前高利率和保值储蓄吸收的存款兑付,使应付息形成大量赤字,造成不少银行实际亏损,从根本上制约了“金融发展→金融创新→资本扩张→资本积累→资本再扩张”的发展思想。面对内忧外患,中国银行业在加入WTO后与外资银行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展开新一轮较量又谈何容易。不在改革中“创新”就在竞争中“淘汰”,为适应这一开放形势,我国现行的利率体系走向市场化是大势所趋。

(3)从外汇管理的角度看。从理论上说,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不仅境内和境外的外币利率不应当存在稳定的利率差,而且人民币利率和境内外币利率和国际金融市场利率之间也难以形成稳定的利率差。首先,如果境内外币利率低于境外利率,必然推动境内外币资金的外流。其次,人民币利率和境内外外币利率的差额,也会诱导人民币与外币之间的资金转换和境内外的资金流动,特别是境内外币利率与人民币利率的差异,必然诱使居民在毋需承担资本外逃的成本和风险的条件下设法将本币转换成外币。这样,本币利率与境内外币利率之间的稳定的利率差就难以存在。因此,有效的外汇管理是近年来,特别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保持人民币利率、境内外币利率和国际市场利率之间较大的、比较稳定的利率差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外汇管制需要付出相当大的成本。国际经验表明,目前还不存在一种在长期内持续有效的外汇管制政策措施。因此,通过外汇管制维持本外币之间的稳定的利率差只能视为在特定经济发展阶级的特定政策的产物。随着中国加入WTO,境内外资金流动的规模更大,流动方式更为复杂,继续依靠简单的外汇管制措施可能难以继续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在这个阶段,不失时机地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在缩小本外币利率差额的同时,也会减轻实施外汇管制的政策压力,使得积极稳妥地放开更多的本外币沟通的渠道成为可能。

(4)从中小企业发展的角度看。我国的中小企业(包括国有中小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等)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中小企业在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产业升级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央最近提出给予中小企业“国民待遇原则”,为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目前的利率管制政策,也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要求。近几年中国人民银行虽然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做过调整,但由于上浮幅度扩大,下浮幅度未变,结果是中小企业的借款成本仍大大高于大型企业,严重阻碍和制约了中小企业的正常发展。如何克服这一瓶颈,利率市场化改革将成为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高科技企业发展与创新的助推器,利率市场化改革已是众望所归。

资料来源:育明考研考博官网https://www.doczj.com/doc/785928072.htm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