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伤寒论方证总汇

伤寒论方证总汇

伤寒论方证总汇
伤寒论方证总汇

伤寒论方证总汇临床诸证主药

桂枝汤类方

1.桂枝汤方证: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浮弱者.

2.),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3.),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

4.)太阳阳明并病,汗多,脉迟表未罢者

5.)病下利而脉浮弱或自汗出者

6.)霍乱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

归经:太阳证

要点: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冬表虚证.

2.,桂枝加桂汤方证:桂枝汤方证又见气上冲。(太阳)

3.,桂枝加葛根汤方证:桂枝汤方证见项背强几几者。(太阳)

4.,栝楼桂枝方证:痉挛拘急见桂枝汤证。(太阳阳明)

5.桂枝加黄芪汤方证:桂枝方证更见恶风或出黄汗者(太阳)

6.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证:黄汗,汗出恶风而口渴者(太阳)

7.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证:肢体麻木不仁,恶风而脉虚弱者。(太阳)

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证:里饮咳喘见桂枝方证者(太阳太阴)

9.桂枝甘草汤方证:心下悸欲得按而无里实者。(太阳)

10.桂枝救逆汤方证:外有表证为桂枝去芍药汤方证兼有痰饮的惊狂者。(太阳阳明)

11.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证:桂枝救逆汤痰饮轻者。(太阳阳明)

12.桂枝龙骨牡蛎汤方证:桂枝汤证兼见津液虚,惊悸不安者。(太阳阳明)

13.桂枝去芍药汤方证:桂枝汤证又见寸脉独浮,胸满者。(太阳)

14.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方证:外有桂枝汤证里有寒饮,表虚而咳吐涎沫者。(太阳太阴)

15.小建中汤方证:桂枝汤证又见腹中急痛或心下悸而不呕者。(太阳太阴)

16.当归建中汤方证:小建中汤证又见血虚者(太阳太阴)

17.黄芪建中汤方证:里急腹痛,汗出恶风明显者。(太阳太阴)

18.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证:桂枝汤证,身痛明显,胃气虚,脉沉迟者。(太阳太阴)

19.,桂枝人参汤方证:桂枝甘草汤证又见理中汤证者(太阳太阴)

20.当归四逆汤方证:手足凉表虚而里虚不甚者。(太阳太阴)

21.当归四逆汤方证加吴茱萸生姜汤证:当归四逆汤证更见心腹痛,呕吐头痛者(太阳太阴)

22.,苓桂枣甘汤方证:为外寒内饮呈心下悸,腹痉挛,气上冲者(太阳太阴)

23.苓桂术甘汤方证:外寒内饮的头晕目眩,短气,小便不利,气上冲者(太阳太阴)

24.,茯苓甘草汤方证:桂枝甘草汤证又见呕逆者。(太阳太阴)

25.茯苓泽泻汤方证:茯苓甘草汤证又见口渴而呕逆者。(太阳太阴阳明)

26.苓桂五味甘草汤方证:桂枝甘草汤证又见咳逆上气眩晕着。(太阳太阴)

27.五苓散方证:太阳表虚证兼见心下停饮,小便不利而见眩晕,口渴者(太阳太阴阳明)

28.防己茯苓方证:表虚之外邪内饮见四肢浮肿,聂聂动者。(太阳太阴)

29.蜘蛛散方证:自复性疝气,多见小儿。

30.桂枝生姜枳实汤方证:气上冲,心下痞塞,胸胁苦闷者。(太阳阳明)

31.桂枝茯苓丸方证:久有淤血,腹痛胁痛有定处,或有肿块,或下血者(太阳太阴阳明)

32.半夏散及汤方针:咽痛,有表证而口不渴者。(太阳太阴)

33.炙甘草汤方证:心动悸,脉结代,气阴两虚者。(太阳阳明)

二,麻黄汤方证:恶寒,身痛,无汗,脉浮紧(太阳)

1)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汗出而喘者

2)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闷者

3)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者

4)太阳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务必衄者

5)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

2,葛根汤方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或见下利者(太阳)

3,甘草麻黄汤方证:浮肿表实无汗者(太阳)

4千金麻黄醇酒汤方证:黄疸,见发热恶寒无汗口不渴者(太阳)太阳湿热于表郁而成黄,黄疸已久,里证明显,加茵陈或五苓散。

5 半夏麻黄丸方证:表实见心下悸者(太阳)

6 葛根加半夏汤方证:葛根汤方证兼见下利或无下利而呕者(太阳太阴)

7 麻黄加术汤:麻黄汤证见湿痹烦痛者(太阳太阴)

8 射干麻黄汤证:小青龙汤证候中痰鸣明显者(太阳阳明)

9 牡蛎汤方证:疟疾寒多热少,无汗身痛,胸腹悸动有痰饮者(太阳太阴阳明)

10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证:常见于感冒发烧病后期,慢性病复感外邪,主痒解表(太阳)

11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证:桂枝汤证多而麻黄汤证少。(太阳)

12 小青龙汤:外邪里饮而致咳喘者,白色泡沫痰(太阳太阴)

13 千金三黄汤证:关节疼痛,无汗恶寒而烦者(太阴阳明)

14 续命汤方证:肢体偏格,拘急不能转侧见外邪里热者(太阳太阴阳明)

三其他解表类方

1 防己黄芪汤方证:脉浮,汗出恶风,身重,身半身以下肿重者(太阳太阴)

2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证:外邪内饮见身热头痛,胃腹痛,小便不利者(太阳太阴)

3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证:下利,汗出,不恶寒,寸脉独浮者(太阳阳明)

4 升麻鳖甲汤方证:急性瘟疫见红肿痈脓或咽喉肿痛(太阳阳明)

5 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方证:急性咽喉肿痛表证不明显而里热重者(阳明)

6 半夏厚朴汤方证:外邪内饮致胸闷,胸痛,恶寒,咽堵,咳逆者(太阳太阴)

7 旋复花汤方证:胸闷,胸痛而无热象者(太阳太阴)

少阴病类方证

主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副纲: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1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证:表虚寒证见恶寒,无汗,脉沉者(少阴太阴)

2 麻黄附子汤方证:少阴病兼见浮肿明显,无汗恶寒者(少阴)

3 白通汤方证:少阴病表证明显而又见下利者(少阴太阴)

4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少阴病兼寒饮,即恶寒无汗,脉沉者(少阴太阴)

5 桂枝去芍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手足逆冷,恶寒身痛者(少阴太阴)

6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证:关节痛,肢体肿而气冲呕逆者(少阴太阴阳明)

7 桂枝加附子汤方证:桂枝汤证更见恶寒,小便不利,四肢微急者(少阴)

8 乌头汤方证:关节痛甚,屈伸不利,四肢厥冷者(少阴)

9 乌头桂枝汤方证:乌头汤证与桂枝汤证并见,腹痛里寒重外证也明显者(少阴)

10 桂枝去芍加附子汤方证:桂枝去芍汤方证又见脉细恶寒明显者(少阴)

11 桂枝附子汤方证:外寒里饮关节痛,腹痛者(少阴)

12 桂枝去桂加白术汤方证:桂枝附子汤证,无气上冲而小便自利,大便便干者(少阴太阴)

13 甘草附子汤方证:表寒证见关节疼痛,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者(少阴太阴)

14 天雄散方证:寒湿痹痛,汗出多或失精或头眩,气上冲,小便不利者(少阴太阴)

15 真武汤方证:头晕心悸,下肢浮肿或痛脉沉者。(少阴太阴)

阳明类方证

主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辅纲:1)问曰:阳明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娥热也。

2)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3)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一.太阳阳明病类方证

1,大青龙汤方证:麻黄汤方证,越婢汤方证并见者,见于各种急慢性病的感染发烧而见肿胀,喘满,小便不利而烦躁。(太阳阳明)

2 麻黄杏仁薏米甘草汤方证:周身关节痛,发热身重或肿者。(太阳阳明)

3 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方证:汗出而喘,口干,烦满而不恶风者。(太阳阳明)

4 越婢汤方证:周身浮肿,脉浮,恶风者(太阳阳明)

5 越婢加术汤方证:越婢汤证见小便不利或湿痹疼痛者(太阳阳明)

6 越婢加半夏汤方证:越婢汤方证见咳逆上气,两目发胀或头痛者(太阳阳明太阴)

7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证:浮肿患者表现出桂枝汤方证明显,而感觉烦躁口干者(太阳阳明)

8 文蛤散方证:麻杏石甘汤证合越婢汤证,口渴不欲饮而烦躁明显者(太阳阳明)

9 小青龙加石膏方证:小青龙汤证兼烦躁者(太阳太阴阳明)

10 风引汤方证:凡热性脑病惊风,抽搐,惊痫现太阳阳明合病者(太阳阳明)

11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证:表实无汗而里热明显,或身身黄,目黄或身痒者(太阳阳明)

12 白虎加桂枝汤方证:桂枝汤证见白虎汤证者(太阳阳明)

13 竹皮大丸方证:产后呕逆心烦,大便不难者(太阳阳明)

14 木防已汤方证:喘满,心下痞坚烦渴者(太阳阳明太阴)

15 木防已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证:木防已汤证,心下痞坚甚,二便不利者(太阳阳明太阴)

16 厚朴七物汤方证:发热,脉浮,腹满,大便干结者(太阳阳明)

17 厚朴麻黄汤方证:小青龙加石膏汤证见胸满短气者(太阳阳明太阴)

18 土瓜根散方证:腹满痛,痛有定处而有热者(太阳阳明)

19 桂枝加芍药汤方证:桂枝汤证见腹拘急而满痛者(太阳阳明)

20 桂枝加大黄汤方证:桂枝汤证兼见腹痛,大便不通里实者(太阳阳明)

21 防已地黄汤方证:血虚里热重而表热轻者,太阳阳明合病兼血虚血淤证(太阳阳明)

22 茵陈五苓散方证|:黄疸病兼见头痛,汗出,小便不利,同时里热明显者(太阳阳明太阴)

二.少阳阳明类方证

1 大柴胡汤方证:胸胁苦满,口苦咽干,心下急里实者(少阳阳明)

2 柴胡加芒硝汤方证:小柴胡汤证里有热而大便难者。(少阳阳明)

3 柴胡龙骨牡蛎汤方证:小柴胡汤证见气上冲心悸,二便不利,烦惊不安者(太阳少阳阳明)

三.正阳阳明病类方

1 瓜蒂散方证:胸脘满闷,欲吐不能吐者(阳明病)

2 一物瓜蒂散方证:身痛,身重,身热,脉微弱者(阳明)

3 白虎汤方证:阳明病,自汗出,脉滑数(注:汗出身热烦躁)(阳明病)

4 白虎加人参汤方证:白虎汤证见口渴明显者(阳明太阴)

5 调胃承气汤方证:阳明病,见腹实证,心烦或谵语,发热者(阳明病)

6 小承气汤方证:阳明病,大便硬而无潮热者(阳明病)

7大承气汤方证:里实热大便难者。

1)阳明病脉迟,汗出不恶寒,发潮热,手足濈濈然汗出者。

2)不大便,发潮热而谵语者。

3)阳明病,谵语有热,不能食,有燥屎,能食屎定硬者。

4)汗出谵语,吴太阳证者。

5)心中懊恼而烦,胃中有燥屎者

6)发热者,手足辄辄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

7)不大便五六日,饶肚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

8)病人打烦热,汗出则解,日晡发热而脉实者

9)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得解,腹满痛者

10)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微热,喘冒不能卧者

11)脉弱,烦躁心下硬,六七日不大便,小便利者

1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

13)少阴病,传为阳明,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

14)少阴病,传为阳明,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

15)下利,脉滑数或脉坚而滑,不欲食者。

8 厚朴三物汤方证:胸腹胀满明显,大便闭结者(阳明)

9 大黄甘草汤方证:阳明病,大便难,见呕逆者。(阳明)

10 麻子仁丸方证:经常便秘而无所苦者。(阳明)

11 下瘀血汤方证:少腹硬满,大便干结者(阳明)

12 桃核承气汤方证:调胃承气汤证见腹痛有定处,气上冲者(太阳阳明)

13 大黄牡丹皮汤方证:右腹痛拒按,里实热者(阳明)

14 抵当汤方证:少腹硬满小便利,或喜忘或狂躁不安者。(阳明)

15 抵当丸方证:抵当汤较轻者(阳明)

16 大黄螫虫丸方证:虚劳证见面目黯黑,瘀斑,肌肤甲错者(阳明)

17 大陷胸汤方证:心下结硬,满痛拒按而烦躁者。(阳明)

18 大陷胸丸方证:心下结硬,疼痛较轻而项背强急者(阳明)

19 十枣汤方证:咳而胸闷胁痛,心下痞硬满,脉沉弦者(阳明)

20 干遂半夏汤方证:心下坚满,腹部挛急者,多见于腹水证心下坚满。(阳明)

21 大黄甘遂汤方证:少腹满痛,小便不利,大便不畅。水与血结,水为主。(阳明)

22 已椒苈黄丸方证:腹满肠鸣,便干。注:腹水,胸腔积液见二便不利冬胸腹水证,痰咳烦热。(阳明)

23 小陷胸汤方证:水与血结,胸膈满闷,心烦按之心下痛者。(阳明)

24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证:咳喘,吐黄脓痰偏实热证者(阳明)

25 泻心汤方证:心烦吐衄,大便干结者(阳明)

26. 大黄黄连泻心汤:心烦,心下痞者(阳明)

27. 附子泻心汤:心下痞,恶寒,汗出者(阳明太阴)

28. 大黄硝石汤:实热,黄疸,大便干小便黄少者(阳明)

29. 茵陈蒿汤方证:阳黄见大便干,小便不利者(阳明)

30. 栀子豉汤方证:胸中窒,而烦闷者(阳明)

31. 栀子甘草豉汤方证:栀子豉汤证而虚却少气者(阳明)

32. 栀子生姜豉汤方证:栀子豉汤方证见呕者(阳明)

33. 枳实栀子豉汤方证:栀子豉汤证而见心下胀满者(阳明)

34. 栀子大黄汤方证:栀子豉汤证而见腹胀满大便难者(阳明)

35. 栀子厚朴汤方证:心烦热与腹胀满者(虚满阳明)

36. 栀子柏皮汤方证:黄疸病,发热心烦者(阳明)

37. 栀子干姜汤方证:身热微烦而呕逆下利者(太阴阳明)

38. 黄连阿胶汤方证:虚烦心悸不得眠,手足心热或下利便脓血者(阳明)

39. 千金三物黄芩汤方证:里热血热见心烦,手足心热者(阳明)

40. 白头翁汤方证:热痢下重,腹痛者(阳明)

41.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证:白头翁证又见血便,粘血便而虚乏少气者(阳明)

42. 千金苇茎汤方证:咳吐黄脓痰,微热烦满者(阳明)

43. 薏米附子败酱散方证:肠痈腹痛,皮肤甲错或皮肤肿痒流黄水者(太阴阳明)

44. 猪苓汤方证:小便不利,或淋痛尿血而渴欲饮水者(阳明)

45. 牡蛎泽泻汤方证:浮肿,小便不利而渴者(阳明)

46. 瓜蒌牡蛎散方证:里热而渴或胸腹动悸者(阳明)

47. 百合地黄汤方证:百合病口苦,小便赤,脉微数者(阳明)

48. 百合鸡子汤方证:百合病有里虚热而胃虚弱者(阳明)

49. 百合知母汤方证:里有热兼心烦者(阳明)

50. 百合洗方方证:百合病出现轻度口渴者(阳明)

51. 百合滑石散方证:百合病有明显里热者(阳明)

52. 滑石代赭汤方证:百合病有里热而便溏者(阳明)

53. 蒲灰散方证:小便难涩有热或有血者(阳明)

54. 滑石白鱼散方证:小便不利尿道灼热或尿血者(阳明)

55. 茯苓戎盐汤方证:小便淋沥,心下悸者(阳明)

56. 猪膏发煎方证:里热黄疸,小便不利者(阳明)

57. 文蛤散方证:渴欲饮水者(阳明)

58. 矾石汤方证:脚气瘘弱不仁,气上冲者(阳明)

59. 硝石矾石散方证:黄疸色黯黑,身热明显,而淤血轻者(阳明)

60. 苦篸汤方证:里热证的阴部疮溃疡或阴部瘙痒者(阳明)

61. 当归贝母苦篸丸方证:小便灼痛淋沥者(阳明)

62. 狼牙汤方证:外阴,阴道溃烂者(阳明)

63. 猪胆汁方证:里热大便不通不宜攻下者(阳明)

64. 枳实芍药散方证:腹满挛痛或有心烦不安者(阳明)

太阴病类方证

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满,若下之,必心胸下结硬。辅纲: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1. 四逆汤方证:四逆,脉微欲绝,里虚寒甚者(太阴)

2. 通脉四逆散汤方证:四逆散证见虚寒更甚者(太阴)

3.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证:通脉四逆汤证沉衰更甚,脉微欲绝,或脉不出者(太阴阳明)

4. 四逆加人参汤方证:吐利后,胃气虚衰,脉微弱者(太阴)

5. 茯苓四逆汤方证:四逆加人参汤方证见心下悸,烦躁,小便不利者(太阴)

6. 干姜附子汤方证:四逆,身冷脉沉微弱者(太阴)

7. 甘草干姜汤方证:胃虚寒,吐涎沫呕逆者(太阴)

8. 理中丸(汤)方证:心下痞,大便溏泻,小便少者(太阴)

9. 大建中汤方证:心腹痛剧,呕逆不能食,属虚寒者(太阴)

10. 吴茱萸汤方证:胃虚寒干呕,吐涎沫,胸闷或头痛者(太阴)

11. 附子汤方证:里虚寒饮,骨节疼痛,下肢拘急痛而脉沉者(太阴)

12. 附子粳米汤方证:腹痛肠鸣,恶心,里虚寒者(太阴)

13. 赤丸方证:腹寒痛,停饮明显者(太阴)

14. 大乌头煎方证:寒疝腹痛,手足厥逆,脉沉弦者(太阴)

15. 乌头赤石脂方证:心口痛甚并且虚寒甚者(太阴)

16. 薏米附子散方证:寒湿痹痛,胸痹疼痛,时缓时急者(太阴阳明)

17. 瓜蒌瞿麦丸方证:体虚寒见小便不利,腹水或见下肢肿者(太阴阳明)

18. 头风摩散方证:偏头风(痛),可用。

19. 赤石脂禹余粮方证:久利而虚寒者(太阴)

20. 桃花汤方证:虚寒下利,或见脓血者(太阴)

21. 大黄附子汤方证:寒湿偏注而见身体某侧,某处疼痛(太阴阳明)

22. 外台走马汤方证:胃腹剧痛,大便不通里寒实者。(太阴阳明)

23. 三物备急丸方证:心腹诸暴自病,心腹胀满卒痛,里寒实者(太阴阳明)

24. 桔梗白散方证:胸满,胸痛,咽痛,咳唾脓浊而属寒实证者(太阴阳明)

25. 小半夏汤方证:呕逆或头痛,口不渴者(太阳太阴)

26. 生姜半夏汤方证:小半夏证而饮剧者(太阴)

27.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证:小半夏证见心悸头晕者(太阴)

28. 半夏干姜散方证:干呕吐涎沫而属胃虚寒者(太阴)

29. 大半夏汤方证:胃虚之心下痞,呕吐者(太阴)

30. 干姜半夏人参丸方证:呕吐甚而心下痞硬者(太阴)

31.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证:中气虚之腹胀满者(太阴)

32. 旋覆花代赭汤方证:心下痞,噫气呕逆者(太阴)

33. 橘皮汤方证:干呕,纳差者(太阴)

34. 橘皮枳实生姜汤方证:胸痹,短气,诸闷者(太阴)

35. 橘皮竹茹汤方证:胃虚呕逆,呕哕咳逆者(太阴)

36. 外台茯苓饮方证:腹满,腹胀,心下痞,纳差,小便不利者(太阴)

37. 苦酒汤方证:咽中痛,声哑,表证不明显者(太阴)

38. 芍药甘草汤方证:四肢,胃腹等处痉挛急痛者(太阴阳明)

39.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证:芍药甘草汤方证更见里虚寒证者(太阴阳明)

40. 甘草小麦大枣汤方证:无故哭笑,阿欠欲睡,难以自控而偏虚者(太阴)

41. 甘草粉蜜汤方证:胃脘疼痛急迫,而胀满不甚者(太阴)

42. 生姜甘草汤方证:咳吐白痰而呕,胃虚纳差者(太阴)

43. 枳木汤方证:心下坚满,而边界清楚,又见小便不利者(太阴阳明)

44. 瓜蒌薤白白酒汤方证:胸闷,胸背痛,短气或喘息者(太阴阳明)

45. 瓜蒌薤白半夏汤方证|:胸闷心痛,呕逆短气甚者(太阴阳明)

46.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证:瓜蒌薤白白酒汤证见胸腹逆满明显者(太阴阳明)

47. 当归芍药散方证:腹痛拘急,头晕心悸,小便不利者(太阴)

48. 胶艾汤方证:诸失血症属虚证,而腹中痛者(太阴阳明)

49.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证:里虚寒,血虚腹痛里急者(太阴)

50. 赤小豆当归散方证:诸疮有痈脓恶血者(太阴)

51. 酸枣仁汤方证:因血虚见心悸虚烦不得眠者(阳明太阴)

52. 麦门冬汤方证:咳逆上气,咽干口燥者(太阴阳明)

53. 猪苓散方证:呕渴而小便不利者(太阴阳明)

54. 泽泻汤方证:心下停饮见眩晕,小便不利者(太阴阳明)

55.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证:腰冷重,小便自利者(太阴)

56.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证:短气胸闷,小便不利者(太阴)

57.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证:里虚寒无表证,咳而胸闷,口不渴者(太阴)

58. 苓甘五味姜辛夏汤方证:咳而胸闷,吐稀白痰,头晕呕逆者(太阴)

59.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方证:苓甘五味姜辛夏汤证兼头面,四肢浮肿者(太阴)

60. 苓甘五味姜辛夏仁黄汤方证: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兼见上热而大便难者(太阴阳明)

61. 葵子茯苓散方证:妊娠浮肿,小便不利者(太阴阳明)

62. 皂荚丸方证:里寒咳逆上气,吐痰者(太阴)

63. 蜀漆散方证:疟寒多热少者(太阴)

64. 柏叶汤方证:吐衄下血,烦热腹满,而脉无力者(太阴阳明)

65. 红兰花酒方证:腹痛,身痛,刺痛有定处者(太阴)

66. 雄黄熏方证:肛门溃烂,湿疹皆可用之(太阴)

67. 蛇床子散方证:妇人阴部寒湿肿痛或瘙痒下白浊者(太阴)

68. 肘后瀬肝散方证:肺结核等虚寒性疾病(太阴)

69. 牱梨勒散方证:虚寒性腹泻,咳嗽,咽痛等

70. 鸡屎白散方证:乍冷乍热冬刺激或汗出多或腹泻或缺钙等因使局部经脉失调致痉挛,轻则不可已,重则上腹急痛,海可用于肝硬化腹水。疯狗咬伤。

71. 蜜煎导方证:里虚寒大便硬结者(太阴)

72. 烧裈散方证:身重,乏力少腹拘急者(太阴)

少阳病类方

主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辅纲:1)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

2)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3)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

少阳病类方证

1,小柴胡汤方证:

1)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2)无论伤寒或中风,有柴胡证,但见四主证之一便是,不必悉具。

3)太阳病,脉浮细,嗜卧而胸闷胁痛者。

4)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

5)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如疟状者。

6)阳明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布去者。

7)呕而发热者。

8)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

9)伤寒差后更发热者。

10)诸黄腹痛而呕者。

11)妇人产后痉,郁冒,大便难而呕不能食者。

12)四肢苦烦而头痛者。

附:常用加味方

1)加石膏,小柴胡汤证而口干舌燥者用之;外感表解而热不退者多见本方证;发热不欲食而口苦,头痛者;肺炎汗出而喘,若有柴胡证不可考虑麻杏石甘汤,宜本方,小儿多见,如腮腺炎,淋巴腺炎,乳腺炎,睾丸炎。

2)加桔梗汤,小柴胡证而见咽痛或排痰困难者。若口干舌燥加石膏。

3)加陈皮,小柴胡汤证而哕逆或干咳频作者。

4)加芍药,小柴胡汤证而腹挛急痛者。

5)加吴茱萸汤:见两证相合者。

6)加苓术:小柴胡汤证见大便溏或身浮肿而小便不利者。

7)加茵陈:小柴胡汤证见胸胁满而烦,小便黄赤者。

2.柴胡半夏瓜蒌汤方证:小柴胡方证不呕而渴明显者(少阳阳明)

3.柴胡桂枝汤方证:小柴胡汤证与桂枝汤证并见。(太阳少阳)

4.四逆散方证:胸胁苦满,或腹痛,大便溏泻者(少阳)

5.泽漆汤证:咳喘吐黄痰,口渴浮肿者。(少阳阳明)

6.黄芩汤方证:发热腹泻腹痛者(少阳阳明)

7.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证:黄芩汤证又见恶心,呕吐者(太阴少阳阳明)

8.当归散方证:当归芍药散证腹痛轻,妊娠血虚有热者。(少阳太阴)

9.猪肤汤方证:咽痛,胸闷心烦者(少阳)

10.奔豚汤方证:血虚水盛见气上冲,往来寒热者。(少阳)

11.甘草汤方证:咽喉痛之轻证者。(少阳)

12.桔梗汤方证:咽痛,咳吐脓痰或胸痛者(少阳)

13.排脓汤方证:咳唾浊痰,胸痛而病久者。(少阳)

14.排脓散方证:枳实芍药散证见有痈脓者。(少阳阳明)

15.鳖甲煎丸方证:慢性肝炎,疟疾等见面部有瘀斑,肝脾肿大者(太阳少阳阳明)

厥阴病类方

主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辅纲:厥阴病,渴欲饮水,少少与之愈。

1.乌梅丸方证:厥逆,烦躁或腹痛呕吐时缓时作,或虚寒利。(厥阴)

2.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半表半里虚寒证而见四肢厥冷,口干或苦,心下微结者。(厥阴)

3.黄连汤方证:心烦,心下痞满,腹痛或干呕下利者。(厥阴)

4.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证:胸中烦热,恶心呕吐而大便溏者(厥阴)

5.半夏泻心汤方证:上热下寒因见呕而肠鸣,心下痞硬者。(厥阴)

6.甘草泻心汤方证:半夏泻心汤证中气更虚或见口舌糜烂,肠鸣腹泻,前后阴溃烂者(厥阴)

7.生姜泻心汤方证:心下痞满,干噫食臭,肠鸣下利者。(厥阴)

8.六物黄芩汤方证:干呕下利而心下痞硬,四肢不温者。(厥阴)

9.麻黄升麻汤方证:伤寒表不解陷于厥阴,上热下寒证见咽喉不利,腹泻者(厥阴)

10.候氏黑散方证:血虚水盛,四肢沉重,上热下寒者(厥阴)

11.黄土汤方证:大便溏而下血黑紫,兼见四肢冷痹,反心烦者。(厥阴)

12.王不留行散方证:金疮痈肿见寒热错杂者(厥阴)

13.温经汤方证:芎归胶艾汤,当归芍药散,吴茱萸汤,桂枝茯苓丸,麦门冬汤诸方证合并者。(厥阴)

14.薯蕷丸方证:各种慢性虚劳病,气血俱不足者。(厥阴太阴)

15.六味(肾气)丸方证:淤血水毒互患,而陷于半表半里证,以至于下焦瘘痹,少腹不仁,小便不利或失禁或腰酸软或痹痛或虚热烦者(厥阴)

临床诸证主药

1、肝

补肝阴:山萸、枸杞子、地黄、五味子、首乌、阿胶、沙苑蒺藜、白芍。

敛肝气:枣仁、乌梅、木瓜、龙骨。

疏肝气:柴胡、香附、木香、佛手。

破肝气:三棱、枳实、青皮。

散肝风:钩藤、桑叶、菊花、薄荷。

泻肝经湿热:龙胆草、连翘、土茯苓。

散肝热:草决明、夏枯草、野菊花、青蒿。

凉肝血:生地、赤芍、紫草、侧柏叶、白茅根、怀化、丹皮,熊胆。

破肝血:桃仁、莪术、五灵脂、血竭、鳖甲、归尾、益母草。

2、心

补心气:龙眼肉、茯神、五味子。

补心血:生地、当归、丹参、柏子仁、五味子、枣仁。

泻心热:黄连、木通、灯心、连翘、竹叶。

凉心血:犀角、生地、紫草、射干。

通心气:菖蒲、远志、安息香,顺手香。

祛心寒:桂心、元胡。

镇心怯:朱砂、珍珠、代赭石。

安神:龙齿、朱茯神。

3、脾

补脾:白术、大枣、山药、党参、炙草。

健脾:白寇、肉豆蔻、砂仁。

醒脾:木香、藿香、菖蒲、红豆蔻,砂仁。

温脾:干姜、附子、益智仁、草果、胡椒。

消脾气:山楂、神曲、枳壳、陈皮。

散脾湿:防风、苍术、厚朴。

燥脾湿:白术、苍术、红豆蔻、伏龙肝、川椒、陈皮、蛇床子。

渗脾湿:茯苓、芡实、扁豆、山药。

升提中气:升麻、柴胡、煨葛根。

4、肺

补肺阴:北沙参、麦冬、百合。

补肺气:人参、黄芪、山药。

降肺气:旋复花、杏仁、苏子、马兜铃、葶苈子。

敛肺气:五味子、乌梅、诃子、粟壳。

散肺寒:麻黄、紫苏、生姜、青葱、丁香。

清肺热:石膏、贝母、知母、黄芩、沙参、天冬、麦冬、地骨皮。

5、肾

滋肾阴:熟地、阿胶、龟板、女贞子、枸杞子、首乌、桑椹子、核桃肉。温肾阳:菟丝子、巴戟、肉苁蓉、锁阳、鹿胶、狗脊、海狗肾。

补命火:附子、肉桂、仙茅、胡芦巴、淫羊霍、蛤蚧、雄蚕蛾、补骨脂。固肾:覆盆子、金樱子、桑螵蛸、诃子、五味子、龙骨。

泻肾火:知母、黄柏、丹皮、生地。

泻肾湿:土茯苓、苦参、防己、木瓜。

6、三焦

补上虚:人参、黄芪、龙眼、桂心。

补中虚:白术、山药、炙草、大枣。

补下虚:附子、肉桂、地黄、枸杞子。

泻上火:连翘、黄芩、栀子、生地。

泻中火:石膏、石斛、青黛、龙胆草。

泻下火:黄柏、知母、丹皮。

7、胆

散胆热:柴胡。

泻胆火:龙胆草、青黛、大青叶。

温胆:枣仁、山萸、半夏。

镇胆:龙骨。

8、胃

补胃:大枣、黄芪、山药、甘草。

养胃阴:扁豆、玉竹、沙参、麦冬、石斛。

升胃气:葛根、升麻,忆草怎么样。

降胃气:枳壳、半夏、陈皮、瓜篓。

温胃:良姜、益智仁、砂仁、乌药、荜拨、丁香。

清胃热:石膏、石斛、花粉、芦根、蒲公英、贯众、大黄。

泻胃湿热:扁蓄、木瓜、茵陈。

9、大肠

补大肠:淫羊霍、韭菜、诃子肉、百合。

温大肠:破故子、胡椒。

清大肠热:黄柏、知母、生地、地榆、白头翁、连翘。

开大肠热结:大黄、芒硝。

开大肠寒结:巴豆霜、硫磺、川椒。

润肠燥:当归、桃仁、胡麻、冬葵子、肉苁蓉、郁李仁、蜂蜜。

涩大肠:诃子、御米壳、赤石脂、煨肉果。

10、小肠

宽小肠气:小茴、橘核、荔枝核。

泻小肠湿热:木通、海金

《经方的魅力第二版》读书摘录,

* 葛根用于下痢,下痢越重,用药越重

* 顾志君:连翘,通透十二经,善清血中毒素,大剂量应用还可以升高白细胞。另外,和中消导不可小视

* 《皇汉医学》:大人小孩呕吐不止,可用连翘加入任何药方之内

* 小柴胡汤是和法的代表方,不是补益,也不全是清热,而是对机体抗病能力的调整。所以,对于反复发作的疾病,所谓往来寒热的疾病,一般都可以考虑小柴胡汤。现在看来许多过敏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是常常反复发作的,具有往来的特征。药理研究,也提示小柴胡汤有抗炎、抗病毒、抗过敏的作用。所以,小柴胡汤是天然的抗病毒剂。临床上一般都会加连翘、山栀,以清热泻火。

* 单纯性疱疹——小柴胡汤加味(连翘、山栀)

* 带状疱疹,也属于热毒感染,也可以考虑小柴胡汤加连翘

* 半夏泻心汤,可应付一半的中医脾胃病。临床变动不能大,或加味一二,或肉桂,或大黄,或山栀子,或连翘,或厚朴,或附子

* 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如见效以后,当守方,多服些日子。

* 人赖胃气以生,药亦赖胃气以运

* 气血俱虚,其特征是羸瘦、形容枯槁,此时可以考虑炙甘草汤

* 炙甘草汤绝对不可以用于肥胖之人

* 炙甘草汤是古代的止血强壮方,又称“复脉汤”。方中大剂量的生地黄、阿胶是重要的止血药,人参、桂枝、炙甘草、麦冬是强心定悸的药,30枚大枣能给身体充足的糖分能量,所以用于体液极度匮乏,“脉结代,心动悸”的人,无疑是一剂强心剂和强壮汤* 炙甘草汤全方用量不宜过大,过大会导致腹胀。煎煮时要加“清酒”文火久煎

* 黄连黄芩治烦悸,甘草桂枝治动悸,龙骨牡蛎治惊悸,半夏茯苓治眩悸,人参麦冬阿胶甘草治虚悸

* 脉浮与出汗、出血有关;脉沉与腹泻、过量发汗有关;脉浮紧,提示可以使用强烈的发汗剂;脉滑实,提示可以使用泻下剂

* 咳加五味子、干姜、细辛;腹痛加芍药;口渴、小便不利加茯苓、白术;气上冲加桂枝;咽痛加桔梗;不呕去半夏;无汗、小便不利去桂枝;咳去人参

*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咳嗽胃痛;防己黄芪汤治汗出而肿的糖尿病;黄连阿胶汤治漏下不眠;白虎加人参汤治出血

* 大剂量黄连除烦,小剂量黄连消痞

* 心下痞硬,提示一种虚弱消瘦的体质,提示汗、吐、下之后病人津亏液涸,提示病人饮食不佳,提示脉弱无力,提示舌面干燥,提示用参、草、枣等补益中药

* 呕吐——柴胡桂枝汤证为“微呕”,小柴胡汤证为“心烦心呕”,大柴胡汤证为“呕不止”;大黄甘草汤证为“食已即吐”,大半夏汤证之“胃反”则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腹痛——小陷胸汤证“按之则痛”,大陷胸汤证“硬满而痛,不可近者”是不按也痛,大小建中汤证之腹痛也有轻重之别

* 肿——甘草附子汤证“身微肿”,桂枝芍药知母汤证“脚肿如脱”仅限于脚,防己黄芪汤证“腰以下当肿及阴”,气部位在腰以下,越婢汤证则“一身悉肿”,其范围更为广泛

* 下利——葛根汤证的“自下利”与葛根芩连汤证“利遂不止”迥然不同

* 桂枝汤是古代益补剂,凡是在寒冷、饥饿、极度劳累、精神紧张后,患者出现自汗、心悸、腹痛、脉弱等情况,均可使用

* 麻黄汤是发汗剂,但是是比较安全的发汗剂。若发汗太过,可用桂枝甘草汤解

* 小青龙汤是气管与支气管炎症的专方,是剧烈咳嗽和大量稀痰的镇咳剂与化痰剂,具有明显的近期疗效。本方不能作为老慢支的根治药而久服,一旦病情缓解,即当改为苓甘类方继后

* 小柴胡汤一直作为和解剂用来治疗少阳病

* 病毒性感冒发烧,患者面色通红,出汗而体温持续,微微恶风,或咳嗽,或咽痛者,小柴胡汤加连翘40克

* 类风湿关节炎肿痛,晨僵,加连翘20克、生地20克、黄柏10克,白芍12克,且甘草的用量适当增加

* 过敏性皮炎、荨麻疹0、异位性皮炎、过敏性鼻炎等,其发病具有休作有时的特点,此外,患者大多对风冷过敏,属往来寒热的范畴,可考虑小柴胡汤加荆芥10克、防风10克、石膏30克、连翘15克

* 支气管炎、迁延性咳嗽服用抗微生物药无效者,加五味子、干姜

* 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甲状腺瘤,出现胸胁苦满者,可用小柴胡汤加牡蛎、知母等

* 临床上突发性耳聋、中耳炎、鼓膜炎等,用小柴胡汤加连翘、山栀等

* 甘草大剂量使用时,要加泽泻、茯苓一防出现水肿

* 小柴胡汤不能作为散剂来使用

* 小柴胡汤中的柴胡是北柴胡,人参是用的党参

* 小柴胡汤的主症:“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

* 柴胡体质:体型中等或偏瘦,面色微暗黄,或青黄色,或青白色,缺乏光泽。肌肉比较坚紧,舌质不淡胖,舌苔正常或偏干。患者主诉以自觉症为多,对气温变化反应敏感,情绪波动较大,食欲易受情绪影响女性月经周期不准,经前多见胸闷乳房胀痛结块等* 小柴胡汤为免疫调节剂

* 大柴胡汤,天然的胃肠动力药

* 胆汁反流行胃炎及食管炎,胃切除后的倾倒综合征,均症见呕吐,考虑用大柴胡汤

* 胃癌大部切除后的倾倒综合症,不要一概的认为是虚证而予补法。须先解决胃肠

的逆蠕动、呕吐

* 胆囊炎、胰腺炎,大柴胡汤是专方

* 大柴胡汤是天然的解痉镇痛剂

* 大柴胡汤是天然的脂类代谢调节剂

* 大柴胡汤克用于实胖减肥;防己黄芪汤用于虚胖减肥

* 带状疱疹——五苓散

* 炙甘草汤黄教授认为是一张古代军医用于战士在战场上的大量出血

* 治疗食道癌时,炙甘草汤中麦冬要用到60克或更多;呕吐者加半夏,肺癌还要加天冬40克、甘杞子15克;心悸甚者加龙骨、牡蛎,桂枝再加量;贫血时加鹿角胶;便秘用麻仁,不寐者,可改为酸枣仁;次方治疗肺气肿,多加山茱萸肉30克、五味子10克、龙骨20克,冬季服者,可以熬成膏剂

* 五苓散是一张调节人体水液分布异常的方剂

* 五苓散治疗以下疾病:1、以腹泻、大便糖稀为变现的疾病;2、以水肿腹水等为表现的疾病;3、其他水液代谢障碍性疾病

* 水蓄于下则小便不利;蓄于中则见“心下痞”和水如则吐的“水逆”;蓄于上则见“吐涎沫而颠眩”;蓄于表则有汗出;蓄于肠则下利;蓄于肌肉则水肿

* 只要出现口渴,小便不利,舌体胖大边见齿痕者,都可以考虑五苓散

* 五苓散治疗下利,机理是利小便以实大便

* 慢性肝炎、肝癌、肠癌等疾病出现水样便、腹胀、舌体胖大边见齿痕,也多用五苓散加味治疗

* 多汗症,用黄芪、麻黄根等固表止汗的药无效者,当细审有无口渴、小便不利之方证

* 猪苓汤是治疗尿路感染如膀胱炎、肾盂炎以及尿路结石、肾积水等泌尿系疾病的专方

* 尿路结石伴有疼痛者,则猪苓汤要和芍药甘草汤合用;肾积水者,猪苓汤加牛膝、桂枝

* 猪苓汤在生殖系统疾病中运用也相当多。女性盆腔炎、附件炎、阴道炎症见带下量多色黄,经来腰酸腹坠,常加黄芩、黄柏、连翘、山栀或合用二妙散。这种配伍同样适合于男性前列腺炎的治疗,尤其是嗜酒者,下肢有浮肿者。另外猪苓汤合用四妙散治疗痛风,加山栀、连翘治疗失眠,治疗小儿老人的下利等

* 苓桂术甘汤可以看作桂枝甘草汤加茯苓、白术,有利水作用。桂枝甘草汤,以心悸为主症。茯苓、白术主治小便不利兼有浮肿者,是常用的利尿剂

* 苓桂术甘汤用于以心悸、浮肿为主诉的心脏病,尤其多见于以风心为代表的心瓣膜病

* 桂枝甘草茯苓这个方根,多用于体质虚弱的瘦人伴有心悸者

* 半夏厚朴汤是主治咽喉部异物感的专方

* 半夏厚朴汤经典主治的两大特点:1、病位多在咽喉,2、病性多为自我感觉的异常

* 临床,对于咽喉部的疾病多用半夏厚朴汤做加减治疗

* 半夏是治疗咽喉病的要药

* 若红肿疼痛等炎症明显是可加山栀、连翘、黄芩、桔梗以增强消炎作用。小儿咽痛也可以用这个方子

* 半夏厚朴汤对自我感觉异常为特征的疾病运用机会也很多。这种自我感觉异常是

多部位、多系统,临床上绝不能只局限于咽喉上

* 自我感觉异常还表现为幻觉,如幻听、幻视、幻嗅等,其人多有精神的过敏,一闻到不适气味就想呕吐,恶心是常见的症状

* 半夏茯苓是很好的精神镇静剂

* 半夏厚朴汤多以精神上的不舒服为主,其体质往往相对较好

* 半夏厚朴汤汗半夏厚朴,能除胸满腹胀,有化痰降气的作用,又是胃肠道和呼吸道疾病的常用方。如心下痞、腹胀为主诉的慢性胃炎、食管炎、小儿厌食、过敏性结肠炎;呼吸系统上的上感、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对于治疗胸闷、腹胀不思饮食,本方于四逆散、小柴胡汤合用的机会也不少

* 常用半夏厚朴汤加枳壳、麦芽治疗小儿厌食症

* 厚朴、紫苏有抑制喉反射的作用,生姜、紫苏有健胃、促进胃液分泌及肠管蠕动作用

* 半夏厚朴汤与温经汤合用治疗冠心病和帕金森病

* 栀子除心烦,厚朴消胸腹胀满,枳实除心下痞痛

* 黄连之烦是烦悸,栀子之烦是烦闷,连翘之烦是烦而汗;黄连烦悸而心下痞,栀子烦闷而胸中窒,连翘烦汗而咽中痛

* 栀子柏皮汤,特点一个“黄”统之

* 栀子柏皮汤常配合小柴胡汤、猪苓汤、五苓散、半夏厚朴汤、茵陈篙汤等方

* 泻心汤是人体上部出血的特效止血剂。本方可用于吐血、衄血、咳血及颅内出血(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出血性中风和脑外伤造成的颅内出血)

* 泻心汤中的黄芩用于充血性出血,大黄能引血下行,使人体下部充血,调整体内血流的异常分布

* 鼻衄,只要无严重贫血或全身虚弱的状态,就可以考虑使用本方,而且原方就有效果

*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也属于衄血的范畴,是所谓的“肌衄”,可用本方合牛角地黄汤,另服用阿胶等

* 泻心汤还可以用于治疗肺部感染。如哮喘患者,见咳嗽多黄痰,唇红舌红,大便干燥难解者,多用大柴胡汤加黄连、连翘、生石膏等,也就是泻心汤合大柴胡汤* 对于现代社会的那些大腹便便,面红目赤,舌红苔厚,活动则气喘,营养过剩的人,泻心汤是他们最好的保健药

*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以心动过缓为表现的心脏病,如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症等。麻黄可促使心跳加快,附子有强心的作用。临床常配合肉桂、黄芪、甘草、干姜、红枣等

*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性功能低下。患者多为壮实的中年男子,如果是体格瘦弱的白面书生,就要慎用

*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感冒、鼻炎、哮喘、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闭经、嗜睡、遗尿等。其患者共同特征是面色黄黯,皮肤干燥,体格壮实,唇舌不红,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肺肾等重要脏器无损害。临床上结合具体疾病,作加减如下:感冒合葛根汤;鼻炎合玉屏风散、桂枝汤;哮喘合小青龙汤;急性腰扭伤合芍药甘草汤;腰椎间盘突出合黄芪桂枝五物汤;闭经合阳和汤、温经汤;嗜睡合葛根汤;遗尿合五苓散

* 芍药甘草汤是治疗“脚挛急”的主方,本方能够有效解除肌肉的痉挛,缓解相应症状,是解痉止痛的基本方。在实质上抓住“挛急”的特点,在部位上又要突破“脚”的局限

* 葛根芩连汤治热利之方。黄芩黄连是泻心汤的核心成分,不仅止利,更主治心下

痞而烦;葛根升清止利,其用量和下利程度呈正比

* 葛根芩连汤所主的热利多变现为大便色黄黏秽,肛门灼热,见于现代医学的肠炎

* 防己黄芪汤是治疗腰以下水肿的利小便代表方

* 体质而言,防己黄芪汤症多见于虚胖体型,气人多肌肉松软,触之如盛水的皮囊;皮肤多黄,上半身多易出汗,而下半身皮肤干燥。其人多为悠闲者,或为养尊处优之人,或为大病恢复期养病之人

* 葛根汤作为对项背强急的感冒发汗剂使用;落枕、颈椎病也会用到,但只有对那些体型肥胖大便不实的病人才能取效满意

* 黄胖之人面部痤疮,清热泻火药无效,可试用葛根汤

* 葛根汤也是一张提神剂,是抗疲劳的良方。对于思睡、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哈欠连天,精神不振,面部似有浮肿貌,可试经历充沛

* 葛根具有显著的扩张脑血管作用,可使脑血管阻力下降,脑血流量增加。麻黄也有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可兴奋大脑和皮层下中枢,引起精神兴奋

* 当归芍药散可以看作是班长胶艾汤和半张五苓散的合方。与胶艾汤相比而无出血证,与五苓散相比又无水气上逆。虽血行不利却无有形之淤,故不用桂枝茯苓丸;虽有水停却因于血,故不可单纯利小便,以免旋利旋生

* 当归芍药散临床上使用最多的是治疗女性月经不调而导致的黄褐斑、眼袋加深、晨起面部浮肿、下午下肢浮肿、脱发等

* 泽泻汤可视为内耳眩晕症(梅尼埃综合症)的高效方

* 苓桂术甘汤也主眩,但所主是起立时身体动眩,平卧时则缓解,具有明显的体位性特征。泽泻汤则不受体位影响。前者以起则欲倒的头眩为主,后者以视物旋转的眼眩为主* 五苓散也主眩,但其证有口渴与小便不利

* 泽泻汤不是梅尼埃综合症唯一处方,吴茱萸汤、旋覆代赭汤、小半夏剂小半夏加茯苓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都有运用的机会,临证要仔细辨别

* 越婢汤治疗“风水”之方。“风水”类似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初期以及慢性肾炎的急性发作期。临床所见以头面周身浮肿,小便不利,脉浮为特征。发病前多有受凉感冒史,或遭雨淋湿,紧接即发热、浮肿

* 越婢汤所主是见有表症的水肿。本方麻黄和石膏同用,呈现的作用以利尿为主,服后通常尿量大增,由于本方的强大利尿作用可以使血压下降,因此不必担心麻黄的升压作用

* 心脏病的水肿多出现在下身,而且伴有心悸、喘促;肝性的水肿又以腹水为常见;特发性水肿则有周期性特点。越婢汤所主的水肿为全身性的水肿,血容量高和心功能好是用方的必要条件

* 防己黄芪汤也主汗出、水肿,但是下半身;五苓散也主水肿、小便不利,但所主有口渴与上冲;真武汤所主的水肿多伴显著地寒症;大青龙汤所主的“溢饮”则是无汗而烦疼

* 麦门冬汤经典主治是“大逆上气,咽喉不利”。上气是指呕吐或咳嗽,“大逆上气”指干咳或呛咳。“咽喉不利”是指咽喉干燥、疼痛或黏腻不爽,吞咽困难等

* 临床上麦门冬汤常合炙甘草汤,用于以羸瘦、肌肉萎缩为特征的疾病

* 麦门冬汤相当于神经肌肉的营养剂

* 枳术汤主治水饮停于心下所致的“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现代医学中的胃扩张、胃潴留、胃石症、胃下垂等

* 枳术汤中枳实下气消痞,仲师用枳实,腹胀痞满多配伍厚朴大黄;胸闷痛多配伍薤白栝蒌实;腹痛多配伍白芍。白术是治水要药,白术多有水停之征

* 主悸与小便不利之方,可无白术,但少不了茯苓;主眩可无茯苓,但少不了白术;当白术所主的水病兼见悸和小便不利时,则必是茯苓与白术合用之方

* 枳实行气,即是促进胃肠蠕动,加强胃排空,减缓胃潴留,是中药的胃肠动力剂。白术则可以将潴留在组织间和腹腔、胃肠腔等体腔内的多余水分“拉入”血管内,然后再通过肾脏排出

* 消化道既有动力阻碍,又有水液停留在官腔,此时枳术汤是第一考虑的方子

* 白虎汤是阳明热症之方,也是温病常用之方,也是一张治疗传染性疾病的方子

* 临床上白虎汤治疗血液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本病表现为消瘦,情绪激动,烦躁不安,怕热多汗,多饮多食易饥等神经兴奋与高代谢状态。这些变现于阳明热症很相似,因此可以用白虎汤治疗;治疗糖尿病,白虎汤常与增液汤合用,以白虎汤治糖尿病要抓住“干”这个特点,包括口干渴、舌面干燥乏津,大便干结如栗,皮肤干枯。

* 白虎汤是镇静剂,含麻黄的葛根汤则是兴奋剂;白虎汤又是机体的代谢抑制剂,含姜附的四逆汤则是代谢的增强剂、促进剂

* 对于糖尿病患者出现下肢无力,行走困难的情况,多加赤芍、石斛、牛膝、丹参四味(四味健步散)

* 黄连解毒汤历来是治疗急性外感热病的有效名方,方证以热病烦闷兼有错语、呻吟、不得卧位特征,多见于颅内感染或中毒性脑病

* 血压高,心律偏快,红细胞计数高,血红蛋白定量高,血液粘稠度高,而且精神兴奋性也偏高,可以说”高“是黄连解毒汤的特征所在

* 黄连解毒汤多用于壮实性体质,故与大柴胡汤合用的机会很多

* 黄连解毒汤是一种天然健脑药。对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外伤的颅内出血等出血性脑病的恢复期,出现面色潮红,舌质黯红,苔黄口臭等表现,也可用黄连解毒汤加大黄治之

* 黄连阿胶汤,黄连,小剂量除痞;大剂量除烦、安神;黄连还主下利;又主腹痛;又主烦热;还主血证。芍药主挛急腹痛。阿胶主血证。鸡子黄为营养剂,增强抗病能力。

* 黄连阿胶汤,主当为烦热,不得眠,心下痞,腹痛下血或下利便脓血者;以腹泻便血为特征的痢疾,肠伤寒穿孔出血、出血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以出血为特征的月经过多等;还有以心烦失眠为特征的神经症、老年性痴呆、精神病等

* 人体下部出血,包括大小便出血,妇人下血,都能使用黄连阿胶汤

* 黄芩汤是治利祖方。和黄芩阿胶汤相比,没有黄连、阿胶、鸡子黄,可见其心烦、出血必定不甚。用甘草、大枣,其人必反复下利,消瘦而食欲不佳。

* 黄芩汤所治的下利,除了细菌性痢疾之外,溃疡性结肠炎也可以用本方

* 黄芩汤单用机会不多,大多与栀子厚朴汤、四逆散、半夏厚朴汤、黄连阿胶汤合用

* 黄芩汤主治腹痛而出血。先兆流产也表现为腹痛而阴道出血,也可考虑用此方。黄芩有安胎作用,白术也安胎,但白术所主为水利,黄芩所主为热症

* 风湿关节炎出现烦热、肿痛等热痹表现时,也可使用黄芩汤,但多与柴胡、甘草、黄柏、连翘合用,黄芩的用量宜大。可达20克以上

* 在免疫性疾病治疗中,黄芩汤是中药中免疫抑制剂

* 甘草泻心汤,作为治疗黏膜疾病的方子来使用,换言之,甘草泻心汤是黏膜修复剂。可以是黏膜的一般损伤,又可以使充血、糜烂,也可以是溃疡。临床变现或痒,或痛、或渗出物与分泌物异常等等

* 大青龙汤是强烈的发汗剂。能经得起此方发峻汗的,其人体质必定强壮,年高体

弱者显然不适合用此方

* 大青龙汤峻汗,中病即止,若不过服,一般不会有大汗之虞

* 治疗溢饮,即是通过发汗后体内潴留水分重吸收而达到消肿目的。在这红情况下,即使发汗过多,也不至于出现厥脱,体内多余水分会及时吸收入血,以补充血容量,相当于内补液

* 溢饮多见于急性肾炎,若为心源性水肿,万万不可使用大青龙汤

* 麻杏石甘汤的经典主治是支气管哮喘

* 麻杏石甘汤临床上治疗过敏性鼻炎、血管神经性水肿、花粉症、荨麻疹、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这些疾病连同支气管哮喘都属于I型变态反应,即过敏反应。可认为是“I 型变态反应的拮抗剂”

* 小陷胸汤中栝蒌实既是治胸痹的要药,又可清热润燥化痰。胸痛,痰黄黏稠不易咳出,大便干结时此药必用

* 小陷胸汤临床上很少单独使用,多与他方合用,使用广泛,但总以舌红苔黄腻,脉浮滑为客观指征

* 小建中汤是体质性用药,是改善虚弱体质的名方。小建中汤是一张改善体质之方,它的真正意义应当是强壮“病的人”,而不是治疗“人的病”

* 体质虚弱,经常性腹痛是可用小建中汤缓急止痛

* 饴糖为滋补剂,有强壮与缓和作用

* 大建中汤是温补性镇痛剂。本方除饴糖外,又属乌梅丸的组成成分,故治疗蛔虫病;饴糖为滋补性强壮剂,多用于瘦人腹痛便干;人参多用于心下痞硬而不能饮食;蜀椒干姜散寒止痛,干姜又可止呕,蜀椒除杀蛔虫外,对肠管活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小剂量可以增强肠蠕动,大剂量又可抑制肠蠕动,蜀椒还有局部麻醉作用。因此,可认为大建中汤是局麻性止痛剂

* 四逆散治疗范围及辩证,四逆散治疗以精神神经紧张为特征的疾病,多见于“柴胡体质”者,疾病发作多与情绪紧张有关,其证之“四逆”,即是由于紧张或疼痛造成的四肢血管收缩而呈现发冷,多伴有手心汗出,但多精神饱满,症状阵法性反复性出现,这是与四逆汤症最大的区别。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具有镇静作用;四逆散治疗疼痛、急迫、挛急性疾病,方中用芍药甘草枳实,均有缓急止痛作用;四逆散治疗多为平滑肌疾病

* 柴胡桂枝汤,是治疗虚弱体质迁延性疾病的最常用之方

* 柴胡桂枝汤所主的迁延性疾病多见于,外感病的迁延阶段,证见低热汗出、头痛食欲不振,尤其感冒更为多见;以腹痛为主要表现的消化系统疾病;以肢节烦疼为表现的肢体关节疾病;另外对出汗过多的过敏性鼻炎、顽固性荨麻疹、更年期综合症伴汗多恶风者也可使用

* 柴胡桂枝汤之所以治疗迁延性疾病,可能取决于本方既能调和营卫,又能调少阳之枢这两个重要环节

* 疲倦憔悴,食欲不振,时时恶心,自感身体多处疼痛,动则极易出汗,汗出而又易感冒,脉细软弱,这个很适合用柴胡桂枝汤

* 柴胡桂枝汤中桂枝汤是滋补剂,小柴胡汤是中医的“干扰素”,就组成来说,实是肿瘤病人改善体质的一张良方

* 仲景用干姜,每于吐泻之后,此是定例

*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实质是疾病未去复见津液耗损匮乏,此渴用瓜蒌根,可知程度之甚,此小便不利,非为水气,故不用茯苓;头出汗,大便溏泄,水走他途故小便不利* 柴胡桂枝干姜汤,从病位而言,所治主要在胸胁部。另外,从口渴来看,糖尿病患者出现渴甚,头汗出而不利,可用此方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广泛应用于神志异常性疾病,是中医的精神神经镇静剂。本方还用于抽动综合症、癔症、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等神经症也有效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胸满是辩证的核心所在,也是柴胡的指征之一

* 龙骨牡蛎不仅是镇静剂,而且还是很强的收敛药,因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见外泄外漏脱失证者,诸如多汗症、遗精、遗尿、带下、崩漏、脱发等。就体质而言,本方证多见素体虚弱、体型偏瘦、皮肤色白、纹理较细、肌表比较湿润者

*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适合于体质虚弱的失精家,侧重于收敛固涩;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则适合于相对强壮的柴胡体质,侧重于镇静安神

* 五苓散是全身水液代谢障碍的调节剂,桂枝茯苓丸则是全身血液循环障碍的调整剂,是经方中祛瘀血剂的代表

* 桂枝茯苓丸中,桂枝扩张动脉,芍药扩张静脉,并于桃仁、丹皮改善血黏度,血行不利则病变处必有水肿,故以茯苓利水以利血行

* 桃核承气汤的病症临床上有两类,一类是以下腹部急迫疼痛为主而伴有精神亢奋的疾病,另一类是以精神神经症状为柱状

* 大黄有泻火、止血作用

* 与黄连解毒汤相比,桃核承气汤泻火不足而祛瘀胜之;与泻心汤相比,止血不足而通下缓急胜之;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相比,安神不及而泻火逐瘀胜之;与桂枝茯苓丸相比,活血祛瘀不足而泻火胜之

* 桃核承气汤所主有瘀热上又狂热,病变多涉及血的层次,病势多有上冲外渗,既无犀角地黄汤证之血热,也无大小承气汤证之腑实

* 大黄牡丹汤是肠痈的专方

* 大黄牡丹汤临床上被广泛运用在感染性疾病,其疾病主要有,一,从部位而言,主要用于下腹部及会阴部炎症;二,从疾病分期上讲,多用于感染性疾病早期,表现为明显的红、肿、热、痛,阳热症状明显。若为慢性感染,多有阳气不足,本方寒凉太过,恐有不宜;三,病人的体质比较壮实

* 冬瓜仁有排脓作用

* 大黄牡丹汤为内在肠痈而设,但体表皮肤的疔疮湿疹也一样可以用

* 理中汤是治疗消化系统虚寒性病证的代表方。这种虚寒性疾病,其特征是消化液分泌亢进但吸收功能却低下。在上可见口腔唾液分泌增多,成人可为多唾,小儿可为流涎。此症也可继发于口腔溃疡。在中可因胃液分泌增多而有脘腹疼痛,嗳气吐酸。在下则肠液分泌增多而有泄泻。消化液分泌亢进还可表现为胆道术后分泌异常增多。

* 理中汤证痛不如大小建中汤,胀不如大小承气汤,痞不如泻心汤

* 理中汤证纯寒无热

* 理中汤临床单用机会不多,呕吐者加半夏;黄疸者加茵陈;见肢冷神委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汤;兼烦躁、心下痞痛,舌红苔黄腻者加黄连,名连理汤,慢性胃炎、口腔溃疡多见此方证;兼汗出恶风者加桂枝,名桂枝人参汤;伴冷食积滞胃腕胀气者,加青皮、陈皮民治中汤;加半夏茯苓名理中化痰丸,治疗本方证兼痰湿内聚,呕吐清水者;加枳实茯苓,名枳实理中丸,治理中汤证伴腹胀痞满者

* 理中汤虽为虚寒,但夹湿、夹痰、夹热、化火、兼气滞也用此方

* 真武汤是温阳利水剂,适用于“寒水”,“寒”既病人自己主观感到畏寒喜热,也有医者客观诊到的四肢冷,脉微弱无力,且患者怕冷并不因天气变化而变化,“水”则指患者体内有过多水分停留。

* 温经汤当有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的“内有久寒”,当有胶艾汤的下血症,当有桂枝茯苓丸的瘀血证,当有麦门冬汤的“火逆上气”证,也当有当归芍药散的血虚而无停

水证

* 温经汤成为“子宫发育促进剂”“卵巢功能衰弱的振奋剂”

* 半夏泻心汤证有上、中、下三部为表现,即上呕、中痞、下肠鸣,病变在整个肠胃道。三者之中,又以痞为必见

* 半夏泻心汤中黄连黄芩具有广泛抑菌作用

* 半夏泻心汤所主在胃肠,其证特点是寒热错杂,可以看作胃肠炎症的消炎剂和胃肠功能紊乱的调节剂

* 当归四逆散是现在治疗冻疮、雷诺病的一张名方

* 当归四逆散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并能解除血管痉挛,从而改善局部缺血状态

* 四逆汤所主的四逆是由于全身血容量不足,心功能衰竭,新陈代谢低下所致。四逆散所主的四逆是由于精神紧张,或疼痛造成的反射性血管收缩,此二者血管本身并无病变,但本方所主却为血管性病变

* 当归四逆散可认为是末梢血管功能的调节剂,是小动脉的扩张剂

* 附子理中汤治疗上消化道虚寒出血,其人多舌淡脉弱,出血紫黑;心悸、冷汗加肉桂;加糖,可补中气

* 三黄泻心汤治疗内有郁热之出血,其人面色当红,脉象当滑数

* 大承气汤,功专力宏,擅于峻下热结,通腑导滞,治疗痞(上腹部不适无法进食)满(腹部形如覆瓦,气胀如鼓)燥(大便干燥难解,甚至坚硬如石,也指舌苔干焦无津)实(大便秘结,数日不解,可见腹部按之硬,犹如充满气的轮胎,甚至拒按疼痛)之症,临床不完全肠梗阻、肠梗阻等为此症

* 大柴胡汤原用于心下按之满痛的宿食症。支气管炎痰多黏稠,可用大柴胡汤合栀子厚朴汤;支气管哮喘胸满唇黯,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汤;肺炎发热或支气管扩张,见痰黄黏稠,大柴胡汤合小陷胸汤,如出血,则大柴胡汤加黄连

* 大柴胡汤,适合的人群一般体格健壮,以中老年较多。此类患者上腹部充实饱满,胀痛,进食后更甚,按压轻则为抵抗感或不适感,重则上腹部有明显压痛,腹肌紧张;多伴有嗳气、恶心或呕吐、反流、便秘、舌苔厚等

* 退热经验方(柴胡40克、生甘草10克、黄芩15克,连翘50克,水1500ML,煎煮半小时,每三小时服一次,汗出既止),主治感冒发高热,汗出热不退或无汗身热,次方由小柴胡汤加减而来,因是急性发热,故去人参、半夏和生姜、大枣;加连翘,因为连翘擅长清风热;柴胡退热,必须量大

* 桂枝汤治疗术后自汗,桂枝汤是调和方、强壮方、抗疲劳方。术后自汗是体质虚弱的变现之一,桂枝汤不仅仅是单纯的收敛汗液,更是调整体质,是通阳气。

* 小建中汤是经典的理虚方,强壮性解痉止痛剂

* 黄芪桂枝五物汤是古代血痹病的专方,主治以肢体麻木、自汗而浮肿为特征的慢性疾病。经常治疗身体臃肿龙钟的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其身体特征是面色黄黯或黯红,舌质多淡红或淡胖,或紫黯,肌肉松弛,皮肤缺乏弹性,腹部按之松动,下肢多为浮肿;食欲虽好,但容易疲乏,头晕、气短,尤其是在运动时更感力不从心,甚至出现胸闷胸痛,或头昏眼花。服用后患者大多气力增进,浮肿消退。

* 桂枝茯苓丸善于消解少腹腰腿瘀血。女人痛经、漏下、闭经、不孕者,男人便秘、腰痛、前列腺增生、下肢浮肿、脚痛等,都可以使用此方。加大黄、怀牛膝更佳。大黄、桂枝、桃仁,为活血化瘀的经典组合,能通调血脉,清除淤积。牛膝利腰膝,能痛经活血,并治少腹痛

* 麻黄甘草汤,治疗浮肿无汗者。后世用麻黄甘草,炒至微黄,研为细末,每服三钱,用水盅半,锅内滚一大沸,温服后盖被,不使透风,汗出为度。可治疗诸风寒感冒头痛,

疔疮初起,风痹不仁,手足麻木,皮肤癣等

* 温胆汤是压惊治病的最佳方,温胆汤是中国传统的壮胆方,也可以看作是治疗当今常见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专方。本方原治疗胆寒症。

* 八味除烦汤,是经方半夏厚朴汤与栀子厚朴汤的合方,再加上连翘、黄芩

* 八味除烦汤功效:第一,除烦。包括失眠、胸闷、头昏、心悸、汗出阵阵,还包括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决断力下降等,也包括强迫、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在内;第二,消除异物感。口腔、鼻腔、食管、气管延伸,凡是这些部位有异样感觉的,都可以使用半夏厚朴汤,也可以用出烦汤;第三,除腹胀。凡舌苔腻而舌尖红点者,后胸闷腹胀而剑突压痛者,或咽喉不适而充血者,用除烦汤最有效果

* 老年痴呆,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与桂枝茯苓丸栀子厚朴汤合方对老年痴呆有近期疗效

* 五苓散是治疗水逆病的专方。水逆病,是一种口渴而不能多饮水,进水即吐,并伴有浮肿、小便不利、水泻、多汗等的病症。

* 喝酒后用一些五苓散粉剂,有利于解酒保肝

* 五苓散治疗夏秋季的呕吐水泻很灵验

* 藿香正气散善于理气,其证多有恶心呕吐,腹胀不欲食;五苓散善于利水,其证多有口渴,头晕心悸,烦躁而多汗。虽也有腹胀,但少嗳气,而有胃内振水声

* 服用五苓散后,必须多饮热开水,不能吃西瓜、冰茶等寒凉之物

* 猪苓汤治淋,所谓淋,就是以尿频尿急尿痛为特征的一类病症,并伴有尿血、口渴、浮肿、失眠等症状

* 温经汤可以治疗女性手掌皲裂

* 温经汤能治疗女性腹泻

* 半夏泻心汤,是治疗上消化系统炎症的古方,凡呕吐而肠鸣、心下痞者,都可以用半夏泻心汤,呕吐是本方证主要特征

* 半夏泻心汤原方治疗慢性胃炎有效;久治未愈,面色黯淡,舌质淡红的胃病,可以加肉桂5克;咽喉疼痛、胸闷明显者,可加山栀、连翘,效果更好;糜烂性胃炎导致的出血,可加制大黄

* 甘草泻心汤,治疗白塞病专方,临床变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阴部溃疡和眼色素膜炎的三联征

* 黄连解毒汤是泻火要方

* 咽喉干痛专方,桔梗10克,生甘草20克,玄参30克,麦冬50克,制半夏10克。水煎,日三服

* 张锡纯说,救脱之药,当以萸肉为第一,无论上脱、下脱、阳脱、阴脱,奄奄一息,危在目前者,急煎山茱萸肉90克服之,其脱即止

* 喻嘉言,《寓意草》《尚论篇》《医门法律》,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清燥救肺散

* 舒驰远,《伤寒集注》《六经定法》《痢门挈纲》《女科要诀》《痘症真诠》,交喻嘉言弟子罗子尚后得《尚论篇》后大有开悟,麻黄汤催生,白虎汤安胎,四逆汤调经*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八卷,强调仲景为百病立法,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节制

* 徐灵胎,《医学流源论》《伤寒论类方》《难经今释》《兰台轨范》《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医贯砭》《慎疾刍言》,病变万端,传经无定,古人因病以施方,无编方以待病,选择“类方法”以反映《伤寒论》精神。用小续命汤治疗中风,用小青龙汤治疗痰喘,用大承气汤治疗伤寒失下,用竹皮大丸治疗产后风热,用大黄肉桂人参五灵脂等治疗血臌等

(完整word版)伤寒论整理总结,推荐文档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转载) 经方之一,许多名医成名方---乌梅丸。 乌梅丸 中国国务学位委员医学科学评议组成员,北京中医学院教授任应秋的老师刘有余以善用乌梅丸治杂病蜚声一时,任老在一旁待诊时,曾见刘有余老师半日曾四次疏用乌梅丸,一用于肢厥,二用于消渴,一用于腹泻,一用于吐逆。毕诊后问难于老师,他说,凡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都可以随证施用。 记得有一位名医说的话,《伤寒论》你要弄懂一字一方,即可受用一生,看来说的一点也不假,上面的刘有余可谓是持一方乌梅丸即可蜚声一时。 一、从木土理论看待理肝重剂乌梅丸 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而土得林而达之,木能疏土脾滞以行,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见木一动必乘脾胃。 厥阴提纲之症多属肝风内扰乘克脾胃之象,即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中,消渴,饥而不欲食乃是肝风内扰中消脾胃之症,食则吐蛔乃是肝风内扰,上逆胃口之症,下之利不止,乃是肝风内扰下揎脾土之症,提纲六症属肝风乘土则四。 厥阴主方乌梅丸,有泄木安土之法,其中君药乌梅酸敛肝泻风,佐苦辛之黄连,干姜之类。辛开苦降相伍,可以升降胃气,调和中焦。以参归补虚安中,总体构成泄风木之有余,安中土之不足。使风木得静,中土得安,脾胃得和。则扶土抑木,达到源流并治,治已防变之效果,确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此乃泄肝安胃一大法也。

乌梅丸的应用木土不和是治验的主要类型,以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为主。辨证要紧扣肝风同夹寒热,乘虚内扰脾胃,治疗勿忘重用酸收和调理寒热比例,此乃临证取效的关键。 二、从调理阴阳说乌梅丸 乌梅丸本来是治疗蛔虫症药物,既有酸甘化阴配伍,又有辛甘温阳、酸苦泄热、苦辛顺其升降等方法。这可谓寒热并用,刚柔共济,气血兼顾,扶正祛邪集于一身。 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例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粘膜脱垂、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等疾病时,如果病程绵长,有形体消瘦、精神郁闷、体倦乏力、四肢发凉、心烦口苦、食欲差、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以抓住其阴阳错杂的病机,用乌梅丸加吴茱萸、煅瓦楞子、橘络等来治疗,来针对病症的寒热虚实俱存、上下内外均病等具体情况。治疗高血压病,对一些老年病人,如果长期精神紧张、多愁善感,除了常见的头晕耳鸣症状外,还出现颜面潮红、口干、舌红的上热症状,以及四肢发凉、畏寒、脉沉迟等下寒症状,两者互相交错,此时可用乌梅丸,去掉干姜、川椒、而加用吴茱萸、生姜,取吴茱萸汤(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之意,治疗胃中虚寒,胸膈满闷,手足逆冷。如果失眠多梦,则取肉桂代替桂枝,用交泰丸(由黄连、肉桂组成)之意,交通心肾,治疗失眠。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心率缓慢症状时,如果病程长,有精神忧郁、头晕、胸闷、头面烘热、出汗口苦等上热症状,又有四肢厥冷、畏寒等心阳虚的症状,此时可用乌梅丸,加生地、白芍、琥珀、茯神等药物,以清心安神,活血化瘀。

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讲义 总论 1、《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经王叔和整理,比较通行的为宋版本 2、全书共十卷,《伤寒论》的撰写体例,基本以条文形式撰写 3、伤寒: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伤寒的总称;狭义伤寒,单纯指感受六淫邪气中的“寒”邪而发的外感热病。伤寒论指广义的伤寒 4、《伤寒论》的学术价值:⑴主要体现在临床⑵确立治法治则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凡由于风寒外邪侵袭,先中皮毛肌表,出现一系列营卫失调的脉证,称为太阳病,太阳 病有中风、伤寒、温病之分 2、脉阴阳俱紧:阴阳指寸尺而言,即寸关尺均现浮紧之象 3、行其经尽:经,指阶段、过程,即六天为一经,古人以此作为观察外感病发展变化的依 据,行其经尽,指第六天终了 4、再经:病情进入第二个过程 5、外证:相对里证而言,此指表证 6、酒客:平素嗜好饮酒的人 7、合病:即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 8、淋家:淋,指小便淋漓不尽,尿频量少,尿道涩痛之证。淋家,指久患淋证之人 9、疮家:指久患疮疡的患者 10、清便欲自可:清,作动词,即排便之意.欲,如常之意。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尚属正常 11、项背强几几:几几,有拘谨,不柔和之意。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谨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12、喘家:素有气喘之人 13、微寒:做脉微而恶寒解 14、筋惕肉瞤:指筋肉跳动 15、噎:指咽喉部位有气逆阻塞感 16、坏病:即变证。指因失治误治而致病症发生变化,以病情复杂,疑似难辨而得名 17、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18、虚烦:指无形邪热郁扰胸膈所致的心烦。虚,非正气虚,是与有形实邪相对而言 19、叉手自冒心:冒,覆盖。叉手自冒心,指患者双手交叉覆盖按捺在自己的心胸部位 20、甘澜水:又名劳水 21、头眩:头晕目眩 22、身瞤动:身体筋肉跳动 23、振振欲擗地:振振,动摇貌。擗,通僻,扑倒。振振欲擗地,形容身体站立不稳,摇摇欲倒的样子 24、脚挛急:脚,小腿。指小腿筋肉痉挛拘急,伸展不利 25、消渴:指口渴饮水,饮不解渴的症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 26、白饮:即米汤水 27、烦渴:指口渴难忍

刘渡舟伤寒论方剂歌诀

此编歌括是老一生研究《伤寒论》之精华"他把《伤寒论》方用歌括形式,分门别类!综合归纳,融为一冶,启迪后学"为我们研究!学习!背诵《伤寒论》经典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笔者80年代跟随老学习《伤寒论》时,亲耳聆听恩师教诲,深受其传,现将此编献与诸同道,若能对今天研《伤寒论》有一点帮助,使老的学术思想发扬光大!泽被后世,足矣"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根汤: 桂加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

伤寒论112方证

《伤寒论》112方证 1.汤证:桂枝汤(12) 病机:汗孔失固(表虚),汗出伤营,故曰“营弱”;风邪乘虚而入,在腠理,故曰“卫强”。天津市公安医院中医科李岩 脉症: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口和不渴,脉浮缓(阳浮而阴弱)。 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 应用:外感病初期,项背部诸疮病的初期,见桂枝汤证者,及自汗等证可用此方。此外,现代临床还多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多形性红斑,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肩凝症,无脉症,妊娠反应,人工流产后发热等。 2.汤证:桂枝加葛根汤(14) 病机:同桂枝汤证,但经脉郁滞较突出。 脉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急,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疏利经脉。 处方:葛根9g 桂枝4.5g 芍药4.5g 生姜6g 炙甘草3g 大枣4枚 应用:麻疹初期,疹见未齐,见桂枝汤证者;痢疾初期,或胃肠病兼见桂枝汤证者。他如落枕、颈椎病、头痛亦可酌用此方。 注:原书中有麻黄,于理不合。从林亿、朱肱之说,去麻黄。 3.汤证:桂枝加附子汤(20) 病机:在桂枝汤证基础上,又兼见因阳虚而漏汗之症,可由太阳中风误汗而致。 脉症:恶风,汗出不止,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或见手足冷,肢节微痛,脉沉微。治法:扶阳止汗,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炮附子3~4.5g 应用:治阳虚自汗。 4.汤证:桂枝去芍药汤(21) 病机:太阳病而胸阳轻微受损,可由误下伤阳而致。 脉症:表证未解,但觉气上冲胸,胸满而微闷,苔薄白,寸口脉较关尺部为盛。 治法:扶阳解表。 处方:桂枝6g 炙甘草4.5g 生姜6g 大枣4枚 应用:本方加味可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属阳虚证型者。 注:因胸满故桂枝汤去芍药。本方为桂枝甘草汤加姜枣而成。 5.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22) 病机:太阳病,里阳虚,表邪内陷,可由误下伤阳而致。 脉症:胸满,畏寒,指尖不温,苔薄白,脉促或虚数。 治法:温里复阳,辛散逐寒。 处方:桂枝6g 炙甘草4.5g 生姜6g 大枣4枚炮附子3~4.5g 应用:本方可用于阳虚阴盛之胸痹证。 注:因阳虚较桂枝去芍药汤证为重,而出现畏寒,故加附子。本方与桂枝附子汤药味相同,但附子用量轻,意在复阳为主。

伤寒论讲义重点

1.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 2.并病:是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 3.头项强痛:项颈疼痛拘急,转动不柔顺貌。 4.脉缓:脉象柔缓而不紧急,非怠慢迟缓之意。 5.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 6.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7.喘家:素有喘证之人,呼吸急促困难的病症. 8.坏病:即变证。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候可循的病证。 9.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10.胸中窒:胸中有堵塞不适之感。 11.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按压于心胸部位。 12.消渴:口渴而饮水不解的症状 13.水逆: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候,是蓄水重证的表现 14.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虚,非正气虚,是指无形的邪热。 15.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肠燥便结者。 16.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 17.睛不和:眼球转动不灵活。 18.热越:热邪向外发越。 19.往来寒热: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20.胸胁苦满:病人苦于胸胁满闷不适。 21.四逆辈:指四逆汤,理中汤一类方剂。 22.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 23.脏厥:因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 24.脏寒:脾与肠中虚寒. 太阳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太阳中风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太阳伤寒证: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 辨寒热真假: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11)证名脉证病因病机治则方药 桂枝汤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 者,桂枝汤主之。(12)风邪袭表,卫强 营弱,营卫失调 解肌祛风, 调和营卫 桂枝3L,芍药3L,甘草 2L,生姜3L,大枣12枚 麻黄汤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卫阳被遏,营阴 郁滞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麻黄3L,桂枝2L,甘草 1L,杏仁70枚 桂枝汤证:服法: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适应证:(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2)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3)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4)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5)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6)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 麻黄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麻黄桂枝甘草杏仁)主之。(35)病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治则: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煎服:先煮麻黄。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桂枝汤禁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6)太阳伤寒禁用桂枝汤. 麻黄汤禁例: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83)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84)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85)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86)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憟而振(87)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88)病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原文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原文 以下是聘才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原文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txt21春暖花会开!如果你曾经历过冬天,那么你就会有春色!如果你有着信念,那么春天一定会遥远;如果你正在付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拥有花开满圆。中医诊病的方法,叫做四诊,望闻问切。四诊当中,最主要的,能被大家掌握的,色脉之诊。望色、切脉,这个非常重要。色,叫查,用眼睛观查它的变异。人病了,必有反应,一个是从脉上,一个是从色上,而有所不同。医生就根据反应的不同,还了疾病、脏腑不合的情况。但是,色与脉必须相合,才有把握,才更有准确性。因此,除了色之外,还要用指诊治法。色脉结合,可以万全。 现在我们当医生的,查色、切脉,还讲究,但是比较粗线条的了,不细,不细微。病人来了,人的胖瘦、脸上发红、发黄,我们也看一看。但是,这是很不够的,这些都是粗线条的。郁微,就是到了很细微的程度,但是望色要知机。宋邵康节一个话,知机,其神乎?你要是知了机了,这就有点神了,先知先觉。实际上不是这样,知机了,事物刚一萌动,你就知道了。所以古文观止里有一句话,础润而雨,月晕而见,见微知著,见了小的就知道大的。所以当医生辨色,就是要知机,他有一点反应,医生的眼睛丝毫不爽,就看出来,

就知道病情的情况了,就知道了。但是色与脉要结合起来,这样把握性才大一些。 上一次课我们讲的就是色脉结合诊病的方法,讲了三条。我们讲了,色莫知真。因为色脉结合了,我们才能洞悉病情。举了三个例子,恐在气血下,而脉细,而面白。脉细面白,气血不能向上,恐在气下,气血行于下,而不注于上,所以才脉细面白。人有羞愧,人心气馁了,心气不足,心就虚了,人的面色就乍赤乍白而无定,脉就浮了,浮者,气散于外,气不扰了。人无精液了,脉就涩了,唇口干涸,脉涩是切诊,唇口干燥是望诊。举例是说明,人的情志的变化,影响气血,能反应于人面,人的面色、脉色有变化。有了疾病了,也影响人的脏腑气血,人的面色,脉博也发生了变化。所以色与脉密切结合在一起,来判断人的疾病、情志的变化,是很科学的。 所以,我们读书就有所启发,这短短三条,字并不太多,张仲景就是告诉我们,临床看病的时候不要净切脉,还要望色,脉与色、和他的神态要结合起来,来反应脏腑气血荣卫的情况。所以说辨脉法,并不是辨脉的,结合望色的。如果从这三个例子,我们重视了,色脉之真,重视了人的情志的变化与气血的关系,人的疾病的变化与气血的关系,我们就收获无知处。我们读书要有所收获,有所得,有所用,这样在临床上提高了我们的水平。古人不能一个一个都说出来,

广中医伤寒论病案分析题目汇总

三、病案分析。(1-6题是老师所说重点) ※1、邓某,男,47岁,农民。素体壮实,时值夏日酷热,晚间当门而睡,迎风纳凉,午夜梦醒,渐觉凉爽,夜深觉寒而冷醒,入室裹毯再睡,次日寒热大作,热多寒少,头痛如劈,身痛如被杖,壮热无汗,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脉洪大而见浮紧,舌苔薄白,根部微黄。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2、李某,女,63岁。反复发作眩晕,伴恶心,呕吐白色痰涎,纳差,不能起床,恶寒,肢冷,心烦,口不渴,大便溏小便少,舌淡,苔白腻,脉沉紧。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3 、男,67岁,素有慢性支气管炎,每逢受凉即发。因3天前淋雨后恶寒发热,咳嗽,咯痰,心悸,胸闷,张口呼吸。某医用小青龙汤后,汗大出,现热已退,头昏眩不能站立,四肢清冷,心悸胸闷,静卧则稍舒,动则眩晕加剧,小便不利,大便平。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紧。 (清写出理、法、方、药) ※4、张某,男,65岁。患咳喘十余年, 每年冬发夏愈。今年起频发无度,现值盛夏,尚穿棉袄,夜盖棉被,凛凛恶寒,背部尤甚,咳吐稀痰,盈杯盈碗,气喘不能平卧,伴胸脘满闷,不思饮食,视物昏蒙,舌苔白腻,脉弦紧。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5、张某,男,19岁。初起发热恶寒,汗出,口微渴。就诊时高热达39°C,汗出,咳嗽气粗而喘,痰黄而粘,夹有少量血丝,胸闷且痛,喉中痰鸣,口渴,烦躁,舌苔黄略干,脉浮数。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6、患者陈某,男,48岁。昨日起病,恶寒发热,头痛,微汗出,胸闷欲呕,舌苔薄白,脉微浮,重按无力。 (要求写出理、法、方、药) 7、仲某,女,4岁。因饮食失调而腹泻月余,大便挟有未消化物,服中西药并输液无效,患儿面色隐隐泛红,发热体温38.5℃,精神疲乏,睡卧露睛,身体消瘦,皮肤干燥,弹性较差,口渴不多饮,四肢厥冷,舌淡红苔白,脉沉微。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8、陈某,男,12岁。母代诉:患儿浮肿 十余天,先由头面开始,继而一身尽肿,小便量少,色黄,大便稀、少,食欲不振,身有微热,脉濡,舌苔白,体温38.4℃。尿检:蛋白++,管型+,红血球+++,脓细胞+。诊断为急性肾炎。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9、王某,女,36岁,农民。因出工时渴甚,遂在河里饮水,回家后肠鸣腹痛腹泻,经中西医药治疗,腹泻如故,腹中肠鸣更甚,所下为黄色稀水,奔迫下注,心下痞满不舒,泛恶欲

伤寒论释义-胡希恕

考历代研究《伤寒论》的成绩与不足:宋之前将之当成方书,对其理论体系了解不足,且认为《伤寒论》是治疗外感热病的专书,这一极错误的认识直到清代才有所纠正; 隋唐时的孙思邈再次编次了《伤寒论》,并首先提出“方证同条”,为日后方证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宋校注了《伤寒论》是一大功绩,赵开美仿宋刻本至今仍是《伤寒论》最权威版本; 成无已首注《伤寒论》,并系统论述二十三种腹证(然不受重视),之后的注家皆袭用《内经》注解大论,牵强附会,曲意穿凿,玄虚晦涩难解,将一部实用医典活活曲解成难懂、不实用之书。且由于封建观念的影响,历代只重脉诊不重腹证。这些都是中国历代治《伤寒论》的特点及通病。 在日本,以吉益东洞为首的古方派,独立于《内经》之外,发展了《伤寒论》自身的体系,以方证相对、不尚思辨而尚实用、重视腹诊为特点,将经方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而非单用于外感热病。 应该看到,分清经方与医经的体系不同,是正确学习《伤寒杂病论》的第一步,不然一些概念会被误导,终身不得其门而入。在中国,从宋金之后,《伤寒杂病论》皆是《内经》的附庸,都要以经解论,要知道,作为一部经典,不可能要依靠《内经》、《难经》方能立足,它定有其自身体系,从学术、行文、概念便知大大有别,有这方面,日本比我们做得好(我素对日本没有好印象,但在这方面却要肯定它)。 到明清,出现了方有执、徐大椿、尤在泾、柯琴,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善,方有执敢于提出:《伤寒例》的学术思想与论中条文有根本不同;柯琴率先提出“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使经方用途大大扩展,对《伤寒论》认识大有突破,但乃离不开《内经》,似乎没有《内经》,《伤寒论》便不可自立于世;腹诊在清代也略有了发展,但乃重视不够。应该看到,虽有柯琴等人提倡,《伤寒论》是治疗外感热病专书乃是主流观点,又由于明清温病学的发展,即便在外感热病治疗上,大都认为伤于寒邪才用伤寒法,余五邪皆用温病法。究其实,大家虽口头仍尊仲景为医圣,实际《伤寒论》已沦落到可有可无的地位。 后世发展了很多辩证方法,不是提倡以症状的客观事实为依据,而推崇玄学思辨,没完没了的诡辨,随意臆测病机,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中医的堕落。到了民国,有人要废除中医,不搞实用真要消亡了。在中医面临被废除的民国时期,激发了《伤寒论》的潜力,反而迎来了其研究的又一个高峰,当时伤寒派名家林立,多借鉴了日本的古方派观点,以实用派占了主流,如恽铁樵、陆渊雷、余无言等,《伤寒论》的实用价值才进一步得到体现。 胡希恕正是在这个时候出现,在那个特殊时期,他充分了解《伤寒论》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的实用、高效。为了中医的生存,他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他既有师承,又博览群书、聪颖善悟,既办学育人又密切联系临床,既了解中国传统的伤寒学观点,又得到日本的古方派、巴甫洛夫学说的启发,提出了: 1、《伊尹汤液经》是《伤寒论》原始蓝本、与《内经》的医经体系不同,《伤寒论》自有其独特体系。 2、六经辨证的实质是八纲辨证:《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不是脏腑经络辨证,而是八纲辨证。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 经方之一:乌梅丸 中国国务学位委员医学科学评议组成员,北京中医学院教授任应秋的老师刘有余以善用乌梅丸治杂病蜚声一时,任老在一旁待诊时,曾见刘有余老师半日曾四次疏用乌梅丸,一用于肤厥,二用于消渴,一用于腹泻,一用于吐逆。毕诊后问难于老师,他说,凡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都可以随证施用。这此,记得有一位名医学的话,《伤寒论》你要弄懂一字一方,即可受用一生,看来说的一点也不假,上面的刘有余可谓是持一方乌梅丸即可蜚声一时。 一。从木土理论看待理肝重剂乌梅丸。 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而土得林而达之,木能疏土脾滞以行,风肝之病,知肝传脾,风木一动必乘脾胃。 厥阴提纲之症多属肝风内扰乘克脾胃之象,即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中,消渴,饥而不欲食乃是肝风内扰中消脾胃之症,食则吐蛔乃是肝风内扰,上逆胃口之症,下之利不止,乃是肝风内扰下揎脾土之症,提纲六症属肝风乘土则四。 厥阴主方乌梅丸,有泄木安土之法,其中君药乌梅酸敛肝泻风,佐苦辛甘之黄连,干姜之类。 辛开苦降相伍,可以升降胃气,调和中焦。以参归补虚安中,总体构成泄风木之有余,安中土之不足。使风木得静,中土得安,脾胃得和。则扶土抑木,达到源流并治,治已防变之效果,确有见肝之病,各肝

传脾当先实脾之意。此乃泄肝安胃一大法也。 乌梅丸的应用木土不和是治验的主要类型,以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为主。辨证要紧扣肝风同夹寒热,乘虚内扰脾胃,治疗勿忘重用酸收和调理寒热比例,此乃临证取效的关键。 二。从调理阴阳说乌梅丸。 乌梅丸本来是治疗蛔虫症、药物既有酸甘化阴配伍,又有辛甘温阳、酸苦泄热、苦辛顺其升降等方法。这可谓寒热并用,刚柔共济,气血兼顾,扶正祛邪集于一身。 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例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粘膜脱垂、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等疾病时,如果病程绵长,有形体消瘦、精神郁闷、体倦乏力、四肢发凉、心烦口苦、食欲差、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以抓住其阴阳错杂的病机,用乌梅丸加吴茱萸、煅瓦楞子、橘络等来治疗,来针对病症的寒热虚实俱存、上下内外均病等具体情况。治疗高血压病,对一些老年病人,如果长期精神紧张、多愁善感,除了常见的头晕耳鸣症状外,还出现颜面潮红、口干、舌红的上热症状,以及四肢发凉、畏寒、脉沉迟等下寒症状,两者互相交错,此时可用乌梅丸,去掉干姜、川椒、而加用吴茱萸、生姜,取吴茱萸汤 (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之意,治疗胃中虚寒,胸膈满闷,手足逆冷。如果失眠多梦,则取肉桂代替桂枝,用交泰丸(由黄连、肉桂组成)之意,交通心肾,治疗失眠。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心率缓慢症状时,如果病程长,有精神忧郁、头晕、胸闷、头面烘热、出汗口苦等上热症状,又有四肢厥冷、畏寒等心阳虚的症

伤寒论讲义课后题

绪论 【复习思考题】 1.目前在我国广泛流行的《伤寒论》版本有哪两种? 2.简述《伤寒论》的学术渊源及其成就。 3.“伤寒”的涵义是什么? 4.怎样理解《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它与八纲辩证,脏腑辩证的关系如何。 5.何为传变,影响传变的因素有那些?何为合病,并病,直中?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太阳病纲要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太阳病脉证提纲? 2.太阳病基本类型有几种?各自病因病机及脉证表现特点如何? 3.如何判断疾病的阴阳及寒热真假属性? 4.如何判断太阳病是否发生传变?怎样正确理解太阳病欲解时? 第二节太阳表证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症脉症、病机、治法、方药。 2.如何理解53、54条之营卫不和? 3.简述桂枝汤的煎服法。 4.桂枝汤和麻黄汤各有那些禁例?如何理解? 5.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兼证各有几种?分别简述其脉症、病机、治法和方药。 6.据46、47和55条,简述太阳表证衄血之机理及其临床意义。 7.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何以宜麻黄汤而不宜下? 8.简要鉴别桂枝加葛根汤证与葛根汤证。 9.据31、32条,简述葛根汤的应用依据。 10.试述大、小青龙汤证的脉症、病机、治法、方药,比较二者的不同。 11.小青龙汤证为何有“或渴”、“不渴”、“服汤已渴”三种不同情况? 12.简述太阳表郁证的几种类型。 第三节太阳里证 【复习思考题】 1 蓄水证的证候、病机、治法、方药如何? 2 胃津不足之口渴与蓄水证口渴有什么区别? 3 分析蓄水重症出现“水逆”的机理 4 蓄血证根据轻重缓急不同,有哪几种证型,其证候、病机、治法、方药如何? 5 如何鉴别蓄水证与蓄血证? 6 如何鉴别瘀血身黄与湿热发黄? 7 蓄血证兼表,应如何辩治?

《伤寒论》名方真武汤方证原文及释义

真武汤 (姜芍+苓术+附)小半夏汤(夏姜) 【方剂组成】茯苓、芍药、生姜各9 克,白术9 克,炮附子3 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附子汤去人参而加生姜,故治附子汤证心下不痞硬而呕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82 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_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注解:振振欲擗地,谓身体振振而欲仆于地,即身振振摇的更剧者,太阳病,本宜发汗,但心下有水气,若不兼驱其水,单纯发汗,则虽汗出而病不解,故其人仍发热;水停心下则心悸,水气冲逆则头眩,动及经脉则身_动、振振欲擗地,此宜真武汤主之。 按:此与苓桂术甘汤证甚相似,不过前者为阳证,故只身为振振而已。而此者虚极入阴,不但身_动而且振振欲擗地也。 《伤寒论》第316 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注解:前既有“自下利,后之“或下利”,当是“或不下利”,前后文始相应,必是传抄有误,可改之。少阴病二三日不已,暗示已服

麻黄附子甘草汤而病还不已也。至四五日又并发腹痛自下利的里证,由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的为证观之,可知前之病不已,和今之腹痛自下利,均不外于里有水气的关系。或以下皆属不定的客证,但均宜本方主之。 按:此亦里有水饮而误发汗,本来少阴病,由于误治因即并于太阴,续得腹痛自下利。本方为水气陷于阴证的治剂。上条之心下悸、头眩、身_动、振振欲擗地,和本条之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腹痛下利或呕者,均为其应用的确证。参照以上证候,可活用于痿□、麻□、浮肿等病有效。 【辨证要点】头晕心悸,下肢浮肿或痛,脉沉者。 【验案】陈某,男性,41 岁,病历号189395,初诊日期1966 年2 月8 日。头晕、左肩背疼三月余,经X 线拍片提示第六颈椎增生。近头晕、心悸、左肩背疼,左手拘急疼,肘上下部亦酸疼,夜尿较频,苔白根腻,脉沉滑。此属阳虚水气上犯,为真武汤方证:茯苓12 克,白芍10 克,生姜10 克,白术10 克,炮附子6 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头晕减,他症变化不明显,前方加桂枝10 克,炙甘草10 克,增炮附子为10 克,服一周,肩背疼减。继渐增附子用量至15 克,服两月诸症皆消。

国医通 2018-2019 金匮要略及部分伤寒论试题答案汇总

《伤寒论》 1、证见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而属表里同病,治当。:C A、先治表 B、表里同治 C、先治里 D、治表多治里少 E、治里多治表少 2、黄芩汤证见下利,其性质是( ) 。:A A、胆热迫肠 B、肠中热邪内蕴 C、肠中湿热内阻 D、肝热迫肠 E、表邪内迫大肠 3、霍乱病病程中出现吐利止表现,下列表述中最为确切的是:A A、既有病向愈,亦有气阴耗竭者。 B、为阳气耗竭,无驱邪外出之力。 C、为阳气来复,病向愈者。 D、为阴血耗伤,无物可下。 E、为阳气耗伤,阴凝阻中 4、阳明病提纲"胃家实"的涵义下列哪项解释最确切():B A、胃家燥邪亢盛 B、胃肠燥热亢盛 C、胃肠邪气盛实 D、肠中燥结成实 5、下列麻黄汤的煎服法中,哪项是错误的::B A、先煮麻黄,去上沫 B、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C、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 D、温覆取微汗 E、禁生冷、油腻、不易消化及有刺激性的食物 6、以原文为据,下列脉证,哪项在太阳中风提纲中未予明叙():C A、汗出 B、发热 C、头痛 D、浮缓 7、太阴病下利可兼见下列( ) 症状?:C A、手足厥冷 B、下利清谷 C、手足自温 D、脉微细 E、利下臭秽 8、《伤寒杂病论》作者::C A、王叔和

B、成无己 C、张机 D、张景岳 E、张志聪 9、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无汗身痒者,治用:A A、桂麻各半汤。 B、桂二麻一汤。 C、桂二越一汤。 D、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E、茵陈蒿汤。 10、太阳中风证发热的特点是:B A、蒸蒸发热 B、翕翕发热 C、时发热 D、或已发热,或未发热 E、往来寒热 11、《伤寒论》中厥阴最为全面的概括是( ) 。:E A、手厥阴心包 B、足厥阴肝 C、手、足厥阴 D、阴阳学说中的阴尽阳生 E、脏腑经络及阴阳学说两个不同范畴 12、"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应:A A、在发热自汗出之前,用桂枝汤。 B、在发热自汗出之后,用柴胡桂枝汤。 C、在发热自汗出之前,用柴胡桂枝汤。 D、在发热自汗出之后,用桂枝汤。 E、在发热自汗出之后,用小建中汤。 13、白虎加人参汤证出现恶风寒的表现是( ) :D A、发热与恶寒并见 B、不发热而但恶寒 C、其背恶寒如掌大 D、时时恶风,或背微恶寒 14、以下除哪项外,均为痞证可见证():C A、痞 B、痞满 C、疼痛 D、呕吐 15、下述汤方均具清上温下之功,能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证的是( ) 。:E A、黄连汤 B、栀子干姜汤 C、麻黄升麻汤 D、干姜芩连人参汤 E、乌梅丸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汇总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汇总

————————————————————————————————作者:————————————————————————————————日期: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 经方之一:乌梅丸 中国国务学位委员医学科学评议组成员,北京中医学院教授任应秋的老师刘有余以善用乌梅丸治杂病蜚声一时,任老在一旁待诊时,曾见刘有余老师半日曾四次疏用乌梅丸,一用于肤厥,二用于消渴,一用于腹泻,一用于吐逆。毕诊后问难于老师,他说,凡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都可以随证施用。这此,记得有一位名医学的话,《伤寒论》你要弄懂一字一方,即可受用一生,看来说的一点也不假,上面的刘有余可谓是持一方乌梅丸即可蜚声一时。 一。从木土理论看待理肝重剂乌梅丸。 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而土得林而达之,木能疏土脾滞以行,风肝之病,知肝传脾,风木一动必乘脾胃。 厥阴提纲之症多属肝风内扰乘克脾胃之象,即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中,消渴,饥而不欲食乃是肝风内扰中消脾胃之症,食则吐蛔乃是肝风内扰,上逆胃口之症,下之利不止,乃是肝风内扰下揎脾土之症,提纲六症属肝风乘土则四。 厥阴主方乌梅丸,有泄木安土之法,其中君药乌梅酸敛肝泻风,佐苦辛甘之黄连,干姜之类。 辛开苦降相伍,可以升降胃气,调和中焦。以参归补虚安中,总体构成泄风木之有余,安中土之不足。使风木得静,中土得安,脾胃得和。则扶土抑木,达到源流并治,治已防变之效果,确有见肝之病,各肝

传脾当先实脾之意。此乃泄肝安胃一大法也。 乌梅丸的应用木土不和是治验的主要类型,以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为主。辨证要紧扣肝风同夹寒热,乘虚内扰脾胃,治疗勿忘重用酸收和调理寒热比例,此乃临证取效的关键。 二。从调理阴阳说乌梅丸。 乌梅丸本来是治疗蛔虫症、药物既有酸甘化阴配伍,又有辛甘温阳、酸苦泄热、苦辛顺其升降等方法。这可谓寒热并用,刚柔共济,气血兼顾,扶正祛邪集于一身。 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例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粘膜脱垂、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等疾病时,如果病程绵长,有形体消瘦、精神郁闷、体倦乏力、四肢发凉、心烦口苦、食欲差、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以抓住其阴阳错杂的病机,用乌梅丸加吴茱萸、煅瓦楞子、橘络等来治疗,来针对病症的寒热虚实俱存、上下内外均病等具体情况。治疗高血压病,对一些老年病人,如果长期精神紧张、多愁善感,除了常见的头晕耳鸣症状外,还出现颜面潮红、口干、舌红的上热症状,以及四肢发凉、畏寒、脉沉迟等下寒症状,两者互相交错,此时可用乌梅丸,去掉干姜、川椒、而加用吴茱萸、生姜,取吴茱萸汤(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之意,治疗胃中虚寒,胸膈满闷,手足逆冷。如果失眠多梦,则取肉桂代替桂枝,用交泰丸(由黄连、肉桂组成)之意,交通心肾,治疗失眠。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心率缓慢症状时,如果病程长,有精神忧郁、头晕、胸闷、头面烘热、出汗口苦等上热症状,又有四肢厥冷、畏寒等心阳虚的症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郝万山着 螽斯振羽整理 说明 1.本书是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整理录入。 2.本书仅供学习研究《伤寒论》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3.本次文字录入和排版尽量忠实于书籍原貌,对于原书印刷错误或不合适的地方,我本人录;入时直接进行了更正。如“段玉才”改为“段玉裁”《方言》的作者“杨雄”,通作“扬雄”,径改。 4.对于讲稿里面部分有争议的地方,为忠实于原书,尊重郝先生的学术思想,录入时一仍其旧。如“项背强几几”不作“项背强”。 5.删除了篇首的《出版者的话》和篇末的《附录》部分。 6.本书整理时我尽量做到减少错讹,但由于工作较为繁琐,难免会有错误或照顾不到的地方,还望读者阅读时仔细核对原书。 螽斯振羽2011年春节于福建 作者简介郝万山,男,1944年11月出生,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主讲教师、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秘书组成员、教育部名牌课程《伤寒论》创建项目负责人。在中医药教育岗位上工作近40年,主要讲授《伤寒论》。教学缜密严谨,深入浅出,注重理论结合临床实际,强调讲授中医经典基本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解析其辨证论治的思路和方法。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条理清楚,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评估成绩名列全校前茅。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聘

的中医经典着作《伤寒论》示范教学主讲人。临床重医术,讲医德。既为患者解除病痛,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鲜活的实例,深受学生和患者的拥戴。、曾主编《白话伤寒论》《中医学问答题题库伤寒论分册》、(增订本)《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白话解》、(第3版)《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同步辅导系列丛书伤寒论》《伤寒、、论选读》等10部着作。副主编或合着《实用经方集成》《四季饮食养生丛书》《伤寒论校注》、、、《伤寒论讲义》《伤寒论讲解》《中医药高级丛书伤寒论》等14部着作。发表论文60余篇。科研成果曾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部级)二等奖。 1前言人们在反复研究了历代中医的成才规律之后,一致认为“读经典,做临床,拜名师”是造就中医临床名家的必需条件。而《伤寒论》就被历代医家奉为中医的经典着作之一。从唐代开始,《伤寒论》被列入国家选拔医官考试的必考科目,这一规定一直沿用到清代。在当代的中医药高等教育中,把《伤寒论》列入本科以上教育的主干课程。而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特别是临床医师职称晋升考试等,也都把《伤寒论》列入了考试范固。因此无论是初学中医的人士,还是毕业后的继续教育,乃至中医药学的终生教育,都需要反复学习《伤寒论》。于是《伤寒论》几乎成了中医各科临床医师的案头书。我从事《伤寒论》的教学、研究和临床应用近40年,愚者千虑,或许会对《伤寒论》中的一些疑难问题,有所体会和感悟。承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抬爱,推举我作《伤寒论》示范教学的主讲人,并将我所讲的《伤寒论精讲》制作成了VCD发行,受到读者广泛的关爱。本书即是将我讲课的讲稿摘取大要就正于各位中医经典的热爱者。讲稿的《伤寒论》原文,遵照明赵开美《仲景全书翻刻宋版伤寒论》,但本书为现代普及读物,原文一律改用规范简化字体,原书中的异体字或讹字,如也一律改为通行的简化字,“鞕”、、、改作“硬”“蚘”改作“蛔”“欬”改作“咳”“痓”改作“痉”等。讲稿所选原文取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止于“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从中选择理论和临床意义较大的条文,进行归类编排讲解。对于争议颇多,存疑待考,或者

伤寒论方剂汇总

伤寒论方剂汇总 计量考:1斤=250克两=15.625克升=200毫升合=20毫升撮=2克 1铢=0.7克梧桐子大=黄豆大 1分=4克蜀椒1升=50克葶苈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附子大者1枚=20-30克中者=15克乌头小者=3克大者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 1.四逆汤: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五,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用。 2.通脉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炙甘草二两。 3.通脉四逆猪胆汤:通脉四逆汤加猪胆一合。 4.四逆人参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人参一两。 5.茯苓四逆汤:四逆人参汤加茯苓六两。 6.吴萸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吴萸一两。 7.干姜附子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 8.白通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 9.百通加人尿猪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人尿(即童便)五合,猪胆汁一合。 10.甘草干姜汤:炮干姜二两,炙甘草四两。 (附子,先煮二小时左右,到不麻口为止)如果附片未煮透服,被麻醉不安者,即以好肉桂三到五钱泡水服之,轻者立解,重者渐愈,切忌用冷水洗胃每多促亡! 附方: 潜阳封髓丹:附子二两,西砂三钱,龟板四钱,黄柏二钱,甘草二钱。 大回阳饮:附片二两,干姜一两,肉桂四钱,炙甘草三钱。 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枚。 麻杏石甘汤:麻黄四两,杏仁五十枚,石膏半斤,炙甘草二两。 大青龙汤: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石膏二两(如鸡子大)。 小青龙汤:麻黄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五味半升,半夏三两,生姜二两,细辛三两。

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讲义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太阳病提纲 一、太阳病脉证提纲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因病机:外邪袭表,正气抗邪,卫外失职,太阳经气不利。 症候:脉浮——主表——外邪袭表,正气向外抗邪。 头项强痛——外邪袭表,太阳经气不利。 恶寒——外邪袭表,卫外失职,分肉失温。 发热——1、发热与恶寒并见,才称之太阳表证 2、太阳中风、伤寒均有发热——卫气抗邪,阳盛于外。 意义:反映外感疾病初期的共性规律的症候特征,太阳病的主要症候规律。 二、太阳病的分类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病因病机:风邪袭表,腠理疏松,营卫失调。 症候:发热——风邪袭表,正分邪争,阳盛于外。 汗出——风邪袭表,卫外不固,营阴处泻。 恶风——外邪袭表,卫外不固,分肉失温。 脉缓——汗出肌疏,血脉舒缓。 脉浮——主表——外邪袭表,正气向外抗邪。 头项强痛——外邪袭表,太阳经气不利。 意义:太阳中风证(太阳表虚)的主要辨证依据。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5)病因病机:寒邪束表,腠理闭塞,卫阳被竭,营卫淤滞。 症候:或已发热——感邪较轻,正气及时达表抗邪。 或未发热——感邪较重,正气不能及时达表抗邪。 恶寒——卫阳被竭,分肉失温。 体痛——寒邪束表,卫竭营郁,太阳经气不利 呕逆——寒邪束表,卫竭营郁,胃失和降。 脉阴阳俱紧——寒性收引,劲急。 脉浮——主表——外邪袭表,正气向外抗邪。 头项强痛——外邪袭表,太阳经气不利。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 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 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痸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病因病机:外感温邪,或邪热内蕴,阳热显著,津液损伤。 症候:发热不恶寒——外感温邪,或邪热内蕴,阳热显著。 口渴——内有津伤。

最常用的50个经方方证

民间中医中医瑰宝苑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三 李昌源名老中医经验集目录 如何万里挑一辨方证 最常用的50個經方方證 (几乎每天都遇到) 重要说明:本资料由师承班—彭鸿杨根据刘观涛师兄提出的最常用的50个经方,参考冯世纶老师等人编著的《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录入;由于手头资料有限只抄录26方证,其余方证希有志之士补充完善。供大家参考学习。 桂枝汤/(桂甘+姜芍枣)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6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用法】水煎温服。服已须臾,食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盖以棉被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若不汗更服依前法。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病证犹在者,更作服。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方解】桂枝、生姜均属辛温发汗药,但桂枝降气冲,生姜治呕逆,可见二药都有下达性能,升发之力不强,虽合用之,不至大汗。并且二者均有健胃作用,更伍以大枣、甘草纯甘之品,益胃而滋津液。芍药微寒而敛,既用以制桂姜的辛散,又用以助枣草的滋津。尤其药后少食稀粥,更有益精祛邪之妙。所以本方既是发汗解热汤剂,又是安中养液方药,也就是后世医家所谓的“甘温除热。” 甘温除热之热不是一般的热,是胃气不振,津血有伤所致之热。有关汗出身热的机理,《内经》有类似的论述。如《素问?评热病论》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这里主要是说:汗出身热是邪气盛,精气虚。汗出为精液外溢,此时邪乘虚入于肌表。正气为阳,邪气为阴,正气与邪气交争于肌表故称阴阳交。此时精气流于外,邪气入于里,故病死。桂枝汤证虽不全同于《内经》所说的阴阳交之证,但正邪交争于肌表,汗出身热的病机是相同的。桂枝汤的主要性能是甘温健胃,通过调和营卫使精气胜而表固,邪气不再入侵,故使汗止而热除。也即甘温除热的道理。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注解:外为阳,内为阴。阳浮而阴 弱者,谓脉有浮于外而弱于内的形象,即轻取则浮,重按则弱也。阳浮者热自发。谓脉阳浮,为发热的脉应。阴弱者汗自出,谓脉阴弱,为汗出的脉应。啬啬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