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国民法系列2

德国民法系列2

德国民法系列2
德国民法系列2

第二编债的关系法

第一章债的关系的内容

第一节给付义务

第241条【债的关系和给付义务】

债权人基于债的关系,有权向债务人要求给付。给付也可以是不作为。

第242条【依诚实和信用原则履行给付】

债务人有义务依诚实和信用,并参照交易习惯,履行给付。

第243条【种类债务】

(1)仅以种类确定的物为债务标的物的,债务人应给付中等品质的物。

(2)债务人为交付前款种类物而完成其必要行为时,债的关系仅限于此物。

第244条【金钱债务】

(1)以外国通用货币确定金钱债务在国内给付的,可以帝国通用货币履行给付,但订明以外国通用货币履行给付的除外。

(2)换算以支付时支付地的兑换时价为准。

第245条【金钱种类债务】

约定以特种货币支付金钱债务,而该货币在支付时已不再流通时,可以按照未约定货币种类而支付。

第246条【法定利率】

债务应根据法律或者法律行为的规定支付利息的,除另有其他规定外,其年利率为百分之四。

第247条(已废除)

第248条【利息再生利息】

(1)事先约定到期利息再生利息的协议无效。

(2)储蓄银行、信贷机构以及银行业主可以事先约定,将到期未提取利息的存款作为新的生息的存款。有权对其给予贷款的款项发行支付利息的无记名债券的信贷机构,可以事先约定,对此项贷款迟付的利息再生利息。

第249条【损害赔偿的方式和范围】

负损害赔偿义务的人,应回复损害发生前的原状。因伤害人身或者损毁物件而应赔偿损害时,债权人可以要求以金钱赔偿代替回复原状。

第250条【规定期限以金钱赔偿损害】

债权人可以为赔偿义务人规定一个回复原状的适当期限,并声明,逾期将拒绝回复原状。债务人未及时回复原状时,债权人于期限届满后,可以要求以金钱赔偿损害;回复原状的请求权即归消灭。

第251条【不规定期限以金钱赔偿损害】

(1)如果不能回复原状或者回复原状不足以赔偿债权人所受损害时,赔偿义务人应以金钱赔偿其损害。

(2)如果只有支付不相当的费用才能回复原状时,赔偿义务人可以金钱赔偿损害。因救治动物而产生的费用,并不因其大大超过动物本身的价值视为是不相当的。

第252条【可得利益】

(1)应赔偿的损害也包括可得利益。可得利益是指依事物的通常进行,或者依特殊情形,特别是依已采取的措施或者准备,可预期取得的利益。

第253条【非物质损害】

损害为非物质上的损害时,仅在法律有规定的情形下,始得要求以金钱赔偿损害。

第254条【共同过失】

(1)被害人对损害的发生负有共同过失的,应根据情况,特别是根据损害在多大程度上是由当事人的一方或者另一方造成的,来确定赔偿义务和赔偿范围。

(2)即使被害人的过失仅限于对债务人既不知也不可知的、有造成异常严重损害的危险怠于提醒债务人注意,或者怠于防止或者减少损害时,也同样适用前款规定。于此准用第278条的规定。

第255条【赔偿请求权的让与】对物或者权利的丧失应赔偿损害的人,仅在可以让受赔偿权利人基于对物的所有权或者基于对第三人的权利而享有的请求权时,始负损害赔偿义务。

第256条【对费用支付利息】

负有偿还费用义务的人,应对已支付的费用的金额,或者在以金钱以外的其他物件充作费用时,就物件的价值应偿还的金额,自支付时起支付利息。如果费用是为了应交还给赔偿义务人的标的物而支付的,则在赔偿权利人无偿保留标的物的使用或者收益期间,不支付利息。

第257条【免除债务的请求权】

有权要求偿还为了一定目的而支付的费用的人,在其为此目的而承担债务时,可以要求免除此项债务。如果债务尚未到期,赔偿义务人可以向其提供担保,而代替免除债务。

第258条【取回权】

有权从应交付于他人的物中取回设备的人,在取回时,应负担将该物回复原状所需的费用。在他人取得该物的占有时,应允许取回;在其对因取回设备而造成的损害获得担保之前,可以拒绝允许。

第259条【计算义务的范围;代替宣誓的保证】

(1)对与收入和支出相关的管理负有详细报告义务的人,应向权利人提交包括收入或者支出在内的、系统整理汇编的计算书,习惯上应附给凭证的,并应提供凭证。

(2)如果权利人有理由认为,计算书中关于收入报告的制作未尽必要注意时,经要求,义务人应在记录中作如下保证代替宣誓:据他所知,他以他力所能及,做到了将收入完全报告。

(3)对于无关紧要的事务,没有义务作出代替宣誓的保证。

第260条【关于交付或者告知包括财产的义务】

(1)有义务交付包括财产,或者告知现存包括财产的人,应向权利人提出现存财产目录。

(2)如果权利人有理由认为,目录的编制未尽必要注意时,经要求,义务人应在记录中作如下保证代替宣誓:据他所知,他以他力所能及,做到了将现状完全报告。

(3)于此适用第259条第3款的规定。

第261条【作出代替宣誓的保证】

(1)代替宣誓的保证,除规定应在执行法院进行外,应在义务人提交计算书或者财产目录的所在地的初级法院进行。如果义务人住所或者居所在国内,义务人可以向其住所或者居所所在地的初级法院作出保证。

(2)法院可以作出裁定,对代替宣誓的保证作出符合情况的修改。

(3)作出代替宣誓的保证所需的费用,应由要求作出保证的人负担。

第262条【选择债务;选择权】

于数项给付中仅能选定履行其中一项的,在发生疑问时,选择权属于债务人。

第263条【行使选择权;效力】

(1)选择应向另一方当事人以意思表示为之。

(2)选定的给付视为自始为单一债务。

第264条【选择权人的迟延】

(1)如果有选择权的债务人在强制执行开始前未作出选择时,债权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对一项给付或者另一项给付实施强制执行;但在债权人尚未收到选定给付的全部或者部分时,债务人可以履行剩余给付中的一项给付而免除其债务。

(2)有选择权的债权人迟延时,债务人可以要求其在规定的适当期间内作出选择。债权人没有及时作出选择的,期限一经届满,选择权即转归债务人。

第265条【选择债务不能】

数项给付中的一项自始不能或者事后不能给付的,债的关系仅存在于剩余的给付之中。但是如果不能的事由应由无选择权的一方当事人负责时,不发生上述限制。

第266条【部分给付】

债务人无权为部分给付。

第267条【由第三人履行给付】

(1)债务人不能亲自履行给付时,也可以由第三人履行给付。无需得到债务人的同意。

(2)债务人提出异议时,债权人可以拒绝受领此给付。

第268条【代偿权】

(1)债权人对属于债务人的标的物实施强制执行时,因强制执行而有丧失该标的物权利之虞的任何人,均有权向债权人清偿。物的占有人因强制执行而有丧失物的占有之虞时,也享有同样的权利。

(2)也可以通过提存或者抵销而清偿。

(3)由第三人向债权人清偿时,债权移转于第三人。移转不得损害债权人的利益。

第269条【给付地】

(1)未规定给付地或者根据情况,特别是根据债的关系不能推定给付地时,应在债务人于债的关系产生时其住所的所在地履行给付。

(2)如果债务产生于债务人的业务经营,那么当债务人的营业所在另一地时,以其营业所所在地代替其住所所在地。

(3)不得仅以债务人承担运费这一情况推定运送到达地为给付地。

第270条【支付地】

(1)在发生疑问时,债务人应承担风险和费用,将金钱送到债权人的住所。

(2)如果债权产生于债权人的业务经营,那么当债权人的营业所在另一地时,以其营业所所在地代替其住所所在地。

(3)债的关系成立后,因债权人的住所或者营业所所在地变更而增加费用或者风险的,在前一种情况下,债权人应承担增加的费用,在后一种情况下,债权人应承担风险。

(4)关于支付地的规定,不受影响。

第271条【给付时间】

(1)未规定给付时间或者根据情况不能推定给付时间的,债权人可以立即要求给付,债务人可以立即履行给付。

(2)如果规定了给付时间,那么在发生疑问时,应认为债权人在此时间以前不得要求给付,但债务人可以提前履行给付。

第272条【提前期间的利息】

债务人于债务到期之前清偿无利息的债务的,无权要求扣除提前期间的利息。

第273条【留置权】

(1)如果债务人根据产生其债务的同一法律关系,对债权人享有已到期的请求权时,除债的关系另有其他规定外,债务人可以在获得其应得的给付前,拒绝履行给付(留置权)。

(2)负有交付标的物义务的人,因为标的物支付费用或者因此标的物所产生的损害而

享有的已到期的请求权时,享有同样的权利,但债务人因故意实施不法行为而取得标的物的除外。

(3)债权人可以因为已提供担保而免除行使留置权。不得以保证人作为担保。

第274条【留置权的效力】

(1)因债权人起诉而主张留置权的,其效力仅限于判决债务人应在受领其应得的给付的同时履行给付(同时履行)的情形。

(2)债务人迟延受领的,债权人可以根据前款判决,在不履行自己应履行的给付的情况下,通过强制执行途径行使其请求权。

第275条【不可归责的给付不能】

(1)债的关系成立后产生不可归责于债务人的事由,致使给付不能的,债务人免除其给付义务。

(2)债务人事后发生的无给付能力,与债的关系成立后发生的给付不能相同。

第276条【归责于自己的责任】

(1)除另有其他规定外,债务人应对其故意或者过失行为负责。在交易中未尽必要注意的,为过失行为。于此适用第827条,第828条的规定。

(2)债务人因故意行为而应负的责任,不得事先免除。

第277条【对自己事务的注意】

只保证与处理自己的事务尽同样注意的人,对重大过失,仍不能免除其责任。

第278条【履行辅助人的过失;重大过失】

债务人对其法定代理人或者其为清偿债务而使用的人所犯过失,应与自己的过失负同一范围的责任。第276条第2款的规定不予适用。

第279条【种类债务的给付不能】

如果债务的标的物只规定了种类,那么在可以履行同种类债务的给付时,债务人即使无可归责于自己的过失,也应对其无给付能力负责。

第280条【对可归责的给付不能的损害赔偿】

(1)因可归责于债务人的事由致使给付不能时,债务人应对债权人因不履行而产生的损害负赔偿责任。

(2)在部分给付不能的情况下,如果部分给付对债权人无利益,债权人可以拒绝尚能履行的部分,而就全部债务的不履行要求损害赔偿。于此准用第346条至第356条关于合同解除权的规定。

第281条【给付不能时交付替代物】

(1)债务人因使其给付不能的事由而有从第三人处获得债务标的物的替代物或者赔偿请求权时,债权人可以要求交付其作为替代物而受领之物或者让与赔偿请求权。

(2)债权人因债务不履行而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的,在行使第一款规定的权利时,应从向其给付的损害赔偿中,扣除已获得的赔偿或者赔偿请求权的价值。

第282条【给付不能时的举证责任】

对给付不能是否由于可归责于债务的事由所造成的发生争议时,由债务人负举证责任。

第283条【判决后规定期限】

(1)债务人受到确定判决后,债权人可以为债务人规定一个适当的给付期限,并声明,逾期将拒绝受领给付。如果债务人未及时履行给付,期限届满后,债权人可以因不履行而要求损害赔偿;要求履行的请求权即归消灭。因不可归责于债务人的事由致给付不能时,债务人不负损害赔偿责任。

(2)期限届满时只有部分给付未履行时,债权人亦享有第280条第2款规定的权利。

第284条【债务人的迟延】

(1)期限届满后,经债权人催告,债务人仍不履行给付时,那么自催告之时起债务人负迟延责任。催告与提起给付之诉或者依督促程序送达支付令具有同等效力。

(2)给付按日历规定时间的,当债务人未在规定时间给付时,即使未经催告,债务人仍负迟延责任。给付应预先通知,且给付时间为自通知之时起按日历计算的方法确定的,亦同。

第285条【无过失不负迟延责任】

因不可归责于债务人的事由致未给付的,债务人不负迟延责任。

第286条【因迟延而产生的损害】

(1)债务人应对债权人因迟延而产生的损害负赔偿责任。

(2)如果迟延后的给付对债权人无利益,债权人可以拒绝受领给付,而就不履行要求损害赔偿。于此准用第346条至第356条关于合同解除权的规定。

第287条【扩大的责任】

债务人应对迟延期间的任何过失负责。迟延期间因发生意外致给付不能的,债务人应负责,但即使及时给付仍不免发生意外的除外。

第288条【无需对利息支付利息】

(1)在迟延期间,对金钱债务应支付年利率为百分之四的利息。如果债权人可以根据其他法律上的原因要求提高利率时,债务人应继续支付。

(2)不排除主张其他损害。

第289条【利息无迟延利息】

对利息无需支付迟延利息。债权人因迟延而产生的损害赔偿权不受影响。

第290条【价值赔偿的生息】

如果债务人对在迟延期间灭失或者因迟延期间出现的原因而不能交付的标的物负有赔偿其价值的义务,那么债权人自确定价值之时起,可以要求对赔偿金额支付利息。债务人对在迟延期间标的物损坏而产生的价值的减少应负赔偿责任的,亦同。

第291条【诉讼期间的利息】

债务人对金钱债务即使未迟延给付,亦应自发生诉讼拘束之时起支付利息;如果债务嗣后到期,应自到期之日起支付利息。于此准用第288条第1款和第289条第1句的规定。

第292条【有交付义务时的责任】

(1)如果债务人应交付特定标的物,那么自发生诉讼拘束之时起,债权人对因损坏、灭失或者其他原因致交付不能而享有的损害赔偿请求权,根据适用于所有权人与占有人之间自所有权请求权发生诉讼拘束之时起的关系的各种规定加以确定,但以对债的关系或者债务人的迟延无其他有利于债权人的规定者为限。

(2)债权人对交付或者偿还收益的请求权,以及债务人对偿还费用的请求权,亦同。

第二节债权人的迟延

第293条【受领迟延】

债权人不受领已对他提出的给付的,负迟延责任。

第294条【实际提出给付】

应依债务本旨向债权人实际提出给付。

第295条【口头提出给付】

如果债权人已向债务人表示不受领给付,或者给付需要债权人的协助行为时,特别是债权人应领取债务标的物时,债务人只需口头提出给付即可。给付与向债权人发出需要其协助行为的催告具有同等效力。

第296条【多余的提出给付】

对债权人应实施的行为是按日历规定时间的,在债权人及时行为时,只需提出给付即可。

行为应预先通知,且行为时间为自通知之时起按日历计算的方式加以确定的,亦同。

第297条【债务人无给付能力】

债务人在提出给付之时或者在第296条的情形下,为债权人的行为规定的时间内无给付能力的,债权人不负迟延责任。

第298条【同时给付】

债务人仅在债权人履行对待给付时始负给付义务的,债权人虽为受领给付作了准备,但不提供债务人要求的对待给付时,债权人负迟延责任。

第299条【暂时不能受领】

未规定给付时间或者债务人有权在规定时间之前履行给付的,债权人不因暂时不能受领提出的给付而负迟延责任,但债务人已在事前适当时间对债权人预告给付的除外。

第300条【债权人迟延的效力;责任的减轻;危险负担的转移】

(1)在债权人迟延期间,债务人仅就故意和重大过失负责。

(2)仅对按种类确定的物负担债务的,在债权人因不受领提出的物而负迟延责任时,危险负担移转于债权人。

第301条【不支付利息】

在债权人迟延期间,债务人对生息的金钱债务不支付利息。

第302条【收益】

债务人应交付或者偿还标的物的收益的,在债权人迟延期间,债务人的义务仅限于其已获得的收益。

第303条【放弃占有权】

债务人对交付土地或者已注册的船舶或者建造中的船舶负有义务的,当债权人迟延时,债务人可以放弃占有。放弃必须预先通知债权人,但不能通知的除外。

第304条【额外费用的偿还】

在债权人迟延的情况下,债务人可以要求偿还因提出给付无结果以及保管和保存债务标的物而额外支出的费用。

第二章因合同而产生的债的关系

第一节合同的成立和内容

第305条【成立】

根据法律行为成立债的关系以及变更债的的内容的,需有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合同,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306条【不能的给付】

以不能的给付为标的的合同无效。

第307条【消极利益】

(1)在订立以不能的给付为标的的合同时,明知或者可知其给付为不能的一方当事人,对因相信合同有效而受损害的另一方当事人负损害赔偿义务,但赔偿额不得超过另一方当事人在合同有效时享有的利益的金额。另一方当事人明知或者可知其不能的,不发生赔偿义务。

(2)如果给付只是部分不能,且合同就其他可能部分仍为有效,或者依选择而定的数项给付中有一项不能的,准用上述规定。

第308条【暂时不能】

(1)如果可以消除给付不能的情形,且合同也是在能够给付的情况下订立的,则给付不能不影响合同的效力。

(2)附推迟生效条件或者规定有始期的合同,在条件成就或者期限届满前已消除给付不能的情况下,合同仍为有效。

第309条【违法合同】

合同违反法律禁止规定的,准用第307条,第308条的规定。

第310条【关于转让将来财产的合同】

当事人一方以转让其将来的财产或者其将来财产的一部分,或者对其设定用益权的合同无效。

第311条【关于转让现有财产的合同】

当事人一方以转让其现有财产或者其现有财产的一部分,或者对其设定用益权为义务的合同,需经公证人公证。

第312条【关于仍在世的第三人的遗产的合同】

(1)关于仍在世的第三人的遗产订立的合同无效。关于仍在世的第三人遗产中的义务部分或者遗赠订立的合同,亦同。

(2)上述规定不适用于将来的法定继承人之间关于法定继承部分或者继承人中一人的义务部分订立的合同。这类合同需经公证人公证。

第313条【关于让与或者取得土地所有权的合同】

当事人一方以转让或者受让土地所有权为义务的合同,需经公证人公证。未遵守上述形式订立的合同,在完成转让和登记入土地登记簿后,其全部内容为有效。

第314条【扩及于从物】

对物的让与或者设定权利负有义务的人,在发生疑问时,其义务也扩及于物的从物。

第315条【由当事人一方确定给付】

(1)给付应由订立合同的一方当事人确定的,在发生疑问时应认定,应按公平裁量的方法加以确定。

(2)前款确定应以意思表示向另一方当事人为之。

(3)如果应依公平裁量的方法加以确定,那么仅在该项确定符合公平原则时,始对另一方当事人有约束力。确定不符合公平原则时,由法院判决加以确定。确定迟延的,亦同。

第316条【确定对待给付】

在约定对待给付的合同中未确定对待给付的范围的,在发生疑问时,确定权属于可以要求对待给付的一方当事人。

第317条【由第三人确定给付】

(1)应由第三人确定给付的,在发生疑问时应认定,应按公平裁量的方法加以确定。

(2)应由数个第三人确定给付的,在发生疑问时,需经全体一致同意;应确定一宗金额的,如果确定的金额有不同,以其平均额为标准。

第318条【确定的撤销权】

(1)由第三人确定的给付,应向订立合同的一方当事人以意思表示为之。

(2)因错误、受胁迫或者受欺诈而作出的确定,只有合同当事人有撤销权;撤销权的相对人为另一方当事人。撤销权人一经知悉撤销原因后,应立即行使撤销权。撤销权自作出确定后经三十年不行使而消灭。

第319条【确定的无效;法院确定】

(1)应由第三人按公平裁量确定给付的,如果其确定显失公平,对合同双方当事人均无约束力。在这种情况下,由法院判决加以确定;第三人不能或者不愿或者怠于确定的,亦同。

(2)应由第三人随意确定的,当第三人不能或者不愿或者怠于确定时,合同无效。

第二节双务合同

第320条【合同不履行的抗辩】

(1)因双务合同而负有义务的人,在另一方当事人履行对待给付之前,可以拒绝履行自己的给付,但自己负有先行给付义务的除外。应向数人履行给付的人,在未履行全部对待

给付之前,对于对方各个当事人应受领的给付部分可以拒绝履行。第273条第3款的规定不予适用。

(2)另一方当事人已履行部分给付的,根据情况,特别是因迟延部分无足轻重时,当事人一方如果拒绝履行对待给付有违诚实信用原则的,即不得拒绝给付。

第321条【财产减少】

根据双务合同负有先行给付义务的人,如果另一方当事人的财产于订立合同之后明显减少,致有妨碍对待给付请求权的行使之虞时,在另一方当事人未履行对待给付或者提出担保之前,可以拒绝履行自己的给付。

第322条【判决同时履行】

(1)当事人一方因双务合同为自己应受领的给付提起诉讼时,另一方当事人主张在履行对待给付之前拒绝履行自己的给付的权利的,其主张仅有使法院判决对方当事人履行同时给付的效力。

(2)起诉的一方应先行给付的,在另一方迟延受领时,可以诉请在受领对待给付之后,始履行自己的给付。

(3)第274条第2款的规定适用于强制执行。

第323条【不可归责的不能】

(1)双务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因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事由,致自己不能履行应履行的给付的,即丧失自己对对待给付的请求权;只是部分不能的,应根据第472条,第473条的规定减少对待给付。

(2)另一方当事人根据第281条的规定要求偿还替代债务的损害赔偿或者让与损害赔偿请求权时,仍负对待给付的义务;但损害赔偿或者赔偿请求权的价值低于债务给付的价值时,应根据第472条,第473条的规定减少对待给付。

(3)对根据上述规定不必履行的对待给付已履行的,可以根据关于返还不当得利的规定要求返还。

第324条【应归责于债权人的不能】

(1)一方当事人因可归责于另一方当事人的事由,致不能履行由双务合同产生的自己应履行的给付时,仍保留其对待给付请求权。但因其免除对待给付所节省的或者因其劳力移作他用而取得的,或者出于恶意怠于取得的利益,必须予以扣除。

(2)一方当事人因不可归责于自己的事由,在另一方当事人受领迟延时,发生不能履行自己应履行的给付时,亦同。

第325条【应归责于债务人的不能】

(1)一方当事人因可归责于自己的事由,致不能履行由双务合同产生的自己应履行的给付时,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因不履行而要求损害赔偿或者解除合同。在部分不能履行时,如果合同的部分履行对另一方当事人无利益,另一方当事人可以根据第280条第2款的规定,以全部债务的不履行而要求损害赔偿或者解除合同。另一方当事人也可以主张第323条的情形中规定的权利,而不行使损害赔偿请求权或者解除合同。

(2)在第283条规定的情形下,期限届满前不履行给付或者在期限内部分不履行的,亦同。

第326条【迟延;规定期限并附有拒绝警告】

(1)一方当事人对于由双务合同产生的自己应履行的给付有迟延时,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为其规定一个适当的履行期限,并声明,逾期将拒绝受领给付。期限届满后,如果一方当事人未及时给付,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因不履行而要求损害赔偿或者解除合同;其履行请求权即归消灭。期限届满前部分给付未履行时,准用第325条第1款第2句的规定。

(2)合同迟延履行对另一方当事人无利益的,另一方无需规定期限即享有本条第1款

规定的权利。

第327条【法定解除权的规定】

对第325条,第326条规定的解除权,准用第346条至第356条关于合同解除权的规定。因不可归责于另一方当事人的事由致解除合同时,另一方当事人仅根据关于返还不当得利的规定负责。

第三节向第三人履行给付的约定

第328条【有利于第三人的合同】

(1)当事人可以合同约定向第三人履行给付,并具有使第三人直接要求给付的权利的效力。

(2)在没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根据情况,特别是应根据合同目的,确定第三人是否取得权利,第三人权利是否立即或者仅在一定条件下产生,订立合同的当事人是否保留权限,可以不经第三人的同意而撤销或者变更其权利。

第329条【对承担履行的解释规定】

一方当事人在合同中承担向另一方的债权人清偿的义务,但未承担其债务,在发生疑问时,不得认定债权人已直接取得向该第三人要求清偿的权利。

第330条【对人寿保险合同或者终身定期金合同的解释规定】

人寿保险合同或者终身定期金合同订明向第三人给付保险金或者终身定期金的,在发生疑问时应认定,第三人直接取得要求给付的权利。在无偿赠与时,指定由受赠人向第三人履行给付的,或者在接受财产或者物件时,约定由接受人向第三人履行一项以补偿为目的的给付时,亦同。

第331条【死亡后给付】

(1)如果应在受约人死亡后向第三人履行给付,在发生疑问时,第三人在受约人死亡时即取得要求给付的权利。

(2)如果受约人在第三人出生前死亡,那么只有在已保留撤销或者变更约定的权利的情况下,始得撤销或者变更对第三人履行给付的约定。

第332条【在有保留时因死因处分而变更】

受约人保留不经立约人同意即以他人替代合同中指定的第三人的权利的,在发生疑问时,得以死因处分进行。

第333条【第三人拒绝享受权利】

第三人向立约人表示拒绝享有因合同而取得的权利时,视为自始未取得该权利。

第334条【债务人对第三人的抗辩】

立约人可以合同所产生的一切抗辩对抗第三人。

第335条【受约人的要求权】

如果第三人享有给付请求权,那么在不能认定订立合同的双方当事人有其他意思的情况下,受约人可以要求向第三人履行给付。

第四节定金,违约金

第326条【定金的解释】

(1)在订立合同时,如以某物作为定金,此物视为合同成立的标志。

(2)在发生疑问时,定金不视为解约金。

第337条【定金作为给付的一部分或者返还】

(1)在发生疑问时,定金应计入付定金人所负担的给付中;如不能计入,则应在合同履行时予以返还。

(2)合同被撤销时,定金应予返还。

第338条【在可归责的给付不能时的定金】

因可归责于付定金人的事由,致其负担的给付不能时,或者付定金人对合同的撤销负有责任时,受定金人有权保留定金。受定金人因合同不履行要求损害赔偿的,在发生疑问时,定金应计入赔偿金额中;如不能计入,则在给付损害赔偿时,定金应予返还。

第339条【罚付违约金】

如果债务人与债权人约定,在债务人不能履行或者不能以适当方式履行债务时,须支付一定金额作为违约金,那么在债务人迟延时,罚其支付违约金。以不作为为给付标的的,在有违反行为时,罚付违约金。

第340条【不履行时的约定违约金】

(1)如果债务人约定,在其不履行债务时,须支付违约金,债权人可以要求支付违约金代替履行。债权人向债务人声明要求支付违约金的,其履行请求权即告消灭。

(2)债权人因不履行而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时,可以要求以已取得的违约金代替最低数额的损害赔偿。不排除主张其他损害。

第341条【不适当履行时的约定违约金】

(1)如果债务人约定,在不以适当方式履行,特别是不按规定期限履行其债务时,须支付违约金,债权人除要求履行外,并可以要求支付违约金。

(2)债权人因不以适当方式履行给付而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时,适用第340条第2款的规定。

(3)债权人已受领给付的,仅在受领时保留要求支付违约金的权利时,始得要求支付违约金。

第342条【不以金钱支付违约金】

约定以支付金钱之外的其他给付作为违约金时,适用第339条至第341条的规定,债权人要求支付违约金的,其损害赔偿请求权即告消灭。

第343条【减少违约金】

(1)处罚的违约金过高的,经债务人申请,可以判决减至适当的金额。在对违约金是否适当作判决时,应考虑债权人的一切合法利益,而不只是考虑财产上的利益。已支付违约金的,不得再要求减少。

(2)除第339条,第342条规定的情况外,对作为或者不作为约定支付违约金的,亦同。

第344条【无效的约定违约金】

如果法律宣告约定的违约金无效时,即使双方当事人明知其约定无效,关于不履行此约定而应支付违约金的协议仍无效。

第345条【举证责任】

债务人因已履行其债务而对处罚违约金有争议时,除以不作为为给付标的之外,债务人应证明其已履行。

第五节解除合同

第346条【解除的效力】

在合同中,一方当事人保留解除权的,在解除合同时,当事人双方互负返还其已受领的给付的义务。对已提供的劳务以及出让物的使用的,应偿还其价值,或者当合同规定以金钱为对待给付时,应以金钱支付。

第347条【返还的责任】

因物的毁损、灭失或者其他事由致不能返还而产生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在解除合同时,从受领给付开始,根据所有权之诉发生诉讼拘束时起所有权人与占有人之间的关系的规定加以确定。对返还或者偿还收益的请求权,以及偿还所支付的费用的请求权,亦同。所受领的为金钱的,自受领之时起计息。

第348条【同时履行】

双方当事人应同时履行因解除合同而产生的义务。于此准用第320条,第322条的规定。

第349【解除的表示】

解除合同,应以意思表示向另一方当事人为之。

第350条【意外灭失】

解除权不因解除权人已受领的标的物意外灭失而消灭。

第351条【可归责的灭失】

解除权人因可归责于自己的事由至所受领的标的物严重毁损、灭失或者其他事由不能返还时,解除权消灭。标的物重要部分的灭失与物的严重毁损相同。根据第278条的规定,他人的过失应归责于解除权人的,与解除权人自己的过失相同。

第352条【加工或者改造】

解除权人因加工或者改造所受领的物使其变为其他种类的物时,解除权消灭。

第353条【出让或者负担】

(1)解除权人出让其所受领的标的物或者标的物的重要部分,或者对其所受领的标的物或者标的物的重要部分设定第三人的权利的,如果对因此处分而得到该标的物的人有第351条或者第352条规定的条件时,解除权消灭。

(2)以强制执行或者假扣押的方式,或者由破产管理人所进行的处分,与解除权人的处分相同。

第354条【迟延;规定返还期限】

如果解除权人迟延返还其所受领的标的物或者标的物的重要部分,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为解除权人规定一个适当期限,并声明,逾期将拒绝受领返还。期限届满前未返还的,解除无效。

第355条【期限届满后解除权的消灭】

对行使解除权未约定期限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对解除权人规定一个行使解除权的适当期限。期限届满前未声明解除的,解除权消灭。

第356条【解除权不可分】

合同一方或者另一方当事人为数人时,只能由其全体或者对其全体行使解除权。解除权对解除权人之一消灭时,对其他解除权人亦随之消灭。

第357条【因不履行而解除】

一方当事人在另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其债务的情况下保留解除权的,如果另一方当事人能以抵销而免除其债务,并在解除后立即表示抵销时,解除无效。

第358条【举证责任】

一方当事人在另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其债务的情况下保留解除权,而另一方当事人以已经履行债务为理由,对许可宣告解除有争议时,除以不作为为给付标的之外,应由另一方当事人证明其债务已经履行。

第359条【以支付解约金解除合同】

解除合同以支付解约金为条件的,如果未在解除合同的意思表示之前或者当时支付解约金,而另一方当事人以此为理由立即表示拒绝此意思表示时,解除无效。但在拒绝后立即支付解约金的,解约的意思表示仍为有效。

第360条【附带丧失权利条款】

在订立合同时,如果附有保留约定,在债务人不履行其债务时应丧失其由合同产生的权利,那么在这种情况发生时,债权人有权解除合同。

第361条【定期行为的解除权】

在双务合同中约定,一方当事人应准确地在某一确定时间或者某一确定期间内履行给付的,在发生疑问时应认定,如果不在规定时间或者规定期间内履行给付,另一方当事人有权解除合同。

第三章债的关系的消灭

第一节履行

第362条【因给付而消灭】

(1)一经向债权人履行债务给付,债的关系即告消灭。

(2)以履行为目的向第三人给付时,适用第185条的规定。

第363条【以受领作为履行时的举证责任】

债权人对于向其履行所提出的给付已作为履行而受领的,如果债权人以该项给付与债务给付不符或者给付不完全为理由,不愿将此种给付视为履行时,债务人负举证责任。

第364条【受领代替履行】

(1)债权人一经受领他种给付以代替履行债务给付时,债的关系即告消灭。

(2)债务人以向债权人履行为目的,向债权人承担新债务的,在发生疑问时应认定,债务人承担此债务以代替履行。

第365条【代物清偿时的担保】

以物、对第三人的债权或者其他权利代替履行时,债务人对权利或者物负有与出卖人相同的瑕疵担保责任。

第366条【数项债务时债务的抵充】

(1)债务人对债权人因数个债的关系而负有应为相同种类的给付义务,而债务人所提出的给付不足清偿全部债务时,应清偿债务人于给付时指定的债务。

(2)债务人未指定时,以债务于已到期者尽先清偿;几项债务同时到期的,以对债权人担保最少的债务尽先清偿;担保相等的,以债务人负担较重者尽先清偿;负担相同的,以时间最早的债务尽先清偿;时间相同的,各按比例清偿其一部分。

第367条【利息和费用的抵充】

(1)债务人除主债务之外尚应支付利息和费用的,当其所提出的给付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时,应先抵充费用,其次抵充利息,取后抵充主债务。

(2)债务人指定抵充其他债务时,债权人可以拒绝受领。

第368条【收据】

经债务人要求,债权人对受领的给付应开具书面受领证书(收据)。债务人如果因法律上的利益需要以其他方式开具时,可以要求按该方式开具。

第369条【开具收据的费用】

(1)债务人应负担开具收据的费用,但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另有其他约定的除外。

(2)因债权转让或者继承,由数人代替原始债权人时,增加的费用由债权人负担。

第370条【向收据持有人履行给付】

如果给付人所知的情况不违背对其为有权的认定,收据持有人视为已被授权受领给付。

第371条【债务证书的返还】

对债权出具有债务证书的,债务人除要求开具收据外,还可以要求返还债务证书。如果债权人坚持说无法返还,债务人可以要求出具证明债务已消灭的、经公证机构认证的证书。

第二节提存

第372条【条件】

债权人迟延受领时,债务人可以在指定的公共提存所为债权人提存金钱、有价证券和其他证券以及贵重物品。因债权人本身的其他原因,或者非因过失而不能确知谁是债权人,致

债务人不能或者无把握履行其债务的,亦同。

第373条【同时给付】

如果债务人仅在债权人给付后始负有给付义务时,债务人可以使债权人受领提存物的权利取决于其是否履行对待给付。

第374条【提存地点;通知义务】

(1)提存应在给付地的提存所进行;债务人在另一机构进行提存的,对债权人因此而产生的损害负有赔偿责任。

(2)债务人应立即将提存通知债权人;债务人怠于通知的,应负损害赔偿义务。不能通知的,可以不通知。

第375条【邮寄送达的溯及力】

提存物以邮寄送达提存所的,提存的效力溯及该物交付邮局之时。

第376条【取回权】

(1)债务人有取回提存物的权利。

(2)有下列情形时,不得取回:

1、债务人向提存所表示放弃取回权;

2、债权人向提存所表示受领;

3、向提存所出示一份在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已宣告提存是合法的确定判决。

第377条【取回权不得扣押】

(1)取回权不得扣押。

(2)对债务人的财产已开始破产程序时,在破产程序进行过程中,债务人也不得行使取回权。

第378条【取回权消灭时提存的效力】

提存物的取回权消灭时,与在提存时向债权人履行给付一样,债务人因提存而免除其债务。

第379条【取回权未消灭时提存的效力】

(1)提存物的取回权未消灭时,债务人可以要求债权人就提存物取得清偿。

(2)物在提存期间,由债权人承担其风险,而债务人不负支付利息或者赔偿其未收取的收益的义务。

(3)债务人取回提存物的,视为未提存。

第380条【受领权证明】

如果根据适用于提存所的规定,有必要或者需要由债务人以意思表示明确承认债权人的受领权时,债权人可以在未提存时有权向债务人要求履行给付的相同的条件下,要求债务人作出该意思表示。

第381条【提存的费用】

只要债务人不取回提存物,提存的费用就由债权人负担。

第382条【债权人权利的消灭】

如果债权人事先未向提存所申报,债权人对提存款项的权利自收到提存通知后经三十年消灭;债务人即使已放弃取回权,仍有权取回。

第383条【不适宜于提存的物的拍卖】

(1)如果债务为不适宜于提存的动产,那么在债权人迟延时,债务人可以在清偿地将该物拍卖而提存其价金。在第372条第2句规定的情况下,物有腐败之虞或者其保存费用过高的,亦同。

(2)如果预期在给付地拍卖不能取得适当结果时,可以在其他适当地点拍卖该物。

(3)拍卖应由拍卖地指定的法院执达员,或者有拍卖权限的其他官员,或者官方雇佣

的拍卖人主持公开进行(公开拍卖)。拍卖时间和地点以及物的一般情况应予公告。

(4)本条第1款至第3款的规定不适用于注册的船舶和建造中的船舶。

第384条【拍卖预告】

(1)拍卖应向债权人预告后始允许进行;如果物有腐败之虞,或者迟延拍卖有灭失危险时,可以不进行预告。

(2)债务人应立即将拍卖通知债权人;债务人怠于通知的,应负损害赔偿责任。

(3)不能预告或者通知的,可以不预告或者通知。

第385条【任意出卖】

物有交易所价格或者市价的,债务人可以任意由官方授权为此种出卖的商业经纪人,或者授权为公开拍卖的人按时价出卖。

第386条【拍卖费用】

拍卖费用或者根据第385条的规定而进行的出卖的费用由债权人负担,但债务人取回提存价金的除外。

第三节抵销

第387条【条件】

二人互负债务,而其给付标的物的种类相同,在当事人双方均要求履行已到期的给付,并履行其负担的给付时,当事人双方均可以其债务与另一方当事人的债务互相抵销。

第388条【抵销的意思表示】

抵销应以意思表示向另一方当事人为之。抵销的意思表示附有条件或者期限的,无效。

第389条【抵销的效力】

在双方债权能够相互抵销的情况下,抵销具有使双方债权在双方债权适合于相互抵销处理的当时视为已消灭的效力。

第390条【附有抗辩权的债权不得抵销】

对向其提出抗辩的债权,不得抵销。因超过时效而失效的债权,在其未因失效因而能与另一项债权相互抵销时,也可以进行抵销。

第391条【给付地不同时的抵销】

(1)即使双方债权人给付地或者交付地不同,也可以进行抵销。但进行抵销的一方当事人应赔偿另一方当事人因抵销而不能在原定地点受领或者履行给付所产生的损害。

(2)双方约定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履行给付的,在发生疑问时应认定,此种债权不得与约定另一给付地的债权相互抵销。

第392条【对被扣押债权的抵销】

债务人在债权人的债权被扣押后始对债权人取得一份债权,或者债务人虽在扣押之前取得债权,但此债权是在扣押后,而且是在被扣押的债权之后到期,则债务人不得以此种债权与被扣押的债权相互抵销。

第393条【因侵权行为产生的债权不得抵销】

因故意侵权行为而产生的债权,不得抵销。

第394条【禁止扣押的债权不得抵销】

对于禁止扣押的债权,不得与之抵销。但从疾病保险储备金、救济基金或者治丧费中,特别是从矿工社会保险机构及矿工联合会金库中领取的款项,可以与应缴的费用相互抵销。

第395条【与公法债权的抵销】

对帝国和邦的债权以及对乡镇或者其他地方团体的债权,仅在抵销人应履行的给付和应得到清偿的债权在同一金库为给付时,始准许抵销。

第396条【多项债权】

(1)当事人一方或者另一方有多项适合于抵销的债权时,进行抵销的一方当事人可以

指定应相互抵销的债权。未指定而声明抵销或者另一方当事人立即提出异议时,准用第366条第2款的规定。

(2)进行抵销的一方当事人除主给付之外,尚应对另一方当事人支付利息和费用的,准用第367条的规定。

第四节免除

第397条【免除合同;承认债务不存在】

(1)债权人根据合同免除债务人的债务的,债的关系消灭。

(2)债权人根据与债务人订立的合同承认债的关系不存在的,亦同。

第四章债权的转让

第398条【让与】

债权人可以通过与第三人订立合同,将债权转让于第三人(让与)。合同一经订立,新债权人即取代原债权人的地位。

第399条【变更内容或者有协议时不得让与】

非经变更其内容便不能对原债权人之外的第三人履行给付,或者因与债务人约定不得让与的债权,不得让与。

第400条【从权利和优先权的移转】

禁止扣押的债权,不得让与。

第401条【质权和担保权的转让】

(1)债权一经让与,其抵押权、船舶抵押权或者质权,以及由一项向上述权利提供担保所产生的权利,一并移转于新债权人。

(2)在强制执行或者破产的情况下,新债权人可以主张附属于债权的优先权。

第402条【告知义务;交付证书】

原债权人有义务告知新债权人有关主张该债权所必需的一切情况,并将其所占有的证明债权的文件交付于新债权人。

第403条【证明义务】

经新债权人要求,原债权人应制作有关让与的公证机构认证书。其费用由新债权人负担并预付之。

第404条【债务人的抗辩】

债务人在债权让与的当时所能对抗原债权人的抗辩,均可以之对抗新债权人。

第405条【出示证书后让与】

债务人已制作债务证书的,在出示该证书始得让与债权时,债务人不得对新债权人主张债的关系的缔结或者债的关系的承认是虚假的,或者主张与原债权人有不得让与债权的约定,但新债权人明知或者可知债权让与事实的除外。

第406条【向新债权人抵销】

债务人也可以对原债权人享有的债权向新债权人主张抵销,但在债务人向原债权人取得债权的当时已知债权让与事实,或者债务人取得的债权在其知悉债权让与事实之后,而且取得的债权又在让与的债权之后到期的除外。

第407条【向原债权人给付】

(1)对于债务人在债权让与后向原债权人所履行的给付,以及债权让与后,债务人与原债权人之间关于债权所采取的一切法律行为,新债权人均应予以承受,但债务人在履行给付或者实施法律行为时明知债权让与事实的除外。

(2)债权让与后,在债务人与原债权人之间悬而未决的诉讼中作出确定判决的,新债权人必须承受判决的效力,但债务人在发生诉讼拘束的当时明知让与事实的除外。

第408条【多次让与】

(1)原债权人将已经让与的债权再次让与第三人的,当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给付,或者当债务人与第三人之间发生法律行为,或者有悬而未决的诉讼时,为了债务人的利益,对前受让人准用第407条的规定。

(2)已让与的债权经法院裁定让与第三人的,或者原债权人向第三人承认,已让与的债权因法律规定转让给第三人的,亦同。

第409条【让与通知】

(1)债权人已将债权让与通知债务人的,即使尚未让与或者让与尚未生效,债权人仍须对债务人承受其已通知让与的效力。债权人已为让与证书中指名的新债权人制作让与证书,新债权人也已向债务人出示该证书的,视为与让与通知有相同效力。

(2)通知仅在得到指名为新债权人的同意后,始得撤回。

第410条【交付让与证书】

(1)仅在原债权人向债务人交付有关让与的证书后,债务人始对新债权人负有给付义务。新债权人未出示上述证书而发出通知或者催告,而债务人以此为理由立即拒绝时,其通知或者催告无效。

(2)原债权人已将让与事实书面通知债务人的,不适用上述规定。

第411条【薪俸的让与】

军人、官员、僧侣或者公立学校的教师让与其薪俸、侯补薪水、退休金的可转让部分时,应出示原债权人制作的有关让与事实的公证机构认证书或者官方认证书,通知付款的金库。在通知前,视为金库不知其有让与事实。

第412条【法定的债权移转】

根据法律规定转让债权的,准用第399条至第404条,第406条至第410条的规定。

第413条【其他权利的转让】

关于其他权利的转让,准用关于债权转让的规定,但法律另有其他规定的除外。

第五章债务的承担

第414条【债权人与承担人之间的合同】

债务可以通过由第三人与债权人订立合同,由第三人代替原债务人的方式来承担。

第415条【债务人与承担人之间的合同;债权人的承认】

(1)第三人与债务人约定承担债务的,其效力取决于债权人承认与否。仅在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债务承担通知债权人后,债权人始得承认。债权人承认之前,合同双方当事人可以变更或者撤销合同。

(2)如果拒绝承认,视为未发生债务承担。债务人或者第三人规定期限要求债权人表示承认的,则只能在期限届满前表示承认;未表示的,视为拒绝承认。

(3)债权人未明确给予承认的,在发生疑问时,承担人对债务人负有向债权人及时清偿的义务。债权人拒绝承认的,亦同。

第416条【抵押债务的承担】

(1)土地受让人与出让人就承担出让人在土地上设有抵押权的债务订立合同时,债权人仅在出让人将承担债务的事实通知债权人时,始得承认债务的承担。自收到通知之时起六个月后,如果债权人事先未向出让人表示拒绝承认,视为已承认;第415条第2款第2句的规定不予适用。

(2)当受让人作为所有权人在土地登记簿上登记后,出让人始得发出通知。通知须采用书面形式,并指出,如果债权人未在六个月内表示拒绝,承担人将替代原债务人。

第417条【承担人的抗辩权】

(1)原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因法律关系所能对抗债权人的抗辩权,承担人可以之对抗

债权人。承担人不得以属于原债务人的债权进行抵销。

(2)承担人不得因其承担债务所产生的与原债务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对抗债权人。

第418条【担保权与质权的消灭】

(1)为债权设定的担保权和质权,因债务的承担而消灭。为债权设定抵押权或者船舶抵押权的,与债权人放弃抵押权或者船舶抵押权相同。保证人或者承担债务的当时担保标的的所有权人对此表示同意的,不适用上述规定。

(2)在对承担人的财产进行的破产程序中,不得主张在破产情况下附属于债权的优先权。

第419条(已废除)

第六章多个债务人和债权人

第420条【可分的给付】

数人负担同一可分的给付,或者数人有权要求同一可分的给付的,在发生疑问时,各债务人平均负担一部分义务,或者债权人平均享有一部分权利。

第421条【连带债务人】

数人以各负全部给付的方式负担同一给付,而债权人仅有权要求一次给付的(连带债务人),债权人可以任意对每一债务人要求全部或者部分给付。在未履行全部给付前,全体债务人仍负其责任。

第422条【履行的效力】

(1)连带债务人中一人履行债务的,对其他债务人发生同样效力。对于代物清偿、提存和抵销,亦同。

(2)连带债务人中一人所享有的债权,其他债务人不得以之进行抵销。

第423条【免除的效力】

债权人与连带债务人中一人协议免除的,如果合同双方当事人有使全部债的关系消灭的意思,对其他债务人发生同样效力。

第424条【债权人迟延的效力】

债权人对连带债务人中一人有迟延时,对其他债务人亦生效力。

第425条【其他事实的效力】

(1)除债的关系另有其他约定外,第422条至第424条所列举的事实之外的事由,其利益或不利益仅对其特定的连带债务人本人有效。

(2)上述规定特别适用于对连带债务人中一人的告知、迟延、过失、本人的给付不能、时效、时效的中断或者中止、债权与债务的混同以及确定判决等。

第426条【连带债务人的分担义务】

(1)除另有其他规定外,连带债务人在相互关系中负相等的义务。连带债务人中一人不能偿还其所分担的款项时,其不能偿还部分由其他负有分担义务的债务人负担。

(2)如果连带债务人中一人对债权人清偿,并且可以从其他债务人处要求分担时,债权人对其他债务人的债权即移转于该债权人。上述转让不利于债权人的,不得主张。

第427条【共同合同义务】

数人因合同而对同一可分给付负有共同义务的,在发生疑问时,应作为连带债务人负责。

第428条【连带债权人】

如果数人以各得要求履行全部给付的方式有权要求同一给付,而债务人只有义务履行一次给付的(连带债权人),债务人可以任意向任一债权人履行给付。债权人中的一人已提起给付之诉的,亦同。

第429条【变更的效力】

(1)连带债权人中一人有迟延时,对其他债权人亦发生效力。

(2)连带债权人中一人的债权与债务发生混同时,其他债权人对债务人的权利消灭。

(3)此外,准用第422条,第423条,第425条的规定。特别是连带债权人中一人的债权移转于第三人时,其他债权人的权利不受影响。

第430条【连带债权人的分受义务】

除另有其他规定外,连带债权人在相互关系中有权平均分受其利益。

第431条【不可分给付的数个债务人】

数人负同一不可分给付时,应作为连带债务人负责。

第432条【同一不可分给付的数个债权人】

(1)数人可以要求履行同一不可分给付时,只要他们不是连带债权人,债务人可以对全体债权人共同履行给付,而各债权人也仅得为全体债权人要求给付。各债权人可以要求债务人为全体债权人提存债的标的物,或者当债的标的物不适合提存时,将标的物提交给法院选定的保管人。

(2)此外,仅对债权人中一人本人发生的事由,其利益或者不利益对其他债权人不生效力。

第七章各个债的关系

第一节买卖,互易

第一小节一般规定

第433条【出卖人和买受人的基本义务】

(1)根据买卖合同,物的出卖人负有向买受人支付其物,并使其取得该物的所有权的义务。权利的出卖人负有使买受人取得该权利的义务,如果因该权利而有权占有一定主物时,亦负交付其物的义务。

(2)买受人负有向出卖人支付约定的价金并受领买卖物的义务。

第434条【权利的瑕疵担保】

出卖人负有使买受人取得买卖标的物而第三人不得对买受人主张任何权利的义务。

第435条【土地的权利瑕疵】

(1)土地或者土地上的权利的出卖人,对于已在土地登记簿上登记而尚未成立的、在成立时会妨害买受人取得权利的权利,应自己负担费用予以注销。

(2)出卖已注册的船舶、建造中的船舶或者船舶抵押权时,对于已在船舶登记簿中登记的权利,亦同。

第436条【土地上的公共负担】

土地的出卖人对于不适合于在土地登记簿中登记的公共税赋和其他公共负担,不负免征的担保责任。

第437条【权利买卖时的担保】

(1)债权或者其他权利的出卖人应担保其债权或者这些权利在法律上确实存在。

(2)有价证券的出卖人亦应担保其有价证券未因公示催告宣告为无效。

第438条【对支付能力的担保】

债权的出卖人对债务人无支付能力负担保责任的,在发生疑问时,该责任仅限于债权让与的当时债务人的支付能力。

第439条【买受人知悉权利瑕疵】

(1)债权的买受人在买卖成立时明知权利有瑕疵的,出卖人对此权利瑕疵不负责任。

(2)即使买受人明知标的物上设定有抵押权、土地债务、定期金债务、船舶抵押权或者质权等负担的,出卖人亦负有排除此类负担的义务。对于保全设定这些权利的请求权的预告登记,亦同。

第440条【买受人的权利】

(1)出卖人不履行第433条至第437条,第439条规定的义务时,买受人的权利根据第320条至第327条的规定加以确定。

(2)动产已经出卖并以转让所有权为目的移交于买受人的,只有在买受人考虑第三人的权利而将物交付于第三人,或者将物返还出卖人,或者该物已灭失的情况下,买受人出于对该物享有占有权的第三人的权利的考虑,始得因出卖人不履行而要求损害赔偿。

(3)第三人继承买受人或者买受人继承第三人的,或者买受人以其他方式取得第三人权利的,或者向第三人清偿的,视同将物交付于第三人。

(4)买受人对他人享有交付请求权的,只需以请求权的让与代替返还即可。

第441条【买受人的其他权利】

第440条第2款至第4款的规定亦适用于在有占有权的动产上设定的权利。

第442条【权利瑕疵的举证责任】

出卖人对买受人主张的权利瑕疵有争议时,应由买受人证明其瑕疵。

第443条【约定免除担保】

以协议免除或者限制出卖人根据第433条至第437条,第439条至第442条的规定对权利瑕疵所负担保义务的,在出卖人故意隐瞒其瑕疵时,该协议无效。

第444条【告知义务】

出卖人有义务向买受人告知有关出卖标的物的法律关系的必要情况,特别是对出卖的土地应告知有关四至界限、特权和负担的必要情况,并向买受人提供其所掌握的、用于证明权利的证书。此种证明的内容涉及其他事务时,出卖人仅负提供经过公证机构认证的副本的义务。

第445条【准买卖合同】

对标的物的有偿出让或者设定负担的其他合同,准用第433条至第444条的规定。

第446条【风险转移;收益;负担】

(1)买卖标的物一经交付,物的意外灭失或者意外毁损的风险即移转于买受人。自交付之时起,物的收益归属于买受人,物的负担由买受人承担。

(2)土地或者注册的船舶或者建造中的船舶的买受人,在交付前已在土地登记簿、船舶登记簿或者造船厂登记簿中登记为所有权人的,前款规定的效力自登记时起生效。

第447条【送交买卖的风险转移】

(1)经买受人要求,出卖人将买卖标的物送交至履行地以外的其他地点的,自出卖人交付其标的物于货运公司、货运人或者其他指定的运送人或者机构时起,标的物的风险责任移转于买受人。

(2)买受人对送交方式有特别指示而出卖人无紧急原因违背其指示的,出卖人应对买受人负责赔偿因此而产生的损害。

第448条【交付的费用】

(1)交付买卖标的物所支出的费用,特别是度量衡费用由出卖人负担;受让标的物的费用,以及将标的物送交履行地以外其他地点的费用,由买受人负担。

(2)买卖权利时,设定或转让权利的费用,由出卖人负担。

第449条【在土地登记簿和船舶登记簿中登记的费用】

(1)土地的买受人应负担让与和登记的费用;土地上存在的权利的买受人应负担将权利的设定或者转让在土地登记簿中作必要登记所支出的费用,以及在登记时所作必要说明的费用。在这两种情况下,买受人也应负担证书的费用。

(2)注册的船舶或者造船厂的买受人应负担所有权转让登记费用。注册的船舶或者造船厂的权利的买受人应负担将权利的设定或者转让在船舶登记簿或者造船厂登记簿中作必要的登记所支出的费用,以及在登记时所作必要说明的费用。

第450条【偿还费用】

(1)标的物在交付前其风险责任已移转于买受人的,出卖人对于在风险责任移转之后、标的物交付之前所支出的必要费用,可以向买受人依委托其管理标的物的情形,要求偿还。

(2)买受人应偿还其他费用的义务,根据有关无因管理的规定加以确定。

第451条【权利买卖时的风险转移和费用】

出卖有占有权的权利时,准用第446条至第450条的规定。

第452条【对价金支付利息】

价金未经允许延期支付的,买受人应自承受买卖标的物的收益之时起,对应支付的价金支付利息。

第453条【市价】

价金约定依市价的,在发生疑问时应认为,约定依标的物履行时履行地的市价为准。

第454条【无解除权】

出卖人已履行合同并允许延期支付价金的,不享有第325条第2款和第326条规定的解除权。

第455条【所有权保留】

动产的出卖人在支付价金前保留所有权的,在发生疑问时应认为,所有权的转让是以支付全部价金为其推迟生效条件,并在买受人对支付价金有迟延时,出卖人有权解除合同。

第456条【强制执行时禁止为买受人者】

在以强制执行方式进行的买卖中,被委托从事出卖或者主持出卖的人以及其延聘的助手,包括记录员,既不得为本人、或者通过他人,也不得作为他人的代理人买卖列为出卖的标的物。

第457条【质物出卖时禁止为买受人者】

除强制执行以外的出卖,根据法律规定有委托出卖权限的人,委托他人为第三人出卖标的物时,特别是在出卖质物时,以及根据第383条,第385条的规定所许可的出卖,或者从破产基金中的出卖,亦适用第456条的规定。

第458条【违反禁止规定买卖】

(1)违反第456条,第457条的规定进行的买受和买卖标的物移转的效力,取决于作为债务人、所有权人或者债权人参加出卖活动的人同意与否。买受人要求关系人追认的,准用第177条第2款的规定。

(2)因拒绝追认而进行再出卖的,前买受人应承担为再出卖支出的费用以及价金的减少额。

第二小节物的瑕疵担保

第459条【物的瑕疵的责任】

(1)物的出卖人应向买受人担保其物在风险责任移转于买受人时,无灭失或者减少其价值,或者其通常效用或者合同预定的效用的瑕疵。价值或者效用的减少程度无足轻重的,不视为瑕疵。

(2)出卖人也应担保,物在风险责任转移时,具有其所保证的品质。

第460条【买受人知情】

买受人在买卖合同成立时明知物有瑕疵的,出卖人对出卖物的瑕疵不负担保责任。买受人因重大过失而不知有第459条第1款所称的瑕疵的,出卖人仅在故意隐瞒瑕疵时,始负责任,但出卖人已保证其无瑕疵的除外。

第461条【质物出卖】

物因质权而在公开拍卖会上标明为质物出卖时,出卖人对出卖物的瑕疵不负担保责任。

第462条【解约;减价】

德国民法二笔记

2015/07/24 鉴定的方法: 首先是一种大的可能性/假设,在这种大的可能性问题下,细分出若干种细小的可能性。 裁判的方法: 只需要寻找一个请求权基础,并得出答案即可。只有在原告提出的请求权不能得到支持时,才会考虑其它的请求权。 之所以我们需要使用第一种方法而非第二种方法,是因为法官拿到案子就能妥当的得出结果,而我们需要逐步检视案件;同时,案件可能存在多种请求权基础,需要周全考虑。 § 433 II ↓ § 108 § 142 § 275 § 346 … 产生 e.g. § 362 I形成权 1. 成立(合同) e.g. § 214 I 2. 效力阻却? e.g. § 108 一个虚拟的例子, 1.A或许得向B请求1,000元价款,433 II。 1.1买卖合同成立 1.2效力阻却 a.撤销权的行使,142 I -还需要对撤销权行使的来源法条进行说明 一个错误的示范: 1.A可能可以撤销掉合同 这样的提前句的错误在于,相当于什么都没说。没有意义。因为撤销本身不是(终局意义的)法律后果。 请求权基础分析方法与欧陆民法的制定思路是紧密关联的,德国人采用了潘德克吞体系。在

潘德克吞体系中,已经考虑到了请求权产生、消灭的情况,事实上请求权问题与潘德克吞体系相伴而生。在普鲁士法时代就已经在使用这样的方法了。 1. HF 或许得向S 主张运输费,依承揽合同,§ 631 I ,§ 632 I II ? 1.1 有效的合同? 前提: a. 要约 → + HF 公司的直升飞机飞过来接S ,就是要约,这与taxi 停到面前相似。 b. 承诺 S 的意思表示 aa) 表示: 上直升机 → + bb) 意思: i. 行为意思 → + ii. 表示意识 → - 因为表示意识的欠缺而认为意思表示不成立是对于表意人的 保护,在理解缺乏表示意识的行为的法律意义涉及到交往的风 险分配的问题。表意人尽到了足够的注意义务,认识到做出的 这项行为被受领人理解为是一项意思表示。如果尽到了足够的 注意义务仍然不能认识到这会被理解为意思表示,在此时保护 表意人(特里尔葡萄酒拍卖案)。一般的,在符合以下两个要 件,可以在没有表示意识时仍被认为是有效的意思表示:其一, 未能尽到特定交往环境下自己行为不被误解的谨慎义务;其二, 相对人对表意人的行为具有信赖保护的价值。 本案中的情形没有被认为意思表示有效的情形(我不这么认为) iii. 法效意思 2. HF 或许得向S 主张价款,无因管理,§ 683, § 670? 2.1 为他人利益 → - 3. HF 或许得向S 主张价款,不当得利,§ 812 I 1 Aet. 1

德国民法典对我国民法法典化的启示

德国民法典对我国民法法典化的启示

作用,仍然存有不少疑问。 (二)债的关系法。在《法国民法典》中,债权和物权尚没有很明确的区分开来,相当于《德国民法典》的债的内容,被规定的在第三卷取得财产的各种方式中。《德国民法典》则将物权和债权明确的区分开来,同时将债权放在第二编,对其重要性的强调更甚于物权《德国民法典》债编的内容基本上就是我们所知道的传统民法的债的内容,包括债的总论和各论,债的种类除了契约之外,还包括不当得利和侵权行为,这与《法国民法典》没有大的区别。与《法国民法典》不同的是,《德国民法典》将债的担保,如质押、抵押等内容剔除出债法,归并入物法中。《德国民法典》严格区分物权和债权的思想源自于罗马法。物权规定“对物的权利”,债权规定“对人的权利”,“财产法所处理的是一个人关于一个特定物的、能对抗全世界的‘物权’,如所有权、抵押权、用益权和质权。另一方面,在债法中,我们处理的是‘债权’,这种权利使一个人可以根据契约、不当得利或侵权行为而向另一特定的人提出请求。”③严格区分的好处在于使民事权利体系变得清晰,理解和适用有其方便之处。但由于这种区分,《德国民法典》中许多本来关系密切的问题,不得不放在法典中相距很远的部分,在另一个方面造成理解和适用的不便。将契约和侵权放在同一编里是否合理,也大有疑问。所谓的债法总论,基本上是从契约里总结出来的,适用于侵权有不少生硬牵强之处。此外,侵权法对于民事主体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契约法,把它压缩在债法的一角,显然有些轻视了它的地位。 (三)物权法。物权法是《德国民法典》中被认为最有特色的一部分。《德国民法典》物权法的内容包括占有,关于土地权利的一般规定、所有权、地上权、役权、先买权、土地负担、抵押权、土地债务、定期土地债务,动产质权和权利质权。《德国民法典》物权编基本上是按照罗马法传统理论所有权和他物权体系来安排自己的物权体系。除了这一脉络以外,《德国民法典》还按照不动产和动产来划分物权,并且对不动产给予了非常多的关注,其第二章、第四章、第七章和第八章都是关于不动产尤其是土地的规定,真正完全属于动产仅仅有第九章一章。《德国民法典》物权编的另一特色在于物权行为理论的采用。由于采用了物权行为,德国法上物权的移转采取了形式主义的做法。产生像第873条第1款和第929条那样的规定,即要求物权的移转要同时兼有合意和登记或交付。而经过这种移转之后,物权即绝对的无条件的移转。《德国民法典》将相当于《法国民法典》中债的担保的部分,作为担保物权规定入物权编中。这主要是因为立法者们认为担保物权具有对物的支配效力、对世效力和优先效力,同时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这种作法被许多后世的民法典所依从,《日本民法典》是其中一个典范。依照动产不动产来划分物权,应当说是一种较为落后的方式。对土地等不动产给予特别多的关注,是和《德国民法典》制定时期德国的政治气氛有关系的。当时容克贵族仍保有相当大的政治权力,他们与新兴资产阶级共同构成德国的主导统治力量。民法典的制定不得不照顾他们的利益,对土地给予特别的注意。《德国民法典》制定之后的一百多年,经济发生巨大飞跃,动产的价值急剧提高,其占社会财富总量的比例已经不能说较不动产为小,特别是动产是社会财富中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一部分,不能不对其更加重视。担保物权的概念虽然得到广泛接受,但是仍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其中核心的是,物权应当是对物的直接支配权,而担保物权实际并不能实现对物的直接支配。担保物权对物的所谓“支配”充其量只是一种对物的价值的支配,而且这种“支配”是不一定会实现的。因此,担保物权究竟是否应当放在物权体系中,依然值得讨论。

大学民法课件_整理版

第一编民法总论 第一章民法及其基本原则 第一节民法的概念和适用 ?一、民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 ?调整对象——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调整方法 ?二、民法的结构 ?民事权利的内容 ?对民事权利的保护 ?三、民法的性质和与相邻法律的关系 ?性质 ?与相邻法律的关系 ?四、民法的渊源和解释 ?民法的渊源 ?思考乡规民约的效力 ?民法的解释 ?五、民法的适用范围 ?对人的效力 ?对空间的效力 ?对时间的效力 第二节民法基本原则 ?一、基本原则概述 ?基本含义 ?适用民法基本原则应当注意的问题 ?结合法理学讨论: ?原则、规则及相关规范的区别 关于法律渊源的谚语 ?Law is the crystallizations of the habit and thought of society. ?Woodrow Wilson, American president ?法律是社会习俗和思想的结晶。 二、民法基本原则的具体内容 ?平等原则 ?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原则 ?保护民事主体合法权益原则 ?遵守法律和国家政策原则 ?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原则 公序良俗原则:泸州二奶案 ?遗赠人黄某与被上诉人蒋某系夫妻关系,1996年起,黄某与上诉人张某开始同居生活,2001年4月,黄立下遗嘱,将其财产赠与张某。黄某去世后,张某要求蒋某交付遗赠财产遭拒绝,张遂起诉至人民法院。法院审理认为,?本案中遗赠人黄某所立遗嘱内容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因为黄某与上诉人张某长期非法同居,黄某在病重期间所立遗嘱违反法律规定,其内容和目的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根据《民法通则》第7条‘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

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的区别

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的区别 一、两者的制定情况比较 《法国民法典》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产物,开始起草于1800年8月,历经4年,于1804年正式颁布施行。《法国民法典》以法学阶梯式的编创而开现代民法典之先河:史称“法国式”。而《德国民法典》则是德意志帝国统一后的产物,是罗马法与日耳曼法融合的产物,制定于1896年,于1900年1月1日正式生效施行,它以学说汇编式的编创把民法典的立法技术发展到令人叹为观止的境界,史称“德国式”,享有“德意志法律成就之集大成者”之誉。 二、两者的体例安排比较 《法国民法典》分为卷、编、章、节、条、款,项,体例方面则继承了罗马法的传统,分为人、财产以及所有权的各种变更、取得财产的各种方式等三卷共2283条。《德国民法典》为编、章、节、条、款、项,体例方面则为总则、债的关系法、物权、亲属法和继承法等五编共2385条。该编排与以往法典不同的是,首先,设立“总则”为第一编,这一体例打破了自查士丁尼法典以来传统民法分为人、物、债和继承四个部分的做法。《德国民法典》的这种编排体例,为以后许多大陆法系国家制定民法典所参考和借鉴。 三、两者在内容上的比较 (一)总则 《法国民法典》没有明确规定总则,而以序编为总论部分。其内容主要为法律的颁布、效力与适用问题,共分6条。其中第2条规定了法的溯及力问题,“法律仅适用于将来,没有追溯力。”实际上这6条相当于整部《法国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德国民法典》则首创民法总则编,并分七章227条(因为从1~240条中已废除13条)对人;物、动物;法律行为;期间、期日;时效;权利的行使、自卫、自助;提供担保等作了详尽的规定。但德国民法典始终未对法的溯及力问题做出规定。至于对时效的规定,《法国民法典》放在第三卷第二十编的第一、三至第五章。 (二)关于物权的规定 1.两部法典对物权规定的特点。《法国民法典》没有对物权、债权加以区分,没有独立的物权制度。它对债权、物权的规定是混杂在一起的。对物权的规定也较简单,其法律条文从544条到636条总共92条。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以个人为本位,确立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原则。如第544条规定“所有权是指,以完全绝对的方式,享有与处分物的权利,但法律

德国民法典BGB

第一章人 第一节自然人 第1条【权利能力的开始】 人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的完成。 第2条【成年】 满十八周岁为成年。 第3条至第6条(已废除) 第7条【住所;设定和废止】 (1)持续居住于一地的人,即在该地设定其住所。 (2)住所可同时存在于数地。 (3)如果以废止的意思表示放弃其居所,其住所即被废止。 第8条【非完全行为能力人的住所】 (1)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未经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不得设定或者废止一个住所。 (2)已婚或者曾婚的未成年人,可以独立设定或者废止一个住所。 第9条【军人的住所】 (1)军人以其驻地为住所。国内无驻地的军人,以其在国内的最后驻地为其住所。 (2)上述规定不适用于仅因履行兵役义务而服役的或者不得独立设定住所的军人。 第10条(已废除) 第11条【儿童的住所】 未成年的儿童以其父母的住所为其住所;儿童不与无权照顾儿童本人的父亲或者母亲共其住所。父亲和母亲均无权照顾儿童本人的,该儿童与享有此项权利的人共其住所。儿童保有此住所,直到他在法律上有效地废止该住所为止。 第12条【姓名权】 有权使用某一姓名的人,因另一方争夺该姓名的使用权,或者因无权使用同一姓名的人使用此姓名,以致其利益受到损害的,可以要求消除此侵害。如果有继续受到侵害之虞时,权利人可以提起停止侵害之诉。 Buch 1 Allgemeiner Teil Abschnitt 1 Personen Titel 1 Natürliche Personen, Verbraucher, Unternehmer § 1 Beginn der Rechtsf?higkeit Die Rechtsf?higkeit des M enschen beginnt mit der Vollendung der Geburt. § 2 Eintritt der Vollj?hrigkeit Die Vollj?hrigkeit tritt mit der Vollendung des 18. Lebensjahres ein.§§ 3 bis 6 (weggefallen) § 7 Wohnsitz; Begründung und Aufhebung Ein Service des Bundesministeriums der Justiz in Zusammenarbeit mit der

德国民法通论期末论文

《德国民法通论》期末读书报告 宋华劼036953 引言: 欲研读一书之理论精髓,对作者生平及思想的解读是决少不了得。对于《德国民法通论》一书来说,不得不提到的还有《德国民法典》的形成与变迁,因为这些都是此书理论阐述的根基,如果缺少了对这些根基的了解,读者往往就会陷入理解上的“泥沼”,有碍于很好的“会通”作者的思想精髓,吸取精神上的养分。贝克出版社显然在这方面很有经验,想读者所想,不仅于书附录的最后一部分提供了作者卡尔.拉伦茨先生的生平,而且于全书导论的第二节对《德国民法典》形成历史和变迁做了一个简要的介绍。由于本文是对全书的读书心得,故本文也首先对《德国民法典》的形成和变迁做一介绍。然后就笔者在本书阅读中的一些感悟结合拉氏的生平、思想发而为文。凭心而论,要想全部领悟《通论》一书的理论精髓及拉氏的思想,只草草通读一遍是望尘莫及的。但一个学期,每周一次课给我们的时间实在不多,又限于本人法学根基之浅薄,所以,文中评述不当之处,万望韩老师“海谅”,并指出,以期学生今后更好的研读领悟。 一、《德国民法典》的形成及变迁 在德国历史上,制定统一民法典的思想产生于1814年。从那时起,至1896年法典公布,德国民法典的制定历时近一个世纪。如我们所知,“一时代一民族有一时代一民族之生活样法,即其判断与评价,而蔚成一时代一民族之世道人心;一时代一民族必有一时代一民族之人生理想与人生态度其源于一时代一民族求生存之事实,集中行诸对于人性之预期和欲设,而落实为对于合理并惬意的人世生活之追求与向往;一时代一民族必有一时代一民族之问题与困惑,而求一时代一民族之特定解决与安顿!”1德国民法的形成与确立亦不能例外。 在政治及社会方面,民法典起草之前,德国仍处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割据状态,法律因而也没有统一,罗马法与日耳曼法并存,缺少统一的立法机构,莱茵河地区还曾经一度被法军占领而被迫适用《拿破仑法典》;思想方面,以蒂博为代表的自然法学派和以萨维尼为代表的历史法学派存在着是否应该随时代之 1许章润著《说法活法立法》中国法制出版社第1—2页

德国民法典

德国民法典 一、法典组成部分 法典共有五编, 1.总则(Allgemeiner Teil) 2.债务关系法(Recht der Schuldverh?ltnisse) 3.物权法(Sachenrecht) 4.家族法(Familienrecht) 5.继承法(Erbrecht) 二、概说 《法国民法典》(拿破仑民法典)公布之后,立即风靡于当时的欧洲的大部分。欧洲许多国家都接受它的影响,或者直接采用它作为自己的民法典,或者以它为模式制定自己的民法典。在几乎一百年的长时间里,欧洲竟没有出现一部足以与《法国民法典》匹敌的民法典。这种情况,直到《德国民法典》的出现才得到改变。 《德国民法典》与《法国民法典》在民法的发展史上的地位,各有千秋。在开创近代民法历史、为资本主义社会开辟道路一点,德国民法典无法与法国民法典相比,但是在其他一些方面,德国民法典确有胜过法国民法典的地方。有的比较法学家将由法国民法典形成的法系称为“罗马法系”,将由德国民法典形成的法系称为“德意志法系”(例如德国法学家K?茨威格特与H.克茨合著的《私法领域里的比较法导论》一书),从而使德国民法典取得了与法国民法典并肩而立的地位。 在历史地位与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以及思想精神方面,德国民法典是无法与法国民法典比拟的。法国民法典是一部革命性的法典,开创了一个时代,是公认的典型的资本主义初期的法典,是资产阶级战胜封建阶级的胜利成果。而德国民法典则是一部保守的、甚至守旧的法典。德国民法典的产生正在自由资本主义走向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可是它并没有表现出这个时代的特色(这些问题,本文将在下面详论)。对于德国本国说,德国民法典只完成了一个任务——统一德意志帝国的私法,并未能把德国社会向前推进。不过德国民法典较法国民法典迟出一百年,它在一百年来法典编纂与法学(特别民法学)学术发展所积累的经验与成就的基础上,在法典编纂技术与民法学发展两方面,较法国民法典有显著的进步。这是我们研究两部法典时应该注意的。这两部法典各从不同方面对法学作出贡献,并得到本国人民的爱戴和各国法学家的称赞。因此两个法典都成为寿命很长的法学杰作。

民法研究生必读书目

民法研究生必读书目 一,民法总论 1.王利明:《民法总则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0底出版) 2. 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3. 卡尔拉仑兹:《德国民法通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4.王泽鉴:《民法总则》(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 二民法学方法论和案例研究方法 1.梁彗星:《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 2.卡尔拉仑兹:《法学方法论》,台湾五南出版社 3.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 4.王泽鉴:《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 5. 王利明:《民法疑难案例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 6.王利明主编:《中国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四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 三人格权法 1.杨立新:《人身权法论》(修订版),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四物权法 1. 王利明:《物权法论》(增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 2.王轶:《物权变动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五债和合同法 1.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1、2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2.王利明:《违约责任轮》(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 3.史尚宽:《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 4.王泽鉴:《债法原理》(1、2),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 六侵权行为法 1. 杨立新:《侵权法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2. 杨立新:《简明类型侵权法讲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 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

论民法中诉讼时效制度适用范围-2019年精选文档

论民法中诉讼时效制度适用范围 刖言 诉讼时效制度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与意义,我们更应重视它,并且不断地修改完善它,使之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来服务,以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价值与秩序。我国采取的是民商合一制度。因此,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普通诉讼时效同样适用于商事法律关系。商事活动用时长,交易更加复杂,尤其 是跨国跨地区的商事法律关系,更多地讲求诚实信用原则,若是 诉讼时效期间过短必然不利于保护交易安全, 从而损坏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秩序,破坏经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结合我国国情来看, 还原立法原意,是由于我们新中国成立较晚, 法制建设必然滞后 于西方法治发达的国家。因此,立法者多有“拿来主义”的意味, 主要是更多地借鉴其他国家既有的法律规定。时至今日,我国的普通公民尚未达到西方法制发达国家的公民同样的法律与权利意识,对本国法律亦未达到熟悉的程度。当然,这里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经济、政治、教育、宣传等等,法制与法治并非朝一夕之功。所以,我国《民法通则》中诉讼时效期间的规定应 该更加合理。在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与法制建 设的蓬勃发展,当人们的法律与权利意识逐步加强后,再修改如今的规定就会比较适宜。有了一个发展缓冲的阶段后,更利于法律的健全。

、诉讼时效的概念和意义 在法学界,时效的概念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是指一定的 事实状态经过一定的期间,就发生一定法律效果的制度。时效是 种重要的诉讼时效类型,诉讼时效也被称之为消灭时效,通说是指请求权在一定期间内不行使,就减损其效力的制度。我国民 法通则等民事法律规范规定的时效,就属于诉讼时效制度[1] 。 我们为何要强调诉讼时效,以及为什么要研究它?因为,民 法上确立诉讼时效制度有诸多的意义。首先,它能够厘清和确认 悬而未决的法律关系和事实状态,从而维护社会上的各种秩序。 其次,诉讼时效可以减轻民事诉讼中被告的举证难度,从而在法 律公平上保护了债务人。再次,诉讼时效还可以“惩罚”那些 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敦促权利人尽快行使自身的权利。 后,诉讼时效制度可以节约司法资源,减轻法院的困难,使法院 不必承担过于复杂疑难案件的诉讼负担[2] 。 正因为诉讼时效制度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与意义,所以我们才重视它,不断的修改完善它,使之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来服务,以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价值与秩序。也正因此,法律关于诉讼时效的规定是强制性规定,而不是任意性规定,从而可以达到当事人双方不能通过约定排除其适用。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 2 条规定:“当事人违反法律规定,约定延长或者缩短诉讼时效期间、预先放弃诉讼时效利益的,人民法院不予认可。”可见,

对我国民法调整对象的再认识(一)

对我国民法调整对象的再认识(一) 我国民法调整对象的问题,因直接关系到民法典的制定、民法体系的建立以及民法的实施,而曾经在民法、经济法理论界,尤其在《民法通则》颁布前成为争论最为激烈的焦点问题之一〔①〕。通过学者们的讨论而将对该问题的研究逐渐引向深入,对《民法通则》的制定起到了指导作用。虽然“这场讨论由于民法通则的制定和实施暂告一个段落,但问题并未完全解决”〔②〕,甚至对民法调整对象的认识仍存在误区。在当前探讨如何制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民法典和如何完善民法体系的条件下,继续研究此问题〔③〕仍不失其重要意义。一、《民法通则》第2条的规定是认识民法调整对象的起点我国《民法通则》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该条规定的民法调整发生于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确立了民法调整对象的最主要部分。该条规定几乎已成为我国理论界对民法调整对象认识的定论,以致“民法通则公布后,发表了不少关于民法调整对象的文章、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对民法通则第2条的解释,与民法通则的规定和立法精神是相一致的”〔④〕,进而出现了把第2条的规定就等同于民法调整对象的误区〔⑤〕。诚然,《民法通则》第2条的规定的确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它总结了民法理论和立法、司法上多年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集中了各种观点和实践经验的精华与结晶。该条规定把民法调整对象定性为平等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

准确地界定了民法调整对象的社会关系的法律性质,突出和强调了民法所具备和要求的“平等”性质和特征,比几部具有世界代表性的其他国家民法典规定的调整对象更为直接、具体、明确〔⑥〕。“西方国家的民法在法律分类上属于私法,民法典中不规定民法调整对象是什么,学理上不认为这是需要规定的问题”〔⑦〕。故第2条的规定不仅体现了民法调整对象的主要部分,而且反映了《民法通则》的中国特色,对我国现行民法体系的建立和民法的实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由于受到一定原因的限制〔⑧〕,《民法通则》第2条关于民法调整对象的规定,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它尚存在以下漏洞:(一)、第2条规定的调整对象只限定于特定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没有涵盖《民法通则》规定的产生特定社会关系的全部民事主体的种类,与《民法通则》本身的规定相矛盾。《民法通则》第2条将其调整对象狭隘地局限于发生于平等主体之间的以下三方面社会关系:即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的社会关系;平等主体的法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平等主体的公民和法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简言之,把民法的调整对象“在主体上限于平等主体的公民和法人”〔⑨〕,这样的规定有可能给人以民法的主体似乎仅限于公民、法人范围内而不包括其他主体的错觉,进而可能缩小民法调整对象的范围。但《民法通则》自身规定的主体种类及其相互之间产生的社会关系均与第2条规定的主体种类及其相互之间产生的社会关系相矛盾。第2条在规定其调整对象中只列举了公民和法人这两类民事主体,但是,《民法通则》直接规定的民事主体和通过立法内容

探析德国民法上的人格权制度

探析德国民法上的人格权制度 摘要:《德国民法典》一方面否认人格权的权利化,另一方面通过法院造法,在判例中确立一般人格权,这是由当时的立法技术以及对人格权的重视程度决定的。我国应抓住民法典编纂的契机,单列人格权编,确认各种具体人格权与一般人格权,以加强对人格权的保护。 关键词:人格权一般人格权人格权权利化 一、《德国民法典》:否认人格权的权利化 在德国民法典制定前夕,德国学者曾就是否规定人格权的内容出现过分歧。德国历史法学派的代表人物萨维尼认为,人无法就自己的精神利益享有所有权,并且也无法占有自己的身体和肢体,而权利是人支配物的关系,不是人支配人的关系,所以无法规定人格权。由于萨维尼的观点占据了19世纪欧洲大陆的主流,因此我们看到,虽然《德国民法典》的立法者承认应该对人格进行保护,但《德国民法典》却没有承认人格权。虽然在《德国民法典》的自然人部分对姓名权予以直接肯定,将生命、身体、健康和自由等人格利益纳入了侵权法的保护范围,但总体看来,人格权在当时并非权利的一种。德国学术界也通常将人格权作为权利主体的必要属性,而不从权利的角度来看待人格权。尽管“第823条第1款还列举了四种在受到侵犯时就同权利立于同等地位的‘生活权益’,即是生命、身体、健康和自由……这样并不是说,有一种生命、身体、健康和自由的不可侵犯的权利,并把这种权利与法律承认的人格权并列。”也就是说,这里保护的生命、身体、健康和自由等生活权益仅是人格利益的表现,而人格利益作为人格权的客体,是人格权所指向的标的,对人格利益的保护,并不意味着人格权得到了法律的确认。 具体说来,《德国民法典》不将人格权作为一种独立的权利制度予以承认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 首先,立法者认为“不可能承认一项‘对自身的原始权利’”,否则会得出一项自杀权的结论。萨维尼认为,一个自然人不能单独支配其自身及其外在的和内在的诸部分。“只能通过具体的保护性条款(行为不法)而不能通过某项绝对的权利,来保护人格的‘原始权利’”,这样,深受历史法学派观点影响的《德国民法典》也就失去了对人格权的关心,并否认生命、身体、健康、自由等人格价值的权利属性。 其次,人格权的内容和范围难以明确的确定。立法者们认为,“一项一般的人

我国外贸代理的性质及法律适用

我国外贸代理的性质及法律适用 12级法英3班 姓名许淞淳 学号 1208064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的加快,我国进出口贸易非常繁荣,涉及外贸代理的诉讼案件也成倍增加。外贸代理是外贸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司法实践中如何判定为外贸代理的性质及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还存在很多问题,学术界对外贸代理的法律性质也有很大的分歧。本文主要从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代理制度的区别入手,分析我国代理制度的引入和我国外贸代理的性质,以及相关的法律适用问题。 【关键词】间接代理行纪居间外贸代理法律适用 【正文】 代理制度 1、大陆法系的代理制度 大陆法上的代理,以区别论作为其理论基础。所谓区别论,是指把委任和授权作严格区分。委任指本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合同,调整本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内部关系;授权指代理人代表本人与第三人签订的合同,调整本人和代理人同第三人之间的外部关系。委任和授权是相互独立的。委任的有效与否,并不影响授权的效力。大陆法关于代理的概念中,强调代理的公开性,注重对于代理人以本人名义行事的要求,以名义标准确定合同关系当事人。 有人将大陆法的代理分为直接代理和间接代理。直接代理就是德国民法典中的代理概念,即: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名义所为的意思表示和所受的意思表示,直接对本人发生效力。间接代理则指“以自己名义为本人之计算而为法律行为;其法律效果首先对间接代理人发生,再依内部关系移转于本人。”但是,在大陆法国家的民法典中,并没有关于“间接代理”的明文规定。因此,严格说来,间接代理仅是英美法系的学者对大陆法系行纪制度的一种文字表述,大陆法系并不认为间接代理是一种代理制度,其原因在于大陆法中严密的法律行为制度。但不得不承认,有时在民商事交往中,代理人由于各种原因并不表明被代理人身份。为此,大陆法设计了行纪制度予以补救。行纪,指“以自己的名义为他人(委托人)购买或销售货物、有价证券,并以其作为职业性经营的人”。规定在商法典中的行纪制度,是一种独特的商事中介制度,并不完全等同于民法典语境中的间接代理制度,尤其在采用民商

略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与民法的调整对象的异同

冬季小学期经济法专题作业 略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与民法的调整对象的异同 班级: 08文科实验班 学号: 20080W0218 姓名:杨美梅 老师:刘云亮老师 2011年01月13日

略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与民法的调整对象的异同 【摘要】经济法和民法都是我国的基本法。经济法调整国家在管理和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而民法调整的是民间社会经济关系;经济法是国家调节的法律保障,而民法是市场调节的法律保障。二者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关键字】经济法民法调整对象关系 经济法和民法都是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的相关法律,由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在我国曾出现过以经济法代替民法的“大经济法观”和以民法代替经济法的“大民法观”;因而,对经济法和民法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二者是否可以相互代替这一问题,在一些人的头脑中存在着模糊的认识。本文试从经济法和民法的调整对象的不同及联系方面,对二者的相互关系加以论述。 一、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按照法理学的理论,任何部门都有其特定的调整对象。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在管理经济和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这些社会关系从法律角度反映国家职能对市场经济的直接影响,具体包括: (一)宏观调控关系 宏观调控关系是指国家在实行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这是经济法毋庸置疑的一类调整对象。 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体制,它同我国以前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有着严格的本质上的区别。市场经济体制强调用“看不见的手”来调整市场。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首次揭示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该原理认为:当每个人自私自利地追求他或她的个人利益时,他好象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实现公众的最好福利。亚当·斯密看到了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相互协调,这种协调他认为是市场机制发挥的结果。然而,市场并不总是处于这种完全理想的状态。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当经济运行到一定复杂与发达的程度,“看不见的手”的缺陷就会暴露,某个体利益取向的单一与短视会令经济陷人资源配置无序化与严重浪费的泥潭,“市场失效”的情况也就经常的出现,使“看不见的手”的显著效率特征遭到无情的破坏。为了解决市场机制的这一缺陷,社会迫切需要另一种超然于市场之上的力量对此进行规制和引导,这就是运用国家的强制力,引人政府的“看得见的手”来调整市场,即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这种国家引导和促进经济所产生的关系称为“宏观调控关系”。 国家实行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一项主要内溶是解决市场失效而带来的负的外部经济效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绝大部分的利益或损失是在市场内完成的。例如当一个企业生产出一种有价值的商品,它在市场上出售,通过交易从买方手中收回全部价值或部分价值。但是也有许多的利益或损害是发生在市场之外,当企业或人们向市场之外的其他人施加损害时,就发生了所谓的负的外部经济效应(这里不涉及正面的外部经济效应,即向市场之外的其他人施加利益)。例

《德国民法典》读书笔记

《德国民法典》读书笔记 《德国民法典》读书笔记 一、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 《德国民法典》所称的法律行为,是指一个人或多个人从事的一项行为或若干项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引起某种私法上的法律后果,亦即使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每个人通过法律行为的手段,来构成他同其他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法律行为是实现《德国民法典》的基本原则——“私法自治”的工具。 我们说法律行为的目的是引起法律后果。这一表述的意思是:法律行为之所以产生法律后果,不仅是因为法律制度为法律行为规定了这样的后果,首要的原因是从事法律行为的人正是想通过这种法律行为引起这种法律后果。当然,法律制度承认法律行为的法律后果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条件。 一般说来,行为人想取得法律上的效果(如移转物的所有权、承担义务或使他的合同当事人承担义务)是为了达到经济上的效果。 旨在使某种法律效果产生的意思是通过某些行为来实现的。这种行为通常就是这一意思的“表示”,即“意思表示”。 从上述所引的内容来看,意思表示是由一下部分构成的:一、目的意思,二、效果意思,三、表示意思。比如,我想给父母买套房子居住,那么,让父母居住就是目的意思,即动机,于是我就想和他人签订买卖合同,这是效果意思;我将我的这些想法通过行为表示出来,这是表示意思。但关于,意思表示的构成,学者们的意见并不统一,有主张三要件说的,有主张四要件说的。 在这一节中,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意思表示不同于法律行为。有的法律行为只需一个意思表示即可,有的法律行为则需要两个和多个法律行为构成,比如,契约的成立,就须双方当事人意

思表示一致。由此可见,意思表示只是法律行为的核心构成要素, 除此之外,还需其他的要件,如,一些形式上的要件。 拉伦次在论述法律行为时,还提到,“无论是法律行为本身,还是加上其他组成部分(如另外的实施行为),至少都包含一个旨在 产生法律后果的意思表示,而合同则包含两个意思表示。然而,除 此之外还存在其他一些法律行为,这些法律行为并不是由一个或若 干个意思表示组成,而是体现为一种简单的意思实现。 所谓的意思实现是相对于意思表示而言的。它是指行为人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并不是通过行为人表达法律行为的意思的方式而使 法律后果产生——从‘受领对象’角度看也不能确定它具有这种目的——而是以创设相应的状态的方式,使行为人所希冀的法律后果 产生。这就是说,意思实现纯粹是一种实施行为,而不是表示行为。这种行为主要有先占无主动产和抛弃动产上的所有权等。”“承诺 行为是意思实现的主要表现形式。”他的这些论述体现了德国法学 家的类型化思维,把我们通常讲的承诺是与要约相对应的意思表示 再进行细分,但关于意思表示与意思实现的具体区别,我还不能充 分的领悟。 二、法律行为的种类 这部分内容与我国的现有理论冲突不大,我主要就其中的对我启发较大的知识点,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关于处分行为、取得行为和负担行为的划分。“处分行为是指直接作用于某项现存权利的法律行为,如变更、转让某项权利、在权利上设定某项负担和取消某项权利等。处分的对象永远是一项 权利或一项法律关系。所有权人处分其所有权的处分行为,如移转 动产上的所有权以及在所有权上设定有利于第三人的限制物权(如 设定担保物权或用益物权)等。一旦所有权人在其所有权上设定了 某项限制物权,她就放弃了一部分所有权限,而将同样的或相似的 权限让与了他人。债权人处分其债权的行为,有债的免除、债权让 与以及预告终止通知等。在所有这些情形中,处分的对象是一项权 利或一项债务关系。处分权利的权限是该权利的组成部分,因此处

德国民法典中文版

德国民法典中文版 德国民法(98年修订)(完,未加亲属继承) 第一编总则 第一章人 第一节自然人 第,条【权利能力的开始】 人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的完成。 第,条【成年】 满十八周岁为成年。 第,条至第,条 (已废除) 第,条【住所;设定和废止】 (,)持续居住于一地的人,即在该地设定其住所。 (,)住所可同时存在于数地。 (,)如果以废止的意思表示放弃其居所,其住所即被废止。 第,条【非完全行为能力人的住所】 (,)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未经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不得设定或者废止一个住所。 (,)已婚或者曾婚的未成年人,可以独立设定或者废止一个住所。 第,条【军人的住所】 (,)军人以其驻地为住所。国内无驻地的军人,以其在国内的最后驻地为其住所。 (,)上述规定不适用于仅因履行兵役义务而服役的或者不得独立设定住所的军人。

第,,条 (已废除) 第,,条【儿童的住所】 未成年的儿童以其父母的住所为其住所;儿童不与无权照顾儿童本人的父亲或者母亲共其住所。父亲和母亲均无权照顾儿童本人的,该儿童与享有此项权利的人共其住所。儿童保有此住所,直到他在法律上有效地废止该住所为止。 第,,条【姓名权】 有权使用某一姓名的人,因另一方争夺该姓名的使用权,或者因无权使用同一姓名的人使用此姓名,以致其利益受到损害的,可以要求消除此侵害。如果有继续受到侵害之虞时,权利人可以提起停止侵害之诉。 第,,条至第,,条 (已废除) 第二节法人 第一小节社团 一、一般规定 第,,条【非经营性社团】 不以经营为目的的社团,通过在主管初级法院的社团登记簿上登记而取得权利能力。 第,,条【经营性社团】 以经营为目的的社团,在帝国法律无特别规定时,因邦的许可而取得权利能力。许可权属于社团住所所在地的邦。 第,,条【外国社团】 在帝国法律无特别规定时,在任何一个邦内都没有住所的社团,因联邦参议院决议许可而取得权利能力。 第,,条【社团住所】 除另有其他规定外,社团的行政管理部门所在地视为其住所。

民法考试答案

民法考试25题(参照书本) 1:什么是民法(p4) 我国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试论述民法的调整对象(论述题)(p8~p9) 《民法通则》第2条确认我国民法调整平等主题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一: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1)平等性主要表现在: 1:当事人参与法律关系的地位是平等的,任何一方都不得凌驾或优越于另一方的法律地位 2:适用规则的平等 3:权利保护的平等 2)民法主要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但这种关系也存在例外 二: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 1):人身关系:没有直接的财产内容但有人身与属性社会关系 2)人身关系的特点:非财产性,专属性,人格关系具有固有性 3)人身关系包括两类: 1:基于公民和法人的人格产生的人身关系 2:基于公民和法人的一定的身份产生的人身关系 三: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 1)财产关系:人们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经济内容的关系 2)平等主体的财产关系的特点: 1:民事主体在民法上的地位平等 2:当事人意思表示自由 3:等价有偿 3)分类: 1:财产所有关系:因占有人占有,收益,处分财产而发生的社会关系 2:财产流转关系:因财产的交换而发生的社会关系 3:民法的基本原则(p12) 1:意思自治原则 2:平等原则 3:公平原则 4:诚实信用原则 5:公序良俗原则 4:民法的渊源(p16—17) 民法的渊源的表现形式: 1:宪法 2:民事法律 3:国务院发布的行政法规,决议和命令4: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司法解释性文件 5: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 6: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7:国家认可的民事习惯。 5:民事法律关系(p33) 民事法律关系:由民法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也是由民法确认和保护的社会关系。

民法的适用范围有哪些

民法的适用范围有哪些 【为您推荐】黄州区律师象山县律师旺苍县律师桂平市律师武侯区律师铜山区律师龙湾区律师 民法通则,顾名思义,是针对民事活动的一些问题所作的法律规定,它只是对一些民事活动中的共性问题有所规定,因此,规定的并没有具体的细节,在内容上也比较笼统,那么,民法的适用范围有哪些呢? 民法的适用范围 (一)时间上的适用范围民法在时间上的适用范围,就是指民法在时间上的效力范围,即是指民法生效时间和失效时间,以及民事法律规范对其生效前发生的民事法律关系有无溯及力。 民法生效的时间,即民事法律规范生效的时间,一般根据民事法律规范的性质和实际需要而定。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1、自民事法律规范公布之日起开始生效有些民事法律规范的施行不需要准备工作,自公布之日起生效。如1990年5月19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54条规定,该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民事法律规范公布后经过一段时间后生效有些民事法律涉及面广,情况比较复杂,需要经过一定准备时间才便于实施的,法律明文规定颁布后经过一定时间才生效。例如《民法通则》于1986年4月12日公布,自1987年1月1日起施行。 民法失效的时间,即民事法律规范失效的时间,也就是民事法律规范效力终止或者被废止的时间。民事法律规范失效的时间主要有以下类型: 1、新法直接规定废止旧法例如,《合同法》第428条规定:“本法自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同时废止。” 2、旧法规定与新法相抵触的部分失效例如,1984年1月23日国务院发布的《工矿产品购销合同条例》第44条规定:“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过去的有关规定与本条例有抵触者,应按本条例执行。” 3、由国家机关颁布专门的决议规定,宣布某些法律失效例如,1987年11月24日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法制工作委员会对1978年底以前颁布的法律进行清理的情况和意见的报告的决定》,批准了法制工作委员会的报告及报告的两个附件。附件一为《l 978年底以前颁布的已失效的法律目录(111件)》,由于调整对象变化而不再适用或者已经停止执行的29件,其中有民事法规,例如1956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等。

民法调整对象之争:从《民法通则》到《物权法》.

民法调整对象之争:从《民法通则》到《物权法》 [ 09-04-04 11:24:00 ] 作者:尹田编辑:凌月仙仙 内容提要: 在中国,民法调整对象的立法确认过程,就是中国民法获得其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历史过程,也是民法挣脱公法的束缚争取其独立地位的过程,而1986年《民法通则》在公法与私法划分理论的基础上所作出的有关民法调整对象的立法表达,正是这一艰苦斗争历程的辉煌成果。它不仅为中国民法在其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为1999年新《合同法》的制订,扫清了最为主要的立法障碍。但是,导致早期经济法理论崩溃的决定性力量,是迅猛发展的经济体制改革之社会实践本身。2007年颁布的《物权法》模糊并扩大了调整对象范围,进入了大量的公法规则,有可能为中国未来民法典的制订再度形成新的障碍,这一障碍的克服,依赖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 民法调整对象/民法通则/物权法 [Abstract]In China,the process of the object of Civil Law being affirmed in law is not only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Chinese civil struggling with survival and the developing opportunities,but also the process for the civil law to shake off the public law and to strive for its independent status. It is the brilliant achievement of this hard struggle,the legislative expression of Civil Law obje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differentiate between the private law and the public law in 1986 Civil Law General Principles,that have laid the solid foundation for Chinese civil law to develop following that,further have cleared away legislative major obstacles for 1999 new Contract Law constitution. However,in the future China Civil Code Constitution,with the social practice itself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tructure reform being the decisive force causing the early Economic Law theory to collapse,the 2007 Real Right Law,expanding the object scope and comprising massive public law rule,would have the possibility to form new barrier again,which will be overcome by strengthening economic structure reform. [Key words]Civil Law Object; Civil Law General Principles; Real Right Law 近30年来,中国民法的发展史,正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史。而在影响和决定中国民法的生存、进步和发展的诸多复杂因素之中,民法调整对象的确定,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这一问题,不仅涉及中国社会私权观念的形成,涉及立法上私法与公法的划分,而且活生生地反映了中国特定社会条件下私权与公权的激烈对抗和博弈。而对民法之私法性质的否认,也就成为民事立法之科学与进步的主要障碍。1986年《民法通则》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民法的崛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