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中美贸易摩擦及其影响的论文

关于中美贸易摩擦及其影响的论文

中美贸易摩擦及其影响

苗迎春

(武汉大学商学院博士)

【内容提要】近年来,随着中美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双边贸易摩擦也呈现日益加剧的趋势。贸易不平衡、纺织品特保、对华反倾销等问题构成了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内容。中美两国经济利益的争夺、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的回流以及美国对中国的战略遏制等是双边贸易

摩擦日益增多的主要原因。贸易摩擦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消极影响。

根据中国海关的最新统计,2003年中美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达到1263亿美元,中国对美贸易顺差达到586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中国已经跃升为美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与此同时,中美贸易摩擦也日益加剧,逐渐成

为双边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障碍。

中美贸易摩擦日益增多

实际上,自从中美两国建立经贸关系,双边经贸摩擦就开始了。有些摩擦难题,比如最惠国待遇、市场准入、劳改产品出口等问题,随着两国关系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已获解决或者弱化,而另外一些摩擦议题,比如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美国对华反倾销问题、纺织品贸易问题、农产品贸易问题以及知识产权问题等,则仍然严重存在于中美经贸关系之中。目前中美贸易争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

贸易不平衡是目前中美经贸摩擦最重要的消极因素。对于造成双边贸易不平衡的原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两国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之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争议不断,主要是它涉及到两国应当采取的解决方式以及应当承担的主要责任。

美方认为两国贸易不平衡是由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引起的:(1)美国产品遭遇中国贸易壁垒、缺乏对中国的市场准入;(2)中国缺乏政策的透明度以及不能完全执行两国签署的协议(Elizabeth Van Wie Davis, Chinese Perspectives on Sino American Relations 19502000,p.174. The Edwin Mellen Press, 2000.);(3)“中国对人权、劳工权和环保的滥用以及拒绝遵守这些领域的国际标准,从而获得不公平的对美国贸易优势。”(Jim Perlow, “Trade Deficit with Chin a Puts Us at Disadvantage”. https://www.doczj.com/doc/725497958.html,/phoenix/stories/2002/10/14/editoria l4.html(4)未来的不可预见性(Geza Feketekuty,“Addressing Concerns on the Growing US T rade Deficit with China”.https://www.doczj.com/doc/725497958.html,/ma_projects/us_chinatrade.ht m);(5)中国有意压低工人工资,压低人民币币值,以促进出口。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美方倾向于使用的政策工具有:增加进口配额、限制自华进口;加大反倾销调查力度、阻止中国产品的进口;贸易制裁等。

中方则认为两国贸易不平衡主要是由于美国因素造成的:(1)美国的统计夸大了中国的对美出口;(2)美国使用的原产地规则难以全面衡量中美贸易平衡的状况;(3)美国对华高技术出口管制是造成双边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因素;美国贸易不平衡是由于东亚、东南亚国家或地区的贸易转移效应造成的,如果美国从中国以外的国家进口,美国的贸易逆差总额可能会更大(Elizabeth Van Wie Davi s, Chinese Perspectives on Sino American Relations 19502000,p.17 4, The Edwin Mellen Press, 2000.)。中国使用的政策工具有:合理解释贸易不平衡的原因;改善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以防美国可能使用的贸易制裁;贸易报复等。

实际上,中美贸易不平衡是“结构性的”和“转移性的”。中美两国作为目前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两国贸易发展出现不平衡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既是由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本身经济的发展特点决定的,也是由亚太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分工所决定的。虽然中国通过对美国的大额集体采购加大对美国产品的进口力度,但由于美国对华市场投资的继续扩大,中美贸易不平衡“一边倒”的趋势短期内难以改变。

(二)美国对华反倾销问题

自1980年美国对中国的薄荷醇进行首次反倾销调查开始,迄今美国已对中国产品实施100多项反倾销措施,是世界上对华反倾销起诉最多的国家。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从1980年到2003年,美国反倾销立案指控的中国产品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涤棉印花布、氯化钴、漆刷、蜡烛、搪瓷厨具、缝制布帽、大苏打、电风扇、电动吊扇、弹簧垫圈、曲别针、铅笔、大蒜、一次性打火机、自行车、浓缩苹果汁等近百种产品,在已经结案的产品种类中有80%左右被美国加征反倾销税。2003年美国对华反倾销力度因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再次加剧,先后裁决中国彩电、可锻铸铁管件等产品对美构成倾销,宣布针对中国的纺织品实施特别保障措施,同时裁定中国的家具企业对美构成倾销损害,这也是中国迄今为止遭遇的最大金额的反倾销调查案件,价值高达10亿美元。美国对华反倾销越来越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入世后美国可以采用的对其国内产业进行保护的

合法手段越来越少,反倾销便成为其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一门“重炮”。

面对美国对华反倾销调查指控越来越多的状况,中国开始利用世贸组织的有关条款反击美国的不公正做法。一方面,在美国对华反倾销调查时积极应诉,并取得了历史上少有的好成绩;另一方面,中国也开始对美国的苯酚产品、铜版纸等实施反倾销立案调查并征收反倾销税。相互展开反倾销调查已经成为中美经贸摩擦的新现象,将对未来双边经贸关系的走势产生重要影响。

(三)中美农产品贸易之争问题

农产品贸易在中美经贸关系中一直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中美双边贸易摩擦的焦点之一。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美国农产品占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的30%,主要有粮食、大豆、棉花等。1999年4月中美签订《农业合作协议》,解决了中国从美国进口柑橘、小麦及其检疫等问题,为中美农产品贸易拓宽了道路。根据美国农业部的统计,2002年美国向中国出口的农产品总值为2 6.72亿美元。2003年头9个月,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农产品总额已经高达25.5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猛增了123%;而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仅为9.3亿美元,贸易顺差高达16.2亿美元(《中美农产品贸易我方逆差逐年加大》,载《国际商报》2003年12月17日。) 。但是,美国在对中国其他产品出口至美国市场横加指责的时候,对其农产品贸易顺差却只字不提。

为了保护国内农业和食品安全,根据世贸组织的有关条例,中国于2002年开始对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实施安全审查,影响到美国对华农产品出口,结果农产品贸易被美方认为是“美国和中国之间特别有争论的问题”(USTR, 2002 Repor t to Congress on Chinas WTO Compliance. https://www.doczj.com/doc/725497958.html, )。虽然经过谈判双方最终就该问题达成协议,推迟安检条例的执行,简化有关申报和审批手续,但由于双方在农产品贸易问题上仍然存在较大的认知差异,中美农产品贸易争端的前景不容乐观。

(四)中美纺织品贸易之争问题

纺织品及服装是中美贸易中贸易量最大的商品,也是中国对美出口最主要的商品。由于纺织品一向被视为敏感性商品,收入弹性和变化幅度较大,因此中美两国纺织品贸易的历程十分坎坷。为解决中美纺织品贸易发展的问题,自1972年至今,两国先后签署了五个纺织品贸易协定,美国一直表现出很强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努力通过双边协议中的配额限制等措施阻止中国纺织品进入美国。2 001年中国入世后,中美纺织品贸易发展进入相对平静期。但是由于中国对美纺织品出口增长加快,使得美国纺织品制造商协会不断加大对布什政府的压力,指责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削弱了美国纺织品的竞争能力,最终迫使美国商务部启用《中美入世协议》的“进口潮”机制条款(即一旦中国输美纺织品激增扰乱了美国市场,中国要对相关产品的出口增长速度控制在7.5%的幅度以内),于20

03年正式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针织布、胸罩和袍服三类纺织品实施为期一年的保障措施,结果遭到中方的强烈抗议。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发表措辞强烈的声明,指出“这既违背了中国入世工作组报告书第242段的规定,也不符合美国政府于2003年5月21日公布的其针对中国纺织品的限制措施实施程序,是一个完全错误和武断的决定。美方此举违背了世界贸易组织的根本宗旨和精神,与世界纺织服装贸易自由化的大势背道而驰,对中美纺织品贸易关系乃至国际纺织服装贸易造成了负面影响。”(《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业界强烈抗议美国对中国三类产品实施纺织品保障措施》。见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网站 https://www.doczj.com/doc/725497958.html, 20 03年11月19日。 )与此同时,中国也取消了原定赴美的农产品采购之行,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有愈演愈烈之势。

(五)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客观地说,近年来,中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已经初步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中国的知识产权立法在世界上也得到了普遍的肯定。作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成员,中国先后加入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等主要的知识产权国际条约和公约,表明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和保护水平已逐步与国际接轨。但是,美国却一直置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取得的成绩于不顾,从未停止过对中国关于该问题的指责。美国每年都要发表一份年度特别“301”报告,多次把中国列入“重点观察国家”名单。在最近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向国会提交的《2003年中国履行WTO承诺报告》中,美方仍然认为,“缺乏有效的执行力度是中国履行知识产权保护承诺的主要障碍。中国存在大范围内生产、销售和使用盗版产品、商标与技术的普遍问题,特别是在音像、出版、软件、药品、化学品、信息技术、专利产品、电器设备、汽车零部件以及消费产品领域盗版侵权现象严重。” “促使中国有效地执行知识产权保护的关键是降低刑事处罚的门槛,提高罚金、加强对侵权行为起诉与处罚的意识、扩大执法培训,建立司法与检查机关间有效的对话机制。”该报告还声称,“中国90%以上的版权部门存在盗版行为,使美国的年度版权损失额超过18亿美元。”(USTR, 2003 Report to Congress on Chinas WTO Complia nce. https://www.doczj.com/doc/725497958.html,)实际上美方的指责与事实不符。美方应该看到,中

国目前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法制建设还不十分健全,中国不可能立即、完全达到美国的保护水平,中国只能参照国际上多数国家的规范做法加以保护。美国在谈判中多次采取得寸进尺的手段,提出一些中国无法接受的超出经济承受能力的过高要求,甚至是与知识产权完全无关的苛刻条件,并把知识产权争议与贸易制裁联系起来,以保护知识产权为借口对中国施加报复压力。这不仅会损害中美双方的经贸关系,也会损害美国的利益,甚至对整个亚太地区经济和世界经济带来消极影响。

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

冷战以后的中美经贸关系之所以摩擦不断,既有两国自身的因素,也有国际环境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利益的争夺与发展机遇占有之间的矛盾。一个国家的兴衰与拥有市场份额的多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当代科技革命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各国经济发展对市场,特别是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市场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稀缺资源,寻求和占领新的市场成为各种经济力量争夺的焦点。就中美经贸关系来讲,由于中国这个大市场具有巨大的诱惑力,打开中国市场是许多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既定战略,中国已被美国列入十大新兴市场。但是,美国对中国市场开放的期望值远远超过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所能够承受的限度,再加上中美贸易自20世纪90年代初就出现了“一边倒”的不平衡,这就从根本上导致了中美经贸摩擦的必然性。另外,近年来中美两国都宣称“本国机遇论”,实质上反映了美国对既得利益的保护与中国力求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这一点来看,这种摩擦将会伴随着两国经贸关系的加深而有日趋增多的趋势。

(二)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回流,加强了对其国内产业的保护。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具有明显的两面性特征,即在出口贸易上推行自由化原则,在进口贸易上则坚持保护主义,要求实行所谓的“公平贸易”。在这种政策的主导下,只要经

济衰退或者美国国内产业竞争力下降,就会导致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增强,从而引发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

由于中国的入世效应,出口快速增加,加上美国自2001年出现经济衰退,美国“夕阳产业”就业人数大幅减少。为了争取国内产业界的支持,布什政府在贸易政策上明显退缩并加强了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实施了限制钢铁进口的“201”条款,颁布了新的农业补贴法案等。虽然此次钢铁保障措施并非专门针对中国,但也直接影响了中国每年3.7亿美元的钢铁出口,中国也因此成为美国国内政治问题的替罪羊,中美在经贸问题上的争吵在所难免。

(三)美国把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对华采取歧视性贸易政策。中国虽已加入世贸组织,但根据中美达成的协议,中国入世十五年内美国仍然可以把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反倾销协议》,对于从非市场经济国家进口的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时,用其国内价格进行比较可能是不适当的,而用“替代国”类似产品国内价格来比较,这样就导致美国对世贸组织反倾销条款的滥用。2003年美国加大对华反倾销调查力度,对中国的彩电、家具、纺织品等商品进行反倾销调查或者实行配额限制,是美国对华实行歧视性贸易政策的典型表现,也是引发中美贸易摩擦不断的重要原因。

(四)美国在中美经贸合作中的利益因素也是导致双方经贸摩擦的又一动因。近年来,随着中美双方经贸合作的不断加深,美国在华利益份额越来越重要。比如,美国对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之所以指责不断,主要原因就在于美国在华利益涉及知识产权的份额日益加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美国是中国最大的知识产权引进地,中国对美国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直接影响到美方的利益。比如版权贸易,2002年仅北京从美国引进的版权总量就达3536种,约占其引进总量的52%。其次,版权产业在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具有重要地位。根据美国国际知识产权联盟发表的《美国经济中的版权产业:2002年度报告》,2002年美国核心版权产业创造了大约5351亿美元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24%左右,总体版权产业产值估计为7912亿美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75%。美国的对外出口中依赖知识产权保护的份额也在逐年加大,在50年代仅有10%,到90年代末,这一数字升至50%(宋献慧:《版权产业在美国的分量》,载《中

国知识产权报》2002年7月31日。)。最后,美国批评中国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目的是以知识产权为突破口,改善美国对华贸易逆差问题,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美国在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所有中国市场的占有份额。美国已用此方法在韩国、泰国、日本、巴西、欧盟国家为美国产品夺回了部分失去的国际市场,取得了相应的经济效益。据1996年美国政府估计,包括《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在内的关贸总协定可望在10年内给美国带来1000亿~2000亿美元的经济利益。所以在当前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还不十分健全的情况下,美国对中国知识产权政策的挑剔也在情理之中。

(五)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引起了美国的担忧,“怎样对付中国的崛起成为美国在21世纪初面临的最严重挑战之一”(迈克尔·斯温、阿什利·特利斯:《中国大战略》,中译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页。)。“如果美国不能遏制中国,经济的增长使中国成为地区霸主便不可避免。”(John J.Mears heimer,“The Future of the American P acifier”, Foreign Affairs, p.57,Vol.80, No.5, 2001.)正是基于这种判断,美国一些利益集团从冷战的角度看待中国,认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到2 015年前后,不论其政治制度如何,都将对现存的世界格局形成挑战,都会对美国在亚太乃至全世界的经济和安全利益构成威胁。如新泽西州共和党众议员克里斯托弗·史密斯担心,波音公司提供广泛的技术转让不仅会减少美国人的就业机会,而且会使中国获得增强其军事能力所必需的技术(理查德·伯恩斯坦、罗斯·芒罗:《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中译本,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第119页。)。美国时不时挑起中美贸易争端,其目的之一就是遏制中国。

(六)中国企业自身和政府部门的一些做法也多有不当之处。中国企业有“薄利多销”的传统,再加上中国长期对外贸企业进行出口补贴,导致不少外贸企业为完成出口指标,对出口产品定价过低,因而经常被控倾销。甚至还有企业为了换取出口补贴和出口退税,无利也要销售,造成不规范的定价行为,结果为美国指责中国破坏公平竞争和公平贸易的准则、发动对中国的贸易战提供了口实,到头来受到伤害的还是中国的企业。另外,由于中国经济仍然处在转型阶段,各种政策实施的透明度有待加强,特别是中国在许多外贸方面的数据统计远远落后于

国际贸易发展的要求,加上中国国内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阻碍了中国政府全面履行世贸组织协议的进程,也是中美贸易摩擦不断的重要因素。

中美贸易摩擦对双边经贸关系的影响

美国对中国产品采取越来越多的反倾销、反补贴以及实行对华产品特别保障措施,是对自由贸易的严重扭曲。根据传统的国际经济学理论,任何对自由贸易的扭曲都将损害贸易国的社会福利水平,给整个世界带来“无谓损失”,也不符合“对症规则”。毫无疑问,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正在对中美经贸关系的顺利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

(一)贸易摩擦反映了当前中美两国不同的经贸发展战略,贸易摩擦的增多将会促使两国加快自身经贸战略的调整,从而对未来中美经贸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90年代,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和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进展,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经济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在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国际问题国内化和国内问题国际化的倾向。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如何改革国内各种规制,建立与国际经济协调的体制成为各国面临的重要课题(赵瑾:《日美贸易摩擦的历史演变及其在经济全球化下的特点》,载《世界经济》2002年第2期。)。

1992年克林顿政府上台以后,把经济安全作为其对外政策三大支柱之首,加强了美国政府对外贸的干预。为此克林顿政府制定了“国家出口战略”,扶持和鼓励美国商品的对外输出;同时以“公平贸易政策”取代了“自由贸易政策”,利用双边、多边谈判为美国产品出口扫清道路。在克林顿经济学思想的主导下,美国展开了对中国市场的巨大攻势,一方面通过反倾销、特殊保障等措施阻止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减轻中国产品对美国市场的冲击;另一方面又通过中美入世谈判以及中美贸易不平衡等问题迫使中国为美国开放更多的市场。2001年布什政

府上台以后,以“贸易促进权”的名义重新获得了美国国会的贸易谈判“快车道”授权,在继承克林顿政府公平贸易政策的同时,加强了双边主义谈判,希望通过与其他国家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来遏制中国产品的对美出口。在此背景下,布什政府滥用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则,对美国钢铁实施保障措施以及对农业给予高达1900亿美元的补贴,充分反映出布什政府较强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使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也是双边贸易摩擦日益增加的重要政策因素。

近年来中国政府也一直推行出口主导型的外贸政策,外贸依存度由1990年的30%上升到2002年的45%左右。中国外贸依存度的连续攀升反映出中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对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大国带来压力。同时,随着中国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在发挥中国传统产业的优势的同时,整体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升级,尤其是中国大力发展航空航天、半导体等高新技术产业,使美国的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基本面临失败,贸易摩擦便成为美国制约中国的又一重要手段。

两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伴随着贸易摩擦的痛苦与不愉快,反之,贸易摩擦的增多又将会迫使两国政府认真思考中美经贸合作的发展方向。加大两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扩大中美贸易的优势互补将会是未来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总体格局。但是这种调整短期内并不能完全消除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相反,随着双方产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加深,两国贸易摩擦将会继续加剧,摩擦领域有可能由目前的纺织服装、彩电等微观经济转向货币金融、贸易政策等宏观经济,最终进入以要求经济制度的协调为核心的制度摩擦阶段。如何处理好将来两国之间的制度问题,使两国均能建立起与国际经济协调的体制,将是未来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关键。

(二)由贸易不平衡问题引发的贸易摩擦扩大了美国国内的“中国威胁论”市场,增强了美国对中国崛起的防范心态,成为抑制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用经济模型证明,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的经常项目收支逆差如果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1.5%,两国之间就会发生“激烈摩擦”;

要是超过2%,就会引起报复措施;如果对一国的贸易顺差超过该国贸易额的2 5%~30%,那就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也是政治问题了(于永达:《美日贸易摩擦及各自的对策》,载《当代亚太》1999年第10期。)。就目前的中美贸易不平衡规模而言,这个问题已经演变成美国国内的政治问题。

近年美国的经济衰退使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在过去三年内减少了270万。对于就业人数减少的原因,美国不从自身生产率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方面寻找原因,而是将其归因于中国对美国的巨额出口,认为美国就业机会的流失是“中国制造”介入的结果,贸易逆差是这一结果不可辩驳的证据。于是,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就成为其攻击中国的靶子。2002年,美国国会美中安全评估委员会公布其首次年度报告,宣称“美中贸易关系是美国对外关系中最不平等的关系”,“庞大和不断增长的贸易赤字对美国的经济与军事安全带来了重要的负面影响”,要求政府对美国企业投资中国进行监视。2003年,美国制造业协会发布的《对华贸易对美国制造业的影响》指出,民意调查显示75%的美国制造业受访者认为美国制造业正面临巨大危机,64%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发展成为出口大国是他们生存的最大威胁。同年6月,全美纺织工业大会也发表题为《中国的威胁有多大》的行业分析报告,认为“中国货币对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使中国人民币的价值低估了大约40%,这导致中国具有巨大的人为成本优势”,“中国50%的纺织品生产企业和25%的服装生产企业属于国有企业并得到国家补贴”,要求政府向中国施压,改变中国的人民币汇率政策。虽然这些报告歪曲了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真实根源,但由此引发的“中国威胁论”在美国市场的泛滥却导致了美国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防范心态的扩张。近年来,宣扬“中国威胁论”的书籍在美国市场一再出现就是明证,其对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障碍不容忽视。因为“中国威胁论”的最直接后果就是“遏制中国论”。

另外,由于美国政治的特点,中美经贸关系始终难以摆脱美国大选综合症的影响。四年一届的美国总统选举总是免不了在中美经贸关系上做文章,总统候选人要么呼吁对华采取更为强硬的贸易政策,要么对台湾出售军事武器,制造台海紧张局势,从而使中美经贸摩擦在大选之年往往波折不断。虽然大多数候选人上

台后并不一定完全采取竞选时的主张,但其对中美经贸关系发展所带来的周期困境却难以消除,成为双边经贸关系顺利发展的一道难题。

(三)美国对华经济制裁引发的贸易摩擦破坏了双边的正常经贸关系。

经济制裁政策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战结束以后,随着国际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历史性扩展和纵深发展,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对其他国家和整个国际经济体系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美国越来越频繁使用经济制裁政策。冷战时期,美国对华实施了长达数十年的经济制裁,中美建交后情况稍有好转,但随着1989年中国国内发生政治风波,美国对华经济制裁再掀高潮。一方面,美国国会通过对中国实行经济制裁的修正案,要求暂停出口将由中国发射的卫星以及其他方面的合作等;另一方面,美国政府采取一系列制裁措施,例如中止美中双方签署的改良中国55架歼-8型战斗机的5亿美元的合同。美国的经济制裁,尤其是美国政府停止美国海外投资保险公司对美国商人在中国的投资保险,给美国公司来华投资造成了不小的阻力,影响了美国企业的对华直接投资和高技术转让。

冷战结束以后,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推进,美国对华经济制裁的政治因素在降低,而贸易摩擦在对华经济制裁中的地位日渐上升。同时,由于美国从对华贸易中获得的利益越来越多,美国对华实施全面经济制裁的可能性在减少,由贸易摩擦导致的美国对华经济制裁主要集中在中国公司个体的微观层面。比如,2002年美国对中国机电进出口公司、中国船舶工业贸易公司等8家中国公司实施制裁;2003年美国又决定对中国北方工业公司、中国精密机械进出口总公司等5家公司进行制裁。表面上看,美国提出对这些公司进行制裁的理由是其向外输出武器,实际上是美国担心与这些公司做生意会损害美国的对华出口管制政策。

(四)由美方主动挑起、中方被动应战的贸易摩擦反映了当前中美经贸关系严重不对称的现实,这种不对称仍然是今后一段时期影响双边经贸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2003年11月5日,美国商务部长埃文斯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题为《美国公平竞争,中国呢?》的专栏文章,指出“目前缺少对等是美中贸易关系

发生摩擦的主要根源”。根据该文的分析,埃文斯所指的美中贸易关系的不对等主要是中国缺乏对美国知识产权的保护、人民币汇率低估带来的中国产品竞争力的增强、中国法律的不透明等,这些成了美国挑起对华贸易摩擦的主要依据。

就现实而言,中美经贸关系的确是不对等的,或者说是严重不对称的。中国在经济上对美国的依存度较高,而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依存度较低。中国对美国较高的依存度大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部分产业与产品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较大。如中国对美出口的服装、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一旦对美国出口额度减少,中国对美出口总额度就会锐减。二是中美贸易在双边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不对称。中国对美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0%以上,而美国对华出口仅占其出口总额的2%;中国自美进口占中国进口总额的比重约为10%,而美国自华进口仅占其进口总额的2.5%。三是美国经济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较为显著。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每下降1%,其总进口额就被拉低2%~3%,分摊到从中国的进口份额就会达到5%~10%,正是这种不对称性使得美国对中国有着较大的经济约束力,而中国对美国则缺乏相应的制约能力。

由于中美经贸关系的不对称性,形成了目前美方随意挑起贸易争端,而中国只能被动应付的局面。因此,从长远来看,中国必须增强美国对中国经济的依赖程度,惟有如此,中国才能从根本上缓解自己在双边相互依存中的脆弱性,这也正是中国希望通过美方扩大对华出口,而不是通过减少中国对美出口来解决双边贸易不平衡的根本缘由。但从短期来看,中美经贸关系的这种不对称将会继续存在,美方仍能利用这种经济关系的不对称挑起对华贸易争端。

(五)贸易摩擦具有“溢出效应”,贸易摩擦的加剧往往会波及政治领域,使目前处在“历史上最好时期”的中美关系受到抑制性影响,从而给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带来压力。经济和政治总是密不可分的。两国政治关系的改善无疑会为经贸关系的发展提供动力;反过来,两国经贸关系的加深对政治关系的推动也会起到重要影响,而贸易摩擦的“溢出效应”就是这种影响的具体形式。

九一一事件以后,中美双方在外交、军事、反恐和朝鲜核问题等重要领域进行了有效的磋商、协调与合作,双方的谈判范围在不断扩大,高层官员的频繁互

访使两国关系渐入佳境。按照美国国务卿鲍威尔的说法,目前中美关系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但是在中美政治关系积极改善的同时,经贸关系却明显滞后于政治关系的发展。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双边经贸关系开始出现一系列摩擦加剧的迹象。从美国纺织品制造商协会要求对华纺织品重新设限到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判定中国彩电构成倾销,从中美农产品贸易之争到“健全美元同盟”公然要求人民币升值,双边贸易摩擦的行业领域一步步外延化。由于当前美国在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上需要中国的支持,这种贸易争端的扩大尚未对双边关系带来负面影响。但从长远看,中美贸易摩擦的加剧必将影响到政治领域。而政治关系一旦走坏,双边经贸关系的摩擦就会进一步增多,成为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重要障碍。

结语

对于中美贸易摩擦,目前国内学术界的研究是不够的。很显然,面对当前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仅有平常心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弄清楚两国贸易摩擦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哪些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哪些是制度层面的问题?哪些摩擦短期内能够解决,哪些摩擦可能会长期存在?只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才能为中美贸易摩擦的解决做好充分的准备。

对于中美贸易摩擦的解决手段,我们必须更加注重依靠世贸组织规则的相关条款,提高中国利用世贸组织条款保护自身的能力,同时加强研究世贸组织规则以外的方法对中国外贸的保护作用。就现阶段而言,加快中国外贸体制的调整仍是未来一段时期解决贸易摩擦的重要内容。通过调整,使中国建立起与世贸组织规则相协调的经济政策运行机制,为中国外贸的发展争取到较好的国际经济环境。

最重要的是,中国应该从战略高度规划未来的中美经贸关系,认真研究经贸关系在中美关系中的定位问题。经贸关系是中美关系发展的桥梁、纽带,还是战略新基础?我们必须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并在此框架内妥善处理双边贸易摩擦,推动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