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品德课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品德课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品德课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品德课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结题报告

在思想品德课上,如何做到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研究

结题报告

西大慈联校白凯

一、课题的提出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这次课程改革新设置的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在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与以往的思想品德及社会课程相比都发生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新的课程标准是从学生生活领域来设计的,并把其作为新课程的生长点。课标明确向教师提出:教学要联系生活事件,生活的体验、生活的空间、生活的领域,要结合学生与家庭、学生于学校、学生与社区、学生与自我,课堂要不断的创设问题,让儿童通过资料收集、交往、讨论不断地反思自我、反思社会来形成基本认识和观念,让儿童在不断的综合过程中,来建构价值观、生活规则、行为规范。学校课程、现实生活和当今世界正被国际化与信息化重新诠释。而作为学生品德性与社会性养成的主导渠道——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活动还未跟上时代的步伐,还未真正做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方法服务,不能圆满达成教育的本质要求——人的社会化,使学生能积极面对现状适应生活,努力认识社会创造生活,切实遵守法规享用生活。

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小学生品德性和社会性的形成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如,教育目标与实际行为的矛盾,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矛盾等,这些矛盾说到底是学生品德性、社会性的养成教育与生活实际脱节、背离的矛盾,它体现在课堂教学远离现实生活、严重“外灌”、目标抽象化与工具化。现实中最典型的状态是:学生每天在生活世界之中,却没有体验

到生活的丰富性和生活的乐趣。如果学生的学习和受教育背离了生活逻辑,他们就难免现出疲倦、厌倦以至“逆反”的状态。这就需要我们就学校教育的生活化问题进行研究。

对于新课程的进一步推进,我们认为,好的理念的落实和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的解决,都应该是实证性的、有扎实的学术理论基础的,但有些问题应须进一步探索,如,怎样选取和组织生活化主题,怎样体现主题、单元之间的逻辑线索,怎样使学习活动符合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实现合理的循环上升,如何为教师发挥主动性、为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留有余地,如何为不同地方的课程资源开发留有充分余地,如何开放学生的思考空间、促进师生互动,如何开放教学空间和利用资源、将课内外学习结合起来,如何形成个人发展评价机制,等等,这些问题得以实证性解决是落实课程目标的关键。围绕这些问题,我们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课堂教学活动的生活化研究上,不言而喻,本课题的研究方向不仅指向对课堂教学设计和策略的研究上,而且要关注教师培训和能力开发的研究上。

二、课题的界定与假说

1、生活化:“生活”是指人的各种日常活动或指人的生存、活着。“化”是指转变为某种性质的活动状态。“生活化”是指转变为人的生命或生存活动状态。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动态的、活生生的人文世界,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以僵死凝固的知性逻辑为基础的、纯粹科学的“客观世界”。“生活世界”是真实的,同时也是基础性的、本源的。学生的生活基本有三种,即学习生活、交往生活、日常生活。

2、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一种以实际生活为载体,以实践体验为途径,以主体发挥为方式,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学会正确处理自然、人、社会关系,并积极主动生活为目标的课堂教育模式。即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构建和形成小学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生活化的目标内容、途径方式、评价标准等,将小学生品德性、社会性养成融入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之中,在教师的组织、协助及学生间协作、互助下,学生在生活实践活动过程中充分体验,在体验中逐步丰富生活的知识经验,培养起积极对待生活的态度,提高适应创造生活的能力,形成规范健康享用生活的行为,为使他们将来人人成为合格公民打下坚实基础的实践活动和方式。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包括三层意义:(一)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即教学目标不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地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能力,和适应未来生活的基本素质。(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三)教学活动方式生活化。即教学活动是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生活过程。教学生活化的学生主体,关注学生需要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既学到知识,而且多方面素质得到主动发展。本课题在教学生活化的思想指导下,主旨是在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索具体的操作模式。

课题假设陈述:儿童品德性及社会性养成是在儿童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主动、整体建构的过程,也是个性化和社会化统一的过程。在现代生活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本课题期望通过构建和实施小学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操作模式,能实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

会课为社会生活服务、为人的生命发展服务总旨,能促进学生基本的生活态度、参与并创造生活的能力形成,促进学生主体道德素质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素质的提高。

三、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为,探索形成以“生活化”为特征的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的理论框架、目标、评价、内容和操作方式,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促进新课程试验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小学品德性、社会性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促进师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具体内容为:1、构建“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标和内容。以现代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在教学活动中,逐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联系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确立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及健康的生活理想,提高其生活质量,在此目标下构建起符合具体教学形态的情感、能力、知识三维目标体系,从而使内容体系更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内容生活化的关键在于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建立以课本教学内容为中介,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使教学内容向生活开放。

2、探索“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途径。

营造学校小环境,协调社会、家庭、学校三方力量,形成共向合力。在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活动中,优化教学关系,让学生投入生活;筛选活动主题,联系学生生活;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创造生活;优化教学评价,让学生热爱生活,从而形成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基本模式。

3、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并努力提高小学生品德性、社会性教育的实效性。

四、研究的主要策略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了调查研究、文献研究、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建立课题组,主要采用以下措施,采用研究,特别是把工作与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研究有条不紊地实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1.理论学习。课题组人员认真学习教育科研基本知识,学习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把握课程性质特点,特别是收集了有关课堂教学生活化效果的理论的学习,使课题组人员在研究的过程中,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和实验,保证了课题研究的科学化。

2.总结经验。在先进理念的引导下,对教学实践进行了总结和反思,以形成了一些具有理论含量的教学经验。

3.定期交流。课题组在学校教科室的组织下定期开展活动。围绕“如何使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问题研究,讨论。

4.教学观摩。通过定期组织教学观摩活动,展示成功案例,加强教学研讨。先后让一些课题组老师上示范课,如:姜秀红老师的《我的好习惯》,邢晓东老师的《社会文明大家谈》等进行专题的教学观摩。

五、研究的初步结论

通过一年来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我们初步确立了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载体和形式,探索了积极有效的方法,并开展有效评价,在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初步探索出品德课的基本策略:

(一)、教育内容联系生活

品德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道德观念越易被学生认同接受。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真正体现新课标的理念,让品德教育走进社会生活,让社会生活走进课堂,应做到:

1.正确地把握和使用教材

现行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是能够与儿童进行对话的文本,是“教室中的儿童”与“教材中的儿童”形成一种“我和你”朋友之间的对话关系,“教室中的儿童”在倾听“教材中的儿童”说话的同时,也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告诉“教材中的朋友”。教材所呈现的文化是儿童文化,努力使它富有“童心”“童趣”,能让儿童所喜欢、接受;教材所遵循的逻辑是生活的逻辑,教材所生成的教育话题和范例,都是以儿童的“生活事件”的形式呈现的;新教材在发展学生认知和能力的同时,也注重“教材中的儿童”和“生活中的儿童”的情感体验等。

2.创造性地活用教材。

教材是一种资源,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教学《我们的合作》时,看到刘开洋和弓涵笑本学期是同桌,于是在课堂上讲起她们的故事,原来她俩都在校外学习舞蹈,表演非常有天赋,深得学校领导和各位老师的赏识,但她俩很清高,互相瞧不起,在节目排练中出现不合作,经过领导、老师的耐心教育,她们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训练很刻苦,在表演中配合很默契,所以排练的节目《祖国我爱你》获校一等奖。通过活生生的事例,再结合课文学习,让学生自然明白了:生活中处处有合作,世界上许多事情,只有合作,才能成功。

(二)、教育方法贴近生活

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确立学生中心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程教学中,要努力创设生活情境,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如主题班会、课堂辩论、小组讨论、小品表演、演讲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走上讲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我曾在《保护人类的家园》一课教学中,课前安排学生在对生活环境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了“要金钱还是要环境?”的辩论活动。并提前一周把课堂辩论的题目,内容和形式告诉学生,让他们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堂辩论中,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为论证自己的观点引用了大量的具体事例和理论依据,个个畅所欲言,气氛十分热烈,每当精彩之处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也不失时机地对辩论进行了引导,点拨和总结。在辩论中,学生明晰了金钱与环保的辨证关系,增强了环保意识,取得了自我教育的实效。

(三)、教育途径通向生活

实践证明,封闭式的品德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学校品德教育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参与游戏,引导学生开展兴趣活动,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实践、游戏和活动中来,体验活动的过程和感受。教育学博士朱永新在《新教育之梦》中指出:“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的过程,实际上人的很多品性,不是从学校学的,不是从课堂学的,而是从玩中,从游戏中,从家庭中养成的,孩子是有生命的人,是发展中的人,孩子一定要活动,很多能

力是在活动中形成的,并在活动中培养了德性,如我校在对学生,开展“知荣辱,树新风,风行动”中,组织学生以“买东西的学问”为主题,进行社会调查,使学生在调查实践中掌握了商业行为中的基本规则,体验到商业欺诈的危害性,树立了学生的诚信意识;组织学生到乡敬老院为五保老人洗衣、叠被、整理房间和老人交谈,让学生懂得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带学生到校外劳动基地参观学习,在蔬菜大棚,看农民伯伯辛勤地劳动,跟农民伯伯学习劳动知识,增强了劳动观念,体会到劳动的光荣。

(四)、教育主体走进生活

学生始终是品德教育的主体。一切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这个主体发挥作用。“重智轻德”的危害已被人们所认识,“成才先成人”已成为有识志士的共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知、行、做合一,就非常符合我们的课改理念,特别是提出著名的“六大解放”―――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之能思;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之能谈;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之能学渴望学的东西;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之能接触自然和社会。由此可见,品德教育必须让学生走进生活,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鼓励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如校开展的“养成教育日检表”评比活动,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活动的开展,让每一个同学都能找到自信,每个同学都有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母亲节,发动学生开展几个“一”活动,给父母写一封信,做一次家务,洗一次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做父母的辛苦,培养孩子从小有爱心和责任意识。

总之,一个拥有好的生活品质的人,一定会是一个好公民,我们相信:让思想品德课真正回归生活,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六、研究成果

1.改善了品德学科课堂教学方式。长期的问答式或“语文课型”的课堂逐渐被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所代替。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恰当有效的重组教材,选用教材,丰富了品德课堂的内容;根据教材特点,采用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后的延伸更好地引导学生,加快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2.教师的成长。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教学行为得到改善,教师重新定位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从以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课堂资源的开发者。能从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另外,通过课题研究,教师养成了善于反思和总结的习惯,结合教育实际,积极地撰写论文。

3.转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回归生活”焕发了品德课堂的活力,使学生对品德课提高了热情。其次,学生在学习中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学习提升了良好品德的形成。真正提高了品德课堂的有效性。

本课题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还有很多问题有待于我们深入探究,譬如如何更好地使教材更贴近学生,教学中如何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等,今后將作进一步的研究。

品德与生活理论测试题(含答案)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理论测试题学校:姓名:得分: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特征(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 2、1983年国际消费联盟组织确定每年的 3 月15日“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3、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为核心,促进其(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4、(真实性)和(教育性)是教学情境的两个基本特征。 5.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6、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9、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内容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和(学习结果)。 10、从故事《砍倒樱桃树的小男孩》和《敢于承认错误的乔治.华盛顿》中,你知道了(有错就改、诚实的可贵) 11、水污染的原因(工业污染)(生活废气弃物)(化肥、农药)等。 12、面对生活的困难和艰辛,尤其是残疾人顽强奋斗,自强不息,事迹令人感动和钦佩的有(张海迪)(霍金)(贝多芬)等。 13、交通运输的方式主要有(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我们所在的地方常使用(公路运输)。 14、发票是购物凭证,是我们享受商家提供售后服务的凭据。 15、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多点将心比心的感悟,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少一些计较和猜疑。 16、每种传媒都有自己的特点,只要合理运用,就能使它们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在课程标准修订中,非常重视突出课程的导向性,以下四个选项哪个不符合要求?( d ) A.面向所有学生,推进素质教育。 B.以学会学习为中心,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C.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重视传承优秀文化。 D.以教学活动为中心,强调教师引导学习。 2、品德与生活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 a b d)的过程。 (最少选1项,最多选4项) A.真实体验生活 B.主动参与生活 C.还原生活 D.创造生活 3、为了增强品德与生活课的实效性,教师应能够? (a b c d ) (最少选1项,最多选4项) A.准确掌握课程标准,缩小课程标准与课程内容之间的距离。 B.教学目标不宜过高,并能准确反映课程目标要求。 C.依据教科书把握课程标准,实施课程内容。 D.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双基培养。 4、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在课程性质方面的共同点是(b c )。 (最少选1项,最多选4项) A.实践性 B.综合性 C.开放性 D.生活性 5、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有四个方面,以下选项中正确的组合是(a)。 A.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B.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C.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行为与习惯。 5.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 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 b)。 A.活动课程B.综合课程C.活动型综合课程程D.生活课程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 (2)

篇一:课题结题报告的格式要求范文 课题结题报告的格式要求范文 课题结题报告格式要求:1、课题结题报告背景及立项 (800~1000字左右) 2、课题结题报告简介 (500字左右) 3、课题结题报告主持人及课题结题报告实验学校 建议包含以下部分: 领导小组成员 实验校 起止时间 4、课题结题报告的理论依据 (500~800字左右) 建议包含以下部分: 理论依据 课题结题报告研究目的与意义 5、课题结题报告理论研究和探索 (5000~8000字左右) 6、课题结题报告研究的主要阶段成果 (500~800字左右) 7、课题结题报告终结成果目录 8、参考文献 课题结题报告组成部分:1、报告标题:课题名称+结题报告 2、作者署名:单位+姓名(负责人或负责人和撰写人),署在标题的下面。 3、内容提要:主要观点、内容。超过4000字的就要写内容摘要。 4、问题提出:意义(重要性和必要性,是对研究方案中的研究意义部分的深化)、理论依据、前人研究综述(包括研究方案中前人研究综述以及立项后又看到过的同类课题研究成果)。 5、研究过程:简单介绍研究经过、方法、步骤。方案中的研究过程是一种假设,而结题报告中的研究过程是实际做的。 6、结果分析:摆事实,讲道理,对研究内容进行分析。这块是结题报告的主体部分,应按原来设计的内容,分几个部分把自己已做的工作加以描述分析出来。这些事情做后得到什么启发,得出什么规律性的东西,可以有数据分析、案例分析等。 7、成效分析: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效果的分析。成绩与效果的分析最好是对比分析,通过前测、中测、后测得到三组数据,最能反映表面出成效。也可以通过具体案例的描述看出效果,如某个学生行为的变化,研究之前什么样的行为,通过一年的干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把他们的行为描述出来。 8、问题思考:研究的特点,今后努力的方向。充分肯定自己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看看还存在什么问题。 9、参考文献:引用(注释),参考他人的成果。注释,即原滋原味地引用别人的成果的,要注出谁的文章,哪一年,哪一篇文章,第几页。参考文献则附在后面。(注释的方法和参考文献的注入格式附后) 10、附录:不便列入正文的原始材料等。如一些原始材料,包括调查问卷,一些统计过的数据,一些典型的案例,一些照片等材料。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一篇:《中考作文升格途径的探索》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论文

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初中理化实验课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传统的科学教育,以传授自然知识为主,即向学生讲授自然科学的一般规律,利用“一言堂”把大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非常薄弱,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自我意识在应试的范畴内得不到充分的培养。新的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旨在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的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新知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为此在理、化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优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尤为重要。 面对新课程的要求,结合当前我们学校的设施和教师教学情况,发现存有以下几个问题: 1、由于农村学校一般没有专职实验教师,实验准备量太大,或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常常在教室里纸上谈兵代替学生实验甚至取消实验,或用演示实验取代学生分组实验。 2、尽管开设实验,但由于农村学生自小学教育就缺乏实验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差强人意,部分学生对实验课无兴趣,或者存在畏惧心理,主动性差,或只看不动手,成为实验边缘人。 3、部分教师实验教学水平和对实验的研究能力有待提高。为了适应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改变我校理化实验课教学的现状,优化理化实验课堂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学校的理化教研组的几个老师研究讨论决定对《农村初中理化实验课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并对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做好记录,从而形成适合新课标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意义 我们课题组理化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以学生为本,努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熟悉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结题报告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结题报告 近三年来,根据实际情况,一直在努力实施新课改,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领学生走向社会,关注自然,体验生活。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境、关心地球、关心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了学生爱自然、爱生活、爱家乡,进而爱社会、爱祖国等方面的思想素质的提升,激励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形成,号召、推动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培养自我发展和合作精神意识。 一、充分发掘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生活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活水之源,真情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生命所在,对学生而言,只有经过生活的体验,才能有感而发、有为而作。由此,我们要切实关注孩子们的生命轨迹,把学生的精彩生活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自由地、自主地、自发地,用自己的心灵去探寻综合活动之源,以积极的心态去参与活动,展示他们的生命活动,还学生一个原生态的自我。让他们把自己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三年级学生正处于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此时的孩子已经有一定的分辨是非的能力,大多同学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小学生普遍对动物存有好感,表现为愿意与动物亲近。而且小学生对动物并不陌生,也朦朦胧胧地感受到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但对动物对人类的所做的贡献,动物与人类的亲密关系问题的了解都不是深入,因此有必要在教学中逐步加以解决。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和认知实际,引导学生大量感知,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热爱生活关爱动物的情感。信息技术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过程中,具有其他授课方式所不具备的特性。因此,教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促进认知和情感激励的作用,利用展示再现、交互和扩大信息量的功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自主探索,有利于三维目标的达成和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于是在上《我给小鸟造新屋》时,我带领学生查阅资料,让其通过自己的努力了解到很多的有关鸟类的知识,鸟是大自然的歌手,鸟语是大自然的音乐和诗歌。自然界中大多数的鸟是益鸟,为人类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是人类的朋友。保护益鸟,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是每个地球人的义务,而这种意识应从儿童抓起。因此,设计这样一个活动方案,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试卷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试卷 1.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发表了题为《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的报告。“学会关心”的具体要求包括:①关心自己的健康②关心他人、关心家庭、关心朋友③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④学会相互尊重、友好相处⑤学会理解别人⑥学会说服别人()。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 C.②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 2.《诚信是金》中“砍倒樱桃树的小男孩”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A.言必信,行必果B.诚实是一种勇敢的行为,要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 C.一言既出,驷马难追D.诚实不需要理由 3.曹雪芹写《红楼梦》经历了10年的艰辛,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费了27年时间,徐霞客用27年写完《徐霞客游记》,司马迁写《史记》15载忍辱负重……这些事例说明()。 A.成功来自于面对困难时的坚持不懈B.失败是成功的阶梯 C.胜败乃兵家常事D.失败了不要灰心丧气 4.20世纪末,激光照排彻底超越了传统的印刷术。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发明,把中文印刷术提高到世界领先水平。它的发明者是()。 A.王永明B.比尔·盖次 C.王选D.裘伯君 5.()是世界上最大、最深的海洋,约占地球总面积的五分之二。 A.大西洋B.北冰洋 C.印度洋D.太平洋 6.西班牙被称为旅游王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丰富多彩的西班牙文化。其中有代表性的是①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②米开朗琪罗的《胜利女神》③毕加索的绘画④达·芬奇的《蒙娜丽莎》⑤斗牛()。 A.②④⑤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D.①③⑤ 7.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 A.因材施教B.为人师表 C.创新与实践D.教会学生学习 8.英国作家萨克雷说: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这句话表现的主要是()对人成长的影响。

怎样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怎样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结题报告的结构及写作方法 撰写课题报告有一般性的共同要求。但不同类型的课题报告由于其结构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研究者撰写课题报告,首先必须把握各类报告的特征。 教育技术研究报告是对某种教育现象的调查,经过整理分析后的文字材料。一般由题目、引言、正文、讨论或建议、结论等几部分组成。 教育技术研究报告是教育实验研究之后,对教育实验研究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客观、概括地反映的书面材料。一般由题目、引言、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结论、分析与讨论、参考文献和附录等几部分组成。 教育经验总结报告是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积极探索而积累起来的经验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书面材料。由题目、引言、正文、结尾等几部分组成。至此可见,课题报告的写作形式是不尽相同的,但可以归结为前言,正文、结论这种三段式的基本格局。一篇完整的教育课题报告。除了上述几个组成部分外,还应有署名和参考资科两个部分。其目的是表示对报告负责并表明对报告的所有权。附录和参考资料是必须向读者交代的一些重要材料,参考文献是指在课题报告中参考和引用别人的材料和论述应注明出处、作者、文献标题、书名或刊名、卷期、页码、出版机构及出版时间。 二、撰写课题报告的基本要求 1.引言引言是课题报告的开场白。引言部分必须说明进行这项课题研究工作的缘由和重要性;前人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存在什么问题;本研究的目的,采用什么方法,计划解决什么问题,在学术上有什么意义等。要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应该指出的是,有的人在文章中对前人的工作随意否定,或轻易断言此问题前人没有研究过,属于历史空白,这是不妥当的。怎样开头为好,应根据课题报告的内容、各人的写作风格等因素全面考虑后确定。但必须注意防止面面俱到,不着边际,文不对题;或一步登天,言尽意止,不留余地等毛病。 2.正文正文是课题报告的主体,占报告的绝大部分篇幅;是课题报告的关键部分,体现着报告的质量和水平。所以,必须重视正文部分的撰写。各种不同类型的课题报告在正文部分叙述的内容不尽相同。但要写好正文部分,都必须掌握充分的材料,然后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整理,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过程,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并以观点为轴心,贯穿全文,用材料说明观点。做到材料与观点的统一,这是基本的要求。对初学者来说。往往易出现两种毛病:一种是只限于表述自己的论点,而缺乏科学的论证;只有论点,没有材料,缺乏说服力。另一种毛病是罗列大量材料,平铺直叙,看不出其主要论点是什么。出现上述毛病的原因就在于没有能以确凿的论据来说明论点,做到论点与论据的统一。为了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研究成果,提高说服力和可信性还应减少不必要的文字叙述,而采用图、表、照片来集中反映数据和关键的情节。当然,选用的图、表、照片也要注意少而精,准确无误。 3.结论课题报告的结论部分是作者经过反复研究后形成的总体论点,它是整篇报告的归宿。结论必须指出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还有什么问题尚待研究。有的报告可以不写结论,但应作一简单的总结或对结果开展一番讨论;有的报告可以提出若干建议;有的报告不专门写一段结论性的文字,而是把论点分散到整篇文章的各个部分。不论是哪种类型的科学研究报告。都必须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揭示规律。而不是正文部分内容的简单重 1

小课题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班级管理与班级文化建设》结题报告纳卜藏九年一贯制学校马洪福 一.课题基本情况 1.研究的背景 ①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中共中共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使中小学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好形势下,为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有很多学校致力于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和实践,成效显著。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最基本、最稳定的组织,也是学生在校进行学习生活的集体。因此,班级文化不仅是学校文化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文化建设最基本的支点与抓手,班级文化建设理应成为学校和班主任工作的重点。 ②学校高位发展的需要。 学校的根本价值存在是文化存在。认识一所学校,一定要认识该学校的文化;研究一所学校,也一定要研究该学校的文化。学校文化是最值得研究的因素,也是最值得品味的东西。先进的学校文化一旦形成,便会产生巨大的感召力! 近几年来,我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校本教育研究,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我校根据“特色为根,质量为本,

文化为魂”的办学方针,致力于建设“美丽校园”,打造品牌学校涵。学校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体系还不完善,还未能充分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班级文化建设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有的班主任进行了一些探索,但还没要有在日常的教育中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要使学校在更高层次上良性运转,必须借力于学校的文化建设,如此才能不断提高办学品位,确保学校实现科学发展、持续发展。 ③学生生命发展的需要。 学生养成教育方面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不为班级着想,不关心班集体,缺乏集体思想,养成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这与班级管理有很大的关系。说明我们的班级管理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没有良好的班风,班貌,没有良好的文化环境,就没有班级精神的形成。教育的本质,按照我们的理解,就是把“自然人”培养成“文化人”。当前,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帮助下知道“做什么”,部分学生知道“怎么做”,而只有少部分学生才知道“为什么做”。我们的理想,就是让绝大多数学生知道“为什么做”,而文化的功能之一就是能帮助学生知道“为什么做”。文化一旦化为学生自觉主动追求的东西后,它就可以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支撑点,价值判断的参照系。如此,学生就会用某种“特征”的文化选择生活,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而选择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场合,用恰当的方式和手段,做正确的事情”,以至形成一种生活精神。 ④教师生命发展的需要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师考试题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师考试试卷 时间:120分钟 第一部分学科专业知识部分(100分) 一、单选(每题1分,共10分) 1、我国的国土面积是( )万平方千米。 A.960 B. 950 C. 956 D. 965 2、下面哪个表示禁止行人通行的标志?( ) A. B. C.

3、( )不是河北的特产。 A.迁西板栗 B.沧州金丝小枣 C.张家口口蘑 D.三河大米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 )作词,聂耳作曲。 A、乔羽 B、闫肃 C、田汉 D、谷建芬 5、唐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 萸少一人。”描述的是( )一种“插茱萸,除恶气”的传统习俗。 A 端午节 B 中秋节 C 重阳节 D 清明节 6、下列人民英雄是河北人的是( )。 A刘胡兰 B黄继光 C邱少云 D董存瑞 7、下列( )是可回收的垃 圾 A.报纸 矿泉水瓶 B.废弃衣服 废 弃电池 C.霉变食品 碎玻璃片 D.烟头 建筑垃圾 8、保护眼睛以下错误的做法是( )

A、姿势要保持“一拳、一尺、一寸” B、连续看书一小时,休息片刻 C、用脏手揉眼睛。 D、坚持做保健操 9、“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这句话属于课程标准的( ) A、情感与态度 B、行为与习惯 C、知识与技能 D、过程与方法 10、为了缓解世界范围内的水资源供需矛盾,联合国决定从1993年开 始,确定每年的( )为“世界水日”。决议提请各国政府根据自己的国情,在这一天开展一些具体的宣传活动,以提高公众意识。 A 4月22日 B 6月23日 C 7月11日 D 3月22日 二、多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下面哪些内容是“学会做事,学会关心”的课程内容:( ) A、做事认真负责,有始有终,不拖拉 B、关心他人,友爱同伴,乐于分享与合作 C、认真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 D、喜欢集体生活,爱护班级荣誉 2、爱家乡、爱祖国,就要爱我们的( )。 A、首都 B、国旗 C、国徽 D、国歌 3、( )属于安全标志。 A.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例文

“以读促写,有效提升初中生语文能力的研 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在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中,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是分不开的,是相互促进的。阅读教学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材料、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作文教学,既能从语言文字方面训练学生识字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润饰成文,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又能从思想认识方面训练学生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感受,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个性品质。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指明了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对现代的语文教学赋予了新的定义,提出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阅读和写作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挖掘语文教育中人文内涵,而写作是运用文字进行表达交流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写作能力也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对于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道德修养有很大帮助。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的教师常把同是语文教学整体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分离开来。阅读教学就是单纯的阅读指导课,写作就是单纯的写作,二者互不相干。大多数阅读教学在教学目标的设置

上都从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进行,却少见有明确指向作文教学的目标。对作文教学的重视也只是在量上有所要求和行动,没有质的改变,没有从阅读向写作迁移的明确要求。由于课时的限制,只能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写日记、随笔、周记等。因为部分中学生自觉性不强,学生未必认真完成。同时也由于是课外的练笔,教师也未能从心理上、行动上把这些练笔纳入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计划。师生随意布置随意写,无计划可言。相当多的教师没有作文教学的长、中、短期计划目标,想写啥就写啥,没有系统的训练,大多数的学生作文水平提高很慢,作文技巧单一陈旧。作文成了师生头疼的“老大难”问题。学生写作不能充分得到训练,看到作文题目口咬笔端,搜肠刮肚无话可说的现象很普遍。 2009年6月我校语文组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成功申报了省级课题“以读促写,有效提升初中生语文能力的研究”,及时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及教学行为,这使得我们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有了新的思考,于是结合实际,我们尝试了一些作法,提出了本课题。 二、课题提出的意义 1、理论意义 从理论上讲,“以读促写”的实施策略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读写一体化”的教学理念,体现了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关系;注重全面发展、彰显个性的目标观;讲求探索质疑、双向互动的学习观;学生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获得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可充分发挥其主体

小课题结题报告完整版

小课题结题报告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小课题研究报告: 《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 单位:杨木川镇中心小学 主持人:沈明月 《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阅读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加强阅读,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低年级是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才能保证阅读质量,提高阅读能力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一)课题总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有效的教学、活动方法,指导学生主动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阅读能力,对优秀读本进行阅读和品鉴,提高对语言的赏析、感悟能力,进而达到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二)具体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读书的愿望,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养成 良好的阅读习惯。 2、结合阅读教学,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 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3、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 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4、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阅读能力,从课内迁移到课外,达到自主阅读的目 的,获得语文素养的提高。 5、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以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养成在阅读中注意积累 词句的良好习惯。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方法:

研究对象:本校一、二年级学生 研究方法:文献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开展调查,进行现状分析,对调查情况分类对比,积累材料,拟进行为期一年的实验研究,进行具体操作。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和实施的策略: (一)、充分发挥诵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低年级学生天真活泼,有着不同的特征和禀赋。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他们,相信和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把他们当作活生生的学习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低年级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与吸收,不能单靠理性分析来解决问题,但可以利用汉字的形、声、义配合的方式,通过反复诵读,在掌握字音、字形的同时十分便捷地了解课文的意思并感受它的形式美和内在 美。? 1.读要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读”应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让学生读准字音,再在读中揣摩语音,培养语感,感受语言的美和课文的内涵。如在每一课的学习中,我基本上都要经过以下环节:(1)、初读课文,整体感受。(2)、细读课文,感悟理解。这个理解包括理解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内涵。(3)、美读课文,感悟情感。由此可见,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有读书活动,因此,我总是在指导学生把书读顺、读得有感情上下功夫,摈弃了繁琐分析,在多读、熟读中体会词语含义,感悟思想感情。读是综合能力,它体现了语文的学习规律和特点。 2.渗透读书方法,提高阅读技巧。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在阅读课上,任何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或教学方法的使用都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实效。因此在阅读课上我时刻注意以下几点: (1)、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兴趣点易转移,因此读书的形式尽量追求多样化。如初读课文时的听读、自读,理解课文时的指读、轻声读、范读、练读,巩固提高中的分角色读、配乐读、比赛读。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对读书保持着盎然的兴趣。 (2)、在课外,根据阅读的需要还可以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诗歌类、散文类的文章适合于动情地反复地朗读,直到熟读成诵;小说类、童话故事类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方法研究

荆门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方法研究》结题报告 湖北省钟祥市冷水二中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的、直接体验的、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显示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 我国新课程改革以来,初中综合实践课教学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不容乐观。综合实践活动课结构不尽合理,过程管理不严密,教学评价单一化,再加上教师的观念尚未彻底转变,许多教师仍然把活动课当成是体育课或者是手工课,导致活动课上课的随意性很大,同时应试教育的潜在压力,使得教师对活动课的课堂结构、过程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缺乏深入的分析和认真的研究,只着眼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不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或者是教师越俎代庖,代替学生学习,把学生牢牢的套在框框里,既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样的活动课就像在演戏,教师和学生都按照剧本已定的角色表演,或者是教师完全放手,不加指点,让学生自已去摸索,学生无法从活动课结构上来把握活动课的要领,只能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做,这样的活动课从表面上看气氛活泼热烈,但实际教学效果却是低效的。 为此,我们选定这个课题以达到高效课堂教学的效果。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积累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资源,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也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的、直接体验的、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显示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课程的核心课程,这门课程既不是课外活动,也不是活动课程,而是通过教育交往为中心的活动,其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重视的是学生的体验、感受,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题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课题实验要立足于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和目的的要求,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要从科技高度出发,遵循教育规律,坚持实验的科学性、合理性。全面系统的研究与实验,以确保活动课的实施。 活动课作为综合实践最高的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和附庸,而是具有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性的课程。它有效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主动发展,转变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而设置的课题的研究与实验,将对促进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题的总体目标是:探索并设置了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的课程结构体系;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与保障机制;探索并实践“以劳动与技术教育为载体,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课题研究活动为基本形式”的课程结构模式;营造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相适应的良好氛围。

一年级品德与生活考试题

一年级品德与生活考试题 [例题]:在你的家里: 1、每天早上谁起的最早?谁为你做早点? 2、早上谁送你上学? 3、下午谁接你回家? 4、谁给你洗衣服? 5、谁辅导你做功课? [答案]:父母或爷爷奶奶或其他家里人。 说谎话害人害己,我们从小就要说实话,做诚实的孩子 2、我们应该怎样表达对家人的爱:(1)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家人。(2)帮家人做家务活。(3)不向家人提过分的要求。(4)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5)制作贺卡,自己写上祝福的话,表达对父母对家人的爱。下面说法对吗?请在括号里打“√”或“╳”判断。 1、星期天,爸爸妈妈带我到公园玩,爸爸妈妈很爱我。() 2、爸爸不帮我系鞋带,叫我自己学系鞋带,他不爱我。() 3、妈妈帮我做作业,妈妈非常爱我。() 4、奶奶给我讲故事,奶奶很爱我。() 参考答案:1、√2、╳3、╳4、√ 判断题:在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后画“√”,错的画“×”。 1、说谎话既害自己,又害别人。() 2、说谎话只害别人,不害自己。() 3、不说谎话是诚实的好品质。() 4、说谎话不利于自己的进步。() 参考答案:1、√2、×3、√4、√

说一说太阳可以为我们做些什么? 答:晾衣服、杀菌、帮助人体钙的吸收、帮助植物生长、给我们温暖等。 你看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什么? 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3.用彩色铅笔在圆纸板上七等份中分别涂上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一、填空题 1、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分散成()、()、()、()、()、()、()七种色光。 2、阳光是由()种色光混合成的。下雨时(或雨后),空中悬浮着很多(),它们会像()一样,将阳光分散成()种色光,形成彩虹。 答案: 1、红、橙、黄、绿、蓝、靛、紫 2、七、小水滴、三棱镜、七 二、简答题 看图想一想: 1、什么时候能看到影子?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文章正文: 对于一个科研课题来说,撰写结题报告是课题研究的最后一个程序。 结题报告如何撰写呢?尽管研究方法各有不同,具体的撰写因而也各有所异,但是,从其基本的格式来说,它们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就其结构而言,教育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是: 1。研究报告的题目 研究报告的题目就是课题的研究报告。如“小学三年级数学思维能力训练报告”;“‘成功教育’实验报告”;“‘和谐教育实验'阶段性成果研究报告”;“‘初中语文教学思维训练’实验报告”;“利用电教媒体优化课堂结构,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初中课堂教学tet模式实验报告”等等。一般在题目下面都应该写清楚课题研究组或课题研究报告撰写人姓名。 2。研究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就是研究报告的开头部分,有如“引言”的功能。这部分主要内容是写清楚这一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背景、价值和意义,以及这一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的主要成果、现状,研究这一课题预计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理论框架。在这一部分还要分析清楚研究假设是什么,假设用语是否明确、是否具有可检验性,对课题假设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当然可以参考课题立项申请报告中的有关内容。 3。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这一部分主要写明进行这一课题研究所选用的方法。包括: (1)根据课题的特点,选用何种研究方法。 (2)研究对象(即样本)的取样方法、数量(即容量)、条件(即研究前所具备的水平)。要求取样方法科学,样本容量合适且具有代表性。 (3)根据所选用的研究方法确定研究设计。 (4)明确操作定义。即对课题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给出明确的定义或解释,使研究更具有可操作性。 (5)对研究的变量给出明确、具体的测量方法和统计检验方法。 (6)对课题研究的无关变量给出控制方法。 (7)课题的具体实施程序。即研究时间和步骤。 4。研究的结果

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内容详实)

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研究 崇文教育集团安居街校区杨建梅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切发展性的学习必须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处理分析问题中发展,以解决问题而告终,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让学生在矛盾中展开积极的思维,勇于探索,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终身学习是当今学习、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能自学、自励,走出学校,担任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他指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正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培养学生质疑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索新知识的能力,达到能终身学习的目的。 综上所述,经过我反复论证并结合班级实际,决定以“如何培养高年级学生质疑、解疑能力研究”作为我班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随着课堂改革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是较多地考虑如何教,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尤其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然而师生共同研究的过程、学生自主创新地学习都离不开问题这一骨架。一个人若没有疑问,哪来的研究、创新可言?问得多,必然想得多,问得深,必然想得深。所以要使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首先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目前课堂教学仍没有跳出教师“提问式”地传递知识,学生“答问式”地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如目前提倡并风行的小组讨论学习,也往往是让学生讨论怎么回答,很少有要求学生讨论提出问题的。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并使之成为一种可操作推广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途径及具体方法 1.创设氛围,激发质疑兴趣 为了能给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我们常利用班会课进行讲述科学家小时候敢于质疑,长大后有成就的故事,如瓦特小时候的故事《壶盖为什么会动》,鲁班小时候的故事《锯是怎样发明的》,课外读物中牛顿、爱因斯坦小时候敢于质疑问难的故事,给学生树立勤动脑、敢质疑的榜样,慢慢在学生的心田中培养质疑的欲望。 2.教学中使学生敢于发问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因此,课题组教师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努力帮助了学生消除“三怕”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就让这位学生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广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就让这些学生在课下单独问老师;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就让学生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其次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作好充分准备。 3.给予质疑的时间,让学生能够质疑。 一些专家认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弊病仍是一个“牵”字,老师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按老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往前赶,老师问个不休,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有质疑问题的机会。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去发现问题;安排充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概述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课程改革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而组织起来的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虽然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带来教师角色的根本性变革,由传统的主导者、支配者转变为引导者、参与者,但这一阶段小学生发展的水平决定了教师还是要给予他们切实的指导,活动的组织、内容的选择,甚至有些活动在实际操作上,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没有教师的指导,再好的课程也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可以说,教师对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高课程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相关研究的概述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为活动准备阶段、活动实施阶段、总结交流阶段,并且对这三个阶段的指导策略都有所研究。但是,对具体主题的指导缺乏深度的探究,因此在活动过程中还存在教师指导目标不明,各环节的指导缺乏策略,指导方式单一,指导力度不当等问题,学生也很难获得丰富的活动体验。

(三)研究的现实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这五个特征,它的目的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学会学习,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仅是综合性课程的开发者,学生活动的引导者,更是活动过程的分享者。通过教师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积极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包容,还学会信任并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等。 (四)概念的界定 教师指导策略——指教师指导中的思维策略及行为策略。思维策略体现指导内容的产生途径及着力点,行为策略体现指导方式。 二、目标与内容 (一)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 高综合实践能力。 2、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教师的指导策略和方法。 (二)内容 1、制定相关调查问卷并对学生进行调查。 2、反思教学指导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困惑,并分析其原因。

品德与生活理论测试题(含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特征(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 2、1983年国际消费联盟组织确定每年的3 月15日“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3、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为核心,促进其(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4、(真实性)和(教育性)是教学情境的两个基本特征。 5.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6、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9、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内容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和(学习结果)。 10、从故事《砍倒樱桃树的小男孩》和《敢于承认错误的乔治.华盛顿》中,你知道了(有错就改、诚实的可贵) 11、水污染的原因(工业污染)(生活废气弃物)(化肥、农药)等。 12、面对生活的困难和艰辛,尤其是残疾人顽强奋斗,自强不息,事迹令人感动和钦佩的有(张海迪)(霍金)(贝多芬)等。 13、交通运输的方式主要有(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我们所在的地方常使用(公路运输)。 14、发票是购物凭证,是我们享受商家提供售后服务的凭据。 15、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多点将心比心的感悟,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少一些计较和猜疑。 16、每种传媒都有自己的特点,只要合理运用,就能使它们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在课程标准修订中,非常重视突出课程的导向性,以下四个选项哪个不符合要求?( d ) A.面向所有学生,推进素质教育。 B.以学会学习为中心,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C.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重视传承优秀文化。 D.以教学活动为中心,强调教师引导学习。 2、品德与生活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a b d)的过程。 (最少选1项,最多选4项) A.真实体验生活 B.主动参与生活 C.还原生活 D.创造生活 3、为了增强品德与生活课的实效性,教师应能够? ( a b c d ) (最少选1项,最多选4项) A.准确掌握课程标准,缩小课程标准与课程内容之间的距离。 B.教学目标不宜过高,并能准确反映课程目标要求。 C.依据教科书把握课程标准,实施课程内容。 D.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双基培养。 4、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在课程性质方面的共同点是(b c )。 (最少选1项,最多选4项) A.实践性 B.综合性 C.开放性 D.生活性 5、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有四个方面,以下选项中正确的组合是(a)。 A.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B.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C.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行为与习惯。 5.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b)。 A.活动课程B.综合课程C.活动型综合课程程D.生活课程 6.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是(d)。 A.帮助学生养成基本文明行为,遵守纪律 B.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C.引导儿童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D.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 7.品德与生活课程注重对儿童安全行为的指导,“祝你平安”主题中设置了学打电话求助的活动,其中交通事故报警电话是( b )。 A.110B.122 C.119D.120 8、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思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请问一条主线指以(a)为主线。 A、学生的生活发展 B、学生的发展 C、学生的体验 D、学生的实践 9.了解不同民族生活习惯和独特风土人情是“多彩的民族风情”主题中的一个重要活动内容,泼水节是( c )传统节日。 A.彝族B.布依族 C.傣族 D.蒙古族 10.“将垃圾分类”是主题“美,就这么简单”中的一个操作性活动,其目的是激励学生为保护周围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下列(c)是可回收的垃圾。 A.霉变食品碎玻璃片B.废弃衣服废弃电池 C.报纸矿泉水瓶D.烟头建筑垃圾 11、在学习“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能够独立购买简单物品,文明购物,具备初步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这个教学内容时,一位教师在课前安排学生独立去商场购买东西,在实践中自己发现问题,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本课程( a)的基本特征。 A、实践性 B、开放性 C、活动性 D、综合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