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概论 期末考试说明

教育概论 期末考试说明

教育概论 期末考试说明
教育概论 期末考试说明

教育概论期末考试说明

导论

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即教育问题,它包括现象、事实、规律、问题

现代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P11)

首先,教育现象不是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其次,教育规律也不是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再次,教育事实也不能作为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因为教育事实是原本就存在的。

第一章现代教育的本质

1、教育的起源

(一)、对几种教育起源的评价

1、生物起源论---英国沛西·能《人民的教育》—他认为人类教育是对动物

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

2、心理起源论---美国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3、劳动起源论---德国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神话---生物---心理---劳动---生活---关系---交往---……

(二)、教育的起源(教育来源于生活)

1、“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

2、生活世界与教育世界

附注:身份(教育水平;修养素质;自主学习、自我调控)

陶行知:乡村教育---杜威

晏阳初:平民教育

2、现代教育的本质属性

《现代教育学》是通过教育现象及教育事实,探索教育规律,解决教育问题的学科。

教育的本质属性培养人(育人性)-----实现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统一,而自然人通过受教育在整合而成为社会人。

1、永恒性

2、生产性---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3、历史性

4、继承性

5、相对独立性

6、长期性

7、民族性

8、阶级性

3、现代教育功能的分类

1、从作用对象分: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2、从作用的呈现形式分: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3、从作用的方向分: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第二章现代教育目的

1、现代教育目的的内涵

(一)、现代教育目的的概念

1、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通过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身心诸多方面发生怎

样的变化或达到怎样的预期结果,它存在于一切教育活动之中。

2、狭义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指学校的教育目的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二者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

方针---方向要求

目的---具体的要求

方针下的教育目的

(三)、现代教育目的的特点

1、宏观性

2、预期性

3、强制性

4、时代性

(四)、现代教育目的的结构

1、为国间的人才培养规格目的

2、为学校培养目标

3、为课程标准

2、现代教育目的的分类

(一)、教育目的的不同分类

1、已制定教育目的的主体为依据进行的分类:

外在和内在的教育目的;

指今性和指导性教育目的

2、以不同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倾向为主依据进行的分类:

个体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

生活本位论。

3、以教育目的的存在方式为依据进行的分类:

应然目的;实然目的

(二)、教育目的的科学分类(科学分类的根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1)、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体智统一发展的人;

(2)、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包托精神上、道德上、情感上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3)、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包括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

(4)、人的全面发展是有前提条件的的P53

社会存在只有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和人的闲暇及其充裕,消灭了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时,人才能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3、现代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方向、性质: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

2、总要求:“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3、质量标准: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4、全民素质:注重全民素质的提高

新中国的教育目的(53字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国家关于教育目的的规定正式成为法律,成为法定文本,并沿用至今。

解读“53字方针”

1、方针、目的

2、第一句话---方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教育性质:社会主义性质

3、第二句话---(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怎么做—途径)

4、第三句话---规格、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章现代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一)、发展的顺序性(量变—质变,低级—高级);

(二)、发展的阶段性(儿童初生—青少年6阶段);

(三)、发展的差异性(发展的方面,水平不同);

(四)、发展的不均衡性(个体在不同年龄段某一方面发展不均衡;个体在不同年龄段不同方面发展不均衡)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教育对儿童的作用必须通过发展的内部原理来实现:

一方面,教育制约着儿童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教育是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

另一方面,教育要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必须考虑儿童发展的特点,遵循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依据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教育要循序渐进;

(二)、依据发展的不均衡性,教育要抓住关键期,突出针对性;

(三)、依据发展的差异性,教育要因材施教。

3、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

(一)、个体个性与教育

1、个性与个性化P80-81

个性是指自为的社会特制,是个体区别于他人他物的特殊性质、结构和功能。个性化是每个人都有的同他人完全不同的特殊性人格。

2、现代教育与个体个性化

(1)、现代教育在人的个性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现代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发展

第二,现代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

第三,现代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2)、现代教育如何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心理内化形式:道德内化;知识内化;智力内化

(二)、个体社会化与教育

1、个体社会化P84

社会化:一个人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个体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一句话,通过社会化是个体有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

2、现代教育与个体社会化

(1)、教育与生理发展:生理发展制约教育;教育促进生理发展

(2)、教育与心理发展:心理发展制约教育;教育发展促进心理发展

(3)、教育促进发展的机理:掌握和应用;经验的类化

第四章现代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科学技术对现代教育发展的影响

和制约。

一、生产力对现代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P100-102)

(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三)、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促进了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与发展。

二、政治、经济制度对现代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P102-103)

(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四)、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管理体制。

三、文化对现代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P103-104)

(一)、文化水平影响教育发展水平;

(二)、文化传统制约教育活动过程(价值体系、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语言符号);

(三)、文化变迁影响教育发展变革。

四、科学技术对现代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P105-106)

(一)、科学技术影响教育内容;

(二)、科学技术革命影响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

(三)、科学技术影响着教育者。

五、人口对现代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P106-107)

(一)、人口数量影响着教育规模和教育发展战略重点的选择;

(二)、人口质量影响着教育质量;

(三)、人口年龄结构影响着教育结构。

2、现代教育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功能

一、现代教育的经济功能(P107-109)

(一)、现代教育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现代教育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三)、现代教育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全球化。

二、现代教育的政治功能(P109-111)

(一)、现代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二)、现代教育有助于政治信息的加工与传播;

(三)、现代教育有助于世界政治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四)、现代教育是影响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

三、现代教育的文化功能(P111-112)

(一)、现代教育有利于对社会主流文化的批判与继承;

(二)、现代教育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交流和多元文化的发展;

(三)、现代教育有利于文化创新;

四、现代教育的科技功能(P112-114)

(一)、现代教育是科技人才培养的摇篮;

(二)、现代教育有利于科技知识的传承与创新;

(三)、现代教育有利于过敏科技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养成。

五、现代教育的人口功能(P114-115)

(一)、现代教育可以控制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二)、现代教育可以改善人口素质,提高人口质量;

(三)、现代教育可以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四)、现代教育有助于人口迁移。

第五章现代教育与学生

1、、现代教师的职业特点(127-129)

1、复杂性

2、创造性与重组性

3、示范性

4、长周期性与迟效性

2、现代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概述(P136-137)

1、教师专业发展概念P136

所谓教师专业化发展,就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2、国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1)、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当把教师工作是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应经过严格的、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

(2)、1986年美国的卡内基工作小组和霍姆斯小组发表的重要报告把加强教师的专业化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

(3)、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强调指出:“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政策中,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

3、教师专业发展在我国的现状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次从立法的角度规定了教师的专业性及其重要作用:“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001年4月1日起,我国首次开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教师专业化工作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二)、现代教育专业发展的实施(P137-141)

1、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基础环节

2、加强教师培训------客观要求

3、发展性教师评价---保障机制P140

4、教育行动研究-----有效途径

3、教师资格证

在西方国家中,最早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国家是法国---1833《基佐法案》。

在美国,所有的州于1903年均实施了这项制度。

我国在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了“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并授权国务院制定《教师资格条例》,授予教育部制定《教师资格认定过渡办法》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配套实施的法规规章,其内容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也非常明确。

1995年国家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对教师加强专业化的角度进行细化。

2000年9月23日,陈至立部长正式签发《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教师资格制度在全国开始全面实施。

4、校本培训

(1)定义

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为单位,面向教师的学习方式,内容以学校的需求和教学方针为中心,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此外,校本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领域,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验对知识综和运用的课程。它的基本学习(2)、特征:

1、立足于工作岗位是教师校本培训的显著特征;

2、针对性是校本培训的生命;

3、校本培训是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的统一。

(3)、主要内涵:

1、实践中反思。

(1)实践中的反思是教师提高自己的一个重要途径。

(2)反思是教师积极探究心态的表现。

(3)反思使教师隐藏在心中的教育思想得以激活。

(4)反思是充分挖掘自己专业发展资源的主要方式。

2、如何进行实践反思。

(1)以回顾学生的视角进行反思。

(2)以教师的视角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3)通过学生的眼睛来反思自己的教学。

(4)通过约请同事、专家观察研究教师教学来反思。

(5)通过阅读理论文献来反思自己的教学。

(6)通过家长对学生的发展的意见反思自己的教学。

3、全面把握反思的真义。

对于反思的概念,要全面把握。下面的观点对反思的理解很肤浅,甚至是误解,需要澄清。

(1)反思就是冥思苦想。

(2)反思就是自己独自的思考。

(3)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研究,不必再学习理论了。

(4)反思只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

4、合作与交流。

5、专业引导。

第六章现代课程

1、现代课程的特点(P164---169)

1、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

2、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

3、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

4、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观

5、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

6、发展性的课程评价观

2、现代课程的主要流派

(1)、知识中心课程理论

(一)、代表人物: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等

(二)、内容:

1、主张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把选取出来的知识组成为不同的学科,以学科为中心编定的课程;

2、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有系统有计划地学习各门学科,最终掌握人类的文化遗产,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3、课程的编制这是科学家或学科专家。

(三)、评价

1、积极面:A、有助于系统传承人类文化遗产;

B、有助于学习者获得系统的文化知识;

C、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

2、消极面:A、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

B、易把原本整体的知识割裂开来;

C、易脱离现实社会。

(2)、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

(一)、代表人物:杜威,罗杰斯

(二)、内容:

1、主张以学习者兴趣、需要为中心来编制课程;

2、以活动为基础,并在活动中满足和发展本能;

3、以学习者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和兴趣为中心,设计各种生活化的学习;

4、以儿童的活动代替教学以儿童教学,以儿童活动的直接经验作为课程内容。

(三)、评价

1、积极面: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

2、消极面:A、不利于学生学习学科系统的理论知识;

B、忽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及社会的需要

C、实践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

(3)、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一)、代表人物:康茨,拉格,布拉梅尔德;

(二)、内容:

1、目标: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改造社会与现实的技能;

2、内容:以社会问题为中心;

3、组织:以解决社会问题的逻辑为主线来解决问题;

4、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

(三)、评价

1、积极面:强调课程与社会实际问题的联系;

2、消极面:夸大了学校变革社会的功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阻碍

了学生主体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5、现代课程的类型

(一)、以教育目标为标准划分

德育课,智育课,体育课,美育科,劳动技术教育课程

(二)、以知识的性质为标准划分(P175-176)

科目本位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经验课程(三)、以课程决策者层次为标准划分(P176-177)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四)、以课程影响学生的方式为依据划分(P177)

正规教育,潜在课程,悬缺课程

3、现代课程实施的本质,取向及其影响实施的因素

本质:课程实施是将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落实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取向:忠实取向;相互调试取向;创生取向

影响现代课程实施的因素:

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

2、课程决策者与实施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3、教师的教学观念与专业发展水平

4、课堂教学模式和课程评价方式

5、外部因素的支持

4、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P196

在新的世纪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

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具体目标P196-197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5、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

(一)、课程目标的创新:

(1)、价值取向的创新

(2)、表述方式的创新

(3)、具体内容的创新

(二)、课程结构的创新

(1)、新课程的均衡性

(2)、新课程的综合性

(3)、新课程的选择性

(三)、课程标准的创新

(1)、指导性思想的创新

(2)、表述方式的创新

(3)、价值取向的创新

(四)、教学方式的创新

(1)、注重探究教学

(2)、提倡合作学习

(3)、关注体验性教学

(4)、走向自主创新学习

(五)、课程评价的创新

(1)、发展性的学生评价体系的建构

(2)、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系的建构

(3)、发展性的学校评价体系的建构

(六)、课程政策的创新

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

6、我国现代教育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一)国家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高年级开设思想品德与社会、数学、科学、外语、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二)地方课程

占用地方课程课时,经省教育厅中小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审定的课程。

(三)校本课程

就是学校的活动类课程、选修课、兴趣活动的继承、规范和发展,纳入课表,依据学生需要开发,根据学校资源开发,依据办学目标开发,认真编写教材。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作为必修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区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占总课时的8%。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强调学生的做,在一系列活动中进行实验、考察、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七章现代教学

1、现代教学的概念

(一)、国内的理解P202-203

1、统一活动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

2、广义---狭义理解说:

广义的教学泛指一切经验获得的活动,是能者为师,不拘形式、场合、内容。

狭义的教学是指学校教育中培养人的基本途径,即现在各级学校中进行的教学活动。

(二)、国外的理解P203

1、描述性定义:传统意义上的教学

2、成功性定义:将教学作为成功

3、意向性定义:将教学作为一种意向活动

4、规范性定义:将教学作为规范性行为

5、科学性定义:将教学界定为一个具有专门性、专业化、科学性的概念

2、现代教学原则体系构建

教学原则是沟通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和中介,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现代教学原则是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一)、循序渐进原则

(二)、因材施教原则

(三)、启发诱导原则

(四)、联系实际原则

(五)、直观性原则

(六)、巩固性原则+创新性

(七)、量力性原则

(八)、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3、现代教学过程中的规律

(一)、现代教学过程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的规律

(二)、教与学相互协调与作用的规律

(三)、现代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规律

4、教学模式概述

(1)、教学模式的含义P237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和肺腑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体形成的稳定而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模型及其具体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

(2)、教学模式的特点P237

整体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简约性、稳定性、灵活性

(3)、教学模式的结构P237-238

主题、理论依据、功能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评价

1、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

(1) 发现教学模式

发现教学是让学习者自己发现教材的结构,结论和规律的教学方法模式,它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布鲁纳非常重视人的主动性,强调把人当作主动参加知识获得过程的人.他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主要遵循其特有的认识程序,学生完全能够利用教师和教材提供的某些材料,去发现应得的结论和规律.

发现教学模式的目标在于发展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让学生从已知事实或现象中推导出未知,形成概念,从中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独创精神,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发现教学的操作程序是:1.创设问题情境;2.利用教材作出假设;3检验假设;4.作出结论.

发现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以启发式为主,而不再是那种传统的讲解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维持学习的积极性;对教学情境的设置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特征,教学过程难度适中.

发现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过程,注重知觉思维,强调内在动机,强调信息提取.

(2)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是指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采取班级教学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以班级教学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和矫正,提供学生所需要的个别化帮助和所需的额外学习时间,从而使绝大多数人达到规定要求的教学模式.它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

布卢姆提出学生中学习程度的差异受五种变量的制约:1.学习某一课题所必须的基础能力;2.教学质量;3.理解教学的能力;4.学习持续力或称恒力.5.允许用于学习的时间.

掌握学习教学模式的目标是: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学习积极性,使多数学生掌握教材所规定的知识技能,取得优良的成绩。

掌握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是:详细规定长期目标,把最主要,最基本,具有较大潜在迁移性或应用价值的目标定为掌握目标,把其他目标作为一般目标了解。根据目标编制期末终结性测验,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覆盖面及评价学习的质量.把课程分解为一系列学习单元,制定单元教学目标.设计单元掌握学习计划,帮助学生达到单元教学目标.

(3)暗示教学模式

由保加利亚医生洛扎诺夫提出来的。

暗示教学模式认为,个人的理智和情感,分析和综合,有意识与无意识不可分割,当它们处在最和谐的状态时,是人活动最有效的时刻,因此主张教学要从这些因素相统一的角度加以组织.

暗示教学模式实施的主要原则:1.愉快而不紧张.2有意识与无意识统一.3.暗示手段相互作用,如利用权威,正确设置外部环境以及利用音乐效应,语调色彩等,使学习者综合地接受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影响.

暗示教学模式的特点是:让学生处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运用暗示,联想,练习和音乐等综合手段,方式,诱发学生学习需要和兴趣,使大脑两半求协调活动,有意识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相结合,形成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充分发挥学习潜力,提高教学效果.

(4)范例教学模式

范例教学理论是由德国的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等人提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德的教育在“跟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步伐”的口号下,不断扩充教学内容,学生负担加重,学习主动性受到限制。范例教学论者认为,要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就要重构教学内容,选择学科材料中最典型的材料,形成认识的稠密区。在稠密区里,各科知识汇集、交融,学生通过对这个稠密区的探究、思考,形成一种整体的认识结构,从而达到把握其它各种材料的目的。

他们提出,选择教学内容要考虑三个特性。

1.基本性强调教学内容应选择一门学科最基本的知识,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反映学科的基本结构。

2.基础性指教学要从学生基础出发,适应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的发展水平。

3.范例性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经过精选的,能起范例作用的,有助于学生迁移和应用。例如教力学原理时,可以用“杠杆”为实例,推导出力的公式。

范例教学往往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用课题形式来代替传统的系统教材。如在语文教学中,一个课题可以是一篇范文或一首诗,也可以由许多文学作品组成;在物理教学中,可以把“自由落体”现象作为一个课题,从中引出关于质量、能量守恒、惯性定律和万有引力等概念和规律来。但是它与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模式不一样。它要求解决问题与系统学习统一。每一个课题应当是有系统的,每个课题都是学科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反映与其它课题在该学科整体中的相互关系。因此,学生学习的知识不失原有的系统性,不是零乱、片断的。

范例教学模式除了要求解决问题与系统学习统一以外,还要求达到教学与训育、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主体(学生)与客体(教材)的统一。范例教学正是力图通过教材的优选和合理组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通过教学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通过教学使学生具有判断能力、行动能力和自发的继续学习能力。范例教学模式操作的基本程序解释如下。

第一阶段,解释作为范例的个别事物,用典型事物阐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第二阶段,解释范例的“类”或“属”,根据第一阶段获得的“个”的知识进行归类,推断、认识一“类”事物的普遍特征。

第三阶段,掌握规律和范畴,对通过第一、第二阶段获得的认识进一步探究,得出规律

性认识,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趋势。

第四阶段,范例地获得关于世界的关系的经验,认识更为抽象的规律。

范例教学模式侧重于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使学生通过范例性材料,举一反三地理解

和接受基本性、基础性的知识,训练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当然,从个别、类再到普遍规律的认识程序,不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唯一途径。克拉夫基自己也认为,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够和需要通过范例形式来获得的”。这一教学模式的问题和困难主要在于教材的编排方面,难以使各个课题同整个知识体系有机衔接。

5、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教学组织形式是一种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一)、个别教学

(二)、班级授课制

(三)、道尔顿制

(四)、纳特卡制

(五)、分组教学制

(六)、特朗普制

6、、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从教师教的角度来看,教学活动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一、备课

1.备课分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两种。

2.备课的要求:

a.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b.教师要在完成上述三项工作的基础上制定出三种计划,即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或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二、上课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一节好课的要求有如下几点:

1.教学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结构合理

4.方法恰当

5.语言艺术

6.板书有序

7.态度从容自如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课外作业的形式四种:

a.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

b.各种口头作业和口头答问

c.各种书面作业。

d.各种实际作业

2.学业成绩检查的方式

a.平时考查: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和单元测验。

b.考试:口试、笔试和实践考核。

3.学业成绩评定的方法

百分制记分法和等级制记分法

第九章现代班主任工作

1、我国班主任制的演变

一、训导制:古代教育学生的一种制度。宫廷中的“师保傅制”,有太傅、少

傅;地方专设“训导员”一职。

二、级任制:1862年在京师同文馆首设的编班分级授课制度,管理学生有正

提调和幇提调。

三、导师制:1938年由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教育部分颁布的一种取代级任制的

学生管理制度。

四、班主任制: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最早建立的一种学生管理制度。

2、现代班主任的主要工作

(一)、决策性工作

工作规划;学生发展预测;习惯培养

(二)、协调性工作

内部:行政、教师、团队会

外部:社会;家长

纵向:学校;学生

横向:班、级、团队会

(三)、常规事务性工作

3、现代班主任工作的开展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分析、观察、谈话、家访、日检

(二)、加强跟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关心每位学生的发展:平等、尊重、对话、发现、鼓励

(三)、选拔培养好班干部:实践

(四)、联系科任老师:合作、尊重、倾听

(五)、营造良好班风:规章制度、学风建设、宽严适度、信任学生、广开活动第十章现代教育制度与管理

教育制度的社会制约因素

一、生产力对现代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P100-102)

(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三)、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促进了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与发展。

二、政治、经济制度对现代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P102-103)

(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四)、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管理体制。

三、文化对现代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P103-104)

(一)、文化水平影响教育发展水平;

(二)、文化传统制约教育活动过程(价值体系、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语言符号);

(三)、文化变迁影响教育发展变革。

四、科学技术对现代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P105-106)

(一)、科学技术影响教育内容;

(二)、科学技术革命影响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

(三)、科学技术影响着教育者。

五、人口对现代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P106-107)

(一)、人口数量影响着教育规模和教育发展战略重点的选择;

(二)、人口质量影响着教育质量;

(三)、人口年龄结构影响着教育结构。

教育法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教育法学 一、填空和选择 1、了解世界最早、美国最早的、我国第一本教育法学著作是什么人编写的,书名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世界最早: 汉斯·赫克尔与希普教授,于1957年合著的,《教育法学》; 书的主旨是倡导教师在教育上的自由,由三编构成; 美国最早: 诺尔特和林恩于1963年编写出版的,《学校法——教师手册》; 以判例为主要素材编写的 中国最早: 米桂山、龚有明为北京市各类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班编写的教材,《教育法概述》 第一本以教育法学命名的专著——张维平《教育法学》,阐述教育法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2、了解我国教育法学产生和发展的四个基本阶段。P14 1.问题提出阶段,20C 70S末——20C 80S中。这一阶段在反思了以人治教的种种弊端的历史教 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法治校的主张; 2.体系探索阶段,20C 80S中——20C 80S末,这一阶段以我国颁布了对全国人民教育生活产生 重大影响的义务教育法为契机,开拓了教育法学研究的新局面; 3.学科基本定型阶段,20C 80年代末——20C 90S初,专门阐述教育法规的专著终于在我国出 版 4.教育法学理论深化发展阶段,1993年以后,这一阶段某些专题研究获得较为充分的展开 3、了解教育法规的本质特点:阶级性和公共性。P33 1.教育法规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阶级性,这是教育法规最根本的本质特性; 2.教育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具有社会性质。 4、了解教育法规的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P38 ●目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保障教育的平等与效率和教育的自由与秩序上; ●工具价值体现在分配与确认,指导与评价,规范与保护等方面。 5、了解我国教育法规的纵向形式,了解各层次教育法规的主要制定机关。P43 1.教育基本法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制定并发布实施 2.单行教育法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并发布实施的有关教育某一方面的法律,这一表现形式的规 范性文件一般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制定。(XX法,XX条例) 3.教育行政法规由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我国有权制定行政法规的机关为国务院 4.教育行政规章是根据宪法、法律和国家行政法规的授权,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所属的各业务主 管机构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制定,并在一定范围内发挥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国务院所属各部,各委员会发展的教育行政规章有由教育部单行发布的,也有由教育部和其他部委联合发布的,根据规范对象的性质而定 5.地方教育法规,由地方权力机关制定,只在其行政区域内生效 6.地方教育行政规章,地方政府有权制定,主要由省级和计划单列市地方政府制定

幼儿教育学模拟试题与答案

幼儿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不定项选择题 ( 每题 l 分,共 30 题,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 1.我国第一所由自己创办的学前教育机构——湖北幼稚园的倡导人 是()。 A.陈鹤琴 B.张之洞 C.黄炎培 D.张雪门 E.陶行知 2.历史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是()。 A.《大教学论》 B.《母育学校》 C.《世界图解》 D.《爱弥儿》 E.《教育漫话》 3.教师引导儿童有目的地感知客观事物,丰富感性知识,扩大眼界,锻炼感知觉,是运用了()。 A.观察法 B.演示法 C.示范法 D.范例法

E.实验法 4.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老年()有规律的变化过程。A.身体 B.心理 C.身心 D.行为 E.习惯 5.幼儿教师在语言课上只讲故事、音乐课上只能唱歌、体育课上只做游戏的做法,违背了()教育原则。 A.启蒙性 B.发展适宜性 C.活动性 D.综合性 E.多样性 6.社会需求与()是制定幼儿园教育目标的主要依据。 A.幼儿身心发展特征和规律 B.教育机构 C.政府 D.父母 E.幼儿园目标 7.幼儿的德育必须从情感人手,把重点放在()的形成上。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行为 D.道德意志 E.道德练习 8.实施幼儿德育最基本的途径是()。A.日常生活 B.练习 C.游戏 D.活动 E.上课 9.下列属于感觉运动游戏的是()。A.玩沙和玩水的活动 B.与视觉、听觉相关的活动 C.与嗅觉相关的活动 D.与味觉相关的活动 E.与触觉有关的活动 10.游戏理论生长说的代表人物是()。A.霍尔 B.格罗斯 C.阿普利登 D.拜敦代克 E.福禄倍尔

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附答案

2017-2018年电大专科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1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世界上第一部学前教育的大纲和参考本是一--------, 其作者是捷克教育家-------一。 2.学前教育效益指的是学前教育发挥_的表现和结果。 3.对学前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结构、 --------------、家庭经济条件、家长学历等。 4.学前儿童品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和---------两个方面。 5.从幼儿园特点的维度进行划分,幼儿园环境包括一 ------------和------------- 6.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包括-----------、---------、和 教师语言的组织能力。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陈鹤琴创建的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是()。 A.南京鼓楼幼稚园B.劳工幼稚园 C.香山慈幼院D.江西实验幼师 2.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分为()。 A.溺爱开放专制放任

B.溺爱民主专制放任 C.溺爱民主强权放任 D.溺爱开放强权放任 3.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学前儿童全面、和谐地发展,指的是()。 A.发展性原则B.科学性原则 C.参与性原则D.配合性原则 4.由社区组织的亲子班招收以幼儿园为中心的附近社区中的入园儿童年龄为()。 A.1-2岁B.1-4岁C.2-3岁末D.0-3岁末 5.除学前儿童、教师以外,构成现代学前教育的第三个基本要素是指()。 A.课堂B.游戏C.环境D.教法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教育功能2.个体社会化3.同伴互助4.家长学校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简述提高学前教育功能发挥的策略。 2.简述实施学前儿童体育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3.简述良好的幼儿园环境的设计的标准。 4.列举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方式。 五、论述题(13分)

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附答案

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 附答案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2017-2018年电大专科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1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世界上第一部学前教育的大纲和参考本是一--------,其作者是捷克教育家-------一。 2.学前教育效益指的是学前教育发挥_的表现和结果。3.对学前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结构、--------------、家庭经济条件、家长学历等。 4.学前儿童品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和---------两个方面。 5.从幼儿园特点的维度进行划分,幼儿园环境包括一------------和------------- 6.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包括-----------、---------、和教师语言的组织能力。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陈鹤琴创建的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是()。A.南京鼓楼幼稚园B.劳工幼稚园 C.香山慈幼院D.江西实验幼师 2.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分为()。 A.溺爱开放专制放任 B.溺爱民主专制放任 C.溺爱民主强权放任 D.溺爱开放强权放任 3.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学前儿童全面、和谐地发展,指的是()。 A.发展性原则B.科学性原则

C.参与性原则D.配合性原则 4.由社区组织的亲子班招收以幼儿园为中心的附近社区中的入园儿童年龄为()。 A.1-2岁B.1-4岁C.2-3岁末D.0-3岁末 5.除学前儿童、教师以外,构成现代学前教育的第三个基本要素是指()。 A.课堂B.游戏C.环境D.教法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教育功能2.个体社会化3.同伴互助4.家长学校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简述提高学前教育功能发挥的策略。 2.简述实施学前儿童体育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3.简述良好的幼儿园环境的设计的标准。 4.列举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方式。 五、论述题(13分) 你认为应该如何为学前儿童创设游戏条件? 六、案例分析题(15分) 新学期开始,李红和张霞担任幼儿园大班教师,她们认为大班幼儿马上就要进入小学学习了,为了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让学前儿童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她们采取了小学化的教育模式。如教学内容以算术和写字为主,布置书面家庭作业等,学前儿童所适应的以游戏为主的活动改变为以学习为主的活动,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功课或做作业等。 请你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该大班两位老师的做法。 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1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母育学校》夸美纽斯 2.学前教育功能 3.家庭教养方式 4.发展学前儿童的社会性的教育发展学前儿童个性的教育5.保育环境’教育环境 6.教学内容的组织能力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教育学期末考试题重点

一、名词解释 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制造工具,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 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侠义是指一门学科,广义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 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 教学是在一定的教学目标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班级上课制: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优点:效率高,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注重集体化、同步化、标准化。缺点:不能照顾个别差异、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 “人的发展”有两种释义:广义: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各方面发生的一切变化,是个体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狭义:个体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儿童的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概念 1.定义:即狭义的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填空 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他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一代人的成长。

《教育学》大学期末考试 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育学》期末复习提纲 一、选择题 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一)教育学的萌芽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 “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因材施教) 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明确提出“美德是否可 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提出 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比较 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 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全面系统论述了班 级授课制。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 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 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 赋力量和能力。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新三中心)现代教育派的 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2.教育家及代表作: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 的第一本教育著作。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凯洛夫的《教 育学》。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四)教育学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理论派别(见教材) 1、实验教育学: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 纲要》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 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利特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等。 3、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的杜威为代表,代表著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 (五)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1.赞可夫出版的《教学与发展》一书,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 2.美教育家布鲁纳的《教学过程》,提出了结构课程理论和发现法。 3.德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4.瑞士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 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5、法国包罗·朗格朗:终身教育理论 2.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起源说,各历史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教育学期末复习题2

《教育学》复习(四)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一项教育法,标志着中国已确立了义务教育制度。该项法律是【 B 】 A.《义务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2.被誉为“科学教育学之父”的德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哲学家的是【 C 】 A.弗兰西斯.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杜威 3.以下哪个功能不属于教育的文化功能【 D 】 A.传递功能 B.选择功能 C.交流功能 D.创新功能 4.中国古代的“六艺”教育主要培养统治阶层,主要包括“礼”、“乐”、“射”、“御”、“书”和【 A 】 A.数 B.文 C.算 D.武 5.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进步教育之父”之称的美国教育家是【 C 】 A.马斯洛 B.罗杰斯 C.帕克 D.涂尔干 6.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亦称【 B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7.下列哪项不属于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 C 】 A.本科化趋势 B.多元化趋势 C.时代化趋势 D.信息化趋势 8.学生发展的规律包括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和【 B 】 A.均衡性 B.差异性 C.渐进性 D.跳跃性 9.下列哪项不属于课程目标的功能【 D 】 A.导向功能 B.激励功能 C.测度功能 D.指导功能 10.有一种课程的目的在于调动地方参与课程改革与课程实施的积极性,这种课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一、单选(15个/30分) 1、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是神话起源论;法哲社家利托尔诺和英教家沛西·能提出生 物起源论;心里起源论的代表是美教家孟禄,其在《教育史教科书》中判定教育应 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论也称社会起源论,代表观点:马哲。 2、古代埃及教育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特征:“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代 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政治家和商人;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军人。古罗马 帝政时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演说家; 3、《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被称 为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 4、最早提出“教育学”概念的是英国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其将教育学作为一门 独立科学单独列出来。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大教学论》,被称作西方 教育思想史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5、“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是德国教育理论家赫尔巴特,其在 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在教学理论上将教 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等四个阶段,被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 5、以教师的语言为主要媒介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教育方法是( A ) A.演示法 B.讲授法 C.谈话法 D.陶冶法 6、传统教学的“三中心”指( D ) A.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生活中心 B.学生中心、社会中心、实践中心 C.教师中心、实践中心、生活中心 D.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 7、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C ) A.后勤工作 B.管理工作 C.教学工作 D.科研工作 8、美育的直接功能是( C ) A.育德 B.促智 C.育美 D.健体 9、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中,“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B ) A.赫尔巴特 B.裴斯塔洛齐 C.杜威 D.夸美纽斯 10、人的身心发展是指( A )

教育学期末考试范围及答案

一、问题简答(4道,每一道题5分) 1、学校教育产生得条件 在我国古代学校以形式存在,如“私塾”“舍”等。在西方,学校为school,源于希腊语,意为休息、休闲得场所。教育在我国古代指得就是教诲人们做人得活动,“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幸也”,“天命之为性,率性之为道,修道者为教”。我国得学校教育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得发展与社会需求得影响下产生于奴隶社会: 社会生产力得发展与奴隶制国家得产生为学校教育创造了物质条件。随着社会分工日益明确,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物质资料生产不断丰富,人们得剩余产品不断增多,社会阶层得产生与国家得出现,随着奴隶制国家得产生,占统治地位得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得经济利益与社会秩序,教育得产生成为必然。 体力与脑力劳动得分工与专任教师得出现;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客观条件与人才支撑。社会分工不断深入,从传统得生产领域发展到整个社会体系之中,使得一部分人从生产领域中分立出来从事专门得管理与知识活动,促成了脑力与体力得分工。同时国家得产生,为了方便国家得管理,传承国家得意志,代表本阶级利益得专任教师也由此产生。 文字得出现与广泛应用,为学校教育得产生提供了必要得文化基础。文字得出现成为人们记载生活经验、文化知识得唯一工具,文字产生后,促进了专门进行教育得场所(学校)与从事教育得教师得产生。 国家机器得出现,为学校教育得出现提供社会需求得帮助。国家得出现,机器得产生,国家机器得操作需要专门得知识分子进行管理,因此,进行专门得学校教育成为社会得要求。 以上我们可以得出,学校教育得产生不仅仅就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得需要,更多层面上就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需求共同作用下得结果。 2、概括杜威教育思想得核心内涵 杜威就是美国著名得实用主义代表人,其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具有重要得影响。 从教育本质上来瞧,杜威将教育本质归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重组(有得也称之为教育即改造)。 从教育目得论来讲,杜威提倡教育无目得论,认为教育过程就就是教育目得。 从教育起源来讲,杜威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在恩格斯得教育起源于劳动得观点上进一步深化,认为教育不仅仅传递得就是劳动经验,同时她也传递得就是生活经验。 从教学论方面来讲;杜威提倡“儿童中心论”与做中学。杜威在法国著名教

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考点及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 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广义的教育指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它包括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教育、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教育、有固定场所和无固定场所的教育等等。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发展有广义跟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师专业发展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两个方面。其中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达到作为一门专业所要求的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个体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熟,并逐渐从新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即为狭义的教师发展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学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 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的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有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设置的课程,各门课程开设

教育学期末考试汇总

简单题: 1.列举教育起源的几种观点? ①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教育史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种观点本身是错误的,非科学的。因为受到当时在人类起源问题上认识水平的局限。 ②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托儿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体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求。它是以达尔文进化论为指导的。标准着在教育的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它的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仅从外在行为的角度而没有从内在目的角度来论述教育的起源问题。 ③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美国孟禄。它是对生物起源说的批判,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④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社会起源说。它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知道下行程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提供了理解教育起源和教育性质的一把“金钥匙”。 2.信息社会的教育呈现以下特征? ①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如: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职业预备的需求,而且也要满足人们人文关怀的需要。学校类型进一步多样化。 ②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教育的政治性。文化性将继教育的生产性之后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教育性质,教育在政治改革和文化建设中的功用将进一步得到系统和深刻的认识。 ③教育的国际化一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同时,全球化应该促进世界不同地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而不应该是音符关系。云词教育的本土化对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④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从一定意义上说,受教育权成为与人的生存和发展权紧密相关的一项公民的权利,全民教育的理念不断从理念走向实践。 3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主要有哪些? ①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个体的思想意识本质上是社会价值规范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教育带便一定的社会要求,传播社会上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受这种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学生就易于行程与主流社会文化要求一致的思想意识,从而认可并维持现存社会的种种关系。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特别表现为个体的政治化。 ②教育存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人的行为要符合所属群体和社会的要求,这个要求就是社会的规范性。教育通过社会规范的传递,规范人的行为,防止个体行为偏离社会的轨道。 ③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职业是社会化的集中体现。基础教育作为一种全面的素质教育,也负有职业指导和职业定向的重要职责,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4.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有哪些? ①教育存进人的主体意识的行程和主体能力的发展。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是人的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1776年,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2.德国的梅伊曼拉伊是近代教育学实验派的代表。 3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作用。 4 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是壬寅学制。 5 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在复习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6 教育目的主要包括身心素质和社会价值两部分。 7 根据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 价、总结性评价。 8 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实现的。 9 教师劳动的特点包括强烈的示范性、独特的创造性、空间的延续性和时间 的连续性。 10 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二.(判断只写出对或者错不必说明理由每题1。5分共15分) 1.世界最早的教育专着是《学记》。(√) 2 信息论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把整体的运动过程当作信息的输入传递和转换消解过程来研究。(×) 3 社会主义教育最先提出教育普及的口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4生产力的发展影响教育的速度和规模。(√) 5 “六三三”制又称壬戌学制,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 6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的基本部分是说明部分。(×) 7赞可夫在小学做了“教学与发展”的实验证明:学生的发展远没达到极限,主张高速度高难度教学,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同时论述了教学过程的结构。(×)8老师教学质量除与业务水平有关外,还与教学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关。 (√) 9班主任制定班级目标是要高标准难度大,激励作用才明显。(×) 10 热爱学生不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三.简答(共37分) 1.教育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有哪些?(6分)P61~63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技术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 2.怎样理解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规律?(10分) 从总体上看,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这不同的发展任务,当然,不同的发展阶段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上一阶段影响着下一阶段的发展,所以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对于人的发展来说,不仅具有本阶段的意义,而且具有人生全程的意义 3.怎样认识教师主导性?(9分)p215三个层次 4.怎样评价班级上课制?(6分)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效率,但不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集体教育,但不利于因材施教。 5.怎样开展德育工作?(6分) 德育内容上要更新;德育方法要改进;从小事做起,由近到远,由小到大,注重实际效

最新财政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复习过程

财政学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 财政的本义: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1.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2.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3.市场失灵:外部性效应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4.财政学两个基础概念: (1)公共物品 1、公共物品含义: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个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3、免费搭车: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2)公共需要 1、含义:社会的公共需要 2、特征: (1)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2)公共需要时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 (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缴税或付费),但这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谁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不享用 (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所以,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3、地位:共同的、历史的、特殊的 4、范围:(广)包括政府执行其只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包括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风险产业的投资广义上:还包括政府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各项政策提供的服务,等等 第二章财政支出概论 1.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共同点:财政一手付出了现金,另一手相应地购得了商品和服务,并运用这些商品和服务实现了国家职能。 2.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

幼儿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 2011年幼儿教育学模拟试卷及答案(3)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l分,共30题,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我国第一所由自己创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幼稚园的倡导人是()。 A.鹤琴 B.之洞 C.黄炎培 D.雪门 E.陶行知 2.历史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是()。 A.《大教案论》 B.《母育学校》 C.《世界图解》 D.《爱弥儿》 E.《教育漫话》 3.教师引导儿童有目的地感知客观事物,丰富感性知识,扩大眼界,锻炼感知觉,是运用了()。A.观察法 B.演示法 C.示法 D.例法 E.实验法 4.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老年()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A.身体 B.心理 C.身心 D.行为 E.习惯 5.幼儿教师在语言课上只讲故事、音乐课上只能唱歌、体育课上只做游戏的做法,违背了()教育原则。 A.启蒙性 文档Word . B.发展适宜性 C.活动性 D.综合性 E.多样性 6.社会需求与()是制定幼儿园教育目标的主要依据。 A.幼儿身心发展特征和规律 B.教育机构

C.政府 D.父母 E.幼儿园目标 7.幼儿的德育必须从情感人手,把重点放在()的形成上。.道德认识A .道德情感B C.道德行为D.道德意志E.道德练习.实施幼儿德育最基本的途径是()。8 A.日常生活B.练习C.游戏.活动D .上课E 9.下列属于感觉运动游戏的是()。A.玩沙和玩水的活动B.与视觉、听觉相关的活动C.与嗅觉相关的活动.与味觉相关的活动D .与触觉有关的活动E .游戏理论生长说的代表人物是()。10 .霍尔A文档Word . B.格罗斯 C.阿普利登 D.拜敦代克 E.福禄倍尔 11.儿童享有的权利有()。 A.教育权 B.生存权 C.发展权 D.赠与权 E.受保护权 12.幼儿园教育教案计划的制定是幼儿园依据(),有计划地、系统地设计、组织和安排各类教育教案活动的过程。 A.幼儿教育目标和课程规 B.幼儿教育容 C.幼儿教案大纲 D.幼儿课本 E.学前教育政策 13.角色扮演训练中提供的行为例变成幼儿自己的信念与准则,一般发生在角色扮演的()。A.及时模仿阶段 B.简单再现阶段 C.认同阶段 D.化阶段 E.依从阶段 14.幼儿园与小学教育实践的差异体现在()。 A.生活环境 B.教育目标 C.教育容 D.教育途径 E.前四项都是 文档Word .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教育目的不具有(B) A导向功能B激励功能C调控功能D评价功能 2、教育评价的核心是(B) A价值判断B价值引领C客观描述D增值探索 3、下列教学方法中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是(A) A讲授法B演示法C实验法D研究法 4、教学活动的本质是(D) A课堂活动B实践活动C交往活动D认识活动 5、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教育家是(B)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杜威D赞可夫 6、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B) A教学活动B沟通C教劳结合D协调 7、我国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C) A个别教学B复式教学C班级授课D分组教学 8、“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12÷2=6(人), 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C) A巩固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9、“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C) A大众性B公平性C终身性D未来性 10、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C) A经济收入B良好的公共关系C学校绩效D政治影响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广义教育包括____、____、____。(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2、教育目的规定了把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______,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质量规格标准) 3、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___、___、___(家庭,学校,同辈群体) 4、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环境、学校文化、个人经历、自我更新) 5、教学是__________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6、____是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 7、教师的素养包括_________(思想品德修养、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8、教育评价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但从根本上说是两大功能____和____。(教育功能、管理功能) 9、____是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专业情操) 10、____是制订课程标准的思维起点,也是制订课程标准的核心依据。(课程性质)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学:教学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互动活动。 3、教学原则:教育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的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提出的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

大学选修课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范围

大学选修课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范围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萌芽阶段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着,已初步具备了“教育学的雏形”。《学记》辑于《礼记》之中,作者不祥,一般认为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 《学记》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末期,全篇1229字,篇幅虽短,内容却涉及教育的作用、学校教育制度、教育教学原则、方法等许多方面,是对先秦时期教育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奠定了我国古代教育的理论基础。 苏格拉底及其后继者们的教育活动,都孕育了较为丰富而系统的教育理论。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被认为是启发式教学法在西方的渊源。 古罗马着名演说家、教育理论 家昆体良(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 约35—95)被公认为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教育理论家。他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也成为西方第一部系统阐述教育理论的着作。 二、独立形态时期 三、发展多样化阶段 四、理论深化阶段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探讨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确立教育价值、优化教育艺术的一门科学。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是把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作为自己专门的研究领域。它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教学现象和教育问题。 二、什么是教育 广义: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狭义:学校教育,即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的对象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中西教育可以从词源上看到两者区别: 中国的“教育”有“外铄”的渊源 西方的“教育”有“内发”的传统 教育在形态上的发展 教师的含义 广义: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语。 狭义:指学校的专职教师,是在学校中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的专职人员。 二、教师的社会地位 (一)教师的专业地位(二)教师的经济地位 (三)教师的政治地位 (四)教师的职业声望(二)学生 1。学生的本质

幼儿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题,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幼儿园的是()。 A.夸美纽斯 B.裴斯泰洛齐C.福禄倍尔D.蒙台梭利E.柏拉图 2.坚决反对以教师为中心和儿童中心主义的倾向,提出“活教育”理论的是()。 A.张雪门 B.陶行知C.陈鹤琴D.杜威 E.黄炎培 3.学前教育初创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A.帮母亲照管儿童 B.促进儿童身心发展 C.发展儿童智力 D.促进儿童身体的、情绪的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 E.促进儿童体制发展 4.()是教育目的在学龄前儿童阶段的具体化。 A.学前教育目标B.学前教育手段 C.学前教育启蒙 D.学前教育内容 E.学前教育课程 5.发展适宜性原则是当今幼教界提倡的一种教育理念,提出这一教育原则的是()。 A.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B.日本幼儿教育协会c.美国幼儿教育协会 D.英国幼儿教育协会 E.德国教育研究会 6.在幼儿园实践中某些教师认为幼儿进餐、睡眠、茶点等是保育,只有上课才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唯一途径,不注意利用各环节的教育价值,这种做法违反了()。 A.发挥一日生活的整体功能原则B.重视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原则C.尊重儿童原则 D.实践性原则 E.保教结合原则 7.儿童身心发展差异性的物质基础是()。 A.个体遗传素质的差异B.家长教育能力的差异 c.家长教育

程度的差异 D.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 E.家长文化资本积累 8.()是我国一贯的教育方针。 A.重点发展 B.全面发展C.局部发展 D.智力发展 E.特长发展 9.下列游戏中,属于创造性游戏的是()。 A.智力游戏 B.音乐游戏c.角色游戏 D.体育游戏 E.结构游戏 10.199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要以()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中 A.跳舞B.游戏C.唱歌 D.识字 E.体育 11.实施游戏化方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游戏活动的()。 A.自主化 B.社会化 C.虚构化D.教育化E.群体化 12.“寓教于乐”实际上就是幼儿教育()的体现。 A.直接法 B.移情法 C.生活化方法D.游戏化方法E.隐喻化 13.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是()。 A.游戏B.上课 C.读书 D.学习 E.作业 14.最常见的语言法有两种,它们是()。 A.观察法和演示法 B.游戏活动教育化和教育活动游戏化C,故事法和讨论法 D.精神环境体验法和物质环境体验法 E.练习法和作业法 15.最益于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是()。 A.角色扮演法B.行动操作法C.发泄法 D.表扬鼓励法E.诱导法 16.幼儿园课程内容分为()。 A.健康 B.语言 C.社会 D.艺术 E.自然科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卷( A )卷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卷( A )卷 一.填空题 (每空 分 共 分) . 年,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 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德国的 梅伊曼 拉伊 是近代教育学实验派的代表。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潜移默化 耳濡目染作用。 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是壬寅学制 。 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在复习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教育目的主要包括身心素质 和社会价值两部分。 根据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 中实现的。 教师劳动的特点包括强烈的示范性、 独特的创造性、 空间的延续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陶冶包括人格感化、 环境陶冶、 艺术陶冶 。 二.(判断 只写出对或者错 不必说明理由每题 。 分 共 分) .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学记》。(√ ) 信息论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把整体的运动过程当作信息的输入 传递和转换 消解过程来研究。(× )

社会主义教育最先提出教育普及的口号,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 生产力的发展影响教育的速度和 规模 。(√ ) “六三三”制又称壬戌学制, 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 × )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的基本部分是说明部分。(× ) 7赞可夫在小学做了“教学与发展”的实验证明:学生的发展远没达到极限,主张高速度高难度教学,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同时论述了教学过程的结构。(×)8老师教学质量除与业务水平有关外,还与教学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关。 (√) 9班主任制定班级目标是要高标准难度大,激励作用才明显。( × ) 热爱学生不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 三.简答(共 分) 教育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有哪些?( 分) (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 ( )教育是科学知识技术再生产的手段 ( )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 怎样理解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规律?( 分) 从总体上看,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