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执中谈需根解损 争鸣辩论网

黄执中谈需根解损 争鸣辩论网

黄执中谈需根解损 争鸣辩论网
黄执中谈需根解损 争鸣辩论网

黄执中谈需根解损争鸣辩论网

来源:商辩的日志

黄执中

我们都知道,在政策辩论中有所谓的四大核心议题,分别为需要、根属、解决与损益。传统上,在理解与拟定辩题架构的时候,其讨论流程往往依序是「需要→ 根属→ 解决→ 损益」。不过我认为,这个流程用在辩论上,其实并不正确──要能够真正理解并解释政策辩论的架构脉络,其所应遵循顺序,反而应该是「解决→ 根属→ 需要→ 损益」。

这两种顺序,前者,我个人暂称为「医生模式」,后者,则暂称为「推销员模式」。

(一)医生模式

什么是医生模式?

比如说:看病的时候,医生会问病人:「你哪里不舒服啊(你的需要是什么)?」这时,病人也许会说:「我的肚子痛(我的需要是让肚子不痛)!」

可是,引起肚子痛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胃癌,也可能是胃炎,而医生总不能什么药都开一点(只知需要无法判断解决方案)。所以,他必须先试着找出是什么造成了病人的肚子痛(找出肚子痛所根属的原因)。而在一连串的检查后,医生终于发现,这位病人的肚子痛,原来是胃溃疡引起的(肚子痛根属于胃溃疡)。

此时,医生便可以向病人建议各种治疗胃溃疡的方法(向决策者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看他是要选择用药物,还是要动手术。

不过,每一种治疗法,多半都有其各自的利弊,像吃药或许安全、便宜,却是复原慢、疗效差;而开刀虽然能快速根治,却是费用高、风险大……这时,病人就得根据自己的条件与偏好,去评估利弊(损益比),选出一个最好的治疗方式(当然,所谓的最好,必定是一种价值判断)。

以上,就是医生模式在处理问题时的基本流程。

一、确认根属性,是确认解决力「有/无」与「强/弱」的关键

对每一个决策者而言,他们最需要、却同时也是最难以判断的,就是:要如何才能在某方案实际执行之前,确认此一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说:由于高登市的治安持续恶化,亟待改善(需要),因而市政府提出了一个警力增强计划,打算扩编警察员额,加强打击犯罪(解决方案),并将此案送进市议会,希望可以争取到预算(提交决策)。此时,盯着厚厚的一本计划书,市议员们又怎么知道这项耗资不菲的计划,是否能解决高登市的治安问题(解决力的有无)?又能解决多少问题(解决力的强弱)?

所以,他们必须要先搞清楚:高登市的治安恶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找出治安恶化的根属)?

治安为什么会恶化?可能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警察贪污,所以不愿抓坏人,可能是警械老旧,所以不敢抓坏人,可能是警察太笨,所以抓不到坏人,可能是警力不足,所以坏人抓的太少……当然,也可能与警察都无关,其实都是检查官在私纵犯人。

所以,如果高登市的治安恶化,主要是导因于警察的风纪、素质或配备(确认根属为何);那么光是增加警察人数,恐怕还是没有用(从而推断解决力的有无)。反之,如果高登市的治安恶化,有某部分的原因,的确是来自警力不足;那么随着厘清这部分原因所占的比重(确认根属的强弱),我们便能进一步的,预测出警力增加对改善治安的影响有多大(从而推断解决力的强弱)。

二、确认根属,是扩大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

另外,在前述看病的例子中,那位医生在发现了肚子痛是根属于胃溃疡后,除了建议药物与手术,他也可以选择继续向下挖掘,去寻找造成病人胃溃疡原因(找出更深层的根属)。此时,医生或许会发现:原来病人之所以会长期胃酸分泌过多,是因为他平日的精神压力过大。于是,医生便可以提出种种抒解精神压力的方法,以减轻症状产生(找到新的解决方案)。

接着,要是这位医生还不满足,继续向下挖掘,他就能再找出造成病人精神压力过大的原因,然后,再找出其原因的原因……结果,病人之所以精神压力过大,是由于夫妻口角;而夫妻之所以口角,是由于家境贫困;而家境之所以贫困,是由于中年失业;而中年之所以失业,是由于阿扁执政……

于是,每向下挖一层,这位医生就会发现更多可能的解决方案(例如:离婚、抢银行、换总统),可是,由于每向下挖一层,解决方案就会变的更间接,变量更大(例如:抢了银行后,家境就不再贫困,夫妻就不会口角,精神就没有压力,胃就不会溃疡,肚子就不会痛……),故虽然解决方案的的选择增加了,却不一定通的过损益的检验。

当然,除了垂直回溯,这位医生也可以试着横向思考:从这位病人的肚子痛中,找出其它可能的共因。这种情况,叫做「多因一果」──亦即这位病人之所以会肚子痛(果),乃是根属于下面几项因素共同成立的结果:首先,是因为他的体内有胃这个器官(共因一);其次,是因为他的胃发生了溃疡(共因二);再者,是因为他的胃部有感知神经作用(共因三);最后,是因为他的脊椎将痛的感觉传递到了脑部(共因四)……而只要上述任何一个因不存在,就不会产生果。

所以医生满足病人需要的解决方案,也可以是:一、割除整个胃,二、治疗胃溃疡,三、服食止痛剂,四、脊椎神经阻断……不要觉得这几种方法很蠢,因为所谓的安宁疗护,就是从这个方向去思考的;而安乐死,则更是找出了会让世间所有病人感到肚子痛的最大共因──因为人活着(至于上述方法值不值得,就是价值判断了)!

附带一提,相较于上述的例子,佛教找到了另一种痛苦所根属的共因:他们认为一切世间的痛苦,都是根源于人有感受、有分别。所以这位病人若是能执意修行,进入无增无减、无苦无乐、无生无死、无思想觉

受,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观外境如梦如幻,内事悉皆空寂,一切灭尽、寂静无形的涅盘境界,那么他就会发现,任何肉体与心灵上的痛苦,便都是假的、虚妄的(这是一种完全靠价值转变来解决病人需要的方法)。

到此,我们总算大致了解了医生模式,接下来,我要解释什么是推销员模式。

二)推销员模式

什么是推销员模式?

比如说:某位推销员按了某户人家的门铃,对屋主说:「您好,请问您想买一台贵妇人果菜榨汁机吗(你是否想采用我的解决方案)?」此时,屋主面无表情,回答道:「不,我不想买(我没有需要)!」

此时,如果推销员摸摸鼻子就走,那么,他就不是推销员了。所以他一定得先想出一套理由,好让屋主觉得:我应该要接受推销员所建议的方案。所以推销员必须先问问自己:要在什么情况下,人们才会需要一台「贵妇人」呢(要在什么样的需求下,对方才会采用我的解决方案)?

于是,这位推销员开始仔细研究他的榨汁机。他发现:贵妇人果菜榨汁机有许多特点──某些特点,像是造型可爱、价格低廉、自动清洗装置……是「贵妇人」所独有的,别家的产品都做不到(这些特点,根属于「贵妇人」);而某些特点,像是能打果汁、滤残渣、不锈钢刀刃……则是不管哪一家产品,只要是果菜榨汁机,通通都会都有的(这些特点,不根属于「贵妇人」)。

接下来,这位推销员得继续想:这些「贵妇人」所独有的特点,能为人们满足什么需求呢(寻找出根属于解决方案的需要)?也许可爱的造型,可以让它成为厨房装饰的一部份?也许低廉的价格,可以吸引住宿舍的穷学生?也许方便的自动清洗装置,能让懒惰的老公都会乐于打一杯果汁给家人?

不过,为了让最顽固的顾客点头,在找出适当的需要之后,推销员还得要想办法扩张这些需要的质与量:或许,他可以强调厨房布置的目的,不只是为了美观,更重要的,是愉悦的厨房气氛能让烹调充满情趣,其对促进夫妻生活的影响,啧啧啧,更胜印度神油(提升需要背后所代表的意义)!或许,他也可以提醒顾客,如果他每次使用榨汁机后都能省下十分钟的清洗时间,那么,一位上班族每年就可以省下一百二十个小时,相当于多了五天年假(累积需要当中所隐含的数量)。

最后,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无论「贵妇人」的价格有多便宜,都不可能是免费的。所以,在推销员陈述完他的种种理由后(向决策者提出可能的需要性),这些理由是否值得付出代价来满足,还是要由顾客根据自己的条件与偏好去评估利弊,才能做出最好的决定(当然,所谓的最好,也必然是一种价值判断)。

以上,就是推销员模式在处理问题时的基本流程。

(三)医生模式与推销员模式的比较

好,让我们先暂停,好把医生模式与推销员模式做个比较。我想,写到这里,大家应该都已发现:这

两种模式的最大差别,是在于他们的目的不一样。前者是要解除病痛,后者是要卖出商品;所以医生思考的,是要为病人找出解除病痛的方案,而推销员思考的,是要为顾客找出购买商品的理由。

对医生而言,他所面对的病痛(需要)是既定的、不能选择的;当病人抱怨肚子痛时,医生总不能说:对不起,我不喜欢治疗肚子痛,你可不可以改成牙痛?因此,医生模式的努力方向,是「在既定的需要下,确认根属于此需要的原因,进而寻找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

但对推销员而言,情况刚好相反,他所面对的商品(解决方案)是既定的、不能选择的;当公司生产榨汁机时,推销员总不能说:对不起,我不喜欢卖榨汁机,可不可以改卖台灯?因此,推销员模式的努力方向,是「在既定的解决方案下,确认根属于此方案的特点,进而发展所有可能的需要」。

而如果换个大家比较熟悉的政策性命题作例子,那么,医生模式所讨论的问题就是:台湾应如何解决能源危机(能源危机是题目所设定的需要,讨论的目的,是找出能解决危机的方案)?而推销员模式所讨论的问题则是:台湾是否应继续兴建核电厂(兴建核电厂是题目所设定的解决方案,讨论的目的,是找出让人同意兴建的理由)?

再者,如果我们把前面所提到关于「贵妇人」的种种特点,做个进一步的分类,我们就会发现:

首先,有些特点,是几乎一切物品都具备的,例如占空间、有质量……而有些特点,是专属于电器用品的,其它物品(如桌椅、草木)都不具备,例如要耗电、会短路……又有些特点,是专属于榨汁机的,其它物品(如电视、冰箱)都不具备,例如打果汁、滤残渣……还有些特点,却是专属于贵妇人果菜榨汁机的,其它物品(包括其它榨汁机)都不具备,例如专利的造型、创新的清洗装置……

所以,这里便有了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身为一个推销员,他能够使用一个不专属于「贵妇人」(不根属于解决方案)的特点,来创造需要吗?

假设,某位推销员按了门铃,然后对前来开门的屋主说:您好,马老先生,我知道您是位书法家,所以当您在挥毫的时候,如果纸会滑来滑去,想必一定很麻烦吧(让纸不会滑动,是书法家的需要)?而这个问题会发生,其实就是因为您的宣纸份量太轻(纸张会滑动,根属于它的重量不足以抵销笔墨的附着力),因此,只要有个东西把纸压着,就不会有事了。好在,您今天是遇到了我,因为本公司生产的贵妇人果菜榨汁机,净重足达五公斤(解决方案),用来当纸镇,绝对是八风吹不动。绝对可以让您写字时,稳如泰山,屹立不摇(利益)!

好,先不管马老先生最后买了没有,在此,我们先问问自己:这位推销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购买「贵妇人」),有没有产生利益?或着,问的更清楚一点:该架构所主张的利益(压纸),是否应被裁判承认?或着,问的更严重一点──这个架构,有没有初步成立?

对此,我曾听过两种说法:主流的说法,是认为这位推销员的架构虽然初步已成立,其利益亦获承认(虽然微小),可是由于反方(顾客)能够轻易的提出更有利的替代方案(捡个路边的石头当纸镇),所以他的解决方案,将会很容易在稍后的损益比中落败。不过,由于持此论的裁判,是以场上实际进入的损益讨论作为判决点,所以若该比赛的反方未主动对正方的微小利益提出反驳,则此类裁判便认为其不得不「含泪判正方赢」──换言之,这类裁判对于反方,课以较高的的反驳责任。

而另一种少见的说法,则是认为这位推销员所主张的利益,并不根属于其解决方案,亦即他只论证了顾客可以(Could)买「贵妇人」当纸镇,却没论证顾客应该(Must)买「贵妇人」当纸镇,因此,根本不用进入反驳环节,他的立论就已经初步不成立──换言之,这类裁判对于正方,课以较高的的整体举证责任。

这类型的观点稍嫌复杂,请容我慢慢解释……

在进一步讨论之前,我得先解释一下什么叫做「初步成立」。

无论是为了自然法倡导者口中的初始正义,还是为了法实证主义学者所计算的的司法效益,我们都知道:在法治国家中,检察官是不能够想起诉谁,就起诉谁的。通常,检察官必须先向法官提出他的起诉理由,证明某个原本应享有无罪推定的嫌犯,的确有了审判的必要后,这件官司才会正式成立,被告也才会被要求出庭辩护。

而同样的,在脱胎自法庭辩论的奥瑞冈规则中,对于扮演检察官的正方,我们也有着类似的要求──就是正方必须在第一次上台时,先证明某个原本被推定为合理的现况,的确已经有了改变的必要后,这场辩论才会被视为初步成立,反方才会被要求上台负起反驳责任。所以辩论上所谓的初步不成立,就相当于法律上的不起诉处分──前者会被直接判输,后者,则根本不会进入司法程序。

在了解了何谓初步成立后,让我们想一想下面这两个假设:

假设一:某位检察官正在侦办一宗窃盗案,经过搜证,发现某位「会开保险箱」的锁匠张三不但「身强体壮」、「纵跃自如」,而且案发当晚也「没有不在场证明」。于是这位检察官认为,只要手上的证据不出错,那么就足以证明张三可以是(Could Be)涉案的这个贼(也就是说:张三拥有犯案的能力),因此准备将之起诉。

假设二:某位检察官正在侦办一件窃盗案,经过搜证,发现某位「坚称与屋主素不相识」的李四不但在保险箱上「留下了指纹」,而且也有证人从案发当晚的监视录像带中,「认出了李四的相貌」。于是这位检察官认为,只要手上的证据不出错,那么就足以证明李四应该就是(Must Be)涉案的这个贼(也就是说:除了李四,不会是别人),因而准备将之起诉。

好了,如果我们是法官,谁的起诉会成立?张三?还是李四?而如果张三和李四都拒绝认罪,那么,法官会认为那一位被告会有「出庭反驳检方证据的责任」?张三?还是李四?

首先,在假设一中,由于检察官所提出的证据(身强体壮、会开保险箱),并不是一位犯下本案的贼所「专属」的特点(世上身强体壮,会开保险箱的人不止张三),所以他所提出的,是一项「无法根属于张三是贼」的证据。因此即使这位检察官的证据无误(张三的确会开保险箱),也不代表能排除其它的可能(例如另一位会开保险箱的王五)。

换言之,倘若张三要声明自己清白(张三「不是」贼),他并不须要去否认检察官的结论(张三「可以是」贼)──因为他们两个人的立场,能够并存。

相反的,在假设二中,由于检察官所提出的证据(保险箱上的指纹、监视录像带上的的相貌),乃是一位犯下本案的贼所「专属」的特点(只有犯本案的贼,才能出现在库房,并留下指纹),所以他所提出的,

是一项「根属于李四是贼」的证据(亦即只有当李四是贼时,这项证据才会产生)。因此只要这位检察官的证据无误(保险箱上的指纹的确是李四的),那么对这个案子而言,就不会再有其它的可能。

换言之,如果李四要声明自己清白(李四「不是」贼),他就一定得要去反驳掉检察官的结论(李四「应该就是」贼)──因为他们两个人的立场,不能并存。

由此可知,要判断正方架构是否初步成立,就要以在其证据成立的前提下,对方是否必须负起反驳责任为标准(至于证据实际上是否成立,则是在反方负起反驳责任后,所要反驳的内容)。

有了这种观念后,再回头去看之前在推销员与书法家的案例中,我们所提到的问题:推销员是否能用一个不专属于该产品的特点来创造需要?

答案是:恐怕不可以,因为一个不专属于产品(解决方案)本身的需要,将不能排除其它可能的解决方案。而对一位推销员来说,让顾客认为他需要买一个纸镇与需要买「贵妇人」当纸镇,在意义上是全然不同的──如果推销员不能证明后者,那么就这个推销方案本身的目的(卖出「贵妇人」)而言,显然在初步上便是无法成立的。

当然,由于世上永远有笨人,所以一个在理论上不成立的架构,不代表在实务上一定不会有效果(有些傻子不管推销员说什么都会买)。但构思理论的原始目的,本来就是为了解释而非预测世界(虽然后者一直是我们的理想),故若是有人以实务上「有愚蠢行为的发生」,去质疑理论的诠释能力,甚至去否定理论思维的意义与价值,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到此,我们总算是讲完了最困难的部分,后面的,就会简单一点了……

“依靠人类觉醒/国际立法能最有效减缓全球暖化现象”这个辨题怎么辨

这是一个政策性辩题。可以按照“需根解损”的思路来考虑

需——需求力

根——根属性

解——解决力

损——损益比

需求力上,减缓全球变暖是势在必行的,即需要人类增强保护意识,也需要强制力的保障,所以需求力上没有很大的可辩空间。

根属性这点是很有用的。

“人类觉醒”可以主打根属性。因为立法不能面面俱到,只有人类切身体会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认识到这是关乎人类生存的意义,才能从根本上主动减缓或者制止全球变暖。

“国际立法”也可以打。提一句话:“这个世界终究不能依靠怜悯来维系。”

解决力

“人类觉醒”见效慢,但是一旦成功,那么全球变暖便能够真正从源头上制止,是有解决力的。

“国际立法”,可以质疑人类觉醒能否实现,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利益群体面前,能否达成共识。。反而国际立法是有强制性的,可操作的。

损益比

“人类觉醒”,需要大量的宣传教育,需要人类整体素质的提高。。但是遥不可期。有可能会导致错过时机,产生不可挽回的损失。

“国际立法”有可能出现大国强权,产生不公平现象(有人污染,别人买单)

按照需根解损的打发是政策性辩题的一个经典思路。。但是水无常形,辩无常势。不要拘泥于格式化的东西。。

个人认为,这个辩题在可行性这一点上会有很多交锋。。一方可以质疑人性能否真正无私,另一方质疑国际立法是有利益群体的影响在的,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另外还可以举例子,一者证明形势的严峻性,从而说明依靠道德感化是来不及的,二者证明人性本来就是自利(不是自私)的。

先说这些吧。。有疑问发消息。

黄执中谈需根解损备课讲稿

黄执中谈需根解损

黄执中 我们都知道,在政策辩论中有所谓的四大核心议题,分别为需要、根属、解决与损益。传统上,在理解与拟定辩题架构的时候,其讨论流程往往依序是「需要→根属→解决→损益」。不过我认为,这个流程用在辩论上,其实并不正确──要能够真正理解并解释政策辩论的架构脉络,其所应遵循顺序,反而应该是「解决→根属→需要→损益」。 这两种顺序,前者,我个人暂称为「医生模式」,后者,则暂称为「推销员模式」。 (一)医生模式 什么是医生模式? 比如说:看病的时候,医生会问病人:「你哪里不舒服啊(你的需要是什么)?」这时,病人也许会说:「我的肚子痛(我的需要是让肚子不痛)!」 可是,引起肚子痛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胃癌,也可能是胃炎,而医生总不能什么药都开一点(只知需要无法判断解决方案)。所以,他必须先试着找出是什么造成了病人的肚子痛(找出肚子痛所根属的原因)。而在一连串的检查后,医生终于发现,这位病人的肚子痛,原来是胃溃疡引起的(肚子痛根属于胃溃疡)。 此时,医生便可以向病人建议各种治疗胃溃疡的方法(向决策者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看他是要选择用药物,还是要动手术。 不过,每一种治疗法,多半都有其各自的利弊,像吃药或许安全、便宜,却是复原慢、疗效差;而开刀虽然能快速根治,却是费用高、风险大……这时,病人就得根据自己的条件与偏好,去评估利弊(损益比),选出一个最好的治疗方式(当然,所谓的最好,必定是一种价值判断)。 以上,就是医生模式在处理问题时的基本流程。 一、确认根属性,是确认解决力「有/无」与「强/弱」的关键 对每一个决策者而言,他们最需要、却同时也是最难以判断的,就是:要如何才能在某方案实际执行之前,确认此一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说:由于高登市的治安持续恶化,亟待改善(需要),因而市政府提出了一个警力增强计划,打算扩编警察员额,加强打击犯罪(解决方案),并将此案送进市议会,希望可以争取到预算(提交决策)。此时,盯着厚厚的一本计划书,市议员们又怎么知道这项耗资不菲的计划,是否能解决高登市的治安问题(解决力的有无)?又能解决多少问题(解决力的强弱)? 所以,他们必须要先搞清楚:高登市的治安恶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找出治安恶化的根属)? 治安为什么会恶化?可能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警察贪污,所以不愿抓坏人,可能是警械老旧,所以不敢抓坏人,可能是警察太笨,所以抓不到坏人,可能是警力不足,所以坏人抓的太少……当然,也可能与警察都无关,其实都是检查官在私纵犯人。 所以,如果高登市的治安恶化,主要是导因于警察的风纪、素质或配备(确认根属为何);那么光是增加警察人数,恐怕还是没有用(从而推断解决力的有无)。反之,如果高登市的治安恶化,有某部分的原因,的确是来自警力不足;那么随着厘清这部分原因所占的比重(确认根属的强弱),我们便能进一步的,预测出警力增加对改善治安的影响有多大(从而推断解决力的强弱)。

黄执中历年结辩辩词大全

世纪之战胡渐彪VS黄执中同场对辩的结辩词 2008年7月17日世辩赛,娱乐赛 黄执中是反方结辩:公众人物不该表里如一(公众人物应该表里不一) 胡渐彪是正方结辩:公众人物应该表里如一(公众人物不该表里不一) 黄执中: 我现在很坦白的说一件事情,马英九是个表里不一的人,因为他对外说他最爱的是台湾,可是其实他最爱的是老婆。 我们今天在谈表里不一,对方辩友告诉我人内心有邪恶,人当然有邪恶。我告诉你,人的邪恶多的是。从你小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小的时候我们都是表里如一的人,因为我们很简单。我们不喜欢的东西就是坏的,我们喜欢的东西就是好的,拿到东西就我要,拿不到东西我就要哭。我的喜怒哀乐,我做的不舒服,痛苦或者是对别人的不欣赏都会很明白的写在脸上,因为我们那时候没有责任,父母会容纳我们,老师会包容我们,我们没有责任。可是你慢慢你长大以后,你就会发觉这个世界好像没有那么简单。当你走出到你的家门,进到了社会之后你会发觉:不对!社会会要你对社会尽一些责任。于是,你会在一路的跌跌撞撞当中,就像对方所说的,你会发觉到----有些话不能讲,有些事情不能做。可是你要知道,你于是知道把自己心里的某些感觉藏起来。诶,没有错。好,我不喜欢黑人,可是我不行,我对外讲话我不能说这种话。我对内的深处我觉得很嫉妒,可对外我要说他的得奖是很应该的。我内心有愤怒,有仇恨,可是我没有说。因为我知道,当我站在公众人物的那一霎那的时候,我讲话是要对全体负责的。可是,今天这场辩论只是讨论一件事----就是我对内的这种感受,我是要承认它仍然存在还是我要告诉我自己,其实我都是假,这些东西我并不恨,我并不讨厌它,我并没有嫉妒,我没有,我没有。后者很恐怖,我不太能够理解。 你要知道,你今天这场处的这场比赛谈的是一个大原则---就是人的互相体谅。人都是人,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在座各位都是。你每天你做什么呢?在座的各位,你的每一笔私生活,每一个点滴你都知道,有很多东西不能给人家看----这是很正常的。我们有些欲望不能给人家看,我们自己不会认为是很邪恶的----我们只是人,我们只是用文明包装起来的野兽。可是当包装的时候我不会用对方的语气。对方说包装的时候,他是嘲笑这个包装。对我而言,我感谢我们人类还有这种包装。我们愿意彼此包装自己,所以我们才能够很祥和的相处。我如果不愿意包装,那就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我们每一个人努力的把自己给format----就是把自己给格式化。让我的内心深 处都跟社会上要我做的一模一样----可是我不愿意!我为什么!?我为什么要牺牲我自己的喜怒哀乐。我如果有贪念,好,我知道,我不能够展露出来,可是我内心深处为什么不能仍然保持这种欲望?我如果真的有让我嫉妒或憎恨的事情,我见了面我还是会跟他去握手,我会说我们仍然是好伙伴,一起努力打拼,可是我内心为什么不能够告诉自己我说,我其实真的很讨厌他。每个人都是这样子的。我们对外,我们对外我们努力做一个好国民,公众人物努力做个好榜样----像对方说的他是个典范。我们做典范的功能就是

理论与实践辩论赛

一辩陈词 主席,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一起探讨的话题是,艺术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哪个更重要。首先我方不否认实践的重要性,但我方更认为艺术管理的学习中理论比实践更重要。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成功。当年毛泽东同志领导的中国革命之所以成功依靠的就是适合中国抗战环境的理论指导,只有全军将领学透了毛泽东同志的战略理论,领悟了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思想,根据不同的地形,兵力,装备,气侯等客观条件,灵活,机动,辨证的运用战术,才能确保无数个战斗的胜利,而不是靠一,二的胜利的战斗来指导整个战争的方向。现如今,立足国际经济环境,以西方管理理论为基础,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推动中国管理事业,是我们当前重要的使命。在改革中的中国文化艺术界,同样也需要建立和探索中国特色的艺术管理理论。欧阳修先生说过,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这也是为什么各大高校先有理论课,再设实践课的原因之所在。 很难想象一个连一部歌剧的由来和发展都没有足够了解的策划者,他怎么去策划这部歌剧呢?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你拿什么去实践?你凭什么去实践?就更不用谈实践是如何如何重要了。 理论不仅是实践的基础,并且理论贯穿于整个实践之中。就是在实践的时候,还是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实践永远只是为了证明已有理论是否科学,是否符合事物的发展,它仅仅是证明理论的一个辅助工具。实践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得出更多先进创新的理论,来进一步更好的指导我们的行动,使事物一步步向着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因此实践终归还是为理论服务。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大学学习比参加活动更重要。谢谢大家。 二辩陈词: 理论的形成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直到科学的世界观牢固树立并不断提高的过程,而理论的学习,对于解决现实问题是致关重要的.可以说理论是实践活动的基本与前提理论指导实践,理论对实践有着各个层面的影响作用,理论解释实践,理论从客观角度来说,就是对实践的解释,描述,批判,反思,比较,指导。 所谓实践就是人们所取得经验的过程.如果没有理论知识的指导,那么实践也将陷入盲区,甚至裹足不前.如果不掌握理论,根本谈不上实践,因此不论实践以何种方式进行,其实施本身就是在运用理论.艺术管理这一学科是为了适应社会而产生的一门新新学科,我们在学习它时就更需要理论的支持与指导,而不是一味的埋头苦干,所以我方观点认为:艺术管理专业应更注重理论知识学习. 理论是人们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知识的系统概括。(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我们党在各个时期取得的成就,离不开正确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已经证明,我们各项事业的推进需要专业技术人才,需要专业的研究人员,同时也需要政治理论人才,需要理论创新人才,需要

黄执中谈需根解损

黄执中 我们都知道,在政策辩论中有所谓的四大核心议题,分别为需要、根属、解决与损益。传统上,在理解与拟定辩题架构的时候,其讨论流程往往依序是「需要→根属→解决→损益」。不过我认为,这个流程用在辩论上,其实并不正确──要能够真正理解并解释政策辩论的架构脉络,其所应遵循顺序,反而应该是「解决→根属→需要→损益」。 这两种顺序,前者,我个人暂称为「医生模式」,后者,则暂称为「推销员模式」。 (一)医生模式 什么是医生模式? 比如说:看病的时候,医生会问病人:「你哪里不舒服啊(你的需要是什么)?」这时,病人也许会说:「我的肚子痛(我的需要是让肚子不痛)!」 可是,引起肚子痛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胃癌,也可能是胃炎,而医生总不能什么药都开一点(只知需要无法判断解决方案)。所以,他必须先试着找出是什么造成了病人的肚子 痛(找出肚子痛所根属的原因)。而在一连串的检查后,医生终于发现,这位病人的肚子痛,原来是胃溃疡引起的(肚子痛根属于胃溃疡)。 此时,医生便可以向病人建议各种治疗胃溃疡的方法(向决策者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看他是要选择用药物,还是要动手术。 不过,每一种治疗法,多半都有其各自的利弊,像吃药或许安全、便宜,却是复原慢、疗效差;而开刀虽然能快速根治,却是费用高、风险大……这时,病人就得根据自己的条件与偏好,去评估利弊(损益比),选出一个最好的治疗方式(当然,所谓的最好,必定是一 种价值判断)。 以上,就是医生模式在处理问题时的基本流程。 一、确认根属性,是确认解决力「有/无」与「强/弱」的关键 对每一个决策者而言,他们最需要、却同时也是最难以判断的,就是:要如何才能在某方案实际执行之前,确认此一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说:由于高登市的治安持续恶化,亟待改善(需要),因而市政府提出了一个警力增强计划,打算扩编警察员额,加强打击犯罪(解决方案),并将此案送进市议会,希望可以争取到预算(提交决策)。此时,盯着厚厚的一本计划书,市议员们又怎么知道这项耗资不菲的计划,是否能解决高登市的治安问题(解决力的有无)?又能解决多少问题(解决力的强弱)? 所以,他们必须要先搞清楚:高登市的治安恶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找出治安恶化的根属)? 治安为什么会恶化?可能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警察贪污,所以不愿抓坏人,可能是警械老旧,所以不敢抓坏人,可能是警察太笨,所以抓不到坏人,可能是警力不足,所以坏人抓的太少……当然,也可能与警察都无关,其实都是检查官在私纵犯人。 所以,如果高登市的治安恶化,主要是导因于警察的风纪、素质或配备(确认根属为何);那么光是增加警察人数,恐怕还是没有用(从而推断解决力的有无)。反之,如果高登市的治安恶化,有某部分的原因,的确是来自警力不足;那么随着厘清这部分原因所占的比重(确认根属的强弱),我们便能进一步的,预测出警力增加对改善治安的影响有多大(从而推断解决力的强弱)。

黄执中前辈比赛辩词

2003国际大专辩论赛A组总决赛:顺境还是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 正方:顺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中山大学) 反方: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世新大学) 1、攻辩小结 黄执中: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刚刚的质询答辩,对方辩友在猜我们桌上的喉糖的时候,她用了一个很巧妙的方式,说我三个都猜可不可以呀。在这场比赛当中,当然可以,可是我想请问一下在座的各位观众,我们在人生的选择当中,可以说我统统都要可以吗?好像不行吧。不管我们是科学家在做实验,不管我们是学生在选择人生的经历和过程,不管我们是一个企业家在选择企业投资的方向,我们好像都必须要从中择一,当然如果遇到顺境,我们第一次都猜对,我们就得到了成功的果实,我开了第一个杯子知道里头有东西了,可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失去了什么,我失去了看看其他杯子里的东西的机会。《阿甘正传》里头不就有一句话吗: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不吃下去,你永远不知道它味道是什么?顺利的人有一个特色,就是他永远都吃到他最喜欢吃的那颗巧克力,可是呢,他永远不知道其他巧克力是什么味道,他也永远不知道别的路途会有什么样的风景。 对方辩友今天告诉我们,所谓的顺境,有三个立意,第一个是在生理上的发展,可是我们要知道,生理上真的是在顺境当中比较容易带来发展吗?我们都知道,人体为什么会产生对病菌的抗体,就因为是我们生过病,才会有抗体的,如果从来就没有生过病,一场病就把你击倒了,这怎么会是顺境的发展呢?对方辩友又告诉我们说,有顺境,身体才会好,可是这跟我们的经历也不一样,一个富翁,有车子,有房子,有仆人这种是顺境吧,他的身体会比农夫来得好吗?其次对方辩友告诉我们,说他的心智在顺境当中会成长,可是我们就要想想看了,如果我们去念大学遇到两个老师,一个是严格的老师,一个是偷懒的老师,随便课程都让你PASS,随便你交什么作业给你高分,这总是顺境,可你的心智会成长吗?最后我们还想到,有关品格的问题,对方辩友如果我身在一个父母极度宠爱的顺畅环境里,打破花瓶父母说没有关系,捉弄小孩子,没有关系。对方辩友,这样的溺爱品格会正常吗?谢谢大家! 2、回答嘉宾提问 黄执中:我了解,谢谢蒋老师的提问,我方的看法是基本上我能够知道,如果让我来选择的话,我当然是希望能够活在一个顺利的环境里头,如果让父母来选择的话,他当然是希望子女活在一个顺利的环境里头,为什么?因为这是人之常情,我们不忍苛责。可是我们要了解,我们希望下一代活在好的环境里头,是因为我们不忍心看他受苦。可是其实我们又知道,我们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种种能力,其实都是从困难当中出现的,如果我这个父母,帮他解决困难,我为他创造一个顺境,帮他解决困难,其实这个小孩子,并没有解决困难,是我帮他解决困难,顺境不会让人拥有这样的能力。所以呢,我们知道,不管是科学家也好,先烈

黄执中辩论点评经典材料

2014.4.23黄执中专场交流会实录 [转自法大学术] https://www.doczj.com/doc/7b5244634.html,/blog/426625369/926644934] 2014年4月23日星期三下午13:30,“宝岛辩魂”黄执中做客法大,在论衡辩 坛与法大学子进行了专场交流。交流会全程以自由提问的方式进行,执中学长厚载十余年辩论经历的慧思与睿智侃侃而谈。辩论的本质是什么?辩论赛评判有没有统一标准?辩论的真实是什么?辩题背后蕴含着怎样的不得已?执中学长以 12个辩论之问,呈现了他理解辩论的基本图景、以辩手角色思考问题的基本框架。编者以录音为材料,将文字稿基本整理如下。 1.打辩论的输赢重不重要? 黄执中:我们绝对不会说因为我们的年纪都比较大了就说输赢不重要。输赢超重要。事实上我很难想象一个下象棋的人说:“哎,我这已经是棋神了,输赢不重要。”输赢不重要你还下棋干什么呢,你直接把将军走出来让对手吃掉好了。所 以输赢,尤其是那种竞技型的行为里头,很难讲输赢不重要。你说如果今天我们做的是一种艺术,我们画画。画画,就要画出心中理想的境界,有没有得奖不重要。咱们写诗,只要我自己看得懂,我自己觉得表达了我的心境,你们能不能理解,我期待知音。没有什么输赢。 可是辩论他是一个极端入世的活动,不是一个出世的活动。辩论他有一个很明确的功能,就是我要改变台下人的观点,你也要。双方在有限的时间下来比赛谁能够改变台下人的观点。改变台下人的观点,这件事情是这个活动的本质。我很难相信一个打辩论的人的心态是出世的不是入世的,一个出世的人不会打辩论的。所有打辩论的人至少相信一个价值观,就是这个世界可以被改变而且值得被改变。如果这个世界不可以被改变或不值得被改变你干嘛打辩论呢?你直接像那个梭 罗一样写湖滨散记嘛。你不用去辩论因为你不期待也不在乎别人怎么想。可是不是,辩论的人不这样想。所以输赢很重要。因为它证明了我做这件事情有没有意义。没人读懂的诗仍然有意义,不能说服或不能改变别人观点的一番话在辩论人的眼中没有意义。因为我们不是孤芳自赏的动物。或者这样讲,不能吃的菜有意义吗?做菜高度入世吧?有说我做这道菜能不能吃不重要,这超重要!不然你做菜干嘛?有人说练防身术能不能防身不重要,那是跳舞,不是防身术。跳舞,自己动的开心就好。可是防身术有很明确的积极功能吧?有很明确的世俗功能吧?不能防身的防身术价值是零。不能防身的防身术就跟不能灭火的灭火器一样价值

实践比理论重要辩论赛一辩辩词

实践比理论重要辩论赛一辩辩词 第一,大学生所处阶段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比实践能力更重要。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特殊的使命和责任,正如对于一个一两岁的婴幼儿来说,说话和走路时远比学习就餐礼仪重要德夺的事。同样的道理,对于大学生来说,在大学阶段,学习理论知识是远比掌握实践能力更重要的事。大学生与中专生比较,最大的优势与竞争力在于它有一个足够长的大学阶段来学习理论知识,这样以后参加工作潜力更大,后劲更足。而大学生与已参加工作之人比较,最大的特殊在于大学生工作是毕业以后的事,身于象牙塔之中,理应把学好扎实的理论知识作为重中之重。如果在这个阶段就一味重实践轻理论学习,则犹如未建地基就平地起高楼,即使盖得又快又高,终也难免坍塌的命运。 第二,从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两者关系来看,理论知识,尤其是大学阶段学习的系统的理论知识,制约着大学生目前及未来实践能力的提高。古语有云:“求木之长者,必 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理论知识具有根源性,是实践能力的基础。没有 理论知识的支撑,实践能力只能是无本之末,无源之流。一味注重实践技能,纵然可以成就一大群高级技工,却无法诞生高级工程师,更何谈诺贝尔奖。 第三,从高等教育的目标来看,扎实的理论知识学习才是人文素养的重要来源。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除了积累知识,提高人文素养也是大学学习的应有之意,而且是重中之重。一个文艺编导的学生,他可以将拍片技能学得烂熟于心,推拉摇移样样精通,可是最后是什么决定他拍得片子的厚度?是什么决定片子的文化内涵?是拍片学生的人文素养。可见,理论知识决定了大学生的高度,深度,广度,自然比一两项的实践技能重要的多。 今天,作为传媒大学的学子站在这里讨论,我们不是说实践能力不重要,也决不是鼓励大家成为空有理论无实践能力的书呆子,只是处于大学这个特定阶段,作为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理论知识的确而且应该比实践能力更重要。曾有人说,广院的学生上手快,后劲不足,可是,我真诚的希望,有一天,有那么一天,大家都能说广院的学生,上手快,后劲更足。 我们会努力的,谢谢大家。

辩论的技巧--黄执中

洛阳集:辩论的技巧——黄执中(简体字版) 学长你好~我是台南二中思言社的学弟 虽然踏入辩论圈已经快满一年了 但是经过这一次的金陵杯 我很想知道 什么才是正规的辩论技巧什么是不该学的技巧 亦或是~我该不该学辩论技巧 当我去看别人比赛他们不像我们会所谓的卡话框定一次念完~ 然后直接进入论点讨论等等等之类的~~(还有模糊对方焦点) 我想知道该怎么打好一场辩论当好一个二辩(正跟反) 我该怎么去质询对方才不会被裁判认为玩弄技巧如何可以去深入讨论一件事 我该以怎么样的思维去思考一件事 最后~希望学长可以解答我的疑惑~谢谢你 —————————————这是黄执中回答的分割线————————————————— 辩论的技巧,目的是要吸引别人注意辩论的内容……在这个大原则下,不同的技巧,就像冬天的火锅跟夏天的冻柠,没有什么「最好」,只有「在当时的情况下最受欢迎」。 当大家都在背稿,搞的精雕细琢、天衣无缝时,我会劝你即席……如此一来,你平实的用语、偶尔的结巴、激动下的辞不达意,反而一样一样,都是武器。 当大家都是即席,搞的朴拙无华、原形毕露时,我会劝你背稿……此时,你精鍊的用词、流畅的节奏、连排比带押韵的段子,就会异军突起,鹤立鸡群。 所以,当大环境是摇头晃脑的严肃论理,那子申四两拨千金的调侃就超强;当大环境是针锋相对的傲气辩手,那哲耀大智若愚的稚气就超强;当大环境是俏皮话满天飞,那培德的不苟言笑就超强;当大环境是干坤烧鹅……那,那政大帅气的神雕侠侣就超强。 所以,没有「最好」的技巧,只有「在当时的情况下最受欢迎」的技巧──而看准大环境的变动,调整队伍的风格,是教练的工作。

可是,我瞎猜的啦──如果你的问题不在于「吸引不了他人的注意」,而在于表达能力还「不足以传达辩论的内容」,则所谓的技巧,是另一回事。 说话时,把意思表达得很清楚,是其一。 要做到这一点,口齿清楚是基本,但我们毕竟不是说相声,所以不用练到腔圆字正……意思表达的清不清楚,关键是你有没有表达出「内容间的因果关系」。 刚学辩论的人,讲话有个毛病,就是他们喜欢直接讲结论,不习惯慢慢讲推论。这种「经济」而不「精确」的讲话方式不改,表达起意思来就永远都会是模模糊糊、松松散散的(至于老辩士的毛病,则是连聊天时都爱用推论,推的不厌其烦)。 习惯推论,就是习惯把「因为」跟「所以」当作语句间的连接词。脑子里能常保因果关系的人,讲起话来,有起点,有终点,哪里该直走,哪里该转弯,清清楚楚,不容易乱。 拿一篇社论,看一遍,然后照着它的意思,试着自己说一遍。接着,拿枝红笔,把社论里的因果关系标出来,看懂后,照着因果关系再说一遍。多练几次,慢慢就习惯了。 别人听你的意思,能听得很不费力、很舒服,是其二。 在辩论中,选手都是有备而来,内容多半抽象陌生,交锋更是又快又准……短时间内,讯息的浓度太高,听起来会很吃力。 所以讲话的人,要像导游,每讲一段,就得停下来,做个路标,提醒一下大家我们刚才从哪里来,现在到哪里,等下要往哪里去,这样子,听众的理解才跟的上。这是小技巧。 阅读时,遇到重点,我们可以读慢点,可以拿笔画个线,可以贴张色纸,可以回头多看一两遍。但听人家辩论时,却没这么简单,台上的一句话,说完了,就消失了,听众还没想清楚,下一句话马上又会跟上来……而当听众终于忍不住停下来想的时候,就是你其他的申论平白流过的时候。 所以讲话的人,要贴心,要用你的停顿、快慢、语气、类比或重复,帮听众圈重点。这部分,大陆的选手做的最好,拿他们的比赛多看几遍,再看台湾的比赛,差异很清楚。 说完后,让大家对你说过的内容有印象,是其三。 人对故事性的结构会有印象。 人对故事中的人物会有印象。 人对人物的表情与感受会有印象。 人对抽象的推理不会有印象。 人对太过理所当然的观点不会有印象。

精品辩论理论文:论辩论理论的五大毒瘤

辩论的林子大了,不光鸟在变多,鸟屎也越来越多。大陆辩手关于辩论理论的论述虽谈不上车载斗量,不过论者也已是各立牌坊。然而其间既有实在且装逼的,也有纯装逼的,这后一种尤其有害。故此引几种常见又影响深远的论调并批判之,以图清名实而正视听。不过作者水平有限,只好走旁门左道,勉力为之,望观者自清。 此为题记。 第一大毒瘤:逻辑虚无主义 有毒指数:10分 影响力:9分 癌变历史:长 根治难度:极高 悲观一点来说,否定逻辑不讲逻辑可谓是国人自古以来的传统,也是压制言论、消除争辩的利器。重视逻辑并不是说必须使用逻辑术语,言必推理命题外延交集,而是说尊重事实和语言本身的推理形式。鲁迅先生有一篇《论辩的魂灵》,讽刺一些挂羊头卖狗肉、骨子里却不讲逻辑的论者;但吊诡的是不少人竟然只从中看懂“不要多讲逻辑”这一层意思,更铁了心要做逻辑虚无主义者。(1) 需要特别指明的是,一般意义上的“逻辑”并非指“绝对真理”,而是合乎通过如逻辑学等总结研究所代表的一般思维规律,比如前后命题不矛盾、概念同一(不变换概念)、判断(立场)于二分法中必合其一等。当然,逻辑也有很大的局限,因为它只考察形式的合理,而不能检验内容。比如最常见的争论“理由是否充分”,就不是一般逻辑规律所能解决的问题,而需要人们依照自身认识,并结合科学结论等进行判断。毫无疑问,逻辑正确是辩论的必要条件,不是辩论的充分条件——希望大家记住,前半句是重点。 逻辑虚无在辩论中的危害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其一,在辩论、比赛的过程中,使得辩手、评判无视逻辑规律而做出没有意义或者错误的表达、评判。辩论中最常见的“凡是对方说的都不承认”即是最好的无视逻辑的诠释,而辩手违背逻辑的表述在任何一场比赛中都难以枚举,如果要用刻板的数据来分析则工作量必然非常庞大,此处仅依逻辑三规律各举一例。 违背矛盾律的例子:问:为什么大学生不可以在这一问题上自己做决定?答:因为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问:对方是不是大学生?那么如果你们心智尚未成熟,是否说你们此时的判断也不是正确的?答:大学生在有些时候,比如我方此时做出的判断,可以是正确的…… 违背同一律的例子:问:如果大学要“宽进”,怎么保证学生具有基本的学习能力呢?答:我们说“宽进”不等于没有标准没有选择,是能保证学生基本的学习能力的。问:那么“宽出”为什么不可以呢?答:因为“宽出”的话缺少必要的考察,无法保证毕业生的质量……(“宽”的同一性改变) 违背排中律的例子:问:请问这种违反程序法的行为是正当的吗?答:当然不是……问:所以对方刚刚承认你们所提的是一种不正当的行为对么?答:也不是的…… 而评判的无视逻辑,使得多数基于“合逻辑”产生的辩论技巧都无法使用,任意的诡辩都可以堂而皇之地被一再重复。台湾辩士有所谓“大杀器”,以“今天是几号”这样的问题来拆穿对手的胡扯,但是在大陆,估计十个评判九个看不懂。不重视逻辑,则辩论无意义,因为无法产生任何

浅析黄执中语言特点

浅析“《奇葩说》第4季第二期”中,黄执中的语言特点 陈映竹 在本期节目当中,《奇葩说》辩手辩论的主题是“奋斗的城市空气越来越差要不要离开?”,双方两队分别持“要离开”和“不要离开”的观点立场,黄执中在此期节目中是“要离开”的观点。 他首先剖析了辩论主题,以形象化具象化的方式,让受众更好地直观地去理解辩论主题的含义。他把“要离开或者不离开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形象化具体化为“要钱还是要命,大城市还是大草原”这样戏剧性的对比,然后提出来“有雾霾的城市并不是唯一奋斗的城市,并不是要你牺牲你的奋斗机会,到别的地方奋斗也不会是从零开始”的第一个论点。第二步,黄执中用这个论点反击上一位反方辩手肖骁“不要离开,因为到了一个新地方重现开始太困难”的观点,更加有针对性地总结为“奋斗可以积累,重现开始并不可怕”的有力回击。 第三步,黄执中在论证第二个论点前,先提出“什么样的人会在意空气品质?”的问题,运用设问的手法先引起大家的思考和注意,并且说“蹦蹦刚才说的很棒”引用了之前队友说过的观点,引出“当我们发展没有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温饱是第一要件”的分论点。之后,他再对此分论点加以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先管有没有得吃,我管他山穷水尽,可是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为不是只管吃饱对不对?你会想吃好,在吃好之后,我会想吃的更安全,吃的更安全之后会怎么样?我会开始注意到别的。比如说,这个城市的教育啊,这个城市的空气啊。”在这句话里面,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先是解释说明了“温饱是第一要件”的分论点,同时进一步阐述,递进式地提出来第二个分论点“温饱思淫欲”,从而两个分论点不断递进的逻辑关系,加上和反方辩手肖骁之前提出的“世上哪有你们这么娇贵的人,哪有你们这么挑剔的人”,引出第二个主要论点。 第二个主要论点为“在意空气质量说明我们追求生活,是国家的进步和骄傲”,再接着进一步解释阐述该论点:“请了解一件事情,一个国家最大的骄傲就是他培养出一群娇贵的人民,为什么?因为你上升了,你在意别的东西了。如果我们根本不在意空气,这个国家代表他还没起来,你懂吗?GDP变成唯一的指标,那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情。所以,不要嫌我们挑,而要为我们感到骄傲”。这一段对论点的阐述当中,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并且和上一位反方辩手肖骁的逻辑形成逆向思维,即空气污染一方面看似是因为我们较贵而被人们十分重视,但是反观之,也是因为国家发展人民富强,所以才会如此地娇贵,如此关注空气等高于基本温饱需求等其他生活因素。 第三个主要论点提出前,黄执中先“更重要的是,我非常好奇各位,你们居然会觉得今天我们所讨论的这个选择,你们会看得这么重。NO。选择城市并不是那么重大的事情,城市不是注定的,是你要选择。你这一辈子早就做过好多选择,你们在座的各位,你们每一个人但凡念过书,你一定都是离开了你原本的城市,到了一个地方就是为了念书嘛。甚至很有可能你谈个异地恋,你也会离开原本的城市到达一个新的城市,因为爱情。这有什么了不起的?为什么把它弄得跟生离死别一样?弄得变成人生很大的抉择一样?甚至上升到价值观?我女朋友在那里我过去,这和价值观有什么屁关系?我们可以轻易地离开一个城市到另一个新城市,甚至到某种阶段的时候,也许会为了好奇而到了一个新城市,对不对?我们现在是现代人,活的是个气体,古代人活的是个固体,安土重迁。我的女儿

辩论修养答案整理

第一章辩论修养概述 一.辩论修养概述(一) 1.在学习中,最重要的是:(A)。 A、发现 B、求合 C、效率 D、知识 2.辩论的最终价值体现是:(C)。 A、口才 B、争胜 C、求和 D、谋利 3.显性剥夺是指权利被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和判断所剥夺。(×) 4.学习过程强调的是创造而不是模仿,特别是思维创造。(√) 二.辩论修养概述(二) 1.“壕梁之辩”与下列哪位人物密切相关。(A) A、庄子 B、荀子 C、墨子 D、孙子 2.关于“印象即真实”中“印象”一词表述错误的是:(B) A、观察者的主观感知 B、是完整的、全部的 C、有可能是真实的歪曲 D、有可能是片断性的 3.“本分而理”强调讨论具体事实、细节。(×)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与“白马非马”是倾向于认知层面的辩论。(√) 三.辩论修养概述(三) 1.辩论的最高层次是(C)。 A、完全的胜利 B、辞藻的华丽 C、诗意的栖息 D、肉体的搏斗 2.信息的碎片化会容易让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产生严重偏差。(√) 3.交流的终极目的是价值观念的输出。(√) 第二章辩论中的概念 一.辩论中的概念(一) 1.概念最本质的对社会、对外界的反应是指概念的(C)。 A、外延 B、内容 C、内涵 D、范围 2.在辩论中,将高考移民视为异地高考,是(A)。 A、偷换概念 B、模糊概念 C、模糊内容 D、偷换内容 3.将异地高考限定于外来务工子女异地参加高考,是(D)。 A、缩小内涵 B、扩大内涵 C、扩大外延 D、缩小外延 4.高考移民的外延大于异地高考的外延。(×) 5.外延过大是指概念可以囊括的社会现象、同类事物等更多。(√) 二.辩论中的概念(二) 1.在辩论教育公平时,以下哪个因素可以暂且不给予考虑。(D) A、机会均等 B、资源分配合理 C、结果公平 D、性别平等 2.辩题中经常出现两类概念——以事实判断为主的概念和以(A)为主的概念。 A、价值判断 B、主观臆断 C、客观存在 D、群体意念 3.“网络反腐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属于以下哪类辩题。(C) A、事实性辩题 B、判断性辩题 C、比较性辩题 D、猜测性辩题 4.对概念所具有的内涵和外延的分析是进一步论辩的基础。(√) 5.机会均等是公平的全部内涵。(×)

2011国辩黄执中vs陈铭(青春偶像崇拜是否有利于有利于孩子成长)附加个人批注只是为了打发失眠时光

2011国辩:黄执中VS陈铭(青春偶像崇拜是否有利于有利于孩子成长)附加个人批注,只是为了打发失眠时光 为扯淡而生的题记:泡了一壶不错的普洱茶,但是是在傍晚时分饮用的,于是一直精神到现在。于是闲逛人人,发现国辩对话记录,觉得可以写点感受在上面,以打发失眠的时光,权且娱乐如果不小心被各位高人看到还请各位能海涵我这个无名小卒的不当言论。(非黑色文字为毕人后加,黑色文字是从“辩论”的主页君的日志中直接复制粘贴的。)黄:以你们今天举得例子来说,在风雨当中或者是在上课途中,为了等待偶像,在那边等了两个小时三个小时,这里面而言是非理性的。(个人觉得黄大师的问题是要形成一个让陈铭进退两难的境地,一般有两种追问:第一,我等的是明星,但没等那么长时间,这种情境是否是非理性的?第二,我等的不是明星,但的确也等了两三个小时,这种情境是否非理性?第一类追问的是一个行为发展到一个什么样的界 限才是非理性的,第二类追问的是直接针对的是,比较狂热的行为是否就是非理性的表现。黄大师用的是第二种,他要做的就是质疑陈铭所代表的武大的从狂热到非理性 到不利于青少年的基本论证逻辑。大师当然可以这么做,但是大师忽略了一个问题,他自己也是个性情中人,武大的这样一条很直觉的逻辑容易让他忘记他最应该追问的是,是否

存在狂热的理性的行为,而不是追问狂热的非理性行为是否一定不利于青少年。但是大师后来偏偏追问的是后者。)陈:这听起来不是一个很理性的行为。(似乎是个没有什么大问题的回答。但是我想问的是陈铭所说的“听起来”是个理性的判断,还是个感性的判断?这其实就提到西方近代哲学的一个经典的认识论问题了,就是理性和感觉经验之间的关系。陈铭的回答在这里已经开始体现了武大的立论中的一个问题,就是以理性为评判的准绳,不能说这种做法有什么明显的优劣,但是这种做法的题中之意就是当一个行为被论证为不理性时,就达到论证目的。这种做法很实用,但并非没有破绽。)黄:不是很理性的行为。任何一个谈过恋爱的男生,有没有在外头等女朋友逛街等两三个小时?(如前文所言,黄大师问的是一个关于是否非理性的行为一定不好的问题。设问的套路很清晰,就是问是否知道或经历一种场景,无论你怎么回答,都接下来追问这种事情做得不值得吗?这么做不应该吗?问题一般不会出在设问套路上,而出在所问的事情是什么。黄大师问的是爱情,这个就是个最为让提问者难受的内容。因为一旦涉及到价值判断或个人体验时,爱情这种东西你可以用多种标准来说明它值得与不值得,或者它让你高兴还是不高兴。我就是可以对于爱情这么一个很感性的话题说,我经历的爱情不够理性所以我也有遗憾;同时,即便是一段以理性为主导而产生的婚姻或爱情,也会因

经典辩论赛

有哪些经典的辩论赛视频可以推荐? 1.开山鼻祖,狮城舌战。(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 93年的国际大专辩论赛可以说是开启了国内辩论赛的源头,决赛这一场人性本善/人性本恶更是焦点中的焦点,复旦大学代表中国大陆参加比赛一路打到决赛,力克台湾大学夺得冠军。回来以后出了本书叫《狮城舌战》,一时洛阳纸贵。蒋昌建等四人也从此名留华语辩论史。 1993 国辩台大vs复旦人性本善/人性本恶 https://www.doczj.com/doc/7b5244634.html,/v_show/id_XNjI1NDIxMjU2.html 2. 大神的大神,林正疆(1995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 你知道连续两届国辩最佳,辩论圈内大佬,拥有众多脑残粉的黄执中心中的辩论偶像是谁吗? 对,林正疆。 这个胖子,啊不,这位学长在95国辩的舞台上散发出闪耀的光芒。他的逻辑,他的语言,他的从容不迫。从现在看回19年前那一场比赛,我们记住的,只有林正疆而已。虽然在决赛憾负南京大学,但是不妨碍他与95国辩的决赛一起成为经典。 1995国际大专辩论会知易行难 https://www.doczj.com/doc/7b5244634.html,/v_show/id_XMjAzMDI2NjA=.html?from=y1.2-1-87.3.15-1.1-1-1-14 3. 西交四剑,天下无双。(1999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 如果有那么一支队伍能排进华语辩论史所有队伍的TOP10,不TOP5,那99年国辩的西安交大一定榜上有名。从98的蓝带杯开始(虽然当时不全是99的阵容),到99年国辩决赛。凭借着“铁立论,快思维,美意向”,西交四剑所向披靡,轻取国辩。樊登,郭宇宽,谭琦和路一鸣配合无间。每一场比赛都是好比赛,那就看看决赛吧。

辩论赛经典辩驳

经典辩驳 牢记这种思辨方式,举一反三,否则千篇一律容易令人产生审美疲劳。 一、烤鸭理论 “A包含了B就代表A是B吗好比,我方二辩今天吃了一只烤鸭, 他包含了这只烤鸭,你能说我方二辩就是一只烤鸭吗” “烤鸭理论”适用的地方在于对方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包含了本方观点,妄图通过整体大于局部的方式来使本方的辩驳为对方服务。这时如果用理论来强辩首先难以辩清楚,其次容易弄巧成拙。这时候如果采用烤鸭理论类似的类比即可巧妙地推翻对方的理论。 关于这点,在辩论中应该牢记,双方的观点不论是对立还是并行,一般不会出现包含现象,如果可以用己方观点包含对方观点一般都会死的很惨。 典例:在2010校辩赛第一轮上,信工(正方)对人文(反方)辩题为:《大学生择业应以社会需求还是个人需求为主》。期间反方抛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所以社会的需求归根结底是属于个人需求。正方三辩当即指出:“社会包含了人就代表社会需求是个人需求吗好比, 我方二辩今天吃了一只烤鸭,他包含了这只烤鸭,你能说我方二辩就是一只烤鸭吗”可谓是四两拨千斤,赢得了场上阵阵的掌声。 二、并行/包含理论 1.“同时存在就叫做并行吗那么今天您在论证您方观点,我在论证我方观点,那我们双方的观点也可以并行吗那么请对方同学待会并行地论证一下我方观点吧!”

2.“对方同学,如果您方观点已经包含了我方观点,那么我们今天的辩论还有什么意义如果我方观点是您方观点的一部分,那就请您在论证您方观点的时候也论证一下我方观点吧。” “并行/包含理论”其实与“烤鸭理论”是异曲同工,但适用性更广一些,在花辩里,借用一种巧妙的辩驳,将对方抛给自己的难题抛回给对方叫借力打力。但凡在辩论中,某一方强辩,将对方某些观点或者整个辩题拉回己方者,都可以采用这些类似的理论将难题抛回去。典例:在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初赛香港大学(正方)对武汉大学(反方),辩题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以/不可以并行》,正方对并行的概念有意模糊,认为凡是同时进行的都可以叫并行,反方先是以“有人保护环境,有人破坏环境”这样同时进行的矛盾进行反驳,正方仍然强辩,反方四辩当机立断,指出:“同时存在就叫做并行吗那么今天您在论证您方观点,我在论证我方观点,那我们双方的观点也可以并行吗那么请对方同学待会并行地论证一下我方观点吧!”巧妙借力打力,赢得掌声。 三、炒饭理论 “难道多了就更重要吗做炒饭的时候要放入很多的饭,只放一点点的盐,难道你能说饭就比盐更重要吗” “炒饭理论”适用于“在××比××更重要”等等的比较性辩题当中,某一方一味强调多等同于重要,遇到此情况,可以使用类似的例子做类比,言简意赅,还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辩论赛新手基本常识

【辩论新手入门】:辩论中的破题和论证 一、如何破题: 一、1.分析命题类型:通常辩论赛的辩题按其双方命题关系可以分为比较式命题和互逆式命 题。比较式命题又称优势命题,其命题的辨析部以完全否定对方命题为主要特征,因此在辩论中,对对方的观点采用包容吞并的方法较为适宜,不宜过分激化各自命题的对立面。 而互逆式命题则在大多数角度上均相互抗衡,缺乏共生条件。但是由于两者的针锋相对常常与第三方的存在有较大关系,因此,如何论证两方命题与第三方事物存在的关系是辨析本方辩题的关键所在。此外,辩题的类型还可以划分为现实命题和将来命题等,前者注重联系社会现实,后者注重历史经验。 一、2.确定命题结构:弄清命题各要素的含义和其相互关系是论述好命题的先决条件。辩题种 类较多,因此其结构各异。但一般来说,命题都是条件命题居多,其结构通常为因果联系。厘清各个要素的自身内涵,再分析其逻辑结构,以其推导过程的合理性与否,作为整个辩题的核心争论所在。 一、3.寻求理论依托:理论是维护己方观点的坚实后盾,在分析辩题时寻求稳固的理论依托是 十分必要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矛盾的世界,因此互相对立的事物都必然有其合理存在的依据,有时候,甚至这两种合理性能被同一个个体意识所包容。理论依据的首先来源是哲学,哲学是关于整个世界态度的认识表达,因此,其内容往往代表了其思维方式。但哲学内部也包括各类并生的哲学流派,因此,熟知各哲学流派的基本态度,是选取哲学观点的先决条件。其次是人文精神,由于哲学缺少对个体的关怀,这使人文精神有了发展繁荣的空间,个体始终无法摆脱个体或群体对外在需求的桎梏,因此,在论述个体态度类型辩题时应当注重从人文精神上考虑个体的需求及其需求方式的合理性。三是社会经验,这里的社会经验并非指个体的社会经验,而是整个人类社会的社会经验。其主旨被人类社会所认可,在论述将来命题时,我们往往需要驻足回头审视我们的历史。因此,如何提取社会经验应当得到强化。在为辩题做分析时,我们往往可以解析出在不同学科或方面的内容,这要求辩手在不同方面寻找理论依据。 一、二、如何论证本方辩题: 一、1.论证基本认识:对辩题认识的差异是辩论产生的基本原因,因此在辩论时,论证双方对 辩题的基本认识尤为重要。除去价值观的差异外,对辩题认识的产生不同的其它因素包括-对某事物的基本含义或基本状态认识的差异,例如对国情的理解差异,或对辩题的基本含义存在差异,如对辩题的时态缺乏认识,在论述将来命题时过多的论述现实状况。 一、2.论证依据:在论证己方的依据(包括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时,应当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内 容-理论依据自身的合理性和理论适用的合理性,事实自身的真实性和推导事实的合理性。 一、3.论证观点:己方观点的结论作出是基于前面认识和依据的论述,因此在论述观点时需要 考虑推导过程的逻辑关系合理性。 一、三、如何驳斥对方观点: 一、驳斥对方观点是对论证本方观点的逆向思维,这里就不做过多论述,但并不意味这驳斥地 位作用被轻视。驳斥与论证相对应:1.关于辩题认识上的驳斥。强调以主要概念为核心,以局部概念为辅助。这一方面为我们驳斥指出了目标,另一方面提醒辩手在论述己方命题基本概念时既要有很好的把握,又不宜四至过于明确,以至于陷入孤立的情境。2.关于论证依据和论证观点的驳斥思维大致相同,不在累赘说明 【辩论新手入门】:注重辩论赛中的礼仪

辩论理论之需根解损精编版

辩论理论之需根解损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辩论理论之需根解损(需要性、根属性、解决力、损益比) 奥瑞冈式辩论比赛与身为政策决策者的光荣 我们都知道奥瑞冈式的辩论比赛是政策性命题的辩论比赛,他的赛制源自於法庭辩论的制度,其不同於新加坡式辩论比赛的价值性命题讨论,奥瑞冈式讨论的都是关於国家政策决策的题目。所以,在这样子的比赛制度之下,早期,前人都常以身为国家决策思考者为荣,甚至也在辩论场上深信,其所支持的政治制度必定是自己认为对国家来说是最好的制度、有一定的立论基础,才敢在辩论场上道出。因此,前人们设计了一套关於国家政策的思考框架来帮助初学奥瑞冈式辩论的新手们如何思考国家政策的架构。 而这套思考方式我们通常称为「需根解损」或「一般性论点」。 正方的政策决策思考 由於奥瑞冈制度下的正方立场必定是违反现状政策制度的一方,所以作为想要推翻现今政策制度以建立新的制度的一方,必须要有符合一定的论述证明的标准才能被人信服。而又正方因为要推翻现状制度所以必须是先讲的一方,所以为了比赛双方进度的顺利进行,通常裁判会要求正方最好能在一辩的时候就负起「需根解」三者的立论证明完整,否则就很有可能会直接输比赛。而正方在这一开始就要负起的这三个推论证明,通常则被称作为「初步方案」,那我们现在就开始来为正方的需根解损来个别作介绍吧: 需要性:改变现状制度的理由、原因、需要。 「需要性」即「需根解损」当中的「需」。一般而言,如果一个政治制度进行顺利,你若想改变它,就必须要有改变它的理由。要不然它进行的好好的,何以要莫名其妙的突然被改变,而这就是需要性的精神。这样的思考模式也可以用在於说服观念当中,如果某人在某时某地的行为正在进行顺利,当吾人今天想要说服它对此行为做出改变,就不能莫名其妙地叫他说改就改,一定要告知其现在的行为何以有需要被改变,让他了解改变的需要,他就自然能够心甘情愿地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改观。而一般来说,论述需要性的方式有三大方向: 1. 问题导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