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2019年河北省初中历史——专题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2019年河北省初中历史——专题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2019年河北省初中历史——专题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2019年河北省初中历史——专题

2019年河北省初中历史——专题

1、道光二十二年(注:道光元年为1821年)耆英等与英将濮鼎查、马利逊会盟于仪凤门外静海寺,同签条约,先予六百万,馀分三年给,和议遂成。“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辛丑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2、有历史学家说: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接受军事失败的教训,麻木不仁。直到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少数人觉悟”后( )

A.彻底查禁鸦片

B.开展洋务运动

C.掀起维新变法

D.推翻满清王朝

3、右面结构图概述了甲午战争后,中国各阶层救亡运动的概况,根据史实,结构图中

空白处应填写的历史史实是( )

A.洋务运动

B.收复新疆

C.实业救国

D.庚子赔款

4、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5、历史学家蒋廷A指出:“辛亥革命打倒了清政府以后,我们固然扫清了一种民族复兴的障碍”。材料中的“障碍”指的是( )

A.封建制度

B.儒家思想

C.小农经济

D.封建帝制

6、徐中约在《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采用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材料中所指的“激烈变革”( )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促进了国人思想的空前解放

C.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D.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正确道路

7、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 ( )

A.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B.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D.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8、李大钊认为:“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占人口的90%以上。当我们估计革命力量时,我们必须强调农民是一个重要部分。”下面把这一认识付诸实践的是( )

A.中共“一大”的召开

B.黄埔军校的创办

C.南昌起义的发动

D.井冈山根据地的开辟

9、以下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采用的战略战术,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A.敌强我弱形势下的较灵活战术

B.中共成为抗日战争的中坚力量

C.敌后战场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D.游击战是牵制日军最有效方法

10、对右边示意图理解正确的是( )

A.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B.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C.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D.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11、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揭示了20世纪初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状况。对右下表中国近代教育迅猛发展合理的解释是( )

A.甲午战争的失败刺激了民众觉醒

B.废除科举制切断士人的传统仕途

C.辛亥革命成功实现近代教育转型

D.民主与科学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

12、落后闭塞的时代,报刊作为纸媒在信息传播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下列报刊在当时的共同作用在于( )

A.促进戊成变法的开展

B.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

D.壮大了革命党人的力量

13、1949年,“人民”开始成为最为流行的政治词汇。从“人民解放军”“人民银行”到使用的“人民币”,乃至每天走过的“人民路”“人民广场”等,“人民”一词频繁地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表明我国( )

A.完全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B.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确立

D.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

14、下列是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教学课本,其中最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15、分析右图可知,导致当时中美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1970年4月25日新华社电:“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该电评论的是 (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新中国重返联合国

C.“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实现载人航天

17、20世纪70年代,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使全球数亿人受益;20世纪90年代,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这说明了( )

A.科技进步增进了民生福祉

B.改革开放促进了科技进步

C.科技进步推动了经济发展

D.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

18、“光荣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摆脱了专制统治的国家,它这样做的时候采用了不流血的方法。此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一步一步地进行了制度改革。可见英国政治体制创新的显著特点是 ( )

A.内容的继承与创新

B.方式的和平与渐进

C.君权的保留与限制

D.地位的首创与示范

19、独立之后的美国,只设有国会,没有总统,也没有最高法院,而国会本身也没有实际的执行权力。独立后的13州实际上只是一个非常松散的联盟。材料表明当时美国政府首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是( )

A.实现民族解放,完成资产阶级革命

B.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

C.完善法治,保障人权

D.强化政权建设,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20、阅读下面《工业革命动力演进示意图》,从中可以得出蒸汽机的作用是 ( )

①用机械力取代了自然力,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

②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③为火车的发明提供了动力,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革新

④推动机器化大生产出现,提高了生产效率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1、1862年夏,英国政府已决定武装干涉,面对这种局面,美国某外交官在给美国政府的电报中写道:“如果美国政府发表一项解放黑人奴隶的宣言,欧洲舆论马上会强烈地、一面倒地同情我们,以致……没有一个欧洲政府敢于借宣言或行动置身于一个受世界谴责的制度那一方面。”材料表明林肯发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是由于( )

A.国际形势的需要

B.奴隶暴动的威胁

C.领导人的主观意愿

D.国内舆论的指责

22、历史学家使用“城市化的浪潮”“教育的大众化”“人口数量的激增”等来描述19世纪后期( )

A.西欧封建社会的演变

B.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C.欧洲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

D.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巨变

23、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不论从欧洲的角度,还是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都是一个历史转折点,引人注目。”其“转折”表现为①由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到两种社会制度并存②欧洲中心地位动摇,大多数国家成了债务国③新建立的国际组织有效地防止了世界性战争的爆发④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4、二战后,当裂变的资本主义世界以美国为中心开始重新组合时,由十月革命发展而来的苏联已经成为另一个建构中的“世界体系”的中心。据此可知,十月革命( )

A.具有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

B.奠定了两极对峙格局的基础

C.动摇了世界资本主义秩序

D.改变了俄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25、苏联钢产量由1928年的430万吨,增加到1940年的1830万吨。1928-1937年,建成大型企业6000多个,建立飞机、汽车、化工、机器制造等新型工业部门。这反映了苏联( )

A.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B.重工业发展迅速

C.斯大林模式制约发展

D.完成农业集体化

26、面对经济大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者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这段话预示罗斯福政府将( )

A.发动农业集体化运动

B.推行自由放任政策

C.推行企业国有化政策

D.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27、1940年底,崔可夫率军事代表团启程访华,行前斯大林指示他:“您的任务,我们驻华全体人员的任务就是要紧紧束缚日本侵略者的手脚。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困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斯大林的指示表明( )

A.苏联面临东西两条战线作战的窘境

B.苏联主张对华进行无私的军事助

C.中苏协调利于构建同盟并夺取胜利

D.苏联援助使中国束缚住日本的手脚

28、下列图表直接反映出( )

A.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作的贡献比美国大

B.珍贵的人类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

C.德国法西斯比日本法西斯更具有残暴性

D.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军民的重大伤亡

29、下面是二十世纪50-90年代,美、日、西欧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示意图。据此可知,西欧经济的发展( )

A.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B.强化了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

C.缓和了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

D.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

30、从1985年3月到1990年10月,短短五年多的时间,苏共中央曾先后推出12套经济改革计划,……1990年2月出台“400天计划”,5月又出台“5年计划”,8月又随即出台“500天计划”,改革计划的混乱使地方层面根本无法落实。由此可见,戈尔巴乔夫改革( )

A.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B.把重心转向政治领域

C.使苏联社会陷入失控

D.具有盲目随意的特点

31、某历史小组在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时,使用了以下历史图片,据此判断,该小组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时的内容不包括( )

A.亚非拉国家新发展

B.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C.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

D.亚非拉的奋起改变着世界的面貌

32、下面年代尺上呈现的是“20世纪以来战争与和平”的历史发展进程,对各个阶段发生的重大史实,表述不正确的是( )

A.①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维持了战后世界的相对稳定

B.②雅尔塔会议为战后新的世界体系形成奠定了基础

C.③欧洲国家之间联系日益密切,逐步走向联合

D.④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政治格局已经形成

参考答案1、【答案】A

【分析】无

【解答】无

2、【答案】B

【分析】无

【解答】无

3、【答案】C

【分析】无

【解答】无

4、【答案】D

【分析】无

【解答】无

5、【答案】D

【分析】无

【解答】无

6、【答案】B

【分析】无

【解答】无

7、【答案】A

【分析】无

【解答】无

8、【答案】D

【分析】无

【解答】无

9、【答案】A

【分析】无

【解答】无

10、【答案】A

【分析】无

【解答】无

11、【答案】B

【分析】无

【解答】无

12、【答案】C

【分析】无

【解答】无

13、【答案】D

【分析】无

【解答】无

14、【答案】B

【分析】无

【解答】无

15、【答案】D

【分析】无

【解答】无

16、【答案】C

【分析】无

答案第1页,共3页

17、【答案】A 【分析】无【解答】无18、【答案】B 【分析】无【解答】无19、【答案】D 【分析】无【解答】无20、【答案】C 【分析】无【解答】无21、【答案】A 【分析】无【解答】无22、【答案】D 【分析】无【解答】无23、【答案】B 【分析】无【解答】无24、【答案】A 【分析】无【解答】无25、【答案】B 【分析】无【解答】无26、【答案】D 【分析】无【解答】无27、【答案】C 【分析】无【解答】无28、【答案】D 【分析】无【解答】无29、【答案】D 【分析】无【解答】无30、【答案】D 【分析】无【解答】无31、【答案】B 【分析】无【解答】无32、【答案】D 【分析】无

答案第3页,共3页

人教版初中历史目录大全

人教版初中历史目录大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目录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3课华夏之祖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0课“秦王扫六合”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8课三国鼎立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目录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繁荣一时的隋朝 ?第2课“贞观之治” ?第3课“开元盛世”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第5课“和同为一家”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 发展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 的危机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 ?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第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目录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第1课鸦片战争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 行 ?第3课收复新疆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第6课洋务运动 ?第7课戊戌变法 ?第8课辛亥革命 ?第9课新文化运动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 立 ?第11课北伐战争 ?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第16课血肉筑长城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17课内战烽火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七单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第21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目录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和巩固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第2课最可爱的人 ?第3课土地改革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第5课三大改造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9课改革开放 ?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1课民族团结 ?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4课钢铁长城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第20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第七单元社会生活 ?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目录 ?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 ?第1课人类的形成 ?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 ?第二单元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 ?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 ?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第8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第9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 ?第四单元步入近代 ?第10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12课美国的诞生 ?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 ?第五单元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目录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4课经济大危机 ?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第四单元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变化 ?第8课美国经济的发展 ?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第11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第六单元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 ?第13课动荡的中东地区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材分析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全册教材分析: 内容分析: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共有四大学习主题,分为四个单元,叙述我国远古至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一至第三课,是以后世发展的眼光来概述原始社会的历史。主要讲述中国境内远古居民、农耕文化特征和华夏之祖的形成; 二、"国家的产生和变革,第四至第九课,提示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的文明成就和社会变革;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第十至第十七课,侧重于秦汉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如《秦王扫六合》指导学生复习前面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为秦实现统一全国打下基础。分析并归纳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并启发学生分析讨论每一措施的利弊,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秦在巩固政权的同时形成了暴政,为秦末农民起义做铺垫。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史实评价历史人物; 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十八课至第二十二课,政权分立是社会分裂动荡的反映,是消极的,但分裂动荡中又包含一些积极的因素,客观上为民族交往与融合提供了土壤。讲解官渡和赤壁战役的经过,分析胜败的原因及历史作用,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通过对曹操的分析评价,认识到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目的要求: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讲解远古居民和农耕居民,从图表中文字材料中解读他们的生活情况和特征,对比形成表格。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认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个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使学生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促进社会的进步; 第三个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通过本单元学习,重点掌握秦始皇、汉武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作出的贡献。同时,掌握秦汉时期辉煌的科技文化成就,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技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自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精神。 第四个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本单元主要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开发及本时段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重难点: 第一单元: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系统了解原始社会的发展全貌,认识华夏文明的起源和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 第二单元: 夏朝的建立;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历史作用和封建国家的形成。 第三单元: 秦的统一及其作用;秦末农民战争;汉武帝的大一统。第四单元: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单元课时安排: 全书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每单元后各设一节活动课,本书最后设一节活动课,活动课共用5课时。 教具准备:

人教版初中历史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第1课鸦片战争 1940——194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1942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偿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影响:鸦片战争后,我们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856——1860列强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并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俄国是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1858《瑷珲条约》,是割占领土最多的条约1860《北京条约》1864《勘分西北界约记》19世纪80年代(1881)《改订条约》 影响: 太平天国(1851——1864)农民阶级运动领导人为洪秀全 第3课收复新疆 1865 阿古柏入侵新疆。1876 左宗棠开始进入新疆。1878 除伊犁外,新疆回到祖国怀抱1884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 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条约规定:1.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4.增辟通商口岸等 影响: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 清政府被迫与11个国家签订《辛丑条约》条约规定:1.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收做担保2.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3.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3.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影响:1.《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2.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3.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4.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第6课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中央以奕欣,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 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曾成立京师同文馆,第一所新式学堂 养育运动评价:1.这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2.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3.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2018新版教材)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及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北京人、山顶洞人、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 三、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 学生积极踊跃的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西方上帝造人传说、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等等。) 师: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自主预习】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问:元谋人作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并要求识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元谋人生活的地区。 生答:170万年,云南省的元谋县(长江流域)。 师归纳: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它的发现揭开了祖国大地历史的新篇章,使我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问:请同学们据《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除元谋人外,我国境内还有哪些远古人类遗址? 生识图回答: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 问:北京人、山顶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历史,生活在什么地区呢? (开展竞赛活动:迅速阅读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 生迅速回答:北京人/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山顶洞人/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师归纳:除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问: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近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二)、北京人

人教版初中历史大事年表(全)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史) 一百七十万年前 七十万至二十万年前三万年前 七千年前 五六千年前 四五千年前 约公元前2070年 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1年 前770年 前7世纪中期 前7世纪 前4世纪中期 前260年 前356年 前230年~前221年前209年 前207年 前202年 前138年 前119年 前119年 前60年 公元9年 25年 73年 200年 208年 220年 221年 222年 266年 280年 316年 317年 4世纪后期 383年 420年 4世纪后期元谋人(云南省元谋县,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七上p2) 北京人。(北京周口店)(七上p3) 山顶洞人。(周口店龙骨山顶部)。(七上p4) 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河姆渡。(七上p7) 陕西西安,半坡人。(七上p8) 大汶口原始居民(七上p9) 禹建立夏朝,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七上p15) 汤战胜舜,夏朝灭亡,商朝建立。(七上p21) 武王伐纣灭商,牧野之战。(七上p2h3) 西周灭亡。(七上p24) 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春秋战国)(七上p30) 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七上p32) 晋楚双方:城濮之战。(七上p32) 魏赵:桂陵之战。(七上p33) 秦赵:长平之战。(七上p34) 商鞅变法(七上p38) 秦王赢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秦朝(七上p56)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七上p63) 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七上p64) 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世上称汉朝。(七上p64) 张骞出塞。(七上p82) 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分别出击匈奴。(七上p79) 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七上p83) 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新疆隶属我国(七上p83)外戚王莽夺取西汉政权,西汉灭亡。(七上p69) 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七上p70) 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七上p84) 袁绍,曹操,官渡之战。(七上p102) 赤壁之战。(七上p102) 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七上p105) 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七上p105) 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七上p105) 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位,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七上p108) 西晋军队灭掉了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七上p108) 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七上p109) 皇族司马睿建立“东晋”,都城在建康。(七上p109) 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七上p110) 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七上p110) 大将刘裕自称为帝,国号“宋”,结束了东晋的统治。(七上p111)我国东北的鲜卑族建立了北魏,定都平城。(七上p114)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中考专题复习提纲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中考专题复习提纲 专题一:中国近代化探索 1、开端问题:①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②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③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戊戌变法。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五四运动。 2、历史舞台问题:①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戊戌变法。②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五四运动。

“新”在哪里:①新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②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③新的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专题五:国共关系演变

1、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红军、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粉碎国民党四次“围剿”、进行长征取得胜利。 2、(1)长征胜利结束标志: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2)长征胜利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3)长征精神: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3、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1)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彭德怀率西北野战军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打退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2)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南京、武汉。 (3)战略决战: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胜利:渡江战役。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1、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的开端。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人教版初中历史常考专题突破 专题八 改革与制度创新练习题(含答案)

专题八改革与制度创新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经济社会改革。通过这次变法,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摘自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材(1)改革必然触动某些利益集团的“奶酪”。商鞅变法中最直接触动旧贵族“奶酪” 的措施是什么?最有利于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措施又是什么? 材料二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度改变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上来看也是正确的。 ——摘自列宁《关于纪念日》 (2)材料二中的“改变”是由谁领导的?为什么说这种“改变”是正确的? (3)结合所学知识,从领导者、改革结果等方面分析上述两次改革的相同点。 2.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后期,中国和日本曾经有相同的经历与命运:封建专制统治,面临外敌入侵,民族危机严重。为此,清政府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

治者的自救运动,却以失败而告终。后又于19世纪末,以日本为师,提出变法图强,企图挽救民族危亡,结果同样以失败而告终。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和日本面临的共同命运是什么?中国在19世纪末向日本学习,掀起了什么运动? 材料二19世纪中后期,日本明治政府实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经济方面,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很快崛起为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2)根据材料二,分析日本明治政府改革有什么显著特点?结果如何?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改革的不同结果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3. 一个国家发展与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教版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史知识点 中国历史第一册 一、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生活的时间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最早使用天然火。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蔬菜。 二、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1、约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这表明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通过推举选出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制)。 2、约公元前16世纪,汤灭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时盘庚迁都至殷并使统治稳定下来。 3、商朝制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记熟书P12的司母戊鼎图)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4、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发兵灭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5、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秦时实行中央集权制。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机构:中央实行一省制:元朝废除三省,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实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三、春秋战国(东周) 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是齐国的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使国家日益强大。最后一个霸主是越王勾践。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各主要诸侯国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东齐、上中下是赵魏韩)。赵、魏、韩是由春秋时期的晋国分裂而来的。 4、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实行商鞅变法,战国时,地处最西边的诸侯是秦国。 5、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形成于西周。最早出现铁农具的时期是春秋时期 6、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成“水汗从人,不知饥馑”,有“天府之国”美称。 7、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汉字源于甲骨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称钟鼎文。雕塑艺术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已发展到很高水平。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8、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经》里;庄子是战国时道家学派的继承人物。 9、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诗经》,编订了《春秋》,其言行记载在《论语》中;战国时期的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物,他们主张实行“仁政”,认为“民为贵,君为轻”,反对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 10、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 11、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权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以法治国。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本问题参考答案

七年级上册书本问题参考答案 1.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课本第8页) 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处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一个在长江流域,一个在黄河流域;两者的房屋建筑样式不同,河姆渡人是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是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的主要作物不同,一个是水稻,一个是粟;河姆渡人会挖井,半坡人会使用弓箭;他们制造的陶器艺术风格也不同。 2.从大禹治水的事迹可以看到什么样的精神?(课本第15页) 合作创新精神,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敬业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等。 3.材料中“天下为家”的“家”,指的是什么?(课本第18页) 这里的“家”是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世代己有,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 4.西周分封制的作用是什么?(课本第21页) 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3.课后练习 5.想一想,春秋时期诸侯取代周室操纵了国家政治,使得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课本第28页) 处于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国家分裂割据状态。 6.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利弊?(课本第29页)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一些诸侯国被消灭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 7.按照西周时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随之仿效。想一想,这种情况反映出什么问题?(课本第30页) 这反映了王室的衰微、诸侯势力的崛起。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瓦解,这里主要反映西周礼乐制度的破坏。 8.总结一下,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课本第22页) 夏、商、西周的灭亡都是因为出现了暴君,他们的残暴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9.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课本第32页) 反对战争,希望结束战争;渴望国家统一,和平、安定地生活。 10.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课本第33页) 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11.支持商鞅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你认为这说明了什么?(课本第35页) 变法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强烈反对,要付出代价;但只要顺应了历史潮流,改革终会推行下去,并取得成功,得到后世肯定。 12.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积极的意义?(课本第37页) “为政以德”即是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同时以道德教化天下。这体现了民本思想,有利于减轻压迫,改善民生;其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社会风化,弘扬正气。这些对于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3.你认为孟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什么精神?(课本第39页) 这这是在强调做人不卑不亢,应具有坚定的立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人教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专题

人教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专题 专题一:近代化的历程 专题二: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 专题三:祖国的统一 专题四: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专题五:大国崛起的历程 专题六:三次科技革命 专题七: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 专题一:近代化的历程 所谓的近代化: 1、经济:工业化——洋务运动 2、政治:民主化——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3、思想:科学化——新文化运动

第一阶段:学习西方器物(科学技术):洋务运动 第二阶段: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第三阶段: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1、背景:清朝内外交困(内;太平天国运动,外:第二次鸦片战争) 2、目的:为了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的统治。 3、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4、口号:“自强”、“求富”。 5、形式: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师夷长技) 6、措施: (1)前期:——“自强” A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B组建海军:北洋、南洋、福建 C兴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京师同文馆——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 (2)后期——“求富” D开办民用工业: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张之洞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7、结果:没有实现强兵富国的目的,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宣告洋务运动 破产。 8、性质: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9、评价: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 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经济的工业化) 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没有改变封建制度,因此,注定失败。

(完整word版)人教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专题

专题复习 专题一:近代化的历程 专题二: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专题三:祖国的统一 专题四: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专题五:大国崛起的历程 专题六:三次科技革命 专题七: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

专题一:近代化的历程 所谓的近代化: 1、经济:工业化——洋务运动 2、政治:民主化——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3、思想:科学化——新文化运动 第一阶段:学习西方器物(科学技术):洋务运动 第二阶段: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第三阶段: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1、背景:清朝内外交困(内;太平天国运动,外:第二次鸦片战争) 2、目的:为了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的统治。 3、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4、口号:“自强”、“求富”。 5、形式: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师夷长技) 6、措施: (1)前期:——“自强” A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B组建海军:北洋、南洋、福建 C兴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京师同文馆——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 (2)后期——“求富” D开办民用工业: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张之洞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7、结果:没有实现强兵富国的目的,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8、性质: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9、评价: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 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经济的工业化) 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没有改变封建制度,因此,注定失败。 考点6: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1898年) 一、维新派的形成(维新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 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签订《马关条约》。 2、“公车上书”:1895年春——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4、报刊:《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 政治团体:强学会 二、戊戌变法 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变法共持续103天,因此称为“百日维新” 2、开始的标志:光绪皇帝颁布一系列变法令 3、内容: A、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B、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C、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 D、思想文化: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人教版初中的历史时间轴

人教版初中历史 时间轴 七年级·中国古代史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 一带 约80万年前; 蓝田人生活在陕西蓝 田一带 约20--7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 周口店一带 约18000年前; 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 社的生活 约5000--7000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 氏族公社 约4000--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 传说中的黄帝尧舜 禹时期奴隶社会 夏(约公元前21世纪到约公元前16 世纪) 约公元前21世纪禹传子启夏朝建立商(约公元前16世纪到约公元前11 世纪) 约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商朝建立约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殷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 年) 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西周开 始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共和元年我国历史开始有明确纪年 公元前771年犬攻入镐京西周结束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 开始封建社会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

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 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 新 公元18年绿林赤眉起义爆发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壁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魏国建立 221年蜀国建立 222年吴国建立 263年魏灭蜀 265年西晋建立魏亡 西晋(265年到316年) 280年西晋灭吴 316年匈奴兵攻占长安西晋结束东晋(317年到420年) 317年东晋建立 383年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420年南朝宋建立南朝的开始485年北魏实行均田制 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隋(581年到618年) 581年隋朝建立北朝结束589年隋统一南北方南朝结束605年开始开通大运河 611年隋末农民战争开始山东长白 山农民起义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唐朝建立隋朝灭亡 627年--649年贞观之治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8世纪前期粟末秣褐建立的政权以渤海为号同一时期南诏首领皮罗阁 合并六诏为南诏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_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_新人教版

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附参考答案 一.专题解读 本专题主要复习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巩固、发展、强化直至衰亡的演变过程,是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的重量级专题,在中考中很大的比例。主要有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和演变;中央机构的演变;地方机构的演变等。 二.考点点击 西周的分封制;法家韩非子的思想观点;秦朝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措施;唐太宗改革政治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清中央集权强化的措施;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等。 三.思路导引 1、中央机构的演变: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秦朝)→中书省(元朝)→六部和殿阁大学士(首辅制度)(明朝)→军机处(清朝) 2、地方机构的演变:分封制(西周)→郡县制→州县制(隋唐)→行省(元朝)→三司(明朝) 四.知识梳理 1. 2.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3.秦朝时,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规定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一切大权;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别掌管行政、监察和军事;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由皇帝派官员管理。 4. 西汉时,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这样就逐步解决了侯国问题,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汉武帝还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创办太学,以儒家的经典为主要教材,从而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5.唐太宗合并州县,减少官多民少的弊端;唐玄宗用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宋璟为相;重视对地方官吏的考核。 6.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就始于元朝。行省制度的实行,巩固了中央政权,加强了对全国各地的管辖。 7.明太祖为了加强君主集权,明太祖改革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创立了加强君主集权的诸项制度,主要概括为:两废三设一改革。即: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办理朝政;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制度,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及军政;设立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后来又参与决策,形成内阁制度;设立不受法律约束的锦衣卫,直接对皇帝负责,监视、侦查臣民的活动;改革科举制度,限定科举考试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七年级上册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七年级上册 《丝路明珠》教学设计 深圳市龙岗区实验学校:张军艳 一.课标分析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了解人地和谐发展的关系。 二.教材分析 《丝路明珠》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五课《干旱的宝地》中的一个典型地区。本课着重介绍了新疆吐鲁番等地的绿洲农业。古代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发明独特的灌溉系统──坎儿井,形成具有特色的绿洲农业,使得绿洲地区丰衣足食,并为“丝绸之路”上往来的商旅提供宝贵的水源和食物。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人类利用自己的智慧来适应环境、改造自然,与干旱环境和谐共存。 三.学生分析 1.年龄特点:中学生阶段的学生生性好动,好奇心强,感性思维能力强,想象力丰富,认知能力较小学有所提高。 2.知识基础: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对新疆的特产及歌舞有

一定的了解,但由于身处岭南,课本描述的新疆等干旱地区自然环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太远,学生难以从现实生活中获取直观感知。教学时可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着手,并利用多媒体呈现大量的图文及影像资料,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了解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干旱的自然环境特点及区域特色。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地图、图片和多媒体资料的学习,学会利用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学会运用景观图等资料描述干旱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具有特色的生活方式。 (2)通过归纳、比较等方法学习干旱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学会运用归纳、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新疆这一干旱地区的案例,理解干旱地区的自然条件如何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体会人类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来适应环境,改造自然,与干旱环境和谐共存的。 (2)通过学习,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树立起珍惜保护

人教版初中历史常考专题突破 专题四大国史、大国关系及区域发展史练习题(含答案)

专题四大国史、大国关系及 区域发展史 1.透过历史大事年表,可以把握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美国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1)据大事年表并结合所学,写出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两例即可)

(2)为应对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美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该措施有何特点?指出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特征。 (3)20世纪的美国经历了从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到唯一超级大国的崛起过程。根据大事年表及所学知识,概括其崛起的原因。(从三个不同角度分别写出一点) 2.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因此中央委员会认为,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业已完全成熟。中央委员会建议各级党组织以此为指针,并从这一观点出发讨论和解决一切实际问题。 ——摘自《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关于武装起(1917.10.23)》(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武装起义”是指什么事件?这一“武装起义” 的结果和影响是什么? 材料二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摘自米艳《试论斯大林模式:落后国家现代化的一种途径》(2)材料二中斯大林采用的“非常手段”是什么?“用行政办法”形成了怎样的经济 体制? 材料三“这件事(指苏联解体)与其说取决于各个共和国本身,还不如说是由这些共和国的政治精英们、领导人决定的。俄罗斯领导瓦解苏联的路线,曾与苏共内部顽固的特权势力的斗争交织在一起……这两个阵营——尽管看来好像思想立场对立,(实际上)都串通一起来打倒戈尔巴乔夫。 ——摘编自戈尔巴乔夫《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谈谈你对苏联解体的认识。 3. 政治、经济的变革,推动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确立了哪一政治体制?这一政治体制是以哪部文献为依据的?

人教版初中历史目录--最新版

人教版初中历史目录 历史(人教版) 初一上册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1)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2)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7) 第3课华夏之祖 (12) 活动课一寻找历史 (17)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19)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20)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26)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30)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36)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41)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46) 活动课二编历史小故事 (52)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55) 第10课“秦王扫六合” (56)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62)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67)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72)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77)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82) 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87)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92) 活动课三秦始皇功过的辩论 (97)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01) 第18课三国鼎立 (102)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108)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114) 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118) 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122) 活动课四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 (127) 活动课五“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和技能 (131)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部分(上) (134) 附录 (135) 初一下册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 第1课繁荣一时的隋朝 (2) 第2课“贞观之治” (7) 第3课“开元盛世” (12)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17) 第5课“和同为一家” (22)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28) 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33) 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 (38) 活动课一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 (44)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49)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50)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56)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61)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66) 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72)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77)

人教版初中历史新教材的几个突出特点

人教版初中历史新教材的几个突出特点一、主题统领课程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改变了中学历史课是大学历史课的压缩的状况,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初中历史课程应该讲什么内容?以什么线索来统领内容?这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过去的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与高等院校的历史学科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体例相差无几,历史学科的体系较为完整,教学内容头绪多,内容杂,知识密度大,概念多,难度高。此次课改,首先明确了历史课程的性质。初中历史课程不是培养专门的史学人才,历史课程应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从根本上改变现有课程的“繁、难、深、旧”的现象。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以往历史教材以年代为顺序、以朝代为基准的陈旧模式,构建了主题式的课程体系。把初中历史分为六大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又分为若干主题。主题的确立,使初中历史课程体系与以往的相比有了明显不同。 二、注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新教科书里每课都安排了活动与探究,每个单元安排了活动课,全书后安排了复习学习方法和技能的活动课。通过这些活动,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思维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创亲朋思维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组织、协作、访问调查等实践能力的提高。如,讲完淝水之战,安排了一个活动与探究,让学生思考与判断,古代战争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对现代战争是否有借鉴意义,这个内容教材中并没有谈到,需要学生发挥创造精神去思考;又如,讲述青铜工艺后,安排了一个活动,让学生用橡皮泥等仿商周青铜器做一件器物;再如,学完佛教的兴起后,让学生调查自己的家乡有什么古塔?此外,活动与探究和活动课里有不少小组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三、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为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特做如下设计: 1 、教科书以生动的故事、传说,诗歌或文物,名胜古迹等,导入新课。 如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用女娲造人和补天的传说,以及西方亚当和夏娃的故事导入。再如,用商鞅立木赏金的故事导入“大变革时代”一课,等等。 2 、课文内容上,尽量插入生动的故事,注重对历史课程的生动叙述。如讲推恩令,新教科书的正文里没有出现“推恩令”这个概念,而是用生动的史实进行叙述。课文中的阅读文字,更注意叙述生动的史实。在文字上,则力求浅显、生动活泼。 3 、配以大量图片。书前的彩图共33 张,还配有地图和图表等,以增强教科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地方还以图或图表代文。如讲有关黄帝的发明,就安排了一张“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图。在图片的选取上,为适应初中生的特点,尽量选取生动的内容,包括一些想象画。如讲官渡之战,就附有“曹操赤脚迎许攸”图。 四、注重教材的启发性 新教科书的导入框里,就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从每课开始,就能积极思考,参与教学过程。新教科书还在课文中间,专设了一系列多层次、多类型的探究性栏目“动脑筋”,目的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发挥主体作用,从而启发学生自己领悟教科书上的内容。如在“秦的暴政”里讲到那时“每年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学生并不能通过这个孤立的数字,了解暴政的情况,但后面的“动脑筋”特别给出了当时全国的人口数字等,又提出几个启发性问题,使学生通过计算、分析,自然而然的领会秦暴政达到的程度。 五、注重减轻学生的负担 新教科书注意从几个方面减轻学生负担,内容上尽量减少。通过简明而清晰的描述,深入浅出地勾勒出中国古代史前期的发展脉络和特征,使学生对这一阶段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