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的大学时代

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的大学时代

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的大学时代
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的大学时代

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的大学时代

他是一匹勤奋的“野马”

2012年2月28日,世界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审委员会向全世界宣布:本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是49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一般来说,建筑大师通常要在60岁才能获得普利兹克奖,王澍49岁便拿到该奖,而且是中国获得这项殊荣的第一人,真可谓是一个奇迹。一时间,他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人物。人们惊奇地发现,王澍没有任何留洋经历,是百分之百的“中国制造”。人们也很好奇,作为一位获国际公认的建筑大师,他又是怎样度过大学时光的呢?

广闻博览个性鲜明

1981年,18岁的王澍被东南大学(时称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录取。东南大学闻名遐迩,尤以工科见长,该校建筑系创立于1927年,是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发源地,更是中国建筑大师的摇篮。

在其研究生导师齐康院士等人眼里,王澍勤奋好学,但很有个性,简直就是一匹勤奋的“野马”。建筑专业需要阅读大量外文原版图书,王澍英语底子不好,读原版书非常吃力,他便决心学好外语。除了狂“啃”书本外,他抓住一切机会跟外国人交流。天道酬勤,如今王澍已能够自如地用英语教学。

王澍认为,建筑学与哲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刚一入学他就开始钻研一些晦涩的哲学书籍。外语水平提高后,他又“啃”

起了原著。大三的时候他就把康德的《形而上学导论》翻烂了,还能背诵《世说新语》。对于自己心仪的书籍,他读得极为痴迷,意大利建筑师罗西的《类型学》他反复研读,直到书烂得不成样子。他对现代绘画也很感兴趣,对俄罗斯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的作品十分欣赏,常常捧在手里反复钻研。大学期间,王澍每天都要临摹字帖,一本字帖临摹了20多年,练就了一笔好字。那时候,王澍还经常独自背着包,按照沈从文在《湘行散记》里所写的路线,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走。他知道,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同样重要。

大学时代的王澍个性极为鲜明,是个“不守规矩”的人,有过很多惊人之举。有一次,他在街上摆了两个油桶,并称之为装置艺术,后来惊动了公安部门和学校,限时让他拿掉。在硕士毕业论文答辩时,他把自己的论文题目《死屋手记》贴满了答辩教室的墙。齐康院士怕他论文通不过,劝他不要贴,但他却不听。后来,王澍的论文答辩虽全票通过,但学位委员会没有授予他硕士学位……

王澍的获奖,让齐康院士忆起爱徒在大学时的许多往事,他由衷地说:“王澍有个优点,不追求盈利,就是做作品,有他自己的特色,我们国家很需要像他这样的人。年轻人狂一点没有什么关系,现在的年轻人就缺少他这种狂劲。”

独立而不孤立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王澍,绝对是个时髦青年。有一段时间,他自己动手把头发剪得参差不齐、错落有致,整个人显得特别“印象派”,让人过目不忘,走在路上回头率特别高。

王澍特立独行,但是他从不孤立。在同学的眼中,他话虽不多,但人很好。大学时代,王澍跟同学的关系处得很不错,他见班里有位同学思想比较僵化,就劝其多向思维活跃的老师请教。后来,在王澍他们的帮助下,这位同学的专业水平提升得很快,如今已经是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老总了。

王澍在大四和读研期间,每月花20块钱在南京郊外租房独居。他常邀同学去自己的住处探讨问题,还像孔子那样给同学们讲学。那段时间,王澍还养起了鸡。郊外小屋、鸡鸣狗叫、独自苦学、开席讲课,构成了王澍心目中理想的“山野隐士”生活。系里了解王澍的秉性,知道他外出独居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因而没有反对。同学们有不懂的问题向王澍请教,王澍一定会尽己所能给出满意的答案。所以,同学们大多很喜欢他。

王澍不仅与同学关系融洽,还和多位老师结成“忘年交”。他和同学经常去老师家交流、蹭饭。有一次,王澍到金允铨老师家请教问题,师生俩一起做饭,边吃边聊书法。饭后他俩继续守着一盏孤灯谈天说地,直到第二天清晨,两人的谈话才结束。

王澍还经常走出校门,向外校的名师请教。有一次,建筑系要举办一个学术讲座,受邀者临时有事来不了,时间紧迫,到哪找一位替代的人呢?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王澍说:“我去请南

京艺术学院的黄教授过来吧。”当晚,王澍和老师一起去黄家邀请他。黄教授被他们打动了,欣然接受了邀请。几天后,他准时到场,作了一场精彩的报告。年纪轻轻的王澍凭什么就把这位名师给请过来了?原来王澍经常去请教黄教授,他的勤奋深深地打动了黄惇。讲座结束后,黄教授对系里的老师说:“以后有什么我能做的,请你们尽管吩咐!”

常怀感恩的心

对于自己的母校,对于自己的老师,当然,还包括妻子陆文宇,王澍都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

上个世纪80年代,很少有学生对中国传统的东西感兴趣,都在狂热追求西洋的东西。如此一来,醉心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王澍反而很另类。东南大学宽厚包容、凝重大气的文化氛围,给了王澍诸多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如鱼得水,乐在其中。他的传统文化理念正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

那时候,东南大学的学术风气非常开放。王澍刚入学时,作为建筑系的学生代表与其他学生代表一起去见钱钟韩校长,钱校长热情鼓励他们要敢于对老师提不同意见。老师们对王澍也非常爱护。王澍经常组织同学们跟老师展开激烈的辩论,吵得不亦乐乎。但是辩论之后,大家又可以坐在一起把酒言欢。王澍他们那时候伙食费很少,经常到老师家蹭饭,然后再与老师交流心得。老师的关怀与爱护,对王澍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大三的时候,王澍设计了一个作品,指导老师王文卿非常喜欢,他一直努力想找个业主把这件作品建起来。为了这件事情,他连续奔波了好几年。老师不遗余力地帮助学生实现作品,这让王澍深受感动。

王澍在东南大学不仅收获了学业,也找到了生命的另一半——师妹陆文宇。20多年来陆文宇始终陪伴着王澍,陪他度过了风风雨雨。王澍寥有收入的时候,陆文宇挣钱养家;王澍经受挫折的时候,陆文宇帮他闯过难关;别人住豪宅开豪车,陆文宇陪着王澍过简单的日子,而且乐此不疲;看到别人挣得盆满钵满,陆文宇丝毫也不“羡慕嫉妒恨”。

对于妻子付出的辛劳,王澍怀着深深的感激,他说,如果没有陆文宇,自己很难有今天的成就。因此,普利兹克奖不应颁给他一个人,而应颁给他和陆文宇两个人。

论普利兹克建筑大奖对世界建筑设计的影响

论普利兹克建筑大奖对世界建筑设计的影响 摘要: 普利兹克建筑奖像一架选拔建筑大师的机器,目光犀利,下手精准,绝大多数获奖者的确名副其实,源于对建筑本体的探求,建筑史上出现了风格、流派之争,普利兹克建筑奖被誉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从其历届获奖者的建筑主张不难发现,现代建筑本体的价值取向始终在感性和理性之间徘徊,反现代主义的流派所作的某些尝试也扩大了建筑哲学范畴,而探求建筑本体的过程极富有意义,通过它可把握建筑学的未来。 关键词:建筑本体;环境;多元化 荷兰一、回顾性的分析 普利兹克建筑奖(ThePritzkerArchitecturePrize)是由美国海亚特基金会于1979年设立的。该奖每年授予一位在世的建筑师,以表彰其在建筑设计中表现的才智、洞察力和献身精神,以及通过建筑艺术为人类及在人工环境方面所做出的持久而杰出的贡献。其评选程序与奖项均依照诺贝尔奖的做法设立,奖金为10万美元,接受所有国家的提名而不论其国籍、种族、宗教或意识观念。获奖者的最后选定是由一个国际评审团经过多方面慎重协调后,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产生的[1] 。在已产生的23位获奖者中,有7位美国人、3位日本人、1位巴西人,其余均为欧洲国家人。 首获殊荣的菲利普?约翰逊是狡猾而善变的。他“在现代主义这条土船的底下凿了个窟窿,在任何人认识到它正在沉没之前,先跳上岸来”。众所周知,现代主义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脱颖而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不久便因其形式僵化和易于抄袭,而遭到众多非议和攻击。约翰逊在实现了自身从现代主义向新古典主义的转变后,又改弦易辙,充当了后现代派积极的鼓吹者。至此,僵化的状态已成过去,没有了压倒一切的原则和规律,建筑界迎来了空前活跃和繁荣的新局面,而机遇也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墨西哥建筑师巴拉甘的作品是一幅幅超现实主义的图画:水面、绿色植物、简单几何形体,纯净而开朗。至后期,巴拉甘又汲取了墨西哥传统艺术的精华,赋予建筑魔幻般的色彩,一扫国际式的冷漠与苍白[2] 。尼迈耶从对巴西的群山、河流、海洋、浮云等感受中,从殖民时期巴洛风格中,提炼出了巴西精神——曲线形体,因此它是有生命力的。在阿尔托的影响下,费恩似乎对北欧的独特文脉理解甚深,从他设计的布鲁塞尔博览会挪威馆及一系列住宅方案中,我们感受到一股清新的山风扑面而来。森林覆盖的北欧、精湛的砖工、含情脉脉的小镇都给予了费恩极大的创作灵感;丹下健三是日本建坛承上启下式的人物,早年追随柯布西埃,传播现代主义,但他最终还是在日本传统之绳纹文化中找到了建筑创作的根;自学成才的安藤忠雄似乎注定是要成为日本禅宗哲学在建筑领域的代言人,他认为:“与其用多样的风格和材料去创造多样的内容,不如用十分单纯的风格和材料去创造多样的世界。”光线造型的渲染、素混凝土肌理的诗意以及“禅”、“无”境界的诠释,使传统与现代成功并置,感人至深 建筑师对社会的关切决不能仅限于某一幢单体建筑,而应着眼于整个城市,并“强调新建筑应赋予城市以新的生命,并与环境保持连续性”。这一点从1981至1984年间获奖的建筑师中可见一斑:斯特林是20世纪60年代运用建筑历史遗产的第一人,建筑材料和技术都成为他创作的依据,在其力作斯图加特美术馆中,我们既能感知古典的凝重与严谨,又能体味现代技术空间的魅力,把交通部分作为艺术重点对待,更是启发了哈迪德等解构主义建筑师的创作;罗奇则热衷于大型城市综合体的设计,既融合了密斯式的简明沉静,又融合了小沙里宁的表现主义造型;贝聿铭也是处理国家性公共建筑的高手,无论是华盛顿美国国立美术馆东馆,还是卢浮宫扩建工程,新旧建筑都能和谐共生,成为城市景观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而“阳春白雪”派的理查德?迈耶则在纯净的空间构成和建筑造型上取得卓越成就。我们暂且把上述建筑师

2010年度“普利兹克奖”得主

2010年度“普利兹克奖”得主,日本建筑大师妹岛和世:“妹岛风格”一种静静蔓延的美学 发布时间:2012-11-29 01:57:22 | 时代周报| 209期| 评论(0) 妹岛和世,作为一名女建筑师,她无疑确立了自己独特风格。CFP 供图 妹岛和世 生于1956年,曾就读于“日本女子大学”(Japan Women’s University),1981年毕业。后参加建筑师伊东丰雄(Toyo Ito)的东京办事处。1987年,妹岛和世建立自己的公司“妹岛和世建筑事务所”(Kazuyo Sejima and Associates)。同年,西泽立卫加入了这个公司。当时,他还是“横滨国立大学”(Yokohama National University)的一名学生。1995年,西泽立卫打算离开,建立自己的公司,但妹岛和世劝说他留下来,使他成为合作者,并且将公司改名为“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建筑事务所”(SANAA)。他们保持独立的业务机构,经常接手一些较小的建筑项目。近年来,SANAA完成了许多受到赞扬的国际项目,包括2006年在俄亥俄州的托莱多艺术博物馆(Toledo Museum of Art)的“玻璃展出厅”(Glass Pavilion)。2006年在德国埃森的“矿业同盟管理学院”(Zollverein School of Management)。2007年在荷兰的Staadtstheatre Almere和2007年在纽约城的“新当代艺术博物馆”(New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等。2010年5月17日,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获得“普利兹克奖”。 本报记者谢培 设想下列场景:在某栋能够代表着人类近代建筑艺术高度的建筑物大厅里,37位普利兹克

历届普利策奖得住 1979-2012

普利兹克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是每年一次颁给建筑师个人的奖项,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1979年由普利兹克家族的杰伊·普利兹克和他的妻子辛蒂发起,凯悦基金会(Hyatt Foundation)所赞助的针对建筑师个人颁布的奖项。每年约有五百多名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建筑师被提名,由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建筑师及学者组成评审团评出一个个人或组合,以表彰其在建筑设计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才智、洞察力和献身精神,以及其通过建筑艺术为人类及人工环境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获得者将得到10万美元奖金、一份证书和一个铜制奖章(从1987年起,在1987年之前用的是限量发行的亨利·摩尔(Henry Moore)的雕像)。由美国总统颁奖并致辞,在享有盛名的建筑物如白宫、古根海姆美术馆等地方举办颁奖会,印制刊物并举办巡回各国的得奖作品展。从1979年至2012年已颁给37位建筑师,对于世界上的建筑师而言,获奖意味着至高无上的终身荣耀。 1979年第一届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 美国 玻璃屋(1949) 1980年第二届路易斯·巴拉甘Luis Barragán 墨西哥 卫星城市五支巨塔(1957) 1981年第三届詹姆斯·斯特林James Stirling 英国 西利历史图书馆(1968) 1982年第四届凯文·洛奇Kevin Roche 美国 哥伦布骑士会大楼(1969) 1983年第五届贝聿铭Ieoh Ming Pei 美国 美国国家艺廊东楼(1978) 1984年第六届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 美国 高等艺术博物馆(1983) 1985年第七届汉斯·霍莱因Hans Hollein 奥地利 Abteiberg Museum (1982) 1986年第八届戈特弗里德·玻姆Gottfried Boehm 德国 伊格莱西亚青年中心图书馆(1968) 1987年第九届丹下健三Kenzo Tange 日本 东京圣玛丽亚大教堂(1987) 1988年第十届戈登·邦夏Gordon Bunshaft 美国和奥斯卡·尼迈耶Oscar Niemeyer 巴西 拜内克珍本及手稿图书馆(1963)

世界六大最著名建筑奖项精编版

世界六大最著名建筑奖项 1: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建筑奖是Hyatt(凯悦)基金会于1979年所设立的, 因其独一无二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有建筑诺贝尔奖之称。每年一次的颁奖都由美国总统颁发并致颁奖词,1983年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就是从当年的美国总统里根手里接受的大奖。该奖项一向是当代建筑风潮的指针性奖项,历届得奖的建筑师都是重量级的代表人物。从第一届的Philip Johnson(约翰逊),第五届的Ieoh Ming Pei(贝聿铭),之后有安藤忠雄(Tadao Ando),Frank. O.Gehry(盖里),以及Norman Foster(福斯特)等等无一不是当代的大师级人物。2000年的得主是来自荷兰的建筑师Rem Koolhaas(库尔哈斯)。Pritzker奖的由来Pritzker建筑奖由凯悦基金会在1979年设立,用以每年授予一位在世的建筑师,表彰其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的才智、想象力和责任感的优秀品质,以及通过建筑艺术对建筑环境和人性做出持久而杰出的贡献。该奖以Pritzker家族的姓氏命名。该家族的国际业务总部设在芝加哥,向以支持教育、宗教、社会福利、科学、医学和文化活动而闻名。Jay A. Pritzker和他的妻子(已于1999年1月23日逝世)发起设立了这个奖。他们的长子Thomas J. Pritzker现在是凯悦基金会的主席。他介绍说:“我们之所以对建筑感兴趣,是因为我们在世界上建了许多饭店,与规划、设计以及建筑营造有密切的联系,而且我们认识到人们对于建筑艺术的关切实在太少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芝加哥人,生活在摩天大楼诞生的地方,一座满是象Louis Sullivan(沙里文), Frank Lloyd Wright(赖特), Mies van de Rohe(密斯)这样的建筑伟人设计的建筑的城市,我们对建筑的热爱不足为怪。1967年我们买下了一幢尚未竣工的大楼作为我们的亚特兰大凯悦大酒店。它那高挑的中庭成为我们全球酒店集团的一个标志。很明显,这个设计对我们的客人以及员工的情绪有着显著的影响。如果说芝加哥的建筑让我们懂得了建筑艺术,那么从事酒店设计和建设则让我们认识到建筑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力。因此,在1978年我们想到来表彰一些当代的建筑师。爸爸妈妈相信,设立一个有意义的奖,不仅能够鼓励和刺激公众对建筑的关注,同时能够在建筑界激发更大的创造力。我为能代表母亲和家里其他人为此继续努力而自豪。”普利兹克建筑奖像一架选拔建筑大师的机器,目光犀利,下手精准,绝大多数获奖者的确名副其实。它似乎自成体系,从第一届得主菲利普·约翰逊(1979年)开始,到凯文·罗奇(1982年)、丹下健三(1987年)、雷姆·库哈斯(2000年),勾勒出一条影响深远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潮脉络;它能打破地域偏见,三位日本人和两位拉丁美洲建筑师的入选,显示了评选范围的全球性特征;出生于巴格达的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2004年)的登场,多少弥补了它在性别取向上的一些遗憾;而对弗兰克·盖里(1989年)的关注,足以表明它的前瞻和远见:当时盖里只在美国西海岸做过一些美学冒险性建筑,其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尚未出现,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弗兰克·盖里确实能够为世界创造惊人的建筑。一个奖项成为伟大,是因为获奖者足够伟大,而这首先要求评委们足够睿智,评选程序足够公正。在短短的27年时间里,普利兹克建筑奖迅速崛起,29位得奖者如群星闪耀,风光无限。其声势压过了百年老店“英国皇家建筑师金奖”(RIBA)、奖金更丰厚的“日本国家 艺术大赏”和丹麦“嘉士伯”奖、重视单个作品的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国家荣誉奖”等权威大奖,成为建筑界公认的至高无上的奖项。奖赏Pritzker建筑奖在许多程序上以及奖金方面参照了诺贝尔奖。Pritzker建筑奖的获奖者可以得到10万美元的奖金,一个正式的获奖证书,1987年以后还增加了一块铜质奖章。(在这之前为每位获奖者颁发的是一座限量制版的亨利.摩尔的雕塑。)奖章正面图案的设计是以有“摩天楼之父”美称的芝加哥著名建筑师Louis Sullivan(沙里文)的设计为基础,刻有“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Pritzker 建筑奖)字样,获奖者的姓名刻在奖章正中,奖章背面刻着亨利.沃顿1624年在其《建筑的要素》一书中提出的建筑的三个基本条件:“坚固、实用、愉悦”。评奖任何国家

普利兹克奖历届得主及作品赏析

普利兹克奖历届得主及 作品赏析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普利兹克奖(1979-2013) 一、1979年菲利普·约翰逊PhilipJohnson 美国 (1)代表作品: 1949 美国康涅狄格州纽卡纳安玻璃住宅GlassHouseNewCanaan 1980 加利福尼亚州加登格罗夫水晶大教堂 CrystalCathedralGardenGrove 1984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大楼AT&TBuildingNewYork ★加利福尼亚州加登格罗夫水晶大教堂: ①10,000多盏银色玻璃窗用硅酮胶水粘在建筑上,使建筑物承受8.0级地震及每小 时100英里的强风。 ②两座90尺高的电动大门在讲坛后打开,以使晨光与和暖的微风来烘托朝拜圣礼。 ③祭坛和道坛由花岗岩制成,17尺高的十字架被设计成18开书页宽镶金的老式结 构。 (2)设计概念: ①注重自然和人造光线之间的搭配以及水对所处位置的重大作用以及光线等方面的作 用。 ②用雕刻结等方式创造更大的空间。 ③他对排列的建筑空间相当感兴趣,并将它当作一种思路来进行思考,将之付诸实际 中以领会、理解。 二、1980年路易斯·巴拉甘LuisBarragán墨西哥 (1)代表作品: 1948 巴拉干住宅CasaLuisBarragan

1955 安东尼奥·格雷夫兹住宅AntonioGalves 1968 圣·克里斯特博马厩与别墅SanCristobal ★巴拉干住宅: ①对墨西哥民居传统的延续。 ②生活区门厅是一条黑色熔岩石铺成的长廊,这种过渡空间与传统一致。 ③休息厅内有一堵粉红色墙,反射出柔和的粉红色光线。 ④起居室有块落地玻璃窗面向庭院,窗子只有两条极细的分隔。 ⑤建筑中有许多矮墙隔断,形成良好的光影变换的效果。 (2)设计概念: ①色彩浓烈鲜艳的墙体的运用。 ②将自然中的阳光与空气带进人的视线与生活当中,并且与色彩浓烈的墙体交错在一起,使两者的混合产生奇异的效果。 ③对水运用的灵感来自于那些被摩尔人作为镜子、可视的标签或者音乐元素的喷泉 中。 三、1981年詹姆斯·斯特林JamesStirling 英国 (1)代表作品: 1959 莱斯特大学工程楼 1968 剑桥大学历史系图书馆 1983 新斯图加特州立绘画馆 ★新斯图加特州立绘画馆: ①建筑采用勒花岗石和大理石为建筑材料,局部采用古典主义的细节,如拱券,天 井。整体上的古典主义又戏谑的局部处理,如扭曲的玻璃幕墙,粉红色的巨大扶

普利兹克奖历届得主及作品赏析知识讲解

普利兹克奖历届得主及作品赏析

普利兹克奖(1979-2013) 一、1979年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 美国 (1)代表作品: 1949 美国康涅狄格州纽卡纳安玻璃住宅Glass House New Canaan 1980 加利福尼亚州加登格罗夫水晶大教堂 Crystal Cathedral Garden Grove 1984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大楼AT&T Building New York ★加利福尼亚州加登格罗夫水晶大教堂: ①10,000多盏银色玻璃窗用硅酮胶水粘在建筑上,使建筑物承受8.0级 地震及每小时100英里的强风。 ②两座90尺高的电动大门在讲坛后打开,以使晨光与和暖的微风来烘托 朝拜圣礼。 ③祭坛和道坛由花岗岩制成,17尺高的十字架被设计成18开书页宽镶金 的老式结构。 (2)设计概念: ①注重自然和人造光线之间的搭配以及水对所处位置的重大作用以及光线 等方面的作用。 ②用雕刻结等方式创造更大的空间。 ③他对排列的建筑空间相当感兴趣,并将它当作一种思路来进行思考,将 之付诸实际中以领会、理解。 二、1980年路易斯·巴拉甘Luis Barragán墨西哥 (1)代表作品: 1948 巴拉干住宅Casa Luis Barragan 1955 安东尼奥·格雷夫兹住宅Antonio Galves 1968 圣·克里斯特博马厩与别墅San Cristobal ★巴拉干住宅: ①对墨西哥民居传统的延续。 ②生活区门厅是一条黑色熔岩石铺成的长廊,这种过渡空间与传统一致。 ③休息厅内有一堵粉红色墙,反射出柔和的粉红色光线。 ④起居室有块落地玻璃窗面向庭院,窗子只有两条极细的分隔。 ⑤建筑中有许多矮墙隔断,形成良好的光影变换的效果。 (2)设计概念: ①色彩浓烈鲜艳的墙体的运用。 ②将自然中的阳光与空气带进人的视线与生活当中,并且与色彩浓烈的墙体交错在一起,使两者的混合产生奇异的效果。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1917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近期作品有卡达杜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中文名:贝聿铭 外文名:Ieoh Ming Pei 国籍:美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广东广州 出生日期:1917年 职业:建筑师艺术家 毕业院校: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 主要成就:设计香港中银大厦 获普利兹克奖 代表作品:香港中银大厦;北京香山饭店;日本美秀美术馆 配偶:卢爱玲 目录 生平简介 作品风格 生平简介 主要成就主要学术 主要专业 荣誉 作品年表 作品简介香山饭店 美秀美术馆 苏州博物馆 中银大厦 澳门科学馆 设计理念概述 建筑构造之意境 南北两翼及收藏库 借景与造园 人物评价 成就 1974年- 1978年国家美术馆东馆,华盛顿 2002年- 苏州博物馆,中国江苏苏州 2006年- 澳门科学馆,中国澳门息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目录 生平简介 作品风格 生平简介 主要成就主要学术 主要专业 荣誉 作品年表 作品简介香山饭店 美秀美术馆 苏州博物馆 中银大厦 澳门科学馆 设计理念概述 建筑构造之意境 南北两翼及收藏库 借景与造园 人物评价 成就1974年- 1978年国家美术馆东馆,华盛顿2002年- 苏州博物馆,中国江苏苏州2006年- 澳门科学馆,中国澳门息 基本信息内容简介目录展开编辑本段生平简介 贝聿铭[1](Ieoh Ming Pei)(汉语拼音:bei yu ming) 美籍华人建筑师,同济大学名誉教授。1917年4月26 贝聿铭 日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935年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他喜好的材料只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贝聿铭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建筑奖。 编辑本段作品风格 在美国的许多大城市中,都有贝聿铭的“作品”。他设计的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被誉为美国建筑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还有丹佛市的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纽约市的议会中心,也使很多人为之倾倒。费城社交山大楼的设计,使贝聿铭获得了“人民建筑师”的称号。在贝聿铭设计的那么多的建筑物中,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大厅最令人叹为观止。美国前总统卡特称赞说:“这座建筑物不仅是首都华盛顿和谐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艺术象征。”贝聿铭的作品不仅遍布美国,而且分布于全世界。我国北京西山有名的香山饭店,也是贝聿铭设计的,它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大成,设计别具一格。1984年5月间,美国在凤凰城举行建筑学会年会,几百名建筑师和来宾,从500个候选建筑物中选出13个建筑物授予年度荣誉奖,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名列榜上。贝聿铭还应法国总统密特朗的邀请,完成了法国巴黎拿破仑广场的卢浮宫的扩建设计。使这个拥有埃菲尔铁塔等世界建筑奇迹的国度也为之倾倒。这项工程完工后,卢浮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人们赞扬这位东方民族的设计师,说他的独到设计“征服了巴黎”。美籍华人贝

普利兹克奖历届得主及作品赏析

普利兹克奖(1979-2013) 一、1979年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 美国 (1)代表作品: 1949 美国康涅狄格州纽卡纳安玻璃住宅Glass House New Canaan 1980 加利福尼亚州加登格罗夫水晶大教堂 Crystal Cathedral Garden Grove 1984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大楼AT&T Building New York ★加利福尼亚州加登格罗夫水晶大教堂: ①10,000多盏银色玻璃窗用硅酮胶水粘在建筑上,使建筑物承受8.0级地 震及每小时100英里的强风。 ②两座90尺高的电动大门在讲坛后打开,以使晨光与和暖的微风来烘托朝 拜圣礼。 ③祭坛和道坛由花岗岩制成,17尺高的十字架被设计成18开书页宽镶金的 老式结构。 (2)设计概念: ①注重自然和人造光线之间的搭配以及水对所处位置的重大作用以及光线 等方面的作用。 ②用雕刻结等方式创造更大的空间。 ③他对排列的建筑空间相当感兴趣,并将它当作一种思路来进行思考,将之 付诸实际中以领会、理解。 二、1980年路易斯·巴拉甘Luis Barragán墨西哥 (1)代表作品: 1948 巴拉干住宅Casa Luis Barragan 1955 安东尼奥·格雷夫兹住宅Antonio Galves 1968 圣·克里斯特博马厩与别墅San Cristobal ★巴拉干住宅: ①对墨西哥民居传统的延续。 ②生活区门厅是一条黑色熔岩石铺成的长廊,这种过渡空间与传统一致。 ③休息厅内有一堵粉红色墙,反射出柔和的粉红色光线。 ④起居室有块落地玻璃窗面向庭院,窗子只有两条极细的分隔。 ⑤建筑中有许多矮墙隔断,形成良好的光影变换的效果。 (2)设计概念: ①色彩浓烈鲜艳的墙体的运用。 ②将自然中的阳光与空气带进人的视线与生活当中,并且与色彩浓烈的墙体交错在一起,使两者的混合产生奇异的效果。 ③对水运用的灵感来自于那些被摩尔人作为镜子、可视的标签或者音乐元素

【普利兹克奖大师系列】之二—— 路易斯 巴拉干1(1980年第二届普利兹克奖得主)2012.01.1

路易斯·巴拉甘(Luis Barragán 1902年—1988年)20世纪最重要的墨西哥建筑师之一。1980年第二届普利兹克奖得主。他的全部建筑与景观作品都完成于墨西哥。其主要作品有1947年设计的自宅、1957年设计的墨西哥城苏塔德。塞特莱特塔楼建筑群、1961年设计的拉斯巴拉干主张要将建筑与景观相融合,将建筑与景观一体设计,建筑与景观的融合,色彩的运用,光的运用,水的应用,地方性材料的运用,静谧。 1902年出生墨西哥瓜达拉哈拉(Guadalajiara)。在学校里他接受的是工程学的教育,而建筑完全依赖}:自学。1920~1929年间,他游历了法国和西班牙。1931年,又在巴黎居住了一段时间,期间听过勒?柯布西耶的演讲。1951年,他的行程又扩展到摩洛哥。1927~1936年间,他在瓜达拉哈拉进行他的建筑实践,后来搬到墨西哥城(Mexcio City),并在此终其一生。在北非和地中海的旅行中,当地的传统建筑让他联想到祖国的建筑,并激发了他强烈的兴趣。 他的作品曾被归作极少主义,它们不具有奢华的色彩和材质。纯净的平面、灰泥墙、砖坯、木材甚至水都能成为他创作的元素,而这些都是与自然息息相关的。 巴拉干称自己为一个景观建筑师.他在圣.马丁St.Martins出版社的《当代建筑师》(Contemporary Architects)上写过:“我坚信,一个建筑师应当像设计他的房子一样经营他的花园:能使用,能传递美感,能提高品位,能包含美妙的艺术和其他精神价值。而任何没有传递平静的建筑都是错的。” 作为一个虔诚的宗教徒,巴拉干和其作品被描述成“神秘的”,如同他们的“平静”。他的圣方济会小礼拜堂(CapuchinasSacramentarias)是这两者的完美结合。他童年的回忆和爱好成为他设计的源泉,他热衷干马,并设计了很多马厩,穿过其中的喷泉和流水也表达了其平静的性格。 巴拉干不仅对二代墨西哥建筑师有着深远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他对全球建筑界的影响。 墨西哥文化之源泉 墨西哥的文化和它的建筑一样,混合了不同历史时期留下的痕迹。作为古代印第安文化的发源地,奥尔梅克、玛雅、托尔特克和阿兹特克等古文明都发端于此;而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初的西班牙殖民统治,不可避免的将西班牙文化烙在了墨西哥的土地上。完美结合印第安音乐和西班牙音乐特点的玛利雅奇音乐和萨巴特奥舞蹈,是墨西哥混血文化的形象表现。 在宗教方面,印第安信仰同样融入墨西哥的天主教中,也许正因此,天主教才能成为墨西哥最主要的宗教。玉米对墨西哥人来说,远不止一种普通食物,而是成为墨西哥和墨西哥人的象征。爱吃辣椒和酷爱斗牛都展现了墨西哥文化热情的一面。 巴拉干用鲜艳的颜色告诉我们墨西哥人的热情,然而看着巴拉干,渐渐的一切色彩淡去,喧嚣归于平静,那么祥和,那么优美。去看、去听、去想、

世界六大最著名建筑奖项

1:普利兹克建筑奖 Pritzker建筑奖是Hyatt(凯悦)基金会于1979年所设立的, 因其独一无二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有建筑诺贝尔奖之称。每年一次的颁奖都由美国总统颁发并致颁奖词,1983年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就是从当年的美国总统里根手里接受的大奖。该奖项一向是当代建筑风潮的指针性奖项,历届得奖的建筑师都是重量级的代表人物。从第一届的Philip Johnson(约翰逊),第五届的Ieoh Ming Pei(贝聿铭),之后有安藤忠雄(Tadao Ando),Frank. (盖里),以及Norman Foster(福斯特)等等无一不是当代的大师级人物。2000年的得主是来自荷兰的建筑师Rem Koolhaas(库尔哈斯)。 Pritzker奖的由来Pritzker建筑奖由凯悦基金会在1979年设立,用以每年授予一位在世的建筑师,表彰其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的才智、想象力和责任感的优秀品质,以及通过建筑艺术对建筑环境和人性做出持久而杰出的贡献。该奖以Pritzker家族的姓氏命名。该家族的国际业务总部设在芝加哥,向以支持教育、宗教、社会福利、科学、医学和文化活动而闻名。 Jay A. Pritzker和他的妻子(已于1999年1月23日逝世)发起设立了这个奖。他们的长子Thomas J. Pritzker现在是凯悦基金会的主席。他介绍说:“我们之所以对建筑感兴趣,是因为我们在世界上建了许多饭店,与规划、设计以及建筑营造有密切的联系,而且我们认识到人们对于建筑艺术的关切实在太少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芝加哥人,生活在摩天大楼诞生的地方,一座满是象Louis Sullivan(沙里文), Frank Lloyd Wright(赖特), Mies van de Rohe(密斯)这样的建筑伟人设计的建筑的城市,我们对建筑的热爱不足为怪。1967年我们买下了一幢尚未竣工的大楼作为我们的亚特兰大凯悦大酒店。它那高挑的中庭成为我们全球酒店集团的一个标志。很明显,这个设计对我们的客人以及员工的情绪有着显着的影响。如果说芝加哥的建筑让我们懂得了建筑艺术,那么从事酒店设计和建设则让我们认识到建筑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力。因此,在1978年我们想到来表彰一些当代的建筑师。爸爸妈妈相信,设立一个有意义的奖,不仅能够鼓励和刺激公众对建筑的关注,同时能够在建筑界激发更大的创造力。我为能代表母亲和家里其他人为此继续努力而自豪。”普利兹克建筑奖像一架选拔建筑大师的机器,目光犀利,下手精准,绝大多数获奖者的确名副其实。它似乎自成体系,从第一届得主菲利普·约翰逊(1979年)开始,到凯文·罗奇(1982年)、丹下健三(1987年)、雷姆·库哈斯(2000年),勾勒出一条影响深远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潮脉络;它能打破地域偏见,三位日本人和两位拉丁美洲建筑师的入选,显示了评选范围的全球性特征;出生于巴格达的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2004年)的登场,多少弥补了它在性别取向上的一些遗憾;而对弗兰克·盖里(1989年)的关注,足以表明它的前瞻和远见:当时盖里只在美国西海岸做过一些美学冒险性建筑,其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尚未出现,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弗兰克·盖里确实能够为世界创造惊人的建筑。一个奖项成为伟大,是因为获奖者足够伟大,而这首先要求评委们足够睿智,评选程序足够公正。在短短的27年时间里,普利兹克建筑奖迅速崛起,29位得奖者如群星闪耀,风光无限。其声势压过了百年老店“英国皇家建筑师金奖”(RIBA)、奖金更丰厚的“日本国家 艺术大赏”和丹麦“嘉士伯”奖、重视单个作品的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国家荣誉奖”等权威大奖,成为建筑界公认的至高无上的奖项。奖赏 Pritzker建筑奖在许多程序上以及奖金方面参照了诺贝尔奖。Pritzker建筑奖的获奖者可以得到10万美元的奖金,一个正式的获奖证书,1987年以后还增加了一块铜质奖章。(在这之前为每位获奖者颁发的是一座限量制版的亨利.摩尔的雕塑。)奖章正面图案的设计是以有“摩天楼之父”美称的芝加哥着名建筑师Louis Sullivan(沙里文)的设计为基础,刻有“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Pritzker建筑奖)字样,获奖者的姓名刻在奖章正中,奖章背面刻着亨利.沃顿1624年在其《建筑的要素》一书中提出的建筑的三个基本条件:“坚固、实用、愉悦”。评奖任何国家的任何人,无论是政府官员、作家、批评家、学者、建筑师、建筑团体、实业家,

世界六大最著名建筑奖项

世界六大最著名建筑奖项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世界六大最著名建筑奖项 1:普利兹克建筑奖 Pritzker建筑奖是Hyatt(凯悦)基金会于1979年所设立的, 因其独一无二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有建筑诺贝尔奖之称。每年一次的颁奖都由美国总统颁发并致颁奖词,1983年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就是从当年的美国总统里根手里接受的大奖。该奖项一向是当代建筑风潮的指针性奖项,历届得奖的建筑师都是重量级的代表人物。从第一届的Philip Johnson(约翰逊),第五届的Ieoh Ming Pei(贝聿铭),之后有安藤忠雄(Tadao Ando),Frank. (盖里),以及Norman Foster(福斯特)等等无一不是当代的大师级人物。2000年的得主是来自荷兰的建筑师Rem Koolhaas(库尔哈斯)。 Pritzker奖的由来 Pritzker建筑奖由凯悦基金会在1979年设立,用以每年授予一位在世的建筑师,表彰其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的才智、想象力和责任感的优秀品质,以及通过建筑艺术对建筑环境和人性做出持久而杰出的贡献。该奖以Pritzker家族的姓氏命名。该家族的国际业务总部设在芝加哥,向以支持教育、宗教、社会福利、科学、医学和文化活动而闻名。 Jay A. Pritzker和他的妻子(已于1999年1月23日逝世)发起设立了这个奖。他们的长子Thomas J. Pritzker现在是凯悦基金会的主席。他介绍说:“我们之所以对建筑感兴趣,是因为我们在世界上建了许多饭店,与规划、设计以及建筑营造有密切的联系,而且我们认识到人们对于建筑艺术的关切实在太少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芝加哥人,生活在摩天大楼诞生的地方,一座满是象Louis Sullivan(沙里文), Frank Lloyd Wright(赖特), Mies van de Rohe(密斯)这样的建筑伟人设计的建筑的城市,我们对建筑的热爱不足为怪。1967年我们买下了一幢尚未竣工的大楼作为我们的亚特兰大凯悦大酒店。它那高挑的中庭成为我们全球酒店集团的一个标志。

历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及其作品

历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及其作品 普利兹克建筑奖是Hyatt(凯悦)基金会设立,由Jay A. Pritzker和妻子在1979年以家族姓氏Pritzker命名。每年授予一位在世的建筑师以表彰其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的才智、想象力和具责任感的优秀品质,以及通过建筑艺术对建筑环境和人性做出持久而杰出的贡献。因其独一无二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普利兹克建筑奖也有建筑诺贝尔奖之称。 该奖年度颁奖都是由美国总统颁发并致颁奖词,1983年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就是从当年的美国总统里根手里接受的大奖。短短的二十七年中,普利兹克建筑奖迅速崛起,其声势甚至盖过了“英国皇家建筑师金奖”(RIBA)、奖金更丰厚的“日本国家艺术大赏”和丹麦“嘉士伯”奖、重视单个作品的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国家荣誉奖”等权威大奖,成为建筑界公认的至高无上之奖项。 普利兹克建筑奖在许多程序以及奖金方面参照了诺贝尔奖,获奖者可以得到10万美元的奖金, 1987年以后开始授予铜质奖章。奖章正面的设计是以有“摩天楼之父”美称的芝加哥著名建筑师Louis Sullivan(沙里文)的设计为基础,刻有“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 ize”(Pritzker建筑奖)字样,获奖者的姓名刻在奖章正中,奖章背面刻着亨利.沃顿1624年在其《建筑的要素》一书中提出的建筑的三个基本条件:“坚固、实用、愉悦”。 2011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葡萄牙建筑师EduardoSoutodeMoura 看起来像邻家大叔~~ 葡萄牙建筑师艾德瓦尔多·苏托·德·莫拉(Eduardo Souto de Moura)日前因其在设计中传达了“力量与谦虚,气势和微妙”而获得2011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五十八岁的建筑师艾德瓦尔多·苏托·德·莫拉在由基金会发布的发言中表示:“这是葡萄牙建筑师第二次获得该奖,也使其更为重要。”德瓦尔多·苏托·德·莫拉的建筑设计主要分布在葡萄牙,也有一些建在西班牙、意大利、德国、英国和瑞士。

建筑普利兹克奖历届获奖者

历 届 获 奖 名 单 1983年 第五届Ieoh Mi ng Pei 美国 01 02 03 04 05 1980 Luis Barrag d n 1979 年第一届 Philip Johnson 美国 01 02 03 04 05 1981年第三届 James Stirling 英国 02 04 01 I 03 19 美国 05 01 02 03 04 05

1984年第六届Richard Meier 美国 1985年第七届Hans Hollein 奥地利 1986年第八届Gottfried Boehm 德国 1987 年第九届Kenzo Tange 日本

1988 年第十届Gordon Bun shaft 美国和Oscar Niemeyer 巴西 1989 年第-一届Frank O. Gehry 美国 1990年第十二届Aldo Rossi 意大利 第三十届普利兹克奖”得主一一让努维尔 1992年第十四届Alvaro Siza 葡萄牙

1993年第十五届Fumihiko Maki 日本 1995年第十七届Tadao An do 日本 1996年第十八届Rafael Moneo 西班牙

1997年第十九届Sverre Fehn 挪威 01 02 03 04 05 1 1 11 1 01 1 0 2 0 3 0 4 1 05 1999 年第二届爵士Sir Norman Foster 英国 01 02 03 04 05 01 02 03 04 05 2001 年第二十三届Jacques Herzog 壬瑞士和Pierre de Meuron 瑞士

普利兹克奖历届得主

普利兹克奖历届得主 创奖首位得主菲利普·约翰逊 1983年得主贝聿铭 1984年得主理查·麦尔

1988年得主奥斯卡·尼麦尔 1999年得主诺曼·福斯特阁下 2000年得主雷姆·库哈斯

分 1979 菲利普·约翰逊 美国 玻璃屋 (1949) 敦巴顿橡树园 1980 路易斯·巴拉甘 墨西哥 卫星城市五支巨塔 (1957) 敦巴顿橡树园 1981 詹姆斯·斯特林 英国 西利历史图 书馆 (1968) 美国国家建筑博物 馆 1982 凯文·洛奇 美国 哥伦布骑士 会大楼 (1969) 芝加哥艺术学院 1983 贝聿铭 美国 美国国家艺 廊东楼 (1978)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1984 理查德·迈耶 美国 高等艺术博物馆 (1983) 美国国家艺廊 1985 汉斯·霍莱因 奥地利 Abteiberg Museum (1982) 亨廷顿图书馆 1986 哥特佛伊德·波姆 西德 伊格莱西亚 青年中心图 书馆 (1968) Worshipful Company of Goldsmiths

分 1987 丹下健三 日本 东京圣玛丽 亚大教堂 (1987) 金贝尔美术馆 1988 戈登·邦沙 夫特 美国 拜内克珍本 及手稿图书馆 (1963) 芝加哥艺术学院 1988 奥斯卡·尼麦尔 巴西 巴西利亚大教堂 (1958) 芝加哥艺术学院 1989 法兰克·盖瑞 加拿大 美国 华特·迪士 尼音乐厅 (1980) 东大寺 1990 阿尔多·罗西 意大利 柏恩芳坦博物馆 (1990) Palazzo Grassi 1991 罗伯特·文丘里 美国 英国国家美 术馆塞恩斯伯里侧翼 (1991) Palacio de Iturbide 1992 阿尔瓦罗·西扎 葡萄牙 1998年世界 博览会葡萄 牙馆 (1998) Harold Washington Library 1993 槙文彦 日本 东京体育馆 (1991) 布拉格城堡

普利兹克建筑奖历届获奖名单

历届获奖名单 1979年第一届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 美国 1980年第二届路易斯·巴拉甘Luis Barragán 墨西哥 1981年第三届詹姆斯·斯特林James Stirling 英国 1982年第四届凯文·洛奇Kevin Roche 美国 1983年第五届贝聿铭Ieoh Ming Pei 美国 1984年第六届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 美国 1985年第七届汉斯·霍莱因Hans Hollein 奥地利 1986年第八届戈特弗里德·玻姆Gottfried Boehm 德国 1987年第九届丹下健三Kenzo Tange 日本 1988年第十届戈登·邦夏美国和奥斯卡·尼迈耶Oscar Niemeyer 巴西1989年第十一届弗兰克·盖里Frank O. Gehry 美国 1990年第十二届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 意大利 1991年第十三届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 美国 1992年第十四届阿尔瓦罗·西扎Alvaro Siza 葡萄牙 1993年第十五届槙文彦Fumihiko Maki 日本 1994年第十六届克里斯蒂安·德·波特赞姆巴克法国 1995年第十七届安藤忠雄Tadao Ando 日本 1996年第十八届拉斐尔·莫内欧Rafael Moneo 西班牙 1997年第十九届斯维勒·费恩Sverre Fehn 挪威 1998年第二十届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 意大利 1999年第二十一届诺曼·福斯特爵士Sir Norman Foster 英国 2000年第二十二届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 荷兰 2001年第二十三届雅克·赫尔佐格Jacques Herzog 瑞士和皮埃尔·德·梅隆Pierre de Meuron 瑞士 2002年第二十四届格伦·马库特Glenn Murcutt 澳大利亚 2003年第二十五届约翰·伍重Jorn Utzon 丹麦 2004年第二十六届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 英国 2005年第二十七届汤姆·梅恩Thom Mayn 美国 2006年第二十八届保罗·门德斯·达·洛查Paulo Mendes da Rocha 巴西2007年第二十九届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 英国 2008年第三十届让·努维尔Jean Nouvel 法国 2009年第三十一届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瑞士 2010年第三十二届妹岛和世日本和西泽立卫日本 2011年第三十三届艾德瓦尔多·苏托·德·莫拉Eduardo Souto de Moura 葡萄牙 2012年第三十四届王澍中国 2013年第三十五届伊东丰雄日本 2014年第三十六届坂茂日本 2015年第三十七届弗雷·奥托德国 2016年第三十八届亚力杭德罗·阿拉维纳智力 迄今为止在38届颁奖中,共有41人获奖。

普利兹克建筑奖历届获奖者(1979-2014)

普利兹克建筑奖历届获奖者(1979-2014) 1979年第一届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 美国 1980年第二届路易斯·巴拉甘Luis Barragán 墨西哥 1981年第三届詹姆斯·斯特林James Stirling 英国 1982年第四届凯文·洛奇Kevin Roche 美国 1983年第五届贝聿铭Ieoh Ming Pei 美国 1984年第六届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 美国 1985年第七届汉斯·霍莱因Hans Hollein 奥地利 1986年第八届戈特弗里德·玻姆Gottfried Boehm 德国 1987年第九届丹下健三Kenzo Tange 日本 1988年第十届戈登·邦夏Gordon Bunshaft 美国和奥斯卡·尼迈耶Oscar Niemeyer 巴西 1989年第十一届弗兰克·盖里Frank O. Gehry 美国 1990年第十二届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 意大利 1991年第十三届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 美国 1992年第十四届阿尔瓦罗·西扎Alvaro Siza 葡萄牙 1993年第十五届槙文彦Fumihiko Maki 日本 1994年第十六届克里斯蒂安·德·波特赞姆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 法国 1995年第十七届安藤忠雄Tadao Ando 日本 1996年第十八届拉斐尔·莫内欧Rafael Moneo 西班牙 1997年第十九届斯维勒·费恩Sverre Fehn 挪威 1998年第二十届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 意大利 1999年第二十一届诺曼·福斯特Sir Norman Foster 英国 2000年第二十二届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 荷兰 2001年第二十三届雅克·赫尔佐格Jacques Herzog 瑞士和皮埃尔·德·梅隆Pierre de Meuron 瑞士 2002年第二十四届格伦·马库特Glenn Murcutt 澳大利亚 2003年第二十五届约翰·伍重Jorn Utzon 丹麦 2004年第二十六届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 英国 2005年第二十七届汤姆·梅恩Thom Mayn 美国 2006年第二十八届保罗·门德斯·达·洛查Paulo Mendes da Rocha 巴西 2007年第二十九届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 英国 2008年第三十届让·努维尔Jean Nouvel 法国 2009年第三十一届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瑞士 2010年第三十二届妹岛和世Kazuyo Sejima 日本和西泽立卫Ryue Nishizawa 日本2011年第三十三届艾德瓦尔多·苏托·德·莫拉Eduardo Souto de Moura 葡萄牙2012年第三十四届王澍Wang Shu 中国(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 2013年第三十五届伊东丰雄Toyo Ito 日本 2014年第三十六届坂茂Shigeru Ban 日本 美国8人日本7人英国4人瑞士3人奥地利2人法国2人葡萄牙2人墨西哥1人巴西2人丹麦1人意大利1人西班牙1人荷兰1人德国1人挪威1人澳大利亚1人中国1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