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动解剖学考试大纲

运动解剖学考试大纲

《运动解剖学》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 运动解剖学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程代码:10040201201

学分:4学分

总学分:72学时

适用专业:体育教育

先修课程:

一、考试对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

二、考试性质、目的

通过考试了解学生对运动解剖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情况。运动解剖学是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主要课程,对学好运动生理学、田径、体操、球类等运动项目能奠定

良好的理论基础。

三、考试内容及要求

绪论

1、了解人体解剖学的分科;

2、熟悉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和地位,人体器官的组成和系统的划分;

3、掌握人体解剖的标准姿势、方位术语及轴和面。

第一章人体的组成的结构基础

1、细胞和细胞间质

(1)了解细胞的结构概况,细胞膜分子水平的结构,细胞核的组成,染色质、染色体,细胞间质组成;(2)熟悉细胞质的组成。各细胞器的主要功能。

2、基本组织

(1)了解四种基本组织概况;(2)熟悉骨骼肌纤

维的超微结构;(3)掌握被覆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结缔组织的组成与结构特点。致密结缔组织的结构。软骨组织和骨组织的结构。肌肉组织的结构与分类。神经组织的结构。器官与系统的概念。

第二章运动系统

1、骨学

(1)概述

①了解骨的形态、骨的生长和发育;②熟悉骨的化学成分与物理特性;③掌握骨的构造、骨膜的作用。

(2)上肢骨

①了解骨的组成及名称;②熟悉肩胛骨的两个面、三个缘和三个角;锁骨的形态;③掌握肱骨的肱骨头、外科颈、桡神经沟、肱骨滑车,内、

外上髁、桡骨的桡骨粗隆、茎突;尺骨的鹰嘴、尺骨茎突;锁骨易骨折的部位。

(3)下肢骨

①了解足骨、腓骨的组成和名称;②熟悉下肢骨的名称和位臵;③掌握髋骨的组成;髋、髂嵴、髂前上棘、坐骨结节、耻骨结节;股骨头,大、小转子、股骨内外侧髁;胫骨内外侧髁、胫骨粗隆。

(4)躯干骨

①了解尾骨、肋的形态结构;②熟悉各部椎骨的特点;骶骨的骶管、骶管裂孔、骶骨岬;③掌握椎骨的一形态;胸骨的分部及胸骨角、躯干骨的名称;

(5)颅骨

①了解颅骨的上面观;新生儿颅骨的特征;

②熟悉下颌骨的主要形态结构;颅底内外侧面及颅的侧面的主要结构;③掌握眶和骨性鼻腔的主要结构。

(6)掌握体育锻炼对骨的影响。

2、关节学

(1)概述

①了解关节的类型;②熟悉关节的辅助结构和滑膜关节的运动形式;③掌握关节的基本结构。

(2)上肢骨的连结

①了解胸锁关节、肩锁关节、关节的名称和组成;②掌握肩、肘、桡腕关节的组成和运动。

(3)下肢骨的连结

①了解足关节的名称和组成;②熟悉骨盆的组成,小骨盆上下两口的组成及男女性骨盆的差

别;③掌握髋关节、膝关节、距小腿关节的组成和运动、膝关节的结构。

(4)躯干骨和颅骨的连结

①了解颅骨的连结;②熟悉胸廓上下口的组成;③掌握脊柱的组成、生理性弯曲和主要连结方式;胸廓的组成;颞下颌关节的组成。

(5)掌握体育锻炼对关节的影响。

3、肌学

(1)概述

①了解肌的形态,肌的起止、配布和作用;

②熟悉肌的构造,肌的辅助结构。

(2)躯干肌

①了解盆底肌、背肌、胸肌的位臵;②熟悉斜方肌、胸大肌、背阔肌、竖脊肌的位臵;③掌握膈的位臵、裂孔和作用;腹肌的组成、层次、

名称,腹直肌和腹股沟管的组成构造。

(3)头颈肌

①了解颈肌、头肌、咀嚼肌的名称和作用;

②掌握胸锁乳突肌的位臵、起止和作用。

(4)四肢肌

①了解手肌、足肌的分群和组成;②熟悉肩肌、臂肌前臂肌、髋肌、大腿肌、小腿肌的分群和组成,肘窝、腕管、股三角、窝的位臵和组成;

③掌握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臀大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的位臵、起止及作用。

(5)掌握体育锻炼对骨骼肌的影响。

4、掌握肌群的分工与协作;动力工作(向心工作、离心工作)、静力工作;多关节肌的工作特点。(识记)

5、熟悉动作分析的方法;动力性动作和静力

性动作解剖学分析的步骤及举例。

第三章内脏学

1、概论

(1)了解内脏的概念;(2)熟悉胸部的标志线和腹部的分区。

2、消化系统

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和消化道的划分。

(1)消化管

①了解口腔的组成;口唇、颊、腭的结构;大唾液腺组成;咽的结构。②熟悉牙的形态和结构;舌的形态和粘膜的构造;腮腺的位臵及腮腺管的开口部位;肛管的结构;胃的毗邻;牙的排列;直肠的弯曲。③掌握腭扁桃体的位臵;咽峡的组成,咽的形态、位臵、分部及各部的交通;食管的位臵、形态及狭窄的部位;胃的形态、分

部,小肠和十二指肠的分部;大肠的结构特点、分部和位臵;阑尾的位臵及根部的体表投影;直肠的位臵。

(2)消化腺

①了解肝的分叶和分段;②熟悉肝、胰的毗邻;③掌握肝的形态、位臵;掌握胆囊的形态、位臵,胆囊底的体表投影,肝外胆道的组成及胆汁排泄的途径;掌握胰的位臵、形态、胰管的开口。

3、呼吸系统

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道貌岸然的划分。

(1)呼吸道

①了解外鼻、喉肌、鼻腔的结构;②熟悉喉软骨,鼻旁窦的组成和开口;③掌握鼻道、鼻中

隔的位臵;喉的位臵,喉腔的主要结构;气管的形态、位臵,左右支气管的区别。

(2)肺

①了解肺内支气管和支气管肺段,纵隔的概念和分区;②熟悉胸膜的分部,胸膜和肺的体表投影;③掌握肺的形态、位臵;胸腔、胸膜和胸膜腔的概念。

4、泌尿系统

(1)肾

①了解肾段的概念;②熟悉肾的构造,肾被膜的分层;③掌握肾的形态和位臵。

(2)输尿管道

①熟悉膀胱三角的概念和特点,女性尿道的位臵、特点及开口的部位;②掌握输尿管的位臵及生理性狭窄的部位,膀胱的位臵和形态。

5、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

①了解睾丸的结构,精囊、阴囊、阴茎的结构;②熟悉输精管的行程及分部,精索的位臵和内容;③掌握男性生殖系统的组成,睾丸的位臵、形态;前列腺的位臵;男性尿道的特点、狭窄、弯曲。

(2)女性生殖系统

①了解子宫的固定装臵,阴道、女性外生殖器、乳房、会阴的结构;②掌握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卵巢的位臵和形态,输卵管的位臵和分部,子宫的位臵和分部,阴道和尿道的位臵。

6、腹膜

熟悉腹膜与腹盆腔器管的关系,腹膜形成的主要结构。腹膜、腹膜、腹膜腔的概念。

7、内分泌系统

(1)了解各内分泌器管的形态结构;(2)掌握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各内分泌器管的位臵。

8、掌握体育运动对内脏器官的影响。

第四章脉管学

掌握脉管学的组成。

1、心血管系统

(1)概述

①了解血管吻合及侧支循环;②掌握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大、小循环的概念的途径。

(2)心

①了解心壁的构造,心的体表投影;②熟悉心的传导系统,心的动脉供应及静脉回流,心包的概念;③掌握心的位臵和外形,各腔的结构。

(3)肺循环的血管

熟悉肺动脉、肺静脉的位臵。

(4)体循环的血管

①体循环的动脉

a.了解胸主动脉的起止、位臵和走行,锁骨下动脉的位臵、走行,髂总动脉、髂外、内动脉的位臵和起止,胃左动脉、肝总动脉、脾动脉、子宫动脉、精索内动脉、的起止和分布范围。

b.熟悉椎动脉的起止和分布范围,掌浅、深弓的组成及分布,腹主动脉的分支,足底深弓的组成及分布范围;熟悉全身重要动脉的体表投影、摸脉点和止血点。

c.掌握主动脉的起止和分部及主要分支;颈总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的起止、位臵,颈外动脉的主要分支及分布范围;肱动脉动脉、桡动脉、尺动脉、腹腔干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股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起止和分布范围;掌握颈动脉窦、颈动脉小体。

②体循环的静脉

a.了解头颈部静脉、上、下肢静脉、盆腔内的静脉。

b.熟悉静脉在结构和配布上的特点,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的位臵、收纳范围及汇人。

c.掌握上、下肢浅静脉、颈外静脉起止、走行及汇人;上、下腔静脉系的组成;掌握肝门静脉系的组成、位臵、收纳范围、主要属支及侧支循环的途径。

2、掌握体育运动对心血管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3、淋巴系统

(1)概述

①了解淋巴管、淋巴组织、淋巴结;②掌握淋巴系统组成,胸导管和左淋巴导管的位臵、收纳范围及汇人。

(2)人体各部的淋巴结

①了解头面部、上肢、下肢的淋巴结;②熟悉颈部、胸腹壁、胸腹腔脏器的淋巴引流。

(3)脾

掌握脾的形态和位臵。

第五章神经系统

1、概述

(1)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反射及反射弧;(2)熟悉神经系统的区分;(3)掌握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2、中枢神经系统

(1)脊髓

了解脊髓的内部构造及其功能。脊髓的内部灰质的分部及白质的重要传导束。脊的位臵、外形,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2)脑

了解脑干的内部结构,小脑的外形、分叶及内部结构,边缘系统的概念及组成。脑的外形,间脑的分部及主要功能;基底核的组成、位臵,大脑的三种纤维。脑的组成,脑干的组成;大脑的分叶、主要沟裂,重要的神经中枢;内囊的位臵及主要的传导纤维。

(3)中枢神经的传导通路

①了解头面浅感觉传导通路,锥体外系传导通路;②熟悉本体感觉和精细觉传导通路,躯体四肢的浅感觉传导通路,锥体系传导通路,视觉传导通路。

(4)脑和脊骨的被膜

了解硬脑膜形成的大小传导通路镰及硬脑膜窦的结构。脑和脊髓被膜的分层、名称及硬膜外腔和蛛网膜下腔的位臵。

(5)脑脊液及其循环

了解脑室外的位臵及名称。脑脊液产生的部位及循环途径。

(6)脊髓和脑的血管

了解脊髓的血管,脑的静脉。大脑的血液供应、大脑动脉环的位臵、组成和功能意义,大脑中动脉的分布范围。

3、周围神经系统

(1)脊神经:了解脊神经的组成、纤维的种类。脊神经的数目和形成的丛。脊神经的位臵、组成、各丛的主要分支及分布范围。

(2)脑神经:了解角膜反射,视、动眼、滑车、展、副、嗅神经的纤维组成及分布范围。面、三叉、迷走、舌咽、舌下神经纤维组成及分布范围。脑神经的数目、名称。

(3)内脏神经:①了解主要的内脏神经丛,内脏感觉的传人通路和特点,内脏运动神经和躯体运动神经的比较;②熟悉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比较,几个主要交感受神经节的位臵及分布范围。内脏神经的区分、分布;交感神经中枢和副交感神经中枢的位臵,交感受干的组成和位臵;椎旁节和椎前节。

4、掌握体育运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第六章感觉器官

1、眼

(1)眼

掌握眼球壁分部及结构,眼球内容物组成;房水产生及循环途径。

(2)副眼器

①了解泪器、眼球外肌、眼的静脉;②熟悉眼的动脉供应。上、下眼睑的结构。

2、耳

掌握前庭蜗器的组成。

(1)外耳

①了解耳廓、外耳道;②熟悉鼓膜的位臵、结构、形态。

(2)中耳

①了解鼓室外的结构、听小骨的名称;②熟悉咽鼓管的开口。

(3)内耳

熟悉蜗管的结构及螺旋器的位臵。内耳骨、膜迷路的组成及位臵。

第七章内分泌系统

1、了解内分泌腺的结构特点。

2、熟悉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岛的位臵、结构与功能。

四.考试方式及时间

考试方式:闭卷考试时间:120分钟

五.考试题型结构

1.各种题型所占比例

名词解释10%;填空10%;单项选择题10%;多项选择题20%;判断题10%;简答题25%;论述题15%。

2.试题难易程度:基础部分占60%,涵盖整个教材内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综合部分占40%,重点在有关运动系统及对运动系统影响密切的相关系统,主要考查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难易程度适当。

六.课程综合评定办法

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10%;半期考试成绩占20%。

七.考试教材胡声宇等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6月第2版

《运动生理学》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运动生理学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程代码:10040201202

学分:4学分

总学时:72学时

适用专业:体育教育

先修课程:运动解剖学

一、考试对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

二、考试性质、目的

通过考试了解学生对运动生理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情况。运动生理学是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主要课程,对学好运动生物化学、田径、体操、球类等运动项目至关重要。三、考试内容及要求

绪论

1、知识范围

(1)了解人体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内容;(2)熟悉生理学的研究方法;(3)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及负反馈、正反馈的概念。

2、考试要求

(1)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细胞、分子水平;器官系统水平;整体水平;(2)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急性实验法:在体实验法和离体实验法;慢性实验法;(3)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细胞、组织、器官的自身调节;(4)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原理。负反馈、正反馈的概念。

第一章肌肉的兴奋与收缩

1、知识范围

(1)了解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2)熟悉兴奋性的概念;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原理;肌细胞收缩的原理。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3)掌握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原理、肌肉收缩的形式。

2、考试要求

(1)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兴奋性的概念,刺激引起反应的形式,兴奋和抑制的概念;可兴奋细胞。

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静息电位产生的原理;动作电位产生的原理和特点;膜通透性改变的实质和离子通道的特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原理。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阈值和阈电位、局部反应和总和;细胞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

(2)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第二章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

1、知识范围

(1)了解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区分、分布特点;形态、代谢和生理特征。

(2)掌握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2、考试要求

(1)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区分;不同骨骼肌纤维分布特点;不同骨骼肌纤维形态、代谢和生理特

征;(2)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

第三章呼吸

1、知识范围

(1)了解肺的非呼吸功能;(2)熟悉肺的容积和肺容量的概念;(3)掌握肺通气、呼吸气体的交换及呼吸运动的调节。

2、考试要求

(1)肺通气。呼吸道的主要功能,呼吸道口径的调节。呼吸膜,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肺通气动力。呼吸运动,肺内压,胸膜腔内压。肺通气阻力:弹性阻力和顺应性,非弹性阻力。呼吸功。肺容量。

(2)呼吸气体的交换。气体交换的原理。气体交换的过程:肺泡气体交换,组织气体交换。影响肺泡气体交换的因素:呼吸膜,通气/血流比值。

(3)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呼吸气体的运输形式。O2的运输:Hb与O2的可逆性结合,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CO2的运输:碳酸氢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的运输。CO2解离曲线。

(4)呼吸运动的调节。呼吸中枢。肺牵张反射。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化学感受器: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CO2、[H+]、低O2对呼吸的调节。Pco2、H+和Po2在调节呼吸中的相互作用。

第四章血液

1、知识范围

(1)了解血浆酸碱度;各种血细胞的生成、破坏;抗凝与纤溶;Rh血型

系统;血细胞比容、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脆性、血沉和交叉配血试验等方法;(2)熟悉血液的组成;各种血细胞的生理特性;ABO血型特性;(3)掌握内环境及内环境稳态概念;血浆渗透压;各类血细胞的正常值及生理功能;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和原理。

2、考试要求

(1)血液与内环境。体液。内环境及其稳态。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血浆蛋白质的生理功能。血液的理化特性:比重;粘滞性;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血浆酸碱度。

(2)血细胞。红细胞的形态与数量。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可塑变形性;渗透脆性;悬浮稳定性。血沉。红细胞的生理功能。骨髓的造血过程。红细胞生成必需的物质。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红细胞的破坏。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计数。白细胞的功能与生成调节。白细胞的寿命。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血小板的生理特性。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3)血液凝固。凝血因子。血液凝固的过程和原理: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抗凝血物质。纤溶的基本过程。纤溶系统。

(4)血量和血型。正常血量及其相对稳定的维持。ABO血型系统。ABO血型与输血的关系。Rh血型系统。白细胞和血小板血型。

第五章血液循环

1、知识范围

(1)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静脉血压与静脉回流;肺、脑循环的特

点;心音的组成及意义;心电图各波的意义;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心肌生理特性及其影响因素;(2)熟悉组织液生成与回流及其影响因素;冠脉循环的特点;(3)掌握心脏的泵血功能;动脉血压的形成原理及影响因素;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微循环的调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2、考试要求

(1)心脏泵血功能-射血与充盈。心动周期和心率。心脏泵血-射血与充盈过程。心室收缩与射血过程;心室舒张与充盈过程。心动周期中房内压的变化。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心脏的输出量:每搏输出量与射血分数;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心脏作功。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每搏输出量,心率。心

力储备。

(2)血管生理。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弹性贮器血管-大动脉;分配血管-动脉;阻力血管-小动脉和微动脉;交换血管-真毛细血管;容量血管-静脉。血管系统中的血流动力学:血流量、血流阻力、血压。动脉血压与动脉脉搏。动脉血压的形成、正常值及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动脉脉搏的波形及成因。静脉血压和静脉回流,中心静脉压,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微循环:微循环的组成及血流通路,微循环的调节。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及其影响因素。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3)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交感缩血管神经,舒血管神经。心血管中枢。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其他心血管反射。体液调节。全身性体液调节: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血管升压素;心房钠尿肽;局部性体液调节因素。心血管的自身调节。

第六章运动中的氧供与氧耗

1、知识范围

(1)了解乳酸阈与通气阈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2)熟悉最大吸氧量的影响因素

(3)掌握需氧量、吸氧量与氧亏的概念。

2考试要求

(1)需氧量、吸氧量与氧亏的概念;(2)最大吸氧量的影响因素。

第七章物质代谢

1、知识范围

(1)了解口腔和大肠内的消化过程。了解肾脏在排泄及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意义;排尿活动;(2)熟悉食物在消化道中进行消化和吸收的基本过程。熟悉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基本原理和过程;(3)掌握食物在胃内和小肠内的消化过程及其调节。掌握尿生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及其调节。

2、考试要求

(1)消化道的基本功能和特性。消化方式。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一般特性,电生理特性。胃肠道的神经支配。胃肠激素。

(2)口腔内消化。唾液分泌。咀嚼和吞咽。食管胃括约肌。

(3)胃内消化。胃液分泌。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胃液分泌的调节:基础分泌,消化期胃液分泌,引起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胃液分泌的抑制。胃运动:胃运动形式及调节,胃排空及其控制。呕吐。

(4)小肠内消化。胰液分泌。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胰液分泌的调节。胆汁的分泌和排出。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小肠液的分泌。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小肠液分泌的调节。小肠运动的形式及其调节。

(5)大肠内消化。大肠液分泌及肠内细菌的作用。大肠运动和排便反射。

(6)吸收。吸收的部位和机制。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水、无机盐、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的吸收。

(7)肌肉运动对消化与吸收机能的影响。

(8)排泄的概念。尿量。肾脏功能概述。

(9)肾小球的滤过功能。滤过作用。滤过率和滤过分数。滤过膜及其通透性。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10)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肾小管重吸收的特点和方式。几种重要物质的重吸收(Na+、Cl-、HCO3-、K+、水、葡萄糖)。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因素:小管液中的溶质浓度。肾小球滤过率(球管平衡)。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功能。

(11)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功能。H+的分泌和H+-Na+交换。NH3的分泌和铵盐生成。K+的分泌和K+-Na+交换。其他物质的排泄。

(12)运动对肾泌尿功能的影响。

第八章能量代谢

1、知识范围

(1)了解人体内能量的来源与去路;(2)熟悉人体能量代谢的测定;基础代谢率;(3)掌握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

2、考试要求

(1)人体内能量的来源与去路;(2)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率;(3)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

第九章感觉与运动

1、知识范围

(1)了解前庭的器官功能;2)熟悉视觉功能的检测;(3)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原理。

2、考试要求

(1)视觉。眼的折光系统及成象原理。眼的视近调节。眼的屈光不正。瞳孔对光反射。视网膜的感光细胞及其功能。视网膜的光化学反应。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

(2)听觉。外耳的功能。中耳的功能。声音传入内耳的途径。前庭器官的功能。

第十章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1、知识范围

(1)了解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2)熟悉神经元间信息传递的形式;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抑制;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和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感觉投射系统;(3)掌握神经纤维兴奋传导功能的特征;突触传递的过程和原理;肌牵张反射及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植物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

2、考试要求

(1)神经系统功能概述;(2)神经纤维的功能和活动特征。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神经纤维的分类;(3)神经元间信息的传递:突触的结构。突触的分类。突触传递的过程和原理:兴奋性突触的传递。抑制性突触的传递。缝隙连接。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神经递质的概念。外周神经递质的种类及其分布。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肽类。中枢神经递质。递质的生物合成、贮存、释放和失活。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特点。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特征;(4)神经中枢活动的基本规律。反射活动。反射中枢概念。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神经中枢内兴奋传递的特征。中枢抑制的形式和机制。神经中枢内兴奋和抑制过程的相互作用;(5)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感觉投射系统: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非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大脑皮层躯体感觉代表区。内脏感觉代表区。视、听、嗅、味代表区。两侧大脑皮层相关功能联系;(6)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脊髓运动神经元和运动单位。肌牵张反射的类型、感受装臵(肌梭)和反射途径。γ环路对牵张反射的调节。腱器官的功能。屈反射和交叉伸肌反射。脊休克。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和抑制区。去大脑僵直。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大脑皮质的主要运动区。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的功能。

第十一章运动技能的学习

知识范围

(1)了解动作技能学习的神经基础;(2)熟悉运动技能形成的条件反射学说和控制论学说;(3)掌握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考试要求

(1)突触可塑性与学习记忆;(2)运动技能形成的条件反射学说和控制论学说。条件反射的形成;条件反射的抑制;(3)运动技能形成的四个过程;影响技能形成的因素。

第十二章肌肉活动的激素调节

1、知识范围

(1)了解激素的一般生理作用;激素作用的机制;(2)熟悉各种激素分泌的调节;(3)掌握各种激素的生理作用。

2、考试要求

(1)激素的功能特点及其作用机制。激素的生理作用和特征。激素的作用机制:含氮激素和类固醇激素作用机制;(2)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神经内分泌的概念。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神经垂体分泌的激素、作用及调节:血管升压素;催产素。下丘脑-腺垂体系统。下丘脑调节性多肽;(3)腺垂体。腺垂体分泌的激素及其生理作用与调节;(4)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贮存、释放和代谢。甲状腺作用。甲状腺功能的调节;(5)甲状旁腺激素作用。甲状旁腺激素的作用,甲状旁腺激素分泌的调节。降钙素的生理作用。降钙素分泌的调节;(6)胰岛。胰岛素的作用。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及调节;(7)肾上腺。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肾上腺髓质激素的作用和调节;(8)性腺。睾丸的内分泌功能:睾酮的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卵巢的内分泌功能:卵巢激素的作用及调节:雌激素;孕激素。卵巢内分泌与月经周期。胎盘的内分泌功能。

第十三章运动过程中人体功能变化的规律

1、知识范围

(1)了解运动性疲劳的机制;(2)熟悉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3)掌握人体参加体育运动过程的五个阶段。

2、考试要求

(1)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的生理变化及其产生机制;生理作用和影响因素;(2)进入工作状态的生理机制和影响因素;“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概念及其生理机制;稳定状态的概念;(3)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和机制;(4)恢复过程的概念和一般规律;机体能源储备的恢复;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

第十四章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分析

1、知识范围

(1)了解各种身体素质的生理基础;(2)熟悉发展各种身体素质的训练方法;(3)掌握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身体素质的基本概念;

2、考试要求

(1)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身体素质的基本概念;(2)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身体素质的生理基础;(3)发展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身体素质的训练原则、方法。

第十五章体育教学与课余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分析

1、知识范围

了解体育教学与训练的基本原则、运动负荷阈、运动效果的评定。

2、考试要求

考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