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议论文阅读训练

2017议论文阅读训练

2017议论文阅读训练
2017议论文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3题。(6分)

心有所信,才能行远

向贤彪

①“80年前的红军长征,在时间上虽然离我们那么远,但在空间上却与我们那么近,以至能时时呼吸到英雄的气息,感受到历史跳动的脉搏,甚至在我们的血液中,也融进了红色的基因。”

②一位当代军人对红军长征的感悟,引人深思。的确,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大多数都没有亲历过80年前的那场远征,但她却如生命的脐带,将人们紧紧连接在一起。当我们乐享生活时,常会想起是先辈的鲜血才换来了今日的幸福;遇到困难时,常会用“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来激励斗志。有人说,“在动荡不安的当今世界,唯有历史能使我们面对生活而不感到胆战心惊”。走好每一个人的长征路,更需要从红军长征中不断汲取精神动力。

③这种精神动力,源自“跟党走”的坚定信仰。有人曾问邓小平:“长征那么艰难凶险,你是怎样走过来的?”他坚定地说:“跟着走!”在长征最艰难之时,许多人不知道部队明天要开拔到哪里、最终将落脚何处,但红军将士最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跟党走,跟着理想信仰走,就是向着光明的前途走。这种忠诚信仰的力量,何尝不是发自内心的看齐追随。“心有所信,才能行远”。今天,时代变了、观念变了,但对党忠诚的信仰不能变。惟其如此,才能心有定力、行有动力,在新长征路上续写荣光。

④这种精神动力,体现于“坐第一船”的勇气担当。大渡河边,萧华问红一营官兵:“谁愿意坐第一船去?”话音刚落,全营官兵争先恐后,共产党员更是冲锋在前,从而夺取了强渡大渡河的胜利。对红军而言,无所畏惧、冲锋在前是克敌制胜的法宝,牺牲自我、顾全大局是共产党员的本分。凭着敢于“坐第一船”的精神,红军逐渐威名远扬、无敌于天下。今天,精准扶贫脱贫“攻城拔寨”,全面深化改革“爬坡过坎”,更需“坐第一船”的勇毅。像红军那样不畏强敌、不惧艰险,勇挑重担、勇于牺牲,改革之船方能渡过激流险滩,抵达胜利的彼岸。

⑤这种精神动力,离不开“战苦军犹乐”的战斗豪情。长征艰苦卓绝,但大家一直保持着高昂的士气,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行军途中,在背包上贴着字条学文化;半路休息,打起竹板唱山歌鼓舞士气;露宿营地,贴告示、刷标语宣传革命……红军“记忆着过去的黑暗,但更面朝着太阳”,一次次在绝境中杀出希望之路、胜利之路。尽管早已告别了长征那般的艰苦条件、恶劣环境,但在新的长征中,各种挑战与考验仍然不容低估。方此之时,我们尤需保有坚定信心和豪迈气概,不断成就“全新的自我”。

⑥作为“一次无与伦比的远征”,长征所铸就的精神滋养了一个伟大的党、一支伟大的军队,成就了一段人间传奇。赓续传扬好长征精神,让其化作永不褪色的记忆、永不变异的基因,我们必能在新长征路上激荡起磅礴的力量。

(《人民日报》2016年10月19日 04 版)1.文中作者主要阐明的观点是什么?(2分)

2.文章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3.分析第⑥段在文中的作用。(2分)

1.(2分)心有所信,才能行远(走好每一个人的长征路,更需要从红军长征中不断汲取精

神动力)

2.(2分)举例论证。列举“强渡大渡河”的事例证明了长征精神中“坐第一船”的勇气担当这种精神动力的重要,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解析】第④段的论点是“这种精神动力,体现于“坐第一船”的勇气担当”,后面通过红军在长征中“强渡大渡河”的

无所畏惧、冲锋在前的事例来证明这个分论点,由此可知是“举例论证方法”,进一步证明了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动力的重要。

3.(2分)对文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了论点,长征所铸就的精神对我们党和民族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发出号召,提出希望:赓续传扬好长征精神,让其化作永不褪色的记忆、永不变异的基因,我们必能在新长征路上激荡起磅礴的力量。

【解析】题干要求回答第⑥段在文中的作用。文章的结尾段一般是结论,或是得出结论,或是进一步强调论点,有时也用来提出希望,或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本文中结尾段进一步总结全文,强调了论点,并提出希望。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3题。(6分)

安禅不必须山水

鲁先圣

①中年以后,尘世间的是非曲直,基本就想明白了。尤其对自己,我努力到达自己心灵的最深处,看清自己,哪些是属于自己的,哪些根本就不是自己的。对于属于我的,我努力握在手掌;对于不属于自己的,我不作非分之想。这让我活的轻松愉快,也感到自己的人生明智而智慧。

②真正的贤者,专心于心灵的宁静,在远离尘世的地方徘徊,在幽静的林中漫步,在苍然的树下暝想,如莲叶上的露珠,享受着来自内心的喜悦。

③人生中真正的要务就是生活本身,很多人的悲哀是,每天在生活中却向身外找生活,把希望寄托在外物上,而对自己内心的世界熟视无睹。其实,真正的生活,就是你当下的生活本身,人生的目的和意义,都隐藏在当下的生活中。如得心中无事,佛祖犹是冤家。

④柏拉图曾经训斥一个玩牌的孩子,而那个孩子却说:“你为这点小事就责备我。”柏拉图则反驳说:“习惯可不是小事”。生活正是如此,两千五百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家早就发现了人性的真谛:无数的人,甚至一些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的人,正是从开始并不起眼的一些小事倒掉的。而中国古代的谚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也说的是这个命题。

⑤安禅不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不论处于什么境遇,不生悲喜忧乐,随缘任运,便没有什么能伤害自己,便无处不是逍遥自在。

⑥古人造了“度日如年”这个词,意在形容深陷泥泞中的人悲苦的生活境遇。还造了“消磨光阴”这个词,意在形容胸无大志、无所事事的人。

⑦其实,无论处于哪一种境遇,都可以有另外的视觉看人生。顺境,是上苍的恩赐;逆境,是人生的历练。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用“欣赏时光”,可以用“领略岁月之美”的心态,看世界,看他人,看自己。有了这样的心态,我们的世界哪里还有枯燥与乏味呢?

⑧柏拉图提醒老年人,要常常去观看青年人的舞蹈和游戏,以便再次享受到肢体已经久违的灵活和健美。

⑨我从来没有这样的恐慌,我每天都兴致昂扬地徜徉在对逝去的青春的回味中。岁月可以把我带到中年、老年,但是,那逝去的美好花季,依然镌刻在我的生命里,使我的生命总是充满着灿烂年华的勃勃生机和欢声笑语。

⑩我常常要求自己,只要认为有未来的事情,就大胆去做,遇山开路,遇河搭桥,永不退缩。在做的过程中,出现过失甚至重大的失误,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重要的是跌倒了迅速爬起来,继续昂首前行。我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里,我也知道自己的毛病,但是,我更

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这就已经足够。很多人总是刻意回避遮掩自己毛病,那是因为他依然是毛病的奴隶。

11有人悄悄地告诉苏格拉底说,一个人正在演讲中诋毁他,说他是一个小人。苏格拉底○

微笑着说,他诋毁的肯定不是我,因为他说的那些丑陋的品质我身上都没有。

12这个对话太精彩了,我一直作为自己判断的一个尺度。很多时候,我听到有人非议我○

的一些行为或言论,我首先检查自己是否有或者没有人家非议的内容,有就改正,没有就一笑置之。

13同样,当我听到一些过高的赞美,我也清醒地自问,我真的可以拥有那些声誉了吗?

因为,只有缺乏自知之明的人,才会被虚假的赞美而陶醉。

14我们每个人都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富有,只是我们往往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寄希望○

于他人。当我们真的完全没有得到他人的帮助,只有依靠自己独自担当的时候,才会发现,自己的身上竟然隐藏着这样巨大的力量与智慧。

15世无全才,每个人必有某种闪光的才华,当你对某一种事物兴趣盎然,你一定不要漫○

不经心地轻易放过,你要明察秋毫绝不迟疑地发掘抓住它,因为,或许那正是上苍独赐给你的才华。

(节选自《思维与智慧》2016.3)1.联系全文内容,试想文题中的“禅”具体指什么?(2分)

2.如果说“安禅不必须山水”,那么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别的方法吗?试加以归纳概括。(2分)

3.文章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说出一种即可。(2分)

1.(2分)拥有自我,注重内心世界,活出有意义的生活,“感到自己的人生明智,享受来自内心的喜悦”。

【解析】本文开头①~⑤即提出中心论点,即照应了文题,而这几段实际也可说是作者在探讨什么是“禅”,第②段中说“享受着来自内心的喜悦。”;第③中由“人生中真正的要务就是生活本身,很多人的悲哀是,每天在生活中却向身外找生活,把希望寄托在外物上,而对自己内心的世界熟视无睹。”可知是要拥有自我,注重内心世界,活出有意义的生活。根据以上总结即可。

2.(2分)①要有良好的心态。②要能认识自我。③善于发现自我并努力去做。

【解析】通读全文可知,第⑦段所说“可以用‘欣赏时光’,可以用‘领略岁月之美’的心

12段“检查自己是否有或者没有态,看世界,看他人,看自己。”可知要有良好的心态;第○

13段“我也清人家非议的内容,有就改正,没有就一笑置之。”说明要能正确认识自我,第○

15段“只有依靠自醒地自问,我真的可以拥有那些声誉了吗?”即要有清醒意识;最后第○14○

己独自担当的时候,才会发现,自己的身上竟然隐藏着这样巨大的力量与智慧。”“你要明察秋毫绝不迟疑地发掘抓住它”可见发现自我的重要性并为之努力实施。根据文章答出几点即可。

3.(2分)示例一:举例论证。举柏拉图训斥小孩的故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不可忽视生活中的细节小事,才会使人生有目的和意义,这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示例二:道理论证。引用古希腊哲学家的话和中国谚语,有力论证了细节决定成败这一生活真谛。

【解析】题干中要求的是“第④段”就明确了答题范围,通读第④段可知,第④段讲述了一个柏拉图训斥小孩的故事,可知运用了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不可忽视生活中的细节小事,才会使人生有目的和意义,这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援引了古希腊哲学家的句子及中国的谚语,可知运用了道理论证,有力论证了细节决定成败这一生活真谛。最后根据题干“说出一种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3题。(6分)

逆境是一条河

游宇明

①或许是因为这个民族遭受过大难而又重新崛起了吧,国人对逆境情有独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等格言无时不在教育我们:逆境对于人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②逆境可不可以造就人?回答当然是肯定的。2016年逝世的陈忠实先生是中国顶尖级的作家之一,其代表作《白鹿原》几乎无人不晓。然而,他最初的写作道路并不平坦。1959年,陈忠实在西安十八中读初三,在一次自拟题目的作文课上,他写了两首很不错的小诗,年轻的车老师却误以为他是抄袭的,没给他评分,还在文后用红笔批了一句话:“以后要自己独立写作。”陈忠实前去质问老师凭什么说他是抄袭,老师说他不可能写出这样的诗。陈忠实火了,当着车老师的面一把从作业本上撕下那两首诗,又撕下老师的评语。最初的气愤过后,陈忠实反思了自己:也许老师并无恶意,不过是觉得这两首诗的水平超出了普通初中生能达到的程度,关键是要继续证明自己。后来,他又写出了小说《桃园风波》,取材于他们村里果园入社的一些事。这次,车老师给他打了5+,只是讲评时只字未提。是火焰一定会闪亮,一个雪天,车老师搂着他去语文教研室,告诉他学校要推荐他的作文《堤》去参加市里的中学生作文比赛,车老师修改了他的错别字,还将作文抄写寄给了《延河》杂志。陈忠实的努力终于得到了老师的认可。

③然而,逆境可以造就人,并不等于遭受过逆境的人都会抵达人生的梦想。我有个熟人,在大学时成绩平平,分配到一所中学任教后,目空一切,愤世嫉俗,跟领导、同事关系闹得很僵。他走过西北、闯过广东,在哪个单位都呆不长,现在50多岁了,还是一事无成,连老婆都跟他离了婚。

④仔细想来,逆境对人的意义其实是被误解了的。一些人那么看重逆境,无非是觉得逆境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使我们的内心变得强大,在下次经受更大的挫折时不会倒下。其实,如果仅仅止于耐受力,逆境的价值很有限。我的熟人,在逆境中有耐受力的,但逆境似乎没有让他们拥有才华的“锋利”宝剑。

⑤人永远是一种追求快乐、幸福的动物,没有一个人不向往人生的顺境。逆境真正可贵的地方在于:遇到它,你只要不屈服,而是千方百计突.围.,寻找向往的生命状态,你的品德就会得到砥砺,你的才华就会被一次次激发,你的眼界就会变得远大,久而久之,你就会具备强大的与生活博弈的能力,从根本上避免类似的人生波折。

(选自《杂文选刊》2016年第9期)

1.通读全文,谈谈对第⑥段画线句“逆境是一条河,渡过去的那些人才是英雄”的理解。(2分)、

2.解释“突围”一词在文中的含义。(2分)

遇到它,你只要不屈服,而是千方百计突围

..,寻找向往的生命状态,你的品德就会得到砥砺……

3.第③段列举熟人一事无成的例子,有什么作用?(2分)

1.(2分)示例:逆境磨炼人的意志,逆境也可以造就人,但并不等于遭受过逆境的人都会抵达人生的梦想。只有那些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奋斗过来的,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

【解析】第⑥段画线句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要理解最后一句话,就必须把握好文中内容。文章②③段从正反两方面观点进行论证,得出“逆境可以造就人,并不等于遭受过逆境的人都会抵达人生的梦想”的论点。④⑤段中指出如何正确看待逆境作用,逆境能磨炼你的意志,你只要不屈服,而是千方百计突围,寻找向往的生命状态,你的才华就会被一次次激发,你的眼界就会变得远大,据此分析这句话即可。

2.(2分)“突围”是指不要被逆境、困境所局限、所困扰,极力摆脱逆境的束缚,突破人生困局和心理桎梏以达到新的境界。

【解析】“突围”本意是突破包围的意思,在文中的第○5段找到该词所处的位置,要弄清突破的是逆境中所遇到的困难、要有一种不屈服,不言败的精神,砥砺自己的品德,向自己的梦想进发,然后组织出答案。

3.(2分)运用举例论证,用身边的事例详实有力地论证了逆境可以造就人但并不等于遭受过逆境的人都会抵达人生的梦想,与国人对“逆境可以造就人”的观念形成鲜明地对比,突出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评分标准:论证手法及作用各1分,共2分。

【解析】第③段首先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举了一个身边熟人的例子,此人一生坎坷,长期处在逆境之中,但最终一事无成。论证了遭受过逆境的人不一定会抵达人生的梦想的论点;同时与第②段所举例子形成鲜明对比,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逆境可以造就人但并不等于遭受过逆境的人都会抵达人生的梦想的论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3题。(6分)

读书养颜

鲁先圣

①“艺多不养身”,是说要专心学精一门看家本领,在某一个领域达到较高的水准,才会触类旁通,才会对事物有真知灼见,取得成就。很多人读书很多,也博学多知,但是却没

有独到的创造,原因就在于所学不精,所知不深。这种人常常炫耀自己的博学,但是实际上百无一用。

②曾国藩官做得很大,但是他最看重的不是官位,而是学问。有一年,他听说一个侄子纪瑞在全县科举考试中夺得第一名,特别写信祝贺:“我并不希望我家世代富贵,但是希望代代出秀才。所谓秀才,就是读书的种子、世家的招牌、礼仪的旗帜。”

③曾国藩还就读书说过一句话:“书味深者,面自粹润。”意思是说,读书体味很深的人,面容自然纯粹、温润。一个深入读书的人,必定心智高度集中,将人间的一切杂事、琐事、烦心事,渐渐抛到身外,久而久之,在心中渐渐养成一股充实、丰沛的浩然之气。读书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书可以医愚,可以益智,可以养生。看一个人,无须看他做什么,只要看他读什么书就可以了。

④古代那些精通相术的人,甚至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骨相。自卑的人,因为读书而自信;浮躁的人,因为读书而宁静;轻浮的人,因读书而深沉;愚鲁的人,因读书而明达。其实,不论你身处哪里,只要你拿起一本书进行阅读,就走在了心灵修行的路上,何止是曾国藩的面容温润,而是具有了超凡脱俗的仙风道骨。

⑤读书让人渐渐摆脱了“可憎的面目”,具有了一种冲淡的气质。冲淡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也是人生的情趣;冲和、淡泊,就是冲淡。冲淡和纤秾不同。纤秾是浓彩,冲淡是淡墨。冲淡并非淡而无味,而是冲而不薄,淡而有味。让自己活得冲淡一些,并不太难,但是,如果没有过人的智慧与洞察力,人却不可能达观。达观是另一种人生境界。

⑥一个冲淡的人,自然拥有了一种气量,这是一个人接受、容忍他人批评的勇气与胸襟。清代学者钱大昕说:“谤之无实者,付之勿辩可矣;谤之有因者,非自修弗能止。”他的意思是,别人诋毁批评你,无中生有,你不需辩解;如果诋毁批评得对,你只有自修改正才能不让别人再批评。说的太好了,这就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气量。只有具备了这种建立在自信基础之上的气量,不断检点自己,才会周身散发出人格的光芒与魅力。

⑦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谁敢拍着胸脯对苍天说,自己一辈子没有做过亏心事?没有,只要是人,就有七情六欲,就有性格的局限和人性的弱点。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要大家每天反省自己。《尚书》说“改过不吝”,也是告诫人们,要努力改正自己的错误。圣贤与普通人的区别也正在这里。大家都会犯错,有人过而能改,不断批判否定自己,使自己的品格不断完美。而有人却文过饰非,遮遮掩掩,将错就错。

⑧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必须有一种精神,这是一个人独立于世间的根基,有所作为的前提。因为,只有具有一种精神,才可能具有自己的观点立场,生命才会具有卓然的风骨和境界,人生才会产生超凡脱俗的大气象。

(2016《做人与处世》)1.曾国藩倡导怎样读书?第③段引用曾国藩的语言有什么作用?(2分)

2.文章最后一段“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必须有一种精神”的“这种精神”在文中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请概括。(2分)

3.文章以“读书养颜”为标题,请结合文章内容阐述其具体内涵。(2分)

1.(2分)(1)曾国藩倡导深入读书。(2)曾国藩的“书味深者,面自粹润”前句照应了第①段的“所学不精,所知不深”,后句照应了文章标题“读书养颜”,同时这句话引出下文对于读书的重要意义的论述。

【解析】通读全文,关于曾国藩的相关段落是第②③两段,从“书味深者”一句可以看出他倡导深入读书。这与第①段的“所知不深”相互照应,“面自粹润”,论述的是读书体味很深的人,面容自然纯粹、温润,指出了读书的重要意义,照应文章标题,同时引出下文的论述。

2.(2分)接受、容忍他人批评的勇气与胸襟;批判否定自己,使自己品格不断完美的气量。【解析】通读全文,文章第①~⑤段主要论述了与读书相关的内容,第⑥~⑧段主要从个人角度出发论述一个人应具备的精神。根据题干中的“文章最后一段”可知答题范围在第⑥⑦两段。根据第⑥段的“一个冲淡的人,自然拥有了一种气量,这是一个人接受、容忍他人批评的勇气与胸襟”,第⑦段的“大家都会犯错,有人过而能改,不断批判否定自己,使自己的品格不断完美”概括即可。

3.(2分)(1)读书使人面容自然纯粹、温润,在心中养成一股充实、丰沛的浩然之气;(2)读书可以使人修心养性,超凡脱俗;(3)读书使人达到达观的人生境界,拥有自信的气量。

【解析】通读全文,根据文章第③段的“读书体味很深的人,面容自然纯粹、温润”“一个深入读书的人……在心中渐渐养成一股充实、丰沛的浩然之气”,第④段的“……走在了心灵修行的路上,何止是曾国藩的面容温润,而是具有了超凡脱俗的仙风道骨”,第⑤段的“达观是另一种人生境界”,第⑥段的“这就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气量”概括即可。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3题。(6分)

“小”里面有大境界

刘波

①中国字“大”与“小”,好写,易记。但中国人对“大”与“小”的心结,百转千回,纠缠不清。

②造字者给了“大”和“小”不同的身材相貌,赋予了它们迥异的禀性和气质。“大”一出场,便空中一“横”,着实霸道,一撇一捺也颇有气势。“小”却谦逊得多,一“竖”露出十足的顺从,两个点儿,也都是大头朝下,不望高远。

③说来,国人是“好大恶小”的。封建社会,走仕途、吃俸禄的各级官员被称为“大人”,田野劳作、忙碌营生的百姓被叫作“小民”,一大一小,强弱分明、高低立现。那时的“大”与“小”,代表不同阶层地位。“学而优则仕”,也就成了“学而优则贵”“学而优则大”,舍小逐大,人同此心。时至今日,国民求“大”的心结依存,做人要当“大人物”、办事要有“大手笔”、为文要著“大文章”、行武要当“大英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好像唯有这样,方显大丈夫之万丈豪情、志在鸿鹄。

④这种“大”,也与传统和文化有关。一般来说,大,象征着广袤与辽阔,象征着壮丽与强盛。一个人力大,便平添几分勇气,不受欺侮。与“大”相关的词,多含褒奖和喜庆,如大公无私、大义凛然、大功告成、大快人心等等,不胜枚举。谁能做到处事大度、举止大方、心怀大量、为人大气,便受人爱戴。个体奋斗追求大成绩、家庭生活讲究大团圆、社会经济寻求大发展、国家民族实现大一统,这些目标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由此可见,“大”的确包含着众多积极向上的因素和值得追求的价值。

⑤相反,“小”就不那么受待见了。诸如小肚鸡肠、小人得志、小题大做这般,不会为人称道。当然,在与“大”的对峙中,“小”也不总是一败涂地。小巧玲珑好于大腹便便、短小精悍强过五大三粗、小心谨慎优于粗心大意。一个产品,小而精胜过大而糙;一个企业,

小而强胜过大而弱。在这里,“小”体现出来的是精密细致、严谨周到,少了空而虚的东西。

⑥“大”与“小”的话题,环顾四周,俯拾皆是,它们与历史相伴,与现实相伴,与生活相伴,与你我相伴。你有你的“首富梦”,我有我的“小确幸”,人生理想,没有贵贱,但都要通过一步一脚印、一天一积累地实现。不少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人生目标定得很大,却缺少脚踏实地的作风,只想干大事,不愿做小事。其实,“小”是“大”的基础,能决定“大”的程度。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无论是企业还是产品,从小处入手,把细小做精,不愁干不成大事业。忽视这些,再大再美好的目标,也难实现。而目标虽小不受瞩目,但无数“小目标”的达成,就能走向大目标。

⑦君不见,“小”的两个点儿不正像一对翅膀?你若奋力一跃,亦能振翅高飞。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10月20日)1.本文第⑦段有什么作用?(2分)

2.第③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封建社会,走仕途、吃俸禄的各级官员被称为“大人”,田野劳作、忙碌营生的百姓被叫作“小民”,一大一小,强弱分明、高低立现。那时的“大”与“小”,代表不同阶层地位。

3.请为文章的第⑥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2分)

1.(2分)总结全文,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从“小”的外形特征指出“小”在生活中也具有“大”所不能比拟的美,强化了文章中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段落的分析能力。回答此类问题应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去分析,结构上在总结全文的同时写到了“小”的外形“‘小’的两个点儿不正像一对翅膀”与第②段“小”的身材相貌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内容上写了“小”外形上的美,从而强化了文章中心论点。

2.(2分)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封建社会中官员被称为“大人”,而百姓被称为“小民”的事例,具体论证了国人的“好大恶小”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画线句列举了封建社会中人们对“大”和“小”的态度,由此可以看出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更加有力的论证了“国人是“好大恶小”的”的这观点。

3.(2分)示例:古希腊德摩斯梯尼德摩斯梯尼天生口吃,嗓音微弱,为了成为卓越的政治演说家,他做了超过常人几倍的努力,进行了异常刻苦的学习和训练。他把小石子含在嘴里朗读,迎着大风和波涛讲话等等,无论春夏秋冬,坚持五十年如一日,最终成为雅典最具雄辩的演说家。

【解析】文章第⑥段主要从历史、现实和生活的角度,指出“小”是“大”的基础,无论做什么事情,只有从小处着手,达成一个个的“小目标”,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由此可以找寻历史或生活中不论做什么事坚持不懈,达成一个个“小目标”最终实现“大目标”的事例即可。

六、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题。(9分)

先苦后甜

①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②“人生是苦的。”释迦牟尼说。

③在某宿舍楼卫生间昏黄的灯光下,一个年轻人在水龙头下的洗手盆上垫了一块木板,双腿斜蹬着地面,用左臂支撑着前倾的身子,上身趴在木板上,忘我地写着东西,以致有人上厕所从身边经过他都浑然不觉。有段时间,每晚熄灯铃响过以后,他都会准时出现在那里。这一幕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解放军艺术学院。这个年轻人就是莫言。而他31年前在卫生间写下的,就是他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

④【A】从维熙说:“莫言是个一贯没有文场中娇气,肯于在集体中吃苦负重的人。早在1987年,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德国的时候,莫言在团队中也拿出他的那份朴实,在往返的机场上扮演搬运工的角色。其实并没有人让他这么干,其闪光点出自他的行为本能,源于他性格里具有的憨厚。”

⑤【B】抗战8年,周有光和张允和搬家36次,可爱的女儿小禾不满6岁,因为生病没有盘尼西林,死在妈妈怀里。这样不堪回首的往事需要多长的时间、多大的心智去慢慢化解?抗战胜利后,周先生供职的新华银行派他去美国、英国开拓业务。周先生眼界开阔了,人也阔了。去英国时,由于晚宴都要穿礼服,张允和单旗袍就带了20件。一时赴觥筹交错的华宴,一时过“凭票供应”的日子;65岁于干校挑担插秧,98岁在北戴河下海游泳……穷过富过,欢喜过悲痛过,春风得意过也坎坷失意过,这就是一个人的一生,一个人的百年史,您以为老寿星是怎样炼成的?

⑥【C】鲁迅说:“我哪里是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了。”哈佛大学有一个著名理论:“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点到10点之间。”每晚抽出两个小时用来储备知识和为未来积累经验,坚持下来你的未来就可能比别人更精彩。正如亨利·福特所言:“如果你想永远做个雇员,那么下班的汽笛吹响时,你就可以暂时忘掉手中的工作;如果你想继续前进,去开创一番事业,那么,汽笛声仅仅是你开始思考的信号。”

⑦【D】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年轻人要有不怕吃苦的心态,才能不断地攀登与超越,让成长路上渐次开出美善的花,并最终领略山高人为峰的壮丽。星云大师说:“不经过风霜苦寒,哪里知道温暖的可贵;不能深切认知人生苦短,哪里懂得精进勤学?”所以,吃苦就如吃补。有了今日的辛苦播种,他日才会有苦尽甘来的甜美果实。

⑧人生是苦的,苦后才更觉甜。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2分)

2.文章第⑦段画线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3.“要想得到别人不能得到的,必须舍弃别人不能舍弃的。”这是从文中抽取的一句话,将其还原,正确的位置应是ABCD哪一处(2分)()

4.请你为文章再补写一个事实论据。(30字以内)(2分)

1.(2分)人生是苦的,苦后才更觉甜。(或:年轻人要有不怕吃苦的心态,才能不断地攀登与超越,让成长路上渐次开出美善的花,并最终领略山高人为峰的壮丽。)

【解析】此题考查议论文的中心论点。议论文的论点必须是一个明确的肯定判断句。大多数文章的中心论点可以直接找到,有的就需要读者去总结。中心论点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的还是文章的题目。本文的题目不是一个判断句,不可以作为论点。仔细阅读文章,文章的结尾就表明了作者的中心观点。

2.(3分)道理论证。(1分)引用星云大师的话加以论证,更有权威性,更具说服力。(2分)

【解析】此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首先要明确论证方法共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这里引用星云大师的话,属于名人名言,是道理论证,引用名人名言,更具权威性,说服更有力。

3.(2分)C【解析】此题考查议论文论证的逻辑性。给出的句子是一个判断句,那么,ABCD 四处哪段论证的是这个分论点呢?仔细阅读,只有第⑥段的三个论据都讲的是“舍弃别人不能舍弃的,才能得到别人不能得到的”。鲁迅舍弃了“别人喝咖啡的时间,哈佛的理论舍弃的是自己的业余时间,亨利·福特讲的还是要舍弃自己的休息时间。所以放在C处。

4.(2分)示例: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受尽屈辱,最终吞并了吴国,一雪前耻。

【解析】所举论据只要可以支撑“先苦后甜”的中心论点,符合字数要求即可。注意所举事例最好是广为人知的,切记不能胡编乱造。

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题。(10分)

扣好人生的每一粒扣子

徐文秀

①有人说,人生好比穿衣服,要想穿戴整齐、美观好看,扣子得扣好。人生总有那么些关键处、转折口、紧要时和危险地,把这些“扣子”扣准、扣紧、扣牢和扣踏实了,才叫扣好了人生的每一粒扣子,才能让人生之路行稳致远。

②扣好人生起步开局的第一粒扣子。“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风华正茂之时,正是人生之路起步的关键处,这个阶段得打好基础。现在还是有那么一些年轻人总感觉茫然困惑,对自己的人生之路“往哪走”“怎么走”心里没谱,更有甚者还贪图享乐、虚掷光阴。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人生是单行道,起步错了难免绕弯路、走远路。上好人生的第一课,确立好人生的起跑线,才能让起跑成为起飞的开始。

③扣好人生失意失落这粒转折的扣子。人的一生,常常会碰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和打击。碰壁了,甚至失败了,怎么办?有人灰心丧气,有人一蹶不振,更有人破罐子破摔。日常生活中,个别所谓“后进生”,其厌学之路越走越远、越陷越深,正是从最初的期望受挫开始,逐步失去志向、失去信仰,最后难以回头的。当一个人碰到困难和过不去的坎时,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在痛苦中,说不定正蕴藏着人生的精彩转型。

④扣好人生得志得意这粒紧要的扣子。人生最容易迷失自我的时候,往往是平步青云的时候。这时候,掌声四起,听到的是赞歌、面对的是恭维,很容易变得飘飘然、昏昏然,甚至自以为是、刚愎自用。成功的人生,其实一直在做两件事,一是在失败中站起来;二是从成功中走出来。扣好得志得意这粒扣子,就是要在成绩面前看到不足,在成功面前看到差距,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警觉和自觉,才不会“平流无石处,闻说有沉沦”。

⑤扣好人生“降落”“着陆”这粒危险的扣子。据说,飞机起飞着陆之时,危险系数最

高。有一种“59岁现象”,说的正是当一个人临近离退休时,容易产生歇一歇甚至最后“捞一把”的心理,没能保持住晚节。李春城说:“按照通常的退休年龄,这将近一生了,居然因自己的错误这样收场,何其悲哀!”这都是活生生的案例和教训。人应当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队、放松不放纵,给自己的人生画一个漂亮的句号,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⑥人生这件“衣服”要扣的扣子很多,但这“四粒扣子”至关重要,它是人生处于关键处、转折口、紧要时和危险地的把握,关系到人生整件衣服是扣歪、扣松,还是扣正、扣紧,务必慎之又慎。

(2016-10-31人民日报,有改动)1.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2分)

2.请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3分)

3.文章第⑤段画线句子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4.文章第③段强调“扣好人生失意失落这粒转折的扣子”,请你举个典型的例子,加以论证。(2分)

1.(2分)人生要像扣好每一粒扣子一样,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善处人生的关键处、转折口、紧要时和危险地。

2.(3分)文章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采用并列式结构,从扣好人生起步开局的扣子、扣好人生失意的扣子、扣好人生得意的扣子、扣好人生着陆的扣子四个方面论证阐述;最后,文章结尾照应开头点题。

【解析】议论文的结构模式包括““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本论诗主体,大致有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等几种结构。解决这道题目,只要认真分析出文章主体部分的内容,提炼出每一个部分的分论点,再分析这几个分论点的关系是并列式的,还是递进式的,还是对照式的。

3.(3分)比喻论证(1分),使得文章的观点更加鲜明,论证过程深入浅出,生动形象(2分)。

【解析】此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第⑤段画线句子将人临近退休比喻成飞机着陆,用的是比喻论证。对于比喻论证的作用,可以从观点的鲜明性、论证过程的通俗易懂性等角度来阐述。

4.(2分)示例: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并没有消沉堕落,而是卧薪尝胆,韬光养晦,施行富国强兵之策,最终成就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大业。

八、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3题。(7分)

王国维的“我不懂”

陈鲁民

①国学大师王国维,学贯中西,满腹经纶,是著名的“清华四大导师”之一,但他却从不以通才、全才自居,更不会不懂装懂。他在课堂上遇到学生提出的生疏问题时,常常会老老实实地承认说:“这个问题我不懂。”他的学生、语言学家王力记得,有时一节课下来,他竟说了好几个“我不懂”。

②他的挚友,被称为“教授中的教授”“中国最后的读书种子”的陈寅恪,也一向实事求是,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就坦承不懂,如:“寅恪于音韵之学,无所通解,故不敢妄说”;或“寅恪于训诂之学,无所通解,不敢妄说”。

③本来,大千世界百行千业,“术业有专攻”,谁都不可能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再伟大的学者、再博学的专家,都有自己的知识盲点,都有不懂的问题,不懂就承认不懂,不是什么丢人的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老夫子不仅这样教诲学生,而且身体力行,他的学生樊迟请教他如何种庄稼,孔子就老老实实地承认:吾不懂,不如老农。又请教他如何种菜,答曰:吾不懂,不如老圃。

④而遗憾的是,如今有些专家、权威却摆出一副无所不知的架势,熟悉与不熟悉的事,无论什么问题都敢发言,数理化天地文,不管什么学问都要置喙,天上的事情知一半,地下的事情全知道,俨然世间“全才”。结果是,由于信口开河,常犯一些常识性错误,由于不懂装懂,每每贻笑大方。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一个人即使是不世出的超天才,穷其毕生精力,能在一个学科的一个分支上有所建树并成为专家已属不易,想行行都懂、事事皆通,无异于天方夜谭、痴人说梦。

⑤一些专家学者之所以会不懂装懂、信口雌黄,大概出于两条原因:一是虚荣心作怪,若被人问倒了,承认自己不懂,那多丢份啊,好赖自己也是个“家”,传出去面子不好看,于是,就装模作样,东拉西扯,胡诌一通,自欺欺人;二是出于利益考量,某些专家对自己不熟悉的行业乱发议论,还因为收了人家的红包,得了人家的好处,只好违心地说好话,充内行,吹吹拍拍,替人站台,为人鼓噪。这也是当今专家权威性直线下降,“专家说”急剧贬值的内在原因。

⑥因而,建议那些到处乱说的专家权威们要学学王国维的“我不懂”精神,谨言慎语,力戒瞎说,多一点实事求是之意,少一点哗众取宠之心,切勿不懂装懂,随便表态,因为你不是全才,只能在熟悉的领域指点江山,到别的行当指手画脚,那就是胡说八道。

(2016年04月08日《江西日报》)1.文中王国维、陈寅恪有哪些共同的特点?(2分)

2.从文中看,有的专家学者会瞎说的原因是什么?(2分)

3.文章第③段运用的是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分)

1.(2分)成就显赫(1分),但面对他人的请教,能够实事求是,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能坦承自己不懂(1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及对论点的概括。找两人的共同点,从①~②段中寻找:王国维,学贯中西,满腹经纶,却说“我不懂”;陈寅恪,也一向实事求是,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就坦承不懂,由此即可概括出答案。

2.(2分)—是虚荣心作怪(1分);二是出于利益的考量(1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信息筛选及概括。依题干意,可从第⑤段中找出有些人专家学者瞎说的原因:“一是虚荣心作怪,”

“二是出于利益考量”。

3.(3分)举例论证(1分),举孔子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大千世界百行千业,“术业有

专攻”,谁都不可能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再伟大的学者、再博学的专家,都有自己的知识盲点,都有不懂的问题,不懂就承认不懂,不是什么丢人的事(2分)。

九、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题。(9分)

偶像是拿来超越的

陈鲁民

①8月13日,里约奥运会上,新加坡“飞鱼”斯库林在男子100米蝶泳决赛中以50秒39的佳绩,力挫美国名将菲尔普斯夺得奥运金牌。这也是新加坡体育史上首枚奥运金牌。有意思的是,斯库林从小就仰慕菲尔普斯,把他当成偶像崇拜,他8年前13岁的时候还与偶像合过照。当时身高只到菲尔普斯肩膀的斯库林见到偶像,腼腆羞涩地面对镜头。斯库林的后来居上,再次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偶像是用来学习的、崇拜的,也是拿来超越的。

②说到超越偶像,历史上曾有许多佳话。文学家司马相如超越了偶像蔺相如,科学家爱因斯坦超越了偶像英国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麦克斯韦,革命家孙中山超越了偶像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京剧名伶盖叫天超越了京剧艺术家偶像“小叫天”,科学家钱学森超越了偶像著名火箭专家冯·卡门,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超越了偶像奥地利作家卡夫卡,NBA名将奥尼尔超越了偶像大卫·罗宾逊……不夸张地说,几乎每一个成功者,都是在超越偶像的过程中不断成熟、发展、壮大、辉煌的。

③每一个有梦想、有抱负的人,都会有自己的偶像,但对待偶像的态度却大相径庭。有的人匍匐在偶像脚下,佩服得五体投地,敬若神明,不敢说偶像一句不是,不敢对偶像有一点不敬,永远生活在偶像的阴影下,这样的人注定没多大出息;还有一种人,他们也有偶像,但从不迷信偶像,不对偶像顶礼膜拜,他们树立偶像,是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赶超的目标,并最终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超越偶像,达到自己人生的新高度。新加坡“飞鱼”斯库林、美国NBA的奥尼尔、京剧大师盖叫天等,就是这后一种人,这种人越多,社会就越有活力,历史就进步越快。

④“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如果一个偶像迟迟没有被超越,屹立几十年上百年无人撼动,那就说明历史进步太慢,说明后人无能。因而,树立偶像,学习偶像,超越偶像,应该成为人们发展进步的正常轨迹。当然,任何一个偶像都有其相当的高度,有其过人之处,有其事业的辉煌,都是很难超越的,不拿出“洪荒之力”,没有惊人的付出,缺乏殚精竭虑的精神,没有卧薪尝胆的坚韧,所谓超越偶像只能是一句空话。

⑤这是一个崇尚偶像的时代,群星灿烂,名人辈出。人人都需要偶像,有偶像的人心存理想,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心理预期,这肯定是积极向上的好事,是激励自己砥砺前行的动力。

⑥别忘了,偶像是拿来超越的。

(《天津日报》)1.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第④段引用赵翼《论诗》里的诗句有什么作用?(2分)

3.下列俗语不适合做本文论据的一项是(2分)()

A.长江后浪推前浪

B.初生牛犊不怕虎

C.后来者居上

D.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怎样才能超越偶像?(2分)

1.(3分)举例论证(1分),通过举历史上超越偶像的人,更加充分确凿地论证了偶像是拿来超越的,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2分)。

【解析】此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由司马相如超越了偶像蔺相如,孙中山超越了偶像洪秀全等可知,明显是用了举例论证。举例论证是论证更加充分,更具体可感。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2分)证明偶像是每个时代都会出现的,树立偶像,学习偶像,超越偶像,应该成为人们发展进步的正常轨迹。

【解析】首先,理解诗句意思,这句诗说的是每个时代都会出现伟大人物,而随着时代发展,他们也必定被更多后来者赶上。其次,联系上下文。这里引用赵翼《论诗》中一句,明显是为论证论点服务的,结合本文论点和本段后面的内容,简单概括就是答案。

3.(2分)B【解析】B项用来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顾虑,敢作敢为。与本文无关。A、C、D三项都是在说后人可以超越前人,符合本文论点“超越偶像”。

4.(2分)拿出“洪荒之力”,要有惊人的付出,殚精竭虑的精神,卧薪尝胆的坚韧。

【解析】此题既可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也可结合自身实际作答。超越偶像,很显然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要坚持不懈,围绕这些作答即可。也可根据第④段简要概括,总结答案。十、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题。(12分)

寒门多出贤

张保振

①最近,有位中国学子登上哈佛大学演讲台,从自己中学时代被毒蜘蛛咬伤的“农村故事”,推及“改变科技知识分布不均”这一主题,他的英文演讲视频在网络上热播。由此而成为“网红”的他,出生在一个小村落里,父母均为农民,更引起人们关注。且以为,这倒是一件寻常人家的正常事,它告诉人们一个寻常道理:寒门多出贤。

②千百年来,在古老的中国,不乏这样的故事。2500多年前,孔子的三千弟子中,“贤人”有72人。这72人中,出身寒门的不在少数。比如,被孔子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的颜回,不仅位居72贤之首,而且被后世尊奉为“复圣”;被庄子言为“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由于缺食,浑身浮肿,由于劳动,双手老茧,且面带病色,却被后世尊奉为“宗圣”。即便是孔子,也正如他后来所坦言:“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由于“多能鄙事”,甚至还有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意味。

③生活,同样会成为人们的老师。俗语言:“不经冬寒,不知春暖。”正因为出身“寒门”,所以更知“寒”的不爽,也更向往“暖”的开心。古语云:“同病相怜,同忧相救。”正因为自己被“寒”过,因而一旦有条件,也更愿意伸出温暖之手,拉身处“寒门”的人脱“寒”。而这,正是“贤”之思、“贤”之举。遥想当年,孔子正因为“贱”而从事各种“鄙事”,所以使得孔子在日后思考社会问题时,更能体会到劳动民众从事“鄙事”的艰辛与重要,更能考虑到劳动民众身处“贱”位的状况与情感,从而自心底发出了“为政以德”“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千年至论。

④寒门多出贤,并非说,只要是出身“寒门”,就可自然而然地为“贤”了。贤,不仅要有“德”:能替别人着想,勇为天下谋利;而且要有“才”:有本事,能成事。这,就离不

开学习。有言道:人不吃饭,饥;人不学习,愚。生活就是这样,惟有好学,才近智,惟有知学,才给力。只有努力用知识武装自己,不断增进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离“贤”更近一步。

⑤寒门多出贤,意味着多付出。“不吃苦中苦,难得甜上甜”。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勉励同学们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成功、成名,永远不是用巧嘴吹出来的,而是用心血写出来的。有了比常人更多的付出、更过人的求知欲、更开阔的思维、更远大的志向,无论出身多么艰苦,都将成就一番不凡的事业。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2.选文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3.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3分)

4.结合文意,请为第⑤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3分)

1.(3分)寒门多出贤。

【解析】一般而言,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是一个明确的观点。它通常出现在文章的标题,也可能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等重要段落。题目“寒门多出贤”就是一个明确表明观点的句子,结合全文内容可知,它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2.(3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1分)。引用俗语、古语等道理以及孔子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生活,同样会成为人们的老师”的观点,进而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解析】首先要明确答题区域为第③段,本段文字首先提出观点“生活,同样会成为人们的老师”,接着引用俗语、古语,列举孔子的事例,论证段首句提出的观点。

3.(3分)首先由中国学子登上哈佛大学演讲台的故事引出本文的论点——寒门多出贤(1分);接着从古老的中国,不乏寒门多出贤的故事、生活,同样会成为人们的老师、寒门多出贤的条件、寒门多出贤,意味着多付出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证(1分);最后得出结论“有了比常人更多的付出、更过人的求知欲、更开阔的思维、更远大的志向,无论出身多么艰苦,都将成就一番不凡的事业”(1分)。

【解析】一般来说可以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分析全文,也可以借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的格式来表述论证思路。作答时,一定要注意结合段落的具体内容作答,不可泛泛而谈。

4.(3分)宋濂,年少时家境贫寒,但聪明好学,最终成为明朝一代文学大师。

【解析】首先,明确题干要求补写一个事实论据。其次分析该段文字所论述的观点,该段文字论述的观点是“寒门多出贤,意味着多付出”,围绕这一观点补写一个事实论据即可。作答时,要注意补写的事实论据要与观点一致,事实论据要真实、简洁。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题。(13分)

宁失言,莫失人

张玮

①崔永元谈到手机话费问题时,曾经说过,美国洛杉矶的手机收费标准是9.9美元包打一年,相比之下,国内的资费就贵得离谱。随后有人质疑他说得不对。崔永元马上核实,原来9.9美元随便打长途是两部手机绑定后的业务,并非“9.9美元包年套餐”,自己确实错了。他立即公开道歉,说:“我为我的不严谨而道歉!”在道完歉后,他接着说道:“但这不会影响到我今后发言的直率。希望大家能理解我,崔永元不是哗众取宠。”经此一事,他不但没有缄口不言,反而经常发出正义之声,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喜欢。

②崔永元说错了话为什么更受欢迎?孔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意思是说,本来可以讲真话,但由于怕说错话而不讲真话,这就是对不起别人。本来不可以讲真话,但讲了真话,这是失言,是自讨没趣。崔永元虽然说了错话被人批评,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变得畏首畏尾,这是可敬的。如果他因为怕说错话,而不敢说了,那才是真正地对不起喜欢他的人!

③赵薇在电视剧上取得了不俗成就后,想转战大银幕。恰巧周星驰邀请她饰演《少林足球》里扮丑还要剃光头的女主角。这很有挑战性,也很冒险。赵薇拿不定主意,就向一些前辈请教,可前辈们都说:“这关乎你转型能否成功,需要自己拿主意,我们不好说什么!”赵薇更加犹豫了,这时好友陈坤对她说:“能和周星驰演对手戏,这是多难得的机会。以前那么多女演员在周星驰的电影里扮丑,不但没影响形象,反而越来越红。我觉得值得一试!”赵薇因此大胆出演,并受到好评。有人对陈坤说:“万一赵薇因为这部戏毁了形象,她还能认你这个朋友吗?”陈坤说:“我没想那么多,我只知道对朋友要坦诚地说真话!”经此一事,赵薇和陈坤更加亲近!

④你明明有中肯的意见,却害怕失言而不肯说,你对朋友的关心体现在哪儿呢?他还会信任你吗?没有人能保证说的每句话都是正确的,但我们至少要保证自己能真心地为他人着想。尤其是当朋友遇到了人生的重大抉择,需要我们的帮助时,我们应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样才能赢得朋友真心的敬意!

⑤邢国受到强敌的攻击,向齐国求救。齐桓公打算派兵,鲍叔牙却劝谏道:“现在救援太早了,应该让邢国先迎战,等敌人疲惫的时候我们再出兵!”齐桓公说:“你说这样的话,难道不怕落下小人的名声吗?”鲍叔牙说:“邢国自己不尽力,而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我们身上,我们现在强敌环伺,如果举全国之力与强大的敌人作战,必然会损伤惨重,那时候其他国家就会趁机来瓜分齐国!如果我为了自己的名声,而让齐国陷入灭亡的境地,那才是真正的小人!”齐桓公对鲍叔牙大为赞赏。

⑥有些人说话,总是先想到自己。他们很少失言,但说出的话对别人无益,最终会“失人”。你说话是为了别人好,而不考虑自己的得失,哪怕一时可能失言,但你的好意和诚心最终会打动别人,赢得他人真心的情意。

⑦真正的智者,善用言辞,能够既不“失人”,也不失言!这当然是完美的境界,如果我们达不到,则宁可失言,也不“失人”。失言是一时的,以后还有机会补救,而一旦“失人”,却很难弥补了!

(选自《思维与智慧·下半月》2016年04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分)

2.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请你将本文所运用的事例内容,用简要的语言概括。(3分)

3.说说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他们很少失言

..”。

..,但说出的话对别人无益,最终会“失人

4.请你为本文再补写一个事例。(4分)

1.(2分)宁失言,莫失人。

【解析】解答此类题,首先文中找出表明作者中心论点的句子,首句先以崔永元的故事为引,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宁失言,莫失人。然后结合全文内容进行验证。从“宁失言,莫失人”及全文的主要阐述的具体事例可知,论点就是标题。

2.(3分)崔永元说错话,但仍然赢得大家的尊重;陈坤对朋友赵微坦诚地说真话;鲍叔牙不顾自己的名声而说真话。

【解析】首先找出本文所运用的事例,即崔永元的事例,陈坤与赵薇的事例,鲍叔牙的事例。作者通过对这些事例的分析,从崔永元,陈坤与赵薇、鲍叔牙等人说真话、说错的不同结果上来得出“失言常有,只要不失去他人对你的信任,不失心,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围绕文章主要观点,将这些人的事例进行概括即可。

3.(4分)“失言”,是指说话不恰当,说了不该说的话;“失人”,是指失去人心,失去他人对自己的信任,失去自己应有的做人的准则。

【解析】此句中加点的“失言”,并不是失去论言的自由,或失去说话的能力,结合上文内容,即可知是指“说话不恰当”之义;“失人”不是指“丢失人”,而是失去人心,失去他人对你的信任。

4.(4分)唐太宗时期,长孙皇后听说一位姓郑的官员有一位才貌出众的女儿,便告诉了太宗。太宗便下旨将这一女子聘为妃子。魏征听说这位女子已经许配人家,便立即入宫进谏,当面指责太宗不体恤百姓。太宗当即深表内疚,并决定收回成命。魏征越来越深得太宗信任。【解析】本文的观点是“宁失言,莫失人”,文中所举的例子是正面的,如“崔永元,陈坤与赵薇”的事例,那么在举例时,就可以举正反面的例子。补写事例时,要抓住主要内容,语言合理简洁即可。

十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3题。(10分)

从古籍经典中汲取人文精神

许民彤

①据报道,有媒体对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大、中山大学、西安交大等全国十几所高校的古典文学接受情况进行了调查,经常接触古典文学的大学生仅占27%,偶尔接触的占60%,大学阶段的古典人文整体阅读量大大下降,可以说大学生与古典人文教育渐行渐远……

②当今社会阅读心理浮躁,人们更多的是被畅销、流行、时尚、网络书籍所吸引,那些优秀的中外文学经典尚且乏人问津,更不必说那些古籍经典了。但是,古老的作品,与现在的人们的阅读环境、阅读心理和阅读需求,毕竟是有很大区别的。今人如要更好地阅读文化古籍,应该掌握一定的阅读层次和境界。

③大学生接受古典文学教育,对于学习古汉语、提高写作能力,有莫大的好处。从阅读审美的情感体验角度说,没有别的事情能比读古人的原著、名著更能给我们精神上的快乐。

大概一则是由于古代语言之优美,再则是因为作者的伟大和眼光之深远,其作品虽历经数千年,仍无损其价值。

④阅读经典古籍,是与古人的对话,是汲取古人的经验和智慧,解决我们当下的问题。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问题,但是,另一方面,人类也有着相同或相似的需求和渴望。因此,人类一直被一些共同的难题所困扰和挑战,也积累了许多应对这些难题的共同经验和智慧。这些人类的共同经验、智慧和启示,就积淀、保留和贮存在古籍经典这些传统文化的纯粹精神的形式之中。可以这样说,古代的预言家和哲学家,在我们的心灵世界里,与现代最有领悟力的作家一样,都是同时代的人。如今,我们生活的问题、生命的问题、心灵的问题、精神的问题、人生的问题,等等,大都可以从经典文化古籍中找到相应的解说和答案,或得到新的启示。

⑤在上面提到的调查中,有的大学生谈到阅读《论语》时说,“以前读《论语》,就是为了应对考试中那四分的诗词名句填空,而现在,我能多多少少汲取到精神养料。孔子也不再是一个给万千学生带来苦难的‘老头子’,而是一个真正能启迪人心灵的老先生”。还有的大学生说,“感动于司马迁,感动于他年少时的贫寒刻苦,感动于他年轻时的勇于探索,感动于他不惑时的坚强意志,或许也是感动于他懂得自己,明白自己前进的道路并能一直走下去。现在的我看不清楚自己,或许只有更多的经历才能打开前方的微弱灯光。愿借司马迁来鼓励自己不畏艰难,永远向前。”这些都表明大学生对古典文学的接受更多地与生活体验相结合,并将之引入自己的精神成长过程。

⑥文化经典古籍,作为文化传统,是一种历史的创造和存在,是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发明和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它是我们历史和文化的基础。它的气息我们可以呼吸到,它的因子充满了我们的血液,它构成了我们精神生长的客观环境,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我们都是它的受益者。文化是既向后看也向前看的。为了使我们前进的步伐不发生偏差,就不要轻视我们祖先积累下来的庞大而又十分有价值的遗产,对古籍文化的传承、学习、发展和创新,是必要的。

⑦人文,是一个民族灵魂的核心,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支撑,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本质,而大学正是人文精神的源泉。大学中的古典文学教育对于学生的治学和做人都有好处。从古典人文教育中,我们能够习得如何为人仁爱、诚信,了解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道德、公理、良知,人性本善这些优秀的内涵。显然,从阅读古籍、接受古典文学教育这一点上做起,对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乃至大学的人文精神,是大有裨益的。

1.经典古籍对我们有什么重要作用?(3分)

2.选文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3.本文的论点是什么?请简析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一论点的?(4分)

1.(3分)阅读经典古籍对于大学生学习古汉语、提高写作能力有帮助(1分);阅读它,能汲取古人的经验和智慧,能解决我们当下的问题(1分);经典古籍作为文化传统,是一种历史创造和存在,是我们祖先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历史和文化的基础(1分)。【解析】根据题干要求,寻找有关语段,摘抄相关句子加以简括,选文③④⑤段中首句就与题干“经典古籍对我们的重要作用”相关,首句是本段的中心句,也即段意,把它们选出来,

加以概括即可。

2.(3分)举例论证(1分),以大学生阅读《论语》时的感悟为例,准确证明“大学生对古典文学的接受更多地与生活体验相结合,并将之引入自己的精神成长过程。”这一分论点(2分)。

3.(4分)论点是:人文精神很重要,我们要从从古籍经典中汲取它(1分)。作者先由高校对古典文学阅读调查报告引出古籍经典阅读量小的现象及原因(1分),接着讲道理、摆事实论述古籍经典对我们的作用及意义(1分),最后小结人文精神是民族灵魂的核心,民族精神的支撑,民族文化的本质,鼓励我们要从古典文学中去汲取人文精神,由分到总,结构清晰,论证严密(1分)。

【解析】论点的概括,可结合题目“从古籍经典中汲人文精神”与第⑦段末句“从阅读古籍、接受古典文学教育这一点上做起,对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乃至大学的人文精神,是大有裨益的。”两句相关词句加以概括。第二问,“简析论证过程”也就是“论证思路”,可按着选文开头提出问题(大学古典人文教育缺失的现象)—接着分析问题(古籍经典对我们的作用、意义)——最后总结问题,得出结论:人文精神民族灵魂的核心,要从古典中汲取人文精神。

初中议论文阅读理解及练习有答案

议论文阅读理解 【基础再现】 议论文就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主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运 用事实材料、逻辑推理来阐发作者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的基本要求是:观点正确,认真概括,有实际意义,恰 当地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论据基本要是:真实可靠,充分典型;论证的基本要求是:推理必须符 合逻辑。 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也是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它是议论文的灵魂。 常见题目是:A、本文的论点是什么?B、文章是怎样提出论点的? C、本文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怎样? D、分论点和中心论点的关系怎样? E、对论点的评述。(这是开放性试题) 2、在什么地方寻找文章的论点? 文章的论点可以安排在开头,也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中间或结尾。有些文章的题目就揭示了论点从常见位置寻找文章的论点, 3、论点的呈现方式: 明确表述式:在文中可以找到现成的表示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有四种常见提出方式:有的文章标 题就是中心论点;有的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就提出中心论点(有时是作者自己的话、有时引用名言表明); 有的文章是叙述现象后稍加分析提出论点;有的是在摆出对方错误观点分析否定后提出的中心论点。 4、如何归纳提取文章的论点:找出论题,判断作者对此问题的倾向。观察论据,根据论据与论点之 间所具有的支持与被支持的逻辑关系,从中推断它所支持的观点。 5、论据: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是论点赖以成立的基础,是文章的主体。分为道理论据 和事实论据(也称事理论据)两种。 常见题目:A、本文为了证明论点用了哪些论据? B、这个论据(材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阐明什么道理、目的)?分析论据能不能为证明论点服务。 C、围绕论点补充论据。(这是开放性试题) 、 5、论证: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

九年级阅读训练之议论文阅读

九年级阅读训练之议论文阅读 (一)读书是风雅乐事鲁先圣 ①我十分钦佩杨绛先生关于读书的观点: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 ②把读书看成了拜师访友,是那种没有任何功利的读书,优雅而闲适。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像杨绛那样去看待读书,把读书当做是去拜访高人名流,那读书就纯粹是一件风雅乐事了。 ③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读书却没有这份风雅的。读书是为了寻找黄金屋、千钟粟和颜如玉的,因而就要头悬梁、锥刺股。这里,读书是为了入仕博名的,读书的快乐当然就荡然无存了,反而让人生出几分胆怯和畏惧。今天我们中的许多人,多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读书不过是一种装潢而已。 ④林语堂认为读书的主旨在于摆脱俗气。黄山谷说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说的有些过头了。淳朴的乡村农夫目不识丁,并未见其面目可憎,但是说读书摆脱俗气,使人优雅,倒是确切的。 ⑤读书的目的有很多,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读书会使人生充实,读书会让我们了解我们不知道的过去的世界,也能够让我们了解我们无法到达的遥远的地方。譬如我们都知道历史中很多的故事,熟悉几千年前的著名人物,我们还知道冰封的南极和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这些毫无疑问都因为我们读书的缘故。因此说,读书会丰富我们的学识,读书会使我们的认识提高,读书还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 ⑥读书是有功用的,这毫无疑问。当然,如果能够达到像杨绛先生那样犹如串门访友的达观,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了。(选自《语文报》,有删改) 15.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要使读书成为纯粹一件风雅乐事,就应当是没有任何功利的、优雅而闲适的读书。B.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是当今许多人读书的真正原因。。 C.作者同意黄山谷的观点,认为读书可以摆脱俗气,使人优雅,。 D.读书会丰富我们的学识,提高我们的认识,开阔我们的视野。 16.按要求回答问题(7分)(1).请说出第①段“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这句话中“隐身”的含义。(3分) (2).请结合②③段内容,分析文章是怎样证明“读书是风雅乐事”这一观点的。(4分) (二)敬重文字传承文化周天一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如滔滔长河,若没有语言文字的记载和留存,无论是汉唐盛世,还

专题三、议论文阅读理解(附答案)详解

专题三、议论文阅读理解 时间:1课时 ⒈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⑴论点:是议论文作者对所论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①分清论题和论点:如《谈骨气》中“骨气”是论题,“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是论点。 ②论点的表达方式:应该是一个完整陈述的表达明确判断的完整的句子。 ③中心论点的位置: ④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⑵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①事实论据: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据。 ②道理论据:经过实践检验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以及公认的公式、定理等。 ⑶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论证方法:通常是摆事实、讲道理。根据具体内容分为: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 ⒉议论文的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⑴立论:正面提出并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⑵驳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和主张。分为三种方式: ①驳论点②驳论据③波论证 ⒊议论文的结构: ⑴纵式:①层层深入②起承转合 ⑵横式:①总分总②总分③分总 ⒋议论文的语言:严密、准确、鲜明、生动、概括性强。 ⒌论证方式和论证方法不同: ①论证方式指的是立论和驳论。 ②论证方法通常是摆事实、讲道理。根据具体内容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 议论文阅读练习 (一)让雷锋精神在我们的时代发扬光大 瞿方业 学雷锋,树新风。这是多年来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每年的三月,社会都会举办各种纪念活动,宣传雷锋精神。但是,年轻一代对于雷锋精神所蕴含的价值还是缺乏深刻的认识和体会。许多人的理解停留于“学雷锋做好事”这一层次。的确,雷锋生前做好事无数,无私奉献做好事也是其精神的内核之一,但这并非雷锋精神的全部。只有搞清楚雷锋精神的内涵,才能更好地追随这位先行者的脚步,与他的崇高精神无限地接近。 雷锋的精神内涵非常丰富,包括无私奉献精神、“钉子精神”、“螺丝钉精神”、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等。无私奉献,就是愿意尽可能地服务他人,方便他人。常说的“学雷锋做好事”,正是其无私奉献精神的生动诠释“钉子精神”,就是要像钉子一样刻苦学习和钻研业务,尽量挤出时间学习,补己之不足“螺丝钉”精神就是愿意在平凡岗位上踏实工作,刻苦钻研,像一颗螺丝钉一样,干一行爱一行。 完善的市场经济,一方面要求人们通过市场为自身的聪明才智寻找出路,获取财富,实

高三议论文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

高三议论文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①我们认为关于认识的发展心理学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这个信念从下述事实得到了进一步的支持:所有科学,包括高度发展了的科学,都是以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为其特征的。例如在物理学中,最稳妥的理论也经常遭到被其它理论取而代之的威胁,后者只把前者部分地归并进去。即使是最精确的实验结果也经常会受到校正,使甚更接近真理。虽然在逻辑学和数学的范围内已被承认的理论并未被后来的理论所否定,可是这些理论可能被放进新的或更广阔的相互关系中去,以致它们的意义有了改变或者变得更加丰富起来;而关于它们的论证也能够达到新的严密程度。简言之,任何一门科学都总还是不完善的,经常处于建构的过程之中。因此,很清楚,认识论的分析必然迟早会获得一种历史的或历史批判的高度和广度;科学史是对科学作哲学理解的不可缺少的工具。问题是历史是否包含了一个史前史。但是关于史前人类概念形成的文献是完全缺乏的,因为我们对史前人类的技术水平虽然有一些知识,我们却没有关于史前人类认识功能的充分补充资料。所以摆在我们面前的唯一出路,是向生物学家学习,他们求教于胚胎发生学以补充其贫乏的种族发生学知识的不足,在心理学方面,这就意味着去研究每一年龄儿童心理的个体发生情况。

②其次,即使人们把自己局限于所谓本来意义上的历史,但历史与心理发生还是会有某些有时并不是不重要的联系的。例如,象库恩那样一个有远见的科学史家就谈到了我们的研究工作,甚至还写了下面这样的话:“我之所以能想出对早已死去的学者们提问的方法,部分地要归功于我研究过皮亚杰对活着的儿童提问的方法”。 ③第三,我们要说明,虽然研究认识论的哲学家们太经常地置心理发生问题于不顾,但我们主要关心的是跟那些对他们自己那门科学的认识论感兴趣的科学家们建立联系。事实上,近代数学、物理学等的最有价值的认识论是由数学家、物理学家自己提出来的。使我们很受鼓舞的是研究这些科学的认识论的学者当中有许多人对于心理发生问题感到兴趣。例如,哥本哈根的尼尔斯波尔研究所在它五十周年时举行了一个关于统计性因果关系的学术报告会,除了纯物理学家的论文以外,还有两篇逻辑学论文和四篇是关于偶然性、概率、因果关系等概念的心理发展的报告:我们看到在物理学家与心理学家之间进行着和我们的发生认识论年会一样的讨论。无可否认,这不过是一些确定的迹象,但是这些迹象却指明了:当各门不同学科之间人们日益感觉到的那些现在还不存在的跨专业关系一旦建立起来时发生认识论所将起的作用。 ④总的说来,我们想说:对认识的心理发生的研究是进行认识论分析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这种研究教导我们:

议论文阅读训练 (针对初一学生) 附答案

(一)感恩:生命中的心灵之花(11分) ①“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一句并不深奥的话,可是真正理解并做到的人能有多少呢?生活中关于翻脸不认人或以怨报德的“白眼狼”的传说,每每有所耳闻,令人徒然唏嘘不已。于是,说某某人“不知好歹”、“良心被狗吃了”的斥责与评论,就在口头传播中无形地为某人画了像,其人品足以让他失去亲友的关爱与尊重,让他的事业和生活面临很多困难。 ②现在谈论感恩这个话题,具有相当广泛的社会意义。一方面,不少成年人被“金钱万能”所左右,自私自利,只认钱不认人,只讲索取不讲回报,淳朴之风、感恩之心日渐淡化;另一方面,独生子女过分受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知体贴和心疼父母,虽然能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样的古诗,可是自我中心意识在家人的不断纵容中强化。因此,感恩教育要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决不是仅仅靠书本知识就能奏效的。在价值多元化的状况下,如何弘扬感恩美德,培育青少年感恩的人格并自觉形成感恩的伦理观,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层次内容之一。 ③感恩不是浅层次的庸俗的“投桃报李”,更不是表面的甜言蜜语。它是人类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的心灵之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它是人性中真善美的乐章,将爱心传递,使人的理智与情感本身具有了审美的意义;它是为人父母者的幸福与欣慰,是为人子女者的本分与情操,是人与人之间的虔诚。假如没有感恩,人类的繁衍与生存就成为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基因复制,陷入鸡生蛋、蛋生鸡的简单怪圈。这样,就诞生不了朱自清的美文《背影》,就品味不了朱德感人肺腑的《母亲的回忆》,也欣赏不了童话般的校园歌曲《外婆的澎湖湾》。 ④由此看来,感恩实在是不用勉强的,它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更是一个高尚的人应该具有的境界与素质。 ⑤父母养育子女,并非“施恩图报”,父爱母爱如山高比海深。那么,子女对父母的感恩就是绿叶对根的情意,孝敬在言行上,也在心灵深处。有智者说,看一个人品行如何首先就看他是否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孝敬,那就既不能做朋友,也不能扛重任。诚哉斯言! ⑥感恩,就是孝敬父母,就是怀念恩师,就是报效祖国,就是对于成长的一种回馈。感恩,将使我们的心灵永远温暖如春。 1.本文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感恩就是对于成长的一种回馈”这句话的内涵?(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本文,相信你对感恩有了更深的了解,请说说你在生活中感恩的一件事或准备感恩的一件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议论文阅读 一、论点:是作者对要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1)常见的考题样式: 1、选择题 如:能够概括本文论点的一项是( ) 2、填空题 如:本段文字的论点是( ) 3、判断分析题 如:你同意本文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2)课本链接 《谈骨气》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开头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题目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题目、结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人在中间 辨析、判断、提取、归纳论点 位置:1、从标题中找中心论点2、从文章的开头找中心论点 3、从文章中间找中心论点 4、从篇末找中心论点 形式: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陈述句 作用:是全文(段)的中心、灵魂,统摄全篇 (3)疑惑点 ?论点: 议论文论点的表述是一个较完整的、表判断的陈述句。不会是否定句,不会是疑问句,也不会是抒情句或描写句。抓住表明作者观点的陈述句,表判断的肯定句,就很容易和论题区分开 ?论题:是作者所要议论的问题,而不是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观点和主张。它的范围比论点大?结论部分:起总结全文的作用,或再次重复论点,或提出号召(要怎么样\应该干什么)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4)方法总结 1、根据议论文论点的特点概括 2、找中心句(中心段)、议论性的句子(段落) 3、理解关键词的基础上进行概括 4、驳论文的论点是它们的相反的观点 二、论据 (1)常见的考题样式: ?1、概括文中的论据 ?2、文章中的第几和第几自然段的顺序能否颠倒? ?3、文中的某句/个名言/例子能否删去,为什么? (文章某段中引用某人的事例/名言有什么作用?) ?4、根据论点来选择或补充论据 (2)什么是论据? ?议论文的论点,要使人信服,就必须有充分的证据来证明,这些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就是论据。 ?根据材料的性质,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事实论据包括确凿的事例、史实及统计数据等。

议论文阅读训练10篇(附答案及解析)

议论文阅读训练10篇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 (一)“舌尖”上的争议 常江 ①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最终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所谓树大招风,与第一季几乎是一边倒的赞美相比,第二季争议颇多。最大的争议有两个。一是食物与故事之间的关联性。不少观众批评该片在一味用痕迹明显的故事大肆煽情的同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主题:食物。一些食物被指做法错误,一些食物匆匆登场又匆匆离场,令人直呼“看都没看饱”。第二个较为隐晦,不少观察者和评论者认为该片一味追求对各种菜系的“全面”“公正”呈现,其实已演变成了一种国家主义的教育,背离了其作为美食节目的初衷。其实无论哪种争议,最终都可归结为一个命题:在“好看”的前提下,电视节目应当在多大程度上发挥教化的功能。 ②这个命题并不新鲜,它几乎伴随着中国电视发展的全部历史。早在第一季中,“舌尖”便已流露出与上世纪80年代的“文人电视”十分相似的气质:唯美的画面、华丽的解说词、借物咏志的手法,并最终落脚于知识分子的家国意识。在多数人将看电视首要地视为娱乐的背景下,这种气质显得有点不合时宜,甚至矫情。当解说词把“去买菜”这么一个简单明了的动作,说成是“去市场上挑选新鲜时令食材”时,很多观众就崩溃了。而这种表达方式,在上世纪80年代被认为是改造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美学化的重要手段。虽然有些浮夸,但对快节奏的、粗鄙的现代生活,未尝不是一种矫正。 ③很多人说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因为它变“复杂”了,创作者要表达的东西太多,这话说得对。任何事情都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一个节目从默默无闻到名满天下,也需要面对很多随之而来的东西:权力的介入、资本的力量、观众的干预,以及创作者微妙的心态。就像一个无人问津的穷小子突然中了巨奖,身边一定会冒出许多莫名其妙的亲戚朋友簇拥着他一样。因此,渴望“舌尖”在中国的电视经济与电视文化领域保持纯粹几乎是一个悖论。 ④尽管第二季还没有播完,且已经播出的几集水准并不完全一致,但我本人总体上还是对这一类型的纪录片持欢迎的态度。“舌尖”的成功,意味着在电视文化领域,几乎消失殆尽的文人气质的强势回归,尽管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商业、娱乐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博弈。毕竟,它在梳理一项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建设性的力量。如果你是家长,你更希望自己的孩子看美轮美奂的益智片,还是那个名叫“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卡通片呢?答案不言自明。 ⑤在时下浓重的商业主义氛围中,“舌尖”透露出的十分稀薄的文人气质,我们应当珍惜。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尽管《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还没有播完,且已经播出的几集水准并不完全一致,但作者对此持赞赏的态度。 B.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引发的最大争议是食物与故事之间缺乏关联性,且主题隐晦。 C. “舌尖”第二季的“教化功能”主要表现为两点:进行国家主义(家国意识)的教育;矫正快节奏、粗鄙的现代生活。 D.作者认为:《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文人气质几乎消失殆尽。

中考议论文阅读训练(选择题)(含答案)

中考议论文阅读训练(选择题)(含答案) ①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发展的高碳特征也非常明显。高碳不仅加剧气候变暖,而且与污染有强相关性。今天我们已认识到,光讲发展是不够的,还要讲发展方式、选好发展路径。如果中西部地区沿袭东部一些地区过去的发展路径,我国经济发展就会更高碳。为 了可持续的未来,我国转向低碳发展已刻不容缓。 ②从能源经济学的角度看,发达国家可分成两类:一类是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现在年人 均能耗近10吨标准煤;另一类是欧洲和日本等国家,现在年人均能耗是5吨标准煤左右。两类国家人均能耗相差一倍之多,而人均碳排放相差还不止一倍。一些人经常以美国的发展为标准,但如果 世界其他国家都达到美国那样的人均能耗水平,那就得4个地球才能养活人类。所以,美国这种高 能耗发展模式是不能模仿、不可推广的。对我国来说,控制总量,坚持高效、洁净、低碳,是低碳 发展非常重要的内涵。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是低碳能源的“三匹马”,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 相互排斥的,而是需要并驾齐驱、形成合力。惟有如此,才能更多地替代煤炭。 ③在我国,目前已有许多低碳发展方面的实践。近些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很大,淘 汰落后产能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十一五”期间,我国能源强度下降19.1%,2014年碳强度下降5%;工业余热替代北方传统供暖规模试点成功;低碳城市试点初见成效;等等。低碳发展使经济增长更 理性、质量效益更高。所以,国际和国内的实践都表明:低碳发展之路可以通向现代化。低碳发展 以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重塑经济,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走低碳发展之路,既是为了应对 气候变化,更是为了国家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④事实上,低碳发展不仅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会带来社会治理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促进形成低碳社会。低碳社会的基础是城乡一个个低碳“细胞”,包括低碳社区、低碳企业、低碳乡村、低碳家庭等。如果每个“细胞”都能达到低碳水平,就会带来社会治理、公民素质、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意义非常重大。我国是人口大国,自然也是生产和生活废弃 物排放大国。废弃物不是无用的东西,而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具有可 行性,可以带来巨大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是低碳社会中意义重大的新兴产业,是建设美丽中 国的基础性产业。废弃物分类资源化利用能不能实现,又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有很大关系。所以,走低碳发展之路,需要人人参与。 ⑤当今世界,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努力转向绿色低碳发展。这是一个总趋势,也可以说是一场竞赛。在这场竞赛中,我国不能落伍,而必须尽快抢占新的战略制高点,切实 迈向生态文明。 (选自2015年4月2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对本文论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可持续的未来,我国必须走低碳发展之路。 B.走低碳发展之路,就可以通向现代化。 C.低碳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形成低碳社会。 D.走低碳发展之路,需要我们人人参与。 2.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从高碳发展加剧气候变暖、污染环境说起,从而引出我国经济发展要努力转向低碳发展, 语言简明,有较强的说服力。

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②家是温馨的港湾。在步履匆匆的返乡途中,在“爸妈装的行李箱”中,在难改的口味与乡音中,人们感受家的温暖,体悟家的意义,真诚感叹“有家真好”。但不要忘记,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七”的爱意延伸,这种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每个人孝亲敬长、安居乐业,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才能聚沙成塔,汇聚成同心筑梦的强大力量。 ③爱家不能小家子气,更不应局限于小情怀之中。公益短片《家国与边关》曾在全国上万家影院播出,感动了无数观众。在海拔5380米的神仙湾、最低气温达零下57度的伊木河,边防战士与恶劣环境、枯燥孤寂搏斗,无怨无悔,只因脚下站立的地方是祖国。现实中,执勤交警、电力工人,白衣天使,他们都是普通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这,何尝不是对家国情怀的有力诠释。 ④“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读懂家与国的辩证法,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我们就能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汇聚亿万人民的智慧与热忱,用奋斗托举美好未来。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作者:石羚)(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概括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首先________,然后________,最后________。 (3)请在第③段划线处写一段话,使之与上下文意思连贯。 【答案】(1)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2)直接提出家是温馨的港湾的观点;列举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和意义的种种情形论证“家是温馨的港湾”的观点;引用名言说明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倡导的价值理念 (3)坚守平凡岗位,守护万家灯火。 【解析】【分析】(1)结合文章第①段“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并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2)解答此类题,按照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分析先论证什么,接着论证什么,然后论证什么,最后如何总结全文,最后套用运用答题模式概述。第②段开篇提出家是温馨的港湾,这是直接提出了本段的分论点,结合第2句“在步履匆匆的返乡途中,在“爸妈装的行李箱”中,在难改的口味与乡音中,人们感受家的温暖,体悟家的意义,真诚感叹′有家真好′″来论证了“家是温馨的港湾”的观点,紧接着,引用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两个名言,说明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将这些内容运用答题模式进行概述即可。 (3)要结合前文“他们都是普通人”,他们的工作岗位也是普通的工作岗位,由此可以概括上一句为“坚守平凡岗位”,结合下文“何尝不是对家国情怀的有力诠释”,要连接下文,必须要能体现家国之间的整体关系,再结合本段的开头,可以概括下一句为“守护万家灯

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项训练之段落作用

授课内容:语文中考阅读 授课教师:张媛媛 第二章议论文阅读 段落作用

在中考议论文中,有一类题型是对于学生分析段落作用能力的考查。段落可以是议论文首段,中间段,也可以是末段。 首段①引用名言开头(引用名言、道理论据、道理论证) 段落作用②用事例(故事/现象)开头(事实论据、举例论证)内容结构中间段 末段 分析议论文段落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从内容上分析这一段的论述内容及其与中心论点的关系,从结构上看与题目、开头、上文、结尾是否有照应关系等。 【议论文首段作用】要看议论文的内容是什么,然后根据首段具体内容去具体分析。 其作用一般有: ①点题。 ②提出的观点,引出论点或论题,引出下文。 ③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 ④充当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论证中心论点(论点)。 ⑤与结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 ⑥增强说服力 【议论文末段作用】 ①总结全文,阐述了……,强调了……(要根据文章论述内容来做答) ②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突出中心论点 ③结构上看与题目、开头、上文是否有照应关系 【课外拓展】: 点题:就是用扼要的话把谈话或文章的中心意思提示出来。 明点:紧扣标题,直接说明、解释标题的含义。 暗点:在词句上与标题没有直接联系,只是在意义上比较含蓄的点出题意。

阅读1 (2015年淄博)《留住那个心智觉醒的时刻》 11. 文章第①段用爱因斯坦的事例开头,有什么作用?(2分) 用名人事例开头,可以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文章的核心观点(论点、论述的问题)。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议论文首段作用的能力。议论文首段作用要看议论文的内容是什么,然后根据首段具体内容去具体分析。本文第①段举例,其作用一般有:引出论点或论题,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中心论点。 阅读2 (2015年威海)《读书》 22. 谈谈最后一段中“哼,算了吧”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3分) 读书的方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1分),不必全跟着“我”学(1分)。照应开头(1分),再一次强调“怎样读书,是个自决的问题”。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末句作用的分析能力。分析议论文末句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从内容上分析这一段的论述内容及其与中心论点的关系,从结构上看与题目、开头、上文是否有照应关系。 阅读3 (2015年河南)《为什么不读经典》 12. 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①引用名言,指出经典面临的尴尬处境,引出议论的话题。②用设问(问句)引发思考,引出下文。(意思对即可)【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内容看,文章先引用马克·吐温的话语,引出经典面临的尴尬处境,从而引出“人们为何对经典敬而远之”的论述话题。从结构看,最后的问句,引出了下文的论述,既引出下文,又统领下文。 阅读4 (2015年山西)《人,要有五识》 20. 第⑥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承接上文;补充论证了“‘胆识’是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承担的气魄”的观点;使论证更充分、更严密、更有力度。【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此类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⑤段开头强调了“‘胆识’是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承担的气魄”,指出有的人有“见识”缺乏“胆识”。第⑥段承接上文的理解,强调“胆识”不仅仅是“大胆”,更不是“有勇无谋”,是对上文观点的有力补充,这样使作者的论述更充分、更有说服力。 阅读4 (2015年模拟试卷)《“神题”侵害大学精神》 12. 作者用美国电影《闻香识女人》中的一个片段作为文章的开头,有什么好处呢?(4分) 引出议论的话题;用作事实论据引出(证明)观点。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试题及答案修订稿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试 题及答案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试题 【聚焦中考】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议论文的考查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纵观中考议论文阅读题,可以看出有以下特点: 1.从选文的主题来看,大多涉及人们关注的社会生活以及人生成长、求知中的问题,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以期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如中考选文《书与人的随想》(山西太原)、《学会做人》(福建福州)、《演奏快乐》(四川成都)、《孝心无价》(四川达州)等,这些材料着重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2.选文绝大部分来自课外,也有少量的出自课内的典范的文章, 3.重视基本阅读能力,兼顾文体阅读能力。如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局部理解等,这是阅读的基本能力,还有紧密结合文体特点进行设题。 4.题型以理解性题为主,并伴有拓展性试题。 【考点搜索】 1.考查对论点的把握,如“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四川成都)、“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的”(江苏盐城)。 2.考查对论据的理解,如“请具体分析第②段中哥白尼的例子有何作用”(山西太原)、“下面是几则关于读书的名言,如果要在本文中引用,可以引用哪两项?并说说理由”(四川资阳)。 3.考查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如“用“/”标示全文论证的结构层次”(湖北荆州)、“选文第⑤段画线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辽宁沈阳)。 4.考查对论证方法的理解,如“试分析文章在论述“宠辱不必在乎”这层意思时的论证过程和论证方法”(湖南常德)、“选文第⑦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辽宁沈阳)。 5.考查对议论文语言的品味,“第(7)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转战”若改为“辗转”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山东滨州)、““防止‘情绪污染’,主要还是加强品格和心情修养。”的句子中“主要”一词能否去掉?说说你的意见”(河北邯郸) 6.考查综合探究的能力,如“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微笑值多少钱’的理解”(福建龙岩)、“王明快考试了,妈妈整天唠叨个不停,唯恐他因看电视、玩电脑、打篮球而耽误学习。他烦透了。读了本文,请你开导开导他吧!”(广西百色课改卷)。 【方法指津】 1.对论点的把握。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区别中心论点

议论文阅读专项训练之一

议论文阅读专项训练之一 ——如何辨析、判断、提取、归纳论点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2、能够辨析、判断、提取、归纳语段的论点 3、能对语段中论据与论点的关系做出具体的分析 教法 1.启发引导法;2、整理归纳法。 考虑到初三学生已经学过议论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通过启发,让学生明确议论文的知识要点,整理归纳,掌握议论文的阅读方法。启发式教学教师应根据学生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好应对策略,加强学法指导。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知识与技能的联系,建立知识技能与综合能力的联系,让学生自主学习。 学法 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合作——归纳——应用”。即教师设问,学生思考,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迁移训练;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善于引导,启发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思考,把握各个知识要点,掌握阅读方法。 第一课时 一、课前检测 议论文知识小测试 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2. 和 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 3.常见的论证方法有、 、 、 等。 4.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 。 5.议论文语言的特点是、等。 6.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 二、导入语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找准论点是阅读一篇议论文的首要任务,是完成议论文其他的阅读要求的基础。怎样提取一篇文章的论点?怎样归纳文章的论点?这节课我们的学习重点就是准确把握议论文的论点。 三、出示学习目标: 议论文三大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作为其中的核心,也可以说是议论文的精神所在,是议论文的一大考点之一,如2008中考议论文阅读《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的第一题便是:这篇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直接考查对议论文论点的把握。 (一)中考议论文阅读要求: 阅读议论文,能借助议论文的文体知识,把握文章论点,明确文章的论据,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的论述层次,理解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语言的严密性。所以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二)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2、能够辨析、判断、提取、归纳文段的论点 3、能对语段中论据与论点的关系做出具体的分析 (三)常见的考题样式: 简答题如: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作者的观点。 四、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才能来自勤奋学习》、《与人为善》、《谈骨气》、《说“宽容”》、《想和做》、P2-15《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这几篇文章,找出它们的论点,观察并总结它们的位置和形式。并思考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二)总结归纳 辨析、判断、提取、归纳论点 1、形式:表示肯定判断的陈述句(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2、位置: ①从标题中找中心论点②从文章的开头找中心论点 ③从文章中间找中心论点④从篇末找中心论点 3、作用:是全文的中心、灵魂,统摄全篇 疑惑点 ★论点:议论文论点的表述是一个较完整的、表判断的陈述句。不会是否定句,不会是疑问句,也不会是抒情句或描写句。抓住表明作者观点的陈述句,表判断的肯定句,就很容易和论题区分开。 ★论题:是作者所要议论的问题,而不是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观点和主张。它的范围比论点大。

议论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一)我们都是成功者 ①说到成功,人们有一个错误观念:成功只等于成名。有人认为,只有扭转乾坤的壮举,才算是成功的举动;有人认为,只有领袖、名人,称得上“家”的人,才算是成功者;有人则干脆断言,世界上没有一个成功者,因为人生最终的结局是悲剧——后人肯定超越前人。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 ②其实,我们都是成功者,因为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都看作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地品味一番,那么,幸福和快乐就会长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变得格外地丰富和生动。不是吗?作为一名学生,他考试及格了,成绩提高了,这是成功,应当感到高兴;作为一个农民,他播下的种子发芽了,庄稼收割了,这也是成功,也应当感到高兴。在更多的时候,成功无须人认可,更不需要别人来裁判;我们也不要把成功的刻度画得太高,不要把成功看得过于神圣。 ③然而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避免地要遭受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失败。每经过一次失败,对事物的认识就深入一步,对人生的感受就加深了许多,自己的意志就增强了不少,这种种经历和感受,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吗?否则,我们就会对人生失去一份应有的信心,面对困难,我们就会望而却步。 ④大胆而自豪地承认成功吧。认人真真地品味自己的每一次成功,从品味中汲取动力,开启智慧,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1、第①自然段中“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中“可怕的自卑”指的是什么?(1分) 2、第②自然段中“幸福和快乐就会长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变得格外地丰富和生动”的原因是:(1分) 3、第③自然段中“这种经历和感受”句中的“经历”与“感受”两词的次序能否互换?其理由是什么?(2分)答: 4、简要概括本文论点(不超过10个字)(2分) 5、作者是从两个方面围绕论点展开论述的,这两方面是什么内容?(2分) (1) (2) 6、结合自身实践,谈谈你是如何看待成功的?(2分) 答: (二)储蓄人生 ①人们在吃饱穿暖之后,便想到了储蓄,以便在需要的时候支取它。每当我清点一张张金额不大但令人鼓舞的存单时,心里就有一种感悟:人生,不也是储蓄吗? ②一个人呱呱坠地,便开始储蓄亲情。这一储蓄会伴随我们走过一生。我们所储蓄的,是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是一笔超越失控的财富,无论离得多远,隔得多久,都可以随意支取和享用这张“存单”,借助它走出困境。有了亲情这笔储蓄,我们即使在物质上很贫困,精神上却可以很富有;如果不懂得或丢失了亲情的储蓄,无异于泯灭了本性和良心。 ③友谊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这储蓄,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迷途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一把真诚的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真正的友情储蓄,是不可以单向支取的,而要通过彼此的积累加重其分量,任何带功利性的友情储蓄,不仅得不到利息,而且连本钱都会丧失殆尽。 ④学识的储蓄锲而不舍。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储蓄知识的过程。接受小学、中学、大学乃至更高的学校教育,这仅仅是储蓄知识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刻苦勤勉,日积月累,在长长的

2016年中考说明文议论文阅读练习(附答案)

说明文阅读练习 (一)汉字的优越性 汉字是记录汉民族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有着其它文字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现在国际通用的文字主要有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汉语等六种,联合国的文件一般都要翻译成这六种文字。用其他语言写成的文件往往厚厚一大本,而用中文写的文件则要薄得多。这说明,同样的信息量,用汉字来表述最简洁。 汉字总共六万多个,英文字母只有26个,为何汉字比英文还简洁呢?这是因为,汉字虽多,数量不再增加,并且真正常用的汉字并不多。按照《信息交换用字汉字编码字符集》的统计,现在通用的汉字只有6763个。据测算,一个中国人如果掌握了出现频率比较高的950个汉字,就能覆盖一般报纸、杂志、电视和网络的90%的阅读。 英文字母虽然只有26个,但英语的单词量一直在增长,它要是不增加就无法适应高科技时代的社会发展;汉语则不同,不管科技时代的社会生活怎样飞速发展,随便从《康熙字典》中找几个汉字,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衍生出新的词汇,用来表述科技方面的新发现、新概念、新名词。 汉字形体俊美,魅力无限。汉字之所以被称作方块字,是因为它方方正正,四平八稳,横竖撇捺,结构匀称。汉字书法艺术更是世界一绝,无与伦比。其楷书如立,行书如走,草书如奔,风格迥异,各领风骚。此外,汉字一个音节一个字,阴阳上(shǎng)去,平平仄仄,由此形成的“对对子”堪称文学园地里的一朵奇葩。“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鸿是江边鸟,蚕乃天下虫”、“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往东扔;自上而下看左传,书向右翻”,这种汉语言特有的对仗工整的形式美和韵律美,确实令每一位炎黄子孙自豪和鼓舞。 新加坡有关专家对7000多名6至12岁的儿童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新加坡儿童在智商方面的表现要比英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的儿童突出。专家们认为学习汉字是其主要原因,这是因为汉字的象形特性对激发儿童的思考能力大有帮助。 专家们进一步研究发现,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拼音文字都属于“单脑文字”,即这种拼音文字主要是音码刺激,这一刺激只对人的左脑发生作用。相比而言,汉字则是一种十分奇特的“复脑文字”,具有音码、形码(平面排列)、义码三种不同的刺激,需要人的左右脑同时发生作用。 美国加州圣约瑟大学心理学家米奥拉女士也进行了同样的研究,她通过研究亚裔学生的母语,肯定了汉语学习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所起的正面作用。 15.从全文看,汉字有哪些优越性?(3分) 16.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3分) 17.下面句中的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据测算 ...,一个中国人如果掌握了出现频率比较高的950个汉字,就能覆盖一般报纸、杂志、电视和网络等使用汉字量的90%。 18.央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全国掀起了一股“汉字”热,请就此事发表你的看法。(60字以内)(3分)

初中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22-26题。(12分) 百无一用非书生 ①常有人言:“百无一用是书生。”其实大谬! ②君不见:蔺相如,书生也,完璧归赵,义折廉颇,谱就千古佳话;西汉张子房,书生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大汉三百年锦绣江山;蜀汉诸葛亮,书生也,怀五湖四海之志,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功成八阵图;北宋范仲淹,书生也,西陲守土,保疆卫国,令强寇丧胆;康有为、梁启超,书生也,奋发意气,公车上书,励志图存,戊戌变法。虽只百日,却给暮气沉沉的晚清带来了一线生机。 ③“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一个“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读书人,以主宰国家命运的雄心壮志,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雄才伟略,以“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豪迈激情,让中国大地换了人间。 ④意气书生,不为帝王唱颂歌,只为苍生伸正义,社会在他们的呼喊声中变革,历史在他们的手里改写,世界在他们的智慧推动中前进;书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华章,吟风弄月、舞文弄墨,本是看家本领;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更显超迈才情。悠悠华夏五千载,光辉灿烂的文明正是他们智慧的结晶。由此可见,百无一用非书生! ⑤知识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书生的作用更是巨大! ⑥国家的竞争中,科技和知识的载体——书生们,理所当然地成为综合国力比拼中的决定因素!科教兴国,各行各业的书生们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亿万书生正以一身所学,建设锦绣家邦,复兴伟大中华。 ⑦百无一用的书生,指的是那些只知道“寻章摘句”的书呆子。真正的书生绝非“纸上之阅历多,世事之阅历少;笔墨之精神多,经济之精神少”的书呆子。而是以天下为己任,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真俊杰! ③百无一用非书生,天生书生必有用! (选自《格言·2013增刊》作者:孙亮略有改动) 22.阅读文章①一④段,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提出自己观点的?(3分) 23.文章第⑤段在结构和内容上都起到哪些作用?(3分) 24.请为第⑥段划线句补写一个具体的事实论据。(2分) 25.你怎样理解第⑦段中“寻章摘句”一词?(2分)、 26.真正“有用”的书生具有怎样的精神?(请用原文回答2分) 八、.【2013年·山东省淄博市】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12分) 激发“到此一游”的文明耻感 李浩燃 ①埃及卢克索神庙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浮雕上,刻划着汉字“丁××到此一游”。近日,有人在微博上贴出这样一幅刺目的照片,发布者“无地自容”的心情,也成为很多网友的一致感受。 ②“没到过卢克索,就不算到过埃及。”神庙与汉字,两大文明竟以如此方式相遇,实在让人尴尬。不管是真心喜爱、跟风模仿还是年幼无知、出于炫耀,这种行为不仅污损了人类文明的瑰宝,也为中国游客添了一笔不良记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