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信息能力建设技术指南

环境信息能力建设技术指南

环境信息能力建设技术指南
环境信息能力建设技术指南

附件:

环境信息能力建设技术指南

《环境信息能力建设技术指南》编制组

2011年2月

—3—

目次

1 适用范围 (5)

2 术语和定义 (5)

3 缩略语 (6)

4 环境信息能力建设要求 (7)

5 环境保护部环境信息能力建设要求 (12)

6 省级环境保护部门环境信息能力建设要求 (41)

7 市级环境保护部门环境信息能力建设要求 (68)

8 县级环境保护部门环境信息能力建设要求 (87)

9 管理制度 (98)

参考文献 (101)

—4—

环境信息能力建设技术指南

1适用范围

本技术指南分别从环境信息网络建设、环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信息应用支撑建设、环境信息系统建设、环境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环境信息服务建设、环境信息安全保障建设等方面,规范国家、省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级(省辖市及地区(含地级市、州、盟))、县级(县级市及县)环境保护部门的环境信息能力建设工作。

本技术指南从技术角度对环境信息能力建设的基本内容提出要求,按照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环境信息能力建设的最低要求进行设计。本技术指南为环境信息能力建设基准,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可按照本技术指南的要求,提高环境信息能力建设水平。

本技术指南用于规范和指导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包括各派出机构和直属单位)的环境信息化工作。

2术语和定义

环境信息术语(HJ/T 416)及环境信息分类与代码(HJ/T417)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技术指南。

2.1环境信息能力建设 capacity-building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进行的环境信息化建设工作,包括网络、基

—5—

础设施、应用支撑、环境信息系统、环境信息资源共享、环境信息服务、环境信息安全保障、管理制度等形成环境信息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

2.2环境基础数据库 environmental infrastructure database

根据环境管理业务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环境管理基础数据库系统,为环境信息整合和资源共享提供基础支撑。环境基础数据库包括环境监测管理、污染监控管理、生态保护管理、核安全与辐射管理和环境应急管理等基础数据库。

2.3环境信息资源共享the sharing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依靠信息技术,将一定范围内的环境信息资源纳入一个共同的有组织的网络,使各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能充分利用、共享各类环境信息资源的一种工作方式。

3缩略语

CIDR 无类别域间路由 Classless Inter-Domain Routing

EAI 企业应用集成 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 ESB 企业服务总线 Enterprise Service Bus

ESMTP 简单邮件传送协议扩展Extended 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

ETL 数据抽取、转换和加载 Extract, transform and load FTP 文件传输协议 File Transfer Protocol

GIS 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6—

GPS 全球定位系统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HTTP 超文本传输协议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IDS 入侵检测系统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

IP 网际协议 Internet Protocol

L2TP 第2层隧道协议 Layer 2 Tunneling Protocol

OLAP 联机分析处理 Online Analysis Processing

POP3 邮局协议3 Post Office Protocol 3

PPTP 点对点隧道协议 Point-to-Point Tunneling Protocol QoS 服务质量 Quality of Service

SMTP 简单邮件传送协议 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 TCP 传输控制协议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UPS 不间断电源 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

VLAN 虚拟局域网 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

VoIP 互联网语音协议 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

VPN 虚拟专用网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XML 可扩展标记语言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4环境信息能力建设要求

4.1总体要求

环境信息能力建设以构建“数字环保”战略体系为最终目标,有效整合网络资源、基础设施资源、应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服务资源,形成统一协调的环境信息化工作体系,为实现环境业务协同化、环境管理现代化、综合决策科学化和环境信息服务规范化奠

—7—

定坚实的环境信息化基础。

为避免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提高信息系统建设效益,环境信息能力建设应遵循“三统一”原则,即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规范标准、统一归口管理。应充分考虑到环境信息能力建设的长远发展需求,统筹规划、统筹设计;统一制定并遵循环境信息标准规范,建立管理制度;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的环境信息化工作实行统一归口管理,各级环境信息能力建设任务由同级环境信息中心主体承担,其他业务部门负责提出本部门业务信息化需求并配合环境信息中心开展环境信息能力建设工作,负责本部门业务信息化系统推广应用。

环境信息能力建设的内容包括环境信息网络建设、环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信息应用支撑建设、环境信息系统建设、环境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环境信息服务建设以及环境信息安全保障建设。

本技术指南按照环境信息能力建设的最低要求进行设计。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应以此为环境信息能力建设基准,逐步在一段时间内提高环境信息能力建设水平。

4.2环境信息网络建设

环境信息网络作为信息传输和信息应用的基础,应实现各级网络的互连互通,网络带宽满足应用需求,使环境信息能上传下达,并确保网络安全,为各类环境保护业务的数据传输、信息交换、应用集成和信息服务提供基础网络环境。

4.3环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环境信息基础设施作为能力建设的基础支撑环境,由机房建设、—8—

综合布线、PC机与笔记本电脑、服务器设备、存储设备、备份设备、基础软件、基础外部设备以及其他需要的基础设施组成,为环境信息化工作提供基础设施保障环境。

4.4环境信息应用支撑建设

为加强各环境信息系统的关联性,避免形成信息孤岛,应加强应用支撑能力建设,通过对数据交换与共享、用户身份认证、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和工作流引擎集成,实现对环境信息化工作的统一应用支撑。有条件的环境保护部门可组织建设统一的应用支撑平台,增强各环境信息系统之间的关联性。

基于组件和中间件构建的环境信息应用支撑平台,用于支撑各项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部署和管理,是完成业务逻辑控制和流程处理的支撑平台。应遵循规范的应用支撑技术路线,通过数据集成、用户集成、地理信息集成和流程集成等多种方式整合各个业务应用系统,为各类业务协同和综合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4.5环境信息系统建设

4.5.1建设内容

环境信息系统建设主要指环境管理的核心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包括环境监测管理、污染监控管理、生态保护管理、核安全与辐射管理、环境应急管理等环境业务的应用系统,为环境管理提供信息化支撑,提高环境业务管理水平。

4.5.2建设方式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可根据具体业务应用情况,确定信息系统开

—9—

发方式,共性、通用业务应用系统可由环境保护部或省级环境保护部门统一开发,推广使用。

4.5.3体系架构

环境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遵循以下体系架构要求:

1)为增强环境信息系统的可用性、安全性、封装复用性、可扩展性和可移臵性,环境信息系统的建设应采用多层体系架构,通过引入中间层组件,加强信息系统对环境业务管理的支撑作用。前端的客户层负责提供可移植的表达逻辑;中间的应用层将用户与实际应用隔离,使其可以方便的共享和控制业务逻辑;后端的数据管理可通过服务层来实现专门访问。

2)环境信息系统应坚持开放式系统结构设计思想,为系统扩展建设搭建各类接口,保证系统的可伸缩性。在系统设计中可采用面向对象的技术,利用事件驱动和封装的思想为应用软件提供接口,并广泛采用目前业界流行的、支持工业标准的技术,如Web Service 技术、XML技术等,从技术上保障系统的可扩展性。

4.6环境信息资源共享建设

环境信息能力建设应重点强调环境信息资源整合,采用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方式管理环境数据,倡导环境数据集中管理和环境信息资源整合,有条件的环境保护部门可组织建设逻辑上统一的环境数据中心。

环境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应整合来自各种环境业务应用系统中的数据,实现不同位臵、不同格式的数据的共享和访问,并利用ETL、—10—

数据仓库、OLAP等数据处理和加工工具,对数据进行整理、转换、匹配、校验、整合和分析,通过统一的入口实现环境数据的共享和综合利用,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支持。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应建立有效的环境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为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之间以及同级不同部门之间的环境信息资源共享提供制度保障,各级环境信息中心为环境信息资源共享提供技术支持。

4.7环境信息服务建设

环境信息服务是指为各级环境保护部门提供规范化的信息资源服务。环境信息服务建设应通过环境保护电子政务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内部环境管理人员的沟通交流和信息共享,为环境管理与综合决策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数据支持;通过政府网站发布环境信息,实现网上审批、网上服务等,促进政务公开和公众参与,为企业和公众提供“一站式”的环境信息服务。

4.8环境信息安全保障建设

环境信息安全保障建设是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行业相关的技术规范要求,建立安全技术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实现防窃取、防毁坏、防假冒、防篡改、抗抵赖,并防止拒绝服务和网络攻击,为环境信息能力建设提供安全保障。各级环境保护部门根据各应用系统的重要程度和业务特点,以及不同发展水平,合理确定安全保护等级,分类分级分阶段实施,通过划分不同的安全区域,实现不同等级的安全保护。

—11—

5环境保护部环境信息能力建设要求

5.1适用范围

适用于环境保护部(包括部机关及直属单位)的环境信息能力建设。

环境保护部派出机构的环境信息能力建设可参照省级环境保护部门的环境信息能力建设要求。

5.2环境信息网络建设

5.2.1网络结构及拓扑

5.2.1.1互联网网际互连网络结构及拓扑

环境保护部互联网接口为环境保护部连接国际互联网的出口。

5.2.1.2广域网网络结构及拓扑

环境保护部广域网络是环境保护部与各省级环境保护部门的网络互连,广域网为星型拓扑结构。

5.2.1.3城域网网络结构及拓扑

环境保护部城域网络是环境保护部至同城直属单位的网络互连,城域网为星型拓扑结构。

5.2.1.4局域网网络结构及拓扑

环境保护部电子政务内网局域网网络结构选用星型拓扑结构,支持或扩展后能够支持三层交换技术。

环境保护部电子政务外网局域网网络结构选用星型拓扑结构,支持或扩展后能够支持三层交换技术。

5.2.2网络链路和带宽

—12—

环境保护部各种网络的链路和带宽应满足系统运行、数据传输、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等要求。网络应具备QoS功能,当网络过载或拥塞时,能确保重要业务不受延迟。具体要求如下:

5.2.2.1互联网链路和带宽

根据环境保护部对外网络信息服务的需求,确定互联网链路和带宽资源,带宽要求见HJ 460。如果网络正常业务流量长时间达到整个互联网带宽资源的70%,并且关键业务应用明显受到影响,在Ping测试时所经历的延迟显著,并伴随一定的丢包率,须考虑互联网带宽升级。

5.2.2.2广域网链路和带宽

环境保护部与各省级环境保护部门的网络互连线路采用专线连接,带宽要求见HJ 460。

5.2.2.3城域网链路和带宽

环境保护部与在京直属单位的网络互连采用专线连接,带宽要求见HJ 460,环境保护部连接环境保护部信息中心带宽的要求见HJ 460。

5.2.2.4局域网链路和带宽

环境保护部电子政务内网局域网须支持以太网协议,网络主干的传输速率要求见HJ 460,到桌面的传输速率要求见HJ 460。

环境保护部电子政务外网局域网须支持以太网协议,网络主干的传输速率要求见HJ 460,到桌面的传输速率要求见HJ 460。

5.2.3网络协议

—13—

网际互连协议采用TCP/IP协议,并基于TCP/IP协议开展如下典型业务:

1)采用超文本传送协议(HTTP),进行Web业务;

2)采用简单邮件传送协议(SMTP)、邮局协议版本3(POP3),进行E-mail通讯,支持简单邮件传送协议扩展(ESMTP);

3)采用文件传输协议(FTP),进行异地主机的FTP文件交换,完成远程异地科学计算及信息处理;

4)使用加密的IP隧道,点到点隧道协议(PPTP)、第2层隧道协议(L2TP)等进行虚拟专用网(VPN)业务;

5)采用基于VoIP多媒体通信系列协议,用于语音及视频会议。

有关网络协议的详细要求,见HJ 460。

5.2.4网络设备

5.2.4.1接入设备

环境保护部互联网接入应采用路由器。

环境保护部广域网络主要包括环境保护部与各省级环境保护部门的网络互连,环境保护部为一级节点,采用路由器接入。

环境保护部城域网络接入设备等级主要由设备所在节点角色功能来决定。环境保护部与在京直属单位的网络互连,采用不同级别的路由器。

有关环境保护部互联网、广域网、城域网接入路由器设备的详细要求,见HJ 460。

5.4.2.2交换设备

—14—

环境保护部内外网核心交换应采用核心交换机,保障数据交换速度。网络汇聚层和接入层应采用相应的交换机。

有关环境保护部交换机设备的详细要求,见HJ 460。

5.4.2.3安全设备

1)防火墙

环境保护部互联网接入的安全设备应采用防火墙。

环境保护部为网络核心节点,各省级环境保护部门为网络二级节点,有关防火墙设备的详细要求,见HJ 460。

2)入侵检测系统

环境保护部内外网和互联网接入必须具备入侵检测系统。

有关入侵检测系统的详细要求,见GB/T 20275 信息安全技术入侵检测系统技术要求和测试评价方法。

3)网络脆弱性扫描系统

环境保护部内外网和互联网接入必须具备网络脆弱性扫描系统。

有关网络脆弱性扫描系统的详细要求,见GB/T 20278信息安全技术网络脆弱性扫描产品技术要求。

4)网络防病毒系统

环境保护部内外网和互联网接入必须建立网络防病毒系统。

有关网络防病毒系统服务器端、客户端的基本功能要求,见HJ 460。

5.2.5 IP地址管理和域名管理

—15—

5.2.5.1 IP地址管理

全国环境保护信息网络系统所有IP地址资源均全网统一分配。IP地址分配应利于路由的组织,兼顾近期需求和远期网络的扩展要求,要考虑到现有IP业务、新型IP业务以及各IP网络运营商特殊的业务要求。为了保证IP地址得到充分利用,采用CIDR和可变长子网掩码。IP 地址的分配应具有层次性、连续性,以提高IP地址利用率、减少路由表项。

环境保护部内网的网络地址包括系统地址、共享地址和互联地址。部机关内部网络使用系统地址,部门间、系统间网络互通使用共享地址或互联地址。

环境保护部外网的网络地址包括用户地址和互联共享地址。部机关网络使用用户地址,部门间、系统间网络互通使用互联共享地址。

有关环境保护部内网地址和外网地址的详细要求,见HJ 460。

全国环境信息网络IP地址规划,见HJ 460。

5.2.5.2域名管理

环境保护部负责全国环境保护信息网络系统域名的统一管理。域名设臵的主要考虑因素包括:主机名解析、邮件交换记录解析、降低域名解析在骨干网上的流量、能解析其他域名下的主机。

域名命名原则:域名从域名管理部门申请,采用逐级授权的方式,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网络系统域名由上级环境保护部门授权,实行统一管理,域名中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缩写遵照《中国互联网—16—

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执行。

有关域名管理的详细要求,见HJ 460。

全国环境信息网络系统域名命名规则,参见HJ 460附录A。

5.2.6网络安全

5.2.

6.1网络安全域逻辑划分

环境保护部电子政务内网安全域、电子政务外网安全域的划分,见HJ 460。

环境保护部网络安全域按照三级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划分。各安全域划分如图1:

图1 环境保护部网络安全区域图

1)系统服务器区域:三级保护区域;

2)网络管理区域:三级保护区域;

3)安全管理区域:三级保护区域;

4)核心网络区域:三级保护区域;

—17—

5)下级网络接入区域:三级保护区域;

6)内部网络接入区域:三级保护区域;

7)远程接入区域:二级保护区域;

8)INTERNET接入区域:二级保护区域;

9)业务终端区域:二级保护区域;

10)第三方接入区域:二级保护区域;

11)开发测试区域:二级保护区域。

5.2.

6.2网络边界安全防护

网络边界均应采取安全隔离和防护措施,网络不同安全域的边界应划分明确,并应采用与安全等级保护相匹配的网络边界安全防护措施进行防护。边界处应对进出特定区域的网络流量进行控制,坚持“最小特权”的许可原则对外提供服务。

可选用的网络边界安全防护措施包括网络隔离、VPN网关、防火墙、入侵检测、安全监控、安全审计、防病毒网关等。

电子政务外网与互联网的接口应建立安全隔离区,防范来自互联网的安全威胁和防止内部敏感信息的外泄。

1)防火墙隔离

在环境保护部网络应用区域中,区域间的多个边界处通过防火墙隔离手段来实现网络访问控制:

a)在环境保护部信息中心网络的出口处选用两台防火墙,以保证环境保护部连接各省级环境保护部门的网络安全;

b)配臵两台防火墙对内部局域网与应用服务器区之间进行访问—18—

控制,限制外部对环境保护部系统的非授权访问、环境保护部内部对外部的非授权访问以及内部系统之间特别是安全级别低的系统对安全级别高的系统的非授权访问;

c)环境保护部另外配臵两台防火墙,一台连接环境保护部直属单位,一台连接环境保护部下属环境督查中心。

2)网络安全审计

在环境保护部部署网络安全审计系统,对各个网络区域进行安全监控审计,对网络中的各种设备和系统进行集中的、可视的综合审计,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提高网络安全审计绩效。

3)网络入侵检测

为预防防火墙等防护手段失效,可在环境保护部服务器区域及数据区域网络中部署IDS,通过报警的方式提醒管理者及时发现正在发生的破坏行为,以便尽快采取有效措施。

有关网络边界安全防护的详细要求,见GB/T 21061国家电子政务网络技术和运行管理规范。

5.2.

6.3涉密信息网络

根据《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不得直接或间接地与国际互联网或其他公共信息网络相连接,必须实行物理隔离,确保内部系统和数据的安全。承载涉密信息系统的网络应按BMB 17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分级保护技术要求规定的执行。

5.2.7网络监控

—19—

5.2.7.1网络故障监控管理

环境保护部信息网络系统应进行全面的网络故障监控。网络故障监控管理系统应集成整个网络的告警/故障事件信息,统一处理、呈现和分析告警/故障事件信息,以便提高网络故障事件处理工作效率。

网络故障监控管理系统应实现告警/故障事件信息的实时上报,通过将事件信息进行集中的相关性和关联性分析,使操作维护人员迅速找到问题根源,通过相关联的事件信息,分析确定对网络承载业务的影响情况与影响程度。

5.2.7.2网络性能监控管理

环境保护部信息网络系统应通过专用网络管理工具监测网络性能。网络性能监控管理系统应对环境保护部信息网络以及与之连接的全国环境信息网络运行状况进行监控。通过性能管理,判断网络的运行质量、运行效率、流量流向以及连通率水平等。

网络性能监控管理系统应制定性能测量的标准,分析网络服务的趋势和行为。发现性能下降时立即发出告警信息,由网络管理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与处臵。

5.3环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5.3.1机房建设

5.3.1.1机房面积

环境保护部机房应包括主机房和保密机房,并设臵专门的机房控制室。

—20—

5.3.1.2机房环境要求

环境保护部机房应具备基本电气设施、防雷接地系统、消防系统、门禁系统等。

有关环境保护部机房工程建设以及温度、湿度、噪声、电磁干扰、振动、静电、空气含尘浓度、照明、接地等内部环境的详细要求,见GB 50174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和GB/T 2887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

5.3.1.3机房供电

环境保护部机房供电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

1)应在机房供电线路上配臵稳压器和过电压防护设备;

2)应提供短期的备用电力供应,至少满足设备在断电情况下的正常运行要求;

3)应设臵冗余或并行的电力电缆线路为计算机系统供电;

4)应建立备用供电系统。

计算机场地的供电电源应满足下列要求:

1)频率:50Hz;

2)电压:380V/220V;

3)相数:三相五线或三相四线制/单相三线制。

有关机房供电系统的详细要求,见GB/T 2887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

5.3.1.4机房空气调节系统

环境保护部主机房和机房控制室均应设臵空气调节系统。当主

—21—

机房和其他房间的空调参数不同时,宜分别设臵空调系统。

有关环境保护部机房空气调节系统的详细要求,见GB 50174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

5.3.1.5 UPS系统

环境保护部机房需设臵UPS单独控制房。

有关UPS额定输出容量的选择、UPS机型选择、容错冗余供电、运行环境等的详细要求,见HJ 460。

5.3.2网络综合布线

环境保护部网络综合布线系统应在充分考虑信息点分布和数量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合理设计,精心施工。

有关综合布线系统设计、设计基本步骤、工作区子系统设计、水平子系统设计、垂直子系统设计、设备间子系统设计、管理子系统设计、建筑群子系统设计等要求,见HJ 460。

大楼综合布线,以及选用的电缆、光缆、各种联接器、跳线和配线等所有配件,均应符合ISO/IEC 11801。

5.3.3基础硬件设施

5.3.3.1 PC机与笔记本电脑

视工作需要配备专用PC机和笔记本电脑。

5.3.3.2 服务器

环境保护部环境信息能力建设需要的服务器,按不同类别和用途进行建设,符合业务所需及主流配臵要求,见表1。

—22—

浅析技术创新、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浅析科技创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工业园*** (2012年12月2日) 摘要:未来五年我们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诸多的风险挑战。举措得当则经济快速增长、实现新的突破;应对失策则可能丧失机遇、经济徘徊不前。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对照先进寻差距,盯着排头找不足,科学判断发展方位,牢牢抓住发展机遇,准确把握发展规律,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无愧时代的使命感和立说立行的责任感,勇于担当,善于创新,敢于跨越,强化“三废”治理,保护环境,谱写出科学发展、富民强企的新篇章。 关键词:技术创新;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加快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环保治理工作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节能减排、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由大变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深刻认识技术、环保工作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集团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节能减排技术措施的实施,技术创新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

由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落后工艺退出、先进工艺技术的创新应用措施不够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够强,企业管理工作名紧实粗,对加强技术、环保建设工作认识存在偏差、责任不够落实,当前***集团电解锌冶炼技术落后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回收率低),已经成为提高工业整体经营水平、落实应对环保变化举措、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 为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依靠***集团公司的矿产资源优势,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综合运用经济、技术及必要的管理手段,进一步建立健全加强技术、环保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确保按期实现电解锌冶炼氧压浸出(高酸)的各项生产指标和环保节能减排目标。要切实把技术创新作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抓住关键环节,突破重点难点,加快加强企业科技创新、环保建设,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大力推进新技术应用和产能优化升级。 二、技术、环保建设目标任务 (一)现状分析 生产工艺、技术经济指标分析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信息系统使用说明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信息系统使用说明(建设单位版)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信息平台http://47.94.79.251) 一、账户注册及修改 1、关于建设单位主体责任的说明 建设单位可自行填报或委托相关技术单位填报相关信息,建设单位对填报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真实性负责; 建设单位自行填报或委托填报,皆应通过建设单位账户完成。 2、注册账户 每个社会信用代码(或组织代码)只能申请一个账户。如申请账户时系统提示本信用代码已注册,请联系系统运维人员。 社会信用代码、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都是指建设单位。 联系人为建设单位的相关联系人;联系电话、手机号码、邮箱皆为建设单位联系人的相关信息。 3、修改账户信息 登录系统后,可在企业信息页面修改相关账号信息。其中,社会信用代码、法人、法人身份证三项信息不可修改,如确需修改请联系系统运维人员。 4、找回用户名、密码 需提供社会信用代码、法人姓名和法人身份证信息。 5、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是一组长度为18位的用于法人和其他组织身份识别的代码。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由国家标准委发布,并遵照强制性国家标准《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编码规则,该标准于2015年10月1日实施。 对于未更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沿用原有组织机构代码。 二、建设项目基本信息 1、提示信息 点击待填报数据框,系统弹出该信息的填报说明和示例。 部分提示信息较为复杂的,请点击数据框周边的i图标。 2、项目代码 指经济主管部门审批核发的唯一项目代码,为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生成的项目代码。格式为2017-130000-01-01-00001。

信息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

平坝区十字乡民族中学信息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 安启辉 为了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广大师生的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和效能,, 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争取学校信息化工作有新的跨越,特制定学校信息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 一、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1、通过五年的努力,实现学校教育、行政管理的信息化; 2、实现教育教学环境的信息化,全面开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探索,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信息化装备和运用水平达到全区教育系统领先水平; 3、实现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成资源库,充实学校教学多媒体平台,并与区教育教学资源库衔接; 4、实现学习、教学模式信息化,构建网络化的创新学习环境,把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文化牢牢扎根与师生的教学活动之中; 5、实现教科研活动的信息化,利用网络开展教科研活动,加强与各级教研组与区教研室的联系, 6、实现师资培训的信息化,利用网络建立起信息化的校本培训机制。 (二)具体目标 1、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方面继续把教育信息化的学习、教学环境的建设作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分项实施,

逐步到位。初步打算为: 2015年完成部分班班通、电子备课室、校园数字广播及监控系统; 2016年年终完成“班班通”建设,年底实现校内局域网资源共享; 2017年完成学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并与市、区数字图书馆相链接;2018年完成校园网站建设。2019年建成学科齐全、具有学校特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促进基础教育教学资源的可持续更新和共建共享。 2、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 教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主导力量,培训教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根据我校实际,教师的培训着力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水平的普及与提高,要求教师做到“四个会”,即会熟练操作计算机及上网浏览,会从网上搜索下载有关教学资料,会熟练应用校园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等,会独立制作多媒体课件,初步建立起课件库,形成一定数量的多媒体课件。要开展网络条件下的教学模式的探究,掌握网络条件下教学所必须的技能。 3、软件开发方面 教学软件是实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方面,要发动教师制作和使用教学课件。各科室、教研组都要完成本部门的主页制作,并与学校网站链接;要有50%的老师建立个人教学或专题研究型主页。 4、信息技术教育方面 今后将在教好信息技术课的同时,积极开展对学生进行计算机运用的培训,使每一位学生做到“四个学会”,学会熟练地操作电脑,学会上网,学会检索信息,学会人机交互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的能力。要组织学生进行网页的制作,争取所有的班级都有班级网页,50%以上的同学有个人的主页,且都与学校的主页相链接。同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级教育行政、教科研部门组织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竞赛,争取在区级以

河北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与运行 管理办法

河北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与运行 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规范河北省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运行和管理,根据《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结合河北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技术创新中心是科技创新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是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技术集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技术服务、技术创新人才聚集培养、面向社会开放的技术创新平台。 第三条技术创新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开展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先进技术集成,为产业化提供成熟、配套的技术、标准、工艺、装备和新产品;实行开放服务,承接委托的技术研究、设计、试验和成套技术服务业务;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推动技术扩散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聚集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专业化技术人才;加强与重点实验室等其他类型研发基地的协同联动,开展国际、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 第四条技术创新中心主要依托我省规模以上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术机构建设,支持产学研联合共建。 第五条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坚持“统筹规划、规范管理、增

量提质、科学发展”的原则,实行择优建设、绩效评估、动态管理、有序进出的管理机制。 第六条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运行、管理过程中,坚持公开、公平、公正。 第二章职责分工 第七条河北省科学技术厅(以下简称省科技厅)是全省技术创新中心规划布局和宏观管理的综合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一)贯彻和落实国家有关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管理的政策和规章。 (二)制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运行管理办法及工作规则。 (三)编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发展的规划和计划,指导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和运行。 (四)组织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任务验收和管理与运行绩效评估(以下简称绩效评估)。 (五)审定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调整和撤销。 第八条省直有关部门、各市(含定州、辛集市)和雄安新区科技工作主管部门(单位)是技术创新中心的归口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本地区、本部门技术创新中心的规划建设和重点培育,指导申请单位编制《河北省技术创新中心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和《河北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组织建设项目申报推荐。 - 2 -

浅析技术创新对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浅析技术创新对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摘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是科学发展观下技术创新的应有之义。但在当前的市场机制下, 存在着技术创新“失灵”问题,其原因主要源于技术创新本质及创新动因的某种程度的非生态理性,本文主要从创新主体着手,研究技术创新的本质,分析“技术、经济、生态”三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技术创新,生态环境,市场经济 在目前的知识经济条件下,一方面,技术创新越来越成为一国或地区、企业实现持续成长的主要途径;另一方面,作为生产力实践的重要形式,人们关注和追求技术创新的物质与经济效益,并以此衡量一国或地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终极意义,却忽视这一过程中已经显现或潜在的、大量消极的生态外部性,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二元分立的“技术-经济”二维创新模式下,过度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人之于自然的实践张力,因而创新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自然生态系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整体性自在运行规律,导致生产边际外部费用的增加,造成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当代发展观认为,人与自然应是平等交流和自觉协同的和谐关系,落实在技术创新中,即是创新活动在满足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需要的同时,能够维护和增进自然生态的良性发展,这体现了对自然生态系统内在规约的尊重。本文将这一凸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技术创新实践称之为生态化的技术创新。我们认为,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技术创新实践的应有之义。因而从“技术-经济-生态”而不仅仅是“技术-经济”的视角探讨市场经济机制下技术创新“失灵”的经济学规律,是十分必要的。 从历史上看,人类的社会生产实践总是与同时期的科学技术认识水平相联系。同样,一定阶段的技术创新理论反映了对相应阶段人类技术创新活动的升华总结,而一定时期的技术创新活动模式又总是受制于同时期创新理论的发展水平。对技术创新本质的经济学认识, 以及对创新动因的解读,有助于我们理解“技术、经济、生态”三者关系的现实处境。 对技术创新本质的认识与人们对于技术的理解有直接关系。对技术的理解,

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方案

曲靖财经学校 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增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信息化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稳步提高教学教学质量,响应教育厅推进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的号召,特制定本计划。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让信息化建设与学校发展同行,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交互的信息技术手段架构师生互动的平台,促进信息化教学资源综合运用良性发展。 二、领导小组 为保障工作有序开展,学校成立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全面负责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工作。 副组长:落实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工作中各部门人员的分工与合作。 成员:1、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与管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信息化教学设备资产管理。 2、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3、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教师网络教研与专业提升。 4、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学生德育教育及家校互动。 5、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教师网络办公及后勤保障。 6、信息化教学资源设备维护、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工作档案管理。 三、方法步骤 1、学习讨论准备阶段:确定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领导小组成员及分工。确定信息化教学资源工作实施方案。领导小组成员通过外出考察、自主学习、集中学习、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对此项工作达成共识,提升领导小组成员的信息素养与信息化教学能力。 在全体教师中进行宣传动员,鼓励有能力的教师先行摸索并大胆进行教学尝试。

2、初步尝试阶段:对全体教学人员进行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高级应用培训。在每个教研组内确定两至三名信息化教学中坚教师,带动和提高以年级组为单位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有效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在运用网络平台开展网络教研。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平台,将现有的网站、文件服务器中的相关功能,分解为校门户网站(新闻类)、信息化资源平台(数据类)、网络教研平台(包括论坛、博客、分学科教研栏目)和视频服务器系统等四类,并完成测试,保障正常使用,打造数字化校园。 3、提高阶段:在全体老师中定期举办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竞赛活动,以赛代培,促进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的提升。完善信息资 源库,及时收集整理校内外信息化资源,充实教学资源库。在学校常理和德育教学中运用资源平台,开展员工互动、师生互动、家校互动。 4、全面实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校际、区际互通,增强资源共享。开展信息技术、资源建设、网络教研等相关课题研究。 四、实施情况 (一)优化环境,丰富资源,使信息化工作向纵深发展。 1、加强信息化环境建设与管理,在设备运用上不断创新。 学校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硬件建设已经实现所有班级安装上了多媒体展台、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将要实现教师办公实现人手一机,更新计算 机教室设备,在专用教室内配备上多媒体教学设备。为了深化应用,提升应用效果和水平,在不断完善学校网站的同时,安装能为学校各职能部门、教师、学生提供服务支持的校园网络应用软件平台---信息化资源教学资源平台,系统的建设和使用,将为我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现代化手段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教学质量提供有利条件。同时为教师开展生本研究、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网络环境下的新课程学习创造必要条件。完善后的信息平台应用,综合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功能:辅助教师教学,拓宽教育资源提供网络服务,共享系统资源;提高信息能力, 更新教学 方法加强互动交流,互帮互助互学;实现无纸办公,提高工作效率开放内外窗口,树立学校形象。 2、丰富完善资源整合平台,夯实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基础。 资源建设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根本所在,有效利用、完善教育资源整 合平台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我校正在建立教育资源共享模式,通过学校的资源平台,将更多老师或校外的教育资源纳入学校的教育资源系统,解

环保验收监测方案

宝鸡石羊面粉有限公司日处理300t/d 小麦面粉生产线技改项目验收监测方案 一、工作目的和范围 全面评价宝鸡石羊面粉有限公司日处理300t/d小麦面粉生产线技改项目的排污情况。 本次主要对该项目工作状态产生的废气排放、厂界噪声进行验收监测;对工作过程产生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排放情况进行调查。 二、方案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4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9号)。 2、《国务院关于修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决定》(国令第682号)。 3、《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指南污染影响类(征求意见稿)》。 4、《宝鸡石羊面粉有限公司日处理300t/d小麦面粉生产线技改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2012年5月,宝鸡市环境影响评价所)。 5、《宝鸡石羊面粉有限公司日处理300t/d小麦面粉生产线技改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批复》(宝鸡市环境保护局陈仓分局,宝陈环函[2012]15号)。 6、宝鸡石羊面粉有限公司委托监测书。 三、现场检查及验收清单 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高新区千河工业园内,项目北

侧紧邻耕地,距北侧500米处为西城高级中学,北侧200米以远为千河镇卫生院,西侧紧邻底县路,南邻市一建租赁站,东邻四七油库铁路。建设单位在原有生产线及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技改完成后,生产规模达到日处理300t/d小麦面粉。 验收期间,该项目实际建设内容与《宝鸡石羊面粉有限公司日处理300t/d小麦面粉生产线技改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及其批复要求对照情况见下表1: 表1 工程主要环保设施验收清单及完成对照检查情况 四、验收监测内容 1、生产废气监测 本项目大气污染物来源主要有原料预清理和清理工序、制粉、配粉等工序产生的含粉尘废气。在清粉机风网脉冲除尘排气筒、后路风网脉冲除尘排气筒、前路风网脉冲除尘排气筒、刷麦机+色选机风网

信息化规化建设方案

信息化规化建设方案 1.信息化建设思路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通过电脑信息系统对企业的日常业务流程进行自动化管理,对业务数据进行自动化分析,为企业战略规划及战略目标的达成提供数据支撑。信息化将会逐渐替代目前企业存在的复杂流程,在时间与空间上为业务流程的处理提供了便利。 信息化建设是为企业带来先进的管理流程,是企业将来的核心管理机制,因此,信息化建设需分阶段实施。结合企业类型与现状,整个实施过程分为诊断评估、管理提升、系统规划与选型实施四个阶段。 1.1.管理诊断及明晰战略 信息化建设一直以来都是“一把手”的项目,因此,企业领导必须全程指挥协调,首先要成立信息化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确立信息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将信息化建设精神向企业所有人员进行宣贯,打造良好的项目实施环境。 针对企业特点,制订项目总体工作计划。 资料收集,从内部重点收集年度报告、战略规划、财务报告、各项规章制度,以及统一要求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材料等。 内部访谈,对中高层管理人员采取分别访谈,对一般员工采取座谈会的方式,了解公司目前存在的问题。 调查问卷,针对公司战略、组织、管理、流程、人力资源、生产、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全面的问卷调查,并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分析结果。 公司的管理现状评价主要包括两个主要内容。一是对公司现有管理架构的职能设置和运营协调状况进行评估,是否能够快速应对流程调整。二是根据公司的战略、业务分析对流程提出的要求,诊断公司的流程状况。通过对这两点的评价,从而提出改进方向,设计未来优化的流程(简称TO-BE)。 IT现状能力的评估,直接影响到是否能打好信息化建设基础,未来是否能有效实施信息化系统。是整个项目中的技术与硬件基础。 通过评估IT部门组织结构,可以判断公司管理者对信息化项目的重视度,能反映出今后信息化战略落实的情况。 对信息系统基础软硬件的评估,可以反映出公司对信息化的投入力度和信息化的协同应用条件,关系未来信息化建设是否能有效实施。 对人力资源的评估,可反映出掌握专业IT应用技术员工的比例和非专业IT人员的信息化培训覆盖率,为提升信息化应用能力作数据支撑。 对应用系统的评估,可反映各层次信息化应用水平,为未来系统选型提供数据支撑。 对IT管理基础的评估,可反映公司信息化理念体系和信息化管理体系,从管理者对信息化认识水平和配套的信息管理制度中判断信息化的提升空间。 根据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需求和IT基础来制订战略目标,明确信息化建设的愿景和使命,使之成为同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因素。在信息化实施后,要做到员工满意度提升,可有效控制工程项目的进度管理,公司现金流改善显著等。 1.2信息化管理基础的提升 信息化建设,必须要对公司目前的管理流程进行提升,否则无法适应信息化实施后带来的种种不适。在设计管理流程提升方案时,有两个原则需要遵从,要从专业角度提出提升方案,要兼顾提升后的流程在信息系统中可有效实施。 根据公司战略、管理诊断结果与行业特点,参照行业内的最佳实践,并结合信息系统的特点,对公司业务运营模式进行调整。 由于流程化管理模式更强调市场反应速度、部门之间的协作和效率,更多公司致力于由

天津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天津科委

附件1 天津市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我市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优化全市科技创新基地布局,依据《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国科发基〔2017〕250号)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国科发创〔2017〕353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功能定位 技术创新中心以我市产业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为核心,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协同推进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打造创新资源集聚、组织运行开放、治理结构多元的综合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按功能分为综合性和专业性技术创新中心。 综合性技术创新中心面向我市重大科技任务,以需求为导向,依托大型骨干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实施从关键技术突破到工程化、产业化的一体化推进,打造重大关键技术的供给源头、区域产业集聚发展的创新高地、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的众创平台。 专业性技术创新中心面向我市重点产业领域发展需求,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设,开展产业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工艺试验和各类规范标准制定,加快成果转化、应用示范及

产业化。加强对现有市级工程技术中心评估考核和多渠道优化整合,符合条件的纳入技术创新中心等管理。 二、建设目标和原则 (一)主要目标 在若干重点领域建设一批综合性和专业性技术创新中心,形成满足我市产业创新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具有国内外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技术创新网络,攻克转化一批产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带动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壮大,催生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我市科技创新实现新跨越。2018年启动建设1—2家综合性技术创新中心。至2020年,全市布局建设3—5家综合性技术创新中心,150家专业性技术创新中心。 (二)建设原则 ——聚焦产业。围绕天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需求,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部署,突破技术瓶颈制约,构建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形成技术持续供给能力,支撑实体经济质量提升。 ——企业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牵头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加强创新成果的对外扩散,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强化对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改革牵引。将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重

中学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1)

上海玉华中学信息化工作发展规划 2016-2020 按照《普陀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立足我校教育教学实际,审视及规划学校一定时期内的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方向,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 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我校根据区教育局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指导精神,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的应用水平,以信息技术教育与各类课程的整合开展网络环境下学习方式改变的探索实验,提高全体师生的信息素养,构建高水平、高效益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依托一流的信息化硬件设施,在教育教学各领域全面开展信息化应用,全面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和教学中的作用,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学习绩效,为学校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资源保障和服务平台。结合学校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学校信息化发展现状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在学科等领域中的应用为重点,加强信息技术工作的领导和教师培训,逐步为实现“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提供服务保障平台,提升学校网络化管理水平。推进学科与信息技术的全面整合,实现教育最优化。 (二)具体目标: 1、优化学习资源,积极运用区开放共享的数字化网络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2、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增强师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深化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3、加强信息化校园建设,利有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构建教研互助研修和学校管理信息化平台,推进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 三、工作任务 (一)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1.动态更新计算机。为了进一步满足教育教学网络信息化需要,每年有计划分步骤更新,加强硬件平台建设。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指南-污染影响类

附件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指南污染影响类 1适用范围 本技术指南规定了工业类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总体要求,提出了验收程序、自查内容、验收执行标准、验收监测技术要求、验收监测报告编制的一般要求。 本技术指南适用于无行业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的建设项目;行业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中未规定的内容按照本指南执行。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2.1污染影响类建设项目 污染影响类建设项目是指主要因污染物排放对环境产生污染和危害的建设项目。 2.2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是指在建设项目竣工后依据相关管理规定及技术规范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建设、调试、管理及其效果和污染物排放情况开展的查验、监测等工作,是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主要技术依据。 2.3 环境保护设施 环境保护设施是指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及开展环境监测所需的装置、设备和工程设施等。 2.4 环境保护措施 环境保护措施是指预防或减轻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管理或技术等措施。

3验收程序 验收监测工作可分为启动、自查、编制监测方案、实施监测和核查、编制监测报告五个阶段,具体工作程序见图1。验收推荐程序与方法见附录1。

图1 验收程序框图

4验收自查 4.1环保手续履行情况 主要包括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编制及其审批部门的审批决定,初步设计(环保篇)等文件的编制,建设过程中的重大变动及相应手续完成情况,国家与地方环境保护部门对项目的督查、整改要求的落实情况,以及排污许可证申领情况等。 4.2项目建成情况 对照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等文件,自查项目建设性质、规模、地点,主要生产工艺、产品及产量、原辅料消耗,项目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公用工程、贮运工程和依托工程内容及规模等情况。 4.3 环境保护设施建设情况 4.3.1建设过程:施工合同中是否涵盖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内容和要求,是否有环境保护设施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内容,项目实际环保投资总额占项目实际总投资额的百分比,项目竣工报告中是否有环境保护设施调试运行记录等。 4.3.2污染物治理/处置设施:按照废气、废水、噪声、固体废物的顺序,逐项自查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审批部门审批决定中的污染物治理/处置设施建成情况,如废水处理设施类别、规模及工艺;废气处理设施类别、处理能力、工艺及排气筒数量、主要噪声源的防噪降噪设施、固体废物的储运场所及处置设施等。 4.3.3其他环境保护设施:按照环境风险、在线监测和其他设施等的顺序,逐项自查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审批部门审批决定中的其他环境保护设施建成情况,如装置区围堰、重点区域防渗工程、事故池、在线监测装置、“以新带老”改造工程、关停或拆除旧机组或装置、淘汰落后生产线、生态恢复工程、绿化工程、边坡防护工程等。 4.3.3自查结果发现环境保护设施建成情况未完全落实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审批部门审批决定要求的应及时整改。 4.4自查结果发现项目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而未重新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未经批准的,建设单位应及时履行相关手续。 5 验收监测方案与验收监测报告编制 5.1验收监测方案编制 5.1.1验收监测方案编制目的及要求 编制验收监测方案是根据验收自查结果,明确工程实际建设情况和环境保护设施落实情况,在此基础上确定验收工作范围、验收评价标准,明确监测期间工况记录方法,确定考核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效果和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的验收监测点位、因子、频次等,确定考核其他环境保护设施有效性以及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的验收核查内容,制定确保验收监测数据质量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具体方案。

信息化建设方案

阿里烟草局(公司)信息化建设方案 一、信息化建设目的 为了从根本上加快我局(公司)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局(公司)从“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自上而下的全透明信息网络,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为公司经营决策提供科学的手段和依据;进而让信息化建设成为引领、带动、帮助全局(公司)各科室工作走向良性健康发展的“助推剂”,现结合我局(公司)实际,制定出信息化建设方案。 二、信息化建设意义 一是通过建立局(公司)管理业务信息化平台,对局(公司)人、财、物、信息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促进“局(公司)→区总局”更好的沟通和协调,满足公司及时管理的需求,使公司的整体运作能力及整体对外响应力获得提高,强化公司执行力。 二是建立局(公司)高效的项目管理平台,利用信息系统提供的功能,完善各个环节的成本控制手段,进行切实可行的成本控制及差异分析,辅助公司提高成本核算及控制的能力,降低局(公司)整体运营成本。 三是建立局(公司)统一的风险监控平台,加强异常和重大事项的监控与反馈机制,帮助公司更有效地对所属各县网点进行监控,降低公司整体运营风险。

三、信息化建设目标 根据局(公司)要求: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为“一个平 台、二大系统”,即建立集成系统应用平台;建立和完善以 进度管理为主线、以成本、安全和质量管理为核心的综合 项目管理系统,建立和完善以群件、WEB和数据库技术为 基础的经营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局(公司)内部局域网或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内 部办公、信息发布、数据交换的网络化;建立并开通局(公司)外部网络连接;使用综合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和人事管理 系统,业务销售与财务相关软件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局(公司)信息门户、综合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办公 自动化、业务销售管理、档案资料管理、财务资金管理等 的现代化、透明化、节约化和快速化。 四、我局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信息化办公滞后,设备已安装但仍未投入使用,部分科室工作仍处于手工状态。 二、工程方网络布线存在问题,办公大楼一楼模块不通,一楼交换机无法使用。 三、内网的铺设方案不明确。多久铺设、什么时候铺设,以及相关后续工作如何开展不明确。 四、我局信息中心与上级领导部门缺少联系,无法及时获得信息化建设的长远规划和业务指导。

浙江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

浙江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 为高质量推进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建立健全由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省技术创新中心、省级企业研发机构等共同组成的省技术创新中心体系,依据《关于加强技术创新中心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本工作指引。 一、总体要求 (一)功能定位。省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是技术创新中心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定位于实现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促进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创新中心既要靠近创新源头,充分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的优势学科和科研资源,加强科技成果辐射供给和源头支撑;又要靠近市场需求,紧密对接企业和产业,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技术创新服务和系统化解决方案,切实解决企业和产业的实际技术难题。创新中心不直接从事市场化的产品生产和销售,不与高校争学术之名、不与企业争产品之利。 (二)主要任务。 1.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将研发作为产业、将技术作为产品,致力于源头技术创新,组织开展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等战略研究和技术攻关,攻克“卡脖子”技术,抢占前沿技术制高点,为区域和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技术供给。 2.转化应用重大创新成果。推动重大技术成果中试熟化与工程化产业化,加快创新成果在产业链上下游的示范应用和转化,加速共性关键技术转移扩散,制定和推动形成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技术标准。 3.提供技术创新服务。通过与企业建立联合技术创新机构、开展合同研发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按需定制的技术创新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各类创新资源按规定面向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开放共享,培育孵化壮大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 4.引育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端创新人才,着力培育优秀青年人才。开展探索人才引进、使用、激励和管理等创新政策试点,全方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深圳市创新环境建设计划

2018年深圳市创新环境建设计划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组建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实验室名称: 申请单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项目负责人:移动电话: 电子邮箱:传真:

可行性研究报告提纲 可行性研究报告为Word格式(可插入图片或公式),由标准封面和具体内容组成。报告各页面距要求设置为2.5厘米,行间距、字间距、字体大小可参考本提纲。具体内容要求翔实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并按以下提纲撰写。 一、建设或项目实施的背景和意义 阐述实验室(项目)所面向的龙岗区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等有效需求,实验室建设(项目实施)的先进性、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在行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实施后的预期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技术发展趋势及国内外发展现状 阐述相关研究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国内外研究开发、产业化状况、龙岗区相关行业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以及知识产权、市场需求情况等。 三、实验室的规划与布局 详述实验室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管理机构、部门设置、管理制度等)、主要研发方向和研发内容(拟为产业化进行的工艺设计和技术开发;拟推出的新产品新技术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对外技术服务(科研成果产业化,委托开发、合作开发的实施)以及人员配备、经费筹集情况等。 四、计划目标 详述实验室建设(项目实施)的主要目标,包括:研究能力与水平、技术人员培养、运行管理及自我发展、支撑条件和后勤保障等可考核的技术指标、社会经济效益指标。 五、计划进度 阐述实验室建设(项目实施)的计划进度。在项目执行期内,每一阶段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包括时间进度指标、技术指标、资金使用计划、产业化情况等。每一阶段目标应是比较详细的、可进行考核的定性定量描述。 六、现有工作基础和条件 1.依托单位在相关技术领域的已有研发基础、主要研究成果。 2.依托单位拥有的能为行业发展服务的工作条件,包括实验平台和大型仪器设备等。 3.依托单位近三年承担的国家、省、市、区相关科技计划完成情况,与所申报项目的关联和衔接 4.与其它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情况(若有) 七、研究团队 1.实验室研究团队的规模和结构,包括年龄、专业、职称等情况。 2.实验室(项目)团队核心人员情况,包括工作简历、学术业绩,近年来主持的国家、省、市、 区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以其相关领域代表性论文,获得国家、省、市、区科技奖励和发明专利、标准编制等。

生态环境部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效果评估技术指南

生态环境部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效果 评估技术指南(试行) 1评估目的 对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进行效果评估的目的是环境保护部门加强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落实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事中事后监管提供科学有效的技术依据。 2适用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对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企业自主验收进行效果评估的原则、程序、方法、内容和评估报告的编写要求。 本指南适用于生态环境部对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企业自主验收进行的效果评估工作。3评估原则 3.1为科学监管服务原则 对企业自主验收进行效果评估是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落实情况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情况进行事中事后监管的有效技术手段,在评估依据、程序、内容、方法等方面必须体现为环境管理科学监督服务的原则。 3.2客观公正原则 企业自主验收效果评估是评估机构按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及有关文件要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批复要求,对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企业自主验收行为、验收监测(调查)报告及验收意见进行技术评估,为环境管理部门规范建设单位自主开展环境保护验收程序和标准、确保验收内容不缺项、标准不降低提供技术支持,评估结论必须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3.3依据相同原则 对企业自主验收进行效果评估与企业自主验收采用相同的依据,依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82号)、《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暂行办法》(国环规环评[2017]4号)及配套的《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指南污染影响类》、《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生态影响类》等国家或地方现行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技术规范和标准。 3.4重点突出原则 根据不同行业环境影响特点,突出评估的重点内容和要求。可依据行业的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

大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方案

大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方案 摘要:作为学校公共服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校园网络已成为学校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在“211工程”的支持下,东北大学校园网络基础设施面貌得到了根本改变,与之相适应的校园信息化水平也得到了较大提高,本文提出了东北大学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原则和总体目标,并给出了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分阶段实施方案,以期对今后进一步的校园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1.引言 在“211工程”的支持下,东北大学校园网络基础设施面貌得到了根本改变,实现了“千兆主干、百兆接入”的目标,可以向全校师生提供高质量基本网络服务,部分应用支持系统与信息服务系统在校园网上平稳运行。这些都为东北大学深入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最终实现“校园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有益的经验。搞好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是事关学校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中之重的大事。一个较为实际的校园信息化建设规划,将对长期的校园信息化建设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校园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首先,做一个长远而系统的整体规划是实施任何系统工程必需的步骤和一贯做法。其次,校园信息户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分步、分层次逐步实施,逐步完善。同时,校园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异常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全校师生员工下大力气和不懈努力,才能使校园信息化的成果更加巩固。另外,校园信息化建设应该以点带面,逐渐突破,逐步全面铺开。从长远着想,用发展的眼光规划设计校园信息化的蓝图是进行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统一全校教职员工对校园信息化的思想认识,加大各个二级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考核力度,将信息化建设变成一个人人支持的大环境。使得全校师生员工投入到信息化校园建设环境中来,才能不断开发出来网络上的应用系统。 2.建设原则和总体目标 校园信息化是以校园网络为基础,从教学环境、教育资源到教学科研活动全部信息化。其特点在于利用信息技术把学校教育科研机构、教育科研基础设施、教学资源等进行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使得校园内的教师、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各种教学、科研

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标准(2020)

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标准(2020) 各市科技局,省直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现将《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标准》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办公室 2020年12月3日 【此件公开发布】 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标准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提高建设水平和创新能力,打造高层次技术创新高地,支撑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建设标准。 一、标准依据 《关于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暂行)》(国科发区〔2020〕70号)《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管理办法》(鲁科字〔2017〕167号)和《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鲁科字〔2019〕93号)等政策文件和有关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 二、功能定位 省技术创新中心是我省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创新载体。省技术创新中心定位于创新链中游,对上衔接实验室基础研究,对下衔接企业产业化,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通从科学到技术转化的通道。主要任务是组织开展产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发,着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重大装备及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的问题,产学研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培育和发展提供创新服务,为区域和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源头技术供给,为支撑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战略引领作用。 三、核心任务 省技术创新中心以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为核心,负有攻克“卡脖子”技术的使命,服务产业发展战略需求,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建设完善科研条件平台与研发体系建设和成果转化体系。 (一)加快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突破 指标内容:

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使用注意事项

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的注意事项 [ 2009-12-14 10:57:00 | By: 刘洋 ] 1、明确指导思想:以认知学习理论为指导。这是因为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下学习,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建构主义的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它既强调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又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播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以认知学习理论为指导,可以更加重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重视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2、实施开发方针:一是积极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技术获得很大发展,同时,也研制、开发和制作了大批丰富的音像、幻灯、投影教材等教学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已有的资源,来开发新的教学资源。二是充分发挥企业作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许多高科技企业已经加入到信息化资源库的开发、建设之中,如科利华集团投资“信息化校园网”建设等。他们拥有雄厚的资金,同时还拥有大量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借助他们的“兵团”优势,就可以开发出高质量、高水平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社会的学习需求。三是积极参加课题研究与开发。对于有些教学资源的开发,高新企业因某些因素影响而不愿介入,可以采取申报国家、省市教育部门资助的课题来进行有组织有系统地开发,充分发挥各自的领域优势,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建设。四是鼓励教师按知识点开发。信息化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位学习者的潜能。由于学习者认知能力的差别,再好的课件也难以满足每一位学习者的需求,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应鼓励广大教师利用信息化工具,按学习者的知识点开发教学资源,以使得每一位学习者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 3、突显教学特性:一是注重人的主体性。教学资源将与教学思想、教法、学习理论相结合的主动权交给了师生,将过去课件设计者从事的教学设计回归到教师学生自己的手中,成为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的工具,因而适应任何类型的教师与学生,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可重组性,充分体现了面向21世纪尊重人、以人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教学设计和学习理论的运用,不是在课件开发之初,而是由师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真正做到以不变(教学资源)应万变(教学实际),计算机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工具,成为教师和学生个性与创造性充分发挥的技术保障。二是注重资源的通用性、灵活性。教学资源与教材版本无关,它是以知识点为分类线索,这样,无论教材课程体系如何变化,教材版本如何变化,教学资源都可被师生应用于当前教学活动中。三是注重资源的基元性与可积性。教学资源素材愈是基本的,附加的边界约束条件愈少,其重组的可能性就愈大。例如,一段下雨的素材(图片、动画、电视),语文教师可用来讲散文,古诗或作文意境;生物教师可用来讲生态;地理教师可插入到气候的课程演示中;物理课可讲水的状态变化和落体运动。如果让学生来发表意见,则可以提出上百种创意,甚至教师和专家们也意想不到。四是注重资源的开放性、自繁殖性。教学资源是以基元方式入库供教师重组使用,因而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教师(学生)都可以将最新的信息和自己的作品添加入库,只要确立了教学资源的信息标准,入库规范,教学资源在教学活动中就自然具有开放性、自繁殖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全体师生的参与,教学资源的迅速发展将不可思议,就象今天Internet网上的信息爆炸一样。五是注重资源的实用性、易用性。教学素材和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的微课件库与教学思想基本无关,每个教师都可以使用。一般教师只需掌握简单的组合平台软件,就能够将教学资源以插件的形式很方便地插入到课件当中。未来的组合平台软件会让教师在使用积件时象搭积木那样方便。 评述: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教学提供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如何解决中小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