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枫桥夜泊》课堂实录

《枫桥夜泊》课堂实录

《枫桥夜泊》课堂实录
《枫桥夜泊》课堂实录

《枫桥夜泊》课堂实录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板书课题:枫桥夜泊

师:看这个题目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枫桥在哪儿?

生:在苏州城外的枫桥镇。

师:还有谁要问什么?

生:夜泊是什么意思?

生:夜晚,小船停泊在岸边。

师: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枫桥夜泊》,板书:张继。

师: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师:请大家翻开书自己读一读。(生读诗)

师:老师有个建议,请大家先看看注释,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这样你读起来一定会更出色。学生自读古诗。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生读

师:读得还不错,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可以按照"平仄规律"来读。一二声称为平声,遇到平声尽量把字的声音延长。。三四声称为仄声,仄声读的时候声音出来后马上收,读得短一点。这样可以把诗读得更有韵味。

学生试读

师:乌啼--,钟声-- (生与师一起读,声音延长)

师:月落,夜半,城外。(生跟读,声音短促)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有些韵味)

三、欣赏品味,想象悟情。

(一)欣赏景物,感受秋夜的寂静、凄凉。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张继来到枫

桥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边听边想,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师范读。

师:孩子们,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月亮就要落下的时候,一群乌鸦飞过来的景象。

师:她看见了月落,还听见了什么?(板书:月落)。

生:乌啼。板书:乌啼。

师:还有谁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寒山寺,听到了钟声。师板书:寒山寺、钟声。

师:什么样的钟声?

生:清脆、明亮、悦耳……

师:谁接着说--

生:我看到了渔火。板书:渔火

师:怎样的渔火呢?

生:点点的渔火。一闪一闪的渔火。

生:我看到了霜和客船。

师:霜给你的感觉怎样?

生:很寒冷。

生:张继的客船停泊在枫桥边。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江边的枫叶。枫叶火红火红的,一片片落下来。

师:你说得真好!诗人的心里会怎样?

生:温暖。

师:也许是温暖的,也许还会是怎样的?

生:忧愁的。

师:好,大家从诗中看到的,听到的,能不能用想象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境?这是一幅怎样的江南秋夜图?

生:这是一幅宁静、美丽的江南秋夜图。

师:你从哪儿感受到呢?

生:月儿已经落下去了,乌鸦在树上啼叫,夜半的钟声敲响,这个声音使夜显得更加宁静。师:张继漂泊在他乡,这时他心里有点儿(生:思乡),有点儿(生:忧愁),有一点儿(生:孤独),有一点儿(生:寂寞)。

师:作者通过这几个意象--月落、江枫霜满天,渔火、客船、寒山寺,乌啼、钟声,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怎样的秋夜图呢?

生:宁静、幽暗、寒冷、凄凉、遥远、美丽的江南秋夜图。

师:带上这种感受,我们来读这首诗。

生诵读诗句。

(二)品味"愁"字,感悟诗人内心的愁绪。

师:读着读着,哪些字眼触动你的心?

生:愁。(板书:愁)

师:此时此刻的你,脑子里会冒出什么问题来问一问张继?

生:张继,您为什么愁?

生:愁什么呢?

生:这是怎样的一种愁呀?

生:已经愁到了怎样的地步?

师:问得真好呀!孩子们,请你们轻声读一读诗句,想一想问题。

学生轻声自由读诗,思考问题。

师:好,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你能答哪个问题就说哪个。

生:我三个一起答,乌鸦啼叫,寒风正在把秋霜布满云天,江边的枫树对着江中的渔家灯火,思乡的忧愁使我难以入眠。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啊?

生:思乡之愁。

师:他读出了乡愁,真了不起!还有谁读出了怎样的愁?

生:孤独之愁。

师:你从哪里知道?

生: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怎么说?

生:半夜一个人坐在船上,没有人陪他。

师:还有怎样的愁啊?

生:寂寞之愁。

师:对,寂寞之愁。在这里,还有一种愁。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写的一篇散文。谁愿意来读一读?(背音乐《二泉映月》起)

生: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长那么大,可就是没有他的名字。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在这样一个忧伤的夜晚,在异乡的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在须角的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

--摘自张晓风《不朽的失眠》

师:孩子们,还有一种怎样的愁啊?

生:落榜之愁。

师:落榜之愁,人生求索不得而愁。刚才通过同学们的读书、感受,我们知道了漂泊异乡之愁,思乡之愁,孤独寂寞之愁,人生求所不得之愁。

师:月落乌啼,寒霜满天,枫叶火红,渔火点点,面对这样的江南秋夜,诗人含愁难眠。在这万籁寂寥中,(课件播放钟声:"咚--咚--")从寒山寺传来了夜半钟声,伤痛的心,又被轻轻地碰撞,张继的心随着钟声飞远了,会飞到哪儿?

师:你说会飞到哪儿?

生:家乡。

师:会飞到家乡!

生:故乡。

师:对,故乡。那好,请你想象张继的心飞回到故乡,与故乡的亲人,与故乡的朋友相聚的情景。请拿出笔,笔记本,想一想张继在家乡会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想象写一段话。

学生写头脑中想象的情景。

师:谁来说一说那是怎样的画面?

生: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张继和他的朋友在火炉旁,把酒颜欢,听着家乡寺庙传出熟悉的钟声。

生: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张继和他的朋友在桃花林里,望着粉红粉红的桃花,和朋友们吟诗喝酒,高兴得流连忘返。(掌声)

生: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张继和家人、孩子在桂花林里赏桂花,孩子们在树下嬉戏,大人们坐在一起看着,谈着。花香扑鼻,好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掌声)

师:真是其乐融融的景象啊!

生: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张继带着他的家人到花园里赏花,玩累了,大家坐在一起吟诗作对。

师:刚才同学们描述的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此时此刻,张继却独自乘坐客船漂泊在枫桥边,他能怎么样呢?心中能不愁吗?能不对愁眠吗?

师:正在这时,(播放钟声:"咚--咚--"),钟声一声声、一下下,敲打着张继的心坎,诗人灵感顿开,有感而发,提笔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一气呵成这意境深远的诗句。

(古典音乐《汉宫秋月》起)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句。("对愁--眠--"读得特别好)

师: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同学们背诵诗句。

学生背诵。

师:把自己的理解带进去,边背边想想象情景。

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诵。

师: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金榜上的状元是谁?哈哈,管他是谁,今天真正被我们记住的是张继和他的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请同学们再次背诵这首诗。

学生深情背诵。

师:张继的这千古一愁,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老师请同学们欣赏几幅根据《枫桥夜泊》创作的书法作品。聆听《枫桥夜泊》这首歌曲。

课件播放《枫桥夜泊》歌曲,展示书法作品。

师:边欣赏边展开想象,你可以走得很远。

歌曲: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这三幅作品中,这幅是古代的作品(指右边),这两幅是现代作品。同学们欣赏了书法作品,听了音乐,学了诗,说说你心中的感受。

生:心里很宁静。

四、布置作业。

师:老师给同学们出了这样几道作业:1、以《枫桥夜泊》为题材创作硬笔书法作品。2、根据诗意创作一幅图画。3、诗配画,制作一张精美的书签。4、学唱《枫桥夜泊》这首曲子。你们可以从中选两项完成。

《枫桥夜泊》评课

《枫桥夜泊》评课 导读:《枫桥夜泊》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继的作品,是传诵千古的名篇。古诗教学往往是比较枯燥乏味,老师也往往会上成“逐字逐句讲析”的理解课,学生显得比较被动。曹老师选择上古诗本身就是一个挑战。 今天,曹老师打破传统故事的教学模式,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一、教路清晰、重感悟 整堂课教学环节清晰而又流畅自然。从“谈话导入——了解作者——初读古诗——读懂诗句——体会感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浅入深,逐步深入,渐渐进入诗中,再现了当时的情境,使学生能像诗人一样去“看”、去“听”、去“体会”。在课外延伸时,曹老师在学生入情入境中把学生从“愁”境中引出来,引导学生面对现实,把所悟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情境创设、合情合理 曹老师在导入时以自己的照片及亲身经历使学生产生共鸣,说自己考试不如意时内心的感受,为后面做好铺垫,同时也拉进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有,曹老师在解读古诗时,教师的范读,提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让学生的想象更充分、更深刻地体会诗境。 三、为学生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曹老师不是把学生拘泥于自己的标准答案之中,而是允许学生不同的看法,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然后通过引导使学生领会作者的情感。比如:作者张继为什么愁时?学生有各种的想法,曹老师牢牢抓住“愁”字,在学生的读中说话中领悟,解开张继心中的愁。 四、恰当使用多媒体 在曹老师的这堂课中,合理恰当地使用了多媒体,为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教师范读时的配乐,感悟“愁”时出示的画面,课外延伸时歌曲《壮志雄心》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巧设背景介绍 “诗人为什么而愁”呢,曹老师用课件巧妙地加以设计,再加上老师深情的叙述,使学生仿佛亲眼目睹张继一路赶考的艰辛,也就更能感受诗人归途中面对江枫渔火难以入睡的心情。 六、文道结合,愁出自强不息 语文教学文道结合,我们现代文教学中,做得比较好,但是古诗教学中,我们平常的教学总留在诗意与诗境中。而曹老师充分利用一个“愁”字,“愁”出了自强不息的品格,可见他在教学设计时对教材的充分钻研和琢磨,并产生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教学构思。 两点建议: 教师的言语还可以再简练些,熟练些。 诗意诗境的理解和感受还可设计更具有层次性。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特级教师王崧舟《枫桥夜泊》课堂实录

一、启:枫桥钟声越千年 师:当代诗人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大家听过吗? 生:没听过。 师:这是一首经典的歌曲,其中有这样几句歌词,谁来读一读? (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小奇《涛声依旧》 生:(朗读歌词) 师:读得不错!谁来体会一下,诗中有一个词叫“无眠”,什么意思? 生1:无眠就是睡不着觉。 师:对,就是睡不着觉。为“无眠”找一个近义词。 生2:失眠。 师:无眠就是失眠,就是睡不着觉,就是难眠的意思。 师:看看,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 生1:留连的钟声。 生2:留连的钟声。 生3:留连的钟声。

生4:钟声 师:没错,是钟声,是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朗读) 师:钟声是从哪儿传过来的呢? (大屏幕出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师: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有一位诗人叫王士祯,他在一首诗中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诗句) 师:有点味道,谁再来读一读,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味道。 生:(朗读诗句,有了古诗的节奏和味道) 师:请坐下,这是哪里的钟声呢? 生:寒山寺的钟声。 师:没错,这是寒山寺的钟声。大家看,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诗人等啊盼啊、梦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 生:十年。 师:十年,整整十年,三千六百五十个日日夜夜。来,我们一起读一读体会一下诗人的这种经历。 生:(读)

师: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几度经过忆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师:其实,早在五百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在一首诗中也写过这样的钟声,谁再来读一读? 生:(朗读诗句) 师:好一个“月落乌啼又钟声”,听一听这是哪的钟声? 生:还是寒山寺的钟声。 师:他没说是寒山寺的钟声,你怎么知道是寒山寺的钟声? 生:高启说过“几度经过忆继”,继写过一首《枫桥夜泊》,所以知道是寒山寺的钟声。 师:没错这就是寒山寺的钟声。让人奇怪的是,每次经过枫桥,每次听到寒山寺的钟声,诗人就会想起一个人,谁? 生1:继。 师:谁? 生2:继 师:我们来读一读。 生:(朗读) 师:奇怪呀,这是人为什么会几度经过都要忆继呢?这继和寒山

枫桥夜泊实录

千年钟声,千年文化 ——王崧舟《枫桥夜泊》课堂实录 未成曲调先有情 师:请看大屏幕。陈小奇写过这样一首歌(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师:谁来读读?(生读)。读得很好听。 师:谁知道“无眠”的意思? 生:睡不着,失眠 师:是的,睡不着。无眠拆开是无法入眠。无法入眠就是不能入眠,不能入眠合在一起两个字就是—— 生:不眠。 师:无法入眠就是难以入眠,合在一起两个字就是—— 生:难眠。 师:无眠的近义词就是—— 生1:不眠。 生2:难眠。 生3:失眠。 师:是什么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 生:钟声

师:这是哪里的钟声呢?一起去看看。早在200多年前清朝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大屏幕出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生读) 师:再读,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生再读) 师:这是哪里的钟声? 生:寒山寺的。 师:为了听钟声,等了多少年? 生:十年。 师:十年,120个月,3650天。这钟声的魅力为什么如此之大?500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也写过这样的钟声。(大屏幕出示) 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师:这是哪里的钟声?。 生:寒山寺的。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又”字说明就是寒山寺。 生:“枫桥”就是寒山寺。 师:每次经过寒山寺,每次路过枫桥,诗人都会想起一个人,谁?

生:张继。 师:为什么几度经过忆张继呢?早在800多年前宋朝有位 诗人陆游也写过这样的钟声。(大屏幕出示)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 师:七年前陆游到过哪,听到过什么? 生:到过寒山寺,听过钟声。 师:一年又一年,变的是南来北往的人,不变的是寒山寺 的夜半钟声。七年可以变成多少年?十年可以吗?把七年 变成十年,诗人也一定会这样写(生齐读)。把十年变成 百年,诗人也一定会这样写(生齐读)。把百年变成千年,诗人还一定会这样写(生齐读)。 师:十年不变的是钟声,百年不变的是钟声,千年不变的 还是钟声。陈小奇在歌中这样写钟声(生齐读);200多年 前的王士祯这样写钟声(生齐读);500多年前的高启这样 写钟声(生齐读);500多年前的陆游还是这样写钟声(生 齐读)。 师:问题来了,有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都有钟声、寒山寺? 生:为什么都写到了张继?背后到底有什么呢? 无限愁眠寄钟声 师:所有问题都跟一个人紧紧相连,所有问题都跟一首诗 息息相关。这个人是张继,这首诗是《枫桥夜泊》。(大 屏幕出示这首诗)

枫桥夜泊教案

枫桥夜泊 [教学目标] 1、指导朗读,引发想象,体会领悟诗句的意思并背诵《枫桥夜泊》。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引导学生以乐观的心态走出忧愁困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并理解诗句意思。 难点:通过诗句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并学会乐观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师: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精湛的语言文字艺术展示着它的文学魅力。大家都读过许多的古诗,谁来给大家吟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最欣赏的诗。 (找2—3名学生吟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1、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叫什么名字吗? 生:《枫桥夜泊》。 师: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真到位。没错,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板书:枫桥夜泊,唐.张继) 二、初读古诗,感受枫桥夜泊的画面,并介绍此诗的由来。 1、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师:读得还不错。读古诗,要读出诗的韵味,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就要读出诗的抑扬顿挫;大家可以划出诗的节拍,也可以模仿古人“摇头晃脑”的去读。大家尝试一下。 2、老师划好节拍并示范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3、谁愿意再给大家读一读?你怎么读这首诗? 小结: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得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4、师:现在,请同学们齐读诗歌。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觉得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师:我们说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现在,请同学们慢慢的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张继来到枫桥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7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1、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根据本节课教材的特点,老师在深入钻研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力求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学过的2——6的乘法口诀的知识迁移作用,引导学生自编7的乘法口诀,在学生经历“观察——尝试——交流——欣赏——应用”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形成相关的活动经验,体验到学习数学乐趣。在课堂上,老师始终努力创造和谐、民主、平等、开放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愉快地、扎实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同时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本节课里老师努力遵照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理念,并认真地实施,力求体现课堂的开放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掌握和获取技能的主要动因是有一个良好的情景。”《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下学习数学知识。如何在教学中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心态,这是每一位老师值得深思的地方。 本节课中,老师在上课伊始创设白雪公主和7个小矮人,每个小矮人手里拿一个气球,前面3个气球上分别写着数字7、14、21,让学生观察,接着把后面4气球上数填完整的教学情境,这样的设计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初步感知识7的乘法口诀所有的得数,分散了后面的教学难点,同时学生发现这些数字在用几个几表示时都与数字7有关系,从而顺利地引入新课,也使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在巩固应用这个环节,老师还创设一个富有人文性的古诗情境,告诉学生《枫桥夜泊》这首古诗中也有乘法口诀,让小朋友找找看。学生在这个图文并茂的意境中感受到数学学习是有趣的,是富有生命力的。数学与人文的结合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主动获取新知。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在新授环节,老师让学生自编7的乘法口诀,然后全班交流汇报。老师在2——6的乘法口诀教学时已交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浆,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究中,获取成功的喜悦,充分发挥了主导、主体作用。 三、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体现趣味性和层次性。 老师让学生根据每句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和做转转盘游戏等练习,对7的乘法口诀和算式进行综合练习,使练习有坡度,难度适宜,真正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人人主动参与学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自主创新的学习精神,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小学语文《枫桥夜泊》课堂实录

枫桥夜泊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情引趣(回忆、背诵古诗导入) 老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诵给大家听?(学生试背,教师适时点拨) 老师: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经千百年而传诵至今的古代诗歌更是国之瑰宝,非常珍贵,今天,让我们再来赏析一首古诗,好吗?这首诗的题目叫做《枫桥夜泊》(板书课题) 二、故事导入,初步感知 1、教师导入:一千二百多年前,在一个秋天的夜晚,苏州城外的江边小船上,有一位满面愁容,非常憔悴的年轻人。他叫张继,刚刚从京城赶考回来,由于科考落榜、名落孙山,他心里难受极了,于是怀着满腹的愁绪,收拾行囊,返回家乡。这一天,他坐船来到了苏州城边,由于到的太晚,无法进城,所以只能睡在江边的小船上。同学们,你们说他能睡的着吗?是的,他整夜无眠,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浓隽永的诗意美。那情、那景、那种难以描绘的心情,让他不由自主地吟出一首他怎么也没想到的会流传千古的名篇,《枫桥夜泊》。(播放课件,教师在音乐声中有感情地为学生讲述故事) 2、教师范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老师:美吗?

学生:太美了。 老师:想读一读吗?那还等什么,在下面读一读吧! 3、学生自由读: 老师:诗人没有想到,在科举考试时他的才华没有人欣赏,而在枫桥旁写的这首诗却会千古流传。那好,就请同学们在下面试着读一读这首诗吧。 4、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指名学生读)正音。 老师:大家读的可真起劲!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学生:(有感情读)。 老师:你读的可真美。 学生:老师,我想把这首歌唱出来。 老师:(很惊讶)好,我们很想听。 学生:(唱) 老师:哦,现在你是这样演绎这首诗的。我希望一会学完之后请你再揣摩一下,应该为这首诗配上什么样的曲调。 老师:这么美的诗,想进一步了解诗中的内容吗?通过刚才的学习,我觉得同学们学习的热情非常高,也非常的聪明,所以,我想请你们自学这首诗。行吗? 学生:行! 老师:老师相信你们借助诗下的注解,按照自学提示出示的要求,一定会学懂这首诗的,对自己有信心吗? 老师:好,谁愿意读一读自学提示?

《枫桥夜泊》(课堂实录)

《枫桥夜泊》课堂实录 一、启:枫桥钟声越千年 师: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大家听过吗? 生:(自由应答)听过。 师:好听吗? 生:(自由应答)好听。 师:看来,这首在上个世纪末非常流行的歌曲,至今还能受到大家的欢迎。这首歌,不但曲子好听,歌词也写得相当出色。大家看,这是其中的两句—— (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师: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歌词) 师:好听!不但声音好听,读得更是好听!大家注意看,歌词中有一个词叫“无眠”,谁知道“无眠”的意思? 生1:睡不着,失眠。 师:说得好!“睡不着”是大白话,“失眠”呢,是近义词。一

俗一雅,意思就说得明明白白了。其实,“无眠”还可以找出很多近义词来,比如,不能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2:不眠。 师:难以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3:难眠。 师:未曾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4:未眠。 师:因为发愁而无法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5:愁眠。 师:一口气,找到了五个近义词。无眠,就是“失眠”,就是“不眠”,就是“难眠”,就是“未眠”,就是“愁眠”。一句话,就是睡不着觉啊!好的,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歌词,感受感受“无眠”的滋味儿。 生:(齐读歌词) 师:那么,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 生1:钟声。 生2:钟声。 生3:钟声。 师: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那么,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师: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诗句) 师:注意,这是古诗。你在读的时候,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味道来,谁再来读一读? 生:(朗读诗句,有了古诗的节奏和味道) 师:读得好!那么,从诗中看,这是哪里的钟声呢? 生:寒山寺的。 师:没错,这是寒山寺的钟声。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诗人盼啊望啊、梦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 生:十年。 师:十年,整整十年,可见这钟声的魅力!那么,这钟声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师:其实,早在五百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就在一首诗中写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诗句)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与教学反思)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教学目标】 1、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味道 2、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3、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背诵《枫桥夜泊》。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基本上可以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初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也有一定的热情。而且已积累了一些不同内容的古诗,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重点难点】 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对愁眠”的心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教学《枫桥夜泊》的有关课件、插图。 【教学流程】 一、揭示背景,导入新课。 孩子们,一千二百年前,有一个叫张继的人进京赶考,最终却名落孙山。时至今日,当年的状元现在已无人知晓,可落榜学子张继的一首诗却流传至今。那么这首诗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枫桥夜泊》。(板书)解题。(生说)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夜晚,走近张继的内心,去深刻地感受一下吧。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出示要求)请你来给大家读,提醒一下大家。明白了吗? 3.(出示诗歌)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第24页,自读诗歌,注意要声音响亮,读准字音。 4.学习生字。

(出示霜、愁、眠、苏、寺)孩子们,这里面有一个字特别有意思,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什么字啊?(出示愁)谁能用它来组个词呢?(发愁、愁眉不展、忧愁)从我们组的这些词中,可以看出这里的愁是什么意思呢?(愁,人的一种正常情绪,是人们遇到不好解决问题时的一种心理状态。)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中说道:愁,忧心忡忡。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秋”作声旁。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由繁盛而萧瑟、令人感伤惆怅的季节。愁,篆文(秋,草木凋零的季节)(心,感伤)。 我们怎么样才能写好愁字呢?我们来看看,愁是什么结构的字?(上下结构)上下结构的字要写得紧凑一些,扁平一些。请同学们做个小老师,仔细观察愁的写法,指导老师来写好这个愁字。 好了,孩子们,赶紧拿起笔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两遍吧,看谁能够写得既工整又美观。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写。 老师给出了评价字的三个标准,作业整洁给一星,书写正确给两星,占位准确给三星。(大家评价生写) 下面请同桌互相检查,给你的同桌评价一下。 5.读古诗。 师:孩子们,刚才老师看了,好多同学都得了三颗星呢,看来大家都努力认真去写了。现在咱们再把愁字送进这首诗里来读读吧。 师:孩子们,你们的声音可真响亮,但读诗不仅要读得流利,还要读出诗的节奏、停顿和韵味。(出示诗节奏) 下面请同学们看着老师标的节奏来读。(生读) 看到你们绘声绘色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读可以吗? 老师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老师读1、3句,大家读2、4句。 下面男女生合作来读,男生读1、3句,女生读2、4句。 同桌两个相互合作来读,一个读1、3句,一个读2、4句,然后再换过来读。 三、看图说话,领悟全诗。 (1)初读诗句,整体感悟 孩子们,有句古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相信读了这么多遍以后,大家肯定会有所感悟。如果老师让你用一个字来表达一下你此刻的感受,你想到的是什么呢?生:愁(板书:愁)

《枫桥夜泊》王崧舟教学实录

《枫桥夜泊》课堂教学实录(一) 师:把头抬起来,把身子坐正,我们准备上课,可以吗? 生:(齐声)可以。 师:好,上课。 生:起立。 师:孩子们好。 生:(齐声)老师好。 师:请坐。请大家看大屏幕,请朝同一个方向看。(大屏幕显示:枫桥夜泊)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听过这首歌吗? 生:(齐声)听过。 师:好听吗? 生:(齐声)好听。 师:喜欢听吗? 生:(齐声)喜欢。 师:老师也喜欢,这首歌20多年以前非常流行,我估计你们的爸爸妈妈都听过,这首歌不但曲谱得好听,而且词也写得特别棒,我选了其中的两句,我们来看一看。谁来读一读?高举你自信的小手。 大屏幕显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生: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师:好听。不但声音好听,读的感觉更好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师:你们一定注意到了,歌词当中有一个词,叫“无眠”,谁知道无眠是什么意思? 生:我想应该是晚上睡不着觉的意思。 师:没错,大白话,睡不着觉。谁能为无眠找一个近义词? 生:无眠的近义词应该是失眠。 师:失眠,没错,找到一个。继续找,谁找到第二个? 生:愁眠。 师:愁眠,好极了!谁找到第三个?比如难以入眠,把它合成两个字,谁会? 生:难眠。 师:好极了!找到3个。再比如,不能入眠,把它合成两个字,谁会? 生:不眠。 师:不眠,找到4个。再比如,未曾入眠,把它合成两个字,谁会? 生:未眠。 师:未眠,找到5个。你听,不眠就是失眠就是愁眠就是难眠就是不眠就是未眠,用大白话来说,就是—— 生:(齐声)睡不着觉。 师:睡不着觉。想一想睡不着觉的那个滋味,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句歌词。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3、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教学重难点 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

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课文,丰富认识 1、本诗包括题目仅32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

么,感觉到了什么?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得出来?眠是什么意思?那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创设,加深理解 这船家可是个热心人,一大早就来叫张继了:张公子,张公子,起床了吗?哟,看你眼睛通红通红的,怎么?昨晚没睡好?你没睡好,那你在做什么? 诗人经历过了无数个夜晚,但是这个夜晚却与众不同,在诗人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五年级上语文听课反思古诗三首枫桥夜泊_人教版

五年级上语文听课反思-古诗三首枫桥 夜泊人教版 走进诗意门下,读书观课听讲座,然而心中日渐困惑:语文如何是?诗意语文如何是? 今日遇见《枫桥夜泊》,那悠然响起的寒山钟声把我带到了千年前的那个静谧而又落寞的秋夜,那萦绕耳畔的夜半钟声,在一声声敲打着我的思索。曾在《诗意语文教育七讲》中读到的、当时似懂非懂的点点滴滴,似乎随着江雾的散去,也逐渐清晰起来。 语文课堂要善于造境。造境就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特定的情境、意境、心境。《枫桥夜泊》这首诗用了8个象,落月、啼鸦、满天霜、江枫、渔火、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与客船。8个象,渲染出一种怎样的境啊!孤寂、伤感、惆怅、思念……如何让孩子们感受到这样的意境这样的心境? 师傅从一个个具象入手,为孩子们造境,引孩子们入境: 因为愁眠,诗人在这个晚上看到了什么?——月落。 在你的脑海里月落是怎样的画面?——诗人看着月亮缓缓地升起来,又看着月亮沉沉地落下去。 因为愁眠,诗人在这个晚上又看到了什么?——江枫。 月亮已经落下,秋风瑟瑟袭来,这时你的脑海里出现了关于江枫的一幅怎样的画面?——秋风吹来,枫树的叶子在一片一片地飘落…… 在这个夜晚诗人还看到了什么?——渔火。 我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渔火?——隐隐约约的,忽明忽暗的,星星点点的。 因为愁眠,诗人在这个夜晚听到了什么?——乌鸦凄凉的啼叫,还有从寒山寺传来的悠悠钟声。 因为愁眠,诗人的身体感觉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他感觉到什么?——霜满天。 在生活中你看到过“霜满天”吗,只可能是“霜满地”吧,张继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在讨论这个问题时,一个孩子感悟到“霜满天”是用来表达张继的心情的,不是天气“霜满天”,是诗人的心情非常寒冷、非常孤独。

浅解王崧舟老师古诗教学法——枫桥夜泊(附:教学实录)

浅解王崧舟老师古诗教学法——枫桥夜泊(附:教学实录) 1、挖字眼“对”,准确地把握意象的情感意蕴。 2、引诗线“愁眠”,由此引出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是钟声。 3、六首诗的拓展——诠释文化与经典。感受古今诗人寄愁于钟声。是诗意语文的体现,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诠释 4、解读各种意象,加深对诗境的感悟,又拓展语言训练。“江枫在你眼里是怎样的一幅画面?生:火红的枫叶在江风中瑟瑟摇曳。 师:因为愁眠在江中看到了什么? 生:渔火(用曲线划出) 师:怎样的渔火? 生:忽暗忽明的、隐隐约约的” 5、教学流程的呼应与完整:由当代诗人陈小奇的诗引入——到古代的张继的枫桥夜泊——当代诗人陈小奇的诗结束。整个流程中“钟声”源远流长,当代的我们在聆听,在品味着……所以,我们穿越时空追溯到了古代;深入地游览了一番(挖透了古诗所含的意蕴与情感),我们又回程,牵引到当代,流逝的是时空,不变的是钟声——经典、文化! 6、板书表现的艺术与价值:学生初读感受到了诗人的“愁眠”,然后结合不清晰的画面、注释又看到了听到了能使诗人产生“愁”情的“月落、乌啼、(仿佛看见的)霜满天、江枫、渔火、寒山寺、钟声”随着学生的回答一一板书,最后一个“对”字,完整了整首诗的表现。让学生看到了张继孤身一人的凄凉。充分地诵读体会之后,板书一一表现的意象又逐渐消失,最后只剩一个张继在“对愁眠”,使诗人愁上加愁,将诗人的“愁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千年钟声,千年文化 ——《枫桥夜泊》课堂教学实录 一、启:枫桥钟声越千年 师: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大家听过吗? 生:(自由应答)听过。 师:好听吗? 生:(自由应答)好听。 师:看来,这首在上个世纪末非常流行的歌曲,至今还能受到大家的欢迎。这首歌,不但曲子好听,歌词也写得相当出色。大家看,这是其中的两句—— (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师: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歌词) 师:好听!不但声音好听,读得更是好听!大家注意看,歌词中有一个词叫“无眠”,谁知道“无眠”的意思? 生1:睡不着,失眠。 师:说得好!“睡不着”是大白话,“失眠”呢,是近义词。一俗一雅,意思就说得明明白白了。其实,“无眠”还能够找出很多近义词来,比如,不能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2:不眠。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王崧舟

《枫桥夜泊》经典教学片段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指着板书)大家看,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都一层又一层地包围着——生:(齐读)愁眠 。 师:(在“愁眠”下画上波浪线)都一层又一层地伴随着—— 生:(齐读)愁眠 师:(在“愁眠”下再画波浪线)都一层又一层地笼罩着—— 生:(齐读)愁眠 师:(在“愁眠”下再画波浪线)用张继自己的话来说,江枫渔火—— 生:对愁眠 师:(板书:对)孩子们,你们注意过这个“对”字吗?我查了一下字典,我发现这个“对”主要有四个义项。什么是“对”?为什么要用这个“对”?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 对 ①对待;对付。如:对事不对人。 ②面向;朝着。如:对着高山。 ③对面的;敌对的。如:对手。 ④使两个东西配合或接触。如:对对联。 ——见《现代汉语小词典》(第4版)第156页 师:这是我从《现代汉语小词典》中摘录下来的一些义项。想一想,你选哪一个?

生:(看屏幕,思考) 、 师:选①的举手。 生:(无人举手) 师:没有。选②的举手。 生:(部分举手) 师:说说,为什么选第二个? 生:张继是面对着江枫和渔火才产生的愁眠。 师:“愁眠”是面向着江枫、渔火,还面向着——。 生:月落、乌啼、霜天、钟声 — 师:是的。选②完全说得通。有选③的吗? 生:(无人举手) 师:也没有。选④的呢? 生:(部分举手) 师:哦,有。为什么选第四个呢? 生:我觉得这些景色是配合张继忧愁的心情的。 师:在你看来,言下之意,似乎愁眠的不仅仅是张继一个人,还有谁也陪着张继一块儿忧愁? 生:月亮。 — 生:乌鸦。 生:江枫。 生:渔火。 师:是啊,似乎天地万物都跟着愁眠的诗人一块儿愁眠。那真是愁上加愁,愁不堪愁!这个“愁”的背后,这个“对”字的背后,恰恰对出了张继这样的一种寂寞、孤独、忧愁。 师:于是,情动于中而辞发于外,《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音乐——邓伟标的《空》——响起,教师范读全诗)(掌声) 生:(随着音乐,学生齐读全诗) 师:(随着音乐)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天地之间;江枫瑟瑟,渔火点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悠悠传来。睡不着啊,睡不着,

王崧舟《枫桥夜泊》观后感

千年钟声,千年文化 “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这是王崧舟老师在课堂最后说的一句话。我不禁感叹:一节小学语文课,上得时而大气磅礴,时而忧柔婉转,不愧是大师啊! 王老师这节课,敏锐地把握住“愁眠”这一诗眼,处处显精细。课开始,王老师依次精心拓展了一组与钟声有关的诗句。当代陈小奇《涛声依旧》中的“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的“十年旧钓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明)高启《泊枫桥》的“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元)顾瑛的《泊阎门》“西风只在寒山寺,长风钟声搅客眠。”和(宋)陆游《宿枫桥》的“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课尾在教师的引读下,学生再次回读这些诗句,使这寒山寺的钟声穿越时间的回廊,久久回荡在学生的心头。这种独特的文化内涵一开始就感染学生,将愁眠穿越上下五千年: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以及现代诗人陈小奇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这就是经典的文化,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和力量。在整个教学过程,就寒山寺、钟声涉及了当代流行歌曲陈小奇的《涛声依旧》、清朝王世祯的《雨夜题寒山寺》、明朝高启的《泊枫桥》、宋朝陆游的《宿枫桥》历经1200多年的历程,如果教师没有丰厚的文学内涵,怎么能因一首诗而贯穿起1200多年的诗文呢?恭谦的举止,显名师之范。 在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情感环节,王老师以问题:“那个晚上,张继睡着了吗?你怎么知道?”直接引导学生圈出诗眼“愁眠”。接着让学生静思默读,到诗句中寻觅,“这个愁眠的晚上,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王老师将学生的回答一一板书,竟形成了一首诗,一首独缺“对”字的诗。接着,教师问:“这些景物,诗人用了一个什么字写了之间的关系?”然后,是“对”与“伴”的比较辨析,感受诗人无人可陪无人可伴的孤寂忧愁,体会诗人炼字的精准。在老师指导学生身心入境地朗读走进人物的内心后,教师深情地说,“月亮已经落下去了,诗人还看得见吗?”(擦去“月落”)“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乌鸦凄厉的叫声也已经消失了。”(擦去“乌啼”)“那满天的霜气看得见吗?”(擦去“霜满

枫桥夜泊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内容简析】《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景抒情的一首七绝。诗歌描写是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看到江南水乡秋夜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孤寂与忧愁。【教学目标】 1、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味道 2、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3、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背诵《枫桥夜泊》。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基本上可以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初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也有一定的热情。而且已积累了一些不同内容的古诗,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重点难点】 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对愁眠”的心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教学《枫桥夜泊》的有关课件、插图。【教学流程】 枫桥夜泊 一、揭示背景,导入新课。 孩子们,一千二百年前,有一个叫张继的人进京赶考,最终却名落孙山。时至今日,当年的状元现在已无人知晓,可落榜学子张继的一首诗却流传至今。那么这首诗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枫桥夜泊》。(板书) 解题。(生说)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夜晚,走近张继的内心,去深刻地感受一下吧。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出示要求)请你来给大家读,提醒一下大家。明白了吗?3.(出示诗歌)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第24页,自读诗歌,注意要声音响亮,读准字音。 4.检查朗读。

3、学习生字。 (出示霜、愁、眠、苏、寺)孩子们,这里面有一个字特别有意思,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什么字啊?(出示愁)谁能用它来组个词呢?(发愁、愁眉不展、忧愁)从我们组的这些词中,可以看出这里的愁是什么意思呢?(愁,人的一种正常情绪,是人们遇到不好解决问题时的一种心理状态。)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中说道:愁,忧心忡忡。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秋”作声旁。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由繁盛而萧瑟、令人感伤惆怅的季节。愁,篆文(秋,草木凋零的季节)(心,感伤)。 我们怎么样才能写好愁字呢?我们来看看,愁是什么结构的字?(上下结构)上下结构的字要写得紧凑一些,扁平一些。请同学们做个小老师,仔细观察愁的写法,指导老师来写好这个愁字。 好了,孩子们,赶紧拿起笔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两遍吧,看谁能够写得既工整又美观。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写。 老师给出了评价字的三个标准,作业整洁给一星,书写正确给两星,占位准确给三星。(大家评价生写) 下面请同桌互相检查,给你的同桌评价一下。 4.读古诗。 师:孩子们,刚才老师看了,好多同学都得了三颗星呢,看来大家都努力认真去写了。现在咱们再把愁字送进这首诗里来读读吧。 师:孩子们,你们的声音可真响亮,但读诗不仅要读得流利,还要读出诗的节奏、停顿和韵味。(出示诗节奏) 下面请同学们看着老师标的节奏来读。(生读) 看到你们绘声绘色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读可以吗? 老师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老师读1、3句,大家读2、4句。 下面男女生合作来读,男生读1、3句,女生读2、4句。 同桌两个相互合作来读,一个读1、3句,一个读2、4句,然后再换过来读。 三、看图说话,领悟全诗。

枫桥夜泊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内容简析】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景抒情的一首七绝。诗歌描写是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看到江南水乡秋夜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孤寂与忧愁。 【教学目标】 1、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味道 2、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3、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背诵《枫桥夜泊》。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基本上可以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初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也有一定的热情。而且已积累了一些不同内容的古诗,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重点难点】 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对愁眠”的心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教学《枫桥夜泊》的有关课件、插图。 【教学流程】 枫桥夜泊 一、揭示背景,导入新课。 孩子们,一千二百年前,有一个叫张继的人进京赶考,最终却名落孙山。时至今日,当年的状元现在已无人知晓,可落榜学子张继的一首诗却流传至今。那么这首诗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

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枫桥夜泊》。(板书) 解题。(生说)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夜晚,走近张继的内心,去深刻地感受一下吧。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出示要求)请你来给大家读,提醒一下大家。明白了吗3.(出示诗歌)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第24页,自读诗歌,注意要声音响亮,读准字音。 4.检查朗读。 3、学习生字。 (出示霜、愁、眠、苏、寺)孩子们,这里面有一个字特别有意思,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什么字啊(出示愁)谁能用它来组个词呢(发愁、愁眉不展、忧愁)从我们组的这些词中,可以看出这里的愁是什么意思呢(愁,人的一种正常情绪,是人们遇到不好解决问题时的一种心理状态。)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中说道:愁,忧心忡忡。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秋”作声旁。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由繁盛而萧瑟、令人感伤惆怅的季节。愁,篆文(秋,草木凋零的季节)(心,感伤)。 我们怎么样才能写好愁字呢我们来看看,愁是什么结构的字(上下结构)上下结构的字要写得紧凑一些,扁平一些。请同学们做个小老师,仔细观察愁的写法,指导老师来写好这个愁字。 好了,孩子们,赶紧拿起笔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两遍吧,看谁能够写得既工整又美观。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写。 老师给出了评价字的三个标准,作业整洁给一星,书写正确给两星,占位准确给三星。(大家评价生写) 下面请同桌互相检查,给你的同桌评价一下。 4.读古诗。 师:孩子们,刚才老师看了,好多同学都得了三颗星呢,看来大家都努力认真去写了。现在咱们再把愁字送进这首诗里来读读吧。 师:孩子们,你们的声音可真响亮,但读诗不仅要读得流利,还要读

王崧舟—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王崧舟—《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一、启:枫桥钟声越千年 师:当代诗人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大家听过吗?生:(自由应答)听过。 师:好听吗? 生:(自由应答)好听。 师:看来,这首在上个世纪末非常流行的歌曲,至今还能受到大家的欢迎。这首歌,不但曲子好听,歌词也写得相当出色。大家看,这是其中的两句—— (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小奇《涛声依旧》 师: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歌词) 师:好听!不但声音好听,读得更是好听!大家注意看,歌词中有一个词叫“无眠”,谁知道“无眠”的意思? 生1:睡不着,失眠。

师:说得好!“睡不着”是大白话,“失眠”呢,是近义词。一俗一雅,意思就说得明明白白了。其实,“无眠”还可以找出很多近义词来,比如,不能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2:不眠。 师:难以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3:难眠。 师:未曾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4:未眠。 师:因为发愁而无法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5:愁眠。 师:一口气,找到了五个近义词。无眠,就是“失眠”,就是“不眠”,就是“难眠”,就是“未眠”,就是“愁眠”。一句话,就是睡不着觉啊!好的,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歌词,感受感受“无眠”的滋味儿。生:(齐读歌词) 师:那么,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 生1:钟声。生2:钟声。生3:钟声。 师: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那么,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呢?大家看——(大屏幕出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师: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

古诗《枫桥夜泊》评课稿

古诗《枫桥夜泊》评课稿 王崧舟老师在《枫桥夜泊》的中说:“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我听完课想说的第一句话是:“这就是大师的魅力,这就是语文的力量。”再一次被王特深厚的文化底蕴,行云流水般的“诗意语文”所折服。 在促进学生生命和谐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自我生命的和谐发展,让师生在教育的大地上诗意栖居”,我想他做到了,同时在感受王老师“情韵在胸、绕梁不散”的诗意课堂之后,张继笔下写尽天涯孤旅愁苦幽怨的夜半钟声依旧余音绕梁,久久不绝,的确,我们千万不要忘了瑰丽的经典魅力永恒,灿烂的文化需要传承 课刚开始,王老师就引领着学生沿着文化的江河逆流而上,逐一呈现诗句。从当代诗人陈小奇的歌词《涛声依旧》开始,然后是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世祯写的《夜雨题寒山寺》中的诗句,再接着是五百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写的《泊枫桥》中的诗句,又接着是八百多年前宋朝诗人陆游写的《宿枫桥》中的诗句。其实,细心的学生已经发现,所有的诗句都跟钟声有关,而且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所以当王老师在逐一呈现这些诗句的时候,这些诗句就像一浪一浪的钱塘江大潮,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的好奇心越来越重,越来越浓,到最后如钱塘江大潮铺天盖地:为何这些诗人都要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钟声怎么有那么大的魅力?当学生的

好奇心充满胸膛的时候,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期待,《枫桥夜泊》的出现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在这个晚上看到了一些什么?咱们按照诗的顺序一样一样地说,看到了什么?”一句很自然的过渡语,就巧妙地把愁眠跟这些景物联系在了一起。因为这句话,学生在说到这些景物的时候,内心也有了几许愁意。王老师这里用的是情感的叠加法,他借学生之口把带着愁的词语一个一个写在黑板上,其实就是把带着愁的意象一幅一幅呈现出来,让学生心头的愁绪一层一层地增加。王老师是怎么让这些意象化成愁在学生眼中、心中呈现的呢?也就是说他用什么手段撩起学生心中的愁呢?关键就在他的引导语上,可谓由点到面,生生不息啊! 当王老师一个一个地把这些词语擦去的同时,也就把学生心中这一个一个意象擦去了,学生心头的愁绪也一点一点减少了。黑板上还有“钟声”跟“愁眠”啊,心里又一紧:看来这愁眠还真“阴魂不散”!其实,王老师除了有消解愁意,用意就是为了突出“钟声”和“愁眠”。这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钟声悠悠响起,那声音既清越,又悠长,还富有禅味。依照佛教传说,凡人在一年中有一百零八种烦恼,只要闻钟声,便可“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这个传说不是没有理由的,当时听课者听到三下钟声,心头莫不感到一阵清明,仿佛轻松了许多。但是我们轻松了,张继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