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需求的江苏土地资源支撑能力评价

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需求的江苏土地资源支撑能力评价

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需求的江苏土地资源支撑能力评价
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需求的江苏土地资源支撑能力评价

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引言:环境问题目前是全世界最为关注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科技不断创新.人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着新的价值.改变着生活.当我们陶醉于用聪明才智从大自然那里获取的各种利益时.大自然也慢慢地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人们这样做的代价。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已达267.4万多平方公里;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全国668座城市,有400多个处于缺水状态;全国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有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等等。这一件件令人毛骨悚然的环境问题不得不让我们开始思考应该如何避免这些事情的发生。我们要生存、要发展.就要不停的对大自然索取资源.而自然资源在一定时期内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适度、科学地利用自然资源.使这一过程维持在可持续的轨道之上. 1 我国资源现状 1.1我国水资源现状 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最关键资源,可是如今,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体受到严重的污染。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我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我国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水价严重偏低、水资源浪费严重。而且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西部水少,沿海水多。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练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个3 分,共15 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的经济生产潜力: 4.土地退化: 5.可持续土地利用: 二、填空(每个1 分,共20 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 、、、、和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 、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三、选择(每个1 分,共10 分) 1.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与土地类型 B.区域土地资源 C.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D.土地资源保护与政治 2.对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资源的数量特征评价 B 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评价C. 土地资源的性状和肥力评价 D.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整治评价 3.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是根据()划分的 A.光照强度 B.光照质量 C.光照程度 D.光照长度 4.我国的气候类型中没有的一类是() A.季风型 B. 海洋型 C.地中海型 D.干旱荒漠型 5.在分析某一局部区域的土地资源特征时,往往将()因素作为主导因素加以重点剖析 A.气候 B.地学 C.生物 D.经济 6.一般而言,海拔高度每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 A.1 B.0.5~0.6 C。1~2 D.0.8~1 7.地貌类型按()可以分为平原、丘陵、ft地、高原和盆地五大类型 A.海报高度 B.地貌形态 C.相对高差 D.坡度 8.能作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的是() A.土地厚度 B.土地质地 C.土地有机质含量 D.土壤PH 9.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土壤调查重点是() A.土壤肥力因素 B.土壤质地 C.土壤障碍因素 D.土壤侵蚀 10.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核心是() A.准备阶段 B.内业阶段 C.外业阶段 D.验收阶段 四、简答题(共40 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8 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8 分)

论我国土地整理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c4041508.html, 论我国土地整理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作者:郑素英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年第11期 摘要: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只有合理整理,才能提高使用效益。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土地利用状况成为了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也会对土地利用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对土地整理及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土地整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中图分类号:D912文献标识码: A 土地是人类赖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是一定区域空间内的气候、地貌、岩石、水文、土壤和动植物等自然要素与人类过去和现在的劳动成果相结合的一个自然生态—经济综合体,具体自然、经济和社会属性。众所周知,人类的生存空间、人类的生产活动等无一不与土地发生联系。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一、土地整理运作程序分析 第一,选择土地整理区域。包括收集有关土地利用的自然、社会、经济情况,分析研究土地整理的潜力,准备土地整理的资金和技术条件,确定土地整理的目标和要求。经与初选区域有关单位、个人充分协调,取得理解和支持后,选定开展土地整理的区域,并予以公告。 第二,进行土地整理规划和设计。根据选定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要求,编制实施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并广泛征求土地整理参与者的意见,修改完善规划和设计后,申请批准。 第三,通过法律程序批准土地整理实施。依据制定的法律或政策性规定,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审查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经批准并向社会公告后才准许其实施。 第四,组织土地整理实施。按照批准的土地整理规划和设计,在区域范围内动员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土地整理活动。土地整理实施通过调查和测量确定权属,进行工程建设,经过土地评估并重新配置后,最终以登记发证的法律手段,确认整理成果。 第五,宣布土地整理结束。在完成土地整理预定目标后,开展地籍更新、资料汇总和归档等工作,形成报告,经法律规定的程序审查验收。最后,宣布土地整理结束。 二、土地整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土地整理中存在的问题

资源短缺与可持续发展

能源短缺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和不合理利用,能源短缺所引发的各种问题越来越突出,人类也不得不面对能源“枯竭”和“耗尽”的危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能源短缺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 1.引言 大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大自然,人类就呼吸不到空气,如果没有大自然,人类就饮不到水,那么,人类就即将灭绝。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辩证互动的, 一方面人对于自然具有主体性、能动性, 自然则是被动的、消极的; 但另一方面自然界对于人类又具有根源性、制约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改造自然、影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肆无忌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同时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无底的垃圾箱,毫无顾忌地向其中排放废水、废渣、废气。近几十年来,我国“改天换地”行动空前,为了负载过多的人口,争取更多的空间,生产足够的粮食,人们侵占河滩,围湖造田,毁林(草)开荒;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用水需求,人们建起一个又—个蓄引提工程,可以让黄河断流,让海河干涸,把地下含水层疏干,利用每一滴水;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污水、废水不经处理,随意排人江河湖泊。 2.我国能源的基本情况 中国幅员辽阔,各种能源丰富。但是平均到每个人头上就少之又少了,在世界范围内的资源排名很靠后了。下面就介绍中国的几种能源的基本情况。 2.1石油 我国石油资源最终可采储量约为130亿―150亿吨,仅占世界总量的3%左右。我国石油可采资源量的丰度值(单位国土面积资源量)约为世界平均值的57%,剩余可采储量丰度值仅为世界平均值的37%。可见,我国可采石油资源量相对不足。 我国石油资源赋存条件差。陆上有35.8%的资源分布在较恶劣的环境中,56%埋深在2000―3500米之间,西部石油资源埋深多大于3500米。资源量中非常规石油所占比例较大,占陆上资源量的16.4%,占海上的33.3%。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中,低渗或特低渗油、重油、稠油和埋深大于3500米的占50%以上。而待探明的可采资源量中大都是难动用的资源。资源赋存特点决定了我国石油资源增储难度大,勘探成本会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国陆上大多数主力油田已经进入中后期开发阶段。东部产量逐年递减,近10年

土地资源学试卷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号学号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 2、基本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 4、土地沙漠化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5、中国土地资源分区依据和命名方式。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计40分) 1、请结合野外实习分析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2、我国已经启动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请阐述该工作的目的和基本内容。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2、基本农田: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

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经过土壤因素限制性修正后,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计5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答: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因此土地具有资源经济二重性。其中:资源特性包括: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5分) 资产特定包括: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地产个体的异质性、地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殖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地产流通的特殊性。(5分)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答:包括以下五大原则:生产性:不能以牺牲生产来换取持续(2分);稳定性:减少生产风险程度(2分);保护性: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2分);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2分);可承受性:有社会承受力(2分)。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答: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3分);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3分);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2分);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提(2分)。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答: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基本农田保护(2分),水土流失防治(2分),土地沙漠化防治(2分),土地次生盐渍化防治(2分),土地污染防治(2分)。 5、中国土地资源分区依据和命名方式。 一级区--土地利用区:主要分区依据是大的地貌构造与气候差异所形成的地域分异规律,大尺度区位因素和土地利用结构,主要考虑区域土地资源生产潜力、

我国土地整理及土地整理的意义

[键入文字]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 我国土地整理及土地整理的意义 科目:土地行政管理学 学号:14546024 姓名:冯丽丽 日期:2016年11月7日

目录 1.土地整理的概念 (3) 2.国外土地整理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4) 3.国内土地整理发展历程 (5) 4.土地整理的基本内容 (6) 4.1土地整理 (6) 4.2土地复垦 (6) 4.3土地开发 (6) 5.我国土地整理模式 (7) 5.1农村土地利用的“三个集中”模式 (7) 5.1.1居住向城镇集中 (7) 5.1.2工业向园区集中 (7) 5.1.3农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8) 5.2山区综合开发整治模式 (8) 5.3农地整治模式 (8) 6.土地整理的意义 (9) 6.1土地整理可以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产出率 (9) 6.2土地整理可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9)

摘要:土地作为生产和生活的载体,因其自然和社会属性成为经济增长和社进步的支撑和支持条件。土地整理是实现拼地总量动态平衡,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土地整理对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密度较大,土地资源有限,使得人地之间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土地整理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土地整理的产业化管理,使得每寸土地得到有效的利用。土地整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一项可以在不增加土地面积的前提下获得巨大的土地利用效益的措施。本文分析国内外土地整理的发展历程,探讨开展土地整理的意义,并阐述了从法律法规、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土地整理的意义,通过土地整理,可以增加土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从而达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目的。 关键字:土地整理土地资源耕地用地矛盾 前言: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区,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及对土地的需求是不相同的。在我国,据统计1997年我国的耕地总量为19.5l亿亩,到2008年末则下降为18.26亿亩,10年问我国耕地面积减少了1.25亿亩。随着土地环境与土地供需状况的变化,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和促进经济、社会向前发展,土地整理应运而生。

土地资源名词解释

类型,指某一组具有共性的事物或现象的集合。 土地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划分为一种类型组合。 土地资源类型,指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土地类型的纬向地带性分布,指土地类型大致沿纬线方向带状延伸,不同土地类型按经线方向南北更替的现象,它在地形平坦或均匀的大区域内表现比较明显。纬向地带性的表现决定于地球的形状和太阳辐射对地球表面不同入射角引起不同纬度地带的热量差异,从而使地表的气候、植被、土壤及土地类型等均呈现沿着纬线方向带状递变。 土地类型的经向地带性分布,指土地类型沿经线方向南北带状延伸,不同土地类型呈现按纬线方向东西更替的现象。这是由于大陆的大区域内各地区距离海洋远近的不同,使气候、土壤、植被等要素产生大致平行于经线的带状变化,从而造成土地综合体的经向地带性。 土地类型的垂直地带性分布,指随着海波高度的上升,土地类型出现有规律的垂直方向更替的现象。由于海拔升高,在一定高度范围内,温度随之下降,湿度随之增高,植被、土壤等产生了垂直带状变化,土地类型也表现出垂直地带性。 土地类型结构,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的对比关系,以及它们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包括空间结构和数量结构。 土地类型的空间结构是指在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空间位置及彼此间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 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指某个区域各种土地类型组成比例关系。 土地类型的演替,指在一定时段内,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演变的过程,或者说是一种土地类型被另一种土地类型所替代的过程。 土地利用类型,指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它们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它是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影响下,经过人类劳动干预而形成的产物;第二,在空间分布上它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布规律,但不一定连片,可以重复出现;第三,在时间上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改善,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特点也有明显的动态变化;第四,它是根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差异划分的,是反映土地用途、性质及其分布规律的基本地域单位。土地利用结构,指区域内各类土地利用之间在数量上的对比关系和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形成的格局,以及权属上的所属关系的总和。 土地利用类型划分,指对现有的土地利用状况,根据其利用的方式、结构及其功能特征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而进行土地资源的类型分类和分级。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根据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及特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按照一定的原则和依据,划分为一个不同层次的类型结构体系。 土地资源调查,是运用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借助遥感和测绘制图的手段,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它们之间发生的规律和相互关系,为综合农业区划、区域土地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等服务。 土地资源评价,又称为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 土地自然适宜性,指某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的适宜程度。由于土地条件是千变万化的,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要求也是千变万化的,因此这两者很难协调一致,即某一块土地是很难完全满足作物生长或土地利用方式的要求的,而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这种满足程度,或者称为适宜程度,就是土地自然适宜性。评定土地自然适宜性的过程,就是土地资源自然适宜性的评价。 土地质量,土地的某类综合属性,一般是由一种或几种具有共性的土地特性决定的,它在一定的方面影响某类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如土壤水分有效性从水分是否充分影响作物的适宜性,土壤的抗侵蚀性从土地是否能持续利用方面影响土地利用的适宜性。 土地利用要求,指土地用于一定的方式时所需要的自然环境和管理条件。通常以所要求的相应的土地质量等级来表示。 比配,指将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宜性结果计算相结合的过程。 土宜,就是一个区域的土地条件对某些作物不仅具有生理和生态的高度适宜性,而且对该类作物的产品经济特性有着特有的适宜性,因而在此区域形成特有的经济品种。 土宜评价,指在土宜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土宜及其特殊性的要求,并进一步评价特殊自然条件对土宜的形成产生什么影响的过程。一般来说,土宜评价除了评定生产力,更加注重评定产品的品质。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评定这一潜在能力的过程,就是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 动态模型,指模型充分考虑了各种因素的可能变化,可以模拟有关因素发生变化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土地经济评价,采用一定的经济可比指标,对土地的投入、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的过程。 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在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学的标准,应用经济分析方法、评价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的过程。 毛利,指农民或农业生产单位出卖产品的年收入中扣除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而得出的利润(或亏损)。 土地经济分级,指按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性状,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将土地分为不同的等级。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在对城镇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及其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作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土地等级,它揭示了城镇不同区位条件下土地价值的差异规律。 农用地分等定级,是指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别。 农用地等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农用地级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在行政区(省或县)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土地资源核算,指对一定地区或一个国家的土地资源经济价值进行核查计算。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可能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土地整理与可持续发展

土地整理与可持续发展 发表时间:2018-01-07T21:18:29.40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30期作者:苏超张昊 [导读] 摘要:土地整理和土地利用都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现如今,我国正在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土地整理和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土地管理人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临沂市国土资源局山东临沂 276000 摘要:土地整理和土地利用都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现如今,我国正在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土地整理和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土地管理人员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中,笔者主要对土地整理和土地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了可持续土地整理的相关概念,最终对可持续土地整理的相关对策进行明确,仅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整理;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直以来,土地都是人们所依赖的最宝贵资源,土地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不受人们主观意识的影响。另外,土地的供给量是固定的,人们应该对土地资源加强保护。尤其是近年来土地资源短缺的现象比较明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等等不便。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也是针对土地资源提出的一种战略决策。 一、土地整理的产生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 土地整理活动人们并不陌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土地利用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土地主要是以实物的形式为人类提供一定的物质生活资料。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们对土地的利用率也正在不断提升,农作物得到了不断种植,这就改变了土地的原始性质。现如今,人口数量在不断增加,对土地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人们为了扩大自身的占领范围,对土地资源的消耗量在逐渐增长,最终形成了土地沙化,森林滥伐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全球性的问题层出不穷。可见,最初的土地整理和土地利用是影响现如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土地整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于土地整理的内涵来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其中调整土地关系和组织土地利用是相对比较重要的内容之一。无论是从古代还是现代社会,土地整理工作对这一内涵都进行了体现。土地整理是一项综合性相对加群哦昂的土地管理措施。包括产权的认证、田地的调整以及水利建设和土地保护方面都是比较重要的工作内容。而且土地整理的范围相对较广,报站农村和城市的土地规划和建设。土地整理在制度和技术的创新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可见,要想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经过土地整理的环节。 三、土地整理的功能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土地资源的利用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主要是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条件下,不影响后代人的生存发展。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就需要对土地资源进行可持续利用。土地整理的各种功能都取决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进行土地整理活动可以增加土地的产出量,而且还可以突进土地可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这和土地本身的固有性质之间有直接的关系。土地永远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但是要达到对土地零破坏是不可能的。人们可以利用一些先进的技术来提升土地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土地本身的价值,造福于人类,最终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四、对土地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 土地是客观存在的,人类行为会作用于土地,产生的效果不同。如果是科学的作用就会提升对土地的利用率,如果是非科学作用,就会对土地产生一定的破坏。可持续土地整理是现代社会中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土地观,主要是对传统的土地整理和利用的一种突破。人们要以全新的视角来对土地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从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等不同的方面来对土地进行研究。在进行土地整理的过程中不仅要节约用地,还应该加强对集约用地的重视,做到开源节流。 减少土地耗用所谓有节流固然是无可非议之举,但开源也不失之为明智选择,只有开源和节流并用才为上策。从土地供给来说,既要注重土地自然供给,也要着力扩大土地经济供给,只有土地自然供给和土地经济供给并重才为佳策。 近几十年来人们突然发现,地球资源是那么有限,只有一个地球,以致引起了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关注。土地资源利用同其他资源一样,完全依靠自然再生是不可能的,出路在于转向大力保护土地和加强土地资源再生的社会生产过程,就是要大力推进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和土地整理,实现耕地在数量、质量占补平衡,努力扩大土地自然供给量同时,大力增加土地经济供给量。 五、可持续土地整理的发展对策 1、实行土地整理产业化管理 土地整理产业是指通过社会投入,保护、恢复、更新、增效、增值和积累土地资源的生产事业。根据再生产理论,土地整理产业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维持性的,即对业已利用的土地采取保护、整治、管理等项措施,使土地生产力得以恢复;扩大再生产是提高性的,可分为内涵和科技的投入,不断改善和提高土地质量和生产力或者扩展土地利用边界,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 土地整理产业化是在我国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提高土整理效率,实现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的一种有效方式,特别是政府资金有限,国家投入机制尚未完善的情况下,产业化经营可以为土地整理寻找到一条资金良性循环的有效途径。 实行土地整理产业化管理应当实行土地资源价值核算。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定价,除去考虑土地自然质量以外,还要顾及其区位条件和生态环境价值。 2、认真编辑科学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是一项涉及工程技术、经济、法律、行政、管理等多个领域的系统工程。编制好规划是推进土地整理,使其产生最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重要环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要以系统工程原理为指导,妥善处理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从而构成其专项规划。应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导下,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应当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处理好系统内外的各种联系和关系,使其发挥整体效益。要将土地开发整理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组成一个巨系统,分别揭示其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拟订规划方案过程加以认真考虑。在编制规划过程中要求提供3个以上效益各异的供选方案,通过对供选方案的比较评价,选择出既符合规划目标又具有最大综合效益的规划方案,这样才能保证规划的应有质量。 3、实行有利于土地整理产业的优惠政策 要以土地管理法为依据,撤消与现实情况不符的、利于土地整理产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完善土地整理的收益分配政策,推动企业参

农村土地资源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土地经营管理现状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4年9月2日到2015年1月28日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调查目的:主要从农村土地现状及经营规模、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研究当前影响农村农业经济的因素及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现状,包括主要做法和措施等,提出正确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经营、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及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的意见和建议。 众所周知,土地是人类进行各种生产生活的载体,同时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宝贵资产和资源,农村土地尤其耕地是粮食的母亲,它浓缩了千千万万农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和保障权。依据《宪法》、《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是一种集体所有制形式。按用途可划分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农村土地管理就是依照《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行使对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等行为的管理,对土地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行政职能。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土地管理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根据调查,我认为普遍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一、“空心村”现象严重,农村新建住房缺乏规划,管理很不规范。 二、矿洞开采破坏土地、污染环境。 三、农村集体土地管理是一种静态管理,没有建立土地市场机制,土地缺乏流动性,土地的资产价值不能显化,土地利用效率很低。 四、农村土地的产权制度不够完善,由此诱发了大量土地违法行为,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那么,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当如何才能有效的加强农村土

地管理呢? 1.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工作的监督 农村土地权流转工作是对现有农村生产关系适应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局部调整,是对农村家庭承包制的进一步完善,对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管理,是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工作的延续和发展。这些必然要求县、乡(镇)相关的政府部门把农村土地流转管理纳入工作范围内,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对土地流转管理,规范我县农村土地管理工作。首先是确立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具体范围、原则,规范流转的形式,明确流转的操作程序,规定对违规失范行为的处理办法;第二是规范流转合同,参照农业部第47号令,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农村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加强土地流转合同的指导、签订;第三是农经部门要恢复、覆行农业承包合同的签证、仲裁职能。 2.积极探索,不断提升土地流转的开发档次 一是以“三个有利于”原则,探索土地流转形式的多元化。即只要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农户的增收,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不管怎么样的土地流转形式,都可以运用并推广。二是面向市场,努力提升土地流转的开发档次。坚持以土地流转为载体,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积极将流转的土地区域办成结构调整的“示范园”,办成应用推广新科技的“试验区”,办成财政增长的新型社区。

什么是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什么是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谈谈实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路。 学号;1114040118、 11土管 张宗刻摘要: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加之我国长期以来长期分割的城乡二元土地所有制和管理制度的制约,城市土地特别是建设用地的紧张与农村土地的低效利用局面并存,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成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社会的统筹发展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探讨我国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思路 一、1、土地的含义; 土地的含义可分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概念是指地球的陆地表层,包括内陆水域(河流、湖泊、水库等)和滩涂。其上层的气候、生物,下层的岩石和地下水等到是形成土地的外部条件,不是土地本身。广义的概念又分两种:一种认为土地系指整个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另一种认为土地是指地球表层垂直剖面,包括气候、地貌、岩石、生物和水文等因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土地按用途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土地是自然资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资源。无论是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水产资源,还是人类和生长栖息在土地上的野生、家生动植物资源,都离不开土地,都来与土地密切相关。 2、土地资源的含义; 土地资源指目前或可预见到的将来,可供农、林、牧业或其它各业利用的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具有质和量两个内容。在其利用过程中,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类别和不同程度的改造措施。土地资源具有一定的时空性,即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技术经济条件下,所包含的内容可能不一致。如大面积沼泽因渍水难以治理,在小农经济的历史时期,不适宜农业利用,不能视为农业土地资源。 3、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含义;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指既能够满足当代人生产生活对其的需要,同时又能够保持其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满足后代人对土地资源的协调利用。 二、目前我国的土地利用现状 我国实际耕地面积约1.33亿公顷,位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耕地只有0.11公顷,不及世界人均耕地0.25公顷的44%,有666个县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人均耕地0.05公顷的警界线。198

6文化资源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1、【单选题】XX玄武湖和XX西湖,周长都是十五公里左右,但是(A )的人文景观丰富得多。 2、【单选题】北宋时期,将XX玄武湖围湖造田,影响城市生态的江宁太守是(A )。 3、【单选题】XX西湖中有白堤和苏堤。白堤是白居易主持修筑的。苏堤是(C )主持修筑的,为西湖文脉的传承奠定了重要基础。 4、【单选题】因为严重的环境污染,XX城里一度“有水必臭”。当年桨声灯影的秦淮河被XX人自嘲为(B)。 5、【单选题】房地产开发为牟取最大利润,(D),造成地面、地下大量历史文化遗产被毁。 6、【单选题】二十一世纪初,有专家宣扬社会发展就要“不惜打破坛坛罐罐”。这里“坛坛罐罐”指的是(B)。 7、【单选题】随着城市产业转型,(D)逐渐成为实体经济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8、【单选题】文化资源不是消耗性资源,不会像其他资源那样(C ),而是越积累越丰厚,所以能生生不息,持续不断。 9、【单选题】(A )是最重要的城市竞争力。 10、【单选题】因为在土地开发前坚持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六朝建康都城夯土墙遗址,这一珍贵遗址得到保护,2014年建成了XX的又一家博物馆(B )。 11、【单选题】当前文化资源保护工作中,(A )保护相对较好。如XX明城墙风光带,保护X围包括城墙本体、护城河、周边控制地带和绿化景观。 12、【单选题】(C)是文化资源保护的重灾区。虽然有动工前考古的规定,但由于时间紧、经费缺,常常只能做抽样考古。而施工过程中发现文物,几乎都是被暗中毁掉。 13、【单选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牵涉到众多专业,相关专家学者应该发挥更多作用。

准确地说,(B)应该让专家学者发挥更多作用。 14、【单选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业性强,急需专门人才,目前人才(A)的情况相当严重,这一状态亟待改变。 15、【单选题】因为东X、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在XX建者,所以XX号称(C )。 16、【单选题】XX城市发展有善于利用自然山水的传统,2500年来,形成了(A)和谐交融的独特文化形象。 17、【单选题】XX的城市绿化历来为人所赞扬,又处于江南人文荟萃之地,所以将(B)作为城市形象定位。每个城市都会有自己的自然与人文特色,也都可以提炼出独具一格的城市形象。 18、【单选题】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不能仅限于恢复旧观、简单展示,必须结合(D )。 19、【单选题】历史文脉是城市时间与空间发展成果的沿续,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影响着城市物质与精神的发展模式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是城市(D)的重要组成部分。 20、【单选题】每个城市都要研究自己的文脉资源,特色与要素,优势与劣势,利用才有基础,(D)才有方向,才能做出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化产业,做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拳头产品。 21、【单选题】城市的创新能力决定于(A )。 22、【单选题】(C)的去留取决于城市的宜居程度和发展空间,包括生态环境、生活负担、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等。 23、【单选题】城市既是文化发展的产物,又成为(C)的外在环境。 24、【单选题】长期生活在一座城市中,人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固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人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产品,又会对城市形成反哺。城市(B)就在城市与人的相互作用中日积月累,丰富繁荣。 25、【单选题】六朝时期XX的文化成就辉煌。如科学家(A)推算出圆周率,是当时的最高

农村土地资源与农村发展

农村土地资源与农村发展 ——我国农村土地资源的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已逐步上升为近代研究土地问题的中心课题。当今全国土地资源不断遭受破坏,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消费水平的不断增长,土地资源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把利用耕地和保护土地作为基本国策。 关键词:土地资源、现状、重要性、措施 一: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土地资源对人类是至关重要的。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的劳动资料,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是不能出让的存在条件和再生产条件。 1.土地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基础性的物质条件,人类从土地中 得到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的基本条件。 2.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土地。充足的、优质的、合理分布的土地是顺 利发展国民经济的必备条件之一。 3.土地是人类生产关系中的核心关系。在人类经济生活中,土地的所有制决定 了以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即再生产过程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分配关系。具体说,它决定了土地使用制度,决定了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地价的存在与否及其水平,并且与土地产品的成本、生产价格、市场价格存在与否及其水平发生密切关系。 二:土地资源的现状 (一)我国农村耕地资源利用现状

1.耕地数量减少,人地矛盾更加突出。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引起耕地总量 减少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1) 建设占用耕地。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2008年度全国土地利用 (2) 更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建设占用耕地278.4万亩。 (3) 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2008年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37.4万 亩。 (4) 灾毁耕地。2008年灾毁耕地37.2万亩。 退耕还林。2004年以来生态退耕面积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2008年生态退耕面积为11.4万亩。 2.耕地质量下降,生态保护局势严峻。导致我国耕地生产力降低,耕地质量 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1) 水土流失。我国的水土流失情况特别严重,特别是黄河流域、长江 流域、华南的丘陵地区、北方的土石荒地等地区。 (2) 荒漠化。我国土地荒漠化的形势越来越严峻,特别是新疆,内蒙古 地区,而在南方喀斯特地貌显著的云南和广西等地,土地石漠化现象越发严重。 (3)农业污染。包括农药化学污染和农用塑料膜污染、化肥污染、 畜禽养殖污染等。 3.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资源未得到有效配置。我国经济发展至今,土 地利用方式仍然呈现出低效益、粗放型的特点,其主要表现为: (1) 城镇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大量占用了耕地,特别是近郊的优质农田。 (2) 政府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规划把重心放在了非农建设的土地开发 上,利用与保护没有形成正比。这些行为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土地市场秩 序,导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区域不合理的状态①。 (二)我国农村非耕地资源利用的现状 1.中国林地资源的利用现状 (1)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 2/3,人均森林面积0.145hm2,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森林 蓄积量是10.151m3,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 (2)森林资源质量不高。近年来,用材林中的成、过熟林的蓄积量 持续减少,许多地区已枯竭,现存的成、过熟林大多位于未开发的边 远山区,中、幼龄林所占比例比较大,木材的供需矛盾日益加大。

关于土地整理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关于土地整理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摘要: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宝贵资源;土地属于自然产物,它具 有数量局限性、位置空间性、可持续利用等诸多优势特点;当前,我国土地资源 比较缺乏,那么,现阶段该采取何种有效的措施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呢?笔 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开展土地整理工作,其对于我国实现耕地总数量动态 平衡与确保粮食安全供应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开展土地整理工作不仅可以保 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还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关键因素。最 近几年时间里,我国土地整理事业发展良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无论是在建设,还是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分析 1 可持续土地整理相关概念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土地整理活动是指综合该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条件,在环境代价和资源代价最小的情况下所取得的最大经济收益的一种发展方式。土地整理可以有效提高土地的生产性能,恢复生态系统,土地整理通过土地平整,清除影响土地规模利用的障碍物,建设机耕路、给排水沟和农田保护林网,能有 效提高整理区农地的生产性能,改善农田的生态环境条件。要做到增加耕地数量 和保护生态环境质量的有机统一。一个土地整理项目不能增加耕地面积,则项目 很难启动和运行。为了增加耕地,一些地区经常以减少水域、园地、未利用地或 林地为代价,这必然会减少土地利用的多样性,同时对保护生态环境质量构成某 种影响。因此,可持续的农地整理,必须注重土地数量和环境质量的协调发展。 土地整理能使农地利用节水、节能、节劳、提高产量,而且可以通过新增耕地进 行置换建设用地指标获利,其经济效益是显著的。但是,如何选择科学合理的规 划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降低单位面积上的整理费用,创造更多的投入产出比, 依旧是评价农地整理可持续性的重要标准之一。 2 土地整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和源动力 2.1 开展土地整理是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求 从人类形成开始,土地资源就成为了其生存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产物,从那 时起人与土地之间就合成了一个无法分割的综合体。人类生存初期阶段,由于没 有过高的生产力水平,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只是人过分的依赖土地,在生存与发 展过程中受着自然生态环境的限制。后来,人类利用土地的能力水平有了进一步 的提高,特别是随着各种金属工具及种植农业的形成,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逐渐的,人们不再被自然生态所限制,演变为了大自然的主人,对土地的需求量 不断增大,从而使得土地资源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消耗越来越大,进而给生态造 成了一些严重的灾难,比如耕地面积不断缩小、土壤植被遭到破坏、草原环境劣化、自然环境污染等等。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正面临着危机,不断的促使着人们对 土地资源的理性思考,现阶段,人们应重新审视人地之间的关系,同时充分考虑 土地可持续利用问题。 2.2 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是建立在土地整理的功能基础之上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确保社会经济持续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其主要指的 是保持特定地区的所有土地均处于可用状态,并长期保持其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它的主要作用是能够保证土地的持续利用。土地利用过程中的土地关系通常具有 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意志关系,也就是说,实际占有土地关系,具体体现 在土地属于谁所有,属于谁使用方面;另一方面是物质关系,也就是说,实际占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构成的区域系统的演变过程中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可持续的,为什么?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环境演变的相互关系,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举例说明。 可持续经济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通过实施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使社会经济得以形成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建立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海尔一直在思索和实践的。创业29年来,海尔始终保持着创业创新精神,不断适应时代节奏,实现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有效地履行着社会责任。 (1)经济责任:创新促发展 过去几年,虽然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全球家电需求萎缩,但海尔的业绩却一直保持稳健发展。2013年前三季,青岛海尔营业收入606.3亿元,同比增长9.78%;净利润27.6亿元,同比增长25.21%;每股收益1元,同比增长24.8%。欧睿国际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海尔大型家电市场份额达到8.6%,同比提升10%,不仅第四次蝉联全球第一,也是全球前十名品牌中唯一实现两位数增幅的品牌。 最省电冰箱、无尾小家电等节能环保产品和技术……海尔带领消费者共建和谐生态。同时,海尔专卖店创新性推出了“七星服务”,给消费者带来便捷享受;青岛海尔连续推出三期股权激励计划激发员工积极性。上市以来,海尔积极回报股东,已累计现金分红43亿元。这些创新举措推动了海尔与消费者、员工、供应商、股东等利益攸关方相互促进、互利共赢。 管理创新,是海尔持续创新的根基。目前,海尔8万多名员工,已组成了2000多个自主经营体。海尔员工实行“人单合一双赢”的管理模式,直接面向用户,创造了超额效益,可以分享。比如,青岛社区店经营体,针对保障房的需求,以个性化的包销定制提供窄而长的热水器,实现目标完成率达到113%,增幅46%,员工也得到奖励。 2012年底,海尔步入第五个发展阶段—网络化战略阶段,通过打造平台型企业,与利益攸关方搭建快速响应用户需求的利益共同体,建立开放性创新生态网络系统及创新共赢机制,提升海尔互联网时代的竞争力。 (2)环境责任:建绿色企业 海尔一直以“绿色产品、绿色企业、绿色文化”为企业的经营战略,将绿色理念深入到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中,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最领先的绿色生活解决方案。 海尔不断推出更加节能、环保的“绿色产品”,如2012年海尔研发的水晶滚筒洗衣机,比欧洲最高A+++级能效标准还节能50%;卡萨帝2013年新发布的朗度法式对开门冰箱,拥有728L超大容积,日耗电仅为1.08度。 海尔还很注重“绿色制造”。2012年,在大气和水的污染防治方面投资1355万元,在节能降耗方面投资2405万元,主要用于改善工艺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能耗、物耗。2012年海尔万元产值能耗为0.0118(吨标煤/万元),比2011年下降3.44%。 “绿色回收”是另一个重要环节。海尔参与投资建设了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年处理能力为180万台(套)。在减少废旧家电对环境污染的同时,可回收大量的可资源化再利用的材料。目前,海尔集团已回收废旧家电510多万台,累计处理420万台。(3)社会公益:回馈“正能量” 29年来,海尔集团在教育事业、国家活动支持、绿色环保、扶贫救灾等方面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目前,海尔集团用于社会公益事业的资金和物品总价值累计已高达5亿多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